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么办?皮卡丘打排球球太菜,队友不愿意一起玩,被冷落了,其实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就是有那么几个稍微打的好

dota靠自己有是打不起来。对面选手并不强,就是队友太坑爹。我该怎么做_百度知道
dota靠自己有是打不起来。对面选手并不强,就是队友太坑爹。我该怎么做
我跟同学在一起玩dota,有几个人玩的特别不好,其他人玩的差不多,但不是很强,我在他们当中算最厉害的了,但当rdsp分到跟那几个坑爹的队友在一家时,我也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我要怎么做才能左右胜负,就是不管队友如何,我都能取得胜利(仅限与跟我那些同学。...
我有更好的答案
玩的特别不好的 买J
玩的差不多的买眼
你很牛逼 打后期 让玩的差不多的 保你 告诉他 你死也比让我死
眼一定让他买
而且还要让 补刀
其实一般CW也这么玩
最好拿巫妖 VS 莱恩 之类 远程AOE技能的英雄 保你
能稳定的压住对面
让你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你就能赢了
采纳率:5%
队友不给力,你玩辅助是绝对不行的;你玩ganker带节奏,即使杀人再多,=你gank黄金期一过,己方的c还是没什么装备,到后来你们还是打不过;你如果玩c想后期拯救世界的话,队友坚持不住,对面可以不管你,20分钟直接上高地。有句话叫“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本人深有体会,没办法。跟熟人一起打还好,自己人不会a,打路人遇到坑爹的,送fb就a的很无语了。每盘都坚持到底,平时多看看视频攻略学习学习,打一段时间就会好了。这个不急——哪个不是在被菜中成长的?火候没到,你个人怎么努力都没多大用。
如果是同学的话,就娱乐娱乐吧....我高中的时候和你情况差不多,会打的2个人或者以上分到对面我1带4就打不太过了.有一回对面2会打一点的带3个菜鸟,我这边同学全是菜鸟,我一个PA和他们拼的全死光,他们买活带走了我们家,我有什么办法啊.坑爹到你这你不爽,到别人那别人也不舒服啊,高手的追着菜鸟杀,到哪都是这么回事...左右胜负的事,,,就算是战斗力相等也不是你能左右的呀....如果真要拯救世界...那就打中SOLO,杀对面中的2 3次,再到处杀人,还有这个可能,,,你队友应该不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吧...
既然你技术最好,队友坑爹的。。。我看还是选个后期吧。。。不过几也要充当一个核心作用啊,他们懂的没有你多,节奏控制不住,打得就很乱,那样没有配合的,没有战术的,是赢不了的。选英雄的时候,肯定要选好了,Random个不好的,或者对阵容没有好处的,果断RE,而且选的时候还要看对面的英雄,要有针对性!例如你选屠夫,我就要选个沉默。总之DOTA是5V5的游戏,一个人的作用是需要整体去体现,不过缺少核心的队伍,也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摆正心态,希望你DOTA愉快~~~~
那才是考验你的时候。这种情况就要自己中单,必须拿核,然后要给他们推荐英雄,太菜的告诉他玩个潮汐老树一类的团控英雄,或者流浪vs这种手头上有简单粗暴技能的,这样他们至少能发挥作用。既然是同学那也不好老叨叨他们,让他们干啥干啥,但是出装备抱团什么的还是要指挥一下的。
如果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选一个能团也能打后的英雄,比如sven之类的,然后看见团战了保自己不死。随时找线打钱起装备,装备起来了就简单多了。不过话说回来,1v5没有绝对的实力优势还是不可能的,况且你的队友可能是ATM,变成对面的经济来源。这样你更不容易打
其他1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dota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大多数妹子玩《英雄联盟》的水平都很菜吗?为什么? - 知乎338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8分享邀请回答153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1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0年代人记忆典藏
我的图书馆
70年代人记忆典藏
&&&“金曲”时代  &&& 江湖催人老,物是人已非。我们每每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自觉地怀念起以前的年少轻狂岁月,留恋那些与四喇叭录音机相伴度过的无数个躁动的夜。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在蹒跚学步的我们,没有自己的歌曲喜好。在延续六七十年代《南泥湾》、《在希望的田野上》、《党啊,亲爱的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颂新中国,向往新未来的歌曲外,台湾歌曲也进入了大陆。从此,我们真正接触到流行音乐,很多人&&&& 听流行歌曲的启蒙是从邓丽君开始的。她的歌曲刚传入大陆的时候被“革命群众”认为是“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因为这是来自台湾那个反动的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声音,她的歌情意缠绵、柔情万缕,让人情不自禁地“蠢蠢欲动”。对每天接受革命歌曲熏染的我们,她的歌声传入耳朵,无异于一个干渴的人碰到了一道清泉,那么怡然;又像一根导火索,立即引燃了我们心中强烈的热情。“邓丽君”成了一种流行,《甜蜜蜜》、《美酒加咖啡》、《路边的野花不要采》逐渐征服了“革命群众”们的耳朵,传遍整个大陆;同时,刘文正和罗大佑带来了长达10年流行期的校园歌曲,罗大佑更被奉为“音乐教父”;1984年的春节晚会上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几乎在一夜之间传唱大江南北,在那个爱国主义高于一切的年代,“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听得亿万观众热血沸腾。
  小虎队出现后,红遍东南亚,是台湾地区捧红的第一支青春组合,风头一时无两,《星星的约会》、《爱》、《红蜻蜓》……这些歌在校园中流行一时,他们带来了青春岁月的梦想,带来了纯真年代的爱恋,也带来了美好的欢乐时光。后来三只小老虎的解散带来了遗憾,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看看现在满脸胡茬的苏有朋,想想当年青春意气的他,不得不感叹光阴如梭。当年类似小虎队的组合还有草蜢、红孩儿等,现在都只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语流行乐坛百花齐放,不少演员演而优则唱,歌星人头攒动,数量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偶像当属四大天王外加林志颖,实力派系列里有陈百强、王杰、赵传、周华健、郑智化、优客李林等。他们中的大部分分属三个大唱片公司:飞碟、滚石和宝丽金,这三个公司也是当时把持华语乐坛的三大巨头。在这些公司的大力包装下,我们感受着一轮接一轮视觉与听觉的冲击。这些歌星和歌曲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贫乏的时代,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用空白磁带录歌,抄歌词,下课后会唱歌的同学教歌,大家乐此不疲,而当时歌曲的质量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一生何求》、《一场游戏一场梦》、《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花心》、《别哭,我最爱的人》、《认错》……很多歌手本来就是创作型的;另外,三大公司旗下的词曲创作者也不容小看:李宗盛、陈升、小虫、罗大佑、陈大力、顾嘉辉、林夕、梁弘志……词曲创作者保证了歌曲的质量,歌手则保证了歌曲的可听性。
  现在,在这些歌手中,有些还活跃在舞台上,可风华已逝,他们把最美的时光献给了青春时代的我们。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美、日韩等流行音乐进军大陆,再次丰富了大家的选择余地。大陆和港台的新人们也开始泛滥,良莠不齐,流行歌坛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有几位值得我们尊敬的歌手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谭咏麟,现在年过半百仍然活跃在歌坛。拒绝颁奖,不为名利,提携后进,只图开心。大家尊称他为“校长”。他给我们留下好歌无数:《爱在深秋》、《难舍难分》、《水中花》等等,数不胜数。
  早期的谭咏麟以翻唱日本当红歌曲为主,在成名之后,也不乏许多原创佳作。记得我上初中时,第一次听到谭咏麟的歌就被迷住。当时只是觉得好听,还学着唱,试图也唱出点沧桑味来,有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唱新歌强说愁的意思。等长大了,再回头看看,人虽老,歌犹在,那些金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张国荣,最早是唱歌出身,后来唱而优则演。略显沙哑的嗓音很有磁性,在80年代的乐坛和谭校长并驾齐驱。第一次告别歌坛时,不知伤透了多少歌迷的心。《风再起时》、《无心睡眠》、《风继续吹》……当年看着《英雄本色》,听着《当年情》,那种感觉,多年后再也不曾有过……
  罗大佑,从《恋曲1980》到《恋曲2000》,能跨越20年的时空本身就是一种成就。《童年》的我们,哼唱着《光阴的故事》,一不小心就已长大,感受着《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的美妙感觉,慢慢走入了《滚滚红尘》,也许有一天我们老的走不动也唱不出,但老歌还在我们心中……
  BEYOND乐队,从成立至今,经受种种磨难,但始终不媚俗,不低头。《大地》、《长城》、《真的爱你》、《光辉岁月》等歌曲让我们知道了香港也有真正的音乐。《无尽空虚》唱出所有同时代年轻人的心中郁闷,《曾经拥有》让人从心里能感受出一丝悲凉:拥有命运中的惊喜,不知道会变成悲;今夜分离我心流着泪,会珍惜曾经拥有。这段歌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驹的英年早逝。现在的BEYOND,只能算徒有其名而已,也许,一切在冥冥中早已注定。斯人已逝,徒留怀念……&&&& 看到如今华语流行乐坛的混乱,小鬼当家之怪现象。不仅怀念起当年那些陪伴着我们一起长大的老歌金曲和那些曾经辉煌的歌手,也算是缅怀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吧!
