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碗盖一个打乒乓球伤膝盖吗的魔法

[资深粉丝]单纯想给乒乓球丁宁盖个楼(欢迎添砖加瓦,拒绝谩骂,不喜勿入)
就是这张,姚彦说仗着丁姑娘自己长的高就把她给撂倒在地了,哈哈,很有爱的两人。
22:19:33@佳佳Hb
21:51:18再来一张丁姑娘的伴娘图。。-----------------------------......-----------------------------我也觉得有点像。。。
21:30:58插播一下,找到几张丁宁美腿图,她的腿是真好看啊-----------------------------@linlily-20 16:05:45不是腿啊,这张是手好看啊,手臂的线条,手指纤细-----------------------------腰线很上,腿是真心长,身材比例好啊。
丁姑娘还有很多闺蜜,像是在微博上就有个叫苦瓜檬的吧,这个是在那个八运动员那个帖子里面看到的,哈,我不会告诉你们,其实我是个CP党。~嗯,丁宁跟很多记者媒体的关系也很好,像是李武军、周到(奥运女单决赛之后,丁宁就是趴在她身上痛哭的,不提了不提了,伤心。。)。不过也是,像她那种乐天派,谁不喜欢。
接下来说男队的怎么样~。。哈哈~第一个,张继科
@密码好像真丢了
22:19:33张怡宁回过神来说了句,这比赛,挺有意思的。第二局差点削了福原爱个光头,打到九比零的时候,猛地看到福原爱那眼睛都红了,下个开球的时候,直接把球砸地上,让了两分给福原爱。哈哈,不愧是大魔王。扯远了。。。。。回来回来。。===============================咳咳,我想说,今年的世乒团体赛决赛打冯天薇的时候,第二局也是打到10比0了。。 好多人都惊呼了- -然后 丁宁也...........-----------------------------11:4输的,我刚回顾了这场比赛张怡宁的球确实太稳了,比赛看起来很放心,不过只要是大赛,咱丁丁跟冯天薇的比赛真的好看啊,可视性太高了
@清春Sunshine
16:54:31在这个连体育圈也变得日趋浮躁的年代,丁丁妹纸真是有如一轮朝阳或清泉的存在啊!本来以为自己在楠姐老张时代后不会再对国乒抱有极大关注了,这个小女孩着实有把人的眼球吸引来的魅力,希望小姑娘能在下一个奥运周期好好表现,作为同龄人与她共同成长也是种幸运。-----------------------------我从04年开始粉张怡宁,说是粉,其实也算不上很热衷的那种粉,我就属于那种看乒乓球比赛,只要有张怡宁参加,就希望她也觉得她会赢的那种粉,算是边缘粉吧。可以说,04年、08年奥运会,张怡宁是我看乒乓球比赛的唯一原因。08年她再次夺得女单金牌,我兴奋得到凌晨2点没睡着,一直在网上看评论,看到大家赞美她肯定她我就特乐特骄傲,哈哈。我特欣赏张怡宁在赛场上的气质和状态。今年奥运会,我本来没准备看乒乓球比赛的,可我老公要看,他很看好丁宁的,于是我就跟着他看了比赛,看的时候,发现丁宁这孩子比赛的气质很吸引人,于是就有了好感了。后来才知道她9、10随就跟着张怡宁打球,才知道张怡宁很疼爱她,才知道原来张怡宁结婚时的那个小伴娘是她,觉得好像这就是一种缘分,丁宁妹子就这样成了我继续看乒乓球比赛的理由了,哈。
说起来也挺喜欢冯天薇的,在场上总是云淡风轻的样子,这种性格还是挺讨喜的,跟丁丁的比赛又很好看,她俩都是黑龙江的,不知道场下两人的互动怎么样
咱丁丁跟冯天薇的比赛真的好看啊,可视性太高了==========================真的好看死了。。 那个二十多个回合得球 太提气了咱丁丁 2年多对外不败的战绩 就是这样彪悍的一场一场来的
作者:佳佳Hb 回复日期: 22:34:44 回复 丁姑娘还有很多闺蜜,像是在微博上就有个叫苦瓜檬的吧,这个是在那个八运动员那个帖子里面看到的,哈,我不会告诉你们,其实我是个CP党。~============================我会告诉你 我也是cp 党咩不过看丁丁这个闺蜜的微博最大的感受还是丁丁真是个好姑娘,觉得这个闺蜜真心的很爱丁丁。丁丁有这样的一帮朋友真好。。我觉得丁丁是个情商很高的姑娘(好吧,我在说废话)
张同学吧,眼睛永远都好像睁不开的样子,上场打球的时候是藏獒,在场下休息的时候很呆萌呆萌的。。。他跟丁妹子感情应该是很好那种,友达以上,恋人未满吧。不过要期待他们两个在一起,比较困难,先不说丁姑娘的母上和张同学的爸爸比较难搞和国乒队的各种变态,就单说刘诗雯是张继科以前的女朋友,就是一个大坑了。。。可是我还是萌这两个啊。。就是微博上的互动,真的很有爱。上个图看看。。
还有好多粉红,不过可能他们自己不觉得怎么样,我们看起来暧昧而已。张继科今天还把好多丁宁给他的回复给删掉了。。。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想干什么。。不管怎样他们两个关系好是事实,是吧。还是关注丁姑娘怎么能够拿到大满贯比较好~
22:44:18张同学吧,眼睛永远都好像睁不开的样子,上场打球的时候是藏獒,在场下休息的时候很呆萌呆萌的。。。他跟丁妹子感情应该是很好那种,友达以上,恋人未满吧。不过要期待他们两个在一起,比较困难,先不说丁姑娘的母上和张同学的爸爸比较难搞和国乒队的各种变态,就单说刘诗雯是张继科以前的女朋友,就是一个大坑了。。。可是我还是萌这两个啊。。就是微博上的互动,真的很有爱。上个图看看。。...........-----------------------------说是zjk开始删掉部分互动微波了,真假?
