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凯口中学2013地理学科教学计划(八年级上册)16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凯口中学2013地理学科教学计划(八年级上册)16
凯口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科教学计划;教师:赵庆平;一、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选用教材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一)、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3节,主要从我国;1、第1节疆域教学目标和要求为:;(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
凯口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科教学计划教师:赵庆平一、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上册选用教材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全书共4章10节,分别是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等。 (一)、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3节,主要从我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1、第1节疆域教学目标和要求为:(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对照地图,描述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总结我国的位置特点。(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频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位置、记顺口溜、填图等方式,熟悉并尝试记住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要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域联系,理解我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首先要认识我国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它们是谈论和了解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理解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前提。而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需要放到特定的空间背景去认识,即整个世界背景。所以,第一章设计了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设计了疆域,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范围。2、第二节人口教学目标和要求为:(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人口国策。根据该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2)运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设计思路: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识人口。3、第3节民族教学目标和要求为: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要求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共性和差异,养成各民族和睦的情感;并能通过判读地图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本节设计思路:本节教材内容分设“多民族的大国”和“民族分布特点”两个黑色标题。从内容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相互支持。 (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4节,主要从“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四个方面对本章进行论述的。1、第一节“地形和地势”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运用我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群的分布特点;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热情。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地形是主要的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称谓“中国自然环境”的开篇。依据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景观图开始,逐步过渡到五种地形类型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我国地形的兴趣,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说明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2、第二节“气候”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能够初步运用各类气候图,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学会初步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能结合温度带、干事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2)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要求学生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示意图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结合实例,说明气候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及典型区域对比,举例说明我国气候的区域差异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表现出来的,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首先考虑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而后是气候特征的概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第3节“河流”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要求学生归纳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我国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2)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要求学生能够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3)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说明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说出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突出的开发和防治问题。本节教材设计思路: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地关系思想上看,本节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探索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突出河流对人类活动的贡献,另一方面教材还考虑到河流对人类还有不利的一面。这样,通过学习,既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也培养对不利条件的忧患意识。从内容上看,汇总点讲述长江、黄河。这样,既照顾我国河流的面,有突出长江、黄河开发和治理的点,做到点面结合。4、第4节“自然灾害”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我国在防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形成“自然灾害频发使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的认识。教材设计思路:自然灾害频发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之一,由于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较难,课程标准相对简单地要求“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旨在从培养防灾、减灾意识出发,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一地理国情。 (三)、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三节,主要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土地资源”、“水资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要求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能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意识。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考虑到本册讲述的是中国地理,顾单独安排这一节讲述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2、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能够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2)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和发展问题,初步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土地资源,积累丰富的土地资源表象。增强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土地资源的兴趣和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土地资源是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础。中国众多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在眉睫。所以,在学习了自然资源分类及其特点等基础知识后,教材把土地资源作为第一个自然资源种类进行介绍。3、第三节“水资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及空间分布的特征,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要求学生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尤其是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本节的设计思路:为了重点落实两条课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故安排本节教材,突出人水关系,在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上,强调人类活动受到的影响。(四)、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三节,主要从“交通运输”、“农业”、“工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第一节“交通运输”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在结合生活实例或真实 情景,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起止站点及沿途主要交通枢纽,读图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依据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本节设计思路:本节主要讲述交通运输的选择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才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因此,本节教材从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切入,从人们的需求出发,侧重人们对方式和线路的选择,强调知识与实际运用。2、第二节“农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要求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的重要性。(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自然原因。(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4)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5)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节学习能简单分析各地饮食文化与农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思路:本节为紧扣课标要求,选择了突出现代农业状况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农业的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进行教学,旨在学生会对农业的概念、重要性、地区分布差异、科学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3、第三节“工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2)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兴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知道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本节设计思路:本节与上节“农业”同为姊妹篇主要是完成课标要求讲述“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 二、本册的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教学重点是:(1)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频临的海洋;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2)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3)通过判读地图归纳我国民族分布特点。