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平卫士故宫纪念章章多少钱?

前天晚上,老山战友“天边”给我发消息说:有位叫梅子的网友通过他发布的视频想找到我。“天边”运营着一个自媒体账号,军旅题材的,粉丝颇多,且都是退役军人,经常有失联的老战友通过他的账号重新联系上。她对“天边”说:你好战友,请问你有董旭的联系方式吗?我是她师傅梅子(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她当年从战场回来,把珍贵的“和平卫士”纪念奖章送给了我,我每当看到这枚纪念章就想起她,我想把这有纪念意义的奖牌回归她的主人,提前感谢帮忙,希望能机缘巧合,我的这个愿望能实现。


35年前的“梅子”“梅子”!35年弹指一挥间,在我脑海中一下子想到了,这是当年在部队医院实习时带我的李梅姐。李梅姐从出生、上学到参加工作都是跟随父母在边疆度过的,他父亲是一位老边防军人,戍守边疆直到离休,组织安排老干部回内地休养,李梅姐作为子女随从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


作者董旭在昆明与在前线救护过的伤员留影我实习的第一天她就开始带我,她特别认真,把书本上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给我一一讲解,并且不放过每个细节,因为她的严教很快我就能独挡一面。在工作中她很严肃,下了班后她就是名符其实的知心大姐,当时我们实习还是拿学员津贴的,每月十几元钱。李梅姐是拿工资的,每月有近一百元,每到值夜班时她就买些零食给我。她还利用休息日邀我去她家吃饺子,至今我都能想起她老父亲、那位戍守了一辈子边关的老军人爽朗的笑声!


作者董旭在老山与即将参加拔点作战的突击队员留影正是李梅姐的言传身教,让我得到了真传,在战场上为血染盔甲的战友疗伤,圆满地完成了战地救护任务,顺利凯旋。九十年代初我转业到了地方,李梅姐调出了原单位,当时的通信不便,我们从此失去了联系。昨天李梅姐一联系上我,即刻让快递把这块纪念章给我送了过来。打开快递一看,纪念章的盒子保存得还是那么完美,35年了,纪念章还是那么光彩耀眼!


35年前,董旭将这枚纪念章送给了李梅,今天李梅又将它物归原主。这35年来,李梅一直坚守在部队的医疗护理岗位上为兵服务,今年年初才退出现役。她告诉我在退役那天的仪式上,她用20分钟写了一首诗,写出了她当时内心的波澜。《你是军人》作者:梅子你是军人,无论你穿着军装,还是脱了军装。无论你走在军营,还是走在乡间。无论你守卫疆土,还是守望亲人。


35年前的“梅子”你是军人从你接到入伍通知起,从你接过绿色军装开始,你就拥有了无形的力量。当第一口军粮咽下,当第一次举行军礼,你就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你是军人当听到第一声起床号,你的行动就不同寻常。当初次站到练兵场学会步调一致,当你背诵着军人誓言的那一刻,你的血液就注入了军魂。


35年前的董旭你是军人无论你是新兵还是老兵,无论你来自哪个兵种。无论你的性别,只要相遇就是兄弟,就会在危急关头……毫无保留地将生命彼此托付。你是军人即使脱下军装,也不会当孬种。面临强劲的对手你不会后退,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你会毫无顾忌地出手。你是军人,无论你军龄长短,你胸中就镶嵌着中国心,你的身体永久烙着军人本色,你骨子里永远埋着正义之力。……你就是军人!!!(2022年元月7日写于退伍大会)


1987年的老山前线,董旭(中)与战友一起巡诊途中。这就是李梅姐几十年来初心不改的军人情怀,见证的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军人的血脉传承!(本文作者:董旭,转业军人,曾参加1984年国庆大阅兵女卫生兵方队,1987年作为军医学校见习学员奔赴老山参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你关于你对巨浪2导弹的一些评价,我这里找到另一位大佬的文章,但跟你说的完全不一样。

深海回音——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深度解析(一)

军事观察员,独立撰稿人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年底的时候,长期关注中国军力发展的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报》引述“美国国防部知情官员”的消息,称中国军方在2018年11月底首次试射了一枚“巨浪-3”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美媒称,“巨浪-3”是中国正在开发的第三代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代号,射程超12000公里,可携带单个或多个核弹头。

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我们不禁就要思考了,“巨浪-2”是在2012年年底设计定型装备海军的,094战略核潜艇首次携带巨浪-2进行战备巡航是在2014年。也就是说巨浪-2装备部队才四年时间,巨浪-3就已经进入实弹试射阶段了?难道说巨浪-3和巨浪-2当初就是平行发展的两个项目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以其相信这个纯属子虚乌有的巨浪-3,笔者更倾向于这只不过是一次巨浪-2的年度试射。

图1:刚刚跃出水面的一枚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发动机尚未点火,从涂装看这是一枚实验弹

要想理清楚巨浪-2的来龙去脉,我们的故事就要从很多年以前开始说起。很多军事爱好者估计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巨浪-2的名字,都知道巨浪-2经历了漫长的研发,但实际上巨浪-2的历史比大家知道的还要早很多。时间往前可以一直追述到1976年,那一年文革都尚未完全结束,中国中央军委就已经正式批准了巨浪-2的研制任务,只不过对于先研制“潜射中程导弹”还是“潜射远程导弹”出现了意见分歧。因为那个时候连近程的“巨浪-1”潜射导弹都尚处于研制阶段。1986年,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联合论证固体远程战略导弹总体方案,决定要研制“陆基远程导弹”和“海基远程导弹”,遵照“先陆后海、陆海兼顾、技术通用”的指导思想,导弹要达到直径2米、3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8000公里的要求。这项计划的核心是要研制体现“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要求的2米直径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这一支藤上开出了两朵花,依照这个计划中的2米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个就是后来的“东风-31”,另一个就是“巨浪-2”。1994年,第二代战略核潜艇正式立项,这就是后来的094战略核潜艇。1999年5月8日,美军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同年10月1日,东风-31参与了北京建国五十周年国庆阅兵,正式在世人面前亮相。同年底东风-31A和巨浪-2正式立项。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后来世人热炒的“东风下海”是很不确切的。东风-31和巨浪-2在论证阶段就是平行发展的两个项目,在相关设计上一开始就兼顾了两者的需求,所以东风-31和巨浪-2并不是父子关系,而更像是一对系出同源的同胞兄弟。

图2:被渔民打捞上岸的巨浪-2第一级,可以分辨出它有2米直径和复合材料壳体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巨浪-2直径2米,3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长度14米,起飞重量估计超过50吨。依照1986年的最初计划要求,射程要达到8000公里。在整体设计上采用了头部双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水面点火等设计。

