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打了深狗静脉注射部位图解的部位,为什么要减少该部位的被动运动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4则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4则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范文一》
一、预防在邻近四肢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此外,有下列几种预防方法:(一)机械预防方法 国外采取跳板装置或充气长统靴,或电刺激化使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全发病率。(二)药物预防法 主要是对抗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应用的方法有两种:1.右旋糖酐1975年Grubr认为右旋糖酐的预防作用在于: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③增加血栓易溶性;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常用的右旋糖酐70(平均分子量7~8万)和国内常用的右旋糖酐40(平均分子量2~4万),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近年来,国外采用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深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二、预防1、戒烟,控制原发病 2、偏瘫患者避免患侧输液 3、尽量避免下肢输液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5、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6、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重新建立静脉通道7、尽量减少扎止血带的时间 8、推广普及留置导管针9、高危人群术后常规抗凝治疗 10、尽量避免术后无指征应用止血药11、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大手术后的病人应抬高下肢20-30度,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12、对高危因素或高凝状态的病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增加活动量,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h就应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在床上做屈伸运动,不能活动者有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深静脉血栓预防范文二》
一、概述l,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即VT正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2种临床表现形式。2,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静脉最常见。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DVT是PE栓子的主要来源。3,P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随着DVT和肺栓塞(PE)发病率的增加,其危害性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对DVT的治疗已被各科医师重视。然而,国内对DVT和PE的预防、重视程度及治疗策略还远不如西方国家。一、 DVT发病率不断增加在美国,DVT的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居第三位。过去人们认为亚洲人DVT及PE发生率低,但据不完全统计,情况并非如此。由此可见,亚洲人的DVT好发部位、临床症状和高发人群与西方人群无明显差异,且发生率并不低于西方国家,但西方国家DVT高危病人接受预防性治疗的比例占17%,而亚洲国家仅为6%。二、 DVT危险因素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Virchow早在1856年就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流缓慢、郁滞,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均可导致高凝状态。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三、 围手术期与DVT1. 手术前: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少、郁滞。(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误扎静脉,静脉阻塞、静脉外伤或者是静脉管壁和内膜损伤,均可激活凝血机制诱发血栓。(4) 任何原因所致休克,手术时血压的波动、出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均可因低血压时间过长而使血流滞缓。(5)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凝块;血管损伤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组织损伤和发生炎症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损伤内皮细胞,诱发静脉血栓,如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可刺激内皮细胞合成组织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降低血栓调节蛋白。3. 术后凝血机制改变(1) 术后病人常继续禁食、禁水,或病人不思饮食,从而进一步致血容量不足。(2) 术后卧床,制动及下肢包扎是下肢DVT的重要原因.(3) 围手术期止血药物的运用。 (4) 手术后怕出血而停用抗凝药物,致凝血功能增强。 四、 围手术期DVT的诊断 下肢DVT症状隐匿,80%的病人无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下肢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常见体征有下肢水肿,水肿严重时皮肤颜色青紫,其状态与血栓部位(受累静脉)、形成速度和程度有关。 急性DVT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绀或有淤点,亦可发热。严重时,可致动脉痉挛,表现为患肢剧痛、肿胀、股青肿、股白肿,甚至危及肢体和生命。 围手术期DVT诊断难点有: 1. 术后病人常缺乏下肢症状,医师常注意术后刀口情况及原发病,如不注意检查难以发现。2. 即使病人有下肢不适主诉,常易被忽视,尤其是腿部手术病人,骨科医师常认为腿部症状是手术创伤反应。 3. 医务人员对DVT,尤其是围手术期DVT认识不足,查房重点常关心原发病变,及与手术直接相关部位。 