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换1后,火箭用谁换的保罗到底亏不亏

对于火箭7换1换保罗的交易,你们怎么看?火箭是赚还是亏?对于火箭7换1换保罗的交易,你们怎么看?火箭是赚还是亏?没事爱瞎扯百家号我个人觉得是很赚的。首先保罗的实力,大家都是知道的。保罗的防守能力不次于贝弗利,入选过多次最佳防守第一阵容。明年贝弗利还有陆威的合同就到期了,火箭也不可能给他们大合同,不如趁着现在贝弗利还有点交易价值就把他交易了。交易的这些球员里大部分都是没有保障合同的。大家都说德克尔是明日之星,我个人觉得哦,他在季后赛的时候,连最连轮换阵容都没有进去,根本就没有表现的机会,拿什么来说他是明日之星。嗯,大家都可能觉得哈登和保罗球权上分配有点难。我个人觉得,首先哈登是第一年打控卫。哈登打控卫是因为队里边没有好的核心控卫。贝弗利的组织能力不行,在今年的季后赛的最后几场, 哈登一下场球队的进攻就会变的很杂乱。如果保罗来了,就会变得不一样,好哈登下场休息以后,保罗组织进攻,火箭的进攻才不会乱。陆威被交易以后,哥登就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哥登在鹈鹕队的时候,没有发挥出来,就是因为没有给他明确的定位。上个赛季芦苇被交易到火箭以后,戈登的表现就不好了。现在,咯噔可以安心的打第六人。咯噔变的毫无顾忌,旁边有两个非常好的传球手,他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保罗的到来使火箭队变得更加强大,它可以吸引其他的超级巨星的加入,例如一把卡,安东尼,米尔萨普等球星他们都可能考虑加入火箭队,来实现自己总冠军的梦想。火箭队变成可以抗衡骑士勇士的强队了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没事爱瞎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没事的时候跟你扯一扯我感兴趣的一些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火箭快船完成7换1大交易 保罗赴休城联手哈登_全景NBA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通用代码支持视频在iPhone/iPad/Android上播放
扫码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视频
立即下载腾讯视频APP
请根据您的设备选择下载版本
1372.1万
8801.6万
2302.4万
4107.1万
2879.6万
2644.1万
20.3万
3351.1万
13.2万
1993.0万
1767.0万
5428.0万
4071.5万
2019.0万
2884.8万
2153.5万
2694.8万
3968.8万
2959.6万
3941.8万
3595.4万
2846.5万
2988.8万
2374.3万
2544.0万
3204.6万
2562.1万
1620.5万
1661.2万
1868.3万
直播已结束
{viewcount}人看过
直播已结束
{viewcount}人看过
{attentnum}人已预约
{attentnum}人已预约
{attentnum}人已预约
<a href="javascript:void(0);"
class="btn_next "
r-on="{click: onNext}"
r-show="{page &#xe620;
2017企鹅名人赛典藏瞬间看这里
吴亦凡两双张哲瀚34分获MVP
?14,154,383
?13,185,685
?9,456,919
?9,035,759
?8,824,934
?8,029,062
?7,863,826
?7,693,212
?7,363,633
?7,086,096
?15,465,045
?14,495,623
?14,154,383
?13,186,509
?13,185,685
?12,716,649
?12,059,798
?10,982,657
?10,934,707
?10,008,909
?7,086,096
?6,979,212
?6,194,907
?5,041,114
?4,148,718
?3,984,619
?3,874,376
?3,559,220
?3,270,597
?2,289,010中国航天大事记: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7号成功发射_网易军事
中国航天大事记: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7号成功发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中国航天大事记: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7号成功发射)
2016年6月25日20时22分,中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017年3月,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出厂评审。2017年3月11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日, 中国首枚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7号在新建的海南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把远征1号A上面级、多用途缩比返回舱等载荷组合体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这标志着长征7号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也是中国大中型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开幕战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第一战,为日在文昌首发的长征5号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的首飞积累了经验。