&&& 青苹果乐园&  每个人的年轻岁月里,相信都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旋律。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每当听到“洪湖水浪打浪”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上几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那么对于我们,什么是回忆中的“经典”呢?因为怀旧,所以,让我们尽情地去倾听去回味,曾经熟悉的旋律。
  只要你对音乐有丝毫的兴趣,只要你受过港台流行风的吹拂,那么,你就不可能不知道&&&& 小虎队,这支在1989年成立于宝岛台湾的少男演唱组合。1989年,对于还在读中学或是小学的朋友来说,娱乐生活是无味单调的,而小虎队以他们青春英俊的外型,活泼帅气的舞姿,还有深情款款的歌曲,让人眼前一亮,欣然为之着迷。很快,这股旋风便席卷了整整一代青少年。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上,跳他们跳的舞,唱他们唱的歌,是节目单上必不可少的亮点。从《青苹果乐园》,到《红蜻蜓》,到《星星的约会》,他们的每首歌,几乎都会在大街小巷传唱一时。小虎队的三位成员也成为无数女生的梦中情人。
  认识小虎队是从《青苹果乐园》那张专辑开始的,那时候还很小。仿佛在一夜之间,班上开始流传一盘“小虎队”的磁带,封套上是三个大男孩阳光般的笑容(“霹雳虎”好像不大爱笑,用现在的词来形容就是“酷”)。听着他们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歌声,想像着在“青苹果乐园”里“逍遥游”的情景,体会“鼓起所有的勇气”向心爱的女孩说声“新年快乐”的心跳感受……就这样,“乖乖虎”苏有朋、“霹雳虎”吴奇隆、“小帅虎”陈志朋组成的“小虎队”,带着他们极具亲和力的外形和清新流畅的歌声,走进了菁菁校园。
  第二张专辑《男孩不哭》没有给我们留下太深的印象,而第三张专辑《红蜻蜓》是很多人喜欢的小虎队专辑,这次他们的造型换成了西部牛仔的模样。标题歌充满了年少的气息,琅琅上口,“我们都已经长大,好多梦正在飞,就像童年心目中红色的蜻蜓……”一种轻松、自然的欢乐感觉就这样流淌在旋律里面。其他的歌曲也很不错,尤其是最后一首歌——《骊歌》,把凤凰花开的季节里那份离愁深情款款地诉说:“凤凰花吐露着嫣红,在祝福你我的梦,当我们奔向那海阔天空,不要彷徨也不要停留;不管未来有多遥远,成长的路上有你有我,不管相逢在什么时候,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后来,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不知在多少留言册上抄下了以上那段歌词,觉得再没有更贴切的话语,可以替代这份感动。
  从《红蜻蜓》开始,三只“小虎”就开始尝试单独演绎歌曲,也为他们日后各自单飞打下了基础。相对来说很多人还是比较喜欢他们合唱的曲目。
  《星星的约会》是小虎队的第四张专辑,感觉上在这张专辑里“霹雳虎”吴奇隆的表现更为出色,“叫你一声My Love”迷倒了一大片女生。
  《爱》是一张很好听的专辑,其中的同名歌曲《爱》给人最初记忆是,三个人统一的白衬衫,黑裤子,在舞台上共同演绎。《爱》是一首手语歌,在青春活力之下是自信和清爽;专辑中另一首熟悉的歌《蝴蝶飞呀》,歌词至今记忆犹新:“……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放开风筝的长线把爱画在岁月的脸上……蝴蝶飞呀,就像童年在风里跑,感觉年少的彩虹比海更远比天还要高;蝴蝶飞呀,飞向未来的城堡,打开梦想的天窗让那成长更快更美好……”时至今日,每当《蝴蝶飞呀》那悠扬的前奏在我耳边响起,我的记忆就会一下子闪回到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想起那些天真、单纯的青春岁月,仿佛一切都还没有走远。画面上森林里的小木屋,三个好朋友的自由嬉戏,还有清澈的河流,历历在目……
  由于服兵役的关系,小虎队在出了第六张专辑《再见》后就暂时解散了,歌声中他们向歌迷承诺“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那时,因为小虎队的解散,很多人都难过了一阵子,搬出他们所有的专辑,一遍又一遍地听。
  再见小虎队的时候,是在他们复出歌坛,推出《星光依旧灿烂》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心境的改变和人渐渐成熟的缘故吧),再听小虎队,已经不复当年的感动与激情,包括他们后来推出的几张专辑,像《快乐的感觉永远一样》、《庸人自扰》,都没能再给我带来当年听《红蜻蜓》和《蝴蝶飞呀》的那种纯粹的感动与快乐。
  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永远处在巅峰状态,再美好的时光也终究是要流逝的,就像我们一去不返的少年时光。
  相信和我年纪相仿的许多朋友都是听着小虎队的歌长大的,这些青春的歌声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成熟,这样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是应该珍藏的。随着这歌声,大段的回忆一下子充满了我们的心田。
&&& 他们影响了一代歌坛&  李谷一
  被称为“首席歌唱家”的李谷一,1944年生于湖南,15岁考入湖南艺术专科学校。原来唱花鼓戏的李谷一改学西洋发声法。她唱过近百首歌曲,尤以《乡恋》、《妹妹找哥泪花流》、《知音》、《难忘今宵》等最具传唱性。
  1980年,李谷一为电视片《三峡传说》配唱了《乡恋》。由于曲调优美,加上李谷一演唱时运用了轻声柔声,被视为“靡靡之音”的“死灰复燃”,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乡恋》无论在创作和演唱上都借鉴了港台流行歌曲,同时保持了民族特色,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发展作了重要的尝试。《乡恋》之后,《军港之夜》、《大海啊,故乡》、《金梭和银梭》等原创歌曲开始诞生,中国流行歌坛的新时代宣告开始。
  1963年生于天津的刘欢,在大学读法语专业,走上歌坛纯属无心。1986年,在法国驻华使馆举办的法语歌曲比赛中,他荣获冠军,从此对唱歌产生兴趣。毕业后,他到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任教,讲授西方音乐史。由于有较高的音乐修养,在演绎歌曲时充满激情和力量,屡次在国际比赛中得奖,更成为中国歌坛的“灵魂人物”。1997年,他签约SONY音像,并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1993年之前,电视是人们接收资讯和休闲的最好途径,当时最吸引广大观众的无疑是中央电视台的晚会和电视连续剧。1988年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和《雪城》开播,刘欢演唱其中的两首主题歌,加上电视剧情节感人,符合当时中国民众寻找“有血有肉的英雄”的心理,主题曲大行其道。在刘欢十多年的歌唱生涯中,令人记忆犹新的作品至少有《少年壮志不言愁》、《心中的太阳》、《弯弯的月亮》、《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千万次的问》、《好汉歌》等。
  毛阿敏
  90年代初大陆天后毛阿敏,1963年生于上海。中学时代的毛阿敏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了三年美声唱法,1985年考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1986年,她在第三届全国通俗歌曲电视大赛中夺得第三名,随后认识谷建芬并成为她的得意门生。1987年,她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第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音乐节流行歌曲大赛上,以一曲《绿叶对根的情意》获得第三名,为中国流行歌坛走向世界突破零的记录。1988年,她参加春节晚会,以《思念》一举成名,成为当时中国歌坛的第一天后。1992年年底,她加盟海外唱片公司,跻身国际级歌手之列,1995年淡出歌坛至今。
  毛阿敏是中国歌坛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她是第一个被传出绯闻的歌星,第一个签约海外公司的内地知名歌手,当年官司最多的歌星,第一个从“晚会歌手”转型为“商业歌手”的知名歌手。虽然如今她已退隐多年,但她代表了中国流行歌坛竞争时代的开始,其在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史的地位无可代替。
  朝鲜族的崔健1960年生,14岁时跟父亲学习吹号,21岁进入北京交响乐团担任专业号手,1981年开始投入通俗音乐的创作与演出。1986年,他在北京发起和组建了小型摇滚乐队——AD,创作中国第一支摇滚乐《一无所有》。随后,在摇滚发展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崔健艰难地坚持演出和创作,以大时代为背景用摇滚的沉重和节奏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崔健1992年创建了自己的“东西文化公司”,出版了5张专辑,曾赴世界各地演出,被誉为“中国摇滚之父”。
  崔健开创了中国摇滚乐的先河。在人们尚不知何为摇滚时,崔健挽着高低不平的裤筒,穿着昔日最时尚,时下不合时宜的松松垮垮的黄军装,脖子上吊着一把吉他吼出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声。他用狂呼和破喊的方式粗糙而真实地体现了生命的状态,他的精神反叛和愤世嫉俗俘获了80年代躁动的人们,中国摇滚时代从此开始。
  罗大佑
  罗大佑,被称为“台湾流行歌坛的灵魂”,1954年生于台湾,6岁起开始学琴。上大学时,罗大佑更热心于台湾校园歌曲的创作,像《童年》等歌便创作于这一阶段。
  1982年,罗大佑出版了《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家》、《青春舞曲》、《爱人同志》等专辑,并多次举办个唱。罗大佑创作的歌曲风格多样,但大体还是分为校园民歌、民谣摇滚和都市情歌等。1984年,他离开台湾前往美国。日,他荣获美国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台湾社会后工业文化正在努力建设,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人情的麻木令罗大佑痛心疾首。在1982年推出的《之乎者也》中的《鹿港小镇》便折射出两种文明和文化(小镇的质朴和大都市的繁华)的对立。这个时代城市的发达与纯朴的乡村文明的没落令他痛苦,才大吼出了“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和《一样的月光》中的“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虽然早期罗大佑的歌充满了棱角,但他的浪漫爱情歌曲也广为流行,如《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你的样子》、《恋曲1990》、《是否》等等;但却比一般情歌更多了探讨有关爱与生命的本质的东西,被人称为“右手批判现实,左手歌唱爱情”。
  谭咏麟
&&& 谭咏麟可谓是香港歌坛的缩影,1952年生于香港。他活跃于香港歌坛20多年,曾获得200多个奖项,开了近百场个人演唱会,其影响力遍及亚洲各地,是华人歌坛的一棵常青树。他在中学期间便参加校合唱团,1972年与钟镇涛、彭健新、陈友等人组成了“温拿五虎乐队”,两年后出版首张合辑《爱情阳光》,大受好评。1979年,谭咏麟单飞发展,签约宝丽金唱片,第一张专辑《反斗星》使他成为最受欢迎的香港男歌手,特别是1984年他推出的《爱在深秋》、《爱的根源》及《雾之恋》更奠定了他在香港歌坛牢不可破的首席地位。1988年,&&&& 谭咏麟宣布不再领奖。
  谭咏麟算得上是二战后香港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歌星。开始于60年代的香港歌坛当时最为流行的是上海30年代的时代小曲、“粤剧”及美国的流行歌。当时,香港青年十分推崇美国,学着外文歌拼命地唱、拼命地跳。谭咏麟等人成立温拿乐队时,他们便以唱英文歌为主,吸引了众多年轻人。3年之后,他们发现香港有80%以上的人讲广东话,为了令乐队更受欢迎,温拿开始自己创作广东歌曲,而当时香港电视连续剧也广播广东歌,一时间广东歌大为流行。谭咏麟在歌坛20多年,经历了乐坛的改朝换代,却始终站立潮头。究其原因:一是他的歌艺高超,其演唱的独特魅力广受歌迷喜爱;二是他代表了香港人奋斗建设香港的历程,与香港人一同成长;另外,受到唱片公司和电视台的力捧也是他魅力不衰的原因。
