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发展印度空中力量演习

为什么二战时期 只有英美有战略轰炸的力量?_百度知道
为什么二战时期 只有英美有战略轰炸的力量?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谈起,此君在飞机刚刚进入军事领域之初就超前地预见到空中力量将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他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组织大规模的轰炸机对敌国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摧毁对手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打击对手的民心士气,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标。当然,后来事实证明,杜黑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对空中力量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影响了后来欧美乃至世界空军的发展,后来英美的战略轰炸理论都是由杜黑那里发展而来的。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朱里奥杜黑,堪称世界战略空军的祖师爷。不过,有理论不等于就能创造战略空中力量,还要有实践理论的动机和能力,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真正具备打造战略空军能力且有积极动力的只有英美两国。英国是世界上发展战略空军力量最早的国家,这恐怕与英国在一战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德国齐柏林飞艇对英国的空袭虽然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大,但心理震撼是巨大的,英国可以说是战争史上最早感受到战略轰炸威胁的国家,也深刻意识到发展战略空军的必要性。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国防建设上大力向空军倾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轰炸机,尤其是四发重型轰炸机,并已经深入研究对欧洲腹地的战略轰炸战术。应该说,英国的战略轰炸力量起步早,受到高度重视,在战争爆发之前皇家空军就已经将对敌国纵深实施轰炸作为重要的作战手段加以研究,所以英国是较早具备战略轰炸能力的国家。英国皇家空军实施战略轰炸的拳头机型“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毫无疑问,美国在二战期间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其渊源也要追溯到一战时期,美国军事航空力量的先驱者比利米切尔将军是杜黑制空权理论的忠实信徒,在一战结束后一直强力推动美国大力发展轰炸机,而后来担任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的亨利阿诺德将军也继承了米切尔的观点,不遗余力地加强空军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雄厚的工业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建设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像B-17、B-24、B-29这些二战时期的主力轰炸机型号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研发、制造乃至服役。一旦美国投入战争,其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够迅速生产数量众多的重型轰炸机,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同时,也只有美国的资源能够支撑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消耗。纵观整个二战,能够批量制造四发重型轰炸机并组织大规模战略轰炸能力的国家仅有英美两国。美利坚的“空中堡垒”波音B-17轰炸机,1938年服役,制造数量12000+架。谈完英美两国,再多说几句,其他国家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战略轰炸力量呢?还是要归结于两点,动机和能力。法国在一战时期也是航空大国,但是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法国的国力,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缓慢,在航空技术上进步趋缓,更重要的一战磨掉了法国人的进攻意识,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转入守势,在这种战略思维下,静态防御的要塞显然要比深入敌国进攻的轰炸机更受重视,所以法国不会把也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战略轰炸力量的创建上。