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霍尔传感器的八个身体距离段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探源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探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3|
上传日期: 19:12: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及其文化探源.PDF
官方公共微信段学复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段学复
1924年秋段学复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高小一年级。第二年又跳级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26年暑假后,他因病休学一年。在中学的后五年中,他一直是在成绩优异、身体瘦弱的状态下度过的。1929年秋段学复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高中理科班。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陕西华县出生日期日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主要成就解决著名的Brauer第39、第40问题代表作品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性&&&&别男
数学家。人。
1936年毕业于。
194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复线陕西华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指导学生用表示论和彻底解决了著名的Brauer第39问题、第40问题。
在代数李群研究方面与国外学者合作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数学应用于国防科研和国防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1955年选聘为(学部委员)。段学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从事代数学的研究,在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代数李群、有限p群、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代数学研究人才。自1952年始,任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近40年。
段学复,日出生,陕西省华县人。父亲段大贞为清麻省理工学院光绪10年(1884年)甲申进士,母亲雷咏霓亦知书达理。10岁之前,段学复一直在家由父亲教语文,认方块字,读经史书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的教育思想对段学复起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还跟一位当时在北京学医科的堂兄学完了初小算术。
当时附中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教材先进,要求严格,还开有选修课。以傅种孙先生为代表的数学教学更是使段学复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对数学的爱好,1932年高中毕业后段学复考入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时称为“算学系”)。
段学复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先后听过、郑桐荪、杨武之、赵访熊、曾远荣等教授的课。这些老师各有特点,使段学复在分析、代数、几何诸方面都得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段学复还选修了来校讲学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N.维纳(Wiener)教授开设的傅立叶级数与傅立叶积分课,旁听了法兰西学院的J.阿达马(Hadamard)院士讲授的偏微分方程课。这些都使段学复开阔了眼界。
体育课老师马约翰是使段学复终生难忘的又一位教师。在马教授的热情鼓励和科学训练下,原来非常瘦弱的段学复在一学期之后居然就能顺利地跑完一英里长的距离。正是由于健康状况大为改善,才使他得以在抗战期间经受住了几千里的长途颠簸。
段学复刚入学便认识了,从第二年起两人就相当熟了。他们和华罗庚在中文系的一个同乡王兆芹(时风),三个人常常一起吃完晚饭后就在校园里长距离散步,边走边谈,既聊数学,也谈时局。华罗庚对于学习数学的方法和作法,为段学复推荐的课外数学书籍等都对段学复有较大的影响和帮助。
当时,日本侵略军正在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段学复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他参加了日和12月16日的两次示威游行以及日晚在清华大学新体育馆的集体灭灯静坐,抗议大批军警闯入校园逮捕学生。
1936年夏,段学复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助教。1937年多伦多大学7月7日,日本侵略军借口所谓芦沟桥事件悍然侵占北平,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段学复于7月29日傍晚与母亲等三人一起离开北平,一路辗转颠簸,于当年10月来到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工作。次年4月6日段学复在西安与中学语文教师雷彬如女士结婚。此后不久,段学复又独自一人去昆明,在-清华大学任教。
当年秋天,华罗庚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归来,成为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讲授的“近世代数”课程以当时问世不久的B.L.范德瓦尔登(van der Waerden)的《近世代数》第一卷为蓝本,但又做了不少的修改。段学复担任了刻写讲义和批改学生习题的任务。华罗庚还在教师中作过《域论八讲》的系列报告。这些都使段学复的代数学功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另外,华罗庚还主持一个有限群讨论班,参加的有段学复、孙本旺、樊?和徐贤修等。大家轮流报告,素材是P.霍尔(Hall)刚发表不久的重要论文《对P-群理论的贡献》和H.查森豪斯(Zassen-haus)的《群论教程I》。从这时起,华罗庚与段学复开始合作研究p群的计数定理。这也是段学复从事代数学、特别是有限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才工作的开端。
