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子夜晚上怎样能讲好卧米尔科华尔兹教学视频呢?使人们喜欢听啊

《卧尔兹劝善故事集》
第 4 章 宽容仁爱
第1节 宽容仁爱
《古兰经》:“恶行应得同样的恶报。谁愿恕饶而且和解,真主必报酬谁。真主确是不喜爱不义者的。”(42:40)
“凡能忍受而加以赦宥者,他们的那种行为,确是应该决心做的事情。”(42:43)
“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末,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唯坚忍者,获此美德,唯有大福分者,获此美德。”(41:34-35)
第2节 真主至赦 恩惠无边
一天,使者同他的弟子们坐在一起谈经论道:“刚才哲卜拉依莱天使来过我这里.他对我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在一个大海环绕、渺无人迹的孤岛上有这么一座山,山顶有一天然石洞,一位修土居于其中。在这空气清新、与世隔绝的宁静之所,他每天礼拜、诵经、封斋,做着各种功修。每当夜幕降临时,是岛上一天当中最美妙的时刻。花木草丛散发出一股股沁人心脾的浓郁清香。翻打的海浪声伴着此起彼伏的各种鸟类的鸣唱。阵阵海风拂来,使人倍感舒适畅快,凉爽宜人。”
每当此刻修士总要走下山来,打一桶山下的清泉,以备一天的饮用和洗浴。摘一篮石榴和山果,用以白天充饥。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五百年。
有一天晨礼拜时,修士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想让垂暮的生命继续这样延长下去,于是向主祈祷,在拜内叩首时拿去自己的灵魂。并且永远地别让任何人发现自己,或者变动自己的这种体资,直至世尽。
哲卜拉依莱天使后来曾到过这个岛上,并去到洞内停在修士的身边。修士依然在他生前的礼拜处长叩不动,俨然一尊动人心弦的化石。
哲卜拉依莱天使接着说:当后世来临,审判日成立之时,安拉将要吩咐掌管乐园的天使们:凭藉我的慈悯,你们带我的这位优秀的仆人入乐园去吧。
意想不到的是,修土却反驳道:不,应该是凭藉我本人所做的那些善行!因为那些善行才是我入乐园的资本啊。
真主又吩咐天使们:那么你们把我对这位仆人的恩赐,与他的善行作一抵消,看看所剩几何?
天使们翻开记录薄,首先发现视力功能这项恩典曾伴随他整个的一生。也就是说,修士五百年的功修全部得益于自己的一双明亮而清澈的眼睛。这一来,修士的五百年功修就全被抵消完了。
然而,他从真主上曾获得的恩典还有很多很多,拿什么再作抵消呢?修土不禁怔住了,傻眼了。
真主接着吩咐:我的赏罚是至公的。既然如此,你们就将他带入火狱去吧。修士满眼落泪,伤心绝望。他无限痛苦地仰面呼道:主啊!现在我明白了,在后世,所有人的获赦和成功,完全是凭藉你的慈悯和垂恩。
真主命天使将他带回来,问他道:你原来什么都不是,是谁从无中创造了你?
‘是你——创造万物的安拉!’修士毫不迟疑地回答。
真主又问:这个,难道也是由于你的功修吗?
‘不,完全彻底百分之百是凭藉你的慈悯!’
真主再一次问:在你五百年的功修过程中,是谁给予你力量?是谁将你安置到一个海水四围宁静祥和的环境当中?是谁为你从顽石中取出甘美的清泉?每晚让树木结出石榴?而就在彼时彼刻,世上的石榴也不过只是一年结一次果。最后,又是谁在你叩首时使你的灵魂飘然而去?
此时此刻,修士早已是愧疚满面,泣不成声。
‘是你,我的养主!这一切的一切均来自你——全世界的养育者,天地万物的独一主!’
最后真主说:“这么说来,所有的一切全是凭藉我的广阔无边的恩赐。那么,依然是凭藉我的慈悯——我的仆人哪,你进入乐园吧!”