它验证了长征7号设计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考核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执行任务能力,检验了工程相关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匹配性。同时,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载荷开展了相关技术试验。长征7号是为满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达到了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它是利用长征2号F的成熟技术,在大体不变的情况下由原来常温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改为新研制低温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后者技术十分复杂,因为液氧的温度为—183 °C,火箭要保持低温,防水隔热要面面俱到。之所以用低温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替换以前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发动机,是因为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优点多多:一是可以显著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长征7号上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比冲比常规发动机提高了20%,推力比以往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提高了60%以上,把中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8.5吨一下提高到13.5吨。二是推进剂绿色环保,全箭采用了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交付前可进行工艺试车的两种液氧/煤油发动机,无毒、无污染,液氧和煤油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中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秉承了中国航天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顺应国际潮流。三是燃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其中作为燃烧剂的煤油每吨价格为1万元,而偏二甲肼每吨价格为8.2万元;作为氧化剂的液氧每吨价格为2000元,而四氧化二氮每吨价格为1.8万元,平均成本仅为常规推进剂的1/10强,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2号F火箭如果采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每次发射可以节约推进剂费用上千万元。四是液氧/煤油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如果掌握了火箭回收技术,就有望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从而大大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长征7号是两级半构型的全液氧/煤油火箭,使用了新型的YF-100、YF-115液氧/煤油发动机。其基本型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并联了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质量约597吨,起飞推力72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其芯一级直径为3.35米,装有2台单台推力为120吨的双摆液氧/煤油发动机YF-100;芯一级还并联了4个直径均为2.25米的助推器,每个装有1台单台推力为120吨的单摆液氧/煤油发动机YF-100;芯二级直径为3.35米,装有4台单台推力为18吨的双摆液氧/煤油发动机YF-115。长征7号前期将执行发射货运飞船的任务,后续将执行发射载人飞船的任务。该火箭对未来主战场卫星发射任务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卫星发射可以为载人航天任务积累可靠性子样,确保载人航天发射的可靠性,现计划在2020年后发射载人飞船。同时作为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它将成为中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肩负着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历史重任。由于该火箭的芯级直径和助推器直径分别为3.35米和2.25米,既可以用铁路进行运输,也能采取海运方式,所以长征7号在中国4个航天发射场都能发射。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长征7号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2号、3号、4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从总体上讲,长征7号有六项技术特点与难点。一是新动力,各级均采用新研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及与之适应的新型低温增压输送系统,研制难度大。