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求大神帮忙ps一下解答几个有关资料整理的问题

急求一位SAT大神帮忙解答有关SAT注册考试的问题!!_百度知道
急求一位SAT大神帮忙解答有关SAT注册考试的问题!!
的了,他们都去一个什么亚洲什么会展中心的考点。我想去一个比较好的考点考试,为什么注册截止日期有两个 5.8,TSING YI TOWN CENTRE ,疑虑重重,请见谅,NEW TERRITORIES .8 和5? 5,听同学说。请问应该如何选择.22,7 TSING SUM STREET .的考场只剩TWGHS SC GAW MEMORIAL COLLEGE 我想报6月2日的香港SAT考试?本人第一次考SAT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个是报名截止日期一个是报了名缓考换考截止日期没有5月8的考试 只有5月5亚洲会展中心= =万人大坑啊= =考场自己百度吧 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喜好来~~加油呀~
那请问在那个缓考换考日期之前报完名后可以改到其他考场吗?还有考场zone O到底是哪一个 为什么找不到啊?求详解 ,谢谢!!!
之前可以的~~ 什么叫找不到呀= =是网上都不到还是香港没有还是备选list里面没有。。。?
好像是只有zone A B C D E什么的,没找到ZONE O 啊 再说座位都满了报不上了,在5.22之前报了名后可以改考场吗?还有能否给说一下YLPMSAA TANG SIU TONG SEC SCH 和TWGHS SC GAW MEMORIAL COLLEGE
5月的MS是A到P六月只有ABCD MS是楼下他们没租5 22 之后不能改了这种很好查的呀 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不要怕查~
其实不推荐亚洲会展中心。。。。真TM万人大坑没错,抢厕所很要命。。。。但位置多(人非常非常多)其他地方需要你自己考虑,通过google map 找到考点,然后看交通状况及周边酒店是否方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sat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的几个问题
一、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怎么看?
就这个问题,我想围绕确定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四个方面来看一看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谈些个人的想法。
(一)把握确定性
把握确定性就要把握这项工作是什么,不是什么。
利用口述史料写作和研究历史,在中国和海外都是古已有之。但口述史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却只能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它的英文名称是Oral
History;意思就是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的奠基人是爱伦·芮文斯(Allan
Nevins),1938年时,他在一本叫做《通向历史之路》的书中写道:“应该建立一个组织,系统地收集、记录口头传统和60年内参加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著名美国人士的回忆。”但这个创意一直到1948年录音机商品化并有了雄厚财力以后,才得以实施。随后,便展开了大规模的收集与研究。到70年代形成高峰,在美国有研究和收集口述史料的机构300多个,还有一个专门的口述史协会(OHA),协会的刊物为《口述史评论》,协会还出版《口述史书目》以及大量口述史书。
现代最早搞中国口述历史的专家,是美籍华人唐德刚教授,我看过他的一些书,写毛泽东的一本书中有的观点我并不赞成。但他从1957年开始就参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工作。他完成的《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等书,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他对口述历史的见解是:“所谓口述历史并不是一个人讲一个人写就能完成的,而是口述部分只是其中史料的一部分而已。一般而言,大学者的口述史料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六十左右;非学术人士的口述史料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左右。”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交流与接轨的过程中口述史学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由于运用口述史料的悠久传统和口述史学灵活多样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使它很快被多个学科接纳。最近几年大量冠以口述史的出版物纷纷问世,以《张学良口述传奇》、《读书》2003年第10期发表有关口述史的系列文章,以及以书代刊的《口述历史》的出版发行为标志,口述史备受人们青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就是通过对历史亲历者、当事人的访谈、口述搜集历史资料,研究历史,是党史征集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口述史料的价值,不仅在于弥补档案文献的缺陷和盲点,填补资料空白,更可贵的还在于能够形象地揭示历史的真相,印证和重现历史。受访的当事人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其叙述的历史事实至少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其中充满了档案资料所没有的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真实细节。把握口述史料的要点如下:
一是史学工作者与受访者合作的产物。史学工作者以访谈、录音、录像等形式,将当事人、知情人亲历、亲闻、亲见而口传的材料进行征集、整理,经与文字档案核实后,写成各种形式的著作,来记录历史。
二是当事人、知情人记忆中亲历、亲闻、亲见的材料被记录下来后成为口述凭证,即口述史料。这样的史料可以当时做,也可以后来做;可以当事人自己做,也可以别人配合一起做。
三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将回忆录、回忆文集、书信、日记、笔记等私人化文本类史料视为口述史料。比如我就参与过《谭启龙回忆录》整理的一些工作;在日记类史料中,可以重点关注一下《杨尚昆日记》,这本书除了日记之外,在一些年份还充分利用了他本人的工作笔记作为补充,很的特点,史料价值很大,有不少事关浙江、事关杭州的史料,比如毛泽东在杭州遥控指挥处理高、饶事件的史料有不少是这本书首次披露的。
(二)把握必要性
把握必要性就是要把握做好这项工作具有什么样的依据与要求。
