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体育教师年度考核天份,应到哪里进行考核。

北京中招体育过程性考核占10分_新浪教育_新浪网
北京中招体育过程性考核占10分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京京) 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中考体育总成绩为40分,与以往一样,过程性考核成绩占10分。
  记者近日从部分中学获悉,有些初三生只顾埋头苦学,不认真上体育课甚至逃课。按市教委有关规定,初三体育课表现要计入过程性考核成绩。因此,初三生要重视体育课。
  过程性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成绩,主要考核体育课的出勤率;另一部分是平时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主要考核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两部分考核成绩相加除以2,即为学生该学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初三两学期成绩之和,即为考生过程性考核的总成绩。
  考试院中招办有关负责人说,现场体育测试原始成绩不单独进行“四舍五入”,而是与过程性考核成绩相加后再处理。按规定,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将学生的体育课出勤情况和体育考试成绩情况在校内公示7天,并要有家长签字认可。中考体育过程性考核于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结束,成绩公示后统一上报考试管理部门,并计入考生升学总分。
  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室主任马凌说,初三生两学期都要计算体育课出勤率,考生不要随便放弃。出勤率占中考体育过程性考核成绩的一半,缺失了这部分记录,意味着考生初三一年的过程性考核成绩不及格。此外,每学期还要进行教学考核。考生如果长期不上体育课,这部分也很难拿高分。
  据悉,按规定,因残疾丧失运动能力而不能参加体育测试的免考生,要凭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残疾证书办理相关手续。重度(一级)残疾和中度(二级)残疾的学生,不要求参加体育锻炼,过程性考核直接记满分10分。轻度(三级)残疾学生,学校不对其体育课成绩进行具体考核,但有义务根据这类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锻炼时间和内容。该类学生要保证每周参加3学时的体育锻炼。每学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累计达到50学时者,过程性考核成绩记满分10分;每学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累计超过30学时而不足50学时者,过程性考核成绩记8分;每学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累计超过10学时而不足30学时者,过程性考核成绩记7分;未按要求参加体育锻炼或参加时间累计不足10学时者,过程性考核按总分的60%(6分)记录。其他无残疾证书而办理免考免修体育的学生均按因病免考免修体育的规定处理。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点击查看与《》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电话:010-&&|&&&&|&&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不支持Flash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体育考试试卷.doc 7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xe600;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体育考试试卷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2、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要从()() 和()等三个方面去评价。
3、耐久跑中的途中跑,要求????? 的节奏与????? 节奏相配合。
4、决定投掷项目远度的因素为出手的??????? 、??????? 、????? 。
5、行进间跳远的四个技术环节是______、????? 、????? 、
6、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相互作用。骨骼起着????? 的作用,关节是运动的????? ,肌肉收缩是运动的??????? 。
7、标准篮球场长??? 米,宽??? 米,篮球圈上沿高??? ,场中圈直径??? 米
8、排球场长()米,宽()米,进攻线距中线??? 米;足球点球点距球门??? 米。
9、田径场上的场地、器材的长度或宽度是1.22米的请列举出两个
10、1894年法国教育家() 建议恢复奥运会,1896年在() 举行第一届。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 。
二、??? 判断题(每空2分,共计20分)
1、排球比赛中A队队员在接发球时,用脚将球踢到了对方场内,裁判员判其违例。(? )
2、在接力跑中,每个接棒人都应沿跑道的内侧跑进。? (? )
3、体育评价应实现多样化,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4、径赛的距离应从起点线的后沿量至终点线的后沿。????? (? )
5、跳远比赛中只要触接到跳板前沿红线就判试跳失败。??? (? )
6、投掷比赛中丈量成绩以1厘米为最小单位。??????????? (? )
7、篮球比赛中持球队员身体部位触接端线或边线均判出界。(? )
8、排球比赛中后排队员不得参与进攻。????????????????? (? )
9、以时间计算成绩的项目叫田赛,以高远度计算成绩的项目叫径赛。 (? )
10、间歇锻炼法是指重复锻炼之间有合理的休整,它是提高锻炼效果的一种常用方法。(? )
三、??? 简答题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什么?(8分)
2、??? 体育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10分)
3、??? 简述体育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6分)
4、??? 学校体育应从哪些方面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8分)
四、??? 问答题(18分)
正面双手投掷实心球是近几年苏州市中考体育项目中从未缺过的项目,请叙述其动作要领(5分);并详细分析其用力的顺序及方法(5分)、你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步骤(手段)(8分)。
初中体育教师招聘理论试卷答案
一、??? 填空题
1、身体,健康??2、身体,心理,社会适应3、跑,呼吸?4、速度,力量,角度
5、助跑、起跳、腾空、落地?6、杠杆,枢纽,动力
7、28,15,3.05,1.8???