二是新布局,助推器长度为现役运载火箭的2倍,采用三支点超静定捆绑方案。二级尾舱空间紧凑,通过采用二次分离确保级间分离的可靠性。三是新环境,新型动力系统及多发动机并联导致箭上和地面的力、热环境严酷;海南发射场高温、高湿、盐雾、浅层风及雷电等自然环境条件带来新挑战。四是新结构,采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打通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五是新体制,使用新型总线控制,实现遥、外测一体化设计,采用天基测控实现重要数据中继传输。六是新测发,采用“新三垂”测发模式,转场过程中保持箭/地气、液、电连接状态不变,起飞段采用大流量喷水系统进行降温降噪。长征7号是中国首枚采用全数字化手段研制的“数字火箭”,突破了三维协同设计、三维设计数据管理及基于三维的流程仿真、飞行综合性能仿真等多项关键技术。它从设计到生产均采用全三维数字平台,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通过采用三维无图纸设计/制造技术,打通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广泛应用数字化手段,基于统一的三维模型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生产与总装的数字化研制新模式,建立了标准规范,为其它型号的推广应用树立了典范。基于数字模装及数字化仿真,在设计阶段提前发现大量不协调问题并得到及时解决,减小了产品报废率,缩短了研制流程。采用绿色、环保制造工艺(数控机械铣替代化铣工艺、自动压铆替代冲击铆工艺等)。该火箭在全研制流程没有一张纸质图纸,被称火箭设计从纸质“连环画”变成了“3D电影”。在生产加工阶段火箭实现了“一键式”加工。原来,工艺员加工某金属零部件,首先要根据二维图纸画出工序草图、手工编制工艺规程,然后进行车、铣、镗等系列工序。现在,从原材料变为成品,只需按动数控机床按钮即可完成,且合格率达100%,可谓是一键定“乾坤”,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质量和效率。在试验、装配阶段,“数字火箭”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火箭进行虚拟装配、虚拟试验,真实模拟火箭实际装配和试验环境,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确保了火箭试验、装配“一次成”。长征7号火箭的首飞成功,代表了中国近60年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最高水平,标志着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数字化设计能力上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由于长征7号的首飞是中国运载火箭第一次在新建的低纬度发射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所以在长征7号火箭的设计中,为了适应全新发射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使火箭呈现出以下新面貌。长征7号采用防风防水设计,在中雨时也能发射。它还装有防风减载装置,可以在8级大风的情况下进行垂直转运。
现役火箭中采用的“三垂模式”,其箭地连接工作在技术区和发射区要进行两次,而长征7号采用“新三垂模式”,仅一次对接就可以完成工作,状态的一致性更好,且前端地面测发控设备在技术区进行了充分测试,转至发射区以后出现故障的概率更低,有效提高了发射的可靠性,同时也缩短了发射工作时间,降低了火箭转场后遇到恶劣天气再返回技术区的情况发生。长征7号于2017年4月进行第2次发射,把中国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1号送上太空。(杭添仁)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郑浩_NN4797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长征七号即将首发,新火箭如何脱胎换骨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长征七号即将首发,新火箭如何脱胎换骨
本文作者:Lsquirrel
长征七号火箭,将于6月25日至29日,在海南文昌择机发射。这将是长征七号火箭的首次发射。图片来源:CAN PHOTO
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将在海南文昌迎来首次发射,它将主要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给中国未来的空间站运送货物。
其实早在2009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就提到过一款火箭,用于满足发射货运飞船的需求。当时火箭的编号为长征二号F/H。这里的H指的是“换发”,也就是把长征二号F火箭的老式YF-20火箭发动机,更换为新一代高压YF-100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
中国上一代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火箭都使用YF-20系列发动机作为起飞级动力。YF-20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这种推进剂可以在常温下存储。老一代长征火箭使用这种推进剂,实际上是直接继承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技术的结果。毕竟,常温可存储的推进剂有助于提高反应速度,必要时还可以加注后长期战备值班。
