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年10.30,被偷了杂牌山地车组装山地车,是不是太笨了,之前放在图书馆多次没事,就那次出事了,我太笨了

华裔科学家崔征发布新型癌症免疫疗法
患癌小白鼠肿瘤完全消失,新疗法有望在两年内成功应用
&作者:康娟 来源:中国日报 发布时间: 9:57:14
通过注射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示意图
“癌症”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因为折磨患者的不仅是病痛本身,放疗、化疗的过程同样令人备感煎熬。
不过科学家日前宣布,新型的癌症免疫疗法有望在两年内获得成功应用,届时可以通过向癌症患者体内注射来自健康人的免疫细胞的方法杀死癌细胞。
为患者注射健康人免疫细胞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20日报道,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崔征博士近日在剑桥大学举行的抗衰老会议上公布了他在免疫细胞研究方面的新发现,即在不同人身上提取的免疫细胞在抗癌方面的能力大不相同,疗效可以相差近50倍。
崔征领导的研究小组从包括癌症患者在内的100个志愿者身上提取了粒性白细胞,并将这种免疫细胞与子宫颈癌细胞混合在一起。
实验结果显示,身强体壮的志愿者捐赠的细胞在24小时内最多杀死了近97%的癌细胞,而生命力差的免疫细胞则只杀死了2%。
研究还表明,超过50岁的捐献者的免疫细胞的抗癌能力低于平均值,而癌症患者提供的免疫细胞的抗癌能力就更弱了。
崔博士表示,通过向癌症患者注射来自健康捐赠者“超强生命力”的粒性白细胞就可以帮助治疗甚至治愈他们的疾病,而且他相信广大患者很快就能从这一技术中受益,因为医院目前已经在应用分离粒性白细胞的技术来获取血浆和血小板。
他说:“我们希望该发现能成为治疗手段,毕竟之前的临床测试相当成功。该技术如果得到应用,将能够挽救许多生命。”
患癌小白鼠肿瘤完全消失
其实,崔博士对免疫抗癌疗法的研究早在1999年就已经展开。当时他和同事发现一只雄性小白鼠对几种不同类型的致命癌细胞表现出完全的免疫性,从那之后,他们培育出了源自这只小白鼠的15代、约2000只老鼠,而这些后代中的40%被发现遗传了免疫能力。
免疫疗法研究过去一直集中在癌症疫苗开发领域,即通过刺激那些“天资不高”的免疫细胞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应答。但崔博士在去年里程碑式的发现则给免疫治疗打开了新天地,因为他确定了粒性白细胞就是小白鼠体内天生具有免疫性的细胞之一。
通过从具有免疫能力的小白鼠身上提取粒性白细胞并注射到普通小白鼠身上,后者也具备了对癌细胞的免疫性,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已经患癌的小白鼠被注射之后,它们身上的肿瘤开始慢慢变小,并在几周内完全消失了。
崔博士说:“如果在人体上的效果有在小白鼠身体上效果的一半,那么就有一半的病人能被治愈,至少也可以让他们过上一两年高质量的生活。”
获准应用于22名晚期病人
最新一期的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对崔征的研究进行了报道,崔的相关研究论文于2006年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PNAS,DOI: 10.1073/pnas.)。
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癌症研究中心的癌症免疫学家格里本教授说:“用免疫系统细胞杀死病人体内的癌细胞,这一构想非常令人兴奋。”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准许崔博士向22名癌症晚期病人的体内注射粒性白细胞,这一治疗方法此前只针对那些由于化疗而使免疫系统变得脆弱不堪的病人,具体的医疗效果尚在观察中。
格里本教授提醒他的美国同行,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捐献者的其他免疫细胞在病人体内繁殖扩散。他说,“如果使用活的细胞,理论上就会有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那将是致命的。”崔博士也表示正在研究如何才能减小这种风险。
华裔科学家曾在上海读硕士
崔征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主攻方向为肿瘤生物学。据了解,崔征于1956年8月出生在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父亲崔肇春是大连医学院生化系的教授。上世纪60年代,大连医学院整个迁到遵义,崔征也于1969年随父母从辽宁搬到贵州。
1979年从遵义医学院毕业后,崔征于同年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昆虫所。3年后,崔征拿到了硕士学位,自费公派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艾莫斯特分校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崔征从该校毕业,转到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崔征去加拿大工作了6年,并在那里加入了加拿大国籍。之后,崔征被维克森林大学录用,回到了美国。
崔教授的Email是zhengcui@wfubmc.edu
从东方红到太阳升
北京时间9月9日晚,国际田联大奖赛意大利站爆出大新闻。牙买加短跑名将鲍威尔再次打破男子100米世界纪录,成绩为惊人的9秒74!
&忘了吧 忘了吧 陽春白雪&沒有人學會 躲開花兒嬌媚 &兜圈圈 兜圈圈 以為看不見&那些跟青春記憶 有關的美 &算了吧 算了吧 燈火闌姍處&夜歸的旅人啊 你不要覺得孤獨&暗夜裡來的人 有自己的心事&你不要無知去跟人說再見 &忘了吧 忘了吧 陽春白雪&沒有人學會 躲開花兒嬌媚 &兜圈圈 兜圈圈 以為看不見&那些跟青春記憶 有關的美 &算了吧 算了吧 燈火闌姍處&夜歸的旅人啊 你不要覺得孤獨&每扇窗透著光 都有自己的心事&晚風你別哭泣 美麗的小城&算了吧 算了吧 燈火闌姍處&夜歸的旅人啊 你不要覺得孤獨&暗夜裡來的人 有自己的心事&你不要無知去跟人說再見 &算了吧 算了吧 燈火闌姍處&夜歸的旅人啊 你不要覺得孤獨&兜圈圈 兜圈圈 以為看不見&那些跟青春記憶 有關的美 &算了吧 算了吧
  日 16时37分?Tom 专稿 邱大立
200120052006
E=MC2116585
一辆单车 放慢生活 (转载网络)
      
  骑车上下班,骑车游世界,骑车结婚,骑车……重返单车时代!
  谁没有和单车有关的一点点小秘密,一点点私人关系?
  确实没有?哦,那你真的有些可怜。
  年少轻狂的傲慢与偏见,情窦初开的酸酸与甜甜,在我们的成长故事里,单车是那么重要的载体。重要到每个人都可以拿它拍部电影。
  从什么时候起,单车远离我们的生活,仅仅变成某几项运动项目,环保主义者的行动纲领,或是怀旧的代名词?
  你是不是也一度深信,这种远离是进步,是现代化,是优质生活的象征;
  然而你是不是也曾经为远去的单车记忆泛起一点点小忧伤?
  马路上的机动车越来越多越跑越快。速度主宰一切。人们疲于奔命。
  又一个火辣辣的夏日就这么来了。
  媒体上出现这样一则消息: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6月14日表示,中国应保持自行车的数量,并确保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便利通达。仇保兴说,在中国一些城市取消自行车道的同时,一些原来没有自行车道的国外城市越来越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一些城市甚至提出了建设“可步行城市”的理念。他表示,建设部坚决反对限制使用自行车道的做法,已勒令一些城市恢复被取消的自行车道。
  很快,那些被机动车挤走的单车道就会重现吧?除了单车、单车道、骑单车的人,随之复苏的也会有曾经的沉静舒缓的生活吗?
