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疑为厦门大学谁题写的一篇文章

答案:略解析:
(1)D (2)没有自己的创造而模仿别人混饭吃
(3)B (4)D (5)总——分——总 (6)BE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飓风:自然的暴力
&&& 飓风是一种热带气候,它是热带海洋上的一个强低气压区,被狂暴的旋转风包围。在北大西洋、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东北部太平洋以及东经160度以东的南太平洋上,它被称为台风,在印度洋上又称为旋风。
当热带气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就正式称为飓风,风速在每小时120千米以下都称为热带风暴。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 50个达到飓风强度。飓风一词源于“Hudcan”,是加勒比海传说中的邪恶之神。
飓风的形成需要精确的气象条件:海平面温度需要高于26.5℃。它们的动力是水蒸气释放的能量: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的空气吸收海水热量后迅速旋转上升,形成一片超低压区域,成为风暴眼。飓风季节从6月1日开始,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最具破坏力的飓风通常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中旬。
&&& 首先,在最极端的情况下,飓风可产生最高速度每小时320千米的强风,只有最坚固的建筑才能抵挡如此强的风。其次,它们总是携带暴雨,可能引发灾难性的洪水。第三,最为可怕的是,飓风有时会引发风暴潮现象。所谓风暴潮就是狂风和超低气压携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飓风推动水位提升的海水抵达海岸可能造成洪水滔天。
&&& 飓风一旦抵达陆地,由于断绝了热海水提供的热能,通常迅速偃旗息鼓。但是,如果在开阔的海洋上,则可持续两个星期,甚至1个月。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海面温度如何影响热带风暴的形成。部分影响是直接的:海面热水相当于飓风的燃料;但是,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并非如此简单。海面温度变化总是伴随着部分大气变化,而大气变化又会影响海洋信风的强弱和降雨量的多少。日,联合国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在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更频繁、更严重的热带风暴、洪水、龙卷风。气象学家彼得森说:“我们确实知道,飓风的猛烈程度与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造成海水温度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风将接踵而至。”但除了人类的影响,各种自然循环同样影响着热带风暴的形成。比如说,当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南美沿岸海水温度激烈上升的现象——出现时,高海拔风向受到影响,这时大西洋上产生的热带气旋相对较少。飓风的形成同样与同温层风向、海洋局部区域温度、西非的降雨有关。
&&& 2005年的风暴有:阿琳、布雷特、辛迪、丹尼斯、艾米丽等。造成严重损失的飓风有卡特里娜飓风、丽塔飓风,二者分别是今年大西洋上的第11次和第17次热带风暴。
1.有关飓风的形成要件或飓风威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带气旋的风速得达到每小时120千米(含120千米每小时),才能成为飓风。
B.海平面温度要高于26.5℃,风暴眼需要借助水蒸气释放的能量作动力。
C.飓风的强风风速有时会达到每小时320千米的最高速度,破坏力极强。
D.飓风会造成海平面快速上升,携带暴雨,造成洪水滔天,引发灾难性洪水。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6月1日开始到11月30日结束,持续6个月的飓风季节中,8月中旬至10
月中旬是飓风破坏力最强的时期。
B.风暴潮的出现是飓风的淫威表现之一,它是海平面在狂风和超低气压作用下造成
的高度最高可达到7.5米的海平面上升现象。
C.风暴眼是温暖的热带海平面上在海水热量的作用下空气迅速旋转上升而形成的超
低压区域,飓风的形成需要风暴眼的支持。
D.热带风暴的形成与人类影响造成的气候变暖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忽视各种自
然循环的影响。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年,热带地区海洋上产生大约100个热带风暴,其中约50个形成了飓风。
B.形成于海洋上的飓风抵达陆地后,失去了水蒸气释放的能量动力,立刻就会消失。
C.专家相信飓风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海面温度的影响,但其猛烈程度与海面温度直接相关。
D.科学家已经搞到了海面温度影响热带风暴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弄清了海面温度影
响热带风暴形成的原因。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袁州州学记
(宋)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①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②且有日,旴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③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④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注释】①[尼]通“泥”,停止。②[舍菜]开学典礼。古代初入学时,用芹藻之类的植物礼敬先师,称为舍菜。③[俾]使。④[徼]谋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 &&&殚:竭尽&&& B.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庖:厨师
C.秦以山西鏖六国&&& 山西:崤山以西&&& D.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草茅:指民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①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C.①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 ②大王来何操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兴学”作用或目的的一组是(&&&&& )
①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②工善吏勤,晨夜展力。
③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④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⑤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⑥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新课标1)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小题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海南省嘉积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一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物理学家们指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小得多。那是因为在几千亿年,也许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结果在那遥远的未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甚至宇宙大爆炸的微妙而又最可靠的迹象——微波背景辐射也将遥不可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宇宙学家劳伦斯·克劳斯教授说:“那些星系团还在,但是空间膨胀的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那些星系团的光线将永远无法到达我们地球。”克劳斯指出,尽管宇宙间的速度极限是光速,但上述情况是可能出现的,因为实际上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有关这一主题,克劳斯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物理学家理查德·谢勒合写了一篇论文,将发表在10月份出版的《相对论与引力杂志》(JournalofRelativ-ityandGravitation)上。二造成这一切的是宇宙中奇异而关键的组成部分,称为暗能量。