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中医世家主角飞机失事 穿越大梁,第一章男主角跳崖在河边打水,跟一个退休举人下围棋……书名?

近代江西中医界“四大金刚一尊佛”简介
近代江西中医界“四大金刚一尊佛”简介
姚国美(),字公裳,号佐卿,江西南昌县人;姚国美出生于中医世家,十八岁时以全优成绩毕业于江西医学堂,曾得到名医文霞浦的精心教诲,次年即独立开业行医,逐渐名声噪起。他操内、妇、儿科,精于诊察、遣药,往往医到病除。医学大家谢双湖称赞姚国美医术精湛。后来南昌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流传。姚国美治病,取法和缓,精于诊察,遣药不敢稍有疏慢。他曾说过:“医和、医缓,古圣以此自称。议病果真,方药自然中肯。”20世纪20年代初,姚国美被公举为神州医药会江西分会会长。1929年国民政府意欲立法废止中医,他与医界及广大人士极力反对,始告寝息。同年,他带头捐赠三年诊金募化重修佑民寺,兼售中医书籍,并设门诊部为劳动群众治病。为改变中医教育靠“父传子、师传徒”的落后状况,以振兴中医,培养人才,他于1932年创办了中医专门学校,自任教务主任兼病理学、诊断治疗学教师。后又在庐山开办高级中医人材进修班,将优秀毕业生加以提高,其中姚荷生、张海峰、姚奇蔚、万友生、孙书伟、杨卓寅、王家瑞等,后来均为江西中医界的中坚。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中医事业,创办了江西实验中医院,邀他出任院长,他由衷感激,欣慰平生夙愿在新社会得以实现。姚国美逝世后,留有中医教材《病理学讲义》、《诊断治疗学讲义》,该二书约于1933年脱稿,由
“江西国医专修院”出面内部印刷,作为该院的大学本科教材,现二书合为一部取名为《姚国美医学讲义合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讲稿精炼,诊断治疗的关键处阐发详明,多有点睛之笔,对学习中医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949年南昌解放,不久党中央批准江西创办中医实验院,基建经费恰恰为二十万元,历两年即已告成。省领导有意邀请姚国美先生出任院长,时先叔卧病已自知不起,骤闻喜讯,竟狂欢如儿童。家人为之诧异,盖平生夙愿,得共产党领导才算完成,一时喜出望外,不禁啼笑交作,热泪挥洒,数日即安祥逝世。逝世之前一天,仍曾力疾起坐,为人看病。逝世之后,吊者盈门,无一肯留名者。出丧之日沿途设祭,络绎不绝,其医效之深入人心如此。&&&&
姚国美先生一生可谓与学用祖国医学相始终。事业虽非过分伟大,但隐隐具有教学、临床、科研三结合之雏型;著作虽不算多,但隐隐具有以科学方法整理古典医学,使成较明显的系统,而且言简意赅,无一言无文献根据,亦无一言无临床现实意义,不失为理论紧密结合实践之创作。所以它的作用,虽然出于江西,但流传外省,辗转传抄,几乎形成学用一致的江西风格。其侄子姚荷生,江西中医学院的老院长,名老中医。
谢双湖:(),江西清江人,清末秀才;年少家贫,幸邻村有一个精于医学的姓杨的举人,看中了双湖聪慧好学,既欣赏双湖的才华,又同情双湖的处境,当时正好碰上废除科举、提倡新学,便特地聘请双湖做自己的家庭教师。他对双湖说:"你是聪明后生,将来大有希望。但是生儿育女以后,何以为生?如果不嫌弃,你就教我的小孩读书,我教你学医。"于是,谢双湖便一面教书,一面学医。后学有所成,悬壶乡里,常以经方重剂起人于沉疴,民间有传唱:“请了谢双湖,死了也心服”之谣。
谢与江西名医姚国美、熊鼎成等共创南昌神州医学会;门下桃李,多为江西中医界之中坚力量。谢秉性刚直,重信誉,自认以医治病而不可以以医自瞻,故遇到贫病每每步行送诊送药,而于富豪则必备轿收取重金。商界仰慕其名,争先罗致。抗日战争后,家境破产,信佛,居赣州及樟树之寺林,不悬壶,每遇求医者,必先推荐给学生,喜治学生求教之疑难病例。谢曾以白头翁汤治疗尿闭,后屡试屡验;谢之长孙,患伤寒,高热持久不退,谢处以大剂量大黄、芒硝、犀角等,其媳私减其量,至五剂方退热;后邻居某寡妇之子亦患此病,其媳即以所减剂量之药连同晒干之药渣送服,亦愈。著有《伤寒论批注》手稿,惜因战乱丢失,未能刊印,甚为可惜。
姚稚山:(),号本崇,南昌人;世业医,幼读书,攻科举,举廉生;后因废科举,秉承庭训,喜读岐黄之术。即随父世培公游学直隶省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尽得其传。世培公悬壶直隶,享有盛名;祖父盛杰公亦为乡里名医,治病救人,随行方便,医术医德,誉满乡里。先生于45岁时由河北返回故里,悬壶南昌,名满江城,抱济世之心,以精湛的医术,对妇科疾患及疑难杂症,莫不药到病除,当时就有“请了姚稚山,好似吃仙丹”之民谣。
先生与姚国美、张佩宜等人创办神州国医学会,任该会监委主席,并参与创办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先生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方法具有独特见解,特别对气机的升降,血液的流通,脾胃的健运尤有独到之处。如在用药上,恒以大黄与干姜配合,当归与紫苏配伍,栀子与厚朴相伍,大黄与川乌合用,干姜与黄连配合等;说明了先生独具匠心,运用灵机,辨证施治,泛应曲当,著有《伤寒论补正》和《临证心得医录》二书。江西名老中医姚奇蔚就是其弟子。
