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青花山水罐图片围棋罐图片大全上盖有个福,罐身有禄寿禧字样并有缠枝花纹,底部刻有乾隆青花山水罐图片年制,打着灯光看全部透明

烧香拜佛 北京石景山竟然有这么多寺院!
我的图书馆
烧香拜佛 北京石景山竟然有这么多寺院!
咱石景山虽然面积不大~但也属佛家的风水宝地,那石景山有多少座寺庙?您都知道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全面地了解一下~首先说的就是八大处的 八刹:一处长安寺长安寺位于八大处,为八大处一处。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初称善应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善应寺,并铸铜钟以示纪念。清代重修时,改称“善应长安禅林”,简称长安寺。长安寺坐西朝东,两进院落。主要殿堂有:山门殿、三世佛殿、娘娘殿。山门殿原供奉四大天王、弥勒和尚和韦驮,后改奉关羽,因此又称伽蓝殿。长安寺两侧配殿,原有五百罗汉塑像,乾隆年间纂修《日下旧闻考》时记载:“五百罗汉今无存”。长安寺有四株白皮松,其中娘娘殿前的两株,传为元代所植。寺有两座塔院:南塔院葬的是“贤首宗三十二世惠月承公老和尚”;北塔院葬的是“钦命万寿寺方丈弥勒院开山传贤首宗三十一世量周观公和尚之塔”。两塔皆为清代遗物。据现存碑文记载,“大司马周公”曾到长安寺游览,并将长安寺修葺一新。据考证,“大司马周公”即摄政王多尔衮。二处灵光寺灵光寺是八大处的第二处,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80)。初名龙泉寺,金代称觉山寺;明代改称灵光寺,延称至今。光绪二十六年(1900),灵光寺被“八国联军”炮火摧毁,寺僧在清理塔基瓦砾时发现一石函,函内有沉香木盒,内藏佛牙舍利一枚,盒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从辛丑至癸亥()重修灵光寺。民国年间重修的灵光寺坐北朝南,南部东为大悲院,西为金鱼池院,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数次改扩建,古建群落已不复存。新建的佛牙舍利塔,1958年始建,1960年建成。正如赵朴初在《重建佛牙舍利塔记》中所说“昔庚子坏,今庚子成。”从毁坏到建成,经过了60年的时间。日,中国佛教协会为庆祝佛塔落成,举行隆重的“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参加盛典的有:应邀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和当时越南南方的佛教代表团。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也参加了典礼。近年又修建了卧佛殿、地藏殿等建筑。三处三山庵三山庵是八大处的第三处,始建于唐代,称三山庵,又称三圣庵。三山庵供奉三圣,即刘关张“桃园三兄弟”。三山庵一进院落,山门殿为倒座三开间,正殿五楹并配有两间耳房;两配殿门户相对分列于正殿两厢。并分别于山门殿相接。东配殿外有一敞轩与其后门相属。正殿门槛下铺“水云石”一方,此奇石遇水则现奇特图像,虎、鹿、猴、鸟栩栩如生,是一件珍贵文物。三山庵是香界寺下院之一,是僧人著书的地方。《五灯全书》《楞严经指掌疏》《翠微三要》等佛典,都是在三山庵完成的。《五灯全书》可说是《五灯会元》的继续,而增其所未备,集五灯之大成,为宗门之宝窟。该书作者超永,又名霁仑禅师,为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僧人,是位学识渊博的临济宗高僧。他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四十四年(1705)之间,担任圣感寺住持,同时也是僧录司的僧官。《楞严经指掌疏》在佛教僧尼中颇有影响,成为研习经典的重要入门读本。该书作者通理(),字达天,河北新河人,俗姓赵。他与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有浓厚的友谊。《翠微三要》作者为通理大师的弟子心兴。心兴,字隆法,贤首宗第三十一世,继席香界,操履端严。住持香界寺期间,曾受任为贤良寺开山第一代。上述佛典都是在三山庵完成的。有“满洲第一诗人”之称的宝廷(字竹坡,号偶斋)曾在三山庵读书。四处大悲寺大悲寺是八大处的第四处。关于大悲寺的始建年代,古籍没有记载,仅从明代碑文中,得知明代称隐寂寺,是泾王府的太监所建。近年大悲寺扩建时,在药师殿后面出土了3块太监墓碑,为隐寂寺是座太监庙提供了佐证。清康熙年间,隐寂寺出了位高僧慧灯禅师,他很受康熙皇帝的赏识,在畅春园召见,并发帑金重修隐寂寺,改称大悲寺,并赐“敕建大悲寺”匾额,这便是大悲寺的由来。慧灯禅师号古梅,其弟子名叫澄波,住持大悲寺多年。澄波弟子喜然,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大悲寺由其主持,同中宪大夫工部营缮司郎中方体祖有数十年的交往。重修工程结束,方体祖受喜然之托,撰写重修碑详记其事。该碑现存大悲寺内。该寺格局,首层为山门殿,二层为大雄宝殿,三层是观音殿,四层是药师殿。大雄宝殿十八罗汉雕像,相传出自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之手。大悲寺建筑以保存明代遗风而著称。尤以药师佛殿正脊龙凤雕砖最富特色。五处龙王堂龙王堂是八大处的第五处。明未清初,此处两寺并存:一为龙泉庵(至今寺额犹存),一为慧云禅林,又名慧云寺。自从乾隆写了《龙王堂》一诗之后,两寺合为一寺,统称龙王堂。龙泉庵寺门是一座硬山正脊的门楼,门楼石额刻“龙泉庵”三字。入院为一方形水池,这就是“龙泉”。上建有龙王殿。殿堂三间,前有抱厦,为硬山大脊式建筑,殿前抱厦为卷棚顶。与龙王殿相连,很是精良别致。抱厦间对联一副:“威镇蛟鼍依泽国,德施江海赖安澜。”为康熙年间曹曰瑛所书。殿门两侧也悬对联,字迹端庄,独具神韵。联为:“圣德施恩深雨露,神威乘泽仰云霓。”殿内供奉泥塑龙王像,高居龛台之上,面目威严,状若帝王。旁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塑像,皆生动传神。慧云寺主要殿宇共四层,依次为:山门殿、大雄宝殿、卧游阁、祖师堂。大雄宝殿是慧云寺的主殿,面阔三间,为硬山大脊式建筑。檐下匾额“灵通宇宙”。大雄宝殿后为卧游阁三间,很是幽静。即便坐卧阁中,三山景色亦可尽收眼底,故有“卧游”之称。卧游阁后为祖师堂三间,两侧耳房各三间。慧云寺除主要殿宇外,还有闻妙香院,院内遍植花木,尤以两架古藤萝最为著名。六处香界寺香界寺是八大处的第六处,始建于唐代,初称平坡大觉寺,明代改为大圆通寺,清康熙年间易名圣感寺,乾隆年间改称香界寺,沿称至今。