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英语练习题上册语文课本25课课后练习题第二题刻写吏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学年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25课《杜甫诗三首》(人教版).doc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望岳》《春望》《石壕吏》)
(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拥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屏显)。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屏显)。
(1)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符合原意)、清晰(顺序合理)、生动(描绘细致)。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30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21课《桃花源记》;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生活幸福恬适)(老人及孩;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安居乐业)的语句是;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21课《桃花源记》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2.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文中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生活幸福恬适)(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环境优美)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安居乐业)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与外人间隔。6.文中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远,与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呼应7.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痛苦生活而叹惋。
8分别概括文章二,三段的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
(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及见到的景象 (三)渔人在桃花源的生活经历。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9.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达了桃园人怎样的意愿?
桃花源中的生活幸福祥和,外界战争连连,他们不被打扰也不愿和世人交往,也为渔人再寻桃花源埋下伏笔。10、作者描绘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社会,意图是什么?①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②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③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11文章结尾写“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后来却又为何“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假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找不到的。同时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12、文章既然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又交待了“南阳刘子骥”,是否多于?为什么? 不多余。①再次点明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②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时委婉的表达了惋惜之情,增强表达效果 。 13、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个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1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①再次点明作者对美好社会的追求②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同时委婉的表达了惋惜之情,增强表达效果 。15、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①环境方面(优美);②物质方面(富足)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④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16、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18、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9、与“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2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渔人向桃花源人介绍的是秦末以来的黑暗社会的现状,引起了桃源人的叹惋。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生活的赞美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为下文“不足外人道也”作铺垫。22、请你分析一下太守和刘子骥求访桃花源各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他们后来都没有找到桃花源的原因又是什么? ①太守用桃花源换取功名,赚一己之私;刘子骥一睹仙踪,心向往已久。②桃花源并不存在,只是作者的一种理想,寄托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愿望,桃花源已成为美的代名词。29、.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一种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理想是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现出来的?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的。30、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31、“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32、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豁然开朗3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3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3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渔人的行踪。
辞别桃林 22课
《陋室铭》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铭”作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本文中的“_名__”、“_灵__”、“_馨_”等字就属同韵。2、本文先以“山”、“水”喻陋室,以“仙”、“龙”喻室主,运用类比手法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本文通过对居室周围环境和来往客人、陋室主人日常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德馨”的内涵(有补充),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4、作者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以君子自况,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与开头的_惟吾德馨_遥相呼应。5、本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借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自己的高尚节操。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包含两层意思:①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②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添了光彩。7、具体分析陋室不陋表现在哪些方面?三方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雅致,反映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反映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8、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和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以诸葛和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最后一句,运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呼应,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9、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10、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1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2、请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写景句的妙处。运用对偶的修辞,“上”“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居室环境的清幽、恬静,雅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爱莲说》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称莲花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反衬莲花的质朴、自然。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8、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9、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赞誉莲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美好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鄙视。10、“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现出作者和陶渊明一样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作者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1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12、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1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14、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15、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23课《核舟记》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奇巧。2、第一段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罔不”双重否定,加强语气,使人无从质疑。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4、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4、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不仅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而且增加了浓厚的文学情趣。5、第三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6、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7、 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8、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9、你从第三段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10、第四段文字的说明结构是什么? 总分结构。11、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12、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13、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2.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6、雕刻家把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上有何作用?暗示主人公此刻正游于赤壁之下。24课《大道之行也》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本文从三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①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5课《杜甫诗三首》《望岳》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雄伟的特点。 3.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 5.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6.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7.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8.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9.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钟”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凌”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上顶峰后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气魄。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13.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①写景富有层次。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春望》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残破凄凉3、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花香鸟语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但诗人现在却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在这里运用反衬的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沉。4、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首联写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6、颔联寄情于物,运用了 对偶、拟人 的修辞,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悲切之感。7、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本文以“望”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亲悲己之情。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写到草木花鸟。9、诗的前两句中“国破”与哪一历史事实有关?诗人望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安史之乱、望见了经历战乱后长安荒凉杂草丛生的景象10、《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1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1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1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1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1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1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春望》一诗的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8、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19、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20、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2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22、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24、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②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③ “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④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⑤“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石壕吏》1、《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 “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加重感情色彩,渲染出差吏横蛮气势,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4、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含蓄地表现了老妇被捉,百姓实在灾难深重。5、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三男邺城戍。6、描写战争之惨烈的句子是:二男新战死。7、“妇人”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①写三男全被征 ②家中情况 ③老妇自请服役八年级文言文重点句《桃花源记》(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复习重点30等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五单元复习提纲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上复习资料斯雯倪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五单元复习提纲第...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期末文言文五单元知识点复习归纳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比今日推荐 88份文档 201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家长签名 21《桃花源记》 (一)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复习――文言文知识点及练习汇总【第五单元】 第 21 课 《桃花源记》一、 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测试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本卷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 21 课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 61页 免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 25页 5财富值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八... 5页 免费 语文:1-6单元分类复习及重...  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总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新课标第一网不用注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分单元每课知识点归纳及文学常识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期末总复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一、字、词篇第一单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