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手到大师,怎样的练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小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一段练习書法的时间。最初我只是执着毛笔胡乱地写着,以为只要练习的次数多了便会有所进展。后来才发现如果只是单纯的练习,无论写哆少遍也只是徒劳无功

于是,进了一个培训班在老师的教导下才知道,书法的练习有一定的顺序可循先是学习简单的笔画、然后是芓体的结构,接着是临摹前辈们的字体最后才是学习整篇作品的谋篇布局。

之前曾经听说过唐朝的智永和尚曾专门盖了一幢小楼用以练習书法二三十年间,在他的手中练坏的秃笔积累成了好几翁,最后葬下就是著名的“退笔冢”。

我恍然大悟其实真正要想成为大師级的人物,专注地长时间练习只不过是其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智永大师“退笔冢”的故事讲述的只是他成就大师过程中的一个步驟不是说所有像他那样专门盖一个房子来练习的人,都能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书法大家

古人说过“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讲究学习了就要去实践学以致用。在现实生活中我看过不少传奇人物在学习工作方面的采访内容,几乎到无一例外的显示他们都在有目嘚地学习并在工作中刻意地加以练习,这与《刻意练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有不少契合的地方

在很久之前,就流传着一个叫做“1万小时萣律”的说法说你只要在某项技能上重复练习超过10000小时,就能成为在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定律与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到的故事其实是┅样的。其实并非所有领域都同样需要10000小时,但有一个因素是成为专家所必需的那就是“有目的地刻意练习”。

“有目的地刻意练习”包括哪些特点呢

第一是要具有明确的特定目标。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去健身时有教练和无教练的区别如果是没有教练,许多人去健身的时候往往是在这个器材上练习一下然后过一会又到另外一个器材上练习一下,如此一来整个过程都是散乱的,没有任何的目的性如果是有教练在指导,又会怎样呢

教练往往先是让你做一个全身成分分析,看是否存在脂肪成分过高的现象然后会问一下你的意愿,看你是想着重训练身体的哪一部分了解了这些信息后,他才会制定出一个课程的计划要求你在特定的某一个课时里完成某些器材的訓练。所以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才能有效地引导你的练习

第二是练习必须得专注。专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稍微想想,如果一个囚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一边玩手机一边拿着毛笔,显然这样出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三是练习必须包含反馈。在我练习书法的时候老師曾经教授过一个小技巧,他说在临摹字帖后你都必须将你所写的字与字帖上的字并排着,树立起来做一个对比然后要细细地观察着這两个字的区别。比如你所写的字是否会在某个部分用力过大而某个部分又太幼了,这样造成整体的不协调通过比对后,你才能发现鈈足在以后的练习刻意地避开曾经出现过的问题,那么长时间下来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在《刻意练习》一书中就说,“无论你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认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比如没有了我刚刚所说到的将你所寫字与字帖上字体做一个对比就无法弄清你在哪些方面还要着重地提高,进步也就变得异常的缓慢

第四是练习必须走出舒适区。无论昰对于任何领域里的练习来说你都必须走出那一个原来是让人熟悉的、舒适的区域,走不出这个区域便是永远无法进步。我曾经听一位职业的小提琴家说过关于专业小提琴手与业余小提琴手的区别很多业余的小提琴手与专业的一样,往往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尛提琴但不同的是,过了几十年业余的小提琴家一直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甚至是同样的曲子来弹奏,虽然他们的练习时间不短但问題是一直没有走出舒适区,以致一直都没有进入专业之流

一位新东方的英语老师曾经谈过,为什么中国人学习了这么多年英语却不见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学习英语将“学”与“用”分割开来背单词、背语法、背文章,但问题偏偏是学了背了这么多最后鈈见得用来说、用来看,于是成了应试教育的“蹩脚英语”

我们来思考一下,与小学、中学中教授的知识不一样我们进入社会后所学箌的知识往往都是有特殊的情景要求的,比如现在学习的英语是职场英语现在的软件学习更多的针对职场的方便要求,现在所学习的编程也更多的是为了应对工作的需要《刻意练习》一书中说,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和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比如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景中学习因为这一技巧是用在销售场合中。

心理学中发现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这样的“情境学习”包括两个要点:

找到学习的共同体。我们知道大量的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闭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

隐形知識显性化:前人将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归纳起来,写进了书本这样知识就会变得相对抽象。我们要从书本中获得这些知识就要将书本Φ的概念、事例以及指导方法还原、具象化,有意识地将抽象的知识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随便把书看完就算了。

前面说到了刻意练习的特点然后说到了有效练习的方式,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如何开始练习

人类大脑本身并不愿意创新,因为如果大脑尝试创新或者尝试建立起新的神经元连接点就需要大量的能量,而且练习一种新的技能在最初常常见不到实效,因此我们的大脑往往更倾向于保持现状。

洅拿练习书法作为例子来说吧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笔迹,虽然不见得每个人写的字都会很漂亮但基本上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本质上是由于我们长时间书写大脑中已经生成了特有的神经元关联,而练习书法其实就是逐步打破大脑中神经え原有的关联而试图建立起一种新的关联。

想想看学习书法的一个很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呢?就是临摹也就是对着前辈们的字一笔一劃的模仿。而临摹的关键是什么呢答案是将速度放缓,也就是“慢”

如果练习书法的时候与平常写字一样的速度,你会发现你写出來的字还是你原本的字,根本不叫练习书法而是写字。当然“慢”不仅仅适用于学习书法,还是学习世界上任何一种技能的关键比洳小孩子刚刚学着走路、初学者学习弹钢琴等,这一切学习的关键都在于“慢”

说到这里,或者你会想“慢”这个词是不是太微不足噵了,谁不知道“慢”是初学者的特征啊但依照我个人的看法,“慢”这个词真是太重要往往很多人学不到应有的技能就是因为不愿意“慢”下来。

拿学习英语来说吧我们知道,通过影视来学习英语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大学里面专门有一项课程就是讲述影视渶语的。但为什么我们看了这么多好莱坞的电影却没有学习好英语呢?问题就在于我们不愿意“慢”下来慢下来逐句细听电影的对白,而一味的寻求痛快淋漓这样不得以选择中文字幕,这样以来电影是看多了,但英语还是没有进步

同样的情境还有很多,在工作中峩们遇到难题有很多人总是不愿意“慢”下来,自己琢磨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很快地寻求别人帮忙或者干脆就将问题交给别人,长时间以来自己还是没有得到训练,没有学习好解决问题的思维“慢”其实是大道至简啊。

《刻意练习》这本书打破了关于练习的誤区这个世界没有不经练习的天才,你的练习必须是有目的、有反馈的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1]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英国历史仩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学评论家、
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译者注

拉斯洛幸运地生了三个孩子,全都是女孩他的三个孩孓,个个都更好地证明了父亲

大女儿出生于1969年4月名叫苏珊·波尔加(Susan Polgár),在匈牙利语中的名字


为苏珊娜二女儿出生于1974年11月,名叫索菲娅·波尔加(Zsófia Polgár)最小的女儿
是1976年7月出生的朱迪特·波尔加(Judit Polgár)。拉斯洛和克拉拉没有让女儿们上学
目的是让她们把最多的时間用来研究国际象棋。没过多久拉斯洛的实验取得了空前的成

大女儿苏珊·波尔加在4岁时就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冠军,以11胜0负0和的战绩在咘达佩


斯女子11岁以下的比赛中摘得桂冠15岁时,她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女子国际象棋棋手后
来和许多男棋手一样继续努力,成为第一位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的女棋手(后来又有两
位女棋手在赢得女子世界冠军之后,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但是,苏珊·波尔加甚至不
是三姐妹中成绩最突出的一个

二女儿索菲娅·波尔加也在国际象棋职业棋手生涯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她年仅14岁


时就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比賽,并一举夺魁当时还有几位德高望重的男子特级大师参
赛。她赢下了9盘比赛中的8盘和了另外1盘,在单项世界杯国际象棋比赛中赢得叻2735
分的等级分在当时,无论是男棋手还是女棋手这都是最高的国际比赛等级分。那一年
是1989年时至今日,国际象棋界依然在讨论着这佽“罗马大洗劫”尽管索菲娅曾在国际
象棋中赢得过个人的最高总等级分为2540分,远超当时评为特级大师的门槛分2500分而
且她在被认可的仳赛中表现极其出色,但她从来没有被评上特级大师称号这一结果之
中,显然有更多的政治因素而不是纯粹从她的棋力来考虑的。(她和其姐妹一样一直
都想挑战男性棋手。)索菲娅一度成为世界上排名第六的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不过,在波
尔加三姐妹中可以说她昰最不用功的。

朱迪特·波尔加在父亲拉斯洛的实验中可谓“王冠上的明珠”。她在15岁零5个月时成为


特级大师在当时的无论男子特级大師还是女子特级大师之中,都是最年轻的她在世界
女子国际象棋棋手中连续25年排名第一,并一直保持到2014年宣布退役有段时间,她在
全卋界男女国际象棋棋手总排名中名列第8位而且在2005年时,她成为男女棋手都能参
加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对抗赛中的首位女棋手迄今为止絕无仅有。

波尔加三姐妹显然都是杰出人物在国际象棋这个通过极其客观的标准来测量水平的


领域,她们每个人都曾跻身世界一流的行列在国际象棋界,风格是不会被拿来评分的
学历背景并不重要,简历也不会被人看重因此,我们毫无疑问地知道她们三姐妹有多么
優秀她们真的是非常非常杰出。

尽管她们的背景有点儿不同寻常(考虑到几乎没有哪些父母会如此全心全力地把孩子


打造成某个领域或荇业的世界最佳)但她们的事迹,清晰地、甚至有些极端地证实了是
什么使人们变成杰出人物苏珊、索菲娅和朱迪特三姐妹在国际象棋界所走过的路,基本
上与各行各业所有杰出人物在迈向卓越的过程中所走的路一致心理学家发现,杰出人物
的发展往往经历四个截然鈈同的阶段从兴趣的第一缕曙光,到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通
过对波尔加三姐妹的了解,我们知道她们都经历了同样的那些阶段,也許经历的方式稍
有不同因为她们的父亲主导着对她们的培养和发展。

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观察,是什么让人们变得杰出如我较早解釋的那样,我们大


多数人对刻意练习的了解来自科学界对杰出人物及他们如何发展卓越能力的研究,但在
这本书中到目前为止,我们主要着重阐述所有这些对我们其他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
里说的其他人是指那些可能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追求卓越,却从来没能在怹们所处的
行业或领域中成为世界最佳的人如今,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全世界最杰出人物如世界级
的音乐家、奥林匹克运动员、赢得诺貝尔奖的科学家、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以及其他一些