看了隔壁高楼的扒皮爆料,越发觉得胖胖球男一线的队员各种不靠铺阿,丁丁要找圈外的
咳咳,虽然这个是丁丁的搂但是我还是想弱弱的说:在我看来,丁丁和小藏獒能不能成,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到底是决定保持这种感觉,变成永久的朋友情,还是继续发展深化下去。至于其他的,我觉得小藏獒的性格,他家里不是问题,丁丁妈妈倒确实= =国家队的话,其实现在男女队主教练都是以前谈恋爱的典型吧- -而且国家队以前的新闻就说了 不是不给谈恋爱,而是如果队员之间谈恋爱不反对也不赞成- -其实我爱这对 纯粹是觉得在最好的年龄,身边有一个和你有一样的目标,谈得来,陪着你走下去的人,该有多好。我觉得吧,在青春的时候,不去考虑一切,不去考虑以后,只是单纯的爱很美好(好吧,对于丁丁这种世界第一的姑娘,谈恋爱不应该是重点- -,可是这句话适合丁丁和任何人)
@密码好像真丢了
22:52:59咳咳,虽然这个是丁丁的搂但是我还是想弱弱的说:在我看来,丁丁和小藏獒能不能成,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到底是决定保持这种感觉,变成永久的朋友情,还是继续发展深化下去。至于其他的,我觉得小藏獒的性格,他家里不是问题,丁丁妈妈倒确实= =国家队的话,其实现在男女队主教练都是以前谈恋爱的典型吧- -而且国家队以前的新闻就说了 不是不给谈恋爱,而是如果队员之间谈恋爱......-----------------------------虽然他们俩都是我的菜,可我还是觉得,他们还是做好朋友吧,朋友长久,也不会互相伤害。我很萌他们目前这种惺惺相惜的友情的。但说道恋爱,那涉及的问题就多了,摩擦自然也多了,走得好可以修成正果,走得不好,可能老死不相往来。我可不希望他们最后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陌路人。我记得乒乓世界上乒乓队员谈自己的感情观,有问题问道,会不会找乒乓圈内的人,丁宁的回复好像是目前可以考虑,因为志趣相投,有共同话题,但结婚,,,,,,又说道她妈妈希望她找圈外的成熟稳重的可以照顾她的。(我是照搬省略号,丁宁姑娘应该是没有说下去,但省略号应该代表结婚不太可能)我觉得她妈妈挺了解她,必然是知道什么样的男生适合她。而且丁宁正是因为心思单纯所以才更能专注打球,在2016年前,我觉得她不会考虑感情。
作者:yaoxiaoas 回复日期: 22:51:08 回复 看了隔壁高楼的扒皮爆料,越发觉得胖胖球男一线的队员各种不靠铺阿,丁丁要找圈外的===============================都是大家八的 不见得准的
还不允许人家有朋友么。我觉得是成也八卦 败也八卦
@yaoxiaoas
22:51:08看了隔壁高楼的扒皮爆料,越发觉得胖胖球男一线的队员各种不靠铺阿,丁丁要找圈外的-----------------------------其实隔壁扒皮也不一定作数,你想想,正出成绩的乒乓球队员成天忙着训练比赛,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勾搭妹子,还勾搭那么多,噗。
@yaoxiaoas
22:50:09@佳佳Hb
22:44:18张同学吧,眼睛永远都好像睁不开的样子,上场打球的时候是藏獒,在场下休息的时候很呆萌呆萌的。。。他跟丁妹子感情应该是很好那种,友达以上,恋人未满吧。不过要期待他们两个在一起,比较困难,先不说丁姑娘的母上和张同学的爸爸比较难搞和国乒队的各种变态,就单说刘诗雯是张继科以前的女朋友,就是一个大坑了。。。可是我还是萌这两个啊。。就是微博上的互...........-----------------------------是删了蛮多丁姑娘的回复的。。。
大家还在看一个城市的乒乓梦(二)
&一个城市的乒乓梦(二)
策划 卜庆祥 李键&
图文记者 张国巍 刘佳
下图:鞍钢乒乓球队队员合影,左起崔颖、魏冬梅、申渝、王其武、张洪芝、刘晶。
1975年,沈阳军区成立乒乓球队,省队的很多队员被抽调过去,辛欣也在其中。进军区队不久,辛欣在全军第三届运动会中取得双打第七名的成绩,而后又在全国分区赛中取得第四名。由于成绩优异,军区政治部将辛欣特征入伍。“当时特征入伍是种荣誉,现在我还留着盖有军区政治部印章的调令。”就这样,辛欣正式成了一名军人,开始了将近十年的军旅生活。在部队打的年头多了,大家也都知道了辛欣懂球,有乒乓球比赛都找他帮忙。1984年和朝鲜人民军打友谊赛,辛欣还应邀担任了军区的乒乓球教练。1984年,辛欣转业回到了鞍山,分配到了鞍钢的二初轧。
对于打了三十年球的辛欣来说,在工厂根本没有他发挥的地方,“我也怕因为不懂得生产耽误工作。”因此,辛欣便想调到体委,以便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辛欣的想法,“那天我去体委办事,当时我的调动手续都办得差不多了,我刚一出体委大门,就碰见了凤成宣,我们一唠,凤成宣知道我要去体委,就邀请我去鞍钢体育馆,当时体育馆正在筹建也需要人手。”就这样,辛欣没有去体委,1987年去了鞍钢体育馆。在鞍钢体育馆,辛欣多次代表鞍钢参加比赛,取得了很多成绩,直到退休。
田园,1965年入选市体校,1966年入选省体校,1966年在辽宁省少年赛中取得团体第三名,他和辛欣几乎是一个年代的球员,同样入选了辽宁省队,两人一直也都是朋友。
田园1950年生人,比辛欣长两岁,不是土生土长的鞍山人,在来鞍山之前曾经代表丹东参加比赛,1965年年底随父亲转业来到了鞍山。因为田园原先球打得就不错,到十五中学上学不久,就被招进了鞍山体校,当时正是曹忠汉任教练,“当时进体校还是十五中一位姓谷的老师推荐的,”田园回忆说。日后,也正是这位谷老师帮助他真正走上了乒乓球这条道路。
