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男人最帅的仪仗队最帅

俄罗斯姑娘:中国仪仗队军人帅极了
  盘点  红场阅兵  现场演奏哪些歌?  《神圣的战争》: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当地时间昨日上午10点,莫斯科红场阅兵开始,现场首先响起的是歌曲《神圣的战争》。  “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慷慨激昂的合唱男声在现场激荡,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  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也很高,它出现在《潜伏》、《士兵突击》等流行的影视剧中,被用在一些英雄奔赴沙场、视死如归的场合中。  日,德国军队侵入苏联。千百座城市被摧毁,成千上万的百姓死在炮火之中。在痛苦和愤怒中,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写下了《神圣的战争》这首诗。  战争爆发后的第3天,苏联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大罗夫读到这首诗,并被深深地打动。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念着这首诗,连夜将它谱成了歌,这就是《神圣的战争》。  6月27日早上,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据亚历山大罗夫的儿子博利斯·亚历山大罗夫回忆:“我记得那些坐在简陋的军用木箱上抽着烟的士兵们听完第一段唱词后,一下子站了起来,掐灭了烟卷,静静地听我们唱完,然后要我们再唱一遍又唱一遍……”  《神圣的战争》很快在前苏联的大街小巷传唱开,极大鼓舞了苏联人的斗志,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获得“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的美誉。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将士唱着它奔赴前线  《神圣的战争》之后,现场军乐团奏响的第二首歌是《斯拉夫女人的告别》。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苏联将士正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前线。  昨日的莫斯科红场,当《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响起时,一些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不少老兵更是眼含热泪。这首歌和《神圣的战争》一样,是俄罗斯传唱度最高的歌曲。  “离别的时刻已来临/你不安地直视着我的眼睛……/再见了,父亲的土地/请你把我们记起/再见了,亲爱的目光/我们都不会怯阵离去……”  其实,这首进行曲原本就是一首军乐曲,它创作于1912年。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沙皇军队的司号手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创作了这首歌,以巴尔干妇女的角度,为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送行。  苏德战争爆发后,这首歌再度在苏联唱响。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亲自担任乐队的指挥,奏响了这首歌,苏联士兵齐声高唱,奔赴前线。  《喀秋莎》:苏联为它专门建了一座纪念馆  当各国仪仗队通过红场时,现场奏响的音乐是《喀秋莎》。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极高,此前排练时,中国三军仪仗队列队前行时就合唱了这首歌,高歌前进的视频在国内被频频转发。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当《喀秋莎》音乐响起,不少中国人都能哼上几句。  《喀秋莎》的原型也是一首诗。1939年,苏联与日军在诺门坎爆发战争,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灵感被激发,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后,很快将它谱成歌曲。  《喀秋莎》迅速在苏联唱响,在苏联上下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据了解,二战后,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胜利日》:有专属演唱的神圣歌曲  红场阅兵,军乐团最后奏响的歌曲是《胜利日》,现场人们齐声合唱。  “亲爱的母亲啊、伟大的祖国/你的儿女们为你抛头颅洒热血/赤脚跑过满是露水的原野/走遍了几乎半个欧洲/半个世界/终于在这一天走向胜利……”  《胜利日》的歌声高亢,歌词振奋。  这首歌诞生在1975年,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30周年而创作。此后,俄罗斯“5.9”胜利日的各种庆典活动,及红场阅兵式上都要演奏这支歌。  前日,新京报记者应邀参加莫斯科政府举行的一场纪念音乐会时,便见识到了这首歌在俄罗斯的“神圣地位”。当天参会的都是苏联的二战老兵和俄罗斯军方高层等,但唱这首歌时,现场全体人员自发起立,高声合唱。  据现场俄罗斯友人介绍,从1975年以来,在俄罗斯的大型正式场合,《胜利日》这首歌都只见俄罗斯殿堂级的男歌手列申科和科布松两位演唱,其他歌手很少“染指”。“如果有别的歌手演唱了会怎样?”记者问,“会觉得不太尊重”,俄罗斯友人答。
(责任编辑: 和讯网站)
分享文章到
1500万理财高手都在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北京来的三军仪仗队&都是1米9的帅小伙(图)
本报记者&&肖姗&&本报实习生&&钱Q&
&&&&来源:&&&&
&&&&&&字号
<font color='#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隆重举行。当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摄影:新华社记者&李涛
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威武的三军仪仗队展示了国家形象,他们是来自北京三军仪仗队的小伙子。
这群身高在1米90左右的帅小伙们,在12月9日抵达南京,当天就来到仪式现场,熟悉地形、设计动作并反复训练,3位旗手、18位行持枪礼、16位负责敬献花圈。仪式中,仪仗队员们走多少步、步幅多大、到达什么位置,行进节奏、时间都是按秒掐算的。
12月的南京,寒风凛冽,排练现场,身穿军礼服的仪仗队队员,一个个精气神实足,伴着响亮的口令,挺胸、昂首,整齐地走正步,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政委刘海明一遍又一遍地指挥调度,对每个队员的动作认真“找茬”,私下里对队员们表示心疼:“穿少了穿少了,他们要冻着了。南京真是比北京冷多了。”
来南京之前,队员们已经在北京模拟现场集中训练了20多天。虽说三军仪仗队已经历过很多大场面,但这次国家公祭仪式给他们出了个难题――集会广场上主要是碎石子路面,特别是持枪礼兵上场时无法避免要经过一段碎石子路。如果按常规踢正步前行,落地不稳不说,皮鞋一抬难免会带起石子乱飞,看上去显然不够庄重。经实地演练、反复研究后,决定不再走正步上场,而是以统一的齐步体现仪式感。
(责编:杨铁虎、袁悦)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倾听12.13幸存者的心声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南国都市报数字报-中国仪仗队帅呆了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星期六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今日红场大阅兵 7日总彩排——
中国仪仗队帅呆了
排在10个外国方阵之首
战士平均身高1.88米
每分钟走116步
5月7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彩排中列队行进。
当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的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式总彩排。
俄罗斯军人
白俄罗斯特种部队方阵
塞尔维亚武装力量仪仗队
  5月9日,中国方阵将在红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首秀”,与各国军人一道,重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致敬逝者和老兵,展现中国军人守护世界和平的信心和决心。  挺拔英姿  战士平均身高1.88米&个个都是帅小伙  中国军人的挺拔英姿、标准正步、强大气场,让人一见倾心。排在10个外国方阵之首的中国仪仗兵队列,战士平均身高1.88米,个个都是帅小伙。不论军姿跨立还是正步前踢,那份自信、刚毅和精气神,都是中国军人形象的最佳诠释。  站在中国方阵最前方的护旗手张洪杰也许是摄影师镜头里出现最多的中国军人。他担任过1999年和2009年两次国庆阅兵的仪仗队护旗手,如今又引领中国方阵在红场受阅。  细心的观众发现,中国方阵在队形编排、步态步速上与俄罗斯受阅方阵和其他受邀外国方阵皆有不同。5月7日的日间彩排是他们参加的第六次彩排。