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图书馆武术馆校目前大概有多少个

中国的传统文化,竟然要靠一个阿富汗人如此艰难地传承...
赫拉特·12月23日更新:教中国武术的阿富汗人
像极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饱经战乱的阿富汗人相信拳术可以改变民族命运,全国遍布相当数量的搏击学校。在西部名城赫拉特,我结识了一位名叫穆罕穆德·谢里夫的阿富汗人,他在市郊的Jebreal镇上教中国武术。
他40来岁的样子,从Jebreal镇街头一路小跑过来。得知我是中国人后,激动地抱住了我,用达利语向我问候个不停。
谢里夫的武术馆设在一间简陋的旧厂房里,墙壁是土质的,高5、6米的样子,窗户用塑料布遮着,室内光线昏暗,一个烧柴的炉子是唯一的取暖设备。
在最前方的土墙上,挂着一幅醒目的宣传海报,一男一女在空中飞舞,上面写着“腾空飞脚”四个汉字。海报下方,挂着用于练习和表演的刀枪棍棒。另一面墙上,则贴有李小龙的画像。
谢里夫向馆内的十几名小伙和姑娘介绍了我,学生们立即抱拳,齐声用中文喊道:“你好,请多指教!”
这些学生全部是哈扎拉族,老师谢里夫也是哈扎拉人,这个民族据说是蒙古人的后裔,在长相上和东亚人十分相似。加上他们身着中国传统武服,有一瞬间我觉得像是见到了同胞一样。
学生们时而腾空飞起,时而耍刀弄棒,各个招式相当专业,连我这个中国人都看傻眼了。很难想象,在阿富汗,居然有这么一家中国武术馆,而且老师和学生都不是中国人。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谢里夫举家逃难邻国伊朗。当时世界上正在兴起一股武术热潮,童年的谢里夫狂热地沉浸在中国功夫的一招一式中,而他的偶像便是李小龙。
10岁那年,他在伊朗正式开始学习中国武术,22岁时出师,成为一名武术老师。谢里夫在伊朗的伊斯法罕教了15年中国功夫,那时他在四家不同的武馆授课,收入水平达中产阶级以上。
五年前,阿富汗兴起了又一轮拳术热潮,仅仅20万人口的Jebreal镇就有10家拳术学校,但全国却连一所中国武术馆都没有。谢里夫仿佛看到了希望,他变卖了家产,把老婆孩子也接到了赫拉特,但迎接他的却是长达五年的艰苦岁月。
就在我们谈话时,谢里夫接到了房东打来的电话。挂了电话后,他勉强地冲我笑了一下,说已经拖欠了两个月的房租了,而房东早已失去了耐心。
实际上,自打开办这个武术馆以来,谢里夫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差不多卖完了,包括相机、大彩电以及结婚时买的地毯。
在阿富汗这么一个连年战乱的国度,活着尚且奢侈,又何谈送孩子去学武。此外,由于缺乏宣传,阿富汗人并不了解中国武术,他们更倾向于简单直接的拳术。
谢里夫只收取学生100阿富汗尼(10元人民币)/月的学费,总共50名学生,其中10个小孩,父亲死了或者没有工作,谢里夫便不收他们学费。武馆每个月的房租折合人民币1200元,谢里夫只能拖欠房租。
期间我去了谢里夫的家,那是一间租来的普通民宅,家里除了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谢里夫的妻子则在一家工厂里加工女士提包,勉强支撑家用。在伊朗时,谢里夫的妻子是不用工作的。
这个阿富汗唯一的一家中国武术馆面临的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困境,由于给女孩教授武术,谢里夫还要面对极端保守派的威胁。
女孩们穿着覆盖全身的黑色波卡来武馆,进门后脱掉,换上中国武服。武馆的大门一直是关着的,所有的窗户都盖上了塑料布,这样外面的人便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学生们正在用武术进行一项反蓝色波卡的仪式(蓝色波卡为塔利班发明的禁锢女性的服饰)
学生在离开时穿上黑色波卡
今年,谢里夫已经接到过5次威胁电话,一些极端的当地人警告他停止教授女孩武术课程,否则将开枪打他。其实我在武馆们口给谢里夫打电话后,他之所以跑着过来,是因为他当时以为我是过来闹事的。
尽管入不敷出甚至遭受死亡威胁,谢里夫却从来没有回伊朗的念头。他一心想要在阿富汗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想让全阿富汗人都知道,世界上还有像功夫这么璀璨的艺术。
“中国武术不是教人们去攻击别人,而是教人们在强壮自己的同时,尊重别人,这是阿富汗人非常欠缺的意识。”
苏阿战争、军阀混战、塔利班、美国反恐,阿富汗在最近三十多年经历了太多战事,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谢里夫说,战争让阿富汗人变得凶狠好斗。
“其他的拳术只是在教人怎们击败对手,但中国武术可以改变人的观念,让人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但这个人并不是暴躁的,而是平静的。如果人人都这样,怎么会有战争呢?”
