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域旅游?

据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消息,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下称《通知》)称,在各地初审验收的基础上,综合会议评审、现场检查结果,并经公示,决定将97家单位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有序推进旅游业恢复发展,发挥旅游业在助力实现“六稳”“六保”中的积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7月启动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在各地初审验收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采取会议评审和第三方暗访检查的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原则组织了验收认定工作。经过公示,全国共有97个创建单位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其中,咱们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桂林市兴安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防城港市东兴市在列。第二批9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创建方式、创建路径、创建成果上各具特色,为更多示范区创建单位创新发展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在文旅融合发展、旅游扶贫富民、城乡统筹、生态依托、景城共建共享、休闲度假、资源转型、边境开发开放等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对各地深化全域旅游发展具有学习借鉴意义。

加上第一批成功创建的桂林市阳朔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广西目前共有5个县市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

可能有人会说,融水作为广西第四批特色旅游名县,如何在广西脱颖而出?凭什么能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如果您这样认为,那一定是您很久不到融水,太不了解融水了!我们可以底气十足的说,融水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至名归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全国成立最早、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享有“百节之乡”和“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的美誉。

融水,一幅山青水秀的动人画卷

融水之美,源于它的自然生态秀丽多姿,尽显天然之美。

山之美——融水的山犹如苗家的汉子,魏巍元宝山是他挺拔的胸膛,九万大山是他朴素敦实的性格,老子山是他神圣的面庞……山构筑成融水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坐标体系,充满了对绿色、阳光和对生命的敬仰。

融水坐拥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第三高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元宝山:原始神秘,古木参天,飞瀑轰鸣,是休闲度假、摄影写生、登山探险的佳境。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万山,覆盖面达到98%以上,总面积56万亩,其中融水占49.02%,是我国南部常绿阔叶林及其垂直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735种,脊椎动物401种,分别占广西全区的32.7%45.4%,是广西物种数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三大植物特有现象中心之一。

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是生物的基因库,也成为了大苗山的天然生态屏障,有着多元化的地貌及生态景观,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水之湄——融水的水犹如苗家的姑娘,奔腾的融江水是她热情的血脉,贝江漂绕潆洄于千山万壑之中似诉不尽的柔情……水浇灌出融水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性格。

秀水贝江过去很多人认识融水是从“贝江”开始的,秀水贝江,婉若白练飘落在奇丽的群峰之中,那首经典不衰的《红星照我去战斗》中“小小竹排江中游”所呈现的水雾萦绕,泛舟江上的画面就取景与此。随着落久水利枢纽正式下闸蓄水后,贝江水位呈现缓慢上涨趋势。蓄水后的贝江呈现出平湖水天一色的壮美画面,放眼望去,江面浩淼,波澜不兴,城水相邻,山水相映,"平湖贝江"分外美丽。

一水绕城——融江:上接都柳江,从大浪乡入境,经过融安县城,浮石镇流至融水镇,再经和睦镇流入柳城县汇进柳江,境内长68千米。

2014年创特以来,融水苗族自治县A级景区由6个发展到12个。

春坡夏凉秋鱼冬雪——时时宜旅

春天走进苗寨,悠扬的笙歌犹如春风般吹绿了起伏连绵的苗岭,吹红了元宝山漫野的红杜鹃,走进苗族坡会,体验苗家打同年,嘹亮的笙歌、绚丽的苗服、闪亮的银饰、在这里交织成新春的交响。

苗乡圆舞曲-叶美文摄于安太乡

夏季置身于清风摇曳、竹影婆娑的吊脚楼间,在溪间赤足戏水,抑或在急流险滩中漂流释放激情,在飞瀑碧潭下尽享清凉。

金秋时节,稻香鱼肥,那饱食稻花的禾花鲤在猎猎作响的火苗下发出“吱吱”脆响的烧烤声,渗满金黄的鱼油,漫野流香,苗乡的金秋烧鱼季能让你寻觅到由胃蔓延至身心的满足。

冬日再到苗乡,你会发现银装素裹才是深闺苗寨最动人的姿态,火塘夜话、举杯推盏,热情似火的苗寨处处都洋溢着喜悦和温暖。

春坡、夏凉、秋鱼、冬雪,一幅“全时空”之旅尽现大苗山特色旅游的魅力。

融水,一首百节苗寨的风情乐章

融水之美,得益于它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尽显人文之美。

苗族文化在融水悠久浓郁,四季节日目不暇接。其中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独具特色;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被誉为“爱情而战”民间传统活动——斗马,马声长嘶,让你体验最原始的狂野;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定为最久远的民俗活动——芦笙斗马节、最具原生气质的节日——芒蒿节、最吸引眼球的节日——姑娘节,还有为漂亮衣装举办的节日——百鸟衣节……一声声色彩斑斓的奏鸣,一簇簇笑容缤纷的律动,编织成百节苗寨的风情乐章。

