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电影的黑暗43年电影配乐的独特之处?

(今天这篇推荐有点长,这次分享的不仅仅是音乐,我在写作和朗读此文时都忍不住一次次热泪盈眶。如果你能有耐心听完或读完它,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到内心有一个角落,被一束光倏地照亮了……)


大家好,我是凝思。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段非常著名的电影音乐《火的战车(Chariots of Fire) 》,它来自1981年的同名英国电影。《火的战车》是一部积极向上的体育励志电影,它表现了主人公的奋斗信念、献身精神以及高尚的体育道德,这部佳片一举获得了1982年第54届奥斯卡的四项大奖,当然,其中也包括最佳原创音乐。


这部电影的配乐出自希腊音乐大师范吉利斯之手,他以键盘音乐为基础,巧妙地将古典、流行、电子、new age 等多种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电子乐风格(后面还会再有他的音乐推荐)。这首《火的战车》主题音乐就是在传统交响乐中融入了犹如兴奋脉搏跳动的电子乐,营造出空灵洒脱、恢弘大气的深远意境,带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的激动和史诗般壮阔的震撼。 


记得我第一次听到《火的战车》还是初中时在理查克莱德曼的钢琴曲专辑中,当时非常喜爱。无可否认的是,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八十年代初,克莱德曼确实为给中国人民普及西方古典音乐做出了极大贡献。我记得很多世界名曲的旋律都是在他的钢琴曲磁带中最先听到的。那时不像现在资源如此丰富,八十年代,抱着一块砖头录音机听上一盘音乐磁带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高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英国大使馆观看了这部电影的录像带,那震撼人心的电影原声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灵(那一刻我才发觉克莱德曼的版本没法再听了),也给年少的我心中播下一颗励志的火种。

虽然是三十年前看过的电影,但是有一个画面却始终深刻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那就是当影片中振奋人心的主题音乐响起时,那一群身着白衣的年轻运动员在海边努力地奔跑,尽情享受着运动的快乐,任沙滩上的泥点飞溅到他们的白衣上……那音乐和画面交融在一起的情景实在是太感人了,你会情不自禁地热血沸腾、深受鼓舞,仿佛浑身也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憨豆先生和伦敦交响乐团献上了向经典致敬的精彩表演——重现了这首励志音乐的风采并复刻了海边奔跑的经典镜头,其中融入的英式幽默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现在每每听到《火的战车》,我依然会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对明天充满信心,有勇气去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是的,只要你心里也有这么一辆勇往直前,不怕挫折的“火的战车”,你就可以执着勇敢地驾驭着它,向你的梦想靠近!

电影《火的战车》讲述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两位英国的年轻人为梦想而奋斗的故事。他们一个是犹太学生哈罗德·亚伯拉罕,他为了对抗种族偏见,要为同胞争光;另一个是虔诚的基督徒埃里克·利德尔,他为了胜利,要为上帝争得荣誉。最终在1924年的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他们各自战胜重重困难,分别在100米和400米项目中摘得奥运金牌。


这部电影是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改编的,然而你可能想不到,其中的基督徒埃里克·利德尔(Eric Henry Liddell),这位地道的英国人,竟然和我们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生于中国,卒于中国,和我们距离是如此之近。现在我想讲讲影片背后埃里克的故事,它比《火的战车》电影本身更要令人感动。


1902年,埃里克出生于中国天津,他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叫李爱锐。他的父亲是一名来自苏格兰的传教士,因此他在天津度过了快乐的童年。6岁时,他被家人送回英国读书。学生时代的他就展示出了过人的运动天赋,大家预言他会成为体育明星。正如电影中讲述的一样,他参加了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但是他最擅长的100米跑被安排在星期日,而身为虔诚基督徒的埃里克认为不可以在主的安息日参加比赛。为了信仰,他顶着压力放弃了周日的比赛,转而选择参加在非周日比赛的200米和400米跑。最终,他在200米赛中夺得铜牌,在400米赛中赢得金牌并刷新了世界纪录。


奥运会结束后,埃里克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并取得科学学士学位。作为苏格兰的奥运英雄,他毅然拒绝了各方邀请、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回到他的出生地中国天津去!因为贫穷落后的中国需要他,他认为那是人生更有价值的事情。


苏格兰当地一家报纸在为他的送行文章中这样写道:

“他去中国跑另一个赛程

像奥林匹克一样勇往直前而且坚定

如果终点一时还难以知明

以他特有的速度,我们裁判他必胜!”