这项工作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一直都在做。我们这个机构成立之时,就有系统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组织了大范围的走访,民主革命时期的史料有很多都是走访出来的。我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就参加了有关回山会师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在新昌开了近一个星期的会,邀请了近20位老同志进行回忆、记录、整理。只是现在这项工作越来越强调、越来越重视了。
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强调:“切实做好党史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组织撰写反映党的历史的回忆录,注意征集口述史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收藏和出版工作。”8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大对党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资料征集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口述史资料征集、整理工作。”刚才俞主任也说到了,这项工作是中组部等部门的安排;这些表述都为我们开展新一轮的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把握必要性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就党史研究而言,单凭文献资料研究,局限性很大。许多重要的事件,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即使有文字记载,又有许多重要的档案尚未开放,有的是开放过了又有了新的开放要求,就是专业研究者也不一定能够充分地查阅。在这样的条件下,寻找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进行口述采访,虽然知道会有很大的风险,但也成为拓展党史研究的学术空间、廓清历史迷团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与途径。另外一个必要性就是,就读者而言,要想了解丰富的党史内容,除了阅读通史、断代史和专题性史学著作外,已经在大量地阅读回忆录、书信、日记等私人化文本和口述史学作品,以便了解更多的细节。这样,就使得口述史料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三)把握重要性
把握重要性就是要把握做好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 口述史料在中共党史学中的作用:
一是口述史料是中共党史学的最初表达形式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很可能是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党的一大会议的记录,大部分是通过口述史料来实现的。从事党史工作时间较长的同志都知道,要写党史正本,必然要具备文献基础、其他资料基础、大事记基础、资料长编基础、编写纲目基础、事件类专题研究基础、人物类专题研究基础。也就是我所概括过的党史正本要形成“拳头产品”,必然要有文献基础、其他资料基础,这是“拳头”中的“掌”,是最基础的部分;其他的基础工作就是“手指”,有了“掌”与“手指”,才能捏成“拳头”。这里,大家可以看得出,口述史料所占有的分量。说他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开展的重要党史人物的传记写作,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先要组织一本回忆文集,比如搞《谭震林传》,就要先搞《回忆谭震林》;搞《江华传》就要先搞《江华回忆文集》,回忆文集就是口述史料,所做的工作就是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
二是口述史料可弥补党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空白,使历史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具体。比如,我们在写《江华传》时,浙江承担的在浙部分,文献及其他资料还比较丰富,但要承担“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湖北部分,困难可想而知。最后,我们就是通过大量的采访,征集整理口述史料来加以弥补。那一年,我带了一个采访组,历时半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到了北京,到了江华下放的二七机车车辆厂,到了湖北,到了江华下放的二三八厂,采访了四十多人,征集整理出了大量口述史料来充实写作内容,最后这一部分是反映较好的部分,我们作为浙江的试写章,提交湖南会议讨论,得到了一致好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史料能够使历史变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具体。
三是口述史料是党史教育和党史宣传的重要资源。正因为口述史料具有生动、鲜活等特点,所以它特别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可以在党史教育和党史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省、市党史部门都承担了大量宣讲工作。从我个人的宣讲经历来看,凡是利用了口述史料作为实例的,效果都比较好,都能够吸引人。
(四)把握紧迫性
把握紧迫性就是要把握做好这项工作的时间要求。历史总在慢慢远去,参与历史活动的老人们也总是在慢慢地远去,有的甚至已经离去。因为这些年来,与不少重要领导同志交往过、采访过,曾经很想写一本书,书名都已经想好了,就叫《远去的背景》,就写与这些老人们交往的故事与个人的感想,但一直苦于没有时间动手。这些老人中,谭启龙同志过世了、陈冰同志过世了、王芳同志过世了、铁瑛同志过世了、李丰平同志过世了,在世的林乎加同志、商景才同志已经不能作什么访谈了,连薛驹同志都快90岁了,时间真的十分紧迫。省委对此十分重视,去年11月,省委常委、秘书长李强同志在主持省委党史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时强调,一定要有紧迫感,要加强对老领导的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他当场透露出原来省委书记处书记、纪委书记陈作霖同志正好在杭州,那天省纪委的同志也在,当即确定对陈作霖同志开展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工作,我们两家组成了联合采访组,已经访问了几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说,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在较大范围内开展了这项工作,是很有眼光的,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怎么办?
