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果星球和约读书房哪个好?

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很多父母知道答案却觉得解释不清,这个时候就是用书来解释孩子的疑问,引导他看书的时机。

比如我们家,前两天,孩子又把我问倒了。

我们一起看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孩子问我,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太阳系之外的星星上去呢?

我说太远了呀,最近的也有4.2光年呢。

那光年有多远呢?孩子又问。我解释到,1光年就是光跑了一年的距离。

那光能跑多快?比飞船还快吗?快多少?

前两个问题我可以回答,第三个问题,快多少,看着孩子上二年级的小脑袋,我觉得没法解释清楚了。

毕竟,对小孩子来讲,很大很大的数和很小很小的数,都很难理解。孩子们需要直观的看到,再去想象。

即使我告诉他光速是第一宇宙速度的多少倍他也不太明白。

打算放暑假找个合适的书给孩子慢慢解释,昨天正好看到 编译的《万物的尺度》,封面就有光的速度。

对孩子来讲,每秒能绕地球七圈半,比每秒跑接近30万千米,容易理解得多。

孩子看着封面图自言自语说,飞船一秒能飞过一个大陆那么远,可光居然一秒都绕地球跑了七圈半,光比飞船可快得多得多了!

这本由日本丸山一彦主编,日本儿童俱乐部编写的书,讲述了各种单位。比如衡量我们看到的光有多强的勒克斯,声音多响的分贝,重量有多沉的千克,温度有多高的摄氏度,时间走了多久的秒等等,内容特别丰富。

于是,接着往里翻,孩子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里面的图片很精美,又很贴切,很多不好想象的单位它都很直观的表达出来了。

比如孩子最喜欢的这张图片,花粉有多大?

用一张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花粉有多小。

除了这些现代常用单位的介绍,在小知识扩展里,还有古代的单位介绍。

李白斗酒诗百篇,喝了6升酒,相当于12瓶矿泉水,真的是超能喝酒的诗仙。

对每种单位的科学解释,加上相关延展的小知识,这本书的知识量很大。

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讲,是个适合亲子共读的好绘本,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独立阅读。

这本书,不仅能帮孩子理解用语言不好解释的知识,还可以让孩子学会灵活运用。

从孩子感兴趣的领域入手,找到合适的书,吸引孩子读,让孩子习惯有问题就去看书,慢慢的,就喜欢上读书了。

  〈0~6岁的关键期〉
  好多青少年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表现为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且软硬不吃,讲道理根本不听,动手打又有诸多的顾忌(不是好方法,其实打也没用,只能产生更不好的结果,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也更愿意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怕孩子玩儿个离家出走啥的就更麻烦了。这样基本上在孩子上初中后就完全管不了了(真的管不了了,后面会解释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当然主要在父母,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里要引入一个“抚养人”的概念,这个“抚养人”一般来说是母亲,当然有可能是长辈、保姆或者奶妈(皇帝就都是奶妈带)。妈妈在孩子0~3岁时提供给孩子吃喝拉撒的一切需求,孩子在这一时期对妈妈的气味、声音甚至是心跳的节奏都无比的熟悉且依赖,形成了人类最初的情感——依恋。这种依恋的情感会延续到孩子6岁左右,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内,抚养人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身份,对孩子进行影响和控制。也就是说,在孩子离不开抚养人,且非常依赖抚养人的情况下,去规范孩子的行为,通常的情况下不需要讲道理,就只需要在孩子做出或者试图做出不当行为时说“不”即可。孩子一般三岁后就能够说话,到六岁就能熟练地掌握语言,三岁到六岁的抚养人角色有时候会变化,但是同样的道理,这时候孩子对抚养人也是无法离开和反抗的。由于孩子在这一阶段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所以抚养人可以适当地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教育”,但也需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方式,同样可以不必是“道理”,只是更加明确地规定他(她)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即可。所以,从0岁到6岁期间“抚养人”就可以(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规范孩子的言行(至少朝着温良恭俭让的方向),通俗地讲就是在他(她)翅膀儿还没硬前就“管”好他(她),如果在这一时期一味地纵容、溺爱,过了6岁就晚了,并不是到初中才管不了的。
  爱新觉罗·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段故事,大概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想要捉弄手下的太监,就让他们吃掉在地上的食物,太监们哪敢不吃。他这样胡闹,连皇帝(已经退位了)的老师也束手无策,最后请来了皇帝的奶妈(嬷嬷),奶妈把皇帝抱在怀中,溥仪说自己好久没有感觉到那种温暖和踏实的感觉,奶妈说:“皇上,你是不是想我了?”,溥仪说:“是的”,奶妈说:“那你以后不能让下人去吃地上的东西了,好吗?我就经常来看你”,溥仪立马就回答:“好的,嬷嬷,我听你的”。这就是“抚养人”的力量,还是不需要讲道理,就这样轻描淡写地管住了皇上。上世纪震惊全国的白宝山系列抢劫杀人案中,北京警方最后得知白宝山已返回北京后,于当天晚上就找到了白宝山的家,当时去了四位民警,说是白宝山你的户口下来了,去派出所取一下吧,就这样“和平”地将这个杀人魔鬼绳之以法了。事后,据白宝山交待,他当时一看见民警就知道是来抓自己的,因为办户口这种事儿根本不需要晚上到家里来通知,再说即便是非要来通知,也不需要来四位民警。另外,他看到民警后说好的,我穿件外套就出来,在衣柜里还藏有最后一把已经上了膛的枪,只是在最后的时刻,白宝山的母亲闻声从屋里出来了,白宝山后来说自己不想在母亲面前杀人,不然几个警察根本挡不住他(他杀过武警抢过枪),白宝山母亲的适时出现也间接地救了几位民警的命。
  溥仪和白宝山虽然都是幼年教育失败的案例,但这两件事也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一种“抚养人”对子女的影响力。

