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型迪卡侬运动内衣哪款好种好,比一比更明了

一件运动衫习题答案
篇一:03.《一件运动衫》同步习题3
一、给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旧鞋(xiàxié)运动衫(sánshān)
衣兜(dūdōu)面颊(jiājiá)
熟悉(shúshóu)犹豫(yùyú)
二、比一比,再组词。
三、把下面词语填写完整。
四、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呈现出现发现
1.我打开鞋盒,那双崭新的软皮鞋(
)在他面前。
)了一辆红色的小轿车。
)小男孩穿红色运动衫很好看。
五、按要求写句子。
1.老先生对我说:“对不起,孩子,我只有这一点钱了。” 改成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换了他的运动衫。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综合阅读教程1-4课练习答案
Lesson One
Finally, I savor the Gratitude of Graduation
Key to the Exercises
I. Oral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II.Vocabulary
B. 1.come to fruition 2.sorted out 3. likelihood 4. get on with
5.matriculation
6.linger upon 7.were saturated with
8.beam with pride
9.bewildered
10.self esteem
III. Cloze
1.emotional
2.prepares
4.intuitive
5.directives
6.appointed
7.profitably
8.prescribes
9. mapping
12.improvised
13.imitated
15reconcile
IV. Translation
A. 将下列段落译成汉语
1. 我一大清早便来到屋外。真个大千世界是如此安谧,甚至连轻微的呼吸也会破坏这宁静。北边的山岭披上了铁青色的素装;西边的天空还残留着朦胧夜色;而在东方,南方,淡淡的粉红色正在蔓延。我抬头仰望,只是闪着银光的晨星正俯瞰着这个白茫茫的世界。
2. 一个刚从学校回家的女学生正在解释:“取一枚蛋”,她说,“在蛋的底部打一小孔,再在蛋的顶点打一个相应的小孔。然后将嘴唇置于该孔之上并用力吸气,壳内之物尽释无遗。”以为听她讲话的老太太嚷了起来:“如今的人做事真叫人摸不着头脑,我做姑娘那阵儿,人们把蛋一头磕一个洞,嘶溜儿一嘬就吃了。”
3. 当我对他的一位老师提起这件事,并且说自己搞不清楚其中的原因时,这位老师笑着说:“准时那件大衣!” 还有一个老师告诉约翰说她给了他一个高分不仅是因为他的成绩好,而且是因为她喜欢他的大衣。一天,在图书馆我们碰到了一位朋友,他好久没看到过我们的孩子们了。“这就是约翰吗?”他看着约翰正在长高的个头,端详着他的大衣的式样问道,并且伸出手来,这是绅士与绅士之间的握手。
约翰和我都明白我们决不应以貌取人,以衣着取人。但按照优美的标准来穿着、来让世人看,使思想、谈吐和举止的内外一致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B. 将下列段落译成英语。
1. Whether you are confused now as to what class to take at the university, or what job to go
after in the market place, it is a normal life situation t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This is also a time to make new friends. A time to make decisions that will shape your future. A time to prove to your parents that they did a good job raising you. Scary? Yes, but you will live. Just like we all lived who went through this time before you.
2.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ill impart to you only some rudiment of knowledge. Even
what you learn during the four years of university will be something quite superficial too. A university has often been misleadingly referred to as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which sounds as if there were no more learning to speak of beyond it.
3. Even though the majority choose to start IT or education companies---fields they are more
familiar with---they are young and have few contacts, little credibility and even less money.
Lesson Two
Profiting from Friendships at Work
Key to the Exercises
I. Oral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II.Vocabulary
B. 1.acquaintance 2. in place
3. structured
5. are echoed by
6. pass on
7. insight into
8. in case
9. hierarchy 10. confidential
III. Cloze
1.no matter what 2. contingent
3. rapidly 4. temporary
5. fast-shifting
6. guarantees
7. equipping
8. activist
9. stepping back from
IV. Translation
A. 将下列句子译成汉语
1. 要跳出你当前的职业来给你自己的工作定位,要用你做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用你的职业名称来定位自己。 要把自己看成是你做掌握的那些技能和才能的主人,这些技能和才能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工作和项目。
2. 在“临时”世界中,你必须挺得住失望的折磨,尽力应付紧迫的局面,沉着地对待压力。你要有适应力,既能经得住失败又能正确地对待胜利。不要因为失
败而动摇,你必须从挫折中汲取教训以利将来。成功者老老实实地看待不顺,然而他们不断地进行反思,从不自悔自恨。
3. 有效地掌握自己的职业,就必须平衡这些对立的思想。在团队作业环境中,你必须在组织里有效地工作;而同时,你也必须能够独立地工作和跳出“团队的思维模式”,以外部人的观点来评价团队的工作。
B. 将下列句子译成英语。
1.I often meet people who have been good performers in their own organization but who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y are stuck. Because they have become so closely identified with a particular company or industry, their skills are not perceived as being readily transferable to other settings. Measure yourself against community as well as internal standards.
2.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If you limit yourself to one particular area or sector, you limit your opportunities, too. Today it is critical to have multiple options, multiple avenues, and multiple roles. If you see yourself, for example, in the role of an employee, your work option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limited than if you understand how your skills can be applied in different sectors and industries.
3. Marketing yourself doesn’t mean endless parading your list of credentials and accomplishments to the world at large. It means letting other key people know about your skills and how they can add value. You should keep potential clients informed of your significant accomplishments and how they can be applied to meeting their needs. You should cultivate and maintain an active ne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your profession.
