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pdf》是怎么描述瑜伽体式的

201411读书《瑜伽经》周作业汇总
11月8日《瑜珈经》周作业
以前总是在文字和别人的体验,经验上转,没有做到真正的实修。最近听扶风老师的课后,把心静下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实修,一点点学习改进。实其说修行一直也不那么清楚修什么,必不知道方向。方向错了在努力其实都无用。白费力气,浪费时间和生命。在修行中能碰到一个好老师真的好重要。要不就走偏了。感谢郑总,让我认识到扶风老师和时照老师。以前头脑总是晕沉的全身不舒服,全身是火,感觉自己的肝火胃火心火都很大,烧的自己很难受。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睡觉放松会好一点,见到人也非常紧张,整个人都很硬,也懒。谢谢老师给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在慢慢改变,发现自己现在脑子很清了,很冷静。身上的火也基本没有了。但还是有一点懒惰需要慢慢在修。自己能感觉自己在改变。也谢谢扶风老师性格这么好。我做错事也不骂我,耐心的教我,鼓励我真心的感恩老师。让我慢慢成长。我是很怕数字和文字的不想动脑也不想去写,以前总是找一大堆理由。在老师的指引下,慢慢去面自己最怕的事,不喜欢做的事。现在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把心静下来,一个个面对解决就可以了。也有了一点成就感。我想这也是修行吧。以前听一个师夫说如果你这生不克服你怕的东西,来世你还是会卡在这里的。所以我现在会去面对所有怕的事和人,解决。我想修行不只是在我做香道时,做到专注,专注于呼吸, 而且要做到每时每刻都这样,一直努力希望可以做到禅定状态,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从课中学会了,原来瑜珈可以清除体内的一些种子。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以前只知道瑜珈是拉筋,必不知道有这么深的学问。扶风老师说的对,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禅定,要想把所有妄想扫干净、化解,那要非常漫长。而只是识得客尘,安住本来,则明白后时刻练习。刚做香道表演时发现自己很紧张,越控制越紧张。但我学会了放松,只是观着它(紧张)时一会发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想修行也是一样吧。不能去控制它,越控制越压不住,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也不知道对不否。只是观不会分别人和事物的好坏,对错,只是观而做到心无挂碍。希望从事中练到无为,觉知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念。而使心灵不陷落于任何事物之中。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内心不会为任何人和事而乱。都很定离相,不乱,本性自现。不断的修行反省,到达内心一直喜悦的状态。“喜乐”是大圆满里自然伴随的特性,不是有多快乐,是一种自然的轻安带来的脑子和心无冲突,对一切生命的欣赏。修到身心合一。整个人通透。我还在修行的路上
以前接触瑜伽,就以为那是一种运动,一种可以软化筋骨,拉伸筋骨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可以让女士的体型保持的更好,慢慢的发现一些男士也会练习瑜伽,自己也凑热闹的跟随着练习起来,但练习的目的仅仅是希望减弱因为工作带来的颈椎疼痛,肩膀僵硬。自己并没有什么体会。当这个月读书群学习《瑜伽经》,我还是不明白,《瑜伽经》是什么杨的经典。后来跟着老师,跟着同学一起学习起来。才慢慢明白,练习瑜伽和打坐其实都是在进行修行,只是修行的方式不同,而得到的结果将是一样的。在瑜伽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找出身体中的各种虫子,进而修正自己,以达通透。而《瑜伽经》讲述的五种艺术形态,也让我在瑜伽的角度,体会思维的模式。而保持正见,去除其他四种,其实也对应出了我们思想行为中的各种虫子,而老师之前讲述的捉思想的虫,行为的虫,也和这个方式相融合。在逐步的修行学习中,我也逐步的把虫子减少,或者努力今早发现小虫子,及早的修正。
因为有之前《传心法要》的学习,所以也坚定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信念。修行就是练不粘着的过程,知识的累积和使用的不恰当反而与修行相背。所谓“绝学无忧”,这种方式正是对应那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老话。&虽说如此,但是接引人恰恰需要知识的包装,也就是常说的“心通”和“说通”关系。多备资粮,因缘汇际,或许有用的上的一日,所以我又来为学了。
对瑜伽的的认识很肤浅,也听说过佛教有《瑜伽地师论》著作。平时也有做一些简单的拉伸,确实也体会到对身心的好处。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随着课堂的学习,也明白了所谓一种文明,他必定由多种文化交织而成。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看待某一精神领域的结晶,我们总能看到他和其他精神领域相交的地方。佛教作为集印度文明的大成,显然和他吸收了其他精神领域的成果分不开的。
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禅修里也有调身调息调心三调的说法。而六祖在开坛讲法前,也要求众人“自净心神”。所以我个人觉得,要见得本来,最好的方式如扶风老师所言:先要将心的频率调低一点。比如一缸混水,不断的搅动,&是难于见到这缸混水本来的面目。只有让杂质沉淀,这缸混水的状态自然显现。
据这个理念,我对瑜伽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瑜伽通过调身,达到身心安泰的效果,并在此过程种,见得本来。&而瑜伽和阿赖耶识关系还不是那么清楚。瑜伽怎么可以改变以前的种子呢?佛祖由于多年雪山的修行,在晚年也经受着背痛。都说出家人,不是不受因果,而只是不昧因果。所以说对瑜伽可以改变当前的种子,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说可以改动以前的种子,就很难理解了。又或者说瑜伽不是改变以前的种子,而只是把种子变现那个现改了?因为种子也是需要“境风”的作用才能发芽。这点需要在后续学习中,再深究一下。八识那块,也需要补充。
