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印度火箭技术回收技术吗

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中国发力可回收火箭&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
日13:10&&来源:
原标题:中国发力火箭回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之航天科技①)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进行群伞空投试验现场
开栏的话: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本版特推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系列报道,展现中国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拼搏进取精神。敬请期待。
每公斤约5000美元。这不是某种稀有金属的价格,而是低轨卫星发射将来可能的预期报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在近日举行的中国航天高峰论坛上给出上述预期报价可谓诱人。要知道,中国目前在国际上最具商业优势的快舟一号甲火箭,其发射成本约为每公斤1万美元。
从“成本约1万美元”到“报价约5000美元”,如此大胆的预期的根据是什么呢?“可重复使用火箭。”杨保华透露的这个关键词在人们意料之中。的确,只有实现可重复运载火箭的技术大跨越,才有可能这样大幅降低发射成本,为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商业航天的国际竞争力奠定雄厚基础。
大幅降低成本和时间
可重复使用火箭是相对于“一次性运载火箭”而言的概念,指运载器从地面起飞完成预定发射任务后, 全部或部分返回并安全着陆,经过检修维护与燃料加注,可再次执行发射任务。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高工徐大富博士表示,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优点是减少运载器一次性使用后抛弃昂贵的箭体、发动机及电气设备造成的浪费,通过多次使用分摊费用来降低运载器的生产与发射成本。关于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类别,他介绍说,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出很多类型,按重复使用程度可分为部分重复使用和完全重复使用,按入轨级数可以分为单级入轨和两级入轨,按动力类型可分为火箭动力和吸气式组合动力。
可以反复多次使用,费用每次分摊当然就可以把成本降下来,可重复使用火箭降低成本的道理不难理解。对于降低成本的幅度,世界上掌握可重复火箭技术的公司之一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曾给出官方预期数据。该公司副总裁肖特韦尔曾称,一级火箭回收复用的初期目标是降低30%发射费用,多次复用后将降低60%以上。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重复利用的“猎鹰9”火箭总造价据测算约为5000万美元,而推进剂的成本只有20万美元,如果重复使用技术将来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其降低成本的空间无疑巨大。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总体室主任陈洪波近日接受采访时透露,中国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正处于攻关阶段,其最终目标是单位有效载荷发射成本降低至现有一次性运载火箭的十分之一。与有望大幅降低成本相应的是发射准备时间也可以大幅压缩。传统火箭发射准备动辄数月,而可重复火箭则有望做到大幅提升空间快速响应能力,做到快速检测,快速发射,未来可以像飞机一样实现航班化的天地往返运输。
三种方式实现可回收
可回收火箭技术是世界航天领域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是航天大国激烈角逐的最前沿领域之一。关于火箭子级回收的具体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介绍说有三种。
第一种是降落伞垂直下降方案,即在火箭分离后先进行空中制动变轨进入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返回轨道,接着在低空采用降落伞减速,最后打开气囊或用缓冲发动机着陆。这种方案与回收飞船返回舱和返回式卫星类似。
第二种是动力反推垂直下降方案,其空中变轨制动同第一种,但在低空采用发动机反推减速,以垂直下降方式降落地面,美国“猎鹰9”火箭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案。
第三种是滑翔飞行水平降落方案,即箭体采用翼式飞行体,在变轨制动后,火箭像飞机一样水平降落返回地面。这种方案又分为有动力和无动力两种,后者完全依靠翼身的气动力滑翔飞行(与美国航天飞机着陆类似),而前者是采用装有涡喷发动机的翼式飞行体,在返回地面过程中启动涡喷发动机进行巡航机动飞行,可实现更大范围的回收区选择(与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着陆类似)。
坚持沿着两条路径发展
