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名记者一名称职的体育记者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要怎么成为一个体育记者”
提笔写这篇博客之前,我发现自己又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没写过博客了。一直到那天我收到一条私信,只有简单的一句话:“要怎么成为一个体育记者”。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了。入行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被向往这个行业的孩子们问到这个问题,一次一次又一次。我单独回答过其中的一些,也公开回答过其中的另一些。最常见的问题是这样的:学什么专业才能当体育记者?你是怎么当上体育记者的?我能成为一个体育记者吗?……
作为简单的回答,回顾我之前入行的道路,总结出来大约是这样:成为一个篮球记者=一定的专业积淀(篮球知识 文字表达能力 英语水平) 人际关系 对篮球和这个行业的热爱(听起来很虚,但这种热爱才能支撑你) 些许运气。
专业积淀的部分,我想,不用多说了。你要看过足够多的比赛,了解足够多的历史,学习球场外的知识(比如简单的医疗常识、NBA劳资条款,又称CBA[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等等。弱弱说一句,听到CBA就觉得是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的,真要恶补一下专业知识了)。除了篮球的部分,除非你是一位电视台记者,否则你的中文写作水平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英文的听说读写也是一样。
人际关系,是做篮球记者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Yahoo记者Adrian
Wojnarowski,不仅我们非常崇拜他,美国当地记者也都承认他是最专业的。比如Hoopsworld的记者Alex
Kennedy就曾经在一次类似于微访谈的环节直接表达了“Woj是最棒的!”这样的态度。“他就是最棒的。我认识Woj很多年了,他绝对配得上如今的成就。在对待工作上,他非常非常努力,而且他好像谁都认识。或许我不能代表其他记者,但他绝对是我非常敬佩的人,他的工作简直无可指摘。”
我个人在美国期间只在全明星周末和总决赛期间见过Woj两次。他并不常常出现在比赛现场,但是圈内很多大新闻都是他最先爆料然后其他记者再慢慢确认这样一个模式。他年纪不算很大,大约40岁出头(1987年高中毕业),但是他在这个行业里有着很多记者无法比拟的"source"。
或许你认为,中国记者很难在美国获得自己独家的source,那么我们来谈一谈入行所需要的人脉。
前文提到过的Hoopsworld的记者Alex
Kennedy在谈到他入行的故事时时这么说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想成为一个体育记者。在我14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给一些小的NBA网站做兼职。那时我向魔术队的公关部门申请了采访证,而魔术公关部的人都非常友善,他们允许我在没有证件的情况下去报道比赛。而这也就意味着一些假期中所进行的比赛、或一些小城市的球队来打客场时,我就能去随队进行报道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当初那些人没有给我这个机会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我。而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我确定了自己想以体育记者为职业。我热爱报道比赛、热爱采访球员、热爱撰写报道。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一直继续报道比赛,并逐渐与联盟中的球员、经纪人、球队经理以及教练等人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一直到4年前,Hoopsworld决定雇佣我作为他们的NBA记者。”
看完美国记者的入行经历,再谈谈我个人的入行经历。我还在高中的时候,就喜欢上篮球,并且那时我就是高中校队的随队记者,每当有比赛,我都会带着相机和采访机去现场看球,赛前赛后也都会对球员和教练进行一些采访。虽然对于很多正在看这篇博客的人来说,校园篮球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对专业程度没有太高要求的环境里,我渐渐学会了如何与采访对象打交道,以及如何写稿。
但这毕竟是“自学成才”。我还记得我大学期间,就想要进入专业的篮球媒体。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曾经给一个专业的篮球报纸的前辈写过求职的邮件,而那位前辈让我写一篇当晚CBA比赛的报道。我写了一篇,反复推敲,自认为满意了才发过去,然后得到的反馈大意如下:“我要你写的是报道,不是评论。一篇专业的报道首先应该交代新闻的六个要素,通篇都是对比赛客观的报道与描述,而不是加入个人的评论。如果你常看美联社赛后的recap,你就不会写出这样一篇东西。所以我知道你是不看的。”
坦白说,我也是从那次之后,才学会了看英文的新闻,尤其是美联社的recap。虽然这些战报都是比赛之后很快就写出来的,但它们确实是最好也最标准的学习模板。战报的开篇就会介绍清楚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随后会有展开的报道,有人物引语,有细节描述,但通篇没有个人的主观评论。
