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英语上册课本上册语文课本最后5页pt版

凤凰语文论坛[求助]国标本三(上)培训专辑 -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P 0cm 0cm 0pt&& 二、再来说说习作教材设计的特点和使用。
& && &在“课程标准”里,不再像过去那样统称为作文,而是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7~9年级叫写作。小学阶段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 && &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然而,多年来困扰着老师和学生的恰恰就是这个作文。过去的语文考试,往往失分最多的就是作文。许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一提作文就头痛。有人调查,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比例竟高达49% 。究竟原因何在呢?诚然,写作本身并不容易,因为学生的作文水平往往是其诸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不仅是语文素养,还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但我以为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多年来作文教学走入了两个误区。
& && &一个是作文教学走入了以应试为本位的误区。
& && &什么是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自我表达或与别人交流乃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是很自然的事。毫无疑问,写作应以儿童为本位。可是这些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这个关系搞拧了。作文不再是以儿童为本位,而是以应付考试为本位了,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成作文考试的机器。记得十几年前,升学考试前,学生要背若干篇模范作文,一天要练一篇作文,还要估猜会出什么作文题,什么样的题目怎样应付,目标是取悦于批卷子的老师,多给些分数。哪管他言不由衷!哪管他假话连篇!只要能得高分就行!看着别人的脸色去写作,这样的写作活动能是快乐的吗?别人要你写什么,——不管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积蓄,——你就得写什么,这样的写作活动能是自由的吗?
& &“课程标准”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我以为是抓住了写作教学改革的关键。
& && &另一个误区是作文教学致力于知识点、能力点的构建,误认为掌握了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作文就能写好。过去的课本就是按这样的思路编写的。所谓作文训练,就是将作文知识和能力,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一个单元训练一个重点,似乎这些重点训练完了,学生就能写出好作文了。
事实并非如此。学生懂得了许多写作知识,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好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地观察、思考,不断地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当然也不是说写作知识没有用,写作知识是有用的,但其运用也是建立在大量的写作实践的基础上,离开了写作实践,就根本谈不上写作知识的运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要通过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把写作的基本规律搞通。&p&&/p&&/P&&P 0cm 0cm 0 TEXT-INDENT: 24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本着“课程标准”改革作文教学的精神,苏教版教材的习作设计,努力体现“三多一少”。
& && &多一些情趣。
& && &乐于表达的前提是对习作有信心。为此,我们在三年级上册写作伊始,就给孩子排除认识上的心理障碍,让他们知道“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然后,列举三篇二年级的孩子写的《好阿姨》和《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给学生读,使他们感到,“这样的作文我也会写,说不定写得比这还好呢”。
作文形式的设计力求生动有趣,为儿童所喜欢。如让学生摆玩具、编故事(《找“饿”),为喜爱的动物设计名片,让学生先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然后再抓住特点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作文配一幅图画。
多一些实践。
& && &写作源于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我们设计作文教材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他们的言语交际活动所需要。如怎样搜集有关资料,设计一张动物名片。为什么要设计?是为了参加班级举行的“动物名片设计大赛”。学生学了这样的作文,马上就能够派上用场,自然愿意学,愿意写。
& && &多一些探究。
&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为此,我们在习作设计中,也适当安排了一些探究性的作文。如列举了一些古诗名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向别人请教,弄清名句的出处、作者、诗句含义等,然后写出研究报告。
& && &少一些限制。
& && &多数习作课文一般不给学生命题。尽可能给学生留出较大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如“习作1”,“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根本就没有什么限制,随便写。“习作5”为动物设计名片。为哪个动物设计名片?“请选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习作7”摆玩具,编故事。摆什么玩具?编什么故事?听其自便。这样的习作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写作题材。