谢谢扶风老师的带领。
十一月八号第一周瑜伽经在今天早上选择奥修版的文本再次阅读,感觉很是不错,感觉比较清晰直接,瑜伽经的许多概念相对于其他佛学经典来说都更好理解,说法也不会很绕,直截了当。其中很多词汇跟佛教经典有很大的区别,刚开始和同学们都不是很习惯,但在老师渊博的知识引导下才发现其中更妙的地方。在以前我所认为的瑜伽就是通过一些拉伸的体式调节身体,以达到心身的宁静从而达到身体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平衡。然而瑜伽经开头就讲“瑜伽是头脑的停止,见者归其自性。”&瑜伽经讲得很明白“在非观照的状态下,我们是跟头脑认同,这些是我们痛苦或者不痛苦的根源。我们修行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到神所在的地方然后跟神在一起。但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在于一切尘缘处我们跟着起起落落,深深认同着我们的头脑。头脑是人体的大用,经过他我们可以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于是我们就经常被他欺骗了了,当然他也喜欢用形形色色的伎俩来忽悠我们,我们以为他就是我我就是他,然后一切妄想生,去神远矣,成了宇宙的囚徒。我们跟头脑形式的认同有5种,正确的知识,错误的知识,想象,睡眠和记忆。练瑜伽便是一种持续的内在努力和不执着以达到这5种形式认同静止。当然,到了这里我就逐渐比较不清晰了,自己有打坐的经验,老师教我们观念头起落,但很多时候打坐就是这么观,完事之后就好像是一种放松与澄清思绪。而我随后甚至会担心这个观是否也是我头脑的执念对我的欺骗,并且感觉这个念头起起落落的虚空真的很“虚”,没有刻意静下来真不能把握。这个虚空或者说这个本来或者说这个道,他承载了我们的万有,而我却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清晰的体会到,实在可惜,可能习气太重了,喜欢跟尘缘这位客人跑来跑去,希望往后的学习能够在正确的知识下加强信心与勇气,通过智慧和努力达到三摩地。
因为本人身体的原因一年前选择习练瑜伽,有幸一开始就接触到艾杨格瑜伽,因而也就买了一些艾杨格瑜伽的书,书中都有提到“三摩地”是瑜伽的终极目标,但“三摩地”对我来说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所以看书这部份我就一目十行,蜻蜓点水地略过,就更谈不上理解读懂了,着重看的是体式的如何习练,各体式对应身体的好处。听了老师的课后,再去看书,感觉慢慢地明白了一些,什么是瑜伽,瑜伽的终极目标。方向定好了,坚持一万小时定律,时时保持不受妄想粘连正念(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不过老师说,要屡败屡战,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会达到的。还有以后在体式中学会找到翻出种子和清理种子,因为种子的物质存在表现在身体里气脉不通。以后好好地跟着老师学习,希望一天能明白一点点。
不知道怎么写这个作业或者是静不下心来。发现自己有个习惯就是事情一多心就容易跑。到处跑,停不下来。7号晚上的课就是心乱加上禅、佛学都没有入门听起来就完全浆糊了。可能因为没有什么学识,也可能没有高的追求和境界,因一个同学偶然入群也只是希望这类型的学习和瑜伽能让自己更清楚更真实的认识自己。希望学习经典了解什么是“正见”。老师会把瑜伽经里面的话用禅、佛法里面的东西来讲解,感觉这样很好,也希望老师能更多解释每句话的意思,用类似“截图”这样生动的比如讲解那就更美好了。谢谢老师们!谢谢大家的分享!
凭栏听荷:
第一周的学习有很多感触,对瑜伽八支分的层次渐进有了一定的认识。事要渐修,理要顿悟,方向的明确很重要。从佛家的戒定慧,信愿行,到身通与心通的切实修行,说起来似乎很容易,真正落实时会明白其实障碍重重。这些障碍来自于五种意识模式里正见之外的客尘,由此也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当下所处的昏沉,看似无所挂碍,其实是昏盲的状态。甚至很多时候在瑜伽体式中分明看到意识的分散和游离。感恩扶风老师的耐心点拨,课程生动精彩,听到某处的举例譬喻让人忍俊不禁,但的确很贴切。每天进步一点点,在不断的修习与内观中,看到自我内在的制约与匮乏,并不断的修正。感恩老师的付出,感恩大家的分享!
这周讲了三次瑜伽课,以前以为瑜伽只是练习体式,达到身心安定和转化能量。没想到瑜伽经讲了许多修行修心的要领,安住本性不随尘动即是回观反照,觉得自己还是喜欢追逐外界给的满足,在相上挣扎对错,和更好的。只有经常回到永远不离弃我们的本性,才能照见这些烦恼,烦恼也能随之安然。不在外相上用力,也不需要再找个止归处。我会常常责怪自己又不自律了,很急得让自己静下来。如老师说的时时返观真的可以把习气消灭在萌发时呢,切忌放纵自己。且行且努力!
《瑜伽经》第二句经文潘麟的“化除”用的最好,但后面的翻译,时照老师认为他是在头脑中臆想了个三摩地,而奥修的翻译更接近实相。作为尚没有鉴别能力的初修者,有老师引导真是幸运!“当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这是我上第一节瑜伽课就听到的瑜伽谚语,一路走过来,我由瑜伽这个门,逐渐走到禅修的门口,要特别感谢扶风老师和时照老师!几年前偶然看到扶风老师去印度参加普纳传承班写的瑜伽博客,对我的习练帮助很大,通过扶风老师我认识了时照老师,又使我开始了《道德经》的学习,尝试打坐、"观念头"、磕大头及听读书群的讲课。
习练瑜伽使我的身形挺拔苗条了,肌肉柔韧了,健康也改善了,处理事情不急躁了。瑜伽让人的身体层面发生改变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人的心灵层面是通过什么来改变的,我的认识还不清晰,虽然体验了体式疏通身体的气脉,但不知道气脉不通的深层次原因。听了11月7日的课,才知道气脉堵塞是七情积聚后堵塞的气,瑜伽体式可以清理这些"种子"。相信随着后面课程的学习,应该能解决我更多的疑惑。
瑜伽体式让我们随着呼吸来体会身体的感受,觉知身体。随着练习的深入,我们的觉知力会由粗钝慢慢变得精微,感受皮肤的伸展,甚至细胞的伸展。体式中我们要找身体里对抗的力,在身体里制造空间,让能量在体内流动起来。这个体验让我想起《道德经》的章句:"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器、户牖是有利于人们的,但如果没有空,则无以为用。通过瑜伽体式我体会了体式里存在的"道",但认识还很浅显。
感谢扶风老师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可以从喜欢的瑜伽入手,挖掘其中蕴含的更多的宝藏。牢记老师的教诲:"瑜伽清理身体只是手段,三摩地的安住本来,是目标。"给自己加油!
