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赶鬼歌有什么歌

明清时期的宗教歌曲记录

这些特性表现在古老的宗教圣歌、民歌中的自然小调音阶、进行曲的多变与丰富性等形式上。

其一生的音乐贡献,主要是首创《音乐小杂志》、学堂乐歌创作、佛教歌曲创作和启蒙音乐教育。

补充资料:中国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

      中国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宗教信仰及其在阶级社会中的残余形态。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的材料和古籍记载,主要有关于鬼魂崇拜的丧葬仪礼以及自然崇拜的种种表现。由于宗教考古尚待发展,古籍中有关宗教的专门记载也不多;中国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的分野和脉络,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丧葬仪礼与鬼魂崇拜  从考古发掘探明,旧石器时期中国的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撒有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作为随葬物。从这些遗迹可推知,在2~3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中,已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鬼魂的崇拜。丧葬仪礼的繁简差别,反映了对鬼魂崇拜的不同程度。
  史前遗迹  新石器早期,人们的鬼魂观念比较简单,墓葬也相应比较简陋。据考古发现,上海青浦县崧泽下层遗址墓葬,没有墓坑,在平地堆土掩埋,直身仰卧葬,随葬品很少;山东大汶口早期墓葬是竖穴小坑墓,随葬品亦少,以生产工具作随葬品的更是少见。特别是未见随葬品中有不通用于人间的物品,对尸体也没有采取特殊的处置。
  新石器中、晚期以后,鬼魂观念渐趋复杂,葬法相应多样化。西安半坡村遗址中的小儿墓葬,均用瓮棺埋在居住区内,成人墓葬则都在沟外的共同墓地;有仰卧伸展葬、伏卧葬、屈肢葬,还有五例集团改葬的二次葬。甘肃临洮县城南寺史前墓葬中,有火葬后将骨灰盛在陶缸中埋葬的,还有一些合葬墓。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墓葬中,有些大墓里包括5~7个小墓坑,埋人最多者达42人。这一时期,一般都有固定的公共墓地,同一墓地的死者面部都朝同一方向。从上述事例推知,当时已有较复杂的鬼魂观念。面部的同一朝向,可能是为表明灵魂的去向。使用固定的公共墓地和大墓套小墓的葬法,可能是原始人觉得鬼魂在冥间仍维持着大小家族的关系。儿童和成人墓地分开,反映人们相信冥间也有年龄层次的分别。火葬是想使灵魂尽早摆脱尸体的羁绊。实行捡骨二次葬,可能是认为尸体腐烂以后,灵魂才能获得自由或转生。这个时期的随葬品明显增多,以劳动工具随葬者,屡见不鲜。裴李岗100座墓葬中,有随葬品者91座,大部分随葬品都是劳动工具;男性墓多为石刀、石斧,女性墓常有纺轮和石磨盘等。当时人们不仅认为人死后在冥间仍须劳动,而且也有男女分工的不同。在新石器时期的后期,如甘肃齐家文化墓葬中,有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同时合葬的,在齐家坪墓群中,甚至有8~13人的合葬墓;表明当时的鬼魂观念中,已存在男权的统治地位和主人对奴隶的奴役和压迫关系,因此出现了妻妾为夫殉葬、奴隶为主人殉葬的丧葬制度。
 先秦及西汉的古籍中,有不少关于汉民族对鬼魂的认识和丧葬仪礼的记载。《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万物、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皆折。人死曰鬼。"认为鬼具有超人的能力和有善恶之分,并能祸福于人。《左传·昭公七年》载:"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礼记·檀弓上》则称鬼魂是"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基于这些观念而产生了种种仪礼,其中最被重视的是葬礼。特别重视墓地的方位和尸体的朝向。