该寺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藏经楼。藏经楼之左为行宫院,这种附设皇帝行宫的寺庙,如今已不多见。山门殿正中,刻有“敕建香界寺”五个大字,格外醒目,为乾隆御笔。殿内供奉金刚力士,俗称哼哈二将。大乘门石额刻“觉径同由”四字,原有一联云:“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钟鼓楼院内,钟鼓二楼对峙,均为重檐歇山卷棚顶楼阁式古建筑,呈方形,高大精巧别致,是典型的清代官式作法。院内古松,盘曲遒劲,枝叶纷披,生机盎然。天王殿三间,殿内两侧列泥塑四大天王,坐于须弥龛台上。大雄宝殿是香界寺的主殿,殿前有两座高大的石碑:一为《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御制香界寺碑文》;一为“敬佛碑”,碑阳镌“大悲菩萨自传真像”,碑阴刻康熙手书“敬佛”两个大字,碑侧镌刻着嘉庆皇帝诗一首,诗云:“省耕清跸旋,观河咏时迈。乘黄踄崇岗,路便游香界。只祈旸雨谐,不谈宗律派。廿里至静宜,胜境如图画。欣逢农务佳,倍觉诗思快。敕政兼诘戎,万几曷敢懈。”落款是“丙子季春游香界寺至静宜园作”,可知此诗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所作。三世佛殿面阔五间。殿前有两株七叶树,粗已逾围,为明代所植。三世佛有横三世、竖三世之分,此殿供奉的是横三世,即: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藏经楼建筑严谨高大,分两层,状若后罩楼形制。院内有一棵玉兰树,相传是明代所植。藏经楼二层现存4个高3米的大经橱,极为珍贵。楼上原供奉木主约百余个。木主即木牌位,写有明清以来住持此寺高僧的名号。这些高僧有些见诸于佛教史籍中,但多数身世事迹泯灭无传,亟待加以研究整理。行宫院院门,是一座造型别致精巧的垂花门楼。其格局与寺院建筑迥然异趣,是帝王游幸居住休憩的处所。院内有敞厅、寝宫、眺远斋等建筑。行宫院奇石嶙峋,花木扶疏,站在眺远斋向东瞭望,玉泉山、昆明湖历历在目。七处宝珠洞宝珠洞现为八大处的第七处,始建于唐,香界寺下院之一。《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宝珠洞坐落西郊五分署四平台四十四号,建于唐,清乾隆年间重修,属敕建。本庙面积约六分,房殿共二十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供佛及自用外,酌量出租。庙内法物有泥像两尊,木五供一堂,金刚经一部,另有木牌楼一座。(档号J181—15-204)这里明明是佛寺,因何不以“寺”命名,而以“洞”相称呢?原来,这里确有一洞,洞深广丈许,洞壁卵石粒粒,黑白相杂,晶莹光润,恰似珍珠,粘连闪烁,“宝珠洞”由此得名。旧时,洞中有一尊塑像,身面贴金。像前有一牌位,上书“钦命赐紫圣感堂上中兴第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桂芳禅师,亦称海岫,《五灯全书》载其事迹。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自幼在保定府白衣庵出家,后移居京城寺院,清康熙年间禅修于宝珠洞,精研佛理,戒行超众,深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十七年,圣感寺(今香界寺)修葺完毕,康熙皇帝命其任圣感寺第一代住持。海岫系临济宗三十三世,时人称为鬼王菩萨。康熙二十五年(1686),海岫禅师圆寂,康熙皇帝极为悲痛,“仍赐白金为殡资,其徒寂印,奉师全身。”关于他的葬地,《五灯全书》说“塔于后山广禧寺之前”。所谓“后山”是指宝珠洞以北的山;所说“广禧寺”位于满井村。“广禧寺之前”只是大概的位置,具体位置在广禧寺之西百米许,当地俗称鬼王坟。八处证果寺证果寺为八大处的第八处。这里,最初没有寺庙,是卢师寺僧人弃尸的地方,称为尸陀林。唐天宝年间开始建寺,称为感应寺,元泰定年间,改称镇海寺,明天顺年间,英宗赐名证果寺,沿用至今。证果寺坐西朝东,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东部为方丈院;西部有秘魔崖、招止亭等建筑。山门殿为正脊歇山式殿堂,面阔三间,建在四米许的高台上,殿前石阶二十余级,显得高峻森严,气势非凡。山门殿嵌有石额,上刻“古刹证果寺”五个大字。山门殿石阶两侧各有拱形大门洞,可直通寺内。殿前两侧各立有一块石碑,西碑为《镇海寺旧碑记》,东碑为《中兴秘魔崖证果禅寺十方常住缘起碑记》。过山门殿为天王殿,面阔三间,供奉四大天王。第三层殿是三世佛殿,殿前原有二碑:一为《敕赐证果禅寺重建碑》,一为《报恩碑记》,均为礼部尚书姚夔撰文,碑文记述明代太监刘恒重修证果寺的情形。殿内供奉三世佛: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东部方丈院是达官贵人住宿的地方,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均在大方院居住过,并留下大量诗作。西部的秘魔崖,是文人墨客经常光顾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中以“瓶居士”的诗最为著名瓶居士即翁同龢,字叔平,号笙谐,自署瓶居士,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状元,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乙酉年(1885),翁同龢游秘魔崖,见有竹坡(宝廷,字竹坡,号偶斋)题诗,想到了国事,想到了直谏的忠臣,想到了苍凉的万言上疏,于是有感而发,题在宝廷诗后。之后,又有林纾、陈宝琛等人相继题诗,秘魔崖石壁间几无隙地,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摄影:幸福老货片石孤云窥色相文:双塔邨人(李新乐)---石景山名胜解说词在咱石景山最响当当的就要属 法海寺了,中外闻名!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村以北的山上。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落成于正统八年(1443),太监李童建,明英宗赐额法海禅寺。远山门今已无存,位于模式口大街北,曾有一联云: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梦迷人。法海寺坐北朝南,四进院落,依次为:护法金刚殿、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天王殿两侧有东西转角配殿;大雄宝殿东有伽兰殿,西有祖师殿;药师殿东配殿为方丈,西配殿为选佛场;周围还有厨库、寮房等建筑。