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凌空绞剪脚武术怎么练闪腰,是刮痧吗

闪腰与刮痧
&&&&&&&&&&&&&&&&&&&&&&&&&&&&&&
一天,我横过马路正走在路中间,突然感觉腰闪了一下,整个人就动弹不得了,真是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即使就是当时汽车正面撞过来,我都无能躲闪。怎么办?我强制让自己镇静下来,急忙中伸开双手,向前后两个方向示意,做出了行动不便的无奈的动作,然后用脚跟一点一点的向路边移动。两头的汽车司机看到我的状况,知道情况不妙,估计这弱女子可能出问题了,都主动把车停了下来,等我移靠到路边,车才启动。呀!好险!这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一幕,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害怕。打那时起,我就被腰病缠上了身,从此告别了席梦思,只有睡硬板子的命,什么舒服的软床、软椅都享受不了,经常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又无缘无故闪了腰。平日里我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谁也看不出也不相信我身体有什么毛病。
随着时光的推移,近些年,闪腰就开始与我亲近,几乎每年都要来那么一次,稍不注意说不定哪天就“闪”了,真是防不胜防。腰一闪就痛得不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一般都要折腾十天半月才能好。闪腰这种疾病最主要是行动不便,弯不得腰,生活不能自理,要有人伺侯,严重的影响了人的情绪和正常的生活,给我造成了无法言喻的痛苦。患病期间只能卧床休息,没有什么药吃,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可以医治,通常我就是反复做热敷来缓解疼痛。万一工作需要外出腰痛咋办?也就只能到医院做封闭,缓和三两天,几天后又恢复到原状,这都是没办法的办法。
可能有人与我同命相连,也有腰痛或闪腰的毛病。过去,总以为闪腰是上了年纪的人易犯的病,或者容易闪腰的人是那些经常负重、不停走动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持续保持一种姿势,或整天伏案坐班一族,腰肌长时间集中负荷,在这种状态下,处在疲劳状态的肌肉力不可支,就容易造成被拉伤,甚至扭伤关节。实际上闪腰与年龄没关系,其实闪腰并不需要剧烈的运动,医学上称“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闪腰就是腰椎滑脱,是腰椎不稳定的一种表现,大多数患者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的,其腰痛大多常发生在一侧,也有双侧发病的,当急性腰扭伤时,韧带因强烈收缩而损伤,椎间盘就会在损伤的部位突出,最常见的是向后外侧突出,会压迫脊神经,引起疼痛症状。
腰椎滑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腰椎不稳,通常有三种情况:1、先天因素,椎体在发育过程中造成不稳,这种滑脱是很严重的,有时甚至达到3-4度滑脱。2、在小的时候由于一种异常的活动造成的腰椎的疲劳骨折,这种疲劳骨折当时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但是断裂后的结构变化是存在的。3、由于椎间盘的变化,含水量减小,稳定性下降,这种就属于老龄的人。
&&&&&&&&&&&&&&&&&&&&
前不久与朋友吃饭,听说有人用刮痧医治好了闪腰,治愈了的朋友在30岁时比我的腰椎滑脱还要严重,非常的痛苦,生活不能自理,几乎到了想自杀的程度。几年前,是刮痧医治好了她的病,多年再也没有发作过。因为她自己亲身尝试体验到了刮痧的好处,从此就走上了刮痧这个行道。她说,自己本身就是个最直接的受益者,她要用掌握的刮痧技术去医治那些跟她一样备受闪腰造成痛苦的人。
刮痧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医疗方法、历史悠久源远。刮痧医治之外科病症的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等病症。刮痧能治的病有很多,通过刮痧能达到医疗、保健、美容、减肥等功效。刮沙治疗舒通经络后,感觉效果很好。
&&&&&&&&&&&&&&&&&&&&&&&&&&&&&&
第一次刮痧我有点不太习惯,主要是怕疼,刮痧后皮肤表面出现了一道道紫、黑斑,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中医称这为“出痧”,是刮痧后出现的正常反应,不需作特殊处理,几天后就能够自行消失。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这种血凝块不久即能溃散消失。“出痧”的皮肤看上去伤痕累累的,是有点儿恐怖,不过不必担心,因为这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瘀血”会在3-5天内逐渐消退,迟一些也不会超过一周就会恢复正常,不仅不会损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刮痧的同时有的还需要拔罐,那样毒素就已经到了体表,睡一觉,第二天人就感到十分的舒服。我因为想赶在回老家去之前做完一个疗程,4天后就去做了第二次刮痧,这次3天黑斑就基本消退,而且我有明显的感觉好多了。
医学上称:刮痧拔罐医治一半,重要的是还要注意及时把营养和补钙同时跟上,我服用的钙片是含镁的。希望几个疗程下来,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愿刮痧医治后,闪腰将远离我而去。&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以上是我的一点经历和体会,与朋友们共同交流探讨。&
&&&&&&&&&&&
&&&&&&&&&&&&&&&&&&&&&&
&&&从视频里点击电影《刮痧》,你会了解到很多的刮痧知识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穴位 | 上仙点穴,治疗闪腰、慢性腰痛!
定位方法:
上仙点位于腰骶部下端,第5腰椎正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宜采用俯卧姿势。
主治病症:
上仙点的主治病症为:指压上仙点穴,对于治疗闪腰、慢性腰痛非常显效。
治疗闪腰、慢性腰痛
闪腰者越来越多,而且不仅限于中、老年人,连年轻人也很多,这是由于交通工具发达,人类运动不足所致。如果剧烈动作后突然痛得无法动弹,这就是闪腰。
闪腰是支撑人体33个背骨的骨头与骨头之间的椎间盘产生故障。椎间盘是与骨相连的软骨板中有弹性的骨髓。如果外力冲击椎间板时,脊椎或神经会受到压迫,疼痛得无法忍耐。
闪腰只不过是个小症状,如果疏忽的话,会使疼痛更甚,有时连身体也无法动弹。这种症状的起因无法事先预防,以平常身体少动者率高。
尤其是整天坐车或坐在书桌前工作的人,必须更加注意。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或做体操的习惯。如果真正抽不出空来运动者,不妨曲曲背、弯弯腰来稍微运动,这总比没运动要好。
疼痛莫过于闪腰,如果早上起床时就感到疼痛或腰部不舒畅,这就是慢性腰痛。腰骨对人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将腰椎的病置之不理,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有时会导致性无能。
腰字是由“月”和“要”构成。“月”即是“肉”,所以“腰”字即是肉体重要之处。腰椎对人体有莫大影响,因此,闪腰或是腰痛这种腰部疾病的痛苦,旁观者无法了解,只有当事者知道。
治疗闪腰、慢性腰痛的穴位与指压法
“上仙点”位于第5腰椎正下方凹处,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20次,就能使疼痛减轻。
另一种方法是将双膝站直后弯曲,加压折邹顶点也有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38dbdf3b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38dbdf3b7_r.jpg&&&/figure&&p&昨天,纽约大学的科学家领衔的团队近日发现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他们发现,曾被认为遍布全身的密集结缔组织实际上是充满流体的间质(interstitium)网络,并发挥着“减震器”的作用。他们把这个结构比喻成”流动液体高速公路”。研究团队认为,很惊奇这个器官到现在才被发现。但是这一发现,可能会对液体交换和癌症扩散的研究提供极大的帮助!&/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2974bfbceb688522bcdbfff2ca1bf7f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94&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4&&&/figure&&p&&b&下面就给大家解读一下这篇研究:&br&&/b&&/p&&p&&b&首先,新发现可以被定义为器官么?&/b&&/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98b11dee59c12518c2dd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98b11dee59c12518c2ddc_r.jpg&&&/figure&&p&&b&这篇标题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新器官”三个字。&/b&我们熟悉的,心、肝、脾、肺、肾、大脑,诸如此类。而这个小小的“间质液体交换网络”,甚至肉眼看不见,伸手摸不着,也可以算是器官么?&/p&&p&器官是什么?他的定义是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就可以被称为器官了。&/p&&p&那么,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不是心脏,也不是脑子,而是“皮肤”。皮肤总重量占体重的5%~15%,总面积为1.5~2平方米。而且皮肤还有许多构成,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并含有附属器官(汗腺、皮脂腺、指甲、趾甲)以及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等,完完全全是一个最大的器官了。&/p&&p&然而,2017年利默里克大学的研究者宣布,他们在人体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器官,这也是人体发现的第79个器官了。这个器官是“肠系膜”,也就是肠道表面的一层膜而已,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特定功能。&/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f3815ede035209dfa294e9fbaf56ba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27&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f3815ede035209dfa294e9fbaf56bab_r.jpg&&&/figure&&p&其实构成器官的准入门槛不高,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就可以了。&/p&&p&&b&但其实在文章的题目中作者并没有有“器官”两个字,而是用了“结构”。&/b&这样的组织液交换网络,是否可以向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一样,发挥重要的作用,被定义成一个真正有意义的“器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r&&/p&&p&&br&&/p&&p&&b&为什么此前没有被发现?