产业经济学论文知识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公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公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近两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领域最时髦的名词之一。对此,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一概念不过是在玩翻新名词的游戏。我反对以新旧论短长。但对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如火如荼之势,我愿意振臂欢呼。有鉴于此,本文谨专门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一扼要的论说。
  一、非常的理论价值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或效用。探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价值,就是要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理论有哪些理论贡献。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西方相关理论的传承与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是文化产业理论和创意产业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发源于西方。正因为如此,这里先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西方相关理论的传承与超越。笔者认为,该理论对西方相关理论主要有三大理论贡献。
  一是对西方批判性文化产业理论的传承与超越。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孕育于文化产业理论。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1944年在《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概念提出后,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一度集中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上,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一般来说,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并不主张为了产业发展不顾一切,而是主张唾弃那些背离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垃圾。这就传承了批判性文化产业理论的基本理念。但是,它的总体倾向上是建设性的,它积极肯定并注意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这种建设性的倾向,既为观念文化和实体文化拓展了共存的平台和共同发展的前景,也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当代世界文化成果的共享开辟了道路。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传统的批判性文化产业理论的超越。
  二是对西方建设性文化产业理论的传承与超越。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便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这可以说是建设性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石。但由于批判性文化产业理论的滥觞,文化产业理论的的根本转型在西方较长时期未能实现。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蒙特利尔会议在指出文化产业负面影响同时强调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希望,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进入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的时代。此后,在西方,批判性的声音日渐衰微,建设性话语日渐成为主流的声音。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总体倾向是建设性的,这正是对西方传统的建设性文化产业理论的传承。但是,传统的建设性文化产业理论并没有突显创意。20世纪80年代起勃兴的建设性文化产业理论,克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缺陷,但长期未能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才使建设性文化产业理论找到了自身的核心与灵魂,这就是创意。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文化产业可以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前者是简单、物化的生产型产业,主要关注创意结果的复制,基本上是成型文化产品的简单再生产;后者是高端抽象的创造型产业,主要关注产品、品牌及经营、管理等的创新,大都是具有高新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产品的创造性生产。而后者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传统的建设性文化产业理论的超越。
三是对西方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传承与超越。在西方,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是文化产业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也被称之为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或译作“创造性产业”。1986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
Romer)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1998年,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倡道成立的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2001年,“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
(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一书中把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此后,欧洲
、澳大利亚和其它国家进一步发展了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2002年,澳大利亚学者斯图亚特?坎宁安在其论文《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中便提出,区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个词彚具有理论意义,因为这种区分有助于进一步充实有关知识经济及其与文化和创造力的关系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框架。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世界上通用的对产业结构的分类是,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创意产业不仅与第三产业相关,而且与第一、二产业相关。这就出现了一种与三次产业划分不同的产业结构分类方式,既按创意产业和非创意产业分类的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作为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一个新的分支,毫无疑问也对丰富产业经济学上的产业门类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对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传承。但是,创意产业经济学创立之初并没有作进一步的细分,对文化产业可以成为其新的分支尤其缺乏认识。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创意产业应该包括纯经济门类的创意产业即经济创意产业和纯文化门类的创意产业即文化创意产业。前者如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商业;后者如创意新闻出版业、创意广播影视业、创意文化艺术业、创意科技教育业、创意体育卫生业、创意网络软件业、创意休闲娱乐业等。这就使创意产业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创意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门类,那么,自从有了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这个家族便因进一步细分而分出了若干个具体的门类,衍生出了自己的第二代:即有了创意农业、创意工业、创意商业、创意文化产业等等。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传统的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超越。
  (二)对中国相关理论的弘扬与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发源于西方,但近年来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非常迅速。不仅一大批研究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著作与报告已经出版,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也已经初步形成。笔者认为,该理论对中国相关理论主要有三大理论贡献。
  一是对中国哲学理论的弘扬与创新。《易经》与《道德经》是我国学术史上最早的两部伟大哲学经典。以《易经》与《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创造”是一切事物的开端。《易经》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始制有名”。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以创意为核心理念,显然遵循了中国传统哲学所规定的理论轨迹,是对中国哲学理论的弘扬。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没有把人类的生产区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没有文化产业化的观点,更没有把创意与文化产品的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与物质产品生产一样的产业门类。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中国哲学理论的创新。
  二是对中国文化学理论的弘扬与创新。中国文化理论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自古及今,既有带强烈文化批判精神的论述,也有不少积极建设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文化产业理论便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传入中国。当时中国通常将文化产业译为文化工业,其研究总体上与法兰克福学派相呼应,以大众文化批评为主题,但同时也存在建设性、应用性研究的倾向。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在中央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主题转向比较系统、深入的建设性、应用性研究。由此观之,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显然是对中国文化学理论特别是文化产业理论的弘扬。但是,与西方文化学理论一样,无论是批判性文化学理论还是建设性文化学理论,都没有突显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创意意味着思想解放,意味着革故鼎新。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中国不仅意识形态领域需要解放思想,不仅文化事业建设需要革故鼎新,文化产业建设同样需要解放思想和革故鼎新,而且解放思想和革故鼎新还是其核心与灵魂。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中国文化学理论的创新。