这个因战乱逃离祖国又主动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回国的男人,满眼都是阿富汗的未来,而中国武术就是他唯一的寄托。
谢里夫最大的愿望便是有一天能去中国接触更高水平的武术,但他也清楚这近乎于奢望,因为根本没有中国人知道他。
小镇上还有一家韩国跆拳道馆,离中国武术馆只有几百米。6年前,韩国人Jumong开办了这所武馆,与中国武馆的惨淡现状不同,韩国武馆有500名学生,门口设有持枪保安,硬件设施相当完备。
韩国跆拳道俱乐部里成堆的拳靶
当晚,我和谢里夫一起去了这家跆拳道馆。一进门,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室内装修奢华,光线明亮,各种沙袋悬挂,几十个拳靶放在地上,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服饰。
Jumong见有中国人来,便让学生们表演,几十名阿富汗少年整齐排列,一阵阵叫喊刺激着我和谢里夫的神经。Jumong带着自信的微笑指挥学生挥拳踢腿,谢里夫站在他的旁边,委屈地像个小孩。
谢里夫捡起堆在地上的拳靶中的一个,我分明看到他悲伤到无以言表的神情——先前谢里夫由于没钱买拳靶,曾向Jumong借过一次,但Jumong果断拒绝了他。Jumong觉得自己是韩国人,没有理由帮谢里夫传播中国武术,即便一个小小的拳靶也不愿意借给他。
作为韩国文化的海外传播项目,Jumong的跆拳道馆受到韩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每年都有大量赞助资金,以至于Jumong免去了所有学生的学费、服饰费,甚至每天送给学生一份早餐。
谢里夫和韩国跆拳道武师Jumong合影
而谢里夫,5年了,他总是一个人在默默地承受一切,来不敢奢望会有来自中国方面的关注。直到几个月前,来自中国的旅行摄影师原老未(微信公众号:原老未)报道了谢里夫的事迹,并为他募捐了1万块人民币用于采购垫子。这是五年来,谢里夫收到的唯一一笔赞助,但这之后,再也没有中国人找过他。
中国武术馆VS韩国跆拳道馆5.
走出跆拳道馆时,我和谢里夫一句话都不想说。强烈的对比之下,那种令人悲伤的凄凉和无奈掺杂着民族自尊心,折磨着我们。走着走着谢里夫却突然拉住了我,他故作轻松地说:“超,我觉得跆拳道跟中国功夫不能比,他们不行,我的学生比他们好太多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一个阿富汗人,他明知自己的自尊在同行面前受到了创伤,但他却坚定地认为中国武术是最好的。
雨后夜晚的赫拉特更加冷清,他舍不得我走,因为他担心我走之后再也不会有中国人过来。我们在街头相互拥抱,冷风袭来,阿富汗冬天的寒意包裹着失落的生灵。
断了的花刀,谢里夫没钱买新的
“超,你能帮我联系中国的组织吗?”谢里夫抱着我哽咽着说:“32年了,没有中国人知道我。我不知道武术馆还能不能办下去,但中国武术就是我的一生,我会教到死为止,我恳请你们帮我。”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很惭愧,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靠一个阿富汗人艰难地传承着,我们难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
当晚,我个人资助了谢里夫500元人民币。但这远远不够,真正能够改变谢里夫和中国武术馆的,是有相关的组织或者企业出面支持。
回到喀布尔,目前我正在联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以及CCTV驻阿富汗站记者。也希望大家多多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看到,让中国愿意资助的相关组织、企业看到谢里夫的故事。
谢里夫的故事和武术馆图集将出现在我的新书《远方不远》中↓
从中国骑行到中东,如果你愿意支持超哥,预订一本我所写作的《远方不远》吧,这是一本15万字、上百张彩色配图的精装旅行书。
长按上图二维码,获得一本《远方不远》↓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也可以支持《远方不远》,期待你的江湖义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要回复文章请先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中国武术馆校的发展
最近要写一篇这样的论文。希望能给点资料 越详细越好。
10-01-04 & 发布
武术馆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产物,是伴随武术发展的历史产物。   人们感谢武术馆校为武术运动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将武术人才的低素质归咎于武校的教育方式;当人们感谢民办武校带动地方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武术馆校给地方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深深担忧。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热潮催生的武术馆校中,经历近三十年的岁月变迁后,随着武术热潮的日益冷却,大量武校销声匿迹。更多的武校则举步维艰。有些人认为:武术馆校的时代已经过去,武术馆校将成为历史名词;有些人却断言;经过优胜劣汰,武校会更加理性冷静地迎接08后的武术新格局。   面对各方声音,本刊记者采访了当代中国十所各具特色的武术馆校校长,听他们回顾创业的艰辛与初衷,听他们讲述面临的困难与压力,经历的转型与改革,听他们预测中国武术馆校的未来和前景。   ——编者      (以下采访对象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谈话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刘海科 (河南登封少林寺塔沟武校校长)   第一,办学方向对。第二,抓好教学和管理。第三,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塑造学校和教育集团的形象。   我目前正带领中国散打队在澳门参加亚锦赛。