&&& 从“话匣子”说起
  半导体收音机,北方方言称为“话匣子”,曾经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的“宠物”,也是我们这些孩子小时候主要的娱乐玩具,而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知道“话匣子”就越来越少了。
  虽然,“话匣子”并未消亡,但是从当初诺大的匣子发展到今天手指头大小,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数字控制;从台式到便携式,再到袖珍式,几经脱胎换骨,现在早已面目全非。
  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收音机是最理想的消费品,买一台电视机大小的收音机放在家里也会增加不少气派,家里有一台收音机也常常令孩子们高兴不已。
  在电视机出现并普及之前,它肩负着丰富娱乐生活,带来国际时事信息的重大使命,除了国际、国内的重要时事消息从广播系统传播外,百姓的文化消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听“话匣子”。那么一个方匣子里装了数不尽的乐趣:评书、广播剧、相声、音乐、戏曲……天真一点的孩子有的竟想把“话匣子”的后盖打开,看看里面究竟藏了多少小人儿。
  在那个迷恋声音艺术的年代,人们迷恋评书的程度绝不会亚于今天年轻人们所热衷的“日、韩剧”,刘兰芳的《岳飞传》《赵匡胤演义》《刘金定大战南唐》《杨家将》《小将岳云》、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西楚霸王》、单田芳的《包公案》《隋唐演义》《白眉大侠》、田连元的《杨家将》《施公案》《包公案》《水浒传》《小八义》《镜花缘》让人们听得如痴如醉,不仅大人们迷恋,孩子们也是百听不厌。小时候,我每天中午放学都会匆匆赶回家去听前天晚上的评书重播。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有一次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说到吕布为给刘备和袁术解和,辕门射戟那段书,刚说到吕布拉着袁术的大将来到辕门外,然后就 “且听下回分解”了,到说下一回的时候,大概是正好有事没有听,所以第二天一上午火急火燎地等下课,好回去听书。好容易盼到中午放学,走进我家后门,一户邻居的收音机里袁阔成在说“弓弦响处,这支箭就飞出去了……”我的心一下子放进了肚子里,步子也再也迈不开了,于是乖乖地站在那里一直听到结束才回家。
  除了听评书,话匣子里的“小喇叭”和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也陪伴着我们度过了充实而快乐的童年,每当听到收音机里传出“哒嘀哒、哒嘀哒”的乐曲和稚气的声音:“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我们就急急忙忙地坐下来听孙敬修爷爷和曹灿叔叔又带来了什么好听的故事。每到星期天晚上还要留心听小叮当主持的信箱节目,想知道全国各地的小朋友都给小喇叭提出了什么问题。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小叮当是这样唱的:“我是小木偶,名字就叫小叮当!我是小叮当,工作特别忙,小朋友来信我全管,我给小喇叭开信箱”
  当初享受“话匣子”的时光是如此美妙和短暂。如今,中午时分走到街上,偶尔也可以飘过来一声单田芳的念白或是刘兰芳一串“叮玲玲咔嚓嚓”的象声词渲染,但那往往是从出租车里传出来的。每天中午忠实地把收音机调到评书频道的听众,大概只剩下出租车司机们了。坐在出租车里的乘客,这时往往也会跟着听上一两段,偶尔回忆一下曾经的“话匣子”时光,不过,80年代那种一到评书联播的时候,万人空巷的盛况是再也不会出现了。
&&& 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冬子)
  小时候,一两百户人家的村里仅有两三台电视机,那时是12英寸的,黑白的,梅花牌,却金贵的不得了,而且经常停电。于是,有电的晚上,好看的电视总是撩得我们坐卧不安,少不得邀几个小伙伴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去看。那时冬天比较冷,夜来得早,七点的时候已是黑遍了,有电视机的人家还在关着门细嚼慢咽地吃晚饭,我们只好隔着门缝偷偷地往里瞧,像作贼似的,倘若那人吃完了饭仍不开电视机,我们就急得直跺脚,生怕错过了好节目。这时已又有许多老老少少电视迷来了。主人终于郑重其事地打开了电视,我们立刻蜂拥而入,自己便抢起椅子来,没有椅子的就只好席地而坐,两只眼睛睁得像铜铃,那时电视剧多是港台片,有时是日本的,如《八仙过海》《阿信》,广告也没现在的多,至少中间不会忽然插进一段广告,可我们也连广告看得津津有味,主人舍不得用电,总是电视剧一完,便迫不急待的关了电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家,家人睡得早,我跟大姐睡,她总是被窝暖得热热的,我冷手冷脚地往里一钻,常常把熟睡的姐姐冰醒,她总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地说:“你这孩子,明年给你买台电视让你看个够!”我就满怀欣喜地等待着。  
  日子依然那么过。我和弟弟依旧一到晚上便到处乱窜找电视看。主人好的,还给个好脸色,脾气不好的,便要忍受他们的冷眼,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有时村里没电,我们创造了跑到三里之外的别的村里看电视的纪录。这种精神恐怕如今的小朋友是永远体会不到的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由于大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缘故,硬是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准备嫁妆的钱,给我们家买了一台村里第五台电视机。当天晚上,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依旧忘不了昔日的好友,兴致勃勃地邀请好伙伴们带上他们的父母,坐了满满一屋子,门外甚至还有人,也许是父母天生好客,也许是可怜我们曾经的“遭遇”,母亲和姐姐又是泡茶拿烟,又是炒瓜子,招待客人。我们更是一脸的骄傲,一直陪看到电视上出现“再见”。十二点了,客人走了,我们还要忙半天:扫地,洗杯子,收拾板凳,可我们没有一点怨言。这样的情况,我们一直持续了几年。那时电视是我们惟一的精神食粮。  
  后来长大了,电视机也早已普及了全村,条件好的,有的换上了大彩电,有的安装了有线电视。黑白电视机有的廉价卖给了旧货市场,有的被冷落在某个角落,上面落了厚厚地一层灰尘,悲哀地回忆着曾经的辉煌。姐姐早已出了嫁,哥弟也都参加了工作……如今,人们早已不习惯串门,吃了晚饭,家里只有母亲夜夜孤独地与那台旧电视机为伴,听着那并不懂的普通话……  
  我们在外面,电视已差不多没人爱看了。尽管色彩是那么的鲜艳,频道是那么的应接不暇,却总是找不到当年那钻东家跑西家满屋子围着看电视的感觉。
  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时,有时想起儿时的情景,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回忆儿时的一切,那浓浓的茶香,那朗朗的笑声,如今都变成了抹不掉的记忆……&&&& “榜上有名”
 && 大规模接收广告轰炸是通过电视机。电视刚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只有中央台和几个信号不太好的地方省台,广告也没现在那么多,相对播放比较集中,一般都在新闻联播完后,电视中就会跳出“榜上有名”四个大字来,还伴随着一个淳厚的男中音。
  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意识形态可以想象,大多数广告都是把情感真实地反应出来,再衬上一首背景音乐,一切都是那么的“写实”,想表达的,完全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花样也不多,通常的形式是一个产品配合一段背景音乐或者一段解说词;“省优”“部优”是广告必备用词,接着一张张奖励,认证“唰唰唰”就飞到观众眼前,然而,那些毫无创意的广告却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
  家喻户晓的“燕舞”收录机:
  一个戴眼睛的摩登青年从屏幕中间冒出,喊出一句“哇!燕舞收录机!”然后便载歌载舞起来“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当初该厂为对“燕舞”收录机作一次总体宣传不惜血本,在约定好的时间里,同时在各省、市电视台、报纸刊登广告,八面出击,造成宏大声势,据说,1987年该厂用开广告的费用近200万元。
  影响之大的“来富灵”农药:
  一群害虫气势磅礴地向农作物进军,高喊“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然后是“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杀死!”的声音。充满霸气的歌词深受“小坏蛋”们喜爱。
  “无医学常识”的“齐洛瓦”冰箱:
  沙漠里一个干渴的行者,忽然远方出现了幻觉,是海市蜃楼?不,是一部冰箱,行者跑到冰箱前面,拿出一瓶冰水浇在头上……,镜头切换:男人走出了沙漠。旁白:“每当我看到天边的绿洲,就会想起东方——齐洛瓦。”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洗冷水澡,是常识。
  煽情的“美菱?阿里斯顿”冰箱:
  一个小男孩在海这边大声呼唤,像是在寻找人,“美菱……”一个小女孩在海那边深情应道:“阿里斯顿……”等他们走到一起后,出现旁白:“美菱?阿里斯顿冰箱。”开始不懂得冰箱广告为什么要用两个小孩神情的呼唤,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两家公司合并后的呼唤。
  神秘的“金顶”酱油:
  一个西装革履,戴着墨镜的人从飞机上下来,提个黑色的皮箱子,到了一个地方看似要跟同样也是西装革履的另一人交换什么货物,对方问:“带来了吗?”第一个人故意压低嗓音回答:“带来了”然后把黑皮箱放到桌上。特写:箱子打开,两瓶“金顶酱油”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广告卖了个大关子,让孩子们误认为“正片子”开始了,看完之后大失所望。
  台词简单的“威力”洗衣机
  一台洗衣机突然出现在电视中,有人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是重复词语的旁白“威力牌洗衣机,够威够力。”这个简单的广告曾在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影响度不亚于现在的“脑白金”。
  难懂的“东芝”洗衣机
  一个美女在电视里边跳边唱:“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因为懂英文的人不多,也听不懂,结果“Toshiba”被传唱为“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
  代言人出现的“三九胃泰”:
  在一片深色的背景下,身着西装的李默然一脸正气地端坐于代表正义和权威的高台之上,目光犀利地审视着你,他那亦正气十足的浑厚男音随之而起:“干我们这一行的,生活没有规律。常患胃病……三九胃泰是治胃病的良药。制造假胃药品,是不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 当初这则广告在国内曾掀起了一场名人是否应当出演广告的大论争,持否定态度的人居多,现在几乎有广告就有名人。
&&& 侠客时代&  对早期电视剧的印象取决于家里第一台电视机出现的时间,有了电视机便开始迷上了电视剧,按对电视剧的印象来分,这里分为港台剧、内地剧、日本剧以及西部剧,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属港台剧了。