这只是新闻报道最粗浅的学习,但如果没有最初那位前辈的指点,我这个自学的过程会开始得更晚。
以上,有些跑题。后来我入行确实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在,但也源于我在努力想要成为篮球记者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包括很多贵人。他们中的一些现在还在这个行业里,有些已经转行去做别的工作。但“人际关系”绝对是这个行业里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没有之一。
热爱,这个词我说过很多次,我也承认它真的很虚幻。但是如果不是真心热爱篮球,热爱篮球记者这个工作,我就不会一直不放弃去寻找一个进入这行的机会。我也回答过很多次,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国际贸易”,毕业之后,身边的很多同学去了外企、海关、银行……等相对来说专业更加对口的行业。而我,因为对篮球媒体孜孜不倦的向往,抱着不进篮媒不罢休的念头最终得以如愿,当然,这个过程中,必须感谢我爸爸妈妈的支持,他们没有催促我赶紧找份工作,而是鼓励我去找自己真心喜欢的工作。所以毕业之后,我有差不多半年多在家吃闲饭的日子,如果不是爸爸妈妈的支持,我的追梦道路不会那么顺遂。
当然,做了这行,你会接触到一些作为球迷接触不到的部分,大部分是很有趣的,但也有一些真相,会让你怀疑自己的初衷。
比如最近《俄勒冈人》的开拓者随队记者Jason
Quick宣布,自己不会再继续报道开拓者的新闻,转而报道俄勒冈大学的橄榄球队的新闻。“我感觉自己对NBA的很多方面都失去了信心,我看过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一个球员告诉你,他会在晚上睡觉前亲吻自己的孩子,你会全心全意地相信他,然后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但在后来的客场之旅中,你就看到他搂着一个陌生的女人……这让我非常沮丧。事实上,你会经常听到这些人说出类似的话……所以现在我的感觉就是很难再相信他们说的任何事情了。当然,也有过让我发自肺腑的开心的时候,比如2008-09年,那时候开拓者曾打出了13连胜,这是我随队期间最开心的时光。而在那段时间里,球队有一批拿新秀合同的球员,我亲眼看到钱是如何改变一个球员、如何改变他们的态度。仔细地想过这些问题,我会觉得这伤害了我之前对他们的好感。(http://www.blazersedge.com//4642080/interview-the-oregonians-jason-quick-discusses-leaving-blazers-beat)
我了解Jason
Quick的感受,在做篮球记者这几年中,我也听到或者看到一些让我吃惊甚至震惊的故事。但或许我还没有Quick工作的时间长(他已经跟了开拓者13年),所以目前为止,我还在享受这份自己所热爱的工作。
最后,关于运气。我从不否认自己在入行时以及随后的工作中有一些运气的成分。我也认为运气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当然我知道,就像那句被说俗了的话,运气不会眷顾没有准备的人。所以对于我的运气,我很感谢,也坦然受之。
谨以此文祝贺Kobe
Bryant35岁生日。就像2011年那次专访时我告诉他的:“因为你,我才选择成为一个篮球记者。”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开心并享受如今这份工作的我。谢谢老科,生日快乐,我爱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根本不需要读什么新闻系_王旭的王_传送门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根本不需要读什么新闻系
迈克·华莱士这两天媒体人的朋友圈特别热闹,一篇评价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气质的文章被广泛传阅,涉及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七所高校。其中对中国传媒大学“浮躁、功利、不读书”的评论,引爆中传老中青三代学子们的朋友圈。这篇文章引起中传学子们的普遍反感,大家纷纷撰文进行驳斥,我的一位朋友分析称,这是挑软柿子捏,因为中传出来普遍做电视,在纸媒这样靠笔杆子说话的圈子里没有话语权。有意思的是,当天就有人在中传进行“广院学生的阅读量”的数据调查。关于这个纷争,无论中没中枪,只要是做新闻的,尤其是新闻系毕业的学生,都想掺和其中一抒己见。作为一个在媒体圈摸爬滚打了12年的老兵,我想说的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根本不需要读什么新闻系。在我看来,读不读新闻系和你能不能成为优秀的记者,完全没有必然关系。有时候执迷于新闻系的这个出身,恰恰会让你禁锢其中无法自拔。就像中文系很难出产作家一样,这是一个道理的。我见过很多非新闻系背景的优秀记者,他们在思维方式和眼界上更有优势,思考问题更透彻,并且总有出人意料的发现。非新闻系毕业的大咖,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人麦克·华莱士,他采访过邓小平、江泽民等世界元首,以其以我为主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而著称,被称为新闻界的良心。华莱士在密歇根大学读的是法学博士,跟新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在中国读新闻系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互相帮助资源共享。