不过话说回来,运载火箭并不在乎反应速度,发射推迟几天甚至十几天都是家常便饭,这时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推进剂过于昂贵的价格,以及强腐蚀和剧毒污染的危险,就越发难以容忍了。而新型的YF-100发动机选用的推进剂则是液氧和煤油。
为什么选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首先,液氧煤油本身无毒无污染,燃烧产物也无污染,降低了对环境和加注人员健康的影响。其次,煤油是一种常温推进剂,存储运输和加注都相当方便。
此外,煤油价格便宜,航天用煤油也就是每吨1万元,作为氧化剂的液氧每吨只要不到2000元,而偏二甲肼每吨要8.2万,甚至四氧化二氮每吨都要1.8万元,使用液氧煤油组合可以显著降低推进剂成本。
最后,液氧煤油组合的密度高比冲也较高,比冲可以等价于我们熟悉的耗油率,这意味着同等推力下一样多的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可以工作更久,可以把火箭加速到更高的速度。高比冲的液氢液氧推进剂密度太低,高密度的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剧毒有污染而且比冲略低,液氧甲烷组合比冲略高但密度却要低得多。综合而言,液氧煤油是很理想的火箭推进剂组合。
仅仅从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换成液氧煤油推进剂,YF-100发动机就可以称的上是脱胎换骨了。不只如此,YF-100发动机还是一种高压补燃发动机。
老式的YF-20是一种开式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发动机。所谓开式循环,指的是推进剂在燃气发生器中燃烧,产生的燃气驱动涡轮后,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这会导致浪费部分推进剂。
YF-100发动机采用的补燃循环又称分级燃烧循环,先把一部分推进剂在燃气发生器中进行富氧燃烧,产生温度较低的大流量高能燃气驱动涡轮,随后燃气还将排入主燃烧室进行完全燃烧。
长征七号火箭的芯一级装备了两台YF-100发动机,4台助推器也各装备了一台YF-100发动机。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从推进剂使用效率来说,补燃循环的比冲要比开式循环更高。此外,补燃循环还更容易提高燃烧室压力,提高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比冲。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张贵田院士的介绍,闭式循环比冲可以提高6%以上,对于典型的二级半火箭(即捆绑了助推器的二级火箭),起飞质量相同的话,运载能力可以提高30%,而运力相同的话,火箭起飞质量可以降低20%。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梅林1D发动机是开式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巅峰之作,公开报道称梅林1D发动机的地面比冲仅有286秒,真空比冲也只有312秒,而YF-100发动机地面比冲为300秒,真空比冲更是达到了335秒之多,发动机比冲上的优势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YF-100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使用了新的无毒无污染的廉价推进剂组合,使用了先进和高性能的高压补燃循环方案,发动机性能相当强悍。换用YF-100之后,新款火箭无论是运载能力还是运载系数都有了不小的提高,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经大相径庭。
最终,这款火箭得到了长征七号的编号,成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3.35米直径构型的一种,名正言顺地从换发升级为换代。不只如此,长征七号火箭正式立项后研制使用的一系列新技术,也无愧于换代火箭之名。
长征七号是中国第一种使用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模式的运载火箭,因此又被称为“数字火箭”。它将成为中国未来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并和衍生型号承担起中国未来大部分航天发射任务。
数字火箭的数字化体现在什么方面呢?长征七号从设计、制造、试验到管理的全过程都使用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计最为直观,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数字化建模和仿真建立火箭的三维数字模型,实现用数字模装代替实物模装,进行火箭的装配和接口协调工作。这样的三维数字模拟装配检验,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缩短研制周期。
举例来说,长征七号火箭助推器研制过程中,就通过数字化预装配发现了环管和框支架的干涉问题,及时反馈到设计部门,而传统研制流程下只有等到实际装配才能发现这样的问题,届时环管返工重新设计,不可避免会拖累到火箭设计试验的进度。
数字化制造技术可以在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减少设计和生产协调的麻烦,提高火箭总体的研制效率。长征七号火箭的整流罩就使用了数字化制造技术,它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个没有实物模装的整流罩,整流罩三维设计文件下厂后直接生产,最终整流罩与地面设备完全吻合,没有任何质量问题。
数字化仿真对火箭的研制试验同样大有裨益,长征七号火箭助推器曾进行数字化仿真试验,提前发现了火箭伺服机构安装时空间不足的问题,从而有充裕的时间制作工装,简化了伺服机构的安装。要知道,制作工装至少要20天,如果没有数字化仿真提前发现问题,而是安装时再发现问题,研制进度必然大受影响。