  这个夏天,我们去骑单车吧。
  文 杨凡&&图&&仇敏业
  台北·黄健和,出版社总编辑
  他骑车游世界,就像有人带着圣经去中东旅行,有人拎着本莎士比亚去玩英国,有人带着手提电脑游欧洲……
  文 杨凡&&图&&由黄健和提供
  “没有太大的雄心壮志,单车环游世界或骑上西藏高原的壮举不太在自己的考量之中。其实不过是换个地方喝喝不同的酒罢了,骑完车喝酒比较开心比较没有罪恶感,如此而已。
  就像有人带着圣经去中东旅行,有人拎着本莎士比亚去玩英国,有人带着手提电脑游欧洲;自己不过是带着单车出游,谁说一定要从头骑到尾。
  嗯,或许我的邀请email该这么写:
  ‘有没有人想去云南吃过桥米线、大薄片,喝喝大理啤酒及云南红;请记得要带单车,以便在洱海苍山间逍遥穿梭……’”
  ——(节选自黄健和《台北拜客之人在云南》)
  黄健和,44岁。大家都叫他“阿和”。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笔名:台北拜客,TaipeiBiker的译音。阿和爱单车,这大体同他的大辣出版社专著“性”与“漫画”一样,成了台北出版圈人所皆知的事情,所以,时不时就会有一些机构、学校、书籍作家,拉他出来谈单车哲学。对此,阿和很少拒绝——“单车传教士”是他很愿意接受的自我定位。
  阿和车龄从1995年算起。那年生日,大学时代的好朋友送来的礼物竟然是一辆单车,“一件中年无聊男子的玩物”,阿和由此过上单车生涯。最初他只是觉得骑着单车出门喝个咖啡,办个事,见个朋友,挺好玩。没想到:
  “越进入里面越变成是你生活的全部,是用这个东西来看整个世界。骑单车会有很多历程,从刚开始骑到不管去哪儿都要骑,到打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有没有下雨,今天可不可以骑车’,甚至想要架一个网站也跟单车有关……”
  阿和成了彻底的“单车狂热分子”。在台北,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和自己的单车在一起,甚至于完全不能接受其他交通方式。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到2003年,这种执著才稍稍有些释怀。
  一开始阿和只是在台北市区里骑车,后来他不满足了。他跟好朋友说:“要不我们骑车去阿里山吧……”“好啊……”
  接下来,台湾南部横穿公路、台湾环岛、云南、越南、荷兰、比利时、法国……单车越跑越远。再后来,每年一趟的远途单车之旅成了阿和的保留项目。
  阿和有3部单车,其中一部是旅行车,前后都可以装行李的那种。一旦预计旅程超过7天,或是山路挑战性特别高,他就会带上私家车出游。只有一次例外。2004年9月,阿和到北京参加书展,之后去了杭州。那时他刚读完《大运河传》,对京杭大运河很向往,决定骑车亲身走一段。这次他没有用私家单车,也没有去租山地车、变速车,他说那种姿态太“招摇”,被人一眼就看穿自己的游客身份,他想用更亲近的方式去认识这里的风物。他买了一架最最传统的28寸凤凰单车。这是一趟很随性的旅程,下雨吗?买件当地的雨衣穿上。爆胎了吗?在路边摊补补就行了。从杭州为起点,阿和原本打算沿大运河,一路经扬州到徐州,但因为地貌变化,有些路段没办法走了,那就改路吧。最后他用6天的时间走了200公里,到达无锡。
  如果要说阿和的单车旅行和别人的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会带书,很多书——米其林指南、介绍民宿与路线的指南、游记、小说、传记……有的很实用,有的很感性。去德国走古罗马帝国征战的路线,阿和带的是《高卢战记》;去荷兰追踪梵高的足迹,他带了关于荷兰、梵高、艺术的书;去法国酒庄,他带了酒书。阿和将骑车看成打坐或冥想,一种让自己处于某种状态的方式。换个地方看书,也许就是单车旅行带给阿和的意义。
  “单车曾经是我看世界的方法。可是到后面,我就觉得这件事情可以转化,不应该让它变成是全部。你迷上一个东西,你会找到一个你跟这个癖好unique的关系,譬如说我可以骑脚踏车骑得最enjoy、最舒服,因为我每次都会有一个小主题。例如我这次要从台北骑到高雄,沿路都要吃肉圆,我可以把所有肉圆的故事都写出来。
  对我而言,我可能会去发明一条没有人骑过的路线。比如说我下次要组成一个伊豆半岛单车行,那我可能设计一条川端康成的路线,下次又换另外一个主角的路线,单车跟我的关系大概就是在这个极致之上。”
  ——黄健和某次谈单车
  黄健和单车游记·2002年·法国
  来杯香槟,好吗?!
  文 黄健和&&图&&GREG MEI
  “怎么样? 是要喝可乐? 喝咖啡? 还是要喝香槟?!” 问着Greg与Fong。
  “当然是要喝香槟! 骑了这么久,不就是为了来这儿喝香槟的吗?!”两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着。
  想想也是,顶着6月天下午的阳光骑车,连世界杯德国巴西的冠军战都可以不看,这是有点儿疯狂,这是有点儿值得为自己喝采。
  那天,三个台湾单车旅人,在法国香槟区的小山城Verzenay。
  以香槟之名
  一开始,你只是单纯的喜欢骑单车。
  或许是跨上单车,就让人重返那无忧童年;或许是踩动踏板,你享受着全然身体的运作与放松;你只是看着路面的蜿蜒风景,那些迫在眉梢的业绩企画提案不知何时,在轮转之间自动遗落,彷佛从未存在。
  逐渐地,你开始有了周末骑车的习惯。
  有时独自一人,有时邀约三两好友;可以是景美溪堤岸的闲散骑乘,可以是七星山巴拉卡公路的埋首攀爬;而骑完后的一杯咖啡彷佛是为这周画下个完美的句点。而会让你乐此不疲,是因为骑单车后,你终于知道辛亥路三段往辛亥隧道原来是个缓升坡,你发现原来延平北路竟有九段,而碧潭吊桥之后是直潭净水厂是屈尺是广兴……你买了户外生活的《大台北都会百科全图》,翻着地图就可以开心许久,像是小学开学时发新课本的莫名兴奋——你又即将发现一个新世界。
  有一天,你突发奇想,下回出国旅行时可不可以带着单车前往?!
  你来到你有些熟悉的东京,你舍弃了当电车痴汉的狂想乐趣,但你享受着如东京人般地在大街小巷里地自在穿梭,你骑在明治通上一路由新宿骑过代代木、原宿而到青春挥霍的涩谷;而山手线骑上一圈,你仿佛终于搞懂了日本现代化的历程。
  你开始对单车旅行有着不可抑止的狂热。
  也想过单车环游世界的春秋大梦,但时间金钱的实际考量很快地浇熄那火花,更重要的是你有着太多的好奇,每次旅行每条路线你总是开心而努力地做着事前功课,你寻找着单车与旅行的种种变化组合。你不再贪心地想要一次看完全世界,你只想为每一回旅行都找到其独特的乐趣。
  可以是用一个礼拜骑过日本伊豆半岛,泡在温泉中慢慢地读着《伊豆舞娘》。
  可以是用十天走访昆明大理丽江,徐霞客与天龙八部一路如影相随。
  可以用半个月骑过南荷兰,你跟着梵高成长作画的足迹漫骑田野之间。
  那,这一年的年度旅行呢?
  可不可以在这个夏天,骑过全世界单车迷瞩目的环法赛(Tour deFrance)道路,在那两百顶尖好手为每日的黄衫争夺之际,你缓缓骑过法国乡间,一路骑过那纵横阡陌的葡萄田园;当选手们为其当天表现开香槟庆祝时,你也在家小餐厅点瓶香槟,酒杯轻举地为自己喝采……
  你开始有着兴奋,你开始构思行程,你开始邀约周遭的亲朋好友……
  “如何? 要不要一块儿去法国喝香槟?!”