整座寺院,围以垣墙。法海寺以明代壁画闻名天下。初建时,多数殿堂均有壁画,现除大雄宝殿之外,其余壁画均毁坏无存。大雄宝殿内壁画共有十幅,其中扇面墙南北面各三幅,东西山墙各一幅,后墙门东西两侧各一幅。扇面墙背面绘有水月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及下属驯狮、驯象人及坐骑。其中水月观音最为传神,位于正殿佛像背后,坐南朝北,画面高4.5米,宽4.5米。东西山墙上两幅壁画,题材相同,大小一致,画法不尽相同,内容是赴会图,长11米,高3.2米,绘飞天、四菩萨、十方佛、六菩萨诸神及山泉花卉。殿内最珍贵的壁画是后墙门两侧所绘的《帝释梵天护法礼佛图》,长14米,高3.2米。护法图由二十诸天神鬼众浩浩荡荡的列队组成,两幅共绘有36人,三五成组互相呼应。左侧绘有人物17人;自东至西走在前面的是帝释天和三侍女,后依次为广目天王、多闻天王、药草树林神、辨才天、月天、柯利帝母、散脂大将、密迹金刚、阎摩天等。右侧绘有人物19人,自西至东,起首为梵天和三侍女,依次往下为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大自在天、功德天、日天、摩利支天、地天、水天、密迹金刚。大殿全部壁画共绘有77个人物,男女老幼、神佛鬼怪,说法坐禅、行进飞舞,姿态各异、神情不一。画中禽兽树木花草也都形象逼直、栩栩如生。画家采用“叠晕烘染”的传统技法以及描金、沥粉贴金和朱砂、石青、石黄等熏色,使画面显得宁静庄严,为大殿增添了神秘气氛。其艺术水平之高实属罕见。大殿内天花板和藻井,均绘以曼陀罗。中央藻井绘毗卢遮那佛曼陀罗,东边藻井绘药师佛曼陀罗,西边藻井绘阿弥陀佛曼陀罗。寺内有一铜钟,铸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四月,钟高2米,钟口直径1.3米。外壁雕铸紧邻“龙纽”,环铸20片菩提树叶,每片叶上铸有佛名。外壁上半部铸有经咒,下半部铸有1154名建庙助缘人的姓名。法海寺不光有壁画 还有“五绝”您知道吗?四柏一孔桥在翠微山的南麓,绿树丛林中有一处明代正统年间建的法海禅寺,寺庙有550多年历史,寺中以明代壁画闻名,寺前200米外山沟上横跨着一座单孔石桥,桥名“四柏一孔”桥。青石券洞上镌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每当夏季来临,清洌泉水汇成小溪,潺潺流经桥底;周围苍松巨柏又给这座古老寺庙增添勃勃生机。千年白皮松法海寺白皮松是指北京法海寺的两棵明代白皮松——白龙松。法海寺大雄宝殿前,有古白皮松2株,高30余米。东边白皮松胸围4.22米,西边白皮松胸围5.56米。这两棵古松是辽金时期龙泉寺的遗存,至今已有千年以上。这的古白皮松为北京现存最年长的白皮松之一,挺拔伟岸,虬枝霜干,人称“白袍将军”。明代大钟法海寺大钟铸造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高一米七五,外沿口径一米二一,唇厚零点零九五米,重一千零六十八公斤,系用泥范青铜精制而成。从铸造工艺、精美程度上,该钟可与世界四大钟王之一的觉生寺永乐大钟相媲美。壁画法海寺壁画更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壁画分布在殿内墙壁上,共有9铺,佛龛背壁的3铺,画的是水月观音,文殊、普贤菩萨。水月观音面目端庄慈祥,身披轻纱,花纹精细,似飘若动。东西墙上,画的是传说故事中的天帝、帝后、天王、信女、力士和童子等,共有35个人物,高的近2米,低的只有50厘米,并有祥云、花卉、动物等衬托。藻井在法海寺还有一大特色鲜为人知,那就是镶嵌在大雄宝殿天花板上的三个大曼陀罗藻井和231块法曼陀罗天花板。它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富有特色,而且还蕴藏着深刻的佛教内涵,为国内所罕见。法海寺的木工活以现存的大雄宝殿木结构建筑为杰出代表,其中更以藻井和天花板制作工艺最为精巧。藻井镶嵌在大雄宝殿的天花板上,共有三个,都是明代原物,属于大曼陀罗体系。摄影:片石孤云窥色相承恩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承恩寺,位于模式口大街路北。故老相传,早在唐武德年间(618-625)这里便有寺院存在。正德五年(1510)春天,在旧基建“新刹一区”,取“圣恩承浩大”之意,明武宗赐额承恩寺。正德八年(1513),承恩寺落成,大学士李东阳撰有碑记。承恩寺宏大壮丽,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主要殿堂所组成。整座庙宇呈南北略长的“回”字形。寺有五绝:一是山门前完整地保存着一对巨大的上马石,如今在京西已不多见;二是钟鼓楼不是独立的建筑,而是在天王殿左右的转角处起阁,可说独树一帜;三是寺内有棵人字柏,至今枝繁叶茂,在寺庙中不可多得;四是当地有“法海寺的画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之说;五是有四座雕楼,这种寺庙格局,极其罕见。承恩寺的创建者温祥,明武宗在当皇太子时,温祥就侍候武宗,给武宗留下美好印象。武宗继位之后,命温祥掌管司礼监,也就顺理成章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德皇帝驾崩,膝下无子嗣,皇位的继承问题便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武宗的亲信江彬,一旦假传圣旨,号令天下,则真伪难辨,纷争四起,大明帝国形势危矣。武宗生母张太后,密召首辅杨廷和,密议在孝宗近支血脉中物色嗣君入选,按照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原则,选定已故兴献王朱祐杬世子、时年十四岁的朱厚熜嗣承大位。但朝中局势危机四伏,险象万端:新皇帝远在湖北安陆州,短时间内难以入京即位,江彬控制着京城禁卫部队,试图趁朝中无主之际发动政变。李东阳草拟武宗遗诏,将忠于江彬的精锐之师,以去通州领赏的名义调离京城,又在宫内设下伏兵。安排完这件大事,当务之急就是逮捕江彬。杨廷和谋划用皇太后的名义逮捕杀掉江彬,温祥进宫,把除江彬的计划告诉太后。恰好坤宁宫要安兽吻,杨廷和假撰圣旨,宣江彬进宫,江彬不知是计,身着礼服而来。事情结束后,留江彬用饭,太后突然下诏收捕江彬。江企图反抗,军士一拥而上,将其擒获。在捉江彬这件事上,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温祥立下大功。承恩寺第一代住持宗永,山东衮州人,成化十一年(1475年),宗永来到京师,礼大功德寺住持宣公为师。弘治四年(1491年)登坛授戒。弘治七年(1494年),宗永任宝藏寺住持。