谈到武术馆校这几年的大环境,我感觉的确没有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好。文化教育受重视程度日益增高,公立学校对武校的冲击很大。   但是无论大环境如何,塔沟武校始终坚持走文武结合的综合型办学路子。如今的河南少林塔沟教育集团包括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少林武术国际教学中心、少林寺塔沟武术中等专业学校,少林中学,金塔汽车驾驶学校六个教学单位。我们在以武术为特色的同时,文化教学已形成了从幼儿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教学体系。此外,还开办汽车驾驶学校之类的职业教育,这样就提高了竞争力。   在武术方面,我们依然重视传统武术,在保持传授原汁原味的少林拳的同时,还教授太极、形意、八卦,戳脚翻子等民间拳种,完全从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出发。   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型活动和比赛,珍惜每一次亮相社会的机会,证明学校的实力。   我目前担任河南省散打队总教练、中国散打队教练,学校着力培养竞技武术的高水平运动员,为武术苗子提供机会,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我们学校的张帅可已经获得了参加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的资格。此外,4700名学生将参加奥运会开、闭幕式及残奥会开幕式。这些比赛和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向人们展示学校的质量和实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   目前我们学校拥有学生24000人,并且始终保持增长。通过多年的经验,我总结出,要想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办学方向对。   第二,要抓好教学和管理。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严格管理,让社会和学生家长放心。在教学和管理上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第三,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自己,塑造学校和教育集团的形象。   我想,随着武术产业的不断成熟,那些投机取巧、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差的武校肯定会被淘汰,而生源也会向正规的、高水平的武校转移,这是中国武术馆校发展的趋势。      孙剑群 (上海瑞大学校校长)   从去年开始,青浦武术院进入“转型”期,瑞大学校正式挂牌招生。学校从单一的武校转成文武双修,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我提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给我一个淘气的孩子。还你一个成熟的青年”。学校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大纲。每一个学生,学校会为其建立一份个人成长档案。不会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口的考评工作。   瑞大学校的前身是上海市青浦武术院。   青浦武术院从1998年开始招生,建校以来,学生多次荣获全国以及上海市武术比赛冠军,学校培养出一批批武术后备人才和武术精英。   从去年开始,青浦武术院进入“转型”期,瑞大学校正式开始挂牌招生。   在多年的武术院运作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和明显地感受到家长意识的改变,以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会说:“身体锻炼好,学点儿本领就成了。”但是现在的家长到学校来咨询,首先要问:“咱们学校的文化课如何?”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重视,是我决定学校转型的最重要因素。   在保持武术特色,保有青浦传统优势的同时,瑞大学校将文化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实行九年一贯全日制寄宿学习,并且根据教学要求聘请英、日、韩等多名外籍教师及国内知名教练任教。   学校从单一的武校转成文武双修、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我们向家长郑重承诺:瑞大毕业的学生,不但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还有良好的文化功底。   我提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给我一个淘气的孩子,还你一个成熟的青年”,学校提倡“体教结合、文武双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发展方向。   当然,学校转型也随之带来了很多困难,有很多孩子转型比较快,能够赶上文化课的学习进度,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转型比较慢,文化课相对落后,所以要想办法培养他们对文化课的兴趣。针对文化课水平太差、又的确拥有武术天分的学生,我们则考虑以武为主。所以,学校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大纲。所以,注重个性塑造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每一个进入学校的学生,学校都会为其建立一份个人成长档案,不但记录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也以此为参照挖掘其个性潜力,不会搞一刀切的教育方式,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在这个前提下设计一份合适的教育计划。   