楼主发言:41次 发图: | 添加到话题 |

第1篇:《银河帝国》读书笔记分享

《银河帝国》系列可以说是在我所读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它不但论述了人类社会组织形成条件和形态,同时也运用历史、心理学、数学、文学、物理、化学、古生物学、生物学等学术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学科交融。这本书大约讲述了地球人创造出会思考的机器人后,在机器的帮助下掌握了恒星级移民技术,建立了“银河帝国”。之后是一万二千年的太平时光。突然,一个年轻数学家预言银河帝国将要灭亡,于是建立了两个基地以保存文化、科技和确认历史走向。

在《基地》系列里,作者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三十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各有各的特*。但如果我们忽略那些稀奇或不稀奇的强大科技,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世界各国(重点是欧美大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视角对文明的特点进行了浓缩、放大、提炼以及极端化。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盖娅生命体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

盖娅生命体的进化,使得在盖娅星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物体都有意识,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不但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之意志为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

第2篇:《银河帝国》读书笔记

正如大刘的《三体》将卢卢蛊惑一样,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也轻而易举的将卢卢拽进那群星闪耀迷雾重重的银河之中,透过十万年银河兴衰在脑海中飞驰掠过的清晰与扭曲的映像,仿佛看到阿西莫夫那深邃的目光,长久的注视着沧海桑田荣辱变迁,直至永恒……

卢卢读完了十二本,历时两个多月,穿*着,在微信读书app上读了57个小时,在kindle上读了差不多同样长的时间,按照《银河帝国》这本书编排的顺序,依次读完《基地》系列及《机器人》系列。

这个万能的阿西莫夫,据说通晓人类社会一切学问,古往今来万事万物无所不知,如此才能融会贯通著书立说,他一生中神作不断,奠定了自己神一般的科幻小说之父的地位。如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六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地位尚无人能及,可见功力非凡,高处不胜寒……算起来,他出版第一本《基地》的1951年,是他的31岁。而在《基地》中,神一般的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心理史学”这门伟大的学科时正是32岁。如此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暗示就是在告诉世人,阿西莫夫本人,就是银河纪元12020年的哈里·谢顿的化身了……

当一口气啃完这十二本书之后,只觉得神情恍惚灵魂出窍,头脑中也一时间却无法将这数万年的故事顺利地读取出来,发生在那么多星球的那么多或平凡或伟大或奇异的大事小事简直耗尽了卢卢有限的脑容量……后来极

第3篇:《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当时整个银河系中,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这些世界全部效忠定都于川陀的银河帝国。不过这个事实只能再维持半个世纪。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

第4篇:《草原帝国》读书笔记

历史上在*的北方草原,西方戈壁,分布着数不清的游牧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冷兵器时代,这些天生的马上弓箭手,拥有无可匹敌的强大*事力量,那像雨一样从天而降的箭镞,足以抵挡任何企图追击的敌人。

每逢草原大旱,水源枯竭,这些游牧民便像狼一样来到定居部落的门口,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是这些游牧民经常光顾的地方。匈奴人建立了前赵,前秦;拓跋人建立了北魏;鲜卑人建立了前燕;后来契丹人建立了辽;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建立了元;满洲人建立了清。