2、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是:(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地形的类型特点;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山脉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群的分布特点;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学会初步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能结合温度带、干事地区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通过阅读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及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通过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我国各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结合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风气候成因示意图进行初步分析,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3)归纳我国主要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我国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运用流域图和相关水文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要求学生能够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3、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重点是:(1)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3)认识和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及空间分布的特征,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重点是:(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起止站点及沿途主要交通枢纽,读图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并能依据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2)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读图和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中学教育、行业资料、凯口中学2013地理学科教学计划(八年级上册)16等内容。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麻坪初级中学 一、指导思想 在新...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 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 完成本学科教学...文档贡献者 兖州大安中学 贡献于 ... _八年级上地理... 3页 免费...   2013 年秋季期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东平中学:王原志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 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岳玲玲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和八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 为 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我根据学科的特点,...   2013年秋八年级地理上册备课组计划_初二政史地_政...确保学生学科素质的稳步 提高和本学科教学目标的顺利... 衡水中学文科学霸高中数学笔记 清华附中文科学霸...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_教学计划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擂鼓八一中学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13年版...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上册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 2013年注会经济法统考真题 2013年注会设计统考真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特别是以《标准(2013年...以学校教导处 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别人正在看什么?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明清时期黄河水灾对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自然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黄河水灾给徐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地方民生的劫难、自然灾害的加剧、南北漕运的衰落、社会秩序的混乱等。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造成明清以来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248;F129【正文快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中国古老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历史上的黄河也曾多次决口,给下游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有文献记载以来,黄河的泛滥、决口、改道有1500多次,河道明显的改流有20余次。”[1](P98)河道的每次决口和变迁都给黄河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逸麟;;[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葛兆帅;吉婷婷;赵清;;[J];江汉论坛;2011年01期
,汪汉忠;[J];江苏地方志;2002年03期
钱程;韩宝平;;[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汪汉忠;[J];江苏水利;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亚仁;[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陈才训;;[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王承丹;徐文蕾;;[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陈才训;时世平;;[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刘斌;;[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朱仰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王明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庄华峰,王建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王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石亚东;;[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修;;[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金国平;吴志良;;[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佟健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梁尔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杨增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姚阿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青唐;;[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朱亚非;;[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张学智;;[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邢培顺;[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王淑英;[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周勇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王小燕;[D];南开大学;2010年
尹佳涛;[D];南开大学;2010年
谢华;[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邹春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戴天放;[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迎芬;[D];河北大学;2009年
杨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贾文芝;[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陈超;[D];郑州大学;2010年
雷晓伟;[D];郑州大学;2010年
林忠彬;[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雅兰;[D];湘潭大学;2010年
刘飞;[D];湘潭大学;2010年
要琦;[D];湘潭大学;2010年
刘石磊;[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逸麟;;[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马雪芹;[J];江海学刊;2001年05期
韩宝平,冯启言,焦险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李德楠;;[J];兰州学刊;2007年08期
钮仲勋;[J];人民黄河;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锡标;刘小成;;[J];探索与争鸣;2008年05期
王传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常全旺;;[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宋执芸;;[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刘春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滕兰花;;[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胡梦飞;;[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向福贞;;[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文廷海;[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张崇旺;[J];江海学刊;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甘满堂;;[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冯爱琴;;[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张建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颜军;;[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范沛潍;;[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王社教;;[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董柏林;党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朱浩熙;;[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小尾孝夫;;[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常建华;;[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新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孙保林;[N];南通日报;2010年
市科协;[N];芜湖日报;2010年
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建民;[N];光明日报;2011年
许展;[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王日根 杜承骏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日根);[N];团结报;2009年
作者单位:桐城市博物馆;[N];安徽日报;2002年
孟苗;[N];山西日报;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鱼宏亮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石竞琳;[N];光明日报;2009年
高寿仙;[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纪丽真;[D];山东大学;2006年
王健;[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孙清玲;[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胡广洲;[D];山东大学;2007年
张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石超艺;[D];复旦大学;2005年
王瑜;[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高志超;[D];暨南大学;2008年
董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王克平;[D];延边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斐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陶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杨运来;[D];郑州大学;2006年
孙长城;[D];安徽大学;2004年
叶后坡;[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李军胜;[D];兰州大学;2007年
朱琳;[D];南昌大学;2011年
张洪生;[D];西北大学;2002年
周惊涛;[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秦宗财;[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初中地理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的变化--区教研室&&李秀丽
初中地理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的变化
睢阳区教研室&&李秀丽
一、&课程性质 新课标增加了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标合并了原来的3、4条,删去了第5、6条
三、&课程设计思路 新课标把第2条删除,增加知识结构框架图。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强调让初中生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加了技能掌握的部分: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标增加了对国际合作意义的理解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首先,“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地理课程(7-9&年级)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图删除。&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与地球仪(原为“地球和地球仪”&)&
增加的内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删除的内容: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改变的内容:①“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改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改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二).地图&&
增加的内容:①在地图上判读经纬度;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
改变的内容:①“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改为“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与陆地&&
删除的内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改变的内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改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明”处变化:&“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改为“科学兴趣的培养”&。&
