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的时候,买了罐红牛多少钱一罐,喝出了一股苦苦的味道。我是买到了假的红牛多少钱一罐了吗?

昨天在超市里买了瓶蓝色罐的红牛喝,味道好像和平时喝的不一样啊?_百度知道
昨天在超市里买了瓶蓝色罐的红牛喝,味道好像和平时喝的不一样啊?
提问者采纳
比普通金色红牛能量更强,功效时间更长红牛的蓝色罐装略酸,是加强型
其他类似问题
红牛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口味应该都差不多的,只不过蓝罐的是8倍牛磺酸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申平:我是怎样写小小说
申平:我是怎样写小小说—— ——杨树也推荐学习 [
&&&&&&&&&&&&
笔名灵羊。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历任林西县志编修、赤峰《红山晚报》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等职。1997年末南下广东惠州,任《惠州晚报》副总编辑、惠州市文联秘书长。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已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追赶太阳》,短篇小说集《独狼》,小小说集《怪兽》、《头羊》、《红鬃马》等。小小说作品多次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蒲松龄文学(微型小说)奖和年度评选一等奖,作品集连获郑州市小小说学会优秀文集奖。任编剧的少儿电影《戴佛珠的藏娃》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中篇电视剧《你好,西拉沐沦》获第十八届飞天奖。
&&&&&&&&&&&&&&&&&&&&&&
我怎样写小小说
&&&&&&&&&&&&&&&&&&
■申& 平
屈指算来。我写小小说已有20年的历史了。从1985年我的第一篇小小说发表并获奖到现在,我在写作其它作品的同时,共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小小说作品近300余篇。其中有80多篇被选人(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今日文摘》、《中国小小说精品库》《中国微型小说精选》《当代小小说名家珍藏》、《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大观》、《中国小小说排行榜》、《中国年度最佳小小说》、《中国小小说首届金新雀奖获奖作品集》等各种选刊、文集中。1985年,小小说《功臣》获《中国青年报》全国千字小说征文大赛二等奖:1989年,《最后一窑货》获内蒙古6家报刊举办的"建国40年小说征文"二等奖;1996年,《大仙姑》获"春兰杯.世界华人小小说大赛"三等奖;2002年,《摔跤》获中国首届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二等奖;《头羊》获年《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同时获第二届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二等奖;《红鬃马》、《猎神》、《古坛》、《阳台上的蛐蛐》、《通灵》等10篇作品,荣获2003年"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提辐。逛。除此以外,小小说《大沙滩》被改编成电视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小小说《活鲁班》等被介绍到国外;《申平小小说100篇》获惠州市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获第二届郑州小小说学会优秀文集奖(2005年);《火狗》获广东省作协、《羊城晚报》广东省文学大赛二等奖(2004年);另外在2001年,我被《百花园》、《小小说选刊》杂志授予"小小说八大家"称号。  
  以上这些成绩有时会使我聊以自慰,但认真地想一想,又觉得不过如此。在我第二本小小说集即将出版的时候,突然斗胆写起一篇《我怎样写小小说》的文章来,就算20年来的一次总结和反思吧。  
  一、点石成金--怎样把故事变成小小说  
  我这个人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无论多长的故事,只要我听上一遍或看上一遍,我就能讲得绘声绘色。在一群孩子中。我是故事大王,连大人都让我唬得一愣一愣的。上中学的时候。我就装着满脑子的故事开始写作了。杨晓敏、冯辉先生评论我的小小说具有"平民色彩和故事因素".根源大概就在于此。  
  我开始写作,并不是写小小说,而是写长篇小说,放学以后趴在油灯底下就写,写了20多万字,结果肯定是失败了。那时候,我根本不懂"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阿.托尔斯泰语),幸亏我的语文教师张延珍告诉我,还是先写些短的吧。我便写了一些两三千字的东西,她便拿来在班上念,同学们便开始称我为"作家",这对少年的我鼓舞很大。后来,还真有一篇名叫《小虎子》的儿童短小说在辽宁的一个儿童杂志上发表了,也许从那时开始,我便和小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学时代的我写了许多儿童小说,但发表的不多,编辑给我写信,说我的作品过分追求故事,忽视人物和主题。以后,怎样走出故事的"阴影",就成了我创作中要不断克服的难题。  的的确确,要把一个故事改造成一篇小说,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你在生活中发现或听到的故事,往往是不完整的,有时它只是一个笑话。就像我们在田野里收获的庄稼,是不能直接就吃的,你必须把它加工成米面再做成食品才能吃。这个加工过程,就是把故事变成小说的过程。也就是说,故事往往只是一些原始材料,它杂乱无章,缺少底蕴,没有主题,但是高明的"厨师"却能把它加工成各种鲜美食品,供人们享用;低劣的"厨师"或者不懂加工,照煮不误,或少盐无油,根本没有味道。 
  我算不上高明的厨师,我通常采用的加工办法有两种,第一是给庙造神法。第二是添油加醋法。  
  给庙造神法。生活中的故事往往就像一座庙,你走进去,却发现里头没有神仙,也就是没有主题,这时候,你就要动手给庙造神,这样,庙也才能成为真庙,故事才能变成小小说。我的许多小小说如《红鬃马》、《怪兽》、《通灵》、《活鲁班》、《头羊》、《老张的罗曼史》等,都是按这个办法"加工"出来的。《红鬃马》是我儿时就听到的一个故事,说马群中的一匹儿马子(公马)总去和狼打架,它的武器是四蹄和马鬃,打架时,它的鬃毛会竖起来,像巨鞭一样威武有力,两只狼都不能把它奈何。但是有一天,主人无意间剪了它的马鬃,结果它被狼吃掉了。这个故事本身是好听的,但你照写下来,却没有发表价值。因为这可能只是个偶然事件,没有什么内涵。于是我对它进行了加工,把主人无意间剪马鬃改成他有意剪马鬃。他发现儿马子在跟狼打架,不但不上前去帮,而是偷偷地逃跑。然后它又把儿马子栓起来,不让它出场。儿马子高声嘶鸣,他就去用马鞭子抽它,骂它"逞能,找死"!结果儿马子用鬃抽了他个跟头,主人恼了,拿来剪刀把它的鬃毛全剪掉了。夜里,他听见外面狼嗥马嘶,但他不敢出来,结果天亮一看,槽头上只剩下半截缰绳......这样一改。主题和社会意义就出来了,人们读这篇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想到,对我们身边的人才、特别是有冲劲的青年人,不能去过分地限制他们.有时所谓的爱,实际就是害。  
  《怪兽》也是这样,原故事是说猎人在山上碰见了一头怪兽,怎么也打不死,最后一枪打在它眼睛上才打死了。我加工时,就加了许多所谓"山规"进去,首先神兽山就不能来打猎,接着是什么"孤猪怪兽不能打","打兽不能打眼"的许多祖传规矩,猎人一样样破了这些规矩,结果取得了胜利。小说告诉人们,办事决不能循规蹈矩。  
  《头羊》可以说是我的小小说代表作之一,它的原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就说一头种公羊总爱撞人,羊倌饮羊的时候它撞过来,羊倌一闪,结果它撞在石槽上,撞死了。这个故事能说明什么呢?什么也说明不了。我就把羊倌写成一个守旧势力或叫落后生产力的代表,他总看外地引进的细毛种公羊不顺眼。千方百计跟它作对,结果引起头羊的反抗。羊倌饮羊时打羊。头羊看着火起,一头把他撞翻,羊倌第二天就设了一个局,故意又打羊,看见头羊撞来他故意一闪,这就形成了一场旧势力和新事物或说落后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之间的斗争,虽然头羊死了。但它死得壮烈,发人深省。 