意大利是制空权理论的故乡,但是却不具备孕育战略空军的土壤,应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人是比较重视空军力量的,但意大利国力在西方居于二流,航空技术水平也逊色于英美,不具备研发和建造四发重型轰炸机的能力,而且资源相对匮乏,也无力支撑战略空军的发展。法国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马奇诺防线的混凝土堡垒上,至于重型轰炸机,那是什么鬼?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没有发展战略空军有些不可思议,德国空军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德国空军的强大在于其战术层面,在整个战争期间也不具备战略轰炸能力。应该说德国空军是一支速成性战术空军,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国空军在1935年才正式创建,此时距离二战爆发仅有4年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德国人发展起一支战略与战术并重的空中力量。在战前德国空军中的主流观点是空军的任务是配合支援陆军作战,这也是闪电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德国空军第一任参谋长韦弗尔将军曾主张发展重型轰炸机,但在他因空难去世后,其主张也被忽视了,用戈林的话来说:“元首不会关心轰炸机有多大,只会在意数量有多少。”此外,德国实际上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除了煤、铁之外,主要的战略资源都需要大量进口,实际上即便使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重型轰炸机部队,能够支撑其作战也是一个疑问。德国空军在二战期间唯一列装的重型轰炸机He 177“狮鹫”,怎么看起来是双发?人家用的是两台并联发动机。与德国空军的创建模式相仿,苏联空军也是一支战术型空军,在二战前的苏联军事理论中,空军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支援陆军作战,因此决定了苏联空军的飞机以夺取战场制空权的战斗机,对敌方前沿和浅纵深阵地实施打击的战术轰炸机和强击机为主,而远程轰炸机在苏联的空中作战理论中并不占据显著位置,虽然苏联空军内部也存在远程航空兵,但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飞机数量都远远不能和英美相比,只能作为一支辅助力量对敌军纵深实施有限的威慑性空袭。而且,战前苏联的航空技术水平也与西方差距明显,也无力研发性能实用,便于批量生产的重型轰炸机。“黑死神”伊尔-2强击机才是苏维埃红色空军最青睐的机型。最后说说日本,其实有三点因素就注定日本没有可能发展战略空军:一、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不具备支持战略空中力量的能力;二、日本航空技术水平不足,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航空界才逐步从引进转向自主研发,很多关键性航空技术,比如大功率航发,都与欧美差距明显,不要说重型轰炸机,就是曾自诩一流的单发战斗机在战争中期就已经落伍了;三,日本的航空力量被分散在陆军和海军中,两个军种矛盾重重,相互拆台,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所以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发展战略轰炸力量。零战是日本航空技术的骄傲,可是太平洋战争打了不到两年,这种飞机就被美国人打的满地找牙了。
采纳率:6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拼命发展军力
为何还是被美俄看不起中国拼命发展军力
为何还是被美俄看不起八一军情百家号据俄罗斯卫星网15日报道,全球火力网站(GFP)公布了对126个国家军力指数的排名,美、俄、中蝉联该榜单的前三名。根据介绍,该榜单对各国超过50个影响军力的因素进行打分并排序。不过中国军事专家认为,这份榜单的细节不够科学,排名意义不大。全球火力网站对126个主要国家的军力进行了排名,前十名分别是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英国、法国、韩国、德国、日本和土耳其。对比2015年的排名,前六位均未发生变化。GFP排名综合考虑了超过50项因素,据此给出每个国家的军力指数分数。这些因素被分为8大类,分别为人力、陆地系统、空中力量、海军力量、资源、后勤、资金、地理。以空中力量为例,它包括了各类军用飞机总数及可用机场。在后勤方面,包括劳动力、商船运力、主要港口、铁路覆盖、公路覆盖等因素。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除了起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的完整外,再抗震救灾,海外撤侨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中国公民在海外遇到诸如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战乱冲突的时候,就急需祖国的救援,将他们接回家。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八一军情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精选世界各国各方的精彩军事评论和犀利观点相关文章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发展、能力和意图
