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分析一下这两种猛犸王山地车性能的配置?哪个好?都好在哪?(配置表最后三项不一样)

你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方面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你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方面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
09-05-07 &匿名提问
企业要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新公司在成立刚刚一周多的时间内就对机构实行了整合与设置。整合组织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现代企业扁平化管理模式,以生产经营为核心,以“集中决策、统一规划、分层管理、有效控制”为原则,对原机构进行整合,设置为八部一室: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管理、劳动工资、人力资源管理、文秘、机要、档案及保卫工作。    党群工作部:负责监事会日常工作、党务、纪检工作、工会工作、企业管理检查考核及员工培训。    财务部:负责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及财务监督工作。    供应部:负责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的外协、采购、贮存及产成品仓储管理工作。    销售部:负责产品市场开发、销售服务、运输管理、贴标及其管理工作。    技术开发部:负责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及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项目实施、技术档案、技术标准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计量管理及安全管理工作。    生产制造部:负责生产组织、调度、设备维护维修、工序控制、丝网版制作及铲车管理工作。    保障部:负责能源、动力、机加工、基建及物业管理工作。    在完成机构整合的基础上,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各部门职责权限及工作内容,分解部门职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厂竞聘上岗。通过领导测评,民主评议,各职能部门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走上了岗位,通过竞聘,对不作为、不会作为、乱作为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调整,使懂经营、会管理、政治强、业务精的同志走上管理岗位,从而实现人事制度动态化管理。    公司在完善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改变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使167人竞聘到了合适的岗位。通过竞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用工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对岗位“挑肥拣瘦”,现在主动去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危机感大大增强,特别是生产制造部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顺利完成了竞聘。通过竞争,软、散、懒的现象被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新局面取而代之。    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薪酬与业绩挂钩,强化激励机制上公司也做了大胆改革。机关实行岗位与绩效工资,全面推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制度,加强绩效考核。销售部推行收入与销售任务直接挂钩的政策,能者多得;运输科实行量化计件工资制度;车间实行岗位含量工资。    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即市国资委的高度评价。改革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昆仑桶业的明天会更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而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三项制度改革,也正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廉政氛围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仅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法治政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审批制度源于计划经济。其弊端:一是妨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造成了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管理方式单一、职权交叉等问题,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三是为腐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由于缺少防范和监督制约机制,在私利的驱动下,审批权逐渐从公权变异为私权。从已揭露的贪污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腐败分子都利用手中的审批权捞取了好处。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权力异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他们把行政管理当成一种谋私的工具,到处卡脖子、设关卡,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工作程序被破坏,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鉴于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抓了多年。国务院自2002年10月至今年5月,已分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795项,占审批事项总数的一半。我省自2001年11月以来,已分期分批将672个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下放或改为备案。截至今年3月底,省直有审批职能的42个厅局已建“窗口”22个并投入运行。可以说,我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政府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法治政府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第一,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树立“六个理念”,即法治政府是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的理念。第二,认真做好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的工作。对国务院、省政府决定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坚决予以取消;对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事项,要按规定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用市场运作替代行政管理;对下放管理层级的审批项目,要做好上下之间的衔接,确保管理上不出现脱节。第三,加强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后的监管。要按市场化原则指导待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制定操作规程,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法部门依法监督,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制度。第四,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法律财政,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财政收入设置科目多,保障制度不健全。如预算外收入名目繁多,数额较大。这部分资金虽然都进了财政专户,但在支付过程中漏洞较大。二是财政支出无法律保障,人为因素较多,浪费严重。三是支出程序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四是财政监督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机制、制度、管理中存在这些弊端,致使财政资金流失严重,浪费惊人,可用财力降低。  财政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源头,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1)建立统一的财政收入制度,预算内、预算外资金要统一管理,所有收入全部进入政府金库。(2)细化部门预算,一切支出要有法律依据,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制度,重大资金的支付要进行综合评估,科学论证,坚决克服人为因素和长官意志的随意性,真正做到全部税收无一分可以非法使用。(3)党政机关要实行统一的福利待遇制度,消除行业垄断和部门差别。(4)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如公务用车、通讯费用等。(5)彻底取缔“小金库”,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实体必须脱钩,这要作为一种法律制度。(6)强化财政监管,做到违者必究,一经发现严惩不贷,把财政真正建设成为刚性财政、法律财政,切实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中央确定的源头治腐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存在片面性,缺少一个科学评价机制,致使部分投机钻营者有了可乘之机。有些领导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误区。如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当政时,不顾阜阳的客观条件,盲目搞“大工程”、“大建设”。据有关部门估计,王怀忠的一系列“大工程”,使阜阳市到期财政负担达20多亿元,相当于当地财政可支配收入的5倍,至少透支了阜阳市未来10年的财力。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出“政绩”,他不顾税源状况,层层向下压指标,虚报浮夸,在任职期间虚报收税额达12.3亿元,致使有的地方“寅吃卯粮”或靠贷款交税。