  还有一点,生活中有的故事也有一个"神",但那个神--即思想却是消极的,需要你去给它更换,这也可以叫做给庙换神法。比如《通灵》,它的原故事是讲迷信的,其中也讽刺了人的贪婪,但立意太低,我就把它的"神"换了,换成了音乐家去寻找灵感,无意间发现了黄鼠狼爬高桌的一幕,使他的创作灵感骤然爆发,这样,主题一下子就升华了。这也可以叫做"旧瓶装新酒"吧。  
  添油加醋法。生活中的故事有许多并不完整,需要你有枝加叶。有梗添花,但你要添得巧,加得妙,这样才不会弄巧成拙。我的另一些小小说《猎神》、《草龙》、《摔跤》等便是这么写出来的。  
  《猎神》是一个朋友讲的故事。说的是省射击队的几个人去山里打猎,他们的枪法使有神枪手之称的本地猎人目瞪口果。如果就这么写下来,故事会很平淡,也没有多大意义。我就又加了一些故事因素进去。说省射击队的人在镇服了老猎人以后,归途之中突遇一只熊,射击队的人一个个屁滚尿流.惟有老猎人岿然不动,他勇敢地和熊对峙,并叫大家别慌。都站到他的身后去,结果狗熊败阵而走。这时射击队的人才恍然大悟,真正的猎神并不仅仅是枪法好。这样一添油加醋。故事生动了,主题也深刻了。
  《草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作品,原故事说的是马倌不认识神马--即草龙,轻易就把它卖给了别人。这本身也没有多大意义。我接着写老马倌为此后悔一生,在他临死的时候他仍放不下这件事,他仍盼着孕育产生草龙的天气再度降临,盼望草龙再到马群中间来。最后在暴风骤雨中,老马倌手抓野草死去。老马倌以一生的时间来纠正自己的一个错误,可谓震撼人心。这样故事就有了内涵.它也就成了小小说。 
  《摔跤》本是个真实故事,说的是县委书记和他手下一班人在沙滩上摔跤玩,过了一回平凡人的生活。故事本身有一定意义,但并不深刻。我就加了一些情节进去。说书记和手下人摔跤没有一个对手,有的人不摔自倒,他觉得不过瘾.就去和路过的一个小伙子摔,小伙子把他扛起来,书记手下的人大声喊叫,小伙子到底没敢摔他,而这个结局与当年他和县委书记摔跤的结局大不一样。他拉起小伙子就走,说我们去别处摔。他盼望和呼唤的,就是重新恢复和人民群众亲如一家的血肉联系。 
  给庙造神也好,添油加醋也罢,目的就是要点石成金,把好的或不好的故事改造成为小小说。这也是一门"功夫",练的好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说作家。 
  二、画龙点睛--怎样把人物写成小小说 
  我写小小说,灵感不仅来源于看到或听来的故事,还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些人物。我上边说的那些作品,可以概括为"故事加主题"式的小小说,而以人物为主的小小说,可以概括为"人物加主题"式的小小说。  
  人物加主题式的小小说更不好写,原因是想真正写活一个人太难了,并且还要通过这个人物折射出时代的影子和思想的闪光,这就更是难上加难。
  我写这类小小说,采用的是画龙点睛法。所谓画龙点睛,就是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就像画速写一样,以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这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小小说是小说,不是随感和报道。它短小,可是还有人物,这可不简单了。写这种小说,作者要极其深刻地了解问题与人物,并能够极其概括地叙述事实,用三言两语便刻画出人物。" 
  我的一些小小说如《功臣》、《月白丈人》、《"闲员"许克武》、《业余"特工"》、《老吴醉酒》、《秃耳于》、《徐老赌》、《赛福兰》、《张落子》、《老冷这个人》等,都是这么写出来的。
  《功臣》是我写的第一篇小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老功臣和一个小功臣的故事。小功臣喝醉了酒,将功勋章扔出窗外,骂这是废铁一块(因为政府没有给他安排工作),这时老功臣出现了.他就是平时在村里话语最少、整天和哑吧牲口打交道的羊倌"老闷罐"。老闷罐出来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功勋章从雪地里捡回来,他对小功臣说了三个字:"戴上,你!"但是小功臣又把它打掉了,老功臣再捡,他再将其击落。这时只听"啪啪"两声。是老闷罐给了小功臣两记耳光,然后一直把他拖到自己的家中,他拿出一个小盒,又说了三个字:"打开,你!"小功臣一看傻了。小盒里全是年代久远的功勋章。小功臣"啪"地一个立正,他酒醒了。这篇东西抓住一个"闷"字作文章,主人公老闷罐一共才说了9个字,其余都是动作,但这个人物却活起来了,这个人物给人的启示也是沉甸甸的,我们既为他默默无闻的精神喝彩,也为我们未能照顾好这样的老功臣而扼腕。
  《月白丈人》写一个老人一辈子耳根软,总听别人的话,因而错失了许多人生机遇,但最后他终于耳根硬了一回,别人告诉他装在酒瓶里的是毒药,可他偏就去吞了几口,结果他丢了性命。这个人物的核心点就是听话与不听话。《业余"特工"》写一个人总喜欢监视别人,他的这个毛病是文化大革命时留下来的,可见"文革"余毒之深。《徐老赌》写一个以赌博为生的人,却不希望女儿嫁给赌鬼,为了女儿,他毅然戒赌,剁了自己的手指。《老冷这个人》则突出写主人公的"冷",他平时对人冷冷地不近人情,后来又冷下一颗心帮别人打官司,告贪官,终于取胜。人家要他去作报告,他上去只说了几句话,就冷冷地走了,把所有的人冷在那里。就是这么一个"冷"字,人物就活了。
  生活中的人物也往往不是很完整的。需要你去添加一些东西。我的体会,生活中的人物往往是一条条的"龙",但他们往往无"睛"。它的"睛"经常需要作者给它加上去。这就是"功夫"所在。比如老冷这个人,生活中确有其人,两次"闹宴"的事情是他亲口对我说的,我一直想写他,但一时看不清他的"眼睛"在哪里。后来我给他加上了打官司和讲用两个情节。终于给他点了睛,这个人物就活了。这篇小小说不仅被选人《小小说选刊》,还被选人《2003年最佳小小说》中。 
  "人物加主题"的小说如果写好了,可能生命力更长久,因为文学毕竟是人学,读者最容易记住的不是故事,而是人物,是"这一个"人物。 
  三、电火石光--怎样把意念变成小小说
  把意念变成小小说,好像有"主题先行"的味道。但在创作中,我体会到这也是一种写作手法,有时也很管用。  
  所谓意念,是指你在生活中偶尔发现的一些心得,一些思想闪光,一些带有哲理的片断等等。这些灵感往往犹如电火石光,稍纵即逝。如果你不留意,是根本抓取不到的。而你一旦抓取了,你就要找个或编个合适的故事做载体,把它表达出来。就像我们手里有了神,要造个庙把它放进去一样。我的一些作品《杀牛》、《打牌》、《井绳》、《选丑》、《水哨》、《清淤》、《惶惑》、《窗外,那棵杏树》、《活人让尿憋死》等,都是这么写出来的。
  文革期间,我亲眼看到由于"左"的路线影响,许许多多的人对所谓"黑五类"人员特别不公,这些人无论做了什么事.只要被人稍加歪曲,就可以招致一场批判。如果讲人权,这些人是最没有人权的。这个"意念"在我的心中隐藏了许久,这天有人说到农村杀牛,好人是不杀牛的,因为杀牛被认为是缺德的事。我眼前灵光一闪,立刻感到那个"神"有了安身的"庙",我立即动手写了《杀牛》,说过八月十五,大家都想吃牛肉,却谁也不肯去杀牛,这时就有人提让富农分子魏老八去杀。魏老八不干,众人便逼他,说他不让贫下中农过节,魏老八无奈,只得含泪去杀,杀完他嚎叫着跑了。大家这天晚上吃完牛肉,又开始说魏老八心黑手毒,要开会批判他。通过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充分写出了人性恶的一面,较好地表达了我的那个"意念"。
  《选丑》的意念来自在单位不敢说真话。我编了个故事把它装进去。是说在科里科长本来最丑,大家开玩笑,说咱们今天选丑,谁丑谁请客,但选举结果却生最帅的一个小伙子。   《惶惑》的意念来自一些成人考试,过去抄袭是最可耻的,现在不抄袭却成了傻瓜。我设计男女两个人物,说他们小时候在前后位,男生因抄袭而成罪人,现在长大了,他们又坐前后位考试,男生却因拒绝抄袭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反差如此强烈,他惶惑了,我们也惶惑。  《窗外,那棵杏树》,灵感来自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用的着的东西趋之若鹜,用不着的东西无人理睬。《活人让尿憋死》是因一次听报告我坐前排,因不好意思离席而尿急,当时就想,看来活人让尿憋死也是有可能的。我就设计了一个一心想往上爬、想让领导看到自己的人,坐在那里听一个又一个领导讲话,偏偏这些领导一个比一个能说,结果真把他给憋死了。不仅讽刺了这样的小人物,也对会风提出了批评。创作中的这些意念当然不是孤零零地来到的.它往往也伴随着人物或故事出现,只不过是在人物或故事成形之前.它就已经很清晰了,使你如梗在喉,不吐不快。这和那种先确立主题然后再去找生活的"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并不是一回事。 