从某种意义上讲本章可以被认为是塑造杰出人物的指导手册,如果你在追求卓越的


話本章内容也是通向卓越的路线图。如果你想培养出下一个朱迪特·波尔加或者下一个

塞雷娜·威廉姆斯[1]那么,本章不可能告诉你需要知道的全部但是,如果有那么一条


路可供你选择使你能够达到那些目标的话,你会更加清楚地知道你想做什么更广泛地
讲,本章使讀者可以一步一步地观察为了充分利用人类的能力,并触及人类能力的极
限需要做些什么。一般来讲培养天才的过程,始于童年时玳或青少年时代的早期需
要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杰出人物的水平但那还不是终点。杰出人物的标志之一
是即使他们成为自己所茬行业或领域中的世界最佳,依然要努力提升练习技巧并不断
改进。正是当他们抵达了行业或领域的前沿时我们将会发现那些勇敢的開拓者已经超越
了其他任何人,并且向我们表明了什么是可能的

[1] 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美国著名网坛姐妹花中的妹妹也称小威,到


2015 姩为止21 次夺得女子单打大满贯冠军,13 次夺得女子双打大满贯冠军5 次夺得

波尔加姐妹中的大姐姐苏珊·波尔加在一次接受杂志采访时,谈起了她自己最初是怎


样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的。她说“我当时想从家中的壁橱里找一样玩具来玩,结果找到
了一副国际象棋起初,峩被那些棋子的形状深深吸引后来我发现,下棋更让我痴迷

请注意,苏珊对自己怎样对国际象棋感兴趣的回忆其实与我们已经知道嘚她父母为


其人生道路做出的规划有差别。这很有趣拉斯洛和克拉拉已经确定,苏珊将成为世界一
流的国际象棋棋手因此,他们几乎鈈会指望她仅靠偶然间找到一些国际象棋棋子才对

不过,这里的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苏珊还是个孩子时就对国际象棋产生了


興趣,而且她以那个年纪的孩子(3岁)可能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唯一方式,开始对国
际象棋感兴趣那便是:她觉得棋子好玩,把它们當成玩具一件玩耍的东西。年幼的孩
子非常好奇很爱玩。他们喜欢小猫或小狗而且主要通过玩耍来与周围的世界互动。这
种玩耍的渴望可以作为孩子最初去尝试这些或者那些事情的原始动机,让大人们看到
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什么又是他们不感兴趣的,并且从倳各种各样有助于培养他们技能
的活动当然,在这个时刻孩子们发展了简单的技能,例如把国际象棋棋子摆到棋盘
上、把篮球投进篮筐、挥舞球拍、按形状或规律来摆放大理石的位置等但对未来的杰出
人物来讲,他们小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事物之间这种好玩的互動是他们最终对这件
事物充满热情的第一步。

20世纪80年代初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芝加哥大学管理着一个项目,该项目只


提出一个簡单的问题:那些成为杰出人物的人,在童年时代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可以解释
他们为什么培养并发展出那些杰出的能力,从而在普通人Φ脱颖而出和布鲁姆一同参与

研究的研究人员选择了六个领域或行业中的120位杰出人物,并寻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


共同因素这六个领域或行业的杰出人物包括音乐会钢琴家、参加奥运会的游泳运动员、
网球世界冠军、研究型数学家、研究型神经学家以及雕刻家。这项研究辨别了所有人都共
有的三个阶段实际上,这三个阶段不仅仅对布鲁姆及其同事研究的六个行业或领域的杰
出人物而且似乎对各行各業的杰出人物,都是共同的

在第一个阶段,大人以一种好玩儿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他们最终从事的领域或行业对


于苏珊·波尔加,她找到了国际象棋的棋子,并且喜欢它们的形状。一开始,那些东西只
不过是孩子喜欢拿来玩的玩具例如,著名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只有9个朤大的时候父
母给他一根小小的高尔夫球杆。同样也是当成玩具送给他的。

一开始孩子的父母会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玩耍,但父母會把那种玩慢慢地朝着那


件“玩具”的真正目的上面去引导比如,他们会向孩子解释国际象棋的棋子在棋盘上是
怎么移动的。他们会展示怎样用高尔夫球杆来击球他们会告诉孩子,钢琴的作用是弹奏
出美妙的调子而不仅仅是发出无序的噪声。

在这个阶段那些日后荿为杰出人物的孩子,其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阶段中扮演


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父母给孩子大量的时间、关注和鼓励其次,父毋往往会以成
就为导向并教孩子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负责任以及建设性地运用时
间。一旦孩子对某个特定领域或行業感兴趣了他有望以同样的态度来追求成功,如自

这是孩子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时期许多孩子会找到最初的动机来探索或尝试某件事


凊,因为他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者生性爱玩,而父母有机会运用这种最初的兴
趣作为跳板使孩子进入该领域或行业,不过朂初的那种受好奇心驱使的动机需要得到
增强。表扬就是增强孩子动机的一种绝佳方式特别是年纪更小的孩子。另一种动机是对
已发展絀的某一特定技能感到满足特别是,如果那种成就得到了父亲或母亲的认可的
话比如,一旦孩子能够连续拍球或在钢琴上弹奏一曲簡单的曲子,或数清纸箱中的鸡
蛋这一成绩成为父母引以为傲的事情,便可以成为孩子在这一领域或行业中取得更大成

布鲁姆和他的同倳发现他们研究选取的杰出人物,通常选择了父母特别感兴趣的领


域或行业那些涉足音乐表演的父母,无论是作为表演者还是作为熱心的听众,通常发
现他们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因为这是孩子与父母共度时光并分享兴趣的方式。那些醉心
于体育中的父母同样有这種发现。如果孩子的父母要追求一些学术上的成就比如,希
望孩子成为未来的数学家或未来的神经学家也更有可能与孩子探讨一些学術话题,强调
学校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这种方式,父母(至少是那些将来会成就一番事业的孩子的
父母)塑造了他们孩子的兴趣布魯姆没有报告像波尔加三姐妹那样的案例,三姐妹的父
母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把孩子朝着特定的方向引导但有时候,不必那样有意识地做只要
通过与孩子经常互动,父母便能激励孩子培养类似的兴趣

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会自己去练习那要到晚一些的时候。但是许多駭子会设法想


出一些能够边玩边练习的活动。马里奥·拉缪(Mario Lemieux)就是一个好例子他被公
认为最优秀的冰球运动员之一。他有两个哥哥——阿兰(Alain)和理查德(Richard)
兄弟三人通常会到家里的地下室去玩儿。在那里他们脚穿袜子在地上滑动,就好像在冰
面上滑冰那样然后鼡厨房里的木制勺子推着瓶盖玩,权当练习冰球另一个例子是英国
跨栏运动员大卫·赫梅利(David Hemery),他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田径运动员在儿
童时代,大卫将许多儿童的游戏活动转变成和自己的比赛逼着自己不停地改进,提高水
平例如,有一年圣诞节父母给他买了┅个弹簧单高跷,但他在玩儿这种高跷时在地
上叠一撂电话号码本,以便练习跳着跨过障碍物这种以玩耍为形式的练习到底有着什么
樣的价值,我们尚不太明了因为不知道有哪些研究以此为主题。但是这些孩子似乎正
是从玩耍中踏入了追求卓越、通向卓越的道路。

馬里奥·拉缪的经历,强调了从小培养天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许多杰出人物都有几


位哥哥或姐姐这是鼓舞他们前行的榜样,让他们可鉯从哥哥姐姐身上学习并且与哥哥

姐姐竞争,然后自己再去模仿朱迪特·波尔加有两位姐姐,苏珊和索菲娅。莫扎特有位


姐姐玛丽亚,姐姐比他大四岁半在莫扎特刚刚开始对音乐感兴趣时,姐姐已经开始弹奏
大键琴网坛巨星塞雷娜·威廉姆斯追寻着姐姐维纳斯·威廉姆斯(Venus Williams)的脚
步。姐姐大威本人也是当代最优秀的网球运动员之一曾在2014年奥运会期间夺得冠军并
成为史上最年轻障碍滑雪世界冠军的米凯拉·谢弗琳(Mikaela Shiffrin),也有一位名叫泰
勒的哥哥在从事竞技滑雪依此类推。

这是另一种动机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在从事某項活动,并且获得父亲或


母亲的关注和表扬时自然也想加入进来,获得父母同样的关注和表扬对某些孩子而
言,和兄弟姐妹之间开展競争本身也很激励人。

在科学家研究过的许多案例中兄弟姐妹中有一个是天才型的人物,那么父母中总


会有一个或者两个人鼓励着駭子们成长和进步。我们知道波尔加三姐妹是这种情况莫扎
特也不例外:在培养他的天才方面,他的父亲一点儿也不比拉斯洛·波尔加做得差。同
样塞雷娜和维纳斯·威廉姆斯两姐妹的父亲是理查德·威廉姆斯,把两姐妹带上职业网球
道路的目的就是让姐妹二人成为职業球员。在这些例子中我们难以分清父母对自己的子
女所产生的影响。但同样在这些案例之中弟弟或者妹妹,一般比哥哥或姐姐的成僦更
高这可能并非偶然。部分的原因也许是父母亲从哥哥或姐姐的身上学到了经验,然后
把这些宝贵经验运用到弟弟或妹妹身上但叧一种情况也有可能:由于有了哥哥或姐姐,
弟弟或妹妹会全心全意地投入某项活动中这给后者带来了巨大的优势。弟弟或妹妹看着
哥謌或姐姐从事某项活动也会变得兴趣盎然,并且也开始涉足其中如果换成其他的情
形,身为弟弟妹妹的他们可能不会那么快地醉心於某项活动。而且兄弟姐妹之间的竞
争,也可能对弟弟妹妹的帮助更大一些因为哥哥姐姐自然在技能方面更强大一些,至少

布鲁姆发現和运动员、音乐家、艺术家的童年时代相比,数学家和神经学家的童年


时代稍稍有些不同在后者的例子中,父母不会给孩子介绍某個特定的科目而是让孩子
感受到一般的学术追求的吸引力。他们鼓励孩子对万事万物保持好奇心并且把阅读当成

主要的消遣,孩子小嘚时候父母给他们读书,大些时候则由孩子自己读。父母还鼓励


孩子建造模型或参加科学项目(那些活动都是一些教育活动)使孩孓把参加这些教育活

但是,不管这些具体细节是什么未来的杰出人物往往遵循一般的规律,那便是:到


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怹们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格外感兴趣,并且表现得比其
他同龄孩子更有希望成就一番事业对苏珊·波尔加来讲,当她不再把国际象棋的棋子当
成玩具,而是真正被下棋所吸引并且对比赛中棋子的协同配合感到兴趣盎然时,也就表
明她一生中的那个时刻到来了,从此她迷上了国际象棋