口述史料征集和整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具有五大环节:
(一)提高认识,落实工作责任
口述史料的征集整理是目前史学界热门的一个研究方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述史料将变得更加宝贵,征集任务也更为紧迫。对于口述史料的抢救征集,一定要提高认识,克服困难做好工作。
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除了有明确的思想性以外,还需要运用复杂又细致的组织技巧。组织者——访问者——受访者——研究者,要从众多因素的配合中争取得到最佳收获,绝非容易成功之事情。组织者必须能够判断口述史料的主题和访问范围,还要进行筹集资金及管理工作。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与工作规则。例如一个有意义的、有可读性的、可操作性的主题,也并不是一想就来的,要有充分的酝酿。组织者在主题范围内,要安排对访问对象的了解和制订访问计划,还需要申请和控制适度经费,约集访问者,配备设备,对访问的事前训练,访问中的资料管理,对录音的文字加工等一系列工作,组织者都必须照料到,任何一个环节出差错,都会严重影响工作进程。
在这里,项目的设立要根据口述史料征集整理的主办单位或主访人的学术目标和人力物力情况选择适宜的口述史项目。一个具体项目要大小适中,既要有一定的学术容量,也要有明确的学术边界,使之具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项目选题确定之后,要编制一个项目实施计划大纲。大纲的内容条款视选题情况而定。通常包括:选题宗旨、项目成员、完成时间、经费预算、受访对象、实施计划(另有采访计划)等。
为了维护受访人的合法权益,在项目实施时应由项目主办者与受访人签订一份“某某项目口述史访谈协议书”,协议内容通常包括:项目概况、访谈计划、访谈内容范围、口述记录的整理步骤与权限、受访者对整理后文稿的确认与签字、文稿的使用约定(发表、不发表、协议年限发表等)、文稿发表或被引用时的署名、受访者对口述文稿的使用权利、文稿收益(出版发售、收费调阅、影视改编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收益)的分配、其他相关条款等。
还要制定项目各种业务工作表格,例如:“口述访问资料登记表”,内容通常包括:访问概况(主访者、受访者、记录者、访问主题、时间、地点、访问时数等);主访者形成之文件(访问大纲、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文件、其他资料);受访者捐赠之资料(纸质类、摄影类、音像类、物品类);受访者口述记录资料(文本、摄影、录像、其他)。
大型的项目还应举办“项目主访人培训班”。对主访人进行项目主旨、访谈大纲、采访技巧、注意事项、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问题的专业研讨,达到项目实施的统一性,提高项目完成质量。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组织者安排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采访准备工作
口述史料征集涉及到当面采访当事人的问题,需要对采访每个环节都要细致考虑,不出纰漏。因此,要做好采访器材、车辆等方面的硬件准备(一定要录音,避免书面记录的差错、遗漏)。确定采访名单后,根据年龄、重要性、适合的采访时间、地点等加以分组,积极着手展开采访准备工作。
1、访谈组一般应由2人以上组成,须较清晰地了解受访者的主要经历(尤其是与采访计划有关的部分)、其他背景资料及其与采访计划之间的关系,以保证采访工作的针对性。还要注意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专业术语等。
2、制定访谈计划,事先要与老领导、老同志作好沟通协调工作,使老干部充分了解上级精神和采访工作,同时注意掌握老领导、老同志的身体状况。确定选题时,要注意:
⑴从哪几个角度来确定采访选题?a.要明确选题的重点时间。b.要以党史研究中的难点和薄弱点为突破口。
c.要以小见大,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突出地方党史特色。d.要根据专题研究,筛选出不同门类的采访主题。e.要关照国史,挖掘经济、社会、文化、科教等社会层面的内容。
&&& ⑵
寻找选题线索有哪些参考资料?a.通史、断代史类的著作(当代浙江简史、浙江改革开放史)。b.有关领导人的文集、年谱、文稿(铁瑛、薛驹、刘枫、沈祖伦、厉德罄等)。c.当事人的回忆录、文集(王芳)。d.人物传记。e.相关的专题书籍(省、市关于30年、60年、90年书籍)。f.各种类型的大事记。
视野有多宽,工作就会有多深入,也就是我常说的眼界决定境界。
⑶采访提纲怎么写?a.直接表明采访者的身份和采访目的。b.简洁扼要地列出采访者需要了解的关键问题。c.注意适当的细节提醒和提问。d.行文时要注意态度诚恳。
好的提纲能够起到好的效果。比如2007年,我们在筹备江华诞辰100周年时,希望采访沈祖伦同志,他一开始不想接受采访。后来,经过我们的工作,他回应先看看提纲再说,如果采访提纲他看得过去,他就接受采访,如果看不下去就只能作罢。那个提纲准备得很有压力,好在后来他看了提纲后,接受了采访,不仅接受了采访,还亲自修改了采访记录,并将这份材料收入了他的自选集里。
3、尽可能比较充分掌握与采访计划、受访者经历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至少应具备与此相关的主要知识,包括重要的专业词汇、重要的人物、事件等,以保证采访工作有较强的科学性。
4、学习并掌握采访工作的基本技巧,并通过正当途径(如礼节性拜访、组织或熟人介绍等)基本了解受访者的性格脾气、谈话特点等,以保证口述史料的真实性。