  四、"言之不明"--小小说创作的最高境界  
  以上我说的三种小小说的写作方法,很可能不登大雅之堂。而且,这三种创作手法,有时一下子也很难分得很清楚,它们有时是独立到来,有时却又是结伴而来。  
  这里我要说的是,有的故事或人物进入你的创作视野。你也感觉到了它的内涵所在,但那个"神"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神,你却无法说得明白,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言之不明"的境界,有人称它为小小说的最高境界。正如美国当代作家约翰.莱尔乌克斯所说:"从本体论上说,小小说是一种艺术鉴别力的操练,它可以拉紧环绕着我们所知事物或我们认为自己所知事物的神秘圈......,一篇真正的小小说,不管其他方面如何,应当是一个令人百读不厌的故事。不过无论我们阅读多少次,都依然不能彻底理解它。"这就是说,一篇好的小小说决不能像一碗清水,让人一眼看到底。这碗水应该是五光十色的,首先它很吸引人的眼球,然后它又是深不可测的,让人无法看清它的底在哪里,而且这碗水还应该是五味俱全的,张三喝一口说甜,李四喝一口说苦,王五喝一口说辣,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这样的小小说才可称为上品。  
  我的小小说中缺少这样的上品,但也曾有意无意作过这方面的尝试。《大仙姑》应该多少有这么点意思。县城的老君堂里有个大仙姑神像,"文革"时人们用牛拉都拉不倒,若干年后,神像被雨水冲坏,秘密才显露出来:原来神像塑在一根树桩上,来看的领导不让泄露这个秘密,却在树桩上重塑神像,一时香火大盛,该县成为旅游贸易中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到现在我自己也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还有《古坛》和《绝路》两篇。《古坛》写家里有个清末的坛子,本来只能腌鸡蛋,但朋友来要,就以为是宝贝,到处去鉴定,说不值钱还是不信。后来,坛子被打了一条纹,才想起送人,但却没人要了。《绝路》写一对男女路上调情,没想到前面洪水冲断了公路,他们险些连人带车栽进去,他们往回返,一路上见车就拦,说前面路断了,却没有一个人肯听他们的。这种小说的主题,都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但惟其如此,才如嚼槟榔一样有味道。
  我感觉,写这类小小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不能刻意追求,更不能故弄玄虚,故意让人家看不懂。否则,便会走到邪路上去。
  五、语言和结构--小小说精短的秘诀
  我们读小小说,第一接触的是它的语言,第二注意的是它的故事结构。语言是它的血肉,结构则是它的骨架。作者只有把这两点把握好了,才能真正把小小说写短写好。
  有人说,小小说应具备三个特点:即小说的情节,散文的篇幅,诗歌的语言。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说它要用诗歌的语言来写,并不是说它要合辙押韵,而是指它的凝练概括性,鲜明生动性和跳跃性。
  首先它叙事要简捷明快,直截了当,一般不进行具体描写.即使有描写,场景和画面往往都是浓缩的,点到为止的。我写小小说,总是千方百计地"长话短说"。我的一些作品.如果拉开来写,完全可以写成短篇小说或中篇小说,比如《红鬃马》、《猎神》等,都可以写的长些,但我都用了一千多字便结束了战斗。我摒弃一切没必要的描写,用最明白简练的语言告诉读者我的故事,实在要描写了,比如红鬃马的鬃,我也只写了一句话:"夕阳也照着它的红鬃,那顺着脖子拖下来的长长的鬃毛一跳一跳,正如一团火焰在燃烧。"我觉得,这就够了。
  第二。语言一定要鲜明生动,要有自己的风格。我不敢说我的语言有多鲜明生动,但起码我的语言比较平实,比较幽默。人家读我的小小说,往往会捧腹大笑。这种幽默不仅指的是某一句俏皮话。而是你所营造的那种语言氛围。比如我写《杀牛》,开头这样写道:"牛肉。炒牛肉,炖牛肉、牛肉馅饺子,牛肉丸子。月亮爬上半天央,大家还端着盆子在那耗着。或蹲、或坐、或站,把蛤蟆叶子烟嘬咕了一地;一边假装吞烟圈往肚子里咽唾沫.一边在心里合计分到牛肉咋个吃法。可牛呢,还他妈的没有杀倒。"本来是很闹心的事情,可经这么一叙述。就让人想笑起来,这也许就叫黑色幽默吧。
  第三,语言要有跳跃性。诗的语言讲究跳跃,小小说当然也可以跳它几下。比如我写《惶惑》,开头是这么两句话:"那件事他永远忘不了。这件事他永远理解不了。"等把两件事说清楚了,最后又把这两句话重复了一遍。诗歌往往也有句式重复,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更为深刻。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意境,是留白艺术。写诗最讲"功夫在诗外"。讲"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小小说,也应该讲究这些。说白了,就是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要给读者创造一个想象空间。仍以我的《红鬃马》为例,最后的结局是马被狼吃掉了。这里也可以写马的尸体或剩下的骨架,写血淋淋的场面。但我没有这么写,我写道:"主人骑马去找,他走过山头,希望再看到儿马子对着红日嘶鸣;他走过山岗,希望再看到儿马子与野狼搏斗,然而他只在草地上发现了血迹(现在看,这句话也是多余的)。主人对着草原呼喊,草原沉默,冷冷地把他的声音抛掷回来。主人不由浑身发抖。远处,传来得意的狼嗥"。我觉得这就创造了一种让人反思、让人揪心的意境,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给了读者充分思考想象的余地。
  关于小小说的结构,我的体会是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二是点线的有机结合
  短篇小说本身就是生活的横断面,而小小说选择的横断面就更小,这一刀从哪里切入,十分关键。我的直接经验是,第一刀最好挑最热闹的地方切,一刀下去,立即抓住读者的日艮球.几句话就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弄个"大概齐"。举几个例子说:《功臣》开头这样写道:"村子里出了事,刚退伍不久的二等功臣王连生在撒酒疯!"正因他撒酒疯,才扔了功劳牌子.引来了老闷罐。这对短篇小说来说,应该是高潮的地方,要在前面做许多的铺垫。但小创、说不一样,小小说上来就介入高潮,又如《怪兽》,第一句话说:"他第一眼看见那兽,就料定自己今天必死无疑,谁叫他犯了山规。"同样,也直接进入高潮。
  当然.不一定所有的小小说的开头都这么写,不可能干篇一律。有的可以设置一个悬念,比如《铜佛金心》:"几经辗转。我们终于又搬回父母住过的老屋来了。便有人来敲门。谁呢?"有的可以介绍人物,比如《月白丈人》:"人人都叫他月白丈人,其实他是光棍。'月白'的意思大概是叫的白叫,听的白听。"有的开头则点明故事的"核心",如《爷爷的毡帽》开头是:"爷爷那顶毡帽是我家的耻辱。"《老张的罗曼史》开头是:"说起来。老张的罗曼史就是与众不同。"总之开头一定要开门见山,绝不能拖泥带水。
  所谓点线结合,讲的是小小说的结构。小小说的结构有多种多样,但我常用的是点线结合的办法。所谓点,是指故事的"核",或叫"中心事件"。杨晓敏、冯辉先生在评我的小小说时写道:"申平的小小说的精短取决于他的结构方法。他的大部分小小说是点式结构。即聚焦于一个简练的情节,一切都通过这一个情节去表现。(以一斑而窥全豹。)这个方法并不复杂,但困难在于,选取这个点要有质量,它要投射出较浓厚的思想蕴涵和较深广的人文背景。"例如《爷爷的毡帽》是爷爷的毡帽里是否有钱;《通灵》是黄鼠狼爬高桌等等。有了这个"点"或叫做"核",你就可以发挥想象,"放射"出一些线来。这个"线"就是情节的发展、思想的延伸。爷爷的"毡帽"所放射出来的,是人情的冷暖;黄鼠狼爬高桌,放射出来的是人生就是攀登、创作也是攀登,靠别人铺平道路是不可能的。  
  以上这些,是我对小小说创作的一些粗浅认识,是一些直接经验的总结,倘若稍有价值。则我幸甚至哉!
