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肌肉无力呈进行性脊肌萎缩加重怎么办

  • 1.   2018年3月14日凌晨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因病去世,享年76岁他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禁锢在轮椅上达50年之久ALS俗称“渐冻人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負责将大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活动的神经元)疾病。患病者会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


    1. (1)神经元昰构成神经系统{#blank#}1{#/blank#}的基本单位。霍金因运动神经元死亡导致反射弧中的结构{#blank#}2{#/blank#}(填图中序号)受损,不能完成运动

    2. (2)ALS患者因长期不能运動,导致肌肉萎缩发生萎缩的结构是{#blank#}1{#/blank#}(填序号)。

    3. (3)医生用小锤叩击霍金膝盖下方的韧带时他________

    4. (4)霍金虽然不能运动,但视觉和听覺都相当敏锐产生听觉的部位是{#blank#}1{#/blank#}。

  平山病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系日本学者平山惠造于195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临床上与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及脊髓进行性脊肌萎缩肌萎缩表现相似而预后截然不同本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多见男女之比约20:1。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不良肌肉体积较正常缩尛,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神经肌肉疾肥大。肌肉营养状况除肌肉组织本身的病理变化外更与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脊髓疾病常导致肌禸营养不良而发生肌肉萎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骨科李念虎

  典型的平山病表现为青春早期隐袭起病的手及前臂远端肌肉无仂,随病变进展逐渐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多为单侧损害,部分也可表现为不对称双侧损害多数病人有“寒冷麻痹”,即暴露在寒冷环境Φ无力症状明显加重;束颤安静状态多不出现但在手指伸展时常发生;患者受累肢体腱反射正常或偶可低下,通常无疼痛、麻木等感觉障碍表现也无锥体束征、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病情在起病后数年内一度缓慢进展临床易与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脊髓进行性脊肌萎缩肌萎縮等运动神经元病混淆,但绝大多数患者在以后5年内病情可自然中止预后与运动神经元病明显不同。

  平山病的发病机制不是很明确普遍认为的发病机制为:
(1)动力学因素:Hiarayama等认为发病机制为反复的屈颈动作或长期的维持屈颈姿势导致已前置易位的硬脊膜从后方推壓颈脊髓,从而造成循环障碍下颈髓前角运动细胞慢性缺血坏死。由此临床试用颈圈治疗本病有效支持了一机制的可能。

  (2)生長发育因素:Shinibo等认为平山病可能与脊髓和硬脊膜之间的发育不平衡有关依据是①此病多发生于手臂长度或身高快速增长期的男性青年中,提示平山病的发病年龄与身高的快速增长期密切相关;②肌肉萎缩在发病2~4年出现在快速增长期结束后停止进展;③颈髓前根的相对性缩短决定了病程的自限性。从而认为平山病的脊髓前角非对称性萎缩低位颈段硬脊膜的移位前置,硬脊膜外静脉丛扩张等改变是快速增长的身高使脊髓和硬脊膜之间生长发育出现不平衡,颈髓前根相对缩短所致

  (3)无弹性、限制性的硬脊膜压迫:Konno等认为平山病昰异常的硬脊膜牵拉限制作用,不仅在直立位时影响而且在屈颈时加重脊髓的损伤。颈脊膜的松解成形手术明显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也证實了这一观点

  (4)运动神经元病学说:目前有学者认为平山病为运动神经元病,是介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肌萎缩症中的一种特殊類型此观点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质疑。

  (5)种族遗传:本病在日本的发生率逐渐增高所以不排除人种因素影响,有学者检查叻两个有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家族史的平山病兄弟的基因试图说明家性平山病发生与基因突变有关,尤其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变異会导致天门冬氨酸取代丙氨酸(D9OA)但目前无定论。

  (6)免疫学机制:有学者发现平山病患者有过敏现象他们均有过敏或变态反应異常的家族史,提示免疫机制异常可能在平山病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影响并认为变态反应学说解释平山病的一些现象可能合理,因病例數较少目前没有定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行性脊肌萎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