双整流罩这种设计最早见于前苏联的“R-39鲟鱼”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北约编号:SS-N-20)。由于潜射弹道导弹需要从水下发射,等导弹跃出水面后再改为大气飞行,所以导弹需要同时面对海水和大气这两种不同介质的考验。海水的密度约是空气的800倍,在水里最理想的整流罩造型是水滴造型,如同鱼雷或水滴造型的潜艇头部;而在大气飞行时,由于导弹最终是要离开大气层的,所以需要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7.9公里的高超音速,这时候最理想的整流罩造型则是圆锥型,如同步枪子弹弹头或是超音速战斗机的鼻锥。而巨浪-2采用双整流罩的设计,目的就是想同时拥有水下和空中的最佳流体性能和气动外形。导弹离开潜艇时,先使用流体性能最佳的水滴造型整流罩,导弹跃出水面后,水滴造型整流罩抛离,露出里面超音速性能最佳的圆锥型整流罩,出大气层后,再把圆锥型整流罩抛离。跟R-39不一样的是,巨浪-2还开创性的使用了水下尾整流罩,用来减少导弹水下尾部阻力,尾整流罩也是跃出水面后抛离。巨浪-2这么做的目的,显然是在追求极限性能,当然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设计过于复杂,可靠度相对较低。

而美国的“三叉戟2-D5”和法国的“M51”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则没有搞得这么复杂,由于无法同时兼顾水下流体行能和大气飞行的气动造型。于是按水下造型优化,使用水滴造型整流罩,大气飞行时则使用减阻杆减阻。这种设计简单有效,可靠性极高。导弹在跃出水面后,除了弹出减阻杆外再没别的机械动作。缺点则是水滴造型整流罩在超音速飞行时,阻力实在大的惊人,虽然美海军宣称D5的减阻杆在导弹前面产生激波,可以减少后部弹体50%的摩擦阻力,但整体减阻效果仍远远不如圆锥型整流罩。

图3:左边是美国的“三叉戟2-D5”,右边则是“三叉戟1-C4”,注意D5的水滴造型整流罩和头部减阻杆

水中主动空泡技术原理类似于“超空泡”现象,导弹上带有空泡发生器,可以产生大量空泡包裹住弹体,这时弹体表面接触的介质就会从海水变成气体,大大减少了弹体摩擦阻力。水中主动空泡技术常见于法国和俄罗斯的潜射弹道导弹,因为法、俄两国导弹惯常使用水下点火技术,导弹在水下点火后,需要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冲出水面,而海水阻力又远远大于空气,这极大的消耗了导弹燃料,影响了最大射程,所以需要主动空泡技术来降低水中阻力。而使用水面点火的导弹由于不存在水中阻力问题,是可以不使用主动空泡技术的,比如美国三叉戟2-D5,导弹靠潜艇的燃气或压缩空气弹射,无动力出水,在水面点火。由于阻力巨大的海水是靠外力通过的,所以D5的射程惊人。但由于D5在水下是没有动力的,弹道不可控。出水的时候,由于出水溃灭压力和巨大出水载荷,无动力的导弹当出现大姿态角时,就需要第一级发动机用矢量喷管来大角度纠正导弹姿态,这也会额外消耗一些燃料。

巨浪-2最初的设计和D5如出一辙,水下使用水滴造型整流罩来优化水下弹道,无动力出水,水下弹道不可控,水面点火。巨浪-2由于缺乏经济和必要的试验数据支持,试射时连续试射失败。甚至在2009年最后的定型试验时试射失败,于是整个计划喊停,不得不重新做补充设计。增加了水中主动空泡技术,目的是通过空泡水中减阻的方法,把导弹的出水姿态约束在第一级发动机矢量喷管的伺服系统可控范围内。这样做即可规避水下导弹不可控的风险,减少水中阻力,又可以大大减少第一级发动机的纠偏角度,节约燃料,提高射程。但问题跟前面一样,这额外增加的水中主动空泡技术,又增加了导弹的复杂度,降低了可靠性。

图4:刚刚跃出水面的一枚三叉戟2-D5,矢量喷管正在大角度纠偏

头部双整流罩、水中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水面点火、高比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先进的壳体材料、轻巧可靠的电子设备。这些技术无一不是复杂而艰深的,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在一种潜射弹道导弹上全部使用这些技术,美国的“三叉戟2-D5”、法国的“M-51”、俄罗斯的“R-30圆锤”(北约编号:SS-N-30,也被翻译成“布拉瓦”)都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或是几种。而“巨浪-2”则是第一种选择了它们全部的潜射弹道导弹,这显然是在追求极限性能,不过既然想将它们全部集于一身,那就注定了整个研发过程困难重重。

还是先回到1999年,那年巨浪-2正式立项。同年10月,当时中国唯一的一艘弹道导弹实验潜艇——“长城200号”艇解封,并重新服役,组建艇员队,此前该艇曾封存8年;2001年8月,长城200号艇第一次在水下成功试射巨浪-2模型;年,完成多次模型弹水下发射试验;2003年5月17日,陆态巨浪-2遥测弹首次在25基地成功完成飞行试验;2004年8月,遥测弹水下发射失败;2005年6月17日,遥测弹水下发射成功;2006年,遥测弹水下发射失败;2008年5月29日,模型弹水下发射成功;2009年4月27日,遥测弹水下发射失败,这次实验原本是定型前最后一次试验,由于试验失败,整个计划受到巨大的挫折,各方面的压力对研制单位铺天盖地而来。

图5:中国海军“长城200号”弹道导弹试验艇,脱胎于前苏联629级,中国仅建造一艘,于1964年下水,见证了中国“巨浪-1”和“巨浪-2”的全部研制试射过程

在随后的方案讨论会上,有专家提9出在限制使用条件的前提下,继续沿用原有技术方案,这样能够减轻巨浪-2攻关的压力和难度,使巨浪-2尽快定型。但这样的话,就势必减弱巨浪-2的战场适应能力,巨浪-2做为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肩负着二次核反击的重任,不是可以随意将就的型号。最后研制单位决定使用新的技术方案来彻底解决问题,新技术就是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技术,并最终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降低出水溃灭压力和减少出水载荷的显著效果。相关单位还重新设计了巨浪-2的遥测系统,大幅度增加水下发射的参数测点,弹体结构也进行了设计改进,进行了全面的有限元的仿真分析,并通过了地面静力实验考核,设计一次成功,前后进行多次全尺寸的实验验证,最终取得巨浪-2海态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2010年8月1日,长城200号艇获得“水下发射试验先锋艇”荣誉称号。同年12月25日和27日,水下两次发射模型弹获得成功,验证了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技术;2011年7月20日,修改设计后首次水下发射遥测弹成功,航天一院召开了祝捷表彰大会;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8月16日,水下连续发射遥测弹试验成功,巨浪-2至此正式定型。2013年初,长城200号艇退役,从1999年再次服役开始至2013年退役,长城200号艇一共发射了20枚巨浪-2模型或遥测弹,功勋卓著。2013年12月22日,巨浪-2和094战略核潜艇首次“弹艇合一”水下发射试验圆满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研究单位非常注重巨浪-2的质量问题,创造了“时序动作确认”等质量控制方法。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在研制中,巨浪-2从未因为质量问题造成过飞行试验失败。