1925年,年仅23岁的利德尔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天津,成为了教会学校新学书院(现在的天津十七中)的一名中学教师,负责教授数学、化学和体育,同时从事传教工作。他下课后总是等学生们都离开后才走,而且会留下来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性格开朗、待人友善、富有幽默感的利德尔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深受学生们爱戴的老师。


去过天津的朋友大概都到过五大道的民园体育场,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体育场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欧陆风情浓郁的休闲公园。殊不知,这个体育场是埃里克留给天津的一座丰碑。


民园体育场始建于1920年;埃里克来到天津后受邀参与了民园体育场的改造工程,他根据世界田径赛场的标准以及自己的参赛经验、参考英国的斯坦福球场,对跑道、灯光、看台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水平的积极建议。因为埃里克的参与,民园体育场才成为了当时亚洲首屈一指、设施先进的综合性体育场。1929年,埃里克更是在民园体育场举行的万国田径运动会上击败德国的5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再一次赢得400米世界冠军的金牌。


1932年,利德尔正式成为牧师。1934年,他迎娶了一位加拿大传教士的女儿,并很快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了,天津局势不稳,学校被迫关闭。埃里克以教徒身份前往河北省肖张镇参与敌后抗日工作,除了接济劳苦难民,他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很多伤病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天津的形势变得更为险峻,埃里克只好把怀有身孕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送上了回加拿大避难的轮船,没想到从此便是永别。他不想和家人一起远离战争和灾难吗?然而他选择了留下,因为他的仁爱慈悲之心让他舍不下这里那些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1943年,日军决定把天津租界内一些敌对国家的侨民关押起来作为人质,于是埃里克和其他一些外国侨民一起被押送往几百公里外山东潍县(现在的潍坊)的一所集中营。集中营里的日子是暗无天日且令人绝望的,然而埃里克却成为了冬季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温暖和照亮了身边的人。


集中营关押了两千多人,生活环境极差,还有很多儿童。他主动担任孩子们的老师,教给他们科学和体育;他用他的乐观和热情感染着周边的人们,带领他们苦中作乐;他还主动承担很多别人不愿去干的脏活儿累活儿,关心和照料集中营里的老弱病残者。为了鼓励一位被关押的年轻人,他甚至把为他赢得奥运金牌的运动鞋送给了他,可见埃里克对人的尊重远远超过金牌的荣誉。

这位在天津生活了二十多年、把生命和热情几乎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苏格兰人,从此长眠在了中国的潍坊(现潍坊二中操场一隅)。1988年,他的母校爱丁堡大学把一块来自他家乡苏格兰的花岗岩纪念碑树立在了他的墓前,上面刻着圣经中的一句话:“他们应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英文是They shall mount up with wings

1991年埃里克的三个女儿前来天津寻根,她们把父亲在民园体育场获得的那枚金牌赠送给了父亲曾服务多年的天津十七中,留作永久的纪念。

天津的五大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殖民风格建筑群,这里曾经居住过数不清的历史名人。在天津五大道庆王府对面的重庆道38号,坐落着一座硫缸砖砌成的三层英式洋楼,外面的牌匾上写着“李爱锐故居”。是的,这里就是埃里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比起五大道上那些达官贵人的豪华别墅,这座朴素的建筑外观实在是太过普通,然而它却闪耀着不凡的人性光辉,因为它承载的不是权势和财富,而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埃里克,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和传教士,更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上帝不仅赋予了他两条能够飞奔的双腿,更给他铸造了一颗金子般灿烂的心。

埃里克所选择的生命意义就是无私救助那些身处苦难的人们。他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莫过于他对信仰的坚守——为了崇高的信仰,他甘愿抛弃名利,无怨无悔地在中国贫瘠的土地上奔跑了二十年,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朋友,他短暂的43年生命所散发出的光和热,将会永远激励和温暖着我们、照亮我们的心灵,一代又一代!

如果你有机会去天津的五大道,请别忘记去民园体育场和李爱锐故居看一看,向这位不朽的圣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影三部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