到体校不久,1966年田园就随队在辽宁省少年赛中取得团体第三名。可这时候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当时田园初中毕业考试成绩优异,已经被一中录取,这个时候辽宁省队却要招田园入队。“当时父母都不同意我去省队,认为我学习好,应该进一中继续念书。”在父母的坚持下,田园选择了继续念书。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田园和乒乓球的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在省里第一次借调之后,很快又传来了第二次调动的消息,省队确实看好了田园。这时谷老师来到了田园的家里,在谷老师的劝说下,父母终于同意了田园调进省队。
1966年5月,田园正式进入省队。对于省队和市队的区别,田园也有着自己的记忆,“相比之下肯定是省队条件好很多,市体校只有四张球台,只有集训的时候才包吃包住,平时吃住都得回家。”
在省队,田园一练就是四年,1970年田园回到鞍山,被分配到了二轻局的市涤纶厂,之后9月份参军入伍,在弓长岭空军医院服役,当了9年的机关兵。在这9年时间里,田园参加了多次全空军的乒乓球比赛,不过不是作为队员而是裁判,除了裁判还做过陪练。
1979年田园转业回到鞍山锅炉检验所工作。田园的乒乓球生涯并不复杂,可他一直没有离开乒乓球。他和记者谈起了家长培养孩子打乒乓球的艰辛,“因为最近这几年鞍山籍球员的成绩不错,很多家长都在培养孩子打乒乓球,前几年我受亲戚委托带过一个孩子,叫曹丽思,虽然时间不长,可发现这个孩子天分不错,有悟性,现在已经入选国家二队了。”
谈到培养孩子,田园并没有让孩子继续打乒乓球,虽然他们夫妻俩都是乒乓球运动员,但是对于鞍山乒乓球的发展,田园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着。
七十年代:沉浮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在“文革”的洪流下,体育系统自然也不能幸免。训练和比赛全部瘫痪。
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的名古屋举行,已经连续缺席两届大赛的中国队,接到主办方的邀约。在当时的情况下,去与不去,成为极其痛苦的抉择,最后,毛泽东的“我队应去”的批示,一槌定音。
此后几年时间里,中国举办了多次大型乒乓球比赛,而“乒乓外交”直接或间接催生了中国外交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1971年10月,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其间,中国与许多亚非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文革中,作为体育运动的乒乓球风靡全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继上世纪60年代初的乒乓热之后,乒乓球再一次在各种历史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国人瞩目。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鞍山乒乓球也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期。除上世纪60年代的健康小学、温泉小学之外,山南小学、八家子小学、八卦小学、胜利小学、二一九小学、民族小学、钢铁小学、中华小学、红星小学等一大批小学以及各单位厂矿均先后组建了自己的乒乓球队,王秀兰、曾浩、郑勇、王伟、谢伟、白晓鸥、魏冬梅、魏娜、吕敏等一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脱颖而出……
“老人”凤成宣
采访凤成宣之前很多人都提到他,说他应该是最了解鞍山乒乓球历史的“老人”。
凤成宣,1946年生人,他是记者能找到的最年长的体校教练。1959年—1963年凤成宣是体校乒乓球队的学员,而在1969年—1970年凤成宣借调到体校做乒乓球教练,1975年—1976年又到省体校做教练。凤成宣经历过老一辈的教练,还带过新一拨的球员,对于鞍山乒乓球的历史事情他都很了解。
见到凤成宣,出乎意料的年轻,看面相也就是50岁上下的样子。凤成宣认为这都是平时运动的成果,运动不仅是他的爱好,更是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几年前凤成宣从鞍钢的文体系统退下来,“我工作这几十年几乎都在鞍钢文体部门工作,参加了很多比赛,后来也组织了很多比赛,鞍钢体育馆从筹建到后来的经营管理,我都一直参与其中。”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市里第一个单打冠军到八十年代最后一个单打冠军,从体校的学员到鞍钢体育馆馆长,凤成宣几乎经历了鞍山大大小小所有的乒乓球活动,而这一切都是从1959年鞍山体校组建乒乓球队开始。
