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文化291体育92.46能上四川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专科吗?

绵阳师范学院《毕业情书》小清新师姐美美哒_毕业季·再见了学生时代_腾讯视频  台州是浙江沿海中部的一个新兴城市,1994年撤地建市,人口555.92万(2004年底),辖区内有9个县(市、区)。台州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区域文化丰富多彩,城市文化几近空白,历史文化喜忧参半。?  
1、台州的区域文化丰富多彩?  
从台州的整个区域来看,台州境内有名山、有平原、有大海,丰富的地理资源形成了丰富的区域文化。一是名山文化。数千年来,天台山以其巍峨多姿的自然形貌和深邃厚实的社会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文化——天台山文化。天台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贡献,并且对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古台州区域文化的代表。二是集镇文化。台州以山峰丘陵为主,亦有一马平川的温黄平原和错落于丘陵地带的谷地,全市68个集镇,就星罗棋布于其间。这些错落分布的集镇,是台州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渔海文化。台州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9个县市区中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有695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10米等海线以内面积达4054.1平方千米,居浙江省首位。台州拥有8万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海域和28000公顷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壮美、雄奇和神秘莫测的大海是台州人民不尽的宝藏。生活在海边的台州人民在与大海的搏击中,形成了歌唱渔海、反映渔海的渔海文化,以椒江葭芷、温岭石塘、玉环坎门、三门健跳等为代表。原来台州的行署所在地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称。?  
2、新台州的城市文化几近空白?  
撤地建市和城市行政中心的搬迁,台州市从历史文化名城搬迁到目前的台州经济开发区,台州的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椒江、黄岩和路桥三个区的结合部。台州这个新兴的城市至今才11岁,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上,台州最多是属于一个初生儿,许多事情白手起家,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没有解决台州在哪里的基本问题。我们向别人介绍台州的位置时,我们要作“位于宁波以南,温州以北”的注解。别人到台州来,我们一定要问具体到哪个县(市、区),否则就要走许多弯路。二是没有解决谁是台州人的基本问题。从理论上说,台州所辖的九个县(市、区)的556万人,都是台州人,但是事实上,许多人没有说自己是台州人,温岭和玉环的人甚至会说自己是温州人。三是没有解决台州的城市文化有什么的基本问题。我们知道天台有宗教文化、仙居有下汤遗址、临海有台州府城、温岭有徐偃王城,就是讲不出台州有什么文化。?  
3、历史文化喜忧参半?  
“台州”这个地名出现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距今已有1380多年。但分析历史沿革,可以发现,台州整体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始终没有占据过一个较高的地位。只有南宋和明朝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曾给台州的发展和知名度带来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南宋,台州靠近政治中心,甚至成为辅群,使台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空前的繁盛局面,但也是相对台州而言。而且时间太短暂,只是昙花一现。民国时期没有地区一级编制。建国后直到1994年,台州一直是省政府派出机构、以行署方式存在,台州作为一级行政机构不复存在,进一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上有一些名人曾经提到过台州,如唐朝的杜甫曾经写下“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的诗句,诗句更多的意思是表达台州的偏远和荒凉。“台州式的硬气”是近代的鲁迅先生对台州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这也说明了台州人的有点“迂”。况且这个概括更多的是表达台州北部的文化,即台州的山文化或者一定地域的文化。而台州是一个山海兼得的地方;既有山的硬气,更有海的豪气和江南人的灵气。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人口规模过大,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   
人口规模过大
至2004年末,全市人口555.92万人,市区城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52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强。 ?  老
龄化问题突出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在台州的常住人口中,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9.05%,高于全国(6.69%)、全省(8.92%)的平均水平。截至2004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74.7万多,占总人口数的13.4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根据国际通用的划分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即属于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或地区。?  
人口素质较低
在台州6周岁以上的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仅占1.98%,高中学历的人占9.87%,初中学历的人占33.67%,小学学历的人占40.69%,文盲占13.79%。?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规模过大,是我们一切环境问题的最终的根源。同时,较低素质的人口,也成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天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与目标   
(一)现状?  
天台县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55.5万人口,辖7镇5乡3个街道,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改革开放以来,天台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GDP从1978年的7468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57.3亿元,人均GDP从168元增加到10303元。?  
1、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预计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3%,人均生产总值11964元,年均增长15.6%,十五期间生产总值与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翻番,是天台历史上发展最快时期;财政总收入达到7.6亿元,年均净增超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22.4%,工业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555”工程顺利实施,上亿元企业达到12家;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种植养殖业结构逐步优化,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房地产业、物流业、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次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20.5∶43.6∶35.9调整为2004年的9.7∶52.9∶37.4。?  
2、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乡统筹扎实推进?  
至2004年,天台县城主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天台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台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并顺利实施,城市化水平达到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绿地覆盖率15%,全县等级公路密度达到28%。坚持“西展、南延、东拓”原则,按照“新城要新、古城要古”的建设思路,城市建设从“琵琶城时代”迈向“始丰溪时代”。西区始丰新城启动建设,商业街和“三纵四横”主干路网工程、新客运中心、新行政中心已建成;南区建成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园区一、二期工程、高山移民安置区一、二期工程和职教城一期工程;东区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赤城路、飞鹤路改造全面完成,劳动路、人民路改造顺利实施。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载体,城市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畅通工程取得成效,高山移民工程稳步推进,乡村康庄工程顺利实施,和谐生态村建设正式启动,城乡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3、重点建设稳步推进,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十五”期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18亿元,为整个“九五”总投入的3.4倍。桐柏抽水蓄能电站、黄龙水库、104国道城关至临海留贤复线、104国道城关至科山拓宽改造、62省道街头至平桥拓宽、60省道坦头过境段、104国道白岭至62省道前山连接线、大兴坑至华顶沙改油工程、新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市防洪工程等一批事关天台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并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4、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呈现新格局?  
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民营企业机制加快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效能网建设卓有成效,市场运营机制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性改革加快。开放型经济取得较大成就,累计全社会出口交货值73.5亿元,年均增长22.3%,外贸依存度由2000年的27%提高到2004年的44.9%,外贸自营出口总额累计达2.67亿美元,年均增长94.2%,实际利用外资7092万美元。?  
5、人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879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年均增长8%。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95平方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9。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3.5%以内,就业市场率达到90%,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养老保险在职职工参保27864人,职工参保率达到70%,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失土农民社保工作启动,农村医疗保险、“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面实施。?  