对瑜珈的认识,在学习《瑜珈经》前,我停留在一个又一个高难而优雅的动作中。对于瑜珈含义、精神、实质一窍不通。扶风老师的教授为我对瑜珈的理解打开了一扇门。而且,老师将三版本瑜珈经的解读与佛理有机而巧妙地穿连起来,精彩连连,令人赞叹不已。仅管我未能全然读懂老师的解读,但老师发人深醒的言语还是不断地触动了我的心菲。在一周的课程中,我对“空性”的理解加深了,老师阐述空性时,用屏幕与屏幕上的字体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使“空性”是承载一切而非一切的的道理更透彻使人易懂。反省,即时时处在本来中,有事出现,有问题出现,必定反观,即“抓虫”。是修行人常做的事。老师清晰形象的解释使我终于明了反省与忏悔的区别了。亦懂得了,修行修心,须常反省!对瑜珈通过各种体式,把七情积聚后堵塞的气,即种子清理后,身心通达,这也是修“道”的方式之一,使我第一次对瑜珈有了展新的认知。课程中老师有几句话,我很受用,用我理解串起来是老实做人,承担自己,方向正确了,就看一万小时的努力,行持的过程中,即使有困难,不要说“我不行”,累战累败可以换成累败累战这般的积极!只要坚持,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到达心中的“北京”。三节课后,我开始一万小时的实践了!这是扶风老师的瑜珈经课给我鼓励!第一一篇的周作业质量实属一般,我知道,容我就这样开始吧。
稚嫩地来首诗《无题》:
一沙漏,轻轻倒置,时光随细沙逆流的是鱼,轻狂的叛逆,物化在鳞与流水冲擦出来的气质。传说鳞是鱼每度一日的烙印,印着一道道岁月
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时间的容器都孕育于
小小的沙漏,沙子慢慢清晰,偶尔筛出几颗早已死去的种子
童年那些珍贵的种子,天赋,纯真,好奇,母亲曾一颗颗亲手扣入内心晶莹的纽扣。
丢了,丢了,“青春是别人借你的玩偶”,天使曾告诫,我们点点头却把玩偶撕成片片琐碎,所有生活的琐碎从指缝间划走,特别是从滴水的手指中,不留一丝痕迹。也只有在母亲的手里,长茧,粗糙,鱼鳞般的掌纹里,读出真实的历史。纹丝的徒手线更接近于物,纯粹的物,也只有纯粹才更显虚无之上的真实,背后显露一只更圆润柔嫩的手,带刺的玫瑰,划出一条新鲜的血,出一段回忆的痛,那些被压抑的石头,那些埋在石头里的种子,生命是破石而出的力量,唯有掌握生命的自然之手,才能抓住尚未倒置的沙漏。
梵天的眼睛:
三次瑜伽课,一次比一次深的进入三摩地的讨论,随着老师的牵引,从控制到化解直至反省、推理、喜乐,没有一点瑜伽的体式就直接进了瑜伽的境界,在晕晕乎乎的状态下却仿佛看到内心隐隐泛起了喜悦:任客尘飞舞,安住虚空。有时候走在路上、坐在车里,突然间就记起了老师的这句话,试着移步换景却不被牵引进去,虽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偶然间的感觉足以让我重新看待瑜伽的练习,像老师说的那样:找到正确的方向,行持精进。
阳光之旅:
《瑜伽经》的学习是戏曲性介入能让自己简单的了解,国外文化的不同概念,于实践中所感觉到的,貌视不同其实有所性通的道理,而且扶风老师利用《瑜伽经》的不同翻译版本,能够更拓宽我们对《瑜伽经》的如实认知,其实能不能真正让瑜伽经的真正精髓,在身心中有所存留,也在于自己能不能让自己的心灵与瑜伽经的灵性互通感应,这也是直接体现自己的性情悟理的劲道,扶风老师说用一万小时的实践力行,其实一万小时仅仅只是个开始而已,学行只是个体而已,为经不易识心,所以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用以思静,不忘空杯之用,不忘天地之大,不忘父母之养育之恩,不忘天下有情之人的善行值得自己认真学习,瑜伽经告诉自己安住于各位,各位在哪里?各位指着处处是安住,时照师说时常观照自己,去哪里都可以安住自己,照见自己,无处不在安照自己的身心是否真实能够体现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能量的体现,不安住心灵的波动就会触及喷发外射,聚集的能量就会损失溃散,精散气不足神将无助于身心,所以以老子的话说,修之以身其,德乃真。扶风老师说回收心念,观在自,听在即,闻在自等等,自身,自生,自心,自念,自愿,自制,自化,自虚等等,这都是世间圣贤言行教化,不可或缺的,来自于自然法则的规律所在的源泉之动力。在奥义书了有这么一段,手中捏去一把盐,眼观看见尝一尝也有咸味,而后把盐放进水里,看见不见实体的盐,可是尝一尝一样有盐味,盐去哪里了?因为水是最有柔性的融合体,盐就融化在水里无处不在,所以以扶风老师所说,识得本性,认识自己的生命由何而来,去往何处!瑜伽经就是告诉自己在母体中的的十个月是如何发育成长起来的,也就是父亲的滴水之恩,母亲的孕育之恩,都是圣贤精髓的体现,自己能够认真的聆听有德行老师的点化,就是让自己在以后的人生成长中,能够立身行道以显示圣贤教化的德行后传有继,能够定向的施展正心生慧展望未来的不朽业绩。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教化自己的孩子而努力,尽己所能,各施奇才,内心永远要有一个炙热的心量场所,为自己的人生进程不断释放热能,这样才能让自己心神柔顺通达,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会有所感染,内心的感应场所拓展外在的感应场所,互动互静这是一张宇宙能量互相联系的联通网络。
我是扶风老师和时照老师的粉丝。早几个月前知道扶风老师要讲瑜伽经。我就等着。以前对瑜伽的认识,认为就是一种健身的功课。内心里一直想找一个好的瑜伽学校,考一个资格证,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老了,还可以去教别人,让自己老有所为。听扶风老师讲瑜伽经,收获特别大。认识到瑜伽不但可以健身还可以去掉身心的晕沉。感觉自己很多事想到却没有去做到没有落入实行实修。没有身体力行去践行自己多年的梦想。很可惜。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慢慢一直落伍于人吧。瑜伽经开头就讲“瑜伽是头脑的停止,见者归其自性。”&瑜伽经讲得很明白“在非观照的状态下,我们是跟头脑认同,这些是我们痛苦或者不痛苦的根源。我们修行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回到神所在的地方然后跟神在一起。但我们之所以是凡夫,在于一切尘缘处我们跟着起起落落,深深认同着我们的头脑。头脑是人体的大用,经过他我们可以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于是我们就经常被他欺骗了了,当然他也喜欢用形形色色的伎俩来忽悠我们,我们以为他就是我我就是他,然后一切妄想生,去神远矣,成了宇宙的囚徒。我们跟头脑形式的认同有5种,正确的知识,错误的知识,想象,睡眠和记忆。练瑜伽便是一种持续的内在努力和不执着以达到这5种形式认同静止。这话说到心里去了,感觉自己一直跟着头脑转,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自己要醒悟,不要被念带着走。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己的念头很爱生事,自己要定。不要被念转。常观常不粘,多练习勤定住。