  香槟城里的世界杯——all start from reims
  说来好玩,你一向不是个行动派的效率人士,工作生活甚至感情均是如此;但事情一与单车有关,你就像是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you say it you mean it。
  于是6月底,真的到了法国;与车友Greg与Fong三人从巴黎出发,真的一路骑进了香槟区。
  汉斯Reims,香槟区的首府,18万居民在台湾或亚洲根本算不上什么大城,但在法国,已是座中大型的城市了。
  汉斯的青年旅馆远近适中,由老城过河即抵,干净简单再加上单车可停入车库之中,可列为法国单车旅行时的理想住处。
  这座上千年的历史名城,可说之处甚多,但若只提两项,则香槟与大教堂稳居一二。就像米兰是时尚之都,汉斯亦可称之为香槟之都,香槟成了这城的主要商业活动。几个知名的香槟酒厂如Taittinger、Veuve Clicquot、Pommery等,均在此城设有Maison deChampagne(香槟之屋),供人参观试饮买酒,是的,有点儿像是各香槟名牌的旗舰店。而汉斯大教堂则是宗教与政治中心,从公元五世纪开始,历任之法国国王均在此加冕登基;英法百年战争与圣女贞德的传奇亦围绕着此城开展。
  这天在青年旅馆中吃完早餐,三人将行囊寄放,三台单车轻装出游。星期天的法国城镇一派清静,除了传统市集与跳蚤市场外全无商业活动迹像,彻底断绝了Fong那逛街shopping的不实际幻想。这天能做的只有饮酒与祈祷了。
  挑了Maxim酒屋参观,先看录像带后逛酒窖了解制酒程序是逛香槟酒厂的例行程序。年轻的德国解说员,今天初登场,认真地解说还不时地看着小抄;三个善良的台湾旅人还得不时地发问鼓舞,过程颇为愉快,除了德国老兄在最后竟然忘了要让我们试饮香槟之事……
  “开什么玩笑? 以后这行程应改为先试饮再参观嘛! 这样才能进入状况…”
  在聊天之中,喝了品牌香槟(Brut,无年份不甜)、年份香槟(Annee)、微甜香槟(Sec),你约莫明了三种香槟的细微差异。重点是三杯充满气泡的酒精滑过喉头胸腔胃肠,一股暖意与欣然轻飘浮起,你开始有着微笑,对着酒杯对着德国老兄对着这屋内的华丽陈设对着那屋外的阳光。
  喜欢参观教堂,不是宗教的因素,但教堂的肃穆常教人那浮动不安的心得以沈静。偶而小坐,任着思绪飘向天穹,再安然返回,也就够了。
  拿下单车小帽,仰头看着造型各异的彩绘玻璃,缓缓前行。有的是罕见的树枝图形,有些则是叙述这城的酿酒故事,有些则是常有的圣经故事。但这片蓝光是什么?有种蓝色月晕的梦幻迷离,众圣徒不再端坐其中,而是飘浮于云间,有股似曾相识的记忆。看了解说,啊,是夏卡尔(MarcChagall)的彩绘玻璃。你想起一位远方的友人,你们都喜欢他的作品……
  返回青年旅馆,路上有着夏天午后的浓浓睡意,但偶而从四周屋内传来的轰然又将人唤醒。是的,这天是世界杯的总决赛,全城全法国全世界的人,此刻都围在电视机前看着巴西德国的对决;时而赞赏叫好、时而扼腕叹息……
  三个奇怪的单车旅人架上行李,翻身上鞍,悄悄地向这城市告别。
  漫骑香槟山路 climbing Montagne de Reims
  “喂,确定是这条路吗? 要不要再问一下?” Greg建议着。
  三个人在Rilly-la-Montagne这小村的十字街口犹豫着,有人看地图,有人寻找着周日下午小村里可能出现的人影,有人则在阴影下休息一副你们搞清楚走那条路了再叫我。
  找路,其实是单车旅行的乐趣之一。看着1/180000的米其林地图,地图上的一公分是实际骑乘时的1.8公里。但如何找出一条适合骑单车的路线呢? A是高速公路,N是国道都不宜骑车;D是省道,C是乡道,如果在地图上是有绿色边则代表景观道路,是最佳选择。
  这回还带了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Cycling France》,有详细解说法国各区适合单车骑访的路线与城镇,你要解决的是在区与区之间它没解说的联机部份。
  “哈啰,找到了,走D26向东就可以到Mailly Champagne了!”
  你骑在香槟山区里,白云蓝天绿色原野,葡萄藤架一条条笔直延展,原来葡萄田是可以遍布这么绵延不断的几座山头。你骑过一个个小村小镇,而这香槟山里的每个村镇均以种植葡萄酿制香槟为业,每个村都有着数十家酒厂,于是你恍然大悟,原来香槟与红酒白酒相同,也有着大大小小数不尽的酒庄。但你挑了个周日下午骑乘,每个酒庄前虽都列着degustaion(试饮)、vente(贩卖)的招牌,但每一家却又大门深掩,你有着懊恼与无法抑止的饿渴……
  你骑过香槟山区著名的风车磨坊,但竟然是家私人酒庄并不对外开放。
  你骑过这山区的最高点,其实也只不过是283公尺,你开始一路下滑,但就要这样子告别香槟山区了吗?
  Verzenay,另一个山区小镇,但竟然她有着一家Cafe……
  白墙黄伞红花的 “Cafe le pressoir榨汁机咖啡馆”。
  “亲爱的,你们决定好要喝什么了吗?”帅气的老板问着我们。
  “给我们一瓶香槟吧!有你们村子酿的吗?”
  “当然有啊!”说的也是,这是什么傻瓜问题!
  于是,三人举杯,祝贺什么呢?祝贺这酒这咖啡店这香槟山路这趟的法国单车行。将那冒着汽泡的清凉液体一饮而尽,那股清凉顺喉而下,那汽泡却将人轻飘飘地提起,那一瞬间,你忘了在骄阳下骑乘4小时的辛劳,你忘了隐隐酸痛的腿肌……你赫然发现,原来单车与香槟,是另一种绝配。
  如何?下回要不要也来杯香槟?
  三个人开心地喝完那瓶香槟,各自有些醺然,各自提醒还有十公里路才到今晚的住宿点Epernay;问一下老板待会有无其它岔路? 应该是一路而下没错吧?
  没有岔路,Epernay不远,但最后还有着8公里的上坡路……
  这趟香槟之旅,其实是我半趟法国行(从巴黎到马赛)的一小段。
  此趟法国行我带的书甚多,列个几本参考之。
  1.米其林红书:介绍法国全国的餐厅及旅馆, 也试了几颗米其林小星星
  2.米其林绿书:guide de tourism,法国各区的旅游指南,手头这本是关于伯艮地(bourgogne)地区的。
  3.米其林黄地图:法国两大地图指南之一,沿路买了十来份。用完即寄回家。
  4.《lonely planet——cycling france》:寂寞星球也出了几本单车客指南,挺实用的。
  5.《法国酒区图鉴》:介绍法国各个酒区。正好从香槟区、伯艮地、隆河谷地一路喝到普罗旺斯。
  6.《梵高传》:沿途走过梵高老兄在法国待过的几个地方,anver sur l'oi,Arles……
  7.《山居岁月——普罗旺斯的一年》:一不小心也去了彼德兄吃喝过的几家餐厅。
  香港·Philip,外贸商人
  像他那样,坚持每天踩单车上下班的人,全香港肯定不超过一百人!