&&&&&&&&&&&&&&&&&&&&&&&&&&&&&&&&&&&&&&&&&&&&&&&&&&&&&&&&&&&&&&&&&&&&&&&
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阿.托尔斯泰语)
一连几日,红鬃儿马子老不按时回来,回来时全身便如水里捞出来的。
那天,红鬃儿马子索性一夜未归,主人一早骑马去找,却见它正站在一座山头上,冲着东方红日嘶鸣,那剪影极为精彩。主人策马驰去,看见儿马子又是全身湿透。疑疑惑惑把它赶回马群,套住它用马鞭子揍它一顿,可是这天晚上,儿马子挣断缰绳又跑了。主人不得不留心到底怎么回事。
太阳偏西,红鬃儿马子独自离开马群朝着草滩那边的山上跑去。夕阳射在它的身上,它的身子如锦缎一样闪闪发光;夕阳也照着它的红鬃,那顺着脖子拖下来的长长的鬃毛一跳一跳,正如一团火焰在燃烧。
主人骑着马,远远跟在后面。他的头颅刚跃出山岗,立刻使劲勒住马,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这是两只狡猾的狼。它们一前一后把红鬃儿马子夹在中间,转着圈子寻找攻击机会。儿马子却毫无惧色。它那长长的鬃毛现在竖起来了,在脖子上轻轻晃动,正象一面战旗在飘扬。它谨慎小心地踏着步子,移动着身子,不断破坏着狼的进攻角度。
半空里黑影一闪,一只狼斜刺里闪电般向儿马子的脖子扑去。另一条紧跟着跃起,冲向儿马子腹部,危险!儿马子不慌不忙,身子微微一侧,长鬃啪地一下,宛如一条巨鞭,把第一只狼抽得在地上连翻了几个跟头,紧跟着后蹄腾空,把第二只狼踢出数丈。两只狼沮丧地爬起来,又开始组织进攻。主人勒马回逃。只在心里祝愿儿马子可别打败。
儿马子平安地回来了,它如凯旋的将军,跑进马群里左冲右撞,和母马亲热地嬉戏,象在夸耀自己保卫马群的赫赫战功。
主人却又把它套住,又用马鞭子揍了它一顿,边打边骂:“逞能的东西,找死的东西!”打完了,又喂了它点料。
这一天,儿马子被拴在圈里,不许出场。天傍黑,远处传来狼嗥,儿马子暴躁不安,它吼、它踢马槽,简直疯了一样,在屋里喝酒的主人气冲冲出来,拿鞭要打,儿马子前趴后踢,根本不让近前,主人只好隔着马槽揍了它两鞭子,想不到儿马子长鬃一竖,身子一侧,“啪”地一下,把主人抽了个跟头。
啊,马鬃!全是这鬃把你烧的!主人恼羞成怒地从地上爬起来,跑回屋,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跑到马槽上去,“咔喳咔喳”,马鬃纷纷落地。他得意地骂:“看你他妈再去惹事!”
这一夜,主人不断听到狼嗥和马嘶声。但他不敢出来,他相信儿马子没了鬃也不敢出去。天亮了,主人出去一看,惊呆了:槽头只剩下半截咬断的缰绳。
主人骑马去找,他走过山头,希望再看到儿马子对着红日嘶鸣;他走过山岗,希望再看到儿马子和野狼搏斗,然而他只在草地上发现了血迹......主人对着草原呼喊,草原沉默,冷冷地把他的声音抛掷回来。主人不由浑身发抖。
远处,传来得意的狼嗥。
他第一眼看见那兽,就料定自己今天必死无疑。谁叫他犯了山规!
这的确是一头怪兽;其身如豹,其头如虎,其眼如雕;最奇的是它的脑门儿上还生有一角!它正在向这里慢慢走来。
他伏在树后,浑身筛糠,悔不该到这座山上来。年青时师傅就曾谆谆告诫他,千万不可到神兽山来打猎。他小心恪守,一生平安,没想到就要挂枪隐退却鬼迷了心窍......
那兽离他越来越近了,他的鼻孔里嗅到一股浓烈的死气,手抖的连枪也拿不住了。唉,都是那班徒弟把他逼到这步的。他们愣说按他讲的山规根本无*打猎,为证明自己正确,他亲自操枪上山。转了一天一无所获,最后好不容易趟起一只狐狸,那家伙却偏偏蹿上神兽山。为了脸面,他横心咬牙......
“他妈的,不就是个死吗?”他忽然骂起自己来了。“你还是个老猎人,就吓成这熊样子?”他反倒镇静下来,开始向那兽瞄准。
“不能打!”他忽然又记起另外一些山规来了。“不认识的东西不能打!”、“孤猪怪兽不能打”......打了可是找死呀!咦咦,不打不也是个死吗?豁出去了,他又瞄准。
打哪儿呢?脑门儿!不,那儿准硬;眼睛?不行,这又犯了山规,师傅曾说打兽打眼会枪炸眼睛。为什么会这样,他当年也问过师傅,师傅说这是打师傅的师傅......那传下来的。传下来就有传下来的道理。那么只有打心了。
枪口指向了那兽两腿之间的地方,恰巧怪兽停下来,四处嗅着什么,身子横过来了。
“砰——!”那兽似乎怔了一下,随即跳出来,旋风般向这边冲来,他几乎什么也没想,把枪一挂,噌噌几下爬上大树,从怀里掏出一根绳子,三下二下把自己捆在树上。
山中不知为什么起了狂风,飞沙走石,大树剧烈摇晃。他偷眼觑去,但见一个巨大的黑影在树下跳来撞去。天昏地暗,云愁雾惨,树叶纷纷落地,多亏了那根绳子,不然他早飞弹出去。他举起枪来,对那兽角猛开一枪,直打得火星乱迸
怪兽突发一声长啸,震得山摇地动。震得他五脏六腹险些出腔。不知过了多久,他才醒来。摸摸枪,还挂在胸前;看看四周,天早黑了,树下正有两盏“蓝灯”霍霍看着他,他不由打个寒战,慢慢转动枪口,拇指勾住板机。打哪儿呢?又是这个问题,打眼,只能打眼!不能再错过机会,可是......去他妈的山规吧!山规就是让人等死呀!都到了这地步,还管那些。
“砰!”必竟是老猎手,红光过处,那盏“灯”倏地灭了。枪竟没炸,眼也没瞎!在这一瞬间,他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但他不会有机会把这一切讲给徒工弟听了。那兽在中枪的一刹那,又发出一声霹雳般的吼声,直震得他七窃流血......
徒弟们是第二天找到他的,他的脸上挂着胜利的笑,树下倒着一头价值连城的怪兽。
神兽山从此改名猎人山。
&&&&&&&&&&&&&&&&&&&&&&
他去山上寻找灵感回来,又听见他住的老屋里传出乐曲声:见鬼了!
  门明明白白的锁着,窗子清清楚楚地关着,可桌子上的录音机却在吱吱哇哇地唱着,播放着他的天才作品——那些在一次音乐大赛中被无辜冷落的高雅乐章。
  这一次是他特意留了心的,不会象前两次那样记不清临走是不是关了录音机。可录音机还是响了!