11月15日《瑜珈经》周作业
从奥修与潘麟的译文中,看修行的用功方向。
奥修与潘麟的译文,初读感觉潘麟的比较容易理解,和从书本上关于修行的知识很吻合,而奥修的却有点读不懂。第一堂课时照老师对两者的译文及时点评:“潘麟是头脑中臆想的三摩地,而奥修的更接近实相。”课程中扶风老师通过两个译文的对比,并从容易理解的禅的角度进行解析,让我有种拨开云雾的感觉,但还不清晰。作为初修者,我的感悟不深,认识也浅显。
奥修1.3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另译:见者返归其自性。1.4在其他(非观照)状态下,有跟头脑的型式认同。
潘麟1.3如此,纯粹意识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1.4否则,觉醒(即纯粹意识)就会转变(坠落、退化成)为各种意识模式。
经文1.3和1.4,奥修的译文提出了“观照”这个修行的根本,观照可以让观者返归自性,不与头脑的意识粘连。接触过“禅”的初修者很容易理解。而潘麟的&“觉醒就会转变为各种意识模式”的说法,会让初修者不明白该怎样入手。
奥修2.17-2.25:见者与所见之间的连接是产生痛苦的原因,所见只为见者而存在,见者不认同所见之表面,将获得自由。这几段经文阐述了见与所见之间的粘连导致痛苦;而所见只是见者内心的化相,万法唯心造,境由心生(境由心生其实是心的波动频率,带出同等频率的造相);破除见者与所见的粘连才将获得自由。
学习奥修这几条译文,作为初修者的我能体会到用力的关键点,和时照老师教导的“观”一样。“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修行的根本是观照,观念头,不被念头的表象欺骗,不和念头粘连,最终将获得自由和自性的显现。“如是观”,如虚空和客尘,任客尘飞舞,虚空如如不动。大海的波涛再怎么翻滚,终将归于大海。屏幕上的字再怎么跳跃,那屏幕始终在那里。
知道了用功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持之以恒地“观”!修行就如老师所说:“一切所做的事,就是观,然后离,歇即菩提。”&
看到老师布置的本周作业是从奥修与潘麟的译文中,看修行的用功方向,第一感觉就是傻眼了,完全没感觉,完全不懂,其实从本月《瑜伽经》学习开始,自己就没明白,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现在要交作业了,只好重新看这两个译本,简单说下我自己的看法。奥修提到:“瑜伽是头脑的停止。”只此一句话,我的感受就和之前学习的禅的知识想联系了起来。静止,静,顺而我就想到了静、定、慧。想到了,在静中发现真谛。潘麟提及的是:“瑜伽就是化除(即打破或超越各种)意识模式。”,那怎样是打破呢,我产生了疑问,不能明了。接下来两位译者分别讲述了五种意识形态,奥修:“正确的知识、错误的知识、想象、睡眠和记忆”,潘麟:“它们是:正见、邪见、概念化、昏沉和记忆。”感觉我更能接受奥修的译本,那是五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潘麟的版本,更感觉像教科书,用“正见、邪见、概念化”这样的名词,无法让我一下知道它们是什么,标准又是什么?只有进一步去读译本。接下来就讲到,重点方法。奥修:“它们的静止是藉着持续的内在努力(abhyasa)和不执着而发生的。
内在的修行,就是牢固地定于本身的努力。abhyasa,有选择的行动,以期在任何情况下能保持头脑的平息。拜拉格亚——无欲的最终状态:藉着知道“至高无上的自己”(purusha,真我/神我)的最内在本性而停止一切欲求。”潘麟:“修行的意思就是持续地安处于禅定之中。当能够长时间自如地处于禅定状态时,才能(为最终的生命解脱和开悟)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仅从这几句,会觉得,大家都是在说静是通往智慧的方法,奥修明确的说明到,表面的静,其实是内在的持续的努力的选择行动,那么这个静应该是从内在的动达到的。而潘麟的版本,并没有让我明白这个静是如何静,只是人体的静止还是内心的静止,这个静如何静。在后面奥修的版本中提到:“借着培养对快乐的人报以友善的态度,对痛苦的人报以慈悲的态度,对美德的人报以喜悦的态度,对罪恶的人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头脑就会变平静。”,潘麟的版本是:“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地对待所有事物——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奥修的版本在告诉人如何面对事物,潘麟的版本,明确指出这就是全面的接受现实,打开心扉,迎接一切。联系起来看,奥修一直在从内心里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努力,去达到一个静。而潘麟是全然的接受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受,存在即接纳,达到一个静,感觉这就是他们不同的方向,以上是我的感知。谢谢老师。
阳光之旅:
关于扶风老师所提出的从奥修与潘麟的译文中,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看修行的用功方向。
一.奥修的瑜伽是头脑的停止。用本人现在的理解,就是停止以前一切对自己和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邪恶思想意识。潘麟的瑜伽就是化除意识模式。我的理解就是瑜伽所要让人们认识到意识模式的存在就是二分法的显现,化除意识模式进入空观的无分别相直达心性,无善恶之别,无美丑之分,无好坏之分,一切都是在互相转换中达到共识。