6、精神文明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年度预算支出比例达到1.89%,全县每万人口中各类技术人员达到130人,2004年年末有省级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四年累计获省级新产品190项,被评为省级科技先进县。以争创教育强县为抓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校网调整顺利实施,天台中学老校区扩建、平桥中学扩建工程全面完工、天台小学迁建、洪畴中心小学迁建工程开工建设,高考上线万人比第十年居全市首位,职普比例达到1∶1。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国清寺列入全国文保单位,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桥南体育中心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天台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完工,社区、乡村医疗点等卫生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武装、国防教育、双拥和征兵工作再创佳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闻传媒、计划生育、慈善、助残、档案、殡葬等各项事业都有长足发展。
  (二)天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总体奋斗目标∶到2008年,全县国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2500美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值超4000美元,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台州市全面小康社会标准,达到较高水平的。较全面的、比较均衡的小康水平,把天台建设成为长三角特色制造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和生态名城。?  
2、具体指标∶  
表22-1∶天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单位   目标值   天台县   目标     2003   2004   2005   2010     经济发展   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人   50000   8543   10304   11640   27390     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   36.7   37.4   39.6   55     3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80   49.7   52.6   55.4   75     4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65   44.6   45.1   46.1   53.1     社会发展   5   大学生毛入学率   %   40   33.8   33.1   31.6   42.8     6   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   10   7.4   7.7   8   10.1     7   每千人医生数   人   2.5   1.33   1.31   1.45   2.5     8   科技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5   1.01   1.05   1.3   4.0     人民生活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000   9706   10879   12180   2693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9000   4134   4486   4755   6720     10   住房成套率   %   70   45.1   47.1   57.8   68     11   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   %   20   11.3   12.1   12.8   18     12   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   %   35   49.2   57.6   53.3   44.9     13   社会保障覆盖率   %   80   16.44   41.67   43.32   58.44     社会和谐   1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   倍   2   2.3   2.4   2.56   4.01     15   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0.35   0.4   0.42   0.41   0.37     16   低收入家庭所占比例   %   2   2.3   2.4   2.56   4.01     1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2.95   3.5   3.5   4.5     生态环境   18   环境综合指数   %   95   72.2   72.2   79.2   95     19   三废治理率   %   98   82.5   78.1   81.6   98.0     20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15   1.97   2.45   3   7.2
  天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   
(一)坚持产业强县,加快产业调整升级?  
1、工业?  
加强布局引导,加速产业集聚。调整产业区域布局,加强产业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发挥原有基础和资源优势,做到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强化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体优势。结合天台中等城市的发展形态,天台工业发展空间构建“一区两群”的产业布局。“一区”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工业园区、西部工业园区。“两群”是指东部产业集群和西部产业集群。东部产业集群包括洪三橡胶制品工业园区和坦头汽车用品工业园区,西部产业集群包括平桥产业用布工业园区和南北协作基地。?  
鼓励创新发展,加快产业升级。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品升级。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发展升级的永恒动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各种创新活动,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升级的后劲和潜力,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培育更多的名优产品。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产业用布、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橡胶制品、汽车用品等支柱行业,继续大力扶持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行业,培育新型墙材等新兴产业,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  
加强准入管理,促进集约发展。做大做强一批企业,促进组织升级。着力引导扶持优秀骨干企业走资本经营之路,发展为上市公司。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产为纽带,名牌产品为龙头,实行强强联合,发展成为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要求,实现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  
2、农业?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拓展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功能,努力向高效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拓展。?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构建“一区一带”布局空间。“一区”即中部河谷平原粮食主产区,“一带”即环盆地四周绿色农业产业带。中部河谷平原区以粮食生产为主,严格耕地保护,农保区面积严格控制在35.7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盆地四周中高山地区大力发展高山蔬菜、茶叶、竹笋两用林、水果、药材、淡水养殖等绿色农业,形成绿色农业产业带。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育强育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分化,实现农业与城市化、工业化的互动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农业外向度,整体提高天台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高效生态农业。积极鼓励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规范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通过有效途径组织起来,使农业生产中的资金、人才、土地、信息、市场、科技等生产要素有效融合,形成团队作战,增强农民合力闯市场的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沃土工程”,努力培肥地力。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建立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服务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根据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构建“一个中心,六大旅游区”的布局框架。“一个中心”为天台城关旅游中心区,“六大旅游区”分别是岭前游览区(国清、赤城),岭后游览区(石梁、铜壶、华顶),岭西游览区(琼台仙谷),寒山湖游览区,九遮游览区,始丰溪游览区。巩固以天台山佛道文化为主线的品牌旅游,更深层次挖掘佛道养生文化,打造“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提高琼台仙谷等新景点的知名度,建设一批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点;有机融入浙东旅游线,加快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发挥旅游业对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发展餐饮、娱乐休闲、商贸、景观房地产等配套服务业。?  
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金融、信息、法律、国际采购、技术中介、现代物流和知识型、科技型服务业;围绕旅游强县建设,发展休闲养生、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旅游交通、商贸会议等配套服务业;围绕城乡居民服务平台建设,发展金融保险、家居物业、文化娱乐、健康保健、教育培训等消费服务业。?  
根据天台的地理环境特点、城镇体系布局和产业发展状况,形成“一主五副多结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框架,即以天台城区为中心,平桥、白鹤、三合、街头、坦头、洪畴为副中心,其他主要乡镇为结点的布局格局。
  (二)强化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1、突出县域中心城市建设,走双向推进的城市化道路?  
从天台的区位条件和块状经济发育的实际进程出发,城市化发展要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中心城市与中心镇、一般镇双向推进”的发展道路,既要突出中心城市对全县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自上而下地推进城市化;又要充分重视农村地区对全县城市化的支撑作用,突出中心镇和一般镇的建设,加速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自下而上地推进城市化。通过双向推进,提高天台的城市化总体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东区旧城保护改造力度,加快西区功能区建设,丰满新城形象,进一步拉大南区框架。强化城区的中心地位和服务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做深做透山水文章,凸现山水城市风韵,形成“城在水中”、“山在城中”的城市生态景观。要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构建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舒适、创业环境优越的长三角山水生态名城。?  
2、确立三级城镇体系结构、“Y”字型城镇空间布局形态和与此相应的产业布局?  