4. 病人术后因搬动困难,查体有一定难度。 围手术期DVT诊断确实有一定特点和难度,但仔细检查相关体征,如患肢轻度肿胀、有腓肠肌深压痛或Homan征(患肢足背屈时诱发腓肠肌疼痛),及时发现DVT并不难。必要时也可以依靠辅助检查,如超声诊断DVT,可清晰显示静脉及其内部血栓,反映血液回流速度,其对近端DVT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4%,对周围型DVT的诊断敏感率为88%,准确率达98%。亦有人报告,MRI与静脉造影比超声诊断更有效,敏感率达90%~100%,特异性为75%~100%。静脉造影不仅能明确有无血栓存在,还可了解血栓存在的确切部位和大小,但因其为有创检查,并且造影剂对静脉血管有刺激,故不宜作为筛查手段。 值得提出的另一种检测方法是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RNV),其简便、安全,与静脉造影符合率达76%~95%,但对远端DVT的诊断不如静脉造影,因它对静脉血管无刺激,易被病人接受。五、 重视DVT的预防 1. DVT的高发病率和其隐匿性的危害,促使人们认识到预防DVT的重要性。DVT与PE密切相关,几乎50%近端DVT病人存在无症状PE,同时80%的PE病人被发现患有DVT(包括无症状DVT)。因此预防DVT也是预防PE。 下肢DVT所致PE是无声杀手,PE病人猝死率极高,43%的病人于发病后2小时内猝死,其中10%在1小时内猝死,36%在2~24小时内猝死,发病后1个月死亡病例仅占21%。2. DVT治疗效果不佳 DVT由于不易及时被发现,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同时,DVT所致PE发生率和死亡率高;DVT也可发展成慢性肺动脉高压,成为慢性DVT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管理及血栓后综合征的预防范文三》
本文原载于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12年第1期王丁一 译王辰 校卫生部北京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全球年发病率为1.6/10001。传统观点认为,下肢静脉血栓来源于小腿部的深静脉,并逐渐向近心方向延伸,其症状取决于受累静脉的部位(表1)2,包括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等。此类患者具有发生肺栓塞的危险3。即使接受了最恰当的保守治疗——抗凝治疗和物理加压,仍有四分之一的DVT患者在发病后1年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并有三分之一在5年内复发DVT4。血栓后综合征将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5。一些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如使用导管直接溶栓清除早期血栓——与普通抗凝治疗相比,可能改善DVT患者的预后4,5,6,7,8,9,10,11,12。我们根据近年的指南、队列研究、小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为普通读者回顾了DVT的普通治疗和新型、更积极的治疗手段。目前有3项随机对照试验正在研究导管直接溶栓的结局,本文全体作者参与的CAVA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实验注册号:NCT)。哪些人群易患DVT?静脉的血栓形成需具备三要素: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为上述一个或多个因素,取决于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表1所示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部位2。表2概述了已知的造成DVT的危险因素6。怎样诊断DVT?DVT患者通常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不同程度的皮肤发红或肌肉痉挛。DVT局限于腘静脉时最常累及小腿。当DVT产生于或向近心方向延伸至髂股静脉区段时,患者常表现为整个下肢肿胀,更严重的疼痛和皮肤发红。患肢的活动也会因其沉重感和疼痛而受到影响。重症患者可能发展为股青肿(图1)。图1 股青肿:患者左下肢肿胀发炎,外观呈蓝-红色,疼痛严重。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完全受阻时,最终可引起下肢坏疽由于上述DVT的临床表现对临床评分系统不特异,因此我们开展了诊断性检查。Wells评分用于评估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该方法是一种得到最广泛验证的评分手段(框图1)。Wells评分低于2分的患者发生DVT的危险性低,等于或高于2分的患者近期发生DVT的危险性则较高7。D-dimer检测提示有血凝块降解产物出现,其对DVT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44.7%。该检测的阴性预测值很高,为97.7%,使之成为排除DVT的有效方法8。血液中D-dimer检测阴性和Wells评分小于2分便可排除DVT,无需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9。对于临床表现符合DVT、Wells评分≥2分和(或)D-dimer检测阳性的患者,需要借助影像学确诊。无创性双点式多普勒超声是现阶段诊断DVT的常规影像学方法。与金标准(侵入性静脉造影)相比,此方法在诊断或排除膝关节以上血栓的敏感性为98.7%,特异性为100%,对膝关节以下DVT的敏感性为85.2%,特异性为98.2%10。计算机断层显像(CT)静脉造影及磁共振静脉造影可用于描绘DVT的准确范围(图2)11,12。图2 磁共振静脉造影显示左下肢血栓,自腘静脉延伸至股总静脉;红色箭头所指为血管内血栓的位置治疗DVT的重要性何在?肺栓塞的风险DVT若不治疗,将有50%的患者发生有症状的肺栓塞,在出现最初症状1小时内死亡的危险性为10%。治疗DVT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肺栓塞、血凝块播散和DVT复发13,14,15。血栓后综合征风险此外,43%~47%的患者在有症状性DVT发病两年之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亦有研究报道,髂股静脉DVT患者的发生率更高(>60%)2,16。血栓后综合征由静脉血流持续性阻塞及静脉功能不良引起静脉高压所致,呈慢性进展。近期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低于糖尿病、阻塞性肺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患者会出现下肢沉重感、疼痛,可伴有肌肉痉挛、感觉异常和瘙痒。下肢检查可见水肿,伴有静脉曲张和(或)皮肤色素沉着。根据最新制定并得到验证的Villalta分级(图见网站bmj.com)17可对患者进行分类。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分别有30%、10%和3%的DVT患者发生轻度、中度和中度血栓后综合征,伴有反流的静脉阻塞更显著增加了发病风险18。以下因素往往预示着患者严重的血栓后综合征将长期存在:1个月内发生更严重的血栓后综合征、DVT范围大(如髂股静脉之于小腿静脉)、体重指数高、既往同侧DVT史、高龄和女性等2。