正德七年(1512年),承恩寺竣工在望,宗永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独驾一舟,泛自东北,而溯西南,远瞰山前,岿然一古寺也”。承恩寺竣工之后,宗永“立擢僧录司左觉义佥押管事”兼承恩寺住持。嘉靖十八年(1539年)九月廿九日,七十六岁的宗永圆寂,葬承恩寺老塔院,即高井塔院。故老相传,承恩寺有“三不”,即:“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人们不禁要问:有此“三不”,寺庙经费从何而来?难道和尚喝西北风不成?其实,只要认真研读一下武宗给承恩寺的敕谕,不难找到答案。武宗在敕谕中,提到承恩寺、显德祠的庙产“三顷有馀,备祠中香火之费”,这且不算,“粮草随地起科,但免其一应杂泛差徭”,承恩寺有三顷多地,还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维持寺内开销。问题不大。承恩寺的“三不”,还有另一个原因:明代的皇帝例如正德、万历游历或视察石景山时,在承恩寺驻跸,相当于皇帝的行宫。做为寺庙,“三不”不正常,但做为皇帝行宫,“三不”很正常。承恩寺“三不”,还有第三原因,王思任在《游西山诸名胜记》中透露,该寺住持僧是光宗皇帝朱常洛的替身僧。替皇上出家的寺庙,经费自有国家调拨,这是不言而喻的。以上是明代的情况。到了清代,承恩寺照例可以“三不”,礼王府在承恩寺附近有坟地,将承恩寺做为家庙,寺内费用自然由礼王府供给。当然,也不排除承恩寺是“特务机构”的可能性。承恩寺附近,曾出土锦衣卫百户、千户甚至指挥使的墓志铭,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说到寺内现存的文物,最珍贵的莫过于壁画了。在天王殿内,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壁画。殿内东西两侧,分别绘有青、白、黄、绿四条巨龙,完全是按照中国的传统布局左青龙、右白龙、上黄龙、下緑龙画上去的。北墙上的北门两侧的两幅壁画,有出奇的内容和艺术水平,不可多得,值得大书特书。壁画的风格和法海寺如出一辙,虽然比法海寺晚70年,但一看就是明代中期的作品。这两幅壁画也是皇家画师所为,属于宫廷画派的,其手法讲究,出手不凡。人物的脸、手都画得极其规矩、漂亮,完全符合比例,一看就知道作者素描基本功极强,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其水平甚至达到了可以当作今人临摹范本的程度。舒乙先生看过这两幅壁画,大加赞赏,他写道:“这两幅壁画的主题非同小可,和法海寺壁画大不相同。法海寺画的是神,而承恩寺画的是人。前者是宗教的,后者是世俗的。前者是天上的,后者是人间的。相比之下承恩寺壁画的人文价值显得尤为可贵。”两幅壁画描画的是“放生”和“放飞”的故事。舒乙先生接着写道:“我用手电筒照着慢慢看,发现画面上有不少有趣的细节,令人震撼:西面的壁画上左侧有一匹白马和一匹灰马,跳跃着向人群奔来,完全是无拘无束的,并没有戴嚼子和任何缰绳,最左边的侍女却牵着一头黄色鹿,走在两匹马的前头。皇后捧着一个大碗,碗呈黄色,有漂亮的花纹,里面显然盛着要放生的鱼虾,两名侍女为皇后举着团扇,一名侍女为皇帝举着华盖,另一名侍女紧挨着皇帝手持一个小口径大肚的蓝瓶,大概是盛水的。皇帝走在最右边,用一枚浅口盘向桥下的水中释放鱼虾蟹,水注中共有6条活物:一蟹、二虾、三鱼,水注下泄后击起了不小的浪花。东面的壁画和西面的壁画相对称,在东面壁画上皇帝位于最左边,他左手正释放一只有凤头的鸟,这只鸟的上方有7只被放了的鸟已经起飞,按比例飞得越远的身子越小。除3名打扇、打伞的侍女外,有1名侍女由皇后捧着的鸟笼中取出1只乌,准备递给皇帝放飞,最左边的1名侍女拿着第2个鸟笼子,早已是空的。第5名侍女手捧着一个红色的盒子。画面下方有非常写实的野花,栩栩如生。”舒乙先生评价说:“这两组画面都有着完整的故事,创作构思奇妙,人物动作连贯,彼此呼应,异常生动,很有现代性,脱离了一般人物画的单摆浮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称它为精心创作的稀世珍宝一点也不为过。”本文作者:双塔邨人(李新乐)双泉寺双泉寺位于双泉寺村,始建于唐。明代一度改为香盘寺,清代重修时,恢复了双泉寺的寺名。《顺天府志》记载:“双泉山,山在城西四十里许。按重修碑记云:山有二泉,唐时古道场也。”到了金代,喜欢游山玩水的章宗皇帝,被双泉山的旖旎风光所吸引,于是重修了双泉寺,把它做为自己的行宫。古籍记载,章宗有著名的八座行宫,称为“西山八院”,位于石景山区的“双水院”即双泉寺,乃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元代,有忽必烈于双泉寺作佛事的记载。到了明代,双泉寺与皇家的关系更加密切。宣德二年(1427)十二月,大能仁寺住持弘善妙智国师,奉宣宗之旨,兼任双泉寺住持,统领全国佛教,双泉寺遂为佛教大本营。据《弘善妙智国师塔铭》记载,国师俗姓何,母刘氏。洪武十四年(1381)七月十三日生,“童年丰姿异常,神气秀发”。今天人们看到的双泉寺,实际上是弘善妙智国师的塔院。明成化五年(1469)十月,重修双泉寺,宪宗赐额香盘寺。半个世纪之后,即嘉靖元年(1522),重修盘香寺,恢复了双泉寺的寺名。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副总管刘诚印,为方便慈禧到妙峰山进香,重修了通往妙峰山的香道。双泉寺是京城通往妙峰山的必由之路,刘诚印趁此机会,将弘善妙智国师塔院改为自己的别墅,仍以“双泉寺”称之。摄影:幸福老货本文作者:双塔邨人显应寺(皇姑寺)显应寺位于石景山区西黄村大街路北,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显应寺是京西名刹,《日下旧闻考》、《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诸书均有记载。该寺建于明天顺初期,初称顺天保明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修,称显应寺。显应寺还有黄村寺、观音寺之称。不过,当地人则称之为皇姑寺。皇姑寺坐北朝南同,分中、东、西三路,目前只有中路较为完整,并修葺一新。中路主要殿堂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吕祖殿、药师殿。观音殿前,东有龙王、土地、青苗殿,西有雷公电母殿。吕祖殿前,东有碧霞元君、送生娘娘、眼光娘娘殿,西有千手千眼观音殿。药师殿前,东有灌口二郎神殿,西有关羽、关平、周仓殿。1958年文物普查时,西路曾有清代皇帝行宫遗存;东路斋堂、浴室等建筑荡然无存。皇姑寺建寺的原因,当地有一个传说: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也先率兵进犯大明边境,守边将士屡战屡败,英宗御驾亲征。吕尼闻讯,到居庸关候驾。