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阿根廷奥运会冠军金牌有个中国运动员 拿了冠军最后 主动放弃金牌 让给了对手,大家知道是谁吗

目前中国获得冠军人数无法统计,如果是奥运会冠军一共有130位。

下面列举几个比较重要的冠军运动员和项目:

●我国首位田径奥运冠军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女子10公里竞走比赛的金牌,这同时也是我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田径项目的金牌。

●获得第一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选手

1960年罗马第17届奥运会上,来自中国台北的十项全能选手杨传广获得了男子十项全能银牌。杨传广是中国第一个获奥运会奖牌的人,也是亚洲在17届奥运会上田径项目中获得奖牌的唯一选手,有“亚洲铁人”之称。

●我国首位乒乓球奥运冠军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女选手陈静获得了女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首个乒乓球奥运会冠军。

●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中国选手

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战胜各国好手获得男子自选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我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首位冠军得主,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而在此之前,现代奥运已有88年的历史,已经产生的2500余枚金牌无一属于中国人。

●我国首支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队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上输给美国队后,在决赛中以3?誜0完胜对手,不仅取得了奥运会金牌,还完成了三连冠。同时,中国女排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支取得金牌的运动队。

●我国第一位女子奥运冠军

1984年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吴小旋获得女子小口径标准步枪3×20项目的冠军、气步枪第3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女运动员。

●我国第一位击剑奥运冠军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栾菊杰获得了奥运会花剑金牌,这是中国第一位击剑奥运冠军,同时也是亚洲有史以来第一位登上了一直由欧美选手所垄断的奥运会击剑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

●我国首位举重奥运冠军

也是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来自广东的选手曾国强获得了奥运会举重52公斤级比赛的冠军。成为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摘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我国首位跳水奥运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周继红意外地夺取了女子跳台冠军。从那以后,跳水也成为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唯一每届都获得金牌的项目。

●最年轻的男子50米移动靶冠军

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男子50米移动靶射击场上,获得冠军的李玉伟当时只有19岁。他是奥运会有史以来这个项目最年轻的金牌获得者。

●获得第一块奥运奖牌的女选手

1968年第19届墨西哥奥运会上来自中国台北的姑娘纪政以10秒4的成绩摘取80米栏铜牌。虽然只是铜牌,纪政已经是亚洲女子运动员中,自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增设女子田径比赛以来,第一位获得奖牌的选手。而且纪政是奥运会历史上中国第一位获得奖牌的女选手。

●我国首位奥运会体操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胃痛发作的马燕红顶住身体的病痛,坚持上场比赛,一路领先,以无可挑剔的完满动作得了满分10分,成为中国第一个奥运会体操冠军。

●我国首位游泳奥运冠军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来自上海20岁的庄泳获得女子100米自由泳金牌,这不仅是该届中国代表团的第一块金牌,而且是中国游泳历史上的第一块金牌。

●我国首位柔道奥运冠军

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柔道72公斤以上级的比赛中,庄晓岩连过5关,获得冠军。在这一届奥运会柔道赛中,庄晓岩是唯一连胜5场的金牌得主,也是我国奥运历史上的第一位柔道冠军。

●我国首位羽毛球奥运冠军

配合双打已经有十余年历史的葛菲和顾俊曾经多次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冠军,尤其是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们以两个15:5的绝对优势轻松赢取了冠军,实现了中国人在奥运会赛场上羽毛球金牌零的突破。

●获得奥运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邓亚萍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蝉联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和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史上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获得奥运会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8岁开始练习体操的李宁,10岁入广西省体操队,1980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一共夺取了3金2银1铜共6块奖牌。不仅是中国一次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而且是第一个在奥运会上一次夺得三枚金牌的运动员。

●参加最多奥运会的中国选手

如果加上即将举行的雅典奥运会,王义夫已经是第六次参加奥运会了,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的时候,在同一项目上获得铜牌的是24岁的王义夫。1988年奥运会,他再度失意而归;1992年奥运会上他终于获得冠军;1996年和2000年分别在亚特兰大和悉尼都取得了奥运银牌。

●一届田径比赛中获得两枚奖牌的中国选手

1996年7月28日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田径比赛上,王军霞在一天内获得了女子5000米比赛金牌和10000米比赛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同一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获得两枚奖牌的选手。