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短期行为,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暂时的快速增长,“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致使能源危机、土地沙化、饮水污染、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些问题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过于偏重经济指标,而较少考虑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实践证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视地方发展重于个人的升迁荣辱,视群众的安居乐业重于个人的利益得失。第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第三,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做到综合、全面、科学、实事求是地考核评价每个干部,即不仅要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其它指标;不仅要看当前发展,而且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考核政绩结果的同时,要考核政绩的形成过程,着力构建一个开放的、经常化、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  综上所述,审批、财政、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只有克服这些弊端,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公正、科学的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才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作者单位:省直纪工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当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吸收和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公共管理改革经验,加快建立让公众真正认可、满意和拥护的现代化政府公共管理体系。 一、行政改革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课题 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进行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同时,西方国家也从80年代开始,兴起了行政改革浪潮。这是一场以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著名的有英国撒切尔政府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方案;美国的政府再造运动;加拿大的公共服务两千计划;欧洲共同体会员国倡导的公共服务改革;新西兰的财政与人事改革;澳大利亚的财政管理改进计划等等。这些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精简组织和人员,减小政府规模、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服务对象即公众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营造共同价值;实行绩效管理,为了保障政府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配置,政府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达到目标的策略,评估绩效的标准,最终检验评估结果;发展电子政务,及时为公众提供规范、公正、快捷、透明的服务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改革大多取得了较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以美国为例,克林顿政府期间5年()内,联邦政府精简了35万雇员,占联邦政府雇员的16%,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所改善,有效缓解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加入WTO以后,我国正处在同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溶入国际社会。做为国家的行政机构也必然地和不可避免地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政府部门一切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正确的并被公众所认可的好的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理论观念上、组织架构上、人事管理上、权力运作上等诸多方面,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在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对政府改革的总体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自身没有特殊的利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但在长期计划体制下,我们的政府行政强调的是政治统治职能和专政职能,强调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全能政府”体制。政府靠行政命令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实施管理,结果造成政企不分,官僚主义盛行,工作效率低下,机构过度膨胀,行政成本过高,腐败现象不断等弊端。这些问题同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回顾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特别是1998年以前的历次改革,始终没能解决机构规模和人员膨胀过快,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陷于“精减--膨胀--再精减--再膨胀”的怪圈无法自拔。1998年,新的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明确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县、乡机构没有完全到位,所以并没达到预期目标。 为什么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步伐艰难,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政府职能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还停留在传统“指挥式”的行政管理阶段,重行政手段、轻法律手段,重审批、轻服务,重细节、轻宏观,权力过分集中,内部职责不清,机构低效运作,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政府机构应当从转变职能入手,加快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系的步伐。 三、从转变职能入手深化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政府公共管理体系,首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关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规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实现政企真正分离。通过“抓大放小”,对国有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企业自主经营实现市场运作;对国有中小型企业进行“两个置换”改革,完全推向市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建设“简单廉价政府”。 二是规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把政府职能与一般社会职能分开,培养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凡是应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事务,均让给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政府不再介入,建设“有限政府”。三是规范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授予的,因此,政府必须要依法行政,受法律的约束,接受公民的监督,其行为必须公开透明。政府要保证公众能够参与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过程,形成协商机制,树立公众至上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四是规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强化宏观调控,搞好长远规划,加强法制建设,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建设“效率型宏观政府”。总之,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变无限政府为有限政府,变膨胀型政府为简单廉价政府,变微观政府为宏观政府,变人治政府为法制政府,变行政性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从而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企业要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新公司在成立刚刚一周多的时间内就对机构实行了整合与设置。整合组织机构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现代企业扁平化管理模式,以生产经营为核心,以“集中决策、统一规划、分层管理、有效控制”为原则,对原机构进行整合,设置为八部一室: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企业管理、劳动工资、人力资源管理、文秘、机要、档案及保卫工作。   党群工作部:负责监事会日常工作、党务、纪检工作、工会工作、企业管理检查考核及员工培训。   财务部:负责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及财务监督工作。   供应部:负责原辅材料、备品备件的外协、采购、贮存及产成品仓储管理工作。   销售部:负责产品市场开发、销售服务、运输管理、贴标及其管理工作。   技术开发部:负责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及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项目实施、技术档案、技术标准管理工作。   质量管理部:负责质量管理、计量管理及安全管理工作。   生产制造部:负责生产组织、调度、设备维护维修、工序控制、丝网版制作及铲车管理工作。   保障部:负责能源、动力、机加工、基建及物业管理工作。   