&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 && &《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的本质在于表达和交流,即表现自我,达于并影响他人:表达和交流什么?是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收获或积蓄。用什么来表达?用语言文字。怎样表达?要根据日常生活即现实交际的需要,根据不同交际目的和不同的交际对象,创造性地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
& && &由于知识本位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三无三假的严重倾向。
& && &三无:一是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无具体的对象,只把教师当成惟一读者;三无真情实感,只知道按照教师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讲成人想听的话。
& && &三假:一是内容虚假,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去甚远,甚至望风捕影、无中生有地编造故事。二是情感虚假,作文远离精神生活。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甚至掩盖、违背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心愿,趋时附势套用时髦的观点,张扬高尚的情操。三是语言虚假,语言运用脱离交际实践。本应用来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语言,变得既与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搭界,又与现实的交际需要不相干,所写净是一些充满八股味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
& &&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作文教学新理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把学生由作文的奴隶转变为交际的主人。
& &&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
& &《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 && &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小学到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目标定位最低,要求最简单、最明确的表述。中小学作文教学是打基础的习作阶段,定位过高,贪大求全,是不利学生入门的。《标准》的目标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重基础,小而实。抓住最基本的作文要素,制定最起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起码的实用性写作能力:①对写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②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③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只需具备最基本的认识基本功、语文基本功、应对基本功,不设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碍,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
& && &从《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目标定位来看,还有几点新意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选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 && &三、苏教版国标本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
& && &过去的课本大抵是阅读课本,作文只是综合练习中的一个题目。教师感到很难操作,随意性太大。苏教版安排了习作课文,使语文课本成为真正的“语文”课本。习作课文每单元1课,每册安排7-8课。本册安排习作8课。每课一般分3部分:一是揭示本次习作的话题情境,激活习作的兴趣和动因;二是提供相关的例文;三是在鼓励自主拟题、自由表达的前提下,适当提出习作要求。习作的范文均由小学生誊写,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
& && &四、“习作”的几个基本环节及其教学思路
& && &学生的习作与成人的写作乃至作家的创作当然不能等同看待,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梁•刘勰《文心雕龙》)“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宋•杨万里语)任何文章都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经过互相碰撞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文字,形成话语文章这一物化形态的。写任何文章都要经历“物质——精神——物质”这样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双向转化过程,而促进这一转化过程的内在动因,便是现实交际的心理需要。据此,《标准》要求“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 && &(一)取材:激活已有经历,打开生活源头
& && &1.激活表达动因,引入话题情境。
& && &以前的作文教学以命题作文为主,指导学生选材多从审题开始,让学生根据题意要求即命题人的意图去选取材料。如今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主性,《标准》建议“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连中考、高考都明确提出“不作文体要求,不设审题障碍”。“自主拟题”如何指导学生选材?学生习作,虽说强调“自主”,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写作,写什么内容,练习哪些表达方法,说到底还都是教师事先计划安排的。苏教版习作教材力求每次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为儿童所喜欢。关键是激发表达兴趣,将学生引入话题情境。如“习作3”——