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来到居庸关。突然,从路旁跑出一个披头散发的疯婆,对英宗说:“万岁爷,千万不可前去!北国贼兵,凶猛异常,武艺高强,也先实难对付,请皇上回驾。”英宗大怒:“扰乱军心,拿下!”关入大牢。英宗继续北上,在塞北与也先相遇。双方大战三天,只杀得明军节节败退,东逃西散,五十万大军只剩下万余人马,不得已逃到土木堡。土木堡南面有水源,但水源已被也先切断。明军人马饥渴,乱作一团。也先趁机发起攻势,明军闻风丧胆,夺路而逃,尸横遍野。英宗被俘,想起疯婆的劝阻,不禁仰天长叹:“寡人不听疯婆之言,以至于此。”国不可一日无君。英宗被俘后,英宗的弟弟登基,改年号为景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击退也先对京城的围攻,军威大振。也先无计可施,于景泰七年(1456)将英宗送回京城。英宗回京后,被尊为太上皇,居南宫。景泰八年七月,景帝病危。英宗复辟,重新做了皇帝,改年号为天顺。英宗复辟后,首先想到的是吕尼劝驾有功,遂封吕尼为御妹,并敕赐“顺天保明寺”的寺额,这便是皇姑寺的由来。这段传说,正史与传说混杂,但又不失史实,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文人演义的故事。历史上实有吕尼其人。吕尼,陕西西安人,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十一月十一日,早年在河南传教,来京后居无定所。皇姑寺建成以后,一直在皇姑寺居住。弘治二年(1489)四月初一日,吕尼去世,活了94岁,葬于寺东里许的塔院,仍然悬有“顺天保明寺”的匾额,因此,《北平旅行指南》误认为这里就是皇姑寺。皇姑寺之所以幸存至今,与皇姑寺的“保护神”不无关系。第一位保护神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封吕尼为御妹,为其建寺,并置地六顷七十六亩,吕尼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地主。第二位保护神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子承父业。宪宗之子孝宗朱祐樘,将“敕赐顺天保明寺”的匾额悬挂在山门上,并发布敕谕。敕谕中说:“官员军民各阶层人氏,从今往后,不得侵占田土、毁坏庙宇、破坏佛教。敢有不听朕的命令,将绳之以法。”孝宗驾崩,世宗继位,皇姑寺失去了保护神的庇护。世宗朱厚熜信奉道教,下令捣毁打着佛教招牌的皇姑寺。不知皇姑寺尼姑有何神通,居然请出两宫皇太后出面干预,皇姑寺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两宫皇太后即张太后和蒋太后。张太后,即孝宗嫡妻,孝宗登极后册立为皇后。武宗尊为皇太后,上尊号曰慈寿皇太后。世宗加上尊号曰昭圣慈寿。嘉靖三年(1524)加上昭圣康惠慈寿。嘉靖十五年(1536)复加上昭圣恭安康惠慈寿。蒋太后,即世宗生母,世宗入统之后,上尊号昭圣慈寿。嘉靖三年(1524)加上昭圣康惠慈寿。十五年(1536)复加昭圣孝安康惠慈寿。蒋太后对世宗说:“我正想建一寺,即将此寺与我也好。”世宗迫于“慈谕两颁,宜即顺命”,遂做了让步,皇姑寺就这样幸免于难。为确保皇姑寺安全,两宫太后率皇亲国戚于将天顺六年(1462)铸造的铜钟,复于嘉靖十二年(1533)重新铸造,悬挂在皇姑寺的钟楼上,这是皇姑寺的第一口铜钟。皇姑寺的第二口铜钟,铸于隆庆六年(1572)十月,是神宗生母李太后率领皇亲国戚铸造的。李太后笃信佛教,有“九连菩萨”之称。李太后铸造的铜钟,挂在鼓楼上。于是,皇姑寺出现了一个千古奇观,即:寺院没有鼓楼,只有钟楼。也有人将这两口铜钟称为皇姑寺的擎天柱,言外之意,没有敢动皇姑寺一根毫毛。皇姑寺在明朝躲过了世宗的毁寺劫难,却没躲过清朝一场大火的灭顶之灾。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依旧基重建,康熙皇帝题写了“敕建显应寺”的石额。皇姑寺的庙会是老北京著名的庙会之一。庙会期间,有拜老祖、打金钱眼、圆坛、施粥、民间文娱活动等。民国年间,每年的四月初一至初八,皇姑寺香客众多,难以数记。摄影:幸福老货本文作者:双塔邨人(李新乐)慈善寺摄影:活力金鸡慈善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天台山。慈善寺坐落在天台之上,故又称天台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详,最迟在清初已成庙。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这种佛、道两家共进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见。民国期间(1),爱国将领冯玉祥曾三上天台山,留有 “谦卦”、“淡泊”、“灵境”、“耕读”、“勤俭为宝”、“真吃苦”六处石刻。石景山慈善寺冯玉祥的六处摩崖石刻北京西山慈善寺曾是爱国名将冯玉祥三次修养居住过的地方,他在此先后留下六处真迹摩崖石刻。许多游览慈善寺的人都会在游记提到冯将军的题字,包括小学生。在寺内的冯玉祥纪念馆的介绍中也提到六处摩崖,可惜只登出五处照片。如到实地找齐六处并非易事,现介绍如下:摩崖石刻摄影及文字作者:枫影斜渡“佛囧增辉”!北京市最大的石雕佛头位于石景山区的慈善寺,佛头高约四米。“佛囧增辉”碑位于北京永定门外的安了禅林。文并摄:颐和吴老龙泉寺龙泉寺位于法海寺西,俗称西庙。该寺坐北朝南,一进院,山门三间,门前有旗杆石座一对。正殿三间,前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三间,南厢房三间。寺之西部为龙泉和茶室。东部小院名自在庵,有屋五间,现已坍塌。据《重修法海寺记碑》记载,该寺明末清初重修,改称“碧霞元君祠”,康熙时重修,改称为圣母祠,乾隆时易名“天仙圣母庙”。明清时期,龙泉寺是京城香客的进香圣地,有不少香会前来。康熙四十九年(1710)著名画家王原祁68岁时,受邀为高亮桥的一个香会书写了《蟠龙山圣母祠记》。他记述模式口龙泉寺的庙会曾非常兴盛。兴盛的原因是“山有碧霞元君祠,不知其所自始。相传有异征,于是趋之者如鹜。当岁之春,孺耇妇女,鱼贯于道,咸挟辨香,以邀神庇焉。”在众多上香的香会里,远在西直门外高亮桥的一个香会常年“进香上供……今二十馀载,可谓勤矣。”作者认为那一时期的风调雨顺,既是因为皇帝的英明领导,也得益于神灵的庇护。他看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观于乡,知王道之易易由此益信,于是乎书。”就高兴地写下此文,替会众们表达心声。摄影:幸福老货本文作者:双塔邨人金阁寺摄影:曹诗元石景山之巅原有一塔,古籍记载:此塔“高四丈馀,四正作方室如阁,四隅作圆室如亭,内塑护塔神像”。塔下南北各有一座城关,南门额曰舍利宝塔。