“我参加过很多任务,但这次意义特殊,非常重大,”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他要再次为中国军人争光。  紧凑步伐  每分钟走116步  每步75公分  李本涛表示,正式参加受阅的102名官兵中,3名旗组成员护卫五星红旗,3名指挥分队长成一列行进。其余96名官兵编成8乘12的“长条”队列,陆海空各成4列,以适应红场的狭长行进路线。中国仪仗队的步伐每分钟116步,每步75公分,这和俄罗斯军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80公分的大正步有所不同,却显得更为紧凑齐整,富有韵律。  4月29日,首次亮相阅兵夜间彩排时,中国军人即以一曲俄语版的《喀秋莎》引起在场观众和媒体热烈反响。李本涛大校说,选择这样一首中俄民众都耳熟能详的老歌,正是为了直接拉近中俄两国军人之间的距离,也体现了两国军人对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老战士、老前辈的缅怀和尊重。  揭秘俄方阵  要求军人大跨步&每步80公分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主要活动——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将于9日正式举行。著名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俄罗斯方阵进行了揭秘。  不少人总结俄罗斯仪仗队的正步特点——其头部仰起并且微微侧头,眼睛看向下,行军不需脚尖绷直,只踢腿不摆臂。对此,宋忠平表示,俄罗斯部队的正步走很有特点,士兵迈的是“鹅步”。俄军步伐比较坚定有力,有一股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式。  宋忠平说,每个国家对军队仪仗队的步伐要求非常严格和精准。与中国仪仗队的步伐不同,俄罗斯要求军人高抬膝、大跨步、每步均是80公分的大正步,步兵方阵的传统是以每分钟110步到120步的步速通过265米长的红场。  阅兵式开始,俄方仪仗队会手举俄罗斯国旗和胜利旗入场。按照俄军的习惯,阅兵仪式开始,首先是第一个分列队,其手持步枪上面插着小红旗。他们实际也叫做标兵,起到划线的作用。宋忠平说,标兵是要给走分列式的部队提供一个参照系,需要在广场上就位,以提示不同的方阵在每个位置、每个点该执行什么口令。比如走到第一个点,需要整个队伍调整好;走到第二个点的时候会由齐步变成正步。第二和第三个点的时候就要完成正步走。正步走完成后换齐步,然后在倒数第二个点迅速离开。(据法制晚报)当前位置: &
秒杀前后方队!中国仪仗队在俄罗斯原来这么帅
扫描到手机
10:05:33 & &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俄罗斯姑娘:中国仪仗队军人帅极了|阅兵|俄罗斯|中国_新浪军事
俄罗斯姑娘:中国仪仗队军人帅极了
俄罗斯民众在红场阅兵现场拍照留影。
  昨日,伴随着莫斯科红场上空环绕的乐曲,中国三军仪仗队威武亮相接受检阅。中国军人平均身高在1.88米以上,个个帅气逼人、雄姿英发。他们身穿最新的14式礼宾服,手持95式突击步枪,伴着前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的旋律走过莫斯科红场,引来红场周边观看阅兵群众的欢呼。
  “鹅步”、“正步”红场PK
  “以往都认为亚洲人身材没有欧洲人好,现在完全颠覆了。”在现场的一位俄罗斯姑娘说,中国军人帅极了,她的不少女性朋友都在网上表达了对中国军人的爱慕之情。
  俄罗斯媒体则评价说:中国人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仪仗队,他们出色的一致性,分毫不差步调一致。
  在现场的一位俄国军人则从专业角度点评了中俄两国军人正步的不同。
  他说,俄罗斯正步,是对前沙俄军队传统正步稍作修改后形成的。俄国军人正步走时,上体躯干保持正直,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向后摆臂时,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35厘米,脚向前方踢出时,腿要绷直,脚尖上跷,腿与地面平行,两腿夹角90~100度,通过检阅台向右看时,头要上扬30度,以体现自豪感。
  为此在军界,也有人讲这种正步的走法为“鹅步”。
  中国正步则汲取了德式、苏联正步的经验并加以改动,使它更适合于中国人体型,同时更显威严。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对正步行进步法的整齐划一有着苛刻的要求―――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俄罗斯军人踏步时要将下巴扬起受阅,彰显自豪感。而中国军人受特有的东方内敛文化影响则不要求扬起下巴,以避免被人解读成有傲慢倾向。
  骑兵受阅致敬历史
  红场阅兵,在装甲部队之前,一组骑兵受阅部队引人注目。