5、根据访谈计划确定局部性采访计划,或可分成若干小组,就各自采访对象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如采访对象为群体,应针对不同对象制订多个计划。
6、阶段性计划以合理、有效为原则,也可在与受访者进行初步接触后共同商定。每次采访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要适当,一般以两三个小时、一两个话题为宜(特殊情况除外),根据话题设计的问题可多一些。要有一个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7、群体受访者要掌握群体不同个体的差异,以保证口述史料内容的正确、完整、科学。要特别注意群体性采访时,尽可能避免观点相左的同志安排到一次采访中来,这样容易造成矛盾冲突,影响采访的效果。
8、采访前检查采访器材、资料是否齐全可用。
(三)采访工作
采访中要注意技巧,要有足够耐心、细致工作态度。不要让采访对象离题,时刻把握采访的主题和采访的目的,不可偏离。对于当事人的谈话,要有控制。
对于当事人,要避免陷入误区:一是由于年代久远产生记忆上的错误;二是故意回避;三是口述者护短。
访问人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学术素养,通过提问、讨论、串联、整理,使访谈按既定的路前进,使访谈资料得到补充和完善,使访谈质量得以提高。
具体采访过程要注意:
1、首先在受访者完全自愿前提下,向受访者说明口述历史的一般目的和实施程序,以及将要进行的特定计划、目标和预期用途,并与其共同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合作协议。协议要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凡暂时不宜公开发表、不宜查阅的资料、不宜公开的个人资料,应与受访者协商保存年限。比如,2005年,我对我省参加过党的八大的代表李文辉进行过专访,当时他就表示,采访内容在他生前不要公开,当时,我整理了访谈稿,但至今没有公开。按照约定,现在已经可以公开了,老人今年4月已经过世,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反映他的回忆。一定要尊重受访者的意见,比如90年代初,我跟过陈冰同志两年,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对于我的采访请求,他没有同意,我也充分尊重他的意见。因为当时,他一当陷入回忆之中,血压就会上升,对身体的损害比较大,虽然不作采访有遗憾,但毕竟还是要以这些老领导、老同志的身体为重。凡事不能勉强。
2、如采用录音或录音与录像结合的方式,采访前应对采访器材作必要检查,防止采访途中器材出现故障,影响工作。“掉链子”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一定要认真仔细,不要想当然。
3、采访中应随时请受访者提示年代、日期、人名、地名及历史事件等专用名词,访谈人应根据提示随时笔录,并经核对无误后留待整理文稿时参考。
4、无论受访者采取何种方式接受采访,当其在谈话时,访谈人尽量不要影响和打断,以免破坏录音文本的制作。
5、采访中如有不明问题,访谈人应即时笔录,一般不要打断受访者的话,等受访者讲完后再作提问。
6、当访谈人意识到受访者讲述的情况可能有误,或根本错误时,一般也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话,等受访者讲完后,再进行纠正。
7、在实施采访的全过程中,或在与受访者相处的其他场合,应尽量避免就访谈内容的出版等问题,向受访者做出访谈人无法实现的任何形式的承诺,以及其他可能或已经违反采访协议的承诺。也就是不要为了一时的合作,说一些一时做不到的大话。
8、当采访计划的预期目标与受访者的合作程度发生冲突时,应在两者间寻求适当平衡,并尽可能鼓励受访者按照自己的风格习惯接受采访,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9、自始自终尊重受访者,包括人格和隐私等方面,并与其建立正当的相互信任的密切合作关系;当受访者出于某种原因拒绝讨论某些话题时,应尊重其个人意愿。如因此影响采访计划的实施,可在协议许可范围内采取适当办法解决。
10、尽可能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对受访者的熟悉程度,就计划内的某些深入探究的话题或细节,充分展开询问,切忌满足于泛泛的一问一答。对受访者一时难以做出正确判断的某些问题,如时间、人名、地名等等,可以有适当的提示,但切忌对连访谈人自己都不了解的情况作诱导式的提示。可以根据采访进度,提请当事人提供文字或图片资料。
11、可以进行超越采访计划范围的尝试,扩大话题,增添其他可能有各种价值的内容,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12、每次采访均应有完整的记录。记录可由“采访记录表”和“采访记录”两部分组成,“采访记录表”将存档备案。此外,应对采访的全过程,以及谈话内容作一个纲要式的文字记录,以利于采访内容的后期整理、制作工作。
13、对采访中的意外情况,要备有预案;同组采访人员中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四)提高质量,归档整理
将口述录音、笔录整理出不改变受访者原意、有深度、广度、可信度,又有可读性的访问纪录,需要对采访记录、录音进行认真整理,写成文字稿,还要将录音带、记录稿、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尽量保留访谈纪录的完整、真实和可靠。要做好访谈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采访记录、录音磁带均应交专人存档保管,保管要注意保存环境和条件,以免影响存放;保管人在收到记录和录音磁带时应作出必要检查,登记在册,必要时可就表格和录音磁带中所存在的问题向受访者询问,并将答复简要记录在册。