●唯一击败男运动员的女子奥运冠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男女混合比赛的双向飞碟赛中,张山以资格赛和决赛都满环的成绩击败众多男选手,获得金牌。但不久后,国际奥委会就取消了该项比赛,尽管1997年后该项赛事被恢复,但国际奥委会决定男女选手分开参赛。这样,张山就成为了奥运会历史上唯一战胜男选手获得金牌的女选手。

●第一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

11岁开始学习体操的楼云14岁就进入国家体操队集训,在1984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和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连续获男子跳马金牌,成为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蝉联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

●第一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女运动员

高敏在12岁就获得了全国冠军,15岁进入国家队后,高敏就开始不断取得各项奖牌,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和1992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高敏两次获得女子跳板跳水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女运动员。

●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伏明霞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10米跳台冠军时只有14岁,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1996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伏明霞又夺得台板双料冠军,成为继高敏夺得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3米板冠军之后,蝉联跳水冠军的第二人,这也是一个世界纪录。

●我国首位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2002年盐湖城第19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杨扬一人独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和1000米短道速滑两枚金牌。

●我国首位田径奥运奖牌获得者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在赛前一个月曾以2米39的成绩第三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朱建华,发挥失常,仅以2.31米的成绩屈居第三名。但是他仍为中国赢得了奥运史上第一块田径奖牌。

此刻,亚运会的比赛还在印尼雅加达进行着,但相信大多数人没法回答出这个问题:中国代表队截止此刻获得了多少枚金牌?我也不能。

但是,另一些与亚运相关的新闻,却在社交领域成为谈资:孙杨的领奖服争议;林丹全程未上场却躺拿团体金牌;姚明作为篮协领导随队去了亚运会,已经胖成了“女兆日月”;没参加亚运会的张继科疑似和景甜分手……总有一条入过你的耳目。

这可能就是当今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成绩只是报道,花边才是谈资。

遥想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现代奥运会时,运动员还在一二一齐步走。入场式上,其他国家走得自由散漫,而中国代表队则整齐划一迈着方步,感觉都能透过电视屏幕听见他们喊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

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刻板逐渐消失,孙杨、林丹、张继科、李娜等不乖的孩子,成了中国的体育偶像。无声无息中,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1984:新入局的玩家,一切都是懵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对于奥运会和中国体育来讲,都是一次重生。

从国际大环境来讲,洛杉矶是那届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到底的城市――之前本来还有德黑兰,后来退出了――也就是说,美国人没有对手。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处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格局,苏联人刚办过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四年后理所当然该“轮到”美国了。但是政治层面之外,更基础的问题是――办奥运会不赚钱,没人愿意投入了。

从中国的小环境来说,经历过多年国内动荡,本来1980年该是中国第一次参加现代奥运会的机会,偏巧那时中苏关系不好,中国也随着其他几十个国家一起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于是第一次进入奥运大家庭的时间拖后了四年。

作为奥运“初哥”,中国代表团表现出了可以理解的青涩,突出表现就是开幕式入场仪式上。

“奥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入场时要怎么走路?”这在今天不成一个问题,你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只要不走到别的队伍里,别走到观众看台去,随便走。但具体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来说,入场怎么走路是个大问题。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录像和照片来看,我国代表图在那届奥运会入场时,基本是在齐步走。不知方阵里有没有喊“一二一”的,反正跟其他代表团相比,中国代表团明显更整齐,步调更一致,而且“东张西望”的人较少,基本都目视前方或右侧欢呼的观众。

另外从运动员手势上看,其他国家运动员手里拿着国旗、气球的人很多,而我们没有人拿着任何东西;其他国家运动员在听到欢呼后基本都会招手致意,而中国代表团显然是事先培训过,没有一位运动员、教练员挥手,而是由走在前边的三位领导(按惯例是当时的国家体委主要领导)作为代表向观众挥手致意。

1984年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只有走在最前边的三位领导在招手致意,其他人都没招手
1984年奥运会国外代表团入场时,队员手里拿着气球、国旗,每个人都在招手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开过运动会,大概也都被老师教导过方阵要整齐,入场时头别乱转,眼睛别乱看,甚至从方阵的“方”字中,也能够看出我们对于运动会入场式队形的审美取向。所以,当中国第一次出现在现代奥运会的舞台上时,表现得相对谨慎、刻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中国运动员给世界的第一个印象,也跟方阵队形一样,不苟言笑,拘谨,放不开,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而1984年奥组委的成功运营,让那届奥运会挣到了大钱,让奥运重新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无论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那一届奥运会都是良好的开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入场时已经很熟练了

1990:全民捐款办亚运,国足输球以国耻论之

现在35岁以上的中国人,大概很多人都为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捐过款吧?