8、18,9,3,9.15
9、跑道宽,跨栏架(踏跳板) 10、顾拜旦,希腊(雅典),罗格
二、??? 判断题
1??2???3???
×? ×?? √??? √??? ×??? √??? √??? ×??? ×??? √
三、??? 简答题
1、答: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答:1、循序渐进的原则;2、全面锻炼的原则;3、经常性锻炼原则;
4、区别对待的原则;5、准备与整理活动原则。
3、答:1、体育运动对骨骼结构与机能的影响;2、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3 、体育运动对肌肉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4、答:1、打好身体基础;2、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锻炼、评价;
3、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养成锻炼习惯;4、培养自我体育意识。
专业基础知识部分
一、判断题(判断对错,对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跑一般分为起跑、途中跑、终点冲刺三部分。()
2.跳高技术分为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部分。()
3.现代体育教学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淡化教师的主导性。()
4.学前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是为后续的体育打下基础。()
5.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反应的是一节课时间是否合理利用,而体育课的密度反映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的程度。()
6.体育态度不具有稳固和持久性。()
7.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8.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
9.篮球运动起源于美国,由美国人奈·史密斯在1891年发明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您访问的头条不存在,请尝试其他页面~写评论发布提到 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用户举报热线: | 单位: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492号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首得62.9分
影响青少年健康三大问题:静态多、使用电子产品、中高强度活动少
&&&&来源:&&&&
上海11月28日电 (记者姜泓冰)“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健身指数”今天发布,总体得分62.9。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活动处于“被动”状态。静态生活时间过多、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偏低,都是影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障碍。
这一指数由上海体育学院“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团队”借鉴国际有关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评估的先进经验在国内首创。他们面向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家长群体,通过11万余人的大样本抽样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并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指数计算。该指数由体育健身环境、体育健身行为、体育健身效果三个维度构成,包含10个二级指标、39个观测指标的统计体系。
经测评,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2.9分。其中,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66.7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8.5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76.3分。
“得分不太难看,但现实不容乐观。”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表示,以往为提升儿童青少年体制健康水平,已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收效往往没有花费的力气大。指数评估结果为创新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从2017年起,上海将进一步探索把整体性指数评价转化为青少年个体体育素养评价的现实路径,这一评价与高考升学、招生挂钩,以此引导形成积极的育人导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汉升认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主要依托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近年来,体育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它能够占用的时间还是相对局限。加上城市学校体育场地空间有限,拓展也越来越难。根据这一指数,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两项都已获得90分以上的高分,其他活动方式的得分仅14.9分(社会性的组织化体育活动)和22.3分(个体的自主体育参与)。同时,在衡量学校健身环境的指标中,“场地充足度”的得分只有61分。这一结果显示,上海市学校体育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体育参与空间的余地相对有限,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亟待其他渠道的支持和社会协力,包括“家长表率”和“社区环境”等。
数据测评表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质水平得分高于体育健身技能和体育健身意识得分,呈现“倒挂”态势。这说明目前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活动处于“被动”状态。静态生活时间过多、过度使用智能电子产品、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比例偏低,都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黄汉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从“经验化操作”向“科学化操作”的问题,比如弄清年复一年每周3节几乎同样节奏的体育课到底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哪些实际的效用,用什么有效的证据来证明这些效用?每天锻炼1小时到底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
基于指数研发的理论成果,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还提出了衡量青少年个体体育健身水平的“体商”概念,包含了体育意识、知识、技能、行为、结果等要素。
指数发布的同时,“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也在上海体育学院揭牌成立。
(责编:杨磊、胡雪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体坛酷图|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效仿他人”与“成为自己”——东西方教育理念
曾经有这样一个黑人男孩,在纽约郊区的中产阶级社区长大,他在学校课业优秀,还与许多黑人孩子一样具有体育天份,一直是篮球等学校运动队的干将。其家长希望他能走不少黑人的成功之路——成为体育明星,或者以学业和体育优势进入名牌大学,将来当律师医生之类的职业精英。中学时代,他在放学后参加了校外少儿组织“男女童俱乐部”(Boys & Girls Club),体验五花八门的活动以增长见识丰富兴趣。男孩发现,自己尤其喜欢“演剧”并且很得要领,从而参加了该俱乐部的戏剧组,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专业人士的指导,这成为他学习表演艺术的启蒙课。高中毕业申请大学时,他打算主修表演并以此作为将来的职业,却遭到父母的反对。家长认为,一个黑人,想在美国演艺界获得成功谈何容易!一面是家庭的期望和现实的考虑,一面是自己的兴趣与理想,何去何从?是他所在的少儿组织,不仅给予了他专业的启蒙,也在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给予这个少年作出决定的力量。很多年后,这个已经享誉好莱坞的当年男孩,在颁奖盛典上接过了一座小金人,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影帝称号的黑人影星!