其中子姚舜文没有继承祖业,而是从事的教育;姚屏,号舜文,乳名新世,谱名武宪。
1911年农历二月初五出生于南昌县斗门村,中医世家。在家中行三,从小受父母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茁壮成长,由初中而高中,
1933年春在江西省立第一中学,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7年秋在暨大文学院外国语文学系本科毕业,为文学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家培育十万以上的人才。
张佩宜:()字恭甫,江苏镇江人氏,自幼从扬州名医李宏道习医,又在扬州小茅山攻读医书,业成,赴江西南昌,开业行医。先生熟谙《内经》、《伤寒论》、《金匮》等经典著作,对温病学说更有深湛的研究,在临床上精于时病及妇科,疗效卓著,誉满江西;医术精湛,学识渊博,撰写医学日记四十一册,医案十余册,其中温热案占十之七八,风格近于叶、吴;对《伤寒论》方姜、附、麻、桂更有悉心研究,并有独到见解。当时温病流行,湘赣医界习用辛温之剂,然先生用药十分清灵活泼,遣方择药,临中时弊,每能药到病除,声誉鹊起;先生曾任江西最早之中医学校——江西医学堂堂长,著有《中医病理学》一册,又曾与南昌同道创办神州医学会,为江西省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子张海峰,国家名老中医。
谢佩玉(),字清舫,号石禅居士,又号石叟,江西南城人(南城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中部,居盱江下游),清拔贡生。名医谢映庐之孙,谢映庐祖居江西南城,三世为医,熟读医书300余家,临证40余年,声誉卓著,其宝贵的学术经验主要反映在《得心集医案》(又称《谢映庐医案》)中。谢佩玉随叔父谢甘澍学医,家学渊源,精研《内经》,擅书法。1915年在南城悬壶应诊,著书立说,撰有《方论集腋》一部,于1916年正式刊印问世。1921年赴南昌挂牌行医,1933年江西中医专门学校成立,受聘为该校《内经》课教授,编写《素问节要集注》一书,作为教材。抗日战争爆发,返回故里,仍操旧业,亲自授子庄泉习医,口讲指划,务穷其理,1949年冬迁居抚州金溪县浒湾安度晚年。
谢佩玉不墨守成规,博采众家之长,涉猎西医,并吸收其精华、融会贯通为己用。曾言:“西医解剖之实验,分科专长,循学术无国界之先例,研习其理而有吾医学臻完善严正,则诸君所成就必有以杰出其群,宣国粹之光华”。他医德高尚,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对贫困者抱济世救危之心,施诊赠银。他亦冲破世俗的框框,广纳名徒,把祖宗的中医学真正发扬光大,一直被誉为江西中医界“四大金刚一尊佛”中的一尊佛,成为又一代谢氏名医。1953年12月无疾寿终,享年81岁,葬浒湾镇藠岭羊子山。
谢佩玉有十一个子女,其中有九个男丁。后来,老五谢庸耕为赣东十大名医之一,业余爱好收藏古玩,在江西及金溪名声很响,他一直在金溪一带行医,其关门徒弟蔡抗四是金溪知名中医;老六谢六韬是金溪有名的中医;谢十一谢庄泉在南城是知名中医。著有《方论集腋》、《药性分类》、《素问节要集注》、《内经省览》和《伤寒摘要》,皆有其子谢庄泉收藏。抚州市南城县建昌镇建国路33号谢庄泉中医门诊部(其子学西医,由其女儿及女婿跟随学中医),门诊部门口贴着一对联“七代单传但愿人无病,三指生涯何妨我独贫”,是其医术医德的写照。
四大金刚一尊佛除一位在1937年去世外,其他四位都在51-53年期间离世,江西中医界的重大损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无字碑(3),辛亥革命与新阳侨乡(三都乡)的瓜葛片断
默默的背影
三、海洋气息浓厚的华侨世家:前清举人邱春江和他的儿子们
厦门海沧新垵村有两位前清举人,一是前面说过的邱菽园,另一位具有开明思想的前清举人是邱春江,邱春江全名邱曾清,字春江。邱春江是安南巨贾邱振祥的长子,曾经是厦门商会会长的邱振祥早年在安南开杂货店,后来几乎垄断了越南南部的辗米生意,生意做大之后,回乡造就了“新大厝”,规模浩大,前清举人邱春江做家长的时候,这个家族可能鼎盛到极点。据邱春江的嫡亲孙女邱木笔回忆,当年这大厝里有两百多个人吃饭,吃饭是要敲钟的。说起来的确是等级森严,但邱春江的孙子邱继善回忆说,家里虽然“阶层”分得很清楚,比如吃饭长幼男女分得非常清楚,但他的祖父居然允许乞丐在他家吃饭,还因此教训提出异议的下人们,理由是:你们可以吃,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吃!(图11:举人邱春江&
新垵邱木笔供稿)