从记载分析,这是座方形楼阁式塔,古籍称之为金阁寺塔。金阁寺历史悠久,明人《重修净土禅寺添置田亩碑记》记载:“金阁寺自晋唐以来所藏石经,碎而言断,岩穴觧有存焉。”可知远在晋代,金阁寺便已形成。《宛署杂记》记载:“净土禅寺(金阁寺)在石景山,古刹,无考。有元和四年碑文,经久难辩。”书中所记“元和”为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元和四年为公元809年。唐宪宗在位期间,金阁寺还凿有藏经洞,其中一洞名孔雀洞,洞旁原有石刻,上有“元和十四年四月八日”字样,洞之建造者为“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刘相公”。刘相公何许人也?据考证,历史上做过幽州、卢龙两节度使的刘姓人共有三个。一为刘怦,在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滔死,当年六月,朝廷命刘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怦上任三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刘怦之子刘济,执掌了节度使的大印,后来朝廷又任命刘怦为幽州、卢龙两节度使。到了唐宪宗元和五年,刘济的次子刘总,毒死其父,并杀其兄,自领幽州、卢龙军务,坐阵幽州,与朝廷分庭抗礼,一直到元和十三年才归顺朝廷,仍被封为幽州、卢龙两节度使。据记载,每到深夜,被刘总害死的两个冤魂总是彻夜纠缠,使之不能入睡。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不知是刘总的良心发现,还是忆及被他杀死的父兄,总是郁郁寡欢,意欲弃官为僧,遂修辞呈一道,秉明朝廷,请另派官员接任。朝廷派张弘接替刘总,刘总从此入金阁寺为僧。从上述史实推断,唐宪宗元和四年的碑文,可能是刘总重修金阁寺时留下的;而金阁寺塔,可能是刘总为追悼其父、其兄的亡灵而修建的。本来洞位于石景山上金阁寺孔雀洞东侧。一直被土层掩埋,为2007年新发现,因洞外有楷书体旧石额“本来洞”而得名。位于金阁寺一进院东北角石壁,外面虎皮墙垒砌、洞里开凿而成。坐东朝西,拱券结构,洞高约3米,进深3.03米,室内面积14.6平方米。室内南有炕,东壁有精美的石佛,西墙壁上方有古币式石窗。东壁正中距地面约 0.8米,开凿佛龛,佛龛为弧顶竖长方形,佛头部为拳发螺髻,面相丰满圆润,大耳下垂,双目微启下视,上身着敷搭式通肩袈裟,胸部正中刻“卐”纹饰,双手于腹前施禅定印,下身着长裙,结跏趺坐于束腰双层仰莲须弥座上。束腰上刻如意云纹。造像面相慈祥,技艺娴熟,刀法精湛,比例适中,衣褶线条疏朗有致,粗狂有力。造像通高1.28米,佛高0.9米,须弥座高0.38米。此造像为阿弥陀佛像。根据造像特点,有人认为明代早期造像,有人认为是唐代造像。洞顶内有“山神土地”和其他不明图画符号石刻,有待考证。石景山古井石景山古井又称激泉古井。位于石景山东天门北侧20米处,青石井台石与地面平,井口双眼,属于花车井,井眼直径0.3米,井筒直径1.8米,井深约120米。寺僧传说,该井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为一大施主出资开凿,井水青绿,水质甘洌,是石景山上僧众的重要水源井之一。金阁寺双眼古井古井位于孔雀洞和本来洞之间的平台上,古井保存完好,井台井壁完整,但已无水。古井发现于2004年12月,位于石景山腰西侧孔雀洞与本来洞之间的平台上,青石井台石高出地面,井口双眼,属于花车井,井眼直径0.25米,井筒直径1.6米,井深约70米。为明代石刻风格。历史上,是石景山上僧众的重要水源井之一。花车,或曰滑车。这种方式比辘轳提水的方式更先进、安全而有效率,可以适用于深水井。石景山古井都是花车井,说明了石景山上古代僧人的生存状况。古建群影像摄影:Bartholeme本文作者:双塔邨人崇兴庵明《宛署杂记》载:“永年寺,在鲁谷村,万历年间永年伯造。”永年伯王伟,其女万历六年(1578年)册封为皇后。王伟身为国丈,地位显赫,永年寺应当是规模宏大的寺院。1958年文物普查时,崇兴庵山门石额尚存,上镌“敕赐”字样,崇兴庵是否就是永年寺,尚待进一步考证。崇兴庵分前后两院,前院以正殿为主,面阔三间,大式硬山顶,云格门窗。后院以后殿为主,面阔三间,左右耳房各三间。前后院无隔墙,从正殿左右均可达后殿。前后院南北两侧,均为配殿、厢房、耳房,从西至东依次为:耳房各一间、厢殿各三间、厢房各三间、配殿各三间。20世纪60年代,崇兴庵为鲁谷小学一部分,80年代曾改为旅馆,名“鸿雁旅社”。2001年10月,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公布崇兴庵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石景山区政府投入资金280万元修缮崇兴庵。高楼大厦下住着一个小寺院 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先前那张以往的照片您看见了,崇兴庵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里面的老物件都已经没了踪迹,据居住鲁谷村的老人回忆,在小时候小学校的房檐上还能看见五脊六兽,可从这张维修前的照片上看,房檐上的东西都已经不见了。房子翻建后虽然也有这五脊六兽,可怎么细看着就不是那么个感觉呢...(房檐五脊六兽 图转载自:幸福老货)现在这崇兴庵已经装修一新,成了老年人照料中心,笔者专程进去探访了一圈大门口 别说 还真有老北京的味道院里还有活动空间殿内都装修一新了有免费课程 小区里的老人们在学唱歌宿舍休息室即保留了古建 也给咱老百姓做了实事 挺好 !关于崇兴庵,还有个典故,这小庙居然还是护国寺的下院,双塔邨人老师2011年层发表过一篇文章,有兴趣朋友的可以看一下:为什么说崇兴庵是护国寺下院呢?前面说过,崇兴庵的寺额中有“护国崇兴庵”五字,这种表达方式,与中峰庵寺额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中峰庵隶属于隆恩寺,为隆恩寺下院,寺额中有“隆恩中峰庵”字样。从“护国崇兴庵”可知,崇兴庵当是护国寺下院。那么,崇兴庵始建于何时?明白了护国寺的始建时间,崇兴庵的建造时间也就迎刃而解了。护国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寺僧为刚铁守墓。刚铁是司礼监的太监,在著名的“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为表彰他的功绩,永乐皇帝赐葬韩家山(今八宝山)。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有“刚铁太监墓”的记载,从记载可知,刚铁并未按太监身份下葬,而是以“功臣”身份下葬的。既然是国家的功臣,按照明朝法律,每年春秋两季,都应在褒忠祠(即刚铁墓)举行祭祀活动。