在完成机构整合的基础上,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各部门职责权限及工作内容,分解部门职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面向全厂竞聘上岗。通过领导测评,民主评议,各职能部门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走上了岗位,通过竞聘,对不作为、不会作为、乱作为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调整,使懂经营、会管理、政治强、业务精的同志走上管理岗位,从而实现人事制度动态化管理。   公司在完善管理人员的基础上,改变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使167人竞聘到了合适的岗位。通过竞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用工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对岗位“挑肥拣瘦”,现在主动去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危机感大大增强,特别是生产制造部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顺利完成了竞聘。通过竞争,软、散、懒的现象被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新局面取而代之。   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薪酬与业绩挂钩,强化激励机制上公司也做了大胆改革。机关实行岗位与绩效工资,全面推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制度,加强绩效考核。销售部推行收入与销售任务直接挂钩的政策,能者多得;运输科实行量化计件工资制度;车间实行岗位含量工资。   企业的“三项制度改革”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即市国资委的高度评价。改革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昆仑桶业的明天会更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而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三项制度改革,也正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廉政氛围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仅是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举措。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法治政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审批制度源于计划经济。其弊端:一是妨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造成了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管理方式单一、职权交叉等问题,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换。三是为腐败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由于缺少防范和监督制约机制,在私利的驱动下,审批权逐渐从公权变异为私权。从已揭露的贪污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腐败分子都利用手中的审批权捞取了好处。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权力异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他们把行政管理当成一种谋私的工具,到处卡脖子、设关卡,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工作程序被破坏,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鉴于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抓了多年。国务院自2002年10月至今年5月,已分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795项,占审批事项总数的一半。我省自2001年11月以来,已分期分批将672个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下放或改为备案。截至今年3月底,省直有审批职能的42个厅局已建“窗口”22个并投入运行。可以说,我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政府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型的法治政府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第一,省政府各组成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树立“六个理念”,即法治政府是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的理念。第二,认真做好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的工作。对国务院、省政府决定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坚决予以取消;对改变管理方式的审批事项,要按规定由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实行自律管理,用市场运作替代行政管理;对下放管理层级的审批项目,要做好上下之间的衔接,确保管理上不出现脱节。第三,加强审批项目取消和调整后的监管。要按市场化原则指导待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制定操作规程,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法部门依法监督,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制度。第四,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法律财政,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财政收入设置科目多,保障制度不健全。如预算外收入名目繁多,数额较大。这部分资金虽然都进了财政专户,但在支付过程中漏洞较大。二是财政支出无法律保障,人为因素较多,浪费严重。三是支出程序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四是财政监督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机制、制度、管理中存在这些弊端,致使财政资金流失严重,浪费惊人,可用财力降低。  财政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源头,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1)建立统一的财政收入制度,预算内、预算外资金要统一管理,所有收入全部进入政府金库。(2)细化部门预算,一切支出要有法律依据,实行国库统一支付制度,重大资金的支付要进行综合评估,科学论证,坚决克服人为因素和长官意志的随意性,真正做到全部税收无一分可以非法使用。(3)党政机关要实行统一的福利待遇制度,消除行业垄断和部门差别。(4)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如公务用车、通讯费用等。(5)彻底取缔“小金库”,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实体必须脱钩,这要作为一种法律制度。(6)强化财政监管,做到违者必究,一经发现严惩不贷,把财政真正建设成为刚性财政、法律财政,切实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中央确定的源头治腐的一项重要任务,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对干部政绩的考核存在片面性,缺少一个科学评价机制,致使部分投机钻营者有了可乘之机。有些领导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误区。如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在阜阳当政时,不顾阜阳的客观条件,盲目搞“大工程”、“大建设”。据有关部门估计,王怀忠的一系列“大工程”,使阜阳市到期财政负担达20多亿元,相当于当地财政可支配收入的5倍,至少透支了阜阳市未来10年的财力。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出“政绩”,他不顾税源状况,层层向下压指标,虚报浮夸,在任职期间虚报收税额达12.3亿元,致使有的地方“寅吃卯粮”或靠贷款交税。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搞短期行为,不惜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得经济暂时的快速增长,“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致使能源危机、土地沙化、饮水污染、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些问题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过于偏重经济指标,而较少考虑对资源环境的保护。  实践证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数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视地方发展重于个人的升迁荣辱,视群众的安居乐业重于个人的利益得失。第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第三,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做到综合、全面、科学、实事求是地考核评价每个干部,即不仅要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其它指标;不仅要看当前发展,而且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考核政绩结果的同时,要考核政绩的形成过程,着力构建一个开放的、经常化、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  综上所述,审批、财政、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只有克服这些弊端,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公正、科学的现代社会管理制度,才能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到实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作者单位:省直纪工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 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1.2项目建设单位                                   1.3项目位置(四至范围)                                   1.4项目周边目前现状                                   1.5项目性质及主要特点                                   1.6项目地块面积及边界长                                   1.7研究工作依据                                   1.8研究工作概况                                   2. 可行性研究结论