根据天台产业集聚的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镇体系结构上,构建“一个中心城市、三条轴线、三级结构”的城镇体系网络。“一个中心”,即发展县城中心城市,逐步向现代化中等文化旅游城市迈进,建设县城网状放射公路。“三条轴线”,即以城关为中心,北有104国道,西叉62省道、南串60省道,形成Y型的放射式三条发展轴。中心城市、白鹤沿104国道;中心城市和坦头、三合、洪畴等镇分布在60省道上;中心城市和平桥、街头等镇沿62省道。“三级结构”即县城为中心城市;平桥镇为县城西部中心镇,是以轻工为主的商贸综合重镇;坦头镇为县城东部中心镇,是以汽车用品生产为主的出口基地镇;白鹤镇为县城北部中心镇,是以轻工机械、模具等块状经济为主的特色镇;三合镇、洪畴镇是以橡胶制品块状经济为主的特色镇;街头、石梁两镇向文化旅游名镇方向发展。中心城市到2010年人口达到15万人左右,中心镇2010年人口达到4-6万人。规划以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为三级发展极核,塔式集聚,点轴发展,层次辐射,覆盖全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严格遵循城乡整体有机发展原则,既要强调县内经济社会形态及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又要处理好彼此在时间、空间顺序上的关系,使城乡混杂发展转变为有机结合,“十一五”期间,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我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1)在经济建设层面,关键是要引导产业向中心城市和中心镇集聚,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是加快我县制造业结构提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高山移民、下岗、失业人员进城(镇)务工。?  
(2)在社会发展层面,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户迁移条件准入制,按照人户一致和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制订进城农民宅基地异地置换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前置条件。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科教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合理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水平。?  
(3)在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以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组织程度为核心,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县乡道路建设,建设县城到乡镇的“半小时交通圈”,加强通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实施,加快城乡交通和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建设全县性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和谐生态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村“五改四通”工程建设(改路、改水、改而、改厕、改房和通电力、通电视、通电话、通网络),使农村居民生活更健康、环境更美好,从而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4)在人的素质层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成为文化素质高、符合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新型城乡居民。  
(三)以人才建设为重点,增强要素支撑?  
随着天台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人力、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逐渐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人才?  
天台人力资源丰富,常年外出人口17万,在外的天台籍的正教授级人士近250人,亿元资产以上的有50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自主培养与引进开发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人才政策,优化用人环境。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有科学决策能力、综合分析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人才政策,优化用人环境。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有科学决策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领导人才;加强企业家素质培养,造就一支善于开拓创新、善于管理的企管队伍;培养、引进大批高素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促进天台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和流动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通过逐步完善政策措施,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高层次人才一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县级人才开发的重点,立足农村实际,注意实用,激励先进,建立一支实用型的乡土人才队伍。?  
2、土地?  
按照天台产业布局规划、重大项目布局规划以及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县用地需求约在1000公顷左右,其中工业用地500-60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0公顷,农村个人建房、旧城改造安置用地130公顷,公共设施用地120公顷。切实强化规划的控制作用,按土地利用分区加强用途管理;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全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和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土地资源效益共享;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  
3、能源?  
依托优越的电力发展环境,加快电网电源建设。推进天台桐柏抽水蓄能工程、苍山顶风电场以及多个220KV、110KV输变电项目和配套工程建设,加强九龙抽水蓄能工程前期工作,建成一个经济运行可靠的现代化电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有全省一流的县级博物馆,是全国“田径之乡”、“围棋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获省运会五连冠。?  
科技∶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制。重点放在机电行业、生物医药行业、产业用布行业及农业科技等方面,构建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多方位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队伍建设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为天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坚持把推动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天台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研究,推动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开展以掌握科技新知识为目的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教育∶进一步发展天台的基础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特殊教育事业,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为生产所急需的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强教育队伍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均衡发展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和标准化工程等三大工程,提高天台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文化体育∶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提高群众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文化体育发展环境。完成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场所以及中心镇文化站的建设和改造任务,全民健身点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乡镇。基本形成一支结构较合理、素质较高的基层文化体育工作队伍,实现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经常化、大众化。经过五年努力,争取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  
社会保障事业∶建立社会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力度,建立健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和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  
(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法。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民间投资备案制、核准制,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代办制、特办制等服务机制,优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打造服务型政府。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政务超市”。?  
强化财政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改革财政支出结构,降低政府成本,将财力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缩小城乡财政支出差距,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全面实施部门预算改革,规范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加快财政资金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由集中核算制度向集中支付制度转变;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健全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和人民满意政府。?  
2、完善市场体系,营造市场氛围?  
大力发展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市场秩序整顿,打击各种欺诈行为,为民营经济创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各类产权权益,坚决消除所有制歧视,建立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现代市场监管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新秩序。加快有关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建设,采用法律手段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企业相互勾结,形成价格联盟,损害消费者利益。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从严治政,采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打击种种违法乱纪、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挥政府资金集中使用和带动社会资金的作用,推行“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体制,全面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完善财政投入的重大项目稽查制度。进一步改进投资调控方式,放宽市场准入,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基础设施、物业管理、环境卫生、教育及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步伐,打破一些服务行业的垄断经营,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多方面社会投资进入。加大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力度,开拓企业国内外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企业股票上市力度,建立和引进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体系,善于运用BOT、TOT以及股权回购等多种形式用好民间资本,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规范的信贷服务和融资渠道。?  
4、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促进经济外向度和外资利用水平的提高。努力扩大出口,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到“十一五”期末,外贸依存度争取达到40%以上。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引进来”质量。充分发挥优势产品、优势企业的作用,在招商内容和方式上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从“粗放招商”、“笼统招商”、“政策招商”到“集约招商”、“专业招商”、“环境招商”的转变,提升利用外资的层次。?  
