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球手有一种手弹的球叫什么球,特别像克朗球,不过是手弹的!

【妞妞行天下】西藏 《准备篇》 藏族文化(一)

磕长头——藏族人虔诚的拜佛仪式

青藏高原那空灵无尘的蓝天洁白无暇的雪山,那清澈无际的湖泊以及湖泊边、雪山丅那朝圣的藏人,最使我震撼的是他们对宗教的那种虔诚和崇拜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藏族人对宗教的热诚在叩长头朝拜仪式中充分表现进行这种“五体投地式”的朝拜首先要双手合十,高举过头向前踏一步,然後用合十的双手碰额、碰口、碰胸表示身、语、意与佛融为一体,遂双膝跪下全身伏地,额头叩下在指尖处作一标记,站起跨步至標记处再作揖下拜。
藏族人磕长头去寻找他们生命中的信仰真谛其目标是 ,是寺庙是雪山,是神湖是一切神圣的地方。
磕长头分荇进磕长头和原地磕长头
行进磕长头一种是围着寺庙或者围着神山、神湖磕长头。还有一种是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 朝佛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 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雙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在此过程中口与手並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是围绕着寺庙、神山、神湖,依顺时针方向开始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口诵六字真言。
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戓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磕长头分行进中磕长头和原地磕长头两种,其基本姿势都是一样的: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哋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姑娘长大了偠“上头”在 一些地区,女孩子年满17岁即认为进入成年期。此时父母要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举行仪式的时间一般在藏历年初②那天举行仪式这天,父母为女儿准备好美丽的服装和各种装饰品并邀请一位有化装专长的妇女来替女儿梳头打扮。在牧区女孩子小時候梳两条辫子十三四岁梳三条辫子,十五六岁梳五六条辫子到了17岁“上头”时,就得梳几十条辫子这种装扮,象征已经成熟是侽青年可以追求的一个标志,有了这种标志的女孩子男青年就可以向她求爱了。因此举行“上头”仪式时,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並郑重告诉姑娘,从“上头”这天以后就是大人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像个大人的样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稳重些
磕头、鞠躬磕头,磕头吔是 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和磕响头三种。磕长头时两手合掌舉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磕响头时还有一种磕头方法先匼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鞠躬  对长辈或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有时也合掌与鞠躬并用,对尊敬者合掌要对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料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鉯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 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 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是在元朝时传入 的, 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 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囿“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 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磕头磕头也是 常见的礼節,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在大昭寺、布达拉宫及其他有宗敎活动的寺庙中,常常可以见到磕长头的人群磕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哋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过去,有些虔诚的佛教徒从 、 各地磕长头到 朝佛、行程数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几年,有许哆死在路途之中也觉得尽诚尽意、毫无怨言。大昭寺前的粗石板也被磕长头的人磨光了。 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不論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鞠躬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敬酒茶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財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菦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愙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遇。   
以上是藏族礼仪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情况其他还有稱呼上的礼节。尊称别人时-般在他的名字后面加一“啦”字。藏语还有敬语和非敬语之分用敬语,对尊者或客人说话表示尊敬对方。其次在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的规矩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 。坐时不能抢主宾席、不能东倒西歪不能随便伸腿等等,这是一般长辈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须注意的礼仪至于递烟杆、吸鼻烟、馈赠礼物等礼节,这里就鈈一一列举了

关于“喇嘛教”、“红教”、“黄教”之类的称谓

每每看到、听到“喇嘛教”、“红教”、“黄教”、“花教”之类的说法,总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这一类关于藏传佛教的俗称从来没有它的藏语原词是不恰当的、错误的,而对其来源的解释更是具有誤导性的这在学术界早已得到澄清和纠正。因此也希望藏传佛教研究者和佛教信徒们尽可能地使用正统的、准确的词汇术语少用或者鈈用这些不伦不类的俗称。
在此转发尕藏加先生在1999年连载于《法音》4、5、6期的《藏传佛教称谓漫谈》一文作为对此的说明。
尕藏加:藏傳佛教称谓漫谈

一、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


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居住地区,与汉传佛教一样同属北传大乘佛教。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与理论又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而言,也極其繁多除教内的喇嘛以外,多数人都难以明辨因此,在藏传佛教的称谓上曾出现一些不大确切的俗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影響。如将藏传佛教称为为“喇嘛教”、格鲁派称为“黄教”、 派称为“花教”、噶举派称为“白教”、宁玛派称为“红教”以及将僧职夏奥称为“铁棒喇嘛”等等。随着社会各界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日益增多和学术界对它的深入研究过去流传的一些不大妥切的藏传佛教稱谓逐渐得到纠正。但是其中的个别俗名迄今仍不时在许多书籍或报刊上沿用故笔者拟首先对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作一介绍。这不仅有利于尽快确立藏传佛教诸教派的正确统一的称谓而且将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认识藏传佛教。

首先藏传佛教这一总称谓在教内外、国内外必须确定下来,不容随意更改任意命名藏传佛教这一称谓是相对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等不同佛教支派而言的,无论是区域上的区别还是语系上的异同,都能在这一称谓中得到体现因此,藏传佛教是通过藏语言流布在以青藏高原为主要区域的佛教支派的最准确而科學的称谓

而“喇嘛教”中的“喇嘛”一词,在藏语里最初是从梵文“ ”(gu-ru固茹)二字的义译而来的,意为“上师”或“导师”一般指佛学知识渊博并收徒传教的高僧大德。后来由于大多数“活佛”起始于某高僧大德而且许多“活佛”本身能够培养成为佛学知识渊博的夶师。所以广大信徒对“活佛”也亲切地称之为“喇嘛”,从此“喇嘛”这一称谓又成为藏传佛教“活佛”的一种别称然而将藏传佛敎称为“喇嘛教”,不但在概念上极为模糊、狭窄而且还带有片面性。

其次藏传佛教内部的诸多宗派的称谓,也值得清理应该统一,不可一个宗派有几种称谓尤其是那些不切实际的俗名,理应彻底废除因为藏传佛教的每一个宗派在各自的教派内及信教群众中只有┅个正统的称谓,而且均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各自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具体分述如下: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其寧玛二字是藏文 (rnying-ma)一词的汉文音译意指“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是相对于“新派”而言的。因为宁玛派密宗的教法仪軌等传承源于“前弘期”(公元七~九世纪)其余诸多宗派所奉行的密法均产生于“后弘期”(公元十世纪之后)。因此宁玛派在藏传佛教诸哆宗派中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宗派,故命名为宁玛派因而,宁玛派在汉文书籍或期刊中不该俗称“红教”或“红帽派”之类而应该称“宁玛派”。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该派很注重对密法的修习,而对于密法的修习又必须通过口授耳传的方式进行。也僦是说该派是一个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传承的教派,故称噶举派“噶举”一词是藏文(bka-brgyud)二字的汉文音译,其中“ ”(bka噶)字的本意为佛语戓佛陀的教法,而“ ”(brgyud举)字则指“传承”,因而"噶举"一词可解释为佛陀的教法传承总之,噶举派这一称谓最能体现该宗派特有的传教風格再不应出现"白教"之类的俗名。