  他开门进去,屋里空空如也。录音机兀自在唱。鬼耶?神耶?他竟有点毛骨悚然。
  他不由自主地记起《聊斋》里面的一些故事来了。
  他的眼睛仔仔细细地在各个角落里搜索,希望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现在他觉得倒有趣儿,人世间冷落我的作品,冥冥之中却有“知音”。不要怕,应该和它交个朋友……然而屋里什么也没有。
  第二天,他又按时出去了,但他没有上山。他先是躲在屋后,又慢慢溜到窗前窥测。
  屋里到处散发着古旧气,里面除了那张破高桌,就没什么家具。且莫小看了那破高桌,当年他被下放时就是在那上面奋笔疾书,从而一举成名的。后来他又在高楼里的大写字台前创作了,却无人买帐了,他便又到这荒山野岭的水闸房来乞灵于破高桌了。
  屋里的什么地方响了一下,他再看时,高桌下面已经出现了一个黄黄的小东西!啊,竟是黄鼠狼。
  他不知为什么感到一阵失望。
  黄鼠狼开始爬高桌了,它用爪子抱住高桌腿,人爬树一样往上蹿,刚爬了一半,“哼”地一声,又滑落下去,再重爬……一直折腾了十几次,黄鼠狼终于爬上了高桌。象人一样站着走到录音机前,把键按了下去……
  黄鼠狼先是站着歪着头听,渐渐便扭呀扭呀舞蹈起来。他在窗外无声地笑了,继而心中又涌上了一种委曲的情绪,谁说我的音乐晦涩难懂,洋味太浓?请到这里来看看吧。
  他竟由衷地感谢起这小东西来了。
  一直等到录音机带子到头,黄鼠狼才兴犹未尽地溜下桌去。
  他进了屋,不假思索地找了几块小木头,在那高桌腿上钉了几个小跐凳。
  又到了那时侯,他的“知音”又至,它在钉跐凳的桌腿前转了几圈,往上爬了几步,不知为什么又退下来,奔到另一条高桌腿。反复十几次,才爬了上去。他在外面直替它着急。
  第二天,他又把另一条高桌腿钉上了跐凳。
  然而,小东西仍不肯走捷径,又去爬第三条腿。
  他实在不忍心它的知音费那么多力气,一鼓作气把另外两条腿也钉上了。
  黄鼠狼又来了,它绕着桌腿跑着,跳下一个有上另外一个,四条腿转完了,它显出焦躁的样子,往后退、退,用力往桌上蹿了几下,上不去,竟转身溜出门去。
  从此黄鼠狼在也没有来。
  他不解地望着那四条腿发怔,蓦地,霹雳在耳畔炸响,闪电撕开浓黑的夜空,狂风吹动巨石,在山崖上撞得火光闪闪……杂乱无章但雄壮有力的乐曲滚滚而来!他全身颤栗了!
  啊,灵感!
&&&&&&&&&&&&&
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
  和平来自新疆,是一头纯种细毛种公羊。生产队花高价把它买来,为的是让它对落后的本地羊群进行改造。
  和平身架高大,浑身的毛长长的像披着盔甲,特别是它那一对羊角,更是出奇的漂亮:它的两角先向后弯,然后绕一个圈,再从两耳旁向前伸出来,而且两角上还布满奇异的花纹;它的力气出奇地大,队长往回赶它时它不肯走,队长抓住它的角使劲拉它,它四蹄撑地,任队长使出吃奶的劲儿它也纹丝不动。队长最后只好智取,用一把青草把它引了回来。
  和平一来,本地种公羊立即黯然失色。尽管瘸羊倌为它创造机会,让它跟和平一比高下,但那家伙一见和平掉头就跑,从此甘心情愿让出头羊的宝座。过了不久,为保证“改造”的顺利进行,队里便忍痛割爱把它杀掉了。
  瘸羊倌哭了一场,他和那头羊感情深哩,说它懂人言人语哩,这些年风里雨里不容易哩。瘸羊倌从此便恨上了和平。
  但是和平浑然不觉。它很快进入了角色。作为头羊,和平忠于职守。每天羊群出场,它总是精神抖擞走在前面;当羊群和别的羊群相会,其他羊群的头羊有挑衅行为时,和平总是奋勇当先,将其击败;作为众多母羊的丈夫,和平工作十分卖力。春天是母羊发情的季节,和平每天都坚持和十来只母羊交配,从不偷懒。待它把母羊们全部耕种一遍,自己已是瘦骨嶙峋了。
  可是瘸羊倌仍不喜欢它,动不动便找茬儿揍它。尤其当冬天来临,一只只毛发卷曲的第一代改良羊羔出生以后,瘸羊倌的火气更大了。
  瘸羊倌放了一辈子本地羊,他看本地羊看惯了,怎么看那细毛羊也不顺眼,他说:妈拉个巴子的这是羊吗?这是外国串,二毛子!瘸羊倌仍然不时念叨被杀的那只头羊。
  那天和平和一条骚扰羊群的狗干起来,勇猛无比的它竟将狗撞翻在地,那狗最后夹着尾巴逃跑了。这本应是受到嘉奖的事,但是瘸羊倌却骂它:妈拉个巴子的光显你能!过去赏了它两脚。
  谁也没有想到和平会反抗。它突然后退几步,又猛地向前一冲,竟将瘸羊倌撞了个四脚朝天。瘸羊倌大骂着爬起来,去拿他的鞭子,不料和平又从后面把他撞了个嘴啃泥,吓得瘸羊倌钻进羊圈里不敢出来。
  从此和平有了撞人的毛病。有人从羊群旁经过,只要它看着不顺眼,它就毫不客气地撞过去。一时间,村人见了和平都很害怕。
  瘸羊倌就乘机说:看看,这哪里是羊,这比狼还狠哩!
  骂是骂,他再不敢轻易惹它。
  但和平毕竟是一只羊,它到最后还是被瘸羊倌算计了。那些日子天旱,羊群每天要去井上饮水。井台上有个石槽,是专门饮牲口用的。瘸羊倌让我打水往槽里倒,他则站在石槽旁,用一根竹竿打那些抢水拥挤的羊。和平大约看他老打羊,生气了,忽然一头撞过来,将瘸羊倌从石槽这边撞到了那边,半天没爬起来。但是奇怪的是这回他没有报复。
  第二天,瘸羊倌照例站在石槽旁打羊,边打边瞄着和平。这回和平气更大了,它往后退、退,退出好远才旋风一般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的当儿,却见瘸羊倌嗖地向旁边一闪……
  和平就这样死了。它的头颅在石槽上开出了鲜花,两只漂亮的犄角也折断了。这份宝贵的集体财产夭折了。瘸羊倌却振振有词,队里也对他无可奈何。和平死了还背着罪名。
  我至今仍然怀念和平。
读申平小小说集《头羊》李靖国:读申平小小说集《头羊》
&&&&&&&&&&&&&&&&&&&&&&&&&
申平是我文友。他以创作小小说见长,正值其《头羊》新集子面世,笔者谈些阅读体会。
申平《头羊》集中诸作都具“短、平、快”的特点。短,每篇小小说仅1千多字。平,平易近人。快,作家产出快,读者阅读快。
《头羊》集定位在“世情”上。“世情”者,世态人情也。翻阅申平的《头羊》42篇作品,确有几篇是描写动物的,鼠、猫、狗、猪、羊、驴、豹,还颇有点“传奇”色彩,但归根结蒂,篇篇都在写人。
《头羊》的主人是那头来自新疆纯种的细毛公羊“和平”。生产队为了本地羊的种群改造,引进了它,“和平”也很快进入角色。千把字的格局中,作者以新头羊
“和平”为中心,展现了它与老头羊、瘸羊倌的关系。“和平”被引进后,优胜劣汰,老头羊落得个被杀卖肉的下场。瘸羊倌与老头羊曾相依为命,早已习惯于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和平”一来,旧的秩序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矛盾必然激化。“和平”再有能耐,最后仍然难逃阴谋诡计的陷害。《头羊》探索的是改革前驱所付出的代价问题。这则故事,具备了一定的情节密度,结构也堪称紧凑浑圆,文字则凝炼晓畅,但思维的锋芒不够锐利,艺术解剖和审美思考亦欠深刻。这是笔者经常感到申平的不足之处!