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远处有山,天上有朵朵白云,近处一片树林,一条小河从树林里流出来,岸上有草有花:然后让学生添上几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为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看到了有自己参加绘制的这幅美丽的图画,尤其看到有自己添加的可爱的小动物,心里一定很高兴:这时要求学生把这幅画写下来,学生一定是很感兴趣、有话可说的:其他各次习作.也都只提供一个话题范围或选题空间,至于拟定什么题目,选取哪些材料来写.则完全应由学生自主确定。教师精心设计交际情境,引起学生表达动机,帮助确定话题范围,打开生活源头,激活已有经验,选取习作素材。
& && & 2.瞄准交际目的,表现真情实感。
& && &选材的第一要则是真实,事物、现象、场景、事件都是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美丑善恶、抑扬褒贬都是自己切身体验、心意所指。真情实感哪里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体”。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热爱生活,注意观察周围事物,捕捉鲜明的事物表象,并主动注入情感,才能获取真切感受和情绪体验。
& && &选材的标准还在于能否达到交际目的,起到交流的作用。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对象意识,要明白文章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应选取人家最想知道、最能打动人、让人信服的材料。这就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了解他人,能够换位思考,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
& && &(二)构思:学会先想后写,发展内部语言
& && &1.借助例文,领悟写法。
& && &由口语交际为主开始进入书面表达,对儿童来说难度是不小的。怎么写呢?我们的想法是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我们提供的例文是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的,看上去就是一篇字迹工整、行款规范的小学生作文。例文的作者就是学生,用的是孩子的口气,写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如“习作3”的例文:“几条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停下来,有时在水里转圈圈。游着游着,小鱼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
& && &2.联系实际,指导方法。
& && &例子只是起到帮助入门的作用,写作不能总是依赖例文。所以我们也要联系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掀起“思想风暴”,在头脑中组织材料,打好腹稿。比如:
& && &(1)再现事物原样,理清基本思路。
& && &言语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词只和个别表象结合着(“艺术品”就是在象牙上刻字绘画);句子的连接只限于亲自经验历程或与形象思维过程结合着 (句子顺序与行为过程一致)。所谓选词造句,就是依据记叙对象所固有的特征与规律,运用语言材料再现事物原样或加工修饰的活动方式;布局谋篇,就是根据对记叙对象的认识组织文章结构的活动方式。(直接的:移植事物的发展顺序或矛盾侧面的自然原样,构成文章的条理顺序;间接的:对自然原样进行适当加工改造)小学生主要学写简单记叙文,所谓构思,就是利用事物本身的时空顺序与人的观察认识顺序的平行同构规律,参照事物原样,搭建作文框架的活动过程。
& && &(2)围绕表达需要,考虑组织剪裁。
& &&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表达的实质是表现自我达于他人,进而影响他人。所以构思作文时,必须随时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怎样写才更能达到写作目的,提高表达效果?这样才能围绕目的,按照需要去斟酌详略取舍,剪裁组织材料,调整文章布局,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或文章作法的固定模式去组装作文。
& && &(三)起草
& && & 1.对学生来说,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抓紧时间,一气呵成。
& && &起草是把构思形成的“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是“十月怀胎”后的“一朝分娩”,应尽快按构思好的整体框架一次成形。要克服重落笔轻构思的倾向,防止在整体思路还没理清的情况下就急于动笔,想一句写一句,写一段停一停的现象。起草要全神贯注,不要为外部干扰或个别字词分散注意力,或阈于局部的得失,为追求一词一句的完美大伤脑筋,打断整体思路的贯通。
& && &2.对教师来说,要尽量为学生保持安静的写作环境。
& && &学生起草时,教师可以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写作情况,为“二次指导”搜集反馈信息,也可对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但必须动作轻巧,轻声慢语,不能一发现问题就急于讲解,或随意插话打扰学生。
& && &(四)加工
& && & 1.教师要就习作初稿的修改加工作“二次指导”。
& && &修改加工不仅是对文稿的完善与升华过程,也是锻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针对学生在起草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修改加工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简要的提示指导。要让学生明白,对文稿修改加工“不光是语言文字之事,也是思想认识之事”,这是全面提高自己的好机会。可先从宏观人手,看基本内容,总体思路是否具体明确;再微观细查,看组词造句是否文从字顺。
& && &2.学生要对习作草稿作深入细致的修改加工。