第3节 真主至慈 宽恕罪人
穆圣讲述过这样一件事:当公正之日来临时,有这么一个人,经考审判决后被天使们押送火狱受罚。
就在这个人走出三分之一的路程时,他忽然停下来,似乎自言自语地说了些什么,然后又点点头。
当他走出一半路时,又是象前次一样,微微地翕动双唇,仰望天空频频点头示意。
当行至三分之二路时,他依然如故地停顿顾盼,又莫名其妙地默语顿首。
这时,真主命天使将他唤回,并讯其缘故。
“哎!我的养主呀!”那人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回味道:“当我走出三分之一路时,心情沮丧之余忽然记起了你的一节启示:‘你的养主是多恕的,至慈的’。这时我就想,或许,真主是会恕过我的罪错的。”
“当我到达半途时,我又记起了你的另一节启示:‘谁是恕罪者?唯有安拉。’于是我便对自己说:既然如此,那么我的获赦是大有希望的啦。”
“最后,当我走出三分之二路程时,又一节启示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你说:我的那些自亏其身的奴仆哪!你们对于主的慈悯莫要绝望。’想到此,我已经满怀信心,对自己的前景充满乐观和希望。”
最终,真主吩咐道:你往相反的方向去吧,今日你确是被赦的。
于是在天使的引领下,那个被赦之人满怀欣喜地朝着安宁之宅大踏步的走去。
第4节 忍辱负重 签定协议
教历六年,穆圣率领众信士返回麦加履行副朝,他们在麦地纳受戒后,虔诚地高颂“应召词”兴高采烈地奔向麦加,他们渴望着拥抱尊贵的天方……恰在此时,他们受到了麦加古莱什反对派的阻拦,他们派苏海力为代表,同穆斯林进行谈判,要求穆斯林返回麦地纳,众穆民得知此情后义愤填膺,纷纷要求穆圣强行进入麦加,哪怕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凭穆斯林当时的实力,足以战胜麦加古莱什人。面对盛怒难平的人们,穆圣安慰道:“我们不是来打仗的,我们是来朝觐天方,履行副朝的。”
随后,穆圣接待了古莱什使臣,经过一番谈判,双方达成如下协议:一、双方休战十年,二、古莱什投奔穆斯林的人,穆斯林当遣还给古莱什,而穆斯林投靠了古莱什的人,可不予遣还;三、穆斯林今年不进入麦加朝觐,明年再来,届时, 古莱什人将离开麦加城,穆斯林只能在麦加城滞留三日,而且,进城时,除随身配刀外,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四、各阿拉伯部族,可自由选择归信伊斯兰,这一协议便是著名的《侯德比雅协议》。
当这一协议签署后,众信士怨声四起:为何我们要向敌人妥协而不进入麦加呢?甚至欧麦尔也按奈不住内心的愤怒,对艾卜•白克尔说:“难道他(穆圣)不是真主的使者?”即使在这种环境下,穆圣仍以大局出发,以他宽大的胸怀,高尚的素养,以他敏锐的政治眼光和他的远见卓识决定同古莱什人签定此协约。穆圣让阿里执笔写下此协约,他说:“阿里啊!你写,以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
这时,苏海力打断了他并说道:“慢!以安拉之名就够了 ,至于‘至仁至慈’ 我不知道是否真实,”众信士听到后,恨不得置他于万人之下方解心头之恨。
穆圣却表现出了常人难有的忍耐,对阿里说:“阿里,你不要写‘至仁至慈’,你只写:以安拉之名。”
穆圣接着说:“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和苏海力•本•阿慕尔达成如下协议。”
这时, 苏海力又说:“慢!如果我们承认你是安拉的使者,便不会反对你。只能写,阿卜杜拉的儿子穆罕默德和阿慕尔的儿子苏海力达成如下协议。”