  港台的武侠片恰当地出现在在那个英雄主义至上的年代,英雄惜英雄,对电视内容似懂非懂,但善恶一定要分明,看着看着总感觉自己身上也有一股侠客气质,必须“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否则“天理难容”。那时候狠多电视剧好人坏人在开场的时候往往就公布了身份,没有扑朔迷离的猜测,因此,我们在弄清楚电视剧内容之前,往往要问一句:“穿黑衣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就立刻站在白衣人一边,对黑衣人深恶痛绝,然后专注地看电视中精彩的打打杀杀镜头。《射雕英雄传》《霍元甲》《陈真》《侠女十三妹》《决战玄武门》等影视剧就热播于黑白电视慢慢进入家庭的时候。
  这些武侠片多半以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为中心,看得最舒心的莫过于剧终时好人打赢,坏人死掉了,然后我们就带着满足的笑容关掉了电视机,去模仿里面的英雄人物。那是个实力派存在的年代,武打动作真实,有着真枪实弹的精彩,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来点玄乎的法力,这些电视剧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看完后能学到了几招,从几岁到十几岁,无一例外地沉浸在武侠的世界中,到处可见霍元甲的迷踪拳,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少林金刚拳……到现在《射雕英雄传》拍了无数个版本,还是觉得83版的最好,因为翁美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黄蓉,可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吧。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最初的“武侠”概念是从这些电视剧而来。
  港台片除了武侠剧情外,爱情生活片也经典之至。《上海滩》播映时也是万人空巷。一个头戴大礼帽,身穿长风衣,围着白围巾,眼神会说话,笑时露出迷人的酒窝的男人,不时从上衣的口袋里掏出洁白的手绢擦擦鼻子,这些经典镜头让今天很多人仍记忆犹新。电视剧播出后,一时间好像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哥”,“阿×”地叫唤,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那就更不得了了,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在我们刚懵懵懂懂地懂得一点男女之情的时候,《一剪梅》《星星知我心》等台湾剧进入了内地,当然,还有琼瑶阿姨的杰作,《青青河边草》、《水云间》、《婉君》、《鬼丈夫》看得妈妈辈一把眼泪一把鼻涕,难道爱情片一定离不开眼泪吗?后来才知道利用眼泪赚取内地亿观众的心正是琼瑶阿姨的杀手锏。
  内地影视剧兴起的时候,刚改革开放不久,多取材农村生活的变化,人们生活的美好以及真善美的宣传,与港台剧比起来似乎更受长辈们的欢迎,《便衣警察》《篱笆?女人和狗》里面的主题歌大小孩子都能哼哼几句;影响最大的一部片子要属《渴望》了,漂亮贤惠的刘慧芳形象从此成为了衡量儿媳妇是否合格的标准,“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大街小巷流传甚广;《围城》是早期的名著片,没有体会到方鸿渐的懦弱,更不明白为什么“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只是发现那时候的陈道明不够帅气,吕丽萍不够漂亮;但是《西游记》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希望自己也能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能斩尽人间妖孽,尽管里面的妖精姐姐都漂亮无比,但那个年代的课本教会了我们不要相信敌人的“糖衣炮弹”,所以一路看下来都猪八戒呈歧视的态度,现在想想却发现八戒最会享受生活,值得效尤。
  尽管大多数人对“译制片”不太感兴趣,很多国外电视剧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我们在日本剧《血疑》中,认识了第一对银屏情侣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第一次感动得泪流满面,第一次懂得什么叫爱情,什么叫凄美;而励志剧《排球女将》中女排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争的电视剧在我们心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小鹿纯子的“晴空霹雳”、“流星赶月”等带有魔幻色彩的打球技巧使排球运动曾风行一时,她们的精湛球技与充满人性的友情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这两部日本片让我们最初接触到了日本文化,结果满大街的“光夫衫”“幸子头”“纯子头”,足以证明中国人的哈日行为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看译制片可以见识到外国人的大鼻子,可惜看不到他们的蓝眼珠,黑白电视能表现出来的颜色除了黑白便是灰色,那是个 “译制片”辉煌的时期。《女奴》《诽谤》《卞卡》《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叶塞尼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篷车》深受欢迎。但这些电视剧动辄就五六十集,《卞卡》就有129集,关于这部电视剧现在能记起的除了知道女主人公漂亮外,其他的什么也记不清了,因为小孩的耐性是有限度的。《神探亨特》是最早接触到的美国警匪片。“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在法庭上对你不利”算得上一句经典的台词了。
&&& 配音王子
  乘着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好东风,数量颇丰的国外影片争相涌进国内。因为所有影片都需要后期配音,所以那个年代配音演员能力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片的质量,同时诞生了一个特殊的名称——译制片。
  在译制片辉煌的年代,一个磁性优雅的声音深深印在观众脑海,从《佐罗》里的“佐罗”到《加里森敢死队》里的“加里森”,还有《黑客帝国》里的“尼奥”,这个声音令整整一代人都为之倾倒,他就是中国的“配音王子”——童自荣。他的声音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带我们漫步在异国情境中感受着异国的侠客志士的情感,让我们沉醉、痴迷于其中。
  童自荣在高中的时候,看了大量的翻译片,配音演员的语言魅力极大地吸引了他,于是他在心里暗下决心,立志成为一名配音演员。性格的内向和行为的腼腆不容得童自荣将理想外露,只是默默地在心里为自己加油。他曾经给一个导演写过类似于求职的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结果是石沉大海,没有了音信。1973年,上海戏剧学院话剧表演系毕业后,经历了七年的等待,童自荣得以进入配音的殿堂——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这是12年的憧憬和梦想的一个圆满结局,也是未来道路的一个新的起点。之后的5年是丰富、学习日子,跑龙套是每个新手必备的阶段,能够和大师一起思考和琢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1978年,当童自荣已经足够成熟能够担当重任的时候,老厂长陈述一给了童自荣第一个主角的机会,也就是《未来世界》中的记者查克。得到第一个主角,自然是分外地激动,吃饭的时候想,甚至在走路的时候也在想如何配好剧中人的音。
  1983,进入上译厂的整整十年,十年磨一剑,《佐罗》大获成功,他把坚强与脆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似乎与他的正义的天性十分契合,阿兰?德隆的演技和童自荣的配音是天衣无缝,童自荣的声音一时传遍了全国各地,童自荣也因此而享有“中国佐罗”的美誉。有人说,如果“佐罗”讲中国话,那一定是童自荣的声音;在《少林寺》童自荣为觉远配的那声颤抖的“能——持”两个字,许下了终生的修炼,终生的坚持;在《黑郁金香》中,脆弱虔诚的弟弟,正如童自荣的腼腆本色一样显出优雅,受我们青睐;《铁面人》中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高贵背后的善良和坚强;《天鹅湖》中的王子华丽俊朗的声音……华丽、优雅、爱情、善良、正直、勇气、热情、绝决、放弃、承诺,这些从他声音中透出来的东西,足以影响一代人。
&&& “尽善尽美”的动画&  80年代的动画是纯粹而纯洁的,完全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创作,没有过多的商业目的或功利心理。比起现在刚入境的动画片纯真了许多,没有暴力与爱情的内容,呈现的是一个爱憎分明、除恶扬善的完美理想世界,经常是一部动画片出来,迅速传遍全国。
  每天期待着“一休哥”的喊声早点响起;看见鼹鼠滴溜溜地从山坡上滚下来就格外高兴;每周六的晚上,像吃饭一样定时收看《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有引起我们无限遐想的《铁臂阿童木》《花仙子》《蓝精灵》《巴巴爸爸》《阿凡提的故事》《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至今,我还保留了很多当年软磨硬泡求妈妈给我买的卡带,里面的歌曲耳熟能详,至今脱口秀般唱调依然……其实,那时候动画创作的硬件环境都没法跟现在比,可越是这样,越能体现一种创作精神和态度。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概括那个年代的动画,那就是“尽善尽美”。
  《大闹天宫》
  看完后喜欢自称“俺老孙”,见到烦的人就想给他一金箍棒。当时的国产经典动画片还有《哪吒闹海》《猪八戒吃西瓜》《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阿凡提》等,有些黑白片虽然要等到初中后才能看到彩色版,但美工却是一流的。
  《巴巴爸爸》
  “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这是联邦德国的经典动画片,1981年在美国首播。巴巴一家可以变成任何东西,巴巴爸爸看到了巴巴妈妈,然后又生了几个孩子,各有爱好。
  “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祖、巴巴拉拉、巴巴利波、巴巴伯、巴巴贝尔、巴巴布莱特、巴巴布拉伯!”听明白了吗,再说一遍:“可里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
  《铁臂阿童木》
  大概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一部日本卡通片,片中机灵勇敢的阿童木、善良睿智的茶水博士等人物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与当时国产动画中温良恭让的好孩子和顶多打烂一块玻璃的坏孩子相比,阿童木显然要“暴力”许多,这大概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阿童木的故事经常是与比自己大几倍的丑陋的大机器怪物作战,武器是两只手臂里发射的机关枪,而每次看到他那“超人”式的空中飞翔,仿佛自己也在战斗。
  《花仙子》
  第一次接触日本少女漫画风格的作品。“你可知道花仙子就是我,名字叫做露露姑娘……”不但主题歌好听,花钥匙变出的衣服也很漂亮。很多女孩子都羡慕小蓓,胸前挂把花钥匙,对朵花喊“乌拉乌拉乌拉”想做什么就能实现,《花仙子》无疑是那个年代里女孩子们的最爱,因为它不但有着美丽的故事———一个七色花之旅,更有着动人而完美的爱情故事。很多孩子学会了波奇的感冒式的鼻音:“唉呦喂——娜娜小姐唉——”
  《聪明的一休》
  “格地格地格地……” 聪明的一休、善良的小叶子、鲁莽的新佑卫门、和蔼的长老……有事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会像一休一样坐在地上,闭着眼睛在寸头上画圈,却还是想不出答案来,只好说“哎,休息,休息一会儿。”
  《变形金刚》
  “汽车人,变形出发!”爱屋及乌,疯狂地迷恋《变形金刚》时,也迷恋一切与变形金刚有关的物品:不干胶,漫画书,画报,各式各样能变形的小玩具。当“大力神”、“大无畏”、“擎天柱”、“红蜘蛛”、“威震天”等在手中自由变形时,那种快感无法形容。很多人都学会了用一种很奇怪的音调颤抖着说:“敌人……已经……发现了……,准备……发射!”