图6:中国军方在重大装备实验成功或服役时有制作纪念章的传统。这是“真金坊”为海军制作的纯银纪念章。其中“92”是巨浪-2的代号,“13”是指2013年,“海军潜艇第二基地”正是三亚亚龙湾基地。此纪念章是纪念2013年巨浪-2和094核潜艇“弹艇合一”发射成功

图7:一艘浮航中的094战略核潜艇,背上的12个发射筒清晰可见,从围壳的造型可以分辨,这是最初版的094

战略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极为复杂,因为影响发射成败的因素实在太多了。那是潜艇、导弹、发射筒、海水、空气、水中空泡等一系列非线性相关的耦合事件的集合。里面任何一项又都会产生一连串的互相影响的因果联系,比如海水就会随深度变化而产生压力变化,随温度、盐度变化而产生密度变化,还会有海浪、海流、流切变等多种干扰因素;再比如水里的空泡也要经历生成、发育、回射、溃灭等一系列过程,空泡的生成、发育会吸收能量,而回射、溃灭则会施放能量,成千上万的空泡不断的生成,又不断的溃灭,会对导弹和海底发射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再比如导弹在发射时,潜艇有可能在导弹射程内的茫茫大海上任意一个点上,无法预先得知发射坐标,对于导弹飞行来说,地球纬度越高的地方,地球纬线周长就越短,导弹飞行距离就有可能越短,但导弹也就越不利于借助地球自转往东飞行,这需要导弹在极短的时间内参考所有变量后立即计算出飞行弹道,而且速度必须极快,因为潜艇在接到发射命令后到导弹升空,只有极短的时间;而潜艇本身又是一个以2-4节速度不停移动的6自由度运动平台,它自始至终都在移动,并不会因为导弹发射而停下来。这些综合性的、细小的、互相交叉的因素,有些影响发射环境、有些影响导弹、有些互相影响,产生无数种偶然性和必然性。乃至于有人曾说,哪怕一个计划外的空泡溃灭都足以导致水中导弹偏航,进而导至发射失败。

当今的计算机是无法计算这几乎成几何倍增长的无数变量和偶然性的。研制潜射弹道导弹更多的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和研发人员的经验传承,而不能用计算机模拟的来主导研发。巨浪-2水下试验屡屡失败就难免有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步子迈得太大、缺乏经验。美、俄、法三国发展潜射弹道导弹,都是循序渐进,从近程、中程、远程、洲际这么一步步发展上来的,有四、五十年从不间断的研发经验,每年还要进行实弹试射,收集了海量的实验数据,有一大批生产、服役型号。而中国研制的第一款潜射弹道导弹是射程2000公里的巨浪-1,第二款就一步迈到了射程超8000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巨浪-2,原本想省时省力一步到位,但却严重错估了工程难度,实际上却是欲速不达;第二、缺乏相关的实验设施和必要的数据支撑,潜射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环境极为复杂,这需要陆地水池和相关设施进行大量实验,积累数据,这些设施在巨浪-2的早期研制时并不具备,因为中国也是第一次研制巨浪-2这个级别的潜射导弹,连实验方法本身都在摸索阶段。而且就算是经验丰富的俄罗斯也难免要掉同一个坑里,俄罗斯在九十年代末期发展“圆锤”潜射洲际导弹时同样吃尽苦头,圆锤导弹同样是省略了陆地水池实验,全部使用计算机模拟,原本想省时省钱省力,结果关键数据采集不足,后期海上试射时问题层出不穷,前十二次试射,竟然有八次失败,问题同样是出在导弹离开发射筒到出水前的水下阶段;第三、巨浪-2太过于追求性能而导致设计复杂,可靠性受到极大影响。比如头部双整流罩和水中尾整流罩这个设计,导弹出水后,需要同时抛掉头部水滴型整流罩和尾整流罩,然后导弹才能点火。在海上试验时,就曾出现导弹出水后,空中抛弃尾整流罩失败,导弹无法点火,高空落下险些砸中长城-200号艇的事故。再比如,根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大尺寸回旋体垂直发射吹水载荷特性研究》的论文披露,巨浪-2的前4次水下发射试验中,有3次导弹出水后出现弹体结构断裂的问题,弹体结构断裂这显然是在壳体材料上出现问题,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显示,巨浪-2三级全部使用了碳纤维壳体,中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全面使用碳纤维这是头一次,极有可能在碳纤维壳体的制造方法或是相关力学计算上因为缺乏经验而出现了失误。

图8:美国的潜射弹道导弹,中国的研制进程相当于研制完A1,然后直接研制D5

图9:或者相当于法国刚研制完M1,然后直接研制M51

深海回音——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深度解析(二)

军事观察员,独立撰稿人

战略核导弹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射程,根据美国媒体的描述,巨浪-2射程8000公里,可带多弹头。这些数字又被中国大陆媒体所引用,以至很多军事观察家也引用这些数字。但事实上巨浪-2的射程根本不止于此。8000公里射程确实是中国官方文献提到的数字,但提出该数字时是在1986年,已经是30多年前了。航天一院、二院、四院联合论证结果是立足于当时的中国技术实力做出来的,比如2米直径的固体燃料发动机最早就是按合金钢壳体来计算的;再比如当时的中国固体燃料水平只有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这样的第三代固体燃料推进剂;当时的电子元器件还处于电子管时代,又笨又重,惯导设备还处于机械惯导时代,8000公里射程就是以这样的技术条件为基础被论证出来的。

但事实上中国军工技术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依托同型号2米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而来的东风-31射程就从来不是8000公里。官方媒体曾经在提到东风-31A时官泄说:“在老型号的基础上复合材料壳体减重300多千克,使最大射程提高了14%,提高了1300多公里”。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到14%的射程为1300多公里,也就是说在1300公里到1400公里之间,我们取1350公里计算,那么早期的东风-31的射程就应该在9640公里左右,再与1350公里相加,得出东风-31A的射程为10990公里,这个数字与美国军方估计的11200公里的射程极为相近,恰好可以互相印证。