来源:东方网
  1999 年 11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 50 周年纪念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中国将
“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攻防兼备的人民空军”。1
这标志着中国战略的重大转变。
自从建军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飞机采购、人员培训,以及作战条令等,都是围绕国土防空展开。2
为了落实江泽民提出的攻势作战,中国空军需要实现战机装备的现代化,修改战略、战役和战术准则,并重新调整训练科目。近年来,中国军队为了发展其空中作战能力,正迅速走向现代化。
  本文审视中国空军的空战能力,力图揭示中国空军进攻型力量的实质。中国空军在最近数年中获得了新型战机,增加了联合及协同训练,但还不具备打击太平洋区域以外目标的战略能力。3(根据美国空军准则文件
AFDD 1《空军基本准则》:战略行动由进攻型行动构成......主要通过影响敌方的领导意志和维续冲突所需的资源及战略等,来直接达成自己国家的安全目的。)4
鉴于中国缺乏这种能力,外界对中国使用进攻型空中能力的意图提出质疑。中国空军的有效空中远程奔袭能力的不足源于多种因素,主要是缺乏进攻型空中武器系统、指挥过度集中,以及缺少攻势空战的经验。地缘政治因素也制约了中国发展更具有战略能力的意愿。
  此外,本文推断,中国正在发展有限的进攻型空中力量能力,作为对周边邻国和美军在太平洋的行动的威慑。中国无意贯彻战略空军的指导思想,而是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即运用传统的战术平台来开展对中国周边的战略行动。本文首先检视导致中国进攻型空中作战发展停滞的历史因素,然后分析中国空军进攻型力量的发展和可能意图。最后,本文论证中国空中力量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以及美国能够采用什么方式抗衡中国的发展,以维持亚洲的区域稳定。
  中国进攻型空中力量发展的历史
  中国空军历史上的某些事件致使其现代进攻型能力明显落后于其他世界强国。进攻型空中力量建设原本不符合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六十年代中苏分裂又导致苏联撤除其军事援助,使中国无法获取新技术和发展攻势空战思路,从而妨碍了中国战略空中力量的发展。
  在八十和九十年代,即在修改一系列作战准则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抗衡技术上更先进的敌人,希望能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中得到指引。这种思想就是通过使用大量以低技术武器武装起来的军队,用数量而不是人员素质和武器质量来战胜敌人。5
在这种战争中,军队以及准军事力量将和人民一道进行传统战和游击战,使敌军疲于应接,然后,正规军实施各个击破,伺机攻击和消灭孤立的敌军小股部队。6
  在本质上,发展进攻型空中力量跟人民战争格格不入。毛泽东的战争思想是基于本土防卫,中国空军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的领空。7
从韩战期间成军以来,中国空军的装备和人员培训,目的就是执行空中优势任务,仅将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战略能力的发展上。1951 年 11
月,中国空军在第一次轰炸南韩情报设施过程中遭受重创之后,决定把用于轰炸南韩目标的轰炸机从常规行动中撤除。8 从那以后,中国将精力集中在发展空中优势上。
  一个希望有效使用战略空中力量的国家需要技术先进的飞机,需要指挥、控制、情报、侦察和预警系统,并要进行大量的飞行员训练,但这些都和人民战争的低技术本质相悖。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用的是低技术武器,而不是诸如战略轰炸机这样的高技术系统。因此,毛泽东时代的空军获得的是韩战时期的苏式战术飞机,而没有发展用于远程攻势任务的现代武器系统。苏联向中国提供的飞机和训练等军事援助,在初期帮助刚刚组建的中国空军具备了战斗能力,但是中国对苏联的依赖限制了中国自行研制飞机和本国军事思想的发展。苏联对中国空军的援助始于韩战,直到六十年代的中苏交恶。这种物质援助的中断和苏联顾问的撤离,留给中国的是落伍的空军和有限的现代化资源。中国空军用中国仿制的飞机补充并且取代苏联提供的飞机。整个七十年代,中国空军装备的飞机机种包括中国仿制的米格-17“壁画”(J-5)和米格-19“农夫”(J-6)截击机,以及图-16“獾”(H-6)中程轰炸机。9
直到现在仍有很多轰-6 在服役。
  中国空军直到七十年代才在研制攻势作战飞机的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七十年代初期,中国试图用英国制造的劳斯莱斯“斯贝”涡扇发动机研发自己的战略轰炸机。10
却因技术原因和资金困难而放弃;此后中国推出了另外一个计划,用“斯贝”涡扇发动机来为轰-6 换装,但也由于资金问题而下马。11 虽然中国对其在五十年代制造的轰-6