  《蓝精灵》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它们活泼又聪明,它们聪明又伶俐,它们转动脑筋开动脑筋斗败了格格巫……”音乐一落,蓝爸爸,蓝妹妹,聪聪,蓝蓝,笨笨,厌厌,玲玲等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有爱做蛋糕的,有爱吹小号的,有爱照镜子的,有爱做木匠的……勤劳、美丽、吃苦、无畏都是我们能从蓝精灵身上学到的优点。除了蓝精灵,格格巫和阿兹猫同样也是印象深刻的,最纳闷的就是弄不明白格格巫为什么总打算把蓝精灵们都腌成“泡菜”
  《机器猫》
  从竹蜻蜓、转移门到时光器,机器猫胸前的小兜里总能掏出让你立马跳起三尺高的小玩意,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欢笑。那时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这样一只猫,那样写作业就方便了。他胸前装满古怪道具的口袋里,其实是承载着我们许许多多童年未曾实现的梦。
  《鼹鼠的故事》
  片中几乎没有对白,它之所以能牵动人心,靠的是俏皮轻柔的背景音乐,如水墨丹青般宁静优美的画面,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那只又聪明又傻气且心地善良的小鼹鼠。很羡慕鼹鼠的小铲子———太有用了,还记得鼹鼠的招牌笑声“哑枯、哑枯。”和感叹词“有哈哇。”
  《米老鼠与唐老鸭》
  吃晚饭的时候最期待的声音就是“嗨,演出开始了。”,放下碗就跑,其实当时总以为是“野猪开始了。”还有李扬为唐老鸭“呱呱呱”的配音,在记忆中永远抹不掉。&&&& 露天电影(明杰)
  不知不觉,参加工作十几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往事都记不清了,可惟独有件事却时常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就是看露天电影。特别是一开始到影院看电影的时候,这种印象更强烈,就好像自己仍置身于露天电影里似的。可是时间久了,当真正意识到是在四壁漆黑的影院里看电影时,总觉得别扭,并有一种说不出的缺憾和失落感。
  小时候我有“一迷”,那就是迷电影。为这,经常遭到奶奶“电影能当饭吃吗”的数落。那时在农村看电影还很难,听大人们说全县只有一两个放影队,30多个公社,几百个村,靠他们成年累月地在乡下转。因此,一个村一年只能看很少几场电影。
  然而,我们小孩看的电影却不少,那就是跑到外村去看,有时一部片子看好多遍。可以说,当时在我们村周围三十里以内的地方,我都去看过电影。
  每逢村里放电影,我们就像过节一样。这一天大家不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太阳不落山,伙伴们就拿着小板凳争先恐后的跑到电影场占窝,帮放映员刨坑,树杆子,抬桌子,拉银幕,慌的连饭都顾不上吃。
  看露天电影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在不冷不热的农闲时节,乡亲们难得清闲,放下手里的活计,三三两两,扶老携幼,来到电影场里凑个热闹。
  在农村看电影不同城里影院准时,有时一部片子几个村跑着放。因此,在等片的间隙,人们可以尽情地拉着家常。看露天电影,坐在前面的通常是孩子和老人们,中间坐的一般是青年人,后面则坐的多是中年人。但也有例外,有的相好的青年男女借着看电影谈情说爱,为了躲避老人的耳目,他们就专门跑到离电影场较远的地方,说着悄悄话……
  因为迷电影,我曾跑过不少冤枉路。因为看电影的心太切,有时不知听谁说一声某某村有电影,不等弄清消息的真假,拿着块干粮,邀上几个伙伴拔腿就跑。记得有一次,不知听谁说田柳公社的邢姚有电影,我们几个连饭没吃就跑去了。可当我们跑了五里多路时,才知道邢姚不放电影,而崔家庄放。我们大骂一通造谣者之后,又马不停蹄的往崔家庄赶。
  到外村看电影,虽不如在本村惬意——有座位,能选个好位置。可也另有一番情趣,那就是能自由走动,看一晚上电影换几个地方。有时正面看不到,就到反面去看。
  每次总是那么几部黑白革命片,《闪闪的红星》、《地道站》、《小兵张嘎》、《海魂》等放来放去,我们却看的津津有味,一个个难忘的片断,一句句经典的台词,像星光闪耀在我们记忆深处。日本鬼子、汉奸是坏人,长相丑陋一眼分辨清楚,游击队、老百姓是好人眉目端正。这些影片正好迎合了我们的英雄情节,里面的经典台词也运用自如,电影放映完后,我们仍沉浸其中,例如,在赞同别人的观点时我们知道说:“高,实在是高。”在戏弄班上的女生时会学日本人说“日语”:“花姑娘,大大的。”……
  到初中后,露天电影越来越少了,看电影都是学校组织到电影院去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到现在有了DVD,连电影院都很少去了,只有在梦中,我和小伙伴疯跑着去看露天电影……
&&& 电影院的变迁(凯)
  很小的时候,都是自备凳子在露天地里看电影。在广场的地上,钉两个木桩,挂一块白色的银幕,放映员架着机器就在人群中。换胶片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钻到机器前,在机器发出的那屡白光前做各种各样的手势,手势就成像于宽大的屏幕上,飞鸟、鸡狗、骆驼……让他们就欢快雀跃。场地有多大,就有多少观众,前面站满了人,就到反面去刊,看着反方向的画面,也很有趣,有淘气的孩子爬到周围的树上,吹着凉风观看。露天的场地,没有电影院之说,最重要的一点,它是免费的。
  那时候露天电影都是黑白的革命影片,《红星闪闪》《地道战》《地雷战》《冰山上的来客》……记不清到底看了多少遍,但每一次都让人热血沸腾。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的娱乐方式并不多,除了家里的黑白电视外,看进电影院算得上一项很有意义的娱乐活动了,看一场电影能兴奋很久,特别是恋爱中的人。正因为有个恋爱中的姐姐,所以我有了进电影院的机会。乡下的戏院就在公社旁边,后来在公社改政府的时候,戏院也改成了电影院,乡下人的主要娱乐方式由看戏变成了看电影,电影院是个多功能的场地,乡干部们开会,外地来了戏剧班子演黄梅戏,以及后来江湖郎中来卖艺等一系列活动都在里面举行,那里有很典型的检票阿姨,只顾埋头撕票得着空打上几针毛线,领座的叔叔从来不抬眼皮,拿手一指,单座双座,之后就得自己摸了,那两扇门,永远很神秘地半掩着,里面的大幕揪着外面观众的心,好不容易入场落座,灯光一灭,两边幽幽闪着绿光的安全出口也神秘得不行。第一次,带着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带着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极大满足,我走进了电影院,坐在正规的椅子上,感受室内电影的魅力,那部片子是张艺谋的《红高梁》,虽然具体的情节现在已经说不出一二来,但电影院音响中发出赖的爆炸声却清晰地记得,声音是那么的响亮,画面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看后至少一个多月都在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头!”后来这首歌还真流行了一段时间。
  后来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看室内电影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学校会组织一些看电影的活动,看一些健康的,有教育意义的片子来陶冶我们的情操,看完后必须写一篇读后感。一切都变得正规起来,进场前整装待发,佩戴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来到电影院,在班级划分的区域内各就各位,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到处乱跑,不许乱扔果皮纸屑……班干部在过道中维持秩序。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校组织看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事隔多年,影片的具体情节已经记不清了,但周围座位上的情形却历历在目,场下一片抽泣声,哭得稀哩哗啦,女生们哭得稀哩哗啦拿出自己的小手帕,不停地擦眼泪,看看旁边的班主任,也是热泪盈眶。电影散场出来每个人眼睛都是红红的,男生也不例外。后来班上课间唱歌时间又多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之后组织的电影仍然是这类教育片。
  等到上初中的时候,乡下的电影院就已经不再顾客满门了,乡下人开始进城消费,除了电影,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录像厅、台球厅、歌舞厅应运而生,特别是录像厅有了取代电影院之势。很多电影院没多久就因为效率不好而关门了,县里电影院的效率也每况愈下,我们进电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少。
&&&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西洋底来的人》
  主演:帕特里克?达夫
  “你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
  一起起神秘离奇的事件,一宗宗不可告人的阴谋。中国首部引进大型科幻片,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由模拟信号转化的图像效果较差,甚至有些模糊不清。除了糖堆般的“海鲸号”外,剧里没有什么“高科技”的影子。稍有一些特技,也是靠简单模型、镜头分切、画面剪接形成效果,很有几分原始感。人物的穿着打扮相当老土。影片主要背景是一所“海洋研究院”,它座落在某个海滨小城上。
  尽管是一部原始的科幻片,但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潇洒漂亮的形象以及彼此关心,经常相伴出生入死的情节却引人入胜。在体现科幻艺术核心魅力方面,这套科幻连续剧堪称经典的范本。
  《加里森敢死队》
  主演:阿伦?锡克、乔安娜?科恩斯
  对爱看“打仗电影”的孩子们来说,在看过了无数遍《南征北战》之后,《加里森敢死队》的出现,与其说是惊奇,不如说是震撼更准确一些,使得他们认识了战争中的另类英雄,从此也记住“敢死队”这个名词。
