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疑生信~~怕念佛功夫浅激战2业力装备在哪换深不能往生,担心错了吗?

断疑生信:念佛没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_百度知道
断疑生信:念佛没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问,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答,但求心与佛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著魔。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有空和不需要思考问题时就念,卫生间和卧室里默念,其它地方不影响别人时可以出声念。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敬香。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近期热词:
36小时点击榜
36481748142511021007855779760741722703
72小时热顶榜
322215129987666
36小时点击榜
22041900169112351140110211021102874627513
72小时热顶榜
25171414131312111099
36小时点击榜
85579874160826624715213313311495
72小时热顶榜
4039271818171614131312
媒体征稿和报道
被采用的文章
被报道的博主
社区帮助中心
网友们是和讯社区的主人,如果有对和讯物业管理的建议或者讲述你与和讯的故事,请在发表文章时投稿到“我与和讯”。
微博使用帮助
友情链接: ┊┊┊┊
Copyright&和讯网 北京和讯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佛教,每天念佛20小时以上才能往生极乐_百度知道
佛教,每天念佛20小时以上才能往生极乐
净空法师说,每天要连续不断念佛20小时以上才能往生极乐,是真的吗,否则就不能,有点难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们学佛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死于句下,对于一个自心散乱的人来说,肯定是时间越久、次数约多就越好,因为只有数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产生质量的变化。 对于长时熏修的佛子来说,无论念佛长短,只有一念清净心生发,即可与阿弥陀佛大愿相融合,皆空顿超三界,往生极乐---这就是阿弥陀经中讲的“于一念倾,生极乐国”的意义和道理了。 当下念佛,莫换题目,长时熏修,必登乐土! 南无阿弥陀佛! 明心合十!
采纳率:38%
来自团队:
1、净空老法师从未说过这样的话,相反他倒是提倡“十念法”以方便工作繁忙的人士学佛。我们现在的众生,工作、生活都那么忙,怎么可能每天念20小时?或者每天快速念2小时,1万声佛号都是应该的、有可能的。2、当然如果是一个全身瘫痪而又无所事事的人,一天花大量时间躺在床上念阿弥陀佛达到十几个小时,倒是应该提倡的。3、净空老法师劝我们念佛尽可能朝着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方向努力靠拢,但也提出:往生极乐世界的最低底线是你全心全意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并且真心远离名利、情爱、嗔恶的困扰,而且愿意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就是“万修万人去”。4、参加一日一夜精进念佛或者十天念百万佛号的活动,才可能做到你所说的那一点。但这也是少数几天而已。
看你们说话都很痛苦,为什么就抓个一句两句就疑东疑西?他说每天能念20个小时,绝对说他自己,是他自己一辈子老老实实修出来的。没有说别人也一定这样啊。真正的标准在经上,为什么不去翻啊?反而被人家一两句话骗死。
我不知道人家说的20个小时是不是能够算是一种方便说法,但我个人理解,这句话里起码有在提醒你不要懈怠的意思。生死事大,万勿谨慎啊!