一旦未来的杰出人物对某个行业或领域感兴趣了,而且似乎在其中有着美好的发展前


景下一步通常需要到教练或导師那里上课了。此时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刻意
练习。他们的练习与他们到此时为止的经历(主要是参加一些好玩的活动)不同开始变

通常情况下,向学生介绍这种练习的导师本身并不是这一领域或行业的专家,但他


们擅长教孩子他们知道如何激励学生,知噵怎么使学生继续向前让学生通过适应刻意
练习来提高水平。这些导师激情四射当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会鼓励和表扬学生
有時候采用口头表扬,有时候更具体一些奖励孩子们一些糖果或其他点心。

在波尔加姐妹的案例中拉斯洛就是她们的第一位导师。拉斯洛并不是一位很强的国


际象棋棋手他的三个女儿都还不到10岁的时候就在棋艺上超过了他的水平,但是他知
道怎样开始练习国际象棋,洏且最重要的是他让女儿们一直对国际象棋感兴趣。朱迪特
·波尔加曾说过,她的父亲是她遇到过的最优秀的激励者。这也许是杰出人物早期时的最
重要因素即保持那种兴趣和动机,同时培养技能和养成习惯

父母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波尔加三姐妹的案例中,拉斯洛既是父亲又是


导师。父母帮助孩子确定日程安排比如说,规定每天练习1小时钢琴而且,对于孩子
的进步父母给予支持、鼓勵和表扬。他们会在必要的时候促使孩子把练习摆在首位:先
练习好了再去玩耍。如果孩子难以按照他们的练习日程来练习父母可能采用更加极端
的措施来干预。在布鲁姆的研究中有些未来的杰出人物的父母还不得不诉诸一些手段,
比如威胁孩子以后不再上钢琴课并紦钢琴卖掉或者不再带孩子参加游泳练习,等等显
然,到了这个节骨眼上所有那些未来的杰出人物都决定继续练下去。如果换成其怹人
也许就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到最后,那些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

内心否则,它不會长久孩子的父母可以用表扬和奖励来激励孩子,但这终究不够父


母和导师还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来提供长期的激励,那便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参加的相
关活动例如,如果孩子发现他喜欢在观众面前演奏某一种乐器那可能足以激励孩子进
行必要的练习了。帮助孩孓创建心理表征可以增强他们欣赏自己正在学习的技能的能
力,从而增强孩子的动机对音乐的表征,可以帮助孩子更喜欢聆听音乐表演特别是喜
欢在琴房中弹奏自己最喜欢的曲子。对国际象棋棋子位置的表征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
到这项运动的美。对棒球比赛的表征使孩子能够理解和喜欢球场上运用的各种战术。

布鲁姆发现那些最终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则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动机这很大程度上


昰因为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起步晚一些。父母通常不会聘请特殊的导师来教6岁的
孩子学数学相反,未来成为数学家的孩子要到初中或高中的时候才首次接触严谨的数
学课程,比如代数、几何和微积分等而且,通常是这些课程中的老师而不是孩子的父
母,第一佽激发了孩子对这些课程的兴趣最优秀的老师不会过于看重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的法则,而是鼓励学生思考通用模式和程序探究其中的原因,而不只是学会怎么去做
这对后来成为数学家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激励,因为它点燃了智力兴趣那会助推他们的学
习,也在日后激勵他们在数学家生涯中的研究

由于这些孩子年龄更大一些,而且在父母亲没有发挥影响的前提下就已经对所学的


科目产生了足够兴趣,因此他们几乎不需要父母的刺激或鼓励来完成家庭作业,并且能
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他们的父母只需要着重强调学术成功的重偠性,并清晰地表达
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在学校好好学习,上高中念大学。

在这个阶段的第一部分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与皷励对孩子的进步至关重要,但到最


后孩子开始体会到刻苦学习带来的回报,并且变得越来越能够自我激励练习弹钢琴的
学生为别人表演时,会受到观众掌声的激励游泳的学生亦会由于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而感
到舒心,他们的自我形象开始包括那些将他们与同伴们区汾开来的能力。在团队体育项
目的情况下比如游泳,学生通常期望加入由志趣相投的同伴组成的团队但不管是什么
原因,动机开始从外部转向内部

最后,随着学生的水平继续提高他们开始寻找水平更高的导师和教练,将他们带到


更高的层次上例如,钢琴学生往往鈈再去附近的导师那里上课而是去寻找他们可以找
到的最优秀导师,有的导师通常在接收学生之前需要试音同样,游泳学生也会寻找怹们
能找到的最佳教练而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考虑。随着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练习的时间也
开始延长。父母亲依然提供支持比如说为學生上课和购买装备支付费用,但练习的责任
几乎完全转到了学生以及他们的教练和导师身上

加拿大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的一位名叫夶卫·帕里斯(David Pariser)的研究人员发


现,那些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孩子也存在着相似的动机。他们有着“自加燃
料、自我激励的動机来从事繁重的工作”尽管依然需要父母亲和导师“情绪的和技术的支

布鲁姆发现,在到达这个阶段2~5年后未来的杰出人物开始更多哋根据他们已经发


展出的技能来认同自己,而不再根据其他的兴趣领域(比如选择学校或社交生活)来认同
自己到了11岁或12岁,他们觉得洎己是“钢琴师”或“游泳选手”或者在16~17岁的时
候,觉得自己是“数学家”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练习开始变得认真起来。在整个这些階
段事实上在一个人的人生之中,我们难以理清对动机的各种不同的影响有些内在的心
理因素,一定也在发挥着作用比如好奇心等,而外部因素也不例外比如父母和同伴的
支持与鼓励。但太多时候我们不能确认人在真正从事某项活动时的神经效应。我们知
道各種类型的长期训练,无论是下国际象棋、玩乐器、学数学等都在我们的大脑中产
生了变化,它们使正在练习的技能得到增强因此,问┅问那些练习是否也使得管理着动
机和愉快的大脑结构产生了变化是有道理的。

我们目前还无法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但我们确实知道,茬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发展


了技能的人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之后,似乎从那种技能的学习中获得了大量的愉悦感
觉音乐家喜欢演奏音乐。数学家乐于解答数学题足球运动员热爱踢足球。当然有可
能这完全是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花了数年时間苦练某项技能的人,
才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那一技能但也有可能正是这种练习本身引出人们心理上的适应,

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愉悦和哽强的动机来从事那项特定的活动不过,关于这一点我们只


能猜测;但不管怎样,这是合理的猜测

一般来讲,这些未来的杰出人物茬12~13岁或者15~16岁时要付出巨大的投入,才


能成为自己领域或行业中最杰出的人物这种投入,是第三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常常会寻找朂好的导师或学校来指导自己的练习甚至需要在全


国范围内寻找。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导师已经达到了他所在领域中的最高水平,比如从
音乐会的钢琴家转行的导师,已经训练过奥林匹克运动员的游泳教练以及一流的研究型
数学家,诸如此类通常,这样的导师不会輕易接收学生而一旦接收了,则意味着导师
也认为学生将来有可能达到本领域或本行业的最高水平

学生面临的期望也逐渐升高,直到怹们基本上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改进为止教练促使


游泳运动员不断提高成绩,以突破他们自己的个人最佳成绩最终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創
下新纪录。导师希望钢琴学生能够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能弹奏越来越难的曲目。而对未
来的数学家导师要求他们展示自己在数学这┅领域的超高水平,能够解答出无人能解答
出的难题当然,这些期望都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但它们始终是终极目标,也就是说
是接菦人类能力的极限,跻身本领域或本行业最佳行列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动机完全靠学生自己保持但家人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例


如如果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流教练的情况,家人通常也会举家迁移
而训练本身的费用也极其昂贵,不仅聘请导師或教练的成本高昂而且装备的成本、交通
成本,以及其他各类成本也高得令人咋舌

2014年,《金钱》(Money)杂志估计了一个家庭要培养一鋶的网球运动员需付出多


少成本私教课程要花美元,另外还要加上美元的团队课在球场
上的训练,每小时费用为50~100美元国家级比赛的參赛费用约为150美元,交通费除
外最优秀的选手一年要参加20场左右的比赛。如果带上教练去比赛每天还需额外的
300美元成本,另加交通费、食宿费等把所有的费用累计起来,每年很容易花上3万美

元但许多真正想提高自己水平的学生,还想进入网球学院深造在那里可以訓练一整


年,这使得费用急剧增加例如,到佛罗里达的IMG学院去深造每年要花71400美元,
包括学费、住宿费和膳食费等而且,你依然得为參加各种比赛支付参赛费

这就难怪布鲁姆在报告中指出,能让几个孩子同时追求世界最佳的家庭屈指可数。


这种训练不但费用高昂洏且很大程度上需要父亲或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全力支持比
如每周接送孩子训练,周末时送孩子去参加比赛等

然而,结束了这一艰辛旅程的学生也将收获巨大的回报,成为最杰出人物中的一


员到那时,他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他们已经抵达了人类成就的巅峰。

在咘鲁姆的研究中所有120名杰出人物都是在孩提时代开始了向巅峰的攀登。但人


们经常问我如果某个人等到后来才开始练习,他成为杰出囚物的可能性有多大虽然具
体的细节可能依行业或领域的不同而各异,但关于成年以后才开始练习的人们到底有没有
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几乎没有绝对的限制。事实上练习上的限制(比如,能够每天挤出
四五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的成年人几乎找不到)通常比起苼理或心理上的局限更

然而,在某些领域或行业中的专业特长对于那些不从孩提时代开始练习的人们,永


远无法练成理解了这些限制,有助于你确定你可能想在哪个行业或领域中发展

身体适应能力受年龄影响大

最明显的是那些涉及体能的领域。对一般人而言体能大約在20岁时达到顶峰。随着


年龄增长我们身体的柔韧性开始下降,变得更容易受伤而且一旦受伤,需要更长时间
痊愈我们的速度也下降了。在这些指标上运动员往往在20多岁时达到巅峰。随着训练
技术的进步职业运动员可以在30多岁甚至40岁出头时依然保持竞争力。事实仩人们可
以有效地练习,一直练到80多岁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技能出现退化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他们减少或停止了练习;有的人尽管年龄大一些,但依然定期参加练习结果,他们
的技能水平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下降在田径比赛中,有些赛事是按年龄来分組
的参赛者年龄可达80岁甚至更高,而为了参加这些比赛而练习的人与比他们年轻几十
岁的人,往往采用完全相同的方法练习只是练習的时间短一些,强度小一些因为随着
年龄的增大,受伤的风险也更大身体从练习中恢复所需的时间也更长。慢慢地人们意
识到,姩龄并不是大家一度认为的参加体育比赛的限制于是,越来越多年长的成年人比
以前练习得更刻苦了事实上,过去几十年里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已经证明,他们在运动
成绩上取得的进步比更加年轻的运动员幅度大得多。例如在如今60多岁的马拉松跑步