中国对可回收火箭的研究早就开始了。2011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开始设立可回收火箭项目,成立了由研究发展中心副总研究师申麟领衔的项目团队,并对致力于可回收火箭研发的机构进行了调研分析,对上述三种回收方式进行了深入论证。
《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虽然没有使用“可回收火箭”这一词汇,但在“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第一部分“航天运输系统”中提出,“开展低成本运载火箭、新型上面级、天地往返可重复使用运输系统等技术研究”。其中“低成本运载火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可回收火箭”。
对中国可回收火箭目前的研发状况,申麟近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从总体上来讲,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具体来说,在技术路径方面,中国没有选择单一方式,而是坚持“两条腿走路”,即沿着“降落伞+气囊”和“垂直降落”两种方式进行研发。在研究进展方面,前一种回收方式走得更快一些。2015年11月,项目团队成功进行了运载火箭子级回收群伞空投试验。对试验结果,申麟认为,虽然只是一个缩比试验,但是验证了使用大型群伞的技术能力,获得的数据也很好地支撑了相应的设计和论证工作。
“降落伞+气囊”回收方式试验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在此方面的技术积累,实际上,经过数次实战考验的神舟飞船返回舱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成功地在目标区域回收。对于“垂直降落”回收方式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申麟透露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已完成了系统的方案论证和相应的仿真研究。
运载火箭技术正处在发展进步之中,特别是新型燃料的采用,将可能为回收技术的演进开辟新的路径。或许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申麟在展望中国火箭回收技术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时,把目光投向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他希望与团队一起努力,在火箭回收技术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早日打造出属于中国的能大幅降低成本的可回收火箭。(张保淑)
(责编:闫嘉琪、王政淇)视频:中国发力火箭回收 关键技术有突破
&gt尖端武器火箭回收技术不是很强的技术吧【东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7,125贴子:
火箭回收技术不是很强的技术吧收藏
火箭回收技术不是很强的技术吧,中国的工业实力实现这个能力应该是分钟的事吧。从侧面看说明美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图穷匕见了。靠这个秀肌肉了
私人教练,全民健身先驱者,引领健康新潮流的行业
不是很简单的技术,公开报道X是第一个成功做到的。
不是很强,只是人家是第一个做到的
不是很强,就是我们举全国之力再研发50年差不多能达到的技术吧
神舟都能回来,还是载人的!何况一个空壳。
我只是关心为啥老美的航天系统私人垄断了,而美国宇航局基本消失在公众眼线?这么大的工程都是私人垄断,你们真觉得是好事?27个发动机同时工作,很容易出问题,安全前景我不看好。 还有那么大的载重量,为啥只发射一辆一吨重的汽车?如果把汽车换成几十顿,能保证成功?不是我不相信老美,实在是老美最近这五六年牛皮吹的太多了。反导,高超音速飞行器,新型驱逐舰,重返月球……嘴炮越来越多,口号喊出来,最后都出问题或者没有实现。还不如中国一步一个脚印,一口唾沫一颗钉。各种新武器,中国说出来,无数人说造假,吹牛,最后都被打脸。
垃圾技术,我朝萧炎能回收太阳
飞船回收和火箭回收不一个概念,飞船回收着陆区域要大的多,即使事先计算的再精准,有时候也需要很多直升机、地面搜索人员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而火箭回收精度要高多了,高到啥程度,很多时候火箭是要降落在海上的,这需要救生船准确无误的找到降落点,不能有丝毫误差,一次误差火箭就掉海里了。直接说飞船回收的误差可能允许有几十公里大,而火箭回收的误差最大只有几米或者十几米。
回收技术中国都有,主要是国家论证,这种火箭回收是不是有必要做。显然,国家认为不需要做。发射火箭最重要的是安全。老美这次发射最先进的不是回收,而是发射重量。如果真如宣传的那么大推力,而且能安全发射,才是牛的一塌糊涂。 可现实是只发射了一辆车,这就尴尬了。谁知道它宣传的真假?
还有,飞船回收是从绕地球轨道上开始降落,高度很高,这就保证地面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对他进行精准计算,保证姿态的正确。火箭回收往往是从半空中完成任务后返回的,距离地面不是很高,留给人控制的时间不多,根据中国实际,火箭从酒泉发射,然后一路东南,火箭完成任务后,一般都是在太平洋或者西半球上,回收的话,降落点一般都在海上,理论上也只能在公海上。搜救船必须在第一时间准确无误的找到降落点。一般也不是搜救船,而是那种能让火箭正好降落在船上的专门设备的船。
也许有个东西能证明我们的技术。那就是二次反导。其实就是轨道和姿态控制。
轨道上的精准碰撞,那可比地面固定目标难多了。老美的反导可是失败了好多次哦。上个月刚刚还失败了一次,中国回敬了一次成功的。哈哈
看看截图,先他么谁挑事的?