(二).气候&&
删除的内容:&“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中的“与我们的生活”&。&
改变的内容:①“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改为“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②“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③“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改为“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④“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改为“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⑤“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改为“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⑥“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改为“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⑦&“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改为&“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⑧“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说明”处变化:①删除“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②&“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改为“电视等媒体天气预报”&。&
(三).居民&
删除的内容: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改变的内容:①“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②“人口问题”改为“人口数量过多”&。&
(四).地域发展差异(原为“地区发展差异”&)&
删除的内容:①“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②“2.国际合作”&;③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改变的内容:①“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改为“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②“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五).认识区域&
删除的内容:①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②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③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④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⑤指出某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⑥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⑦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改变的内容:①“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改为“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改为“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③“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改为“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④“两极”&改为“南、北极”&;⑤“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改为“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⑥“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⑦“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改为“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⑧“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改为“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⑨“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改为“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⑩“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改为“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说明”处变化:①增加“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②删除“不一定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③&“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改为“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④“选择一个大洲、五个地区”&改为“选择一个大洲、四个地区”&。&
三、中国地理&
(一).疆域与人口&
删除的内容: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改变的内容:①“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改为“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②“省级行政区”改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③“说出我国人口的政策”改为“理解我国人口的政策”&;④“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改为“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说明”处变化:文字说明全部删除。&&
(二).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增加的内容:①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②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③长江、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④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⑤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⑥结合实际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删除的内容:①举例说明什么时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②运用实际,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改变的内容:①“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改为&“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改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说明”处变化:①“讲述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改为“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
②“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改为“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③说明中“并渗透节约资源的教育”改为“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经济与文化
增加的内容:&①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②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③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删除的内容:①并联系实际;②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改变的内容:①“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改为“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②“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改为“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③“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改为“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④“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四).地域差异(原为“地理差异”&)&
改变的内容:①“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改为“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②“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改为“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说明”处变化:①增加“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②“四大地理单元是为了适应地理学习和研究的需要划分的”&改为“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地区”&。&
(五).认识区域&&
删除的内容:&①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②用自己的语言;&③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④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⑤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⑥根据有关资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改变的内容:①“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区域气候特征”改为“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②“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③“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④“根据资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改为“运用资料比较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⑤“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改为“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⑥“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改为“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⑦“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改为“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⑧“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改为“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⑨“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改为&“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⑩“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改为&“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说明”处变化:①删除“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②“本单元通过从全国范围内选学部分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改为“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③“本单元至少学习5个区域,具体区域的选择不做统一规定”改为“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④“本单元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的区域地理实际出发”&改为&“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⑤“在学习区域时,既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也要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改为&“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四、乡土地理
增加的内容:&①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和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②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③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删除的内容:①历史档案;②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③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④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⑤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改变的内容:①“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②“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改为“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③&“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改为“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说明”处变化:①增加“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②删除“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③“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改为“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并从标准之前放到说明之中;④“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改为“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⑤“要求乡土地理的学习,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改为“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长江黄河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