很显然邱春江不是一般的封建式大家长,他妻妾成群,嫡庶分明长幼有别,骨子里相当的重男轻女,却又能容纳新思想,时而做出惊世骇俗之举……这的确耐人寻味,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法社会是非常严酷的,它重重地烙在那个时代的士大夫身上,侨乡新垵也不例外,但从这个社会脱胎出来的前清举人邱菽园,邱春江,却都生着微微的反骨,想必与这个村庄的海洋性与开放性有关系。他们都是见过世面的,思想相对也是比较开明的。邱菽园生活在新加坡,更早一些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似乎比较好理解。邱春江则几乎一辈子都生活在新垵,偶尔到安南收收账而已,他中举之后,不当官,不做生意,专心致志在新垵做他的家长,据说他除了抽一点鸦片,无太多恶习。从他后代和村民们的回忆看来,这是一位思想相当开放的地方士绅。刘朝晖博士在他的著作《超越乡土社会》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1917年,南洋的“龙山堂”寄回一笔款项,“诒谷堂”决定资助家乡修缮“正顺宫”和福灵宫,但海长房的邱春江竭力反对花巨资修建“鬼庙”,主张把这笔钱花在修缮和扩建村里的小学上。由于邱春江完全是一个“新派”人物,不是“诒谷堂”的宗族成员,最后,南洋的汇款还是用作修建“正顺宫”了,。邱春江一怒之下就写了一首诗,来嘲讽修庙之举。诗曰“昔日甘棠祠,今天即焕然,本村新学校,由此换香烟!”
举人邱春江一心希望将修庙的钱用于筑新式学堂,在淫祀遍地的闽南,这需要怎么样的见识和勇气?按龚洁先生的说法,邱春江当过父亲邱振祥创办的“快云小学”校长。同样是在1917年,他还和另一位前清举人陈炳煌倡议将始建于明代的沧江书院改为沧江小学,彭冲当年就在这个学校教过书。这个学校的办学当时得到马来西亚槟城“三都联络局”长期资助……邱春江甚至还容许他从鼓浪屿嫁过来的儿媳在新垵造基督教堂传教,让不止一个女儿到广东助产士学校读书,这的确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封建”士大夫。说旧瓶装新酒是可以的。在他半睁半闭的眼皮底下,这个新阳侨乡著名的大家族出了好几位同盟会员。
日《厦门晚报》发表了林南中、苏通海的文章《百年信函记录厦门辛亥风云》,谈到龙海锦宅村发现当年一封由菲律宾林书晏寄给龙海黄开物的乔批:
“在毓兄晤:闻厦门已归革军占领,未知实否?乞将情形详示一切,闻在厦主任仍是邱思潮、邱颖偕君,机关常住者是颜太恨君,君仍院前社人,兄可落厦相助,此处本拟派人前去,因闻已得,遂尔中止。有林水宙侄,弟观不甚有用,但伊爱去,故书荐颖偕君,兄可前厦打听,若厦机关有欠用,可打电来知。机关在斗米街万米厝顶服茂号内。弟书晏顿首。”
院前社就在海沧,显然颜太恨是现在海沧人,仍然属于广义的“三都”地界。斗米路,是一个过去的名词了,据黄猷先生回忆,就在现在的厦门轮渡码头附近,邱继善先生说,斗米街在镇邦路靠轮渡码头那一段,当年他们家在镇邦路有许多铺面,祖父邱春江到厦门就住在镇邦路,他们的“厦门奶奶”,就是这一带的人,可能当年这个机关就设在新垵邱氏在厦门的某个铺面里,侨批的所有者可能有所不知,现在名不见经传的邱思潮正是新垵前清举人邱春江的长子,邱颖偕也可能是新垵人,具有世袭法国籍的邱思潮是同盟会员,他的女儿邱木笔是知道的,但木笔老人不知道她的父亲居然是“在厦主任”。尘封多年的侨批可以揭示了许多我们过去未曾触及的历史真相,一切有待方志学家去考证。
邱思潮的二弟邱廑兢(非邱春江亲生,螟蛉之子),则算得上是辛亥革命厦门的风云人物了,邱廑兢著有《辛亥革命在厦门》一文,只是不知为何只字不提他的大哥邱思潮,这可能与邱思潮这个大少爷解放后不走运、不能提及有关,也可能是大家族中某种矛盾所至。当然,他们可能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支部或者说是两个机关。也可能当像邱思潮这样的“三都”人太多了,见怪不怪!辛亥革命时期,邱春江也正在壮年时期,对两个儿子的举动不可能完全不知道,也许就像他的八子邱思志后来对儿子邱继善和侄女邱木笔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采取纵容的,或者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厦门海沧新垵村也有个“阅书报社”,一般村民都简称为书报社,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了,但它肯定与辛亥革命有瓜葛,与南洋的“阅书报社”是一脉相承的,至于这个书报社是不是革命党的机关,也有待专家考证。这个阅书报社可能是丘廑兢创办的,因为他曾经在新垵教过三年书;也可能是他大哥邱思潮创办的,从最新发现的侨批看,邱思潮不是一般的同盟会员,他是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位的(究竟是哪一个支部的负责人待考证);也有可能是老爷邱春江创办或者是他支持晚辈创办的,也许他希望像创办家族武馆一样创办的这个能开启民智的阅书报社?(图12:厦门新垵村“埠文阅书报社”,泓莹摄)
可惜这个辛亥革命的遗址现在并不为人所重视,老人们渐渐逝去,我们很难确切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只听当地人说,后来“番邦”有人交代要由邱汉宗来管理这个房产,邱汉忠也是海长房的,与同盟会员邱思潮同一支,说起来,血缘很近,老人们说不清这“番邦”是缅甸还是槟城,估计这阅书报社是槟城或缅甸“邱公司”的资产,或者是海外的革命者委托当地的同盟会员办的?
