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什么叫货币化化意义?

意见领袖
夏磊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工作部署。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消除城市建设治理短板、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扩大内需、优化房地产结构,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群众的迫切需要,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本轮城中村改造立足实际,更强调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与上次棚改显著不同。
一是聚焦核心城市。本轮城中村改造率先从21个超大特大城市开展,七普统计21城的常住人口总数达2.9亿,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房地产投资、土地出让金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1%、37.7%、37.5%、34.4%,2022年GDP总量是全国的32%。如果加上14个I型大城市,35城常住总人口达4亿,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房地产投资、土地出让金分别占全国的32.8%、50.3%、50.3%、48.4%,2022年GDP总量是全国的43.3%。
二是有针对性调整房地产供需结构。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总体供需基本平衡,但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的主要问题是核心区域土地供给不足。本次城中村改造通过盘活核心区域中的城中村土地,在核心区位增加土地供给,达到平衡供需结构的目的。
三是政策机制更完善。在资金上,全市范围内统筹改造资金,既可按市场化原则提供商业银行贷款,又可将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未来政策性资金也可能进入;在土地和规划上,实行净地出让,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出台地方性法规,创新存量土地使用方式。
总体而言,本轮城中村改造是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具体实践,既注重民生福祉,又能弥补城市建设发展短板。
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意义值得重视。
第一大经济意义是改善民生,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当前城中村“脏乱差”的现实,与人民“住好房”需求相背离。第一,建筑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城中村存在较多年久失修建筑,房屋逐渐破损老化,同时私搭乱建、擅自加层等违法改扩建现象严重,不满足基本的建设标准。还存在分布高密、电路老化、私拉乱接、物品堆放占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问题,留下用电和消防隐患。第二,住房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差。由于建筑规划缺乏监督指引,房屋成套率低,缺少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存在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缺乏固定的垃圾存放场所等问题导致居住环境差。第三,缺乏公共服务配套。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内,但未被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大量青年人、新市民居住于此,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却无法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
城中村改造是实现居民“住好房”的高效路径。一是改造老旧房屋,提升居住安全性。城中村自建房往往缺乏专业设计和安全规范,抗灾害能力低,针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城中村房屋,可拆除新建;针对失养失修失管、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房屋,可进行经常性整治,防范风险隐患,提升居住条件。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住舒适性。为城中村居民补齐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提高住房成套率,进行市政设施更新、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打造户外活动场地等便民设施。三是增设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城中村改造可重新对城中村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增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控制千人指标,设置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配套,为居民打造 “十五分钟生活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第二大经济意义是形成有效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中村改造拉动内需主要涉及四大方向:新建商品房销售和投资,包括为拆迁户提供的安置商品房、货币化安置的业主非定向再置业、改造地块腾退后供应的新建商品房、腾退后新增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消费,供给端有村民将富余的安置房出租,需求侧有异地安置期间村民阶段性过渡租赁和原有租户再租赁;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消费和投资,带动建筑业、机械工业、电器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水电气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
预计5年改造周期内,乐观情形下21城累计拉动住宅销量9.7亿平方米、占全国住宅总需求量的17.0%;谨慎情形下拉动2.8亿平方米、占比4.9%。如果按照房地产销售面积比例将范围扩大到含I型城市的35城,预计乐观、谨慎情形下改造期内累计拉动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分别为14.4、4.2亿平,分别占全国商品住宅需求总量的25.3%、7.3%。
预计5年改造周期内,21城在乐观、谨慎情形下共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为11.6、4.2万亿元。如果按照房地产投资比例将范围扩大到含I型城市的35城,乐观、谨慎情形下改造期内累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为15.5、5.7万亿元。
第三大经济意义在于补齐城市建设治理短板,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从城市规模看,《“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我国过去许多中心城市进行“摊大饼”式的发展,城镇化不彻底,过度追求扩张,导致交通、人口、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突出。从城市管理效率看,城中村的用地性质主要为集体土地,长期游离于城市规划之外,村民、村集体自发推进经营粗放、用地不规范,甚至出现违法建筑状况,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割裂、管理效率低,导致发展不均衡、质量不高。从城市功能看,好的城市风貌应该是职住平衡、有完备的产业配套,能解决部分居住区就业。但当前城中村大多是简单的杂乱居住区,产业缺失或老化,亟待升级。
城中村改造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一,引导城市集约化发展。通过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使城市的发展模式由追求“大而全而散”转向追求“特而强而优”,从而约束城市规模。第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通过对土地性质重新规划,使城中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向更加紧凑、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三,植入产业。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结合城中村自身情况,发展合适产业。对无产业型城中村,依据城中村自身资源建立合适产业;针对产业型城中村,进行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先进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第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腾挪核心区地块,选择优质合作单位综合评价出让或带设计方案出让。通过引入相关产业或城中村原有产业升级,带动就业与周边物业价值提升,增加持续性利税收入。