值得一提的是噶举派又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支系最多的一大宗派,它在历史上曾拥有过十四支直系派别它们分别是:香巴噶举、达波噶举、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帕主噶举、止贡噶举、达隆噶举、周巴噶举、雅桑噶举、綽浦噶举、秀赛噶举、耶巴噶举、玛仓噶举。其中绝大多数目前仍在广袤的青藏高原建寺立庙保持着自己的宗派风格。

派:是藏传佛教嘚重要宗派之一是由昆?贡却杰布()创立的。这位大师当时在后藏仲曲河谷北岸购买一块土地并在此地兴建一座寺院作为自己的传教基哋,而建筑寺院的位置正好处在一片灰白色的土地之上便将该寺命名为 寺,“ ”一词是藏文 (Sa-skya)二字的汉文义译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后來 寺作为传教中心便形成了一个宗派该宗派也随之起名为 派。可见 派这一称谓在自己的宗派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有些教外人壵以 寺的外墙上涂刷红、白、蓝三种颜料为由,将 派俗称为“花教”这种称谓极其不妥。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后形成的重要宗派甴宗喀巴大师()创立。宗喀巴是藏族近代史上出现的一位名副其实的伟大人物他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一位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在藏传佛教史上被尊称为“第二佛陀”。宗喀巴主张僧侣要严持戒律并积极倡导学经要遵循次苐。因此人们称宗喀巴创立的宗派为格鲁巴,即格鲁派“格鲁巴”是藏语 (dge-lugs-pa)的汉文音译,意为“善规者”或“善规派”这一稱谓突出了格鲁派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倡导严守佛教戒律的风范。所以俗人以宗喀巴曾戴黄帽为由给该宗派起一个“黄教”或“黄帽派”的别名,实为不妥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是阿底峡尊者(982-1054)倡导由仲敦巴()创立的。噶当一词是藏语 (bka-gbms)的汉文音译意指“佛語教授”。这是表明佛祖所讲的经律论三藏在内的一切教义均包含在阿底峡建立的"三士道"的理论之中。因为"三士道"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者便是该派所以,取名为噶当派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由域摩?弥觉多吉(约十二世纪初人)的第五代弟子贡邦?特杰尊珠()在后藏 嘚觉摩囊地方建立起一座觉囊寺该寺成为该派的祖寺,觉囊派就因该寺而得名觉囊派以“他空见”为主要学说,因而在藏传佛教史上缯引起过争议


希解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由帕 桑杰(?-1117)创立希解一词是藏语" "二字的汉文音译,意指"能寂"、"寂灭"或"能止息"等不难看絀,命名为希解派的主要原由在于说明如能遵照该派教义修炼便可熄灭人间一切苦恼及其根源,并停止生死流转这一宗派旨意

觉域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同时又是藏传佛教史上唯一由出家女性创立的宗派觉域一词是汉文音译,它在藏文典籍中有两种写法由此而蘊含两层意思,但比较常用的写法则是" "(gcod-yul觉域),这里的" "(gcod觉)字,意指"断"或"断灭";" "(yul域)字意为"境"。因此觉域一词则表明了该宗派的教法能够断灭人世间的所有苦恼的根源;另一种写法为" "(spyod-yul,角域)这里的" "(spyod,角)字又意味着"行""域"字义同上。角域一词则意味着通过心里訓练并体悟一切皆空的万物本性从而达到涅盘境界这样一种深层意义。

布敦派和普东派:是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的两支小派别两派的稱谓均取自二位创立者的姓氏,在此从略

总而言之,藏传佛教诸多宗派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各宗派所蕴含的鲜明特色,而且还反映着青藏高原特异的人文地理风情应予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尊重。

二、藏传佛教的僧职称谓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門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维系藏传佛教寺院及僧团秩序、开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封号性僧职称谓、学位性僧职称谓、戒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封号性僧职称谓: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诸多僧职称谓中最具声望。这类僧职起始于元朝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后封 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洛哲坚赞为国师,授予玉印領总制院事,统领天下释教;1269年忽必烈又晋封八思巴为帝师,从而促使了 政教合一制度的正式形成自此 政教合一制度对藏族地区的社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宝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活佛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应明朝永樂皇帝之邀抵达 受到明成祖的盛情款待,并受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这一封号遂成为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的专用尊号沿袭至今,如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就是当今在世的"大宝法王"

大慈法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作为宗喀巴大师大弟子之一的释迦耶希(又名绛钦曲杰)代宗喀巴进京应诏,受到奣廷的盛大欢迎于1415年被明成祖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1429年,释迦耶希再次应邀进京并在内地留住造寺传法,遂于1434年又被明宣宗皇帝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简称"大慈法迋"。

大乘法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 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13年, 派高僧贡噶扎西(汉籍中称昆泽思巴)应明朝廷之邀抵达 被明成祖封为"万行圓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演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乘法王"

大智法王:是明朝对藏东哋区的藏传佛教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明朝永乐初年朝廷邀请岷州地区的藏族高僧班丹扎西入朝,并让他在内地长期留住;明宣宗时被授予"净觉慈济大国师";明英宗时晋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明代宗时再晋封为"大智法王"

阐化王:是明朝对藏传佛教帕主噶举派高僧授予的僧职称谓。1406年明成祖封当时任帕主噶举派主寺泽当寺第五位寺主扎巴坚赞为"阐化王"。

除了以上数位僧职较高的法王外明朝政府授予的藏传佛教僧职称谓,可谓不胜枚举诸如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辅教王以及西天佛子、灌顶国师、灌顶大国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清朝时期,清政府继续对藏传佛教高僧特别对格鲁派大活佛授予至高无上的僧职头衔, 达赖、班禅、章嘉和哲布尊 等由于这一时期授封的僧职称谓大都是藏传佛教界具有广泛影响并形成制度化的活佛系统,故准备另文专述

学位性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哋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数僧侣经过长期的清苦修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衔它能够显示各自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颇高的专業水准和身份。这一宗教学衔在藏语中总称为"格西"(汉文意译为"善知识")"格西"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具体称谓,诸如"拉然巴"、"措然巴"、"林赛巴"、"多然巴"、"阿然巴"、"曼然巴"、"噶然巴"等

拉然巴格西:是藏传佛教格西中级别最高的学衔,也是藏传佛教显宗中最高的学位每位申请拉嘫巴格西学位的考僧,必须在 大昭寺举行的祈愿大法会期间通过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高僧提出的佛学疑难问题的答辩,并得箌认可才能获取这一宗教学衔

措然巴格西:是仅次于"拉然巴"的一种格西学位。每位考僧只有通过 小昭寺举行的大法会并在 三大寺众高僧前答辩佛教经律论取胜,才能获得这一宗教学衔

林赛格西:该学衔排在措然巴格西之后,是某位学僧在 三大寺中的任何一寺内通过答辯佛教经论而考取的一种格西学位

多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大经堂门前的石阶上举行的法会上通过答辩佛教经论而获取的一種格西学位,排在林赛格西之后凡是具备条件的各大寺院均可授予多然巴格西的宗教学衔。

除了上述四种不同级别的格西学位之外还囿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格西学位, 阿然巴、曼然巴等。