& && &可分两步进行:先通读全文,进行“语感诊断”和“换位咨询”:站在读者的角度质疑发问。先从整体上看有无缺漏错讹、累赘多余和不明之处。再逐句推敲,一字一词有错必纠,必要时得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进行匡正。要学会与“胸中之竹”即生活经历进行核对。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令人叫绝,就是作者认真推敲状物之词是否称物,抒情之文能否逮意,意象之间是否和合的结果。要让学生从小养成这种认真推敲的习惯。在自改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互改,养成乐于互相传阅自己的文章并诚恳交换意见的良好风气,以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 & &p&&/p&&/P&&P 0cm 0cm 0 TEXT-INDENT: 24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 “习作”课文每单元1课,每册安排7~8课。每课一般分3部分。下面就以“习作3”为例,简要介绍一下:
& && &1 揭示话题,激发兴趣。
& && &请注意,这儿揭示的是“话题”,也就是说这课“习作”要写哪个方面的内容,而不是给作文命题。我们力求每次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为儿童所喜欢,要让写作活动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的一大乐事。如“习作3”是这样揭示话题、激发写作兴趣的:
& && &先让学生观察一幅画:远处有山,天上有朵朵白云,近处一片树林,一条小河从树林里流出来。岸上有草有花。然后让学生添上几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为整幅图涂上颜色。学生看到了有自己参加绘制的这幅美丽的图画,尤其看到有自己添加的可爱的小动物,心里一定很高兴。这时要求学生把这幅画写下来,学生一定是很感兴趣的。
& && &2 借助例文,领悟写法。
& && &怎么写呢?我们的想法是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俗话说:磨破嘴皮,不如拿出例子。例文是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的,也是由小学生誊写的,看上去就是一篇字迹工整、行款规范的小学生作文。例文的作者就是学生(也有的是老师写的下水文),用的是孩子的口气,写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如《习作3》的例文:“几条小鱼在河里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停下来,有时在水里转圈圈。游着游着,小鱼好像发现了敌人似的,迅速钻到深水里不见了。” 自己的作文该怎么写,学生看了例文便一目了然,心领神会。&p&&/p&&/P&&P 0cm 0cm 0 TEXT-INDENT: 24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 3 自主拟题,自由表达。
& && &这部分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我们的立足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写作。《习作3》便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去要求学生的:“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先简单写一写图中的景物,再写一种或几种你添上去的动物?题目自己定。”
& && &五、运用积极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
& &&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鼓励改善和促进发展。因此我们一要端正态度、把准目标。坚决按照《标准》制定的各年级段的要求,进行积极评价;二是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范围。跟踪考查学生写作的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从材料准备,到修改加工,作全程、全面评价;三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语、等第、书面、口头、集体、个别,各种方法灵活运用。《标准》特别倡导建立写作档案,记录学生课内外有关语文活动,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这对促进作文评价改革是很有创新意义的。&p&&/p&&/P&
&P 0cm 0cm 0pt&&三、最后说一说单元练习。&p&&/p&&/P&&P 0cm 0cm 0pt&&综合练习的编排自成体系,又与本单元所学课文有一定联系。
& &每次单元练习大体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 “学用字词句”主要是一些字词句方面的练习,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穿插其中,不再是过去的组词、填空一类的机械练习,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写字”是关于汉字书写的归类练习。“读读背背”主要安排两项内容,一是熟记成语,将成语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编写成语歌,让学生记诵;二是积累典范的语言材料,如格言警句、古今诗文、谚语对联、知识小品等。“读读背背”的安排意在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口语交际”则强调交际活动的情境性和互动性,重视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教材选取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话题用于口语交际的练习。“说说写写”或“想想做做”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书本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我这里重点谈谈其中的“学用字词句”这一板块。