无论如何,邱春江的长子邱思潮和次子邱廑兢都是同盟会员这是肯定的,邱廑兢原籍福建漳浦杜浔,十三岁中秀才,因为家贫无力升学,就由朋友介绍到新垵举人邱春江家,过继给邱春江做儿子,排行第二,据他的侄子邱继善回忆,当年邱廑兢到新垵时还不及举人邱春江的饭桌高。写得一手柳体字的邱廑兢天资聪颖,活动能力过人,究竟是在带领邱家子弟到鼓浪屿读书时就接受了新思想,还是后来去漳州中学堂读书,在信仰基督教的同时参加革命党不得而知,他的女儿邱连云说他是在漳州中学堂由陈
&&&介绍参加同盟会的。
黄猷先生说,邱廑兢在同盟会交往的人基本上是基督徒,他大部分时间在鼓浪屿活动,他们创办了鼓浪屿阅书报社,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文笔犀利的邱兢廑1009年去了缅甸,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邱廑兢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厦门一带进行秘密活动,宣传反清思想。1909年赴缅甸,任《缅甸公报》经理,经常撰文抨击清朝政府。后回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15年任闽南支部总务主任。”而丘廑兢自己是这么说的:厦门光复后,南洋华侨慷慨解囊捐资,“缅甸华侨派庄银安携款来厦门主持临时筹饷局,协助地方财政”,他才又回到厦门协助庄银安做事……后来做过双十小学校长。
邱廑兢1909年赴缅甸,但邱廑兢也许之前还去过缅甸,因为仰光的邱公司和马来西亚槟城的邱公司,对来自唐山新江的有才华的邱姓子弟是愿意敞开大门的,比如当年新垵村的邱汉平、邱汉耀俩堂兄弟,因家贫无力升学,就是由海外邱公司资助留洋而后成大器的。邱廑兢有没有得到诸如此类的资助很难下结论。抗战时期,邱春江的八子,新垵武术“十虎”之一的邱思志不愿与日本人合作,抗战时就去了缅甸,“他和我父亲一起去的”,邱思志的长子,邱廑兢的侄子邱继善说,这里的“他”,就指邱廑兢。可见邱廑兢在南洋常来常往,否则他不可能有那样的胆魄和见识。(邱继善先生口述
2011年3月)
辛亥革命时期,邱春江的嫡亲长子邱思潮当时应该是留在厦门,经历了厦门的光复的整个过程。邱思潮的女儿邱木笔曾经回忆说,很早以前,清政府要来查封他们在新垵的新大厝,“是父亲将他的法国籍民证挂在门上,才逃过一劫!”(邱木笔口述
2010年1月)清政府为何查封新大厝?当然是为了杀戮革命党。很少出远门的邱思潮又何来法国籍民证?黄猷先生说,邱思潮是长房长孙,法国籍民可以是世袭的,这个法国籍可能来自他的祖父邱振祥!这款世袭的法国籍民证,对于风雨飘摇的满清政府,居然有如此之大的震慑功能,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据邱继善先生说,邱思潮是颇为豪放的人,脾气比较火爆,作为大家族的长房长子,与南洋各埠非常熟络,他参加同盟会,就是南洋侨客介绍的……
这个当年四世同堂的,同时具有海洋气息的大家族很有意思,老爷邱春江的两个儿子都是革命党(估计这个家族里的革命党不止两个),在海外和厦门地区各有组织关系,而武昌起义前夕,他们那位早就住在鼓浪屿的三叔公,却匆匆忙忙回到新垵,带了一大帮壮丁,忠心耿耿要到漳州去“保皇”,结果走到一半,厦门这边已经光复了,他们才殃殃地回来……邱春江的孙子邱继善谈到这件轶事,开怀大笑----这就是100年前,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的新垵华侨世家,这就是辛亥革命!