&/b&&/p&&p&研究论文中提到,间质由牢固的(胶原蛋白)和有弹性的(弹性蛋白)结缔组织蛋白构成,间质液分布其中。由于解剖学需要把组织切下来,固定之后,切成薄片,再用显微镜观测。 首先是离体组织,再加上被固定和切片,内部液体被排出,间质壁塌陷,无法观测到液体交换的过程和结构。&/p&&p&&br&&/p&&p&&b&为什么现在发现了?&/b&&/p&&p&因为显微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全新的基于探针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活体上观察,不仅不用破坏组织,其中的液体流动也清晰可见。&/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cbd3ab347ca953c0667abf4a80aaa9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3& data-rawheight=&2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cbd3ab347ca953c0667abf4a80aaa96_r.jpg&&&/figure&&p&&b&他的意义又在哪里?&/b&&/p&&p&研究团队表面,这个发现可以解释癌症的传播!比如癌症的转移除了直接侵袭、血液和淋巴液转移之外,是不是还通过这个网络进行转移呢?是不是我们从来没有注意的重要传播途径呢?这个间质液体的采样是不是可以和抽血一样,诊断许多疾病呢?&/p&&p&然而有些人说,这就是中医的“经络”。也解释了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中医经络学说的研究者是不是也可以对此有一些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呢?&/p&&p&&br&&/p&&p&&b&还有哪些疑虑呢?&/b&&/p&&p&熟悉科学界的人知道,这篇文章的发表杂志《Scientific Report》杂志是学界非常有争议的杂志。这本杂志不涉及某个专业领域,而是面对所有的科学发现。然而杂志的审稿人就五花八门,未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这样大的包容性,让这本杂志和《Plos One》一样,只要研究满足基本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就可以接收。简单来说,就是先把文章发出来看看大家的反应。文章的结果被业内的接受度,远不及一些大牌的专科杂志,更比不上《Science》和《Nature》这些顶尖的综合杂志。&/p&&p&对于一个科学发现的证实,从人体的偶然发现开始,下一步可以通过动物体来进行验证,再从病例和生理学的角度验证他的结构和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p&但是,要知道刚发明显微镜的时候,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也是一步步被阐述,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有信心相信生命医学的发展将不经意间会给我们人类巨大的惊喜。&/p&&p&&br&&/p&&p&&b&更多深入医学问题,欢迎关注【医学江湖】!&/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fcd626d8fca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54& data-rawheight=&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fcd626d8fca6_r.jpg&&&/figure&&p&&b&也欢迎加入我们的医学社群,和医学大V成为好友,入群链接:&/b&&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chool.17vsell.com/TollChatRoom/Detail.aspx%3FtollId%3D1590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医学芝士健康问答VIP1&/a&&/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b80ebd814efb786cb3d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98&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80ebd814efb786cb3d6_r.jpg&&&/figure&&p&&/p&
昨天,纽约大学的科学家领衔的团队近日发现了一个新的人体“器官”,他们发现,曾被认为遍布全身的密集结缔组织实际上是充满流体的间质(interstitium)网络,并发挥着“减震器”的作用。他们把这个结构比喻成”流动液体高速公路”。研究团队认为,很惊奇这个…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ea6cffc3e7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ea6cffc3e73_r.jpg&&&/figure&&p&前十字韧带撕裂一直是后卫们的天敌,很多NBA名将都因为前十字韧带折磨得状态下滑,来到提前退役的边缘。当年公牛队绝对核心、年轻的MVP罗斯,因为前十字韧带撕裂而导致公牛队在季后赛首轮出局,之后状态迅速下滑,在公牛队地位岌岌可危,辗转于纽约和克利夫兰, 感慨罗斯受伤病折磨的同时,更多的是为这位巨星之后的状态而担心。&/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7e7ddca8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7e7ddca8d_r.jpg&&&/figure&&p&大家或许对十字韧带撕裂除了名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认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b&十字韧带&/b&是什么吧?&/p&&p&膝关节的稳定性依赖四条韧带来维持即两条内外侧韧带和两条十字韧带。内外侧韧带分别在膝关节的内外侧;十字韧带在膝关节的内部,分别称为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8bf95d9cefb091b630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320& data-rawheight=&1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8bf95d9cefb091b6304_r.jpg&&&figcaption&在膝关节的深处,有两条韧带交叉连接着上下两根骨头,它们就是「十字韧带」&/figcaption&&/figure&&p&&b&前十字韧带(ACL)撕裂是怎么回事儿?&/b&&/p&&p&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是膝关节最重要的韧带之一,它主要的功能是让膝关节在运动中保持稳定。&/p&&p&韧带,是把两根骨头连接起来的结构。&/p&&p&前十字韧带一端连接着小腿胫骨的前侧,另一端连着大腿股骨的后侧,韧带收紧时,就可以防止小腿过度向前平移造成膝关节不稳。&/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4c6b4e475bd430dd93ab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475& data-rawheight=&1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7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4c6b4e475bd430dd93ab7_r.jpg&&&figcaption&膝关节侧面图:前交叉韧带从股骨的后侧穿行到胫骨的前侧,防止小腿的胫骨在运动中过度往前滑动&/figcaption&&/figure&&p&这个功能在剧烈运动中是必需的防护机制,而在日常生活中,前十字韧带的作用有限。因此,剧烈运动更容易引起前十字韧带损伤,尤其当膝关节扭转过度或落地姿势不当,前十字韧带受力都是最大的。&/p&&p&&b&运动受伤后怎么知道前十字韧带有没有撕裂?&/b&&/p&&p&运动不当发力造成韧带或肌腱在断裂时,常常会发出“嘭”地一声,之后膝关节会持续肿胀数周。肿胀来自于营养前交叉韧带的小动脉,当韧带撕裂时,小动脉也随之破裂,韧带撕裂出的血渗入膝关节就会引起疼痛和肿胀。&/p&&p&刚受伤时,伤者可能还会对受伤的一侧进行负重活动,因为韧带撕裂,关节不稳,过度的活动又会进一步加重膝关节的损伤。&/p&&p&医生对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检查主要关注的是膝关节是否变得松动。&/p&&p&虽然X线没办法看到前交叉韧带,但受伤后常常第一时间会先让伤者拍一个X线来排除是否有骨折,骨折和韧带撕裂所反映的症状大多相似。&/p&&p&对于韧带这类软组织,核磁共振(MRI)是更理想的辅助检查,半月板损伤也需要依靠MRI来明确诊断。&/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c73df8e005ed9f3a8a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92& data-rawheight=&3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9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c73df8e005ed9f3a8ac_r.jpg&&&figcaption&从膝关节核磁共振(MRI)上,可以清晰的发现前交叉韧带撕裂&/figcaption&&/figure&&p&&b&前交叉韧带撕裂了应该怎么办?&/b&&/p&&p&无论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一旦发现前交叉韧带撕裂了都需要积极治疗。&/p&&p&和其他韧带不同,前交叉韧带一旦断了,是不会自己修复的。&/p&&p&&b&身体大部分韧带(比如脊柱7种韧带)损伤后会通过形成“瘢痕组织”来重建稳定,虽然代偿的韧带在形态上会肥厚,但也是自我修复的功劳。而膝关节腔里,承重和活动所引起的关节液流动,阻碍了膝关节最深处撕裂的韧带断端持续对接,所以很难有效的自我修复。&/b&&/p&&p&一般年事已高的老人,对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要求并不高,他们往往会选择保守治疗。&/p&&p&而运动频繁的年轻人和运动员,他们往往会尽早进行修复手术,并坚持通过艰苦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膝关节功能。&/p&&p&因为考虑到低强度日常活动对前交叉韧带的使用度并不是很高,而前交叉韧带撕裂引起的膝关节失稳可以通过加强膝关节周围的肌群来重新获得稳定。所以,前交叉韧带撕裂后并不是必须要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否手术也是综合考虑未来的生活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决定。&/p&&p&&b&非手术治疗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保守治疗中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恢复。&/b&&/p&&p&韧带撕裂的数周后,膝关节会消肿,疼痛也会减轻,这时候就要开始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了。