1987年,江苏盐城建湖县的五年级小学生颜海霞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则为亚运捐款的倡议书,于是她将刚刚拿到的1块6毛钱压岁钱捐献了出来。于是,时年12岁的她成了第一个为北京亚运捐款的人。很快,为亚运捐款成为一个热潮,从1987年到1990年,北京亚组委集资部收到全国捐款共计2.7亿元,捐款人次近2亿。

此外,组委会通过发行亚运会基金奖券募集到了4.3亿元。根据已经公布的资料显示,北京亚运会总花费近25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捐款和奖券募集资金两项,占亚运会总花费的近1/3。

如今,1990年亚运会的捐款荣誉证明书已成为收藏品。图片来自7788收藏网

可想而知,全国人民如此热情为亚运会捐款,就是从心里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体育运动会,而是中国在世界面前展示综合国力的机会。老百姓这么想,运动员就更得这么想,没有为自己打拼这一说,为国拼搏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最后,中国代表团一共拿下了183块金牌,远超韩国、日本。而在此之前两年的汉城(当时还没改叫首尔)奥运会上,中国只取得了5块金牌,不及韩国。

在那时,运动员的体育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取得好成绩是为国争光,输了则是为国添堵。中国足球队在国庆那天输给了多年未输的泰国队,被视为是极大的耻辱,直到今天国足一有什么事,这场国庆日的输球还是会被拿出来反复提及。

1998:吐槽裁判最集中的一次爆发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中国运动员,更多是面目模糊的群体,那么从1990年代以后,我们的运动员个体开始凸显,明星运动员也不再是接受采访讲套话,背模板的状态,而是逐步展现真性情。

一般来讲,人在吐槽时容易暴露真情实感。我们的运动员第一次集体展现真性情,大概就是吐槽裁判。

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中国队在具备N个冲金点的情况下,最终获得了6枚银牌2枚铜牌。是的,没有金牌,中国冬奥历史上的首金要等到四年后的盐湖城冬奥会了。当然,1998年的他们不知道之后的事,回国后满怀对裁判的怒火,开启集体吐槽模式。

1998年痛失冬奥会金牌的大杨扬(前掩面者)与小杨阳(后劝慰者)

在之前的1997年短道速滑世锦赛上,中国队获得多块金牌,大杨扬(中国短道速滑队有两个名字念起来都叫“yang yang”的队员,一般把杨扬称为“大杨扬”,把杨阳称为“小杨阳”)还获得了全能冠军,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结果在冬奥会上,中国队碰到了一系列离奇事件:有人跟对手碰撞,被判犯规,对手没事;有人在领先时被后边急于赶超的对手给绊倒了;有人在冲线前一瞬间被反超……最后,中国短道速滑队拿了5块银牌1块铜牌,占了整个中国代表队的绝大部分奖牌,但就是没有金牌。

当时央视有一档谈话节目,每周末晚间播出,收视率极高。这样黄金时间的节目,特意拿出一期给刚回国的短道速滑队,主要内容就是队员吐槽裁判。赛前广受期待的大杨扬因为犯规等原因,没有获得一块个人奖牌,在央视演播厅里一边哭一边说:“那个碰撞要么判我们俩都犯规,要么判她(犯规)不判我,怎么能判我不判她呢?!”在那个时代,这种镜头前的真性情极难见到。

后来的故事就比较像电影了。四年后的盐湖城冬奥会,大杨扬拿到两块金牌,并成为了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枚冬奥金牌获得者。2010年,她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人。2017年,她又出任2022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的主席,成了中国体育的重要官员。