图10:东风-31虽然是名老兵,但从来就不是吃素的,东风-31A的射程已经超过了11000公里

二战后,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发展经历了四代的发展,第一代壳体材料是以高强度的合金钢为代表的金属壳体,比如美国“民兵-3”的第一级、中国“东风-31”的第一级、法国“M-4”的第一级、俄罗斯“R-29”的第一、二级;第二代壳体材料则是采用纤维缠绕工艺制造的玻璃钢/环氧树脂,玻璃钢是最早的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比如美国“北极星-A3”的全部两级、中国“东风-31”的第二、三级、法国“M-2”的第二级、俄罗斯“R-39”的第一、二级;第三代壳体材料是芳纶纤维/环氧树脂,比如美国“三叉戟1-C4”全部三级采用的凯夫拉(凯夫拉是芳纶纤维的一种)、中国“东风-31A”的全部三级、法国“M-45”的第三级、俄罗斯“RT-2PM白杨”的第三级;第四代壳体材料是碳纤维/环氧树脂,也就是大家常简称的碳纤维,典型代表是美国“三叉戟2-D5”的第一、二级、中国“东风-26”的全部两级、法国“M-51”的全部三级、俄罗斯则没有碳纤维壳体的弹道导弹。这四代材料,每一代的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飞跃。比如,在相同的强度下,玻璃纤维壳体就比钢壳体重量减轻20%-50%;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又比玻璃钢壳体重量减轻35%;而高强度中等模量的碳纤维壳体又比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壳体减轻25%-30%,而且还不断有更高性能的碳纤维材料和树脂基材料出现。

东风-31的第一级FG-6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是最原始的合金钢壳体,第二级FG-07、第三级FG-08使用的则是玻璃钢壳体。而东风-31A提高射程的秘密就是全部三级壳体改用第三代的芳纶纤维/环氧树脂。芳纶纤维/环氧树脂在中国已经应用在众多型号导弹上使用,技术十分成熟。但在第四代壳体材料的碳纤维领域,虽然美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三叉戟2-D5上使用了IM7碳纤维,但在中国一直发展缓慢,尤其是高性能航天级碳纤维一直是西方高度封锁的技术,甚至封锁成品,比如在美国需要购买就需要获得美国政府多个部门的审批,是具有极高政治敏感性的战略性物资。2013年就有中国商人以私人身份在美国市场购买了1公斤T-800级别的碳纤维样品,即被美国政府以间谍罪逮捕。

中国本身在高性能碳纤维领域,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一直无法取得技术突破。直到2002年9月首飞的“开拓者-1”型火箭的第四级上才首次使用了碳纤维壳体,但遗憾的是首飞以失败告终。在军用导弹领域,至到2008年7月,才在设计“东风21-D”的第一、二级上采用了碳纤维壳体,导弹于2010年9月25日首飞获得成功,后来该型号改名为“东风-26”。这是中国首次在弹道导弹领域使用碳纤维材料,这比美国的“三叉戟2 -D5”整整晚了25年以上。而相当于日本东丽公司T-700级别的碳纤维,中国至到2007年11月才在连云港实现投产;相当于T-800级别的碳纤维,至到2012年5月才在江苏实现了投产;相当于T-1000级别的碳纤维,中国更是直到2018年2月才在连云港实现投产。随着2007年中国T-700级别的碳纤维的投产,中国军工产品的碳纤维使用量大幅提高,包括各型军机上的垂直尾翼、水平尾翼、起落架舱盖、机身蒙皮等,直升机上的机身框架结构、旋翼等,各型导弹壳体材料等。

因为巨浪-2和东风-31A在1999年底是同时立项的,所以早期笔者推测巨浪-2的壳体材料时推测它和东风-31A一样,应该是芳纶纤维/环氧树脂,首先排除性能落后的玻璃钢,而当时中国碳纤维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从技术成熟度来看机率并不高。但近期官方公布的资料却又明确指出,巨浪-2和最新的东风-41壳体使用的正是碳纤维,这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又感觉在情理之中,因为中国T-700级别的碳纤维在2007年底投产,2008年设计的东风-26就已经使用了碳纤维壳体,而巨浪-2在2009年有一次补充设计,这次设计对壳体结构进行了全方位改进设计,并重新做了静力实验,并强调新的设计一次成功,巨浪-2做为战略优先级别比东风-26高得多的终极战略性武器,而设计团队又在追求极限性能,所以壳体改用先进的碳纤维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当然也可能从最初的设计就是使用的碳纤维,因为采用碳纤维制造第四级壳体的开拓者-1立项研制是在2000年5月,比1999年底立项的巨浪-2仅晚了几个月,完全是同一时期,而且开拓者-1仅仅是航天科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产品,连开拓者-1都用上了碳纤维,战略级别不知道高了多少倍的巨浪-2从一开始就采用碳纤维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图11:正在纤维缠绕机上的法国M-51洲际导弹壳体,使用的碳纤维制造

影响战略导弹射程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则是固体燃料推进剂,美法两国都已经使用了硝酸酯增塑聚醚(NEPE)这样的第四代固体燃料推进剂。比如美国三叉戟2-D5使用的NEPE-75和法国M51使用的Nitralane,NEPE的比冲可以达到了274秒以上。在第四代的NEPE推进剂领域中国和西方完全处于同一水平,中国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研制出了NEPE级别的第四代固体燃料推进剂,被命名为N-15,后来又推出了其改进型N-15B、N-15C、N-15D等型号,N-15在综合性能上与美国的NEPE-75和法国Nitralane完全旗鼓相当,部分指标甚至有所领先,比如东风-31A第三级上使用的N-15理论比冲就超过了美国三叉戟2-D5上使用的NEPE-75。在2007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纪航天科学技术发展与前景高峰论坛暨中国宇航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的第一页第三条就明确指出我国的N-15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综合性能最好的固体燃料推进剂。而且中国更高能量密度的新改进型推进剂也已经完成。如今N-15已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各型战略导弹和红旗-10A、飞弩-16这样的战术导弹上。