                                  2.1市场分析预测
                                  2.2项目地块分析
                                  2.3项目规划方案
                                  2.4项目工程进度
                                  2.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6项目财务与经济评价                                   2.7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4. 项目存在问题与建议
                                  第二部分:项目背景
                                  1. 项目提出背景
                                  1.1项目所在区域商业发展情况                                   1.2所在区域政策、经济及产业环境
                                  1.3项目发起人及发起缘由
                                  2.项目发展概况                                   2.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成果
                                  2.2项目地块初勘及初测工作情况
                                  2.3项目建议书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3.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市场研究                                   1.市场供给
                                  1.1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现有供给量及结构情况调查
                                  1.2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未来供给量及结构情况调查
                                  1.3其他替代性产品供给量情况调查研究                                   2.市场需求
                                  2.1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的租用情况调查                                   2.2所在区域内在售商业用房销售情况调查
                                  2.3其他替代性产品租售情况调查                                   3.市场价格                                   3.1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销售价格情况调查                                   3.2所在区域内商业用房租赁价格情况调查                                   4.市场预测                                   4.1未来该区域内商业用房需求预测                                   4.2销售及租赁价格预测
                                  5市场推销
                                  5.1推销方式及措施
                                  5.2产品推销费用预测                                   第四部分:项目研究
                                  1. 地块特征分析
                                  1.1项目区位分析                                   1.2项目交通分析
                                  1.3项目人流分析                                   1.4项目周边规划
                                  2.项目SWOT分析
                                  2.1项目优势分析
                                  2.2项目劣势分析                                   2.3项目机会分析                                   2.4项目威胁分析                                   3.项目定位方案                                   3.1项目产品方案
                                  3.2主要功能建筑规模
                                  3.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五部分:投资估算                                   房地产项目一般采用分项估算法,然后进行汇总,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费用                                   2.前期工程费用
                                  3.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4.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5.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
                                  6.管理费用
                                  7.销售费用                                   8.财务费用
                                  9.各种税金支出
                                  10.其他成本支出估算
                                  第六部分:开发进度
                                  第七部分:资源供给                                   1.资金筹集与使用计划                                   2.建筑材料的需要量、供应计划和采购方式
                                  3.施工力量组织计划                                   4.项目施工期间的动力、水电等供应
                                  5.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水、电、气、通讯等的供应                                   第八部分:财务评价
                                  1.获利性评价                                   1.1成本利润率
                                  1.2销售利润率
                                  2.效率评价
                                  2.1经营比率
                                  2.2资金利用率
                                  3.信誉评价
                                  3.1流动比率
                                  3.2杠杆比率                                   4.静态获利分析
                                  4.1投资收益率(R)                                   4.2投资回收期(Pt)                                   5.动态获利分析
                                  5.1财务净现值(FNPV)                                   5.2财务净现值率(FNPVR)
                                  第九部分:风险评价                                   1.盈亏平衡分析
                                  2.敏感性分析
                                  2.1变动因素一
                                  2.2变动因素二
                                  第十部分:综合评价
                                  1.经济评价(定性)
                                  2.社会评价(定性)
                                  3.环境评价                                   4.存在问题与建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60年代美元危机爆发后,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案和建议有哪些?
   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实际上自60年代美元危机不断爆发以来,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就层出不穷,现将其中主要而有重大影响的方案简介如下::  (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