长征七号火箭的全数字化,也有力推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数字化设计制造,为未来多快好省的研制更先进的运载火箭奠定了基础。
正在装配中的长征七号火箭。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根据著名私人航天网站太空发射报告网(spacelaunchreport)的数据,2003年前后中国专家参加国际会议发布的论文中,提到了长征五号-340的编号,这是一种起飞重量522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0吨的中型运载火箭,它正是今天长征七号的前身。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与航天技术专家龙乐豪院士不久后公开发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一文中, 同样提到了3.35米直径中型火箭的系列方案,其中A方案起飞重量54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0吨,显然这是同一种构型,不过火箭已经略微增重了。
长征七号下一次浮出水面,已经是2009年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报道了,此时长征二号F/H火箭已经增重到起飞重量579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吨,并明确提到将用于发射未来的货运飞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舟飞船。
2011年后长征七号火箭正式立项,年底公布的《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到,长征七号火箭将具备近地轨道13.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5.5吨的运载能力,从此运力性能指标就此定格。
有趣的是,虽然长征七号的13.5吨运力在官方报道中再没有发生变化,但载人航天工程总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的文章中却有意外发现。他在文中提到,中国货运飞船上行货物运输能力6500 千克,下行销毁废弃物能力 6000 千克,货运载荷比达 46%。如果按上行运力6.5吨计算,天舟飞船最大重量就成了14.13吨,那么长征七号火箭的运力也该略大或是至少与其相当才对。巧合的是,根据近期报道,长征七号火箭的起飞重量已经提高到597吨,这似乎也暗示了长征七号火箭运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对比天舟飞船的报道,我们可以推测长征七号火箭从最初的长征五号-340构型增重并增加运力,主要的因素就是发射越来越重的天舟货运飞船,毕竟长征七号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最主要的任务目前就是发射天舟货运飞船。
长征七号火箭已经竖立在发射塔架,即将迎来首次发射。这也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首次发射任务。图片来源:中新社
或许正是因为满足需求优先的设计思路,长征七号火箭尽管使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包括高比冲的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但它在业余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运载系数上相当平庸。早期长征五号-340构型运载系数仅有1.91%,仅比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的1.74%略高,而随后的改进中运载系数不断提高,但长征二号F/H火箭也不过是2.24%。最新报道中的长征七号火箭,如果按运力13.5吨/起飞重量597吨的算法约为2.26%,即使按照猜测的14.13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运载系数也不到2.37%而已。
如果说对比老式的长征二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的运输系数有了不小的飞跃,但要对比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就显而易见了。俄罗斯的天顶2M和联盟火箭都是典型的二级/二级半液氧煤油火箭,天顶2M的运载系数达到了2.62%,即使是发射进步飞船的联盟2-FG火箭,运载系数也有2.26%。如果对比美国激进设计的猎鹰九号火箭,那么面对高达4.15%的运载系数就更要汗颜了。换句话说,由于总体设计的原因,长征七号火箭运载系数比天顶火箭弱得多,也没有和最原始的燃气发生器循环的联盟火箭拉开差距,YF-100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很有些未尽其用的味道。
长征七号火箭并不出色的运载系数,让很多人感到难以接受。不过辩证来看,长征七号火箭的目标是发射货运飞船,同时在研制中突破掌握和应用一系列新技术,提高中国航天工业的技术水平。正如我们买车会问这种车是不是物美价廉,价格便宜的同时也有足够的可靠性,而不会斤斤计较发动机耗油率,更没人比较同样车重能带货物的多少,商业航天公司选择运载火箭,同样优先考虑价格和可靠性,而不会计较运载系数的高下。如果不去钻火箭运载系数的牛角尖,那么长征七号火箭应用了从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一体化电气系统到三垂发射模式和新的测控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不论是纵向对比过去老式长征火箭的水平,还是体现出来的中国航天研制生产能力的进步,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同样对于长征七号火箭来说,它不断修改适应载人航天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要求,能完成这个任务就不辱使命。新技术的应用或是性能指标的提高只是锦上添花,我们本来也不应对此过于奢求。(编辑:)