1939年上半年,段学复考取了留英公费生。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他几经波折才于次年9月到达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同时入学的还有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等。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是当时加拿大最大的数学系,段学复的导师R.布劳尔(Brauer)当时正在创建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系里还有G.deB.鲁宾逊(Robinson)和H.S.M.考克斯特(Coxeter)等代数学方面的著名教授。段学复在多伦多选修了四门课程,其中包括布劳尔和鲁宾逊的群论。除此之外,段学复主要是在布劳尔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很快就取得了一些关于p群的成果,并于1941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他于1941年8月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普林斯顿在当时有世界数学中心之称,著名的代数学家J.H.M.韦德伯恩(Wedderburn)就在该校任教。C.谢瓦莱(Chevalley)则是系里30多岁的年轻助教授,学术上非常活跃。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更是汇集了像A.爱因斯坦(Einstein)、H.外尔(Weyl)、J.冯·诺依曼(von Neumann)等这样一批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这里,段学复参加了不少课程和讨论班,其中有谢瓦莱的代数几何基础和积分方程,外尔的代数数论和二次型的算术理论,C.L.西格尔(Siegel)的解析数论和超越数论。他还听了S.莱夫谢茨(Lefschetz)的拓扑课和A.丘奇(Church)的逻辑课等。在科研方面,段学复在布劳尔和谢瓦莱的指导下,通过听课、参加讨论班,特别是通过钻研他们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尚未发表的文稿、书稿,最终与他们合作完成了有限群的模表示理论和李群、代数群两方面的重要工作。1943年段学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之后,他继续留在该校做了两年的博士后,还到E.阿廷(Artin中央研究院)处作过4个月的访问学习。在此期间,他曾任数学系研究助理。从1945年9月起,段学复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外尔的助手,协助他开设很有特色的群论课,并帮助修订其经典名著《典型群》(1939),受到他的熏陶,一直到1946年回国。
在国外的这6年是段学复的数学生涯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6年里,他学习过的课程几乎涉及到了基础数学的各主要领域。而有幸向布劳尔和谢瓦莱这两位大师学习并与之合作,对于段学复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抗战胜利以后,段学复婉言辞谢了外尔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他认为:落叶归根,祖国总是要回去的;不管怎样,自己的事业只能在中国!1946年7月段学复回到上海。在上海他见到了即将全家赴美的华罗庚,并与之一起参加了李公朴、闻一多两位烈士的追悼会。与此同时,段学复还会见了当时正在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陈省身聘请段学复作数学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员,负责指导新从浙江大学毕业到所的曹锡华。
1946年10月段学复回到了阔别9年的清华园,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第二年起任代理系主任。在这段时间里,他连续开设了高等代数、高等微积分、近世代数、点集拓扑等课程。学年他指导应届毕业生万哲先的毕业论文。1947年上半年,他又指导当时已转到清华大学的曹锡华学习抽象代数和模表示论,并于1948年下半年推荐他赴美到当时在密执根大学任教的布劳尔处作博士研究生。现在曹锡华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代数群科研集体。在代理系主任期间,段学复聘请了、、庄圻泰等北京大学教授到清华大学兼课,又聘请由英国回来的到清华大学任教。
日清华园先北平而解放。段学复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气象鼓舞下,他不顾自己大病初愈的身体,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领导工作中去。1950年春天华罗庚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与其同时回国的也应邀到清华大学任教。在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从1949年到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出了一批后来成为各方面骨干的优秀人才,其中在代数学及其相近领域工作的有万哲先、丁石孙、曾肯成、裘光明、王萼芳等人。
段学复从1950年至1987年一直担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年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52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主任,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参加了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等全国科学规划及数学学科规划的制定和名词审定工作,参加了教育部和高教部的科研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材编审工作。
1981年上半年段学复主动辞去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的职务。但他的工作担子并没有减轻很多。年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数学评议分组成员兼召集人之一,同时还任北京大学数学系和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华东师范大学学学报》、《数学通报》和《数学年刊》编委,《数学进展》主编()、名誉主编。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数学卷执行副主编,数论、代数学分组主编。
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
几十年来,段学复先后发表了约30篇学术论文以及一些其他论著。作为一个数学家,段学复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代数学。他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块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线性群构造研究中的应用上。
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研究有限群在特征为素数P的域上的表示,当P能够整除群的阶时,其表示与通常的有限群在特征0的域上的表示有很大的不同,理论更加复杂、深刻。这一理论自1935年由布劳尔创立,到40年代已初具规模。就在这时段学复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布劳尔1942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论阶恰含某素数的一次幂的有限群》的指引下,他在同一题目的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1943年)中,在与布劳尔合作并继续布氏的工作而完成的两篇论文中取得了一些迄今仍有意义的重要成果。它们主要是:
(1)得出了其阶为pqbm的某些单群的结构,其中p和q是互不相同的素数,b和m为正整数且满足m≤p-1。
(2)证明了L.E.迪克森(Dickson)在其《线性群》一书中所列出的单群表直到阶都是完全的。
(3)对于pg'阶的线性群,这里p为素数且(p,g')=1,当其维数≤(2p十1)/3时,确定了它们的构造。
为了得到这些结果,段学复证明了模表示论的一些基本事实,例如他确定了pg'阶群的p块的布劳尔树的重要性质。他证明的三个引理,分别被人们称为“(布劳尔-段-)斯坦顿(Stanton)原则”、“(布劳尔-段)指标块分离原则”和“布劳尔-段定理”。