现已成为中国冰雪运动主要官员的杨扬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短道速滑赛场再出争议,裁判对中国队的判罚让国人极为不满,网上骂声一片。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大杨扬谈了自己的观点:“本届冬奥会的裁判判罚并没有倾向性,中国短道速滑队应吸取这次比赛的教训,尽快适应裁判判罚。”

2008:拿第一之后,终于可以说“金牌不重要”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马云说“我不喜欢钱,钱一点都不重要”,刘强东说“我脸盲,不知道我媳妇好不好看”的视频,也听过很多功成名就的人到了晚年教育年轻人“功名利禄都是浮云,没什么意义”之类的话。

为什么他们有资格说这些话?因为人性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只有你拥有了某样东西,再说它不重要,别人才会认同。没拥有就说不重要,只能被认为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对于国人的金牌情结,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针关键的化结药。

客观讲,中国运动员把奥运金牌当作一辈子的终极追求,有一部分是国家荣誉感使然,更多的则是实际利益驱使。一块奥运金牌,除了省市县乡几级奖励,爱国富商、当地土豪也会纷纷给钱、赠房,物质收入少说几百万人民币,这个我们基本都有所了解,也都认可,毕竟为国争光了。然而奥运金牌对运动员后半辈子的保障,就不是谁都清楚了。

由于很多运动都需要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大多数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高,这也导致了他们在退役后进入社会很艰难,时不时就会听闻诸如某某冠军在澡堂子搓澡,在天桥卖艺等新闻,因为如果不是奥运冠军,其他冠军对获得者退役后的生活基本没有太多保障。然而奥运冠军就不同了――

首先,全国大学为他们敞开大门,可以由奥运冠军们自由挑选学校、专业,所以就会出现跳水冠军伏明霞入读清华,体操冠军刘璇毕业于北大等情况。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在北京读书,很多人会选择家乡的名校,比如黑龙江的孔令辉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的刘翔选择了华东师大等。

其次,一枚奥运金牌意味着极大可能会终生享受副处级以上待遇,多枚奥运金牌则很有希望跻身局级干部。奥运冠军退役后的走向大体有两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如果选择体制外,则多会选择利用自己的名气进军影视圈或下海经商,早的有李宁,近来的有田亮。大多数奥运冠军由于没有大众知名度,一般会选择回家乡进入体制内工作,按约定俗成的惯例,奥运冠军大多数会获得副处级以上的待遇。

2015年,《南方都市报》曾做过统计,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奥运冠军共61人,其中副处级以上56人,比例超过90%。而几位多块奥运金牌获得者,则会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乒乓冠军邓亚萍、张怡宁,跳水冠军熊倪,都是在30多岁刚退役时就出任副局级领导职务。

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2015年的报道中

奥运冠军的待遇,其实客观反映了全社会对奥运金牌的珍视。全民都觉得这是一项特别了不起的成就,以致奥运冠军获得多少奖励,多少保障,在民间层面都会达成一种共识,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

这种共识,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51枚金牌,开始有了松动。

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奥运冠军太多,没有那么多岗位可供安置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尤其是进入到2010年代之后,奥运冠军的安置开始“降级”,出现了一些只给科级待遇的现象。另一方面,2008奥运会拿到了金牌榜第一,超过了美国、俄罗斯后,国人开始有了马云、刘强东那种“饱腹感”,开始有了“我们需要那么多金牌吗?”、“获得一枚奥运金牌需要国家投入多少钱?”之类的质疑。这些都让几十年来的“唯金牌论”开始动摇。

这种思想也逐渐在运动员阶层蔓延。奥运冠军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即使退役后进入体制内获得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一般来讲上升空间也有限,多数就“钉死”在副处级不动了。所以75后、80后的奥运冠军的思想也开始活络,在体制外开始拓展自己的空间。

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时,八个敲钟人里边有一位很引人注目,她就是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现淘宝店主劳丽诗。她2010年退役后,先是被安排了一个体制内的正科级工作,后来辞职开起了淘宝店。从劳丽诗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出奥运冠军在新形势下的某种取舍。