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任何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没人能够彻底将暗能量解释清楚,但是若没有暗能量,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就无法理解了。《宇宙的五个时期》(TheFiveAgesoftheUniverse)一书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宇宙学家弗雷德·亚当斯教授说:“我们知道暗能量是遵循物理学的规律而产生,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公元3万亿年,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这些星系足够紧密,相互之间的引力能够克服暗能量造成的膨胀力,所以它们能够聚集在一起,最终成为许多“岛宇宙(islanduniverses)”中的一个,然而这些“岛宇宙”之间再也无法探知彼此的存在。克劳斯说,在其中任何一个“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三克劳斯指出,这次横跨时空的研究具有一种启示,即“今天的我们,或许也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亚当斯同意克劳斯的观点,他说:“可能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因此,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逊,这一点很重要”。亚当斯指出,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我们总是认为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亚当斯说,“然而,甚至这个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小题1】以下有关第一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几万亿年后,除了我们的本星系团以外,所有其他星系团都将飞离得太遥远,无异于永久性消失。B.物理学家认为,随着宇宙膨胀速度的加快,最终通过望远镜看到的宇宙将比当今观察到的大得多。C.在不久的将来,研究宇宙史的天文学家将无法获得宇宙大爆炸的线索,也无从了解我们当今可以观察到的巨型星系团的存在。D.星系团本身并不移动,而是诸星系团之间的空间将以大于光速的速度膨胀,致使光线无法横空穿过而到达我们的地球。【小题2】下面关于第二部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其中一些宇宙“岛”上,可观测的宇宙将显得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相对来说范围小而且处于静态。B.在遥远的将来,天文学家所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将只剩下我们的本星系团,其中的星系由引力束缚在一起,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大小麦哲伦星系和其他几个小星系。C.暗能量是真空中不断增强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能够自行创造更多的真空。因此暗能量会驱散宇宙中一些未被引力束缚在一起的事物。D.“岛宇宙”都是一些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将很难探知彼此的存在。【小题3】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亚当斯指出,所有的宇宙学家都应该特别谦虚,因为早期的宇宙也发生过某种情况,只是不可探知罢了。B.在遥远的未来,暗能量本身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这样,宇宙将继续加速膨胀的情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C.三个部分可依次加“正在消失的宇宙”“暗能量是‘罪魁祸首’”“宇宙的不可知性”三个小标题。D.克劳斯认为现在的我们正在遭受障目之苦,却不自知,由此也可以看出关于宇宙的研究还仅仅是处在初级阶段。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吉林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语文试题
题型: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家,这是一种误解。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老子与庄子都从未自称为“道家”,只有儒家自称为儒,墨家自称为墨。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孔子、子思、曾子、子夏、孟子、荀子均有传承关系,墨家有巨子相袭制度。儒墨两家,系统清楚,号称显学。汉代司马谈《论大家要旨》第一次提出“道家”名称,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趋势。汉初道家是吸收儒、墨、阴阳、名、法各家思想而创立的新体系。老子、庄子是阴阳、名、法出现以前的人。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末年,方术、巫术是它的前身。神仙方术信仰由来已久,古代巫、史、祝、卜是与神打交道的专家,他们处在国家的领导层。民间巫术用符水治病,借卜筮占吉凶。战国以后,神仙方士宣传吃不死之药可以长生,投合上层贵族要求长期享乐的欲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广大群众缺医少药,方士们用符水治病,驱鬼祭神,在下层群众中也得到推广,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生困苦,才出现了《太平经》。此书成书时间约在东汉安帝、顺帝统治时期,此书为集体创作,书成于于吉、宫崇等人之手。
道教建立后,沿着两条路线传播。上层路线与历代朝廷、官方相配合,可以称为正统的官方道教。还有在社会下层广大群众中传播的道教,它与民间巫术、符咒结合得比较紧。农民起义往往利用道教这个组织形式。黄巾起义就是第一次道教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例子。宋代的方腊,清末的义和团也属这一类。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与佛教之间长期互相争辩,属于官方道教。从北宋开始编辑道教全集《道藏》多达七千多卷。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如民间与官方的道教都很重视符咒、炼丹、气功等。佛教到后期,大乘兴起,崇拜的偶像越来越多,引出了许多佛,不止释迦牟尼一位。道教到了南北朝时,神也越来越多,有等级品位,老子这个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神秘,演变成“太上老君”。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情况不同。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老子哲学讲无为、清静、合一,与道教的宗教修养有关,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与道教毕竟有所不同。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那是很晚的事了。东汉末年,汉中张鲁信奉五斗米道,令信徒们念《老子》五千文。念《老子》的也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中原广大地区的道教徒信奉《太平经》,这是一百多卷的大书,内容庞杂,没有多少老子的思想。
1.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老子庄子为道家时所用依据的一项是(&)
A.“道家”名称是汉代司马谈在《论大家要旨》中第一次提出的。
B.儒墨两家各有自己一派的传承关系,系统清楚,号称显学。
C.孔子、子思、曾子等自称儒家,墨子等自称为墨家,老子、庄子从未自称为“道家”。
D.老子与庄子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对原文有关老子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末年,老子的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仅限于汉中地区巴蜀的五斗米道。
B.官方道教与民间道教都很重视理论研究、典籍著作、教义发挥,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C.南北朝时,老子演变成“太上老君”,是受佛教大乘兴起的影响。
D.《老子》不是宗教性的著作,东汉末年,汉中张鲁开始把它奉为道教典籍。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与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一样,都是随着宗教的发展而从人变成神的。
B.老子被奉为道教教主,是因为其哲学思想为道教的宗教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
C.黄巾起义、方腊起义、义和团,都是以《太平经》为指导思想的农民起义。
D.道家的出现,是汉朝政治统一后,思想界趋向统一的思潮发展的结果。 以“愚公移山”为主题的感想作文(北京四中网校-〉名师答疑-〉初三-〉语文) 
  欢迎您!