 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全企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其主要出:口韧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世界市场价格总是处于剧烈的波动之中,使这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恶化,以阿尔自特·哈特、尼古口拉·卡尔多和简,丁伯根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便同时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①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甲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这些商品应具有同一性,并可以储藏,各种商品在篮子中的比重或权数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②现有的SDRs将被融和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丙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③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这种改革方案在理论上讲得通,但是很难付诸实施。实行以商品为基础的储备制度,必须储存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此要付高昂的成本,由谁来分担的问题不好解决。而且,由商品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马克、日元等储备货币不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如果强制推行,有的国家不一定接受。另外,建立世界性的中央银行是发行商品储备货币的前提条件,显然这在目前看来是无法实观的,  (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  特里芬教授于1982年在6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特里芬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储备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建议目前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IMF保管,IMF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如果IMF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为IMF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额行增减。IMF所持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储备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黄金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特里芬对建立上述集中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的可行性及前景十分乐观,他指出集中储备资产的过程将在2o年完成,储备中入建立后,就有可能创立国际中心货币,并使之在世界范围流通。特里芬教授的这一设想反映了他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一贯主金即以主权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其供应也必然受到储备货币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因此必然以1种由国际甲构统一发行的储备资产来取代黄金和现有的储备贷币符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唯一的际储备资产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特里芬的主张很有见地,在诸多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影响也很大,但是他的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看来还不现实。并且将来用统一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现有其他储备货币时,也会遇到相当的阻力,因为各储备货币发行国必然放弃使用本国印钞机的主权。  (3)IMF的“替代账户”  1979年IMF临时委员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年会上,提出了设立替代账户以吸收各国手中过度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建议。所谓替代账户,就是在IMF设立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sDRs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SDRs存入该账户内,再由IMF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还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  替代账户的作用是可以吸收过剩的美元储备供给。并且能借以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但是实际上替代账户的作用很小,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结果自1980年IMF汉堡会议以来,替代账户的改革建议被无限期搁置起来。替代账户之所以没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其原因之—是sDRs本身还不具备优越于美元的特性。美元是国际经济交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储备货币,而sDRs只是一种帐面资产,储备货币的职能远不如美元。尤其是美元汇率在1980年后的一段时期坚挺异常,于是各国中央银行就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交换sDRs。实际上在前面介绍的几种储备货币改革方案中,在用国际社会共同创造的储备来取代美元时,也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美元资产的积累。  (4)恢复金本位制的方案  在70年代,美国、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普遍面对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货膨胀上升以及汇率大幅度波动的难题,有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把这归咎于浮动汇率和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198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提出要在美国恢复黄金兑换的建议。此后,美国国会又相继收到数份要求恢复金本位制或实行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的提案。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对这些提案表示支持,并于1981年7月下令成立了一个17人组成的黄金委员会,专门研究在美国恢复金本位制的可能性。赞成实行金本位的人认为对付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的唯一办法是恢复金本位制,只有恢复了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才能使人们相信持有的资产的购买力在将来是有保证的,从而达到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反对实行金本位制的主要论点是:①自70年代以来,金价起伏不定,很难确定准确的金平价,金价过高会导致大量的人向政府出售黄金,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金价过低则导致人们向政府大量购买黄金,使政府黄金储备枯竭。②黄金生产量的不稳定使其不能成为现代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并且世界经济的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量的增长,有限的黄金存量将会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总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不断地调整金价,又会使金本位制简单可靠的特点消失。  (5)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  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1985年10月,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和英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的会议上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与会的七国财政部长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项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IMF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且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衡量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串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衡量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则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在威尼斯召开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与会各国首脑再次强调要通过对经济指标的监控来实现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并就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发达国家都应为本国经济增长设定一个中期目标或作出中期预测,在此基础上各国再共同制定出一个相互协调的经济增长目标或预测。并且,要使用绩效指标检查和评估经济发展趋势,衡量是否偏离了既定的目标,进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某种补救措施。  西方工业国协调政策的建议得到各国官方和学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人认为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大起大落是各国宏观政策缺乏相互协调的结果。  通过协调宏观政策来实现稳定汇率的建议尽管不能根本解决曰当前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仍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会削弱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迟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力顾及与其他国家的协调。  (6)设立汇率目标区  这是近lo年来有关国际汇率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其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威廉森。