二.奥修的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这就是说在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下,用自心回观自己以前所出现的伤痛根源,也就是扶风老师说的虫子所出现的洞穴。把我们心正的能量种子播散于心性中,这就是本身正念的建立。潘麟的(为什么要打破或超越种种意识模式呢?因为当意识模式被打破或超越后,纯粹的意识自身就会在不被扭曲和污染的情况下,自发地呈现出来)如此,纯粹意识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在这里我对打破是这样理解的就是说,好比手上长出来一个脓包,脓包里面的液体是对自己不好,我们可以把脓包弄破把脓包中的液体放出以来,以解除有害液体对自己的更大伤害。超越就要比打破要更近完美一步了,也就是说,不用打破意识模式来达到安住的状态,只要找见意识模式的生成的根源,我们就可以慢慢的对症下药,不用开刀做手术就可以化解到心中的毒瘤。一切病因都来至于心念导向的方向,只要解除了这样的根源即可安住于自然状态中静观其变。
三.奥修的瑜伽行者便能掌握(使头脑专注于)一切,从无限小到无穷大。这里的理解就是说,无论大小一切事情都是头脑意识接受的信息生成无限大小的不同概念,也就是说头脑是个意识生成的转换平台场所。潘麟的,通过全神贯注的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任一事物(如一朵花、一座山、一片云和一团火等等)——这些事物可以是无穷小,也可以是无穷大(来达到身心的安宁明净)在这里说的是借助于外界的事物触动人的心灵意识,能够让自己成为任何一种事物,个人理解有点牵强了,实相意识本体的感观不着实,很难达到实修实证的个体体验中来。
四.奥修的通过到达纯净的Nirvichara三摩地,就有灵性之光的显现。在这里又含糊不清的理念让一般人看起来确实很难进入心性中感悟到定慧的能量所在,灵性之光好比一个人精满气足神旺的体现一样,这是对自身本体的关爱之间课题的实修实证践行的诠释。潘麟的当空性三摩地的修行渐渐功深时(即不仅如实而生动地见到我及我属皆空,他人及宇宙万物同样皆空),真我将会越来越清澈地显现。这里有空性渐修实证到功到自然成的阶段,这个说的明了些还能懂点,最起码知道本性为空,只是本性在空中跳动的太厉害,遮掩了自性的本然,所以让自己看到的空里到处都是跳动的波动频率或波动的点,就如自己走进迷宫一样找不到真正出口,所以导致情绪的波动不稳定。
五.奥修的“善行得快乐,恶行得痛苦”。在这里感觉心境一点都不变动一样,好像只有善才是快乐的,恶就是痛苦的,这会误导不少的人员,善恶是互存和互动阴阳体不可分割的一体法则,善行不见得就快乐,恶行不见得就痛苦,想着都是在变动互感的心怵的触动所在,有事是不被意识所能发现的,那是一瞬间的事件,根本就轮不到自己有一点的动思余地。潘麟的“人生是快乐还是痛苦,取决于此前好的行为(善行)或坏的行为(恶行)所创造的不同业力(业障和业果)”。在这里说的比较明白的是,凡是善恶之事,都是人本能前意识的行为所造作出来的善恶之事,就是说,善恶是有前提条件所造作出来的果报。就如太上感应篇里所说的,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所以一切善恶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都是随着人的意识环境在不断地变换中达到相对的平衡。
六.奥修与潘麟所译出的文意各有所好,也各有出入这在于我们用怎么的心境来拓展它,用什么样行为来实修实证它,两个都是让本体有个正确的心念,用我们正精进来装修修炼场空间,来证悟本体的能量场,生成足够的正能量充填我们的心灵动向的能量储备所里,能够更好的驾驭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列车匀速稳定的到达目的地。幸福永远掌握在有心人的手中,不但有心而且是存大爱心的无限释放中的人群之中。世界和谐的幸福天下,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造就出来的具有魅力十足的美丽快乐环境。
从奥修与潘麟的译文中,看修行的用功方向。
两篇《瑜伽经》翻译的不同及修行的用功方向
我对比两篇翻译基于以下三个原则:所有相皆是虚妄。&
实相无相,无不相。见闻觉知皆是真如的一个存在形式。使用一种意识去消除泯灭另外一种意识,实际就是妄上立妄,妄无了时。
实相,不可以境会不可用功到。&修行是有目标,但修行的重心应落在方法而非目标之上。强调目标,却已经远离目标。而身心的安宁只能作为一个铺垫。
修行简化成两个有顺序的字:一是悟,二是修。悟,则是悟的本来;修,则是修性相的不粘着。两者顺序不好颠倒,否则蒸沙成饭。事上有渐次,理上必须利索,没有渐次。
通读潘的全文,用了许多以下类似的词语:堕落、退化、恶性、打破、超越、解脱、开悟、渐渐、成长、克服、珍贵、宝石、越来越、彻底、实现、愚痴、聪明、逐渐。在这些类似的词语不断重复过程中,文章就有意无意的立了凡圣,强调了修行的境界目标,修行的渐次和用功,甚至有让人用一种崇高意识降服其他邪恶意识的感觉。读者则容易形成不断强烈的用功修行,朝一既定神圣境界目标不断前进,将心觅心的修行心理状态。奥则无以上弊端,用语更为平实,无立凡圣之意,强调方法的本身,言语直达本性,透出实相是自然显露的气息。
单读某一句翻译,两文差别不是十分明显,明白的人也都能明白。但是通读全文,则会出现上述的情况,所以我个人为奥修的文章更能引领读者沿正确的方式修行。以下摘录部分文章以佐证以上结论。(另:奥修负面新闻也挺多的)
潘:瑜伽就是化除意识模式。如此,纯粹意识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否则,觉醒(即纯粹意识)就会转变(坠落、退化成)为各种意识模式。
奥:瑜伽是头脑的停止。
潘用“纯粹意识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中用了“安住”,实际上“安住”本身是一个念头一个用功,和前文的“化除意识模式”本身矛盾,读者容易误解。而“坠落、退化”带有强烈的凡圣感觉,都不符合“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奥的翻译则显得直截了当。