当时凤成宣十多岁,因为从小就喜欢乒乓球,这时的凤成宣已经有了很好的乒乓球底子,所以市体校组建乒乓球队便把他招了进去。“当时整个球队就十来个队员,场地也都是土地,屋里四张球台,都是木头的。因为是土地,时间一长就起尘土,所以每个礼拜三下午都需要喷水,我们也就能忙里偷闲休息一下午。当时体校场地也比较紧张,往往一块场地好几个队训练,我们这块场地,中间是篮球队,东边是排球场,乒乓球队只用场地的一边,”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凤成宣记忆犹新,“我们住的地方也是在体育场下面,大家习惯称之为‘窑洞’,屋里都是上下铺,可能是因为窝风的原因,咱们那个地方蚊子特别多,到了夏天一个个像轰炸机似的,看着都吓人,就算是挂蚊帐都不好使,只要贴蚊帐上就被咬一串包。”当年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事让凤成宣念念不忘,“那时侯正好是1960年左右,队员交粮票,体校管伙食,记得那时我们吃得最多的就是‘碗糕’,所谓的碗糕就是把高粱米粉和成面糊,上锅里一蒸,熟了通红通红的。除了吃食堂,最好的待遇要数体校给我们发运动服、运动鞋,都是免费的。”
除了这些日常的训练生活,最关心的还是当年他们的装备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当我问起当年的球拍都是什么样子,没想到凤成宣竟然记得非常详细:“那时我们这些队员要是有个好球拍,甭提多高兴了,顺风牌、华英牌、三线牌,这些都是好拍子,不过不像现在的专业球拍自己粘胶皮,买来都是带胶皮的,而且都是一面胶,后来就慢慢又出现海绵,再后来胶皮、海绵粘在一起,那时的拍子弹力照比现在差多了,一打声音特别脆。记得当时一个朋友给我一副好拍子,忘了是什么牌了,反正是个好拍子,其他队员羡慕坏了,那拍子我用了很长时间。”几十年前的事凤成宣还能记住这些细节,足见凤成宣是多么热爱乒乓球,“乒乓球有六合牌的,盾牌、光荣牌,这些球都是体校提供,拍子得自己准备。”
就这样,凤成宣在体校练了四年,1963年凤成宣考上了鞍钢技校。虽然离开了体校,可只要有比赛凤成宣都会代表鞍钢参加,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绩。1960年鞍山元旦杯男单第一,1962年得辽宁省分区赛少年组男单第一,1964年市钢对抗赛男单第一……从体校到鞍钢,凤成宣的成绩可圈可点,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竞技水平。
从技校毕业凤成宣被分配到鞍钢轧辊厂,其间又调回技校,后来从工会主席到体协副主任,凤成宣一面工作一面参加各种乒乓球比赛,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鞍钢筹建鞍钢体育馆,凤成宣是主要的组织者之一,鞍钢体育馆建成,凤成宣担任馆长。在这个位置上,凤成宣组织了多次重要的体育赛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乒乓球比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的全国乒乓球比赛都在鞍钢体育馆举办,这种全国性质的比赛大大促进了鞍山乒乓球与全国的交流。
在和凤成宣的交谈中,提及了很多名字,欧阳建忠、徐延德、曹忠汉、侯传清、魏汝田、汪尚俊、崔新福、杨永煦、刘德志、张天翼、王茵,这些人都是五六十年代鞍山比较有名的乒乓球员,他们现在都已经上了年纪,有的离开了鞍山,我们已经无法一一找到他们,可他们都为鞍山的乒乓球事业作出了贡献,为鞍山乒乓球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凤成宣短暂的教练生涯中,虽然只是借调,可也曾经带领鞍山女队在1970年取得了辽宁省少年赛的冠军,“当时体校的情况是女队普遍比男队成绩好,很多队员也都到了出成绩的阶段。”凤成宣现在还记得一些队员的名字,“王秀兰、魏娜、吕敏都是当时队里的主力队员。”
队员、教练、组织者,在鞍山乒乓球的历史中凤成宣起到了多重的作用,可以说他从很多方面见证了鞍山乒乓球从无到有,从初创到辉煌的发展过程。
张金诚:两年的教练记忆
张金诚现在在电业部门工作,年近退休的他曾经在1971——1972年做过鞍山体校乒乓球的代理教练,虽然时间不长,可鞍山乒乓球成了他一辈子关心的事儿。
30多年前,1972年底,张金诚正在选择,是留在体校继续作教练还是听母亲的话调动工作,成为他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体校教练和学校体育老师一样,挣的太少。这是我母亲的原话,我记得特别清楚”,提起当年的工作调动,张金诚说他并没有后悔。可话语中多少带着一些感慨,“现在的环境和当初真是天壤之别”。
张金诚的描述让记者了解了当初的乒乓球的训练环境:训练馆在原先的老体育场下面,所谓的训练馆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大的房间,只能摆下五、六张球案,教练就住在屋子角落一个小仓库里,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有时候赶上比赛或者是集训,我们就到原先的少年宫,那里的条件要比体校这面好。”
虽然硬件条件一般,可是训练却很正规,每天三练:上午9:00-11:00,下午1:30-5:00,晚上6:30-8:30,“我在的时候还没有食堂,很多孩子中午还得跑回家吃饭,下午再过来。当时教练的工资就40多元,要是赶上出去训练比赛还能有些补助。”张金诚说:“那时和现在真是俩样,当时的陪练一般都是朋友,谁打的好就过来帮几天忙,全是义务的啊!现在的陪练都是收钱的,环境真是变了。”但不能否认的是商业化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了乒乓球事业中,促进了鞍山乒乓球的发展。