目的就是教会自己的身体如何在没有前交叉韧带的情况下进行日常活动,通过不断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就可以达到康复目的。&/p&&p&&b&对于运动比较频繁的年轻人和运动员而言,不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确是存在风险的。&/b&&/p&&p&有些运动员因为前交叉韧带撕裂没有进行手术,通过康复复出赛场,会突然发现状态大不如前,这是因为膝关节稳定性减弱了,这个失稳在快速运动中尤其明显。除此之外,膝关节失稳后,关节软骨和半月板在活动中更容易被磨损,造成更严重的膝关节退变性病变。&/p&&p&&b&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到底怎么做的?&/b&&/p&&p&许多爱好运动的年轻人不慎前交叉韧带撕裂后常常会被建议通过手术来尽可能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状态。&/p&&p&但是手术本身的难度也是相当大的,除了这段韧带位置处在膝关节正中间以外,撕裂后的韧带还不能简单的缝合到一起。正如前文所述,前交叉韧带一旦断了就不能自我修复了,医生手术时也不是在“修补”,而是在“重建”,用其他的材料(植入物)作为新的前交叉韧带来替代断裂的韧带。在临床上,自体移植常常有两种(肌腱移植和韧带移植),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都很明显:&/p&&p&最常用到的是从自己身体其他部位移植而来的韧带。手术时常常就近取大腿肌腱。这个方法最大的问题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同时,又造成了大腿肌腱新的损伤,还有很小的可能会引起大腿肌群萎缩。&/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bac79c76b0d64e23daa7a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049& data-rawheight=&15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4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bac79c76b0d64e23daa7ae_r.jpg&&&figcaption&方案一:通过自体膕绳肌移植来重建前交叉韧带&/figcaption&&/figure&&p&另外一个来源是韧带移植,就近选了膝盖正前方的膑韧带,从这段韧带中间取一小条,同时也需要同时取下韧带两端连接着的骨骼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骨折愈合一样,新骨会慢慢长到缺损处,而不会影响到膑韧带的功能。这个方法的优势很明显,直接韧带移植可以保证新的前交叉韧带足够强壮耐撕,同时还不用伤及大腿肌肉,保证运动功能,运动员常用这个方法来重建。唯一的缺点就是,韧带移植时不得不破坏一些骨头,由此所带来的膝盖前区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a7aa387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505& data-rawheight=&13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a7aa387c_r.jpg&&&figcaption&方案二:切一小段膑韧带作为新的ACL&/figcaption&&/figure&&p&&br&&/p&&p&&b&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多久可以恢复运动?会不会再次受伤?&/b&&/p&&p&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目的就是让伤者恢复正常活动,并且减少膝关节再次损伤的风险。&/p&&p&至于能不能回归到受伤前的竞技水平,这不取决于人,而取决于运动类型和运动方式。有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能成功付出的比例大约在60%-80%:足球60%,橄榄球70%,篮球78%,网球80%,慢跑85%,滑雪91%,骑自行车100%。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膝关节活动要求越高,冲击越大的运动,付出难度也相应更大。&/p&&p&因此,是否可以恢复运动,不是由损伤决定,而是由运动决定。&/p&&p&但即使是复出赛场,就拿罗斯来说吧,他也很难回到MVP赛季时百分百的极具爆发力的突破了,虽然伤前那种不带减速的变向突破对膝盖冲击非常大。&/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ae9e0aed11e8cd4c864d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312&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2ae9e0aed11e8cd4c864d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ae9e0aed11e8cd4c864dd_r.jpg&&&/figure&&p&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并不能一劳永逸,术后的康复训练才是关键。传统的康复治疗可以让伤者在术后32周(8个月)回到赛场,强化的康复治疗可以把时间缩短到19周(5个月)。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康复治疗师会不断对伤者进行康复评定,综合评估肌力、膝关节稳定性以及步态,然后在实时个体化地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这些有意义很重要的术后康复国内还不够成熟。&/p&&p&&b&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到底要不要用护膝?&/b&&/p&&p&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一般建议康复阶段尽量少用护膝,避免康复阶段过于依赖护膝的支撑,而使肌肉得不到充分的加强。而在完成康复治疗回归赛场的前期,可以适当地佩戴护膝来做好保护。&/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f96f5c494c667c266ff7c99f0166f2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6&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f96f5c494c667c266ff7c99f0166f2b_r.jpg&&&/figure&&p&伤病是每一位运动员共同的大敌,平时运动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护,受伤时及时排查及时治疗,手术后积极康复,复出后注意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运动生涯尽可能更长久一些。&/p&&p&祝福罗斯,也希望热爱运动的我们的骨关节可以更健康。&/p&&hr&&p&以下是日知乎Live讲座的文字整理版:&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重新认识「膝骨关节炎」——手绘插图多到爆炸的一期Live文字整理稿&/a&,大部分做了精简整理,去掉了很多口头用语,尽量言简意赅,具体细节可以重新返回Live平台 &a href=&https://www.zhihu.com/lives/641792& class=&internal&&知乎Live-重新认识膝骨关节炎&/a&,找到相应的PPT页图片,听一下附近的几条语音。&/p&&p&希望对大家有帮助。&/p&&hr&&p&我是孙悦礼,上海中医药大学骨科医学博士,目前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研究所工作,参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诸多临床工作和科研项目。&/p&&p&我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参与 NASA (美国航天航空局)资助的肌骨研究。从事医疗工作八年,攻博期间转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文章。研究方向涉及用力学刺激促进骨折愈合、治疗骨质疏松,以及脊柱退变性疾病新药开发等。业余时间爱好画画,并结合这一特长投身科普数年,属于那种「可以把疾病搞明白,还能把道理给人讲清楚」的人。&/p&&p&上个月在知乎上出版了一本书《&a href=&https://www.zhihu.com/publications/hour/& class=&internal&&照顾好脖子:骨科医生的手绘趣笔记&/a&》,会继续写下去,欢迎大家去阅读,并告诉我读完之后的感受,我会坚持把自己的知识,用我的方式继续传播出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ddec9b6fec04d3be1bccf74fa7c74b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64&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ddec9b6fec04d3be1bccf74fa7c74be_r.jpg&&&/figure&&p&&/p&
前十字韧带撕裂一直是后卫们的天敌,很多NBA名将都因为前十字韧带折磨得状态下滑,来到提前退役的边缘。当年公牛队绝对核心、年轻的MVP罗斯,因为前十字韧带撕裂而导致公牛队在季后赛首轮出局,之后状态迅速下滑,在公牛队地位岌岌可危,辗转于纽约和克利夫…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fab350c31d289efacfc96d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fab350c31d289efacfc96d_r.jpg&&&/figure&&blockquote&这是一个蝴蝶效应,因为ufc易主,导致ufc大举向娱乐化发展,又恰好赶上前无古人的超级巨星嘴炮当道,打乱了ufc的晋级机制,比赛规律一团混乱。作为一个对晋级机制有点强迫症的人,突然对追了这么多年的ufc失去了大半兴趣,然后一下子被踢拳勾回了热情,恰好新k1大举扩张,goh又全方位和新k1合作,比赛空前的好看。就致使我直接转变成了个日踢铁粉,进入了强烈哈日状态。&br&比起任何一块土壤,日本搏击的发展都是本教科书,今天先不说产业,先说技术。本文大致思路来自于上周和拳馆里的一个小伙伴的淡逼,前两天在那个“如何评价伊泽波人”的问题里提了个头,今儿就干脆给一气儿说下来。&/blockquote&&p&&br&&/p&&p&传统武技的来源基本可以算三个路子。&/p&&p&&b&古代士兵甲胄在身,打击难起效的情况下用针对甲胄覆盖不周的身体弱点的打击辅于摔拿;&/b&&/p&&p&&b&兵械技术在没有器械的情况下的徒手演练辅助记忆动作;&/b&&/p&&p&&b&民间打架技术;&/b&&/p&&p&这三种在中国大抵都慢慢混为一炉了,但在日本倒都泾渭分明。三者来说,在中国最热的是类二,我比较熟悉的里头,八极拳、形意拳都基本来自类二,八卦掌应该算是个二三糅合。而从日本武术里,当大哥的是一类。&/p&&p&历史了解的不太清楚,貌似日本由于一直有巨大基数的武士阶层的存在,练兵器的一直就在练兵器了,所以类二没怎么发展起来,徒手技术就一直是类一,各门柔术的天下。再到嘉纳治五郎推行柔道,这不光是武术界的事儿,他这可以直接算是日本现代体育的开端,一举奠定了格斗技在日本体育界中的明确地位。 再到后来空手道进日本,奠定了日本徒手格斗界的刚 柔两大流派,在多年后由于其更复杂的技术流派,热度甚至一度超过亲儿子柔道。&/p&&hr&&p&花开两朵,各表一枝。&/p&&h2&&b&日本&/b&&/h2&&p&我之前提到过,异种格斗情怀是根植在日本搏击粉骨子里的情怀,即便进入到大MMA时代,日本还是爱炒拳种对抗的梗。