2011:个性运动员元年,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如果后人写中国体育史的话,2011年可能是很奇特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奥运会,没有世界杯,没有亚运会,甚至连吸引国人极大眼球的足球世界杯预选赛也没有,算得上体育竞赛的一个小年。然而就像万历十五年一样,看似风平浪静,却为后面发生的很多事埋下了伏笔。

这一年几位运动员的表现,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转向奠定了基础,在体育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2011年5月,张继科夺得了世乒赛男单冠军,正式开启了他作为中国乒乓球第一偶像的旅程。要说中国乒乓球界,无论从成绩、名气还是历史地位,大神级别的人都太多。邓亚萍、刘国梁、孔令辉、王楠、张怡宁,随便哪个都是中国体育史绕不过的大人物。然而张继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第一个把乒乓球运动员偶像化的人。

张继科的偶像化,是伴随着中国乒乓球队的独孤求败而来的。众所周知,中国乒乓球拿冠军不是新闻,拿不到冠军才是新闻。多年的霸主地位倒逼乒乓球队推陈出新,在赢球的基础上,还要有更多吸引人的元素。于是在当时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的策划下,乒乓球队的明星化之路正式开启。如果说之前乒乓球明星拥有的是球迷的话,从张继科、马龙这一代球员开始,他们拥有的不再是球迷,而是迷妹。

媒体报道乒乓球队时,输赢已经不是最主要的点,诸如“不懂球的胖子刘国梁”,“张继科奥运会没睡醒”,“马龙跟日本女队员的疑似暧昧”等都成了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是从长相俊朗,球技高超的张继科2011年成为世界冠军开始的。如今,成绩大幅下滑的张继科依然能够凭借与女明星景甜的恋爱新闻频频登上“热搜”,也从侧面证明了乒乓球偶像化的成功。

2011年6月,李娜夺得了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这也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夺得网球“四大满贯”比赛的单人冠军。网球比赛中,单人项目的重要性远超双人,“四大满贯”的重要性远超奥运会,所以,尽管中国人早就得过奥运会和“四大满贯”比赛的女双冠军,但只有李娜的这个法网女单冠军,才标志着中国人真正在世界网坛拥有了一席之地。

李娜对中国体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不乖”。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无论成绩好坏,极少有不乖的。因为从小就在运动队训练、比赛,与教练、队友待在一起的时间远比父母多,过着一种类似于“圈养”的生活。从大赛里运动员接受采访时的谈吐就能看出,中国运动员绝大多数在镜头前都是木讷、语塞、不善言辞的状态。而李娜则是个异数,成长路上跟教练、领导矛盾不断,在获得法网冠军前好几年,就已经“单飞”,也就是不再靠总局拨款“养着”,全部训练、比赛自掏腰包。她的成功,对中国体育试水职业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比李娜更早开启职业化之路的,是姚明,一个不用加任何前缀,全中国人都认识的名字。2011年7月,刚满30岁的姚明宣布退役。自从他在NBA站稳脚跟以后,他的全部职业规划、采访接洽、合同谈判、广告代言等活动,全部由他的经纪团队――“姚之队”负责。

在“姚之队”的全力打造下,姚明成为有史以来在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运动员,并且把他的影响力带进了传统运动队模式中。2017年,姚明当选中国篮协主席,成为国家级体育协会中最年轻的掌门人。目前,姚明已经在任内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国家队、联赛的改革,这也成为中国体育职业化最前沿的一次探索。

2011年7月,姚明宣布退役后不久,在姚明家乡上海举行的游泳世锦赛上,一个名叫孙杨的20岁小伙子,拿到了男子自由泳800米、1500米的双料冠军。这是中国男子游泳运动员第一次拿到奥运项目的世界冠军。也正是从那时起,孙杨成为了中国游泳第一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孙杨算得上是很奇特的一个人物。运动成绩上,他有实力竞争中国体育史最佳运动员,单从成绩来说,姚明、刘翔根本无法与他相比;赛场外,他又几乎是体育史上“状况最多”的运动员,几乎每一年都会“惹事”,从无证驾驶被拘留,到误服兴奋剂被剥夺全国冠军头衔;从跟教练撕破脸皮闹翻,到传得沸沸扬扬的“私生子”事件;从频频参加综艺节目,到这次亚运会拒穿指定领奖服,都曾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无可争议的运动成绩,配上几乎不间断的场外麻烦,使得孙杨的舆论评价在这几年中呈现诡异的曲线:一到大赛获得好成绩,就会一边倒地夸他:“国之栋梁”、“令国人骄傲的英雄”、“史上最伟大运动员”的帽子一顶顶给他戴上;一到大赛之后的平淡期,出现场外状况,舆论又会一边倒地骂他:“情商太低难成大器”、“就知道参加娱乐节目捞钱”……