中国对NEPE推进剂的下一步发展重点是使用刚刚成熟起来的CL-20对NEPE配方进行改进。中国是继美、法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合成CL-20的国家,但却是第一个将它成功工业化生产的国家。CL-20学名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是目前世界上已研发出的能够实际应用的能量水平最高的高能量密度化合物,是威力最大的非核炸药,爆炸速度高达9500米/秒,被誉为“突破性含能材料”和“炸药之王”,属于第四代炸药。中国CL-20的研制单位是北京理工大学,在2001年北理工就凭借对CL-20的重大原始理论创新获得“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年又凭借工程化的重大贡献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使用CL-20对NEPE固体燃料推进剂进行改进,中国已经研发了十几年,以CL-20替代NEPE原配方中的部分RDX(黑索金,含能材料),可以使NEPE固体燃料推进剂的总冲量提高17%,使其在最大推力不变的情况下比冲超过320秒。使用这种新型含CL-20的NEPE固体燃料推进剂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已经于2018年11月15日于航天科技第四研究院的地面热试车中取得圆满成功。总体来说CL-20各项性能俱佳,唯一的缺点是价格昂贵,这只有不断推进工业化量产和改进生产工艺来逐步改善。而美国的CL-20工业化生产目前来看似乎遇到重大挫折,之前试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单位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且一直无法降低,而且纯度不佳,改进措施是更换生产工艺路线否则就要暂停整个项目。

图12:实验中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地面热试车

而更新一代含能材料,中国也已经取得了突破,2017年初南京理工大学成功合成世界首个“全氮阴离子盐(N5-)”,中国在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研制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氮类超高含能材料理论能量密度可达TNT的10到100倍,爆炸速度可高达14000米/秒,具备高密度、高能量、爆轰产物清洁无污染、稳定安全等特点,是下一代高能炸药和固体燃料推进剂的主要成分,如果将全氮含能材料制成固体燃料推进剂,比冲有可能突破500秒大关。美国在这个领域于1998年就成功合成了“全氮阳离子盐(N5+)”,但是在全氮阴离子盐上却始终无法突破。美国全氮阳离子盐与中国全氮阴离子盐相比稳定性较差,在合成过程中就曾经炸毁过实验室;在合成方面中国全氮阴离子盐具有实验操作简单,所用原料安全无毒,不存在毒性和腐蚀性的优点,而美国全氮阳离子的合成需要使用毒性、腐蚀性较大的氢氟酸;在制造成本上,也是全氮阴离子盐更加低廉;最重要的是由于全氮阳离子盐合成的化合物氮含量下降,不如全氮阴离子盐与氮阳离子合成的纯氮材料,在能量密度上逊色一筹,目前已经不是发展主流。

而美国近些年在高含能材料上的突破当然要数逼格更高的“金属氢”了,同样是2017年初,美国哈弗大学宣布制成世界上第一块金属氢,金属氢是一种梦幻材料,首先它在常温下就可以实现超导,应用于电子、电力行业,将引发一场超级革命;其次,金属氢做为一种含能材料,理论能量密度可达TNT的40倍,爆炸速度可高达15000米/秒;如果制成固体燃料推进剂,比冲将达到逆天的1700秒,秒杀任何液体发动机,火箭单级入轨、空天飞机、重复使用航天器都将是弹指间的事。中国对金属氢的研究也从未落后,山东大学团队在2019年4月刚刚提出利用碳纳米管以相对低压制金属氢的新理论。金属氢目前在各国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哈弗大学这次在实验室里用金刚石对顶砧装置在495万个大气压下造出了针尖大小的一块金属氢,制造难度太高,如何稳定金属氢也将是一个大伤脑筋的问题,想要工业化生产更是难如登天,总的来说,金属氢在各项指标中全面领先全氮阴离子盐。全氮阴离子盐制成的固体燃料推进剂如果算是第五代,那金属氢毫无疑问就要算第六代,但人类刚刚摸到金属氢的大门,还需要大量时间对其进行深入理论探索,想要金属氢真正能实用化,也许还要三十年、也许是五十年,谁也不知道。而相比而言,全氮阴离子盐已经处于工业化的边缘了,未来几年之内中国就将推出全氮阴离子盐的下一代固体燃料推进剂。

至于俄罗斯的固体燃料推进剂水平如何,其实在苏联时代的发展就从来没顺畅过,比如原本给“台风”研制的“R-39鲟鱼”的第一、二级已经使用了固体燃料推进剂,但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研制“德尔塔IV”的“R-29RM轻舟”时,却又回头采用三级液体燃料方案,这可是美帝使用NEPE研制“三叉戟2-D5”的时代了,再然后到九十年代研制“R-30圆锤”的时候,又局部变回固体燃料的方案,变成半固体半液体的局面,圆锤的第一、二级是固体的,第三级仍然是液体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只能说对于俄海军而言,固体燃料综合性能还不如液体燃料,所以两利相权取其重了。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固体燃料推进剂的研发上更是没有任何显著进展,从其至到今天仍然热衷于研发液体燃料的“RS-28萨尔马特”就可窥其一斑,事实上在俄海军中,液体燃料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占了绝大多数,而美、中、法三国从来就没研制过任何一款液体燃料的潜射弹道导弹。总的来说,在固体燃料推进剂或者含能材料领域,中美两国各型材料种类齐全,研究领域全面,成果不断涌现,算是齐头并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随后是欧洲各国,各型材料基本齐全,研究突出重点,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再随后是俄罗斯,各型材料基本齐全,但创新乏力,基本没什么成果,处于世界一般水平;最后是日本,材料种类不齐全,产量有限,研究多集中于应用领域,处于有限研究水平。

图13:金属氢的生成非常苛刻,需要极高的压力,一般认为木星的核心由金属氢构成

影响战略导弹射程的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其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作用是执行飞行程序,引导导弹准确的飞向目标,但是电子设备本身的重量也会对战略导弹的射程造成直接影响,因为导弹的第三级每减重1公斤,射程就可以提高16公里。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三叉戟1-C4”对“海神-C3”的进化,C4和C3这两款潜射弹道导弹的尺寸大小完全一样,可以使用相同的发射筒发射,但C4的电子设备使用MK-5型惯导设备取代了C3上使用的MK-3型惯导设备,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电子导航舱段的体积重量大减,使的C4有更多的空间安装了第三级发动机,再加上壳体材料和固体燃料推进剂的改进,最终使C4的最大射程在C3的4600公里的基础上暴增60%,达到了7400公里。

美国D5研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9年于俄亥俄级的第九艘田纳西号上正式开始服役,电子设备的水平完全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冷战时期的水平;法国M51于1991年开始研发,1997年开始实施,M51是脱胎减化于之前M5的设计,M5立项研制始于1988年,其电子设备水平基本上就是冷战前后的水平 ,M51就算先进一些,但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M51于2004年首次获得法国海军订货;俄罗斯圆锤立项于1998年,比巨浪-2早了一年,基本上算同期研发的导弹,但圆锤脱胎于“RT-2PM2白杨M”,这历史就更早了,而且俄罗斯的电子设备向来不是强项,就算到了今天,航天级芯片都还得从中国进口,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是俄罗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所以圆锤的电子设备水平很有可能还不如M51。而巨浪-2是1999年底才立项,2000年以后才开始研发,是唯一于21世纪才研制的全新弹种,理所应当的具有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水平,在这方面巨浪-2相比美、俄、法都有着不小的后发优势。