潘:有五类意识模式,它们既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
奥:头脑的型式有五种,它们可以是痛苦的根源,也可以是没有痛苦的根源。
前者立了凡圣,后者陈述事实。
潘:化除(打破或超越)各种意识模式,必须通过修行和无为(无执)这两者来达成。
奥:它们的静止是藉着持续的内在努力(abhyasa)和不执着而发生的。
前者强调了用功用力,有在相上做功的感觉;后者语气简单,直达本性,无过多的情绪倾向。
潘:当能够长时间自如地处于禅定状态时,才能(为最终的生命解脱和开悟)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
奥:它变成牢固地奠基于自己的本性,持续很长的时间,没有中断,而且带着虔诚的奉献。
前者描绘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后者强调修行方法和状态。
这一周的瑜伽经,见了瑜伽修行的过程,以及反诸自身在修行中的障碍与通达的讲解。还有在现实世界里人生过程中各种苦乐各种境遇给出直接感官的解释,例如对“业"的解释和"业"是如何的表现或者不表现的解释,当然这和奥修的翻译更加清晰轻松自然和直接不无关系。我本人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瑜伽训练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练习经验,所以在瑜伽的练习上结合瑜伽经出现的练习效果还不能说上一些什么来,我把瑜伽经用做明理之书来读。这个星期老师带我们阅读讲解了瑜伽经的第二部分,很多的瑜伽经的妙处也在这一周不断涌现出来。"苦行的意思并非折磨身体强制守戒而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过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以免能量浪费在不必要的欲望当中"以及我们之所以不明自性是因為"見与所見的认同"与老师的禅煮百圣和中道精神讲的东西不谋而合,这无疑让我增强了信心。这一月读经典,发现原来经典是没法读明白的,怎么这样子说呢?我刚刚想要完成这一周的作业时,再重读了瑜伽经的第二部分,也不能说读不懂,毕竟文字面上的理解很好理解,但下笔时却有点慌了,不知道从何下手,于是放下iPad放松反观一下,发现我的头脑里几乎是满的。哦,原来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太满了所以它的运转与表达的灵活性弱了这么多。所以读经典不能只读经典,"读"顶多明白四分之一经典,身不行,行不深,永遠見不得般若。
原来孝,不是学出来的啊。因为珍惜生命而尊重自己,从而尊重别人。头脑身心如果无冲突身体也不会难受了。一切外在的都是内心的投射,如一的保持平静热情,不受外界和内在心念,情绪起伏影响,都是平等的,达到自由的人来说,所见皆不实,然而在其它人眼里,一切都是真实(活着)的,境是骗人的是心的投影。现在发现拉一下,大腿的筋胃肝不舒服时效果很好,而且拉后整个人精神了,还有拉每一个手指的筋,现在一有时空就会拉一下筋。瑜伽就是化除意识的妄想形式,也是净化术,练瑜珈的同时不断的观自己,觉知,了解自己。很多人和事不想面对总是排斥。原来这个是自己苦的跟源啊,练瑜珈可以清除掉身体和心灵上尘,就可以练到身体的通透了,瑜伽是头脑的停止,对头脑转化(型式)的平息。
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见者返归其自性。人平时很多时候不能专注,聚焦,想法太多,想的多也很耗能量的,瑜珈拉伸经络通的同时气血也会顺畅,在打坐禅定更能静下来。
第一周老师讲了瑜伽修行目的,这周老师讲了瑜伽怎样修行,修行当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去解决。让我悟到的是,我的瑜伽习练应该从头从山式站立开始,从练瑜伽开始以来我们总是有一种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等等,追求那些高难度的体式,这就偏离了瑜伽的目的,因为瑜伽不是体操、舞蹈表演,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一定要做到内观有觉知,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在体式的一呼一吸中感知骨头肌肉皮肤的变化,感知能量的流动,感知内外上下左右的联结均匀对等,努力只留意识的正见,做到如何离苦,通过身体修心灵。
凭栏听荷:
从奥修与潘麟的译文中看修行的用功方向-在扶风老师的点拨下,比较接受奥修的译文,很简单直接。不同的译文强调的是同样的因果关系,奧修的解说接近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瑜伽的时候也有切身体会,关注每一个当下,此时的行为决定之后的结果。善行得快乐,恶行得痛苦。关注每一个当下的起心动念,并及时歇止休正,正是老师之前反复讲过的抓虫。如此未发生的痛苦即可避免。&2-17见与所见者之间的连接导致了痛苦,它需要被打破。强调仍是不带判断的观察,使见者性相分离,观照离相。因此修行的方向仍然是在观照中消除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宁波-应奇:
奥与潘的对比:我好几次的体感告诉我,奥是自己一个人亲证经典,用身体瑜伽去理解字义,这种方式很像古时诵读,顾老师常说的用身体去觉知字义。无论一开始对瑜伽的解释,还是三性,四种状态,八支,都是一步步脚踏实地,抛开其他,自信地丰富丰富,丰富了理解。奥是个认真的男人,男人认真的时候是最可爱的,当然女人毅然。这是一个人战场,如果有老师,比如扶风老师,那是助缘,不能总是依附于老师,在任何时候,自恋点也挺好。
潘呢,也是努力的孩子,只是他背着书包,那个书包里装着叫佛的家伙,他只是不知道,无形的就有个压力,只见佛说,不见他说。依他物的成长总是有限的,其实人的成长可以无限,生命的丰富度可以无限,而不是被前人古人说卡住了。学习他们,最后超越他们,创造是不失真的镜子。
很喜欢扶风老师那两句“心怀高远,脚踏实地”,500字写不到了,只能到这里了。
从奥修与潘麟的译文中,看修行的用功方向1.2潘:瑜伽就是化除意识模式。如此,纯粹意识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否则,觉醒(即纯粹意识)就会转变(坠落、退化成)为各种意识模式。
