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十年武汉发展很快?

教授、主任医师 武汉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 主任 武汉视佳医眼科 顾...
主任医师 原武汉三医院眼科主任 现武汉视佳医眼科近视矫治专家门诊...
一级验光师、眼视光技术培训师 毕业于湖北职院医学院,从事眼视光诊...
高级验光师 毕业部队医学院校,从事眼视光工作近十年,擅长各种屈光...
教授、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 原武汉同济医院眼科副主任...
眼科副主任医师 眼视光专家 现武汉视佳医眼科近视矫治专家门诊 副主...

武汉并未名副其实地当上中部老大

长沙、武汉、郑州问鼎中部三甲

出口乏力 让出中部第一把交易

2011年,武汉市进出口总值为227.9亿美元,增长25.9%,但增幅比湖北省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当年,武汉进出口总值占同期全省份额的68%。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2011年出口值比江西省少了23.4亿美元,出口值排名也让位于江西,居中部6省第二位;进口值低于安徽省,也居中部6省第二位。

武汉海关分析,湖北省曾经“一马当先”的加工贸易进出口,也被河南以128.2亿美元的总值甩在身后,居中部第二。湖北省外贸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进出口产品仍然以机电产品为主,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出口还未形成较大规模;进出口区域分布依然是武汉“一家独大”。武汉要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必须积极升级进出口结构。

多项排名 武汉都无缘中部第一

至今,武汉也没名副其实地坐上中部老大这把交椅。

4月12日,福布斯中国中原经济区自主创业与民营经济发展论坛,首次发布了中国中部商业城市排行榜,长沙高居榜首,武汉位居第二,郑州排名第三。在该榜单设立的城市规模、经济活力、人才、消费力、创新五大指数中,武汉仅仅在前两项指标中赢得了长沙,综合评分最终略逊长沙一筹。

5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武汉排名第20位,再次被跻身10强的长沙远远甩在身后。长沙为什么排在武汉前面?这让很多武汉人不服气,但几次排名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老大”地位遭昔日“小兄弟”挑战

武汉和周边省会城市竞争激烈

昔日的“小兄弟”紧追不舍

今年3月,中部6大省会城市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约而同确定:工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支撑。其中,武汉将“牢牢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郑州欲“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地位”,长沙让“工业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合肥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以此来增加城市发展后劲。

对比“六雄”的数据会发现:武汉产业“块头”尚可,但是“劲头”,却不如众“兄弟”!以经济总量而论,2011年度,武汉GDP为6756.20亿元,长沙为5600亿元,郑州达4912.7亿元,合肥3600亿元,南昌2688.87亿元,太原2080.12亿元。看工业规模,武汉去年的工业增加值排名第一,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二,紧随郑州之后。

然而,论起发展速度,武汉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1.8%,在中部6城中,均居倒数第二!相比之下,合肥的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的增幅分别达到23%、42.4%,位居中部首位。而郑州的工业增加值与武汉近相差100多亿元,增幅也达到22%。

武汉和周边省会城市的差距在哪

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武汉市商务局局长李作清曾表示,与同类城市相比,“武汉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水平不高,项目投资力度不强等”。比如,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在存在差距。合肥几乎所有的市直部门都成立了招商小组,“十一五”期间,合肥共组建了7批次3100多个招商小组,通力协作抓招商。相比而言,武汉招商力量较为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部门联动、市区配合不够,各区招商力量参差不齐。

此外,招商引资服务还待加强。合肥建立招商顾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发聘书,定期召开座谈会;建立重大项目调度、项目落地通报等制度。

武汉定位远大 十年确立战略枢纽地位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进军大时代

武汉未来5至10年至关重要

同类城市的竞争,很大程度取决于工业,而工业的强弱,关键看工业化的潜力,即可持续增长能力。而工业投资是新增长点支撑。所幸的是,经过2011年的“工业倍增”计划,武汉的工业投资增幅达42%,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

今年5月18日,温家宝前来武汉考察,将其比喻为长江这条龙的龙腰,并大力支持将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自中部“塌陷”将近30年后,中部崛起战略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6省推向前台,同时,作为各自省份的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城市,亦争当中部崛起的龙头。

今年3月,湘鄂赣三省领导人终于站在一起,表示将携手建立“中三角”。三省共同寄望中三角在未来可以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武汉、长沙、南昌在这期间的分量自不言而喻。