穆圣又一次依了他,命阿里把刚写的“安拉的使者”抹去。此时,阿里对此人的过分言行十分愤怒,气的浑身颤抖,手中的笔迟迟不愿抹掉“安拉的使者”一句,穆圣亲自拿过笔来将“安拉的使者”一句抹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穆圣以伊斯兰事业为重, 同古莱什人签定了协约。
事实证明,这一协约的签定是一项英明、伟大的举措,它不仅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使广大无辜的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使无数生灵免遭涂炭,而且使众多麦加人从古来氏反对派的蛊惑中清醒过来,使大家真正认识到穆罕默德是一位可以信赖者、可追随者,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穆圣,接受了伊斯兰,以至于第二年,穆圣按照协议规定,再次到麦加副朝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加入了伊斯兰。
第5节 慈悲为怀 善待万物
有一天,先知经过花园,看见一峰骆驼正在呻吟,真可怜!当它看见先知,泪水从眼睛中流出来。先知走近它,用手抚摩它的耳背,骆驼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先知询问谁是它的主人,有一位原居在麦地纳的人走出来,表明他是骆驼的主人。先知对他说:“你是这峰骆驼的主人,难道你不害怕安拉吗?它在投诉你不喂它食物并且使它过度劳累。”
第6节 收留遗孤 关怀倍至
“尔德”节这天,穆圣走在去清真寺的路上,街道上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穿着节日的盛装,欢庆这幸福的时刻。孩子们更是欢快地叫着跳着,尽情地嬉戏玩耍。穆圣发现有一个小孩孤零零地坐在一个角落,衣着破烂,愁容满面。望着街头欢闹的小伙伴们,眼中盛满忧伤的泪水。
穆圣十分诧异,便急忙向他走过去问道:“小朋友,你怎么不过去同大伙一起玩呢?”
小孩用衣袖抹去泪水,低声说:“我……心里难过,不想玩……”
“告诉我,到底怎么回事?你爸爸妈妈呢?”穆圣更是不解,蹲下身,抚摸小孩那脏兮兮的小脸蛋。
“爸爸跟随使者在一次圣战中阵亡了。妈妈随后带上我改嫁他人。可是后爹不喜欢我,便把我赶了出来。我现在没吃没喝,没有衣穿,也没有住处,只得四处流浪。今天我看到这些有父有母的小同伴们玩得这样开心,我……不由的想起了我那死去的父亲……”说着,泪水止不住地滚滚而下。
穆圣心头一阵抽动,鼻子酸楚,难过的泪水直往上涌。他拉过那一双瘦弱的小手握在自己的温厚的掌中,心痛地望着他。“孩子,你喜欢我来作你的父亲,阿依莎作你的母亲吗?阿里当你的叔叔,法图麦成为你的姨妈,哈桑和侯赛因作你的哥哥吗?”
小孩很聪明,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他知道面前这人正是主的使者,于是欢快地跳了起来,破涕为笑。
“使者啊!我喜欢,当然喜欢,太喜欢了……”
就这样,穆圣把小孩带回家,给他洗了手脸,吃饱了饭。又为他换上一身干净衣服,还往他衣领上洒了些香水。小孩高兴极了,一蹦一跳地跑了出去,参加到伙伴们的行列。
大家见他转眼功夫浑身上下变了个样,都很惊讶:“喂!小兄弟,刚才你还在哪儿哭鼻子呢,怎么突然间就变成这样子?”
小孩晃着小脑袋,自豪地说:“没错,刚才我是饥饿的,现在我却肚子饱了。刚才我衣衫褴褛,现在我穿上了新衣。刚才我是孤儿,现在我成了使者的儿子。告诉你们吧,使者说了,从今往后阿依莎是我母亲,阿里是我叔叔,法图麦是我姨妈,哈桑和侯赛因是我的两个哥哥。你们说,难道这还不值得我高兴吗!”孩子们听了都很羡慕他,把他围在中央,纷纷向他祝福。 “唉!但愿我们的父亲也在那决战役中为主道牺牲,然后我们同你一样,那该有多好哇!”