不管是踢拳还是mma,起初都来自于制造拳种的碰撞。踢拳最初的推广策略是泰日对抗,mma的起点甭管算是猪木还是vale tudo,都是以不同风格的对抗为噱头。&/p&&p&&b&比起美国的“决出最强的人”理念,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风格取向,却直接不同方向的刺激了技术发展。&/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392cfc85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一个空手道选手去打踢拳比赛,空手道就是他的招牌,他就得去刻意呈现空手道的技术风格。在此之上,他就需要明确认知自己的缺陷在哪,只有他愿意去面对这个缺陷,才能补上漏洞一搏成名。&/p&&p&该打成什么样子才算是空手道?该打成什么样子才算中国武术?我么已经见惯了踢拳、mma擂台上空手道的样子,所以脑袋里会有一个形象。可到现在为止几乎还没有一个在擂台上好好贯彻中国传统武术的,那么刨除踢拳和MMA的干扰,传武就该怎么打呢?我脑袋就乱了。&/p&&p&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空手道老早就划了个自己玩的道,最火的俩,寸止和全接触。&/p&&p&寸止比赛,全程追求一下完美一击,为了达成这个,就得避免过多纠缠,所以寸止选手练就了及其精湛的距离感、快得可怕的突进能力、及其精准的打击。能打寸止,打出来了,“空手道”就上身了。风格就已经有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5acf2c2fa144be7dade35cbf5b769f4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5acf2c2fa144be7dade35cbf5b769f4_r.jpg&&&/figure&&p&这会儿,这个浓重空手道风格的选手想去打踢拳,他就得去认知自己技术的不足。缺陷也很明显,中距离拼打能力不行,持续输出能力也不行然后就考虑补足,补拳腿组合、中距离对攻?那干嘛不乖乖一开始就按踢拳规则按部就班去培养技术?为了要这个面子,他就开始考虑用技术优势去弥补缺陷。通过脚步高速移动,回避中距离,远距离放着风筝打,捕捉到“一击”的点,就直接冲起来顶着打,冲过中距离。通过自己的距离感优势,让远距离和近距离成为主场。一个强悍的传统空手道风格选手出现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7fa2fbf35db697f9a0b85ca6fb827df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67&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7fa2fbf35db697f9a0b85ca6fb827df_r.jpg&&&/figure&&p&打踢拳肯定就老老实实练踢拳最有效率,但越简单的东西反而门槛越高,相对于空手道,踢拳更直接的进入了密集对抗,这真不是谁都能玩儿的,面对头部来拳后仰、背身儿、扭头,这就直接没得打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还就是个几乎无可逾越的天堑。 但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在极真的先期回避下跳过打头这个坎,先培养了良好的对抗意识和更牛逼的制胜腿法,这时的他再去补头部意识可能就比之前要容易的多了。我相信这样拯救了好多从一开始就去练踢拳可能就直接被淘汰掉的苗子,也造就了这样多姿多彩的特色选手,让各种小众技巧走向大众,造就了这份技术大繁荣。&/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69b1f2adc4eee7b6712e66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69b1f2adc4eee7b6712e66_r.jpg&&&/figure&&h2&&b&中国武术&/b&&/h2&&p&&b&与其说一门拳种是个庞杂的技术库,它更是一代代先人技术风格的总结&/b&,就像猴拳不能真的是去学猴,叫猴拳肯定是来自一个带猴相,以窜蹦跳跃、灵活性见长的先祖。这套经验肯定不是能涵盖一切情景的,这其中就注定会有苗人凤耸肩这种情况。一门拳种,你就得知长知短,扬长避短。&/p&&p&拿我练的比较熟的传统拳种说,八极、形意都是脱枪而来的拳法,说白了就是军伍里耍大枪的,回了家家里没枪了,编排的一套记忆动作,这其中就有大量甚至说不是拳法风格的东西。&/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ff5dd44da2ef69ca2d92eb7b55ec6ce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02& data-rawheight=&21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2&&&/figure&&p&形意、八极的许多动作,你拿来打头就不舒服,大量的基础单操的攻击高度时常就是当胸。再就是形意、八极的单一距离连击时常不足,这都是来自大枪的风格。拿枪扎脑袋太难了,也难直接致命,最利落肯定是奔躯干扎。大枪扎人是真的基本就是一下,而战场上人挤人,也没有站在原地持续输出的空间。在之前的聊天里,我把这个风格给叫“躯干一本”,这就是技术取向,也是技术劣根。&/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7a3daa2870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7a3daa2870_r.jpg&&&/figure&&p&再比如咏春拳,他打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搏击术存在的,这就是个防身术,这不是个积极拼打的风格,当你特害怕的被按在墙角,怯生生的时候,就是完美展现咏春技术的主场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45cbec5da7ed17e8ba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45cbec5da7ed17e8ba1_r.jpg&&&/figure&&p&扬长避短,躯干一本就躯干一本,被堵墙角就被堵墙角,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去展现自己的技术。虽然规则决定技术方向,练拳不能按规则,而是要去找自己的优势。先在自己的道儿里找到自己的优势,再针对规则去思考如何展现自己。&/p&&p&在格斗技这个事儿上,中国人非常急功近利。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散打运动员打踢拳厉害,不是因为散打技术到踢拳规则下的适应性,而是这个人功力太深,阉割了一大部分,单凭拳腿还能去拼。(笑)&/p&&p&空手道造出了踢拳,中国武术造出了散打。但就像日本那些从开始就接受专项踢拳训练的运动员已经没法代表空手道,一开始就练散打的运动员也越发没法回过头去代表传统武术。&b&传统武术练习者,更该走的是一条相对散打的“回头路”。&/b&&/p&&p&&b&抱残守缺,才能长成自己,然后超出自己。&/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80f401c48e84bf0a6a2d8da18f3ec13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80f401c48e84bf0a6a2d8da18f3ec13a_r.jpg&&&/figure&&hr&&p&……………………………………………………&/p&&p&&b&&i&不要脸的广告时间,一块掺和着的新馆,极真空手+柔道+力量体能,北京第一家传统日系技术综合格斗馆。这算是,,一个给我大量思考的地方,坐标崇文门,完全体即将面世,欢迎来玩儿。&/i&&/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2f8f75ea17f7fa8c0f2e3c2b7a7ca3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2f8f75ea17f7fa8c0f2e3c2b7a7ca3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e2cfd587c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e2cfd587c_r.jpg&&&/figure&&p&&/p&
这是一个蝴蝶效应,因为ufc易主,导致ufc大举向娱乐化发展,又恰好赶上前无古人的超级巨星嘴炮当道,打乱了ufc的晋级机制,比赛规律一团混乱。作为一个对晋级机制有点强迫症的人,突然对追了这么多年的ufc失去了大半兴趣,然后一下子被踢拳勾回了热情,恰好…
运动量不是太多是太少
老练家一句话
酸增麻减 刺痛不练&br&体校教练一般在这个圈子里认可度不高,大多身体有隐疾,而且很多是硬练,道理讲不明白,请注意讲和说不是一个概念,讲道理的人,会告诉你两件事:1、按道理来怎么就成功了。2、不按道理来怎么就失败了,尤其是武术,伴随着各种细微动作差别所能导致的完全不同的结果。说道理的,只能告诉你,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区别在于,理解道理的过程伴随着不停的失败和获得帮助,培养一个能讲明白道理的人,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远远大于直接要求你只能做对的动作。&br&这个过程的区别,前者心理越来越包容,动作越来越自如;后者动作越来越正确,心理越来越焦虑。&br&想要培养兴趣,你作为家长,能否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这个习字什么意思?
6岁可以练 运动量不是太多是太少 老练家一句话 酸增麻减 刺痛不练 体校教练一般在这个圈子里认可度不高,大多身体有隐疾,而且很多是硬练,道理讲不明白,请注意讲和说不是一个概念,讲道理的人,会告诉你两件事:1、按道理来怎么就成功了。2、不按道理来怎…
谢尧&br&&br&本来不想答这种题,可是很高兴看到一个讲道理的答案。一个有文化常识,想理智的有见解的说明一个问题而不是骂街就应做到以下几点:&br&第一,言必有依,论必有据,如无史料可查,逻辑推演不足则不说 。&br&第二,罗列论据,罗列观点,充分依靠逻辑,依靠事实标准 。&br&第三,在确保一致性的前提下,独抒己见。&br&以前知乎是这样的,现在不是了。&br&&br&先破题。&br&“古武术”从古代战场到近代江湖再到现代擂台,使用场景变了,一些铁律也就变了。&br&&br&&br&————————&br&接下来再说正文。&br&武艺起源于战争,石器时代的战争组织化程度低,规模也小,大家抡着石头棒子就开干了,这时武艺的追求是个人能力的强大。&br&战争组织化和规模化提高的第一个阶段是职业军队的设立,第二个阶段是方阵在战争中的应用,我们从文献大概是可以推测中国古代方阵的使用轨迹的。&br&&br&传说最早的阵法是黄帝所传握奇阵,四正四奇,但文献追溯发现其出处是唐朝名将李靖所考(对,就是哪吒他爹)。而阵描出处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基本是宋人杜撰,盗用李靖之名,所以难以为据。&br&&br&基本上普遍的认识是金属武器广泛列装了以后,才形成了战阵。因此同样是传说中姜子牙所创三才五行大阵同样有可能是后人附会所做。现今追溯较多的姜子牙阵是明朝大将何良辰所著《阵纪》一书。&br&&br&有实据可考的是《孙膑兵法》,上世纪由山东出土竹简。&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0a89685b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8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a89685b_r.jpg&&&/figure&《孙膑.十阵》中所写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br&方阵是最常见的阵形,适合势均力敌的对垒。