很多人一辈子没信佛,临终的时候只因为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有人助念,就往生极乐了。当然,除了累世的因果以外,个人自修方面,还是要多下工夫的。至于20个小时…… 我保留意见……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有这个说法吗?观无量寿经9品往生有这个说法吗?弥陀经说一心不乱只是个特殊情况(克期取证),不要理解成“只有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才能往生!一心不乱是上品上生,不是唯一标准!本文来自真佛门贴吧净空法师对净土三经的重大错解净空法师对第十八愿的错解: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一向专念、至心信乐对第十八愿的错解(一)、对第十八愿中的“至心信乐”(引出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和一向专念);净宗正统-康本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净空法师 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这样解释:“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地讲的至心,跟弥陀经上讲的一心完全相同】,这个就是能不能往生,那个关键的所在,我们今天听了弥陀名号,实在讲还有二心、三心,无量心啊!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啊!没有达到一心,【至心就是一心】,从今而后,以我们人来讲,尽形寿,尽我们现前这个一生,真的要做到念兹在兹,【心里面念念都有阿弥陀佛】,这个一句一句不可以间断,间断了就产生两个现象,一个打妄想,起心动念,胡思乱想,一个就是无明,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堕到无明,所以众生不是堕在妄想,就是堕在无明,你说这个多可怕,堕在妄想那一边就是贪嗔,堕在无明这一边就是愚痴,搞的是什么,贪嗔痴啊!不念佛号就念贪嗔痴啊!这个事你不知道,这个佛祖提醒我们,我们自己冷静去想一想,一点都不错,佛号断了的时侯,就是贪嗔痴,贪嗔痴是搞的六道三涂,造这种业,这一句佛号是净业,叫我们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就可以把这个事情办的圆圆满满。所以这个至心就是关键的字眼,心,乐是爱好,欢喜爱好,人生当中第一喜欢的,就是这一桩事情,第一喜欢的,其他任何都不能取代的,才叫做至心信乐,我们有没有做到呢?那一句阿弥陀佛是从这样的心生出来的,念出来的,这才叫相应啊!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叫相应。【至心信乐,就是净念相继。如果不是净念相继那就不叫至心信乐】,你在这个世间还有其它喜欢的事情,其它还有放不下的事情,你就不是至心信乐。净空法师:‘至心信乐’这里面就包括了发菩提心,如果是仅就这一愿来讲。我们今天没有发菩提心,换句话说,不是至心信乐,而自以为是至心信乐,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我的评论:观无量寿经从中品上生就不再提发菩提心了,而是往生到净土后才发菩提心,按照净空观点,这些人不是“至心信乐”,不能往生的!)由此,至心的‘至’这一个字,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就注了很多。他说这个‘至’,至是‘真、诚、实’,这三个字说得好。真心,我们今天心不真,我们用的是假心。‘我念佛用真心,待人接物用假心。’你这个心还有二用,你很高明。佛法告诉我们‘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处事待人接物用妄心,你就要觉悟,你念佛也是用妄心。诚心,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一念不生是谓诚】。’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哪来的诚心?实是实实在在、老老实实,我们不老实。这三个字,我们全都没有。不但‘至’没有,‘心’都没有。我们今天不是用心在念佛,用什么?【【用妄想在念佛,用第六意识在念佛,所以‘信’跟‘乐’都成了问题】】。诸位要晓得,妄心、假心,这是轮回心。我们用轮回心来信净土,来修净土,修到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我的评论:“一念不生”才叫诚的话,那只有大菩萨与佛才能往生净土了,我们凡夫既然是用第六意识念佛(即便念到事一心,还是第六意识,除非是理一心),就‘信’跟‘乐’都成了问题,都不能往生了。)“此地讲的至心,跟弥陀经上讲的一心【完全】相同”,是这样吗?印光大师说:“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只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吗?印光大师答: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而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虽将一心分为事一心理一心,但说:“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有愿者,无一不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此即意显:往生不凭功夫深浅,唯凭佛愿救度。为显往生非凭事理一心之修证,大师又说:古云愚人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复不指事一心】。事一,已非愚人,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改修余行】,此之谓也。又此一心不乱,亦分五教,今不叙者,以正指顿圆故。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但念佛名,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正属顿圆。 观此,知所谓【「一心」者,即「守志不二,但念佛名」】也,此意与善导大师说的“毕命为期,一向专念”完全相同。能如是专念,自然「径登不退,直至成佛。」故知其事理一心之倡,只是为巧摄圣道归于净土所开之方便。