数年后穆圣归真了。这孩子悲痛欲绝,难过到了极点。他号啕恸哭,把土撒在自己头上身上,哀伤地哭喊:“呜呼!我刚刚得到温暖,现在又成孤儿啦……”
后来,大贤艾卜白克尔收养了他,使他有了新的归宿。
第7节 态度温和 真情感化
一个性格粗鲁的乡下人来到了麦地纳,径直向清真寺走去,找先知要钱。当他进入清真寺时,先知正坐在众弟子中间(教授他们知识)。他不顾一切要求先知给他一些东西,先知给了他一点东西,但他不知足,嫌太少,说话还不礼貌,对先知实在太放肆了。圣门弟子们非常生气,想站起来教训他一顿,但先知阻止了他们。后来,先知把这个乡下人带到自己家中,又给了他一些帮助。这位乡下人看到先知家中也不富裕,不象一个领袖的家庭,家中分文银钱都没有。乡下人从内心钦佩先知,并感谢了先知。这时先知对他说:“你昨天说话很粗鲁,致使我的同伴们很生气。当时我很担心他们伤害你,你现在在我面前说了感谢的话,你能否当着大伙的面承认你的错误?这样他们就不会生你的气了。”乡下人说:“这没什么,完全可以。”
第二天,乡下人来到清真寺,大伙都在那里,先知对众人说:“这人已认错道歉了。”先知转过头去对乡下人说:“是这样的吗?”乡下人说:“是这样的。”圣门弟子们都高兴地笑了。
先知对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骆驼跑了,人们想帮他把骆驼追回来,就跟在骆驼后面一边大声喊一边追骆驼,那骆驼听到后面有喊声跑得就更快了。骆驼的主人就对大家喊到,我求你们别去追我的骆驼,我自己知道怎样才能把我的骆驼追回来。人们便停了下来,主人拿着一把草慢慢地走到骆驼跟前,没有乱喊乱叫,把草递给骆驼,毫不费劲就把骆驼抓住了。如果,你们昨天打这个乡下人,那么,这个可怜的乡下人也许会被你们打死,并且是在不信真主的情况下死去,但是我阻止了你们,我用柔和的方式把他教育了过来,这不是更好吗?!
第8节 宽容为怀 以诚相待
当年在麦加,有一位老妇对先知有敌意。
每天早晨先知路过她家门外时,她都站在楼上将一盆垃圾朝着先知倾倒下去。
有一天,先知照例经过她家门外,而没有看到楼上向他扔垃圾的老妇人。
先知想,老人是否有病了?于是走上楼去探望,发现老妇人果然卧床不起,便向老人问候安慰。
老妇人惭愧难容,热泪盈眶,动情的说:“我曾经亏待过你,而你今天却来关心我的健康,你真是一个好人啊!”
过了一段日子,老人的病好了,老妇人信仰了伊斯兰,成为了先知的弟子。
第9节 敬畏真主 宽以待人
女奴佳莉叶端一碗肉汤走出厨房,穿过长廊来到主人迈奴尼的客厅。就在她将要把碗往桌上放下时,一不小心把肉汤倾出一股,泼在桌上并洒在主人胳膊和衣服上。迈奴尼被烫得尖叫一声跳了起来,气咻咻地瞪视着佳莉叶,顺手操起墙上的皮鞭就要向她劈头甩下来。
正在这时,忽然佳莉叶朝他作了一个手势说:“我的主人,请您息怒!您应当遵循真主的这节启示:‘……他们是临怒克制的人。’”
迈奴尼听罢马上冷静下来,高举的皮鞭也随之无力地掉在地上——“好吧,我愿遵循。”
“还有,”佳莉叶接着说:“紧接上文的是这样一句:‘以及那些宽恕他人的人。’”
“我执行,我已宽恕你了。”
“最后他说,真主说:‘安拉喜悦所有行善之人。’”
“我渴望加入这些人的行列。为获得真主喜悦,我宣布:从现在起,你已成为一个自由人啦!”
