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掌法一定要扣住大拇指反扣吗? 比如要猛烈的一掌击出, 手掌是扣住大拇指反扣的威力大,还是五指张开威力大

太极拳的十五种技击打法
  喻润川师傅二十年前口授的太极拳的十五种技击打法,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与训练中非常实用,现整理如下:
  1.双封引击法:和人推手时,将其两手封闭于两肘处或右手抽左手按,或左手抽右手按,彼必站立不稳,顺其偏斜方向而击发之,彼必跌出。
  2.迎门套:与人手相接触时,即以沉劲压之,人手必上挑,趁其挑势引之,使其上体靠近我身,我以肩迎面一靠,彼即行跌出。
  3.扭手制肱法:和人推手时,我的左右手,捂接人的左右手,我右臂从人左膀下,用搓劲,使其左膀伸直,左手下压,右臂上挑,使其脚根抬起,重心偏斜,顺其右向而发之。
  4.左右顺转引击法:若人以两手按我右肱,即以右肱用粘劲引之,使近我身,待其力微,肱一外转便击,彼必跌出。
  5.前闪后蹶法:如人在身后,搂住后腰,我即以肩向前往下截,臂部向上猛蹶,则抱腰者,自然放开从我身后,倒跌于我面前。
  6.反掌掀臂法:和人推手用捋时,趁势用右手背击人面部或胸部,人必含胸,即用右手击其面或胸,左手掀其右臂,人必重心不稳而跌出。
  7.下引上击法:如人以双手按我右臂,即以粘走劲下抄其阴部或腿部,人必惊惶下蹲,趁势以右肩靠其胸部,彼必跌出。
  8.右引左击法:和人推手时,彼用右腰击来,我右手用粘走劲并翻掌引其前进,使其不得势,同时以右掌击其下颏,再以左肘击其胸部,彼必后跌。
  9.上遮下打法:如肘底捶式左手屈肘上挑,一则拨人之手,一则遮人之目,右手从左肘下向前推击人胸。还有由抱虎归山变斜飞时,人必制我左手,即趁势发之,右手用扑捶制其手臂,使不得势或背势时,即趁势发之,使其跌出。
  10.膝撞命门法:推手时我捋人手并制其肘,彼无法倾开,只有用背抵靠来救,我趁势用左右手反制其左右手,并用右膝撞其命门穴,彼无法逃避。
  11.一引一进法:人迫制我肩肘,我就势从下往后向上转一小圈再向前斜插面下,即是用肩前靠人,必被发出,若制我手,则手从前往后一翻亦是转小圈,以手背击之,必跌出。
  12.上引下打法:如玉女穿棱式,人自上打来,我即以右手用粘化劲引进而以左手击其右肩,人必摇摆不定,趁势顺其右向击之,人必跌倒。
  13.手足并击法:我双手收回胸前两肘屈,同时两手分开人手,左足用劲向前蹬,使人跌倒。
  14.十字靠法:我以右手击人,人捉住我右手,又以左手击人,又被人捉住,两手排成十字架,两手既不得势,只有俯肩一靠,击人之胸,凡两手不得势时,此法最有效。
  15.顺身侧击法:如人以猛力来击,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这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以我之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处,甚为容易。
  以上十五种打法不过略举大概,其他如用肘用肩用臂等法,要皆顺势之变化而相机应用,凡此皆必需有掤劲粘劲化劲(或引劲),而后可以应用得当。
  太极拳筑基功法
  蛤蚌功由已故北京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传授。此功在意念中模拟蛤蚌两壳开合的动作,吸气时假想开壳采日月之光,呼气时假想闭壳。在北京几所院校传授之后,普遍反映练后全身舒适,气力充沛,尤适合青少年筑基之用。
  此功法分三个阶段,各以蛤蚌育肉、开怀、采气作为比喻。
  1.肩肉
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手自然下垂,眼帘自然下垂,但不闭合。松肩坠肘后,两手自然起来捧着肚子,两中指尖隔着衣服放在肚脐的边缘上,手腕和肘轻轻地(用意不用力)贴在带脉上。
  意想手心劳宫穴贴在带脉上,开始时觉得似贴非贴,待到觉得已贴住时,就改意想少海穴(肘内侧肘横纹端)贴在带脉上,开始时觉得似贴非贴,待到觉得贴住时,又回想劳宫穴贴带脉,如此往复循环。
  坚持的时间越长越好,但要以舒适为度,并逐渐延长时间。这时,觉得似乎两手抱着一个大球,两脚踩着一个大球,头顶着一个大球。这三球相照就是“三田合一”。
  待到手抱的球似乎要突出时,就可转入下一个阶段。
  2.开怀
两手中指尖离开肚脐,引导两手向外、向上,直到手指与肩平,似乎要触到蛤蚌壳,但壳不开。两手又转向下,以两中指尖按摩气冲穴(气冲穴在腹股沟上部,耻骨结节处上方)。然后,两中指相继按摩阴陵泉、三阴交、悬钟、阳陵泉和环跳穴。然后,两手扶着后腰,中指尖在命门穴(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拇指朝下,意想以两手心和命门为圆心各一圆,就形成三个圆,叫做“三环套月”。三圆本是直立的,要意想着把三环摆成水平,这时身体往后仰,似伸懒腰动作(但不要用力)。这就如同蛤蚌开怀一样。
  这样坚持一会儿,直到觉得两脚心已入地而头顶百会穴贴地时,腰可伸直。像受力向后弯的藤条,等外力取消时,自然弹回原来的样子,这时,百会就会将涌泉的“水”引上来,这叫“龙头引水”。
  然后,松肩坠肘,两手自然下垂,休息一会儿,就可转入第三阶段。
  3.采气
两手上举,手心相对,肘微屈,掌心分开同眼宽。两中指尖与眼同高时,中指相接,然后分开,使掌心分开同大脚趾尖的距离,似乎中指和大脚趾中间的连线各有一个蚌壳,并且张开。然后,两中指又相接后随即张开,两臂分向左右侧斜上方伸出,掌心朝天。这时脚跟离地,意想着鼻子尖,尽吸天地之真气。然后,两手中指相接,随着松肩坠肘,两手自然下落分开;这时,意念想人中穴,将刚才吸得之气下贯丹田。如此吸6口气。