笔者几度采访邱春江的孙儿孙女,参照他们星星点点的记忆,他们当年实在太稚小,辛亥革命时还没出生呢,只能听前人回忆,我们仍然无法推出确切的结论。但可以断定的是:邱廑兢的养父邱春江,本身就是具备了一定新思想的士大夫这是肯定的,他不迷信,倡办新学校,估计也就允许他的儿子们在自己眼皮底下造清政府的反。据邱继善先生回忆,邱春江的确很信赖“外来”的螟蛉之子”邱廑兢,家族里的许多事情都让他去办,甚至他去世之后,这个大家庭“举哀”两个字也是由没有血缘关系的二少爷丘廑兢喊出来的,这是当年4岁半的邱继善所见所闻,疼爱他的祖父是握着他的手去世的----具有新潮思想的举人邱春江在某种程度上冷落了自家大少爷邱思潮,想必就是看中了螟蛉之子邱廑兢的办事能力,以至于大少爷邱思潮后来勃然大怒,容不得这个“讨来”的二弟,将他从家里赶了出去,不过这倒是为邱廑兢拓展自己的视野创造了条件,否则窝在在新垵吃祖宗业,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成就。
名不见经传的邱思潮则一生住在新垵,做家长,办学,后来介入“诒谷堂”的管理,他大概从未想过要去讨个一官半职,这大概就是参加辛亥革命许多华侨或侨眷的普遍心态,用黄猷先生的话说,这些人的特点是奉献,比如陈粹芬后来退下来,毫无怨言;比如许多华侨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却不是为了做官,“陈楚楠后来就远离政治,他们可能是为了改变中国,却没有达到目的,实际上是很失望……”(黄猷先生口述实录
2011年3月)我们很难统计当年有多少新垵人参加了辛亥革命,海内海外都无法统计,因为同盟会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而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有无数华人华侨捐出自己的财产仍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厦门海沧新阳侨乡就是一个佐证……
              2011年4月2日初稿(未定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巴蜀中医药名家(近代部分)简介(二)
021()字锡鑫,号亚拙,又号席珍子、同仁,四川万县人。自幼善学,尤好医学,归从父训,弃儒习医,潜心岐黄之术,学习幼科、痘科、兼匀各科。遍读内、难、本草及历代医书,壮年即盛享医名,且崇尚医德,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其名载入《中国医学大辞典》等书。
床:擅长鉴面鉴舌辨证,医术全面,经验丰富。
著:《医学切要全集》、《活人心法》、《存存汇集医学易读》、《药性炮制歌》、《寿世医鉴》
名煐,四川省成都市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5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现四川大学)理化系,留校任理化助理。早年师从成都名医董稚庵,尽得其传。30年代初,有感于医道衰微,且慨于国民党政府扼杀中医,遂立志以振兴祖国医学为己任,乃辞去所有教职,一心以医为业。积极参加反对“废止中医提案”的斗争,倡导并组建医药学术团体,创办中医刊物,举办国医学院。曾担任四川医学会主席、四川国医学院教务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建国后,历任成都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宣教部长、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一、二,三、四班班主任,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中医教研组主任、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8年,国务院任命为成都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顾问、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编委、农工民主党成都市代主任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入选大会主席团。1959年,“因对发扬祖国医学工作积极,成绩卓著”,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
教学工作:
致力于中医人才培养,亲自编写《金匮要略新诠》《内经类要》《中医内科杂病》等教材,讲授《内经》《金匮》《中医内科》等课程。善于用现代科学知识诠释中医医理,内容深入浅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医人才。成都中医学院开办时的师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川国医学院的毕业生,其中包括后来担任成都中医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的凌一揆教授等知名中医药专家。
1960年亲自带队参加全国中医教材审定会,会后指导教材修改工作,为中医教材建设,为我国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30年代起,即悬壶蓉城,诊治疾病,多中肯綮,求治者络绎不绝。1932年,成都霍乱流行,与医界同仁组成“壬申疫症救护队”,自制药品,深入疫区救治患者。
诊病问疾,不拘一家之言,惟取药与病合,主张“理宜精,法宜巧,方宜平,效宜稳”,在运用调气疏肝法治疗多种内科杂病,以及运用养阴而不腻之药治疗阴虚湿热证等方面有独到之心得。
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曾为毛泽东主席诊治,取得良好效果,成为医界广为流传的佳话。次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再次见到毛主席,被主席誉为“名医”。
素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潜心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系统观察临床病例。1957年,主持进行了中医治疗肺脓肿的专题研究,著有“治疗肺脓肿的初步报告”一文,率先在全国报道了用中医中药治疗这一急重症的疗效,其治法及方药至今仍被广泛采用。