有趣的是,《宛署杂记》还记载了祭祀刚铁时的供品和费用,照录如下:敕祭刚铁太监:本县每年清明合用猪一口,羊一只,祭帛一段,帛匣一个,糖(左饣右齐)五盘,馓枝五盘,麻花五盘,蒸饼五盘,米饼五盘,大馒头五盘,果子五盘,经幡一百张,金银锭一百挂,烧纸六百张,奠酒二瓶,降真香一炷,马牙香一包,末香一包,大烛二对,金银山二座,毛血盆二个。以上共银捌两,税银办。每次祭祀需用如此繁多的供品,那时又没有汽车等运输工具,其费时、费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到达护国寺之前,如能在距寺不远的地方稍事休息,再前往护国寺的褒忠祠进行祭祀,那就再好不过了,崇兴庵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起着接待礼部官员的作用。当然,一般的太监缅怀祖师刚铁,也会光顾崇兴庵。于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就产生了:崇兴庵的和尚……也许有人会说:且住!说错了吧?应该是“崇兴庵的尼姑”!这也难怪,由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当影视作品中出现带“庵”字的寺庙时,寺庙住持往往是尼姑,“尼姑庵”之说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庵者,小庙也,与尼姑并无内在联系。当然,也不排除带“庵”字的寺庙有尼姑。解放后进行土改,档案表明:鲁谷村最大的地主是崇兴庵的和尚,一般读者恐怕对这个问题不理解: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烧香念佛,怎么会是地主呢?而且是最大的地主?崇兴庵每年都有接待礼部官员的任务,接待人员的生活来源靠什么?从《宛署杂记》可知,功臣坟墓附近的土地,皇上往往“赐给”守墓人,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崇兴庵的和尚也不例外,和尚把地出租给农民。崇兴庵的和尚是最大的地主,也就不难理解了。摄影:姚富萍翠云庵翠云庵位于高井村。《日下旧闻考》:“高井村北有翠云庵。翠云庵磬一,明万历十三年造”。读到这条记载,如果理解为翠云庵始建于万历十三年(1585),那就大错特错了。翠云庵始建于正德年间,有《明故僧录司左觉义兼承恩堂上开山第一代住持寿堂永公大和尚塔院碑记》(简称永公碑)为证。据永公碑记载:温祥在建承恩寺的同时,复建两个下院:“一曰慈祥庵,一曰翠云庵”。图:幸福老货翠云庵坐东朝西,二进院落。原建曾有山门石额镌“翠云庵”三字,左右各有一角门,一进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耳房一间。二进院有影壁、东西厢房、耳房,正殿三间,左右客房各三间。院内有古松三株。民国时,庵内大部分殿堂塌毁,现仅存正殿三间。1995年重新修缮,加固了正殿山墙,并将山门石额安放改建后的大门上。文:双塔邨人隆恩寺(图:隆恩寺遗址 摄影:人人文学)隆恩寺村位于石景山西北角的一个三面环山的台地上。站在其对面的小青山上,映入眼帘的一座弧形山脉,像太师椅一样横亘在眼前,隆恩寺村就坐落在椅子的平面上。这座山名叫荐福山,五里坨地区的老百姓通俗地将其称为后山或者大北山。不知为什么,地图上标为“克勤峪”,真令人莫名其妙。村落北连与门头沟交界的香峪大梁;东接红画岭及山脚下的秀府村;南与隶属于五里坨村的南宫毗邻;西至秀峰寺与三家店之间的山梁。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小山村。村庄呈西东南北走向的一个躺倒的大写“L”形,由东、西、南、中四个门洞相贯通,北倚高山,东、西紧临深沟,南面为一高大石墙横贯东西。村民主要居住在西门洞内依坡而建的东、西两条胡同中;南门洞往北青石甬道两旁以及东门洞以里的山路两侧。隆恩寺村因寺而得名。但这里最早并不叫隆恩寺。早在辽代,这里是秦越公主的家庙,后来成了明朝的太监庙,才正式改名为隆恩寺,最终被清王朝选作王爷陵寝,1958年被国家征用为部队机关驻地,隆恩寺村集体搬迁至秀府与五里坨及佟家坟之间的三角地带上,行政区划上为“新隆恩寺”,但村民及周边群众仍将其称为隆恩寺村。辽代的昊天寺张恨水先生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中说“隆恩寺在平西三家店车站迤北二里许,距西直门四十余里。庙貌颇为壮观,惜年久失修。庙建于金大定四年,为秦越公主所建,原名昊天寺,至明正统中始改今名。庙中所供诸佛,多延辽元旧俗,形势颇古。寺外偏东有大冢二,制如王陵,或云即公主墓”。据《帝京景物略》载:“从磨石口(今模式口)西过隆恩寺。寺,金大定四年秦越公主建,名昊天寺”。另据冯其利先生所著《清代王爷坟》引用的《日下旧闻考》也记载是金大定(1164)秦越公主所建,名昊天寺。但对于秦越公主是否为金代人,却有人提出了疑义。因为《金史》中根本没有秦越公主的记载。李新乐先生从调查昊天寺所在的荐福山入手,在《全辽金文》一书中找到了与荐福山有关的《妙行大师行状碑》记和沙门广善撰《妙行大师碑铭》,两文均刻在一碑的阴阳两面。这两面的拓片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在两文中均提到了秦越公主和荐福山。原来,秦越公主根本不是金代人,而是辽代人,古籍记载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她是辽代“圣宗皇帝之女、兴宗皇帝之妹、懿德皇后之母”。据考,北京另有一座昊天寺,在西便门外,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毁于大火。那座大昊天寺是秦越公主的宅第,西山的昊天寺是其下院,即塔院的所在地。她的佛教老师妙行大师,圆寂后就葬在这个塔院。出西门洞顺西沟北上不远,村民李维生家就在那个塔院旁边,至解放初期,原塔院的位置上,仅存坍塌的塔基和几堆灰黑的瓦砾了。以上可以看出,隆恩寺村的历史还应前推100多年,距今应有千年历史了。隆恩寺的建立民间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考虑过,其死后将皇陵建在隆恩寺,但听实地考察的官员说,红画岭的东侧有一道狭长陡峭的“刀子岭”,遂认为不祥而作罢。《帝京景物略》提到隆恩寺于“正统四年太监王振修之”。是说王振在昊天寺的基础上修建了隆恩寺。王振,明代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蔚县卜家庄村)人。20多岁时,在荣华富贵的驱使下,一狠心跑到京城进行阉割,进宫当了太监。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皇帝朱瞻基立朱祁镇为太子。王振被选到东宫伺奉年仅三岁的皇太子。