&在丹佐.华盛顿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桂冠的次日,我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了对他少年时参与过的那个“男女童俱乐部”一位主任的采访。当年,正是这位指导主任的鼓励,促使小丹佐做出了人生正确的选择。记者问这位为弟子成就不胜骄傲的主任,当年传授了何等密经?已上了年纪却仍然在为此少儿团体做义务服务的黑人主任说:“当丹佐因受到家庭阻力来找我拿主意时,我并没帮他做决定,而只是告诉他:‘做你自己想做的,而不是你的家长想让你做的’(Do what you want to do,not your parents want you to do)!”
“成为你自己,而不是仿效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而不是为了他人的期望去选择人生道路!”是在美国校内外教育界流行的至理名言,也是美国重视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精髓之一。
记得我的女儿上小学时,我到她学校开家长会。美国所谓的“家长会”其实是老师与每位家长单独约见并介绍其孩子的学业情况,这种“单练”方式也是基于“独特的个性化教育”——避免在家长众多的场合比较学生优劣(而中国学校的家长会往往在表扬批评学生的同时,也令家长跟着孩子或者洋洋得意或者脸上无光)。我那时来美国没几年,脑子里还尽是中国式观念,很自然地问老师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如何,因为我知道美国老师常对每个学生都鼓励夸奖,而我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比其他人更优秀。
老师的回答,使我永生难忘:“我们从来不比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其特长,不能说谁比谁更好或更差。”——这就是美国教育理念的核心!
对美国人来说,这种“个体独特”教育学说早已是人所皆知的常理,但对来美国不久的老中却是种文化震惊(Culture Shock)!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被评比、被表扬、或被批评中长大的。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先进落后,中国那套从评“三好学生”到选“劳动模范”的制度也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美国的学校,不仅在教育孩子,也教育了我们这些家长。后来,我逐渐对美国这套以个人为中心,不做横向比较的教育方式有了更深的体会。尤其是接触了美国的校外少儿团体,并成为少儿教育工作者之后,更发现这种“塑造自我”、“不做攀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溶化在整个社会中的,反映了美国主流文化的精髓。
有一个名为“绿色圆圈”(Green Circles)的生动有趣的儿童教育项目,是由美国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发明,后来被包括童子军在内的很多主流少儿组织和学校采纳推广。我和女儿都曾参加过女童军的“绿色圆圈教员”培训,经过培训的中学生和成人有资格指导年幼儿童进行“绿色圆圈”活动,这是中学生们进行社区服务和展现领导能力的极好机会。
“绿色圆圈”的基本内容是:有个小圆圈,内有一个人(自己);当这个圆圈扩大些,包括了家人;再扩大,包括了关系密切的亲友、同学、老师等;再扩大,还有熟悉的邻居、社团或教会的朋友等;再扩大,则有常遇到却不太熟悉者……当圆圈一层层扩大,人的社交范围就越来越广。这个项目的本意,旨在教育孩子善于团结更多的人,与来自不同种族文化背景、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交往。但其基础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女童军培训出来的小教员在组织年幼儿童们参与此活动时,首先贴上最小的圆圈和里面的那个小人,然后会问小孩子们:“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是谁啊?”小朋友们有的说是“总统”,有的说是“上帝”,有的说是“父母”或是某位“名人”等等,也有孩子选了正确答案——“我自己”。这里的答案是唯一的,对每一个人类成员来说,“自我”永远是最最重要的,那一连串的绿色同心圆圈,都是从这个“我自己”延伸开去。美国用这样深入浅出的方式从小教育孩子们——首先塑造好自我,才能帮助他人、改造世界。
像涟漪般扩展的“绿色圆圈”,确实曾使我的心潮波动,思绪万千……