就这样,佳莉叶获赦了。从此她扬眉吐气,拥有了一个自由公民应有的一切权利。
第10节 懂得宽容 品德伟大
一个年轻人想到麦加去履行副朝,他准备好骆驼和食物,开始了旅行。走了几个小时,途径一个长满水草的绿洲,于是他决定休息一会,便坐到一棵树荫下,进入了沉沉梦乡。就在这时,他的骆驼走开了。它四处游荡,直到进入附近的一个果园,啃果子,咬葡萄,破坏了每一块所经过的地方。守果园的是位老人,想把骆驼从果园中赶出去,却怎么也赶不走。老人担心骆驼会将整个果园毁于一旦,只好把骆驼杀死。
年轻人醒来后,四处寻找骆驼,发现它已经死在果园中。守果园的老人过来了,年轻人就问他:“谁杀死了这匹骆驼?”老人述说了发生的一切,年轻人不禁勃然大怒,一拳就把老人打死了。
年轻人追悔莫及。这时老人的两个儿子赶来,把年轻人带到信士的长官欧麦尔跟前,要求将杀害他们父亲的凶手绳之以法。
欧麦尔问年轻人事情的真相,年轻人完全承认他的罪行,他对自己的行为万分后悔。
欧麦尔说:“现在懊悔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对你执行安拉的法度。”
这时,年轻人要求欧麦尔宽限他两天,让他回去偿还一些债务。欧麦尔:“那得有人给你担保,保证你如期归来,否则我们要对你的担保人执法。”
年轻人说:“信士的长官啊,我是外乡人,我不可能在这里找到什么担保人的。”
圣门弟子艾卜•赞尔正好在场,他不假思索地对欧麦尔说:“信士的长官,这是我的人头,如果两天后他不回来,我甘愿受罚。”
欧麦尔惊奇地问:“你?你作担保?艾卜•赞尔——安拉先知的同伴!”
“是的,信士的长官。”艾卜•赞尔肯定地回答。
执行死刑的那天到了,所有人都在等待,看年轻人是否回来。突然间,人们看到了!年轻人的身影从远处出现,很快就到了刑场。
在大家惊奇的目光中,欧麦尔问来者:“年轻人啊,为何你又回来了呢?你完全可以一走了之,逃离死亡的啊?”
年轻人回答:“信士的长官,我这样做,以免人们说履行誓言的美德已经从穆斯林当中消失了。”
欧麦尔又问艾卜•赞尔:“你呢? 艾卜•赞尔,你又为何要这样做呢?你根本就不认识这个年轻人啊!”
艾卜•赞尔回答说:“我这样做,以免人们说穆斯林的勇气已经不复存在!”
就在这时,老人的两个儿子说:“信士的长官啊,现在轮到我们说话了。我们向你作证:我们已经宽恕了这个年轻人,我们撤诉,没有比此时的宽恕更好的了!”
Powered by《卧尔兹劝善故事集》
第8节 为主牺牲 感动敌人
有一个圣门弟子叫阿卜顿拉•本•胡扎费,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穆斯林战士,但他对真主的喜爱已达到了巅峰。有一次他不幸被罗马人俘虏,罗马皇帝劝他归顺,他断然拒绝了。罗马皇帝命令将他投入油锅的时候,他哭了。罗马皇帝以为他害怕酷刑,要回心转意了,就把他叫回来,问他为什么要哭?他说:我哭是因为我只有一次为真主献身的机会,倘若我有一千条生命来为主牺牲,那该多好啊!罗马皇帝感动了,亲吻了他的额头并释放了他。
第9节 善功善行 陪伴永久
一次,先知问圣门弟子:“你们想知道亲属、财富和行为与你们的关系吗?”