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IBM推出的第一代个人电脑“8086”,整台电脑只有16K的内存,那时候普通家庭里看的还是14英寸的黑白电视;而到了九十年代,微软公司已经推出了革命化的“windows 95”,移动通讯使用的是“BP机”和“大哥大”,也就是俗称的砖头机;而到了2000年以后,智能手机已经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进入了3G时代。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每隔18个月性能就会翻一倍,而价格不变。洲际弹道导弹的电子系统自然也逃不出这个规律,比如和D5同时期的“和平卫士MX”,它的惯导设备是“先进惯性基准球(AIRS)”,这基准球技术上达到了机械式惯导的最高水准,但基准球直径达到了0.5米,重量达到了52公斤,又大又重。而对于2000年以后才开始研发的巨浪-2来说,就可以使用近年来发展成熟的激光陀螺捷联惯导,重量可以压低到1公斤以内,而且精度高、体积小。其他所有电子设备也是一样,当年可能需要大量电子管、晶体管制成的设备,同样的功能现如今只需要指甲盖大小的一块航天芯片就可以了。

图14:美军第四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平卫士MX”使用的先进惯性基准球(AIRS),达到了机械式惯导的最高水平,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机械式陀螺仪,每小时仅偏离1.5×10-5度,使MX洲际弹道导弹可以在完全不依赖外部信息的情况下,在14000公里理论极限射程上偏差仍小于100米

图15:先进惯性基准球(AIRS)由一整块铍金属经过400多道机械加工工序制成,堪称铍制陀螺的巅峰之作,但短板也显而易见,惯性基准球的直径达到了0.5米,重量52公斤

图16:更悲剧的是一枚导弹还不止使用一个,上图是MX洲际弹道导弹的惯性导航舱段,激光陀螺仪出现前,高精度惯性导航元件的体积和重量巨大,成本更是个天文数字。MX洲际弹道导弹和三叉戟D5几乎同时研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属同时代的产品,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参考意义

图17:激光陀螺仪(RLG),核心件重量仅0.2公斤。世界上能生产这种表面粗糙度小于0.1nm的超精密光学元件的仅有四家公司,美、俄、中、法各一家,正好是需要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四个国家。这比能生产核潜艇或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还少。上图为俄罗斯的相关产品

图18:中国企业生产的民用三轴激光陀螺仪,使用了三个核心

图19:中国企业生产的军用激光陀螺仪(RLG),从旁边的手套和名片可以感知其体积

深海回音——巨浪2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深度解析(三)

军事观察员,独立撰稿人

知道巨浪-2的壳体材料、固体燃料推进剂、电子元器件水平等基本情况后,我们简单的和其他国家潜射弹道导弹做个横向对比:

中国“巨浪-2”,全长14米,直径2米,长径比7,体积43.96立方米,估计发射重量超过50吨,估计最大投掷重量2.8吨;

美国“三叉戟2-D5”,全长13.41米(44英尺)、直径2.11米(83英寸),长径比6.35,体积为46.86立方米,发射重量59吨(13万磅),最大投掷重量2.8吨;

法国“M-51”,全长12米,直径2.3米,长径比5.21,体积为49.83立方米,发射重量56吨,最大投掷重量2.8吨;

俄罗斯“R-30圆锤”,全长12米,直径2米,长径比6,体积为37.68立方米,发射重量36.8吨,最大投掷重量1.15吨,最大射程8000公里。

图20:关于巨浪-2的长度,首先我们知道巨浪-2的直径是2米,然后就不难分辨出巨浪-2的长度。上图的红色正方形,每个都是2米×2米,可以看到巨浪-2的长度正好7倍于直径

从上文所例可以看出,法国M-51的体积比美国三叉戟2-D5大了3立方米,但是发射重量反而轻了3吨,这是因为M-51的研制时间差不多比D5晚了近20年,全弹使用了更轻的碳纤维和更轻巧的电子设备,而D5的第三级仍是凯夫拉,电子设备更是其短板,完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巨浪-2的研制时间还要更晚,在体积重量上又比M-51要小一点点,但却完全可以做到相近的性能,这是因为巨浪-2在各方面都占有一定优势所决定的。而俄罗斯R-30圆锤是上述四款导弹中体积最小的,只有37.99立方米,这比M-51小12立方米,比D5也小了8立方米,比巨浪-2还小了6立方米,技术含量也是最低的,这当然是和俄罗斯衰弱的国力密不可分,圆锤导弹全弹采用芳纶纤维材料,是上述四款导弹中唯一仍在使用第三代壳体材料为主体的导弹;固体燃料仍然使用的是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也是上述四款导弹中唯一还在使用第三代固体燃料推进剂的,圆锤的第三级甚至还不得不使用了液体燃料,这也是独一份;再考虑俄罗斯在四国中最落后的电子工业水平和最窘迫的资金情况,圆锤导弹体积最小、射程最短、投掷重量最轻、技术水平最落后,整体性能敬陪末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当然圆锤的采购成本估计也是最便宜的。但换个角度想,俄罗斯处于极有利的战略位置上,北风之神从北冰洋下发射圆锤导弹,走北极航线就可以直击北美和欧洲的任意一座大城市,在日本海发射可以直击澳大利亚和整个亚洲,所以虽然圆锤导弹是款典型的乞丐版,但对囊中羞涩的俄罗斯来说已经完全够用了。