我们童年在中国接受的是无产阶级大公无私教育,谁敢把“自己”凌驾于“毛主席”之上?谁敢以“自我”取代“党核心”的地位?即便那“突出政治”的荒唐岁月过去,中国式的孝道义气观念也会将“个人第一”视为“自私自利”、“不孝父母”、“目无师长”或“不够朋友”。很多中国人就是一辈子在为别人活着,为了孝敬父母而割舍自己的爱好,为了不辜负老师而放弃自己的选择,为了对得起朋友而丧失自己的原则,为了当上先进而向他人学习,为了出人头地而违背自己的良心……从古代的科举制八股文,到现代高考的命题作文,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制度一贯以培养这种为“别人而活者”为目标,采用横向攀比方法,选拔的是“合格”的驯服工具,而非具有人格特色的杰出个人。
中国的学生,为了达到所谓“合格”的标准,必须各科同时用功,甚至不得不舍弃自己的特长爱好去补习弱势课业。思路表现标新立异的孩子,常被认为怪诞出格或调皮捣蛋,因此不受喜爱,会被贬低被批评,自信心受到打击,有的在心理上留下终生创伤。老师、家长都习惯用传统的尺度去衡量学生,对出圈者进行“修理”,直到其成为符合“标准”的凡人庸才、千篇一律的“螺丝钉”。
大相径庭的是,美国教育法则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从小老师们就反反复复地告诉每一个孩子,“你是一个特殊的人”,往往还紧接着添一句,“别在意人家怎么说你”。强调的是“自我为中心”、“开发个人潜能”、“学会自己做决定”,从小激发孩子的独创性,鼓励学生保持兴趣特长。虽然美国也崇尚“英雄”,提倡“楷模”或“偶像”,但并不主张其他成人儿童非去效仿他们,“追星”、“迷星”,与“学星”、“仿星”不可混为一谈。
如今,美国盛行选拨“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s)之类的电视秀,且不论这些充满商业气的竞赛游戏到底有否正面作用,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倒是鼓励参赛者标新立异,单纯模仿其他明星的往往出不了线。那个其貌不扬五音不全舞技拙劣的华裔青年孔庆翔,反倒因其敢于展示独特个性而一夜成名,令人跌破眼镜。其实这类例子在美国并不少见,充分体现了“尽力而为”、“展示自我”能够获得社会认同。尽管对孔庆翔这样的“偶像”有人会持揶揄态度,但不能不承认,大多数人还是赞赏其勇气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完美的“楷模”,反倒能鼓励普通人的上进心——“既然他能那么做,我为什么不能?”
美国社会奠基在个人主义上,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主体——就像那“绿色圆圈”的中心。美国强调的这种“个人独特”,并不等于绝对标准的“优秀”,而是在于“与众不同”。既然主张“与众不同”,显然不会以对人进行横向比较为基础,也不鼓励盲目地效仿他人。由于美国以这种“成为自己想作的人”教育理念从小育人,美国人普遍具有独立性。有个在中国美国都上过学的高中女生,在比较中美两国教育差异时表示,“美国学生个个都是人物,充满自信,干什么都不发怵”,这就是美国个人主义“独特”教育的结果,培养的人才具有全面素质。而中国学生虽然知识扎实、解题基本功过硬,但好像除了学习好再没其他优点了。
我的高中班主任老师,现在是北京一所著名重点中学的校长,曾经到欧美考察过中等教育。也指出中国式教育虽然教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培养的人缺乏个性和特点,像是千篇一律的模范工作者。这就是“比较”和“效仿”式教育的后果,从小按统一的“优秀”标准去塑造人们,凡有出圈不轨的都会被社会所不容。他认为,相对来说,还是西方注重“个性”的教育体制能够发掘人的潜能,培养更多更出色的人才。
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受科举八股体制影响的中国教育方式也喜欢用统一的标准和框框去约束所有人。连像写作文这种很难用统一标准衡量的科目,都通过互相比较在老师和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所谓“范文”模式,似乎只能去模仿几篇优秀文章、效仿那些著名作家,才能写出好文章。“高考范文集”成了考生们的必读兵法,如果谁想在考试中别出心裁,得冒丢分的风险。这种教育培养出的中国文人作家缺乏创新也就不足为奇,就是中国的文艺批评也习惯于互相比较盲目崇尚名家,因此也不乏打击新人、埋没人才而失去公允。
而美国的文艺评论相当尖刻犀利,针对个人及作品毫不客气,但却极少要在同类作品中分出孰优孰劣。而且此评论家认为优秀者,可能会被彼评论家贬得一钱不值。广大读者也理解每位作者和每件作品的独特性,是喜欢是讨厌全凭个人感觉。就是名人大家或获奖作品,老百姓看不上眼也不买账,照贬不误。因为美国人民都是从小受“个人独特”理念熏陶长大的。