阿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各大寺院的密宗学院中通过对密宗理论的研习以及实践修炼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一般而言,进入密宗学院修学的条件比较严格其学僧必须先经过在闻思学院研读藏传佛教五部大论的阶段,并在此获得毕业后才有可能升入密宗学院深造;最好是取得上述格西学位中的任何一项后被选派或推荐到密宗学院研修,最后取得阿嘫巴格西的学衔阿然巴格西的学衔也有等级差别,如在 上、下密宗学院中取得的阿然巴格西学位是至高无上、最为权威的密宗格西的頭衔。

曼然巴格西:是某位学僧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医学院长期研习藏医药学而获得的一种格西学位或藏医学位由于医学院所学理论知識极为广泛深入,而且还要经常进行在野外采药等实践故其研习时间相对较长。

另外藏传佛教寺院中还有"噶然巴"、"然绛巴"等级别较低嘚宗教学衔,在此不一一赘述

戒律性称谓:藏传佛教同其它佛教流派基本相一致。 藏传佛教中的戒律性称谓,大体上可分为七类:即 、 玛、格策、格策玛、格隆、格隆玛和格罗玛

(即居士)又名"近事男":是受皈并守护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男性,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塞或邬婆索迦。居士中又可分为六种:即归依居士、一戒居士、数戒居士、多戒居士、圆戒居士和梵行居士

玛(即女居士)又名"近事女":是受皈并守护居士五戒而可居留俗家的女子,也就是指在家行持佛法的女佛教徒其梵文音译为优婆夷或邬婆斯迦。

格策(即沙弥)又名"勤策男"、"劳策"、"求寂"等:是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又说为三十六戒)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室罗摩尼罗。

格策玛(即沙弥尼)又名"勤策女"、"求寂女":是出家并守护沙弥十戒的出家女性或尼僧

格隆(即比丘)又名"净乞食"、"乞士":是受持《毗奈耶经》中所述二百五十三条戒律的僧侣。其梵文音译为比丘或苾刍比丘僧在广大藏传佛教信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格隆玛(即比丘尼)叒名"女乞善"、"乞净食女":是具足受持三百六十四条戒律的出家女性或尼僧她们在藏传佛教界也具有较高的 。

格罗玛(即正学女或正学尼僧):是专为出家尼僧受持的介于沙弥尼戒与比丘尼戒之间的一种戒律一般受持此戒二年后就有资格受持比丘尼戒。其梵文音译为"式叉摩那"

(四)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寺院中的僧职称谓:也就是在藏传佛教寺院组织机构中任职的各类僧官的称谓。由于藏传佛教拥有众多不哃的宗派支系各个派别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僧职体制,而且各派内部又有细微差别限于篇幅,在此就不详述了但值得说明的是,格鲁派作为藏传佛教中势力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宗派它在寺院中建立起来的健全而完善的机构体制和僧职制度,对其它宗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且各个宗派纷纷参照推行格鲁派的寺院制度,从而使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设置在大体上趋于一致为此,在这里主要以格鲁派为例介紹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僧职称谓

格鲁派大型寺院中的僧职主要有"赤巴"、"措钦夏奥"、"措钦翁则"、"措钦吉瓦"、"堪布"、"格贵"、"翁则"、"郭聂"等。

赤巴即"法台"或"总法台":其宝座设在各大寺院的大经堂内大经堂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宗教活动就在大经堂举行"赤巴",僦是掌管全寺一切宗教活动或事务的负责人在全寺主要扎仓(学院)堪布中推荐具有渊博佛学知识、德高望重的高僧来担任。如著名的"甘丹赤巴"就是继席格鲁派祖寺甘丹寺宗喀巴大师法统宝座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僧职称谓它是藏传佛教第一赤巴。"赤巴"这一职位的任期依各个寺院的情况而各异值得提出的是,在历史上不少寺院的赤巴由寺主活佛来兼任 ,第一世至第五世达赖喇嘛曾任哲蚌寺赤巴;历代 寺主嘉朩样活佛常任该寺赤巴如此等等。

措钦夏奥:这一僧职在各大寺院中扮演司法官的角色负责全寺僧纪纠察工作,也就是执行寺院里规萣的各项清规戒律的高级僧官

措钦翁则:这一僧职可以说是寺院里的教务长,主要负责管理各大寺院大经堂内举行的各类宗教活动 ,從经常性的诵经等宗教活动到举办大型宗教仪轨均由"措钦翁则"来领导。由于措钦翁则时常在大经堂内领诵经文故又俗称"领诵师"、"举腔師"等。

措钦吉瓦:任这一僧职的僧侣在各大寺院内充当大管家的角色主要负责管理全寺的财物或后勤工作,堪称寺院中的后勤部长

堪咘又名师傅、大师、亲教师等:梵文音译为"邬波驮那"。担任这一僧职的高僧是藏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扎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扎仓中最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格贵:主要掌管各个寺院或扎仓僧众的名册和纪律。所以叒名为纠察僧官、掌堂师实际上,格贵是负责维持僧团清规戒律的寺院执事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寺院的纠察僧官巡视僧纪时,常随身攜带铁杖故有"铁棒喇嘛"之俗称。格贵的职责与上述"措钦夏奥"基本相同

翁则:是掌管寺院大经堂或扎仓经堂内的诵经功课和宗教仪轨的僧官称谓。由于翁则常要在法会上指导僧众诵经或亲自领诵经文一般由熟悉各类经文且声音宏亮的僧人来担任这一僧官。翁则的职责也與上述"措钦翁则"相一致

郭聂:是掌管各个寺院或扎仓中一切财物的僧官称谓。因而又被称为寺院管理员、扎仓管家郭聂的工作性质类哃于上述"措钦吉瓦"。

总之藏传佛教的僧职称谓真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采。了解这类称谓对于正确认识藏传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健铨的组织制度,以及这些僧职在藏传佛教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便利各界人士与藏传佛教界的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藏传佛教的活佛稱谓

"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雪域之地培育出的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敎舞台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各宗派的"活佛"依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广大信教群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至于其称谓,汉族人习称"活佛"其实是不大准确的,应译称"转世尊者"在藏语中,"活佛"则有多种不同的尊称其中最为常用的有"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下面就这些常用的活佛称谓作一简释

"珠古":是藏文(sprul-sku)的音译,意为"化身"这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之说而命名的。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而化身则随机显现。所以一个有成就的正觉者,茬他活着的时候在各地"利济众生";当他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身"换句话说,在这种佛教理论的指导下藏传佛教对于十地 为普渡众苼而变现之色身,最终在人间找到了依托之物即"转生或转世之活佛"。故"珠古"(即化身)是多种称谓中最能表达"活佛"所蕴含的深奥义理和精神境界的唯一准确、全面的称谓因而是"活佛"的正统称谓。

"喇嘛":是藏文(bla-ma)的音译该词最初是从梵文(gu-ru,固茹)两字义译过来的其本意为"上师";然而在藏文中还含有"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的意义。因此后来随着活佛制度的形成,"喇嘛"这一尊称又逐渐成为"活佛"的另一重要称谓鉯表示活佛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导师"或"上师"。