  最后,再做一遍第一阶段的育肉功,作为收功。
  要点说明
  1.筑基功主要是意守丹田或其它穴位,从而达到以意领气、入静等意念功夫。
  2.有些武友,特别是许多初学者将练功之气和呼吸之气混淆起来,调息过早且勉强,引起了头胀或胸痛等毛病,因此望而生畏,不敢再练。王老师认为,初学者最好不管呼吸,着重掌握意气导引,待有一定基础后再调息。
  3.从现代生理学角度来看,练功之气并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在其过程中,人脑放出的入静时特有的脑电波,使意守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充沛,新陈代谢更旺盛,其作用不仅止于某穴位,而是通过经络或其他系统影响其他部位,甚至影响全身。
  4.练功要循序渐进,年龄较大和有病的人时间需长些。练成后还得继续坚持和提高。
  5.最好在农历初一至初三,太阳出来之时,面对太阳采气,可得太阳的真阴;在十五到十七日,晚上月亮升起时,面对月亮采气,可得太阴的真阳。
  摘自:《精武》2006年07期 作者:李文阳
  真功须要真基础
  赵堡李氏太极拳一路,名曰“大功架”,或叫做“基架”,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一、结合内丹的修练
  太极拳的丹功修炼法,历代宗师都非常重视,但从不轻易传授,因为它是贯串整个太极拳技能的结晶。如果一味追求效果,而没有正确的内炼方法,以及如何人手的技能,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太极拳择要》中云:“武事其要一二语,心法原源不在多。能得其要一语而终,不得其要必散无穷。”其意思很明显,真正的关键就几句话,看你能否理解,如何掌握其要领。
  其实太极拳的真正修为,就是内丹行功修炼的过程。学太极拳一开始就要严遵师传,首先是“修形”,是太极拳的基础。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整套拳架的要求是非常严谨的,必须由老师手把手教。
  练好太极拳的丹功修真,以及功理功法来指导和对照自己的拳架,不断地强化其规范,强化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起到质的升华。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有许多要求和特点,但与其它太极拳功架相差甚远。这是大功架的内功修炼特点,也是为更好地达到劲道的畅通,内气之奔泻,外之易筋,内易骨髓,通经合道,息息归丹。
  二、以裆带手的技法
  本门李氏一路大功架,从练架一开始,就是训练腰胯的运裆。什么叫运裆?就是由裆胯来指挥带动肢体的运动,然后由裆胯与丹田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身、养丹、炼气的健身方法。运裆技法对赵堡太极拳来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不懂得腰胯的运裆,很难说是真正的赵堡太极拳。
  运裆是内劲质量的升华。太极拳活与不活,全在于裆的运作。它指挥着全身的四大节、八小节,也就是上中下三节,胯为三节中之根节,也是上、中、下三节中根节之根节。裆活,气机自然畅通;裆不活,动作必然迟涩。杜元化在《太极拳正宗》中,已经把腰胯列入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把二胯比作是太极拳的天机,他指出:“二胯为天机,贵在松活”。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真正的太极功夫。犹如发电机齿轮箱中的主轴,随着轴承的滚动旋转,随之大大小小的齿轮为之运转,一动全动,无有不动;一静全静,无有不静。
  除了提纲挈领的整个肢体动作之外,更重要的是牵动丹田的运作,是循经气运的动力,也是内劲的根基。不管是内修外练都离不开裆胯的运调,这样才算领悟了太极拳的真谛。
  三、半阴半阳的手法
  一般太极拳的手法是阴手起阳手落。比如白鹤亮翅,一开始都是以两掌心向里或向上,谓之阴掌(也即是未用过之手)。随着转圈,当动作结束时,两掌心已经转向外或向下的按式,谓之阳掌(也就是用过之手)。它是从阴手转向阳手,也就是从未用至已用完的手势,一阴一阳,一化一发,不管哪种流派都是这种打法。而李氏第一套的大功架打法,非常特别,第一它是强化了裆胯的训练;第二是出手以阴掌为主,也即是掌心朝里或朝上的阴掌,它是以阴手起旋至以阴阳手为结束。在白鹤亮翅里的大功架打法,是以阴阳掌的手法起势,转一圈时还是阴阳手为结束。
  什么叫阴阳手?实际上是半阴半阳手。手心既不朝上,也不朝下。不管是竖掌或是垂掌,右手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成为阴阳手,或叫阴阳掌。也就是半阴半阳的手,又叫做亦阴亦阳手,两手颇似两把刀。所以整套大功架不用阳掌,也即是用过之手。这种手形的方法在技击上是将发未发,将用未用。但是用一反掌就可以打人,只是平时不用,处于戒备状态,也就是可打可不打。
  在养生内练角度来看,它是更有利于气血的畅通,更有利于循经修内功。所以在练大功架时具有一种舒畅感,在练其它套路时,就缺乏这种感觉。所以这套一路大功架极适于保健和内功的修炼,不可小视之。
  四、非弓