具体整理时,要注意:
1、采访记录包括记录局部计划的采访实施情况,内容包括:采访时间、地点、采访对象(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为群体,另附加人数、年龄、职业、住址等其他必要情况)、采访人员(包括主访、参访人员)、采访问题、谈话方式、采访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如没有达到,须简要分析原因)。
2、同时记录每次采访计划的实施情况。记录内容除与“局部计划采访实施情况表”相同外,每次采访解决。由采访人填写,请受访者审阅后签字;如当次采访中因故无法填写,可由采访人尽快补填,再交受访者审阅、签字。有时,受访者不愿签字,也不可勉强。
3、填写后的采访计划实施情况表、录音磁带均交专人存档保管。保管要注意保存环境和条件,以免影响存放。
4、课题组指定的保管人在收到表格和录音磁带时应作出必要检查,登记在册,必要时可就表格和录音磁带中所存在的问题向受访者询问,并将答复简要记录在册。
5、采访记录整理后,务必打印2份,并交口述人审核后签字盖章,然后妥善保管。采访的文字要经过被采访者察看过后签字,作为原始的口述史资料。对口述史资料进行整理,编号后归档。
6、甄别采访录音、记录中的错误、口误,避免时间、地点、人命等的错误。对一些特定名词、人物、事件如有必要,要用注释进行说明。对口述史料进行考证、核实:一是用相关当事人的口述材料进行比较。二是用档案、报刊等第一手史料进行考证、核实。
(五)口述史料的成果体现
口述史料征集整理之后的成果体现可以有不同,但可以将口述史料经过整理转化形成党史研究和宣传的成果,这样的成果可以有:
1、编写口述史料集。可以通过口述史料见证一个时期一个地方所发生的党领导当地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曲折而又辉煌的道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资政育人,在继承崇高革命精神和先进经验的同时,发扬光荣传统,吸取教训,克服不足,促进现代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2、编写老同志回忆录或者回忆集。通过老同志的回忆文章,客观、生动地记载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反映当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面貌。
3、编写有关党史专题,并汇编成党史专题集。党史专题是党史正本编写的必经之路,两者的脉络是相通的,都是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党史专题集的出版将使有关情况更为明晰,也更为生动具体,同时也对保存历史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4、编写重要人物传略,组织出版各部门老领导的工作回忆专辑等。
5、还可利用采访的录像资料制作电视专题片等。
6、回忆文章。这是最为主要的成果。文章的形式有:
(1)经采访者整理、以老同志名义发表的回忆文章。如我参与整理的《回忆谭震林》中,署名“任政”的文章《谭震林生活风采琐忆》;《周恩来与浙江》中,署名“杨琴芳”的文章《周总理关怀小剧团》;《毛泽东与浙江》中,署名“谭启龙”的文章《回忆毛泽东亲临浙江的几个片断》;《铁瑛文集》中,第一篇文章《在浙江地方工作的回顾》等。这类文章整理时要注意:一是要把当事人和当事人口述的历史事实放在主体地位,史学工作者退居“幕后”。二是充分运用档案和报刊材料,在考证、核实史料的基础上,对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内容进行补充。
(2)访谈录。现在的访谈录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真访谈;还有一种是处理出来的访谈,处理出来的访谈是应景之作,不值得提倡,目的只是为了形式上更新颖一些,内容上更活泼一些,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我们这里只说第一种。第一种访谈录在整理时要注意:一是要尽量保持访谈话说的特点和现场感,整理文字时可有意识地保留某些口语化的表述。二是要注意体现采访者和当事人的互动和交流,既要记录被访者对历史过程的追述,也要表达采访者的选题意图和对问题的思考。这方面比较出彩的有陈锦华的《国事忆述》。
(3)采访者个人名义发表的文章。比如我参与征集整理的《毛泽东与浙江》中,署名“王祖强”的文章《专列停靠在金华》。这类文章的要点:一是以采访人为主,直接表明采访人的写作意图。二是根据文章主题,灵活裁剪、使用口述史料。三是裁剪、使用口述史料要注意全面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四是文后要注明史料来源。
总之,开展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要做有心人,偶然里边有必然,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三、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从怎么看到怎么办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进行口述史料征集和整理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克服畏难情绪
有人说,搞口述史学的人,一般总要具备五大条件:一是基本的史学素养。二是足够的历史知识。三是写真传神的大手笔。四是绣花针的细密功夫。五是大刀阔斧的远大识见。确实很不容易,因此初次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有难点,不可怕,只要克服了,反而能够成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分析难点,然后狠下功夫。在过去所进行的许多课题的访谈研究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难点,对口述史研究形成了无形的障碍。