1958年,深入成都附近疫区,开展中医药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筛选有效治法及方药,进行分型论治,取得良好效果,著有“中医治疗瘟疫(钩端螺旋体病)的初步报告”一文。在用中医中药治疗急性热病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经验。
1961年,开展了水肿病的专题研究,著有“水肿病的分型及治疗”一文。此外,对中风、血管疾病、阿狄森氏综合症等的中医治疗,均有专门的研究和报道。
论& 著:《》、《》、《金匮要略新诠》、《中医内科杂病》、《内经类要》、《医学三宇经简释》、《实用内经选释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案》
索书号:14.12.33(05)/.396/.32/.31/4049.1
四川省西昌人,著名中医眼科学家。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攻读《内》《难》《本草》《脉经》《伤寒》《金匮》等古籍。28岁时,承父业,专攻眼科。1956年6月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从事眼科教学与临床工作。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担任眼科硕士导师。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代表等职。
1、他积多年心血,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本书广泛汇集了历代中医眼科精华和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适当采用了有关西医知识。
2、他完成了祖传中医眼科诊疗经验和方法的整理,首创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运用于眼科,该书突破了历代中医眼科以症命名的框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基本观点,发展了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在学术上是一大创新,具有学术上的独创性。
3、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中国科学家辞典》和《名老中医之路》;其生平事绩已载入科学家故事丛书《银海名师——陈达夫》;其学术经验被载入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总结其临床经验的专著《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眼底病专辑》,以首篇的位置收载了他的学术经验;他写成“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用《内经》理论作指导,结合其长期的临床体验,首次在眼科学术上提出了现代医学中眼的组织结构与中医学的六经分属具有共通的相应和对照关系的见解。
教学工作:自编《六经眼科讲义》眼科教材。担任了“西医学习中医高级研究班”、卫生部委托成都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医院校眼科师资班”的主讲,为我国高等中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他以极大的热情,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4名。通过教学、临床,指导研究生、进修生和学术观摩交流,他为学校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为四川和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眼科人才。其教学、医疗实践和学术思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我国眼科学术上的新流派。
床:处方用药擅长运用经方,亦重时方。他还精研专方,创立新方。还同他人合作,完成了四川第一例针拨白内障术,为针拨术的开展作出了贡献。
著:《眼科六经法要》、《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眼科直述》、《》、《六经眼科讲义》
索书号:14.12.44/7535A;44/7535AA;14.12.44/-3/7535
字有吉,四川省射洪县人,著名针灸学家。出生中医世家,16岁习易医天文地理,攻读《内经》《难经》和《伤寒论》等经典著作。20年代,游川陕甘鄂,拜名师学艺,尤精于针灸。1933年,红四军所在的通、南、巴地区疫病流行,他与其父组织了19人的“医疗救济大队”,前往救治,为百姓和红军义诊送药,直到疫情缓解,才返家乡。1940年,协助其父在家乡办慈善医社,先后研制了治霍乱的济世丹,治疮疡的白云丹及复明如意丹。年,曾4次组织戒烟社(官督私办),为烟民解毒脱瘾。年,在射洪、绵阳、广元、剑阁等地,举办针灸传习所、国医讲习所共15期。历任川北戒烟社社长、四川省第十四区民众戒烟医院院长、射洪县立戒烟所主任医师、射洪中医师公会理事长、成都华安中医院院长等职。1954年受聘于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主讲针灸课程和从事针灸门诊工作。1956年任成都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先后聘为全国聋哑人协会会员、中华科普协会会员、中科院四川分院特约研究员等。被选为四川省第一、二届人大代表,1958年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方面成绩卓著”金质奖章及奖状,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
教学工作:主编《针灸学》、《针灸学讲义》等教材。教学上注重实效,主张课堂与临床并重,强调静态模型与动态人体的差别。讲授取穴时,重视人体的自然姿式。将自己总结出的一些简便取穴法向学生传授,如三七椎定位等。将平生取穴和治病经验,编成歌诀,供学生背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勤求古训,师古不泥,对疑难之处,善于穷思极研,探求合理解答。
2、易反复发作之病,主张针后用灸,以巩固疗效。