键盘嘴炮真是无敌,中国航天就是不如美国。
为什么,你们总喜欢把技术的进步强行融入政治,科技是没有国界的。火箭回收技术是埃隆马斯克开发的。他只是一个追求梦想的人,他也有过失败,但他绝对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完整说法是,火箭定点回收技术,中国目前能做到的就是满草原追着跑。
SpaceX怎么运作的?  Space X在运作方面,基本就是遵循了互联网公司的“核心法则”:噱头、成本、融资  一、噱头  其实就是火箭回收技术,这是无数文艺青年觉得最“震撼”的东西,毕竟文艺青年脑容量小。  前面两篇都说过了,火箭回收技术是在冷战时代探索的技术,当时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航天飞机。可面对一次发射需要15亿美元的天价费用,和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的事故,美国人被迫直接退役了所有的航天飞机。而苏联人的暴风雪号就直接封存了。  90年代,麦道公司推出了DC-X计划,并且成功的12次将火箭垂直降落,证明了垂直回收火箭这条路径可以走的通。  在浪潮下,1997年基斯特勒火箭飞机公司( Kistler)跳出来了,决定商业化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这也就是K1火箭计划。而K1火箭同样是由风投的“指点”,购买了70台陈列在俄国“航天产业货架”上的NK-33发动机。(是不是很眼熟?对,就是马斯克想买但别人不卖的发动机)但K-1没能走到最后,2007年,NASA终止了跟K-1的协议。  此时,Space X 登上了历史舞台。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个人:麦克.格里芬,NASA的局长,这个人同时投资了Kistler和Space X,合计投资金额5亿美元。  2002年,Space X 开始正式运作,3年后,也就是2005年,在夸贾林空军基地开始了猎鹰1号的“三连射”之路,当然,2005年、2006年、2007年全部都失败了。  但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在“Paypal黑手党”的光环笼罩下,Space X 居然跟NASA签约了。NASA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十年内,也就是2017年,恢复灯塔的载人航天能力。而当时Space X连个P都没有。  猎鹰1号基本上就在验证梅林系列发动机。  而到了2013年,“蚱蜢”火箭出现了,验证可回收技术,其实就是验证20年前麦道的DC-X技术还能不能用。  日,在蚱蜢火箭验证工作完成后,猎鹰9号登场了,开始了漫长的回收测试。因为要履行与NASA的合同,所以所有的测试都是带着实际发射任务的。  当然,前六次都失败了。直到,日,龙飞船的成功。那一天,东部强国的财经博主、军事博主、情感博主、读物博主、律师、作家都跟昨天一样,高潮了一番。  但是,但是,但是,真正的高潮来了:成功回收后的一级到底能不能用?毕竟这才是火箭回收的根本目的。  2015年10月,耶路撒冷召开的第66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可回收火箭团队负责人申麟曾经问过与会的SpaceX公司发射业务的副总裁一个问题:“Space X公司成功回收火箭后,要花多大的成本来实现重复使用?”   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但对方一番“太极” :“Space X公司会在可靠性、安全性、成本、技术难度、运载能力等方面进行平衡,综合考虑。”   翻译过来,就是三个字:没法用。  没法用,******啊。  这里需要科普一下:中国对可回收火箭的研究是2011年开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开始设立可回收火箭项目,副总研究师申麟领衔,目前主要攻克的是“降落伞+气囊”和“垂直降落”两种方式。  2016年申麟接受了采访,他对猎鹰9号给出了评论:  第一,‘猎鹰9号’是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但零部件,包括发动机等并非按照重复使用来设计的。  第二,‘猎鹰9号’返回后,它的结构、发动机需要检测、维护,部分零部件可能需要更换,成本不一定能降。  第三,测算过‘猎鹰9号’发射、回收过程后发现,它的运载能力损失在30%以上。