1、采访者与被访者心灵上的沟通。口述史料的获取,一般采用访谈的方式,口述史的组织者、访问者、被访者、研究者都是活体。整个访谈是口对口、面对面的交流;是言语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在访谈中,录音、整理文字材料等工作虽然繁琐,但是,可操作性较强。在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中困难的是对人心的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了解,人与人心灵的沟通。采访者与被访者心灵沟通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口述史料的价值所在。
在以往课题的访谈工作中,我们有这样的感受,访谈工作的初始,一般是通过三种渠道与被访者接触的:官方机构介绍;私人关系介绍;与初始被访者有关的人士介绍等。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介绍,当我们初次见面时,都有相互试探的情况出现。他们在考虑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想认识他们?同样,我们也想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背景怎样?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年代中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以及他们现在的情况和对他们的过去如何看待。当我们自报姓名登门拜访时,有的被访者不仅再三盘问我们是谁(官方机构、个人)介绍来的,查看我们的证件,甚至还向我们索要单位介绍信。很难想象,在处于严格防范的心态下,采访者与被访者能做到心灵上的沟通,被访者能倾吐内心的不快与真情。在一些被访者中,有时也会因谈话中暴露了他们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感到不安和窘迫。由于我们与被访者之间的接触,陌生程度的减少和逐渐的熟悉,以及亲密程度的加强,在不同程度上这种心理障碍会有所缓减。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中,采访者与被访者进行心灵沟通和建立双方的信任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这也是口述史研究难以推广,成为史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难点。
我们要努力成为他们的可以依赖的人。老人们有一个特点,比较孤单,你只要多关心他们,用我们的真诚去打动他们、影响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接受你。比如,通过刚才说到的几项工作,我现在与一些历史经历者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了他们的充分信任。1993年8月,为了筹备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我专门赴青岛对谭启龙同志进行了采访,他对我十分客气,安排我在他的隔壁休息,我没有接受,我告诉他,如果在他的身边,我可能会紧张而不易集中注意力,我还是住在招待所里,那次采访提纲改了两次,那次的采访成果被《毛泽东传》所吸收,谭启龙同志后来不断要求我帮助他整理材料,包括他自己的回忆录,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采访江华同志的夫人,朱浔同志现在到医院住院都会给我打个电话,她家里的历史资料,我不需要打欠条就能拿走;我们党史委员会里的一位老同志,沈晓园同志,别人觉得不好相处,我和他相处得很好,他家里的资料与书籍,我可以借阅。我们需要和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关键在于真诚,也需要寻找与他们的共同话题。
2、访谈对象选择中的反差。在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中,我们每个研究者都会面临被访者的层次差异问题。从权力、地位结构上,被访者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我们这次采访对象都是领导,都属于“上”这个层次。从年龄结构上,被访者可分为老、中、青、少四个层次;我们这次都是“老”这个层次。从性别结构上,被访者可分为男性、女性二个层次;从文化结构上,被访者可分为高、中、低(或没文化)三个层次。在这些复杂的层次差异中,文化层次是最为关键的。被访者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和体会的可靠程度。每个被访者都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层次上,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因而导致了各自不同性格、不同的经历,以及对同时期发生事件的不同感受和认识。