除了这些,当年的学员年龄也普遍比现在要大。张金诚带的那批学员一般都在十七八岁左右,规模也不太大,只有20多人,一般都是在市里的比赛中取得成绩的,才会被招进体校,和后来七八岁开始练球“提早发现,提早训练,提前出成绩”的方针有着根本的不同。
记者很关心当初的学员走出体校之后的出路问题,因为这个年龄没有几年马上就要走进社会,面临就业,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他们该如何就业?张金诚的回答解决了我的担忧。“实际上这拨队员在体校练了几年后都退役了,当时市里的很多单位都抢着要,希望队员代表单位参加比赛拿成绩,最后队员的去向都不错。”
说起队员退役后的出路,张金诚难免又提到了自己,当时张金诚也只是20刚出头,比队员大不了多少,他一样面临着择业的问题。当初到体校只是临时借调,后来才下了正式调动的文件,“当时也挺偶然的,我记得当时体委的军代表姓黄,黄代表看我球打的好,就把我调体校来了,开始的时候只是临时借调,后来就把人事关系正式调到了体委,做起了全职教练,从1971的春天到1972年年底,我当了两年的教练,还带队参加了省里的少年乒乓球比赛,拿了名次,再后来母亲坚持让我调动工作,我就从体校到了电业局。”
即便离开了乒乓球教练的岗位,张金诚后来也还是经常去体校,帮助朋友,他之后的教练——温洪涛,在人手不够的时候帮着温洪涛带队员甚至跟队一起出差比赛。
温洪涛:任职最长的主教练
温洪涛是继张金诚之后体校的乒乓球教练,这时时间已经到了1974年,从张金诚1972年调走到1974年温洪涛来,其间一年的时间乒乓球教练的岗位都是一个空白。
从1974年的7月到1993年1月,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温洪涛一直担任鞍山体校的乒乓球教练,他是到目前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一届体校乒乓球主教练。在他担任教练期间,1988年鞍山被列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鞍山乒乓球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而遗憾的是温洪涛和家人已经搬到了珠海,温洪涛在珠海体校做乒乓球教练。这一走,离开鞍山已经十多年了,可温洪涛一直挂念鞍山乒乓球,对于鞍山乒乓球这些年的发展历史也是了然于胸,电话中问起一些人或事,他都能说得很详细。
1974年到体校担任教练,温洪涛刚刚21岁,自己还是队员的年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带的队员从1957年的到1988年的,几乎跨越了30年。”
这样的现象也恰恰说明了鞍山乒乓环境的变化。七十年代的时候,鞍山有教练经验的几乎没有,在体校作过教练的几乎都是20多岁,而队员开始练球都比较晚,十五六岁才进体校,所以就会出现教练和队员相差无几的现象。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鞍山乒乓球蓬勃发展,很多孩子从五、六岁就开始练球,所以温洪涛带的队员几乎跨越了三个年代,他也经历了鞍山乒乓球的艰苦与繁荣。
温洪涛刚接手乒乓球队的时候,训练场地还是原先的老场地,和张金诚、凤诚宣在时的训练条件是一样的,土地、六张木头球台,自己住在场地一角间壁的小仓库里,这样的条件直到1992年新训练馆建成才发生改变。
“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鞍山的乒乓球环境开始越来越好,1988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乒乓球重点城市,从那以后不管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搭配都越来越好,而当时鞍山之所以能被列为重点城市和当时市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温洪涛回忆。“当时很多市领导不仅喜欢打乒乓球,对乒乓球的工作也都特别关心,马延利市长更是担任乒协主席,记得国家体委小球主任来的时候,市里领导都亲自接待。当时还成立了市领导干部乒乓球队,大家定期聚在一起练球、比赛。”
在被列为重点城市之后,鞍山在1988年、1989年两届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比赛中获得了男女团体第一,这不仅证明了鞍山作为重点城市取得了非常快的成效,也为鞍山乒乓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这时,随着乒乓球队的不断壮大,教练队伍也进一步扩充力量,调进了徐曙光、王晓克、白晓东三名教练,并进行了分工,徐和温负责女队,王和白负责男队,温洪涛任总教练,乒乓球队也逐渐走上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道路。
“不仅仅是人员上的扩充,在制度上也进行了改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市体校、区体校、重点校三级训练网,而且鞍山市有着一大批省、市重点乒乓球学校,如当时二十六中、健康小学、团结小学、前沙河小学都是重点校,这个三级训练网能很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鞍山乒乓球的发展有了保证,后来很多队员都是依靠这个三级训练网选拔上来的。”