静脉溃疡的风险血栓后综合征患者有3%~5%发生静脉溃疡,该病通常疼痛严重,对治疗反应差且易于复发19。静脉溃疡会极大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高昂的医疗费用。图3所示为一血栓后综合征患者的静脉溃疡病。图3 下肢静脉溃疡。活动性溃疡是血栓后综合征最严重的表现形式。溃疡附近可见深红色色素沉着和痛性皮肤增厚(脂性皮肤硬化)目前DVT的标准治疗是什么?DVT的标准治疗手段是即刻开始抗凝治疗,应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及后续口服抗凝药物。弹力袜加压治疗和早期活动也是保守治疗的一部分20。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基于1A级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制订了指南13,该指南建议患者立即开始抗凝治疗,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至少应用5天,同时使用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持续至少3个月。口服药物的应用时间取决于DVT的病因及血栓能否被清除。单纯抗凝治疗可将肺栓塞风险降至3.8%,DVT复发风险降至30%,血栓后综合征风险降至82%。ACCP指南同时推荐立即开始加压治疗,用加压绷带或弹力袜保持压力30~40 mm Hg,至少持续2年。这一建议也是根据高质量随机试验证据提出的。加压治疗并不能降低肺栓塞和DVT复发的风险,但已被验证可将2年内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的概率降低约50%。指南还建议及早开始活动,在家开展保守治疗也是安全的13,21,22,23。尽管标准治疗手段可降低肺栓塞、DVT复发和血栓后综合征的风险,患者发生肺栓塞、DVT复发(5年内30%)和血栓后综合征(2年内43%)的风险仍在升高。抗凝治疗也会增加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性24,25,26。这便引发了一些研究来探寻治疗DVT的新手段。目前是否有治疗髂股静脉DVT的新方法治疗正在研究中?导管直接溶栓最近的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治疗中血凝块的溶解程度与髂股静脉DVT的长期预后直接相关27。髂股静脉DVT患者与该节段以下DVT患者相比,血栓复发的风险是后者的两倍28。根据此项研究的结果,专家认为,采取更加积极的清除血栓方法可使髂股静脉DVT患者受益最多。全身性溶栓的目的是间接溶解血凝块。一项系统评价指出,其应用可使静脉的通畅性轻度增加,但出现临床相关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很高,故系统性溶栓已不再应用于DVT29。然而,一项针对导管直接溶栓的非随机性前瞻性研究将溶栓药物通过导管直接作用于血栓,发现该方法能够在不造成明显全身影响的情况下安全地溶解血栓,并可同时修复静脉瓣功能,预防血栓后反流(血栓后综合征的另一个危险因素)30。多个非随机研究和两项小型随机对照研究通过比较导管直接溶栓和标准抗凝治疗,发现导管直接溶栓与单纯标准抗凝治疗相比,可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w1-w9。一项对于已发表研究的系统评价提出,导管直接溶栓作为DVT标准治疗的辅助手段可将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从78%降至27%,尽管仍有8%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出现小面积出血并发症。对于髂股静脉DVT导管介入溶栓治疗的小型回顾性研究指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有效问卷表明,成功进行导管介入溶栓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但仍需进一步研究w2,w4。目前正在进行的有3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是研究导管直接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别为挪威的CaVentw10、北美的ATTRACTw11和荷兰的CAVA试验项目),其主要结局评估指标设定为血栓后综合征的风险,这一结果非常值得期待。如果它们能够有力地指出运用化学和机械方法清除血栓可明显减少血栓后综合征并改善临床预后,这将使髂股静脉DVT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机械与化学溶栓治疗相结合目前有多种导管直接溶栓装置将机械动力与化学溶栓相结合(图4),其中有一种装置已被证实可有效治疗外周动脉闭塞w5、大面积肺栓塞w12和急性缺血性卒中w13,w14。研究者通过两个小组的患者对超声加速导管直接溶栓治疗DVT进行评价,得到了具有可比性的结果w5,w6。图4 药物-机械溶栓装置概述。(A和B)EKOS Endowave外周溶栓系统由多腔灌注导管、同轴超声内核和控制器组成,控制器可同时向血栓内发射高频(2.2 MHz)、低能量(0.45 W)的超声波和溶栓药物。超声加速导管直接溶栓在普通导管直接溶栓的基础上克服了操作时间长和药物浓度高的不足。超声能量在体外实验中已被证明能够通过降解纤维基质和显露纤溶酶原受体位点来增加溶栓药物的摄取、提高穿透血栓的能力。(C)Trellis-8导管直接溶栓装置将球囊控制血栓法与药物-机械溶栓相结合。导管置入后,把近端和远端球囊膨起以将血栓隔离,溶栓药物从导管内注入,从两球囊间的多方孔洞排出。然后取出导丝,在两球囊间置入硬质正弦金属丝,再用电池动力发动机以3000 rpm速度转动金属丝,如此便将机械溶栓与溶栓药物结合起来。(D)Angiojet脉冲功率系统采用高速流体流与流体动力结合的方法击碎血栓,从导管入口灌入生理盐水的同时从出口抽吸,在负压作用下将碎片从导管末端抽出。夹住导管出口时,入口可作为机械性'灌注系统'将预先装入的溶栓药物注入血栓中由于目前只有低级别证据支持机械与化学溶栓相结合装置的使用w15,因而需要大样本随机研究对该系统进行评价。荷兰的CAVA项目正在评价EKOS Endowave系统w16。&《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范文四》
  静脉血栓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深静脉血栓(DVT)是由于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进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展为肺动脉栓塞、甚至猝死[1]。大多数DVT形成特别是微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难被及时发现并加以防治。因此,对高危患者危险因素正确评估并提供积极的预防性治疗,能有效减少DVT形成造成的危害。本文就有关DVT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护理进行综述。   1 发病率   DVT是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住院患者中大部分人至少具有一项以上的DVT高危因素,而这些高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能进一步增加DVT发生几率。