圣门弟子都说十分愿意聆听先知的教诲。
先知便讲道:“这可比作一个人有三个兄弟。当他临死之际,他叫来其中一个并问他:‘兄弟,你知道我的要求吗?在这关键时刻你能帮我什么?’那个兄弟答复:‘我请大夫护理和照顾你。当你死后,我为你沐浴、穿卡番和送葬。’这个兄弟就是他的亲属。
他向第二个兄弟提出同样的问题。他这样答复:‘只要你活着,我会和你在一起;你死后,我将委身与他人’这个兄弟就是他今世的财富。
他然后以同样的方式问第三个兄弟,他答复说:‘我在坟墓中也不抛弃你,我将伴随你进入最孤独的地方。当你的行为在天平上被称量时,我将把我的重量加入你善行之中,并使之下沉。’这位兄弟是他的善行。现在告诉我,你认为哪个人对他最重用?”
圣门弟子回答说:“安拉的使者啊!毋庸置疑,最后一个人对他最有用,而其它两个兄弟都是无用的。”
第10节 为主而战 一如既往
安拉的宝剑——哈里德将军是穆斯林的英雄。叶尔穆克战役之际,麦地纳方面给哈里德将军送来一封信,信中说:“艾卜•伯克尔已归真,由欧麦尔继任哈里发。新任哈里发决定免去哈里德的大军统帅之职,并指定由艾卜•欧拜德接任军权。读完来信,哈里德将军把原委告知艾卜•欧拜德,然后移交了指挥权,但没有公开消息,以免影响士气。
这一天,对于哈里德无疑是最光荣的日子,因为他战胜了自我。罢免统帅没有削弱他的坚强意志,没有减弱他为主道而战的热情,他在艾卜•欧拜德的领导下,一如既往的参加战斗,而且每次都是战无不胜。
后来,有人问哈里德:“为什么遭受如此重击,没有使你意志受到挫折?”哈里德回答说:“我是为安拉而战,我不是为欧麦尔而战。”真可谓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啊,字字句句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第11节 托靠安拉 真诚祈求
有一天,先知走进清真寺,见到艾卜•乌玛麦在寺院里静静地坐着。先知问他,乌玛麦啊!现在不是礼拜的时间吗?你为什么在这里闲着?乌玛麦回答说,安拉的使者啊!我心里很忧愁,我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先知说,我可以教你几句祈祷词,只要你天天认真祈祷,必然会帮助你消除忧愁,还清债务。乌玛麦感激的说:安拉的使者啊!如果那样,真是太好了。
先知告诉他,在每天一早一晚都这样祈祷:主啊!我的养主啊!我求你保护我,使我不要悲伤和忧愁;我求你保护我,使我不要无能和懒惰;我求你保护我,使我不要懦弱和吝啬;我求你保护我,不受到别人的压迫和欺负。
艾卜•乌玛麦后来给人讲,从那以后,他天天早晚祈祷,祈求至仁至慈的安拉恩赐和引导他。同时,他努力劳动,以实际行动祈求安拉的恩典。果然,不久他的一切情况改变了,债务还清了,精神愉快了。
第12节 热爱穆圣 胜爱家人
一位麦地纳女信士听到先知归真以及穆斯林战败的谣言,便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战场,一路上,只要遇见人,她都问:“安拉的使者可好?”
“你父亲牺牲了。”有人看见她报信。
“安拉的使者可好?”她问。
“你弟弟被杀了。”来人回答。
“来人又说:“你丈夫也倒下了。”
这位女信士却一再追问:“请告诉我,安拉的使者可好?”
