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琵琶是三弦四弦五弦统称为琵琶还是只有四弦?

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发表于: 17:02:16   浏览次数: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一种弹拨乐器,早在秦代就出现了琵琶的雏形,汉武帝时,出现了一种圆形、木面、长柄、四弦,十二柱弹弦乐器,也称为琵琶,后人称为「秦琵琶」。晋时阮咸善弹此乐器,传时唐朝武则天时,已有十三柱,而有阮咸之名,简称阮。以上同一类型的弹拨乐器,在古代都称作琵琶 ,事实上包括了琵琶、三弦、阮、月琴和秦琴。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曲项琵琶经由印度传入我国,它与秦汉琵琶外型上的不同在于它的共鸣箱呈梨形,隋唐时适应我国歌舞艺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弹拨乐器。到了唐朝,于是琵琶成为它的专称。琵琶的构造主要分为琴头和琴身两部分。上端狭长部分叫做琴颈,下方呈椭圆形叫做腹,腹由面板和背板胶合而成,背部凸起形成共鸣箱,颈和面板上设置隔音位的「相」和「品」,上张四弦,以指甲弹奏。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较完善的一种弹拨乐器,有完整的音律,宽广的音域,清亮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今日的作曲家为琵琶创作了许多新的独奏曲和协奏曲,使它的特点和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柳琴亦称柳叶琴,最初流行于江苏、山东和安徽一带,外型与柳叶相似,故而得名。初在地方戏曲音乐中使用,后经改革成为今天的型制。柳琴在外型上与琵琶类似,张四弦,但体积较小,没有相,面板开有两音孔,以拨子弹奏。柳琴音色明亮、优美,可演奏抒情、宽广的曲调,也可演奏难度较大的乐段,同时也是一些地方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在国乐团中,担任弹拨高音声部,具有独特效果。

  月琴是从阮演变出来的,在唐代就有了月琴这个名称。月琴构造与阮一致,以拨子弹奏,但琴颈较为短小。月琴是京剧及一些地方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可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合奏。

  扬琴又名洋琴,相传原是波斯、阿拉伯一带流传的古乐器。明代传入中国,流行于广东一带,后来流传遍及全国。

  扬琴的主体是琴身,也是共鸣箱,成蝴蝶状,形式古雅,早期有人将扬琴称为蝴蝶琴。扬琴是音位固定的乐器,透过琴马将弦分隔成相隔五度的音,以琴竹敲击演奏。扬琴的音色清脆明亮,技巧灵活,音域宽广,可独奏、伴奏或参加合奏。

  三弦又名弦子,早在秦代,就有一种长柄的摇鼓上加装琴弦的弹拨乐器。经过不断改良,到了元代,三弦的名称正式确定,成为当时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十九世纪中叶,有民间艺人根据小三弦的形式,创制了大三弦,从此使得三弦在伴奏说唱音乐方面,形成南北不同风格。三弦构造较单纯,由琴头、琴杆和琴鼓三部分组成。三弦的共鸣箱又称鼓子,它是在鼓框上两面蒙莽蛇皮而成。三弦无品,张三根弦,以指甲或拨子弹奏。小三弦又叫曲弦,以伴奏昆曲得名,音色明亮,多用于南方评弹等说唱音乐伴奏和十番锣鼓等器乐合奏。大三弦又称大鼓三弦或书弦,因伴奏北方说唱「大鼓书」而得名,音色浑厚响亮,在曲艺伴奏中居重要地位。三弦的音色个性甚强,能奏出丰富独特的效果。

  阮是阮咸的简称,早在汉武帝时代就有了它的雏形,它是一种圆形,木面 长柄四弦的弹拨乐 器,相传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擅弹此乐器,故以为名。阮由琴头、琴身、弦轴、山口 、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指板上有品,面 板上开有音孔,四弦,以指甲或拨子弹奏。阮有大阮、中阮、小阮和低音阮等数种,小阮清脆,中阮柔和,大阮低厚,各具不同音色。阮 可独奏,但也常合奏中担任节奏性的伴奏角色。

  筝从形状与结构推测,乃发源于瑟,初期的筝以竹管所制,流行于西北一 带,所以又称秦 筝,随着秦始皇兼并六国流传于各地。中国的筝随着不断改良产生了十四、十五、十六弦筝。近年更有十八、二十一或更多弦数的筝。筝以右手大、食、中三个指头来弹拨琴弦,左手则以按压琴弦改变张力做出不同的音。筝的音域宽广,音色淳厚,极富表现力。筝可用于独奏或重奏,在乐队中多作为色彩乐器使用。

  古琴又称琴或七弦琴,相传在伏羲氏时只有五弦,到周时增为七弦。古琴多用丝弦,分别由粗而细,伸展于面板上。面板上镶着十三个用镙钿做成的「徽」,用以标记音位。古琴有传统的特殊记谱法,即以「减字谱」来记录右手弹法和左手按音的位置,现在一般则采用减字谱与五线谱(或简谱)相结合的方法来记谱。古琴音色富变化,技巧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常用于独奏、小型合奏(如琴箫合奏)及歌唱伴奏,可以发挥相当高的艺术层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弦独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