净土宗祖师藕益大师:宋明以来,多以通途自力修证,诠释「一心不乱」义。蕅益大师亦多顺他意而处处显事理一心,【然论往生正因时,则毅然舍他义而独显自意,判「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揭示「【一心」者即信愿一心,非禅定一心】,意显往生全凭他力,不在自力修证之深浅。故大师论持名之行时,言:「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意显「不断烦恼得涅槃」之心要,显彰净土正义。至此,「信愿一心」从「事理一心」中脱颖而出,他力易行之道再度得以大畅。 大师视信愿为净宗眼目,处处释之。对信虽广开为六信,其根本亦在「信他」,即信「弥陀世尊,绝无虚愿」。以誓愿无虚,又心佛不二,故于「信自」中言:「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其言:「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即明示净土信仰之归宿。所谓「六信」,理虽圆融,终归于「深信佛力、深信名号功德」中。此乃不可思议境界,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不涉施为,唯信乃入。其余事理因果,无非助成此一深深信仰。 由于他宗渗入,使不明净土真实义者,多以事理一心为高妙,并以此为净业指南。虽重持名,却欲以称名为方便,以求一心之功夫境界等。《要解》亦随顺他意诠释事理一心,但大师言持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即简别【净土之行非事理一心,非定善散善,唯任口称而已】。他力之旨得以澄清,净土不共宗旨,再度明了。如其《灵峰宗论》言: 吾人果能念念执持阿弥陀佛,即是念念证无量寿,放无量光。古圣既尔,今人亦然;至心既尔,【【散心亦然】】。 观此,知称名一法,绝于机情,任谁称名,功德齐等。《要解》言:信愿持名一行,圆转五浊,不涉施为,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 此即揭示持名一法「不凭修证,但称名号」之肝要。所谓「如乘船度海,不劳功力」也。此是大师力脱融混的又一剖心沥血处,故其《灵峰宗论》彰净土修学原则言:【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生不替】,便决定横超。又言:或昼夜十万、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 又言:修此念佛三昧,每日从十万起,以至一百,【或唯数声,下至日念一声】,不拘数之多寡,但以【终身不间断】为则。 此即大师对修学净业的指南,是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开显,简洁明了,已【完全】舍去了玄妙之理,唯彰相续念佛义。与善导和尚所言“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一向专念,毕命为期”、“一发心以后,誓毕此身,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如出一辙】。善导大师《观经疏》:《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观以上众释,知随缘杂善为少善根,称名一行为多善根。【【不杂余行,唯专念佛,即是一心不乱】】。专念佛者,临命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自得临终正念】。如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故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也。光明无碍力,以此得以大彰。净宗学人都知道一个常识:无量寿经中的摄生三愿即18、19、20愿,其中第18愿侧重谈信愿,“行”只是念(佛),不说六度万行等功德。净宗之所以被称为“三根普被、无机不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核心大愿。也就是说,第十八愿摄受的是【所有根机】的众生。而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即便从【最狭义的立场】(即“克期取证”--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讲记也是如此解释的),也只是印光大师说的“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这里,净空法师把无量寿经核心第18愿最关键的“至心信乐”,只解释成弥陀经的“一心不乱”,使得本来三根普被的法门,最能体现净土宗特色的第18愿,变成了只摄受“上品上生”的最上根人的法门,无意中极端拔高了往生标准,谁之过与?弥陀经的一心不乱一般被解释为“克期取证”,连净空法师自己也是如此:净空法师:佛在《阿弥陀经》上告诉我们,一心称念,念到一心,求生西方净土只要七天,七天就成功了。念佛法门里面,打佛七就是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七天功成是这个意思,克期取证。净空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经文讲到,若一日至若七日。‘若’是不一定的意思。那么,从一天到七天,这是说克期取证。那么,我们在此地,给诸位作一个简单地说明,这就是一日到七日,若一日至若七日,是克期取证,是定了这个期限,我们要证果;这个证果就是证得一心不乱。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我现在也主张必须相信佛经佛语,若依《阿弥陀经》持佛名号,一至七日,一心不乱,临终见佛来迎,当然好,此可用打佛七等【克期修证】的方式。