  该剧引入国内之后,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不光小孩,大人们也趋之若鹜,对里面的人物个个耳熟能详。剧中五个主角出生入死,奋战在敌人后方,斗智斗勇,控敌于股掌之间,英勇无畏一往无前,但让人不能相信的是,他们和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完全不同,大部分并非正人君子,而是一些将功赎罪的囚犯,骗子小偷强盗应有尽有,也许正因如此,才更令人震撼,他们并不完美,但并不妨碍他们为国效力成为英雄。此剧成就了人们的英雄情节,人人可成英雄。
  《射雕英雄传》1983年版
  主演:黄日华、翁美玲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冷风吹天苍苍。那惧雪霜扑面,树相连……
  83版《射雕英雄传》是很多人看的第一部武侠片,也是看的第一部金庸电视剧。翁美玲精湛的演技把金庸笔下的黄蓉演活得天衣无缝,冰雪聪明、亦邪亦正;而黄日华也完美地诠释了金庸笔下侠义而憨厚的郭靖形象。
  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对于射雕的钟情与怀念,其中也寄托了对武侠世界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后来拍摄的各种版本,在70年代人心中,始终无法超越该版本。
  《霍元甲》
  主演:黄元申、梁小龙、米雪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万里长城永不到,千里黄河水滔滔……
  “民族兴亡,匹夫有责”,一个相对完整的民族英雄形象,有国恨有家仇,有侠义精神,顾民族大义,成全了人们的英雄情节。电视剧播出时,万人空巷,黄元申、梁小龙和米雪等人也迅速成为内地几代人的偶像。本片也是内地第一部引进的港台电视剧,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武打片风暴。
  《血疑》
  主演:山口百惠、三浦友和
  一部以家庭伦理和血缘关系为题材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而“RH阴性AB型”这种医学上少见的血型被广大中国观众所熟知,完全是因为善良的幸子的悲惨遭遇。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这对金童玉女演绎了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电视剧《血疑》正是二人合演的一部经典合作剧目。
  幸子的病情牵动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心,而宇津井健塑造的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父亲形象也备受观众喜爱。大岛茂成了“好父亲”的代名词,宇津井健当年来中国访问为此还受到了胡耀邦总书记的接见。山口百惠是七八十年代文化潮流中的一面旗帜。
  《上海滩》
  主演:周润发、吕良伟、赵雅芝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
  混迹上海滩的许文强是一个彻底的浪子,他的眼神中有一种颓废之美,他在逃亡的时候居然还会在火车包厢里迷住一个有点反叛的女孩。
  这样一种浪漫的气质不仅迷住了那个时代的那个女孩子,也迷住了后来不同年代的众多女孩子。当无数痴情女生将“文强哥”当做梦中情人的最佳选择时,成为“文强哥”一样潇洒豪爽的浪子就成了众多男生的梦想。
  《红楼梦》
  主演:欧阳奋强、陈晓旭、张莉、邓捷、东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让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和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一夜成名,两人塑造的角色被公认为是最符合观众想象的现实版。贾宝玉的多情温柔和林黛玉的单薄悲凉被二人演绎得入木三分。从最初宝黛“千呼万唤始出来”时的惊艳到后来“花下共读西厢”的经典瞬间,都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如今印象最深的只有当年的“王熙凤”还活跃在银屏前了。
&&& 《西游记》
  主演:汪粤、徐少华、迟重瑞(唐僧)、六小龄童(孙悟空)、马德华(猪八戒)、闫怀礼(沙僧)、王伯昭(白龙马)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万象,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央视古典名著题材电视连续剧,并且获得综合总评86%收视率的巨大成功,成为至今无法超越的一个高峰,被誉为八十年代的一个奇迹和经典。一部拍摄了十七年的经典剧作集中了中国当时最漂亮的女演员,面对重重压力和争议,第一次使用电声音乐,第一次实景拍摄上千个特技镜头,让观众享受到视觉的狂欢。改剧至今每个暑假都会热播,百看不厌。
  《乌龙山剿匪记》
  主演:陈家徒、申军宜、安亚平
  也有老母亲也有心上人也有生死情也有离别恨 进山就爱山长青行路最恨路不
  平染尽热血含笑去高山流水猎人魂……
  电视机里是一幕幕极富张力的黑白画面,钻山豹的奸笑适时在耳边想起,我们像永远渡不到对岸的兵卒,跟着剿匪的大军一同历险。  
  有勇有谋的刘玉堂、嫉恶如仇的田石头、好讲大话但又充满牺牲精神的何山、诙谐幽默的刘喜、老奸巨猾且心肠歹毒的田大榜、诡计多端、色厉内荏的钻山豹……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那些逃匿躲闪的土匪们,在孩童清澈纯净的世界里,亦是诙谐亲切、可触可感。因为所有能激起我们欢乐的小人物,都是美好的。凝重的笔触,曲折的故事,惊险的情节,激烈的枪战和武打,这一切构成了最出彩的兵与匪的演绎。
  《渴望》
  主演:张凯丽、韩影、孙松、李雪键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南来北往的客,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说,相伴人间万家灯火,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
  一部轰动全国感动千万人的电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它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男女老少观看该剧可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人们完全被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吸引,许多观众甚至边观看边流下热泪,《渴望》主题歌也随着剧情的发展成为人们喜爱的流行歌曲。
  《虎口脱险》
  主演:路易?德?费内斯、特利?托马斯
  “请你跟我说话客气点儿!”“好吧,请你推车,大师。”
  自私热情的小个子指挥、善良憨厚的油漆匠、三名帅气十足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还有漂亮的木偶戏女演员、开朗的修道院嬷嬷……再熟悉不过。两位法国喜剧大师的完美配合加上热拉尔?乌里天才的编导手法,使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这部影片的中译本也可视为我国译配电影中的巅峰之作。
  《精武门》
  主演:李小龙、苗可秀
  “这次我让你们吃纸,下次让你们吃玻璃。”
  70年代是李小龙截拳道功夫影片横扫世界的时候,《精武门》被认为是李小龙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当年登上事业顶峰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影片中,陈真快如闪电的腾空飞跃动作,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李小龙”第一次表演了双节棍;在公园门口一脚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踢得粉碎;将“东亚病夫”匾纸塞进日本拳师嘴里,逼他们自食恶果……这些场面均成为经典,脍炙人口。尤其是影片结尾,陈真纵身凌空迎击子弹那个凝住的定格镜头,更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令观众人人为之动容,成为武打片中不多见的可歌可泣的场面。
  《地道战》
  主演:朱龙广 张勇手 刘秀杰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响亮的歌词随着电影《地道战》的放映,在全国得以迅速传唱。据说,电影《地道战》的观众已逾18亿人次,成为国内观众最多的电影之一。在露天电影时期,革命影片如《战上海》《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等,每个人的童年时期都会看无数遍,但每次播出都让人们兴致高涨,热血彭湃。片头革命歌曲也让人们耳熟能详。
  《追捕》
  主演:高仓健、中野良子
  “一直朝前走,不要往两边看。瞧,天是多么蓝啊,一走准会融化在蓝天里。”
  《追捕》是70年代人模仿最多的影片,不但观众模仿,相声演员也模仿。高仓健的出现,改变了中国观众对男子汉形象的审美标准。当他冷俊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立刻迷倒了众多的中国女性,高仓健也成了她们心目中的偶像。同时,横路敬二也成了用来形容弱智的代名词。
  《佐罗》
  主演:阿兰?德龙
  “无声就是默许,是不是,维尔塔上校。”
  《佐罗》中的阿兰?德龙形象依然是中国影迷心目中最英俊潇洒的外国英雄。他的一颦一笑,他的黑眼罩,还有那个“Z”字都成为影迷模仿的对象。《佐罗》是童自荣的成名作,从此他的声音成了译制片中美男子的最佳代言。
&&& 《庐山恋》
  主演:张瑜、郭凯敏
  “I love my motherland, 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land!"