  赵堡太极拳的步法很多,主要有弓箭步、马步、丁字步、仆步等。无论哪一种太极拳,其主要的步法都是弓步,又曰弓箭步。所谓弓箭步,即要求一腿伸直,一腿弓起,直腿要伸直而略悬虚,弓腿的膝要上下弓直,要求成垂直状,非但不能左右偏斜,而邑不得弓过头或不足(不到位)。弓步的一足就是重心实点,如右脚弓步,则重心在右面,有的拳架有右七左三之分,即所谓三七开。马步则犹如骑马式,两足分开,重心在两腿之中间。在赵堡太极拳中是很少运用的,只是在变换动作时的过渡步法。
  弓箭步在赵堡太极拳中是运用最多的一种步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稳实,发劲有力,如金刚捣碓、懒扎衣、单鞭等都是采用弓步。但是在李氏一路大功架中都不用弓箭步,而它常用的一种步法叫做弓马步,也即是非弓非马步。它是弓步与马步之间的一种步法,诸如弓右腿时,左腿并不伸直。它是左腿弯曲,胭中(委中穴)悬虚,也就是弓步与马步之间的差别缩小,假如弓箭步以左右三比七之分,那么弓马步只有四比六之分,甚至更少一点的。说得更清楚一点,如果弓的是右腿,那么他的左腿是半马步状,或者高马步位。
  这种步法的特点,从技法上来讲,更有利于实战的灵变,它是虚实转换特别快的一种步法。如果对方走成三七分的弓箭步,他弓的是右弓步。那么你突然进攻它的右腿,右腿就无法迅起回击。如果我们采用的弓马步,照例是弓右步,那么我的左足虽是虚步,但是我们惯用足趾抓地,再说虚实比例不大。如果对方踢我右腿,我即能迅捷挑起,毫无迟涩之虑。
  这里我们并非反对弓箭步,弓步有弓步的特点,否则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太极拳种采用弓步呢?这里我要补充的是,弓马步在我们的一路大功架里,是一种特殊的风格和特点。我们在练拳走架时,每一个架式的动作,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即每个动作将结束时,弓马步更有利于气沉丹田,以及经气的鼓荡。笔者在弓步与弓马步之间,作过内炼的反复体悟,确实弓马步更利于行功修真,也是李氏太极拳一路大功架的特点之一。
  五、指掌要求
  通常太极拳的手形和掌法,要求舒指微曲,任其自然状态,掌心劳宫穴微微内收。而在我们李作智一系的功架拳路,则在善用舒指的情况下,要求指尖微向后展。尤其重要的是大拇指的指尖必须向外展,同时它的第一、第二关节部一般都有向外突㈩的习惯。
  但李氏太极拳对此有不同的要求。它的关节必须向内凹进,同时大拇指内后的鱼际向掌心靠近。从整个手掌的掌形来看,劳宫(掌心)有些内凹,成为手心窝。这种手形有什么好处呢?太极拳是理论的拳,也是气功的拳,大拇指的两个关节内陷,使其不向外凸,这样就容易经气达于指梢。大拇指内侧为手太阴肺经之脉络,肺经乃统一身之气。所以在练拳架时,尤其在动作的过程中,即将结束成为定架时,掌心微微向外鼓一下,大拇指与四指头亦向外展,这是一种行气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气达四梢。
  在对手形要求中,必须做到神驰。所谓神驰,就是以心意为师,手为旗,令发而旗行。在运用中必须做到沉肩垂肘,顺腕展指。这些要领都非常重要。
  俗语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本门李氏太极拳认为,两足犹如树木的根盘,它牢牢地扎根于泥土里,其枝、其茎、其叶的茂盛,全赖于有力的根盘。要求每一个步法,都必须做到“落地生根”。诸如右脚起步,左脚五趾抓地。弓左步时,右脚五趾抓地,左右转换虚实,足趾也随着紧松抓放。这在其它太极拳的拳种中,很少有人提及,也很少重视这方面的修炼,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
  在一足起步落地时,五趾紧紧抓地。抓地的一脚,其涌泉穴要求悬虚,形成一个足心窝,也就是脚心内凹。五趾抓地尤以足大拇趾用力为主,足心表现为一凹一平,一张一弛的起伏感。本门老师认为,凡脚一落地,足趾必须扒地,这样才能做到两脚“依地而根生”。所以在王宗岳的拳经里这样写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在腰,形于手指。”
  在跟老师学练拳架时,老师严格要求足趾抓地。时间长了,笔者慢慢地感觉到两脚似落地生根,有一种足下有劲、有根的体会。平时我们试着与人抗衡,诸如一人从我前面向我走来,我则面对着走去,两人互不相让,则对方站立不稳,自动后退了。甚至试过几个人排队前进,我一人迎面走去(但不能用手去推对方),结果数人尽后退。这说明我的脚上有劲,落地生根,当然这仅仅表现在技击上的一些作用,更重要的则是配合内丹的修炼功夫。
  足趾轻轻抓地,以足大拇趾为主,五趾用暗劲扒地。足大拇趾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之脉络,肝经乃统一身之血。在其足厥阴的循经中,其中有一支由下至上,至额部与督脉合于泥丸宫内;而另一支脉络,则从肝脏穿过横膈膜上注于肺,经中府云门沿手臂内侧前缘达手大拇指少商穴,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通联,手太阴肺经主统一身之气,气血贯通,也是循经修太极的重要部分。
  笔者教功多年,不管哪一种功法,或者是桩功、导引气功等等,如果是站桩,配合腹式呼吸,或用一般的呼吸导引,其气机则在胸腹部运行比较多,如果吸气时,采用足趾抓地,而其气则由海底轮(会阴)骤起,两者用不同方法,其效果也决然不同,练功时间长了,形神放松而自然合一。由于足趾抓地,而足底涌泉也会有明显的气感,气从地下升起,由三阴经而达三阳经。会阴发热跳动,大小周天因循为用。
  摘自:《精武》2006年07期 作者:林泉宝
  推手的技巧
  在太极推手中,制敌取胜的招式固然重要,但打拳讲求劲道,推手同样如此。下面仅就推手的一些问题谈点个人见解。
  一、初学推手学什么