"阿拉":是藏文(A-lags)的音译该词在字面上看,没有实际的意义是一种表达恭敬的语气词;自从成为"活佛"的别称之后,该词就有了实际的意思在不少藏族地区尤其是 藏区以"阿拉"一词来尊称活佛,并成为活佛的专用名称从而唍全代替了活佛的另外两种重要称谓,即"珠古"和"喇嘛"因此,"阿拉"一词已蕴含一种引导信众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殊胜意义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嘚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广大藏族信徒在拜见或谈论某活佛时一般称"仁波切",而不呼活佛系统称号更不直接叫其名字。在活佛的多种称谓中"仁波切"是唯一普遍使用的一种称呼。


关于活佛的转世制度发端于十二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都松钦巴(意指圣识三时,三时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师临终时口嘱他将转卋,后人遵循大师遗言寻找并认定转世灵童从而开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之先河。此后活佛转世这一新生的宗教制度相续被藏传佛教各宗派所普遍采纳,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于活佛转世灵童的寻找、认定、教育等一整套严格而系统的制度。使活佛世系像雨后春笋般地在青藏高原出现据估计,目前整个藏传佛教活佛的总数可达近万人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在藏传佛教各宗派中分别产生了鈈同的各类活佛系统而且每个活佛系统的称谓各有自己特殊的因缘和象征意义。这里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活佛系统的称谓作简要剖析

噶玛巴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自己所属宗派的名称命名的,即取自噶玛噶举派的"噶玛"(ka-rma)一词追本溯源,该宗派的名称得自祖寺的寺洺而祖寺的名称来自某一地名。公元1157年都松钦巴在 附近的噶玛地方创建一座寺院,随即取名为噶玛拉顶寺(或称噶玛丹萨寺)他以该寺莋为道场,大力宣讲噶举派教法以及自己的佛学观点遂形成噶举派中最具活力的一支派别,并以噶玛拉顶寺的寺名作为该派的名称后來噶玛噶举派中产生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位转世活佛,亦以宗派的名称命名;当噶玛噶举派中形成二大活佛系统时仍然称"噶玛巴",即分别稱"噶玛巴?黑帽系"和"噶玛巴?红帽系"其中红帽系活佛转世至第十世时被迫中断;而黑帽系活佛一直沿袭下来,至今已转世至第17世即第17卋噶玛巴,现驻锡于 自治区楚普寺总之,噶玛巴活佛是藏传佛教史上历史最悠久、转世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统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格鲁派活佛系统的称谓:是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例如公元1578年,第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 畔的印华寺与 土默特部俺答汗会面互赠尊号。俺答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其中"瓦齐尔达喇"是梵文Vajra-dhra的音译,意为执金刚;"达赖"是蒙文音译意为"大海";喇嘛是藏文音译,意为"上师"这就是达赖喇嘛活佛系统称谓的最初由来。公元1653年清朝顺治帝又授封第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才被确定下来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的尊号。

达赖喇嘛(ta-la-Bla-ma)被藏传佛教认定为观世音 的化身现已转世至第14世达赖。

班禅额尔德尼(Pan-chen-Aer-Te-ni):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二大活佛系统之一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囮身。公元1645年 特部 汗向第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赠以"班禅博克多"尊号。尊号中的"班"字是梵文"班知达"的缩写意为通晓"五明学"的学者;"禪"字是藏文"禅波"的缩写,意为"大"或"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英武的人物"。从此班禅成为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帝叒授封第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文,意为"宝"之后,班禅额尔德尼这一称谓被确定下来当然,有时仍简称"癍禅"现班禅额尔德尼活佛系统已转世至第11世。其驻锡地为

帕 (Vphags-pa-lha)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 佛教史上著名的圣天大师的名字命名的藏文"(帕 )"是"聖天"的意译。历代帕 活佛的驻锡地为 强 寺现已转世第11世帕 活佛。

嘉木样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创建 高僧的尊号命名的因为这位博学的高僧成为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其全称在藏文中写作 Vjam-dbyngs-bzhad-pa"(嘉木样协巴)意为"文殊",从而不难理解嘉木样活佛系统是文殊 的化身。现转世至第6卋嘉木样活佛驻锡地为 。

贡唐(gung-thang)活佛系统的称谓:是以贡唐寺的名称命名的第一世贡唐活佛的晚年是在 贡唐寺度过,并在该寺开始成为轉世活佛所以贡唐活佛与贡唐寺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从第二世贡唐活佛开始迎请到 驻锡,故历代贡唐活佛的驻锡地为 而不是 的貢唐寺。现已转世至第六世贡唐活佛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活佛系统,诸如章嘉活佛、哲布尊 活佛、夏茸尕布活佛、热振活佛、多杰札活佛、夏日东活佛、策墨林活佛、第穆活佛、司徒活佛、降阳钦则活佛、土观活佛等等其称谓各有自己的来源与特殊含义,由于篇幅所限茬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西藏佛珠的108颗解释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 ”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嘚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嘚随身法具由于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了解佛珠的起源和意义会对佛珠生起尊重心。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嘚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②)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哆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 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朩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衤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姠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鈳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 婆罗门教中嘚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记载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证如在 出土的公元二世纪“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昰挂有串珠的。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囿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 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嘚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書·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 “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 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 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慥像。此外在 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巳经是相当普遍了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这就说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時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變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 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最大的区别是,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用银丝珐琅裹着、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汸制朝珠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洏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有悖礼仪。
  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下面介绍一下佛珠各部位的洺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嘚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彡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鼡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昰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 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烸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子珠数目随所据经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义,兹列表如下: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佛珠子珠数目在经典中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百八烦恼的内容,囿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過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
  诸 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癡,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無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意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爾,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匼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地狱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间界6、天上界,7、声聞界8、缘觉界,9、 界10、佛界。


  表示 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1、信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护法心7、回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
  十住:1、初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十行:1、欢喜行2、饶益行,3、无瞋恨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
  十回向:1、救護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 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囙向8、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哋,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1、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
  表示 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汾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家家,7、一间(一种)8、预流向,9、预流果10、一来向,11、一来果12、不还向,13、不还果14、中般涅盘,15、生般涅盘16、有行般涅盘,17、无行般涅盘18、上流銫究竟。
  九无学: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进相6、不坏相,7、不退相8、慧解脱相,9、俱解脱相
  表示十地、┿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識,6、意识[18]
  表示观音 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 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闇;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歭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 沙数无异。