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系列坡会群(正月十三安太十三坡)

当然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之外,全县上下齐心抓旅游初心不改是成功创建的关键所在,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富民的路子。

(一)体制机制方面。成立县委书记挂帅、党政统筹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旅游联席领导小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领导小组和旅游扶贫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解决重点旅游问题。建立文化旅游投资平台,优化旅游市场、简化旅游项目审批、创新“粤桂扶贫”等机制,引导涉旅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将旅游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发挥人大和政协监督作用,推动规划和政策落地实施,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共管、共治”的旅游综合发展机制。

(二)政策保障方面。确立旅游业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了旅游项目、旅游资金、旅游用地、旅游扶贫“四优先”政策保障,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政策系列文件和旅游扶贫产业奖补政策。高质量编制全域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等相关规划融合。出台旅游业发展的奖励办法和开放性的金融服务政策,创建以来,每年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并逐年递增。对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用地实行“点状供地”、“未利用地优先保障旅游新增用地”等土地政策,优先解决旅游扶贫项目用地。

(三)公共服务方面。实施广西首条旅游扶贫高速公路元宝山高速公路工程。在广西率先实施乡乡通二级公路工程,建成环元宝山和环县城旅游公路,完善公路服务区、增设高铁无轨站、旅游专线、旅游客运班车、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多种旅游交通方式,实现景城互联互通。建成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拥有县、乡、村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创新厕所管理,实施以商养厕,建设生态停车场对外开放。打造融水旅游大数据平台,开发“一部手机游融水”APP,实现全域旅游智慧化。

(四)供给体系方面。实施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建成国家AAA级以上旅游景区12个,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4个,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4家,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8个,文化主题酒店6家,连锁酒店4家,非标住宿7类及特色餐饮店、菜肴、旅游商品。

(五)秩序与安全方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引领计划,推动建立5项广西地方标准,让标准化服务成为习惯,编制优质服务商目录。开展文明旅游活动、完善安全旅游设施、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立“红黑榜”制度、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旅游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及安全救援体系,积极开展旅游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文明、安全旅游新氛围。

(六)资源环境方面。编制《融水生态县建设规划》等系列保护规划,加强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实施城乡风貌改造、特色村屯保护、三改一整、垃圾分类及污水处理等工程,形成村镇县三级联动、立体保护,实现全域生态化发展。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场所免费开放,景区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

(七)品牌影响方面。形成了以中国苗族芦笙斗马节为核心的民族文化节庆品牌。苗族系列坡会群、打同年等节庆品牌得到国内外游客的认可。实施全域旅游品牌营销战略,创新营销方式,安排专项营销经费,塑造“秀美融水·风情苗乡”主题形象,在国内外媒体宣传推介。

2016年以来,全县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占全县11.6万贫困人口的25%,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等国家主流媒体先后报道融水旅游扶贫富民经验10余次,融水旅游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旅游扶贫典型案例,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易地搬迁,旅游惠民”。将易地搬迁安置点与景区融合,让搬迁户享受景区发展红利,惠及贫困户,为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是“百节驱动,文化富民”。利用百节民俗活动,打造中国苗族芦笙斗马节、金秋烧鱼季等节庆品牌,群众穿上戏服是演员,脱下戏服是社员,实现贫困户就业方式和收入来源多元化,为民族地区创新就业方式,实现脱贫致富提供示范。

三是“电商植入,智慧便民”。将电商植入旅游景区景点,把农副产品变为文创旅游商品,带动旅游消费扶贫,为旅游与电商融合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范本。

从创优到创特,再到创标、创域,融水以创建为抓手,真抓实干发展旅游,创域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全县52万各族干部群众齐心抓旅游,初心不改坚持不懈的结果。

市政协副主席、县委书记杨恩维(中),县长马空(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王院忠(左)参加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创建陈述答辩。