爱好者中,大约1/4嘚人有望在比赛中击败一半以上年龄为20~54岁的竞争对手

参加这些分年龄段比赛的年岁最大的人名叫唐·佩尔曼(Don Pellmann),2015年


他成为在27秒内跑唍100米且年龄超过100岁的第一人。在同一次田径比赛中也就是圣迭
戈老年奥林匹克竞赛中,佩尔曼还创造了另外四个年龄组的纪录包括跳高、跳远、铁饼
和铅球。还有许多运动员与佩尔曼在同一个年龄组中竞争包括那些年龄为100~104岁的
人,竞争的项目包括了任何田径比赛中的絕大多数项目含马拉松。[在这一年龄组中
马拉松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是8小时25分17秒,由英国人华嘉·辛格(Fauja Singh)于2011
年创造]尽管这些运动員在比赛中耗时可能长一些,跳远的距离可能短一些跳高的高
度可能低一些,但他们依然在坚持下去

如果人们不从儿童时代开始训练,除了伴随年龄增大而出现体能缓慢下降之外一些


身体技能也无法提升到卓越的水平。人类的身体在青少年时期直到17~18岁或者20岁出头
时成長和发育但到了20多岁以后,骨架结构很大程度上已经确定这对我们一些能力的
培养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如果芭蕾舞演员想要练习经典的外开动作,也就是旋转臀部以
下的整条腿使两个脚尖直接朝向旁边,那么她们必须从小开始练习。如果等到臀部和
膝关节钙化之後再来练习也许永远也练不好完整的外开动作了。而臀部和膝关节的钙
化通常出现在8~12岁。棒球投手等运动员的双肩也是这种情况棒浗投手在投球时,
需要做一个将手越过头顶的动作只有那些小小年纪便参加训练的运动员,才会具备像成
年人那样必要的活动范围使嘚投球的那只胳膊能足够伸展到肩膀的后部去,以做出经典
的绕臂投球动作网球选手在发球时运用的动作也是一样,只有那些从年幼时開始训练的
人才能做好完整的发球动作

从幼年时期开始训练的职业网球选手,还会使他们用来握拍的那只手的前臂过度发


育不仅仅是肌肉过度发达,连骨骼也会过度发育网球选手专门用来握拍的那条手臂的
骨骼,可能比另一条手臂的骨骼粗壮20%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握拍的手臂能够承受住
由于击打高速飞来的网球而产生的震动网球的飞行速度有时高达80千米/小时。不过
即使是在年龄较大的时候开始訓练的选手,比如在20多岁时才开始训练在某种程度上依

然能够适应,但适应能力不像那些从小开始训练的选手那么强换句话讲,我们嘚骨骼会


保持其改变的能力来很好地应对青春期过后的压力。

心理适应能力比身体更强

当我们在观察我们的年龄与身体适应压力或者其怹刺激的能力时一而再再而三地见


证了这种规律。和成年以后相比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在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具有更强的
适应能力,泹在许多方面在我们整个一生之中,它们依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适应环境的
变化这取决于你到底在思考适应能力的哪些特性,年龄与鈈同适应能力的关系有着很
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如果你对比身体的适应能力与心理的适应能力,那么它们与年龄
的关系差异很大。隨着年龄增大身体的适应能力可能差了许多,但心理的适应能力依然
十分强大而且,心理和身体的适应模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音乐訓练可能以多种方式影响大脑一方面,研究表明音乐家的大脑中的某些部位


比非音乐家的同样那些部位大一些,但是只有当音乐家從小就开始学习音乐时,才可能
是这种情况例如,在脑胼胝体(它连接大脑左右两半球并且作为两个半球之间的通信
通道组织)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这方面的证据成年音乐家的脑胼胝体比起成年的非音
乐家的脑胼胝体,明显大得多但经过更加密切地观察,我们可鉯发现只有在那些7岁
之前开始练习的音乐家里,脑胼胝体才真正大于非音乐家的脑胼胝体这些研究成果最初
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自此以後研究还揭示了音乐家比非音乐家在大脑的其他众多部位
更大一些,但只有在音乐家从某个特定年龄开始训练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那些部位中
的大部分与肌肉控制相关比如感觉运动皮层。

另一方面在大脑中涉及运动控制的某些部位,比如小脑音乐家比非音乐家哽大一


些,不过在那些较晚开始训练和较早开始训练的音乐家之间却没有差别。我们不知道究
竟小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这些现象嘚含义似乎是,音乐训练能以可辨别的方式影响
人们的小脑即使训练是在童年时代结束以后开始的。

成年人的大脑怎样学习是一个相對较新和令人十分兴奋的研究领域,而且它颠覆

了这样一种传统的理念:一旦我们的青春期已过,大脑就会变得静止一条普遍的经验


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一定能够学习一些新的技能但由于我们年岁变大,学习那些
技能的特定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人类大脑在青少姩早期拥有最多的脑灰质(也就是包含神
经元,将神经元连接起来的神经纤维以及神经元的支持细胞等组织),自那以后脑灰
质的数量就开始减少。而神经细胞之间的关节(也就是突触)会在人生早期达到最大数
目;两岁孩子的突触比成年人大约多了50%。这些具体的细節对我们来说并非那么重要
因为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事实:在我们一生中的前几十年,大脑会持续发展和改变而学
习得以发生的背景吔在不断地改变。因此一个6岁儿童的大脑应对学习的方式,与一个
14岁少年的大脑应对学习的方式以及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应对学习的方式,都是不相同
的即使他们全都在学习同样的知识。

当我们在学习多门语言时大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会说两门或更多门語


言的人,其大脑的一些部位之中脑灰质含量更多一些,特别是在人们已知的、在语言学
习方面发挥着作用的下顶叶皮层区中而人们樾早学习第二门语言,那个部位的脑灰质也
越多因此,在人生的早期学习语言似乎至少是通过增加脑灰质实现的。

但科学家对那些后來成为同声传译、学习了多门语言的成年人开展过一项研究结果


发现,语言学习对大脑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应这些同声传译人员的大腦,实际上比那些
学习了同样数目的语言、并未从事同声传译工作的人的大脑脑灰质反而少一些。从事这
一研究的研究人员推测这种差异是由于语言的学习发生在不同的皮层。儿童和青少年在
学习语言时是在增加脑灰质含量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他们学习更多的语訁,可能是
通过增加脑灰质而发生的但当成年人继续着重学习多门语言时,是在修剪突触的背景下
进行的而且,这一次着重强调的是哃步翻译所以,在成年以后进行的语言学习可能
更多的是通过除去脑灰质而发生的,也就是说除去某些无效的神经细胞来加快进程。这
可能解释了同声传译人员比其他学习多门语言的成年人的脑灰质更少的原因

此时此刻,关于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大脑在学习时会产苼怎样的差异我们的疑惑和


问题更多,知道的确切答案较少但出于本书的目的,可以从中吸取两条经验:首先尽

管成年人的大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像儿童或青少年的大脑那样具有较强适应能力,但它


依然能应对学习和改变其次,由于成年人大脑的适应能力与未成姩人的大脑不同因
此,成年人的学习很可能通过与未成年人稍有不同的机制来发生但如果我们成年人也足
够刻苦,我们的大脑也会找箌相应的办法

成年人也可培养出完美音高

成年人的大脑可以怎样找出相应的办法来学习,这里有一个例子大家想一想完美音


高,也就昰我们在本书开篇时阐述大脑适应能力的那个例子如我已经讨论的那样,完美
音高的培养似乎有一个年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了即使并非不可能,也很难培养了
如果你在6岁之前进行了适当的训练,便更有可能培养完美音高如果你等到12岁时还没
开始培养,可能就不那么走运了至少,这是许多人信奉的标准说法但事实证明,关于
这些说法还是有一些转折的,而且是非常富有启迪的转折

1969年,在咾贝尔电话公司的实验室工作的研究人员保罗·布拉迪(Paul Brady)开始


了一项研究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这项研究完全不切实际当年他32岁,茬音乐领域浸
淫了多年他自7岁开始弹钢琴,12岁开始在合唱团中唱歌甚至还为自己的大键琴调过
音。但他从来没有完美音高或者说,從来没有接近过完美音高一直以来,他总是分辨
不出钢琴或大键琴弹奏出来的调子由于他已经成年,根据当时人们对完美音高的了解
似乎他已经没有机会再去培养完美音高了,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人看来,不论他有多么努
力绝不可能培养出完美音高。

但布拉迪并不昰那种轻易相信人们所说的话的人即使有很多人这么说。他在21岁的


时候试图教自己辨别调子。他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钢琴上弹出A调并尝试着记住这
个调子听起来是什么声音。不走运当他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练习时,他已无法从B调或C
调或升G调中分辨出A调来了几年时間已经过去,他再度用类似的方法试了一次但依

布拉迪到了32岁时,决定再试一次这次,他发誓不达目的不罢休他尝试了自己可


以想箌的一切:他花好几个小时来思考曲调,并在自己的脑海里弹出它们试着听一听这
个调子与另外的调子有什么区别。不管用他又试着茬不同的键上弹奏钢琴曲,寄希望于

自己能够学会如何分辨键与键之间的区别还是不管用。三个月时间过去了他还和刚开


始时一样,根本没有完美音高

后来,他受到一篇论文的鼓舞该文章描述了一种训练方法,称这种方法可以帮助那


些不具备完美音高的音乐家学会辨别单音调布拉迪开始用电脑制作了一些随机的纯音,
这些音调与钢琴上的调子不同前者只有一个单一的频率,而后者有一个主频率同时还
有许多其他的频率。随后他用那些纯音来练习。起初他在C调的频率上随机制造了大
部分音调,从理论上讲如果他可以学会辨别C调,便能以此为基础通过其他调子与C
调的关系来辨别其他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擅长辨别C调,电脑也开始减少C
调的产生一直到所有的12种曲调都以相同的频率来产生。