Lesson Three
Chemist Leo Baekeland
Key to the Exercises
I. Oral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mitted)
II. Vocabulary
1. affluent
3.logos, logo
4.versatile
5.impregnate
7.syhthetic
8.embalmed
9.outstrip
11. unfold
12.translucent
III. Cloze
1.entitled,
2 altruistic,
3 scrupulously,
4 trilogy, 5 eulogy
8 recollections 9 heap
10 bestowed
普京--优秀男人的生活故事
热情、无畏、无私、好客、谦逊、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即使在当上俄罗斯总统之后,他仍然保持了所有这些可贵的品质。这就是《弗拉基米尔?普京:生活的故事》中所描述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由克里姆林宫支持编写的人物传记《弗拉基米尔?普京:生活的故事》近日面世。该书是对生活中的普京总统的真实写照。这本《弗拉基米尔?普京:生活的故事》仅仅是普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体裁是传统的苏联传记写法(当初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的传记也是运用的这种体裁)。 该书作者奥列格?布洛特斯基在1月2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本书不是在为他(普京)歌功颂德。我只是转述了认识普京的人所说的话。” 该书从普京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出生一直讲到他成为一名前苏联克格勃,并详细列出了普京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其中用了一整章的篇幅讲述了普京祖先的故事。 克里姆林宫对布洛特斯基大开绿灯,方便他个人更多地接触普京。而该书的大部分则是普京的朋友和熟人对普京的回忆,内容大多都是温馨美好的往事。书中唯一没有赞扬普京的人是普京自己,而这恰恰显示了普京谦虚的品质。 朋友们对普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有人把热爱柔道的年轻普京形容为一只勇猛的雪豹;还有朋友讲述了多年后已经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普京,当胸戴勋章的二战老兵对他敬礼时被深深感动的故事。
IV. Translation
A. 将下列段落译成汉语
1这儿我们要给您介绍的是一位能够同时兼做两份CEO工作的才华出能人。我们将他的任职公司写为苹果公司,而实际上史蒂文?乔伯斯同时还是另一家蓬勃发展的公司PIXAR的员工。乔伯斯被APPLE公司慢耗损的螺线所吸引,他甚至为这家他帮助创立的电脑公司付出了较大的努力。1997年,在这家公司亏损达到10亿美元的时候,乔伯斯加入了APPLE公司,之后他为公司赚取了1.06亿美元的利润,有38%以上的产品销往美国华尔街。
2许多成功的实践均来自于一个很简单的创意:例如让电脑换一种颜色。乔伯斯是唯一的一个创意者和实践者。多色泽、中等价位的iMac的成功还在于它解决
了计算机兼容性的难题。APPLE电脑定位于因特网,因为在因特网上兼容性并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3在APPLE公司,乔伯斯是一位机智善变的微软经理。也有人说他是非线性方面的经理。事实上,每一项决策都是由他来制定的。“在任何时候,一万名员工都会在考虑:史蒂文会怎么看呢?而不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么样的?”APPLE公司的前任CEO如此评价说。而在PIXAR公司,他则会放手让他的专家们自己潜心研究。乔伯斯是一个以便装形象出名的人。在办公室里,他从不穿鞋,并且总是穿着一件运动衫。但是,请不要误解为他是一个松懈懒散的人。他喜欢将格兰诺拉麦片蘸上苹果汁来吃。乔伯斯在APPLE公司的报酬非常少--他的年薪只有一美元,这就足够使他的家人参加健康计划。但是乔伯斯占有PIXAR公司69%的股份,价值约为13亿元。
B.将下列段落译成英语。
1 It is clear that Actress Marilyn Monroe, who also died young, at the age of 36, can be found at Westwood Memorial Park, Los Angeles, in the Corridor of Memories, #24. Fresh flowers always cover her grave.
The body of the brilliant pianist and composer Frederic Chopin, who died on October 17, 1849, can be found in a Paris cemetery. Chopin's heart, on the other hand, is at the Holy Cross Church in Warsaw, Poland.
2.When the 5th century BC Greek doctor Hippocrates made a bitter powder from willow tree bark, he certainly had no idea that he was tak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s what is now a multi-billion dollar industry. Today, over 200 billion aspirin are taken annually and more uses for the pill are being found each year.
3. Throughout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mentions of the pain-killing uses of willow bark. It was mentioned by the Roman writer Pliny during the first century AD, and in the Middle Ages it was a popular folk medicine for fever. However, during the fifteenth century,stripping the bark off willows was declared illegal--to protect the new wicker industry--and so its use died out. It wasn't until 1763 that aspirin was rediscovered by a British vicar, Edward Stone. During an afternoon walk, Stone felt like chewing a bit of tree bark and started nibbling on a twig broken off from a local willow. He discovered that it tasted like a Peruvian tree bark that was often used as a篇三: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word版)
第三章复习题
(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劳动产品投入时2。
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c.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
答:a.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400(1200/3)处与苹果轴相截,在600(1200/2)处与香蕉轴相截,如图2-7所示。
b.用香蕉衡量苹果的机会成本是3/2。生产1单位苹果需要3单位的劳动,生产1单位香蕉需要2单位的劳动。如果放弃1单位苹果的生产,这将释放出3单位的劳动。这2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生产3/2单位的香蕉。
c.劳动的流动性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工资趋同,竞争可以使得商品的价格等于它们的生产成本。这样,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而相对成本等于工资乘以苹果的单位劳动产品投入。因为各个部门工资相等,所以价格比率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率,即生产苹果所需的3单位劳动与生产香蕉所需的2单位劳动比率。
图2-7 本国生产可能性曲图2-8 外国生产可能曲线
(2)假设本国的情况和习题1
相同。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外国苹果的单位劳动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
a.画出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答:a.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160(800/5)处与苹果轴相截,在 800(800/1)处与香蕉轴相截。如图2-8所示。
图2-9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b.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可以由苹果和香蕉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供给量绘出。如图2-9。 从图2-9可以看出,苹果对香蕉的最低相对价格是3/2,在这个价格上,苹果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在3/2的相对价格上,本国对苹果的最大供给量是400,外国对香蕉的供给量是800,这时,相对供给量为1/2。只要相对价格保持在3/2和5之间,相对供给量就不变。如果相对价格成为5,两个国家都会生产苹果,香蕉的产量为零。这时,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从图2-9中可以看出,相对价格为3/2时,相对供给在0到1/2之间;相对价格在3/2和5之间时,相对供给保持1//2不变;当相对价格为5时,相对供给从1/2到无穷大。
3.假定世界相对需求的表示如下:对苹果的需求/对香蕉的需求=香蕉价格/苹果价格 a.在相对供给曲线的同一张图上画出世界相对需求曲线。
b.苹果的均衡相对价格是多少?