《礼记·檀弓下》记载:"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这些内容,同考古发现基本相符,可认为是汉族祖先的葬礼习俗。《墨子·节葬》专门有关于非汉族的丧葬仪礼的记载:"昔者越之东有輆倷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刳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死,聚薪焚之,谓之登遐,然后成孝子。"上述处理尸体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鬼魂观念和丧葬仪礼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随着社会生活和关系的变化和人类技能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人们观念中出现了作祟能力大、报复性强的恶鬼和厉鬼;另一方面,有些死者在世时的创造能力和英雄事迹被神化,结果被奉为祖神或神明,成为畏惧和崇拜的对象。因之,丧葬仪礼、祭鬼、赶鬼、避邪等活动日趋复杂并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从商周以后就逐渐形成以招魂、报丧、哭灵、殓尸、殡尸、奠祭、出葬、丧期守孝等为主要内容的固定丧葬仪礼的程序以及"傩"、"大傩"、"追傩"等驱逐、镇压厉鬼的法术和携带、悬挂灵物或使用符咒避邪的巫术。
源于鬼魂观念的祖先崇拜,开始只是将氏族始祖或历史上对本族有功勋的鬼魂作为崇拜对象。所谓"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礼记·祭法》)。同时由于重视血缘关系,人们观念中的一部分鬼魂成为氏族的祖神或保护神,作为长期固定的祭祀对象。通常一个家庭只祭祀其最亲近的祖先,如父祖,同时还参加几个家庭联合的祭祀祖先活动。随着氏族群体的瓦解,商周奴隶主贵族集团继承和垄断了氏族祖先的祭祀权,并利用它作为统治的精神工具。在统治范围扩大或改朝换代时,统治者都要想方设法证明他们与前代统治者或被他们征服的民族是同根同祖,崇拜同一祖先。据《礼记·祭法》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原始和远古时代,人们对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而又不可理解和不能驾驭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产生依赖与畏惧而对其进行崇拜。当时一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观念,但已开始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将其作为具有生命和意志的神灵加以崇拜。随着人们抽象能力的增强,又逐渐形成独立于具体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神灵观念。崇拜的对象愈来愈多,山岳河川、风雨雷电、动物、植物以至日月星辰诸天体。
 中国农牧业发展较早,雨水对农牧业的影响极大,雨神素为人们所重视。殷墟卜辞中,有关求雨和卜雨的卜辞所占比重最大。殷人求雨,有把人或牲礼架在柴上焚烧献祭的,也有向雨神献舞求雨的。《左传》等古籍还有"焚巫"、"暴尪"或主祭者自焚以求雨的记载。对雨的崇拜,后来转变为崇拜众多被认为具有施雨能力的雨师、神龙等,其中求神龙施雨最为普遍。民间求雨的祭祀,多以神龙为对象。
  远古人们对风的形成和它对自然界的影响,感到既神秘又恐怖,从而产生有关风神本体和神力的种种幻想。如认为东西南北四方来风,分别有四个风神主宰;殷墟甲骨文里对四方风神各有专名,《山海经》里也有类似记载。关于兴风的神力来源也有种种神话传说,有的把这种神力归于某种鸟类,如鹓、爰居,有的认为某山谷为能刮风的神灵,如《山海经》中所说的"令丘之山"的"中谷"和"旄山之尾"的"育遗"之谷,以及《淮南子·览冥训》中所说的凤凰暮宿的风穴等。西汉以前,民间有杀犬祭风神的习俗。《尔雅·释天》有"祭风曰磔"之说。郭璞注:"今俗当道中磔狗,云以止风。"秦代雍地有风神庙,王者要祭祀风神报其功。