的电子设备和电子对抗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但是,中国空军在这段期间没有获得能够将空中力量投送到国土以外的远程战略轰炸机。12 与此同时,美国研制出了
B-52“同温层堡垒”、B-1“枪骑兵”和
F-111“土豚”等三种飞机,并对这些飞机进行了战略部署。人民战争的低技术本质和中国对苏联军事援助的依赖,使中国注定要建立一支由落伍飞机组成的空军,而非一支能够执行攻势作战的现代化空军。
  中国对进攻型空中力量的追求
  在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最低限度的装备和作战思想发展之后,中国空军开始迅速走向现代化。这一现代化进程始于九十年代初期。第一次海湾战争展现了美国空军能够轻易击溃像中国和伊拉克这类在前苏联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军队。美国及其盟军使用战略空中力量打击伊拉克的领导和军事基础设施,这种打击后来在巴尔干再次重演,迫使中国空军的分析家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没有能力打败一支现代化的军队。13
为了解决打赢现代化战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一场军事革命,通过获取新装备,改善指挥和控制的基础设施,加强军事训练来提高自身能力。14
这场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改善中国空军的进攻型能力。
  获取新装备
  在经过一段以发展国产飞机为主的有限项目时期后,中国空军加大了对国内和俄罗斯飞机的采购。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中最显著的部分,是获得先进的攻击机、空中加油机、机载预警和指挥系统飞机。具体地说,中国空军获得了先进的多功能战斗机,包括俄罗斯苏-27
和苏-30 战斗机、国产 J-8 和 J-10 歼击机、伊尔运输机,以及中国自己研制的机载预警和指挥系统平台。15
这些种类不同的飞机为中国提供了空空和空地战术作战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远程轰炸机,中国无法将其空中力量投送到太平洋以外。
  中国目前轰炸机部队的主力是 120 多架 H-6 中程轰炸机,此外还有 Q-5 强击机和 JH-7 歼轰机。轰-6 是中国最大的轰炸机,载弹量 2
万磅,而美国 B-52 的载弹量为 6 万磅。轰-6 作战半径也比 B-52 轰炸机要小得多,从而限制了轰-6 在太平洋的行动。强-5 和歼轰-7
的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更小,制约了这些飞机到达中国周边国家的能力。2007 年 1 月,网上消息显示,中国开始生产轰-6
的改型机轰-6K,能够携带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作战半径达 3,000 海里。16 轰-6K
使中国能在远远超出其国境以外的地区行动,但因缺少海外前进基地而无法在全球范围投送其空中力量。
  中国空军装备现代化计划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获得空中加油平台。中国空军认为,延伸其战斗机群的飞行半径,对于执行超出中国周边地区的行动,至关重要。17
中国空军机群主要由歼-8 和 歼-7
战斗机组成,航程能达到可能发生冲突的地区,例如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但是如果没有空中加油,这些战机将无法游弋,也无法对敌机作战。由于海外前进基地太少,也限制了中国空军执行远程攻击的能力。美国能从遍布全球的战略空军基地发起行动,但是中国跟美国不一样,中国在大陆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主要的空军基地。没有空中加油,中国就无法执行有效的攻击,更遑论充分保卫其所称的领空范围。
  为了解决空中加油能力的需要,中国在九十年代把几架轰-6 改装成加油机,并在 2005 年从俄罗斯订购了八架伊尔-78 空中加油机。18
虽然中国的空中加油能力得到改善,但是其空中加油能力在军事行动环境中的有效性仍然值得怀疑。和美国空军 585
架空中加油机群相比,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现有的加油机数目仅为很小一部分。19 中国飞行员的空中加油经验也很有限。虽然中国早在大约 20
年前就获得了空中加油机,但是直到 2005 年才实现了海上空中加油。20
此外,由于中国战斗机大部分都不具备空中受油能力,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升级才能弥补这一不足。
  改善指挥和控制
  要开展空中加油机、歼击机、战术战斗机,以及各种空中平台协同作战,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而这种协调只有通过整体和灵活的指挥和控制(C2)才能实现。目前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依靠的是过时的通讯系统,造成命令和指挥传达延误。21
发展中国自己的空中指挥和控制平台,诸如 KJ-2000 和 KJ-200 指挥、控制、情报、监视和侦察(C2ISR)空中预警机,使中国具备了执行空中 C2
及作战管理的能力,而空中预警机是中国空军改善指挥和控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 年 6 月,中国空军一架 KJ-200