若依《无量寿经》除了五逆之人,欲生彼国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念佛,也都决定得生。这就【不必担心不得一心不乱便无往生佛国净土的希望了。】净宗学人都知道,一心不乱分两种: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前者相当于断除烦恼的阿罗汉,后者相当于破无明证法身的法身大士。这点,净空法师多次提到。那么,认为只有“一心不乱”才能往生的,就是承认,只有阿罗汉及其以上程度的才能往生了。问:什么人能证得一心不乱呢?净慧法师答:修行人证得三果阿罗汉,并圆成三果阿罗汉道果后,诸业已了,诸漏已尽,身心清净,自然证得一心不乱。净土宗当然不是这样,所以老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讲记》里又这样说:要这一生成就,必须要一心称念,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标准很高,所以用这个标准,有一些人就担忧,我这一生念不到一心不乱,那恐怕就不能往生,他就怀疑了。【玄奘大师译本就不是一心不乱,而是“系念不乱】”。系念不乱,我们可以办得到,一心不乱办不到。【《无量寿经》也没有讲一心不乱,《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跟一心系念是【差不多】的意思。这个想一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一向专念”,大家不太明白,恐怕老法师也没讲太明白(不信大家可以参考)。所以,老法师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讲记》又说:
弥陀经梵文原本没有‘一心不乱’字样。罗什大师译本是意译,有一心不乱,他并未翻错,如翻错,玄奘大师一定会指出来。应知一心不乱太难了,有些修净土者见到一心不乱害怕,认为这个法门难以作到。其实念到【一切时一切境界中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妄想杂念都没有,就是‘功夫成片】’,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用佛光一照,立刻就使行人达到‘一心不乱’。
最后,净空法师又强调“功夫成片”,在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中多次提到: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功夫成片”,只有“功夫成片”才能往生!这里列举几个:1、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这一句佛号,至少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2、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行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说,念到心地清净,烦恼虽然没断,但是一句佛号,确确实实能够【伏住烦恼】。3、佛法所修学的是定,像我们净土宗,所修学的是什么呢?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如果做不到,本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比一心不乱的功夫浅,实在讲,【一向专念就是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常讲的功夫成片】。4、所以往生的最低程度,要功夫成片,没有念到功夫成片,都不能往生。5、什么叫功夫成片呢?也就是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了,所谓得力是烦恼不起来,烦恼有没有?有!烦恼没有断,虽没有断,他佛号力量强,能够把烦恼压下去,虽有烦恼,烦恼不起作用,不起现行,这个功夫叫成片。如果引用经文上的话来说,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净念相继】。6、什么叫功夫成片呢?不夹杂、不间断就成片了,功夫打成一片,没有杂念了,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心里面所想的就是一个阿弥陀佛,这叫功夫成片。7、所谓功夫成片就是你心里面一天到晚,佛法讲二六时中,心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才叫功夫成片,这是往生的条件。8、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功夫成片都能够自在往生,一个人能够自在往生,诸位想想,他还会生病吗?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说法相矛盾?   净空法师答:不矛盾。【功夫成片是你可以自在往生】。具足信愿,散念能往生,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信愿坚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能!(怎么解释边地疑城胎胞宫生的呢)祖师讲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那是念佛功夫的高下。四土三辈九品,那是念佛功夫的上下(怎么解释观经九品往生,没有说九品的都只是念佛功夫!),如果讲往生,真信切愿,这个人决定往生。“边地疑城第四十”: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净空法师:【也有疑惑的人】,他也念佛,为什么念佛呢?人说得这么好我就念,万一不能往生就算了,能往生那我不是捡到便宜了吗?这样心态去念佛号能不能往生呢?念到心地清净一样往生,但是他往生,有这个心态,不是很健全的,生到边地,什么是边地呢?生到边地也不错啊!边地里面实在讲一切的享受跟天人一样,也是快乐无比,只是五百年中见不到阿弥陀佛,不能听经、不能闻法,苦就这个苦。但是五百年之后,他自己后悔,这个疑断掉了,一断马上就见佛了、就闻法了,只不过是五百年不见佛,不闻法啦!他这个还是有限度的,还是值得去的啊!