除血液系统自身病变所导致的风险外,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既往血栓性疾病都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2]。对手术患者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手术持续时间呈正比,1~2h的发生率为10%~20%,2~3h的发生率约为40%[3]。   2 病因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4]。在这三种因素中,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以致病,而必须是多因素组合才导致血栓形成,如创伤、应激、制动、老年患者等,均可使下肢静脉血循环处于相对滞缓状态;静脉介入技术的运用,使DVT的发生率可达30%;肿瘤细胞本身还可以表达与分泌一些与纤溶抑制有关联的蛋白,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栓易于形成[5]。   3 病理生理   静脉淤血是血栓形成的基础。正常情况下静脉内皮具有抗血栓形成功能,但静脉损伤后,内皮功能紊乱可转化为血栓前状态;血流异常主要是凝血酶的激活,并通过内源性和组织因子途径激活一系列酶原的凝血过程,而抗凝血酶与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系统先后被抑制,致使凝血和纤溶失衡或者被激活的凝血状态超过了抗凝血功能,导致血栓前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6]。   4 危险因素   DVT的危险因素:包括DVT既往史、下肢静脉曲张、盆腔手术史、各种创伤、长期卧床患者、急症手术后、吸烟患者、产后1个月内、高龄等。目前认为外科手术是DVT的一个重要诱因;高胆固醇血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7] 等均是DVT相关独立的危险因素;肥胖、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也是形成DVT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5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一侧肢体弥漫性肿胀与疼痛,常见的体征是双下肢不对称和一侧肢体轻度肿胀。严重者皮温升高,股内侧血管呈条索状且有压痛,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应警惕DVT的发生。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差异很大,主要受血栓形成的部位、侧支循环建立、阻塞程度等因素影响[8]。   6 辅助检查   6.1彩色多普勒超声 超声无创检查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其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度达99.17%,特异性80%[9]。   6.2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显像(RDV) 是无创性检查,诊断的准确性达80%~90%,灵敏度在90%以上。   6.3加压超声成像 通过探头压迫观察等方法,能及时发现95%以上的近端下肢静脉血栓。   6.4螺旋CT静脉造影 是目前临床较新的DVT诊断方法,能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及下肢深静脉状况。   7 预防   尽早识别高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是防止DVT发生的关键。对于高危险群体应强化DVT预防的观念。根据早期预防优于治疗的原则,对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应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目前预防DVT的措施主要包括基础预防、机械性和药物三种预防措施。   7.1药物预防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普通肝素、LMWH、维生素K拮抗剂等。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优势是使用简便,大多无需监测[10]。国外也有研究[11]认为在创伤后36h以内和术前12h即可进行小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7.2机械性预防 运用机械性原理在不增加出血倾向的前提下能明显提高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和流量。   7.2.1循序减压弹力袜(GEC) 循序减压弹力袜可增强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改善血液瘀滞状态[12]。加拿大有一项针对3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13],使用长及大腿的抗血栓弹力袜对于降低血栓发生概率要明显优于长及小腿的弹力袜。弹力袜尺寸要适宜,过紧会加重静脉淤血,引发红肿和损伤;过松则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此方法简便,目前临床使用广泛。   7.2.2周期性充气压力泵(IPC)和下肢功能锻炼器(CPM)的运用。IPC通过诱导下肢被挤压和未被挤压骨骼肌的血管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异构重整,分泌更多一氧化氮,起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14]。Broderick等[15] 研究显示,DVT患者应用电刺激仪后最大静脉血液流速增加了200%,平均静脉血液的流速增加60%。Yokote 等[16]通过对日本THA术后患者应用系统机械性预防措施,证实其预防DVT安全有效。   7.3基础预防及护理措施   7.3.1早期预防性床上活动可以加速静脉和淋巴回流,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中应加强对各类危险因素的全面评估,对具有高危险性因素和多危险性因素的患者[17]需重点早期预防。早期向患者讲述DVT形成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下肢主、被动肌肉关节按摩、活动,指导其在床上行患肢远端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开始3~5次/d,5~10min/次,循序渐进,可有效降低DVT发生风险。   7.3.2饮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及高胆固醇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忌辛辣食品。指导每日做腹部环形按摩,养成定时排便,以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7.3.3为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输液和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穿刺,同一静脉、同一部位不宜反复多次穿刺;如出现静脉炎反应,应重新穿刺。   