  文 方维&&图&&仇敏业
  Philip数数手指,侧脑袋把眼睛转了一圈,说:“假如不算上那些靠单车来送报纸送牛奶的,不算上那些只把骑单车当作周末节假日活动的,像我那样,坚持每天踩单车上下班的人,全香港肯定不超过一百人!”是的,弥敦道上多的是或肥大或娇小的,实行八仙过海各自抢道的大巴小车,拥挤着操地道国语口音的内地游客,曾几何时会看见一个戴头盔套短裤蹬着一辆折叠式单车穿梭于车水马龙中的壮实男子?单车对于Philip来讲,已经超越了一般港人的“玩具”概念,切切实实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Philip曾经在美加读书闯荡多年,受当地热爱环保、热衷锻炼的气氛影响,培养出以单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习惯,更一度成为“职业业余单车手”——他自嘲自己的水平永远停留在“业余”阶段。回归香港后因为时间、场地等原因一度经历了颇长的一段“踩车荒”。自从三年前的某一天,他跳出打工仔的生涯,进入自主创业的人生新阶段,Philip就开始了每天踩单车往返于九龙塘的家和中环的办公室,途经最繁忙拥挤的弥敦道,在尖沙嘴的天星码头转搭允许单车随行的小轮到湾仔,辗转近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
  曾经以为像他那样踩单车是一件自由自在且风花雪月的浪漫事,于是企图再三“逼问”他在这以单车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两三年里发生过什么趣事,结果Philip硬着头皮想了很久,始终没有在采访的过程中说出什么令人兴奋的东西,原来在香港,尤其在弥敦道、中环这些超级旺地踩单车,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警惕得像只草原上随时遇到狮子的羚羊,只不过“狮子”在现实中指代的是那些毫不客气的汽车。Philip说在全世界基本没有明文规定单车不能在路上行走,但一定是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香港的汽车“眼里”是没有单车的位置的,他曾经试过几次被汽车紧紧挤逼到马路边沿,差点就人仰车翻。因此,在马路上踩单车的时候他就只是全心全意地踩,根本没空欣赏景色之类的。
  做外贸生意的Philip用的是一部大约十多斤重的折叠车,看起来很“型”,折起来的时候像只会动的高尔夫球袋。以前他曾经看不起这种车子,觉得它只能用来玩实际骑不了多远。事实上,当他亲身试过以后就发现它不仅很方便,而且因为合理的设计比起一般的山地车毫不逊色。最妙的是,当某天下班太晚或太累踩不动单车的时候,他可以很轻松地把它拎上巴士或者推进地铁带回家里。
  现在Philip的手中共有5部半的单车,为什么会有半部呢?因为那只是一个单车架。原以为单车都是整整齐齐地卖的,没想到其实在香港和国外自己组装一部“个性化”的单车才是主流。那个车架是Philip从网上搜寻回来的,曾经在加拿大国家代表的胯下参与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还是挺有纪念价值的。其余的那五部单车包括一辆意大利品牌Derosa的手造单车,两辆他自己代理的,一辆Giant的折迭车以及一辆Surly的场地赛车,那是美国速递员的“专车”,没有刹车装置的,踩起来很技巧也很刺激。
  其实Philip跟单车的缘分大概源于读书时的专业:机械工程,当时一心以设计汽车为梦想的他没料到毕业以后顶多只能设计个方向盘或者摇车窗的那个把子……于是一气之下开始设计单车——毕竟也是一辆完整的“车”。他说其实单车设计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平面图,当然里面涉及了许多人体工学的原理。他曾经替西安的一个工业公司设计避震车,后来没被采用,过了几年,倒发现美国的一个与西安那公司有联系的企业开始卖一种很相似的产品,无奈之下只好自我安慰那毕竟还是被生产出来了。
  对于单车,Philip有一个梦想,就是飞到意大利,踩着那辆Derosa手造单车到它的生产厂,亲自拜访那位造车师傅,亲口给他说声“谢谢”!如果有一个比较长的假期的话,他还希望能重温那次在台湾的单车三日游,来个“环岛14天”,或者干脆骑车上西藏,总之就要爽快地骑个够!
  广州·冬瓜,广告策划人
  每个周末,他都要骑车去50公里外的城市接太太回广州
  文 张海星(实习生)&&图&&仇敏业
  这个周末,冬瓜照例从广州同和的家出发,沿着105国道骑单车去顺德大良——接老婆。这一趟的行程大概是50公里,冬瓜要骑两个半小时,途中休息10分钟。到了星期一早上,他又会骑车把老婆送上广州回大良的公车,然后自己绕着珠江边再骑上一圈再上班。听起来,为冬瓜超强的体能惊叹之余,实在觉得如此的每周征程有点吓人。不过冬瓜却说,100公里以内,那都算短途旅行。再加上既然是骑车载着自己的爱人,那么骑多远也不会累。
  “冬瓜”自然只是一个外号,不过这个外号在广州单车友中都叫开了,大家也就不再在意他的原名叫什么。
  冬瓜太太叫沾衣,顺德大良人,他们是在QQ上认识的。“是我的那些长途单车旅行的经历吸引了她。后来我约她一起去旅行,我们就恋爱了。”回忆起那一场单车做媒的“蜜月”之旅,冬瓜满脸幸福洋溢。令沾衣爱上冬瓜的是他那趟“骑车去西藏”。那是2003年,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冬瓜一如往常,朝九晚五。谁都没想到,当他得知一个朋友骑行西藏的计划,立马辞去工作,和几个来自北京上海的陌生人踏上了骑行青藏的旅程。而他的那位朋友,却最终未能成行。“我比较率性一点,计划性跟别的车友比起来非常差,那些车友担心的事非常多,实际上通常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我是那种有冲动就想去尝试的人。”冬瓜从西宁出发,沿着青藏公路一路骑到了拉萨,然后又沿着川藏公路回到了成都,一共是45天。“中间的艰辛是在照片上看不出来的,只有真正去过的人才能明白。但是我一直相信《藏地牛皮书》上的一句话——只要有人去的地方,你就能去。”
  一个多月前,冬瓜和沾衣结婚了。因为这事,他上了报纸,成了风云人物——他的婚礼是一个浩浩荡荡的单车婚礼!冬瓜老早就在策划这个婚礼,他在几个单车友聚集的单车论坛放出风声,引来各地单车友的支持。婚礼当日下着雨,但报名参加婚礼的车友一个都不少,更有许多车友连夜坐火车赶来广州。冬瓜带领着广州的车友迎亲队浩浩荡荡地骑到顺德大良,在那接到了他的新娘,然后广州车友队与顺德车友队汇合,经过6小时的长途骑行,来到婚礼举办地——267号省道上一处野趣十足的农庄餐厅。没有豪华的酒席,没有婚纱与钻戒,只有大汗淋漓的单车友们——省钱、热闹、消耗卡路里,这就是冬瓜梦寐以求的最完美的婚礼。
  结婚之后的冬瓜,除了多了趟周末顺德之旅,生活如常进行。每天早上,他还是骑车从同和的家出发,一路沿广州大道,到达珠江新城公司楼下,历时35分钟。有空的晚上,约上几个朋友,骑车到黄埔大道西的碳烧生蚝大排挡前,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饭,再回家。到了荔枝成熟的季节,带上沾衣,叫几个单车友,沿着广从公路,骑去从化摘荔枝吃。
  冬瓜说,这是“城市农民”的生活。
  单车男调查记
  4位单车男,他们爱单车,同时他们的工作多多少少都跟单车有点关系。他们怎么看单车?怎么看我们的单车城市?