                        
               
 以“愚公移山”为主题的感想作文
  老师:如果以“愚公移山”为主题,写一篇感想作文。请老师给我一点信息,给我一点灵感。
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呢?我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展开想象呢?
天边的云朵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
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
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第一,要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例《中评》一书中《读〈高尚的白杨树〉有感》一文,作者正是研读了《高尚的白杨树》这篇文章才抓住和理解了“文中阐明了为什么每行排头和排尾的白杨树比中间靠紧排列的白杨树都矮一些的道理”,进而悟出了“处在同样环境和同样条件里,必须加强竞争意识,积极奋进,努力向上,才能取得超越同类的成绩和收获”的感发点,这就为写好这篇读后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确立感发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否则,会在文章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例《中评》一书中《不忘国耻,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电影〈七.七卢沟桥事变〉观后感》这篇文章,我军将士“奋起反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精神,就是从人物上所确立的感发点。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反映的某种问题或普遍性的规律。议论文的感发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中评》一书中《主旋律----读高尔基一段话的中心作为感发点的。其他文体感发点的确立的与此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第三,述读与发感。
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中评》一书所选的四篇读(观)后感,在这点上处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在这一点处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读高尔基的一段话有感》一文,尽管文章的主体部分阐述的道理很深刻,但开头没有必要的述读,是一点缺陷。
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例《中评》一书中《读〈高尚的白杨树〉有感》一文,作者联想到校园学习有竞争、民族国家之间有竞争等。充实了文章的主体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含量,使所“感”深刻而有说服力。
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
第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根据不同类型的读后感可采用不同的结尾形式。
第五、写读后感常见的毛病。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的最基本要求。
2、平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如下面的一篇文章,请参考:
&再读《愚公移山》
&&&&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愚公移山》的传说,一知半解地认为:只要像愚公一样,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后来,我从一本书中读到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开始坚信只要肯吃苦就会成功。最近,我又读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这次,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挡在愚公的家门口,出行十分不便,愚公便下决心,带领家人用铲子挖掉这两座山。并坚信:“我死了之后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了。”不错,愚公这种不畏艰难,百折不绕,前赴后继的精神的确值得学习,但是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来说,光是秉承“愚公精神”,似乎还少了些什么?
&&&&愚公挖山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方法却不够科学。把一家老小,直至于几代人的生命全部耗费在挖山上,这种做法显然缺少智慧,缺乏效率。尽管“愚公精神”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我却以为,“愚公精神”包含着对“愚”的执着,并且鼓舞着一代一代的人“愚”下去。试想,老愚公如果能鼓励家人动脑筋想办法,尝试着用什么东西炸开大山,那么挖山的使命不就在有生之年解决了吗?再试想,老愚公如果能在临终之前及时提醒晚辈吸取他的教训,研究新的方法挖山,也许子孙们就会想到在山中打隧道。这样,伟大的历史使命不就很快完成了吗?又何必去耗费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生命呢?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价值,都能成功,像愚公这样近乎蛮干,不讲效率,不讲方法的行为,其结果往往只能是劳民伤财,适得其反。当然,《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寓言,我也不相信天下真有这样的“愚”人。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愚公精神”中吸取养份,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科学、讲效率,重方法。
&&&&我们读过许许多多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哪里能够找到他们只顾蛮干,不讲方法,顽固守旧,不思创新的踪影呢?找到了科学的方法,就等于踏上了成功之路,不然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等于在浪费生命——这一最珍贵的资源。
这就是我再读《愚公移山》的体会。
当然,你还可以从正面肯定愚公的作法,学习他的移山精神.
f6_lixin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大学谁题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