c.描述本题的贸易模式。
d.说明本国和外国都从贸易中获利。
答:a.相对需求曲线包括(1/5,5),(1/2,2),(1,1),(2,1/2)几个点
b.苹果相对价格的均衡点是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相交点,也就是(1/2,2),即相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的相交点。那么均衡的相对价格为2。
c.本题的贸易模式是本国只生产苹果,外国只生产香蕉,每个国家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换得另外一国生产的产品。
d.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生产获得3单位的香蕉,外国可以通过减少5单位香蕉的生产获得1单位的苹果。贸易使得各国都能够以2单位香蕉换1单位苹果。那么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的生产获得4单位的香蕉,外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香蕉的生产获得1单位苹果,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贸易获益。
4.假定本国现有2400名工人而不是1200名,其他条件与习题1相同。求新的均衡价格。请评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的生产效率和两国之间贸易所得的分配。
答:如果本国工人从1200增加到2400,那么相对供给曲线上的转折点将从(1/2,3/2)和(1/2,5)变成(1,3/2)和(1,5)。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将位于更低的水平区域上的点(2/3,3/2)。在本题中,外国仍可以从贸易中获益。但是,无论是否有贸易,本国以苹果衡量的香蕉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所以本国既没有从贸易中获益也没有从贸易中受损。
5.假定本国有2400名工人,但是他们的生产效率只有习题1中假设的一半。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并确定均衡的相对价格,比较本国在本题和习题4中的贸易所得。
答:本题的答案和第3题类似。因为劳动翻番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减半,所以“有效劳动”的量没有变化。(参加习题3)
6.“韩国工人每小时工资为2.50美元,如果允许韩国无限制地向美国出口,美国工人的工资也会降到这个水平。你不可能只进口5美元一件T恤衫,而不进口2.50美元的工资率。”试分析这段话。
答:这种观点仅仅是贫民劳动论的一个特例。关键问题在于相对工资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商品的相对生产率和相对需求决定。本章所给的数据已经表明,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韩国的低工资反映了韩国在大多数产业上的生产率要低于美国同行。正如本章举例证明的,如果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国家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贸易,那么低工资水平的国家的生活水平会提高。
7、在制造品部门,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大致和美国相同(其实有的产业比较高,有的比较低)。美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高,但是大部分服务是非贸易品。一些分析家认为这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问题,因为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无法在世界市场上出售。这个结论错在什么地方?
答:这个结论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所有的可以用来确定生产中比较优势的信息:本例中有4个部门对劳动有所需求(美国的服务部门、日本的服务部门、美国的工业部门、日本的工业部门,而不仅仅是两国的服务部门),仅仅比较服务部门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不够的。如果a LS
本国服务业中的劳动将比外国的劳动更有效率。这说明了尽管美国在服务行业有绝对优势,但这对于确定比较优势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要确定比较优势还需要知道行业比率。任何行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行业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行业间的相对工资。
8、访问过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的物价很高,而日本工人的工资和他们的美国同行差不多,结果他们的购买力只有美国的1/3,扩展习题7的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提示:考虑工资率和非贸易品的价格)
答:虽然日本人的工资水平和他们的美国同行差不多而他们收入的购买力只有美国的1/3,这说明虽然两国工资水平大体相等(w=w*,w表示美国工人工资水平,w*表示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但是两国服务业价格p
p*(因为3p=p*,p代表美国服务业的价格水平,p*代表日本的服务业的价格水平)。因为在服务业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日本,所以其服务价格相对较低。这种额外的收益就增加了美国的购买力水平。然而,大部分服务业是不可流动的,即为非贸易品。这样日本就不能通过贸易从美国的服务业的低生产成本中获益,也就不可能使用这种相对较低的国际市场价格。同理,美国也不能通过贸易提高本国服务业的价格。所以,由于服务业价格水平相对较低,且服务业为非贸易品,所以美国的购买力水平高于日本。
9、许多产品不能进行贸易的事实对贸易所得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答:贸易所得还可以以非贸易品的形式存在。但非贸易品份额增加时贸易所得减少。换言之,越多的产品不进入国际市场,潜在的贸易所得就越低。如果运输成本高到没有任何贸易存在,那么很明显将没有贸易所得。
10、我们重点讨论了只包含了两个国家的例子。假定有许多国家能生产两种产品,每个国家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模式和生产模式会怎样?(提示: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答:如果有许多国家能生产两种产品,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一个阶梯函数,曲线上包含与具有不同劳动需求比率的国家个数相同的“阶梯”(水平点)数。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左边的国家出口他们相对于交点右边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交点在水平部分的曲线上,则一国在这一相对价格水平上生产两种商品。
1.在土地便宜的美国。用来养牛的人均土地要多于用于种植小麦所用的人均土地。但
是在那些比较拥挤的国家里。土地昂贵而劳动力便宜。人们用于养牛业的人均土地通常比美
国用于种植小麦的人均土地更少。我们是否仍然可以说。与种植小麦相比.养牛业是土地密
集型产业.为什么是或为什么不是?