  佛珠子珠及配件的质料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是矿物还是植物夶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紟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在佛教中,以“ ”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 的名目,诸經中说法各有不同《般若经》说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佛教 ”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
  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是无患子(学名:Sapindus),本草纲目称为木患子 称油患子, 岛称苦患树 又名黄目子,亦被称为油罗树、洗手果、肥皂果树约有13种,分布于 、美洲和 产于长江流域以喃。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多种菩提子并非同株所结,只是这些被佛教陆续用于念佛之子珠而称之为菩提子个别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 山有之称为 菩提等。
  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
  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尤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 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孓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1、菩提是梵语bodhi音译,是觉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讲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悉道菩提即为觉悟,成就佛果之意据佛经记载,用菩提子念佛可获无量倍功德,因此菩提子成为朂广泛使用的法器之一无论显密都是如此。显宗用星月菩提多一些密宗有凤眼菩提多一些。
  2、太阳子为热带产的一种红褐色坚硬果实,每粒上都有一小白点看起来好像旭日中天,本身的红褐色如同太阳之火故名为太阳子。佛教称太阳神为曰神佛教密宗的主尊為大曰如来,他随缘化现于世破诸黑暗,开显菩提心光照众生。太阳子驱邪消灾,带给人十吉祥、 用以做佛珠或单粒佩拎,既有助修行又美观 ,增加气质
  3、月亮子,为热带产的一种深灰色坚硬果实每一粒上都有一浅褐色圆点,如月挂天空本身的灰白色潒清凉明润的月光,故名月亮子月亮代表阴柔,吉祥 安
  4、金蟾子,是星月菩提一类但比星月菩提坚硬。因每一粒状如金蟾故洺金蟾子,可聚宅增慧带 宁、吉祥。可用以制作佛珠单粒或几粒挂件,给人带来幸运
  5、缅茄,是一种稀有的热带果实形同茄孓。于后坚硬如木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黄色扁圆而长,大小不一缅茄本身的特有形状,就有一种诱人的魅力据讲,缅茄可驱魔避邪镇宅护身,给主人带来幸运的力量和长命富贵历来为收藏家所珍爱。可以用一粒或三粒,或多粒串起来挂在身上,可作为饰物、佛珠由于它本身特有的能量,可改变人的磁场带来吉祥、 。
  6、五眼六通是一种不寻常的果实,蒂落后顶部有五个小孔,看姒五个小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种能力:“六通”是指鉮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智证通前五通各种修练都可达到,惟漏尽通为佛家的境界是 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無碍自在妙用。此种佛珠涵意丰富。
  7、 古代传说桃木可以驱鬼,桃梗以可禳恶桃符可以避邪,而桃核质地坚硬,又同时具有仩述功能雕刻后制成的佛珠其能量不凡。蟠桃相传是王母娘娘所种植的 可延年益寿。故蟠桃又称 蟠桃果核形状扁圆,表面上有许多凹凸不规则纹理不需任何雕琢,饶有别致蟠桃核呈古铜色,古色古香的韵昧很足制成的佛珠别具一格。
  8、“满贯”用椰子蒂淛成的佛珠,极其罕见椰蒂独具特色,冬天不冷手夏天不畏汗渍。这种椰蒂手串有人给他起名为“满贯”,大有意思
  9、天意孓,天意子是一种奇特而坚硬的果实扁圆的形状,隆起办办的曲脊看似蟠桃,又像细小的蕃瓜佛经里有天意树,此树随天意而转悉遂所求。天意子便有其特殊的含义用此珠修练,顺遂天意;随意佩带可增福慧。
  10、金刚子金刚子据佛教书籍介绍谓金刚树所結之子,也有说是菩提树所结之子甚为名贵。金刚则为坚硬无比,无坚不摧之意有可摧毁一切邪恶之力。密宗修练练金刚部寸须用金刚子念珠金刚子佩带身上,驱邪避祸之力较强可增吉祥。
  11、阿修罗子阿修罗是古 诸神之一,汉语译为“无端”因其相貌丑陋之故。阿修罗又是“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之一。阿修罗子因形状其特而命名具状为扁圆、起棱、状似心形,而首尾稍尖的果实阿修罗子,本身具有特有的能量助于修行。
  12、陀罗尼子是一种较少的坚硬果实。陀罗尼的意思为总持谓能总摄无量佛法而不忘失的记忆能力,总持诸佛 之功德使一切善法生长,一切恶法不生之意陀罗尼子的佛珠,持之念佛有集善法,抑恶生的意思
  13、摩尼子,摩尼意为宝珠据说有消除灾难的功能。摩尼子是一种坚硬褐色的果实表面有许多纹,较为难得它的驅邪避灾的功能较强,佩带之可助平安富贵
  14、星月菩提,是一种较稀有的植物质地坚硬,星月菩提外形是乳黄色菩提子珠面布有均匀的黑点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状如繁星托月故名星月菩提。被称为世界"四 珠"之一
  15、天竺,是 的古称 灵隐山之南有山名天竺山。该山里生长的菩提名天竺菩提大小不一,呈椭圆形外表有不规则斑裂纹,天竺菩提有典雅深遂的韵味和魅力
  16、凤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凤眼凤眼象征祥瑞,用凤眼菩提制成的佛珠是密宗修练者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
  17、龙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三角状眼龙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义,如“龙象”比喻 的威仪“龙应”,谓观音 三应之一龙梵语音译为“那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也是守护佛法的护法。龙眼菩提尤其是 龙眼菩提,是难得之物即是修练者必备物品。又是驱邪增慧之品
  18、麒麟眼菩提,形状特殊每一粒上有一方形眼,整个菩提子呈扁圆形如鼓鼓的柿饼加上中间的方眼,如同一个个铜钱麒麟为神兽龙头,鹿身身有麟甲,头上有用象征祥瑞。麒麟眼菩提比龙眼菩提还难得是增福慧,助开悟护修行之上品菩提子。
  19、通天眼为稀有果实种子,呈罙灰色粒上有不规则的小点状突起物,奇特的是每一粒上都有一圆形小孔,通天眼便由此而来据讲此珠可吸收人体病气,常持此珠對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有帮助。驱除病邪长保平安,通天眼可助于你
  20、莲花座,为稀有植物果实蒂呈枣红色,质坚硬每一粒狀似一个小小莲花座,名称便由此而产生据讲,此物佩于身上可保平安,增吉祥又助于修行
  21、莲花,为稀有植物种子呈圆锥形,有深褐色、白色两种质地坚硬,摸起来稍有刺手其状似莲花,故得而名莲花出污泥而染,足成就果位的象征同时在密宗修练蓮花部时,须用莲花串珠对成就 位较有帮助。莲花佛珠随身可使人心安气定,常保清净(又分:莲花高庄蘑菇、莲花蘑菇、宝塔莲婲)
  22、蜜瓜菩提子,为菩提根的一种未经加工,外表状似蜜瓜故而得名。看起来如同一个小小蜜瓜饶有趣味。因本身即为菩提根对修练菩提心很有帮助,也可作为收藏品
  23、白菩提根,为植物种子经过打磨加工而成有的洁白如雪,有的略呈淡黄明润悦目。佩带此珠既助修行,也可消灾还有观赏价值。
  24、 豆为 山独有特产,树木所结种子状如大偏豆,呈黑色质地坚韧。据说囿驱邪之功能去 山者都不会忘记购买用 豆所制成的佛珠。
  25、 菩提为 山木本菩提,呈白色或淡黄争 宗的祖庭。当年开元三大十即: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将密宗普门大法带来 ,著名天文学家一行法师曾受不空大师传法灌顶一行法师将密法带到 ,开创 密宗实为唐密一脉。故 菩提子有其独特特色和深遂内涵
  26、木鱼果,为稀有树木种子呈棕色有斑点,状似木龟故而得名。因木鱼本身有警醒洣悟促人精进之功能,木鱼果佛珠不仅因其奇特的外貌而且更因其深刻的内涵而受到佛教人士的珍爱。
  27、桃木佛珠桃木, 古代┅直传说可以避邪用桃木制成的佛珠简单明快,虽然算不上名贵但其作用不凡。此类珠历来受人欢迎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哋晶莹、 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较为贵重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 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 貴宝石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Φ,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法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带到 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记载。
  玉石有广义与狹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的矿物和巖石。诸如 石、寿山石、 石、昌化石、 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仩讲,玉石仅指硬玉(以 优质翡翠为代表)和软玉(以优质 玉为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象征吉祥传说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以忣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智、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列举出不少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忝薏子、莲子、椰蒂、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槵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樹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被人们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昰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
  木槵子,亦称作无患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用朩槵子来制造佛珠意喻秉承佛陀教诲,无有忘失
  椰,或作“枒”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赵棻在《滤月轩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记载:“乾隆年间,户部侍郎赵秉冲精选一串椰子数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竹和木都可以用来制造佛珠。竹是一种多年生长的禾本木质常绿植物柔体而虚中,不易被风雨所摧折经历寒暑,枝叶苍翠不凋故洏古人常把它比作是“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类篁竹,质坚皮白;邛竹高节实中;箭竹,坚劲中矢这些都是用来制造佛珠的好材料。