你可能感兴趣
引用 的话: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方法是科学的,别人方法就不科学了?别人比你科学了几百年,你怎么就能科学地超过他们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中国超过英国都多少年了?你被打脸打到都麻木了吧。现在英国造核电站都要找中国合作。也难怪,像你这种“火箭能坠毁的不太多”的话都能说出来的,的确是脸肿到一定程度了。
引用 的话:然而这一点偏差和你之前说可靠性是一样的。所谓输球的面子,不是在于输几个球,而是在于有没有好好踢。踢不过是客观差距,不好好踢才是真正的“输太多”。火箭同理。你怎么知道有没有“好好踢”??当然,俺看了前面第9楼的回复,已经了解了这差距确实是目前真实存在的,不关面子什么事了。。。。
记得初代长二和东风5就是一回事
引用 的话:来啊,看你还要不要脸。呃,最先提“面子”的是俺,尽管他一直在曲解俺的意思。。。。。。
引用 的话:尽没尽力一眼就看得出来好吧。不好意思,俺没你那么专业犀利的眼光,两只眼睛也没看出来的说。。。
引用 的话:足球这方面相当明显。火箭方面跟中国其他工业是差不多的情况,技术科研人员是踏实的,然而政策是浮夸的,后者对前者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俺不就是相信技术科研人员的踏实,才觉得差距有点超过预期了嘛。。。。至于政策宣传的浮夸,这个俺自然是知道的,不过,只要经费给足了,别的都可以忍吧。。。。
引用 的话:不光是宣传,还有指标,制定政策的人眼睛总盯着别人的尖端技术让你去跟别人比,今年要你立项搞蚱蜢,明天又要你跟SLS比LEO,后天又要让你去火星……看着都要疯啊。钱啊,只要给钱,项目还怕多么?????当然,只要别像苏联那样,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星球大战”太空计划,把国家经济给拖累了就好。。。。。。
引用 的话:都是当前技术水平门都没有的指标,不是钱能解决的。嗯。。。。。。跟“两弹一星”那时候比起来,技术方面应该不会难度更大了吧???就算最终失败,积累点经验也是好的,起码让定指标的那些外行们知道,什么叫“量力而行”。。。。
引用 的话:会,当初的两弹一星好歹是当前门类的基础技术,现在是中间那段不让搞了,直接让你去追最尖端技术,这难度简直大到绝望。当年高铁就是这样走的路,自己研发的断了,全靠技术进口,像火箭这样技术垄断的,大体上是没什...那就只能坐等投资打水漂了。。。。
引用 的话:点击访问视频微博上的 发了一段长征七号组装转运的延时,相当好看!哇~地上好多小绿人~~
正如我们买车会问这种车是不是物美价廉,价格便宜的同时也有足够的可靠性,而不会斤斤计较发动机耗油率,更没人比较同样车重能带货物的多少我们买一个一次性的车,不会考虑这个车是能装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如果我们买的是货车的话,不会关注载重量?如果优势是可靠性的话,一个还没有上天的火箭,能谈可靠性吗?总不能说我们使用了外国人十年前就使用的三维立体设计软件就是优势吧?
引用 的话:另外还想请问一下作者和
老师,听闻火箭制造成本里最高的一项就是发动机,几千万美元。但是直观感受上觉得火箭发动机里活动零件数量似乎并不多啊,主要是燃料泵和众多阀门?觉得零件数量比气缸数量...低温和高温并存 管路内超高压,所以各种材料问题,密封问题。。。。。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文中有意隐去了不太好看的数据。运载系数不是"牛角尖",而是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如果火箭在设计目标和原理上没有太大区别,这一项又出现了极大的差距,基本就意味着全方位的落后。分开说的话:地面级YF100的比冲高一点,但是自重是Merlin 1D的4倍,推重比是Merlin 1D的1/3。CZ-7的720吨推力要求下,如果用同等设计就会在一级分离前增加高达7.5吨的死重。注意CZ-7一级加助推本身也只有不到40吨的干重,用火箭公式一算就知道比冲的少量优势完全无法弥补。这是CZ-7不得不采用捆绑助推方案提前扔掉助推器上的4台YF110的主因,多一道4助推分离步骤对可靠性影响很大。高空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也就是YF115的性能非常不行。YF115的比冲是342,而Merlin 1D vac的比冲是348。一个用了分级燃烧的高压补燃发动机,付出了结构复杂推重比是别人1/4的代价,比冲还比开式循环差。并且YF115还不能在轨启动。所以CZ-724的默认两级半没有GTO的能力和计划,必须换氢氧上面级才能打GTO。火箭加一级分离机构,加一种超低温燃料,最好是不复杂不麻烦可靠性提升吧。火箭本身的总体设计很保守,干质比很低。这一点体现在总体设计上火箭内部出现了很多多余的未利用空间,以及结构和材料的设计使用上。铝锂合金,气球共底储箱,无尾翼控制等等都是是没有的。最后CZ-7一级的干质比只有10出头,而猎鹰一级是25+。----------------------------------------长征七号对我国来说是一枚很好的火箭,也对得起科研的投入。到底是第一次做液氧煤油大火箭,说实话也没什么人会觉得能一下子超英赶美拿到世界第一。但是无论怎么避讳,各类差距就在那里。强调“业余爱好者津津乐道”,“未尽其用”,“斤斤计较”,“钻火箭运载系数的牛角尖”,显得有点酸。毕竟再怎么说,又不能把实际的引擎推重比,火箭干质比,GTO运力这些都强说成业余牛角尖。正视差距,寄希望于踏实努力罢。
引用 的话:低温和高温并存 管路内超高压,所以各种材料问题,密封问题。。。。。了解了,谢谢啊。
引用 的话:燃料泵的消耗的功率和流量成正比,流量和密度成反比。所以同样的推力,液氧液氢需要的涡轮功率是液氧煤油的两三倍。涡轮系统差不多是火箭发动机里最昂贵的部分了。几百千克的重量,要输出几千千瓦的功率。这样啊,了解了,谢谢!