三是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弘扬与创新。中国近年来既出现了文化产业研究热也出现了创意产业发展潮。2000年12月,广东经济出版社推出的笔者与李振连先生合作的《WTO与中国文化》一书,其中篇的标题就叫《文化产业:托起21世纪的朝阳》,其总体倾向是积极肯定并主张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在台湾,在本世纪初便兴起了创意产业研究热;此后,全国各地相关研究陆续升温:2003年9月,“创意香港”论坛在香港举行;2004年12月,“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2005年7月,“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这些情况,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学、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一脉相承。但是,中国的经济学理论较长时期与西方一样,不是没有突显创意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忽视了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在把创造的秉性贯彻于文化之中的同时也突显了文化的创意功能,而文化的创意功能恰恰是其它任何经济形态都不可类比的功能。文化的创意功能可以影响一切经济生活——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不仅正在中国加速本土化进程,而且已经开始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点。笔者认为,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有三大理论贡献。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这就是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强调创造性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提出,显然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和创造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但是,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精神生产的研究主要是精神的、美学的研究,我们长期把“精神生产”与“艺术创作”等同,未能深入地进行文化发展的产业化研究。过去对创造的功能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我们长期关注劳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忽略了创造对精神生产的价值。而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提出后,精神生产或艺术生产就必然含有物质生产的诸多品质,创造对精神生产的意义也如同对物质生产的意义一样鲜明。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把劳动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认为科学技术工作作为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这就强调了创造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提出,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但是,今天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有些高新技术工作作为复杂劳动,已无法用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来表示和衡量。这就有必要更加突显创意的地位,让创新劳动成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精神支柱和引领者。此外,文化也可以产业化,复杂劳动特别是创新性的复杂劳动,不仅是工业、农业、商业等传统的经济产业的灵魂,而且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这些观点,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指的是经济建设的发展,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些观点,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基础。换言之,文化创意产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但是,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主要强调文化也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能否产业化并没有作过明确的回答;它注意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联系,但主要强调文化的相对的独立性,没有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经济发展的核心与灵魂的高度。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则根据时代发展的新情况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独到的理论创新。这便是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
  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与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相提并论的历史意义,通常指的是从历史的长河来审视某事物时某事物所具有的实践意义。文化创意产业的名词虽然出现在今天,但文化创意自古就有。一切文化产品,最早都是文化创意的产物。探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意义,就是要探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对历史发展有哪些深远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重大影响
  无论是回首历史上文化创意的伟力,还是展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生活主要有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是拓展发展空间。回首历史,其实文化领域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如古代长安、南京、北京的休闲娱乐业,近代上海、香港、广州的传媒印刷业,就都为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这种文化产业化的事实长期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没有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空间来运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味着经济发展从此拥有了一个巨大的新空间即文化产业空间。展望未来,这一空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确实不可低估。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说,未来人们从商品中购买的主要是故事、传奇、感情和生活方式。可以预见,有了文化创意产业之后,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进一步从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
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将发生更加深刻变化,它不仅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传承文明,而且可以作为一种产业,通过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等来增加出口、提高税收,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二是发现发展轴心。回首历史,文化创意对经济发展的轴心作用一直客观存在。例如,
1752年,当闪电穿过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手中握着的风筝线将他击倒在地的时候,雷电的秘密也就穿越中国风筝两千多年的历史昭然于世。风筝这一古代的文化创意产品,正是开启余荫万世的电力时代最为隐秘的钥匙。但此类现象,长期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使其中所藴涵的隐秘拂去历史的尘埃而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展望未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轴心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世界各个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曾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递减;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是先增长,然后慢慢走平;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则始终呈上升趋势。而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便属于第三产业。可以肯定,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换言之,未来的经济是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精神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将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地位形成后,还会通过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及创意的引申、嫁接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反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其他的第三产业。这将使人类经济生活出现历史性的嬗变。