答:将养牛业定义为土地密集型,这是比较生产中使用的土地相对于劳动的比率得到的 结果,而不是看土地相对于产出或者劳动相对于产出的比率。美国养牛业中土地对劳动的比率超过了小麦生产中的这个比率,意味着养牛业在美国史土地密集型的。如其他国家养牛业中土地对劳动的比率超过了这个国家小麦生产中的这个比率,那么养牛业在这个国家也是土地密集型的。其他国家和美国的比较于这个目的并没有很大的关系。
2. 假定在现有要素价格下,棉布生产中每用1英亩的土地就需投入20小时的劳动,而在生产粮食时,每用1英亩的土地只需投入5小时的劳动。
假设该经济拥有的总资源量为:600小时的劳动和60英亩的土地。请画图说明资源应如何分配。
现在假设劳动供给分别上升到800小时、1000小时、1200小时。请用一幅如图4-6的图展示出资源分配变化的轨迹。
如果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答:a. 图4-10显示了资源的分配情况:
资源的分配
如图 4-10,长方形的四边表示劳动总供给和土地总供给。给定棉布生产中的土地劳动比例Tc/Lc,棉布部门的资源使用必定在OcC直线上,OcC直线的斜率等于Tc/Lc 。同样,粮食部门的资源使用一定在OFF直线上。两条直线相交于点A,资源在两个部门的分配即由这一点表示。根据题中所给数据,有aLC/aTC=20,aLF/aTF=5。又因为:aLC/aTC=(LC/QC)/(T
C/QC)=Lc/Tc,所以LC=20Tc。同理,aLF/aTF=(LF/QF)/(TF/QF)=LF/TF,有:LF=5TF。又有:L=LC+LF=600, T=TC+TF=60,所以本题的答案为:LC=400,TC=20,LF=200,TF=40。
b. 当劳动供给增加时,资源分配变化的轨迹如图4-11。
如图4-11,劳动供给的增加使得用来表示一国资源的长方形变“长”了。如果商品价格保持不变,要素价格和土地劳动比例也保持不变,资源在两部门的分布会从点A移到点B、点C和点D,从而使得更多的土地和劳动被用于粮食生产。经过计算,本题的答案为: 当L=800时:TC=33.33,LC=666.67,TF=26.67,LF=133.33;
当L=1000时:TC=46.67,LC=933.33,TF=13.33,LF=66.67;
当L=1200时:TC=60,LC=1200,TF=0,LF=0。(这时实现了完全专业化分工)
产 棉 布所
劳动供给增加后的资源分配
生产粮食所用的土地
c. 如果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会出现劳动闲置。这时,要素价格将会进行调整变化,否则,将会出现失业现象。
3. “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分析上面这段话。
答:充裕要素的“充裕”是相对的,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的充裕,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可见,起作用的不是要素的绝对充裕程度,而是它们的相对充裕度。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各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国内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与发达国家想必,在发展中国家,相对于资本而言劳动比较充裕。
4. 美国劳工运动(基本上代表了蓝领工人,而不是专业人才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是否合理?如何用相关贸易模型的理论来回答本题?)
答:利用不同的模型,本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3)在李嘉图模型中,贸易可以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从而使劳动获益。因此美国劳工运动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是不合理的。
(4)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工人有可能从贸易中获益,也有可能从贸易中受损。因为贸易使得用一种商品衡量的购买力上升,用另一种商品衡量的购买力下降。劳动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5)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就越有可能从贸易中获益;相反,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进口竞争商品的生产,就越有可能因贸易而受损。在美国,劳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美国的工人会因为进口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受损。所以,美国劳工运动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是合理的。
5. 分析说明为什么里昂惕夫悖论以及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会与要素比例理论相矛盾。
答:要素比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是资本密集型国家,所以,根据要素比例理论,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应该出口其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资源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不再像理论上描述的那么清晰。对这种观点较为典型的解释有:
(1)自然资源。在要素比例理论中,只考虑了劳动工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生产一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替代。
(2)人力资本。在要素比例理论的假设中,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比国外的劳动具有更高的效率。而美国的高生产率得益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折算进去考虑,美国的出口商品就是资源密集型的。
(3)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要素比例理论中假设同种商品在各国要么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要么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那么,如果同一种商品在美国史资本密集型的,在他国却是劳动密集型的,自然就可能产生与要素比例理论相反的结论。
6.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各国间存在着生产要素效率的不同。请解释这将如何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概念。
答:如果各国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那么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可以适用于“有效要素”,就是在工人技能或(例如)土地差异虑技术差异。结果表明,调整后的模型比没有调整的篇四: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答:(1)钱、货币、通货、现金不是一回事,虽然其内容有所重叠,但这几个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
钱是人们对货币的俗称。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的东西,就是在日常人们生活中被称为钱的东西。
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货币。
现金就是指家庭个人、工商企业、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现钞,包括纸币现钞、硬币现钞。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日常消费影响大。
(2)银行卡亦称“塑料货币”,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等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自动出纳机卡、灵光卡等。各种银行卡是用塑料制作的,可用于存取款和转账支付。现在,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银行卡正逐步取代现钞和支票,成为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因此,在现代社会银行卡也属于货币。
2.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货币?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又往往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
答:(1)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要求有某种商品充当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而金银的特性决定其成为货币的天然材料。作为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便于携带、铸造和分割,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实物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和信用货币阶段。当今货币正朝着专门化、无体化、扩张化、电子化的趋势发展。但不管货币的具体形态如何,都是媒介商品经济所必需的。货币节省了社会劳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有效率的发展。对货币的使用是实现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经济:货币方便了市场交换,提高了市场效率;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交易成本上看,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活动方式之所以这样演化而不是那样演化,最终都可以从社会费用、社会成本的节约找到解答。人们不论怎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营造一个经济理想国,其成败利钝最终取决于是否合乎这样的规律而不取决于主观愿望。通过货币的交易取代物物交易也同样是如此。
(2)货币原本同斧头、猪、牛一样是商品,但由于固定充当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因此成为了社会财富的一般性代表。货币并非财富本身,但有人将其夸大为“唯一的”财富,为了获得它而不择手段,甚至谋财害命,因而货币被看作是万恶之源。其实货币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交换其他商品的媒介,由于人们对其态度不同,而被赋予了感情色彩。
3.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答:(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一是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二是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三是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四是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而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之所以说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
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
货币形式。
②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④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同时各国都意识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⑤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尤其是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金银即国家财富,因此,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