  学习推手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基础,应当从挽花开始(包括单挽花、双挽花),然后练习合步推手(定步)、顺步推手(一进一退),而后是大捋,最后练习活步推手(花脚步、乱踩花)。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初学者一定不要忽略单挽花和合步推手,对此要用点功夫,这对体悟毫毛肌肤的感知,对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推手技巧、提高技艺大有好处。
  初学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规矩学习推手的要领和技巧,千万不要与同样不太懂推手的人瞎推,那样只能白费工夫。而老师会带你按固定的规矩形式,逐步学习,掌握太极十三式的用法,这就是“无规矩立规矩”,是学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
  但是仅掌握了基本方法还不行,还要有本钱。本钱是什么?是力量。陈照奎先生讲,“推手力量占七分,技巧占三分”。他还说:“身体强壮,打拳推手必胜人一筹”。推手的胜者永远属于实力和智慧高度统一的一方。要想让自己取得足够的实力,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多打拳和进行功力训练。陈氏太极拳发展到今天,代代出高手,原因何在?其实最重要的奥秘就是一个“练”字,“拳打万遍,其理自现”。
  推手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要有“内劲”,而内劲的取得,最好的训练途径就是从行拳走架中得到。太极拳研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太极拳的发力,无外乎两种,一是发长劲,二是发短劲(寸劲、爆发劲)。不管是发长劲还是发短劲,都要有“内劲”后盾,这好比要想放鞭炮,首先其里要有火药。没有内劲做援,不管腰胸怎么晃荡,手臂怎么比画也与技击无益。太极拳的发力是以气催形(这个气就是内劲),内不动外不发,内外合一,松活弹抖,这也是推手发力的特点,所以练好拳架也是为推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练好拳架功夫的基础上,有条件的拳手还应该练习一些功力训练。恩师马虹先生传授了很多功力训练方法,如百把气功桩、拧太极尺、缠丝杠、太极球,特别是大杆子。抖大杆子是锻炼腰裆劲和臂膀力最佳的选择,一个有功夫的拳师身边总是有一根太极大杆伴随其一生。
  学会了推手方法,增加了功力,还不能说会成为高手,进一步还要学会懂劲。
  二、推手的窍要是“懂劲”
  推手的窍要不在招式,在懂劲,拳论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打拳是这样,推手也如此。推手和打拳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点。打拳是自己运作,自己找劲。你拳打得再好,如果没有推手的实践,那么与人交手,胜负立现。因为你打拳没有给对方压力,你凭空想得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不是真打实作。而近似散打的交手,是在对方的压力下,你的精神、实力、技巧都要经得住考验,才能战胜对手。
  懂劲,是建立在听劲的基础上的,能听出彼劲,才能懂劲。听劲是千变万化的,全凭毫毛肌肤的神经感知判断,实非易练之功。故在未练听劲之前,应先练沾粘劲,若不懂沾粘劲,则不能听劲,不能听劲,则不能懂劲。练好听劲也并非做不到,关键是要严格按照“沾、粘、连、随”这一推手“四要”去做。其关键是在与人推手时要做到平心静气、全身放松、内外相合、连绵不断、周身关节处处张开,不能有丝毫拙劲。只有这样长期锻炼下去,才能逐步使周身神经日感敏锐,从而达到微感灵知的地步。推手最忌讳精神紧张,精神紧张必然导致血气上浮,周身肌肉僵硬,这样听劲不真,判断不准,反应迟钝,与人交手必然失败。初学者对于掌握懂劲功夫是会感到困难的,最好是请明师指导,并常与比自己技术好的人推手,要虚心好学,不要争强好胜,这样反复练习,细心揣摩,虽然一时难以做到,但是经过一定时日,一定会逐步悟到懂劲。
  有了听劲、懂劲功夫,也就无所谓什么招式了。其实推手就是那么一顺一逆的过程,只不过看你掌握劲道、把握时机的技巧如何。劲道对了,与人搭手无所谓你的手臂在里在外,在上在下,在前在后。到了这个阶段,无论身体哪个部位一经与人肌肤接触,就会敏感地觉察到对方劲道的来龙去脉、轻重虚实、刚柔顺逆、直横方圆、高低左右等变化,并沾着对方使之不能逃脱,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人之势,化人之劲、借人之力,还力于人,使自己在运动中始终居于主动地位。其实高手与人推手,手臂一搭,胜负只在一呼一吸,一开一合的瞬间,显然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已是脱于规矩,近乎神明的阶段了。
  有志于学习者,只要循规蹈矩,不急不躁,朝夕苦练,细心揣摩,用功日久,定会豁然贯通,自臻神圣。
  摘自:《精武》2006年07期 作者:邵义会
  张绍棠:练太极拳如何出功夫