7.3.4加强心理护理 患者的不良情绪往往直接影响疾病发生和转变[18],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性而自觉戒烟。告知患者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7.3.5肺栓塞的临床观察及处理 手术后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发生率约为20%左右。发生DVT后1~2w内病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护理过程中患肢禁忌按摩、热敷和挤压,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如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需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协助进行抢救和溶栓治疗。   7.3.6强化健康宣教 DVT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与患者对DVT的认知密切相关。护理中应重点加强对高危因素患者的健康宣教,使其主动配合治疗、预防和护理,避免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在普通人群中也应加强宣教,包括鼓励适当运动、减体重,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积极治疗、控制各项基础疾病等,减少诱发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8 各种预防措施的联合应用   采用机械性和药物双重预防,集两者预防的优点,其效果优于单项措施的应用,如LMWH+GEC、GEC+IPC等方法,能明显降低DVT的发生,且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DVT发病具有隐匿性,且DVT的危险因素存在于患者群体中,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DVT的防治涉及多个方面,其发病风险的准确评估和早期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尤为重要。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通过应用基础、机械性联合药物多种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版),):33-34.   [2]卓新杰,王瑞华,周健,等. 腹部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3491.   [3]陈明霞,杭菲,王君波.渐进式压力长袜在预防普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104.   [4]宫瑜于红.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5]高淑丽.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21例[J].临床医学,):71-72.   [6]Charles T, Esmon; Basic mechanisms and pathogenesis of venous thrombosis[J].Blood Rev,):225-229.   [7]Hill J,Teasure T,Reducing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pu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ummary of the NICE guideline[J].Heart,):879-882.   [8]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J].中华内科杂志,):788-792.   [9]李少军.彩色多普勒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472-473.   [10]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35-238.   [11]Dahl 0E,Quinlan DJ,Bergqvist D,et a1.A critical Appraisal of bleeding events reported in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revention trials of patients undergoinghip and knee arthropasty[J].Thromb Haemost,):.   [12]曹化,居克举,倪桂华,等.弹力袜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333-335.   [13]Clive K,Matrin 0D.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 to preven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ospital:evidence from parients with stroke[J].Pol Arch Med Wewn,2011,12l(1-2):40-43.   [14]Wang W z,Fang X H,Stepheson L L,eta1.NOS upregulation attenu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the late phase of isehcmie preconditioning in skeletalmuscle[J].J Northrop Res,):578-585.   [15]Broderick BJ,Kennedy C,Breen PP,et al.Patient tolerance of neuromu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NMES)in the presence of orthopaedic implants[J].Med Eng Phys,):56-61.   [16]Yokote R, Matsubara M,Hirasawa N,et al.Lsroutine chemical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really Necessary in a Japanese population[J],J Bone Joint Surg Br,),251-256.   [17]吕梅叶. 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117-119.   [18]爱平.老年性髋关节骨折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3.编辑/金昊天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静脉穿刺部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