体校乒乓球训练馆建成不久,温洪涛便投奔亲戚去了珠海,“记得当时新馆开工之后地基就打了半年多,后来建建停停,将近三年的时间才建成,我在那个新馆也就练了三个月”,到珠海不久,温洪涛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乒乓球教练。
在鞍山体校近30年的时间里,温洪涛曾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球员,向省体校、军区输送了很多人才。“当时鞍山体校从70年代开始就不断向省队送人,到了1983年到1986年的时候省队里能达到十多个鞍山的小孩。如果从头说的话,像白晓鸥、郑勇、谢伟、曾浩、杨芳、王霞、白石、孟祥瑞、刘晓楠、李红这些队员都不错,李红在1988年入选国家队,是我带的队员里第一个进国家队的。”温洪涛提到的这些队员有的取得过好成绩,有的现在还活跃在乒乓球赛场上。“后来郭跃那批队员我只带着了几个月,后来就去了珠海。”离开鞍山后,温洪涛还一直关心着鞍山和辽宁乒乓球的情况。“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鞍山和辽宁的乒乓球水平已经很高了,辽宁队人才太多,只有尖子才能真正选拔出来,像马琳和马龙在辽宁队的时候成绩都很一般,马琳在辽宁前三名都没进去过,辽宁队的队员去了别的省队很快就成了培养重点,所以说人挪活树挪死有道理啊。”
对于现在的鞍山籍国手,温洪涛也非常了解,“郭跃很有天分,从小他爸就手把手教,基础打的非常好。李晓霞基本功也挺好,但是打球有点死,后来到山东队才选拔出来。马龙手感很好,速度快,但是力量小,到北京队之后成了培养重点,进步也非常快。”
策划 卜庆祥 记者 张国巍 刘佳
王小克(左三)与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左二)
小时候,马龙(接奖状者)就显现出了乒乓球天赋。
宋守志:沙河和健康、温泉的三足鼎立
在鞍山专业乒乓球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很多学校厂矿乒乓球运动也在红红火火展开,回忆当年,又比对现在,沙河中心小学乒乓球教练宋守志感觉30年的时间太快了,“一眨眼的功夫,鞍山乒乓球就这么厉害了。”
1974年,当时宋守志只是一名住在沙河的普通工人,宋守志家附近就是当时沙河文革小学。
一天,宋守志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文革小学魏校长。当时魏校长正在为参加沙河公社的乒乓球比赛犯难,因为知道宋守志会打两板乒乓球,魏校长就请宋守志到学校去做临时乒乓球教练,宋守志也没有多想,就应了下来。
“那时候离比赛就一个月的时间,临时抱佛脚,虽然不知道怎么训练,资料也特别的少,训练就是照着葫芦画瓢。”
一个月后,沙河小学代表队在比赛中只得了个单打第八的成绩。不过宋守志心里却并不服输,“瞅着第一,也不怎么样,我是看不上眼。”在宋守志看来,自己要是稍微努力一点,再多一点时间训练,肯定能把他们比下去。
于是,宋守志开始选苗训练。不过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样顺利,因为学校里都是农村学生,家长们对乒乓球并不认同,不少队员中途就退出了训练。为了能把队员们劝回来训练,宋守志就挨家挨户地劝说家长,“磨破了嘴皮子,好不容易才劝回了十几个人,保住了球队……”
那时候训练室只是一个小教室,窗户上钉着铁筛网,连玻璃都没有。“大冬天的时候,我们都穿着棉衣训练比赛,实在太冷了就跑两圈。”
一年之后,宋守志带着队再次出现在沙河公社的比赛中。事实证明,宋守志没有吹牛,男女前三名全被揽入囊中,在接下来的旧堡区比赛中,又拿下了第一名。
1978年,宋守志带队参加全市比赛,获得了男团第三,女团第四的成绩,“这对于一个农村小学来说,是很不容易的。”日,老宋一直记得这日子,市里举行了首届体育表彰会,宋守志得到了一个嫦娥奔月的挂历和三十块钱奖金,“这是一种肯定,更让我看到了乒乓球的未来。”
从此,宋守志有了一席之地,沙河宋守志、温泉窦永芳、铁东白清汉形成了当时鞍山市乒乓球届的三足鼎力之势。
宋守志几乎将所有能腾出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乒乓球训练上,“开始是白天上班,下午回来训练,晚饭后,再训练三个小时。”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训练,宋守志专门找夜班的工作,“后来居家了,这样也好,全心的投入到乒乓球里。”
提起常晨晨、曹丽斯、李良夫、邵杰妮这些弟子,宋守志笑容满面。不过在训练馆里,他从不炫耀这些,在他看来,成绩才是最好的说明,过去的只属于过去。“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大连、丹东、河南、广东、新疆,总要对得起家长的血汗钱,夸夸其谈不行。”
“我就是个农民出身,但为了乒乓球,我愿意干,玩命干。”确实每天10个小时的训练,着实让58岁的宋守志感觉有些吃不消。但他说,只要手一碰球拍,就像吃了灵丹妙药一样,所有的疲劳都会忘记。
从兴趣到专业