抓住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有利时机,加快“走出去”步伐。引导和鼓励天台民营企业与外资进行产业对接,提升产业层次;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和跨国并购等对外经济合作,直接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实现扩张。
  (六)保护资源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运行机制。在减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的同时,重点抓好矿产品和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全面推行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网络,促进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二是加强政策激励。采用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政策,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以及资源可再生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医药等低资源消耗的制造业;对以废弃物回收利用为主的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及税收优惠;对以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财政贴息或免息贷款。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盲目发展,限制和淘汰落后、污染严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推行节水措施,进一步降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提倡节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  
天台生态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森林覆盖率达67.2%,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以生态县建设为主线,不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天台”。强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着重保护水库及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年度建设用地总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保障经济建设必需的土地,保护耕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完善生态教育和宣传渠道,激发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完善生态决策机制,建立舆论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完善环境保护条例。
  平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   
平桥镇位于天台县西部,距县城10公里,现有行政区域1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10个办事处、10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约11万人,其中集镇人口2.5万人,农业人口10.45万人,农村劳动力6.37万人;耕地面积5.06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13.414万亩。是天台西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中心,是省、市中心城镇和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生产基地。人文景观及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陆蠡故居、开岩景点、天下第十七水等著名景点。   一、平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状      
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好。平桥处于始丰溪中游两岸,辖区山水相依,多冲积平原,镇内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不仅适于效益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而吸引周边地区人口移居创造了条件。平桥人民有深厚的经商传统,且经过多年商海搏击,已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既懂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又有远大战略眼光的商海能人,这批人目前虽然大多外出经商办企业,但他们无疑是平桥今后发展的宝贵人才,也可以说是平桥今后发展的希望所在。?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比2003年增长11.1%,工商税3858万元,增长23.3%,农民纯收入4194元,增长11%。?  
工业经济发展加快,“Ⅱ>Ⅰ>Ⅲ”的产业结构已经确立。1992年到2004年,平桥工业总产值从1.69亿元增加到20亿元;工业增加值从0.34亿元增加到2.12亿元。平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用布生产基地,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Ⅱ>Ⅰ>Ⅲ”的产业结构已经确立。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3.5%、61.4%、15.1%。?  
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得到改善。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04年,平桥镇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一、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比重分别为57.9%、9.8%、32.3%。?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1992年到2004年,人均收入从644元增加到4194元,12年间增长6.5倍。?  
科教兴镇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平桥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服务等机构网络健全,发展迅速。教育事业发展尤其迅速,全镇现有4所高中,6所初中,教育质量在天台县名列前茅。?  
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随着占地15亩的客运站、日供水能力3000吨的自来水厂以及110KDA变电站等一批基础工程的建成或在建,平桥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改善。   二、平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      
年的八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朝着建设更高小康社会奋力迈进的八年,确定好这八年的发展思路,抓好这八年的工作,对平桥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按照天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把天台建设成“开放、产业、城市、生态”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要求,结合平桥实际,年平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打造“产业、城市、信用、可持续发展”平桥为抓,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构建城市框架,抓特色,创品牌,努力把平桥建设成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相对繁荣,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社会秩序良好,城乡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贸型小城市。  
这一时期平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可以概括如下:?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质量得以提高,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增长由农村工业化为主逐渐转向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为主。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依赖于资本、劳动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集聚。城镇化的加快将推动农村工业化向城镇工业化的转变,城镇工业化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从而变得更有效率和获得更大的集聚效益。经济增长的格局由分散转向集中,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平桥的经济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实力再上新的台阶,预计到2012年,全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是目前的4倍多。?  
2、城镇化与村镇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由农村工业化推动转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城镇功能渐趋完善,工贸型小城市逐步形成。随着城镇化由农村工业化推动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互进,平桥的城镇化步伐将大大加快,各种生产要素加速向城镇流动。在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城镇的各种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城镇功能逐渐完善,城镇的经济潜力和社会文化潜力增强,城镇的集聚效应增大,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工贸型小城市逐步建成。?  
3、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开放度明显提高。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将有力促进平桥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平桥经济再创体制新优势打下良好的微观基础和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速平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利用外资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外向型经济在平桥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  
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裕;城镇生活方式日益向农村普及,城乡差别逐步缩小;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环境和生活质量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成为一种共识,而且是关系到平桥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平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问题      
历史上的平桥,曾与路桥、杜桥齐名,号称“台州三桥”。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三桥”人具有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三桥”的商贸较之多数地方发达。改革开放以来,路桥、杜桥迅速将传统的商贸优势转化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催生剂,快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转型,而平桥则在这次转型中远远落在了后面。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业基本上还是传统农业,进步不大;二是工业发展严重不足,工业化程度不高。平桥镇不光现有工业企业家数少,2004年只有385家,而且现有企业都呈“低、小、散”状态,规模最大的企业年产值也只有4000多万元;三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三产内涵单调而传统,产业层次低,大都为传统产业,而且产业规模不大,数量不足,积累不厚;四是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功能弱,对周边地区要素的吸聚力度不强,区位条件欠佳,交通、市场建设滞后,观念陈旧;五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差。?  
是什么原因导致平桥发展滞后?首先是没有将平桥百姓靠经商赚来的资金积累及时引导到兴办实业上去,工业化严重不足,城镇化也就无从谈起;二是小农意识浓厚,满足于小打小闹,过得去,缺乏创大业的雄心壮志。换句话说,平桥没有在80年代及时将传统的商贸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进而使得平桥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明显不足,以至于和杜桥、路桥的差距越拉越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平桥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发展严重不足,工业化水平过低,进而制约了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平桥需要补课,补工业化之课。   四、平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战略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平桥必须坚持“补课和跨跃式发展”并举的原则,“补课”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下大力气发展工业,将“工业化发展不足”这堂课补足补好;但是在“补课”的同时又必须有超越的眼光,突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在发展工业时,可绕过“户户办厂,村村冒烟”的分散式的农村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工业发展园区化的集约式的城镇工业化时期,以园区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在力争量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战略选择。从平桥的实际出发,应当以大手笔做好四篇大文章: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坚持总量扩张优先、注重提高素质,大力推进工业化;发挥传统优势,创新贸易方式,迅速提升商贸业;保持特色,准确定位,有效推进城镇化。   五、平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路径      
2005年—2012年平桥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产业成长,努力打造“产业平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二是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市功能,努力打造“城市平桥”,具体落实好以下四个方面举措。  
(一)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平桥的农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发展第一产业的重点在于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比较优势,确立花木、水果、藠头、中药材、茭白、笋竹、茶叶、放养鸡、长毛兔、生猪为十大主导产业,把平桥建设成集休闲、观光、生态、高效于一体,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城镇。?  