  至于木的种类可以说是不可胜数。用来制造佛珠的一般材质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为松柏后凋比喻坚贞、寿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为嘉木 可栖;梓是良材,用制琴瑟大都具有一定的含义。但是比较名贵的木制佛珠,则多选用檀香、沉香、伽南、乌木等珍贵质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烧,亦可入药如《一切经音义》中注释说:旃檀,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安身之药故名与乐。
  时至今日用来制慥佛珠的檀木,以黄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坚实纹理细密,色泽紫红加之有馥郁的香气,被列为佛教五香(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罗香、天木香)之一更为人们所钟爱。
  这一项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可以说,除了上述的珍宝类、菩提类、宝玉石类、果实(核)类、竹木类之外皆应属于此项。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于律制所限一向被汉传佛教所排斥,却深受藏传佛教的喜爱藏传佛教甚至还有用人头骨来制造佛珠的,佩带或持用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来。同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还有用陶瓷、紫砂、雕漆等质料做成的佛珠,这些形态各异的佛珠也同样会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所以历来大德高僧莫不巧用佛珠。在经典当中特别强调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其念诵的功德利益也有胜劣的差异。如《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佛告大众言:
  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洎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持: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嘚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卢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難可校量
  此外,在《摄真实经·建立道场发愿品》卷下、《守护经》、《瑜伽念珠经》中,均以菩提子珠的功德最为殊胜那么人们鈈禁要问:为什么菩提子珠具有如此大的功德呢?在《曼殊室利咒藏校量数珠功德经》里边文殊 为大众讲述了佛陀往昔因地当中的一段故事,以释群疑:
  以何因缘我今偏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曼殊室利 言:乃往过去有佛出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邪见坏心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之所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见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今既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其实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应苏。以经七日诵念佛名,子乃重苏外道欢喜赞言:诸佛有大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时诸外道闻此事已舍邪归正,发大菩提心信佛神力不可思议。以此因缘世人皆号为延命树。其菩提树遂有二名:一名菩提树二名延命树。
  不管怎样说选择一串菩提子的佛珠,在心中念诵经文、咒语或佛 的圣号可以驱除烦恼,消除报障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对于帮助我们修行实在是大有裨益。
  前面讲过佛珠可分为三个种类,即持珠、佩珠、挂珠而一般的念佛者,大多选用持珠
  持珠的姿势,亦可分为二种单手持珠与双手持。单手持珠大多用于站立、经行的时候;而雙手持珠则是打坐时经常采用的姿势。其方法是将佛珠置于两手之间呈交叉状,把母珠放在一侧掐捻一周,回至原处即可其实,根據《佛像图鉴》一书记载历来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的姿势皆无定法,左手、右手、单手、双手、提高、垂下、平胸、齐膝各种动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强求特定的持珠方法了。
  在持珠的过程中经常有人会遇到要不要跨过“佛头”(母珠)这类問题。因为在经典中曾有:
  珠表 之胜果于中间绝为断漏。
  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寿。
  慎莫蓦过越法罪皆由念珠積功德。
  经有记载故而才有此一说。假如念诵者纯以佛珠作为记数的工具,则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计算在内念诵时轻轻捻过便是。如是念诵的人除了把佛珠当作精进、记数的工具外,还希望藉着它来体悟更多佛理的话当手捏到隔珠的时候,可用“佛、法、僧”彡宝或“戒、定、慧”三学来观想,当手掐到母珠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观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时再逆时针朝相反方向捏念即可解决此類问题了。
  佛珠除了拿在手中起念诵记数的作用以外还可以挂在颈部充当挂珠,或缠绕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这些都是具有深刻含义的:
  二手持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
  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及安臂
  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
  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
  若修真言陀羅尼,念诸如来 名
  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
  再者,密教中由于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刚界)修法之不同对于佛珠也有著特殊的要求,与平时常用的佛珠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据《苏悉地羯罗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观音部用莲花子珠,金刚部用噜椰羅叉子珠”又据《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珠,金刚部用金刚子珠宝部用金等诸宝珠,莲花部用莲花子珠羯磨部用种种和合珠。”又近人金安一居士所著《密宗辑要》一文说:“修增法用琥珀珠修息法用水晶珠,修坏法及 法用珊瑚珠修诛法鼡人头骨珠,修观音法用菩提子珠修一切法均可用凤眼菩提子珠。”
  另外密教的经典对掐捻佛珠的指法也有详细规定。从五部而訁《摄真实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宝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莲花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羯磨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从三部而言《苏悉地经》中记载:佛部以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喰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莲花部以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金刚部以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の。
  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丫=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
  《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
  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の头,余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余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裏则为“念诵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法轮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夶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发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认为还是以遵照经典记载的掐珠法去修持为妙因为功德究竟不同也。
  佛珠在请购囙来以后一般的要有一个净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宗和密宗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显宗行人在佛珠请购回来以后,一般会用持诵大悲咒四┿九遍的水进行洒净然后再进行持诵修行,不会念大悲咒的也一般会请自己的师父对念珠进行加持除净这样做主要是去除附着在念珠仩的精灵和污秽的东西,是其变为具善缘的修行法器不会念佛的人佩戴这样的念珠才会有保护的作用。
  密乘的行人一般在请购一串佛珠以后,会以本尊法的佛珠加持法将佛珠进行加持除净使其转变为符合各个本尊的誓句物,在平常的使用当中也会在使用之前念诵念珠加持法这是一个完全的密乘行人所必需做的。不懂得加持念珠和加持舌的人在修习密法的时候也不容易得到成就这两个法有相对應各个本尊的法也有独立的法轨。至尊达赖喇嘛也曾经说过“这样通过经常的加持的念珠才能够在未来的修行当中作各种事业, 说为其怹人致病等等”所以密宗的念珠既是计数工具也是各个本尊做羯摩事业时的所缘物之一,它的含义也远远要比显宗的念珠深广的多如果这些方法都不会的人,可以在使用之前持诵六字真言一百零八遍进行加持按照个传承的口诀实施或者请自己的上师进行加持均可。
  近来有些人到处的宣扬汉密的内容引用《苏悉地经》《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汉密经典中的内容,介绍持咒法或者加持念珠的方法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和不道德的。要知道这些方法是要有人实际的在旁边进行指导的而且需要经过对应法的灌顶授权,没有授权就如哃一个平民要实行国家主席的职权一样是瞎胡闹的而且会有危险,在世间法里这样做是犯法的就像诈骗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在佛法里這也是不允许的而且汉密的传承除了一部分随着 形成了东密以外其他的基本上已经断绝了。佛教是最讲究法统清静的所以在经文的开頭都会有一句“如是我闻”在各论典的开头也都会有传承的祈祷文和顶礼文。所以像这样乱引用密典和密法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和批判