几十年已经过去,但这些成果并未失去它们的光彩。这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所涉及的问题始终是有限群理论研究的主流,这些工作是后来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有的新结果仍然无法绕过或者替代段学复自己以及他和布劳尔合作得到的上述结果。正因为如此,这些结果被详细地写入W.费特(Feit)的表示论名著《有限群的表示理论》,并为群论工作者广泛引用。据不完全统计,在1945年以来的数学论著中,引用段学复的论文的就有30多处。
50-60年代,段学复沿着这一研究方向继续工作。这期间他在北京大学组织过两次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特别是通过年的讨论班培养的研究生洪加威、李慧陵,他们决定了一些特殊类型的单群。就在他们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国在这个方向的研究被中断。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限单群分类的工作在国际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以后,段学复指导学生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突出的是博士生张继平。他用表示论和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维数小于p的复线性群的结构问题。
段学复在代数李群方面也做了出色的工作。复数域上的代数李群是一个复矩阵群,其中的矩阵由其系数所满足的一组代数方程式所决定。这一概念的萌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出现,这之后被人们遗忘了50年。但在此期间,E.嘉当(Cartan)和外尔对李群李代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43年,谢瓦莱首先在其题为《矩阵间的一种新关系》的论文中引进了利用矩阵的张量不变量而得到的矩阵复型的定义,然后又进一步利用矩阵的复型给出了特征为0的域上n维矩阵李(Lie)代数的子代数为代数李代数的定义。这时段学复跟随他学习李群、李代数,并合作发表了论文,概述了谢瓦莱-段学复合作工作的证明线索,而全文则因为两位作者之间的联系一度中断,迟至6年以后才得以发表。在文中他们证明了代数李群的如下基本定理:“每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是代数的李代数,而每个复数域上的代数李代数必定是某周培源个代数李群的李代数”。由于有了这个定理,就可以利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为0的任意域上去。著名数学家A.博雷尔(Borel)曾经指出:40年代中期谢瓦莱和段学复用李代数的方法把代数李群推广到特征零的任意域上,这是1955年线性代数群一般理论诞生的前奏。80年代中,蓝以中曾进行与代数李代数有关的研究。
事实上,段学复在这方面最早的一篇论文是《关于幂零矩阵的复型的一个注记》。在这篇论文中,段学复对前述谢瓦莱的第一篇文章里的定理6,给出了一个利用矩阵若尔当(Jordan)标准型的计算的直接而简单得多的证明,并将其加强且推广到特征p≠0的域上。
由于P.L.M.叙洛夫(Sylow)定理的成立,p群的研究在有限群理论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30年代末霍尔关于p群的重要论文刚发表不久,段学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与华罗庚合作研究了含有指数为p2(p&2)的循环子群的p群,给出了有关的计数定理,并对这种群作了完全分类,其结果用英文发表。在此基础上,华罗庚进行推广,引进了p群的秩(即pn阶群中包含的最大循环子群的指数pn-a中的a)和伪基底的概念,证明了任意奇数阶p群必有伪基底,并证明了循环子群的个数的米勒(Miller)定理的推广等计数定理(见“p群的某些计数定理”)。段学复运用华罗庚的上述结果,通过精细的分析计算,对于奇数阶p群中子群个数的库拉考夫(Kyπaков)定理进行了推广,证明了奇pn阶秩a的p群中pm阶子群的个数N(m)modp3当2a+1≤m≤n时必为1,1十p,1十p十p2或1十p十2p2之一。这方面后来有很多外国尤其是苏联的数学家进行研究,至今仍然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段学复还对华罗庚的伪基底定理给出了一个更加简明的证明。
主要从80年代初起,段学复和王萼芳的学生徐明曜、唐守文等人在上述几篇论文的思想指引下和发展中进行工作,在p群的幂结构和换位子结构之间的联系上取得了研究成果。唐守文继续段学复1939年对于具有循环弗拉蒂尼(Frattini)子群的有限p群的工作,最终给出了这类p群的一个完全分类。
段学复在《关于p群的一个定理》中,利用换位元素的运算法则证明了:若p群G包含一个最大交换正规子群A且G/A为循环群,则A/Z≌K,其中Z是G的中心而K是G的换位子群。对于G的上、下中心群列中相应的子群,他也证明了存在相应的同构。这项工作为一些中外学者所引用。布劳尔与段学复还有一些未发表的关于p群的工作,手稿保留至今。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组合数学与离散数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有限群理论与组合数学(包括区组设计、有限几何、图论等)、编码理论以及密码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有限群的计算机方法、算法复杂度以及实用软件的研制等工作也由于其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60年代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70年代前期,段学复为某科研部门进行了几项应用问题的研究,所给出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使计算时效提高了许多倍。他还与其他同志一道开办讲习班,为实际工作部门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文化大革命”以后,他进一步在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与王萼芳一起合作培养了王杰等5名这个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1985年,段学复领导的群论科研集体中的王萼芳、石生明、徐明曜三人的“有限群及其表示论与组合数学”科研项目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他的《有限群对一类组合问题的应用》获某科研部门科技成果奖。日,段学复荣获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状”,日荣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荣誉章”。1990年12月荣获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从事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
毕生为建系、育才而奋斗
1952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国解放所带来的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部在较大范围内对所属高等院校的地区分布、专业设置以及教学科研力量的配备等方面作了合理的调整。北京大学新的数学力学系由原来的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燕京大学三校的数学系组建而成,段《高等代数》学复受聘为系主任。
新中国百业待举,需要大量的各种人才。北京大学任重道远,仅数学力学系每年就要招收近200名大学生,培养约十名研究生。然而,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仅有30名左右的教师,只有分析和高等数学两个教研室。不仅缺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以及计算数学等重要学科方向的教学科研力量,而且由于西方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就连课堂教学用的教材都十分稀少。