&br&圆阵多用来防守适合弱势一方。&br&疏阵是疏散队形。&br&数阵是密集队形。&br&锥形阵是个正三角,用于进攻。&br&雁形镇v字型后撤诱敌深入。&br&钩阵弯曲保护后方防止包抄。&br&玄襄阵虚张声势,迷惑敌人。&br&水火二阵顾名思义。&br&其中讲“方阵之法,必薄中厚方(旁),居阵在后。中之薄也,将以{口犬}也”&br&&br&而相传诸葛亮之八阵,是得自黄帝大将风后所传体现了黄帝握奇阵四正四奇,和姜子牙的三才五行,也融合了孙膑所传的阵法理念。并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体量也随之增大,我手残而且赶时间,所以基本大概是这样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bdee48fd20aeae1e7bd67e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22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bdee48fd20aeae1e7bd67ee_r.jpg&&&/figure&&br&&br&在这样战阵里,最直接的一件事就是站稳了,一个战阵拼杀冲打过去,可能有两个足球场那么长,由百十人组成就像这样的小方阵在组合成大方阵↓&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5c2af506acd4e892f3d60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5c2af506acd4e892f3d60_r.jpg&&&/figure&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踩踏的发生,毕竟后面有监军不能退,前面又有敌人,象棋中对卒的设定就是这么的传神。&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31fba7d291da74e46c53ca_b.pn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22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31fba7d291da74e46c53ca_r.png&&&/figure&一切士兵的动作战术动作都需要围绕着不要产生踩踏展开,外厚中空的设置也是考虑如果有倒下的,那么中空就是留给他最后的机会也是留给后队的心理缓冲期。要不出去几个方阵还没打呢自己把自己踩死然后乱作一团了岂不是笑话。&br&在这样的情景下,方阵士兵不再需要冲锋,冲锋的任务交给骑兵了。那么下盘固定,定步发力的技术就逐渐被大家发展出来。&br&&br&我们用形意拳为例子,其直来直去的操练手法和劈钻崩的技术都是大枪最基本的技术。优点是发力启动迅速,设定了止力回力点,而且裹带螺旋。现在好多人笑话螺旋是傻逼,但没有螺旋枪是扎不进去的着甲的人的,弓箭子弹都是如此。&br&&br&现在容易有一个误区就是形意拳起源追到姬际可,就说里面的技术内涵是清朝才创建的。这固然遵循了考据原理却不符合逻辑。&br&姬际可精枪法,随着清政府对民间武器的收缴,为了适应自卫的需要,他不得不研究徒手自卫技术。以枪理来指导拳理,创编出心意六合拳。六合要则的出现,标志着对武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探求劲力的形成规律。&br&但如同牛顿总结了力学规律,可在此之前人们也在应用力学原理进行生活。&br&湖北有流传已久的岳家拳,在南方江浙一带也有不少岳家武术,看下拳谱和动作追根溯源会发现还是挺有意思的。&br&&br&另一个误区是军阵作战,武艺无用论。这个在知乎还挺有市场的,很多武术问题下的高赞答案都是这个观点,可见一斑。实际而言这既不合逻辑也不合考据,纯粹是脑子一热顺嘴一说的。&br&前文所说明代武学大作《阵纪》是嘉靖间蓟镇游击将军、浙江余姚何良臣所撰,我摘一段,由于是手机打的没法加粗加黑什么的↓&br&&br&“前之所以教练武艺,节制行列者,总为张胆作气之根本。兵无胆气,虽精勇,无所用也。故善练兵者,必练兵之胆气。夫人之胆有大小,其大小不可预知;气有勇怯,其勇怯不能凭识。人而胆小,虽勇弗用;胆不以气,虽大弗张。是以气为一身之用,死生荣辱系焉。能作其气而张其胆,则胆与气俱用之矣。然非绝技,不能卫张胆之身。所谓暴虎冯河者,徒恃其胆力也。&br&&br&设若两军初交,有人重被枪刃而先踬,一军之气挫矣。虽千百人有胆气者见之,亦必馁抑。假使千百人负胆气者,更精武艺而节制素行,自谓无所往矣。无所往则固,而胆气自十倍于常时。将必骋其艺,奉其制,凭其胆,奋其气以登凌,其一人之先踬者亦必忘其伤,振其怒,随千百人以决进。故善练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br&&br&军而无阵,犹人之无四维,虎之无山谷,不可以一日存也。阵而定整,出有节也,入有制也,予有权也,夺有衡也。负胆气者,不得独先而致蹶;精武艺者,不得恃技而乱冲。其进也,齐勇合一,如奔潮之入钱塘;其止也,如崇山深林,使敌敢望而不敢进;其变也,分如掣电,合如乌云,聚散率然,倏忽万状;其退也,前忽为后,后忽为前,虎正龙奇,旋坤转乾。故善练兵之武艺者,必练兵之阵法。是以阵法为武艺之纲纪,而武艺为胆气之元臣,而我之号令又为阵法之司率也。&br&戚继光曰:“操手足之号令易,而操心气之号令难;有形之操易,而不操之操难。”斯言最当。如武场演跳,进退分合,纵认真教习,不过谓之筌?虒。其无方之应变,实出武场教习之外。所谓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能必令其无难,方可称练锐之卒。故使士卒熟识我之阵法,而莫待其预测我之用变化也。 &br&&br&平时学艺器械须重,临阵器械宜轻,此为练手之力。学战必以重铠,使其负重利便,则临战身轻。古者练足囊沙,日渐加重,每跑里许,不令气喘,是得捷趋之法也。大凡人之气力,日用则强,日惰则脆。故不令其安闲自疲,抑不使其劳顿太过。水兵宜习陆战,陆军须惯水情。习惯既便,入舟则知水用,登陆不泥变分。况水陆之战,其机则同。他如车骑之用,数变正奇;马步之出,妙在首尾;三者迭更,翼前伏后。若使应变熟闲,器艺利便,视听一齐,就可取胜,原无异巧神术也。”&br&&br&军人的伤亡,出于将军的视角来说是一个个宏观的数字,但对于军人自己来说就是生死之差,而武艺恰恰是自己能把握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会说武艺没用?&br&&br&&br&——————————&br&&br&白云苍狗。&br&武艺在退出了以“齐勇”为宗旨的军事战场后就到了江湖。&br&在江湖上混更重于提高自身单打独斗的能力,但能力提升是缓慢的,江湖又是这么尔虞我诈,于是大家着重研究的是偷袭和反偷袭的江湖武术(对,就是陈鹤皋那种的),因此在当时,术比劲力重要。&br&什么是劲力,没见过的人不好理解,实际上用现代运动科学的话说就是发力次序和肌肉运动的统一。不知道大家装修过没有,要是装修过应该见过力工。干干瘦瘦的一个人,百十斤的东西一抗就走,充分利用骨骼肌和身体结构的脊柱承力,这就是劲力的体现,但这个劲是干活的劲不是打人的劲。打人的劲还要加入重心的转化,丹田命门的变化,和呼吸肌的解放等等等等。&br&在术垄断江湖的时候,内家拳来了,咱们堂堂正正比劲力技巧,不弄那斜的歪的,分久必和,大家也都从忍术的陷阱中解脱出来。八卦、太极、形意、通背、披挂、八极、戳脚、翻子、查拳、红拳的众多习练者把千百种技法提炼为若干种劲性,从而创造出多彩的中华武学体系。&br&另一方面,内外家拳借鉴于儒释道三家对于精神世界的探寻,对于身体功能的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br&&br&还是从形意拳说。&br&混元三体在于沉气血放大精神能力,有的门派还要求站桩时观想,之后则改变骨骼支持,解放无用肌肉。&br&而五行拳则是通过研究五行生克的原理,来掌握技击中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br&而十二形杂式捶安身炮则是格物,为了丰富技击可能,把更多可能的方式用形意拳表达出来,最终将对敌规律化于心中。&br&当然也少不了江湖之术偷袭反偷袭的补充。&br&&br&许多迷信用五行连环或者一招大劈拳打人的,记不记的拳谱里说,不钻不翻一寸为先。水平相近,人动起来能劈的到么?&br&&br&&br&————————&br&&br&沧海桑田。&br&到了现代民族国家法治社会的确立,使得武术再一次发展脱离江湖前往擂台。随着国门大开,国外高水平的搏击进入对中国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br&我们为了应对冲击分了三步走,一建立奥林匹克模式的武术套路竞技,二开发专业的武术竞技项目散打,三为跟上述两项不同的民间传承设立诸多协会和武术段位,保护民间武术的多样性。&br&题主说的花架子如果是说套路竞技。那他们确实不能打,因为花样滑冰和短道竞速滑冰是不同的。&br&但另一个问题是对于徒手搏斗来说,传武的技术确实落后了,在战场里站的稳稳的步子,在江湖里搭手见输赢的架子,很轻易的就被相同水平的搏击者勾出破绽。&br&而且世界大了,五行相克的技击内涵就被迫跟着扩大,但这时理论和技术支持没跟上,这也是传武问题之一。&br&&br&其实对于技击规律的掌握,是所有武术所追求的目标。《手臂录》里说:“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炎。” 这就是对于规律掌握到了极致的体现。&br&拳击摔跤所追求的也同样是这样的境界,而且这些武术通过mma进行糅合,在飞速去伪存真的发展,技术日新月异。而传统武术虽然底子不薄,但起步晚了二十年,一步慢步步慢。训练效率低,技术陈旧,传承保守,至今仍然卡在孤立的技法整理归纳提升上。对于武术哲学内涵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抽抽儿,许多人还恬不知耻的称这样有“高古之风”,脸皮之厚着实令人无奈。&br&&br&即便如此。&br&对武术妄自菲薄是不妥的,因为mma追求的是最快最高最强的擂台技术和最强的体能反应。这跟现今传统武术习练者的普遍追求已经渐行渐远。&br&而对武术妄自尊大是更不妥的,正经的传武人都能意识到自身跟顶级运动员的差距。那种“秒杀mma冠军”的情况多来自民间系统,主要以无段位无传承无成绩的三无大师们为主。所以这些人无论是为敛财还是成功自我催眠,都可以跟傻逼一词画上约等号&br&≈&br&&br&&br&————————&br&最后&br&回归题主的问题。&br&传统武术是不是花架子,要看对手是谁,在菲多战警面前,全世界什么武术都一样,拳击也好空手道也好摔跤也好都是花架子。&br&对于我来讲,要是就来个吹牛逼的健身房低票,那么别管练啥他也是花架子。&br&&br&另外题外话,许多门派现在都在开发传武的兵击价值,而且渐渐有声有色。&br&如果说回归养生是传武对于近代武术追求的回归,那么或许回归兵击才是传统武术回归自身古代价值的出路吧。&br&&br&以上&br&&br&要约架的小心些,劝你们think123,我乃江湖儿女,陈喝高老师的真爱粉↓&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b8468c36afe6b5cf49606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b8468c36afe6b5cf49606_r.jpg&&&/figure&
谢尧 本来不想答这种题,可是很高兴看到一个讲道理的答案。一个有文化常识,想理智的有见解的说明一个问题而不是骂街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言必有依,论必有据,如无史料可查,逻辑推演不足则不说 。 第二,罗列论据,罗列观点,充分依靠逻辑,依靠事实…
打晕对方不在于拳的重量 更多的取决于拳的穿透性:即出拳速度与收拳速度都要快形成一个鞭打的击打效果 是力量充分渗透进去 还有就是击打点 人的下颚三角区比较脆弱 受到击打更容易产生昏厥
打晕对方不在于拳的重量 更多的取决于拳的穿透性:即出拳速度与收拳速度都要快形成一个鞭打的击打效果 是力量充分渗透进去 还有就是击打点 人的下颚三角区比较脆弱 受到击打更容易产生昏厥