答:(1)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生活中,当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就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的反映。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所有商品首先要借助于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表现其价格,然后才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其价值。正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随时可购买商品,货币能作为交换价值独立存在,可用于各种支付,所以人们才贮藏货币,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发展。从历史和逻辑上讲,货币的各个职能都是按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进程。
(2)货币的职能最少不能少于三个,即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①现代的经济生活中,作为交易的对象都具有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示的价格。马克思把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名为价值尺度。交易对象如果不具备用一定金额表示的价格,则无从设想交易如何进行;或者说,没有价格的对象就不称其为交易对象。
②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购买手段。在赊买赊卖过程中,要以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这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早先发生的流通过程结束。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就是起着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③当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职能。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
答:如何界定货币,由于时代背景、观察角度、观察深度、侧重于理论剖析与侧重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不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来认识其性质,不可能有稍许全面的理解。
(1)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较简明完整。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界说: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现在的问题是,各国的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黄金―
―割断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界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上面讲解了两条:其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其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以此来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的问题。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说达到起码的要求。
(2)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比,与任何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
(3)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通常所说的“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它,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列宁特别重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4)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国际通用的是M1,M2,M3,??系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M1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M1之外可构成M2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
(5)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货币。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但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更改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
6.建立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当今世界上的货币制度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答:(1)建立货币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现代社会,建立有效的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2)当今世界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六大要素: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7.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应该怎样理解?结合欧洲货币、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理一理你的思路。
答:从古代开始有可以称之为货币制度的制度,几千年来货币制度都是与国家的主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合自己政策目标,并可能由自己操纵的货币制度。一般说来,有秩序的、稳定的,从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条件的货币制度,是国家追求的目标。要求能够有效地操纵货币制度,也包括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控制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货币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但这样的观念和准则却在20世纪中受到严重的挑战。
先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起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但相当长的期间,在控制与反控制的较量中,各国的货币主权依然还是得以保持;有的货币如德国马克等,还很有与美元分庭抗礼的态势。
在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还曾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世界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货币制度。但到了20世纪的后十年,货币制度对主权的挑战却沿着以下三个趋向而迅速强化:
(1)欧洲货币制度的建立。欧元是超越欧洲各国传统边界的货币,欧洲货币当局是超越各国货币主权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必须放弃原有的国家货币制度,共同使用欧元和制定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之间不再保持独立的国际收支,从而丧失了很大部分货币主权。对于传统的货币制度观念,这是直接的挑战。
(2)货币局制度。货币局制度是指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备挂钩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基础货币要由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来支持。货币局规定本币对某一外币的固定汇率。货币局不是中央银行,它不能持有任何国内资产,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实施货币局制度,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独立实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权。
(3)美元化。美元化是指一国以美元代替本国货币流通,放弃铸币税和发行银行在本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进行最后救助的可能。本国货币让位于美元,意味着货币主权的完全丧失。这一进程,有可能进一步推进。
综上所述,货币制度与国家主权的联系是与生俱来的。货币制度服务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为了实现其目的必须对货币制度进行有效的操纵。但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给这一关系带来了新的内容:欧元,货币局制度,美元化等说明货币制度有可能独立于国家主权,即国家主权对货币制度的有效控制不是必须的。
8.货币是不是终归要消亡?
答:(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然会伴随着商品的消亡而一起消亡。货币消亡之后,其核算社会劳动和媒介产品交换的任务,将由劳动券来承担。但货币消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恩格斯曾指出,商品货币消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一个是社会能够直接以社会化的形式将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源运用于生产之中。当然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生产资料完全的社会占有和劳动完全的直接社会性。这两个条件不能同时实现,货币也就不可能消亡。
(2)“货币永恒论”的观点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社会计算的工具和决定生产行为的选票,始终是社会进步的车轮,货币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永恒存在,货币不会消亡,所变换的只是其形态而已。当然这一论点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稳定的前提下得出的。
实际上,货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客观存在的。货币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要求有某种商品充当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而金银的特性决定其成为货币的天然材料。作为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便于携带、铸造和分割,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交易成本上看,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方式,之所以这样演化而不是那样演化,最终都可以从社会费用、社会成本的节约找到解答。人们不论怎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营造一个经济理想国,其成败利钝最终取决于是否合乎这样的规律而不取决于主观愿望。通过货币的交易取代物物交易也同样是如此。只有出现了另外一种交易媒介,能够以之更经济地解决整个社会庞大的交易需求,货币才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但不管最终货币是否消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守经济规律,不能人为强行取消货币,否则只会导致经济混乱。
第二章 信用
1.你过去对于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怎样理解的?应该怎样界定信用较好?