《动物传奇(三题)》中最精彩的篇什,首推《猫王》。许六指所在村,鼠患严重,猫们在公共碾房不敢久留。但许六指的大黑“猫王”却不同凡响。它入碾房,不躲不逃,东闻西嗅,最后决定蹲点。是夜,碾房里猫吼鼠嚎,大打出手。天亮后,大黑“猫王”竟满身是伤,大败而归。原来这碾房中深藏着一只红毛硕鼠,个头与大黑“猫王”相仿,凶狠又远过之。“猫王”只得深山谒贤,请出一只名不见经传的瘦狸猫。来者其貌不扬,精瘦,脏兮兮的毛色,但一双猫眼隐隐透着“虎威”,由它精心布设了一场战局,请看:
……正是晌午,碾房里静静的没人。大黑猫走到老鼠洞前,冲里面喵喵叫了几声,那红毛大老鼠竟嗖地就窜了出来。大黑猫绕着碾房便跑,红毛老鼠便在后面追。
大黑猫曾经大战过红毛硕鼠,不敌。红毛硕鼠见手下败将又来挑衅,满不在乎,没有任何戒备,以为还可再抖淫威,却不料报应到了:
追着追着,突见半空里好像划过一道闪电,藏在一边的瘦狸猫凌空而起,准确地落下,一口便咬住了红毛大老鼠的脖子。红毛大老鼠吱吱猛叫,拼命挣扎。但瘦狸猫紧紧咬住就是不松口……过了一会,红毛大老鼠终于不动了,瘦狸猫才松了口。
毫不起眼的瘦狸猫,关键时刻痛下杀手。立毙敌酋!从形象系列的塑造上来看,先以群猫之软弱反衬了大黑“猫王”的强硬。接着通过大黑“猫王”与红毛硕鼠的恶战,转变为“以强衬强”的手法。大黑“猫王”强硬,红毛硕鼠更为凶狠!从战局的刻划来看,先前,大黑“猫王”与红毛硕鼠的厮杀,没有直接描摹;从瘦狸猫进入战场(碾房)后,大黑“猫王”与红毛大老鼠重战一局,再次失败。两度大战,前者暗写,后者明写,情节推演将达高潮。此时,瘦狸猫的虎威神勇,方始以浓墨重彩给予特写:甫一亮相,战局立决;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如此精心结构情节,渐次衬托形象,打造了引人入胜的戏剧性。
《猫王》的主旋律是鲜明的:来自深山,草根味极浓的瘦狸猫才是真正的“猫王”!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此而论,无论思想还是艺术,《猫王》都堪称《头羊》集子的第一把交椅。
《刘四养羊》和《县长扶贫》堪称姐妹篇。《刘四养羊》中的乡长给刘四送来三只羊;两只母羊,一只羯羊。很快,两只母羊揣了羊羔,但刘四夫妇只知道喝酒贪睡,两只新生羊羔相继冻死,母羊、羯羊,都成了刘四的下酒菜。好吃懒做的劣根性,极其低劣的瞒和骗,决定了刘四们是很难脱贫的。《县长扶贫》中写一对农村夫妇,妻子是个哑巴。曾因一个孩子幼年时动手术,花掉了3万多元,弄得家徒四壁。现在两个孩子10来岁了,家庭经济状况却长年未获好转。县长春节前下乡扶贫,到了这个窘因家庭,便带着两个孩子回县城“过年”。春节期间,县长家门庭若市,到县长家拜年的人纷纷掏出红包给两个孩子。一天下来,两个孩子各自收到大小红包二三十个,共有2.8万元,这个贫困户便迅速脱了贫。
两则故事都没有复杂的情节。刘四夫妇也好,哑巴夫妇也罢,都是坐等政府来扶贫的。这些人丝毫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成了新时代的赘疣。虽说是“民以食为天”,但除了丧失劳动力的老弱病残之外,“不劳动者不得食”仍是应当实行的社会公平原则。对他们的扶贫,重在激发他们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申平这两则“扶贫篇”,其内涵正在于此。,申平小小说主旨,一般都不直说,让读者见仁见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自己去体味。
最近获奖的《猎豹》与《巨石》,更见出申平安排的成熟与老到。《猎豹》写张五母子两代人与猎豹的纠葛。张五他娘与娘舅在童年一个冬夜烧土豆吃时,将一个烈火烧红的铁秤砣喂了一只头颅伸进窗户的“野狗”,第二天才知道误杀死了一只豹。世易时移,张五长大,成了猎人,上山套狼,无意套住了一只豹。人豹拼搏,身受重伤,杀死了豹。一位副乡长发现此事,上门训斥张五,“豹子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你打死一只豹子,起码要判你几年徒刑。”张五害怕之余即将豹皮献上,立刻化险为夷。孔子说“苛政猛于虎”。《猎豹》则说“悍吏凶胜豹”。但“凶”字之外,尚需着一“伪”字。《巨石》与《猎豹》异曲同工。村后东院住一老头,面对后山坡上屹立的巨石。改革开放之后,一批批掘金者纷至沓来,寻觅金源,准备在巨石下动手挖掘。东院老头闻之,竭尽全力用骂声喝退这伙人对巨石的进攻。忽然有一天,老头猝死在坍塌的巨石之下。原来他也是来寻找金源的。“和巨石一起消失的,还有他一世的清白之名。”针砭伪善,针砭言论与行为完全背道而驰的小人。《豹》《石》共同的主题相当明确。
《头羊》集子中写得最为凝重的也许要数《作家的父亲》那篇了。作为父亲的老农,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他甘愿牺牲自己与其他子女,去造就被认为是天上文曲星下凡的儿子的前途。但竭力想成为作家的儿子,却是为了永远离开农村,逃离父辈们终日劳作的命运。父与子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差异,然而望子成龙的父亲却浑然不觉,心甘情愿在烈日下为儿子叫卖作品集。作品的主题重在亲子之爱。儿子在体会到父亲博大深沉的父爱时,深受感动,内心充满了悲凉。作品中的“作家”,也许就是申平的化身,感恩的思想尚未泯灭。能够感恩,一定懂得孝敬,这就难能可贵。
申平的《头羊》集中诸作,质量大体均衡。限于篇幅,难以全部盘点。上述蜻蜓点水式的扫瞄,纯属个人一管之见,目的在于向广大读者进一步推介申平及其小小说而已。
(备注:作者李靖国,现广东省政协委员,惠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惠州学院原副院长、中文系教授)
当代动物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
——读申平的动物小小说
&&&&&&&&&&&&&&&&&&&&
近十几年来,从不自觉到自觉,申平第一个亮出动物小小说的旗号,创作出了包括《头羊》《红鬃马》《野兽列车》《绝壁上的青羊》在内的数十篇动物小小说,并努力把其培育成了当代动物小说中的一朵奇葩。他秉持万物平等的生命理念,经由人类与动物和人类自身之间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他对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自身和谐相处的美好期盼。这些作品在情节叙述上充满传奇色彩,形象鲜明生动,凸现出浓郁的悲壮风格,为当代小小说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主题: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期盼
从情节冲突上考量,申平的数十篇动物小小说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人类与动物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人类对动物的生命伤害以及人类对动物空间的侵占。如瘸羊倌设计害死名叫“和平”的头羊(《头羊》);青羊为躲避猛兽和人类的杀戮,不得不躲在绝壁上(《绝壁上的青羊》);二是人类自身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以动物为主要载体的利益的争夺,如副乡长从农民张五手中强夺豹皮(《猎豹》);老肥、搓板、大杨三人在面对一只狐狸时各自打着有利于自己的如意算盘(《抓狐》)。但无论哪种冲突,其最终指向都是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期盼。
其中,对人类与动物世界和谐相处的美好期盼是其核心所在。最为典型的作品无疑是《恩仇记(三题)》。这组小小说由《结仇》《复仇》和《寻亲》三篇具有因果关系的作品构成。《结仇》写武刚子的父亲被“花花”(虎名)的父亲“虎王”叼走吃掉;《复仇》写武刚子打死“虎王”;《寻亲》写武刚子踏上寻找“花花”后代之路。作品通过武刚子与“花花”的两代恩怨情仇,对特殊年代背景下人类的荒唐行为——仇虎、杀虎进行了反思,进而传达出“人类必须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荣”的生态和谐观,文章结尾“爷爷骑着大老虎回家”的想象,就是对未来这一生态和谐观的美好图景描绘。