奥:瑜伽是头脑的停止。
感觉奥的语言更简练,更直击心意。也许是翻译水平高,让读者更能够接受这个信达雅的语言。
1.3奥:那么,观照就在它本身建立起来。另译:见者返归其自性。1.4在其他(非观照)状态下,有跟头脑的型式认同。
1.3:潘:如此,纯粹意识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1.4否则,觉醒(即纯粹意识)就会转变(坠落、退化成)为各种意识模式。
潘的语言很生涩,更学术。不太好理解。奥的在非观照状态下,有跟头脑的形式认同,提醒修行者要有觉醒的态度,不要完全跟着头脑走。要有观照建立。
1.5潘:有五类意识模式,它们既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
奥:头脑的型式有五种,它们可以是痛苦的根源,也可以是没有痛苦的根源。
潘的恶和良的区分与奥的痛苦根源,个人感觉寻找根源才是修行路子。
1.12潘:化除(打破或超越)各种意识模式,必须通过修行和无为(无执)这两者来达成。
奥:它们的静止是藉着持续的内在努力(abhyasa)和不执着而发生的。
感觉奥的语言更诗意,更接近我们的禅的状态。潘是用力的,而奥是自然形成的。
1.16奥:无欲的最终状态:借着知道“至高无上的自己”的最内在本性而停止一切欲求。
潘:在无为的最后阶段(终极境界),纯粹的觉醒从最真实的存在中自发地、清晰地显现出来。
2.6奥:自我,即见者与所见的认同。潘:“我执”归因于将“我”强行带入(认同为)纯粹觉醒。
2.10奥:以上五种烦恼的源头,可经由回溯至他们的起源以消除。潘:(很多时候)这些痛苦的根源(愚痴、我执、自恋、嗔恨、贪婪)会以一种难以察觉的隐密方式活动着。
2.17奥:见者与所见之间的连接导致了痛苦,它需要被打破。
2.20奥:所见只为见者存在。
老师的这周作业感觉很有深度。读下来比较喜欢奥的,更诗意。更简洁也直击心臆。见者与所见之间的连接导致了痛苦,也需要被打破,这个打破是关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破一个见。老师说歇即是。
11月22日《瑜珈经》周作业
奥修2.29瑜伽八支(步骤)是:持戒(Yam),遵行(Niyam),调身(Asan),调息(Pranayam),制感(Pratyahar),凝神(专注,Dharana),禅定(无念专注,Dhyan),三摩地(Samadhi)。有过一定习练经验的瑜伽人都经历过这几个阶段:初练时的狂热期,身体和思想的懈怠期,通过一定时间强制的坚持,有了坚强的意志力,持续的练习,最后身体会离不开它,心灵也更需要它,瑜伽已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情。一两天不练,身体就发出信号,浑身不舒服,心和身体见面沟通的渴望很强烈,那种想和失去联系的朋友见面的感觉。
跟时照老师和扶风老师学习“观”以来,有些东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老师教的有些功法的动作要点及身体的感受和我习练瑜伽时很相似,做完后,身体同样地通透,心也同样地安宁。所以内心一直想搞清楚瑜伽和禅修之间的联系,切合点究竟在哪里?本周老师讲解瑜伽八支从禅的角度的解析,我从知识层面是理解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要交给我的身体去实践,只有持续不断地练习,带着灵性去练习!
因为大脑臆想下的文字很苍白,还是有多少感悟就写出多少了。&感恩瑜伽!感恩时照老师和扶风老师!
梵天的眼睛:
本周开篇即从所见的三性质(稳定性、活动性和惯性)以及这三性质的四阶段(确定的、未定的、显现的和未显现的)讲解了安住虚空即为圆觉,凡所有相便是虚妄的概念,后面两课也是由此引出了瑜伽八支的分阶段对治,这些讨论对我而言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体式练习上都意义非凡。
以前看瑜伽八支,对前两支一目十行,觉得知道有这回事就好了,重要的是身体和呼吸的配合,没有健康、稳定的身体持戒和精进都是纸上谈兵,这些年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解、学习各流派的体式练习,虽然也曾疑惑于常常原地踏步,往往都是以根器差、少悟性挡回去了。
这次在扶风老师的带领下重新理解持戒的五条誓言,非暴力的调柔、不硬来,真实的对自己的心、对自己的语,而忠实于本来、不认贼作父仿佛当头棒喝,觉得自己一瞬间从之前的戒里出来了,理解了节欲和不占有对身体和心念的影响,我感觉已轻轻转身,走上了探索生命的里程。冥想慈悲,把能量导入另一方向是离的开始,适度、过量、不许三个版本的对比讲解更是让我开阔了眼界,明白了如何做一个站在学生的背后的老师,透过支持、鼓励,让他们自己探索生命的灿烂。
从此,我和我的学生都将明白,三夜摩可逐步掌握,在正确的方向上,通过长久地练习,定慧等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谢谢老师!
这周老师从圆觉、所见的三性质,四阶段、八支瑜伽讲到三夜摩。三性质是为八支瑜伽做准备的,老师让我们明白了这三性质如何破,以后我得慢慢地理解、感知、融合到习练中。三性质的四阶段,分段对治,根尘先分离再虚空不碍客尘。八支瑜伽前四部分“持戒,遵行,调身,调息”比较容易理解,后四部分“制感,凝神,禅定,三摩地”就有点难消化了,用老师的话说这是“高大上”,因为我还没到那个层次,不能用心去体会,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把所学的知识时时渗入到习练及细微的生活中,我相信我们会慢慢地接近目标的。
八支瑜伽中我依旧是调息的问题,不稳定.感觉息的问题解决了,后面一连串的就好办了.一周基本三次瑜伽,我觉得自己已经爱上这家伙了,就像爱上老子和庄子.扶风老师讲课妙不可言,如欣赏二王的书法作品.这两天我越发感觉艺术的本身是处于人性与神性之间的,也可美其名曰:”艺术是人性与神性的桥梁”.我觉得练书法也是通气的,最近练习的时候无我的时间增长了。
最近我在观察菩萨像,提一个敬佩的文殊菩萨,她手里拿着智慧之剑.我觉得在没有明心见性前,不如有颗出离心.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关系,如一张蜘蛛网,有时自己会忙会累,我觉得不如拿上文殊菩萨的剑一剑下去断了所有关系,事情也是.人有出离心也会生一部分的智慧。