空中预警机在一次试飞中坠毁,造成飞机上 40 人全部丧生。由于这些遇难者都是设计和测试 KJ-200
空中预警机的技术骨干,中国的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计划遭受重大挫折。22 尽管如此,中国一直在继续开发用于实战的空中预警机技术。KJ-2000
空中预警机最近可能已经交中国空军投入服役。23
  中国空军或可通过获取现代武器装备来实现技术提升,但要改变 C2 思想和做法则需要时间。从传统上看,中国军方没有授权给下级军官的做法,这种情形的结果是
C2 高度集中,总是由高级军官制定战术决策。24 因此,中国空军运用新的空中 C2 平台的意图还不明朗。典型的对比是,在大多数其他国家的 C2ISR
平台上,下级和中级军官是空战的管理者,而中国空军是由高级军官在指挥塔中指挥。为在进攻作战中有效地部署空中 C2ISR
技术,中国空军必须首先改变其指挥方式,授权给下级军官,而这可能是中国军事领导人所不愿做的。
  加强训练
  近年来,中国空军修改了训练计划,以此来改善人员素质,提高战斗力。中国空军制定了训练演习,让飞行员在各种复杂条件下执行实战飞行任务。此外,中国空军还针对对台湾和美国的潜在冲突开展战术训练,让飞行员演练空空和空地战术,以此提高精确打击能力。25
在(最近刚增加的)进攻型训练中,中国以苏-27 和歼-8 模拟台湾“幻影”2000 和 F-16 战斗机的战术。26
  中国还增加了联合与协同训练,以提高和外国军队在海外联合行动的能力。中国 2002 年的协调联合行动计划中加大了中国空军的联合训练。27
未来的军事行动可能会包括更多的联合行动,也就是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其它组成部分,主要是海军航空兵,将协助中国空军执行攻势作战。中俄 2005
年军事演习强调了中国空军的精准攻击能力,动用了空中加油机、轰炸机、战术飞机和空降部队。28 2006
年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军方举行的一次演习展示了中国的远程空运能力。29
这两次演习都显示了中国努力改善进攻能力的企图,同时也暴露了现有能力对中国影响周边国家的局限性。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
  中国采购飞机的模式表明,中国空军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继海湾战争之后,中国试图向俄罗斯政府购买图-22
远程轰炸机,这可能表明了中国要努力发展类似于美国的战略空军能力。尽管购买未果,中国在整个九十年代继续发展空战的能力。北约在 1999
年“联军作战”行动中实施的空袭行动,对中国空军的现代化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表现在中国的战略家在逐渐减少使用地面部队的同时,注重强调空军力量的作用和远程打击。30
在巴尔干战争之后,中国加快了采购美国空军在“联军作战”中使用的同类空中平台,例如多功能战斗机和空中加油机。31 这种购买装备计划一直持续到今天。
  虽然进攻型空中力量既可以是战术的也可以是战略的,美国政府把中国追求进攻型空中力量看作是具有战略意图。32
美国国防部认为,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将使中国空军具备战略能力。但是,中国现有的飞机采购和研发表明,实际并非如此。中国空军中大多数由俄罗斯和中国自己制造的新飞机,都是空中优势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二者均具战术行动的特点。即使在
C2 飞机和加油机的支援下,中国空军短程战术飞机要想航行到中国周边以外的地方,将困难重重。2005 年,俄罗斯提出有意向中国出售图-22 和图-95
远程轰炸机,亦即中国曾在九十年代中期希望购买的两款飞机。33
中国至今没有购买。中国中意短程飞机而非战略轰炸机的决策显示,中国意图将现有空中力量的投送能力限制在太平洋范围。
  中国采购多功能战斗机和预警飞机,以及缺乏远程战略轰炸机的事实,迫使外界猜测中国军方领导人如何界定进攻型空中力量。中国进攻型空中力量似乎是将战术平台与战术及战略指导思想结合而成,亦即形成本文所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这一指导思想是用战术上的多功能战斗机来攻击传统的战略目标,包括
C2 系统、工业设施和首脑藏身之所。此外,它们还执行战术任务,包括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优势作战。
  中国发展进攻型空中力量的性质表明,中国把其面临的潜在威胁局限于周边国家,目前并不谋求将其空中力量投送到该地区之外。虽然性质如此,中国将会继续空军的现代化,假以时日,势将发展成一支具有全球投送能力的空军。
  对美国的意涵和美国的反应
  中国会否部署针对其邻国和此地区美国驻军的进攻型空中能力,这种可能性仍有待观察。中国 2004
年国防白皮书称,中国空军的使命已经从本土防空转变为攻防兼备,白皮书还说,中国坚持防御性质的国家政策,“永远不会谋求扩张”。34
虽然这一政策意味着纯粹的领土防御使命,中国空军进攻型能力的发展,似乎跟这种宣示相矛盾。中国最近获得的诸如轰-6K
轰炸机平台,在空中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使中国有能力把力量投送到区域的热点地区,例如台湾和中越两国于 1988