感谢邀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br&题主的提问反映出了当下爱好者对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普遍观点。题主对师傅的要求,亦即对形意拳的要求:“正宗”、“养气”。诚然,内家拳有别于外家功夫之处,首在“善养气”。民国时期武术的顶峰,孙禄堂先生曾言:“善养内气者为内家,不善养内气者为外家”,自此方有内外家之分。所以题主这么问,小子认为,从根子上说是对的。不过我想题主的问题止于此,未能更进一步,也是因为对武术的了解尚浅,实不知如何才是“善养内气”的“正宗”形意拳。&br&我主攻八极,形意只知皮毛,难窥筋骨,于形意拳不敢大言不惭。这里仅以选择八极师傅的思路说道说道,您若有心,不妨先照此去找找,待对传统武术有了接触,经验,自然可以自己寻访明师了。&br&======================================================================&br&1、大凡习武有成的,首要&b&筋骨强健&/b&,这是无分内外家的。再深厚的内气,最终形之于外,与人接手的还是筋骨肌肉。而且一般内气充实者,筋骨得以濡养,也比常人更加坚实一些。所以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位老师(耄耋之年的除外)的骨骼筋肉状态,若是生机勃勃的,再往下问。&br&2、形意讲&b&整&/b&,八极亦然。这个“整”,不只是静止站桩时的上下内外一体,还要在&b&行拳走架&/b&时周身协调。形意不是讲“手脚齐到方为真”么?您看他若是手上发劲都完事儿了,脚步还没跟上来呢,就可以换个人了。&br&3、八极的内劲是从桩功和擤声上求的。这两个一缓一急,在习练时&b&最忌贪功冒进&/b&,如非有师傅看着,每日3个小时以上的功夫,想在一两个月内出功夫决然办不到。即便有老师看着,也讲慢慢地文火锻炼,方能留在身上,否则上身快,丢得也快。所以如果有人跟您说“跟着我练,一两个月准出内功”云云,大部分是忽悠。&br&4、强调了多少遍的,真练拳的都会走到&b&动手&/b&的那一步的,有&b&正经传承&/b&的师傅更是在学艺时经历过严格的训练。如果这位老师&b&拆解&/b&拳架实际而透彻,那么可以跟着练练,观察观察了。一个连架子里每一招是干啥的都讲不清楚的人,说他是正宗传人,我才不信呢!&br&======================================================================&br&更多的相关资料,我在&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太极拳、形意拳、和八极拳的区别在哪里? - 知乎用户的回答&/a&中有回答,您要有心不妨多走访看看。单靠网上说的没多大用,说得托大一些,您连传统武术是啥还没弄明白呢,讲再多见着练拳的您也分辨不出他到底如何。最后还是得您自己真正练了,其中滋味尝到一些了,跟谁学、学什么,再做决断才有意义。&br&习武最重什么?&b&恒心毅力&/b&。半途而废的、浅尝辄止的,见得太多了。说得都是有心学拳,真到实处连出去找找老师的功夫都不愿意下的,多如过江之鲫。传统武术实用而且精妙,但要掌握它,需要下死功夫,动活脑筋,正心诚意。希望您习武有成吧。
感谢邀请!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主的提问反映出了当下爱好者对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普遍观点。题主对师傅的要求,亦即对形意拳的要求:“正宗”、“养气”。诚然,内家拳有别于外家功夫之处,首在“善养气”。民国时期武术的顶峰,孙禄堂先生曾言:…
粗浅的理解,望同好斧正!(这知乎里怎么做到段落缩进呢?纠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br&
武术的作用,大体说来有两点:其一、如何使人利用现有资源击倒强敌,即&b&&u&用&/u&&/b&;其二、如何使人由弱变强,即&b&&u&体&/u&&/b&。&br&--------------------------------------------------------------------------------------------------------------------------------------------&br&
咱们先看第一点,也就是搏击术的范畴——武术的用。不论练什么拳,都是人在练,人体结构是相同的。具体说来,人身上的弱点一样:&br&
头——即使是头部最坚硬的颅骨直接接受大力量打击,都会伤害到脑(具体请看视频《科学看武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youku.com/v_show/id_XMzI2NTcxMDI0.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youku.com/v_show/id_X&/span&&span class=&invisible&&MzI2NTcxMDI0.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更别提头上诸多器官和神经点,在遭受打击时,可以造成人的眩晕、昏迷、残疾,甚至死亡。&br&
颈——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管的集中地带。&br&
腋下——神经丰富,受击打剧痛。&br&
心脏——大力击打造成停跳而致死。&br&
心口(胃)——接收打击会造成呕吐、抽搐。&br&
两肋——躯干骨骼最薄弱处。&br&
肾——受击打影响腰部发力,丧失反抗能力。&br&
裆部——不用多说了吧?&br&
胫骨——小腿骨骼最弱点。&br&
除了这些弱点,人体的关节走向一致,导致反关节技术一致。人体的骨骼支撑结构一致,导致发劲方式大同小异。那么针对这些弱点的打击方式——也就是楼主所言”招式“自然不会有很大差别。要说差别嘛,三家提倡的格斗思路稍有不同:太极强调化劲,保住自己再说进攻;形意强调整劲,最大限度调动全身力量用在一处;八极强调贴身,舍身无我,抢堂入堂,偏爱入堂后的靠打与肘打。当然这里要强调,以上只是各家偏好,并非说形意不重近身入堂,太极没有刚劲,八极不懂柔化。&br&--------------------------------------------------------------------------------------------------------------------------------------------&br&
说到&b&&u&发力方式&/u&&/b&,人体结构一样,要保证灵活得移动和大力地打击,发劲方式也就差不太多了。不论哪家拳(包括现代搏击如截拳道、空手道、泰拳),都强调腰胯的核心作用。要把上下节合起来,如何能不重腰胯呢?不过这里面也有细微的差别:&br&
作为练八极的,先说八极。八极的特点在于强调震脚发劲,也就是门人说的“跺子”。仔细观察小架(仅以孟村八极小架为例)中,明显的跺子有三处:挖眉接托枪式、炮提接二郎担山、小缠内部缠手转身接上左步。这三处有一个共同点:招式的起效直接决定于前后两式力量的紧密衔接。前两个还有特点:衔接过程中有换边(右手侧在前换左侧在前)、上步的过程。要将如此复杂的几个动作衔接一气,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落脚、转身、蹬地上步合为一个动作:震脚。这也就是八极短而脆的直接原因了。&br&
再说形意。从架子上看,形意和八极很像,步子以直进直退、之字形步法为主,讲求“硬进硬退无遮拦”。讲求“束展”,丹田发劲,有“束展二字一命亡”之说。笔者对车式形意拳见得多些,车式的要求拳打起来,不论走了多少式,都是一股劲。笔者亲见一位车式习练者走拳架时,给人一种感觉:“他可以一直打下去,永是这股力量。”&br&
最后说太极,别家太极我不熟,陈氏的强调”缠丝劲“。练太极的很强调无处不在的螺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击打和被击打时的)自身受力。&br&--------------------------------------------------------------------------------------------------------------------------------------------&br&
所以不论何种拳术,练到最高明处,身上的功夫也就不会相差很大。这些拳术,其历史上都有门人功夫卓绝,达到巅峰。&br&
近现代溥仪(侍卫官:霍殿阁)、蒋(侍卫教官:刘云樵)、毛(贴身侍卫:李健吾)的侍卫系统都有八极门人的身影,神枪李书文之徒或学生。天津老龙口火车站大战八国联军:形意门李存义、尚云翔;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更是形意起步,兼习三大内家拳。太极拳虽然少见与外国人交手的例子,但几乎所有高明拳家都在习练他,包括李小龙等当代武者。所以可以肯定,这些都是久经考验的拳术。&br&======================================================================&br&
那么就可以认为——练至高处,三家差别不大,差别主要是在习拳的过程中。所以我们来看第二点,也就是&u&&b&练体的部分&/b&&/u&。&br&
八极拳的训练,强调猛火炼好钢,即“一练拙力如疯魔”。先成就一身横练的功夫,然后再细致入微,柔化缠绵。这种练法的好处在于功夫上身快,尤其筋骨的成长极为迅速。当然这样练也着实累人,需要充足的营养作为后盾。八极门自己也有应对之法:就是站桩。通过两仪顶(马步桩)、献胯(虚步桩)、十字拳(弓步桩)的训练,培本固原,养护筋骨。&br&
形意拳的训练,强调桩功,有”入门先站3年三体式“的提法。三年或许有些长(孙门齐公博是真站了3年,毅力令人佩服!),入门3个月的桩功是怎么也跑不了的。如此大量的桩功训练,给了形意门人充足的长养筋骨、丹田养气的时间。其外,形意拳以五行拳入手训练,拳架简单,内涵丰富,简单重复中上功夫很快,力量、协调、步法齐头并进。难怪说”形意一年打死人“,要上阵杀敌,力量、反应、协调、步法一样也不能少。&br&
最后说说太极。笔者对陈氏以外不大熟悉,不敢妄言。陈家太极的训练以柔劲入手,强调松活弾抖,不少拳家都曾感慨,说自己是“有心求柔,无意成刚”。陈氏拳强调“缠丝劲”,不仅是用来技击,在训练中也有奇效。自己和自己较劲,让筋骨拧转伸长。所以陈家拳少言抻筋拔骨,因为缠丝即能完成抻拔之效,无需格外强调。而且这样缠丝的训练,也可以让习练者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结构,在搏击时也就可以灵活运用,即”练时缠自己,打时缠对手“。&br&--------------------------------------------------------------------------------------------------------------------------------------------&br&
个人建议,若是有心修习,不妨先都看看。选中一个如意的就扎进去,用门内的方法勤加锻炼。切勿朝秦暮楚,拳无优劣,个人功夫却有高下。如果只为分门别类,那就穷经皓首了。只是如永嘉禅师所言:“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国术的拯救与发扬,要靠一代代习武者。&br&====================================================================== &br&评论里&a data-hash=&aaf77769bed405a141d373fa916dc096& href=&//www.zhihu.com/people/aaf77769bed405a141d373fa916dc09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眯眼探云& data-tip=&p$b$aaf77769bed405a141d373fa916dc096& data-hovercard=&p$b$aaf77769bed405a141d373fa916dc096&&@眯眼探云&/a&提到了&u&&b&武术的传承问题&/b&&/u&,唉,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现在最大的难度是靠这个吃不了饭。&br&
靠演戏,不是所有人都能进那个行当,况且不论是武术指导、动作设计还是演员,其实关注的都不是武术本身,而是它附带的观赏性,这本身是与习武者的思维相左的。&br&
靠教拳,这个还没能正经地产业化。其实现在专门教授拳法的武馆不少,比如截拳道馆、跆拳道馆、柔道馆。为什么少有传统武术馆?这东西需要产业化、商业化。举个例子,我们需要一个类似国际跆拳道联盟的全国性组织,这个组织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而且一定要是非官方的。学拳的人能在那里靠动作掌握程度、身体开发程度、技击技术掌握程度来获得等级凭证。而且这样的机构得为整个教学产业指定学费标准、寻求投资支持、主办定期的比赛、操办宣传……很显然,现在还没能出现这样的地方,孟村八极拳国际中心、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是类似的尝试,不过主办人的眼界还需要再放广些,现在嘛……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问题,要想发展,还得努力。&br&