看来,净空法师并非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提倡“只有”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可是这种提法太少了,我只看到过这一个,基本上是处处提倡“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如果“功夫成片”才能往生,那么诸位怎么看待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往生呢?九品往生里,又有哪处说到念佛的“功夫成片”,更何况“功夫成片才能往生”的说法了呢?还有“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又怎么解释?净空法师的恩师李炳南开示:净土行人皆知往生须信愿行三资粮,其中以愿的力量最大,不论任何事,一举一动,都提起往生西方的愿力。遇到事情,心中虽乱,而往生极乐的愿力不断,纵使不断惑、【不伏惑】,也念得不熟,但是到了命终,四大分离之际,八识田中的愿力就能带你往生。古代的大德说:能否往生,就看这个人有没有信愿;品位高低,就看这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由此看来,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浅,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虽然有品位高低,但一旦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也已经摆脱轮回,远远胜过在二十八天。居士所说的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都是上上品的因,做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具足信愿,每天早晚念数百声、数千声,中下品也有份。问: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种等级。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齐。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彻底解脱,不到一心不乱,也能九品往生,所谓‘不用三劫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当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道德、学问都相当好,修持也很好,他到九十多岁就说:在这个世界,凡夫想达到一心不乱的工夫是假的,说自己达到很短暂的功夫成片 (或者说清净心),都已经是把自己夸大了,不可能的事!这是他一辈子精进修学,到九十几岁所讲的话。我们想想看,以他那样的根机都做不到,那我们谈什么呢?净空法师推崇的黄念祖大德的观点:黄念祖: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够现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谈何容易?可以说没有吧!到事一心,见思惑就没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无明了。【世间的人,哪里能到这个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乱便不能往生,那麼净土法门就成了难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就是这个玄奘翻译的,【【最后不乱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因为佛有接引之愿,凡是你念著我,我来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乱,不是你要念到不乱的程度。黄老居士:有很多,在各处,在外国,有些老太婆,各种类型的人得到往生的都很多。所以这裏是佛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是否能往生?这个疑惑不必。居士敬问:您说小本阿弥陀经裏头的「一心不乱」是「系心不乱」?  黄老居士:「一心不乱」,我这本书裏头有,是现在流行的阿弥陀经裏头缺了二十一个字,在襄阳出土的古代的刻本裏头多二十一个字,是「一心不乱,称念名号」,这四个字放在一起是八个字,八个字跟玄奘翻译的没有一心,翻译的是系念不乱,这裏「一心不乱,称念名号」和玄奘翻译的「系念不乱」,完全是同样的话,所以不需要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你只要是念,哪怕念得还有一些妄想……,没有关系,你只要肯念就行。我工夫浅薄,业力深厚,怎么能往生净土呢?印光大师答: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已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大安法师:你翻开净土五经,祖师的著作,有哪个说【非得要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呐?你能找出圣言量的依据吗?《无量寿经》在告诉我们一个哪怕五逆十恶的罪人临命终时,只要他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十力、无畏种种功德,他愿意往生他就是地狱境界现前他都可以往生,没有谈定或神通。中品下生是一个世间的善人,从来没有修行过佛法,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讲阿弥陀佛的净土他马上相信,屈伸臂顷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没有提功夫成片问题。乃至于汉吴两译这个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念念到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这个在第十八愿是告诉我们:设我做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既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你念十声,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你说,有什么门槛啊?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有哪个法师如果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去的。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众生都能去呀。《净土圣贤录》列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呐,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设了什么条件?如果设了条件它能去得了吗?他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 《观经》讲,一个即将下地狱的众生,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开导,以恐惧的心、感恩的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乃至一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没有说一定要【功夫成片】。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开示的也非常清楚,“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你能不能往生,全靠你是否具足信愿。往生品位的高下,才看你持名功夫的浅深。如果你具足信愿,虽然是散乱心念佛,也能往生。如果你不具足信愿,就是到达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的程度,也不能往生。那【功夫成片】是什么功夫?就是【伏住烦恼】的功夫。伏住烦恼,凡夫众生谈何容易?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说自己修行的品位但登五品,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但是【伏住了见思惑】。澫益大师临终示位名字即佛,不仅没有断见思惑,甚至【没有伏住见思惑】。得不到一心不乱,但只要具足信愿,照样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愿,绝对可以往生。就是说,智者大师才达到了“功夫成片”的程度,澫益大师都没达到。汉吴两译这个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念】念到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这个在第十八愿是告诉我们:设我做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既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你念十声,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你除非愿里边,你想阿弥陀佛设了什么条件呐!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你说,有什么门槛啊?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有哪个法师如果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请加入真佛门贴吧,,学习有关文章,破迷解悟!
其他9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洪荒之最强业力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