& && &这一板块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设计的。与过去的练习相比,新的“学用字词句”板块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什么综合?字词句的综合,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语文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与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合。如“练习1”的“学用字词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词语意思的理念,就是要查“无字词典”。先列举了6个词语: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要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它们所描绘的情境”。然后就要求他们“把图与对应的词语连起来”,实际上就是要他们查“无字词典”。然后是一张图,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小溪边钓鱼。题目是:你能想出哪些词语来描述途中的情景?反过来了,眼前有情景,要学生选择词语来描述。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运用。老师如能再拓展一下,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一处景物,想出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又如“练习7”的“学用字词句”,完全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来设计的。爸爸带小宁到杭州旅游,在岳飞墓的前面看到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其中“辜”“铸”“佞”小宁不认识,请你查查字典,给小宁讲一讲。这是很实际的识字训练,查字典训练。岳坟的前面还跪了四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学生查查有关的资料,知道这一段历史,然后再来读读这副对联,又向历史学科插了一只脚。既加深了对联语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
& && &这样的练习应当怎样来教?我们还没有多少经验。希望在座的老师们,在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学理念,一起来探索。地上本来没有路,只要大家都来走,就能踩出一条路来。
再附带说一说成语歌。请大家注意两件事:多数成语歌的内容与单元中所学的课文有联系。如“练习1”: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根深固本 浇树浇根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根深叶茂 叶落归根。是跟《做一片美的叶子》相配合的。我们每个人好比大树的叶子,大树好比是大社会。每一片绿叶都应为大树而生。二是一半的成语歌都配上了图。图不是点缀,而是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歌的形象化资料。如这个成语歌,就是画了几个小朋友手拉手围着大树在唱歌。意在表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都要为大树而生,让它茁壮、葱绿。又如“练习7”:戎马一生 身经百战 约法三章 秋毫无犯 刮骨疗毒 传为美谈 运帱帷幄 好谋善断。这几个成语概括了刘伯承元帅的一生,学生读了,既可深化对刘伯承的认识,又丰富了语汇。
& && &成语歌,要读要背。只要能认识里面的字、粗知其大意、能熟练地背诵下来就可以了。不需多讲,更不要旁征博引。“先吞噬,后反刍”,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在以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慢慢地就懂得了。&p&&/p&&/P&&P 0cm 0cm 0pt&& &p&&/p&&/P&
& & 眼前0598的讲稿详细具体,相信与会的老师会有很多收获。我们8月15日——17日将对三上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一部分讲稿正好可以用上。
&P&找到一篇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学设计”,先贴在这里,到培训的时候也许能用得上。&/P&
&P&“习作1”教学设计
& && && && & ——如皋市宋叙&/P&
&P&&B&一、教学要求&/B&
1.知道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2.指导学生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作文本上。
&B&二、教学过程&/B&&B&(一)情境激趣&/B&
1.请同学们看一段简短的录像。(一个小同学去买牙膏,售货员阿姨热情地接待)
2.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B&(二)研读例文
&/B&1.这是多小的一件事情啊,事情虽小却可以从中看出阿姨待顾客如亲人。这个同学就把这件事写下来了,请大家看语文书17页上的一段话,题目是& && && && && &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位同学写得怎么样?谈谈理由。你有本领比他写得更好吗?
过渡:大家瞧,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小事情,只要你留心观察,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是一篇作文了。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B&(三)尝试写作
&/B&1.进入三年级后,同学们开始学着用钢笔写字,有的同学很高兴、很兴奋,有的同学却在发愁,觉得用钢笔写字太麻烦。大家的感受不一样,谁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用钢笔写字真& && && & &
2.真是五花八门呀,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是什么事情使对用钢笔写字产生如此的感受呢?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再写下来。(让学生写15-20分钟)
3.写好了吗?把笔放下,把自己写的内容读一读,看通不通,觉得不妥的地方自己动笔改一改,可以边读边改,也可以先读一遍再改。
4.在四人小组内,读给别人听,让大家提意见,根据别人的意见再改一改。
5.谁愿意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B&(四)再读例文,完成习作&/B&
1.语文书上还有一篇作文呢,一起来读一读。
2.多有趣啊,自己脑海里所想像的东西也能写下来和大家分享,瞧,这就是作文,你们觉得难吗?
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19页的两段话。
4.通过读语文书的提示,你觉得我们可以写什么?
5.你准备写什么?
6.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先打草稿,再修改,最后誊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2:07:05编辑过]
资料越聚越多,培训有得借了。
资料越来越丰实!
我先搬运这么多吧,谢谢各位了。眼前0598等朋友:你们是在帮助大家快乐自己!大师风范哟!