Space X海上发射、回收那次,只搭载500多千克的一颗小卫星。  这是行家的意见,非常清晰的解释Space X玩的噱头。  二、成本  Space X作为互联网公司,一切都是成本导向。就一条原则:尽量自己制造,使用整合的生产线,使用现代元件;避免庞大的供应链、传统的设计、叠加的外包订单厂商。  比如,在Ebay购买二手的测距仪,原因是新的测距仪25000美元,而二手的只要7000;比如,用浴室的零件生产飞船的门把手,节约1,470 美元;比如,用赛车用的安全带固定太空人,而不是用传统供应商提供的座椅。  由于NASA属于风投股东,NASA的联络官把把国有的规范管理带入民营小作坊。  可,Space X一次又一次反过来“推倒”NASA制定的严格标准:  比如,为了降成本,说:宇航级元器件的价格昂贵、生产周期长、性能落后等固有缺点是制约技术发展的瓶颈,因而需要使用价格低廉、性能先进的商用器件。可根据NASA的标准,是不行的。  但Space X说:咋不行?火箭和货运飞船都是近地轨道、短周期的任务,用塑料封装的商用器件就可以了。还说:采用AEC(美国汽车电子协会)标准的商用器件,与灯塔的军标质量保证“相似”,因此优先选用。  活生生将灯塔60年的积累拉低了三个档次。  三、融资  首席看了看Equidate和其他媒体披露的一些数据:  2017年,3.5亿美元  2016年,10亿美元  2014年,4.7亿美元  2012年,2.4亿美元  2011年,7500万美元  2010年,5000万美元  2009年,4.92亿美元  2008年,2亿美元  2006年,2.78亿美元  2004年,1亿美元  嗯,非常贾药不能停。
  分析评价火箭必须先从火箭的引擎着手。重要的话要连说三遍,那么重要的数据至少也得连看两次吧?这里把俄中美的液氧煤油引擎的重要参数再次放在表中作一比较。从表中可以清楚看出SpaceX的“梅林1D”是推力小、比冲差、室压低,这无论如何不能算一款“干翻了”中俄的优秀引擎吧?无论怎样美化“梅林1D”,总也改变不了一个铁的事实:它的推力仅是中国YF100的百分之七十。   
没有高效大推力航空引擎就不会有越洋大飞机,同理,没有高效大推力火箭引擎就造不出超级重型火箭。“重型猎鹰”不可能是一枚优秀的超级重型火箭,这是被他自己的基因——它使用的那款“梅林1D”引擎——所决定了的。捆绑难成夫妻,捆绑大量引擎难成一枚优秀的火箭。捆绑大量引擎的致命缺陷是:1)降低火箭的推重比影响整体效率;2)增加故障几率;3)火箭上升时的振动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复杂,不适合用作载人航天。尽管马斯克一再宣称“重型猎鹰”是除了土星五号以外最强大的火箭,但是这次首飞把重量不足2吨的小汽车送入绕日轨道,实在令人失望。就像衡量一个举重运动员的真实水平凭的是他究竟能举起多重的杠铃,而不是听他吹自己有多大的力气。
铁血论坛这种吹牛网混多了,你就能像楼主和九兵炼魂一样,觉得中国科技世界最牛B,天下第一,唯我独尊,外星人来了你也会觉得不过如此,中国十年不用就能超越。
某吃瓜群众为出人头地,变卖财产不远万里到美利坚学艺。 美弟:想学什么?给你打折哦!吃瓜群众:俺也说不大清楚,就是忽悠人,卖了他还傻乐的那种!美弟:住口!自由民主公平守信的美利坚从不骗人,国际上有口皆碑,听过的都夸好!吃过群众:对!对对,就是这个!就要学这个!
贴吧里面的洋奴真多,不断的被啪啪啪打脸,却又不断的前赴后继,真是执着啊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可回收火箭,开创航天事业新纪元 | 2016 年十大突破技术_36氪
市场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品牌广告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企业创新合作,请您联系: corp_
地方合作,请您联系:
满足以下场景,获得更高通过率: 1. 新融资求报道 2. 新公司求报道 3. 新产品求报道 4. 创投新闻爆料
36氪APP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70被浏览18,485分享邀请回答10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3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火箭垂直回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