所谓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制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1983年,威廉森和伯格斯坦共同提出了设立目标汇率区,使实际汇率对基本汇率的偏离幅度不超过10%的建议。此后威廉森又对设立汇率目标区的设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并于1987年与米勒一起提出了汇率目标区的行动计划。  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以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硬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与现行管理浮动汇率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为一定时期内汇率波动幅度设立了一个目标范围,并且根据汇率变动的情况,调整货币政策防止汇率波动超出目标区。汇率目标区与固定汇率制的区别在于实行汇率目标区的国家当局没有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也不需货币当局作出任何形式的干预市场的承诺。并且目标区本身也可以随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进行调整,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美国等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确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总的来说,虽然这个方案不能彻底解决汇率不稳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主要西方国家能在此基础上协调宏观政策,那么这个方案还是有助于促进汇率的稳定,并推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美国建国虽然只有两百多年,但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间已超过半个世纪。两百多年来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主制度功不可没。与此同时,人们也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提出诸多的批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决策效率的低下,因为政府无力决断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都有其深层次的根源。政治制度的产生除了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外,也离不开它赖以形成的历史传统、社会生活、文化背景和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哲学。本着这样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和考察美国的政治制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了解美国政治的利弊得失。 一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民主的价值观和原则在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三权分立、代议制、政党政治、利益集团政治、新闻自由和公民权利等。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它们是直接的政策制定者。另外美国又是一个权力多元化的社会,各种社会力量如政党、利益集团、媒体同样参与政策制定。现代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认为,美国是典型的多元民主政体国家,在多元民主社会,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中,民主的决策“并不是一个许多人在特定的政策上联合起来向政府庄严进军的过程,而是集团之间的稳步的妥协过程。”美国多元民主的特征是权力分散,或曰权力中心的多元化。因此,美国的政治生活表现为多个权力中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数统治”,但由于美国的政治过程是由一批权力中心的运作来体现的,而且美国的权力中心还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因此,在美国政治中,要想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获得一致意见,迅速、及时地制定有关政策,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一来,决策的效率不可能很高。。比如,美国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时期,该体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克林顿入主白宫伊始就矢言要“结束目前的美国福利制度”,并把医疗改革和福利改革当作他任内两大社会改革目标,先后提出了对它们的改革方案。但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无数集团的利益,健康保险业对改革方案的反对最为坚决。利害相关的集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由此发展成党派之争,国会和总统之间相互拆台,到克林顿卸任时,他的医疗保险改革计划也未能实现。另外在环境保护的立法、枪支控制等问题上,也能为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不高的弊病找到许多佐证。其中枪支控制问题尤为特出,虽然民意测验表明60%的美国人赞成制订法律控制枪支,但有关枪支控制的立法迟迟不能通过。美国的枪支泛滥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美国私人拥有的各种武器已超过两亿件,并且以每年100万件的速度增长。美国的持枪犯罪率一直高居世界各国之首,而且枪支犯罪造成的损失也是惊人的,每年约有6740亿美元。” 近年来美国发生了多起枪杀案,加剧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担忧。枪支泛滥已对美国社会的治安、稳定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当效率与政府决策联系起来时,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将一个计划或想法付诸实施的有力行动的能力;以及在尽可能考虑现有信息的情况下作出决定的能力。在当今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同其他国家政府一样,美国政府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政府部门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这样对政府决策效率的要求就随之提高。因此人们就很自然地怀疑美国政治能否应付高科技时代的种种挑战。许多人对美国政治的应变能力持怀疑态度,并建议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即在美国政治中民主与效率之间是否构成一对矛盾? 二 从表面上看,在民主制度下任何一项政策要获得多数同意是很困难的,决策效率不可能很高。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后发现,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美国政治中民主与效率的关系。 (一) 民主政治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 “西方政治思想史描绘的是一套价值——正义、自由、平等和私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发展和阐发。 因此,人们一直关心在多大程度上制度促进这些被认为是政体之核心的价值。”美国政治中最重要价值观是自由,帕特里克·亨利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成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控制和争取独立的思想武器,这一价值观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套关于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论,它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极其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自由主义的基础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参与或个人的经济活动,认为个体的性质决定集体的性质,这种秩序规定了个人与国家、自由与强制的关系,规定了公共权威强制力的适用范围,也包含了规范个人与权威关系必不可少的法律结构。 在美国的早期建国者们看来,自由乃是与生命等价的。然而,自由与权力的关系,又是困扰人类的一个永恒难题。美国人政治心理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人们一开始就对绝对的和无限的权力疑惧重重,坚持认定权力乃是自由的天敌,大力倡导“有限政府论”,有“美国宪法之父”美誉的詹姆斯·麦迪逊在1792年曾经说过:“在欧洲,自由的宪章一直由权力来授予。美国则树立了一个后来为法国所效仿的榜样,即权力的宪章由自由来授予。”“权力行使是实现西方制度理论家的社会价值的关键;他们所关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要保证政府的权力行使受到控制,以便政府的权力行使不致摧毁政府权力有意促进的价值。” 在美国的政治中,“个人自由和保障公民的权利”这种价值取向是第一位的,“民主则表现为一种工具性的价值,是保障个人自由最有效的手段,或者说从个人权利观点来看民主制度最具有合法性。” 正因为如此,民主已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美国人对政府和政治的立场和看法。”[8](p.16) 从洛克提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以来,这一原则一直被西方政治学界奉为圭臬,在视自由为生命的美国尤其如此。因此,在国家问题上,美国政治承认国家存在的必要性,但把国家看作人类过一种共同的、有秩序的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为了将这种必要的代价限定在较小程度,美国政治致力于限制国家的权力和职能。“限制的途径有两种:第一,以分权的方式造成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内部制衡,从而防止出现专断权力;第二,限制国家权力的活动空间,强调个人与公民社会的权利。” 简言之,就是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宪政体制,同时使政府的权力向社会扩散。限制国家权力的种种措施又反过来成为政府决策效率不高的制度基础。 决策的高效意指政府及时、迅速的作出决定,从而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从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看,专制制度的决策效率是最高的。