富于心计的他很快就博得了太子的欢心和依赖。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皇帝驾崩。年仅9岁的朱祁镇继位,改年号为正统,八个月后,王振即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由于英宗的宠信,他先是摘掉了朱元璋立在内宫门口的“内臣(既宦官或太监)不得干预政事,预则斩”的三尺铁牌,并逐渐将大权独揽手中。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兵分四路大举南下犯明,边关告急。王振怂恿年轻气盛的英宗御驾亲征,率50万大军,并带国公、尚书、学士等朝廷重臣60余人,贸然西征大同。由于准备不充分,军队尚未到前线,就开始缺粮,两军一交战,明军即大败。这时有人提出皇帝立即班师,王振坚决反对。后来前线接连传来失败的消息,王振与英宗感到害怕了,才决定班师。本来英宗有充足的时间避开敌军的追赶,但王振想炫耀乡里,让皇帝转道其家乡,后来又怕大军踏坏庄稼,改道而行。如此反复再三,也就给了也先充足的追赶时间。当明军退到怀来土木堡时,被瓦剌兵包围,英宗被俘,随从护驾的朝中公卿66人,或死于瓦剌军队的马蹄刀剑之下,或自杀殉国,王振也在乱军中被身边义愤的将士铁锤击头而死。正统四年,正是王振窃取朝廷大权,一手遮天之际。他笃信佛教,在京城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庙宇修建,山清水秀又靠近京城的隆恩寺也自然成了他建寺礼佛的首选之地。他权倾朝野、为所欲为,也有能力将隆恩寺建成规模宏大的寺院。《日下旧闻考》搜集了前人留下的众多资料,记载了隆恩寺有许多精美的石雕、石刻文物。其中有石牌坊一座,额上刻有“鹿苑丛林”四字。有古碑四,即金大定年间碑一,明正统年间碑三。还有一桧一松绝奇古。又有修竹百竿,一亭据之,绕以流觞曲水。寺中一株腊梅,在江南都可称为奇物。殿中供器都是大内旧铜物,殿后的三座渗金佛和一座大士,据称是唐代的遗物。由此也可见其规模之一斑。在南门洞上方的匾额上,镌刻有“敕隆恩寺”,意思是皇上赐建的,“隆恩”既皇恩浩荡之意,这也是该寺名寓意之所在吧。清代的王爷坟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隆恩寺,终于随着清朝铁骑的入关而风光不再了。1646年,努尔哈赤的第七子、开国元勋阿巴泰死后,将陵寝建在了隆恩寺。于是,将原寺庙改建成坟冢,驱除了为寺庙服务的原住居民,取而代之的是照看坟地户。冯玉祥将军在其回忆录《我的生活》中提到隆恩寺:“入门后,两旁耸立着石人石马,都是明朝人的衣装。墓碑上也写着'大明'等字样。后来,清朝人把'大明'的'明'字截去,换成大清'等字样,但石人石马的衣装却没换过来。……清朝的权利只保护满清人,于是也就不讲法律,不算犯罪了”。字里行间透露出将军对清朝统治者的这一行径的愤慨之情。阿巴泰的坟墓又称饶余敏亲王园寝,俗称祖太王坟。在其周围,有大太王坟、二太王坟、三太王坟、四太王坟和五太王坟,分别是其长子尚建的两个儿子苏布图和强度、次子博和托、三子博洛、四子岳乐、五子孔古理的坟墓。此外,还有“宫上”和“新宫”等20余处墓穴。照看坟地户都是各坟主的亲戚、士兵、仆人等,是随着墓地的建立而陆续迁入的,当时都是宫里在册,按期领取俸禄。据村民王景海家珍藏的一本家谱记载,从最早“随龙入关”的先祖,到其父王文刚,已是第13代,如今他也有了孙子,算起来,村民们已经在隆恩寺生活了16代了。村里共有“齐李王朴赵董任,明英潘聂崔朱林”十几个姓氏。其中大多数都各有其主,比如朴家看祖太王坟,赵家看大太王坟(既红栅栏),潘家看二太王和三太王坟,齐家看四太王坟和养鹿,李家看五太王坟和新宫,明家看宫上。民国时期,看管“红栅栏”的是赵启星,看管“新宫”的是李恩顺,负责“宫上”的是赵永才,负责增公坟的是明茂之。这几家一直到解放后还居住在各坟主的位置上。至隆恩寺迁村时,原看护五太王坟的李氏后人李景瑞一家仍居住在五太王墓地的墙圈里。新隆恩寺村1958年,隆恩寺村被北京军区征用,全村集体搬迁,在新村尚未建好的情况下,暂时住进五里坨及秀府村的闲置空房中,后全村72户于1959年2月住进尚未干透的新村。新村位于秀府以南,流经挂甲塔、潭峪、河涧村的一条季节河流的冲积扇上。东临炮厂(也称7312工厂,现更名为北京西山机械厂),西与公安部队和敬德寺隔河相望。按原来村民居住的房间数建成,前后各5排,每排3栋,中间为补偿小学校和村办公室而建的礼堂和浴室(现为居委会办公和居民娱乐活动用房)。出于对隆恩寺村深厚的故土之情,人们仍然把新家园习惯地称为隆恩寺村。为了与原来的隆恩寺村相区别,政府在行政区划上将其称之为“新隆恩寺”村,但村民仍自觉不自觉地省略了那个拗口的“新”字。“文革”时期的1968年,新隆恩寺村曾改名为“红旗村”,但这个村名一直没有叫起来。1982年,区地名办公室又将其恢复为新隆恩寺村。随着形势的发展,“新隆恩寺”将又一次面临着拆迁,村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这个村能否异地保留,使它的千年传奇能够继续演绎下去。本文作者:王景山除了这些~咱石景山历史上还有很多寺院 现在有的仅存遗址,有的踪迹无寻嘉禧寺在今北京军区机关后边的东北方向山坡上,至少建于明代初期,现存两棵巨大的银杏树清凉寺位于卢师山顶,建于隋,初称卢师寺,元代改扩建为大天源延圣寺,明代叫过真应寺、感应寺、清凉寺,清乾隆年间废毁福田寺今北京射击场即其故址,至少建于明代中期福惠寺位于卢师山以北的青龙山,民国年间废毁,今存寺额、塔院门和部分石刻弘德寺位于今证果寺以北,至少建于明初,清乾隆年间废毁,现存寺额石刻洪福寺在卢师山,西为弘德寺遗址,南为清凉寺遗址,毁于清代初期姚家寺正式名称应为“圣水寺”,在卢师山,明末清初香火旺盛,现仅存一塔翠微寺在今灵光寺内,被八国联军轰毁韬光庵位于虎头山上,今灵光寺南墙外,是原翠微寺的一部分,清末毁于八国联军炮火隆庆庵位于虎头山南坡,明代万历年间曾重修,东有朝阳庵遗址慧云禅林在龙泉庵,清道光年间与其合并雾明庵嘉禧寺南,原名普照寺,至少建于明嘉靖年间,民国时圮毁,益寿医院院长虞诚在其故址建成益寿园别墅何家庵在今三处东南,建于明嘉靖年间,清末毁于八国联军炮火,民国时改为夏园别墅广禧寺明代庙宇,寺址在陈家沟,现有明代碑两通和古银杏树隆庆庵在今虎头山南坡,现存明代摩崖碑记原来咱们石景山有这么多的寺院石景山人杰地灵 自古就是上风上水的佛家宝地我爱石景山!为咱石景山转一个吧!石景山杂谈编辑《石景山杂谈》商务合作QQ:《石景山杂谈》投稿邮箱:《石景山杂谈》官方微博:网页版:http://weibo.com/sjszatan手机版:http://weibo.cn/sjszatan有突发事件在微博上@石景山杂谈 就有可能上头条哦!感谢您的支持!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御俊图鼓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