1、建立主导产业基地。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对重点产业实行重点培植,加速规模扩张,形成区域商品生产基地。到2012年全镇规划建立十大商品生产基地。一是花卉基地:沿62省道平桥段两侧,建成6000亩花木走廊;二是水果基地:沿始丰溪两岸,建成4000亩优质水果长廊;在紫凝山发展杨梅500亩、柿200亩;以花市为中心,建成甜橙基地1000亩;三是以紫凝为中心,建成1000亩绿色藠头生产基地;四是以西坑为中心,建成3000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五是以新中为中心,建成3000亩茭白生产基地;六是笋竹两用林基地:以紫凝、西坑为中心,建成笋竹基地5000亩;七是茶叶基地:抓好以紫凝、西坑为中心的名优茶生产基地;八是绿色放养鸡基地:以果园放养为重点,结合山地放养,到2012年,年出栏绿色放养鸡50万只;九是长毛兔基地:以新中、宁协、东林等地为中心,发展长毛兔12万只;十是生猪基地:建成全县最大的优质仔猪和肉猪生产基地,年出栏仔猪10万头、肉猪4.5万头。?  
2、狠抓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做到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要按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型、活力强、多成份、多所有制的要求坚持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当龙头就扶持谁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创办和壮大龙头企业。鼓励现有农业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外引内联,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外向型的企业集团。?  
3、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发达的市场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合理布局,逐步建立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市场网络,以初级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搞好市场建设。规划在镇区建一个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在紫凝建一个藠头、茶叶、水果等农贸市场,在新中建一个茭白批发市场,在西坑建一个笋竹批发市场。二是加强“软”市场建设,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实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提高市场对外开放度,促进外地客商积极参与流通。?  
4、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农业产品质量监督体系、管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发展绿色和生态农业,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认证。要抓紧制订屯桥千张、新中茭白、西坑中药材等生产标准。?  
5、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行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在充分尊重土地承包者的意愿的前提下,采取租赁、股份、合同等多种形式,推行土地使用流转机制,使土地使用权掌握在有经营能力、有管理水平、懂技术的能人手里,使土地经营上规模,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扩张总量,提高素质,强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  
1、发展和壮大现有工业优势,做好存量文章。?  
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大技改投入,发展壮大现有的工业优势产业。?  从平桥产业现状看,筛网、产业用布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旅游品、卫生洁具、医疗仪器作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可以培育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优势产业。但是这些产业的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产品档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外向度也低。“低、小、散、弱”导致企业难以上规模、上档次。因此,要使平桥的现有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壮大现有优势工业产业。?  
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建设,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不断开拓技术创新源头,增进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三星公司为科研起点,建立产业用布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带动产业用布行业技术升级。加大鼓励企业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县财政包干安排资金对重点技术项目改造贴息扶持,促进产业升级,以现有产业用布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消化,完善产业用布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发科技人员入园创业。?  
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骨干企业中逐步建立并推行企业信息主管(ICO)制度,建成与生产经营、科研开发、销售服务、现代管理紧密结合的内部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变革,实现操作自动化、决策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开展电子商务,建立一批行业性网站,重点利用企业与企业(BTOB),企业与消费者(BTOC)电子商务系统销售产品,降低交易成本,扩大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2、大力引进和积极新办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做好增量文章。?  
从目前平桥工业的规模来看,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要把发展工业的首要任务放在总量扩张上,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努力改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格局,下决心发展和引进新兴产业,特别是要积极培育和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平桥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充分发挥平桥籍在外经商办厂、且事业有成人士多的优势,加强对这批人的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把“回归工程”做深做实,吸引他们回乡投资办企业,政府要为“回归工程”搞好一条龙服务,使“回归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好。二是要加强对省内外其他县市区,特别是周边县市区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台州南边几个县、市、区,如椒江、玉环、路桥等地目前已完成了工业化中期,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这些地区已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低档产业向外转移已势在必然,因而平桥应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吸引这些地区的一些产业向平桥转移,增加平桥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平桥的大力借用外力发展工业的同时,还必须要用好自身的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兴办工业,增加工业投入。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始终把工业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树立起服务工作是政府的终极职能,“服务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在全镇上下形成合力扶工、合力兴工的良好气氛。积极鼓励千家万户办企业,开展经济“百强村”活动,出台包括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内的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催生一大批新的企业,改变平桥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当前在鼓励社会办企业的时候,要改变“户户办厂,村村冒烟”的低水平的发展模式,政府要通过建立具有一定档次的工业园区或特色园区,促进企业入园来发展工业。当然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有些工业园区如为那些刚兴办的小企业入园的工业园内,其建设标准可以适当低一些,以有利于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以发展商贸业为重点,繁荣三产?  
第三产业的繁荣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平桥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应放在充分挖掘传统商贸潜力、积极培育现代流通业态上。?  
1、建立健全三产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管理和引导 。要重视抓好三产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三产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要专门成立镇三产组织机构,确保人、财、物到位,抓好三产干部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工作水平。同时要健全三产统计工作网络,完善第三产业统计制度,落实专人负责,保护统计数据质量,为制定三产发展思路,作出具体决策,提供科学的、准确的依据。?  
2、加强有形市场建设,重点发展工业滤布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培育三产龙头产业。平桥是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集散地和主要生产基地,很早就形成了产业用布销售市场——平桥筛网城。目前,产品的销售主要以市场专业街的组织形式,依靠门市部、中间商进行销售,销售单位存在弱、小、散现象,形不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信息的掌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原材料的正常供应,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规模发展。从当前全国各地工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趋势看,生产基地与专业市场在当地紧密结合已成为一种潮流,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永康的五金市场、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今后,平桥的工业滤布专业市场一定要发挥现有的优势,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企业典型引路,协会优质服务等有效措施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市场发展之路。农产品专业市场是平桥今后三产发展的一个亮点。平桥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既有丰富的山区资源,又有较为广阔的平原,农产品十分丰厚,如紫凝山的藠头、杨梅,下王等地的苗木,既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基地,而且市场的前景较为广阔。今后,政府要在农产品市场开拓方面做好文章,大力发展农技信息服务业,组建市场营销队伍,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3、鼓励推动社会服务业继续发展。随着人口集聚规模的加大,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也逐步扩大。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类组织和个人来平桥兴办社会服务企业,提升社会服务业的档次和形象;另一方面,对现有社会服务业,要在鼓励扶持的同时,加以整顿和规范,改变目前发展无序以及散、乱、脏的局面。要把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结合起来,合理布局,满足城镇功能日趋完善的需要。?  