3、运用针灸,颇有独到之处。治寒痹、胃痛、头痛之实症,主张久留针;年老体弱、虚证、脱肛、虚损、幼儿诸疾,则少针或不留针。无论补泻,均推崇呼吸与迎随二法,多用“苍龟探穴、子午捣臼”等手法,不效者针药并施;急性热证,常用刺法,并从点刺出血之质色稠淡,以断其病的寒热虚实;用灸法治老年中风及高血压有专长;头痛、中暑,小儿风证、胃痛、虚证等急症,用药线灸效果尤佳;重灸百会、气海、八邪、中极等可预防中风。
著:《五运六气学说》、《中医实验谈》、《针灸学讲义》、《经方述义》、《青囊句解》、《验方集锦》等。撰写论文“子午流注学说”、“五运六经学说”、“灵龟八法学说”、“针灸治疗虚报的经验介绍”、“针灸对哮喘和失眠的处理”等&
索书号:14.12.1451;&
四川省成都市人,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精研内、妇、儿各科,尤以妇科见长。1924年,参加四川省中医资格考试,名列前茅,当时已颇有名气,继后载誉蓉城10余年,有“卓半城”之称。解放前,曾积极参与中医界活动,募捐资助“四川国医学院”。1951年,就职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1956年任副院长。1957年调成都中医学院,任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妇科教研室主任。1954年任四川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常务委员之职。1961年被评为全国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教学工作:教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关心爱护学生。是教书育人的一代宗师。熟谙《内经》《伤寒》《金匮》等古典医籍,有精深的中医理论功底。主持教研室工作期间,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较强的学术梯队。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妇科学》(一、二版),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妇科学》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床:他强调“从整体观出发,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着重调整和恢复机体自然功能”的学术观点。重视“妇女以血为主,并以血为用”的生理状况,对妇科疾病的论治,重在调气血、养肝肾、和脾胃。具体施治,要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清而不凝,行而不破,涩不留瘀。他极注意照顾妇女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而辨证用药。临床用方精而不杂,通过世代家传和个人长期实践的磨砺,形成组方药味少,用量轻,价低廉的特点。陈毅副总理曾赞誉他说;“你的中药,贫下中农看得起。”在所著《中医妇科治疗学》一书中,载有他常用自制方剂155首,其中多有匠心独运之处。所拟的通脉大生片,至今仍是附属医院妇科的协定处方,广泛用于妇科各病种的适应症。
著:《中医妇科临床手册》、《中医妇科治疗学》。其中《中医妇科临床手册》为解放后中医妇科学领域第一部专著。
索书号:14.12.61(5)/2115(1)
&R271/2114&
&14.12.6/7457&
号鲁同,江苏省丹徒县人,知名中医妇科学家。祖父系清末举人,以教学为生,暇时自修歧黄之术,偶为乡邻治病。他从县立中学毕业后,因家道贫寒,无力继续深造,乃由其祖父授经史、四书、诸子文集及《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医籍。1916年,拜当地名医袁桂生为师,寒暑五易,始悬壶乡里。1924年,参加恽铁樵等主办的“中医函授”和“诗词函授”,修习深造,学识日臻,先后在湖北麻城、汉口等地行医。抗日战争爆发后,避乱入川,客居万县,自办诊所,临证治病,多有良效,声誉日隆,一时门庭若市。解放后,历任万县第一联合诊所所长、万县卫生协会执行委员兼学术部副部长、万县卫校教师、万县市政协常委等职。曾荣获万县卫生局“一等卫生模范”奖状。1956年调成都中医学院,历任本院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1973年任主任,1984年晋升中医妇科主任医师。先后任成都市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担任了大型参考书《中医妇科学》顾问。他的教学和临床事迹已载入《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名老中医之路》等书中。
他在一生的医学生涯中,勤求古训,精研中医典籍,其学术思想溯源《内经》《难经》《金匮》,近师张锡纯、张山雷、丁甘仁、恽铁樵等“中西汇通”派学者。对《金匮要略》造诣尤深,多有独到见解:
1、认为血痹病证是经络瘀塞,即血管管腔变窄之病,宜投王清任通窍活血汤,佐以虫类药物,活血通络。如冠心病、静脉曲张、无脉症、侧索硬化症、血栓性脉管炎等,以上方治疗,每获良效。
2、善用虫类药治疗各种疑难重症,是其最具代表性之独特经验。如红斑狼疮病,他认为红斑狼疮的发生,主要是肝肾受损或脾肾不足所致。治疗上主张在草本药的基础上,选加蛤蚧、海狗肾、海参、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而获较好疗效。
教学工作:先后担任《金匮要略》、《中国医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床:擅长妇科疾病的诊治,提出治疗妇科疾病的温、清、攻、补、消、和等六法。创制了银甲丸,开发了银甲口服液。
著:《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红斑狼疮的中医治疗》、《王渭川疑难杂病选要》、《》。
索书号:14.12.61(5)/1032A、14.12.357/1032、R222.39/&3&/96/1032B
四川省遂宁市人,知名中医内科专家。少时就学于私塾,后弃儒习医。师从遂宁名医徐立三先生,八年学成,即怀着“仁术救世”之心,悬壶遂州。曾担任遂宁平民优待征属送征所所长、遂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56年,调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教授。