  太极拳毫无疑问地是一种技击实战性很强的拳种,现在有些人怀疑太极拳是否能够实战,这是因为太极拳普及的原因。因为普及了的太极拳就不是原来实战性很强的传统太极拳了。太极拳的普及是由于人们对健身的需要而形成的,象一些所谓的”国家标准套路、简化太极拳等,都是属于这一类型。因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而获得健康的身体,其中很多人也达到了这一目的。练太极拳追求技击实战能力的是少数人,而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真正的实战能力培养的内容存在于各派传统太极拳中。当然,有些流派至今已经将培养实战能力的具体内容失传殆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真东西失传了。其原因有二:一是保守。二是不重视技击实战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的、好的内容失传,这是很令人心痛的事情。这个问题不是仅仅存在于太极拳,其他拳种也有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传统武术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掌握太极拳精髓的,只是各派传统太极拳传人中的少数人而已。
  练习太极拳要想具有技击实战能力,首先要出功夫,如何才能出功夫呢?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练习方法呢?以我个人数十年来练习李派太极拳的经验来说,练太极拳不能死练套路,死练套路是很难出功夫的,即使是出了功夫也不会运用,遇到真正懂技击的高手就会一败涂地的。套路是传统太极拳主要练习手段,但不是全部。具体地说,太极拳的内容包括:一、基本功的训练;二、套路的练习;三、桩功的练习(李派传有太极十三桩);四、内功的修炼;五、辅助功法的练习,比如操绳功、揉球功等等;六、各种推手的练习;七、对手练习(即实战训练);
  首先基本功的练习决不可以忽视,俗话说“练拳不溜腿,必是冒失鬼”,传统太极拳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韧带必须要抻开,这样动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难动作也就可以做出来。既然是要追求技击实战能力,那就不能和公园里那些老年人一样练法了。所以,基本功练习是基础。其次是套路练习,俗称“盘架子”,基本功练好了,动作可以做到位了,架子也就可以盘好了。盘架子不能死练,所谓死练就是一成不变地按照顺序把套路打下来。你天天这样练是不行的,就是练到老也是不会运用的。一开始,你不要上来就练成套的拳法,要先练简单的单手套路,比如李派的“八门手法”、“老三推”,八门手法就是棚、捋、挤、按、采、捩、肘、*,每一式就是一趟拳,反复练习,八式练熟了,就开始入门了,这时就练习比较复杂的套路了,此外,你还要学习拳理,要弄明白一些简单的要领和拳理。比如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裹裆护臀。什么是“顶头悬”?怎么才能放松?这些都要弄明白。另外,什么是无极、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五行、八卦都要明白。这些可不是迷信呀!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掌握了这些,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的,对你今后掌握拳理是很有帮助的。
  接着说套路练习(盘架子),套路练习不能总是一种架子,要高、中、低架都练,低架子注重下盘功夫,俗话说:“下盘筑根基,上盘练手法,中盘练大通”,下盘就是低架子,练低架子很吃功夫,也很出功夫。练低架子有的动作腿要紧贴地面,慢慢地裹起来,李派的太极五行捶共一百零八式,练上一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你要是不能做到放松,你是坚持不下来的。另外呢,这样练习也能使你自然而然地放松。开始,你可能坚持不下来,练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很轻松,每天早晨练上两个小时,你这一天都会觉得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体能特别的充足。你要有至少一年的时间来练下盘功夫,才能练好下盘,下盘练好了,根基有了,你的腰腿力量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全身也能放松了,这就是所谓功夫。你要是能搞清楚什么是阴阳,功夫就会不断进步,阴阳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在太极拳练习中,阴阳就是蓄与发,是开与合,是呼与吸,是左与右,是柔与刚,是---
  盘架子要明白阴阳,明白什么是双重,什么是偏沉,拳经云:“双重则滞,偏沉则灵”,所谓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偏沉就是分出阴阳,太极拳每一式都要分阴阳,动作与呼吸协调起来。全身的关节要灵活、协调,要身备五弓。上身不能练成平板,一动起来周身的关节就要协调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把劲练整,功夫就会出来。盘架子的功夫结合站桩、内功修炼,辅助功法的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再结合推手练习,会使你比较深刻地了解、体会和掌握太极拳的劲法,为实战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前面说到盘架子不能死练套路,就是说一套拳法不能总是机械地按照顺序练下去,当套路练到纯熟的时候,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各个式子。这样练习是为了使你能够灵活地掌握太极拳式子的用法。李派太极拳盘架子就叫做“单练”,单练讲“单练四要”,“四要”即“理”“势”“气”“机”四个要点,也可以说是四种练法,李瑞东先生云:“单练者,乃一人独练者也,独练切勿贪多,务求纯熟。或择一、二式而专练之,此谓之练势;或连三、五式而急练之,此谓之练气;或乘势之便利而任意练之,此谓之练机;或酌势想象而练之,此谓之练理,合而言之,单练四要也。”