通过对人类贪婪、霸道、妒忌、狭隘等人性痼疾的批判来呼唤人类自身之间的和谐,亦是申平动物小小说的主题的重要层面。只是由于作者在表现此类主题时,采取的多是象征、隐喻等隐晦而非显著的叙事手段,致使读者较难发现其真实意图。我们以《头羊》为例略作说明。一只“忠于职守”、“勇猛无比”的头羊,其结局却是被瘸羊倌算计害死了。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是批判瘸羊倌的狭隘心理,还是悲叹一只羊的宿命结局?我觉得,从头羊的“头”上去理解这篇文章,才可以较近地靠近作者。“头”是领头、头领的意思。日常生活中有“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的说法。由此去看待文章中头羊的死,我们便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对富有个性的人才被打压和扼杀的惋惜,并期盼人与人之间能建立一种真诚的、友善的关系,让每一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当然,尊重动物,让动物回归到它们应该在的地方,从而保持自然界内部的和谐,也是申平的动物小小说应有之义。如《羊狗之战》通过对被人驯化的山羊与狼狗的搏斗残杀,批判了人类为了金钱而视动物生命如草芥的卑劣行径。尽管作者没有明确说出“牢笼中的动物”的出路,但毫无疑问,他是期盼这些动物能回归到它们应该在的地方。正如赵忠祥在为电视专题片《野生动物的节日》解说时说到的:“终将有一天,所有的动物们都将冲破关束它们的樊笼,奔向自然的时候,这一天将是野生动物们的节日”。
二、叙事:基于好读之上的艺术传达
从艺术审美上说,小说写作说到底就是解决如何“艺术地叙述”(雷蒙德·卡佛语)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杂乱无章的材料经由小说家之手锻造成一件艺术品。综观申平的近百篇动物小小说,我觉得他是深谙艺术品锻造之道的,大多数作品做到了“艺术地叙述”,具体表现在:
(一)在情节叙述上充满传奇色彩。
小小说篇幅虽短,但它在情节上依然要求逶迤之美。可要想在一千多字的篇幅里做到一波三折,而且折得“好看”,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此去观察申平的动物小小说,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情节叙述上的高超技艺,他不仅做到了情节上的委曲变化,而且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充满传奇色彩。如在《奇猪》中,作为一只很难存活的小垫窝,它在主人二扁头的喂养下竟然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像小象一般大小,此乃一奇;它性情凶猛,但对主人却无比温柔,此乃二奇;主人去当兵,它依依不舍,流下了眼泪,此乃三奇;更为传奇的是,它有次竟独自跑到八百公里之外,到部队找到了主人。再如在《恩仇记(三题)》中,为解救被武刚子抱走的幼虎“花花”,“虎王”竟带领一百多只老虎包围了武刚子所在的村庄;多年后,在武刚子打死“虎王”的刹那,他竟又撞上并认出了“花花”,而“花花”也认出了他。
充满传奇色彩是申平动物小小说在情节叙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么,这些传奇性的情节是否合情合理呢?如果用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奇猪》,我们可能会发现它的这条神乎其神的情节链不太令人信服,但当我们与作者一样秉持万物平等的生命信念时,我们或许就能接受这条情节链了。因为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它们都是有感情、有灵性的,它们与人类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人类中有奇人存在,动物中自然也有奇猪、奇狗、奇羊等存在。因此,《恩仇记(三题)》中,武刚子打死“花花”的父亲“虎王”而“花花”并未向武刚子复仇就很容易理解了,那是因为“花花”懂得知恩图报。这不是对动物的美化,这是作者站在与动物平等的立场上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发现。
(二)叙述语言生动形象,画面感强。
阅读申平的动物小小说,我们总是不自觉间沉入其中,这一方面源于它的传奇性情节,另外也与作者的叙述语言有关。申平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我们可先看看下面两句:
“夕阳射在它的身上,它的身子如锦缎一样闪闪发光;夕阳也照着它的红鬃,那顺着脖子拖下来的长长的鬃毛一跳一跳,正如一团火焰在燃烧。”(《红鬃马》)
“火龙驹又是一声悲鸣,忽然将身子一纵,就如一道红色的闪电,直扑下悬崖去了。”(《战马火龙驹》)
第一句是对夕阳下的红鬃马的描绘,第二句是对火龙驹凛然赴死的场景的叙述,从中不难看出,善用比喻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且富有画面感,这便是申平叙述语言上的特点。尤其是语言的画面感,真是令人击节赞叹。毫不夸张地说,《红鬃马》中的“红鬃马大战两只狼”、《恩仇记(三题)》中的“百虎围村”、《中国狼》中的“狼群勇战日本军”等画面,已经成为小小说场面描绘的经典。
(三)在叙述视角选择上妥贴、巧妙。
一篇作品对叙述视角的选择,或许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但从理论上说,肯定有一种视角最为妥贴和有效。以《头羊》为例。不少评论家在谈到这篇作品时往往多注重它的思想内涵,这的确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我觉得,从“艺术地叙述”来讲,妥贴、巧妙的叙述视角选择更应该被强调。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多角度、多层次地塑造头羊的形象和揭示瘸羊倌的深层心理。但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我”的注视下展开的,如开头部分写到:“那只威风凛凛的头羊一直活在我的记忆中,它的名字叫和平”,结尾也使用了第一人称,“我至今让然怀念和平”。作者为何运用混合人称进行叙述?他显然是有用意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可以客观地交待故事,头羊的“忠于职守”和“勇猛无比”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呈现;而第一人称则可以传递出叙述者的内心强音,把“我”对待头羊的态度十分鲜明地摆在读者的面前。“我发现瘸羊倌从此便恨上了和平”一句,倘若删掉“我发现”三字,那是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客观交待瘸羊倌的心理。保留“我发现”三字,这是第一人称叙述,暗示出“我”一直在关注头羊,体现出“我”对头羊的情谊。因此,“我发现”三字是不能删掉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的混合运用使得此文别具一格。
三、美学风格:源于草原之上的浑厚、悲壮
从美学上讲,申平的动物小小说多表现为浑厚、悲壮的风格。他的这一美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它跟草原有关。谈到草原,很多人把它想象为: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奔跑的马匹、悠闲的牧人。申平认为,这是对草原的误解,真正的草原并不仅仅由宁静和闲适构成,它还充满着动荡和冲突。作为内蒙古人,不管申平是否长久生活在草原之上,他对草原的认知无疑比生活在草原之外的人们更为靠近草原,因为,长期对草原的耳闻目濡,总会在一个人的内心扎根、开花。这样,申平在书写动物,尤其是草原上的动物时,为真实地再现出草原的样貌,他的着力点自然就放在了草原的动荡和冲突上,从而形成了浑厚、悲壮的美学风格。
就内容上说,这种浑厚、悲壮的美学风格主要由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对要表现的事物的生命力的极力彰显。如在《红鬃马》中,红鬃儿马子面对狼的围攻和挑衅,不仅毫无惧色,反而大胆出击,与狼进行了殊死搏斗。或许红鬃儿马子的行为不够理性,但其顽强、执着的精神是多么震撼人心啊,其身上挥洒出的旺盛的生命力又是多么令人钦佩和神往。在这样的精神浸润下,文章呈现出来的样貌不可能是纤柔的,它只能是浑厚与悲壮。二是把情节冲突推向极致,以惨烈的结局去完成主人公——动物或人生命中的绚烂之美。如《头羊》中,威风凛凛的头羊最终却被瘸羊倌算计至死;《红鬃马》中,红鬃儿马子最后留在草药上的只有斑斑血迹;《战马火龙驹》中,“战马一匹接着一匹,随着声音悲鸣不断扑下悬崖”;《杀狗》中,“虎子把嘴巴对着天空,发出了一声悠长而凄厉的叫声,然后它竟然自己走过去,嗖地一下将头伸进了绳套里。”如此美好的事物以此种方式向世界告别,实在是一曲悲壮的歌。
