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亦有不利焉中的焉什么意思“焉”是什么意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 朗读课文
  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二、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人物 性格 事件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义) ↓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 秦军乃还
  智说秦伯(智) ↓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他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在揭露了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后,又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最终与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1、课前5分钟演讲
  2、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
  个别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3、郑伯
  (1)善于纳谏----“公从之”
  (2)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
  (3)长于言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 拓展阅读
  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说: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解说: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解说:秦晋两国虽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解说: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了他的戒备心理,为自己的成功说服扫除了障碍。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解说: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四、 【小结】
  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五、 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3、分析成语,学会用成语概括文中的内容。
  4、将这些成语串成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一、《左传》其书
  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二、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三、知识梳理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1、秦军汜( )南 2、佚( )之狐 3、夜缒( )而出 4、许君焦、瑕( )5、若不阙( )秦 6、使杞( )子、逢( )孙、杨孙戍之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夜,缒而出 缒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3、是寡人之过也 是 过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 设版
  6、又欲肆其西封 肆 封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 惟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
  9、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
  10、失其所与 与
  (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共其乏困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4、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5、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
  1、贰于楚也 (句中义: 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 (句中义: 今义: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 (句中义: 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 今义:儿子)
  5、越国以鄙远 (句中义: 今义: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 (句中义: 今义: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 (句中义: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8、微夫人之力 (句中义: 今义:妻子的尊称)
  (五)、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 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锬?____ ___
  3、因人之力而敝之 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 _________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6、夜缒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
  7、与郑人盟 __________________
  8、共其乏困 _______
  9、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______
  10、唯君图之
  11、阙秦以利晋
  12、朝济而夕设版焉
  1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4、邻之厚,君之薄也
  (六)、根据所提示的特殊句式类型,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
  1.判断句 (2)君之所知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2、省略句 (4)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5)晋军(于)函陵(介词)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1)以其无礼于晋
  3、介词结构后置句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句) (3)且贰于楚也
  (4)佚之狐言于郑伯
  4、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
  (七)、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1、以
  (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1)子亦有不利焉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朝济而夕设版焉
  (5)且焉置土石
  (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夫晋,何厌之有
  4、之 (3)是寡人之过也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将焉取之
  (1)以其无礼于晋/君知其难也/又欲肆其西封/失其所与
  5、其
  (2) 吾其还也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6、且
  (2)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八)、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
  (1)贰则疑惑
  1、 贰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3)不迁怒,不贰过。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蜀之鄙有二僧
  2、鄙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4)越国以鄙远
  (1)许之。
  3、许 (2)许君焦、瑕。
  (3)潭中鱼可百许头。
  (1)恨晨光之熹微
  4、微 (2)人微言轻
  (3)味苦而微辛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使史更敝衣草屦
  5、敝 (2)敝人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4)因人之力而敝之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6、说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秦伯说,与郑人盟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7、辞 (2)停数日,辞去。
  (3)辞甚畅达。
  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面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下面语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夫人的一臂之力,我是不会达到(回国做国君的)这样的境地的。”
  B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回国做国君的)这样的境地的。”
  C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夫人的参与介入,我不会落到这个地步的。“
  D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胁制,我不会落到这个地步的。
  3.下面语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因人之力而敝之
  A 凭借人家的力量(建立基业)却反过来伤害他 B 借别人的力量打败他
  C 因人家的力量强而受到破坏 D 因人家的力量弱而受到破坏
  4.翻译: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经,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扑彘而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 ,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选出加点词的词性分类最恰当的一项( )
  A ① ⑥ / ② / ③ ④ ⑤ ⑦ B ① / ② / ③ ④ ⑤ ⑥ ⑦
  C ① ② / ③ ④ ⑥ ⑦ / ⑤ D ① ② ⑤ ⑥ / ③ ④ ⑦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句中两个“子”的正确解释是( )
  A 夫子 / 你 B 妻子 / 儿子 C 曾子 / 妻子 D 你 / 孩子
  3.选出对“妻适市来”中“适”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买(东西) B 刚才 C 合适 D 往,去
  4.“特与婴儿戏耳。” 的正确译句是( )
  A 特地跟婴儿一起玩耍罢了。 B 特地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C 只是和小孩子做游戏罢了。 D 只不过跟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5.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 )
  A 说明曾子对孩子非常疼爱。 B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严肃,要讲究上下尊卑。
  C 说明曾子教子注重身教。 D 曾字希望妻子要严格教育子女。
  三.本文对话十分简约,为突出烛之武的言辞,省去了秦伯之语。请你根据当时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烛之武每说一层意思之后,秦伯的表情和言辞。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3
  [学习重点]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有人认为它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具有独立创见的历史著作。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文章中的中心人物烛之武,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中,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秦晋间互争霸权,权利不一致的基本矛盾侃侃而谈,句句打动对方。终于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烛之武的言行,体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思想。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写秦、晋国围郑;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3段写烛之武智退秦师;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本文主要写烛之武说退秦师,因此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是本文记叙的重点,从而塑造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后的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的了如指掌,,使他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于其他方面就写得较为简略。文章波澜起伏,亦张亦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叙事中注意伏笔与照应,从而使结构严谨。
  [课文重点存储]
  要重视积累,对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要寓词于句,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透彻理解,应牢记:积累是运用的前提。
  词类活用
  一、字
  1、字音:
  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
  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
  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
  2、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
  二、词
  1、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⑤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古今异义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①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
  ②行李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
  ③乏困
  今义:疲劳。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夫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亦有不利焉中的焉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