美国老师教作文,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为重点目标,因为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是好作家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至于语法用词结构等只是具体写作技巧,都可以通过练习逐步改进。孩子们写出的每篇作文都是独特的,虽然写得好的可以得分较高,但老师不会建议别人都去效仿那几篇范文,也不会说此文一定比彼文更好,而是鼓励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特色去尽量发挥,独创文风。老师也会分析比较一些不同的文章、故事、作文,但目的不是比出哪篇好哪篇差,而是要说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或描写事物,以拓展学生们的多元创作思路。
这种尊重“独特”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自然不会随大流,而以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为自豪,也不会因为被人批评而无所适从。我的女儿在美国写申请大学作文时,根本不听不看别人的范文,说是不能在脑子里形成条条框框。除了学校专职辅导员作的语法修改外,她也不接受任何人的批评建议,还振振有词地说:“这种文章反映的就是个人的独特性,都按你们的意思修改了,我的‘自我’如何体现?”她有一篇升学作文的题目就是《成为我自己》(Be Myself)。就凭这样独断专行的作文,她被所向往的常春藤大学录取,招生办主任还特地在给她的录取信上亲笔写下:“你的作文别具一格,令我印象深刻!”
不同的习惯与观念来自不同的文化传统。西方文明尊重每个个体的生命价值。而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个人的价值是由社会角色来标价的,所以只有社会角色价值,而没有“个人”的价值。以“效仿”、“比较”为基础的中国式教育理念,正是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表现,源自古代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科举制的教育体系,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层层比较考核来选拔出所谓“精英阶层”。在中国,自古至今都要找出学习榜样让人效仿。儿童学“孔融让梨”,家长学“孟母三迁”等等,还随时代变迁而找出各种英雄(如雷锋等)让男女老少都来学习,其实每个人并不知到底要学什么,就把“学英雄运动”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表面模仿。
中国的学校教育习惯在学生之间互相比较,其目的就是为了分出孰优孰劣。孩子们也从小懂得了“优秀”与“落后”的差异,对优者被褒差者遭贬感到习以为常。按照这种横向比较理论,任何领域的拔尖者只能是少数人,那么大多数人只能自愧不如,堕入中流或后进行列。对于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这无疑会打击他们的自信自尊,是少儿心理感情成长之大忌。
中国热衷实行评比制的一个理由,是企图以此来鼓励人们的“上进心”,期望大家往好的方向努力。但这种过于明显公开又缺乏科学性的比较,可能事与愿违。考证此法长期以来实行的结果,就会发现其负面作用超过正面作用。经常能当先进的优秀者往往趾高气扬,爱出风头,却缺少应对挫折的能力。总挨批评的落后者则容易破罐破摔,猥琐做人,甚至干脆反叛以对抗社会。从整个民族来看,中国人的上进心、竞争性、和热衷挑战的精神并不强,兴盛的却是爱面子、好攀比的虚荣心和忌妒心。
时至今日,爱攀比仍是华人世界的一大流行风气。不仅在中港台地区,就是在海外华人圈子里,攀比风气也是长盛不衰。比门第家世,比官衔地位,比学历职称,比婚丧排场,比房子汽车,比家长贫富,比子女出息……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这种攀比有时膨胀成为危及社会道德的恶劣歪风因而遭到批判,但往往限于对表面形式的指责而并未挖掘其根源所在。
攀比习惯被华人们带到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西方社会,例如美国,就时常被主流社会看不懂。美国人不明白一些老中,房子已经够住了,为何还要与别人比着买更大的屋?子女学习已经够好了,为何还要上补习班非要比所有人成绩都好?不管孩子有否兴趣天分都得学弹钢琴,因为别的孩子都在学。……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文化和教育理念并非不允许“比较”,也不是没有考核标准。但美国教育不是用这些标准来进行淘汰和择优,而主张用这些标准来评价、激励和帮助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不断超越那个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弱化横向攀比的压力,却培养激励出勇于竞争的挑战精神。君不见,美国从小学起就有五花八门的考试,各有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评分标准。很多美国的高中也按学生成绩进行“排队”。而社会上更常有权威性的对各行各业的排名评比,以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评估。能进行这类评比的前提是:美国人民在“个人主体”教育下培养出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地面对这种比较,明白即便在排行中名列前茅也并不证明就处处优于排在后面的,而是表示各有特点,并从中获得纵向上进的压力和动力,推动同行业互相促进改善品质。