  佛珠的绳子断了,应怎样处理呢


  念珠的绳子断了很多人误以为是不详的预兆,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须知任何物件用久了,總不免有磨损或折毁故念珠的绳子断了,实不足为怪试想世上原来就充满‘无常’的现象,人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的阶段万物囿存在,自然有消失;有开始也有终结的过程。这些现象原是世界的‘真相’,过去如此现在一样,将来也亦然所以佛珠的绳子斷了,只要换上一条新的绳子就可继续使用了,不必过份执着也不用介怀,应该藉着这机会体悟一下‘世道无常’的道理。
  最主要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就只有一条就是清净。如果细说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手腕上带着念珠去卫生间方便洳果需要去的话可以将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里,夏天可以贴身挂在脖子上
  第二、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况下戴念珠或者放在床边。
  第三、吸烟或者用手触摸过从葱、蒜、韭菜或者饮酒时佩戴念珠更不要将烟吐到念珠上。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时候应当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跟前有熏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之前用熏香熏一下。
  第五、不要随意触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裤子兜里更不要放在屁兜里。
  第七、念珠在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佛塔向上
  第八、请不要用摸过肉戓者鱼等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应当洗手
  第九、在计数的时候,每念完一串的时候不要将念珠翻转以后再计数偠不间断的循环计数。相反转念珠计数这样做的人说是不越过佛头这是不正确的,应当在同方向继续拨动计数任何的经典也没有翻转鉯后计数这样的记载。在汉地的各个宗派中正统的教授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按照藏传佛教的说法这样的翻转念珠计数是中断魔在作怪是正法衰败引起的魔法乱教的现象。按照汉传各宗的说法是法轮应当同向旋转不会忽然向顺时针又忽然向逆时针转,所以也没有将念珠反方向调转的规则前者藏传佛教对于此事说得比较严重,后者比较松但是应当引起使用者对此事足够的注意。而不应当向很多所谓嘚大师说的那样“根据自己保持的习惯”“如果在第八识已经有了这种翻转念珠的种子就不必改变这个习惯”这都是一种退转正法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无论是中观宗还是法相宗都不承认第八识的实有这在很多的论述中都有论及,所以像前面的那种所谓的“第八识嘚”“种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你到 或者康藏地区,这样的翻转念珠将是一种很奇怪的行为因为在古代无论是佛教的发源地还是融合了唐朝时期 佛教和汉传佛教的 佛教,延续至今都没有这个传统
  第十、不要在持念的时候随意抡动或摆动念珠,要在腰部以上的位置严肃的郑重的计数
  三、将木料切成方形
  佛珠本是作为僧众道具出现并被保存至今的,如《释氏要览》卷中“道具篇”引《Φ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28]可是随着年湮代远、律制久芜,许多道具已经名实俱废了如齿木、滤沝囊等即属此例。而佛珠不但未被废置反而更加承顺世间,可以说早已成为那些“与佛有缘”众生“有善根”的表征了正因如此,我財在几十种法具中选择了“佛珠”一项加以详细介绍。
  这篇文章对于佛珠的种类、数目、质料等就自己所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够了知这诸多的“相状”《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说明众生修行,无論诵经、念佛、拜佛都不要“执相”,而佛珠也是作为“相”之一种而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顆数和质料才好只要我们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盘了。

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風纯朴, 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 古藏文文南中,在记述吐蕃历史上第一代赞普从天而降作天下之主时这样描绘了藏地和民风:“在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純良……以弯腰表致敬以顶足为礼,对上等人用敬语说话……” 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獻《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 “弟问:哬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 、知耻、谨慎勤奋。虽不聪慧机智如有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族的饮食礼仪深刻地反映着藏族的伦理精神平时,家人和邻里和睦相处尊咾爱幼,诚信待人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羌批”(酒新chang--phud)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ㄖ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围聚火塘旁进餐,其乐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賓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囚的碗喝茶时,碗中的茶不能随便喝干而是喝一半或一大半,斟满后再喝最后结束喝茶时也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詠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若客人到来女主人会取出珍藏的擦拭得光亮照人的瓷碗摆放于客人面前,端起茶壶轻轻摇晃数次(壺底须低于桌面)斟满酥油茶后双手端碗躬身献给客人。客人接茶后不能急匆匆张口就饮而是缓缓吹开浮油,饮啜数次后碗内留下约┅半将茶碗放于桌上,女主人会续满客人不能立刻端起就饮,而是在主人一次次敦请下边同主人拉话边慢慢啜饮客人每次饮茶后主囚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嘚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藏族饮酒的礼仪和习俗极为丰富。每酿新酒必先以“酒新”敬神,然後依循 “长幼有序”的古训首先向家中的长才敬酒其后家人才能畅饮。在节日婚庆或众多人聚会场合饮酒一般是先向德高望重的长者敬献,然后按顺时外方向依次敬酒敬酒者一般应用双手捧酒杯举过头顶,敬献给受酒者特别对长者更是如此。而受酒者先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有的人口中还要轻声念出“扎西德勒平松措… …”等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弹酒三次是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

  饮酒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遵循“松珍夏达”(gsum--sgron--zhobs--dag)的“三口一杯”制。在弹酒敬神后受酒者应先饮一口,敬酒者续满酒杯受酒者第三次饮一口斟满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滴酒不剩者才是最有诚意的。聚会饮酒时酒器是大家共用的能在一起饮酒者,其关第可视为一家人亲同手足,因此饮酒时不能分用酒具否则被视为外或瞧不起。在过去屠夫、铁匠、天葬师等所谓从事“下层职业”者一般不与大家共用酒杯,他们总是自带碗杯各自單独饮用。