年曾发生冲突的南沙群岛。如果中国的确致力于建立一支防御性的军队,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将仅仅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
  作为和平崛起的一部分,中国显然希望改善与其他太平洋国家的关系。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冲突将阻碍这一地区的贸易,伤害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被中国国防分析家视为最具威胁的日本和台湾,同时也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35
由于中国依靠出口和外国投资来推动国内的现代化,中国可能不会攻击他们的邻国,因为北京挑起的战争会导致制裁,危及外国投资,重创正在发展的中国经济。36
除了会对经济造成损害之外,贸然袭击台湾或者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其他主要盟友,还可能导致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反应。这样的冲突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害和军事反应,促使北京选择依赖外交而非武力。近年来,中国加大了跟诸如东盟等区域经济和安全组织的合作。2002
年,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此来展示其致力谋求外交渠道的决心。此文件目的是防止因南沙群岛和其他有争议的群岛引发冲突。37
  尽管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中国空军进攻型军力的发展,仍然对区域的稳定构成威胁。中国将其军事力量投送到整个太平洋地区的能力,危及着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影响。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在太平洋维持军事主导力量,但是最近中国军力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平衡。即使中国承诺和平崛起,采购歼-10
战斗机可能会使中国空军成为美国和其他亚太国家的一个区域性的、技术方面的对等竞争者。中国的军事化可能导致诸如日本和韩国等周边国家发展更具进攻型的军事姿态。日本和韩国最近表达了对中国军力提升缺乏透明性的关切。38
中国可能通过增加其军事能力来加以回应,从而出现螺旋式的军事竞赛,最终可能导致外交关系紧张,或者军事对峙。39
中国空军还可能将战力投送到中亚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依赖这些国家的供应。40
中国空军对这些国家的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可能绷紧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这两个国家都希望在这个重要的战略地区加强影响。41
  为了维持太平洋地区现有的力量平衡,美国必须限制中国空军的攻势作战能力。前美军太平洋司令丹尼斯·布莱尔海军上将(Adm Dennis C.
Blair)宣称,“我们尊重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其大陆的权力,但是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海洋和太空(是)我们的。”42
中国人天生有权捍卫自己的主权,但是美国必须和其全球盟友一道限制中国发展进攻型空中能力。
  限制军事技术转让
  中国十分依赖外国来实现中国空军的现代化,努力从俄罗斯、以色列、法国和德国寻求军事优势技术。中国空军这种依赖外国供应的发展途径,使美国可通过鼓励或者惩罚措施来影响许多向中国提供武器的供应商。从法律上讲,美国能禁止包含美国技术的武器系统的转移。但是近年来,美国甚至已经阻止了并不包含美国部件的先进军事硬件对中国的销售。
  以色列是中国第二大武器供应商,由于以色列非常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美国在以色列武器销售的计划中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2000
年,美国的压力使以色列无法向中国销售其“法尔康”空中预警及控制系统。在美国威胁要撤销对以色列的 28
亿美元军事援助之后,以色列取消了对中国的军售,从而把中国空军获取空中预警机的进程一直拖到 2006 年。43 2004 年底,以色列曾计划对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在
1994 年出售给中国的“哈比”无人飞机进行配件更新。尽管后来以色列没有把飞机更新部件运到中国,美国还是出于安全关切冻结了以色列参与美国领导的 F-35
联合攻击战斗机研制工作的资格。此决定和美中委员会 2004 年所做的建议相呼应。44
美中委员会建议,国会应限制向中国出售军事用途技术的外国国防承包商参与美国国防工业所领导的研发工作。
  美中委员会还敦促国会向欧盟施压,继续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委员会相信,解除 1989 年天安门事件后实施的禁运,将加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45