在许多研究项目的访谈中,我们感到:对于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很低的访谈对象,他们在访谈过程中顾虑较少,没有负担;对于所经历的事实叙述真实,没有遮盖。但是,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低的缘故,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他们的情感纯朴、简单,几乎没有自己的分析和思想。对于中等文化水平的访谈对象,在访谈中,他们的表达能力普遍较好,没有什么思想负担,言谈中顾虑少,思路清晰;对于经历过的事件情节清楚,而且有一定的看法,情感表露直观。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访谈对象,他们由于文化水准较高,表达能力较强;在谈话中言谈逻辑性较强,言语谨慎;对许多事件、社会生活经历有自己的见解,能做出评论。但是,他们受社会环境、地位、名誉的约束,对政治问题和自己的形象很敏感;在访谈中顾虑较多,思想负担较重;因而,对个人经历及事件的真实性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回避敏感问题的情况,对于个人情感遮盖严密,虽有表露,仅为偶尔表露,一般难以深入访谈,造成一定的困境。被访者的文化差异成为访谈工作难以深入的障碍。按照选择被访者的一般条件:能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经历;能将自己的经历与历史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对所经历的事情记忆清楚;说话流畅,思路清晰等等,但能达标入选者甚少。在采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被访者文化层次的反差,如何协调被访者的文化反差是口述史研究的又一难点。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理解、尊重与弥补。因为我们是在工作,这项工作很重要,不是可做可不做,是一定要做好的工作,因此,有时,我们可能还要受到一些委屈。
这里,我想推荐一本书,傅光明,郑实采写的《老舍之死口述实录》。写的是老舍之死,采访了大量的人,各个层次的都有,把各种说法都放着,力图还原整个事件,很有可看性。
3、时间流逝造成的困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记忆力旺盛时期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口述史料的被访者是受限制的。在我们与被访者的接触中,不少人因年事已高,不是记忆力减退,就是耳聋眼花;比如采访林乎加、王芳时,就要有他们的子女在身边当传声筒,一开始有人说,那里的王芳已经老年痴呆了,实际上是听不到。还有些老年人不仅思路不清,甚至连话也说不清楚;比如后来我们几次采访商景才同志,他就说来说去几句话,绕来绕去到反右派;采访王芳、林乎加时他们说着说着就绕回到清乡时穿越封锁线的故事。因而,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的进行要有一个最佳时间,同时,此项工作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由于时间的流逝,几辈人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观念上、文化层次上、认识程度上及兴趣点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换代加深了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代沟”。两代人、三代人的“代沟”也将成为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心灵沟通的障碍和口述传递历史的偏误。
4、对研究者严格、高难的要求。口述史研究对于研究者要求很高。在口述资料的收集、研究过程中,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和历史专业知识;要了解被访者的生活环境;要具备很强的感化能力和话语表达能力;严谨的文字;以及采访技巧与应变能力。口述史征集整理者要多少懂得一点心理学,要了解成功者、失败者;领导者、普通人;男人、女人等各种不同人心态上的差异;要使自己的话语适应于被访人的话语。我们所说的共同话语,一定要建立在对方立场上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要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最终还历史真面的目的不变。然而,共同话语建立的难度很大。访谈中,要使被访者不觉得在思想认识上与研究者有很大“差距”,愿意说出心里话,就需要把握好访谈角度,注意如何从不同层次人的角度,从不同性别人的角度去了解他们,与他们交谈。但是,访谈者又要与被访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使被访者把采访者当作一个“陌生”的倾吐对象,没有任何顾虑和负担,一说了之。
口述史料征集整理者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无论是采访、文字资料的整理、资料的选择,还是口述史料的使用、研究,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访谈工作,做与看不同;一次与多次实践的感受和体会都不同,在访谈、研究中,工作人员要善于总结,以利长远研究。
(二)提升问题意识
口述史料在党史研究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利用口述史料和发掘抢救口述史料是很有必要的。口述史料既有其真实的一面,也有其失真的一面。要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并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问题意识。