但问题在于,一旦过分强调效率,就必然要加强权威,要求整个社会的行动高度协调一致,这样就可能损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美国人担心的国家权力的消极后果就会产生。因此,从美国早期建国者们的构想来看,他们不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害怕一个以高度集权为基础的高效政府对自由可能造成的危害。他们就是要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政府框架和效率不高的民主制度,使政府不太有机会干预个人的生活,以保证公民的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 因此,在美国政治中,民主涉及政府的合法性,而效率却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在现代社会,按民主程序办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普遍的信仰,它大大超越了效率的范畴。 (二)公共利益的界定 批评美国民主政治决策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损害了公共利益。在一些事关国家利益或全民族整体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需要政府及时而果断地作出决定时,决策效率低下的弊端显而易见。然而,对决策效率的肯定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即高效率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是符合公共利益的。怎样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成了民主与效率关系的核心。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们在种族、民族、语言、经济地位、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差异很大,可以说,美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利益矛盾表现得尤为复杂,“美国政治体系的一个重要作用必须被看作它在具有潜在爆炸性的多种多样形态的社会里保证最低限度一致性的任务。”协调各式各样的利益矛盾,既是美国的国情,也是美国社会对其政治制度提出的要求。 在一个利益十分复杂多样的社会里,有没有人们通常所说的共同利益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多数学者认为,一个社会存在着超越各种私人利益累积或局部利益总和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客观存在,它并不以各个利益主体的认识不同而有所改变。与此相反的观点以杜鲁门为代表,他指出,“如果撇开形形色色的团体利益,就没有什么抽象的公共利益。利益团体在人民和政府之间提供了必要的联系纽带,无数集团追求它们自身利益的过程就是公共利益得以确定的过程。” 换言之,不同的利益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它们之间经过斗争、讨价还价,会在相互制约和妥协的基础上达到一时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这种或那种问题的公共利益。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公共利益,但笔者以为,它们分歧的核心是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公共利益是客观存在,但它同样离不开人的认识水平。可以说,公共利益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判断的统一。在权力集中的社会里,统治者个人或群体握有解释或判断公共利益的特权,可以就某些重大问题迅速作出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高效。但这样的决策只是少数人的判断,难免在重大问题上出现失误,那样反而损害了公共利益。从历史和现实中看,专制政权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作出决策,有些高效的决策更容易损害公共利益。笔者无意把效率与专制等同,但不容忽视的是,专制和集权政府确实在许多时候以“公共利益”或者“效率”为理由作出了错误的决策,甚至实施暴政。 多数统治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在涉及面广的问题上,决策与众多的利益主体利害相关,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各相关集团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相互之间进行无休止的争执,结果是各执一词、讨价还价、议而不决,因此,在美国政治中,任何重大的决策要想取得多数是困难的。一旦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利害冲突达到无法调和的程度,政府是不会也无法轻易作出决定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决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恰恰是因为被讨论的问题关系重大,如果从决策效率考虑轻率、迅速地作出决定,反而导致社会的动荡。把某些特别重大的问题暂时搁置起来,不急于作出决定,以便有更充分的时间讨论,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使各种意见得到充分反映,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议而不决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 美国的民主政治在本质上不强调公共利益问题,尽管它也并不排除公共利益这个概念。美国政治强调的是:公共利益的判断和界定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程序来确定,而不是仅仅凭借主观的认识。在美国政治中,民主作为公民参与决策的一种程序和途径,个人或集团在参与民主时,完全而且应该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利用民主的程序表达一己私利,通过各种利益相互作用、讨价还价、妥协、折衷的过程,以求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取得意见一致。民主政体有利于制定折衷的政策,这类政策往往调和了各个利益团体和权力中心之间的分歧,代表了利害相关集团之间分歧最小的意见。正如达尔所言,“民主的基础是妥协”。[11](p.4) 而这种妥协不仅有利于解决利益矛盾,同时也使得公共利益通过合法的程序和途径得以界定。 从政策实施的结果看,决策效率的低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公共利益,但民主制度的这一缺陷是为了防止集权制度对公共利益造成更大损害所付出的代价。有人说,民主政治不一定能保证最好,但却避免了最坏,其道理正在于此。 (二) 改革的渐进性 效率主要针对的是某种政治制度满足政府基本功能的程度,一种社会制度的生存能力不仅取决于“民主”这样的价值判断因素,而且也取决于效率,价值判断与取向解决的是某种政治统治是否具有合法性的问题。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和民众对政府要求的不断提高,效率正变得日益突出,已从原来的非价值性判断上升为价值判断因素之一。如果一个政府的效率反复受到破坏,其合法性也将受到影响,矛盾的主次关系就会出现转化,一个效率极其低下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同样也会动摇。但是,基于民主政治自身的机制和适应能力,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每个社会都谋求进步与发展,然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变革的方式。在强调效率的制度下,当不稳定袭击社会秩序时,一个常见的办法就是加强权威,通过激进的变革(radical change)或革命(revolution)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样的变革方式常常又为另一次不安定埋下了隐患。民主政体却可以通过渐进的改革(evolution)导致社会的稳定和前进。美国社会二百多年的稳定发展,其政治体制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美国政治体制具有革命传统,但这一传统又反对极端的的方式进行社会变革,主张维护美国社会的现有结构。早期的美国政治家们在宪法中就提倡尊重渐进的法律秩序。维尔说得好,“美国人是民主派,但却是保守的民主派;他们是反对革命的革命派。”[9](p.7) 美国的政治过程中有多个权力中心起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协调,以求达成共识。政策不是在争取抽象的全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伟大而庄严的辩论制定出来的,政策只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讨价还价——妥协的目的是意见一致。这样的决策机制被看作是美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仅有这样的民主制度,而且其中也包含着改革的手段。 在权力集中的社会里,在范围狭小的问题上(如枪支控制)的改革比较易于实现,决策的效率是较高的;但是在权力分散的民主社会里,有可能进行范围比较宽广而且更有持续性的改革。林德布洛姆认为,一个权力分散的社会实际可能是处于“不断革命”的状态之中。[12](p.652) 美国在制定政策时并不系统而全面地研究各种选择方案具有何种意义,政策变化只不过是对现行政策作一系列小小的调整。采取这种渐进主义是因为无法推测剧烈的改革会带来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各种后果和反响,同时也因为决策的政治过程需要一系列权力中心取得一致意见。一股重要的社会势力不愿实行激进式的改革,但他们却可能同意进行初步的、可以取消的试验。这种渐进性的政策制定过程是为了避免打乱基本的社会和政治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保守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会很快地发生一系列渐进性变革,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整体上的进步。 美国政治当然需要改革,从美国政治的发展历史看,它经历了由邦联到联邦的转变,出现过罗斯福的“新政”,又目睹了20世纪中后期保守主义的复兴,这一系列变革的焦点是如何界定国家权力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民主与效率的互动。美国的政治制度根据当时的现实状况在民主与效率之间作出调整,只不过这种改革和调整是通过渐进的方式来进行的。同样,在纠正不公平现象,或制止破坏环境、有损健康的行为等方面,美国社会只能缓慢地、效率较低地取得某些进展。 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国政治中民主和效率在有些时候和一定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但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不能靠取消民主制度来实现的,“消除民主弊端的办法是更多的民主。”笔者无意美化美国的政治制度,更无意忽视政府决策效率的重要性,美国社会的诸多弊端确实有其体制方面的原因。