以大赛为基准,孙杨的舆论评价就这样不断重复着波峰到波谷,波谷到波峰的循环往复。而在大众层面,无论波峰还是波谷,都会被异化成另一个东西――流量。从流量的角度讲,2011年至今,孙杨一直是中国体育最具流量的个体之一。

2011年12月,林丹获得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冠军,成为了羽毛球历史上唯一的“超级全满贯”,无可争议的史上第一人。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几个人,他们的个性有一部分是媒体塑造出来的,那么林丹的个性,则完全是自己展现出来的。

林丹的特质中,有两点很独特,一是军人,二是文身。林丹12岁就进入了八一体工大队,成为了一名军人。而个性桀骜的他,在手臂、后背有多处文身。因此他夺冠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很奇特的景象:一个有文身的人,敬着标准的军礼。

搜索林丹敬礼的照片,会发现基本都是一个造型,因为只有这个角度这个姿势,才能不把文身照进来

小贴士:如果以后林丹再夺冠,你可以留意一下媒体刊发的他夺冠后敬军礼的照片,几乎都是从他右前方或正前方的角度拍照,而且在他右手敬礼的同时,左臂基本都是抬起的。不是因为只有这个角度才让拍照,也不是因为林丹什么时候都抬着左胳膊,而是因为在他右臂的小臂,以及左臂的侧上方,都有面积较大的文身,只有在这个角度和这个姿势下,可以照出不露文身的照片来。

林丹右前臂、左上臂的文身

2011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为中国运动员展露个性铺平了道路。作为个性运动员元年,2011这个年份也注定将被写进中国体育史。

2018:体育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激战正酣的雅加达亚运会,凭良心说,你真的很关注吗?笔者老实说,作为一个多年体育迷,我并没有怎么看过这届亚运会的比赛。作为亚洲体坛霸主,中国一定是金牌榜第一啊,一定是超过一百块的金牌啊,有啥看头?

相信这种对亚运会的怠慢,也是很多人的观感。今年的两大运动会,有中国人参加的亚运会,吸引眼球的程度远逊于没有中国人参加的世界杯。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爱国,不爱看中国人拿金牌,只是因为我们都陷入了一种审美疲劳当中。其实对比三四十年前,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非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

如今中国人对体育的热情,已经从三四十年前单纯的对竞技体育的热情,转变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从看别人比赛有兴趣,转变为有兴趣自己参与运动。都市白领无论高矮胖瘦,不办张健身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马拉松这样枯燥疲累的体育运动,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众多粉丝,以至于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报名人数太多,不得不进行“摇号”,获得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资格都成了可以在朋友圈秀一下的资本。

体育运动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与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的生命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依然关注竞技体育,只不过关注点从中国能拿多少金牌,转变成了对某几个焦点运动员的关注。孙杨亚运会拿四枚金牌;苏炳添男子百米称王;女排连战连胜,朱婷的表现依然令我们放心。然而这些焦点运动员以外的亚运会,对大多数观众来讲,基本相当于没有发生过的事。

具体到中国的明星运动员,比如孙杨,在搜索引擎搜“孙杨”,提示词基本围绕在孙杨在本次亚运会的两大场外事件,即“国旗事件”和“领奖服事件”。“国旗事件”是他在某一项比赛获得冠军后领奖时,升国旗的旗杆发生故障,他要求组委会重新升国旗奏国歌。这一事件引来了网友很多赞誉,称赞他的爱国举动;“领奖服事件”指的是本次亚运会中国队的领奖服统一由安踏赞助,理论上所有人领奖时都要穿安踏的衣服,而孙杨个人的赞助商则是361度,于是孙杨不顾代表队和赞助商的强烈反对,依然身着361度的衣服领奖。此事网友评价两极,也有很多人不满他的做法。从搜索引擎看,网友对他这两个场外事件的兴趣远大于具体比赛的兴趣。