再来看巨浪-2,很多人实际上没注意到,巨浪-2是上述四款导弹中长径比最大的,达到了7,甚至是人类历史上长径比最大的潜射弹道导弹之一。14米长的弹体,甚至不惜付出要094加高龟背的沉重代价,假如巨浪-2跟圆锤一样,搞一个12米长的弹体,那094的龟背可以足足降低2米,但是巨浪-2并没有这么做。一般在长度限制相对宽松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里,长径比都会比较大,比如白杨M的长径比就达到了11.64,民兵3的长径比也达到了10.93,较长的长径比可以使导弹获得更低的阻力,更有利于导弹减低阻力,提高射程。再来巨浪-2也是上述四款导弹中唯一使用了极复杂减阻增程技术的导弹,巨浪-2使用了头部双整流罩,弹尾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减阻、水面点火等技术,甚至不惜为此付出降低可靠性的代价,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使用了最复杂减阻增程技术的一款潜射弹道导弹,没有之一,堪称传奇。而美国D5和法国M51,在整流罩设计上却极为简单,只为水下航行设计了水滴型整流罩,导弹大气飞行时,头部弹出一根减阻杆,美海军声称这根减阻杆可以产生激波,理论是让弹体表面形成低压区,减少弹体后部50%的摩擦阻力,但这是建立在导弹水滴型整流罩比圆锥型整流罩阻力大了好几倍的基础上,而且减阻杆顶在前面形成正激波也是巨大的阻力。而巨浪-2在大气飞行时,会抛掉水滴型整流罩,露出里面专门为大气飞行设计的圆锥型整流罩,像一枚真正的运载火箭一样飞向外太空。事实上能够使用圆锥整流罩的导弹,从来不会使用减阻杆,比如东风-31、白杨、民兵3、法国M-45之前所有型号潜射导弹、美国C3之前所有型号潜射导弹、还有全部民用运载火箭等等,而使用减阻杆的海陆空天全算上一共就三款,美国C4、D5,法国M51。总的来说,减阻杆是为水滴型整流罩在大气飞行阻力过大所做的一点点补偿手段,可靠性虽然会比双整流罩更高,但减阻效果十分有限,本身毫无技术含量。而俄罗斯的圆锤在整流罩上却使用了一个非常复古的设计,也是最简单的设计,那就是使用单一圆锥型整流罩,专门强化大气飞行能力,连减阻杆都省了,但是却完全放弃水下弹道的优化,这会大大增加导弹在水下的不确定性,也会限制导弹的发射条件,这完全是第一、二代潜射弹道导弹的设计思路,美国海神C3、法国M45及之前的导弹或是中国的巨浪-1都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而在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的设计中,都非常重视导弹的水下航行弹道,巨浪-2、D5、M51都为了水下航行而设计了水滴型整流罩,在大气飞行时再另想办法减阻,所以在整流罩这个问题上,圆锤因为设计复古、发射限制较多而垫底。

再来看壳体材料,巨浪-2采用了最先进的第四代碳纤维壳体,这一点跟M51相当,比D5先进,D5的第三级还是凯夫拉,圆锤三级都使用芳纶纤维,圆锤又垫底;固体燃料推进剂方面,巨浪-2、D5、M51三款导弹使用了第四代NEPE固体燃料推进剂,圆锤使用的是第三代HTPB,圆锤再次垫底;电子设备上,巨浪-2毫无疑问也是最先进、设备体积重量最轻的,圆锤和M51可能差别不大,D5研制时间太早了,所以D5垫底。综上所述,巨浪-2在长径比、减阻增程技术、壳体材料、固然燃料推进剂、电子设备等方面全部做到了最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前面就说过的——巨浪-2在追求极限性能。

再来看看上述各型号导弹的投掷重量,D5最多可以携带14个MK-4载具,每个载具匹配一个10万吨的W76核弹头,这个时候D5射程约为8000公里;或携带8个MK-4载具加8个W76弹头,可实现最大12000公里射程;或者携带8个MK-5载具,每个载具匹配一个47.5万吨的W88核弹头,这个时候D5射程约6000公里。根据美苏于1991年7月31日签署的《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D5的分导弹头被限制在了8个。值得一提的是,D5的可靠性堪称完美,截至2018年3月26日,美国海军连续167次试射D5成功,从未失败,是人类历史上成功率最高的运载火箭(英国人那次不算)。

Océanique,TNO),实际部署只携带6枚TNO核弹头,这时M51可实现12000公里射程,使用TNO海洋核弹头的M51被称为M51.2;早期的M51还可以携带最多12枚10万吨的NT-76核弹头,或是最多6枚重量更重的10万吨的NT-75核弹头,这时M51的射程约在8000公里左右;M51在只携带2枚NT-76弹头时可以实现最大14000公里射程。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为了最终定型NT-75,于1995年9月5日开始,赶在1996年6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字之前,连续在南太平洋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

俄罗斯圆锤的投掷重量只有1.15吨,在分导弹头上圆锤虽然号称最大可以携带10枚分导弹头,假设俄罗斯10万吨级的弹头加载具真的可以做到115公斤一个,那这个时候圆锤也没有丝毫重量携带诱饵了,而且也达不到8000公里的最大射程,所以10个分导弹头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且根据条约,圆锤也不可能携带10个弹头。圆锤带6个分导弹头比较实际,这时候圆锤应该能达到8000公里的最大射程,还有些许空间携带一些诱饵。

图21:更新了引信的W76-1核弹头,非常小巧

图22:D5的第三级,被核弹头围在中间的圆柱体就是第三级火箭发动机

图23:重返大气层的分导弹头,可打击近千公里范围内的多个目标

最后是中国的巨浪-2,根据前面与D5、M51、圆锤三款导弹的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巨浪-2和D5、M51相比,在壳体材料和固体燃料推进剂方面基本相当,在电子设备和减阻增程技术上技术领先,在体积和发射重量上稍有落后。总的来说,巨浪-2、D5、M51三款导弹在性能上是互有长短,基本相当的。而中国的核弹头小型化技术也和美国基本相当,之前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再入载具上,这主要是因为当年在材料技术和电子技术等领域和美国有较大差距,无法缩小再入载具的重量和体积,但随着近四十年来中国在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上的大发展,在载具上,中国已经完全赶上了美国。

综合考虑上述所有因素,巨浪-2和D5、M51在投掷重量和最大射程上也应该基本相当。估计巨浪-2在携带8枚10万吨当量的分导弹头的情况下,可以实现12000公里的射程;如果携带12-14枚10万吨当量的分导弹头的情况下,可以实现8000公里的射程;在携带单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时,应可实现14000公里最大射程,这是因为单枚100万吨核弹头的重量要显著低于8枚10万吨级弹头。其实12000公里射程对巨浪-2来说已经非常充足了,再提高射程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是因为不需要巨浪-2拥有攻击非洲或者南美洲的能力,根据中国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是不存在这种需求的,当然更不存在需要巨浪-2越过美国攻击大西洋某地的可能,所以巨浪-2的弹头配置,必然是8个10万吨级弹头再加上必要充足的诱饵系统。

至于某些人热衷于反复强调巨浪-2的射程只有“8000公里”,这其实是有意在把“巨浪-2”描述成和美国“三叉戟1-C4”性能相当,C4研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弹长10.36米,直径1.88米,体积28.74立方米,发射重量30吨左右,最多可携带10枚10万吨的W76核弹头,最大投掷重量1.3吨,最大射程7400公里,三级壳体全部使用第三代的芳仑纤维(凯夫拉),固体燃料推进剂使用第三代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巨浪-2不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比C4领先了一代或几代或几十代,当然不可能是中国版的C4,射程也不可能是相近的8000公里了。其实和C4相近的另有其人,那就是圆锤,圆锤尺寸重量比C4大一点点,但壳体材料和固体燃料推进剂相当,投掷重量也基本相当,射程提高有限,都是8000公里左右,从这些技术特征上来看,圆锤完全就是上一代的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水平,它其实才是俄罗斯版的C4。而北风之神以比俄亥俄大了一圈的长宽和排水量,带着16枚像C4一样的小导弹,说起来也是伤心呀。