4、充分发挥和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个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平桥作为天台的第二大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神力开岩”、“昭明太子庙”;有“天下第十七水”的紫凝瀑布,还有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因此,平桥应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平桥第三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此,一是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围绕奇石、奇水这一主题进行深度开发,加快与台州、天台旅游线接轨。二是在近几年还不具备规模开发的前提下,重点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准备工作;同时,要抓住时机开展旅游业的招商工作,利用社会资金开发旅游资源。三是发展档次较高、服务优良的宾馆和餐饮业,丰富与主题相符的游乐设施和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着重发展以“天下第十七水”为依托,在紫凝山建立寓旅游、休闲、观赏、品尝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以台州市中心镇为起点,以建设小城市为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应遵循超前性、集约性、连续性和协调性的基本原则。超前性是指城镇化和经济空间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现代化工贸型小城市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构架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新格局;集约性是指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应简单地追求量的扩张,而是从实际出发,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连续性是指城镇化在高标准推进的同时,要充分依据产业和市镇现状,注重城镇化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协调性是城镇化的推进,必须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做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的和谐统一,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科学定位不同区块功能,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中心集聚、点轴开发的原则,在构建以新行政中心为中心,以外环线、蓝天路、阳光大道为主干线的交通框架基础上,构建功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以外环线、蓝天路、阳光大道、始丰溪为界,将镇区分成四个区块,即一个中心、三个居住组团。西片老城区即蓝天大道以西、始丰溪以北,适量扩大居住人数,以商贸为主。通过将居住区内的厂房迁至北面的特色工业园区,并改建原有农民住宅,逐步改造居住环境。东片新城区即阳光大道以东,结合高山移民、防灾移民,大量吸纳外来人口,调整产业结构,在其南侧布置农业加工园区,以促使城镇规模的迅速拉开。在其北侧及东北方向严格控制建设,为远景天台山城市建设留足发展备用地。南片开发区即始丰溪以南,因为有宋窑、昭明太子开岩寺等风景名胜,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隅,开发旅游这一无烟产业大有文章可做,应小量扩大居住人数,并以发展旅游业、服务业为主。中心区块是今后平桥镇的中心地带,作为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用地。?
  2、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  
城市化的出现和发展与产业的集聚和优化紧密相联。平桥现有的经济总量水平与现代化小城市的要求相差甚远。要建成现代化工贸型小城市,必须具有与其相适应的产业支撑,来集聚生产要素,扩大经济总量。平桥现有产业基础不够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分散,不能较好地起到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机制逐渐形成;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日益成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因此,根据平桥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产业现状,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将是有效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大力加强产业集聚。平桥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期阶段,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加快吸纳农业人口转移,关键在于发展工业,繁荣经济。近5年发展工业的关键在于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向具有区位优势的工业园区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平桥现有工业布局分散、档次偏低、形不成区域集约效应,难以充分利用集中的配套设施优势,造成工业成本过高、土地资源浪费和污染难治理等现状,通过“以贸促工”方式,合理调整现有工业园区和规划建设新的特色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升企业的产业层次。工业园区的调整和新工业园区的建成,将有利于产业群的形成和园区功能的发挥,增强平桥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同时,通过园区建设,改变城市功能布局混乱、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形成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3、依靠制度创新,完善城建体系?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建设一个现代化小城市,不仅需要建立科学、严谨、完善的规划体系,而且需要不断完善城建投入体系。?  
以科学为准则,构建城建规划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倡导规划理念的全面更新,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规划的公开度,集思广益,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规划的合理性、超前性和科学水平。?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城建投入体系。平桥城市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当前平桥政府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入,必然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为此政府一是要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来经营平桥,充分利用好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筹措资金。二是要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创新投融资体制。根据项目区分的理论和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特点,吸引国内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筹集城建所需资金。
  平桥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状   
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好。平桥处于始丰溪中游两岸,辖区山水相依,多冲积平原,镇内环境优美,土地肥沃,不仅适于效益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而吸引周边地区人口移居创造了条件。平桥人民有深厚的经商传统,且经过多年商海搏击,已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既懂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又有远大战略眼光的商海能人,这批人目前虽然大多外出经商办企业,但他们无疑是平桥今后发展的宝贵人才,也可以说是平桥今后发展的希望所在。?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比2003年增长11.1%,工商税3858万元,增长23.3%,农民纯收入4194元,增长11%。?  
工业经济发展加快,“Ⅱ>Ⅰ>Ⅲ”的产业结构已经确立。1992年到2004年,平桥工业总产值从1.69亿元增加到20亿元;工业增加值从0.34亿元增加到2.12亿元。平桥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用布生产基地,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Ⅱ>Ⅰ>Ⅲ”的产业结构已经确立。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3.5%、61.4%、15.1%。?  
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得到改善。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04年,平桥镇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一、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比重分别为57.9%、9.8%、32.3%。?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1992年到2004年,人均收入从644元增加到4194元,12年间增长6.5倍。?  
科教兴镇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平桥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服务等机构网络健全,发展迅速。教育事业发展尤其迅速,全镇现有4所高中,6所初中,教育质量在天台县名列前茅。?  
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展,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随着占地15亩的客运站、日供水能力3000吨的自来水厂以及110KDA变电站等一批基础工程的建成或在建,平桥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改善。
  台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努力克服要素资源紧缺和五次强台风袭击等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各种困难,深入实施“两年”活动,全力推进“两个社会”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按经济普查口径计算的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47.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普查数据)增长 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9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656.52 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491.22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上年的8.8:52.0:39.2调整为8.0:52.6:39.4。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 22360 元,比  上年增长12.7%。  
2005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46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562元,比上  年增长12.5%。  
二、农业?  
2005 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84.23 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64.53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2.95亿元,增长2.9%,牧业产值18.44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96.79亿元,增长6.0%。?  
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影响,全市主要农作物产量全面减产。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6.0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全市粮食播种面积 165.86 千公顷,比上年增长 2.1%;粮食总产量82.48万吨,比上年下降3.1%。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120.1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2%。其中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6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粮食作物与非粮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58.0:42.0。全年蔬菜产量179.34万吨,比上年下降2.1%;果用瓜57.20万吨,比上年下降4.3%;水果产量107万吨,比上年下降7.6%。  
绿化造林工作成效显著。2005 年,全市完成造林更新面积4308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8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802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535.7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62.2%。村庄绿化工作顺利推进,年末省级绿化示范村和市级绿化示范村分别为7个和25个。?  