那人不知道使者的消息。于是,这位女信士继续上路。他来到前线,终于到达先知的帐篷,看见了安拉的使者。她十分欣喜的说:“只要你还活着,我们的损失就算不了什么。”
第13节 只求主喜 不图名利
凡是去朝觐的人都要在米纳山上住一个晚上。在某一年的朝觐期间,伊玛目萨迪格和他的随从也驻在米纳山上,此时正吃着葡萄,来了一个乞丐伸手向他们乞求东西,伊玛目便给了他一些葡萄,乞丐却不接受,并说道:“请给我钱。”伊玛目说:“我身上没有带钱。”乞丐失望的走了。乞丐没走几步又返回来说道:“还是把葡萄给我吧!”伊玛目说:“现在连葡萄也不给你。”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个乞丐伸手向他们要东西,伊玛目拿起一串葡萄给了这个乞丐,乞丐拿到葡萄后说:“感谢世界的养主给了我食物。”伊玛目听到这话后叫住他,又给了他一串葡萄,乞丐再次感赞了真主。伊玛目再次对他说:“请等一会儿。”他转身问坐在一旁的一个人:“你身上带有多少钱?”那人搜了一下,大约有20个“迪尔汗”。伊玛目叫他全部给这个乞丐,乞丐接到钱便赞诵真主,并说道:“主啊!一切感赞全归伟大的真主, 主啊!这是您的恩赐,你独一无二。”伊玛目听到这话,非常高兴,就把身上的大衣也脱了下来赠给了这个乞丐,乞丐此时声调变了,说出了感谢伊玛目的话,伊玛目就再也没给他什么,乞丐走了。
坐在伊玛目周围的人说:“我们看,如果乞丐继续感谢真主,伊玛目还会给他东西,但那位乞丐的声调变了,赞颂和感谢起伊玛目来了,所以他再也得不到伊玛目的帮助。
第14节 为主而喜 为主而怒
有一天,先知穆罕默德给他的弟子提了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够圆满地回答出这一问题,全都答错。先知提出的这一问题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更能坚定自己的信仰?”
有一位圣伴说:“礼拜。”
先知说:“不是。”
另一位答道:“天课。”
先知说:“不对。”
第三个答道:“斋戒。”
先知说:“也不对。”
第四个人又说:“朝觐。”
先知说:“也不对。”
最后,第五个人又说:“那么,是圣战。”
先知说:“还是不对。”
谁也没有能对此问题做出一个圆满的答复。最后先知说道:“你们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伟大且具有美德的善功。但是, 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我所问的。最能坚定自己信仰的方式就是:为真主而喜,为真主而怒。”
第15节 坚定立场 忠孝两全
阿布杜拉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孝子,他归信伊斯兰,放弃崇拜偶像后,有些多神教徒便在他母亲跟前说三道四:“你儿子还算孝敬吗?他连我们祖先的宗教放弃了,不听你的劝告去信什么伊斯兰,对你太不孝了。”他的母亲听了他们的挑唆后开始绝食,目的是强迫阿布杜拉放弃伊斯兰。阿布杜拉发现母亲不吃饭后非常奇怪,于是问:“母亲啊,你怎么不吃饭呢?”母亲说:“如果你一天不放弃伊斯兰,我就一天不吃饭。” 阿布杜拉还是照旧每天把饭做好,亲自喂母亲。三天过去了,母亲还是拒绝吃饭,她已经奄奄一息。阿布杜拉又一次将饭端给母亲,母亲厌恶地将头扭了过去,母亲以死相逼。阿布杜拉说:“母亲啊!安拉只给了你一次生命,如果安拉给你一百次生命,你绝食一百次而亡,我也会侍候你一百次,但我绝不会放弃伊斯兰!”母亲听了,知道阿布杜拉决心已定,也就不在为难儿子了。
第16节 无心插柳 柳自成荫
赖杰利把一袋麦子放到驴背上,准备去磨坊加工。他必须在中午前赶回来,因为他心中还惦记着今天的聚礼日。
到了磨坊,他刚把口袋卸下来,不料毛驴突然受惊,一溜烟似地跑了。赖杰利很着急,蹦出磨坊追赶,正好一个人走过来将他拦住。