瑜伽经告诉我们,在瑜伽的练习中,翻找出身体里的各种业,持续的练习,把业渐渐的消去,让身体更通透。伴随着身体的通透,发现悲苦的五个原因,不觉知使得其他几项得以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错。而在冥想中,会让这五种烦恼逐渐消失。人们所见到的一切皆因人们所想见,所见之物又在大脑中进行加工改造,让我们见到我们自己以为的样子,而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都不觉知。而不住像能够帮助我们分辨真实。练习瑜伽的不同阶段,就是帮助大家逐步的觉察真相,推动大家实现三摩地。瑜伽的八支教导大家如何逐步的进行练习。保持持戒的心,身心纯净,不执迷,让头脑的纯净,产生身体的,心里的,各方面的愉悦。让身体姿势稳定舒适,调整姿势之后就会放松,并冥想。一步步,凝神,禅定,三摩地。凝神专注于冥想之中,不乱跑,专注于做事,进入忘我的禅定之中,在禅定中开出三摩地之花。让我们更加明确,把身心合一,专心于一物、一事上,全心全意的做事,全心全意的活在当下,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做好即可,完成即出,自然也会得到当下的三摩地。唯有此时才是最好的当下,也让生命的意义绽放更多的光彩。从瑜伽经,从身体出发,慢慢的,实现生命意义之花。全心入,全心做,全心歇,自然而言,成其一切。
凭栏听荷:
本周从业力存在的三种性质四个阶段,清晰的认识到平日很多所见所感其实是头脑二次加工的产物,带着个人意识化的情绪判断,&并讲到了破现象界三种性质的方法。瑜伽的修习也由此展开。觉得以前头脑里有些含糊的八支分可以层次分明的记下了。持戒,遵行,调身,调息,制感,凝神,禅定,三摩地。感恩扶风老师的精彩讲解,“修行只是轻轻的转身”,“人是活的,让心自由地活起来,却不逾矩”。对持戒的五戒有了比较接地气的认识。在心性上戒,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在每个起心动念处清醒观照,让身心与本我连接,不随客尘游离,不向外攀缘。如此,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自律精进,从身体开始觉知翻出业力的种子,消除种种妄念,通过对呼吸的控制,收摄身心向内观照,从粗钝的外壳深入入精细的内在。本周比较用心,开始坚持静坐,觉得头脑似乎也活了许多。感恩扶风老师的付出,感恩如此殊胜的因缘。
11月第三周作业:瑜伽经真不愧是印度的《论语》。透过他,我们能看到各大宗教的源头;透过他,我们可以获得身心的平衡;透过他,我们可以明确自己修行的步骤。如果我们能像做到基督所言的大爱,则和经言一样与梵融为一体,自我消融。随之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冲突也会消散,世界终归于宁静和谐。如果我们能够锻炼身体每一寸肌肉经络,也定能放松我们已有固定的神经连接,二元对立的念头扰动减少直至消失,身心自然趋于平衡;如果我们能够减少见于所见的粘连,直至二六时中处于圆明觉照当中,未发生的痛苦也定不会生起。而八支瑜伽更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的修行途径。通过持戒,遵行,调身&,调息&,制感&,凝神&,禅定&,三摩地八个环环相扣的步骤,使我们的修行有径可寻有条不紊。持戒,遵行,调身&,调息,此四步骤主要是达到身心宁静的目的。大脑就如一团面粉,有合适的方法,必然能够搓到我们需要的形状。我个人臆测其原理和白骨观,不净观等原理相同,都是弱化断开大脑固有的链接&,较少二元扰动,从而使身心和谐。而制感&,凝神&,禅定&,三摩地则是其核心部分,其过程和禅宗的定慧等持相似但更加的细化,实际的操作指导性比较强。如果套到扶风老师的观音法门,则让更加相得益彰。首先专注于所听的声音,注意声音的起灭变化,是制感凝神;从声音的起灭变化,见到能听之性,是禅定;遇缘则起,缘息则寂,客尘不碍虚空,就是三摩地。
一分凝神一分禅定功夫深了自达三摩地。行到深处生活处处皆瑜伽。没有他山高没有彼海深,唯在当下的全体全然。老师让我们明了至简之理,八万四千法门禅煮了。随着理愈明信愈深,最近的日子里感觉如海中的船儿明白了风向而扬起了坚定的帆。透过瑜伽经发现其实经典都不难读懂,只要方向正确都会觉得很直白。然而经典却是百读不厌的,因为经典需要我们每每力行去应证。近来的生活很轻松,俭行持戒慢慢的映在我的脑海中,纠结的事情是越来越少了,一旦有纠结我也只是提个观,而效果是比较明显的,知道在哪个地方的习气又来蹦达了,纠结也就在那里消停了或者不再放大了,想想自己以前,对人对事,这好那不好,这行那不行的火爆脾气。现在是止住了不少,原来做人就是治心。有如瑜伽八支般有规矩却也很自然,因为练武术知道觉知身体武术才算入门,治得了心武术才能入境,与瑜伽大有共通之处。所以没专门练瑜伽也能享受到其中一些妙处,待再行深入再与大家分享。
学习瑜伽经于我而言,就像禅宗的修行指南一样,都需要在生活中践行且坚持。说得万般,总归即一,离相,不粘、不取不舍地反复观照,深入持久地静守其心。习气的基本表现就是追逐外在,相信外在能为自己带来光明和智慧,但是想找到生命的真相,就不能拼命往内心填满欲望。智慧不从外求得,幸福也是。我要好好践行。不想在外境中迷失,浪费性命,本末倒置也,实乃可惜。安住在觉知的孤寂中。。。
人消除内在冲突,达到身心合一,内在冲突消除,就不会出现脖子肩等不舒服.外在也会没有冲突,当一个人很柔和,平和时外在一切变得顺畅,结的也都是善缘.世间无对错,对错有其存在的价值的.以前总是被情绪所控制.慢慢修做身体的主人.当然练的时候是一步一步来,在体式中学会了凝神,不乱跑.之后不间断的觉知之流即把意念从尘上回到观.有了这层功夫了,练时照,时时觉照全体.主要是坚持练,很多时候会找很多借口,偷懒.慢慢清理掉体内的业.拉筋很舒服.感觉整个人都会变得精神了.气脉也会通.坚持。
--------------------------------------------------------------------
喜欢读书的朋友欢迎加入读书群,每月一书,单月隽永经典,双月心灵小书。由中美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山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禅学社指导老师,【时照道德文化推广】总策划吴穗琼(扶风)老师指导。读书开慧,明心开智,欢迎加入读书QQ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