为了增加学校的竞争力,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渴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武术之外,我们鼓励学生多方面兴趣的发展,现在学校已经开办了书法、美术班,接下来我准备盖四个钢琴房,开办钢琴课。   因为我们学校的孩子一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家长工作繁忙,没时间和精力看管,所以相对普通公办学校,学生更加淘气,难以管理,但是这更突出彰显了学校半军事化管理的优势。   现在面临的另外一大困难就是教育口的考评工作。上海地区教育考评非常严格,对我们这样一所从武校刚刚转型的民办学校,考核标准完全按照公办学校的标准,要通过区教育局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有很大难度。所以,如果没有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民办学校的运转是很艰难的。   现在,瑞大学校已经进入了正轨。   虽然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是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可爱的孩子,所有苦都变成了甜。我还是觉得办教育很有成就感。   目前中国空手道协会训练基地已经在学校正式挂牌了,我还打算成立国际交流中心,准备把国际培训班搞起来,充分发挥国际一流的住宿训练条件优势,帮助学校扩大影响和知名度,也可以开拓学生的毕业出路。   10年前我办青浦武校的时候,是出于对武术的一份痴迷; 10年过去了,我办校的初衷依然没有改变,希望能够为武术界、体育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李明治 (山东莱州中华武校校长)   开始有很多人不理解我开办武术馆校。这种阻挠和抵制是来自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资金问题是我们创业初期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教学质量是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的最基本的保障。学生的出路是武校以及所有私立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学校学生毕业最大的去向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深造。从2003年开始。武校先后在法国、美国,西班牙、西非,南非、泰国成功建立了6所国外分校。学校运转成功的经验,首先靠社会支持,第二靠科学管理。第三靠政府支持。学校的文化课老师都由政府派遣。从公办老师里优中选优。月薪都是市政府发放。我想几年以后,武校总数会逐渐减少。好的武校会更好,而许多中小型武校则会被淘汰。   当时北体毕业决定自己办武校回到家乡莱州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我开办武术馆校,这种阻挠和抵制是来自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除此之外,因为学校建设的起步标准比较高,硬件要求也相对严格,意味着投入需求比较大。所以在学校建设初期出现了资金不足的情况。当时,国家也没有任何关于私立学校的优惠政策出台,到银行贷款也很难,所以资金问题是我们创业初期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我至今对办学初期的艰辛记忆犹新。没有教学校舍,我们从村里借来一所废弃小学的三十几间校舍当教室;没钱做广告宣传,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就夹着小广告顶着烈日到处送没有练功场地,我们就到荒地上习武;没有启动资金,父亲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   这几年,学校的知名度的确是逐年提高。不仅在国内各个省市提到中华武校大家都认可,而且在国外也同样受到很多武术爱好者的青睐。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最关键还是学校要拥有过硬的教学质量。优良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质量,才能拥有优质的学生,学生有了成绩,才能去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学校也才能够提高知名度。所以,教学质量是办学之本,是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的最基本的保障。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毕业最大的去向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深造,去年,学校的高考上线率是82%,录取率为70%;今年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上线率90%,录取率达到80%。   学生的出路是武校以及所有私立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的出路如果有了保证,招生工作就会迎刃而解,否则,即使学生进入学校,也会逐渐流失掉。   所以我们学校不仅仅是把学生送到高校就万事大吉了,还会一直跟踪学生今后的发展状况,并在其毕业的时候提供就业指导,保证他们能够学有所用。对于那些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武校还会为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机会,像选调他们到国外的分校执教,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业天地。   