&P&既然大家都需要这些培训材料,就再传一份上来,只当练习打字了。&/P&
&P&&FONT size=3&&b&把握内涵 锁定目标 持之以恒
&/b&&/FONT&& && && && && && && & ——南通市 陈晓冰 吴霞
& & 《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写字不单纯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汉字里面还蕴含着大量民族文化的信息。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开篇部分就安排了以“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为主题的习惯培养内容,旨在突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字则又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基础内容之一。
&b&一、正确认识写字习惯培养的本质内涵
& & 1.主体性内涵
&/b&& &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思想行为模式的固化。从学生个体习惯的角度来看,习惯的形成是由外显认知阶段向内隐的自动化阶段的转化过程。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有思考,才会有触动;有触动,才会有行动;许多的行动才能积累成一点点的习惯;许多的习惯才能积累成一点点的传统;许多的传统才能积累成一点点的文化,形成一定的风气。”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习惯的获得,离开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思考与行动是不可能形成的。教师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监督,但又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他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行动、再思考、再行动而逐步形成的。古人云:“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就是这个道理。本着思考有所得、实践成习惯的指导思想进行本册习惯内容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b&& & 2.文化性内涵&/b&
& &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写字习惯不光是学生个体的行为,它更蕴含着大量民族文化的信息,负载着文化的传承之责。以写好毛笔字为例,毛笔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因此,认真写毛笔字,不光要让学生会写,还要写得好,更要让学生在认真写字的过程中逐步热爱汉字,尊重汉字,从情感、态度上对中国文字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培养学生写字习惯的同时,了解祖国文化历史,感受方块汉字形体的美与书写的奥妙。从写字的文化传承功能上去审视写字习惯的教学,它的教学目标应是“三维”并举的。
&b&二、精确锁定教材编排要达成的目标&/b&
& & 本册用图画的形式突出了习惯培养的两个主题:一是认真写钢笔字,二是认真写毛笔字。正确地认识教材的编排意图显得十分重要。
&b&1.认真写钢笔字部分。&/b&
& & 教材的第1、2、3页用13幅图呈现了认真写钢笔字这一主题。第1页的第一幅图是从侧面与正面来展示正确的写钢笔字的坐姿。第1、2、3页分别安排了钢笔书写的词语、古诗及文章,旨在给学生提供钢笔书写的款式要求。第3页的下两行分为两个内容。一幅图的内容是六枝钢笔,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钢笔,对钢笔的外形结构有所了解,另五幅图是一个连贯的图画,显示了钢笔从清洗、吸水、擦拭、装套及盖墨水的全过程。从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析,意在达成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 & ①认识各种钢笔;
& & ②掌握钢笔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
& & ③了解在稿纸上钢笔书写的要求;
& & ④巩固良好的写字姿势。
&b&2.认真写毛笔字部分。&/b&
& & 教材的第4、5页呈现的是认真写毛笔字这一主题。第4页第一幅图显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握毛笔。第5页的上方是握毛笔方法的下面特写。第5页右下角显示的是一个学生在悬肘创作。这三幅图旨在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正确的握毛笔方法及书写姿势。第4页还显示了写毛笔字所需要的材料,即&文房四宝&,同时又显示了型号不同的六枝毛笔。可见,认识毛笔,认识书写材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
& & 教材的第4到第5页再次呈现了连贯的写毛笔字的过程:铺纸掭墨,执笔描红,洗笔挤水,整理上套。这个过程要注意的内容较多,有执笔、掭笔、洗笔等多个环节。第5页的第一二行还显示了两幅写好的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毛笔字的书写行款,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欣赏毛笔字作品的好材料,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从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析,意在达成下面四项教学目标:
& & ①了解毛笔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执笔和书写姿势;
& & ②初步了解&文房四宝&。
& & ③学会如何使用和保护毛笔,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 & ④掌握毛笔字的书写行款,初步学会欣赏毛笔字,爱写毛笔字。
& & 从教材安排的五页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编者将认真写好钢笔字与毛笔字所需要的认知性知识与技能性知识作了充分地展示,同时又加入了情感、态度的渗透。但如何将这些静止的图片变成可视、可感、生动有趣的活素材让学生欣然接受,从中获益,形成习惯,则需要教师对教材再次开发。因此,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就成为教师进行教材二度开发的空间。只有将教材编者的意图与教者的意图、学习者的意图达成默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也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b&三、策略地实施教学的过程&/b&