第四大经济意义是调整供需格局,推动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城市核心区可供地块锐减,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缺乏核心区土地供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核心区住宅用地供应十分稀缺,土地供应郊区化,但大量购房者的购房需求、租房者的租赁意愿回归城市核心区,造成了大城市住房供需错配的矛盾。城中村改造可以把城市核心区的土地重新释放供应出来,在此基础上,建造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建筑,满足多方需求。
城中村改造不仅调整优化供需结构,更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一是释放核心城市优质土地资源。城市核心区土地的使用价值远超城郊土地,属于优质地段,经过多年发展这部分土地已所剩无几。将原本占用城市核心区的建筑拆除或修缮,增加城市核心区的土地供应,能有效改善城区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二是增加城区改善型商品房供应,顺应改善需求向核心区回流的趋势。当前,购房者回归理性,更注重通勤时间等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功能属性,其购房需求逐步回归城市核心区。城中村改造所释放的地块,有助于增加改善型住房的供应。三是增加租赁供给,实现职住平衡。城市核心区住房供不应求,使得其房价、租金皆居高不下,给年轻人、外来人口造成了生活压力。将城中村占用的土地腾挪出来,在此基础上建造容积率高的建筑,增加租赁住房数量,有利于满足城市净流入人口的需求,降低通勤成本为城市发展吸纳更多人才。
风险提示:对房地产政策解读偏差;数据可得性受限,部分数据口径不完全一致,斟酌比对使用;测算预设条件局限性导致与现实情况偏差;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城中村改造的四大经济意义》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8月27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夏磊
SAC编号:S0350521090004
(本文作者介绍: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7-12-02 11:29
来源:
凯程学霸驾到
1.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2015年11月30日,IMF宣布人民币加入SDR (特别提款权)境外购物或可用人民币,决议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
2.条件
(1)货币自由兑换,指在一个统一的或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可以通过某种兑换机制自由地兑换。
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竞争。如果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替代性增强,不仅将现实地改变储备货币的分配格局及其相关的铸币税利益,而且也会对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3.流通现状
第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
第二种,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著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
第三种,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著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资料显示,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很多宾馆、购物商场、尤其是游人的购物点都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人民币。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
第四种,人民币自由兑换1与人民币国际化。1996年12月,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2011年,中央决策层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提法有了一些积极变化:当年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将“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金融业的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权限达到一定程度,“可自由使用”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可自由使用不意味着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但以相当程度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为前提。因此,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也将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交替进行。
第五种,一带一路、亚投行与人民币国际化。2015年11月30日,IMF正式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与此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2”战略,在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逐步发挥作用。可见,“资本项目下输出,经常项目下回流”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已经形成。一方面,人民币资产的需求提升,要求境内资本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使得人民币回流渠道更为通畅,提升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背景下,境内企业与个人跨境投资的规模不断提升,需要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综上,为了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进程也需要相应加快。
4.有利之处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
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所以能够充当世界货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实力雄厚和国际信用较高的充分体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就拥有了对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将对我国产生依赖性,并且将受到我国金融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这使得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掌握一定主权的国际规则制定者,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将随之增加。这种话语权意味着我国将在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这可以增强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从而扩大我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同时,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可以改变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制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②有利于减少汇价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的外贸企业受益匪浅。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绝大部分采用美元、欧元或日元为计价和结算货币,美欧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都由我国外贸公司来承担,一旦汇率产生波动,我国就有可能遭受重创。人民币国际化后,对外贸易和投资可以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将随之减小。