面对这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年仅38岁的段学复团结全系教职工,特别是1955年以后,在系副主任程民德教授的协助下,支撑体弱多病的身体为筹建新的数学力学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首先是在学习苏联上下功夫:一是派出去,曾先后有4名教师赴苏学习;二是请进来,有系主任顾问、苏联力学家别洛娃(Белва)到系亲自指导5名力学研究生,且不久之后就在校教务长周培源教授的支持和协助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力学专业。身为系主任的段学复十分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也要安排与别洛娃会谈工作,在学年中甚至每周一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推广重要的教学环节——习题课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到系里讲学的苏联代数学及概率论专家E.Б.邓肯(Дынкин)和波兰数理统计学家菲茨(Fitz),为在国内领先成立概率论教研室作出了贡献。其次是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国内专家的力量,如配合高等教育部于195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举办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讲习班,听讲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100多人,这为扩大专业队伍进而设置微分方程教研室带了个好头。1955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又成立了计算数学教研室,为在国内发展这一方向奠定了基础。此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还与莫斯科大学制备了科学研究合作规划。
在教材建设方面,自50年代起,在段学复的亲自参加下,经全系教师的努力,先后译出了A.Г.库洛什(Kypoш)的《高等代数》、A.Я.辛钦(Хинчин)的《数学分析》和B.И.斯米尔诺夫(Cмирнов)的《高等数学教程》等书籍,解决了教学的急需,其中公开出版的也为兄弟院校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和参考书。
就这样,在全系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从1952年到1966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为国家培养出了约2000名本科毕业生和数十名研究生,同时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系主任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段学复的身体不好,长期患有胃肠溃疡。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没有停过。他多次开设高等代数、近世代数、李代数等课程,带研究生,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年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培养出了许以超、沈光宇、蓝以中、徐明曜、卢才辉等代数方面的本科生和石生明、洪加威、李慧陵等研究生。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段学复在年间举办了两期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第一次是在年,他与聂灵沼、万哲先合作撰写讲义,无保留地提出自己所了解的重要研究课题,引导王萼芳研究阶≤27000的有限单群,取得了成果。第二次是受教育部的委托于年间举办的。段学复与王萼芳合作编写了讲义,并有陈重穆等外单位教师和本系的研究生参加,开展专题研究、撰写论文。现在陈重穆已经在西南师范大学建立起了活跃的有限群科研集体。
年段学复还兼任北京电视大学数学系主任,两次参加北京市中学生数学竞赛工作,写文章、作报告,并撰写了《对称》一书,为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付出了心血。
从1978年起,随着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段学复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集中力量培养出了有限群及其表示论和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这两个方向的5名博士和14名硕士研究生,还指导了一名博士后。同时也培养了丘维声等中青年教师和一些外校的进修教师。1988年,他参加编写的《高等代数》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段学复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1982年他主持中国数学会第一届全国代数学学术交流会,1984年主持北京国际群论讨论会,并主编了会议论文集。直到1988年离休之后,段学复仍然在为我国的数学事业勤奋工作。近年来他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的科研项目,培养博士生、指导博士后。同时他仍然用相当大的精力关心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段学复的座右铭是“实事求是,认真严谨”。多年的治学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必须勤学多练,打好基础,学深学透,做到能够灵活运用,至少有一两手过得硬的功夫。抓住问题后,要在掌握前人已有的主要工作的基础上,开阔思想,多方探索,锲而不舍,以期一旦贯通,得到成果。他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乐事,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能培养出胜过老师的学生是为师的最大快乐。
段学复曾经多次患病,特别是1959年夏天做的直肠癌切除手术,给他带来了永久性的不便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与疾病做了顽强的斗争,一直坚持工作。日 出生。祖籍陕西省华县。
年 就读于清华大学算学系,获理学士学位。
年 先后在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年 留学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
年 留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读博士后。
年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年 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从1947年起任代系主任、系主任;
年 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
1952年— 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系、数学研究所教授。于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系主任。
1955年— 任。
日逝世。1 段学复,华罗庚.Some Anzahl theorems for groups of primepower or-ders.J.Chinese Math.Soc.,3—319.