即使禁运仍然有效,欧盟对中国的军事装备的出口从 2001 年的 5,400 百万欧元,增加到 2003 年的 4.16 亿欧元。46
欧盟向中国军方出售的武器装备包括英国生产的用于中国 Y-8 空中早期预警系统的推进器、意大利“腹蛇”空对空导弹、法国 AS-365
“海豚”军用直升机配件,以及用于 F-7 战斗机的英国和意大利的先进电子设备。47
由于欧盟把武器禁运的解释和执行交由欧盟成员国决定,于是禁运虽在,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出口仍在继续。48
欧盟有一些国家禁止对中国销售任何军事产品,但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则将禁运范围仅限制在毁灭性武器和可能用于内部镇压的军事装备。这些国家继续出口非毁灭性军事技术,例如电子设备、雷达、飞机推进系统。49
  为了制约中国进攻型能力的发展,美国必须持续向欧盟施压,维持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此外,美国应该敦促欧盟国家把能够向中国出口的技术指导政策标准化。凡遵守这些指导政策的国家,凡停止向中国进行军事技术转让的国家,应当获得鼓励,如军事援助,以及参与美国领导的联合武器开发项目的资格,如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那些选择继续向中国出售先进军事硬件的国家,则应面临类似
2004 年以色列受到的限制。
  开展有限接触
  为了阻延中国空军发展进攻型军力,美国必须采取军事威慑及禁运与和中国军方有限合作同时并举的策略。一些美国人担心,与中国武装力量进行合作性的接触,会让中国人学到作战思想和策略从而提高他们对美交战的能力。50
虽然这种忧虑有其合理之处,但交往能促进军事方面的更大透明性,改善美中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建立高层领导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从而减少美国和中国军队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51
  美军与中国的近期交往中尤以美中海军之间的接触为主。美国海军成功主导了最近中美接触的努力,其原因在于,从传统上说,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总由海军上将担任,而且美军在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有相当一部分由海军承担。发展美中海军之间的关系虽然重要,但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过程中,海军和空军的现代化是中国并重优先的考虑。鉴于中国强调加强空军,在与中国军方的接触中,美国空军应发挥与海军同等的作用。美中空军之间的互动,应当避免暴露美军在军力投送、C2ISR
运作等方面的能力,空军应当把重点放在专业交流和发展促进美中对区域人道及安全问题做出协同反应的能力方面。
  推动中美空军领导层之间的透明和相互了解,对于构建两国之间的信任必不可少。美中高级军官和国防部长之间的高层会晤能进一步推动这一目标,为高层领导人建立沟通渠道以减少危机形势下的误判可能性营造有益环境,制定双方未来的军事演习和专业交流计划,便于中国空军和美国空军人员了解对方的运作和领导体系。美国空军应当邀请中国空军人员参与各种层面的专业军事教育计划,但前提是,中国向美国提供对等的机会,让美国人参与中国空军的培训计划。双边交流应覆盖军队官兵培养的整个频谱,从士兵士官学院,到新军官培训计划,一直到国防大学等高等军事教育机构。这些项目能让军方人员在没有政治干预的情况下直接互动交流。各层次的直接军事交流有助于互信和了解。52
  美国承认中国是一个关键的全球角色,鼓励中国以国际事务攸关者的身份发挥作用。53
美国空军可通过人道救援联合训练等活动帮助中国达成此国际地位。美国空军自建军以来,一直在灾后救援行动中提供空运支持。这些空运救援是灾难救助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有助于提高参与救援的国家的形象。54
美国空军应倡导与中国空军开展军事演练,以允许中美空军人员有机会在模拟大规模人道危机的环境中协同作业。这种直接的互动将增进两国空军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并可能鼓励中国以负责任的国家参与太平洋地区事务。中国动用军机参与人道救援行动的做法,将增加中国和平崛起的合法性。
  批评人士可能会反驳,认为联合演习将有助于中国空军提高迅速部署人员和设备的能力,从而加强中国的军事能力。但中国空军已经具备空运能力,这已经在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以及中俄军事演习中得到展示。中美开展联合救援演习,不会使中国获得额外的军事能力,但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推动中国在帮助邻国克服人道主义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美中空军通过互动所增加的透明度和了解,将远远超过与中国空军进行有限协同训练所带来的微不足道的国家安全风险。
  除了协同训练以外,还应进行高曝光度的交流,例如派遣美国空军表演队参加中国的航空展。美国空军的“雷鸟”飞行表演队曾于 1987
年在北京进行表演,目前继续在多种国际航展中亮相。55