如今,中华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一所民办武术学堂发展到现在一个占地370亩,建筑面积90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的国际化文武学校。全校共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部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人,加上市里的学校和北京的分校,学生达到5000人,生源遍及全国各地,还有德国、韩国等国家为数不少的留学生。   从2003开始,武校又先后在法国,美国、西班牙、西非、南非、泰国成功建立了6所国外分校。   如果让我总结学校运转成功的经验,我觉得第一就是靠社会支持兴办武校。武校成立的时候,因是民办性质,又是武术学校,社会普遍存在一些偏见,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武校学习。当时社会上流行不少非议,“进了公办校吃上国家饭,进了民办校还是庄稼汉”“文化学不好才送到武校”……一度造成了武校招生困难。为转变人们的认识,使武校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和教练们连续讨论了几天,最后拿出办法:逐村表演武术套路、武术对打,边表演边讲解,以真情博得社会理解和支持。我亲自带领教练表演套路,一场下来,我们个个汗流浃背,却一点不觉得累。村民从我们精彩的表演中看到了武术的魅力,从诚恳的讲解中了解到武校的潜力,我们也从村民的喝彩中找到了希望。渐渐的,支持武校的人多起来,武校招生不再成为难题。   第二就是靠科学管理提升武校。武校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竞争型的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实行全员合同制、全员聘任制、全员岗位责任制和末位淘汰制,根据岗位责任制综合评价,实现能上能下的竞争局面,有效调动了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善于选拔人才,要让专家管理学校,要信任你挑选的人才,放手让他们去做。目前国内的三个学校,都已经逐步形成了负责人制,每个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我只是宏观掌控。   第三就是依靠政府支持。中华武校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也为莱州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武校驻地,因武校的创立,50多家餐饮业、服务业随之兴起,私营企业、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公交车、出租车为学校和学生提供的配套服务,每年收益也不下几百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武校至少吸引12名外地学生家长在莱州投资兴办企业,涉及海上养殖、机械制造、废旧塑料加工等多个行业,企业注册资金平均达500万元。武校参与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成功促成西部相关企业与莱州盐业、石材等企业洽谈合作。韩国釜山武术协会会长李施英先生应武校邀请率领韩国二十一世纪文化财团以及相关经贸、企业界人士到烟台、莱州考察洽谈,达成若干合作项目,引进外资40万美元。   2004年,为改善城区学校布局,解决外来学子上学难问题,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投资4000万元兴建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开设幼儿、小学、初中三个教学段,总体规划45个班级,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以文为主、特长发展”的莱州汇泉学校。   办学十几年来,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我们的支持一年比一年强,教育改革,外部环境很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惠。比如,学校的文化课老师都由政府派遣,从公办老师里优中选优,月薪都是市政府发放,政府这种力度的支持是很难得的。   我目前正准备运作文化体育产业,打算在渤海湾的海边,建影视城,武术文化基地,这两块建好以后包括酒店体育文化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政府批了2000亩地,现在正在和加拿大合作,投资10个亿,我觉得体育文化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所以想要填补它。此外还可以在这里成立武学基地,武学基地可以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把这些资金再投入到学校中,比如为优秀人才减免学费、资助生活费等等。   我感觉目前学校的状况是最好的,未来前景依然广阔。   目前很多武校举步维艰,这种情况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五六年前,国内武术学校有一万多所,我当时就感觉,不应该有如此多的武校,那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资源的整合,优胜劣汰,我想几年以后,武校总数会逐渐减少,好 的武校会更好,而许多中小型武校则会被淘汰。      李世宏 (北京大兴贵仁武术院院长)   随着社会上对文化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也逐渐转化为以文化课为主,以武术为特色。家长越来越理性,武术馆校的情况也不再像原来那样乐观,从学生找武校变成了现生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宣传和包装。学校要定向,我从打工子弟学校深受启发,一直把生源目标锁定在在京做生意或者务工人员的孩子身上。我们立志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出路,改变人们从武校毕业后只能做教练或保安的印象。   