教学工作:先后主讲《内经》、《伤寒》、《金匮》、《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参加或负责编写《中医内科学》、《内科临床实习参考方药资料》、《内科讲稿》、《脾胃病讲稿》等教材。他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常将前人的理论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推崇《医宗金鉴》,认为该书不仅涉及内容广泛,且理法方药均有歌括,便于学者记忆和运用,是一部难得的教学参考书。在研习古籍方面,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历代医籍,汗牛充栋,但皆以五大经典为圭臬;人虽有过智本领,目能知双,视后能诵,但未必能据之己用。故习医之人,须探本求源,熟读经典,于茫茫沧海中寻其序端。阅读经典,应细嚼慢咽,随手所录,遇难之处,应反复体会,旁参博览,深思是辨,切忌墨守旧说,囿于一见。”
床:主要从事脾胃疾病的证治,造诣颇深。临床上推古而不拘于古,善于将《内经》《伤寒》《金匮》及温病学的理论与证治溶为一体,常将古训与实践相结合。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重视舌象,主张先治舌苔后治病,如对舌苔厚腻者,先去其苔;主张辨饥食以确定治胃治脾,凡知饥而不食者,病在于胃,治当健胃为主。能食而脾满,则病在脾,治当运脾;重视脾胃升降,常说:脾不升运,则化源无权,胃不顺降,则受纳障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即使虚证亦不宜呆补,以避免妨碍脾胃之升降,治当以运健为首;善用古方,如脾胃阴虚者,易致滞脾碍胃,选人参乌梅汤加减,以酸甘代阴。寒热错杂者,以椒梅汤寒温并投。脾虚及肾者,用双补汤以两脏兼顾。虽用古方但不拘于古方。如用一加正气散治疗便秘,麻附细辛场治疗慢性咽痛等,均扩大了古方应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著:《内科临证辨治录》、《内科55讲》、《中医内科手册》等。
索书号:R255/5061
字光普,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中医儿科学家。幼承庭训,12岁即随父学医,20岁悬壶应诊。擅长内儿科,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以医鸣于眉山。解放后,曾任眉山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1956年奉调成都中医学院,先后任附属医院内儿科副主任和儿科主任。
教学工作:长期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为己任。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常以“书为我师勤多阅,方即吾友贵择交,脉诀须知求四诊,药名不厌读千遭”鼓励后学。提倡认真读书,反对浅尝则止,见异思迁;提倡循序渐进,反对好高鹜远,不求甚解;提倡临床实践,反对闭门遣车,纸上谈兵。
临& 床:擅长诊治内儿科疾病。临床经验:
1、审病诊疾,尤重望舌。认为“病是苔之根,苔为病之征”,有诸内必形诸外。诊治小儿疾病,脉易变而苔难化,故临证宁舍切脉而不可忘望舌。
2、喜用疏解,善调脾胃。小儿肺脏尤娇,脾常不足,外易为邪气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因此,疏解表邪、宣降肺气、消食导滞、调理脾胃为儿科常用之法。
3、熟谙阴阳,补泻有度。他常说:“心无热不惊,肝无风不动”。小儿体属纯阳,阴液不足。心脾病变多实,治宜泻。然泻阳有余当补阴不足。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肝之有余,实为肾之不足,故临床注重培补脾肾。
4、辨证求准,治病求本。他说:辨证准确无误乃论治之先决条件。病有标本缓急,证有千变万化,人有老少虽弱。临证之际,尤应平察。孰标孰本,何缓何急,务必分清,不可一概而论,总宜求本而治。
5、成方化裁,曲尽其妙。临床师古而不泥古。常用方剂虽多为古人成方,但无论经方时方,药随证转,灵活化裁或创制新方,一经化裁,疗效倍增。所创制的润肺饮、新制六安煎和消风解毒汤等方,至今仍为本院附属医院儿科常用方。
029(1906年~1978年)四川省大足县曲水,丰收村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后由川入黔,一直行医,1958年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主任。李氏对《伤寒》、《金匮》研究精深,著有《伤寒金匮条辨》。临证重视阳气,擅长补火,有“李附子”之美称。他对六经症治有创见,提出了八纲八法与六经之间的关系等独特见解。
1、认为人系真阳、真阴及后天阳气阴气组成,二者缺一不可。然二气之中,阳气更为重要,它是人体活力的源泉,来源于先天,出生后,则赖水谷精微以及一身之阴气所养。五藏六腑之阳,各化五脏之阴精,而肾藏一身之阴精,故肾中之阴精所化之阳,称少阳火、命门火。命门火发生后,通过三焦,内温脏腑,促进各脏腑之阴精转化为脏腑之阳气,命门之火可与源于下焦的卫气,一起外达肢体百骸,温肌肤,抗外邪。可见,肾所生一点真阳乃生命活动之力,如发动机所发的电能,虽视而不见,确为脏腑四肢百骸的原动力。
2、六经是指疾病的六个阶段,它是后世八纲辨证的基础。伤寒如江河,亘古不变。然辨证不越八纲。
3、他认为三阳病多为表、 热、实症,三阴多为里、虚、寒症。但每一经有分表症和里症,此见解对学研伤寒甚有补益。
教学、科研工作:从事《伤寒》、《金匮》教学工作。
床:善用温阳治疗重病。重视阳气,擅长补火,崇尚经方,不泥仲原方,因人因病加减变化。善用附子补火回阳,常用量15~30g,甚达50g以上,疗效显著而从未发现中毒症状,认为关键在于注重附子的炮制与煎服法。他认为内伤杂病、外感时病之后期,多为命门火衰,此时一身阳气虚弱,诸病丛生。故对哮喘、久嗽、、久泻、痰饮、呃逆、鼓胀、水肿、阳萎、胸痹,痿症、遗尿。慢惊、部分高血压,中风及其后遗症,头痛等,多主以或辅以少阴经之温阳补火之法,其收效显著。&
论& 著:《》
索书号:14.12.312/400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章男主角跳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