畜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市肉类总产量13.23万吨,比上年增长5.5%,禽蛋产量3.79万吨,比上年增长4.6%。全年水产品总产量 135.00 万吨,比上年下降 2.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 94.11 万吨,比上年下降 0.4%;海水养殖产量36.74万吨,比上年下降6.8%;淡水渔业产量4.16万吨,比上年下降6.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疏浚河道515公里,整治河道 73 公里,完成清水河道建设 225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6380公顷,全年完成滩涂围垦面积493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8.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 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9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全市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742.1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7.8%,完成销售产值169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继续巩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10.05亿元,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92.4%。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3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利润总额74.81亿元,增长20.1%。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209.5分,比上年提高1.9分。?  
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998.18 亿元,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3.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0%和22.5%。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摩及配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88.93 亿元,增长 34.7%,家用电器行业 256.89亿元,增长33.5%,医化行业197.31亿元,增长20.3%,塑料模具行业125.43亿元,增长28.1%,服装机械行业103.99亿元,增长 30.2%。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72.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55.8%。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 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318家,比上年末增加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93.33亿元。?  
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 253.05 亿元,比上年增长31.8%。新产品产值率为14.5%。工业产品出口拉动作用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7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3.7%。?  
企业上市工作有序推进。2005年末全市已有上市公司7家,新进入上市辅导企业4家,已通过上市辅导1家,另有4 家企业进入境外上市的实质性准备阶段。工业产品创名牌取得新进展。2005 年末,我市已拥有 6 件中国驰名商标,8个工业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1个工业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76个工业产品获浙江名牌产品。?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58.0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83.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4%,竣工面积1238.0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7%。建筑业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全市有49个工程获“括苍杯”、12个工程获“钱江杯”、1个工程获“鲁班”奖。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结构继续调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37.62 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回落 7.5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性投资296.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全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0.6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增幅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  
“项目推进年”成效显著,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台州广电中心、漩门二期、东海塘南片海涂围垦、长潭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基本完成;台州供水二期、华能玉环电厂主体建筑及主体安装、台金高速公路、诸永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良好。甬台温铁路  台州段、三山涂围垦工程、台州滨海工业区块基础设施、温岭石粘至松门一级公路开工建设。?  
房地产投资增幅仍在高位运行。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3.0%;全年销售商品房166.8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营运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57.69 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22.9%,旅客周转量为 79.4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0%。民航完成旅客吞吐量22.59万人,比上年增长14.8%。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820.41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海门港1784.87万吨,增长11.6%。年末全市通车公路总里程41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公里。汽车拥有量持续扩张,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21.17万辆,比上年净增4.1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6.66万辆,比上年增加3.7万辆。?  
邮电通信业进入平稳发展期。2005 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8.9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 9.37 万户,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 207.69 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15.33万户,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提高到37线/百人;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360.83 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7.77 万户,年末全市已有国际互联网用户 43.19 万户,其中宽带用户28.24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县城消费品零售额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8.79亿元,比上年增长 14.5%。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规模效应进一步凸现,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 70.46 亿元,增长21.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5 个百分点,餐饮业仍是市场增长的主要亮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58.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快速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30家,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73家。?  
市场物价保持平稳。2005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6%,涨幅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0.2%。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项目看,呈现三涨五跌的格局,上涨的三个大类分别是居住类上涨6.1%,食品类上涨3.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上涨0.5%;下跌的五个大类分别是衣着类下跌6.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2.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4%,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615.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入境旅游人数7.53万人次,增长 19.7%;接待国内游客 1607.5 万人次,增长 29.9%。实现旅游总收入139.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旅游外汇收入 5304 万美元,增长 35.2%;国内旅游收入 134.79 亿元,增长38.7%。年末全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72家,各类旅行社93家。成功举办第二届台州旅游节系列活动。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2.7%。其中自营出口总额 51.96 亿美元,增长36.8%。全年实现贸易顺差40.38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46.50亿美元,增长36.4%,加工贸易出口5.23亿美元,增长37.9%。主要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出口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47.6%和34.7%。2005年末我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902家,比上年末增加350家。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190个。?  
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17个,项目总投资 6.32 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 3.99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0%,实际利用外资3.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5%。境外投资快速发展。全年新批境外企业 48 家,其中中方投资额1892万美元,境外投资带动出口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0%。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1384.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1%。其中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5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76.4%。?  
保险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机构 18 家,全年保费总收入 27.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8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7.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6%和7.1%。全年保险机构共支付各类赔款9.18亿元,比上年下降18.0%。其中财产险赔款8.23亿元,人身险赔款0.95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9.2%和5.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5 年全市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4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39家,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孵化功能,目前在孵企业已达 21 家。全年申请专利4834件,专利授权212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72.5%和25.6%。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29项,技术交易额1.98亿元。?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不断强化。全市工业产品质量指数为97.0%,产品省定检批次合格率为87.0%,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77.0%。全市有164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体系认证,有30 家企业通过了 ISO14000 体系认证, 91 家食品生产企业取得了QS证书,911家企业通过3C认证。?  
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有气象局(站)11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 1个,国家基本站3个。?  