并不懂火箭技术,只是看到一些别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意见。 从推进剂使用效率来说,补燃循环的比冲要比开式循环更高。此外,补燃循环还更容易提高燃烧室压力,提高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比冲。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张贵田院士的介绍,闭式循环比冲可以提高6%以上,对于典型的二级半火箭(即捆绑了助推器的二级火箭),起飞质量相同的话,运载能力可以提高30%,而运力相同的话,火箭起飞质量可以降低20%。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梅林1D发动机是开式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巅峰之作,公开报道称梅林1D发动机的地面比冲仅有286秒,真空比冲也只有312秒,而YF-100发动机地面比冲为300秒,真空比冲更是达到了335秒之多,发动机比冲上的优势十分明显。 在文章《中国火箭发动机补课20年 仅摆脱不入流水准》: 有些媒体报道YF-100时,宣传中国是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的国家,连美国都望尘莫及。其实,高压补燃循环未必是最高大上的循环方式。兵器迷对这个问题做过相关讨论,现在再往深一层说几句。液氢/液氧的能量密度高,推力室理论比冲比液氧/煤油高约1/3。所以氢氧机的比冲超过400秒是很轻松的事,而煤油机理论极限才390秒,实际工程上350秒就是天花板了。这就是为什么,追求高比冲的美国从1970年代以后就比较执着的选择氢氧发动机路线。大推力室(含燃烧室)、氢涡轮泵、氧涡轮泵、液氢除杂等核心技术都搞得定,美国先进的石化工业又为廉价液氢燃料铺平了道路。万事俱备之后,美帝愣是把别国通常仅仅用于上面级的氢氧发动机,搞成了RS-68这样的344吨大推力一级,没助推器直接起飞都没得问题。关于梅林发动机的部分: 再如: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X的猎鹰9运载火箭,近地轨道LEO 22.8吨;地球同步转换轨道GTO 8.3吨。一级9台50吨级的煤油机Merlin发动机并联,开式循环。设计极致简约,与分级循环高压补燃什么的高技术完全绝缘。长径比达到让人惊讶的19,干质比超过25,完全突破行业经验值。网载SpaceX公司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造价只有1600万美元(原文如此),发射价格万美元,比俄罗斯质子号的7000万-1亿美元要便宜很多。完全一副经济实用型的样子,业界评价是“将改变商业发射规则”。
最后几段说得确实有点假,科普类文章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承认进步的同时也应该承认存在差距,有差距才有目标和动力,激励更多人向这个方向努力,找一堆借口来掩饰不足倒显得有点欲盖弥彰,总是沉浸在进步的喜悦裹足不前将永远只是井底之蛙
这里的H指的是“换发”,也就是把长征二号F火箭的老式YF-20火箭发动机,更换为新一代高压YF-100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这一段建议修改下。长征二号F火箭的老式YF-20系列火箭发动机,更换为新一代YF-100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
引用 的话:呵呵呵,满心惦着面子的您,大约还活在前清吧?你这话明显不对,说的好像清朝人才死要面子一样,面子问题从古至今无论何种人种都是拥有大批追求者的,极端点说或许我们每个人包括您都有面子的需求,也许自诩淡泊名利的高洁人士也会不自觉的想在某时某刻或者某些方面要点面子。
引用 的话:文中有意隐去了不太好看的数据。运载系数不是"牛角尖",而是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如果火箭在设计目标和原理上没有太大区别,这一项又出现了极大的差距,基本就意味着全方位的落后。分开说的话:地面级YF100的比...感觉CZ-7二子级在YF-115四机并联上非常吃亏,不知换成一台75吨推力的发动机能否减重