而很多深受中国式“横向攀比法”影响的老中,即便生活在西方社会,也仍然不明白人家这种反应多元化的“比较”不同于中国式非要分出孰优孰劣的“比较”。例如对每年美国大学的排行榜,不少老中家长就坚信排名第一的学校一定全面胜过排行第十的,督着孩子挨着大学排行榜依次申请学校。孩子能进顶尖大学,家长才觉得光彩。而美国人,包括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孩子却对此不以为然,申报大学要找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与专业,而非只看学校名气。但在攀比风气影响下,有些亚裔孩子被家长硬逼进自己并不喜欢的名校,却因各种压力造成心理精神失常乃至轻生,实在是悲剧。
其实,“比较”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比较”来鼓励“竞争”,更是美国教育理念的另一特点(另文论述)。我这一系列文章也是在对东西方教育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关键是在什么领域、什么时期,以什么方式、什么目的来“比较”。
人从出生到青春期,是心理和感情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孩子们稚嫩的情感,需要特别呵护,因此教育培养必须从正面鼓励入手。那种不分时宜场合的横向比较,是对儿童自信心的摧残。经过美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个体独特性”培养,孩子们基本上具有了自信自尊,也学会了如何对待比较,心理感情逐渐成熟,就能坦然对待高中时期的成绩排名,而且这种排名也不代表绝对优劣名次。美国大学招生时,虽然很重视申请人的学校排名和考试成绩,但并非绝对录取标准。常春藤等顶尖名校每年都会拒绝不少SAT考满分者,却录取很多考分较低者,就是看中了这些学生独特的全面素质。
一些受中国式教育长大的华人,头脑中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来到美国后仍固守这种“效仿他人”、“横向攀比”、“为别人活”的观念。有个朋友的孩子被麻省理工学院(MIT)录取,遇到素不相识的华人家长向她没完没了地打听如何能进名校,考试要多少分、有何特长、课外要参加什么活动之类,令她不胜其烦。因为这些根本不是可以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的,每个学生各有特点,别人的经验只可参考,却无法效仿。有些华人老喜欢把具体的人物或实例作为学习仿照对象,一是还没明白美国的高校录取制度完全不像中国那样按考分一刀切,而是有多方位的综合衡量尺度;其次就是不了解美国的个性化培养教育理念。
很多在海外受西方教育长大的华人孩子,都非常反感家长总爱拿自家子女与别人孩子比的做法,特烦父母说什么“瞧人家谁谁得了啥啥奖,或进了某某顶尖大学,你得向人家学习”云云,更不乐意家长为自己规定专业前途方向。孩子们认为父母这样比法只不过想给自己争脸面,而不是尊重子女的志向。
如果当年丹佐.华盛顿没有按照自己的志向投身演艺事业,而是听命于家长的意愿,兴许美国中产阶级精英队伍中会多出一名普通的成功人士,但世界上却会少了一名出类拔萃的演艺巨星!美国,给了他这样的选择权利和机会。但是否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中,也有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却不得不屈从于家长指令而走上了违背自己意志的职业道路呢?
一些华人爱谈论入没入“主流”的话题,其实,能否接受和遵循所在国的教育理念,就是有否融入“主流”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成年后来到海外的第一代移民,我们没有从小受过所在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不甚明白其教育理念,但仍然可以努力了解尽快接纳其主流文化。在美国,什么时候你感到不是总想“效仿他人”,而是真正想“成为自己”了,那么你就主流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体育教师年度考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