我曾经在北京武术院担任散打教练,带过北京散打队。我参与了北京散打队的组建工作,当时滕军那批运动员都是我们从大连、沈阳东北挑选的。由于比较了解竞技散打的训练模式,所以10年前刚开始创办学校的时候,主要是考虑为北京队培养后备队伍,毕竟我们的训练比较科学、系统,拥有和专业队衔接的训练方法。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后来的运作中,我逐渐发现,如果学校单纯以专业为目标面儿太窄,路子也越走越窄。因为运动员属于金字塔型,人数毕竟不多,而尖子运动员更是少之又少、万中选一,所以抱着进入专业队梦想来武校学习的学生当没能进入专业竞技体系的时候,就会很失望,感觉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那时候武术市场刚刚开发,人们对武术还有几分神秘的感觉。同时,人们对武校的印象也不是很好,很多家长觉得,只有太淘气、管不了、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会被送到武校练武。   随着社会上对文化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也逐渐转化为以文化课为主,而以武术为特色。这也就是我打算建立起来的新型武术学校,所谓“新型”,除了以文为主、以武为特色之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环境好、条件好。我上世纪80年代也在少林寺一带的武校练过武,都是住瓦房、睡大通铺,条件很差,现在我们学校的硬件条件,无论是住宿还是训练的条件都很好。   随着武术事业的发展,家长越来越理性,武术馆校的情况也不再像原来那样乐观,从学生找武校变成了现在的武校找学生。所以武术馆校要想争取生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宣传和包装。   此外,谋求发展首先要了解自己,所以确定好学校自身的位置也很重要,学校要定向,首先要定向生源。我从打工子弟学校深受启发,一直把生源目标锁定在在京做生意或者务工人员的孩子身上,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外来子弟。   除了找准学校自身的定位外,武校要想持续发展,不被淘汰,只有坚持发挥自己的特色。我们始终坚持“学院派”的办学理念。“学院派”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的专业性上,而且体现在学生的毕业出路上,学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是一所武校顺利运转最重要的环节。近年来,随着办学思路的不断拓宽,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很多学生被成都体院、首都体院、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特警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学校录取。我们立志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出路,改变从武校毕业后只能做教练或保安的现状。      吴明 (河北宣化塞北文武学校校长)   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办学,不能把武术学校办得商业性太浓了。从教学管理上来说。学校办得好坏关键是教练员。在现在的形势下。武术学校必须以文化课为主。   我们学校从1996年到现在,发展还是比较好的。现在国家实行9年义务教育,采取了“两免一补”的措施,这对我们武术学校有一些影响,但是不是很大。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年比一年人多,现在近400人。办武术学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办学,不能把武术学校办得商业性太浓了。在学习内容上,我们既教授国家的规定套路,也传授传统武术套路。学习国家规定套路,是为了参加比赛和考学。教授传统武术套路,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从教学管理上来说,学校办得好坏关键是教练员。教练员能够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练习武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我认为,武术应该成为我们国家青少年的必修课,就像韩国那样,把武术作为培养青少年的一个手段,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再有,在现在的形势下,武术学校必须以文化课为主。现在,我们学校文化课所占比例达到百分之八十。武术课的分量,比一般的普通中学的体育课稍微重一点。对于我们这种中等武术学校来说,如果要扩大规模,就要加强文化课教学,管理上也要跟得上去。办学的目的一定要明确,就是要培养孩子,发展武术事业,把传统武术传承下去,有了这个思路,尽管发展可能会慢一些,回报可能会慢一些,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但是,你终究是能发展起来的。      陈同山 (释小龙武术学校校长)   现在办武术学校,首先得上规模,硬件上得跟得上去。一些小的武术馆校被淘汰了。其次加大了文化课的教学。第三是解决好毕业生的安置问题。也是目前武术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在郑州成立了一家影视公司。这也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我们还想把学校提升一下。办成高等教育学校。   我们学校现在处于最好的时期,有四千多人。现在办武术学校,首先得上规模,硬件上得跟得上去。如果上不了规模,硬件上不成,就没有竞争力。我们登封地区以前有八十多家武术学校,现在还剩六十多家,一些小的武术馆校被淘汰了。这些学校规模很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都不行,所以坚持不下去。其次,为了适应目前的形势,我们学校加大了文化课的教学,以前一天上四节文化课,现在上五节文化课。学生家长对文化课是越来越重视了。