图24:三叉戟1-C4,是最早使用减阻杆的弹道导弹

很多人想问,为什么中国一定需要12000公里射程的巨浪-2,为什么不能像俄罗斯一样搞一个简单的圆锤,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中国的地缘政治说起。首先,中国海军目前拥有两个可以部署核潜艇的基地,一个是北海舰队位于青岛的姜哥庄基地,另一个是南海舰队位于海南三亚的亚龙湾基地,所以携带巨浪-2的094战略核潜艇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部署于青岛基地,要么部署于三亚基地。

如果094部署于青岛姜哥庄基地,首先094就要面临一个极为复杂的战略环境,黄海和东海,处于中、日、韩三国的中央,各方势力交汇于此,再加上美军驻日、驻韩、驻冲绳的海空力量,对我国东海、黄海形成了三面包围的局面,再考虑日、韩和美国的同盟关系,可以说局面是极为错宗复杂,十分险峻,而且这还暂时没有考虑东南方向台湾的军事影响力;再说地理环境,上海到日本长崎横跨东海的距离只有750公里,到韩国济州岛只有450公里,山东威海到韩国首尔只有320公里,这就是东海、黄海的宽度,战略核潜艇在这里根本没有足够的机动纵深,一出港口就将暴露于美、日、韩铺天盖地的各式反潜机、水面舰艇、潜艇等各式各样成群结队的反潜力量面前,而且东海、黄海,平均水深只有几十米,根本藏不住大吨位的战略核潜艇。094如果要在这里打转,那就是名

图25:从东沙群岛发射8000公里射程的导弹,连夏威夷都够不着,因为夏威夷都在9000公里以外

图26:但如果是12000公里射程,巨浪-2从青岛姜哥庄基地的港口里发射,就能几乎涵盖美国全境

巨浪-2正式服役后,使中国真正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这对于中国这样崛起中的大国,不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科技上都是影响深远。巨浪-2的正式服役,也标志着它的改进型号将很快进行,改进方向可能会使用新型的固体燃料推进剂或电子设备,以此来进一步增加射程或是投掷重量。

094已经建造到了第6艘,批量建造094核潜艇,从侧面说明中国海军对094和巨浪-2的组合是十分满意和寄以厚望的,至于江湖传言的巨浪-3,那是子虚乌有的事,连美国三叉戟2-D5都还要不断延寿升级成D5LE,进而服役到2040年,法国M51的最新改进型M51.3预计在2025年服役,刚刚参军的巨浪-2正值壮年,性能优良,锐气正盛,又有什么必要更新换代呢?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巨浪-2都将是中国唯一的水下核反击力量。

图27:镇国神器——巨浪-2

他一共写了三篇文章,图片太多了就先不上传了。

前天晚上,老山战友“天边”给我发消息说:有位叫梅子的网友通过他发布的视频想找到我。“天边”运营着一个自媒体账号,军旅题材的,粉丝颇多,且都是退役军人,经常有失联的老通过他的账号重新联系上。她对“天边”说:你好战友,请问你有董旭的联系方式吗?我是她师傅梅子(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她当年从战场回来,把珍贵的“和平卫士”纪念奖章送给了我,我每当看到这枚纪念章就想起她,我想把这有纪念意义的奖牌回归她的主人,提前感谢帮忙,希望能机缘巧合,我的这个愿望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年前的“梅子”“梅子”!35年弹指一挥间,在我脑海中一下子想到了,这是当年在部队医院实习时带我的李梅姐。姐从出生、上学到参加工作都是跟随父母在边疆度过的,他父亲是一位老边防军人,戍守边疆直到离休,组织安排老干部回内地休养,李梅姐作为子女随从分配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在昆明与在前线救护过的伤员留影我实习的第一天她就开始带我,她特别认真,把书本上学的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给我一一讲解,并且不放过每个细节,因为她的严教很快我就能独挡一面。在工作中她很严肃,下了班后她就是名符其实的知心大姐,当时我们实习还是拿学员津贴的,每月十几元钱。李梅姐是拿工资的,每月有近一百元,每到值夜班时她就买些零食给我。她还利用休息日邀我去她家吃饺子,至今我都能想起她老父亲、那位戍守了一辈子边关的老军人爽朗的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董旭在与即将参加拔点作战的突击队员留影正是李梅姐的言传身教,让我得到了真传,在战场上为血染盔甲的战友疗伤,圆满地完成了战地救护任务,顺利凯旋。九十年代初我转业到了地方,李梅姐调出了原单位,当时的通信不便,我们从此失去了联系。昨天李梅姐一联系上我,即刻让快递把这块给我送了过来。打开快递一看,纪念章的盒子保存得还是那么完美,35年了,纪念章还是那么光彩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年前,董旭将这枚纪念章送给了李梅,今天李梅又将它物归原主。这35年来,李梅一直坚守在部队的医疗护理岗位上为兵服务,今年年初才退出现役。她告诉我在退役那天的仪式上,她用20分钟写了一首诗,写出了她当时内心的波澜。《你是军人》作者:梅子你是军人,无论你穿着军装,还是脱了军装。无论你走在军营,还是走在乡间。无论你守卫疆土,还是守望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年前的“梅子”你是军人从你接到入伍通知起,从你接过绿色军装开始,你就拥有了无形的力量。当第一口军粮咽下,当第一次举行军礼,你就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你是军人当听到第一声起床号,你的行动就不同寻常。当初次站到练兵场学会步调一致,当你背诵着军人誓言的那一刻,你的血液就注入了军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5年前的董旭你是军人无论你是新兵还是老兵,无论你来自哪个兵种。无论你的性别,只要相遇就是兄弟,就会在危急关头……毫无保留地将生命彼此托付。你是军人即使脱下军装,也不会当孬种。面临强劲的对手你不会后退,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你会毫无顾忌地出手。你是军人,无论你军龄长短,你胸中就镶嵌着中国心,你的身体永久烙着军人本色,你骨子里永远埋着正义之力。……你就是军人!!!(2022年元月7日写于退伍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的老山前线,董旭(中)与战友一起巡诊途中。这就是李梅姐几十年来初心不改的军人情怀,见证的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军人的血脉传承!(本文作者:董旭,转业军人,曾参加1984年国庆大阅兵女卫生兵方队,1987年作为军医学校见习学员奔赴老山参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宫纪念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