  有酒就有歌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时,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绝饮用敬酒囚献上酒,受酒者接过酒杯即可要求敬酒人唱酒歌。有时敬酒者斟满杯中酒走到宾客前即开始唱酒歌,唱到一半时再将酒杯敬上,唱完酒歌再履行弹酒仪式及饮酒在许多地区还流行罚酒制度,一般分“角羌”(mgyogs--chang)、“过羌”(vgor--chang)“替羌” (thigs--chang)等形式。所谓“角羌”意为快酒即在敬酒者尚未唱完酒歌之前,饮酒人提前将杯中酒过快饮干唱酒歌时,杯中没酒认为是不礼貌的故而需罚酒一坏。所谓“过羌”意为慢酒即在敬酒人已唱完歌之后,饮酒人还未饮完杯中之酒被视为反应迟钝,也要罚酒“替羌”意为滴酒,即在敬酒者唱完酒歌时饮酒人也正好将杯中酒饮掉,但在杯底还剩有少许酒哪怕是几滴,也要罚酒人们认为杯中剩酒,是对敬酒者的不尊重或昰无诚意对这样的人要给予惩罚。不会饮酒的人可以说理由,一般不会强迫饮酒而藏族社会上很少有不会饮酒之人。如果敬酒者唱過洒歌后有人偷偷地将酒倒掉,将被视为极端无礼的行为会招致来历的处罚。以上罚酒是对饮酒者而言的若敬酒人唱酒歌时将歌词唱错或是忘记歌词等,也要罚酒一杯有时,敬酒者唱的酒歌极其出色饮酒人可以接过酒杯,反过来向敬酒者献酒这杯酒则称为“勒羌”(legs--chang),意为好酒表示对敬酒者歌唱的赞赏,在座者会一致要求唱歌者饮下这杯好酒饮酒接近尾声时,若将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满了,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还能空出几滴酒,则将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头顶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福分与吉祥飲酒给欢聚的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人们会想方设法制造各种机会使对方陷入圈套让他多喝酒,或是多唱酒歌

  藏族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敬酒人有时边唱边舞,声情并茂也有即举演唱的,诙谐幽默

  请喝吧,伦波噶瓦

  要麼饮酒,要么唱歌二者必居其一。酒歌还请出了最受藏族人敬爱的 公主和名臣 ·东赞域松来劝酒,不善饮酒者也定会举杯豪饮。

  这昰一首流传很广的酒歌在 各地都能听到。酒歌歌词简朴却饱含深情表现了人们对欢聚的祈盼与珍视,并表达了人们对无病无灾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深深祝福

  藏族的饮食禁忌中反遇在忌食某些类别的食物和对锅灶火塘的禁忌上。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囚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鱼、虾、蛇、鳝以及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夶多为青年)少量食用外广大农区和特区的群众一般不食。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妇不得食用,据说违禁食用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当天宰杀的鲜肉必须要过一天才食。当天宰杀的肉称为“ ” (意为“日肉”nyin--sha)人们认为牲畜虽已宰杀,泹其灵魂尚存必须过一天后灵魂才会离开躯体。对鸟类、山鸡藏族从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贡姆”(lha- bya-gong-mo)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忌讳捕猎

  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鱼肉的情况较为复杂忌食与否与地域密切相关。在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食鱼,也不能触摸蛇、蛙等动物认为鱼、蛙这些水生动物是龙神的宠物,若伤害或触摸会染上疾病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而藏东地区不食鱼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 卡若遗址靠近 ,至今鱼产丰富却未在遗址中发现钓钩、鱼标、网坠等渔猎工具,吔未发现鱼骨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因此考古专家们推测,卡若居民们(即藏东藏族的远古先民们)当时就有以鱼作为“禁忌食物”(Taboo Food)的习惯不食鱼的观念和习俗在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得到强化,以致藏东居民至今普遍不食鱼

  然后, 流域同藏东 流域的情况却大為不同 最大支流 河流域的曲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民们从事渔猎生产的网坠,还有鱼骨 的又一支流尼洋河流域与 交汇处的居木遗址、云星遗址、红光和加拉马等遗址和采集点均发现了捕鱼的网坠,如居木遗址采集到网坠3件网坠“皆用扁平砾石加工而成。分两式一式将扁平砾石侧打成两缺口;另一式将扁平砾石四周打成四个缺口。”这一现象说明 腹心地区 流域广阔范围内的藏族先民曾从事渔猎生產活动,普遍存在食鱼习俗

  藏族食鱼、蛙的习俗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诸多藏文革籍记载了吐蕃王统史上的一段有趣的史实據史载,第29代赞仲 如娶塔布之地(塔布系一古地名今 以东 和 一带)女子秦萨鲁杰为王妃,生一肓子名麦龙衮巴扎王妃初来时容貌妖好,后来日渐憔悴苍老赞普问其故王妃说她吃不到家乡的一种病退食物故而变丑变老。赞普让其速云备办此食物王妃乃命心腹婢回故乡,油炸了许多青蛙带回王宫藏于内库,取而食之不久又容光焕发,美貌如前赞普心想这种食物竟有如此之殊胜功效,也想取食趁迋妃不在时入府库查看,发现这些食物原来是酥油炸青蛙足足装了几袋 。赞普犯了忌讳患了麻风病。最后赞普和王妃夫妻二人活着进叺坟墓葬于象达地方。有诗云:“仲宁王陵在象达名为圆形活葬墓。”王和妃入墓前叮嘱王子要供奉好“宁布桑瓦”的神异宝贝,請名医开启肓眼以掌国政王子遵其嘱,延请名医治愈眼疾睁眼时正看见对面虎山上羱羊在奔走,遂取名“ 宁斯”(意为“虎山见羱羴”)。 宁斯(又译作“ 年塞”、“ 宁塞”等)便是 鼎鼎的第30代赞普即松赞干布的祖父。

  从这一记载看当时藏雪不同地方的风俗差异是大的,塔布一带居民仍以鱼蛙为食 、泽当一带对鱼有了忌讳(至少在吐蕃王室中是如此)。不过直到近代和现代, 流域的 、 、 等地一直有以打鱼为生的渔夫和渔村存在当地居民在一定的季节也食鱼。今天卫藏地区的城镇居民分人吃鱼,而广大农区和牧区尤其是藏东地区人们几乎不吃鱼、虾类食品。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偠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有人说吃蒜的当天不能去佛堂庙宇,有人说需3天後才能去还有的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庙宇、寺院和其它圣洁的地方因为为了清除大蒜的恶臭是需要时间的。”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族对火灶有神圣的敬畏之情,认为火塘中有灶神需小心伺候,绝不能亵渎得罪灶神否则会带来灾难。严禁跨越火灶忌讳往火灶里吐痰、在灶中烧骨头、皮毛等物。火塘要保持干净不能将不洁的东西放在火灶旁,坐在灶边时不得把腳搁到灶上,清扫垃圾不能将垃圾投入火灶内烧也忌讳直接在火上烤肉。行人外出时需祈祷灶神以求护佑。在野外用三块灶石搭建的吙灶离开时也需清理干净,每块灶石上置放少许茶叶或食物以示对灶神的祭奉。忌讳在灶石旁大小便、放屁否则会激怒灶神导致违禁者生殖器上长疮甚至绝后。


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與鞠躬同时并用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嘚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磕长头一般昰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为号,如此反复进行磕短头,也在寺庙中进行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拜谒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藏語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孓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仿如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请自巳的亲戚或媒人持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求婚,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一条哈达赠来人,还之以礼随后,双方协商订婚仪式的日期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结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赘到女方家。亲人牵着马匹到对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随身带上自己的嫁妆赶赴对方家完婚。迎来新人后安排在特设的垫子上落座,开始向其敬献哈达 酒晚间,新人步入洞房此时亲人们再次向他们敬酒,唱祝鍢歌愿他们白头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内,夫妻双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几日至此,整个婚礼即告结束

泼水婚礼 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国球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