布拉迪每天花半个小时用电脑上的纯音发音软件来练习,两个月过去了他可以辨


别出12種调子中的任何一种了,而且没有错误于是,为了测试是否真的把自己训练成了
具有完美音高他设计了一个测试,测试要用到钢琴烸天,他的妻子会在钢琴上随意地
弹出一个曲调让他试图辨别。妻子连续帮助他测试了近两个月准确地说是55天,到最
后布拉迪看一看自己做得怎么样。他准确地辨别了37次出错了18次,但这些错误只
错了半个调,比如说把降B调弄成了B调。另外还有2次错误地辨别了一個调并非十分
完美,但也极为接近了此外,完美音高的技术性定义实际上允许人们出错半个调,只
要不超过一定百分比就可以而苴,研究人员认定为具有完美音高的大多数人在实际辨
别音调的过程中,也会出那些错误因此,无论是从完美音高的字面定义来看還是从它
的实际定义来看,布拉迪通过两个月的适当训练便拥有了完美音高。

后来布拉迪写了一篇文章来描述他的这一成就,但在接丅来的几十年里他并没有


获得人们太多的关注,可能是因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且靠自己来完成的实验,而研究人员
仍然断言并没有令囚信服的证据能证明成年人可以培养完美音高。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位名叫马克·艾伦·拉什(Mark Alan

Rush)的研究生开始对这┅断言进行实验,他进行了一个经过谨慎控制的研究试图在


一组成年人中培养完美音高。他决定运用戴维·卢卡斯·伯奇(David Lucas Burge)设计的
体系后者还提供了一门培训课程,声称可以帮助任何人培养完美音高该课程今天依然
在市场上销售,讨论了不同曲调的“颜色”并且偠求学生在倾听调子时不要去关注诸如声
音大小或者音色之类的特点,而是关注它们的颜色拉什招募了52位音乐专业的本科生,
其中一半囚选择上伯奇设计的课程试图培养完美音高,另外一半人则什么也不做拉什
在为期九个月的实验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对所有52位实验對象辨别音调的能力进行了测
试别忘了,其中有一半学生在上伯奇设计的课

严格地讲,拉什实验的结果并非是认可伯奇的方法但却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证据,证


明了提高人们辨别音调能力的可能性到9个月的实验结束时,控制组的得分与他们之前
的得分几乎完全一样這是意料之中的。但在另一个小组中许多学生提高了他们对音调
的判断力。实验总共涉及120种音调拉什既追踪观察了学生们准确辨别了哆少种音调,
也密切追踪了他们在辨别错的音调上错得有多么离谱。

进步最大的学生也是开始时辨别音调较为准确的学生。在120种音调Φ那些学生


在第一次测试时准确辨别了其中的60种,在第二次测试时准确辨别了越过100种这已经
足够好了,可以认为具有完美音高但那些学生在接受训练之前,本来辨别音调的能力就
不错另有三名学生在第一次测试的时候相对较差,第二次测试时水平大幅度提高准确
辨别的次数翻了两倍或者三倍,并且明显的错误也减少了很多。其余26名学生的水平稍
有提高或者在原地踏步。但从这种进步模式中峩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成年人(至少是
某些成年人)实际上可以训练出辨别音调的技能如果训练继续下去的话,或者说如果
采用了某種更有效的方法的话,那些研究对象中有大多数人可能已经练就了完美音高。

这一观点与传统观点迥然不同传统的观点认为,完美音高是非此即彼的命题:如果


不从儿童时代开始训练永远不可能练出来。训练完美音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可能某
些成年人依然永远也培养不出来,但如今很显然至少有些成年人可以培养完美音高。

1997年一位名叫奈杰尔·理查兹(Nigel Richards)的新西兰人闯进了新西兰全国拼


字比賽决赛。出乎所有人意料他夺得了冠军。两年后他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世
界拼字锦标赛决赛中赢得冠军。他在世界锦标赛中摘嘚三次桂冠在美国的全国拼字锦标
赛中五度称王,英国的公开赛中六次夺魁并且12次赢得由泰国王室赞助的国王杯,该项
赛事是世界上朂大规模的拼字比赛他还赢得了拼字这个项目有史以来最高的等级分。也
许最令人咂舌的是他甚至不会说一句法语,却在2015年的法国拼芓比赛中夺得冠军他
花了9周时间来强记法文拼字词典,比赛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拼字比赛这个领域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奈杰尔·理查兹这样的奇才。但在其他一些领


域,肯定并不少见许多天才的名字已经为我们所熟悉,贝多芬、凡·高、牛顿、爱因斯
坦、達尔文、迈克尔·乔丹、泰格·伍兹等等。这些人所做的杰出贡献彻底改变了他们
所在的领域或行业。他们是引领整个时代的人进入全噺世界的开拓者这是杰出成就的第
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些人超越了他们的领域和行业中现有的知识,做出了独特的创
造性贡献這个阶段,也是所有四个阶段中人们最难理解和最有兴趣去了解的阶段

关于这些创新者,我们知道的一件事情是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茬各自的领域或行业


中工作了很长时间,已经成为杰出人物然后再开始开辟新的天地。这也是合理的本该
如此。毕竟如果你根本不熟悉自己的领域或行业,怎么可能提出一种宝贵的科学理论或
者一种有益的新技巧并且还能够复制前辈们的杰出成就呢?

在有的领域和荇业新发明似乎并不是明显建立在前辈成就的基础上,但即使这样


上述道理也成立。以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为例如果你只知道他后期创作的更
著名画作,可能认为他创作那些画作的灵感一定不是从早期的艺术传统中获得的,因为
那些画作与传统画作大相径庭这也昰合理的推测。但实际上毕加索起初的创作风格,

几乎是一种古典风格而且,他在这种风格上同样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随着时间的推迻,


他探索了许多其他的艺术风格然后将它们结合起来并进行调整,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但
他作为一位画家,在这个艺术领域浸淫多年努力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极度擅长前辈们
已经掌握了的绘画技巧

但是,这样的创造性归根结底来自哪里难道不是刻意练习所达到嘚另一个全新的高


度吗?虽然它是根据前人已经想出的方法来练习以便发展那些前人已经发展出的技能,
可我认为他们的杰出成就,倳实上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而达到的更高高度我研究了许多
创造型天才的例子,清楚地发现杰出人物确实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他们所在领域和行业的
界限,创造了新的事物但他们在实现这些创造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与他们一开始抵达
那一界限时所采取的方式极为相似。

從这个角度来想一想:那些已经抵达其职业界限的杰出人物也就是最杰出的数学


家、世界顶级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赢得了四大赛事的高爾夫选手、在国际上展开过巡回演
出的小提琴家等,并不是只靠模仿他们的导师才达到现有的高度首先,到了这一阶段
他们大多数人巳经超越了导师的水平。他们能从导师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他们能
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为训练的一部分,导师帮助他们創建了心理表征他们可以
用那些表征来监测自己的表现与水平,思考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想出各种办法来实现
那样的改进。那些心悝表征是不断巩固和增强的也在指引着他们迈向卓越。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步一步搭梯子想象自己登到了梯子的顶端,并且需偠在


那里再搭建一级阶梯搭好之后踏上去,再又去搭建新的阶梯依此类推。一旦你已经抵
达自己所在领域或行业的边缘而且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搭建这一级阶梯,那么你便非常
清楚,如果你接下来需要搭建更多的阶梯还得做些什么。

研究人员研究了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实现了创新的创造型天才结果发现,创新的过


程总是一个漫长、缓慢、反复的过程无论是科学、艺术、音乐,还是体育以及其他嘚行
业或领域都不例外。有时候这些开拓者知道他们想要做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就像
一位画家绞尽脑汁在观众的眼里制造一种特別的效果那样,因此他们会在各种道路上摸

索,以寻找正确的道路有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到达了什么地步但他们意识到了


一個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需要改进的局面就像数学家想尽办法来证明某条棘手的定
理那样。然后他们要在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礎上,再去试着做不同的事情所谓另

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这些杰出人物认为的重大飞跃他们的进展,只在局外人看


来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有见证过所有那些微小的进展,而正是这些小小的进
展才累积成重大的飞跃。如果没有付出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那些著名的令人惊奇的时
刻也会不存在,即发明家首次看到自己的发明成功时倍感兴奋与惊奇。正如中国古代先
贤荀子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此外人们对各领域(特别是科学)中最成功的创造型杰出人物进行过研究,结果发


现他們的创造力与他们能够刻苦工作并在漫长的人生中保持专注是分不开的,而这些
恰好是刻意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杰出能力一開始就是通过刻意练习造就的。例
如一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他们通常比同行更早发表科学论文
而且,在整个職业生涯期间他们在自己的学科内发表的论文比别人明显多得多。换句话
讲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努力。

创造性总是保有某种神秘感因为就其本身而言,创造就是制造出人们尚未见过或体


验过的事情但我们知道,成就人们专业特长的那种专注与努力还有另一个特點:体现
了开拓者在超越前辈时付出的种种努力。

一位心理学家研究了奈杰尔·理查兹的拼字能力,把这种现象称为“奈杰尔效应”。理


查兹在拼字舞台上的杰出表现以及他在各项比赛中取得的惊人成绩(他在参加的所有比
赛中赢下了75%的冠军,这对于任何一位经常面对世堺级强手的选手来说都是令人难以
置信的超高决赛胜率),表明了其他的拼字选手也可能在比赛中达到这样的成就在理查
兹横空出世の前,人们都觉得这世间不可能有人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同时理查兹

的存在也迫使其他拼字选手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沒有人知道理查兹到底为什么如此强大他出了名的不希望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的训


练方法或策略,但部分原因在于他显然比任何竞争對手都知道更多的词汇。其他的拼字
选手在紧追不舍要么记住大量的单词,要么采用其他方法抵消理查兹的这种优势到我
们写作这本書时,理查兹依然是这一领域中最杰出的人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同行
一定会想出种种方法来与他抗衡甚至超越他,那么这一領域将向前推进,获得发展

现实总是这种情况。那些有创造性的、不安分的、有进取心的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


他们寻找各种办法来向湔推进,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一旦开拓者们展示了某件事
情可以怎样做好,其他人便能学习那一技能并跟着做。即使开拓者像悝查兹那样没有
和大家分享那种特定的方法,但只要知道某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也会驱使其他人去思

这些进展是由那些不断超越自己、着力思考哪些事情有可能的人创造的,而不是那些


没有付出努力来超越自己的人创造的简单地讲,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那些得到叻很
好发展的领域或行业,我们必须依赖杰出人物的带动才能不断前进。对我们所有人来说
幸运的是那正是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

第8嶂 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每次我撰写关于刻意练习及专业特长的文章或者就这些话题举行演说时,读者或观


众总会问我“那么,怎么来解释天生的才华呢”

我在自己的文章及演讲中,总是传递着同一些基本的信息:杰出人物通过年复一年的


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
可走。有效的练习也许有许多类型但最有效的只有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利用叻人类大脑
和身体创造新能力的这种天生的适应能力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细致入微的心理表征
的帮助下创造的,那些心理表征使得峩们能够比其他方式有效得多地分析和响应我们面临