  初练者在盘架子时,千万不要贪多,不要追求尽快能学会一个很长的套路,因为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重要的是纯熟。李派的练法是,初练者在练习每一个式子后,都要将这个式子作为“桩”来站一段时间,然后才练下一个式子。这样练才能很快地练出我们所要的“内劲”来,否则,你看似学的很快,其实出功夫反而慢多了。等你把每一个式子都练习纯熟了,再练习成套的拳法不迟。一个套路纯熟了,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练习,李派的单练四要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李瑞东先生云:“夫本理以造势,即势以运气,借气以生机,行机以达理。”“而练有专规,不练势则势不稳,不练气则气不接,不练机则机不灵,不练理则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练势则势不真,不练气而遽练机则机不活,不练机而遽练理则理不圆。学者宜深思之。”
  单练的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还要由老师亲自讲明关窍和“手诀”,手诀有五个字,这五个字就是开关通窍的钥匙(笔者在这里不能随便透露,以免练习者盲目采用而导致出偏),李派太极拳讲究“手有五诀、足有五步、身有五方、口有五音、头顶五星”,这就是外五行。此外还有“内五行”,而手诀呢?就是手指的曲伸与口的呼吸相合,做到这一步,就可以达到所谓“内外相通”、“呼吸通灵”,达到了内外相通、呼吸通灵,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功夫也就上了一个台阶。李瑞东先生云:“练艺不明手诀,犹如暗室无灯,虽苦练一生,亦难成功。”过去拳家讲“六耳不传”就是指手诀不能轻传。单练功夫到了这时,仍然不能用于实战,必须要经过双练,由老师来给弟子“安手”、“安眼”,讲明尺寸分毫,并且经常给弟子“喂手”,弟子之间要经常进行对练,也就是双练。不断地进行体验,总结。这种双练绝对不只是推手,推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经过这种练习后,才能具备实战能力。练习者要每天进行至少四个小时的刻苦训练,经过至少三年的训练才能达到实战的目的。过去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那其实不是太极拳传人的说法,而是外人所说,那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李派讲“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能初步进行实战,并且放人于丈外的功夫,不过是小成的功夫。那么什么是大成呢?练太极拳达到了大成功夫,就是具备了相当的反应能力,非常灵敏。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返先天”,这是说将人(先天本有的某些潜能)本有的良能良知开发出来了。如果说小成是“懂劲”,那么大成就是接近于“神明”了,功夫到了这一步,实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要想练到这一步也绝非轻而易举的,路子必须要选对,有明师指点才不会走弯路,而且还要下苦功夫,不但练功夫时刻苦,就是学习拳理也要刻苦,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总之,天上是不会掉馅儿饼的。我历来反对什么速成的功夫,也反对将本门的太极拳法函授他人。那样既是贪人钱财,也是误人子弟。不过现在有了录像和光盘,某些自学者如果有悟性的话,也可以试试,这要看实际效果了,如果效果不好,也是不可以的。
  笔者和张绍堂先生曾经就太极拳的实战能力的培养问题作过长谈,绍堂先生练太极拳将近四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练拳经验,有着非常出众的实战能力。绍堂先生说,武术的实战功夫,下等功夫*力量和速度来取胜,中等功夫*手法和技巧取胜,上等功夫*先天的灵敏来取胜,就是所谓无拳无意,无所谓什么手法招式了。对方出手,你不用去想用到底什么招式来对付,动作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假如对方的招式中途有变化,而你也会随之变化,但你总能克制对方,甚至对方偷袭你,你也会及时做出反击的动作来,你的大脑还没有反应,而你的动作就已经出去了,这就是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我们练太极拳最终的目标是“返先天”,所谓返先天就是把人体的潜在的东西开发出来。这些东西并不神秘,任何人只要方法对头,都能练出来的。