未来5-10年,东部产业转移、央企的全国扩张,都将在此期间基本“尘埃落定”。能否抓住机遇,持续高速扩大工业投资,是武汉工业能否取得未来优势的关键。对此,中部其它大城市也是心知肚明。郑州指出,“最大挑战在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周边省会城市围绕市场、资金、资源、人才等竞争将更加激烈”。

志存高远 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增长极,是一个磁力中心。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名副其实地在功能上具有“国家意义”,不仅在区域更要在国家层面具备“武汉功能”。重大而丰富的创造,永无止境的建设实践,要在武汉风生水起。

一座城市的功能有很多,什么功能才能算是“武汉的”?必是关键的、核心的,与武汉的优越条件与禀赋高度结合的功能。如综合交通枢纽,这是一大优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就不只是需要铁、水、公、空等交通方式,而是更大程度地创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门户接口功能,扩展国际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们现在着手做的,正是志存高远,以宏大的格局和手笔刷新武汉的优势城市功能。未来的武汉,既需要在国家层面发挥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综合服务的功能,也需要在中部地区发挥当仁不让的综合性影响。无论在哪个层面,城市功能的面貌必须要清晰起来,极具辨识度,这是我们为国家中心城市全力以赴最有力证明。

武汉的庞大规划让人“颤抖”

武汉的大手笔规划,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第一,欲将武汉CBD王家墩商务区,打造成为中国曼哈顿。将王家墩商务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形成武汉立足华中,辐射全国的金融、保险中心和以企业地区总部办公为主导,服务武汉现代制造业的商务区。

第二,3000亿打造中部国际交通枢纽。湖北省交通厅与武汉市政府签订协议,拟投资3131亿元建设综合运输体系。“七条轨道线、三条城际铁路、一条高速公路、十余个物流园”,武汉目标打造为中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成为“共和国立交桥”。

第三,打造航空“第四城”。随着天河机场成功“扩容”,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武汉向航空“第四城”迈进。“十二五”期间,武汉将投170亿元完成天河机场扩建工程。

第四,迈入地铁时代。今年年底,武汉首条地铁线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试运营,武汉将阔步迈入地铁时代。从2012年起,武汉中心城区每年建成一条地铁。按“1个主城+6个新城组群”的总体规划,还将建设联系主城和新城之间的新城线,以建地方铁路的方式,一个远城区通一条线。

……庞大的建设规划和巨额资金投入,勾画出了武汉的发展蓝图,飞跃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据报道,武汉市区内预留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1500平方公里,可容纳约1800万城镇人口,相当于洛杉矶、大阪、上海等超级城市的规模。专家称,花费30年,武汉可建成30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近年来,武汉的发展遭遇了种种阵痛,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明显被周边省会城市赶超,增速整体放缓。但武汉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经济总量依旧第一。如果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准自身定位,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大好机遇,依托众多大手笔的城建规划、工业规划等,武汉依然可以重新坐回“中部老大”的位置。

“出事”前,原本是武汉的高光时刻。

两个多月前,军运会开幕。

很多人是看了气势恢宏开幕式画面,才知道有这样一个运动会。

武汉相当硬气!为办这个没几个人知道的“世界级”运动会,号称投资1400亿,一口气建了35处、54个体育场馆和一系列形象工程。整个运动会的接待、安保等群众动员工作达到了奥运会水平。
两年多前,武汉打响了全国“抢人大战”第一枪。
2017年初,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大幅放低落户标准,给大学毕业生买房八折优惠,以及“全员落户、全家随迁、全时办理”等优惠政策。
武汉十分霸气,“抢人大战”引发成都、西安、重庆、深圳等地加入,但武汉遥遥领先,据《武汉晚报》1月7日报道,武汉已经留下了109万大学生,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更早之前,武汉以“满城挖”闻名于世。
2013年,市长阮成发上任大干快上,8条地铁线同时施工,全市在建工地超过一万个。因此,阮成发被起了一个“满城挖”的外号。调离武汉后,这位市长曾回应这个“外号”时说:“大建设时期,也是出问题最多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很容易找到理由让一些建设工地不开工。但是,时隔3年、5年或者10年后,当我们回头看,我们不这样做,我们会对不住这座城市。”
最终,说对不起的是省长。1月26日,湖北省长王晓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非常痛心、非常内疚,也非常自责。
出事前的两年,在一系列的操作下,原本房价不怎么涨的武汉,迅猛“补涨”。英国《经济学人》关注武汉现象:
“武汉是中国经济困境的一个缩影。政府债务飙升,市委书记因为热衷大型建设项目收获外号“满城挖”。由于吸引不到游客,曾被寄希望成为地标的一座电影主题公园关门大吉。要卖掉武汉所有的空置住房估计需要近十年。如今,这座拥有1100万人口的城市见证了中国的韧性,该市经济加速发展。仅过去两年就有五条地铁线开通或延长,高峰时段车厢里挤满了乘客。大笔投资流向半导体制造、生物技术研究和互联网安全公司。积压房产已近清空。”
武汉是中国大城市的新榜样,豪赌城市建设、人口红利、科技产业,GDP增幅大幅超过一线城市,总量超过天津,其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发展模式,在经济上是重大的成功,领导政绩卓著,有房阶层和炒房客也因房价上涨满心欢喜。
可是,把一座城市当成一个公司来运营的时候,巨大的隐患出现了。