其实,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大家对乒乓球的热爱只是源自于兴趣,从兴趣到专业,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的条件下,鞍山乒乓人只凭着对乒乓球的一腔热情,将乒乓球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当时没有其他的活动。”在今年53岁的许家康的记忆中,打乒乓球在当时完全是一种游戏。光板球拍,没有固定的打球场所,不过全市哪里有球台,当时的孩子们却烂熟于心。为了能享受一次在球台上打球的快感,大家就翻墙头穿铁丝网,偷偷地溜进有球台的厂矿单位,直到被打更老头轰出去,然后再接着找地方打球。“有时候实在找不到地方,就找邻居借张饭桌,两张饭桌拼在一起打。”
在当时的年代里,没有专业的教练,而各个年级梯队发展层次却造就另一种球员培养模式——教练学国手,大队员学教练,小队员跟大队员,这个训练模式到现在还被广泛应用。
“中午三毛钱的伙食,要是遇到外出比赛,每天还有三五毛钱的补助。”刘振虹说当时能有三五毛钱的补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比赛的奖品就是一个小楷本外加两支带橡皮的铅笔。”因为当时物资匮乏,“比赛服装在赛后,由学校统一管理,洗干净再还回去。”
上世纪70年代恢复比赛前,体校乒乓球队的训练在当时的灯光球场地下室里进行,“全是水,还黑。”后来,球队又搬回了体校,但条件还是十分艰苦,“白天被褥放在球台下,晚上搬出来,铺在球台上就当成床休息。”当时市体校乒乓球队队长王春阳回忆说。
“那时候没有补助,没有津贴,但从教练到队员,积极性都特别的高。”时任鞍山体委竞训处主任的杨忠正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全市比赛火热的场面,“因为球队太多了,所以每次比赛不得不对各区的参赛名额进行限制,一个区只允许四个队参加,为了能打比赛,所有球队都在努力练习。”
自砌的水泥球台,自制的木板球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鞍山的大街小巷;球队退役队员迅速被各个机关厂矿抢空,仅鞍山城区乒乓球代表队就达到几十支,更多的非正式球队更是不计其数……鞍山人完全沉浸在乒乓球的热潮中。
八十年代后到九十年代中后期:
从厚积到薄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欧洲弧圈球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直板传统的左推右攻技术面临严峻挑战:只能近台不能远台,只能打前三板不能相持;同时,中国乒乓人才储备也不像80年代初期那样丰富,老将竞技状态已大不如前,年轻小将的实力还不足以征战世界大赛,第40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尽失所有项目的金牌,全军覆没,没能够捍卫“乒坛霸主”的尊严;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热使人们的目光聚焦在经济发展上,乒乓球和乒乓人才逐渐受到冷落……
“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时的鞍山乒乓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鞍山乒乓球也处在了低迷期,但在真正意义上来说,这一段时期正是鞍山乒乓球蓄积力量的时期,为今日的辉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那个时候,经费少了,待遇也不好,各个厂矿将主要目标都放在了抓经济上,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杨忠正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在全国抓经济的背景下,曾经风光无限的乒乓球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暗淡,各企业单位球队解散,专业队员出路困难,很多人纷纷离开了乒乓球,转投别行,或下海经商,或重新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扔了10多年,都在忙别的事。”曾浩曾经是上世纪70年代省少年赛两届冠军得主,在没有高考的年代,乒乓球是最好的出路,“不用下乡,打好了可以参军也可以参加工作。”但在上世纪90年代,乒乓球运动逐渐冷淡,曾浩也不得不放弃乒乓球。
1984年,原籍朝阳的夏春友从省队退役后来到了鞍山,并以专业乒乓人才被单位录用,退役分配时单位所给出的承诺被一一兑现:“在冶金中专上了学,结婚后也分到了新房……”而从1995年开始,夏春友一直面临着没有单位接收的尴尬境地,直到2005年,因为一家企业的老总特别重视乒乓球,才将人事关系重新调进了单位。
夏春友说自己虽然先后换过几次工作,但在记忆中,从1984年到1993年,10年比赛中几乎不变的对手是曾浩。“现在还有这样的现象。”宋守志的儿子宋俭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开始打乒乓球,他工作后也遇到了和夏春友相同的处境,“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生人里,打乒乓球的很少,所以后来同组的对手就少。”在适时的年龄,他们面临着更具诱惑力的选择——努力学习,考大学,“即使从省队回来的队员最多也就当个工人,而大学生分配下来都当干部。”而当时乒乓球队员的出路特别狭窄,“市到省,省到国家,基本没有其他的路子。”这也成为阻碍乒乓球发展的瓶颈之一。