 古人对雷声抱有恐惧感,但不把它当做恶神,而认为它是主持人间正义,对恶人行刑的善神。《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淮南子·地形训》说:"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腹而熙。"这种较原始的雷神形象富有浓烈的直观幻想性,可能是看到雷鸣时的闪电似龙,雷雨交加的现象又与龙能作雨的观念相联系,所以幻想出龙身的雷神;幻想雷神居水泽之中,名其居处为雷泽。后雷神更为拟人化,被称为雷公。《论衡·雷虚篇》谓西汉时"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这里的雷公,已不是人首龙身,而是一个大力士;也不是雷神鼓腹而生雷声,而是扣击连鼓而"隆隆者"。春秋战国时另有一说:雷鸣时要衣冠正、行止合礼,不然要激起天怒遭殃。《礼记·月令》说:"先于电三日,奋不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如有不戒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
  社祀与土地神  中国土地神崇拜的发展可分为三阶段:①原始的土地崇拜,人们直接向土地献祭;②土地神拟人化,逐渐由自然神向社会神过渡;③各地域的"土地公",被认作地主和管理者,主要具有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的神性。
  古籍中记载的"社祀",是原始土地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史记·封禅书》称:"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矣。"修社祀或许在夏代初期,当时把土地作为直接礼拜的对象。至殷商、西周初期,祭土地神时仍采用将牲礼埋入地内,或将酒、牲血、人血灌入地里的原始祭法。
  西周后期,土地神逐渐由自然神向社会神转化。禹、后土、句龙、犁等传说中的人物被当做土地神崇拜。但这个时期的土地神,人们认为主要还是自然神,对之崇拜,希望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收益。春秋战国后,土地神的社会属性逐渐增强,并且因祭主的地位不同而分了等级;后又进一步分化为各有管辖范围的众多土地公。礼拜的对象是被称为社主的一土堆。"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孝经》)。到西周后期,才把对农业有贡献的传说人物奉为社主来崇拜。其后随着土地神人神化的发展,社神变为管理各地区的社会神,最后发展为许许多多的各地土地公──福德正神,被认为生前有德者死后方可充任。社祭成为民间最重要的祭祀。
古时有许多关于大山、名山神秘化的传说。这些山被认为能赋予人以生命力或某种灵性而被崇拜。除昆仑外,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最被崇敬,称之为五岳之神,古代帝王要去巡祭或派员去祭祀。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除五岳外,全国还有数十座大山被神化,帝王亲自前往祭祀,或由官方修建山神庙。殷墟卜辞和《山海经》中提到的祭山神的方式,还有"尞"和"瘗"等,因山高,祭品要燔燎才能达于山神,因取财于山岳地下,所以还要将祭品埋入地下作为还报。
  河川因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而受到崇拜。原始社会各部族崇拜其居住地附近的河川。国家形成以后,逐渐转变为由帝王或诸侯祭祀天下的名川大河,而民间主要仍循旧俗祭祀其居住区的河神。商部族早期所祭祀的主要是其居住区域的黄河、洹水(安阳河)、商水(漳水)、洧水等大小河流。祭礼相当隆重,用牛羊为牲礼,有时也用人祭。祭河神主要用"沉"或"浮",即将祭品沉于河底或放在水上漂流。周朝以后,统治疆域扩大,形成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山川之习。后来各条河流都有特定人物为河神,如冯夷被奉为黄河河伯,上帝之子湘君被奉为湘江江神等。
  植物崇拜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将农作植物神秘化而作为自然神进行崇拜,后来随着自然神的拟人化而成为农业祭祀上的神主;②崇拜某些植物的特性,相信这些特性具有某种神秘力量,而用于巫术活动方面。
  最初,稷是和稻、黍、麦、菽一起受崇拜的谷类植物之一,但因稷的种植最为广泛,历史最长,被推居"五谷之长"。进而成为五谷神的代表,变成谷类综合神,最后加以人神化,上升为农业之神。传说中的人物,如后稷、农、柱、周弃等,被奉祀为稷神神主。稷神是古代祭祀的重要对象之一,与土地神并称为"社稷"。为了农业丰收,每年都要举行祭礼。据《左传·襄公七年》记载:"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这种农业祭祀和始耕仪式,源于原始宗教播种祭。根据《礼记·月令》记载,除郊祭外,每当麦、黍、谷、麻、稻等各种农作物收获时,还要进行"尝"祭,作为答谢。