& & 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把写字作为一种规范来加以贯彻,而是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因素,积极地去感知、认识习惯的要求,追求普遍的认同感。教师要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有策略地实施教学过程。
&b&1.主体实践贯穿全过程&/b&
& & 教学内容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没有文字的解释,因此,教学中就必须有学生的观察参与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充当点拨者,只能充当站在学生的身后或是身旁的参与者,决不能替代学生认识与体验。教学中提倡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边观察边体验,切实地让学生去看图、摹仿,亲自做一做,然后再想一想,进而说一说。可以让学生先看图,再做一做,可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做,民现问题再看图。总之,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是培养写字习惯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毛笔的执笔方法上要让学生多去体会。我国有着悠久的用毛笔书写的历史,古人历代传递下来的握笔方法,一定有其科学道理。只有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才可能化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求得情感上的认同,减少由于不习惯而造成的抵触情绪。
&b&2.巧妙看图各有侧重点。
&/b&& & ⑴特写图片重点看。第1页的第一行有两幅图,展示了写钢笔字的执笔方法和姿势。从图上可以看出,写钢笔字的执笔方法和写铅笔字基本相同,握点与笔尖约一寸。另一幅图是学生用钢笔写字的侧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写钢笔字的坐姿也与写铅笔字相同,即:坐姿端正,两臂平放桌上,眼睛与桌面的距离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约一拳。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铅笔的握笔方法,写字姿势更是早先的学习内容,所以钢笔的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应该着力于回顾与体验,而不是学生初学的重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去写几个字,对照图,相互观察,加以纠正。教师也可以自由巡视,加以指点。这个环节侧重点应落在一个“纠”字上。
& & 第5页右上角毛笔的执笔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可以亲自示范,讲清每个指头的作用,边演示边讲解,帮助学生看清图,看懂图,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教师也可以请一位或几位有用毛笔经验的学生为大家作示范。还可以让学生看图,自己揣摩怎么执笔,相互观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执笔过程中的困难。如:为什么要把笔竖起来?为什么要做到“指实掌虚”?这样执笔不习惯怎么办?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内化要点,产生认同感受。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指出学生执笔的问题所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起步的失误会给学生的书写带来终生的遗憾。这个环节侧重点应落实在一个“细”字上。
& & ⑵作业图片对比看。在认真写钢笔字部分出现了四幅钢笔书写的作业图片。出现这四幅图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规范的行款(教学中教师不必给学生指出“行款”这类的术语。)这类图片可以指导学生比较观察。
& & ①与“我”比较。
& & 以第1页在田字格中写字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田字格中写图中相同的字,然后再拿自己写的字与图中的字相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别。进而,教师再引导学生点出问题出在哪里,得出在田字格里写字既不能大,也不能过小,要把字的重心写在田字格的中心,不能侧在一边,还要注意一笔一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等一系列注意点。在学生比较之后,还要再进行书写练习,有的放矢,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 & ②与图比较。
& & 四幅钢笔字作业图之间也存在着行款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图与图的比较,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写,再与图进行比较。总之,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会有成就感,同时更有认同感,在今后的写字中会自觉去规范自己的书写行款。
& & ③与毛笔作业比较。
& & 钢笔书写的行款与毛笔的书写款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毛笔的行款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在其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也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右起竖写,没有标点符号等。这些知识要通过比较学生才能够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书写方法的精妙。要让学生明确,书写行款是不能随意改动的,特别是毛笔字的书写款式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底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书写行款,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这个环节侧重点奕落实在一个“准”字上。