  1.为什么骑单车?&&2.觉得现在的城市对单车的态度是怎么样的?&&3.对单车有没有什么特殊记忆? 4.现在骑单车出门最大的麻烦是什么?&&5.骑单车和走路、坐车的体验有什么不一样?&&6.你在单车上见过的印象最深的一幕。 7.觉得单车会消失吗?&&8.两条最喜欢的单车路线。
  阿聪,26岁,车龄11年,可能是广州最好的调车师傅
  座驾:TREK山地车(XC)
  1.小时候受到朋友影响跟朋友一起玩,家里人也很赞成,特别是我叔叔也喜欢玩单车。
  2.现在玩单车的人很多,多数都是白领。他们周末的时候都喜欢玩玩单车锻炼身体。把单车作为爱好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用单车代步的人其实很少。
  3.刚学骑单车的时候骑的那种四轮小单车,慢慢学会了就把两个小轮拆掉的那种。我从那时候就爱上了单车。
  4.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路上要非常小心,否则很容易发生意外。很多公交车司机都不喜欢骑单车的人,在路上会被公交车挤。而且人们总觉得骑我这种车的人都是不良青年,对我们很有成见。
  5.走路比较慢,坐车又不能自己掌握。骑单车既方便又自由。
  6.有一次跟朋友骑车去从化,沿路的风景真的很漂亮。
  7.可能用单车代步的人会减少吧,但是玩单车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8.珠江新城很适合公路车练习。龙洞筲箕窝适合各种山地车。
  孔庆坚,31岁,车龄1个月(因太久没骑,重新计算)。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尝试过3次即日来回东莞广州,如今在“淘宝”上卖单车头盔()。
  座驾:拼凑而成的山地车
  1.汽油涨价,体重增加。
  2.比非法摩托仔更受歧视。
  3.曾经认为骑单车可以去任何地方。
  4.洛溪桥——噩梦。
  5.开车,再厉害都有其他车比你更厉害。骑车的话,对公交车怒视,超越泥头车,与摩托仔争道……都是很好的体验。
  6.横风横雨过洛溪桥,怕给雷劈。
  7、国外是推行单车的。国内现状是你不敢在路上骑。但单车应该不会消失。
  8.无特别推荐。但番禺丽江花园与人民路越富广场之间的路线会碰到我。
  啊宝,24岁,IT人,车龄5年,经营单车网站,曾骑单车去阳朔。
  座驾:DIY的山地车、公路车各一台,还有一台AIR WALK的折叠车
  1.本来就喜欢运动,在网上认识了一帮车友,就加入了他们。
  2.多数人不理解单车运动,其实单车不只是单纯的交通。
  3.我有很多从车上摔下来的经历,受伤是每个单车爱好者的必经阶段,也是单车运动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一次受伤后你的技术都会变得更好。
  4.城市里很多路禁止骑单车了,马路上车又多开得又快,骑车很危险。路面也不好,很容易爆胎。
  5.骑单车能锻炼身体。
  6.骑车去阳朔一路上的风景真的很棒。
  7.绝对不会。不过也许单车会作为运动而存在着,而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8.南昆山吧,很适合公路车,距离也刚好可以一日来回。雾峰山是个比较近的去处。
  阿冬,27岁,车龄6年,在单车行工作,坚持每天骑车上下班
  座驾:GIANT公路车
  1.6年前在朋友的单车店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自己开始也喜欢上单车运动。
  2.政府从前不重视单车这种交通工具,认为单车会制造交通混乱。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很看不起骑单车的人。
  3.骑车上下班的时候会遇到陌生的车友,然后跟他比赛。
  4.很多道路没有单车专用道,就算有也被机动车占用了。还有很多非法补胎的人在路上放钉子,特别是在广州海珠桥。
  5.骑车方便,不用在公交车上跟别人挤,更不用担心会被偷。
  6.看到有骑车的人撞车了,人伤得很重。所以我现在骑车都戴头盔手套,而且很小心。
  7.单车又环保又健康,骑单车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的。
  8.有时间的话骑去西藏会很好玩。没时间的话南昆山也不错。
  文&&张海星(实习生)& & 图&&杨弘迅
  老板阿何在他的单车店。这是广州品种最齐全选择最多的组装运动型单车车行。
  17年前单车店在海珠北路开张,那时候单车还是广州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10年前单车店开始经营运动用自行车,那时候把单车当做运动的广州人还很少。
  现在,30平方米的店铺里有超过2000种各式不同的单车零配件——从3毛钱的车胎喉咀到20000元的轻量车架都能在这里找到。
  通过广州的单车联赛,阿何结识的车友超过200人。
  文&&张海星(实习生)& & 图&&杨弘迅
  单车环球路线
  1辆单车,13个国家,300多天,20000多公里,5万元人民币。
  采访 杨凡
  张琼,生于1977年。2002年到英国留学,2003年底萌生骑单车回家的想法。2004年4月开始跨欧亚单车旅行,从他学习生活的小镇米得赫斯特出发,历时193天,穿越11个国家,总行程约15000公里后,于11月2日抵达家乡中国合肥。
  2005年5月,张琼继续骑单车横穿加拿大,在曼彻斯特登陆英国,再经威尔士,回到出发地米得赫斯特,行程约6000公里。
  城市画报×张琼
  城市画报:除了车本身,你的单车旅行还准备了什么东西?
  张琼:1.单车附件,包括头盔、单车驮包、水壶、气筒、外胎、内胎、链条、刹车皮、变速拉线,刹车拉线、补胎胶片、单车常用螺丝、修理套装等。2.野外装备,包括双人帐篷(晚上可把单车放进帐篷)、睡袋、野外炊具、防水衣裤、手套、手表、指南针、望远镜、刀、打火机、电筒、常用药品等。3.国际学生证、信用卡、少量美元现金、沿路国家地图、数码照相机……
  城市画报:单车旅行沿途食宿如何解决?
  张琼:沿途在野外草从、森林或荒滩野外搭帐篷。但既安全,同时能避开行人,并且远离交通噪音的野营地点不是很好找。在荷兰不可以随处野营,必须花钱去指定的营区。横穿加拿大时,感到特别难找空地搭帐篷。整个两千公里的加拿大中部到处都是农场。落基山脉和五大湖区野营时又心惊胆战担心熊的袭击。野营贴近自然,也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观。在中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夜间看到漫天繁星,一条很亮的银河系飘带。在加拿大五大湖区,我多次在沙滩上野营,看日出日落在看不见尽头的湖面上,倾听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途经一些城市,我们还是住旅店。
  食物一般在当地买。每天看地图要经过哪些地方,计算小镇有多远,准备多少食物。我们随身带有野营餐具,可以做饭菜。欧洲期间,我们每天去超市买原料,晚上在营地自己做。早餐和中餐一般都是面包加蔬菜。到了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饮食没有多大变化,只是超市变成村庄小店,种类较少。经过俄罗斯和哈萨克某些荒凉地段,得准备两天的食物。食物是很重的,对单车旅行来说,带太多食物是忌讳。经过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还是最热的六七月,每天要喝五六公斤的水。水是最宝贵的。进入中国境内日子就好过了。每天去路边或镇上饭店改善生活。整个国内的旅行,吃是一大亮点。特别是新疆的瓜果,至今让我难忘。而到了加拿大期间,我没有带野营炉子,所以吃够了面包和花生酱。
  城市画报:沿途在哪些地段遇到了困难?
  张琼:主要是因为天气不好。在荷兰的海岸线,好几天顶着风。在瑞典的前一个星期每天都下倾盆大雨,那里到处是森林,根本没法避雨,只好雨中赶路。这样的大风和大雨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都碰到,印象太深了。
  在俄罗斯曾被警察盘问过几次三番,还被带到警察局,让人胆战心惊。 一次在乌拉尔山脉的一个山窝小镇上,一个当地人威胁要开枪打死我们——如果我们不给他钱的话。
  再就是路途安全了。俄罗斯基本没有自行车道,所以在有些地段,当卡车过来,特别危险。
  城市画报:这趟单车环游之旅的花费是怎么样的?