其实放眼世界,全球的竞技体育从来都是如此。世界杯吸引眼球,主要还是因为有梅西、C罗这样的超级巨星。刚刚过去的这届俄罗斯世界杯,观众的兴趣明显前热后冷,就这么现实。从这一点看,我们与世界体育已经接轨,体育于我们不再是较劲的事,而是越来越像娱乐的事。

中国体育从1984年重回奥运大家庭,一路走来可以清晰看到一条脉络,即把体育与国计民生分离,竞技的归竞技,日子还要正常过。运动员多拿金牌,我们还是很高兴,但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欣喜若狂,把金牌数和国家体面捆绑在一起。

遥想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有两句家喻户晓的口号,一句叫“给北京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另一句叫“开放的北京盼奥运”。这两句在当时看来振奋无比的口号,如今看来透着一股悲凉感。彼时中国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从初回奥运大家庭的青涩,成长为世界前四的体育强国,但心中的拧巴和自卑仍能从申奥口号中看得出来。

如今20多年过去,我们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体育强国,而且把金牌至上的包袱放下了。金牌数已不再是国力的晴雨表,而越来越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比赛嘛,有时间看一眼,没时间看就算了。体育对我们来说,不是几年一度的大赛,而是每天的寻常生活。这种对待体育比赛的“佛系”态度,是我们花了三四十年进化而来的,是种进步,弥足珍贵。

本文为腾讯?大家“改革开放40年”专题特约稿件。

之前捏脸和上次捏脸有啥区别,就是这次捏脸很心甘情愿。

为啥要捏脸,就是孙颖莎的脸很好玩呀。

然后孙颖莎还讲,如果王楚钦拿了今年10月青奥会的冠军,就再让他捏一次脸。

用捏脸庆祝冠军,这是什么偶像剧剧情。

而且两个人都是18岁,哎呀年轻真好(微笑脸)

从14岁到18岁的青梅竹马,打打闹闹。

而且这段故事里还有一个男二林高远:

孙颖莎和同样是中国队的林高远讲下次组队,王楚钦不开心了▼

于是大家脑补这就是为什么王楚钦比赛的时候这么凶的原因(因为对手就是高远和王曼昱

大家连三个人的人设也确定好了▼

鉴于有一方未成年,我们就磕一下天真无邪的社会主义兄妹情吧。

以及,孙颖莎已经是胖球圈的吉祥物了,感觉每个人都在捏她的脸。

然后今天中午的热搜第一「吴冠希求婚张常宁」居然又是一对运动员CP▼

网友发了一组图宣布吴冠希成功求婚张常宁▼

吴冠希是江苏男篮的队员,张常宁则是中国女排的队员,按照图片的大团圆风格,看起来是求婚成功了。

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巨人CP了。

吴冠希出生于1994年,身高2.10米;张常宁出生于1995年,身高1.95米。

而且两个人都长得很好看▼

他们俩的绯闻是今年开始的: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然后张常宁点赞了,算是间接承认了两个人的恋情。

被偶遇过牵着手逛迪士尼▼

这两个人的身高放到人群里,没有回头率是不可能的。

张常宁是中国女排的主攻,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一位不满20岁就作为主力队员拿到世界冠军的主攻手。

带着江苏女排拿到球队历史上首个全国联赛冠军,拿过中国排球联赛最佳发球和最有价值球员。

而吴冠希的成绩比张常宁是远了去了,距离国家队的门槛还有点距离,但是出了名的家境优秀。

每年夏天都去美国进行个人训练,聘请专业训练团队,而且自掏腰包。

可以参加NBA夏季联赛,在他之前,能参加夏季联赛的中国球员都是各支球队的绝对主力。

也是非常棒了,提前祝福一下吧。

今年还有一对运动员情侣Happy ending了。

因为2月冬奥会受到空前关注的武大靖和韩天宇,这两位短道速滑选手去了《向往的生活》。

两个人一来就开启了相声模式▼

武大靖大家都知道,今年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冠军,中国男子短道速滑奥运金牌第一人。