当然,这种浑厚、悲壮的美学风格也与作者深沉的叙述语调有关。如《红鬃马》中的一句话:
“主人对这草原呼喊,草原沉默,冷冷地把的声音抛掷回来。主人不由浑身发抖。”
由于红鬃马的死,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主人的打压,因此,作者为表达心中的愤怒,他在这句话中使用了“沉默”、“冷冷地”这些冷色调的词汇,使作品流淌出一股低缓、深沉的语调,从而与文本内容有机地协调在一起,共同生成了浑厚、悲壮的风格。
2005年,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主编兼节目主持人王采芹曾说:《动物世界》播出的20年历程,也就是中国电视观众改变环境与发展理念的教化过程。从社会价值上说,我觉得申平的动物小小说也是功莫大焉,它的意义也会日渐被凸显出来。
小小说名作欣赏目录:
(1)& 林斤澜& 《锁门》
(2)& 申& 平&
《红鬃马》
(3)& 蔡& 楠&
《谁送你上路》
(4)& 杨崇德& 《米洋乡长的一天》
(5)& 陈永林& 《半小时的故事》
(6)& 奚同发& 《戕 母》
(7)& 刘& 公&
《功过箱》
(8)& 王任叔& 《河豚子》
(9)& 黄荣才& 《我不想当典型 》
(10) 龚宝珠& 《你是一个好人》
(11) 宗利华& 《爱情谷》
(12 )闵凡利& 《芬 芳》
(13) 沈祖连& 《榕树下的瘦女人》
(14) 马宝山& 《尼姑庵》
(15) 冯骥才& 《刘道元活出殡》
(16) 海棠依旧《情 殇》
(17) 宗利华& 《老 六》
(18) 徐慧芬& 《姐妹花》
(19) 石& 鸣& 《红 玄》
(20) 张爱玲& 《散戏》&
这个苗条的老人家不论哪一路算法,都会是老年了。体态的轻盈已成轻飘,孙女儿不时拽着点,仿佛经不起人来人往的气流推搡。老人梳背头,花白头发纹丝不乱贴在脑后。深色衬衫,外罩浅棕条纹坎肩,上下不见星星尘土。一条雪白的麻纱手巾,老像没下过水,一只角掖在坎肩的右腋下,半藏半潇洒在胸前。随手一拽下来,掖掖眼角嘴角。和人谈话时候,掖在手心里,手指摩娑……这一条白手巾,带来风韵犹存。
孙女儿十来岁,架着黑边眼镜,架起了世事洞明的样子。孙女牵着奶奶走上台阶,吩咐:
“慢着,五十年没有见面了,不忙这两步……”
“一晃工夫。”
走到退休诗人门前,奶奶退后半步,孙女冲前一步,立刻敲门,一声比一声大。
里面幽幽地传出来断续声音。
“老伴,打牌去了,锁门……”声音虚弱下来,像是说“起不来”。声音又挣扎加强,“……别等我起来。”
奶奶转身走开,走到台阶那里,头重脚轻,坐了下来,孙女赶过来搀一把,开导道:
“糟老头子瘫了,你还激动什么?看,脸也白了,累不累……”
奶奶伸手拽白手巾“……手也哆嗦,值当?”耸耸娇嫩鼻子,纠正黑边眼镜。
奶奶自言自语。
“就和昨天一样,就是这么句话:‘别等我起来’。当时成了名言。”
“成了弱智。”
“那是一首叙事诗。那是大敌压境,兵荒马乱。大道边上有棵大树,一个瘫子上身靠在树干上,下身盖着毯子。有钱人拎着包包过来了,瘫子圆睁双眼,毯子下边支起来木头手枪,大喝一声:把包包放下,赶快逃命,趁我没改变主意,别等我起来……后来瘫子拉起来一支游击队。”
“奶奶,你两眼好精神,哇,好靓哇!”哇,似是进口的口气。
“别等我起来!乐观,幽默,这就够了,还朝气勃勃。”
“这是夸诗人了,因为出了诗的范围。得,再过五十年,腿脚总要差些,不一定再来。”
拉起奶奶,再到诗人门前,使劲敲门。
里边的声音像游丝,也像苦吟宝塔诗。
“……我/钥匙/打不开/自家的门/老伴去打牌/两脚麻木不仁……”
孙女正要嚷嚷,发觉奶奶又溜走了。还是坐到台阶那里,斜斜晕在花坛上,拽下白手巾,本要扇扇风,又一扔,盖住半边脸,半边飘落胸口。
孙女耸耸黑边眼镜,叹出来一口元气,说:
“够浪漫的。”
白毛巾微微起伏。
“一辈子打开过多少,就是打不开自己的门。”
《谁送你上路》
&&&&&&&&&&&&&&
该上路了,你走好。
  可你实在是不甘心离开这个世界呀!对于你来说,这世界太美好、太生动、太具诱惑力了,然而,你却不得不上路去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了。在那辆黑色的吉普车迎面向你撞来的一刹那,你的脑子里刷地亮起了一道白光,你看清了自始至终笼罩在你身上的那个黑色的魔影。那魔影使你惊诧、慌乱、木然,你根本就没有想到要逃避,你只有被车撞倒,碾过,你只有喋血仆地,最后,你只有上路了。
  但,且慢,你还想到你的办公室去看一看。那是局长办公室,一个带卫生间、洗浴室、会客室的大套间。你就在那张楠木办公桌上办公,你的身后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你的左侧是默然肃立的国旗。最初,你就是在那张办公桌上接了金唯的一条金项链的。当时,金唯红着脸吭吃着说,罗局长,你家老二要上大学了,这就算作哥哥的一点心意吧,请你转给她!你推辞不过,就笑着收了。不久,金唯就从乡下基层调进了城里机关。后来,你又在那张办公桌上接了金唯的一个牛皮纸信封。金唯说,罗局长,听说你老伴儿病了,我也没时间家去看看,这点儿钱你就给大姨买点儿滋补品吧!你望着金唯急出了汗的样子,觉得拒绝部下的好意就是对部下的伤害。为了不伤害部下,你又笑着收了。不久,金唯科员就被提升为金唯科长。后来,你还是在这张办公桌上接了金唯送你的一张去新、马、泰旅游的机票和一张牡丹卡。金唯说,罗局长,你总在家闭关锁国,不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该走出国门学习学习了,这对工作有利!这时,你早就把金唯当成是自家人了,自家人安排的活动不参加就是外待着自家人。于是,你欣然前往。你回国后,局里那位临时代你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了。你就向上级打了个报告,提金唯当了副局长。
  应该说,金唯在业务上是有一套的。应该说,你和金唯工作上的配合是默契的。金唯提升副局长的第二年,你们局评上了省里的先进。就在年终总结表彰会结束的那天晚上,你们喝完酒,金唯开车把你拉到了极乐天洗浴城。你们洗了澡,搓了背,金唯又请你去楼上按摩。你说,不了,今天喝酒太多,就免了吧。何况我这把年纪了,影响不好!金唯说,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这么想不开。看来你那趟国是白出了。你没听人说吗?不嫖不赌,对不住父母,不洗不摩,对不住生活。来,我也去,咱轻松轻松!金唯让服务生给你换上了花格的按摩服,然后搀着你上楼,进了彩灯朦胧的按摩间,叫了一位染了棕色头发的小姐。小姐先是轻描淡写地给你掐了掐头部,按了按胸部,然后就嘻嘻笑着,把手伸进了你的按摩服。你就觉得体内有一种东西啤酒瓶一样嘭地爆炸了,你被那爆炸的玻璃扎得失去了知觉……
  就在“按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闯进来两个公安,你就那样糊里糊涂地被带进了局子里。当金唯副局长拿钱来“赎”你出去的时候,你黑虎着脸问,怎么你没事儿?金唯拍打着自己的脑袋,一副懊悔不迭的样子,嗨——,我在按摩间里正想按摩,一个哥们儿打我手机说有点急事,我就带着司机出去了一下,谁知回来你就……
  你就突然间明白了什么,但你没言语,你只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你闻得出,那口长气里仍带着酒味儿。
  你的局长再不能当下去了。市纪委找你谈了话,给你提了一个副处级调研员,很体面地让你退了下去。临退之前,你推荐了另一位副局长接了你的班。新局长上任,仍然保留了你的办公室。这让你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可金唯副局长却歇了两个月的病假。
  随后就是那个结局的到来。尽管你有预感,但也不会想到来得这么快,就像当初你不会想到会退下去这么快一样。那天傍晚,你吃完饭要到对面的公园去练太极拳。出了家门,你一眼就瞥见了那辆停在公路旁的吉普车,黑色的吉普车。你感觉这吉普车跟你也许有点关系。就犹豫了一会儿。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你还是迈开步子向前走去。你就看到了那辆吉普车也发动了。它先是退了一段,然后就加了速度,呼啸着冲你开来。你根本就没有想到要逃避,你只有被车撞到,碾过,然后喋血仆地。
  当家人们赶来时,你已是气息奄奄。你看到那个自始至终笼罩在你身上的黑色的魔影在催你上路。你想喊出他的名字,但你终究没喊出。
  在家人血色的哭声中,你被那个魔影送着上路了。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牛多少钱一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