  张琼:总共花了有5万元人民币。从英国出发前,花了15000元添置单车装备、维修装备、野营装备、照相器材、证、预防疫病注射和保险等。其他就是路上的花费了。从英国到中国的180多天里,花了15000元在吃和少量单车配件、城市住宿和旅游等。从上海到温哥华,以及多伦多到曼彻斯特的机票花了5000元人民币。在去加拿大之前,又买了数码摄像机和部分装备,花了约5000千多元。在加拿大和英国境内的单车旅行,花的不多,只不过5000多元人民币吧。 本身我钱不是很多,用的比较节俭。
  本刊严选10部型车
  资料整理 杨凡&&张海星(实习生)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不同单车文化。在北美洲,单车快递(bike messenger)文化非常流行,所以单速(singlespeed、fixedgear)单车流行起来。它们的好处一是简单,只有一个排挡,不需任何变速器或面对掉链的问题;二是更少零件让小偷拿去。在欧洲,城市单车比较像我们的凤凰牌,传统, 但不失现代化的设备。
  中国很多城市已经不再有专门的单车道,因此单车必须融入交通网络,所以体积要小,可以进入转驳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太小的车不大好骑,那么可以考虑用折叠车。同时,城市单车还应该比较简洁,容易打理,只是将单车用作日常交通工具,而不是进行特定路线单车旅游的话,最好选择单速或内变速单车。
  适合在城市中使用的单车。全车铝制,只需扭开中央螺丝就可分体,易于收藏于车尾箱,适合有车一族。iXi弃用传统金属链而改用皮链,免却加油、掉链的麻烦。它的设计很细心,备有内置四段变速、前碟式剎车系统、收藏在坐管内的小型工具箱、隐藏车架内的雨衣……
  iXi在香港Lane Crawford有售,售价约为12800港元。
  1.拆车的工具就藏在车头,方便随时装卸单车。
  2.夏天骑车容易口渴,车头备有放饮料的位置。
  3.拆卸后的单车占地非常小,适合放于后尾箱。
  4.车座下的金属管内藏有补车胎的急救工具,万无一失。
  Strida
  全球唯一一款折叠完毕之后,可以推着走的单车。你可以骑着它四处游走,也可以随时将它收起,步行或接驳其它交通工具。适合无车人士。来自英国的Strida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折叠式设计——从折叠到打开只需10秒钟——据说这是受了婴孩车的启发。Strida风靡欧美,获得过许多设计奖项,被包括伦敦设计博物馆在内的几个设计博物馆收藏。
  在中国地区,Strida接受网上订购,售价约3680港元。详情请登陆。《城市画报》的读者可获赠G.U.M设计的Strida储物袋一个。
  折合方式简单无比。先将单车头的手柄按钮折合,然后将脚踏推入并折下,再将单车底轴抽起并放地上。前后轮之间有强大磁力,重叠时两个车轮会自动紧紧锁上。最后抽起底轴,单车便可收起并可以平放地上或于街道上推动。
  GIANT C.ROCK5.0
  山地车。GIANT的主打Down Hill型全避震山地车,使用铝质车架。
  GIANT HALFWAY 6.0
  GIANT主打的折叠车型,比一般的折叠车使用起来更方便,一折到底。
  GIANT HARRY
  旅行车。专为男性设计时尚的外形,适合城市内使用。女孩子同样可以选择专为女性设计的SALLY车。
  GIANT TCR 7700 HYBRID
  公路车。GIANT的顶级业余用车,秉承GIANT专业公路车的优点,T-MOBILE车队就是骑GIANT的公路车夺得环法自行车赛的团体冠军的。
  HASA F-2
  折叠车也有变速功能,虽然只有三段速,但以折叠车来讲非常不错了。
  TREK 6500 Disc
  山地车。TREK比较容易买到的山地车,属于前避震的硬尾XC(Cross Country)车。铝质车架同样轻盈坚固却比碳纤车架要便宜许多。
  TREK Calypso
  旅行车。为城市用车重新设计的铝质车架,比之前的产品更坚固更适合在城市道路上使用。
  TREK Madone SL 5.9
  公路车。顶级之选,TREK车队参加环法自行车赛的比赛用车,7连冠的Lance Armstrong就是骑这架车的。
  附15条入门级单车路线
  对于初入门的单车友,起步就进行长途单车旅行,有点不现实;每天骑单车上下班,又有许多不可抗力制约。所以,不妨利用周末,做一些城际短途旅行。是锻炼,也是享受。
  1.航天桥—模式口—下苇甸—东方红隧道—芹峪口—珍珠湖水库
  爬坡路段只有东方红隧道山顶两侧,总计约8公里。珍珠湖水库于109国道岔口处,从岔口道水库有数公里,某些路段较颠簸。
  2.颐和园—阳坊—南口—昌平—十三陵水库—蟒山
  从昌平到十三陵水库大坝为上下起伏路,蟒山脚下到山顶约9公里山路,下山时注意其颠簸路段,更要注意不要触碰路中央隔离信号装置,很容易发生危险。尽量使用山地车。
  3.奥体北门-小汤山-铁壁银山-九渡河-黄花城-四海镇
  从兴寿开始到达铁壁银山是连绵的丘陵地带;从铁壁银山到九渡河是6公里的连续下山,要注意弯道技巧;九渡河到黄花城平路居多,也会有大起伏的陡坡;黄花城到四海梁隘口有长达16公里的连绵盘山陡坡路段,可谓是整个行程中最为艰苦的。
  4.航天桥-模式口-东方红隧道-斤峪口-斋堂镇-沿河古城
  从东方红隧道到达斋堂均为起伏缓慢路段,从斋堂到达沿河古城,则需要上坡7公里下坡7公里,对骑行者来说可以是个考验。
  1.浦东东昌路轮渡站—龙东大道磁悬浮列车站—机场南端饮水站
  约100公里路程,周末早锻炼首选线路,可以遇到很多车友。
  2.东川路—沪闵路—龙吴路—黄浦江合围
  很棒的练习线路,人迹稀少,路况极佳,光源充足,靠江很凉快。
  3.上海—西塘
  从上海出发,沿沪青平公路到定山湖,然后改走乡际公路,一路欣赏沿途湖边风光到西塘。估计需要6个小时。原路返回或包车返回。
  4.浦东世纪公园—龙东大道—远东大道—卢潮港果园—防护林路
  号称上海市内景色最优美的骑行线路,一路是农庄田园风光,更有新鲜瓜果。适合喜欢慢慢欣赏景色的周末休闲骑行车友。
  1.珠江新城五羊新城口—琶洲大桥(环线)
  公路车入门线路,一圈11公里,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联系圈数。
  2.龙洞筲箕窝雷达站环山路、山间小径
  路况复杂小路多,适合山地车练习,没有固定路线。
  3.广州大学城外环线
  公路车比赛盛地,路面平坦且没车。但骑车往来大学城不方便。
  4.广州—从化(一日来回长途线路)
  早上出发,沿324国道到增城镇龙圩,然后往左转走乡道。到达九佛后,午餐,餐后去北回归线标志塔。原路返回,全程约100公里。
  1.大帽山
  从大帽山顶俯冲下来的一段,坡度大,充满惊险刺激。
  2.石澳—龙脊
  挑战体力的耐力赛。
  3.大屿山梅窝—大澳
  空气清新,景色怡人。
  骑单车才是正经事
  从拼命发展城市机动车体系,到恢复被取消的单车道,提到“可步行城市”的理念。这都是我们的社会开始注重日常生活品质的体现吧。
  最近,德国的明斯特市被评为世界生活品质最高城市。一座怎样的城市才能拥有世界最高的生活品质?明斯特市人均拥有两部自行车,很多市民以骑自行车代替开车,人称“自行车城”。
  我去过德国,那是一个全民普及单车的国家。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骑着单车上班、放学、旅游的人。周末的晚上,德国的街头酒馆外总有一堆堆东倒西歪的单车。高速公路上,常常能看到飞驰而过的小汽车车顶上,架着单车。德国制订了很多措施,鼓励民众使用单车——例如划分单车道;在火车上设置放置单车专用车厢……
  有很急噪的时候,但也有条件让自己放松下来。那样的生活环境很让人羡慕。
  谁都渴望过得缓慢、舒服一点。
  文/图 杨凡
[ 本帖最后由 radio44 于
08:49 AM 编辑 ]
九月的第一天,想起远方,想去草原,想念比远方更远的风吹草低,野花一片。只是没有马,在这个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怎么可能还有马作的卢飞快的场景呢!那就骑车吧,骑上我的trek6500,在这个九月,只身骑车过草原。九月(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在这家里,猫就是主角
它叫湟帅,喜欢怔怔地看着你
&猫儿们在院子里晒太阳
为防止猫掉下楼,窗户被钉上纱网
“多姿猫”是多姿融的老公刘军洛对她的亲切称呼
  多姿融, 30多岁,一个学医出身,有点小孩子性格的女人,同时也是300多只流浪猫的“妈妈”。
  多姿融说,我们只是想通过个人的行动来唤起人们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刘军洛经商成功了,我们就专门设立一个保护救助野生动物的基金会,这样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在人世,所有的野生动物也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知道“龙虎斗”这道菜的“原料”后,她流泪了,于是她把一只只流浪猫带回了家……