2 段学复,华罗庚.Deter mination of the groups of odd-prime-power pnwhich contain a cyclic subgroup of indexp2.Sci.Reports Nat.Tsing-Hua University Ser.A,5-151.
3 段学复,布劳尔.Some remarks on sim ple groups of finite order(Ab-stract).Bull.Amer.Math.Soc.6.
4 段学复.On simple groups of order Iess than 1942,unpub lished.(参见R.Brauer,Blocks of characters and structure of finite groups.Bull.Amer.Math.Soc.New Series,—38.)
5 Hsiio Fu Tuan.On groups whose orders contain a prime number to thefirst power.Ann.Math.):110-140.(Ph.D.Dissertation,Princeton Univ.,1943)
6 Hsio-Fu Tuan.A note on the replicas of nilpotent matrices.Bull.Amer.Math.Soc.,5-313.
7 段学复,谢瓦莱.On algebraic Lie algebras.Proc.Nat.Acad.Sci.U.S.A5-196.
8 段学复,布劳尔.On simple groups of finiteorderI.Bull.Amer.Math.Soc.,6-766.
9 段学复.An Anzahl theorem of Kulakoff’s type for p-groups.S Ci.Rep.Nat.Tsing Hua Univ.Ser.A,2-189.
10 段学复.A theorem about p-groups With abeliansub groups of inde Xp.AcadSinica Sci.Record,-32.
11 段学复,谢瓦莱.Algebraic Liealgebras and their invariants.J.ChineseMath.Soc.(New Ser.)or Acta Math.Sinica,5-242.
12 段学复.近代中国数学家在代数方面的贡献.数学进展,9-614.
13 段学复,王萼芳.有限群模表示论讲义.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资料,.
14 段学复.Works on finite group the ory by some Chinese mathe maticians.Proc.of Sympos.in Pure Math.Vol.37,Amer.Math.Soc.,—194.
15 段学复.关于有限单群分类问题解决情况及其影响.中国数学会全国第一届代数学学术交流会议,1982.
16 段学复,万哲先,曹锡华等.代数学.上海自然杂志社科学年鉴,1.
17 段学复编.Group Theory,Beijing 1984.Lecture Notesin MathematicsVol.1185,Berlin-Heidelberg:Springer-Verlag,1986.
18 段学复.Somere Cent works on finite group theory by my col1eagues andgraduate students,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 Vol.1185,Berlin Heide lberg:Springer-Verlag,1986.
19 段学复.Some problems in the block theory of modularrep resentations,Proc.of a Conference on classical groups and related t opics(beijing,1987).Comtemp.Math.Vol.82,Amer.Math.Soc.181—190.
20 段学复.“代数学”,“群”,“布劳尔,R.(D)”,“谢瓦莱,C”(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16;546-550;42;776-777.
21 段学复.对称(北京数学会数学小丛书之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2 段学复译.李群论(苏联数学四十年,代数学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23 段学复.悼念郑之蕃先生.数学进展,9.
24 段学复.天才勤奋成大家-悼华罗庚同志.群言,—23;37.
25 段学复.Memories of Loo-Keng Hua.Comtemp.Math.Vol,82,Amer.Math.Soc.,1-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尔传感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