外汇率风险和稳定的收益预期,会促进我国企业扩大外贸易和投资的积极性;其他国家对人民币的需要,会使这些国家向我国开放市场,这都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作为人民币的发行国,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场,大量资金的汇集和交易,既会对我国金融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快我国对金融体系的改革步伐,提高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和加强金融监管,也会给我国金融业带来巨大服务和利息收益,还会大大方便国内企业筹资,给国内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我国获得国际铸币税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大、最直接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是指货币发型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在国际上,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国际货币相当于无偿从别国征收铸币税。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下,货币的发行和管理成本比较低,世界货币发行国政府可以获得近似于货币供应量的铸币税受益。其获得的利润是他国的商品和劳务及直接投资的收益。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就意味着我国可用微乎其微的纸币发行成本来获得和使用国外的物品和资源,也就相当于获得了无息贷款,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筹集到额外的国际资金。
④有利于我国缓解高额的外汇储备压力,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目前我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实际上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巨额的外汇储备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近些年来,美国经济一直萎靡不振,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令美国经济雪上加霜,使得美元的坚挺形象受损,导致美元不断贬值,致使我国外汇储备实际缩水,财富大量流失。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方面可以实现货币替代,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国际储备的数额,而且减少我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
5.不利之处
①不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更高,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在享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好处的同时,国内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收到外部经济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带来风险。由于货币管制壁垒的撤出,资本的国际流动更加容易和频繁,别国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都可以通过货币直接波及我国。特别是当人民币汇率被显著的高估时,将给国际投资者以套利机会,刺激短期投机性资本的流动。届时,大规模的国际热钱将借机造势,通过迅速改变资本流向和投机方向以牟暴利。大量频繁的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流入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剧烈的震动,会对人民币汇率,资本市场利率,国内资产价格及外汇储备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还可能产生巨大的“羊群效应”是一过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为区域性甚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②遭遇“特里芬难题”。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也将遇到“特里芬难题”,陷入两难境地;作为一种国际货币,一方面要通过持续国际收支逆差来满足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要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须扩大出口,需要对外保持巨额贸易顺差。但是,如果我国保持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对外投资就相对不足,势必会引起其他逆差国家人民币短缺,导致对人民币需求过旺,进而使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压力,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③不利于我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将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地位,以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强,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对其他国家和受其他国家的影响扩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因此,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的运行,还要考虑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问题和损失。
④不利于人民币的管理和检测。
人民币国际化后,境外人民币现金被大量需求和流通,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和检测的难度。同时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也会加大一些非法活动如走私、赌博、贩毒的出现。这不仅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会增加反假币、反洗钱、工作的困难,使人民币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来源: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
夏磊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工作部署。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消除城市建设治理短板、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扩大内需、优化房地产结构,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群众的迫切需要,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本轮城中村改造立足实际,更强调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与上次棚改显著不同。  一是聚焦核心城市。本轮城中村改造率先从21个超大特大城市开展,七普统计21城的常住人口总数达2.9亿,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房地产投资、土地出让金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1%、37.7%、37.5%、34.4%,2022年GDP总量是全国的32%。如果加上14个I型大城市,35城常住总人口达4亿,2021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房地产投资、土地出让金分别占全国的32.8%、50.3%、50.3%、48.4%,2022年GDP总量是全国的43.3%。  二是有针对性调整房地产供需结构。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总体供需基本平衡,但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的主要问题是核心区域土地供给不足。本次城中村改造通过盘活核心区域中的城中村土地,在核心区位增加土地供给,达到平衡供需结构的目的。  三是政策机制更完善。在资金上,全市范围内统筹改造资金,既可按市场化原则提供商业银行贷款,又可将城中村改造项目纳入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未来政策性资金也可能进入;在土地和规划上,实行净地出让,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出台地方性法规,创新存量土地使用方式。  总体而言,本轮城中村改造是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具体实践,既注重民生福祉,又能弥补城市建设发展短板。  