现在还出现了会所一类的地方。这种地方大都是有财团支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客户都是非富即贵之人,来这里养养生、谈谈事。作为一个社交平台,这里也会有武术课程,不过这种地方毕竟不可量产,对于大多数习武者是不可及的。&br&
靠参加拳类比赛,比如K1、MMA、UFC。参加比赛的要求和本身习武的要求不尽相同。比赛要求选手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也就是速成。而习武本身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不止追求战斗力,也追求战斗方式。习武者不止追求我能打十个,还在追求是扛着对方的攻击打倒他;还是身似浮萍地在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中躲闪,伺机发动打击;是不招不架,以力胜人;还是靠准确的叼手,精准的打穴来取胜。而作为一个要参加综合格斗的拳手,他显然无法沉下心来考虑这些,他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持体能和战斗力,应付一场场的比赛。当然我不是说这样的习武方式不对,只是说太功利了,想做下一步追求不现实。&br&
靠做保镖、保安。功夫再高、一枪撂倒——这是不争的事实。热武器的出现是武术时代的终结。所以单纯靠这个也不大现实了。更何况做保镖、保安的收入普遍欠佳,迫于压力,只怕也得转行。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生活很现实的。&br&
这就麻烦了。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让一个习武者靠武术在当今社会获得可靠的生活支持。这大大限制了职业武者的数量和质量。这种情况下,传承自然是个大问题了。&br&======================================================================&br&评论里有朋友(的发童鞋,不过不知道为啥@不出来……)提到了&u&&b&入门先把劲练出来&/b&&/u&。劲是很重要的东西,贯穿练拳的始终,先练劲不错。不过这里要弄明白一个东西,这个“先”持续多久。形意门这么重站桩,也只是说入门三年三体式,可见万事都有个度。现在练拳的受内家拳论影响颇深,都追求“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认为练出劲来就天下无敌了。这太片面了,有失偏颇。&br&这里就要搞明白两个问题了:1、练劲练的是什么?2、这种训练要练多久?在训练中的比例占多大?&br&--------------------------------------------------------------------------------------------------------------------------------------------&br&先说第一个,练劲练得是什么?&br&小子个人习练八极,练过陈氏太极,接触过形意,与七星螳螂交流过,仅就这几家而言,都讲练拳切忌僵劲。即使八极讲“一练拙力如疯魔”,也提倡要先把劲走顺,再下苦功夫练劲。所以练劲其实主要分两步:将劲走顺(协调训练),将走顺的劲练大(力量训练)。其实还有第三部分:训练劲中的变化(反应与协调训练)。&br&比如八极里的撑锤,力量是在转胯拧腰的同时,通过后手的拉劲,直线传到前手的拳上。一开始的训练,就是先保证力量的传导是直线出去的,拳出去时不会上下左右乱晃;保证出拳最后的发力时机和震脚是同时的,不会先震脚再发劲;保证两手力量一致,不会前手劲大,后手没劲。这就是把劲走顺。走顺之后,自然是千锤百炼,把撑锤的力量发出来,把劲练足。最后还要了解其中的细微变化,手上沉坠压劲啊,前后手配合的变化啊,叼手啊什么的。&br&--------------------------------------------------------------------------------------------------------------------------------------------&br&那么现在就该说说第二个问题,练多久,在训练中的比例多大?&br&还是从八极说吧,刘云樵先生的一支就讲得很明白:先练沉坠劲,再练十字劲,最后是缠丝劲。这是说整个习武生涯中的过程,可见这个练劲是贯穿始终的。要说先练好劲再考虑其他的,那只怕一辈子都搭进去了。因为这个“练好”实在是一个无止尽的过程。不过在整个习武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训练内容自然是有变化的。&br&初学入门,自然是要先掌握基本武术动作的协调和发劲。比如练传统武术的要练马步冲锤,练截拳道的要练前手直拳和刺拳。这是逃不掉的,你说你没练好马步冲锤,让你打撑锤你能打好,我不信。当然不少人是直接上撑锤的,结果嘛,别人马步冲锤练好了,弓马步冲锤练好了,撑锤练好了,甚至两仪顶都练出来了,他老人家还没把撑锤掌握呢。欲速则不达,这是一定的。&br&基本武术动作掌握后,自然会教本门的一些东西了,包括单式和套路。比如练八极的就开始练小架,另外单练撑锤;练太极的就开始练各种圈,学老架一路或者新架一路。这个过程就长了,其中的训练,不止是练劲那么简单。因为这时候要学每个招式的拆解使用,看哪儿,步子上哪儿,手接哪儿,打哪儿,都要细细琢磨练习。这时候你要还是一味地埋头在撑锤的发劲中,就得不偿失了。因为你练好了也打不了人,你不知道怎么把撑锤打到别人身上,对手不是石头啊,会躲的。&br&等这些都学过了,大致都掌握了,训练中的拆招、散手训练一定进行了不少了,个人的技术风格也就出来了。结合之前的经验教训,师父就会指导学者开始进行某些招式的发劲训练了。这时候一部分人就体会到“一力降十会”的道理,体会到功力的重要性,开始重新回到劲力的训练上来。而另一部分人可能会发现步法身法更加重要,则会着重训练那个。&br&当然这段过了之后,习武者都会回到练劲上面来,因为其他的手眼身法步都掌握了。&br&--------------------------------------------------------------------------------------------------------------------------------------------&br&那么说回来,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什么?终其一生都只在练劲。都直奔“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的最高境界去,认为这样是捷径,是禅宗,是最好的办法,自己如此练下去,可是删繁就简,大占便宜了。&b&&u&机巧心太重!&/u&&/b&禅宗是什么?是接引上上根器的法门!一群凡夫俗子,世俗事诸般不能了,红尘缘万般放不下,然后想一句话就顿悟成佛了。你要能成,人家每天布施、持戒、诵经、早晚功课、避世专修几十年如一日的都干嘛去了?凭什么人家没成,你倒先成了?&br&习武也是一样。拆招你不懂、走位你不明、实战你没有、一摆格斗式到处都是破绽,就是劲再好,你能打住?为什么现在练传统的大都不能打?就是这个道理了。沉下心来练过传统的,是真看不起散打这玩意儿啊,太机械,太单一,没东西。可是为啥大家碰个练散打的就被人揍得鼻青脸肿?人家花了心思,花了工夫,样样都练到了,你就练个劲,你不挨揍谁挨揍?&br&--------------------------------------------------------------------------------------------------------------------------------------------&br&这里写这些,倒不是的发同学说得不对,是说得太简单了。初学者看了,不明就里,误解了,反而不美。习武不是个简单粗暴就成的事儿。还望大家用科学的思维来看待它,下死功夫,动活脑筋。&br&======================================================================&br&最近有几个朋友私信联系我,问到&b&&u&某某地是否有好的某某拳师傅&/u&&/b&啊。感谢各位抬爱!不过小子要明白地说,王某不是武行中人,从业于其他领域,只是自己练这个,也有幸结识了一批习武者,一些武行中的师傅。于各地武术圈子里的典故、各地师傅功夫程度、教学能力实在是无法给予任何建议!&br&不过小子倒愿意就这个问题提几点粗陋的建议,您要真好这个,可以参考一下~&br&第一、&u&&b&没有好拳差拳之分,只有名拳和不出名的拳之分。&/b&&/u&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以技击搏命为目的,都是经过了实战考验的手艺,其实各种拳法之间的差别真没那么大!八极和形意差很远么?咏春和螳螂就大不相同么?真到动起手来,用的也大体差不多,只是技术手法各有侧重而已,主体技术都差不多。举个例子,八极练三靠臂,在南拳里就叫练桥手,说白了都要桥手够硬够劲够稳够灵方为上品,名字不一样罢了。而且啊,越是出名的拳种,练的人越多,里面练得不好还自以为是的也越多,对于初学者更是良莠难分。所以您要是初学者,大可不必抱着“除了八极其余一概不学”的想法。习武者要心胸开阔,门户之见要不得。当然了,您要是久习一门拳法,靠这个吃饭,那是给本门扬名立万,另一回事儿了。&br&第二、&u&&b&选师傅从哪儿找&/b&&/u&。要是就在家附近找,父老乡亲、街坊邻居的评价都可以参考一下,他们说哪个武师厉害,虽不是内行人的看法,但也是见过那人的一些常人所不能的表现,方有此言。不妨去看看。要是在外地找,无非是公园、绿地,周末清晨或傍晚(个人认为傍晚练拳好的少,可要是真好,那普遍都了不得)。别看不起公园练拳的,那可不都是练太极操的老头老太太,现在想找个空气好能舒服练拳的地儿也是不好找啊……再有就是学校,尤其是高校附近,这附近有场地,也有学生愿意学,自然有人愿意来这儿练或者教拳,可以一看。&br&第三、&b&&u&怎么判断师傅的水平&/u&&/b&。小子提几点标准吧。&b&&i&&u&1、师傅的人品如何。&/u&&/i&&/b&可能是老生常谈了,但这绝对是必要的!您要跟他学拳,长久相处,不说以后拜师与否的事,就说学拳的过程愉快与否就和他人品好坏有直接关系。更何况,老拳师都有规矩,人品不好的不传真东西,或者压根就不教,所以这样的人功夫好的也不多。&u&&b&2、&/b&&/u&师傅的拳架工整与否?拳架不工整的,即使能打,您跟他学提高也有限,起码后劲乏力。咱要学就学正经的,他架子不工整,说明架子里的拆解、用法他根本说不清楚。&u&&b&3、&/b&&/u&师傅的发劲有力否?发劲是武术的根本,练劲都发不出来,说明东西没练上身。这样的师傅&u&&b&可能&/b&&/u&是嘴把式,能说得出来,练不出来。跟他学会比较累,因为您不懂的时候其实他演示一下,或者轻轻给您一下您就明白了,可他偏偏打不出来,靠嘴说,就那一下的东西他说半个小时您还糊涂的呢。当然,有可能是人家不愿意表露,所以王某只能说“可能”了,得您自己判断。&u&&b&4、&/b&&/u&师傅的学生和徒弟水平如何?如果跟他学了好久的大都水平一般,那说明他起码不会教拳,或者不愿下心思教拳。如果是不会教,那您学起来可费劲了。如果是不愿意教,那就看您是不是能让他愿意教您了,是拜师侍奉,还是靠资质打动他,不一而足。&br&第四、&b&&u&找到师傅了,人家不怎么搭理您,或不愿意教你怎么办。&/u&&/b&如果您经过了上面三步判断那确实是个好师傅,那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您自己的问题了。肯定是您自己三天打鱼连天晒网,或者资质实在不大好,或者您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不大对了。这个,没招,您自己下心思下工夫纠正吧。&br&--------------------------------------------------------------------------------------------------------------------------------------------&br&小子衷心希望,有志习武的朋友们能得成所愿,也为咱们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谢谢大家了!