航空展和海军编队访问中国港口等引人注目的活动,在不泄漏先进武器装备性能的同时,可以向中美公众展示两军关系的发展。对美国和中国空军的各种合作,都应有意在美国和中国宣传,以表现美中两国的合作和友谊在增长。
  做好军事准备
  中国公开谋求避免使用进攻型军事力量,但出奇制胜始终是中国作战思维中的一根支柱。56
因此,美国军方必须时刻准备对中国采取的任何进攻型行动做出反应。美国空军目前向中国东南方向 1,800 英里以外的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部署了 B-1、B-2 和
B-52 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以及在日本、韩国和夏威夷的其他美军轰炸机是对中国进攻型行动的强有力威慑。
  除了向太平洋部署先进飞机以外,美国必须在武器系统和作战准则方面保持超越中国的质量优势。虽然美国空军装备目前在技术上超过中国空军,但是中国装备最近实现的现代化,有可能使中国空军成为美国空军的一个对等竞争者。因此,美国空军必须发展能够在可能冲突中有效部署对抗中国的武器的战术。中国军方领导人对目前美国战术的效率提出怀疑,原因是,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缺少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来引导其战术的发展。中国空军中将刘亚洲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美国空军战术的发展。这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用来形容通过谨慎的实验来进行现代化。57
刘亚洲对美国空军战术发展的评论或许不无道理,因为美军的反入侵训练基本上仍以对抗已不复存在的苏联空军为基础。58
为了继续确保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优势,美国必须在获取新的战争平台的同时,发展其战术,为美军与中国发生潜在的军事冲突做好准备。
  中国空军不断增强的进攻型能力,以及中国军队意图的不明确性,构成对美国和区域盟友的潜在威胁。中国空军在发展进攻型空中力量经历了长期的停滞之后,已经步入一个迅速现代化的阶段,包括获取诸如苏-27
等平台,并实现了轰-6、空中加油机和空中预警机等平台的现代化。中国能动用这些系统,以本文所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方式,来完成战略和战术使命。
  虽然中国的攻势作战能力目前仍然限于地区行动,但是中国空军将会尝试发展全球战略能力。中国获得空中加油机和改装轰-6
的作为表明,中国希望增加其远程进攻能力。这一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获取远程轰炸机,而这种飞机的研制可能从中国正在成长的航空工业中得到帮助,中国航空业希望 2020
年制造出大型商业飞机。59 因为民用技术和研究能应用到发展远程轰炸机上,中国有可能在生产大型民用飞机的同一时期中,开始生产国产轰炸机。中国对现有空中加油和 C2
技术进行的改进,可能是其更庞大的整体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加强未来远程奔袭作战的支持基础。
  即使仅作为一种战略威慑,中国若拥有能够打击北美目标的远程轰炸机而具备全球奔袭作战的能力,将对美国构成严重的威胁。中国投送能力的增强,也会加强中国在诸如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世界重要地缘战略地区的影响力,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正在增加。由于中国军方未来的意图基本上不为人所知,美国必须限制中国进攻型军力的发展,并鼓励中国发展一支负责任的空军,即一方面限制中国空军接触进攻型武器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双边交往来促进美国和中国空军的相互了解。鉴于中国具有改变全球空中力量平衡的潜力,美国必须赶在中国空军发展出抵达全球的进攻型能力之前,果断加以限制和遏制。
  作者简介:
  Erik Lin-Greenberg(林亦立,麻省理工学院)。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政治学,为该院空军预备役军官训练团 365
支队学员。曾在波士顿的第一海岸警卫区司令部担任对外事务实习官,在此岗位上陪同接待过来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海事警察)代表团。
  美国空军中校 Timothy Slauenwhite 和《空天力量杂志》编辑对本文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意见,作者在此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刘峰)
08-02-18 18:25·
08-02-18 15:48·
08-02-18 07:17·
08-02-18 06:59·
08-02-16 07:48·
08-02-15 18:58·
08-02-13 11:36·
07-09-20 08:49·
07-03-22 11:00·
06-10-31 21:41·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空中力量2017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