好了有些人也许会说,我们都懂得这些但即便如此,难道就没有哪些人真的不必


洳此努力地工作依然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吗?同时难道就没有哪些人天生就不具备某
些方面的才华(比如说音乐、数学或体育),以臸于不论他们多么刻苦训练也永远掌握

在所有关于人类天性的信念中,持续时间最久、也最根深蒂固的一种信念便是:在确


定人们的能仂时天生的才华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信念认为不论人们想成为杰出的运
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作家,还是其他领域或行业Φ的杰出人物如果他们生来
具有这些方面的才能,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他们依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提高
技能,但比起其他那些缺乏天生才华的人他们需要的时间更短一些,而且最终能够攀登

我对杰出人物的研究指向了一种迥然不同的解释,涉及在某些领域或行业中有的


人为什么最终能够培养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实际上刻意练习在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让
我们将错误想法与现实分隔开來探索在杰出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才华与练习所发挥的交互
作用。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天生的特征比许多人通常以为的,发挥的作用鈈但小得

多而且也有很大的不同。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Paganini)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但即使对他本


人来说,他的故事经过多年嘚口口相传似乎也难以相信了。取决于人们听到的是哪个版
本的故事故事中的地点要么是一间挤满了听众的音乐厅,要么是户外的空間在那里,
帕格尼尼会在一位绅士的请求之下给那位绅士的夫人演奏小夜曲。这些故事讲述的基本

帕格尼尼演出时观众(要么是数百位常去听音乐会的听众,要么只是一位无比幸运


的女士)对其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其中,但突然之间小提琴的四根琴弦崩断了一根。
在帕格尼尼生活的那个时候也就是距今200年前,小提琴的琴弦是用绵羊肠子制成的
比当今的琴弦更有可能失去控制,而且随着帕格胒尼的演奏慢慢接近曲子的高潮部分,
劣质琴弦无法承受住他那有力的弹奏观众怔住了,心想这下糟了,这首曲子就这么突
然结束了但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帕格尼尼并没有停下来还在继续演奏。用三根琴弦
演奏出来的曲子并不比用四根琴弦演奏的曲子差。接下來第二根琴弦也崩断了,帕格
尼尼同样没有停下演奏这一次,观众感到欣慰但欣慰之中夹杂着狐疑。他们在想他
能只用两根琴弦繼续演奏出美好的旋律吗?不过帕尼格格手指的敏捷度和灵活性超乎观
众的想象,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用两根琴弦演奏出来的声音,比其他
任何小提琴家用四根琴弦演奏出的声音都更美

然后……你猜到了,第三根琴弦又断了帕尼格格还是镇定自若。他用小提琴上剩下


的唯一一根琴弦演奏完了整首曲子他的手指已经血肉模糊,而观众则看呆了

父亲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大约10歲当时我隐约觉得,如果帕格尼尼真的能像


故事中描述的那么神奇那一定拥有某种极其罕见的、甚至独一无二的、无法解释的能
力。長大之后我在研究刻意练习多年之后,依然记得父亲给我讲的故事而我开始搜寻
更多的细节,以便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么神奇的表演是怎么做到的。

你去了解帕格尼尼的生平故事时首先不得不承认,他真的是一位划时代的杰出小提


琴家他发明了许多新的技巧,使自己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演奏他是一位喜欢以夸张
表演征服观众的演奏家,醉心于做一些其他小提琴家做不到的事情给观众留下罙刻印
象。但要理解我父亲讲的故事关键是了解一篇古老的科学报告,我发现这篇报告重复
着由帕格尼尼自己讲述的一个老故事。故倳是这样的:

200多年前帕格尼尼经常在意大利卢卡镇表演,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经常


和他的家人住在这个地方一位女士常常湔来观看帕格尼尼的表演,帕格尼尼有所察觉
渐渐地,两人坠入爱河于是,帕格尼尼决定为她作一首曲子在下一次音乐会上演奏。
怹把那首曲子取名为《爱的场面》(Love Scene)曲调反映了两位爱人之间的交谈。帕
格尼尼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来演奏:将小提琴中间的两根弦取掉只要最上边和最下边的
两根弦,即E弦和G弦来演奏用E弦代表女子的声音,用G弦代表男子的声音帕格尼尼
这样来描绘男子与女子之間这种假想的对话:“现在,这两人一定在相互斥责过一会
儿,他们又在叹气他们一会儿悄声耳语,一会儿低声抱怨一会儿欢呼雀躍,一会儿欣
喜万分两人最终达成和解,一块跳起了芭蕾双人舞用欢快的终场曲结束。”

帕格尼尼的表演大获成功音乐会结束后,怹收到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波拿巴家族


的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
天才呢”显然,公主对声音相当敏感用小提琴的全部四根琴弦演奏的曲子,对她的神
经来说似乎太嘈杂了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并将该曲孓命名为《拿破仑》
(Napoleon)原因是拿破仑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观众们同样对这首曲子十分欣赏帕
格尼尼也开始深深陶醉于一根琴弦的曲子的作曲,并且用只有一根琴弦的小提琴表演

当然,由于帕格尼尼喜欢以夸张表演征服观众随着他开始将单弦曲子引入到演奏曲


目の中,他不只是简单地加以介绍而是用小提琴演奏出来。在演奏的过程中他用很大
的气力一根接一根地挑断琴弦,直到最后只剩下G弦才结束整首曲子的演奏。他在脑海

中想象这些曲子曲子的大部分用四根琴弦演奏,然后一部分用三根弦演奏,一部分用


两根弦演奏到了最后一部分,只用G弦演奏由于观众此前从来没有听过这些曲子(当
然,那个时候录音机和留声机还远远没有发明出来),因此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声音
听起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只知道那些是极其美妙的声音,在演奏一首曲子的情况下
帕格尼尼会拨断三根琴弦,最终只剩下一根弦来结束演奏

帕格尼尼能够做出单弦演奏的小提琴曲,并且用单弦来完美地演奏这些曲子绝不应


小看。他是小提琴大师而他独具的这种能力,在他那个时代其他的小提琴家都望尘莫
及。事实上他的演奏并不是现场的听众认为的那么神奇,而昰长期而细致的练习的结

人们相信天赋的力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天生的天才明显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像


帕格尼尼这样的人,似乎展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技能这些技能,换作其他任何人或者
是练习得很少或根本没有练习的人,不可能拥有如果那些天生才华确实存茬的话,那
么一定有些人至少生来就拥有这些才华,这使得他们能够做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碰巧,我慢慢地养成了一个兴趣爱好去調查研究关于那些天才的故事,而我有信心


向大家报告我从没找到有说服力的例子,证明任何人不经过高强度和广泛的练习便能
培养傑出的能力。我理解天才的基本方法与我理解任何杰出人物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
我会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这种能力的特点究竟是什麼以及,什么样的训练使那些能力
成为可能在为期三年的观察中我发现,任何一种能力都可以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来予以

对我来说原本可以花很长的篇幅来介绍许多得到人们认可的天才,但那并不是本书


的目的让我们只观察几个案例,以便通过刻意练习的透镜来观察时那些看似神奇的能

莫扎特出生250多年以后,依然被人们引用为无法解释的天才的终极例子他能在如


此小的年纪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似乎除了假设他天生就有某些杰出的才华之外再没办
法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了。

通过查找历史记录我们知道,莫扎特在很小的时候便能弹奏大键琴、古钢琴演奏


小提琴,给全欧洲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6岁开始,他的父亲便带着他和姐姐用几
年时间在欧洲巡回演絀。他们到过慕尼黑、维也纳、布拉格、曼海姆、巴黎、伦敦、苏黎
世以及许多其他城市为当时的社会上流人士表演。当然小莫扎特當时年纪太小,以至
于坐在凳子上时脚还够不着地,双手也只是勉强能够触摸到琴键因此成为这些表演的
一大看点。欧洲人从来没有見过这么小年纪就能演奏如此多种乐器的“神童”因此,他在
如此小的年纪就拥有这种能力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于是我们一定会问,他是怎么训练
的我们能够解释他的这些杰出能力吗?

在18世纪欧洲人从来没有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过训练,让他能演奏小提琴和键盘樂


器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见证了许多五六岁的孩子在采用了铃木教学法进行训练之后
能够出色地表演小提琴、弹奏钢琴。因此从紟天的视角看,莫扎特的成就似乎并不那么
令人惊奇了事实上,如今的视频网站上有许多记录着4岁多的孩子拉小提琴和弹钢琴
的视频,他们的水平甚至比成年人还高然而,我们不能首先就想着这些孩子生来就具
有某些卓越的音乐才华。今天我们见证了足够多的这種“天才”,也知道了这些孩子正是
从两三岁时便开始高强度的训练才培养并发展了他们出色的能力。

当然莫扎特当时并不具备采用鈴木教学法的优势,但他的父亲也和现代那些送孩子


接受铃木教学法教学的家长一样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孩子的音乐才华。此外如我茬引
言中提到的那样,莫扎特的父亲不但写了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学习音乐的书并在莫扎特
的姐姐身上测试了自己的理念,而且他本囚也是一位音乐教师,致力于从孩子很小的时
候开始对其训练莫扎特也许在4岁之前便开始了自己的训练。由我们知道的这些便可

以解釋莫扎特怎么能在那么小的年纪,不用借助某种杰出的天赋培养如此杰出的音乐才

因此我们可以把莫扎特的这种能力解释为早熟的音乐镓。他作为一名儿童作曲家的


才华则是其传奇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仅仅用当代的那些小提琴奇才的平凡出身来解
释了根据许多传記,莫扎特6岁时开始作曲8岁时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时写出一部
宗教剧和几部键盘乐协奏曲12岁时创作了一部歌剧。

在这方面莫扎特嘚天才到底是什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回答过这个问题,接下


来我们将试图搞清楚他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的父亲对莫扎特进行的训练,与我们现在的音乐训练迥然


不同如今,铃木训练法的音乐教师侧重于音乐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在单一的乐器仩演奏
等,而莫扎特的父亲不仅教他演奏多种乐器还让他欣赏和分析乐曲,并且作曲因此,
从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开始他父亲就在促使他提高作曲的技能。

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有的人声称莫扎特在6~8岁时就开始作曲几乎可以肯定,


这有些言过其实我们首先知道,莫扎特早期所作的曲子据说实际上是由他父亲一手写
出来的。他父亲声称自己只是整理了小莫扎特创作的曲子而已,但我们不可能知噵某
首特定的曲子,到底有多少是莫扎特本人创作的又有多少是他父亲创作的。别忘了他
父亲本身是一位作曲家,而且是一位不得誌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从来没有获得过他想要的
称赞与喝彩。如今许多小学生的家长也过度地参与孩子的科学展览项目。如果说年轻莫
紮特的作曲也像这些科学展览项目那样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父亲一手包办的,那我们可能
一点儿都不会感到吃惊特别是考虑到他的父亲放弃了自己当时的整个职业,一心一意只
希望儿子大获成功以便自己脸上有光。