各部门通力协作,全力以赴助力融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处处能旅游、时时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创域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融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贵州正以“旅游+”的方式,推动旅游与其他行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交通。贵州做好“交旅一体”文章,助力全域旅游发展。黄果树大瀑布、西江苗寨、百里杜鹃、乌蒙大草原、荔波小七孔、青岩古镇等等,贵州旅游资源富集,景区景点众多,如何深耕旅游资源,把分散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需要依托大交通做好“交旅一体”大文章,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近年来,贵州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路网不断完善,特别是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组组通”工程,使广大农村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提升,为实施旅游全域化奠定了基础,为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贵州将充分利用好交通资源,加大旅游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航空、高铁、高速等开展旅游品牌推介,采取“航空+旅游”、“高铁+旅游”等形式推出“周末游”等旅游产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公路的深度融合,例如把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和旅游景点结合,让公路在发挥好运输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旅游功能作用,提高高速公路网的综合利用效率。

——旅游+茶叶。贵州是旅游大省,也是茶叶大省。茶旅一体化,富美两相宜。以拥有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茶园的“贵州茶海”湄潭县为例,湄潭县推出了“茶旅一体化”模式,“茶旅一体化”绿了山头、美了乡村,青山绿水回馈了广大村民。湄潭县搞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把生态环境蕴含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不断探索转化的路径和方法,并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湄潭通过种植茶树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茶叶种植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有了乡村餐馆、乡村宾馆、农家客栈,乡村超市、奶茶吧、特色小吃店以及采茶制茶体验等,大大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同时,还带动贫困村民脱贫。

湄潭金花村村党支部引导群众组建合作社,动员村民既可以用现金入股,也可以用土地、茶园、林地等生态资源入股的形式,探索建立了“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一体化新路子,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金花村七彩部落是这一模式的成功范例。目前七彩部落每月旅游综合收入达300万元以上,带动了本村和周边400多名贫困村民脱贫。在七彩部落,村民们平时种茶、采茶,参与茶叶加工。每逢节假日或重大节日,村民则变成演员,登上七彩部落的广场大舞台为游客演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通过“茶旅一体化”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湄潭县通过实施茶旅一体化,大大提升了茶产业综合效益,目前重点打造了“翠芽27°景区”、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博览园、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象山茶博公园、云贵山茶园等主题景区。去年,湄潭县荣获了“全国茶旅金牌路线”的殊荣,入选了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年接待游客5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5亿元。

湄潭县将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农家乐、乡村宾馆、农家客栈相关标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争取该县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3A级景区,以大景区带动小景区的方式,推动“茶旅一体化”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旅游+大数据。旅游+大数据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贵州数字设施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设施的完善,2018年是贵州数字设施提升行动的开篇之年,各项任务指标顺利完成,数字设施支撑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旅游方面是提升游客满意度的“生命线”。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贵州省全域旅游的发展。如今贵州涉旅场所大部分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体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文化。贵州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及文化活动成果,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贵州旅游及相关服务业要转型升级,就要靠文化的力量,不断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文化激活旅游业加速腾飞。旅游+文化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贵州要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度假胜地。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和民族文化土壤,贵州正在成为一片文化旅游发展势头强劲的沃土。国发2号文件着力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此外,还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好红色文化旅游。

在创全域旅游示范区中,贵州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承载力得到全面提升。2018年,贵州省全省接待游客9.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亿4千元,同比增长30%和33%,带动30.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最早听说鄂尔多斯要追溯到很早以前,记得还是小的时候每到冬天街边都会有鄂尔多斯这个品牌的展出,大概就是卖一些羊绒制品。在我儿时的印象里鄂尔多斯就是一片美丽的大草原,肯定是遍地的牛羊,而且还特别遥远,从那时起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从地理课本和各种文献、报刊上更进一步的了解了鄂尔多斯这个神奇的地方,黄河几字的拐弯处正好是鄂尔多斯的所在地,丰富的资源让这里成为一个富有的地方,在很多人印象里鄂尔多斯就是一个盛产土豪的地方。但有一种说法很尖锐,似乎认定了这里就是"鬼城",房屋空置率极高,没有一丝人气,带着种种的疑惑,我们的旅程也来到了康巴什,看看这里究竟怎么样。

康巴什如今是鄂尔多斯的首府所在,但在十几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荒漠,从2003年开始政府决定在此建设新区,短短十几年这里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正是如此,一个完全的新区人口少就成了人们的诟病所在。暂且不谈这些,作为一个游客初来此地游览体验一定是十分不错的。