  古人相信某些植物如桃木、苕、棘等具有驱赶魔鬼和避除凶邪的灵性,如《礼记·檀弓下》称"以巫祝桃茢执戈,(鬼)恶之也",《左传·昭公四年》也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灾"等语。此外,《山海经》记载韭、迷谷,薰草等"佩之不迷"、"服之媚于人",则多少带有巫术的性质。同时与这些植物本身的形状、气味等特性有关,如菖蒲似剑,桃木坚韧,棘有尖刺,姜、韭有强烈的特殊气味等。
 有三个特点:①被神化崇拜的动物种类,主要是狩猎和豢养的马、牛、羊、猪、犬,以及人们惧怕的虎豹等猛兽。《山海经》描述的古神形状多和这些动物有联系;②崇拜龙、凤、麟、龟为"四灵"。龙、凤、麟是人们想像中的吉祥动物,被认为是各类动物之王;所谓"鱼鲔从龙"、"百鸟从凤"、"兽从麟",具有统御各类动物的神秘力量;龟被认为能"知天道",预知人的利害祸福。"四灵"还被推崇为仁政和道德的化身,被视为"仁兽"、"瑞兽"、"德兽";③动物图腾崇拜表现不明显。殷周以后,古籍中就看不到典型的有关动物图腾崇拜的记载。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远古未发生图腾崇拜或图腾崇拜消亡较早。但有些学者根据古籍记载的神话人物的"感生说"(如契母简狄,感吞燕卵而生契)、"降生说"(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以及以动物为姓氏或作官制(如黄帝号有熊氏,少皞以鸟名官)等为例证,认为古代曾盛行过图腾崇拜;根据有些学者的实地调查,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近世尚有动物图腾崇拜的遗迹。这个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将日月星辰诸天体直接作为崇拜对象或将其视为神灵或神灵之居所而加以崇拜。殷商时有拜日的风习。殷契中有"王宾日"、"出日"、"入日"等甲骨文,这些刻辞被认为是殷王朝夕迎送日神的记录。《书·尧典》有"寅宾出日"、"寅饯纳日"的记载,可见迎送太阳的礼拜仪式由来久远,非始于殷商。西周以后,统治者在统祭天上诸神时,太阳神占有主神的地位,所谓"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原始时代崇拜日神,主要是感谢太阳赐给人间光明,并给人定方位的便利,所谓"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利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礼记·祭义》),反映了日崇拜的自然崇拜性质。农业成了主要的社会生产行业后,太阳被认为是决定农产品丰歉的主宰。殷商时期,对日食怀着恐惧心理,并被认为不祥之兆;若发生日食就要进行占卜,祭告祖先保祐。
  古籍中多有猜测月中情形的记载,但对月的神性和月神的神力的渲染却很少,也不以月食为灾异。虽因其在黑夜发光和有规律的盈亏现象而受到崇拜,但由于其对人类生活影响不大,其神格不高,祭礼也不隆重。在对天体诸神进行统祭时,被放在配角的地位。
  至于祭星的记载更为简单。星辰崇拜在原始宗教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在古代出现天上最高神──上帝出现以后,巫祝们将许多社会现象和星体的光度色泽、运行轨道、各星之间的位置等联系在一起,进行神秘的解释,而形成众多星神和神话,使星辰超出其自然特性而变成了具有某种社会职能和支配某种自然现象的神。如"箕星主八风,毕星主戈猎"等。《史记·天官书》中的许多星辰,都被附加了这类神性。另一方面,世间的社会结构被搬到天上,群星成了上帝的臣属,一些星体变成有能力满足人间某种欲望的神而受到奉祀。《史记·天官书》记载的群星,其神格和神性都已被纳入上帝神统而不具有自然崇拜的性质。星体运行和光泽变化等自然现象也被用于征兆占卜,形成了占星术,成为古代占卜中一个重要种类。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三月三广西有什么节日?农历的三月三这天有很多的节日,地方风俗不一样,过的节日也就不一样,那么三月三当天到底有哪些节日,南宁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公众假日,法定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