“喂!兄弟,今天轮到你家浇地了,快去吧。否则我就不等了,你只得改天喽。”
原来,这人是他的地邻。赖杰利想:看来今天事情全凑到一块来了。那么我该先干什么呢?伊麻目经常讲:主麻是穷人的“罕志”。这对我是很重要的,是绝对不能丢撇的。至于其它,只好先让步了。
主意打定,他便信步朝清真寺走去。
聚礼结束后,赖杰利犯愁了。麦子没磨,驴子走失,地没浇水,回去如何向妻子交待呢?想到此,他不由的脚步沉重起来。
当他忐忑不安地推开院门时,眼前的情景却使他愣住了!小毛驴拴在木桩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妻子端着一盆刚出笼的热腾腾的馒头张罗着孩子们的午餐。
正当他愕然愣在院中发呆时,妻子笑面相迎。“事情是这样的:邻居磨面时误将咱们的麦子给加工了。毛驴呢,其实根本就没跑远,你走后不久它便自己遛达回来了。”
赖杰利听了甚感惊异,不由的想起了一句古谚: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突然,他象是想起了什么,拔脚就往外走。
“坏啦!今天轮到咱家浇地,如果错过去,就不知道要排到哪一天了……”
“回来!”妻子朝他喊,“你也不问清楚就慌慌张张往外跑。告诉你,不用去啦!地已经浇过了。”
赖杰利一楞神,疑惑不解地望着妻子,不明白她在说什么?“浇过了?怎么……你这话什么意思?”
“你别忙,听我说嘛,咱们的地邻只顾浇自己的园子,没留神水放的太多了,结果连咱们的园子也捎带着浇了。你说这事有多巧!”
是真巧!今天所有的好事都巧到一块来了。
第17节 笃信后世 畏惧惩罚
先知宰凯勒雅每当作演讲劝化他的民众时,总是习惯性地在人群中前后左右观察,直到他确定有一个人不在场时,方才开始演讲。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他所要找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叶罕雅,因为叶罕雅最害怕听到有关后世惊恐和火狱惩罚的经文,倘若被他听见,轻则惊惧不安,嚎啕顿足。重则昏晕倒地,人事不省。所以他每当涉及此类内容之前,必定会小心回避他,实可谓:怜悯之情有谁懂?可怜天下父母心。
有一天,宰凯勒雅登台演讲。讲至中途,他照例停顿下来,朝台下观望搜索,确定儿子不在场时就开始诵读有关后世审判的几节启示,以示警诫。讲到关键处,老人家悲不自胜,声泪俱下。他说:“哲卜拉依天使曾向我讲述:火狱中有座山,被称为‘沙克郎’,山下是一条叫作‘欧杜邦’的峡谷。峡谷里布满了无数的火井,每眼火井深不见底。井下设置很多火箱,内放火枷火镣……”
讲到此忽听人群中有人惨叫一声,紧接着便哭喊起来。
众皆大惊:“那人正是叶罕雅!”叶罕雅在人丛中坐得较低,又深埋其首,因此宰凯勒雅没发现他。
叶罕雅哭号着站起身来,拨开人群向外边冲去,边跑边凄厉地喊:“啊——沙克郎!啊——欧杜邦……” 宰凯勒雅夫妇大惊失色。当下不顾一切地跑出院子,然而已看不到独生子的踪影。老两口赶忙四处找寻,在村外恰遇一个牧羊人,上前询问:“请问你是否看到一个痛哭流涕的年轻人……”
“你们说的莫非是叶罕雅?”
“正是,他朝哪个方向去了?”
“我刚才在这山岭上遇到他。”牧羊人遇指前边一座山岭。“我听他边泣边说:‘我将闭食绝饮,直到我知道我的居所是乐园,或是火狱……’”
话刚落音,果然有隐约的哭喊声随风传来。老太太随即朝那方向呼道:“我的儿啊!看在我怀胎十月,哺乳两载的情份上,你快出来与我们一同回去。不然我和你父亲会急疯的。”
听到母亲的呼唤,叶罕雅不敢怠慢,从山峰后出来,随父母下山回家。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斋节卧尔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