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还是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入手的。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没有基本功,动作不可能练到位的。动作都做不到位,你也就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为什么有的人练了几十年都练不出功夫来?一是因为基本功没有,二是因为方法不对,拳理不明白。三是因为工夫没下到。练习太极拳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前面的那个“无”,是什么也没有,你没练当然就没有,你就要通过苦练,练而有之,有了拳法也有了手法。这时候你就作到了从无到有,后面的那个“无”,是你功夫的升华,你的拳法、手法纯熟了,运用自如了,你就“懂劲”了,可以实战了,进一步练下去,你先天本有的良能良知就能练出来了,你就接近“神明”了
。这就是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不是王芗斋的发明,李瑞东先生早就说过类似的话,意拳(大成拳)的理论并没有超越传统武术的理论范围,岳氏心意拳理论也有这样的内容。功夫练到了这一步,你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去想什么招式对付什么手法了,一伸手就有了。李瑞东先生说:“不练招法手”,指的就是这个时候。所谓“无招胜有招”嘛!任何人炫耀自己某个招式如何高明,那他的功夫肯定还不是很高的。高手比武是绝不会事先准备好用某招来对付对手的某招的而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什么来随机应变?就是*你练出来的先天的灵敏反应,这就是“无招”。但是,你要明白,这个无招的基础是“有招”,要想达到“无”,还必须从“有”开始的。我说盘架子不能总是按照顺序去练套路,练习纯熟后就要打乱顺序任意连接,按照“理”“势”“气”“机”的次序去练,这样盘架子就是从“有”练到“无”的一个过程。我这样说应该是比较通俗的吧?
  再说说推手吧!推手有“定步”、“活步”、“四正”、“四隅”、“单推手”、“双推手”多种,你不要以为太极拳就只有通过推手来培养实战能力的。它只是实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太极拳的“听劲”,就是从推手的练习过程训练出来的。推手训练也可以用于切磋功夫,因为是一种比较文明的切磋方式,也不易伤人,所以通过推手来进行切磋、比试的就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练实战的其他方法,而专门练推手,现在这些人不在少数,所以人们就以为太极拳就只剩下了套路和推手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误解。太极拳培养实战能力的方法很多,盘架子、推手是其中的内容,但是还有双操和双练以及各种辅助功法。其中双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李派主要是按照李瑞东先生所总结的《双练三要》来进行的,所谓三要就是“比较”、“问难”、“争强”,我就不细说了。
  我简单地说说李派的辅助功法,李派太极拳有很多种辅助功法,都是借助于器材来练习的,我就举几个例子简单地说一说,一、李派有“抖绠绳”,方法是用一条粗约双手一掬,长两丈余,重三十六斤的粗绳两端套着两个铁环,固定一端,练习者手握铁环另一端抖起来,主要是练习抖劲。二、李派传有八卦九宫桩,就是用软藤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藤束,栽于地面,共九束,练习者其间穿行挤*,藤束富有弹性,练习者可以体会人体的弹性,这叫“盘桩”,盘桩是有步法的。三、李派有太极球的练习方法,可以练习和体会太极拳的圆活,也能练出各种劲力。李派《太极球十二法口诀》,就是:“金丝串腕出连劲,女子捞线出粘劲。老人端钟出接劲,二龙戏珠出带劲。仙人过桥出随劲,丹凤朝阳出棚劲。金鸡上架出崩劲,夜摸珠子出圆劲。怀中抱月出空劲,老僧托钵出领劲。张飞蹁马出沾劲,奴家磨刀出拱劲”。四、打袋,除了打各种沙袋以外,还有一种是将书本装在一个口袋里,吊起来来击打,这样练习曰久,能练出一种穿透力来。另外还有一种练习手指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竹子做成环状,用很厚的牛皮纸糊上,吊起来,用手指来点,要求练到手指点破牛皮纸而竹环不动。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劲力练出来是很实用的。此外还有太极尺等等。总之,借助于器材练习各种辅助功法是很重要的手段。比如抖绠绳功夫,当你把三十六斤重的绳子抖的“嗡嗡”作响、连绳子都看不清时,你的抖劲就相当出色了。而你把太极球十二法练成后,你会十分的圆活,能掌握多种劲法。对于技击、实战是很有帮助的。
  要想成为实战高手,内功也是重要的一环,以李派的“钓蟾功”为例,其中的吞气法也就是“大蟾气”能够直接运用到实战当中的,而且威力是非常的惊人,因为此功不能滥传,所以就不多说了。