答:(1)过去对信用这个经济范畴的理解是,信用相当于“借贷”或“债”的概念,等等。
(2)按照下面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比较好:
信用这个经济范畴是指借贷行为。从逻辑上推论,私有财产是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现实生活中有时也有无利息的借贷,
但这是由于某种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而采取的免除利息的优惠,是一般中的特殊。西方不少国家的银行对企业的活期存款也往往不支付利息,但存款者可以享受银行的有关服务和取得贷款的某些权利,实际上还是隐含有利息的。
2.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与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里的“信用”,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答:道德范畴中的“信用”指的是诚信,是经济主体通过诚实履行自己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从经济意义上看,信用的含义就转化和延伸为以借贷为特征的经济行为,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它既区别于一般商品货币交换的价值运动形式,又区别于财政分配等其他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是不发生所有权变化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这两个范畴的信用密切相关。诚信是交易、支付和借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借贷活动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如果没有当事人之间的最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发生借贷活动。诚信是借贷活动的基础。如果失信成为信用行为中的主导方面,借贷活动就会萎缩甚至中断。而借贷活动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参与者日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进而使诚信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
3.为什么说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联系几乎无所不在,以至可以称为“信用经济”?能否谈谈你本人的体验?
答:(1)将现代经济说成信用经济是对现代经济的一种描述。信用经济是从金融的角度提出来的,体现在现代经济的特点上:
①信用关系无处不在。现代经济关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打着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的烙印,商品货币关系覆盖整个社会。信用货币代表着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负债,而持有货币就是拥有债权,货币从金属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也就意味着信用关系覆盖着整个社会。不仅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对于企业经营单位来说,借债与放债,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国内的经济联系中是这样,在国际经济联系中更是这样。政府几乎没有不发行债券的,而各国政府对外国政府,往往是既借债又放债;银行通过办理个人储蓄,吸收企业、政府存款,发放贷款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个人依靠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及房屋。在经济不发达的过去,负债是不光彩的事情,现在则相反,若能获取信贷,正说明有较高信誉。
②信用规模日趋扩张,并加速扩张,这是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主体拥有债权债务的规模在年复一年的加速扩张,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财富积累的结果。债台高筑是信用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已不是贬义词。
③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化。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为了规避风险,大量信用工具和衍生工具应运而生,使得信用关系和信用结构复杂化。你中有,我中有你,信用网络越来越复杂。信用活动同时就是交易活动,任何一个买卖都是信用关系的重新变动,这种变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④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不开信用。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而在调控过程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一般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有国债筹资作为基础,而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无不利用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信用作为传导。
⑤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的飞速发展。个人、企业、政府和有经济联系的国外各单位,它们相互之间的债权债务有些是直接发生的,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金融机构媒介而形成的。作为媒介要聚集资金,从而形成它们的债务;作为媒介要把聚集的资金通过诸如贷款等方式分配出去,从而形成它们的债权。信用媒介的发展,是现代合理分工的表现,它的出现使信用成为联结整个经济的网络。
因此,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使经济加速,使经济的影响面很宽,信用对经济的渗透力很强。
(2)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论述,譬如,大学里的助学贷款、各商业银行为在校大学生们办理的可以透支的信用卡。
4.记住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模型。对于它的重要性你有什么认识?
答:(1)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个部门,从货币收支的盈余或赤字的角度建立数量模型,并据以进行统篇五:2012复习题答案
简述蒋经国对台湾发展的重要贡献。
1969年,60岁的蒋经国接任&行政院&副院长,开始接手管理整个政府。1973年,在台湾社会处于强烈的外交挫折感之际,他宣布提出一项大规模的经济发展计划&十大建设&等能源、交通和重工业制造等基础建设,以快速地将台湾推入高度开发的社会。蒋经国在台湾发展经济,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蒋经国总是强调,抓人枪毙不能解决问题,而他倡导的包容态度,更为台湾奠定了民主改革的基石。面对来自台湾岛内人民的不同声音,他采取了接纳、包容的态度,他愿意承担民主改革失败或成功的所有责任。日,由蒋经国正式签署发表,宣布将从7月15日零点起在台湾地区“解严”, 可以称之为戒严之最的、持续38年的“戒严令”的就此撤销。 简述李登辉上台后国民党的三次分裂。
李登辉初任“总统”时,重用郝伯村等外省籍大老任“行政院长”及其他重要职位,使外省派对李登辉放松戒心,但李登辉则暗中架空外省派的权力,到最后李登辉与郝伯村的斗争明朗化,演变成一场党内的斗争,造成“新国民党连线”出走,并创立新党,郝伯村则为新党的精神领袖。 宋楚瑜成为第一任民选“省长”。不过这第一任也在李登辉运作的“精省”下成了最后一任。宋楚瑜与“省府”系统人士出走,成立亲民党,成为国民党第二次的分裂。