  该影片的播出让当时全国观众眼前一亮,它不仅完美的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影片中浪漫,纯美的爱情更是感染了当时的每一位观众,《庐山恋》被称为80年代的偶像剧。男孩子们纷纷背上挎包去庐山旅游,希望能碰上一个像张瑜一样的姑娘。庐山专门建了一个小型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庐山恋》,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庐山恋》的播出,早就了一对银屏情侣形象――张瑜和郭凯敏
  《少林寺》
  主演:李连杰、丁岚
  “少林寺完了。”“少林武功还在。”
  影片上映之后不仅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赞誉,同时一举轰动了国际影坛,观众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国内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5亿人次,这部电影让全世界认识到——武术的真功在中国。《少林寺》的公映带动了整个中国大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蜂拥而上的少林片热,后来相继公映了《少林寺弟子》,《少林俗家弟子》,《木棉袈裟》等。该片令李连杰一炮打红,从此步入青天一发不可收拾。
  《红衣少女》
  主演:邹倚天、罗燕
  该片由铁凝的中篇小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改编,非常敏感地描述了一个少女在生活中青春懵懂的意识和不谙世事的单纯,却又在朦胧中感到大人世界的不可知,这种细腻的手法不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有新意的。
  这是一部青春寓言片,影片播出后,安然短短的头发,眉宇开阔,纯净的表情,大大的眼睛成了青春叛逆的形象,很多校园掀起了穿红裙子的风尚。
  《红高梁》
  主演:巩俐 姜文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呀头。”
  这部获得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作品,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复苏,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最大特色是拍出中国人豪迈爽快的一面,跟大陆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传统大异其趣。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畅快淋漓。是所有中国人拍摄的电影中首部在国际四大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的代表作。
  《寡妇村》
  主演:郝嘉陵
  内地首部少儿不宜的影片。因为影片在上映前亮出“儿童不宜”的告示,观众怀着好奇心走进影院,结果发现影片根本没有出格的情节,让观众们大失所望。于是媒体纷纷展开批评讨论,《寡妇村》因而成为内地影片拿分级当炒作的第一例。
&&&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人扑面包上一样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20世纪70年代的学生读书勤奋,学习的时间远远多于看课外书的时间。正像高尔基说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学生们都是饥饿的老黄牛,想方设法丰富课外阅读,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并拓宽知识面。中外名著是文革后时代的新宠,是大家常传阅的书籍,尤其是托尔斯泰、雨果、大小仲马、雪莱、泰戈尔等名作家的作品更被推崇备至。高尔基的《三部曲》、《鲁迅全集》、巴金的《家春秋》等在校园中传阅面也比较广。知识分子家庭也少不了《马克思全集》、《列宁全集》、《毛泽东选集》等大部头书籍以及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此外,汪国真的诗歌也盛极一时。《中国青年》、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则是很普遍的刊物。
  20世纪80年代,是中外名著、言情、武侠、人物传记盛行的时期。备受欢迎的除了中外名著外,消遣类读物要数言情和武侠类小说。
  80年代末,港台的通俗文艺创作市场的运作机制已经相当成熟,这促成了这类书在内地流行并且繁荣,同时也使1949年后几近隔绝的港台与大陆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琼瑶的言情小说红遍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女生都爱看;男生喜欢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流传最广;另外,青年男女热衷的还有三毛、张爱玲、亦舒等作家的作品。一项对“年间个人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显示,金庸作品居第二位,琼瑶、三毛的作品位列第六。当时也是杂志辉煌的一个时期,由于杂志在当时还是稀缺的读物,几乎所有杂志都受人亲睐,《读者文摘》、《世界之窗》、《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演讲与口才》、《幽默大师》等杂志百花齐放。&&&& 阅读历程
  很多人的阅读是从《小学生作文选》开始的。小学的时候除了在国营单位工作的家长在单位给孩子订阅一些诸如《故事会》、《少年文艺》、《故事大王》、《幽默大师》之类的书外,《小学生作文选》是唯一的课内课外读物,也只有它能光明正大地同课本一起摆放在课桌上。它的参考价值并不逊于大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如果从利用率方面看,它的参考值已经接近于百分之百了。
  连环画是小学时代藏在书包中最多的课外书。它在父辈们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有插图版名著,有革命战斗故事,也有寓言童话故事。书摊上,连环画是主要的借阅对象,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插图,让孩子们开始了第一个图文阅读时代。有的孩子喜欢临摹里面的图画,特别是《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等小人书的出现,让很多人信手就能画出一个凤冠霞帔、衣袖飘飘的古代美人来。
  当孩子们看腻了现实的中国故事,家长买回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苏联童话》等国外童话书,让他们在童话中辨认真善美与假恶丑。每篇故事总少不了恶毒的巫婆、善良的公主以及英俊的王子,结局总是王子终于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来不担心故事中王子与公主的结合会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然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睡美人》、《灰姑娘》中美好的结局让很多女生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误解,毕竟童话只是一种幻想罢了。
  同样是童话,有一个作家的故事长期“霸占”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时间,也让他们多了几个伙伴,调皮的皮皮鲁与鲁西西,懒惰的邋遢大王以及超人般的舒塔与贝克,这个伟大的作家就是郑渊洁。在能读懂金庸、琼瑶之前,很多人都是他的忠实读者,对《童话大王》的热爱不亚于连环画。从小读郑渊洁童话的孩子是幸运的,他的童话让孩子们学会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然的爱护,如何分辨虚伪和丑恶,知道了怎么通过独立思考去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知道怎么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他是一代人心目中不老的童话大王。
  上了初中,男孩女孩的阅读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女生被另一个世界迷住了,另一种文体,另一种感觉,与她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但她们还是被俘虏了,因为它美丽。琼瑶的小说成了课桌里最大的牵挂。女孩们在与主人公一同哭笑的同时,学会了小鸟依人,学会了纯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美丽。尽管故事中有着童话般的美好爱情,但故事中的主人公至少由痴情男女取代了公主与王子,让人有了更多的幻想。与琼瑶用同样手法来俘虏女孩们的作家还有芩凯伦和雪米莉;然后是三毛,当她们为荷西还有撒哈拉感动的时候,她们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未来的生活了;男孩子们也看琼瑶,也看三毛,但他们更爱看武侠小说。随着《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占据电视的黄金时间,他们的英雄主义在一点点被点燃,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金庸的、梁羽生的、古龙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武侠小说来看,在打打杀杀中体会另外一种江湖生活,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义气,什么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能在小说中一一体会到。
  那是可以随意游乐,随意看电视,随意读书的年代,也是只要看书就是好孩子的年代,那时的孩子从书中得到很多知识,很多快乐,很多梦想……
&&& 图文阅读时代
  《365夜》 民间故事的经典荟萃,一定程度上是父母对付孩子的法宝。
  《童话大王》 80年代最杰出的童话期刊,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红音乐沙发城……孩子手中的圣经。
  《少年科学》 一本充满科学浪漫主义激情的少年期刊,沉醉在书中的奇妙世界里,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少年文艺》 一本可以高举学习作文的幌子,大看特看的小说期刊,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小学生作文选》 几乎人手一册,因为在作文课上它可以随时出来救驾。
  《十万个为什么》 一本影响好几代人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坚定了长大以后当科学家的理想。
  《安徒生童话》 印象最深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篇言辞优美的对无情的资本主义进行“血泪控诉”的经典!
  《铁臂阿童木》谁要跑动的时候,都会把双手向前方一并,屁股一撅,嘴里念叨着“我是铁臂阿童木,嘀嘀叭叭呜……”,然后就屁股冒烟的飞回家了。
  《马小哈》一套早期的科幻小人书,印象最深的是唐山大地震后,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地衣菌类,它能吃掉地震倒塌的水泥垃圾,真是太方便了。   
  《小灵通漫游未来》 书中的太空船、机器人、电视电话像一种幻想。盼望着2000年快点到来,未来对孩子充满了诱惑。
&&& 一个即将消失的阅读时代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曾构建了上个世纪好几代人的精神家园。一本本长方形的小画册,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乐趣,也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很多人读书都是从读小人书开始的。
  在我们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天天捧着小人书,尽管对文意一无所知,却对图画津津有味,只觉得那些图画极是好看,如此而已。文意虽不能理解,但用一张薄薄的白纸覆在小人书上照样影描,却总使孩子们乐此不疲。像龙凤、孔雀、马、仙女、英雄、妖魔鬼怪如此等等的图像,大概就是我们自读书以来得到的最早的印象了。孩子们对影描的强烈兴趣就是由此开始培养的,大家画好了就拿到一起,评判高下。影描只能针对那种用白描手法画成的连环画,倘若那连环画是用了别的复杂一点的手法,就无能为力了。后来才知道那些连环画画家,有很多本身就是优秀的画家。当时,画连环画蔚然成风,还可做稻粱之谋,于是他们的工作便满足了孩子们的精神需要,当然绝不仅仅是孩子。
  等到上了小学,初识得字,对于小人书,虽近于浏览,但对文意已可一知半解了。小人书所涉及范围极广,有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寓言、小说、评书、戏剧、历史故事等,后来出现了以电影剧照为基础改编的小人书,可谓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小人书是图文并茂的缩写版小说,它如生鱼片,将精华完全地呈现了出来。如读《西游记》,其原著对于我们这些初识字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读懂;小人书则不同,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情节,怎能不吸引我们,从而为我们以后阅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连环画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依然盛行,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减少,70年代的孩子经历了这样一个阅读时代的消失过程。
&&& 书非偷不能读也
  小时候,小人书远没有现在的故事书这么精彩,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更是稀少。没有现在花样百出的卡通,更多的是关于古典名著和现代战争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兴趣。邻家小孩有很多小人书,每到礼拜天,不上学的时候,我就缠住他让他分些小人书与我阅读。他被我缠得无奈,就会挑选出自己最破烂的一本赠与我,虽然残缺不全,但我仍欣然接受,找个角落安安静静地品味。我对小人书的爱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我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跟脚”,无论大人走到哪里,我都会跟到哪里,要是得不到许可,我就会号啕大哭。父亲也有一个办法来治我,只要一句话,他就可以让我妥协——“爸爸回来的时候给你带小人书。”我便会马上阴转晴。