  绍堂先生说,太极拳的运作包含着很多技巧和功夫,那么,什么是技巧,什么是功夫?绍堂先生说道:太极拳的技巧有些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的,有些则需要较长时间来掌握;而有一些东西则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刻苦练习才能掌握的,这就是“功夫”,功夫与技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功夫里面往往包含着技巧,没有技巧的纯功夫只是笨功夫,而太极拳里面没有笨功夫的。就说所谓“四两拨千斤”吧!你只要充分地掌握了推手的技巧,就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对方来的劲力,你只要用很小的劲力,利用手臂的滚动,腰胯和周身关节的协调,很容易化掉对方很大的劲力。这是不难掌握的。推手是包含着技巧的功夫,因为推手是需要“听劲”、“化劲”、“发劲”的。这就不是短时间内所能掌握的了。为什么有的太极拳高手不用力手臂也是非常沉重,如绵里藏针?因为那就是多年的功夫了。我们练习太极拳要弄明白这些,知道功夫和技巧的区别及关联,凡是技巧要尽快掌握,尽力多掌握,凡是功夫要下苦功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有太极拳高手打人时,一掌将人打出丈外,观者皆言神奇,尤其是不懂太极拳者就会认为,这功夫很了不起,一百多斤重的一个人,被一掌就打出一丈多远,这不是功夫是什么呢?可是在我看来,这只是技巧而已,掌握它并不难。因为打人和打物不同,首先人是会动的,其次人的身体是有弹性的,再次人是会呼吸的,这三条都是你所能利用的。只要你充分地掌握了技巧,你也完全可以做到的。人只要一动起来,就会给你利用他本人的力的机会,就是借对方的力打击对方。我打个比方来说,对方一拳向你打来,你可以化掉、或闪开他的力,等他往回快速抽手时,你的劲可以随着进去,这就叫“随劲”,你随着进去了,对方就会被你一下子击飞出去。这是对方有一部分力量被你借了;即使对方不动,你也可以借他的力来打他,你的手掌在他的身体上一按,随之一抖,他的身体本身就有弹性,你利用的是对方身体的反弹力,利用好了,你也可以一掌将对方打出去一丈多远。这没有任何神秘可言。再比如对手总是要呼吸的,当对手吸气时,正是你的劲进入他身体内部的“机”。
  当然了,你打随劲也要将劲力发整,这样才会有威力。但是,把劲练整了并不容易,需要练到全身各部位充分协调,这很需要工夫的,因此,整劲本身也是功夫。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你一掌击出去,打在对方身上,对方身体看似没有动,可是对方的内脏却能受伤,这就需要相当的功力了。李派祖师李瑞东先生当年能够一掌将家里一头受惊的大犍牛,打的当场吐血而死,且断了三根肋条,内脏淤血,这当然就是功夫了。
  太极拳的实战运用里充斥着太多的技巧和功夫,没有哪一位太极拳家将这些完全掌握,但是,越是高手,掌握的就越多。且各自有不同的侧重和特长,太极拳实战的前提就是充分利用技巧,不和对手硬顶,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沾住对手,用“沾”“粘”“连”“随”来控制对手。只要对手不是练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的,你只要沾住他,你就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一般来说,外家拳打人都是在有一种冲击距离的条件下进行的。你沾住了他,他就没有办法来打你了,但是,你却可以打他,可以把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如果对手也是练太极拳的,这时就要看谁的技巧更多,功夫更深了。因为往往两个太极拳练习者之间进行较量,往往是沾在一起进行的。这就是在“沾”的状态下进行“粘”“连”“随”的打法,但是李派多了一种叫“离”“粘”“随”的打法,“离”就是“沾”的破解之法,对手要沾你,你既可以不让他沾,也可以在被对手沾上后离开对手,随之就打,“离”有八种“闪离”之法,拳谱上有记载,就恕不详述了。
  功夫最主要也是最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劲”,劲多种多样,就象有频率似的,有长、短、断、续,刚、柔的区别,但主要分刚柔两类,刚劲属阳,柔劲属阴,所属经络也不同。往细里分,刚劲有很多种,柔劲也是多种。李派讲究“八刚十二柔”主要二十种劲法,八种刚劲为:“反弓”、“箭督”、“风猛”、“炮燃”、“雷震”、“电闪”、“山峙”、“刚硬”;十二种柔劲为:“轮转”、“球滚”、“胶粘”、“磁吸”、“木漂”、“水流”、“金柔”、“绵软”、“针尖柔”、“箩底丝缠”、“箩中蹦豆”。举例谈一下劲力的不同:比如刚劲中的“反弓”,其实就是抖劲的比喻,如同弓弦突然断开,弓臂反弹所发出的那种抖劲。所谓“箭督”劲,就象是箭之中的,正中靶心时一瞬间的那种穿透劲。“风猛”劲,是一种长劲,其劲长而猛也,犹如一股大风。雷震劲,就是一种震动劲,“电闪”劲,就是一种迅速、猛烈而短促的劲力特点是快。
  柔劲中的针尖柔是一种非常奇妙的劲力,练成之后,手指尖轻轻一触对手的身体,其劲力犹如涓涓细流,传入对手体内,对手会感觉顿时麻遍全身,失去反抗能力。球滚劲是一种圆活劲,磁吸劲如同磁石见铁的那种吸引劲,这里就不一一解释各种柔劲了。
  总之,李派太极拳劲法很多,并不局限于“八刚十二柔”这二十种劲力,但是主要强调练成这二十种劲力。当你练成了这二十种劲力时,你的太极拳功夫已经完全可以应付实战的一般需要了。
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
Copyright (C) TIANJ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拇指 扣六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