国民党的第三次分裂,是李登辉与连战之争,连战可说是李登辉一手提拔,从“行政院长”到“副总统”,但是去年“大选”的失败,李登辉被党内指责辅选不力,黯然下台,连战则接任失去政权后的国民党党主席。
简述连战访问大陆的意义。
一、连战借“和平之旅”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争取岛内民心,也为个人政治生涯创造历史。
二、台当局诬蔑“和平之旅”,淡化连战大陆行的积极意义和对“台独”的冲击,巩固泛绿选票。
三、连战访问大陆将取得重大成果,不仅将建立国共两党高层对话机制,建立“党对党”的交流对话新渠道,更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连战大陆行说明缓和、发展两岸关系仍是岛内主流民意,更说明大陆“以人为本”的对台政策深得民心。
简述台独思潮的主要社会根源。
“台独”思潮是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倾向,即谋求将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台独思潮及台独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意识及行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政治及文化的背景。
(一)“台湾意识”的负面作用被膨胀利用
(二)国民党的独裁及其封闭式的反共的大陆政策
(三)经济的畸形发展与其国际地位的不相称性
(四)美国对台的“双轨政策”
(五)李登辉主政后的国民党主流派日趋“台独”化,助长、纵容了台独势力的发展
简述台湾问题的由来、本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原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错误政策。它在中国人民积极准备解放台湾时,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公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行动,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并通过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与大陆军对峙超过50年。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政府负有重大责任。
简述ECFA协议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两岸签署的ECFA协议,它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重大的,它标志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取得了重大性突破。
①通过ecfa,两岸互信进一步加强,有利两岸制度化协商向纵深推进
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台独”的社会根基,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为未来进行政治协商不断累积制度性合作的基础
③ecfa的签署不但打破两岸经贸关系的隔阂,也使两岸和平共同发展更进一步。
一是签署ECFA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里程碑。ECFA是两岸60年以来签订的最重要、最复杂、影响最广的协议。岛内主流媒体一致认为此次协议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两岸互信进一步加强,有利两岸制度化协商向纵深推进。ECFA将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今后向更深层制度合作的良好开端,对两岸形成一个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和共同市场架构具有重要价值。岛内舆论认为,通过ECFA的签署将为两岸关系开启“互信协商”新时代。
三是一定程度削弱“台独”社会根基。大陆透过释放善意与诚意,将提升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好感与认同,让“台独”势力在岛内造势的市场进一步受到限制。《联合报》评论认为,随着两岸关系进一步紧密,两岸“化敌为友”的民众情绪逐渐浓厚,这将使“台独”意识形态“接近破除”。
四是为未来两岸政治协商开展积累“和平善因”。ECFA商签过程为两岸以协商方式解决政治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同时,未来两岸将进一步密集开展更多的经贸、文化交流,特别是ECFA协议确定两岸经贸社团将互设机构,筹设“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官方、半官方的合作机制,这为未来进行政治协商不断累积制度性合作的基础。
总之,ECFA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如国台办主任王毅所言,ECFA签订将“有利于两岸共同提升经济竞争力,有利于两岸共同增进广大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有利于两岸共同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
1.结合相关资料,论述两岸实现“大三通”的重要历史意义。
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中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三通”的实现,大大减少了飞行航行两岸的时间,缩短了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极大的促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往来,促进了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了两岸的经贸关系,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推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当然随着“三通”的推进,会不断地改善,更好地满足两岸民的需求。比如进一步增加航班的问题,因为票价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随着两岸关系迅速的发展,随着两岸三通的深入推进,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第一,“三通”是两岸和平发展及良性互动的成果,也是两岸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且勿论政治上、军事上的意义,单是经济上、民生上的意义,已使两岸人民“拍烂手掌”。无论是世界格局或两岸格局,和平都是主流,都是民众的要求和期盼。假如以“和平”及“战争”给两岸人民选择,笔者敢说,除了陈水扁等极端偏激的“台独”原教旨主义者,两岸人民只会选择和平,绝对拒绝战争。台湾人民不会像陈水扁那样叫嚣“决战境外”,这是丧心病狂的吹牛之言,以两岸的总体实力,试问有可能“决战境外”吗?阿扁是在“痴人说梦”。只有两岸保持和平状态,才是台湾长治久安之道。既以和平为圭臬,军事上已没有什么大问题。政治上,下一步可能是朝向签订和平协议前进。目标明确,但不必着急,更不必强求,只要双方都有诚意和善意,条件成熟时,水到渠就成。和平,一切从和平出发,这是两岸未来关系发展的最高准则,这也是两岸双方的共识。
第二,“三通”开始后,两岸将迎来大交流、大合作、大共融、大发展的新局面。就两岸关系
而言,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时代,甚至是由日据时代起一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刚刚开始不久的二十一世纪,有可能就是台海两岸大力发展经济,并且在国际经济层面大展拳脚的世纪。世上早就有“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一说法。的确,全面实现“三通”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将向世人展示,对于中国,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大时代的来临。