跨越几个世纪的草原帝国建立者,都一再重复一种模式:承续华夏国祚,被先进文明吸引,再逐渐被削弱、淡化和淹没于*主体之中,其中佛教功不可没。这些凶猛的武士们一接触到菩萨的优雅姿态就易于受到沙门们博爱教条的感动,以致于他们不仅忘记了他们好战的本*,甚至还忽视了自卫。

佛教与这些未开化的游牧民族一结合,便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没有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的功利*宗教崇拜,就像一个赤子拥抱母亲一样,张开自己的怀抱,以无比剧烈的热情,投身于彼岸世界的梦幻之中。

他们开凿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巴米扬(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大佛,绘制精美的壁画,建造宏伟的寺院,请来印度的高僧翻译佛教经书,他们将自己的国王称为转轮法王,甚至为了保卫黄教的神圣地位,翻越荒芜的昆仑山,

第5篇:《大秦帝国》读书笔记450字

大秦这部书最早在大学图书馆发现,看了几章就刹不住车了。很好看,很精*。作为历史演义,50年无出其右。但是可能碍于笔力,越往后感觉越读不下去。目前最钟爱的一部,也就是黑*裂变了。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部小说,这是六部小说,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那种从始而终的感觉,可能这就是不可抗拒的瑕疵。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是刘关张孙曹,给人的感觉就会比较完整。可能不爱读的人是卡在这了。

另外,很多书友给三星以下,查看了一下,大多是女书友,所指摘的无非是人物刻画粗糙,文字功底不行之类的。这我个人都是不认同的。粗糙吗?或许用简单更好一些。简单、分明。文字功底差吗,其实不算差,具体我也懒得说为什么。说差的可能平时读的都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类的言情书吧。历史演义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假如能到体会书之精神的境界,你就能发觉这部书的好。

同样欣慰的是,市场是认可这部书的。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大秦帝国电视剧,第一部,演员们都很到位,跟原著很契合,而且比原著更鲜活,都是老戏骨。。还有高圆圆

基本上来说,女孩子不适合读大秦。还是多看看女频的书吧

第6篇:《银河帝国》的读后感500字

我很爱看书,暑假里的一大乐事,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浸于书海中。妈妈说要给我买套书当做我的生日礼物,让我在品味书香的必读书目中挑选。在众多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银河帝国》。银河帝国?难道是银河里的帝国?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这本书。

《银河帝国》是一套系列书,分为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及帝国三部曲。我刚看完基地第一本,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那些“英雄”人物的智慧、魄力都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从盖尔多尼克到川陀为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工作开始。由于哈里·谢顿预言了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之后灭亡,他骇人听闻的言论让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忌惮。在审判及谈判后,哈里·谢顿带着他的手下到一颗银河边缘与世隔绝的小星球——端点星上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写《银河百科全书》。端点星就是基地。而基地与各星球间又发生着许多故事。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令人钦佩。哈里·谢顿,这位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推演未来。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并招来三万名科学家编写百科全书,以端点星为基地,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候伯·马洛是一位商业王侯,他曾经打败了科瑞尔共和国,成为*心中的第二英雄。他掌管着控制行商的权利,他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还有我最喜欢的塞佛·哈定,他机智又冷静

第7篇:《徐悲鸿》读书笔记分享

自从读了《徐悲鸿》这本书,我一直被徐悲鸿的精神感动着。

在这本书中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徐悲鸿画马。这个故事讲徐悲鸿是我国一个杰出的画家,他非常爱画马。有一次,他去养马的马夫家画马。画马时他十分注意观察马的动作、形态、*格和身体各个部位的结构,画出了一匹马。马夫看了之后,连连称赞徐悲鸿的马很生动、很形象,就像真的一样。徐悲鸿却说:“哪里,哪里,我画得还不算太好呢!”徐悲鸿谦虚、好学,为了熟悉、掌握马的各种姿态,他画下了数以千计的素描、速写,所以他画起马来才会如此得心应手,画得如同活马一般。

