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园托班教养笔记自主性行为的影响的论文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分析.pdf4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姓名:陈晨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基础心理学
指导教师:李红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申请人
儿童社会性发展开始于家庭,儿童在生命最初始阶段的人际交往、社会规范认知、社会角
色扮演等,都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生长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庭结构、家庭氛
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都影响着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
响,实质上是家长的价值取向对幼儿的社会化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
中关键性的角色,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
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多个关键期中,其社会
性发展与父母的养育、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更好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本研究以3-6岁幼儿为对象,在两
童及家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陈会昌教
授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使用西南大学龚艺华编制的 父母
教养方式调查问卷》。最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模拟论文:孩子性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孩子性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 要]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认知、社会性及人格品质的发展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研究了孩子性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孩子发展的各阶段上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情感温暖基本保持不变,而在其他三项限制性的维度上则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还发现,男孩告的情感得分较之女孩更低,而在其他三项上的得分则低于女孩。此外,父母对异性别的孩子更多情感温暖,更少限制性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
[关键词] 孩子性别 父母 教养方式 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这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P88。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父母的教养方式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七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研究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养行为和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2]。在教养方式的影响意义上,国内外学者(西蒙兹、诧摩武俊及鲍德温等早期及近期)的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及人格品质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3][4][5]。
在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发现家庭系统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和家庭系统的内部因素(如父母及儿童特征等)都影响着父母的教养行为[2]。
在性别与教养方式的关系上,国外学者Martin(1975)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我国学者也发现父母的性别影响其教养方式[6][7],学龄前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教养行为的某些侧面[6][8][9],青少年个体的性别明显影响其父亲的而非母亲的教养方式[10]。
然而,纵观国内部分学者的性别影响教养方式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从研究范围上看,领域多涉及单一的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居多[10],而对亲子双向影响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研究多侧重母亲而不是双亲的研究视角,而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
从研究时间看,研究多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而这十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研究结论是否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还有待商榷。
从研究取样上看,研究多依据年级取样,包括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几个阶段,这种跨时空的分段式研究很难系统的发现性别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阴盛阳衰”的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角色期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11]。与学校教育相对的家庭教育中,是否也存在一种类似的性别差异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呢?
为此,本研究将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学前至高中阶段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2)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性别的关系;(3)父母抚养方式与同、异性别孩子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广州市城区随机抽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共475位学生,发放问卷(父、母问卷各一份)。其中幼儿园随机抽取小、中、大各一个班共计9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47人。小学选取一、三、五年级各一个班共145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77人。初中二年级两个班共115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60人。高中二年级两个班共125人,其中男生58人,女生67人。
(二)父母抚养方式量表
1、初中及高中学生采用Perris等人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抚养方式量表[12]。由被试分别对父亲和母亲的抚养方式进行报告,为4点量表,答案分别为“从不”、“偶尔”、“经常”、“总是”。母亲抚养方式由53个项目组成,包括: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4个维度。父亲抚养方式由52个项目组成,包括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5个维度。为方便比较,将父亲抚养方式的后两个维度合二为一成过分干涉与保护。得分越高,表明父母在某个维度上的行为表现越多。父母亲抚养方式量表的同质性系数(Cronbach’sα)分别为.81和.72。
2、幼儿园及小学家长采用自行改编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该量表主要依据Perris的量表进行表述转换而成,其他同上。
(三)施测过程
1、初、高中学生由笔者本人亲自加以组织填写。事先征得班主任及其同学的同意,按照约定时间到选定的班级组织学生进行不记名填答。
2、幼儿园的问卷,由班级老师在家长接送孩子时发给家长,并叮嘱按父、母分别填答。小学的问卷则由孩子捎带回家给父母分别填答。
(四)数据分析