从2004年开始,陆陆续续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一处以城市景观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区,堪称是一个奇迹。

首先就要说说康巴什的建设,在地图上看这里的公园数量十分惊人,毫不夸张的讲走上两三步不是公园就是广场,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有设计感的元素,包括每一个公园广场的名字都十分具有代表性,比如草原风情园、蒙古象棋广场……在这里能够初步了解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

鄂尔多斯市政府北靠青椿山公园,从这里一直往东南方向,像是一条笔直的通道,短短几公里的距离凝聚了八个公园广场,每一处都是地方文化的缩影,设计者可谓是用心良苦,观赏者自然是目不暇接。成吉思汗广场霸气非凡,双驹广场"马马生威",太阳广场从高处看一条条布满鲜花的长廊就像太阳散射出的光线,让人沉醉。

再看建筑,在这里每一座建筑都造型奇特却又寓意深远。鄂尔多斯图书馆仿佛卷页展开,体现了浓厚的书香文化特色,其设计造型为蒙古族三大历史典籍:《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其中有两本出自鄂尔多斯人之笔。该主题造型更代表了鄂尔多斯蒙古文化的源远流长。

鄂尔多斯大剧院是汲取鄂尔多斯蒙古民族男女头饰造型,建筑线条流畅而富于动感,彰显了歌舞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土黄色的颜色似乎又暗合了荒漠戈壁的色彩,似乎这里马上就要迎来一场歌舞表演。

最有意思的一个建筑当属鄂尔多斯博物馆,2006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77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7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八层。博物馆从外面看上去造型奇特,十分圆润,一时间不知道到底是个怎样的造型,查阅资料才了解原来这是一块饱经风雨磨砺侵蚀的磐石,象征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古铜色的金属外表,记录着鄂尔多斯古老沧桑的草原文明,整座建筑雄浑大气,庄严肃穆,集历史信息与科技为一体,体现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寓意着鄂尔多斯人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的精神。

除了这条中轴线,散布在两侧的公园绿地也是不计其数,同样也是各色的主题,有着许多的草原风情,驼队、羊群的雕像随处可见,挤牛奶的过程,马奶酒的酿造等一切蒙古族文化在每一个角落都有呈现,在康巴什要学会细细的转,因为每一处都可能隐藏着小惊喜。

一路走,一路赏着风景,到了乌兰木伦河畔已经是夕阳西下,夕阳倒映在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一幅绝美的画面。

在这里一定不要错过那场喷泉表演,每天晚上八点到九点(9月1日以后),伴随着7首音乐跌宕起伏,喷泉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璀璨绚烂,变幻多姿,音乐与水的融合,光与水的融合,色彩与水的融合达到了极致,给人视觉的震撼。湖面中心是总长800米、喷高209米,集世界第一大规模音乐喷泉、世界第一高喷、世界第一激光水幕投影音乐喷泉、世界第一瀑布喷泉和世界第一大规模广场音乐喷泉等诸多世界级第一于一身的大型水景喷泉,创造了喷泉建造史上的多个奇迹。

当喷泉与音乐的节奏达到顶峰时,溅起的水花轻轻拍打在游客的脸上,如果是在夏日这就是夏日里的一丝凉意,十分清爽。

除此之外几公里外坐落于千亭山顶的伊克敖包,雄踞区域空间和蒙元文化的至高之位,成为园区景观系统的统领,更以其恢宏之势成为康巴什的象征。康镇也是集美食、古镇、晋商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古镇,虽说历史不久远,但如今都不收门票,来了不妨去看一看,也是旅行中的一种乐趣。

康巴什被人称为鬼城,我在这里的几天并没有感觉多"鬼",还是那句话罗马在中世纪也不是一天就成为世界的中心,总要有个发展的过程,我相信这里会越来越好。暂且不论这些,单从旅游的角度讲,这里并不拥挤,全域的4A景区让人眼前一亮,配套设施十分健全,关键是即使这里很富有,也并没有在物价上有所体现,从吃饭到住宿应该都有严格的管控,价位都是比较良心的。

当然康巴什的旅游旺季就是在夏天,夏天这里绝对是避暑圣地,到了冬天天气寒冷干燥就不太适合游览了。康巴什在我心里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称得上是旅行的好去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域旅游的定义和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