  多姿融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达斡尔族人,自小在草原上长大。成年后,多姿融来到北京,开了一家公司。那时,多姿融每天处理好公司的事务,就到北京舞蹈学院跳舞,或者到图书馆去看书。不久,一位老乡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这个叫刘军洛的男孩子衣着得体,谈吐优雅,给多姿融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到了第二次他们单独见面时,刘军洛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只小猫来,多姿融大叫:“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小动物!”刘军洛说:“女孩子爱小动物理所当然,送只小猫给你做伴,我想再合适不过。”
  没过多久,多姿融和刘军洛夫妇突遭不测,多年积蓄的财富大半被人骗走。两个人到上海准备东山再起。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只偶然出现的流浪猫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那时他们住在上海交大附近。一天,两人在花台边发现一只小猫,小猫瘦得皮包骨头,嘴角有伤,腿也断了,奄奄一息。多姿融将它抱起来,小猫温顺地喵喵叫着,刘军洛说:“一看见你来它就叫,它和你有缘,就取名缘缘吧。”两人将小猫抱回家,精心喂养,没出两个月,它便长得膘肥体壮,浑身毛色闪闪发亮,成了一只人见人爱的小家伙。
  从此,多姿融和刘军洛出门时就留了心,总会看看周围是否有流浪猫。
  他们住在莲花路附近时,小区周围绿化带里有不少流浪猫。多姿融每天都要买些猫食去喂它们,从春天一直喂到冬天。一场大雪后,多姿融发现那些小猫不见了。一位清洁工告诉她:那些猫被捉送到餐馆去了,“龙虎斗”是眼下最火的菜。
  多姿融眼泪一下子流出来,她不明白人的胃口怎么会如此贪婪。这样下去太可怕了,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小动物的生命。
  于是一只只流浪猫被多姿融捡回了家,加上一些好心人知道她在收养流浪猫而给她送来的,多姿融家里的猫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两百多只。
  八年来,为猫花了数不清的钱,市区的房子也变成了山村破屋,但她认为值……
  自从与流浪猫结缘,多姿融和刘军洛就再也没有过上一天安生日子。
  每一只病残猫带回家,先要治病。轻的,多姿融就自己给它清洗伤口、上药、包扎;重的,就得请宠物医院的医生来看。一只叫黑黑的公猫刚来时全身是病,走路歪歪倒倒,找宠物医生来治老治不好,稀屎就像水一样流出来,而且它还专爱在床上拉。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多姿融天天洗被子,家里晾得到处都是。还有一个卖的奸商,有一段时间多姿融图便宜方便一直让他送猫粮,谁知后来他把送来劣质猫粮以次充好,一些体质不好的猫吃了后身体更差。多姿融一气之下干脆自己动手做猫食。她每天要买几十斤瘦肉、鱼段、给猫吃,上百只猫,每天仅花在食物上的开销就很大。他们自己却过得很节省,家里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
  一到冬天,上海地区很冷,为了让猫吃好睡好,寻找纸板箱和木板给猫搭窝成了多姿融和刘军洛最大的任务。刘军洛在超市讨到许多无用的纸板箱,而找木板就难多了。有一次多姿融经过一处工地,看到地上一大堆从老房子上拆下来的旧木板,她赔着笑脸向工地负责人讨要。得到同意后,多姿融找来一根绳子把所有的木板绑在一起用脚踩紧,然后背在背上往家走。因为木板实在太多,她连腰都不能直。她半弯着腰,一边一步一步往家挪,一边想着:我的猫就会有舒适温暖的小窝了,我的猫个个都能睡好觉了……
  八年下来,数不清的钱就在猫身上花掉了,多姿融和刘军洛看到捡来的一只只病残猫如今都长得毛发闪亮活泼可爱,他们认为,这钱花得值。
  因为日渐拮据,多姿融和刘军洛把处于上海市区内好地段的房子卖了,搬到了近郊。到后来近郊也住不下去,夫妇俩一合计,干脆搬到远离市区的奉贤大同村,在一处人迹罕至的破屋安顿下来。
  老屋已经废弃多年,条件很差。但对多姿融来说,能有一块地方安家,她就很满足了。存款用光了,每天要满足猫们的生存需要,完全就靠刘军洛打工挣钱。八年下来,刘军洛不像过去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而昔日那个漂亮动人的女孩多姿融也变得一脸憔悴,手背上满是猫爪挠出的印子。
  猫被打死,婆婆的眼被打瞎,每月得交“保护费”,无奈中,她决定再次搬家……
  多姿融认为自己把猫儿照顾得很好——绝育、防疫、居住、食物。它们没有打扰其他人,在市区养猫时,邻居开始根本不知道。但“非典”改变了一切。
  “那时候实在是太可怕了。居委会、打猫、打狗的人就直接上门,说要把猫送去火葬场。”多姿融和刘军洛多处“打探”,深夜出行,将300多只猫送往浦东。“那次我们损失了82只猫……”谈起这段往事,多姿融神情黯然。
  在奉贤的一栋破旧的平房住下后,猫咪的安稳日子也没有持续太长。屋后有一户居民以猫臭为由,要求他们家每月给予补贴。多姿融开始同意了,但后来补贴一涨再涨,一个月升到1500多元,她开始犹豫了。 日,那户人家上门拉断院子里的铁丝网,还打死了逃出去的猫。在争执中,双方动了手。“他们说,你们态度好一点,我们的态度也就好一点。”多姿融解释说,“态度好一点”,就是叫她多交些“保护费”,如果不行,就搬家走人。对驱赶、敲诈者,多姿融将其统称为“他们”,因为她实在说不清这里面包括了谁。
  11月份,报道多姿融的纪录片《三百个“孩子”一个妈》播放后,有人故意停了她家的电。
  吓猫、拐猫、毒猫、打猫,三年来,小屋旁的一片泥土下,30多只猫埋葬在此。
  一次刘军洛不在家,一个地痞上门来收取“保护费”,三句话还没说完,来人就把多姿融打倒在地,然后一记老拳打在刘妈妈眼睛上,老人在床上躺了许多天,瞎掉了眼睛。
  “我们已经决定搬家了,离开上海,就在2月底。”这是多姿融考虑了许久之后的慎重决定。“我们去杭州。”刘军洛已经开始张罗搬家的计划——毕竟要搬走300多只猫,工程浩大。他们联系了一个杭州的,希望在“荒郊野地”的一间厂房里安家。“把猫放在航空箱里,一个箱子能放2只大猫或者6只小猫。这样大概运个十多次就行。”
  在杭州难道不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吗?“不管了,我们尽量找人少的地方,先安静一段时间,让刘军洛能好好安心赚点钱。”多姿融已经在憧憬新的了。
  流泪的告白
  ——多姿融
  还有什么比对抗社会传统势力更难的事吗?尤其是一个女孩与其对抗。在我眷恋的这块土地上,很多小猫小狗的命运就像花匠眼中的杂草,随时需要修剪。我和300多只流浪猫被迫举家三迁。次次代价惨重。有些人可以用任何理由来屠杀猫狗。比如SARS来了,猫狗得死;禽流感来了,猫狗得死;狂犬病来了,猫狗得死;有人敲诈,猫狗还得死。
  我家救治成活的猫,都定期接种疫苗(富道猫三联和猫狂犬),都有宠物证明(出国免检证书),作去势手术,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定期洗澡,使用专用猫沙箱,环境卫生工作量巨大。
  但无论我如何顽强抗争和坚定,厄运还是一次次降临。 日和8月3日我与母亲遭遇屠杀猫狗者、敲诈勒索者两次殴打,母亲被打残,我被重伤。上百只猫陆续被打死。由于屠杀猫狗打伤人者有传统势力的庇护,我家至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8年艰难跋涉,受此噩梦,现在正有一张巨大的黑网,笼罩着我和100多只历尽残害幸存下来的流浪猫。
  我祈祷上天的眷顾与善良人们慈爱的滋润。在这场正义与丑陋的斗争中,我母亲伤残,上百只猫狗惨死。
  生命就像天堂里的鲜花,灵魂就像少女的眼睛。小猫小狗也被赋予同样的生存权利。愿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垃圾站里的小猫小狗、被扔进粪坑和污水沟里的小猫小狗、吊在树上被活剥皮的小猫小狗、浑身跳蚤流脓流血奄奄一息的小猫小狗,能像《雾都孤儿》中的小男孩一样早日回家。
  当猫不再是宠物
  上海人养猫几乎是一种风气,因为弄堂里的老鼠多,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猫,平时猫的待遇也很好,主人常常买河里的小鱼来喂它们,猫都养得壮壮实实。
  不过近些年来猫的命运江河日下,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之后,以前的老弄堂都变成了高楼大厦,人们都搬到新房子里去了,那里没有鼠患,再说还要考虑到卫生方面的原因,于是人们把其他东西都搬进了新房,只留下了猫。
  可怜的猫往往是跟着搬家的汽车追,直到车子消失得无影无踪,才溜回老屋来,在没有主人和食物的空房子里守望着,到后来老屋也拆了,于是猫就开始了流浪,垃圾堆成了它们的食品站,车库和地下室成了它们的栖息地。
  随着老弄堂逐渐消失,再加上无限制的繁殖,流浪猫的数量愈来愈多,据环保部门的估计,在市区至少有一百多万只,这几乎又成了这个城市的一患,于是城管部门有专门逮猫的,逮到后关在院子里,不给吃的,让它们自然死亡;还有人专捉流浪猫,屠宰后用冷藏车运往广东一带,作为佳肴,甚至有一些无良商贩,专用这些猫肉做烤。
不知真的假的?