  记者了解到,这支部队隶属俄联邦保安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警备署总统卫队荣誉骑兵团,这支部队作为苏联红军光荣的骑兵代表,接受检阅。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骑兵也曾发挥巨大作用,因为当地严冬气候,德军装甲部队常常陷入泥泞当中,别洛夫将军将骑兵和空降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追击战斗,创造了骑兵打坦克的奇迹,造就骑兵在现代战争中的经典案例。
  后来,骑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未降低骑兵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 现场
  俄国老人帮中国小伙正帽徽
  5月9日胜利日不仅是俄罗斯人的节日,也成为中俄的友谊日。
  中国人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人
  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中俄两国人民互相问候的场景比比皆是。“二战时候我们一起打败了日本,”一位俄罗斯老兵告诉记者,在俄罗斯,中国人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人,大家的情谊是战友加兄弟。
  在红场很多游客都穿上了前苏联军装,其间有一位戴着苏联军帽的中国小伙子因军帽上的帽徽钉装反了而得到一位热心的俄国老人帮助。老人抖着手把钉反的帽徽摆正后,拍着中国小伙笑了起来。
  最特别的庆祝是“击落敌机”
  为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不只是红场,昨日俄罗斯全境庆祝,共有17个城市举行阅兵仪式,40多个城市有群众游行活动。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当天参与俄罗斯庆祝活动的士兵共有78500人,展示了两千多种武器。“乌拉”(俄罗斯语中,有震慑对方、振奋己方之意)声在俄罗斯各地响起,几乎每一座俄罗斯城市都在庆祝这一个特别的节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叶卡捷琳堡,有3000人跳起了胜利者之舞,舞毕后3000舞者组成了“谢谢”;而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一架飞机飞过,飞机上播出“祝胜利日节日快乐”的声音。
  在伏尔加格勒,专门复制了1945年的阅兵情景,参加卫国战争的老坦克、老式步枪,连现场有轨电车都是按当时的场景还原,士兵们穿着当时的军装游行,其后和群众在广场上跳舞欢聚;在圣彼得堡,举行了大规模的水上阅兵,1500名士兵分布在15艘军舰上,气势恢宏。
  据当地媒体报道,最特别的庆祝来自于克里米亚。当天,克里米亚的上空突然出现一架“德军飞机”,其上纳粹的十字架标识清晰可见,然后苏联的战斗机升空“迎战”,很快“德军飞机”机尾着火,冒出黑烟“掉了下去”。苏联飞机则骄傲地飞过,拉出一条象征胜利的15米长彩带。
  ■ 特写
  93岁老兵希望送德军尸骸回家
  俄罗斯国歌响起时,缩在座位里的93岁老兵玛利亚向上伸出一根手指左右摇摆。她回绝了身边年轻姑娘试图帮她站起来的好意。
  这位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老兵坚持自己站起来,向国歌致敬。
  为了赶来纪念二战胜利七十周年,玛利亚孤身从克里米亚的家中来到莫斯科。一根拐棍,一个磨破了边的双肩背包是老人全部家当。
  老人的记忆有些恍惚,一会说自己孤身前来,一会又说是和克里米亚的几位老战士一起被接到莫斯科。
  不过聊起战争和外婆,她灰蓝色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她说,16岁那年为了保卫莫斯科,她和外婆来到了莫斯科郊外的森林,任务是破坏德国人的进攻。由于年龄小她当时只负责安装电话线,外婆则把炸弹放在德军的必经之路。
  “后来德国人发现外婆埋炸弹,就把外婆抓了起来剥光了衣服后杀掉了,”她说外婆罹难后自己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
  老人不愿回忆和德国人作战时的情景,说太惨。老人也不愿意展示自己战争年代的照片。她笑着说,自己年轻时很丑。
  老人说,战争结束后她和丈夫离开莫斯科到克里米亚生活。“我希望平静地生活。”
  在克里米亚,玛利亚经历了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丈夫去世和不久前的克里米亚骚乱。
  “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从来也没想离开我的小木屋”,玛利亚说,不过这一想法在今年有了改变。
  她说,在一次耕地时发现自家地里埋有多具当年德军的尸骸。别人劝她直接扔掉,可她认为,即使是德军,死后也应受到尊重。她说,她来到莫斯科,除了参加阅兵庆典,还有就是想找政府解决此事,希望政府本着尊重死者的态度,送德军尸骸回家。
  红场阅兵现场演奏哪些歌?