  三是找到发展盟军。回首历史,文化发展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强大盟军。也许只有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才没有文化内涵。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至少从青铜器时代开始,诸多物质产品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但是,我们长期只让文化当调味品,缺乏将文化本身视为经济的产业部属的开拓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显然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文化的产业功能。展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将大有用武之地。日本学者界屋太一在其《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指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在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的变革,是知识价值革命,人们将不再追求对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的更大消费,而追求时间与智慧的价值,即知识价值的大量消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将更加突显文化和创意与经济的联系,更加强调文化本身的产业功能,更加重视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这将使全人类的经济生活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生活的品位和档次。
  (二)对人类文化生活的重大影响
  无论是回首历史上文化创意的伟力,还是展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生活主要有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是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回首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如春秋战国时期靠百家争鸣生发出的文化创意,两千年一直绵延不絶,《易经》、《道德经》、《论语》、《孙子兵法》便是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不仅历来为国人所厚爱,而且为许多国际友人所追捧;而明清时期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小说,可谓脍炙人口,有口皆碑。总之,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意数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展望未来,把文化的的传承作为产业来经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不少睿智的企业家都曾注意到,凭藉创意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可以生发出无限的商机。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些宝贵的资源,就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会成为未来中国宝贵的物质财富。
  二是使外来文化得到更好的借鉴。回首历史,任何优秀的民族都善于借鉴外来文化。例如,随着自明朝开始中国哲学的西渐以及欧洲大陆中国文化热的兴起,后来形成的近代西方哲学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找到其中国渊源。伊斯兰教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便曾明确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中国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无不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不朽的名画《蒙娜丽莎》,其背景就是中国式山水。在近代中国,也曾掀起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狂飙。展望未来,把文化的的借鉴作为产业来经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美国人就注意到中国历史人物花木兰的商业价值,乡村音乐《花木兰》,曾一度在美国流传;动画片
《花木兰》是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第36部长篇巨著,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的反响。有了文化创意产业,人家可以利用我们的花木兰,未来中国也可以利用圣女贞德。如此,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就会同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
  三是使未来文化具有更好的根基。回首历史,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未来文化,都需要一定的载体来传承。中国的先人先是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后来把文字刻在竹简上,最后把文字印在纸张上。现在,电子产品的存储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对传承载体的产业属性长期缺乏深刻的认识。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使传承载体的产业化有了新的进展。展望未来,自从有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便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为依托。换言之,是文化创意产业,为观念文化和精神文化找到了内容产业的实体支撑。以后,全人类文化建设者可以紧密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去建设理想、信仰、道德、伦理、精神、价值等观念文化和精神文化,使文化不再被人误读为空中楼阁。从功利的角度来看,有了文化创意产业就意味着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这也是学习、研究、宣传等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这些因素都表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未来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无论是回首历史上文化创意的伟力,还是展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生活主要有三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是激活和谐基因。回首历史,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是社会和谐的基因。最直观地体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是宗教文化。世界三大宗教从萌生开始,就都提出了自己的和谐社会构想。佛教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叫“涅盘”。所谓涅盘,就是除尽了烦恼,到了超出生死轮逥、不生不灭,永久安全、和平、宁静的境界。基督教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叫“天堂”。
天堂里只有善的,没有恶的,无阶级之分。伊斯兰教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叫“天园”。天园緑树常年成荫,气候四季如春;四河源源不断,果实累累不絶;居民和平共处,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这些文化构想,就都可以引道人们和谐共处。当然,文化也可以引发改良和革命,直观地看其结果不是社会和谐。但引发改良和革命的改良主义思想、民主革命思想,长远地看,最终也都是为了让人民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彼岸。展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和谐的沃土。未来中国和未来世界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可以促进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可以强化兼容幷包的文化精神,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愉悦人的身心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这就表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战略意义。
  二是拓展就业门路。回首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今中外所有的精神产品生产都对社会就业作出了贡献。有了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后,就业人数更是大量增加。年20年间,美国版权产业就业人口就翻了一番,达到380万人,占美国就业人口总数的2.9%,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8%,而同期美国经济就业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6%。1998年,旅行与旅游业是美国第二大出口服务业,拥有最高的就业人数,由旅游产业所直接支持的就业人数达到700万人。在英国,2002年,创意产业行业内约有122,000家公司在“部际商业注册机构”注册,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持续增长,成为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2003年,根据《伦敦市长文化战略草案》的数据,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估计年产值就达到了250—290亿英镑,从业人员达到52.5万。展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将为社会就业作出更大贡献。既然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创意产业都能促使就业大量增加,那么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之优势于一身的文化创意产业,必将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为社会就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改善生态模式。回首历史,精神生产总体上无害于生态环境。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们主要靠文化资源生产精神生活资料,靠农耕经济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相对协调,生态模式呈现良性状态。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们仍然靠文化资源生产精神生活资料,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机器工业的喧嚣以及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使得森林等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日益严重,珍稀动物濒临灭絶,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高度紧张,生态模式呈现恶性状态。历史证明,精神生产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没有必然联系。展望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对改善生态模式具有战略意义。要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特别是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就必须优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生态模式由恶性状态回归到良性状态。要回归到良性状态,就必须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决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拼能源,拼消耗,掠夺大自然。而要做到这些,除了经济发展本身要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以外,大力发展无需大量消耗物质资源、总体上无害于生态环境的文化创意产业,显然不失为一种睿智的战略抉择。