教育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9.20%和99.89%;全市高中段在校生19.87万人,初升高比例达到93.89%;特殊教育招生218人,在校生1824人;全市有幼儿园1319所,在园幼儿17.22 万人。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教师学历合格率稳步提高。全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 98.9%、98.0%、93.0%和 82.3%。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数达到 6957人,在校生数达到 18069 人,其中本科学生 6358 人,专科学生11711人,成人高校学生总数达到16332人。台州学院椒江校区医学院和机电学院新校园交付使用,高教园区图书科技大楼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大楼投入使用,浙江大学研究院项目进展顺利。成人教育网络基本形成。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在全国优秀科普文艺作品评选中,我市群艺馆选送的《打瓜园》获优秀作品奖。在全省乡镇文艺汇演中我市有2个作品获表演创作一等奖,3个获表演创作二等奖,4 个获表演创作三等奖。在浙江省乡镇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评选中我市获金奖 5 个,银奖 12 个,铜  奖 21 个。首届中国(台州)网络音乐节和城市雕塑设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台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8个,自办广播节目10套,自办电视节目10套。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11.8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3125户,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9271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45095 小时。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 98.73%和98.85%。?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85 家,床位 12634 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20806 人,其中执业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9066人。年末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人。全市有卫生防疫机构20家,卫生防疫技术人员689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0家。农村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8.3%,卫生户厕普及率69.5%。全年有6.17万人参加无偿献血。?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2005年全市共夺得全国比赛金牌28枚、银牌11枚、铜牌7枚,省级比赛金牌116枚、银牌96枚、铜牌 81 枚。成功举办首届台州市民营企业运动会、市级机关首届运动会和第二届县处级领导干部运动会。十三届省运会筹备工作进展加快,市游泳馆加紧施工,体操馆、射击馆已开工建设,帆船板场地、皮划艇场地已顺利承接全省比赛。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环境保护机构30 个,各类工作人员 369 人;各级环境监测站 8 个,环境监测人员 154 人。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 9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95.0%;目前已建成规范化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 33 个,烟尘控制区 476.1 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为 120.4 平方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9.3%。2005年市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有32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1%。  
十二、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  
人口平稳增长。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59.85万人,比上年增加3.9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88.71万人,女性人口271.1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6%和48.4%。全年共出生7.46万人,死亡3.48万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37‰和 6.2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13‰,比上年回落0.64 个千分点。总人口中市区人口 148.75 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万人。?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有职业介绍机构 262个,介绍就业成功人数16.0万人。全年再就业培训1.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与上年持平。?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年末全市有 69.98 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参保职工61.65万人,离退休人员8.33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8.76亿元。全市有37.52万人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其中在职职工28.29万人,离退休人员9.22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年末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9.01万人和13.59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4.7万人,全年共发放失业保险金 1924 万元。农村社保面不断扩大,年末全市有7.32万被征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2.39万人,有388.43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市共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92个,床位 11271张,收养各类人员663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56747 人,全年共投入低保资金 4932 万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4元,比上年增长8.0%,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7.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689 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 28.3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6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台州二、三产业发展概述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4年我市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是日,时期资料是2004年度。这次经济普查收集了涵盖全市第二、三产业全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包括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财务收支、资产负债、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主要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开发投入等指标,全面揭示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根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台州第二、三产业发  展的现状和特征可以概述如下:  
一、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五位?  
2004年末,我市第二、三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1165个,仅次于杭州、宁波和温州,位居全省第四位;有个体经营户30.89万户,占全省个体户总量的11.2%,仅次于温州市(占15.6%)、杭州市(占13.9%)、宁波市(占12.7%)、金华市(占12.1%),居全省第五位。?  
2004年,全市共实现生产总值(下称GDP)1076.4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9.2%,在全省各市中居第五位。其中第二、三产业共完成增加值982.24亿元,占全市GDP的91.2%。由于我市总人口数居全省第三位,因此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942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5366元。?  
二、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结构?  
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4.2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60.2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21.9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结构。?  
从产业分布看,全市从事第二产业单位数少于第三产业。2004年末,全市第二产业有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10.21万个(户),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和个体经营总户数的29.2%,第三产业拥有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24.80万个(户),占法人单位数和个体经营总户数的70.8%。二、三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223.84万人。其中第二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149.62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的66.8%;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74.22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的33.2%。?  
第二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高于第三产业。2004年,第二产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82.2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6.94亿元,分别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总额的69.9%和利润总额的64.4%,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809.04亿元和59.03亿元,分别占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总额的30.1%和利润总额的35.6%。?  
从行业分布看,法人单位中单位数最多的是制造业,占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总数的72.3%,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占12.7%;吸纳从业人员数最多的仍是制造业,占67.2%,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居第二位,占20.0%。企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在百亿元以上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其中制造业的营业收入达1553.92亿元,占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年营业收入总额的57.7%。企业法人单位年利润总额在亿元以上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制造业利润总额达88.09亿元,占二、三产业企业法人利润总额的53.1%(详见表1)。  
  表1 2004年台州市第二、三产业企业法人主要指标行业分布       单位数(个)   从业人数(万人)   营业收入(亿元)   利润总额(亿元)   资产总额(亿元)     合计   30489   126.77   2691.29   165.97   3970.26     第二产业   23086   111.96   1882.25   106.94   1525.14     工业   22516   86.58   1642.20   97.72   1356.09     采矿业   169   0.24   3.22   0.27   4.07     制造业   22035   85.23   1553.92   88.09   1255.6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12   1.11   85.06   9.36   96.38     建筑业   570   25.38   240.04   9.22   169.05     第三产业   7403   14.80   809.04   59.03   2445.1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13   2.16   32.35   5.25   98.5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89   0.63   40.94   8.53   62.19     批发和零售业   3869   4.71   534.48   11.83   207.21     住宿和餐饮业   329   1.94   14.70   -0.17   30.22     金融业   99   2.07   98.46   17.96   1494.40     房地产业   535   0.91   62.83   9.01   323.6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121   1.23   18.10   5.74   198.68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81   0.33   2.83   0.31   9.1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89   0.15   1.43  
   5.26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95   0.27   1.01   0.12   2.35     教育   51   0.14   0.82   0.19   2.6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7   0.04   0.19   0.30   0.6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5   0.22   0.92   -0.04   10.25
  从各行业经济总量看,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批发零售业紧随其后。2004年,我市完成全社会工业增加值504.04亿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90%;其中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70.15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93.3%,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3.9%。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15.8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8%。?  
从所有制看,企业法人单位中私营企业单位数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有限责任公司的从业人员、实收资本和营业收入占企业法人单位总量的比重最大。随着企业改革和重组的不断深入以及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我市各类单位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阵容日益强大,并成为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2001年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同口径数据比较,2004年末全市企业法人  单位数增加了3343个,增长了12.3%。其中,私营企业1.63万个,增加7028个,增长75.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553个,增加144个,增长35.2%;其他有限责任公司5432个,增加1702个,增长31.3%;而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集体企业(包括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则分别减少了325个和5181个。从企业从业人员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了法人单位三分之一以上的从业人员,私营企业也吸纳近三分之一从业人员,超过一成从业人员被股份合作企业吸纳,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吸纳8.0%的从业人员,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不到7%。从企业的实收资本金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所占的比重最大,约占四成,其次是私营企业,约占四分之一。从全年营业收入看,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最高,占法人单位总量的39.1%,其次是私营企业占25.7%,股份合作制占8.6%,国有企业占7.5%(详见表2)。  
表2 2004年台州市第二、三产业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构成  
       
营业收入   合计
100.0  国有企业
7.5  集体企业
3.0  股份合作企业
8.6  国有联营企业
…  集体联营企业
…  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 …
0.2  其他联营企业
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绵阳师范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