第三,两岸“三通”之后,台海的形势肯定不再是“火药库”,战争的可能性即被极度地淡化,真正符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近六十年来,两岸关系有时见好,有时僵持,有时紧张,偶而甚至出现剑拔弩张或擦枪走火的高危情景,国际上因而将台海形容为“火药库”之一,与伊朗及朝鲜的“核武”问题并列。
“三通”之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对话取代对抗,谈判取代对立,和解取代冲突。时机成熟时,两岸可展开和平协议的谈判,最终必会签订,以符两岸人民的期盼。长远而言,两岸将会统一,这也就是马英九所说的“终极统一”。
“大中华经济圈”基础坚实
第四,在“三通”之中,通商早已在半明半暗中进行,通邮则较少轰轰烈烈的效果,最受人注意的则是通航,包括空运直航和海运直航。这次直航首日,两岸的空港、海港均有隆重盛大的启航仪式。例如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天津港,马英九在高雄港,分别主持两岸海运直航仪式。直航的最大意义是省时省成本,体现了两岸同胞本是一家人。比之于过去的“曲航”,无论是航机或货轮,均必须经香港或日本中转,那是方便多了。
第五,两岸人民以至全世界的华人,长期以来一直憧憬“大中华经济圈”,这可以说是民族性使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表现。大陆和台湾,无疑是“大中华经济圈”的骨干和支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中华经济圈”谈得多而做得少,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因两岸有隔阂,甚至有“独派”人物蓄意“阻头阻势”。“三通”之后,阻路的石头已经搬开,甚至已经砸碎,两岸的合作共融,将成为金融合作、拓展全球经贸的重要平台,成为实现“大中华经济圈”的坚实基础。
2.结合两岸关系现状,综述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
马英九执政一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取得重大突破。两岸民众情感日益加深,岛内主流民意期盼两岸和平发展。未来两岸关系必将围绕经济合作、文化教育交流、民间往来等议题继续推进,取得更大进展。一、两岸双方把握历史契机,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马英九上台后承认“九二共识”、反对“法理台独”。
3.2012台湾地区大选后,台湾社会走向及两岸关系展望。
马英九以近80万优势的高票后的连任,而这选举的结果是为维护两岸关系前四年和平发展的成果,并确保今后四年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前进,争取到了宝贵的先机。毫无疑问,两岸执政当局应抓住机遇,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层面障碍深入交流,这样必然会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更加紧密关系迈进。政治互信会更加巩固。在经济方面,会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文化方面,两岸文化本属同源 ,也共同继承中华文化及历史情感。未来四年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仅指现有的民间各项交流应继续,每年一次的两岸大型经贸文化论坛和海峡论坛应照常举办,还会在制度化、机制化、正常化上有所突破。
4.综论台湾民主化的历程
形成:1949年国民党败退到了台湾。为了稳固统治,台湾一直实行“军事戒严”,国民党在台湾施行的是专制统治。从1960年知识分子主导的“自由中国”到1971年大众参与的“保钓运动”,从1979党外人士与国民党政府抗争的“美丽岛事件”到美国影响下的“江南案”,从1986年民进党成立到日年蒋经国宣布正式取消持续了38年的“戒严令”,象征着台湾正式进入了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
原因:台湾民主化的发生,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社会面对的内外变化,二是台湾领导人的决断。
(首先是台湾社会的发展,给了国民党政府很大的压力。当台湾的经济在70年代取得大发展的同时,台湾的中产阶级也成长起来,同时台湾也逐渐开始对外开放,大量的人走出台湾,
了解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社会内部要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要求民主的呼声在不断加大。社会要求开放公众政治参与之路,让公民进行政治参与,而不是国民党垄断权力。社会各界办的各种各样的媒体不断涌现,随封随开,政府无法禁止;非政府组织也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大陆进入联合国,台湾退出联合国,引起台湾内部巨大的震动;中国大陆从70年代末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国际大格局的转变,对台湾带来更为巨大的外来压力。)
这些内外压力,形成了对国民党政府的巨大挑战,迫使台湾地区领导人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在1987年果断地宣布解除戒严,顺应民意,开放媒体和社会空间,并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访问。
发展:虽然台湾1987年“解严”,标志着台湾从此进入一个自由的社会。但选举制度的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90年,万年国代取消;1994年,省市长直选;1996年,“总统”直选。2000年,陈水扁胜选,民进党执政,台湾首次通过民主的方式完成政党轮替;2004年,两颗子弹让陈水扁转败为胜,让我们看到了民主带来的乱象;台湾民主混乱的一面,统独、族群、省籍均成操纵民意的手段,而经济凋零、贪腐横行。一个成功的反对党不一定能同样成为一个成功的执政党。
2008年,马英九胜选,曾经的威权政党又通过民主的方式卷土重来,台湾民主,也一步步走向成熟。台湾民主开始走向成熟:一、台湾选民抵制住煽动和诱惑,表现出了成熟和理性,让全球华人对民主有了信心。二、一个威权的政党因推行民主失去政权之后,在民主的浴火中完成自身凤凰涅磐,再次卷土重来。
(台湾开放民主的道路也逐渐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变化。蒋经国去世以后,对于台湾民主的走向,在国民党内部形成了委任直选和公民直选两大派的争论,导致第一次国民党的分裂,新党出走,并成为一个有实力的反对党。台湾的民主化最终导致领导人的全民直接选举。1996年,台湾进行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民大选。如果从理解民主最主要的内容是选举来看的话,这就是台湾民主的真正开始。在1996年的选举中,虽然面对各路人马的竞争,国民党还是轻易取得了胜利,继续执政。但是在2000年的大选中,执政的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当时,宋楚瑜和国民党领导人闹翻,结果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宋楚瑜的参选再次分裂了国民党,分散了国民党的支持票,结果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赢得了大选的胜利,当时陈水扁的得票率只有39.3%。在2004年的选举中,国民党和其它泛蓝力量进行整合,由连战和宋楚瑜联袂出马竞选,本来大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或许是由于选举中出现的“两颗子弹”事件,使得民进党以微弱多数再次赢得选举胜利。一直到2008年,马英九和萧万长再次统合泛蓝力量,才夺回了丢失8年之久的台湾政权)
相关作文推荐: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一件运动衫习题答案》为爱作文网注册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一件运动衫习题答案》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湘ICP备号-1 CopyRight &
成就未来,请记住本站域名是【】的谐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内衣哪个牌子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