华南师范大学的同学甄别一下真伪。
最后一张图片是google出来的.
Since the "100 Best" story first broke in The New York Times on Monday, July 20, 1998, all kinds of opinions about the list - and theories about the Modern Library's purpose in concocting such a contest of sorts - emerged.
The goal of the "100 Best" project was to get people talking about great books. We succeeded beyond our wildest imaginings -- more than 400,000 avid readers rushed online to cast votes for their favorite books and the students of the Radcliffe Publishing Course quickly responded with
of 100 Best Novels.
The reader's poll for the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since 1900 opened on April 29, 1999 and closed on September 30, 1999 with a total of 194,829 votes cast.
The readers' poll for the
published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since 1900 opened on July 20, 1998 and closed on October 20, 1998, with 217,520 votes cast.
To jumpstart your own, more structured discussion of the books, try using a few
as a guide.
for the 100 BEST NOVELS list
for the 100 BEST NONFICTION list
On July 21, 1998, the Radcliffe Publishing Course compiled and released its own list of the century's top 100 novels, at the request of the .
The Great Gatsby by F. Scott Fitzgerald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D. Salinger
The Grapes of Wrath by John Steinbeck
To Kill a Mockingbird by Harper Lee
The Color Purple by Alice Walker
Ulysses by James Joyce
Beloved by Toni Morrison
The Lord of the Flies by William Golding
1984 by George Orwell
The Sound and the Fury by William Faulkner
Lolita by Vladmir Nabokov
Of Mice and Men by John Steinbeck
Charlotte's Web by E.B. Whit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by James Joyce
Catch-22 by Joseph Heller
Brave New World by Aldous Huxley
Animal Farm by George Orwell
The Sun Also Rises by Ernest Hemingway
As I Lay Dying by William Faulkner
A Farewell to Arms by Ernest Hemingway
Heart of Darkness by Joseph Conrad
Winnie-the-Pooh by A.A. Milne
Their Eyes are Watching God by Zora Neale Hurston
Invisible Man by Ralph Ellison
Song of Solomon by Toni Morrison
Gone with the Wind by Margaret Mitchell
Native Son by Richard Wright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by Ken Kesey
Slaughterhouse-Five by Kurt Vonnegut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Ernest Hemingway
On the Road by Jack Kerouac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Hemingway
The Call of the Wild by Jack London
To the Lighthouse by Virginia Woolf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by James Baldw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 by John Irving
All the King's Men by Robert Penn Warren
A Room with a View by E.M. Forster
The Lord of the Rings by J.R.R. Tolkien
Schindler's List by Thomas Keneally
The Age of Innocence by Edith Wharton
The Fountainhead by Ayn Rand
Finnegans Wake by James Joyce
The Jungle by Upton Sinclair
Mrs. Dalloway by Virginia Woolf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by L. Frank Baum
Lady Chatterley's Lover by D.H. Lawrence
A Clockwork Orange by Anthony Burgess
The Awakening by Kate Chopin
My Antonia by Willa Cather
Howards End by E.M. Forster
In Cold Blood by Truman Capote
Franny and Zooey by J.D. Salinger
The Satanic Verses by Salman Rushdie
Jazz by Toni Morrison
Sophie's Choice by William Styron
Absalom, Absalom! by William Faulkner
A Passage to India by E.M. Forster
Ethan Frome by Edith Wharton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by Flannery O'Connor
Tender Is the Night by F. Scott Fitzgerald
Orlando by Virginia Woolf
Sons and Lovers by D.H. Lawrenc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 by Tom Wolfe
Cat's Cradle by Kurt Vonnegut
A Separate Peace by John Knowles
Light in August by William Faulkner
The Wings of the Dove by Henry James
Things Fall Apart by Chinua Achebe
Rebecca by Daphne du Maurier
A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by Douglas Adams
Naked Lunch by William S. Burroughs
Brideshead Revisited by Evelyn Waugh
Women in Love by D.H. Lawrence
Look Homeward, Angel by Thomas Wolfe
In Our Time by Ernest Hemingway
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ias by Gertrude Stein
The Maltese Falcon by Dashiell Hammett
The Naked and the Dead by Norman Mailer
Wide Sargasso Sea by Jean Rhys
White Noise by Don DeLillo
O Pioneers! by Willa Cather
Tropic of Cancer by Henry Miller
The War of the Worlds by H.G. Wells
Lord Jim by Joseph Conrad
The Bostonians by Henry James
An American Tragedy by Theodore Dreiser
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 by Willa Cather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by Kenneth Grahame
This Side of Paradise by F. Scott Fitzgerald
Atlas Shrugged by Ayn Rand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by John Fowles
Babbitt by Sinclair Lewis
Kim by Rudyard Kipling
The Beautiful and the Damned by F. Scott Fitzgerald
Rabbit, Run by John Updike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by E.M. Forster
Main Street by Sinclair Lewis
Midnight's Children by Salman Rushdie
create your own China map
革命尚未成功,期待山河一片红
Buzz这个词已经成为web2.0时代的标准后缀了,过去的几个月里,我看到了太多BUZZ,feedbuzz、contentbuzz、
Blogbuzz。。。现在,又出现了Linebuzz。我觉得它简直是为中国人度身定做的新BLOG功能。我的朋友小狼诺夫把它翻译为“”,我想翻译成“来噗滋”,或者“来评注”,就是大家来喷口水的意思。
以前在BBS也好,BLOG也好,回复是件相当严肃的事情,你得跟在别人的正文后面,写上ID、邮件地址、标题、内容,最后才能写上一句“沙发”什么的。但是,很多时候,这时候,就需要把评论很直观的和被评论的部分联系起来。就是提供这样的服务。
在注册一下以后,你。然后你把这段代码贴到你Blog的侧栏里(Sidebar),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功能块。当别人看到BLOG文章中什么话,觉得想在上面批注或者直接回复点什么,他只需要把这句话选择成高亮,然后的一个回复框就会出现,然后就可以写他的评注。在任何一篇BLOG里,只要是有什么字下面出现了连续的,这就说明这里发生过评注,有人针对这里发过言。
,而且,非常合适那些喜欢在回帖里掐架的家伙。而我个人觉得最伟大的一点是:它使得BLOG的文本变成了一种完全开放的超文本,都可以往里面添加和丰富内容。目前,我的三个BLOG都使用,任何人都可以对我的BLOG内容进行评注。
的标识是头鸟,造型很奇特。所谓雀之神,怪鸟在昆明话里,意思就是匪夷所思的、怪诞离奇的。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个,一头破鸟。我觉得,应该拿它作为形象大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地车被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