徐悲鸿画马的故事给了我很大触动,为什么我就不能像他那样学画呢?一天,我在家无事可干,就找来一些杂草,捣蚂蚁洞,想把蚂蚁引出来看看。不一会儿,一群蚂蚁从洞里爬出来,“呀!”有一只小蚂蚁爬到一片草叶子上。小蚂蚁黑黑的,头上有一对细细的触角,米粒一般大小的身体,身体下面长着六只又黑又细又短的小腿。当我看得正起劲的时候,妈妈过来了,她问:“女儿,在干什么?”我说:“我在学徐悲鸿一样观察蚂蚁呢!”妈妈笑了笑,说:“那你观察后,可要画一幅蚂蚁图哟。”我连连点头答应。我赶紧回屋找来了张纸,把观察到的蚂蚁的样子画了下来。妈妈看了说:“你观察得很仔细,画得很逼真。”我听了,心里非常高兴。

我知道自己画蚂蚁只是一时兴致所

第8篇:《力量》读书笔记分享

1.爱是一种元素,虽然肉眼看不到,却如空气或水一般真实,《力量》读书笔记总结。它是一股行进中的、有生命力的、流动着的力量……它如同海里的波浪和潮水般流动着。

2.没有爱,地球便成了坟墓

3.给予出去的,就是你会得到的。在生命中,无论你给出去的是什么,收回来的就会是什么;根据吸引力法则,你会把你给出的事物吸引回来,无论那是什么。“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4.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5.如果你心想并感觉到:“我今天过得很*苦,压力好大。”那么你就会吸引所有让你的日子变得*苦且充满压力的人事物回到你身上。如果你心想并感觉到:“人生对我来说真的太美好了。”你会吸引所有让你的生命真正美好的人事物来到你身边。你是磁铁吸引力法则会根据你给出去的,来给予你生命中的每一样事物,从不失误,绝对可靠。你借由释放出去的思想和感觉,吸引并接收到财富、健康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情境

6.当你想着你想要、你喜欢的事物时,你的思想就是正面的!而当你想着你不想要、不喜欢的事物时,那就是负面思想。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

7.比起喜爱的事物,大多数人更常思考及谈论他们不喜爱的一切。他们释出的负面能量比爱还多,如此一来,他们就不经意地夺走了自己

第9篇:个人读书笔记分享

海登怀特说过这么一句话,对过去有意识,对一个可能的未来有觉知,这似乎将人类同他们的动物同类区分了开来。历史是区别于我们和动物的一个衡量标准。你要对过去不感兴趣,你就不可能憧憬未来,你就和动物没有区别。

历史是对过去存在过但现在不再存在了的所有事件和实体的总体,进行一种高度选择*的重构。历史就是要后人在事发之后,高度选择*的对这些发生过的所有事件分别权重,然后再进行重构。

历史凝视就是我们怎么去重构,哪些东西真正有意思,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哪些东西看似很重要其实不重要,哪些东西看似不重要其实很重要,这是历史学家天天要寻找的东西。

历史和哲学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哲学是一种事前的智慧,在事件发生之前去思考;历史是事后的智慧,事件发生之后再去思考。

事后的智慧有什么用呢?正如海登怀特所说,我了解事后,知道了事后的因果关系,知道它的结论重要还是不重要,这能够对我面向未来起作用,这就是历史的关键。

历史与哲学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历史关注人类事物而不是人类事物的终极本质。历史只关注现象本身是不是真的,关注现象与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去追问现象背后的终极本质。

历史的视角与哲学的视角在看待对象的方式上也有区别。我们有两种途径来获得关于人类事物的知识,一个是通过对个别事物的感知,一

第10篇:自控力读书笔记分享

自控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大家是否阅读过《自控力》这本书么?以下是小编整理好的自控力读书笔记分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首先要掌握贯穿本书的三个核心挑战,也可以说是三条核心宣言:

“我要做”挑战。这包括我想要的,对生活有好处的,但因为拖延而没有做的事情。

“我不要”挑战。克制冲动,起监督作用。

“我想要”挑战。这个挑战包括我们想要完成的长远目标和欲望,此区域的细胞活动越剧烈,你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

作者认为关于意志力的练习说到底就是围绕这三种类型的挑战展开的。简言之,提升自己的意志力、自控力就是要学会驾驭和平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要能够在每一种情境下,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别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是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为了主要矛盾而暂时放掉次要矛盾,为了长远目标而牺牲眼前利益。

那么,这些“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的力量,是来源于何方呢?作者给出了神经学上的科学解释,告诉我们意志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外来物,而是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找到生物基础的,它们都和大脑前额皮质有关系。前额皮质位于额头和眼睛后面的神经区,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学家罗伯特·萨博斯基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让人选择做“更难的事”,比如坐在沙发上更容易,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果星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