2017年三月三广西放假安排:即2017年4月1日(星期六)放假调休,4月8日(星期六)上班,即“壮族三月三”和清明节放假时间为3月30日至4月4日。

狂欢节上有壮族迎宾习俗、踏青踩街、壮族铜鼓舞、对歌三月三、假面舞、多耶舞、抛绣球、夜歌圩、歌舞表演等,同时有200—500人品尝的百家宴和各地特色美食。

千人竹竿舞、千人、千人广场舞展演、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灵水歌圩”广西第六届歌王大赛、武术散打擂台赛、马术表演等文化、体育、旅游活动。

牛王争霸赛、千人芦笙比赛、大型实景民族歌舞表演、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 剧、侗乡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

山歌牵出绣球来——当日龙脊各村寨的小伙子,小姑娘精心打扮,穿上节日盛装纷纷来赶歌圩。

马蚌乡的泼水节往年都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少数民族会穿着民族服饰出来赶圩,很热闹。而且除了泼水节,当地还组织了山歌比赛、抓比赛等,游客都可以免费参加。

每到“三月三”,当地家家户户都会把扁担拿出来,杀鸡宰羊,举办一个祭扁担的仪式,祈求当年五谷丰登,让扁担挑上更多的东西。

中越边境的峒中,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板瑶、花头瑶人平时就会穿着民族服饰上街赶圩。江口村的这个陀螺歌节名声并不大,但一定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歌圩节当晚,以“寻找刘三姐”为基调,再现经典《刘三姐》,有国宾女子导游员山歌献唱赠送纪念品。

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是什么神仙日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2、三月三举家出游赏杏花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初三,举家出游,有的人家带着酒菜在郊外野餐,而这时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开放的时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说法,还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说法。实际上作为赏花来看 ,杏花并不算好看 ,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是“东风第一枝”开得早,农历三月已经绽放,在城市内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春暖乍寒,人们走向郊外赏杏花成了“三月三”的一个活动了。青岛也不例外,郊区“小水村”一带遍植杏花,城里市民去赏杏花的人群络绎不绝。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正是人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三月初三还有放风筝的民俗,风筝的来源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说曾为战争中传递情报的功具等,但在民间是一种游戏。大人、孩子都喜欢放风筝,有人认为是一种健身活动。风筝的做法形形色色,难得有大的不同,许多已经成为工艺品。人们也认为经过了冬天,应该到,所以三月初三放风筝,其实不仅这一天 ,可以说从上巳日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在少数民族内仍保留三月三情人节的习俗。比如这一天苗族姑娘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小伙子们也等着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很多姑娘,和她们对歌,如果相互喜欢的话,马上就可以拉回家去。所以歌会散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很多男男女女拉拉扯扯的。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

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三月三、踏沙滩”是象山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关于它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与生产劳动有关: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 “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特点。其中的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

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三月初三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壮族人民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盛大的节日歌会——歌圩,壮语称“窝被节”。相传这天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遇难 日,故设节纪念。刘三姐是唐中宗时壮族著名的女歌手,这位歌圩培育的歌仙,会唱许多优美动听的山歌,被人们尊为对歌活动的创始者和传播者。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染成的五色糯米饭,还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知识性的盘歌、斗智的蛮歌和情歌等。内容则是天文地理、文学、社会、伦理道德等无所不包。其中情歌又分为见面歌、邀请歌、爱慕歌等等。

三月三花炮节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体育盛会,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这天,湘、桂、黔交界的侗、壮、瑶、苗、汉等族的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前来广西 三江富禄地区赴会。后生们纷纷向姑娘们赠送糖果,哪个姑娘得到的糖果最多,她便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姑娘。抢花炮是花炮节的主要活动。待炮声一响,那个圈有红绿布条的铁圈冲上天空,立即成为全场注目的焦点,场上上百名队员争相抢夺,抢走花炮的选手意味着智勇双全,他们不仅能获得长者颁发的奖品,也会得到姑娘们的青睐。花炮会上,大家聚在一起吹芦笙、对歌、唱彩调、看侗戏,斗牛、斗鸡、斗鸟等,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在三月三这天,布依、彝等族要宰牛杀猪祭祀灶王和山神,同时还要扫寨赶鬼,外人绝不能在这天进寨,否则被认为是破坏扫寨。

“三月三,耍西山 ”是昆明 民间传统习俗。这天,彝、白、傣、苗、哈尼、纳西、僳僳等民族的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呼群约伴,到西山踏青游春,大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节日的欢乐,日暮兴尽方归。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欢度佳节。

至今,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死魔鬼原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