“之前的8年时间里,鞍山几乎没有举行过大型的比赛,大家都在抓经济。”1994年,申渝当选鞍山市乒协主席,他至今还记得1994年第一届鞍山市乒乓球锦标赛时的情景:700多人参加,一连6天的比赛,几乎每天都要打到半夜才肯收场……“大家对乒乓球的热爱其实并没有消退,只是藏在心里,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而已。”
王小克、徐曙光:乒乓“唐僧”
虽然在这一段时期,鞍山乒乓球运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阻碍,但鞍山乒乓球还是在内部急速发展,并积攒着向前的力量。
而提起此阶段鞍山乒乓球的历史,业内人士总会提起一对夫妻——王小克、徐曙光。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他们将从全国各地学来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投入到了鞍山乒乓球训练中,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鞍山乒乓球在这对夫妻的调教下,从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飞跃。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后,王小克入选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在国家队,他遇到了从辽宁省队入选国家队的徐曙光。1978年,王小克回到老家安徽、徐曙光回到辽宁,之后两人又被招进兰州军区乒乓球队,从此两人便开始了部队的乒乓生涯。
“几年后,国家体委下发文件,全军打全国比赛只固定分配两个名额,这个政策直接导致了军内乒乓队的解散。”队员们纷纷复员或转业,于是王小克、徐曙光转业到解放军第7医院,王小克在政治处负责宣传工作,徐曙光负责文体活动,1987年,根据中央军委的文件,王小克和徐曙光应安徽省邀请,回到安徽省队任乒乓球教练。
因为从小在北方长大的徐曙光对南方的气候并不适应,正巧此时鞍山正要成立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对夫妻俩做出了邀请,于是1989年春节刚过,王小克和徐曙光便来到鞍山报到并投入乒乓球训练工作。不久,王小克便接到国家体委到黄石进行第40届世乒赛集训的任务,当时国家队曾有意邀请王小克到国家队做教练,“但当时女儿刚上小学读一年级,考虑各方面因素,所以就没去……”
1992年,中国乒乓集团训练,作为国家体委领导小组成员,王小克辗转于河北正定、上海、广州三个基地进行训练指导。同年,王小克又以领导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了无锡全国青少年乒乓球冬训集训……
此时的王小克具有多重身份:鞍山乒乓球教练、国家各大赛事集训工作的参与者,更重要的身份是“鞍山乒乓球界的唐僧”:“各省市的教练在一起,谈趋势,听意见,学习经验,研究新技术,回到鞍山后,就把学来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同时,王小克和徐曙光参照日本排球队伍大松教练的多球训练方式,对乒乓球队员进行多球训练,“当时这种训练方法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用,但事实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当时,乒乓球馆正在建设中,女队员在原来的乒乓室练,男队员则在体育场室内弯道里训练。”一年多的训练终于取得了成绩,1989年在鞍山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乒乓球重点城市比赛中,樊岩峰和王越古分获男单女单冠军,而单晓娜、孙逊、郭瑞、郭宇、于涵、刘茵等一批队员的水平和技术在王小克和徐曙光的精心培育下不断提高,成绩斐然,形成了鞍山乒乓球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1992年,中国派往新加坡的乒乓球世界冠军江家良被辞退,新加坡方面又向中国提出申请,要求派一名教练到新加坡继续执教,中国乒协方面考虑了各方面原因,决定将王小克派往新加坡任乒乓球总教练,负责新加坡的乒乓球训练工作。
10多年的时间里,王小克培养了李佳薇、孙蓓蓓等一批乒乓球新秀,另外也将自己在鞍山的得意弟子王越古招到麾下……王小克参照中国模式,在新加坡设立了16所乒乓球重点学校,自己编写乒乓教材,亲自授课,制定了短期和远景计划,徐曙光负责中小学和民众俱乐部的乒乓球训练,在王小克和徐曙光的带动下,乒乓球运动在新加坡推广开来,推动了新加坡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
(下转07B版)
王小克(左一)徐曙光带队参加中日乒乓球赛与日本教练合影。
乒乓世家后排:石海梅(左一)白晓东(左二)白清汉(左三)白晓鸥(左五)
前排:白鹤(左一)白石(左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造与魔法怎么盖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