粗浅的理解,望同好斧正!(这知乎里怎么做到段落缩进呢?纠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武术的作用,大体说来有两点:其一、如何使人利用现有资源击倒强敌,即用;其二、如何使人由弱变强,即体。 --------------------------------------------------…
感谢 &a data-hash=&b6d073f54e148d8dd465a850b93b2cea& href=&//www.zhihu.com/people/b6d073f54e148d8dd465a850b93b2ce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禅剑& data-hovercard=&p$b$b6d073f54e148d8dd465a850b93b2cea&&@禅剑&/a& 邀请!最近实在是忙得不可开交了,不过你的邀请是一定要应的。&br&从笔者个人的习拳经验来看,&b&沉劲从桩功里找是最快的,找到后,练沉劲就不一定非要从桩功里来了&/b&。为了能说明白这个观点,这里咱们先聊聊什么是“沉劲”。&br&--------------------------------------------------------------------------------------------------------------------------------------------&br&&b&什么是“沉劲”&/b&呢?当初我们初学八极拳,入门之后先站桩,两仪顶。站桩的时候,师傅会用两只手一上一下分别推着我们的肩膀和胯,向一个方向轻轻使劲。这个过程叫“试桩”。师傅在试你这个桩站得稳不稳。一开始我们为了抵抗这股力量,就使劲把身体绷起来。师傅说话了:“不对,不要扛着,往下沉。”我们不敢扛着了,但是放松下来之后身体被推变形了。师傅又说了:“要保持身体是桩的状态,不要背推散了。”我们糊涂了,问既不能扛着,又不让松下来,到底是想让我们做到个什么状态呢?师傅讲:“&b&放松是没错的,但是架子不能散。&/b&只要架子不散,就尽量放松。如果你扛不住我的力量,只能是整个人以两仪顶的状态被我推出去,不能垮了,不能变形。”然后每天站桩每天试桩。诶,突然有几天我们觉得师傅推来的力量不小,但是好像我们能站稳了。师傅说:“这就对了。”&br&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除了“头顶蓝天,足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山”之外,不用多于的一分力量。只要做到这4点,身体其他地方爱怎么着怎么着,不去管它,不尝试给它力量。这样,&b&身体的大部分区域都处于一种柔韧的、能伸能屈的状态,所以重心就比较容易把握,也就不那么容易被推动了。这是沉劲的常态表现。&/b&其实太极拳里的松沉讲得基本是这回事儿。&br&那么题主提到的震脚时的沉劲呢?那是&b&沉劲的爆发状态&/b&。举个例子,打顶肘的时候,身体向前冲击,进入有效击打范围后,由丹田带动,全身一紧,两脚下踏,两肩对撑,前肘向前扎出去,后手随着后肘后肩向后撕扯,完成发劲。这个过程中,&b&身体由一个相对放松、收缩的状态(尤其是这里近身的时候要束身)急速展开,但是保持重心水平不上扬&/b&,就打出震脚了。&br&--------------------------------------------------------------------------------------------------------------------------------------------&br&那么,&b&沉劲怎么练&/b&?其实上面讲了师傅给我们“试桩”的过程,就从这样站桩入手。在&b&保证各个关键部位的支撑能力时,尽量地将其与部分放松。&/b&保证头项不要塌下去,尽量向下坐。当然这个各部位支撑是&b&有很多检验标准&/b&的,想做到一开始不那么容易。比如两仪顶要求:头项上领、脊柱竖直。脚趾抓地,膝盖不过脚尖。胯部要向下放松,但是要从两边抱住(这个不大好表述)。命门略微拉出来,腰背要平直。两肘向两侧顶出去,手腕略微外翻。不要仰脖,微含下巴,但是不许低头。&br&这个过程中,&b&体会身体各部位的状态。&/b&哪里是在使劲的,哪里是放松的,在使劲的部位顺不顺,如果顺,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随着呼吸,身体有什么起伏变化。细细揣摩,体会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协调起来的。站时间长了,身体累了,就会指导咱们如何更有效地放松自己,控制重心。&br&站桩的好处是,不需要考虑变化和运动,可以专心感知身体,并学会控制它。时间久了,通过这样不断地强化,这种身体形态、筋骨态势就形成了肌肉记忆。然后在练拳架的时候,&b&尝试随时随地保持这种身体放松、重心可控的状态。如果您能做到这点,那么身体的协调就有个基础了。咱们开始练发劲。&/b&&br&开始发劲时,首先要注意&b&重心不能“跳”&/b&。比如顶肘和撑锤,不能脚下一使劲,身体浮起来了。比如小缠,要后脚落地了前脚再向前铲,不能蹦跶。然后就是&b&追求由丹田向外,全身协调的爆发&/b&。这两点就是发劲的基础了。&br&举个例子,站在电子称上,突然使劲向下踩时,数值会变大。为什么?因为由于惯性,人的重心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身体这个系统在系统内力的作用下向外扩张,所以在竖直方向上就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冲力。&br&--------------------------------------------------------------------------------------------------------------------------------------------&br&现在来回答一下题主的疑惑,为什么自己的震脚不够沉,不够猛呢?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b&重心控制上不纯熟,发劲时重心起来了;其二、丹田力量不够,没法做到在短时间内使肢体快速爆发;其三、全身协调不利,爆发的力量在系统内被消耗掉了,没能传递给系统之外&/b&。所以笔者还是建议题主不要着急,基本功很重要,要不间断地、认认真真地完成。
邀请!最近实在是忙得不可开交了,不过你的邀请是一定要应的。 从笔者个人的习拳经验来看,沉劲从桩功里找是最快的,找到后,练沉劲就不一定非要从桩功里来了。为了能说明白这个观点,这里咱们先聊聊什么是“沉劲”。 -------------------------…
谢邀。&br&在数学圈这样一个高智商人士比例相对高一些的领域待久了,对所谓的“天才”也渐渐麻木了。当我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本科生的时候,经常会感叹:“啊那个人好厉害,懂的东西那么多;那人也好厉害,比我小一个年级还比我懂得多得多;啊xx神!xx教主!膜拜膜拜”然而我现在的想法是,&b&不管一个人年轻时的履历、头衔多么辉煌,通通等十年以后再看TA的学术成果到底如何&/b&。因为我自己发现,&b&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最有科研天赋、最有科研潜力的大神们,那些比我们聪明不知道多少倍的大神们,那些好像离开了学术界就像是天赋被浪费了的大神们,原来他们也不一定会在学术界坚持下去啊&/b&。&br&&br&这种事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些天才本身的兴趣点就一直在转移一直在跳跃,这段时间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过一段时间对别的东西感兴趣,他们多半又是特立独行的个性,说转行立马就转行;有些天才其实也没大家想象地那么“清高”,他们就是想赚钱,赚大钱,所以他们就离开了学术界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投入金融或者IT的怀抱;有些天才更入世一些,他们更想作用于他们实际生活着的物质世界,而不是做一些虚无缥缈的理论研究,所以他们可能就去创办科技公司之类的。&br&&br&所以天才不天才什么的,长大了以后也就没太多热情去讨论这种事情。一方面是见得太多,天才年年都要出几个,每年都有IMO比赛,每年普林都要招新生;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本来就是多元化的,比如有人觉得做学术有难以言表的乐趣,有人觉得搞学术的都是象牙塔里的傻子。大家各自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圈子里,不同圈子之间或许有一套迥异的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面,讨论天才也就没太多意义了,你觉得牛逼得不行的人,在别人眼里大概也就是个普通人吧。
谢邀。 在数学圈这样一个高智商人士比例相对高一些的领域待久了,对所谓的“天才”也渐渐麻木了。当我还是个啥都不懂的小本科生的时候,经常会感叹:“啊那个人好厉害,懂的东西那么多;那人也好厉害,比我小一个年级还比我懂得多得多;啊xx神!xx教主!膜…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748 人关注
149 条内容
214 人关注
439 条内容
20135 人关注
7160 条内容
4714 人关注
510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武术影响身高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