大家就读于一个学校一个系院,毕业后在就业方面有相当的优势。已经在新闻单位扎根的师兄师姐们可以将师弟师妹招聘进来,安排到一个不错的岗位,这是非新闻系学生想都不敢想的。在资源共享方面,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件事——体育媒体圈最有名的是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这个学校新闻系的从业者共享一个邮箱,里面有全国各地师兄弟们撰写的奥运会报道,你只要有用户名密码就可以任意取用,署不署名都没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近亲繁殖式的体育报道,让中国的纸媒体育版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几乎没有什么可读性。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因为记者是一个靠奔走,更靠脑子才能做到极致的职业。一个好记者是在一次次残酷的采访中历练出来的,学校并不能给你什么成为好记者的标准,因为你遇到的师长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过新闻从业经验,他们告诉你的都是纸上谈兵。一个年轻人进入新闻行业后,会发现以前学的那些东西完全派不上用场。如果你运气好,遇到一个愿意指点和帮助自己的优秀前辈比什么都管用,这样的老记者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拜托英文一定要好,经常去通读国外牛逼同行的报道,不仅学习人家的习作方式,还有思维方式。相比于新闻系毕业生,其他系院的有着突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更容易成为好记者。因为好记者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定要成为自己行业内的专家,你不但要了解行业,视角还要尽量比从业者更独到,看透行业的规律、问题和发展大势。任何一个离开新闻媒体进入本领域工作的人,能力极致者应该具备行业操盘手的能力。否则你的报道如何让人信服。你如果是体育记者,至少你平时要热衷参与体育运动,有一项很擅长的运动;如果你是财经记者,你应该擅长炒股,一份企业财报轻松就能读懂,并且发现其中的猫腻;如果你是法制记者,你应该通读宪法和自己本领域的法律法规,如果可以,建议你去参加一次司法考试;如果你是娱乐记者,你至少要唱得一手好歌,或者擅长一种表演。以上是对一个好记者的基本要求,你必须发自内心热爱这个行业,你才能做好这个领域的记者。牛逼的记者在读书阶段最好是某特定专业的学生,好学之人在进入新闻媒体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很多专业知识,他们只需要重新学习新闻操作规范和一些表达方式即可。至于那些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往往大学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徒有一身空泛的理论,一到实践现场就晕菜。一个好记者还必须要有强大的个人意志,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由自己掌控,决定它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一个好记者不但要为客观负责,还要为自我负责,经常要在客观和自我,客观的自我和自我的客观之间切换。记者其实是一个对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职业,只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舆论管控的国家里,记者的能力普遍自我矮化。记者要么沦为只会发通稿的喉舌,要么成为混日子的复读机,他们的报道从本质上说毫无生命力。做过记者才明白,挫败感和成就感会陪伴你一生。从未有一个行业会像中国的新闻从业者这样无力,但如果你是个勇敢的斗士,你同样会收获无上的荣誉,那种成就感毕生难忘。当然我从来不愿意将记者职业神圣化,这只是一个需要你用良心来对待的行业,同医生和老师没有区别。随着民智的开启和舆论权威主义的消解,记者成为一个越来越不被尊重的职业。这个以说真话为己任的职业,经常快连自己都看不懂自己了。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标准上找到弊病,我们这个国家就是各行业的标准太低,记者不过是这种弊病的受害群体之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你可以很艰难地工作,你也可以混。记者行业在中国没有多少可成长性,你能奋斗的重点可能只是总编辑这个位置。很多人多年以后发现,自己除了写稿子,什么都不会干。这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一个真正优秀的记者,是从来不需要担心转行的难度,因为你自己就是专家。好多年轻人都问过我,做记者到底怎么样。我说这是一个干了可能后悔一辈子,不干一辈子后悔的职业。如果你没有强大的热情和牺牲精神,谨慎选择这个职业。我总是跟朋友开玩笑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做传媒。记者就是一个跟悲剧打交道的职业,所以悲观一点看待这个职业的前景,总是没有坏处。这个世界已经被泛滥的娱乐化包围,你所拥有的理想经常会被现实无情嘲弄。