隐患写在政府工作报告里。
1月7日,当新冠状病毒暗中发作的时候,武汉正在召开的“两会”,市长作《2020政府工作报告》——相信每个中国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长这样。
《武汉市2020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报告中提到投资、制造业等事关GDP的部分,洋洋洒洒上万字,放在最前面,且全都量化为数字目标(红线标注),令人信服。然而,事关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公共服务”却放在报告后面——这是所有工作报告的标准格式,涉及医疗卫生的内容只有43个字: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
没有一个数字,一看就是复制粘贴的,全是正确的废话。
隐患在政府花钱的分配上。
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武汉在投资、制造业、科技产业、公园绿化上相当豪迈,在“公共服务”上自然捉襟见肘。
长期负债“满城挖”的武汉其实囊中羞涩。2013年,武汉市政府负债率超100%,被称为中国负债率最高城市,曾被财政部点名。2019年,武汉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0多亿,支出却高达1900多亿,负债率仍然高企。当然,这是中国城市的通病,跟武汉一样的比比皆是,比他欠债更多不还钱的也大有城在。像深圳这样不差钱,北京、上海这样负债率在合理区间的中国城市太少了。
彭博社最近制作了一个表,发现武汉近5年来在科技上的投入(蓝线)大增,公共卫生支出增幅(白线)却原地踏步。
武汉市召开两会的1月7日,宣布新一年度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时,正是隔离新型冠状病毒的最佳窗口期。然而,写在报告里的那43个不痛不痒的字,却把最后的希望隔离开了。
从“抢人”到“封城”的神转换,武汉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藏着答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020鼠年春节前,以抢夺百万人口自豪的武汉,却面临无数人的“逃亡”,昨天,武汉市长说:“目前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还有900万留在城里。”
武汉关上了大门,数十座中国城市陆续关上了大门。武汉事件,冠绝古今中外,偶然处有必然。
武汉事件的背后,是中国大城市急剧发展带来的隐患和矛盾。40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大特征是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卖地+房地产开发+大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可是到今天,它积极的一面日渐消退,负面影响越来越重。中国GDP增幅从高速变为中速、低速,是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城市的市长仍然奉行功利主义,把刺激经济作为头等大事甚至是唯一的大事,是一种对市民的不负责任,也不符合中央制定的的长期发展战略。
早在去年6月,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混乱的肮脏,已被投诉,但却无人问津。如果这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事,估计立马就给办妥了。把公共服务放在与投资同等重要的时候,就不会再出现恶性传染病这样的公共危机事件。
歧视公共服务,GDP至上思维,是中国城市的通病。不独武汉,中国城市的“优等生”深圳,在中小学和高中的学位供给上,长期严重不足,2019年只有44%的中考录取率,导致全民焦虑。在引发一波又一波舆论的强烈关注后,深圳才开始大规模的高中和中小学建设。不过,深圳对GDP的反应能力却是神速的,当2019年三季度GDP增速下滑,深圳大规模挖马路、举办全球招商大会……武汉肺炎事件后,深圳网友最焦急的是,假如深圳不幸中招,人口比武汉多1000万,面积只有武汉1/4的深圳,其薄弱的医疗条件恐怕更难支撑。