城中村改造的经济意义值得重视。  第一大经济意义是改善民生,实现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当前城中村“脏乱差”的现实,与人民“住好房”需求相背离。第一,建筑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城中村存在较多年久失修建筑,房屋逐渐破损老化,同时私搭乱建、擅自加层等违法改扩建现象严重,不满足基本的建设标准。还存在分布高密、电路老化、私拉乱接、物品堆放占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等问题,留下用电和消防隐患。第二,住房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差。由于建筑规划缺乏监督指引,房屋成套率低,缺少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存在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缺乏固定的垃圾存放场所等问题导致居住环境差。第三,缺乏公共服务配套。城中村位于城市建成区内,但未被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大量青年人、新市民居住于此,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却无法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  城中村改造是实现居民“住好房”的高效路径。一是改造老旧房屋,提升居住安全性。城中村自建房往往缺乏专业设计和安全规范,抗灾害能力低,针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城中村房屋,可拆除新建;针对失养失修失管、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房屋,可进行经常性整治,防范风险隐患,提升居住条件。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住舒适性。为城中村居民补齐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提高住房成套率,进行市政设施更新、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打造户外活动场地等便民设施。三是增设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城中村改造可重新对城中村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增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控制千人指标,设置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配套,为居民打造 “十五分钟生活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第二大经济意义是形成有效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中村改造拉动内需主要涉及四大方向:新建商品房销售和投资,包括为拆迁户提供的安置商品房、货币化安置的业主非定向再置业、改造地块腾退后供应的新建商品房、腾退后新增保障性住房;住房租赁消费,供给端有村民将富余的安置房出租,需求侧有异地安置期间村民阶段性过渡租赁和原有租户再租赁;房地产相关产业链的消费和投资,带动建筑业、机械工业、电器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包括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水电气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  预计5年改造周期内,乐观情形下21城累计拉动住宅销量9.7亿平方米、占全国住宅总需求量的17.0%;谨慎情形下拉动2.8亿平方米、占比4.9%。如果按照房地产销售面积比例将范围扩大到含I型城市的35城,预计乐观、谨慎情形下改造期内累计拉动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分别为14.4、4.2亿平,分别占全国商品住宅需求总量的25.3%、7.3%。  预计5年改造周期内,21城在乐观、谨慎情形下共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为11.6、4.2万亿元。如果按照房地产投资比例将范围扩大到含I型城市的35城,乐观、谨慎情形下改造期内累计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分别为15.5、5.7万亿元。  第三大经济意义在于补齐城市建设治理短板,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从城市规模看,《“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积极破解“大城市病”,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我国过去许多中心城市进行“摊大饼”式的发展,城镇化不彻底,过度追求扩张,导致交通、人口、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突出。从城市管理效率看,城中村的用地性质主要为集体土地,长期游离于城市规划之外,村民、村集体自发推进经营粗放、用地不规范,甚至出现违法建筑状况,城市整体空间规划割裂、管理效率低,导致发展不均衡、质量不高。从城市功能看,好的城市风貌应该是职住平衡、有完备的产业配套,能解决部分居住区就业。但当前城中村大多是简单的杂乱居住区,产业缺失或老化,亟待升级。  城中村改造是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一,引导城市集约化发展。通过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使城市的发展模式由追求“大而全而散”转向追求“特而强而优”,从而约束城市规模。第二,提高城市管理效率。通过对土地性质重新规划,使城中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城市公共资源向更加紧凑、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三,植入产业。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结合城中村自身情况,发展合适产业。对无产业型城中村,依据城中村自身资源建立合适产业;针对产业型城中村,进行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先进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第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腾挪核心区地块,选择优质合作单位综合评价出让或带设计方案出让。通过引入相关产业或城中村原有产业升级,带动就业与周边物业价值提升,增加持续性利税收入。  第四大经济意义是调整供需格局,推动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城市核心区可供地块锐减,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缺乏核心区土地供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核心区住宅用地供应十分稀缺,土地供应郊区化,但大量购房者的购房需求、租房者的租赁意愿回归城市核心区,造成了大城市住房供需错配的矛盾。城中村改造可以把城市核心区的土地重新释放供应出来,在此基础上,建造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建筑,满足多方需求。  城中村改造不仅调整优化供需结构,更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的供给侧改革。一是释放核心城市优质土地资源。城市核心区土地的使用价值远超城郊土地,属于优质地段,经过多年发展这部分土地已所剩无几。将原本占用城市核心区的建筑拆除或修缮,增加城市核心区的土地供应,能有效改善城区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二是增加城区改善型商品房供应,顺应改善需求向核心区回流的趋势。当前,购房者回归理性,更注重通勤时间等与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功能属性,其购房需求逐步回归城市核心区。城中村改造所释放的地块,有助于增加改善型住房的供应。三是增加租赁供给,实现职住平衡。城市核心区住房供不应求,使得其房价、租金皆居高不下,给年轻人、外来人口造成了生活压力。将城中村占用的土地腾挪出来,在此基础上建造容积率高的建筑,增加租赁住房数量,有利于满足城市净流入人口的需求,降低通勤成本为城市发展吸纳更多人才。  风险提示:对房地产政策解读偏差;数据可得性受限,部分数据口径不完全一致,斟酌比对使用;测算预设条件局限性导致与现实情况偏差;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风险。  证券研究报告:《城中村改造的四大经济意义》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8月27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夏磊  SAC编号:S03505210900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货币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