华莱士曾解释他眼中记者这一职业的价值:“在理想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光荣的,但是这不是世界真实的样子。记者的声誉是通过搬开石头,发现下面藏着什么来建立的。”如果你下定决心做一名好记者,那么祝贺你的勇敢。把华莱士的这段话送给你激励你。做了这个职业后你就会发现,人总是需要一点理想鼓励自己穿过寒冷的冬夜,因为要等待太阳升起,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声明:所有文章都是本公号原创,如需转载引用,必须在后台申请授权。 微博号:王旭的王微信号:wangxudewang 这个公众号的前身是“旭托邦”从不重复他人传播的陈词滥调用犀利的视角解读人性和社会带你牛逼带你飞的毒舌艺术家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如果你觉得作者不错并想打赏,请点击下面二维码操作。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王旭的王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1月25日 13:28
王旭的王 最新文章Sina Visitor System大风号出品
如何做一名称职的体育记者?这5节课教你与大咖谈笑风生
原标题:如何做一名称职的体育记者?这5节课教你与大咖谈笑风生想要成为一名真出色的记者,我们需要将采访技巧打磨成一种艺术——María Martin成为一名体育记者,亲历那些无尚荣光的体育时刻,是许多人的梦想。手持话筒、录音笔,与自己倾慕已久的体育明星谈笑风生,听起来就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时刻。一直以来,有不少人来问圈哥——生态圈作为一个从公众号起步的新媒体,怎么采访到这么多体育圈的重量级嘉宾?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做好这些重量级的采访的呢?这次,生态圈推出课程【体育新媒体记者的采访手册】,用5节课的时间,来系统的解答这一问题。适合谁听?如果你热爱体育,有着一个体育记者梦如果你正运营体育新媒体,但内容仍是闭门造车如果你已入坑,但迟迟不得采访要领如果你频频跨界采访,但始终get不到体育咖的点那么,你应该掌握采访前究竟需要哪三大准备?采访提纲究竟有什么用?现场采访究竟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如何选择抛出问题的时机 等这些技能。为什么你需要这门课?话筒是记者的枪,采访是记者的战役。每一名记者,需要通过采访获取信息、扩展从其他信源获取的信息,以此挖掘事件的真相。内容可信度不高,真实性令人质疑,一直是新媒体行业的死穴,尤其是对于那些白手起家的自媒体平台,往往只被视为内容的搬运工。因此,通过采访获取一手信息,是新媒体机构建立内容壁垒、提升公信力的有效方式。不仅如此, 新媒体所生产的采访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Q&A形式,而是基于采访信息,再加上分析、思考的深度稿件。对于新媒体工作者而言,做采访的技法,就变得尤为重要。讲师是谁?陈点点,体育产业生态创始人,北京体育大学学士与拉夫堡大学体育管理硕士。曾供职于Sports Revolution体育营销公司,负责斯托克城、西布朗两家英超俱乐部中国区媒体业务、体坛+专栏作者、TalkSport英超中文解说员。参与体育人物、赛事采访,主持体育论坛峰会百余次。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体育产业生态圈央视体育:冬日那是个称职记者 不会做调整
11:17:58 来源:  
作者:徐景升  
  9月1日,足球评论员董路写博客质疑央视记者冬日娜对刘翔采访的过于“冷”,并且问了很多无厘头,比如:刘翔的比赛服的号码是441,冬日娜的就把4+4+1等于9跑道联系在一起。今天上午,央视体育中心主任江和平表态,冬日娜在采访上没有问题,不会对其进行调整。
网易2008奥运报道 9月4日讯 本来田径世锦赛刘翔夺冠是一件很是开心的事情,但央视记者冬日那对刘翔的全球独家直播采访却遭到了很多国内观众和网友以及体育圈人的不满,足球评论员董路更是以博客的方式点出其问题所在,对此,网易奥运第一时间连线央视体育中心主任的江和平,江和平表示冬日那的工作没什么问题,不会对央视以后跟刘翔的记者作出调整。
江和平:冬日那采访源自个人发挥 很称职
自己的下属这样在网络、报纸等媒介上热炒,作为央视体育中心主任的江和平先生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笔者随即拨通了他的电话,不过遗憾的是,江主任并没有看过和知晓董路写的这篇博客,但他表示,冬日那的工作没什么问题,不会对央视以后跟刘翔的记者作出调整。
江和平主任首先表示,自己并没有看到董路写的质疑冬日那采访的博客,他强调冬日那在现场对刘翔的采访问题并不是“后方”的指示或者中心制定的采访问题,所有的采访问题都属于冬日那的个人现场发挥。
而在谈到对于冬日那怎样评价的时候,江和平主任说:“她是一个很称职的记者,工作做得很认真。”随后,江和平主任表示,这次的事情不会对冬日那以后继续采访田径以及刘翔的工作有什么影响,央视体育中心也不会考虑对于田径专项记者进行人员调整。(徐景升)
网易奥运专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最新事件:
此前报道:
同行评价:
本文来源:
作者:徐景升
残奥精彩推荐
网易百城记
今日网友最爱奥运新闻
体育热点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成为一名记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