近5年来,中国人口和资源向大城市的集中,仍在发挥效力。诚然,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即便房价高、交通堵塞等大城市病始终难解,但大城市是最有效率、最多元丰富,甚至也是最环保的,因而是最受人喜爱的。
但是,在地球上,有纽约、伦敦、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也有孟买、加尔各答、墨西哥城、雅加达这样的大城市。前者描绘着商业机会、科技创新这样美好的画面,后者则刻画出贫民窟、贫富差距、环境卫生糟糕的场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的中国,人口超过1000万的10座中国城市,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成为纽约还是加尔各答?
世界一流的城市的魅力,不光有资金的高效周转,还有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信息和内容的充分流动。然而,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武汉的信息发生了扭曲。
病毒传染爆发的时刻,1月19日,武汉媒体《楚天都市报》头条竟然鼓吹4万余家庭共吃团圆饭,没有疫情的任何消息。有心人统计,从1月7日到1月20日,武汉第一大报《长江日报》头版没有发过一次有关肺炎的消息。有人说,纸媒老百姓不看,只有公务员和国企才订阅,这样就更加不好了,总不能允许他们只祸害公务员吧?
早在1月1日,武汉警方便在第一时间“处理”了8个造谣者,虽然,胡锡进微博把这个事圆了个场,但当时毕竟在媒体公开把这8个人称为造谣者,可以说是间接保卫了病菌。
这些年,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病毒式袭击、颠覆,体制僵化、创新无力。看起来,新媒体崛起了,网红不断、热闹非凡。但大家都知道,想写点好文章是如履薄冰的。他们和8个“造谣者”面对的是——各地方政府都掌握媒体生杀大权,删文、关号挥挥手就行了,不需要任何程序。
还不如前些年纸媒红火的时候呢,毕竟纸媒是有行政级别的,不是谁想处理就能处理的。
于是,一个城市的信息和内容,基本上处于不对等、不对称状态然后,我们每天接触的内容,充斥着伪新闻和鸡血文章,还有抖音上那些恶俗的饮食男女。长此以往,我们的大脑中将充斥新型信息病毒,被传染和传染别人……
这不是我们需要的城市。
武汉“抢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多更好的城市服务?而不仅仅是为GDP服务?武汉“满城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过度的投资挤占了公共服务的投入,让这座城市越来越美,越来越危险?武汉“处理”造谣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是在堵塞一个城市信息血液的流动。
武汉病了,但别让野生动物背锅,这不完全是嘴巴的责任,病在头脑,需要反思的是中国大城市的运营方式!

战“疫”当前,失职失责者,必将受到严肃问责。

2月9日,武汉市吹响“应收尽收”攻坚战的进攻号角,全市各个区,街道,社区全面落实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发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分类集中管理,全市一万多名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国企职员,高校教师全部下沉到疫情形势危重社区,轮番排查“四类人员”,强力推进“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然而9日当晚,环球时报-环球网赴武汉特派记者在跟随武汉某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转运辖区内重症病人前往定点收治医院的过程中,却发现这样一个控制疫情的关键举措,在某些执行层面问题迭出。
武昌区有一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将从武昌区某医院送往武汉市危重症病人救治定点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集中收治,这批病人多半是老年人,有些人情况危急。而在转运现场,负责转运这批重症病人的是一辆公交车,车上已经坐满30多位老人,有些老人没有座位只能站着,还有些老人只能坐在公交车的过道里,公交车司机与病人之间没有任何隔离措施
据观察,公交车司机本人防护装备也不符合接触重症患者所需的三级防护标准。整个过程中负责组织转运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车辆虽然跟在公交车后方,但未见有人过来协助,更没有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前来协调和安抚病人情绪。司机并不知道具体要把病人送往哪里,和谁对接,只能把车停在医院内的停车场上,病人纷纷下车,不知所措。
2月10日,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立马约谈武汉副市长等3人。其中就有武汉市武昌区区长余松,在约谈过程中,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主任高雨措辞十分严厉,诘问武昌区相关相关领导“应收尽收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要把好事办好,怎么能把好事办坏?这些负责转运危重和重症病人的党员干部为什么不跟车?现在的武汉就是战时状态,这些人的行为十分恶劣。
真心希望武汉的管理干部能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文素材来源网络(仅做科普分享,侵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

生命健康,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关注健康王道,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或者可以帮助到你身边的人,欢迎分享我们的文章,或者给我们留言!

感谢每一位关注百姓健康的人,健康王道与您同行!



【科普】干细胞最全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未来十年发展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