第三是解决好毕业生的安置问题,这也是目前武术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除了考学外,有当保安的,有当兵的,还有一些回去自己找工作,年龄小的继续到别的学校学习。   我们的办学方针就是多培养人才,继承传统文化。从1980年到现在,我们学校由十几个学生,发展到现在,走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经验就是多听学生家长的意见,严格管理,让家长满意,让社会上承认。要给学生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感觉像回到家里一样。要丰富文化生活,让学生思想稳定,让职工思想稳定。这样,学生的成绩出来了,家长也就满意了。   在学校的发展方面,我们在郑州成立了一家影视公司,将来可以和各方面合作,拍摄影视作品,这也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我们还想把学校提升一下,办成高等教育学校——这是我们将来的发展目标。      郝钢 (湖南娄底潇湘职业学院院比)   学校已经由原来的以武为主,转变为以文为主了,转型是必须的,只有转型才能继续生存。   我们学校已经成立了14年,主要传授截拳道和散手。学校情况最好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   现在在校学生有四五千人,但是学校已经由原来的以武为主,转变为以文为主了,武术专业的大约三百人左右。转型是必须的,因为所有的武校都在走半文半武的路子,家长们不希望孩子只是一介武夫,希望孩子有文化知识,所以只有转型才 能继续生存。   我一直在考虑,2008年以后,武术馆校究竟应该怎么搞?我想这也是专业武术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的武术环境和10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所以武术教育体系也要彻底改变,才能适应新时期武术的发展。      晏西征 (湖南新化东方文武学院院长)   电影《少林寺》的上演对中国武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个时候,学校不用做任何宣传和广告就可以保证两三千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顶峰时期,武术馆校的急速增长造成了学员的分散,学校人数也就随之减少。一是要有规模,上档次,硬件要好;二要管理人员及师资力量等软件过硬;另外,要文武并重,现在更要争取升学率,我们的学生也有考上清华,北大的。   我从1980年开始筹办武术学校,1982年学校开始正式招生。学校跟随着中国武术发展的步履前进,见证了中国武术的飞速发展。   湖南省新化县是全国武术之乡,我们县几乎人人都练武。“文革”期间,武术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被当作糟粕禁止了。但是因为我们这里的人太爱好武术,所以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也都没有停止武术的习练,大家都偷偷地练,因为武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人们对武术的热爱,所以“文革”一结束,我就开始筹备私人武馆。   回想起那个时候,是相当困难的,可是正是因为冲破了很大的阻力才办起了这样一家私人武馆,所以不用打广告,生源不断,很多人从黑龙江、海南、福建,浙江……从全国各地来到我们小小的新化县,来到我们的武校学武。   电影《少林寺》的上演对中国武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连杰将全中国推进了一波武术的热潮。那个时候,学校不用做任何宣传和广告就可以保证两三千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顶峰时期。   随着武术热的蔓延,加之国家开始提倡练武术,促成了武术馆校雨后春笋般的在各地建立起来。原来武馆很少,各地的学生都到我们这来,后来毕业学生回到各地,也开始自己办武馆,各地都兴建了很多武馆,很多人选择在本省学武,或者挑选近距离的武馆。武术馆校的急速增长造成了学员的分散,学校人数也就随之减少。   随着武术热逐渐的冷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专业学武的人减少了,要读书学文化、要学习职业技术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所以武馆要想持续发展,一是要有规模,上档次,硬件要好;二要管理人员及师资力量等软件过硬;另外,要文武并重。现在我们学校和正规全日制学校一样,都是正常上课,只是利用早晚、周末和假期时间练武,只有文武结合,武校才能有生命力。   我们学校始终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武校之一,目前在校生两千多人,并且保持上升的势态。   我想学校之所以在大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持续的发展态势,第一是我们当地政府武术的重视以及对我们学校的支持。我们学校传授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拳梅山拳,我本人就是梅山派的传人,继承、发扬包括梅山武术在内的梅山文化,是政府的重点工程。   此外,因为不断有小规模的馆校消失,学生就会到我们这样的大武校来。   以前,人们对武术馆校总是存在着一些偏见,总觉得其他学校教不好的孩子才被送到武术学校来。原来的确是这样的情况,不听话的孩子到我们这里,等到我们把他们教听话了,懂规矩懂礼貌了,家长就会把他们送到其他文化学校里读书去。因为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在文化教育上下功夫。原来我们只重视武术成绩,在全国各种武术比赛中拿金牌拿成绩,现在更要争取升学率,我们的学生也有考上清华、北大的,这样就在武校中具有了很大的竞争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中国武术博物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