& & ⑶辨识图片参照写。教材中安排了两组辨识性的图片。一是认识各种钢笔,二是认识“文房四宝”与大小不等的毛笔。这些知识性的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必须具备的常识。建议教师准备实物,让学生参照着图进行观察。值得注意的是,认识各种钢笔并不是认识各种钢笔的品牌,而是认识不同型号的钢笔的结构,特别是笔头的构造形状上的不同。“文房四宝”与大小毛笔的认识主要在于了解各种不同用具的作用,毛笔的质地与字的大小的关系等。辨认的目的在于认清用具名称,认清作用或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对方带来的钢笔或毛笔,可以去拆一拆,装一装。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实物或图片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用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促使学生对笔有更全面的认识。这个环节的侧重点应落实在一个“辨”字上。
& & ⑷操作图片连贯看。无论是钢笔的使用过程还是毛笔使用过程,指导观察时都要连贯起来看。因为这些图片呈现的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可能,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整个过程,鼓励学生质疑,讨论解决方案。如果学生能够提出图片没有反映出来的注意点则更有实际意义。以掭笔为例,如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怎么也不能把毛笔掭尖,教师就可以采用相互帮助的方法,也可以用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掭笔应该轻旋笔杆。这个环节的侧重点应该落实在一个“做”字上。
&b&四、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几级关系
&/b&& & 由于这级教学内容没有文字加注,因而给了教师与学生更多的开发的空间,但也容易产生操作上的偏差。实践证明,习惯的养成是学生个人的事,没有人能够替代,因而,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历炼练应该是重中之重。为避免在具体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认识上的偏差,至少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组关系。
&b&1.需看图,更重体验。&/b&
& & 这组教学内容,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因而需要学生去看图。但这又不能把课上成单一的看图说话课。它具有更多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更侧重于学生亲自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与自觉运用的意识。
&b&2.需明理,更重历练。&/b&
& &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一种长期行为,绝不能一暴十寒。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在今后的每一节的教学中,都要加以体现。因为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有动手写字的内容,因而都有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正确握笔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
& & ①要有耐心与毅力,去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
& & ②要从小处抓,起点不妨低些,眼睛向下,固本培元,但又要严格要求,扎实有效;
& & ③要注意将写字习惯与日常的作业结合起来,单纯练习比较枯燥,与日常的作业,课堂、课外等活动结合起来,化整为零,潜移默化;
& & ④要全过程贯穿习惯培养思想,不仅在三年级这个特定的阶段,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有贯穿写字习惯的培养。
&b&3.需指导,更重探究。
&/b&& & 《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教学不应是单打一地给学生传授一种工具,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不能让学生把写字习惯当作一种制约,而要从心理上普遍认同,乐于接受,并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因而,教师要适当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线索与空间,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写字有关的知识。如鼓励学生去认识不同的笔,收集&文房四宝&的知识,也可以开展欣赏书法作品的活动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与深奥。
& & 王尔德说过:“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写字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但又是一项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财富。在这项获取财富的工程中,教师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7:52:11编辑过]
打出这么多,太辛苦啦!
内容丰富,雪中送炭。
谢谢各位!解了燃眉之急!
0598老师的讲稿脉络很清晰,学习了!
我们三上教材培训需要观看课堂教学录像,我这里找不到,不知道哪位老师能帮忙以解燃眉之急?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绿宝石&/I&在 21:45:00的发言:&/B&
& & 眼前0598的讲稿详细具体,相信与会的老师会有很多收获。我们8月15日——17日将对三上的教师进行培训,这一部分讲稿正好可以用上。&/DIV&
&P&这个周六我也要参加县里的教材培训,负责三上的阅读教学。宝石大哥是否有做好的幻灯片?另外其余资料还有吗?
&P&急盼!&/P&
朱雷云老师
受益匪浅啊&& 拜读
查看完整版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上册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