大气内肯定是推重比高比较赚,出了大气层,高比冲就比较重要了。猎鹰9号在应付近地或者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上应该是比较经济可靠的,但是如果要搞什么深空发射之类的,SpaceX的猎鹰9号上面级还是略微吃亏。不像AtlasV的centaur。论单台推力性能,梅林是比YF-100要弱的,这个不需要质疑。只是SpaceX开挂来了9台来做第一级。。。
引用 的话:感觉CZ-7二子级在YF-115四机并联上非常吃亏,不知换成一台75吨推力的发动机能否减重要不把那个换了换梅林1D。。。。一台满足75吨。。。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引用 的话:大气内肯定是推重比高比较赚,出了大气层,高比冲就比较重要了。猎鹰9号在应付近地或者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上应该是比较经济可靠的,但是如果要搞什么深空发射之类的,SpaceX的猎鹰9号上面级还是略微吃亏。不像...要是学俄国把双机或者4机并联换个型号出来卖,双联梅林的推力就随便秒YF100还轻一半多....反正体积重量优势实在太大。梅林的比冲性能极限看真空版的348,比起毛子分级燃烧360+的世界纪录都没怎么虚。现在的地面级是为体积和地面起飞推重比优化的。9台不算开挂,CZ-7一级加上助推得有6台,也没少太多。而且猎鹰共用燃料箱,梅林本身结构简单故障发展不快,推力点距离轴线也近,有炸一台正常入轨的记录。CZ7助推器炸一台,要正常飞行就得同时抛对侧助推器,少了这么多燃料入轨就很难说了。梅林的技术属于大巧不工类型的,比冲比它高,推力比它大,体积比它小,重量比它轻,功能比它强,价格比它便宜,用起来比它可靠的都有的是,只要是不太差的发动机总有一两项能比它强。但是综合性能上,不知不觉就能给拉下一大截来。
长征7号刚刚发射成功了
引用 的话:另外还想请问一下作者和
老师,听闻火箭制造成本里最高的一项就是发动机,几千万美元。但是直观感受上觉得火箭发动机里活动零件数量似乎并不多啊,主要是燃料泵和众多阀门?觉得零件数量比气缸数量...就那么几台,不能量产,便宜不下来.不管什么高科技只要需求巨大就能大量生产,总会便宜,但是这种需求不足,产量就上不去,研发费用均摊不了几台,死贵.
引用 的话:文中有意隐去了不太好看的数据。运载系数不是"牛角尖",而是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如果火箭在设计目标和原理上没有太大区别,这一项又出现了极大的差距,基本就意味着全方位的落后。分开说的话:地面级YF100的比...我们跟着做个开式循环的发动机不行吗,毕竟复杂的高压补燃都做出来了。现在想来梅林1D尽管推理略低,但是赚了结构重量,结构复杂性,赚了可靠性,这样即使9台并联也不会增加太多故障率,确实是精于算计的好选择。
很多人都拿国外几十年研制经验造就的成熟型号来和我们的“第一回”比,本来就不是很公平吧,我觉得现在也只是一个好的开头,性能的改善还是得以后慢慢来的,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嘛
引用 的话:我们跟着做个开式循环的发动机不行吗,毕竟复杂的高压补燃都做出来了。现在想来梅林1D尽管推理略低,但是赚了结构重量,结构复杂性,赚了可靠性,这样即使9台并联也不会增加太多故障率,确实是精于算计的好选择。开式做起来难度肯定比补燃小,只要给钱其实Merlin推力低也有好处的,比如回收一级火箭的时候,推进剂耗了很多,二级也分离了,火箭会比起飞时轻很多,用推力小的发动机在节流状态下可以反推回收。要是发动机推力太大,一反推就飞跑了吧...
引用 的话:传说中的长5不是重型火箭吗……比长7还要大?对滴
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DIY爱好者
引用 的话:我们跟着做个开式循环的发动机不行吗,毕竟复杂的高压补燃都做出来了。现在想来梅林1D尽管推理略低,但是赚了结构重量,结构复杂性,赚了可靠性,这样即使9台并联也不会增加太多故障率,确实是精于算计的好选择。 开式不难,但是整体做到梅林那样的参数太难.....做成60年代那样80推重比,260比冲的开式就没有意义了。高压补燃现在只是有,和好的发动机比差距也很大。70年代的NK-33是地面1510kN/297s,推重比120,比较新的RD-191是地面1920kN/310s,推重比90,YF100的1233KN/300s/64推重比还很不够。
显示所有评论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箭7换1保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