  “跟脚”的次数越来越少,手头的小人书数量却越来越多,我也像邻家小孩一样有一个专属自己的柜子,小人书开始变成我最大的精神食粮。有了零钱,我总是舍不得随便花掉,等估计够买一本小人书了,我就会抽礼拜天独自走上十几里的路,到县里的新华书店去“采购”。
  我对小人书的喜爱慢慢变成了一种情节。有一次,邻村的伙伴又有一套小动物的连环画,我看了当然是爱不释手,便假意说要方便,拿了他的书到厕所里,藏了一本在裤裆里。偷回家后,让我欣喜了好几天。后来他明白过来,三番五次向我索要,而我由于太喜欢,始终没有承认,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变成了“书非偷不能读也”。这种由于自己的嗜好而牺牲尊严的做法,当初并没有意识到,直到今天想起来,还是透着淡淡的苦涩和无奈。
  当然,我做的错事远不止这些。初一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一套《武松》,可是没有钱,也不敢向父亲伸手。于是,我彷徨在家与学校之间,像一匹游弋的饿狼。终于,我找到了“目标”。那是一个夏日周末的午后,一个做爆玉米花的老头儿在大街上挥汗如雨,他汗水换来的报酬放在树阴下的一个木箱子里,箱子的中间有一道两毫米左右的缝隙,透过缝隙,一张一元面值的纸币冲我发出暧昧的“笑”。那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专注的事情——我找了一根铁丝,弯了一个小勾,然后坐在那个木箱子上,一边假装和人聊天,一边像“钓鱼”一样接近我的目标。我无法止住内心的狂跳,我颤动的手在道德和贪婪之间摇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我“成功了”。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小人书,捧着书的时候我泪如泉涌。
  我成了全村小朋友中收藏的佼佼者。单是成套的小人书就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武松传》等。我也成了伙伴们崇拜的对像。但我又是如此吝啬,谁也别想轻易从我手里拿走一本小人书,即便是拿山珍海味来跟我交换。
  然而,我的小人书情结终究还是终结了。
  那一天,在我记忆里刻着深深的烙印。大哥结婚,大摆宴席。酒后亲戚们翻出了我的小人书。等我放学回家的时候,我的书厨里一片狼籍。我惊呆了,那些陪伴我走过无数个快乐日子的小人书竟然丢失了大半。我发疯似撕扯着人们的“遗弃物”,然后狠狠地将破碎的“梦”扔在地上。我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就像成年后,最爱的人突然离开了身边。
  从此,我的日子里没有了小人书的影子,再也没有激情去重新购买喜欢的小人书了。时过境迁,现在看到人们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起自己儿时的情景,眼泪还是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 文学青年与诗
  《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文学青年”的条目。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确有这么一个小圈子,有这么一些青年,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愤青(愤怒青年)、摇青(摇滚青年)一脉相承。文学青年,笼统的说:凡是喜欢文学的青年,就可称之为“文学青年”,以热不热爱文学为标准;确切的说,是指那些热爱文学并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却没有受过高等院校中文系专业训练的青年。&  在那个单纯的年代,研究单纯的文学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是识字的,都可能正蠢蠢欲动地准备写出他们的第一首诗或是第一篇小说,不管最终发表与否,全国都是这样。
  诗歌是80年代文学青年的重要精神食粮,那个膨胀、夸张、热情而又极端的年代,诗潮迭起。北岛、顾城、舒婷等人都是那个时代首批的文学青年,文学是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而这种情绪吸引了纯真而执着的学生们,从小学课桌上的刻字到大学情书中的抒情文,无不抒发一下情感:你是郁森森的原林/ 我是活泼泼的火苗/ 鲜丽的阳光漏不过密叶/ 你植根的土地/ 从未有过真正的破晓/而今天/ 我却来重蹈/ 你被时间的落叶/ 所掩藏的小道……
  喜欢文学的同学,枕头底下至少会放几本《徐志摩诗集》、《汪国真诗集》,当然,也包括国外的诗歌泰斗们,莎士比亚、泰戈尔、拜伦的诗,提及时无人不知。无论是多愁善感的少女还是愤世嫉俗的男生,动不动就用诗来发泄一下心中的苦闷,当时的《诗刊》、《诗林》、《青春》等杂志鼓励了人们对诗歌的爱好。
  诗人风光的时候,“校园诗人”也是个让人恭维的称号。它是一种气质,一种文采,一种儒雅的风度。“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浓缩于短短的几行字中,细细品味,像一串串密码,又像是扭曲的梦呓,除了自己,没有人懂得它的真实含义;也有所谓的校园诗人写的诗自己也不知所云,越是含蓄越觉得成功,最早听到“无病呻吟”这个词是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们诗歌的评点。诗歌在校园文学社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学社随便问一问,都是标榜自己是会写诗的人,时不时拿出几首小诗来大家一起切磋,以文学青年自居者颇多。
&&& 书中自有颜如玉
  爱情是琼瑶小说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是这一话题吸引了众多的爱情理想主义者。
  琼瑶认为: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两人白头到老,两个白发的人手挽手,走在一起,那种感觉很让人感动”。因此她的作品一般只写到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幸福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就结束了,也正因为这样,让我们中了她的“爱情毒药”而不能自拔。作为妙龄中同样爱幻想的少男少女们,我们懵懂天真的情感总需要一个出口,自己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编织美梦,只有看琼瑶做好的梦了。也如琼瑶自己所说:“我是一个标准的梦想家,我美化一切我能美化的东西,更美化感情。有时甚至是天真的,不成熟的。”不论是不是与现实脱节,幸好有琼瑶,让大家的记忆里,偶尔也能梦幻一下。
  在琼瑶笔下,爱情是无往而不胜的,可以依靠,可以寄托,可以创造,甚至惊天地,泣鬼神。“只要有了爱,一切困难都是能够战胜的,一切梦想都是可以实现的。”这个观念缓慢却坚固地深入我们心中,也使我们对爱情有了过高的评价和期望。在我们心中,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为了那些美丽的爱情而设置的道具与背景。可实际上,一个人的整个爱情不过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土,虽然它也曾经像一块剔透的钻石,然而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外界或自己污染——这才是它真实的命运!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从琼瑶的故事里走出来,经历了一场或几场恋爱后嫁为人妇,相夫教子,我们最终感到:被琼瑶骗了。可是想到自己疯狂读她的书的那段时光,想到因为受了她的影响而在恋爱中所做的种种蠢事,我们还是会付之一笑,只是不再相信她的完美爱情了——仅仅不相信而已。
  有人说中国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是琼瑶的,一种不是琼瑶的。相信我们那个时代的不少男女都曾在琼瑶小说的爱情故事里得到过感情的慰藉,也抚平了枯竭的心灵,只是如今的我们不得不相信——没有琼瑶,这世界只剩下现实的爱情。
  张爱玲  
  “见了他,她变的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初见胡兰成时,她的爱情之花开得灿烂如斯。然而花开不久,结婚一年负心男子即又别恋,她的爱情亦如她笔底的爱情,没有青春、幻想、热情和希望,有的只是虚妄和苍凉。
  张爱玲小说里的爱情,大多是不可避免却又看来极其自然的悲剧,爱情的未来是无边的荒凉和恐怖。张爱玲是个绝顶聪明的女人。在她这里,你不能逃避人生的苍凉和爱本身的虚幻、悲苦。
  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郁郁寡欢的落魄文人,用一生歌唱爱情,唯独自己没有爱情,是个可怜的悲情女人。而喜欢她的人正是喜欢她那份悲凉和沧桑。一切的无奈,一切的挣扎,面临的结果却是沉沦,没有人活得舒心如意。她是个唯美主义者,她用她特有的女性敏感感知到了爱情的裂痕,没有一种完美,或许这就是她心中的爱情。
  张爱玲不同于琼瑶,她生活在现实中,亲手扼断了自己的韶华,将美好的生命血淋淋地撕给人看,她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自己,直到大限来临。如果说她是悲剧人物,那就有一丝同情的意味,然而她绝不需要同情,不屑于同情。她是把借来的人生当成了章回小说,工工整整、认认真真地拟了回目,而后冷静、娓娓地诉说,撩拨着看我们生生不息的欲望。
  张爱玲绝对是个聪明女子,在她笔下,人物的爱情是没有青春、幻想、热情和希望的,有的只是虚妄和苍凉。
  大多是不可避免却又看来极其自然的悲剧。她不敢向往未来无边的荒凉和恐怖,于是只能在眼前的一点欢乐中寻找避难所。她小说里的爱情又是极其精彩的。可是这种精彩不是可以拿来玩味的。在她这里,不能逃避人生的苍凉和爱本身的虚幻、悲苦,喜欢读张爱玲小说的女孩,读多了她的小说,也不会对爱情抱有过高的幻想,不会不对其中女主人翁的盲目引以为戒了。
  徐志摩
  徐志摩是一个不甘寂寞且永远在追寻新的兴奋热点和新奇活法的人。在他的骨子里,在他人生的词典里,无聊、平庸与缺乏鲜活生命活力的凡夫子俗子式的生活是永远地被剔除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这样的人生态度反映在他的诗中,自然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耐人寻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喜欢他的人。徐志摩以其带有三分童真和充满对理想的追求、自由的向往、爱情的浪漫实践,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精品,读之令人神情飞驰,遐想连绵。
  正如茅盾所讲:“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来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
  徐志摩对林徽因特别的感情以及后来对陆小曼的爱怜经历,本身就是一个爱情传说。初见陆小曼时,心底迸发出的火花正如他的这首诗:“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这天蓝与海青与明洁的阳光,驱净了梅雨时期无欢的踪迹,也散放了我心头的网罗与纽结,像一朵曼陀罗花英英的露爽,在空灵与自由中忘却了迷惘……”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他不断追求的人生,他的自信,他的理想。他牺牲了一切平凡的安逸,牺牲了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他得到了自由和梦想。
&&& 他的情诗,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在90年代初的校园情书中,引用率颇高,有着一丝惬意,一丝美好!
  三毛,这个奇情的女子,在淡淡的人间烟火中,苦苦追逐着心灵深处的爱恋。然而,在她短暂的一生里,真正的爱情却从未眷顾她。前半生里,她没有找到,后半生里,找到了却不能接受。她的爱恋,始终带着一份流浪的风尘。
  很多人对爱情的最初憧憬来源于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热烈缠绵,那种白手起家的婚姻令人向往。于是,有人读她的书的人偷偷地幻想着自己将来也能找到一个浪漫柔情的荷西,在沙漠中热恋一生。
  三毛一度是流浪和爱综合的化身。传奇一般的经历,传奇一般的爱情。娓娓道来的只是自己的故事,却吸引了无数少男少女的目光。
  三毛写自己的爱情能够那么尽兴,那么毫无保留,甚至能在一个喜欢得不得了的男孩面前哭了又哭,求了又求。让人知道并不是只有男孩追女孩子才那么动情,那么不舍,那么尽情。
  三毛笔下也有婚后的爱情,写她和荷西的故事,两个人心心相印、朝朝暮暮,几乎每个细节都浪漫而温馨。比如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屋子,给对方留足够的空间,既可以相亲相爱,又可以相敬如宾。在一般人眼里和实际生活中,婚后的爱情基本上是种幻想,早晚被琐碎的事情摩擦得支离破碎,维系而已,哪还敢奢望激情,然而身处撒哈拉大沙漠的三毛与大胡子荷西却过着童话一般美丽的婚后生活,仿佛他们一直在热恋……在许多喜欢三毛的人心里,他们始终愿意相信爱情是如此美丽。平庸无趣的生活依旧消磨不掉对爱情的美好的幻想。
  三毛自杀了,这个神秘的精灵般的女人用一只丝袜结束了生命,但在许多喜欢三毛的人心里,他们始终愿意相信三毛的爱情就是那么美丽的。
  和琼瑶一样,金庸笔下的爱情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情之所至,鬼神可通,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只不过与琼瑶笔下的爱情相比,金庸的爱情中更多了一份豪情壮志,一份江湖侠义。
  彼此关怀对方,为了对方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这是金庸对于爱情的基本评价。不论讲武侠,还是讲爱情,金庸都是个童话作家。他笔下的男主人公不一定很英俊,但一定豪气冲天;女主角不一定美丽,但必定内心善良。只要两情相悦,爱情决不会受阻,他们撕毁世俗的面具,失贞不是问题,残疾不是问题,容颜憔悴不是问题,年龄不是问题,万人唾骂不是问题,身处两地不是问题,生死不是问题,因为有个信念牵引着他们。
  当看到“想不到我任盈盈也跟一只大马猴绑在一起,生生世世再也分不开了”,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像经历各种坎坷,多次离合后两人在一起的情景,想像盈盈的娇嗔、妩媚,还有柔情;想像他们琴瑟共鸣,携手闯天涯的浪漫与侠情。不管经历了何种磨难,爱情最终会将两个人绑在一起。
  当万念俱灰的杨过在十六年后跳下碧水寒潭,走进别梦依稀的茅屋,对镜感叹时光易逝,华发易生的时候,一只纤纤玉手搭上他的肩头:“不是你老了,是我的过儿长大了。”读到这里,小龙女的那只手搭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排球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