(1)首先,通过计算维度所含项目的平均分来统计父母抚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分析各学龄段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的趋势。
(2)计算父母抚养方式各维度与性别和学龄段的差异。
(3)求父母抚养方式与孩子性别间的偏相关。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前至高中阶段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体上,父母抚养方式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具有一致趋势,在情感温暖上的得分最高,但父亲得分要显著低于母亲。其他三项在各学龄段有所差异。在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过分干涉要显著高于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而在高中阶段,三者则没有显著差异。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性别的关系
在四个学龄段,无论是父亲抚养方式,还是母亲抚养方式,男生的情感温暖得分均低于女生,且父亲的得分要显著低于母亲。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得分均高于女生,且父亲得分显著低于母亲。而对于女生,父母得分基本一致。T检验表明,无论是父亲抚养方式,还是母亲抚养方式,男女生所报告的情感温暖得分无显著差异,而在其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男女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P≤.05)或非常显著水平(P≤.01或P≤.001)。
(三)父母抚养方式与同、异性别孩子的关系
从性别差异来看,幼儿园的父母报告结果显示,在情感温暖一项上,父亲对于女孩的得分要高于对男孩的得分,T检验表明,两项得分差异显著。而在其他三项得分上,则对男孩的得分要高于女孩,T检验表明,对男孩和对女孩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在情感温暖一项上,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母亲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而在其余三项上,母亲对女孩的得分要高于男孩,T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
由小学生父母报告的结果显示,父亲更多对女孩情感温暖,T检验表明,该项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三项上对男孩的得分要高于女孩,T检验表明,惩罚严厉一项上,对男孩和对女孩达到了显著(P≤.05)。母亲在对男孩的情感温暖一项得分上要高于女孩,其它三项则无没有差异。
在初中与高中生组,结果表明,父母的抚养方式依然存在性别上的“交叉”效应,这种效应主要存在情感温暖一项上。T检验表明,这种“交叉效应”不显著。父亲抚养方式在其余三项得分上,男孩和女孩没有显著差异,总体趋势比基他三个学年段有所下降。而母亲抚养方式中,在四个维度上,对男孩的得分都高过女孩,“交叉”效应积极明显。
(一)父母教养方式民主化的发展性趋势。
本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在四个抚养方式维度上的得分存在一致的趋势,按得分高低依序排列为: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学前及小学阶段的父母自身的报告,还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报告中,父母抚养行为中的积极因素还是占主要地位。在对待子女时,父母更多地是给子女以温暖和接纳,而较少拒绝、否认和惩罚孩子,说明现在的父母已经具备民主的教养意识,在深沉次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上迈出了一大步。
在情感温暖的得分上,不论是父母自身报告,还是孩子报告,均表明父亲的得分要低于母亲。这可能是父亲较之母亲,更少参与孩子的日常教养,使得父亲有心而无外在实践,也使得孩子无法知觉到。
(二)孩子性别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男生在父母的情感温暖得分上要低于女孩,而在其他三项上的得分则高于女生。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男孩的个性特征往往违背了父母预期,使得父母可能会更多采取限制性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首先容易消解父母的情感温暖,也易使孩子形成一种假象,即父母并没有足够的情感温暖给予自己。女孩相对文静、乖巧,这样就容易取得父母的欢欣疼爱,这种感情也容易为女孩形成一种温和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从男孩和女孩的报告来看,两性间对于情感体验存在性别差异,男孩可能会更粗心一些,而女孩相对细腻,所以能知觉到的情感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对于情感温暖的界定可能也存在差异。而且,男孩更易冲动,易放大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而女孩相对宽容,可能会实事求是,甚至缩小父母的消极对待。
(三)异性亲子间的教养关系更为温情化。
在教养方式的四个维度方面,父母对异性别的孩子表现出更多情感温暖,更少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在四个学年段中,父亲对于女孩的得分都高于男孩。其他三项则无显著差异。在抚养方式的四个维度上,母亲在对待男孩的得分上高于女孩,但男孩与女孩得分差异不显著。这就使得男孩更易为母亲——即女性环境所接纳,而女孩更易为父亲——即男性环境所接纳。其结果,男孩的环境主要偏于阴柔缺少一种父亲般的阳刚,使其易于朝着阴性化发展。而女孩的环境则向着双性化扩展,形成其双性化——即理想的人格的建立。
(一)父母教养方式随孩子年级升高呈民主化趋势。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性别存在显著相关。
(三)父异性亲子间的教养关系更为温情化。
六、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选用的父母抚养方式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即“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4个维度,实际上可能还存在其他的维度,忽视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因此,可能有无法概括的教养维度。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广州市城区,所以其结论不能推广到更广阔的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的教养方式可能更需要引起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
[3]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4]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家庭教育,2004,(10).
[5]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8~304.
[6]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7]雷雳,张钦,等.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心理科学,2001,(2).
[8]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
[9]杨丽珠,杨春卿.幼儿气质与母亲教养方式的选择[J].心理科学,1998,(1).
[10]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11]许思安,张积家.教师的性别角色观:“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2]岳冬梅等,父母抚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求关于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毕业论文_百度知道
求关于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毕业论文
我是学学前教育的
实在是写不出来啊 题目大致定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可是连从哪里入手都不知道 请高手指点 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写了没啊???我毕业论文也是这个题目
尔的放慢脚步,充分的发泄一下,然后让你的精力恢复,这没什么。但不要放弃吧,放弃了,你就没有了机会,干嘛要让自己失掉一次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呢?干什么都需要你的耐心哦。为你加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的自主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