韩天宇也在今年三月的首尔世锦赛拿到男子1500米冠军,世锦赛历史上首位获得该项目金牌的中国选手▼

他是在节目里直接承认了恋情▼

还直接说明白了婚礼日期,说到结婚的时候满脸幸福。

他的对象刘秋宏也是国家短道速滑队的成员,拿过团队世界冠军,是22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闭幕式旗手。

这两个人还是姐弟恋,刘秋宏比韩天宇大了8岁。

韩天宇1996年出生,今年只有22岁,2014年开始谈恋爱的话,他18岁就和人家在一起了。

之前两个人很低调,从来不在公共平台互cue,公布婚讯以后就出了无数图:

求婚是在冰场上穿着国家队队服和滑冰鞋求婚▼

“滑了12年的冰,最难追上的人就是你。”

一组婚纱照是在冰场上穿着滑冰鞋▼

一组婚纱照是在海岛上▼

结婚的时候,韩天宇说自己梦想成真。

很HE了,22岁就结婚的韩天宇真实力诠释什么叫英年早婚。

不过,当时有很多粉丝不太不同意这桩婚事。

主要焦点集中在刘秋宏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比赛上和队员范可欣的一些碰撞和比赛失误。

刘秋宏看到范可新要摔倒,顺势把主项500米最有竞争力的范可新推出赛道,赛后采访的时候又甩锅队友▼

不过,也有很多人出来为运动员讲话,一对新人决定步入婚姻殿堂就应该被好好祝福。

Anyway,就像何炅在《向往的生活》里讲的话,运动员真的太苦了,他们的辛苦和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祝愿长长久久才是正经事▼

这几天还有另外一位英年早婚的选手也是被大家各种讨论:人称清华吴彦祖的跳高选手王宇。

他以2米30的最佳成绩拿下了金牌,也是中国男子跳高时隔28年再度登顶亚运会。

跳过杆子以后的邪魅一笑也是戳中少女心

比他的颜值和成绩更加戳的还有学霸人设:

2010年被保送清华,但是人家偏要自己高考,放弃了体育特长生的加分,自己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经管系。

学霸就是可以把学习和运动结合在一起:

“我是理科生,跳高又和许多物理知识有关,比如助跑时跑弧线,其实是用了向心力的原理,起跳又和惯性、重心有关,把物理的知识融进去,学起来就很快。”

今年才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

这样的男孩子可惜英年早婚了

他的妻子也是运动员:同为清华大学学生的三级跳远选手孙妍,两人经历了6年爱情长跑,两年前就领证了。

两个人从清华附中开始就是同学,王宇还记得他向孙妍搭讪的第一句话:我能向你借块胶擦吗▼

国际田联资料显示孙妍出生于1991年3月30日,王宇出生于1991年8月18日,也算大5个月的姐弟恋吧。

感受一下人家的微博ID,镶嵌了王宇和孙妍的名字,而且头像也是两个人。

两个人多么青梅竹马呢,2016年的时候已经认识10周年,相当于至今为止已经认识了12年。

“谢谢你陪我一起长大,帮我发现我的白头发,还有不嫌弃我晒的球黑和我笑的时候眼角出了细纹。”

王宇的亚运会比赛结束后,孙妍专门从北京飞到雅加达,到现场一起帮他庆祝,第二天早上又飞回北京上班。

你看金牌戴在妻子的脖子上▼

王宇接受采访的时候,孙妍就一直默默跟在身后。

后来在教练的怂恿下,两人在镜头前抱了一下,王宇也和大家介绍“这是我爱人。”

而孙妍在王宇拿到冠军以后发了一篇很长很真情实感的文章:

因为无法替他分担和承受比赛,所以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去比赛现场,赢了就和他一同分享喜悦,输了就陪他东山再起。比赛结果不重要,为了纯粹的热爱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这场比赛的结果是上天对他的恩赐和回报。

我真的是,这对情侣档怎么这么好磕呀。

暂且以上,这几对都是这几天刚被大家发现的CP档。

其实还有很多运动员情侣档,但是大部分人都还在默默努力中,很多人没有走到金字塔尖就无法被人发现。

希望大家都可以成绩UPUP。

我可以单身,我磕的CP一定要在一起。

(版权归秒速飞艇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根廷奥运会冠军金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