  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与理论意义、历史意义相提并论的现实意义,通常指的是从现实的土壤来审视某事物时某事物所具有的实践意义。探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探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对现实存在有哪些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里主要以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况为依据来进行论证。
  就当代世界而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和裂变效应。所谓引领作用,主要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领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自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期间,韩国就将建设1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优化资源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带动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所谓裂变效应,主要是说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全球首富、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有关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总商品贸易量的7.16%,从1980年的953.4亿美元一跃到1998年的3879.27亿美元。在英国,2001年,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1125亿英磅,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在美国,到2001年,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GDP的5.24%;在澳大利亚,1999年创意产业已占GDP的3.3%。在韩国,2003年其影视、音乐、手机及电子游戏4个产业都有二位数的增长,出口额已经超过钢铁。
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增强国家的硬实力的根本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06年底,中国市场总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元。然而,由于缺少新技术,我们只能充当来样加工的世界车间,很少拥有自己的世界品牌,很难居于价值链的上游;我们巨大的市场消费的多是外来的创意,自生的创意不仅难于走向世界,而且正在本土窒息,或者被蚕食和磨灭。为了改变现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得一席之地或抢占制高点,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产品必须由中国制作走向中国创作,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而文化创意产业类高端产业群具有知识密集性、高附加值和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佳切入点。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使之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全面腾飞的支柱产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意味着人文精神的弘扬,这对于遏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完善市场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在于科技含量,活力在于规则公平特别是一视同仁地培育民营文化组织,这就表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发展民营经济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
  这里主要以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况为依据来进行论证。
  就当代世界而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的战略地位提升的现实要求。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大变化:一是文化和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二是文化和科技特别是和高科技的互动与结合,使文化的载体、文化制作与传播的形式更加现代化、多样化;三是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与结合,文化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国际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四是文化与社会的互动与结合,文化已经广泛地渗透到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一种高于物质需求的内在需求,成为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方面的变化,表明在当今世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越来越重要。文化创意便是创造力。这就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代世界这个大棋盘上是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全世界无论是市场、政府、还是社会、传媒,都已经对文化特别是文化创意给予了越来越深切的关注。
  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加强思想教育,需要加强道德感化,需要培养人文精神。但思想教育、道德感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都需要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良好载体才能收到实效。过去我们一些同志的工作在这方面收效不大,关键就在于内容过于空乏,形式过于呆板、单调。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寓教于乐,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大步推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直接的使命,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物质支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具有与生俱来的大众文化属性,因为没有大众的厚爱和追捧,根本就无法形成产业链,产生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国现已初步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经营门类,就都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以北京为龙头的京津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文艺演出、广播影视、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为优势行业;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大型会展、装饰设计、广告策划等为重点行业;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报刊、影视、广告、印刷、动漫等行业位居国内前列;覆盖昆明、丽江、三亚等地的滇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在影视、服装等行业特色鲜明;覆盖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的川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龙头是网络动漫游戏产业;以长沙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电视广播产业已形成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这里主要以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的现实情况为依据来进行论证。
  就当代世界而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产业涉及硬实力,作为文化又涉及软实力,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具有互相连接的桥梁纽带作用。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也许正因为如此,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至关重要。也许正因为如此,美国人认为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英国人认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最大的资源;日本人认为创意关系到国家兴亡;韩国人认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也或者正因为如此,2003年,英国伦敦的市长甚至宣称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
  从当代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共新一届领道集体特别强调,要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理念就是创新,这就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目标高度一致。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不断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大量造就创新型人才以及创意团队、创意阶层;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高新科技水平,广泛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可以全面推出创新型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自豪地在辽阔的世界上纵横驰骋。这些,显然都可以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开辟前进道路。而创新型国家一旦形成,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力量。
作者:刘小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经济学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