在有些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有效行动的关键性政策范围内,折衷的方法似乎起着潜在的破坏作用。根据意见一致的原则而产生的妥协政治,使利害相关的权力中心有机会拖延并大量修改终将形成的政策,政府无法高效地解决那些需要集中管理的、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许多事务,结果是不连贯的政策、浪费和缺乏效率。 一个兼顾民主与效率的政府是人们的理想和目标,然而,在人类事务中,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收获,对政治制度的美好追求也是如此。政治学研究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解决方案都是以制造新的问题为前提的,因此,不应该期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政治制度,任何政治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关于美国政治的未来,希尔斯曼(Hilsman)在其《美国是如何治理的》一书结尾较为乐观地指出,“从任何角度看,美国的政治过程都远远不算完善。但却有其长处,更重要的是这一政治过程有可能得到改善。由于人类知识有限,难以估计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的改革将产生何种效果,因此,缓慢地进行改革是比较明智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类在本性上,也是一个政治动物.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格,所以能不期而共趋于这样高级的(政治)组合,然而最先设想和缔造这类团体的人正应该受到后世的敬仰,把他们的功德看作是人间莫大的恩惠. 什么是政治? 马基雅夫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政治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奥克肖特:政治是参加一个社会全面管理的进程. 政治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的具体外延形态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 2、政治制度 是关于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包括政体、国家结构、宪法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府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政治制度是根本性的制度.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国民性都由之决定. 为什么进行政治制度比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类社会选择政治制度的经验表明,如果对不同政治制度比较越充分,越全面,选择一个合理性的社会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不同制度的比较越少,越欠缺,那么,选择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 普适理念和特色路径 3、政体 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体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领导一府两院议行合一(区分于三权分立) 当代西方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目前世界上大约还有40多个在位君主作为国家元首,他们都是以世袭的方式把王位传给子孙后代,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这种政权组织形式的产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结果.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在当代的主要形式是议会君主制. 指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议会处于主导地位,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实行议会君主制的主要国家: 英国、日本、泰国、比利时、西班牙、瑞典、挪威. 民主共和制 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的类型: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的政府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制共和制的政府与议会互相独立,相互不能兼任职务.议会制共和制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而总统制共和制由总统选举结果产生政府.实行议会制共和制的主要国家有:意大利、德国、芬兰、奥地利、印度、新加坡等.
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迁、埃及、印度尼西亚等. 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的管理形式.其原因主要是:他更能适应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比君主立宪制更进步,不带封建色彩. 4、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中央集权机关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国家结构是什么?单一制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 世界各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依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分为两大类: (1)单一制.
单一制国家,就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全国只有一种宪法,公民只有一个国籍;全国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域,各行政区接受中央政权机关的统一领导;国家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也是国际交往中的单一主体.
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等. (2)联邦制. 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联盟国家.
除有联邦中央政府外,联邦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除有联邦的宪法外,联邦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宪法;在对外关系上,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但有的联邦国家也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国. 联邦制国家的权力是它的成员单位让予的;单一制国家地方的权力是中央授予的. 美利坚合众国 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
联邦中央和地方的具体权限,200年来不断有所变化. 5、宪法制度 现代意义的宪法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首先是以宪法的形式规定表现出来的.当代社会文明国家几乎都有一部立国治国的根本法,这就是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内容与普通法不同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具有特殊的程序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 (1)主权在民(2)保护私有财产(3)法治(4)分权与制衡(5)保护公民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 (1)主权在民 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2)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法治(government of law and not of men)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它是指统治阶级按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重要的民主原则.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1971年法国宪法序言的《人权宣言》宣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全国人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不应有其他差别,等等. (4)分权与制衡 孟德斯鸠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
他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 行政 立法众议/参议院 司法 提交咨文提出立法建议谈判条约否决议案 在参议院的同意下 任命最高法官和 其它联邦法官 司法审查 司法审查 建立法院 、 规定法官薪水、 控制法院预算、弹劾 建立各行政部拨款推翻总统否决监督财政弹劾 批准条约任命(参院)拥有立法权 (5)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天赋人权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参政权等 6、选举制度 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选举制度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实行民主管理.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 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 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作为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随后的资产阶级国家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不论西方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怎样不同,一般说来它们的议员和政府首脑,形式上都是由选举产生.在政治生活领域中,选举是指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按照一定的形式和程序,通过投票方式,选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的人.现代民主国家通过选举这种程序,以选举中表达出来的人民的愿意,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0速山地车能骑多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