口述史料的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口述者年久失记,致使回忆的情况不够准确,甚至不同的当事人对同一事件产生相抵牾的说法。第二,真伪杂揉,夸张或缩小历史真实面貌,特别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会发生夸大或缩小某些事实的偏差。第三,受政治环境影响,带着某种政治偏见或偏激情绪写的口述回忆,内容往往失实。
因此,对口述史料,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仔细地考证和辨异。搞好口述史料的求真和质量控制,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掌握较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尽可能找那些亲身参加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要求口述者谈最熟悉、最了解的情况。二是要审慎地、批判地掌握材料。口述史料是由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不同观点的人提供的,究竟哪些材料是可靠的、接近和符合实际的,须进行多方面的检验,批判地加以审查,才能鉴别出来。三是调查研究。对口述史料要认真地核对,要将其与文字材料相印证,与同类的口述史料相互校订,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当事人做实地考查。
我就做过这样一件事,我在读《毛泽东传》与《周恩来传》时,读到1966年3月,邓小平有没有参加杭州召开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时,读出了不一致的信息,毛泽东传说没有来,周恩来传说来了,还有对话,我几经查证,发现周传的史料来源是日对当年彭真同志的秘书项淳一的访问谈话记录。来源是口述史料,而且是第一手的口述史料,可信度比较高,后来我做了大量考证,证明是项老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误将4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内容加快到了3月。毕竟时间已经过了近18年,当年又都是春暖花开的杭州西子湖畔。所以对口述史料一定要有问题意识,不能说什么就信什么。
还有一个事例,就是我们在采访谭启龙时,他不止一次回忆到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到杭州是1950年底,一开始我们也十分兴奋,时间可以提前,次数可以增加,但通过分析、考证、对比,他的理由并不成立,他当时回忆的依据是大谭、小谭一起陪同毛泽东打麻将,大谭糊大牌、小谭糊小牌。事情确实有,问题是谭震林调到上海华东局担任第三书记后,杭州还是经常来的,不能因此认为,时间必须是谭震林调离浙江前。经过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办公厅的史料比对,我们没有接受谭启龙对这一问题的回忆,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作了纠正。
还有一本书,说到江华见毛泽东的情景,根本没有可能性。
&&&(三)恪守职业道德
这方面,我主要强调一下,要强化团队意识与保密意识。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不是个人行为,是组织行为,是组织行为就一定要树立团队意识,相互配合、相互补台,有大局观。杭州的同志,我们在1992年征集整理周恩来在浙江开展的口述访谈中,就有过很好的配合,参与过那次活动的同志很辛苦,每天骑自行车进行采访,但大家团结一致,取长补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大家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因为我们这次所征集的口述史料时间离得较近,总会有一些事关保密的内容,既要注意国家机构的保密问题,也要注意个人隐私的保密问题。不要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另外,应该还有一个观念,有关成果必须服从组织单位的安排,一般情况下,个人成果服从单位安排,有关成果要经过党史研究室的审核。
(四)加强史学修养
加强史学修养,头面已经说了不少,这里只强调三点。
一是良好的史学修养有助于与受访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如步鑫生的例子。
二是要注意确定相关人与事的历史方位:如果是人物,要确定他当时的身份与当时的年龄;如果是事件,要确定此事在地方上的影响与在全国的影响。
三是在方法上可以采取“投其所好”的方法与“刨根问底”的方法。
总之,口述史料征集整理工作的进步要取决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使这项工作深入地进行下去,我们必须证实它的难度,寻找到难点,走出困境,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才能达到成功。(华罗庚)
如果不能结合实际工作,理论分析永远是“浮云”。我们要结合实际工作,辩证全面地分析“怎么看”、科学求实地解决“怎么办”,同时合理有效地注意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相关问题,相信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王祖强&&日于杭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大神帮忙ps一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