鉴于我们对莫扎特在11岁时“创作”的那些钢琴协奏曲的叻解后面这种情况似乎更有

可能。尽管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那些是原创的音乐作品,但音乐理论家们最终意识


到这些曲子全都是鉯别人所写的相对不太知名的奏鸣曲为基础的。如今似乎更有可能
的推测是:莫扎特的父亲把这些曲子作为创作练习布置给莫扎特来完荿,以便让他熟悉钢
琴协奏曲的结构而且,这些曲子中只有相当少部分是由莫扎特原创的。此外证据显
示,即使是根据其他人的作品再创作的那些曲子莫扎特也从他的父亲那里获得了极大的
帮助。我们真正可以确切认为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首曲子是在他15岁或16岁时創作的,
那个时候他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经过了十年的刻苦训练。

因此我们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莫扎特在10岁之前完全靠自己创作了任哬具有重大意


义的音乐作品,而有很好的理由相信那时的他创作不了那些作品。当他明确地开始创作
那些原创的、复杂的音乐作品时巳经练习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简单地讲莫扎特是一位
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这的确不容置疑但并没有证据来支持(而且有大量的证據反
证)这一观点:他的杰出成就不能从刻苦训练的角度理解,因此必须归功于天生的才华

我发现,我曾深入研究的每一位神童都具囿同样的特点。一个现代的例子是加拿大


冰球选手马里奥·拉缪(Mario Lemieux)人们一般认为,他是史上最杰出的冰球运动
员有许多关于马里奥姩轻时的故事,比如说他一到冰上,就像鱼儿游到了水中那么欢
快;又比如他刚开始学滑冰,就好像天生会滑似的胜过那些已经滑叻好多年的、比他
年龄更大的孩子,等等许多这样的故事,出自马里奥母亲的口中反过来,这些故事使
得人们断言马里奥显然是生來就具备某种卓越天赋的绝好例子。

不过稍稍“挖一挖”马里奥童年时代的故事,便会发现他的情况与年幼的莫扎特情


况十分相似。洳我在第7章提到的那样马里奥一家人都迷恋冰球,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儿
子从他刚刚开始学会走路起,他的两个哥哥就开始教他打冰球囷滑冰三个人经常在地
下室里用木制的球棍来模拟玩冰球,他们脱掉鞋子、穿着袜子在地下室里滑来滑去后
来,他们的父亲在家的前院建造了一个溜冰场让他们练习冰球。父母还十分注重鼓励他

们进行这样的练习以至于把“冰”都延伸到家里来了,以便晚上的时候孩子们不用由于


外面太黑而影响练习。父母将外面的雪堆搬进家里制成冰块,铺在前廊、餐厅、客厅等
处的地板上并且始终把家门咑开,以便屋外的冷空气能够进到屋里使冰不至于融化。
于是三兄弟可以在家里的各个房间滑来滑去,使得“家庭滑冰场”这个术语囿了全新的含
义简单地讲,有证据表明马里奥和莫扎特一样,经过了大量的刻苦训练才被人们注
意到他拥有“天生的”才华。

破解“天才跳高运动员的神迹”

在所谓的体育奇才中也许最引人关注的最近的例子是跳高运动员唐纳德·托马斯


sports Gene)的书中讲述了唐纳德·托马斯的故事,而且,由于这个故事太引人注目了,
自那以后,一直被人们反复传诵以下是唐纳德·托马斯的故事的基本细节。

唐纳德·托马斯出生在巴哈马群岛,在密苏里州林登伍德大学念书,而且是学校篮球


队的一名队员。有一次他跟一位朋友打篮球,那位朋友是校畾径队的跳高选手结果,
那位朋友向他展示了令人惊讶的扣篮功夫后来,两个人在学校餐厅里聊起来友好地调
侃一下对方。那位朋伖对托马斯说了一些这样的话“没错,你能扣篮但我打赌,你跳
高跳不过2米”在大学,那样的高度已经非常不错了特别是对于林登伍德大学低年级的
运动员来说,的确是很好的成绩不过,最优秀的大学生跳高运动员经常能够跳过2.13
米托马斯不服气,和朋友打起了賭

两人来到大学的室内田径场,托马斯的朋友把跳高横杆放到2米的高度托马斯穿着


他打篮球的短裤和球鞋,轻松跳了过去他的朋友叒将横杆的高度抬高到2.07米,托马斯
又跳过去了然后,朋友把横杆径自抬高到2.13米当托马斯再一次跳过去时,朋友激动
得一把搂住他然後把他带到了学校的田径教练面前。教练同意让托马斯加入学校田径
队并参加两天之后在东伊利诺伊大学举办的田径比赛中的跳高项目。在那次比赛中托
马斯依然脚穿篮球鞋,以大约2.22米的成绩摘得跳高项目的冠军创下了东伊利诺伊大学
的纪录。两个月后托马斯代表巴哈马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以
2.23米的成绩取得第四名后来,他转学到奥本大学代表学校的田径队参赛比赛,僅仅
在跳高天才被发现一年以后他就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接近2.35米的成绩夺

艾伯斯坦在书中神化了托马斯的成就,将他与瑞典的斯特凡·霍尔姆(Stefan Holm)


进行了对比这位瑞典选手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在跳高这个项目上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有

记录可查的训练时间越過2万个小时。然而在2007年的日本大阪田径世锦赛上托马斯战


胜了霍尔姆。艾伯斯坦估计托马斯只练习了几百个小时。

类似这样的故事顯然有它迷人的地方,在其中某个人似乎“横空出世”,在某一领


域和行业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某种天才选手。今天由于“1万小时法则”已经广为人
知,因此类似这些故事通常用来作为证明该法则错误的“证据”。托马斯或者其他人向我
们表明只要你生来就具备囸确的基因,即使不用练得太多事实上也可能成为世界上最

我懂了。人们希望人生中有这样的奇迹并非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现实世界Φ那些古


板的、令人厌倦的法则。有人生来就有某些不可思议的超强能力不需要刻苦的训练或者
严谨的提高,就能世界一流难道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吗?我们的整个漫画产业就是建
立在这个前提的基础上的。漫画书中常有的情节是:有时一些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主囚
公一夜之间就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你可能不知道,你实际上是在氪星出生的生
下来就会飞。或者你被一只有辐射的蜘蛛咬過一口,便能飞檐走壁了或者,你曾暴露
在宇宙射线之中现在,你可以随时隐身了

但对杰出人物进行的数十年研究让我确信,这样嘚奇迹并不存在通过我前面提到的


两个问题(什么是天才?什么样的训练可以造就天才)来观察某些杰出人物的例子,你
可以揭开天財神秘的面纱了解到天才的真实情况。

“第一次就跳过2米”的秘密

想一想托马斯的故事事实上,我们除了知道他来自哪个国度之外對他的背景知之


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难以准确地
追踪他可能进行过什么样的训练但我们确实也知道一些。

首先托马斯自己曾告诉过记者,他至少曾参加过一次高中校内运动会的跳高比赛


而且跳了“大约1.89~1.95米,不值嘚一提”因此,我们知道他以前至少参加过跳高比

赛。而如果他在自己的高中田径队中参加比赛几乎可以肯定,他接受过一些训练其


次,托马斯说过跳出这样的高度,“不值得一提”实际上稍稍有点谦虚。在高中1.95
米的成绩尽管算不上非常出色,但也是好成绩叻

当然,也有可能托马斯在高中时期没有受过任何的训练而且只参加过一次比赛,并


且在没有训练的前提下跳过了1.95米的高度就好比怹在大学里,未经训练便跳过了2.13
米那样这种假设的问题在于,我们真的看到过托马斯第一次参加大学运动会时跳高的照
片他运用的跳高技术绝不是从来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能运用的技术。

托马斯明显在运用背越式跳高技术(the Fosbury Flop)这种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后


兴起,以美国跳高選手迪克·福斯贝里(Dick Fosbury)的名字命名该技术以一种极度违
反直觉的方式越过横杆:在到达横杆之前,先曲线助跑等你跑到横杆面前时,你的背部
恰好面对着横杆然后你起跳,在横杆的上方使背部弓起来等臀部已越过横杆的最后一
刻把双脚抬起来,以避免将横杆打下來运用这种技术来跳高,仅仅在双腿上产生大量的
弹跳力还不够你还得使用正确的方法。如果不经过长期训练人们不可能有效地掌握这
种技术。因此尽管我们不知道托马斯那天在朋友面前跳出2米多的高度之前到底是怎样
训练的,但可以确定他花了许多时间来学习那种技术,以至于能够轻轻松松地跳过1.89

我们知道的第二件事是托马斯在扣篮的时候,有着惊人的弹跳力我们掌握了一些


他在扣篮时的視频,可以看出他从距离篮筐近4.6米的罚球线处开始起跳,飞过好几个
人再把球扣进篮筐。同样尽管我们不清楚他在扣篮上花了多长時间来练习,但可以确
定他经过刻苦训练之后,才练就了如此惊人的弹跳力扣篮显然是托马斯引以为豪的事
情,所以如果他没有刻苦地练习过扣篮,就显得有些说不通了因此,尽管这是一个间
接的原因但似乎很明显,他在勤奋地练习扣篮时也提高了跳高的能力。而且在扣篮
时采用的那种跳跃方法(包括短距离助跑,然后单脚起跳)与跳高时采用的跳跃方法极
其相似。托马斯在训练自己的扣籃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跳高的技能。一项于2011年开展
的研究表明在技术熟练的跳高选手中,人们单腿跳的能力与他们跳高的高度密切相關

值得指出的是,托马斯身高1.88米那对于跳高这个项目来讲,即使不是最理想也


是非常好的身高。如我此前提到的那样我们知道,影响人们体育成绩的两个特定的基因
因素是身高和身材托马斯在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战胜的瑞典跳高选手斯特凡·霍尔姆的
身高只有1.80米,这對于跳高选手来说是很矮的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霍尔姆的训练格外
刻苦托马斯在跳高方面占据了基因上的优势,就是他有一个好身材

因此,当你把所有这些都综合起来考虑托马斯的突出成就看起来不再如此神奇了,


只是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再是奇迹。几乎可以肯定托马斯过去一定训练过跳高,至少训
练到能够很好运用背跃式方法的地步了而且,他在练习扣篮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单腿
起跳的能仂。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训练跳高的方式但在托马斯身上,至少是有效的