  《神圣的战争》: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当地时间昨日上午10点,莫斯科红场阅兵开始,现场首先响起的是歌曲《神圣的战争》。
  “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慷慨激昂的合唱男声在现场激荡,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
  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也很高,它出现在《潜伏》、《士兵突击》等流行的影视剧中,被用在一些英雄奔赴沙场、视死如归的场合中。
  日,德国军队侵入苏联。千百座城市被摧毁,成千上万的百姓死在炮火之中。在痛苦和愤怒中,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写下了《神圣的战争》这首诗。
  战争爆发后的第3天,苏联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大罗夫读到这首诗,并被深深地打动。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念着这首诗,连夜将它谱成了歌,这就是《神圣的战争》。
  6月27日早上,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据亚历山大罗夫的儿子博利斯?亚历山大罗夫回忆:“我记得那些坐在简陋的军用木箱上抽着烟的士兵们听完第一段唱词后,一下子站了起来,掐灭了烟卷,静静地听我们唱完,然后要我们再唱一遍又唱一遍……”
  《神圣的战争》很快在前苏联的大街小巷传唱开,极大鼓舞了苏联人的斗志,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获得“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的美誉。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将士唱着它奔赴前线
  《神圣的战争》之后,现场军乐团奏响的第二首歌是《斯拉夫女人的告别》。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苏联将士正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前线。
  昨日的莫斯科红场,当《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响起时,一些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不少老兵更是眼含热泪。这首歌和《神圣的战争》一样,是俄罗斯传唱度最高的歌曲。
  “离别的时刻已来临/你不安地直视着我的眼睛……/再见了,父亲的土地/请你把我们记起/再见了,亲爱的目光/我们都不会怯阵离去……”
  其实,这首进行曲原本就是一首军乐曲,它创作于1912年。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沙皇军队的司号手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创作了这首歌,以巴尔干妇女的角度,为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送行。
  苏德战争爆发后,这首歌再度在苏联唱响。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亲自担任乐队的指挥,奏响了这首歌,苏联士兵齐声高唱,奔赴前线。
  《喀秋莎》:苏联为它专门建了一座纪念馆
  当各国仪仗队通过红场时,现场奏响的音乐是《喀秋莎》。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极高,此前排练时,中国三军仪仗队列队前行时就合唱了这首歌,高歌前进的视频在国内被频频转发。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当《喀秋莎》音乐响起,不少中国人都能哼上几句。
  《喀秋莎》的原型也是一首诗。1939年,苏联与日军在诺门坎爆发战争,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灵感被激发,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后,很快将它谱成歌曲。
  《喀秋莎》迅速在苏联唱响,在苏联上下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据了解,二战后,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胜利日》:有专属演唱的神圣歌曲
  红场阅兵,军乐团最后奏响的歌曲是《胜利日》,现场人们齐声合唱。
  “亲爱的母亲啊、伟大的祖国/你的儿女们为你抛头颅洒热血/赤脚跑过满是露水的原野/走遍了几乎半个欧洲/半个世界/终于在这一天走向胜利……”
  《胜利日》的歌声高亢,歌词振奋。
  这首歌诞生在1975年,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30周年而创作。此后,俄罗斯“5.9”胜利日的各种庆典活动,及红场阅兵式上都要演奏这支歌。
  前日,新京报记者应邀参加莫斯科政府举行的一场纪念音乐会时,便见识到了这首歌在俄罗斯的“神圣地位”。当天参会的都是苏联的二战老兵和俄罗斯军方高层等,但唱这首歌时,现场全体人员自发起立,高声合唱。
  据现场俄罗斯友人介绍,从1975年以来,在俄罗斯的大型正式场合,《胜利日》这首歌都只见俄罗斯殿堂级的男歌手列申科和科布松两位演唱,其他歌手很少“染指”。“如果有别的歌手演唱了会怎样?”记者问,“会觉得不太尊重”,俄罗斯友人答。(新京报特派记者 崔木杨 谷岳飞 莫斯科报道)
(新浪军事)
(编辑:SN100)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个国家男人最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