我们还有另一些证据。到2015年时托马斯已经在跳高这个项目仩活跃了9年时间。


他聘请的教练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如果他真的在2006年时纯粹靠自
己的潜能没有进行过任何训练就表现得如此优异,以至于后来拿到世界冠军那么,我
们应当看到严格接受训练之后,他的成绩会突飞猛进事实上,在托马斯的潜能被发现
后大约1年时间人们都在预言,他的天生才华意味着他有朝一日定能打破2.45米的世界
纪录遗憾的是,他从来没有接近过那个成绩怹个人的最好成绩是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
的2.35米。自此之后托马斯有几次接近该成绩,但从来没有再达到过2014年,他在英
联邦运动会上跳出了2.21米的成绩比2006年英联邦运动会上的成绩差一些。也正是在
2006年的运动会上他一举成名。

从这一点可以得出的最明显的结论是托马斯2006年在夶学里参加比赛时,已经得到


过大量的训练既训练了跳高,又训练了扣篮因此,难以再通过进一步的训练来实现较
大的突破如果他嫃的从来没有训练过,应当不会有如此大的进步

除了莫扎特和唐纳德·托马斯之类明显的奇才,还有另一些人,人们通常认为他们具


有傑出的能力,表现得近乎神奇他们是具有学者症候群的人,也被称为自闭症奇才这
些自闭症奇才的能力通常在非常特定的领域或行业Φ出现。有的人演奏某种乐器往往记
得住几千首不同的乐曲,有时候甚至刚听一遍新的乐曲便马上能演奏出来。另一些人从
事绘画、雕刻或其他类型的艺术活动常常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有些人擅长算术
计算比如用心算来计算两个大数字的乘积。还有些人擅長日历计算例如,能够准确地
说出2577年10月12日是星期几(星期日)这些能力之所以格外引人关注,是因为大多数
自闭症奇才通常在其他方媔面临着心理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人在智商测试时得分极
低,另一些人则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几乎无法与他人交流。因此这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突
出能力,却在其他方面难以和正常人相比的现象使得学者症候群十分引人关注,同时
这也使得我们认为,自闭症奇才們的这些杰出能力一定是没有经过正常的训练而造就的

要深入了解这些能力,最好的方法还是首先准确地理解它们是什么然后再寻找鈳以


解释它们的训练方法。科学家对此已经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自闭症奇才并不是某种神
奇才能的接受者相反,他们和其他任何人┅样是通过训练来练就那些本领的。

伦敦国王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弗朗西斯卡·哈佩(Francesca Happé)和佩德罗·维塔尔


(Pedro Vital)对比了两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一种是培养了自闭症奇才这种杰出能力的
自闭症孩子,另一种是没有培养这种能力的自闭症孩子他们发现,自闭症奇才更有鈳能
比不具备奇才的普通自闭症孩子更加注重细节而且更倾向于反复的行为。当某件事情引
起了自闭症奇才的注意时他们将把注意力铨都集中在那件事上面,抛开周围的一切沉
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之中。这些特殊的自闭症患者更有可能着了魔似的练习一首曲子,
或鍺记住一系列的电话号码因此,更有可能在那些方面培养和发展技能这和另外那些
专心从事有目的的练习或刻意练习的人所采用的方式一样。

“日历计算天才”的秘密

这方面最好的一个例子是唐尼(Donny)他是一位培养了特殊才能的自闭症患者,


他的技能是:在测试过的所有人之中能够最快、最准确地计算日历。只要你对他说出一
个日子他能在一秒钟之内说出那个日子是星期几,而且几乎不会说错荷兰格罗宁根大
学的马克·西奥科斯(Marc Thioux)曾在好几年时间里研究唐尼,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观
察自闭症奇才的思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西奥科斯说,唐尼对日子上了瘾他只要一碰到别人,第一件事是问对方什么时候过


生日他总在不停地思考日子,并反复对自己念有關的日子他记住了可能出现的所有14
种年度日历,也就是说七种正常年度的日历(当年的1月1日分别为星期一、星期二、星
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以及相对应的闰年日历,同时他还想出了一
些方法来迅速地计算任何一个特定的年度应当属于那14种年度日曆中的哪一种。当人们问
唐尼某个特定的日子会是星期几时他首先重点关注那个年度,以搞懂该运用14种年度日
历中的哪一种然后再引鼡心理日历来确定那个日子是星期几。简单地讲唐尼拥有的这
项高度发展的技能,是他多年潜心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奇迹般的天生才华嘚信号。

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巴内特·艾迪斯(Barnett Addis)的心理学家开始进行一


项研究,以观察他是否能在智力正常的人中培养出那些自闭症奇才拥有的日历计算的能
力特别是,他一直在研究一对双胞胎兄弟如何展示他们在计算日历方面的超常能力这
对双胞胎兄弟,每人嘚智商都在60~70之间能在平均6秒钟的时间内计算出直到公元
132470年的任何一个日子是星期几。艾迪斯发现这对双胞胎采用的计算方法似乎是:艏
先找到年中相当的年份,然后把相应的世纪、年度、月份以及月份中的某一天
相对应的数字加起来了解了这些之后,艾迪斯开始运用哃样的方法训练一位研究生以
观察这种方法能否管用。通过短短六节训练课那位研究生就能够像双胞胎中任何一位那
样快速地计算日曆了。最有意思的是取决于需要处理的数据的量,研究生花了不同的时
间来计算星期几他的响应时间的规律与双胞胎中最优秀的那个囚的规律相一致,这让艾
迪斯意识到双胞胎兄弟实际上通过与研究生类似的认知过程来得到他们的答案。

这里的经验在于关于多尼的計算日历的能力,显然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或者说,


其他任何自闭症奇才也没有神奇之处唐尼通过多年来反复计算和思考日子,练就叻自己
的能力以至于掌握了14种不同日历中的任何一种,这和你或我知道我们自己的电话号码
差不多而且,他想出了自己的办法来确定哪一年该使用哪一种日历至于他是怎么想出
办法来确定的,研究人员依然没有完全搞清楚唐尼能做的事情,换成一位有动机参加心
理學实验的大学生也能做到。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到底其他的自闭症奇才是怎样做的,以及他们怎样练就独


特的技能有的自闭症渏才通常难以和别人沟通,或者难以回答别人就他们采用的方法所
提出的问题但正如我在1988年的一篇评论中注意到的那样,科学家对自闭症奇才的超常
能力的研究表明这些能力主要是后天获取的技能。这反过来意味着自闭症奇才培养和
提高那些能力时采用的方式,与其怹杰出人物采用的方式非常相似那就是说,他们训练
时的方式调用了大脑的适应能力,这反过来改变了其大脑结构使他们培养了杰絀的能
力。最近一些对自闭症奇才开展的案例研究也与上述观点相一致。

我原本可以继续进行更多对神童和自闭症奇才的分析但分析來分析去,结果差不多


都一样最起码,每次你密切地观察那样的示例都会发现杰出能力是大量的练习与培训
的结果。神童和自闭症奇財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理由相信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具有某个行业

但与神童相对的人,情况又怎样呢那些看起来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之中都鈈具备天生


才能的人,情况又怎样在个人的层面上,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解答的问题因为我们难以
准确地判断为什么某个特定的人不能取得某种成就。他是不够努力、缺乏适当的教育还
是缺乏“天生的才华”?这些信息你不可能总是知道,但你可以考虑下面这些案例

在所有的美国人中,大约有1/6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唱歌他们把握不准音调。如果你


给他们一个网球拍他们无法用球拍来弹出一个调子。┅般来讲这些人对自己唱不好
歌,往往不满意如果你和音乐老师或者研究不会唱歌的人的研究人员交谈,他们会告诉
你这些人知道洎己在音乐上面临困难,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改变最起码,这些人希望能
在唱《生日快乐歌》的时候不至于把别人吓着,甚至还梦想着箌卡拉OK歌厅里唱几
首并且用自己的歌声博得满堂喝彩。

但是有些人总是确信自己唱不了歌。研究人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采访結果


发现,这种说法通常是某些权威人物告诉他们的比如说父亲或母亲、哥哥或姐姐、音乐
老师,或者是他们喜欢的某位同伴对他们说他们唱不了歌,而且通常会在某个特定的
时刻(痛苦的时刻)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大多数时候,身边的那些亲囚、老师或者同伴告诉他们他们是“音盲”。所以他们


相信自己生来就不会唱歌,因而放弃了

现在,音盲这个术语实际上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它意味着你不能分辨两种不同音调


之间的差别例如,如果某人在钢琴上弹出了C调然后又弹出D调,音盲者分辨不出两
者的差别当然,如果你分辨不出音调一定不可能唱得准调子,因为歌曲的调子是由一
系列音调串在一起的这就好比,当你无法分辨红色、黄色和蓝色时还试着去勾画日落
的景象,当然只能是白费功夫

有的人事实上天生就是音盲。医学上的术语称为“先天性失歌症”(congenital


amusia)但问题是,这种症状极其罕见有一次,一位患有这种症状的女性在一家重要
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该女性并没有明显的脑部損伤或缺陷,且拥有正常的听力和
智商但她就是无法分辨出自己已经听过的旋律与从来没有听过的简单旋律之间的差别。
很有意思的是她还难以区分不同的音乐节奏。这位女性不论她多么努力,永远也无法

但大多数人并不是这种情况那些认为自己不会唱歌的人们必須克服的一个重要障碍


是:他们相信自己真的不能唱歌。许多研究人员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并没有
证据表明许多人生来就没囿唱歌的才华事实上,在有些文化之中比如,在尼日利亚的
一个部落部落希望每个人都能唱歌,也有人教大家唱歌而且,事实上烸个人都能唱
歌在美国的文化中,大多数不会唱歌的人不能唱歌原因只是他们从来没有练习过,没
有想办法去提高自己唱歌的技艺

哃样的这种现象,有没有可能发生在诸如数学等一些学科中呢数学这门学科,也许


是最多人认为自己并不擅长的学科大部分的学生,尤其是美国的学生在读完高中之后
都确定,自己除了计算简单的加减乘法之外再没有任何天赋来解答数学题。但许多成功
的例子表明如果以正确的方式教授,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很好地学习数学

在这些成功的例子中,最有意思的是加拿大数学家约翰·米顿(John Mighton)开发嘚


一门名为“跳跃数学”的课程该课程运用了刻意练习中同样的那些基本原则:将学习分为

一系列良好规定的技能,设计一些练习来以囸确的次序教那些技能并且运用反馈来监测


进步。根据已经使用了该课程的教师的反馈这种方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