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球和弧圈球的区别向后引拍的同时重心转到右脚,右脚可以动吗

正手攻球和正手拉球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正手攻球和正手拉球有什么区别
正手攻球:1、
站位:站在离球台四到五十公分左右之间,右脚偏后,左脚偏前,右脚不要太后也不要太前,大约半个脚掌后,两脚距离与肩同宽或略宽都可以。在这种练习中,这个站位要永远保持。(以右手持拍为例)2、
在攻球中有个动作结构,这动作结构就是:引拍、挥拍击球、顺势挥拍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要反复强调。引拍,在引拍过程中要以身体带动手臂引拍,不要有这个概念,认为引拍只是手臂的事,不是身体的事,那么就会产生好多错误,如发不出力,击球时间偏晚等诸如之类的事。挥拍击球,我们在引拍过程中右脚踩地,重心放在右脚上,挥拍向前,右脚蹬地,转腰挥臂向前击球。顺势挥拍,击球后顺势挥拍中心压在左腿上。拉球要求是:引拍,要靠身体引,同时拉弧圈使用力量大,一定把重心踩在右脚上,引拍蹬地、转腰、挥臂,在挥臂速度最大时摩擦球,然后顺势挥拍重心转到左脚,这是拉加转弧圈球一个动作过程。技术要点:(1)
蹬转,右腿蹬地、转腰、挥拍。(2)
快摩,经过蹬转把全身的力量传到手臂快速摩擦球。(3)
顺势挥拍,重心压在左腿上。因此攻球是拉弧圈的基础。区别也很明显,击球时间不同,主要是一个是击打,一个是摩擦。
采纳率:92%
来自团队:
(1)击球前,左脚稍前站立正手攻球又称近台快抽,身体离台约50厘米;(2)当来球将落至台面时,前臂外展将球拍后引至身体右侧稍后。它的动作要点是;(4)击球过程中,身体重心从右脚移至左脚,以腰部带动大臂,大臂带动小臂,然后迅速还原成击球前的准备姿势。击球后球拍继续挥至头部高度。特点是站位近,动作小,球速快。若配合落点变化则可创造更好的扣杀机会,是乒乓球运动攻球的一种;(3)当来球从台面弹起时,上臂带动前臂向左前上方快速挥动,并配合前臂内旋的动作使拍形前倾,在上升期击球的中上部
前者讲求速度与力量,后者摩擦更好,讲求弧圈强度
两台机器用交换机上网是一个网络段吗?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正手攻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吴敬平讲拉弧圈球
一、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
基本站位:
两腿张开与肩同宽,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形,板形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形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从力学的原理讲,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越小越好,这是加大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使半径变小而获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击球时,小臂和大臂之间角度的变化要根据来球和击球的需要进行变化。很多运动员在进行正手拉球时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转腰,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发力来带动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总结起来正手拉球应注意四点:
&1、必须注意重心的交换,重心迎前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2、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注意拉球时腿、腰、大臂、前臂、手腕发力的协调。
&3、击球瞬间必须快速收缩前臂、手腕发力,前臂收缩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力量就越大。
&4、击球点必须保持在身体的右前方,击球点离身体越近,越容易控制球。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拉球动作,必须和你自身具备的身体条件相符合,只要不影响动作的发力就可以,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模式。另外就是在击球前,球板和球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尽量主动去击球,而不要让球来撞你的球拍,或者是球与球拍之间的距离太小,容易被来球顶住,影响你的发力。
&二、正手拉球的结构、方法与技巧
&正手拉球的结构变化:
对于我国大多数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来讲,直板居多,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打直板反胶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我国的直板反胶打法都是从直板正胶演变过来的,在训练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识上,是按照直板正胶的路子和意识进行的。因此,在动作的结构上是以近台为主,动作小,击球速度快,摆速快为指导思想。在正手进攻的训练方法上,很少进行大力量的拉球训练,更多地是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性。对于很多曾经经过业余体校训练的球迷来讲,要想对正手拉球动作进行改变就更不容易。这是影响我国直板反胶运动员正手拉球力量不大的主要原因。在近几年,我对直板反胶打法运动员的训练中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对马琳和王皓的训练中,改变了以前的训练方法,特别强调了正手大力量拉弧圈球的训练,把这个问题摆在了直板反胶打法训练的首要位置来进行解决。把训练正手拉球的意识从动作小、速度快、连续性好改变为拉球动作舒展、跑动范围大、力量大,连续性好。强调了在大力量拉球的基础上提高拉球的连续性和杀伤力,在平时步法的训练中要求马琳和王皓加大拉球的力量,练好大力拉球后的衔接。在实际的训练中,我主要采用了发大力拉冲,从中台发出的下旋球半高球,要求马琳和王皓尽量用最大的力量击球,主要训练拉球时动作的舒展性,并让他们逐渐习惯发大力拉球,掌握发力的技巧,把腿、腰、大臂、小臂、手腕的发力协调起来,主要强调了腰腿的发力和身体重心的转换。其次是进行了全台发力拉冲上旋球的训练,主要解决发力拉冲后的连续性和步法的移动。通过训练,使马琳和王皓的正手拉球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比赛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在这点上是成功的,这也是在直板反胶训练上的一点突破,打破了直板正胶训练模式的旧框框。对于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来讲,要想提高正手拉球的杀伤力,就必须对过去打球的意识进行一些改变,尽量进行一些大力量的拉球训练。&
正手拉球的方法与技巧:
正手拉球是一门很复杂的技术,有近台拉球、中近台拉球、远台拉球,有拉上旋球、下旋球,有近台快带、反拉弧圈球,拉半出台球等等。不管拉球有多么复杂,但有一点是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步法。步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正手拉球的命中率、力量的大小和拉球时的调节能力。要想练好正手拉球,就必须先练好步法。而在这一点上,是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最大的区别所在,业余运动员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那样进行大量的高强度的步法训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击球的技巧。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现有的条件,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1、拉好定点下旋球
拉冲下旋球是直板反胶最基础的基本功,在拉下旋球时除了注意前面提到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外,要特别注意手腕的用力方法。在击球的瞬间是用手腕去摩擦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中上部,在用手腕摩擦球时还要根据来球旋转的强弱再加上一定的撞击。就是人们常说的又摩又打。拉冲下旋球旋转弱的来球要连摩擦带撞击,撞击可稍大于摩擦。拉冲下旋球旋转强的来球必须用力摩擦击球,用自己拉球的力量抵消来球的旋转。在击球的瞬间要特别注意击球时一定要把球往前送,不能轻微力量去硬碰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球”, 尽量让球在球板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些。经常这样训练拉球,你对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好,拉球就会越来越有数,慢慢达到运用自如。训练的方法,在没有多球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拉球一方发下旋球到对方的反手位让对方搓长球到侧身位,然后发力拉冲这个球。拉球时一定要注意用全力拉冲,不要考虑下一板球对方是否能够防过来。要的就是让你防不过来。经常这样训练,你的拉球力量一定会提高。在有多球的条件下,可让对方发下旋球到你的侧身位,定点发力拉冲这种球。拉球时要掌握好击球时间,在对方来球跳到最高点或下降前期击球最好。击球时间一定要相对固定,这样容易掌 握拉球的命中率,好调节。出界多就向前送一点,下网多就多摩擦一点。在定点拉冲下旋球比较有数的情况下,再把来球的落点扩大到全台的定点拉冲,这样不断加大拉球的难度,拉球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2、拉好定点上旋球
拉上旋球和下旋球不同的是,拉上旋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上部,摩擦球要大于撞击球,击球的瞬间一定要往前送。训练的方法基本和抢拉下旋球一样,只是来球的旋转不一样,是上旋球。在推挡后侧身发力拉冲这板球,或对方变你正手位后发力拉冲,反复练习。有多球训练的条件,可以由对方直接发上旋球到你的正手位和侧身位抢冲,落点可以从定点到不定点,逐步提高击球的难度。
3、练好反拉弧圈球:
反拉弧圈球是一种高级技术, 尤其是业余运动员掌握了这项技术就像如鱼得水,你就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因为一般的业余运动员在拉弧圈球时拉高吊弧圈球的时候多,你掌握了反拉弧圈球的技术,你就站在了比对方高一挡的层次上。反拉弧圈球的要领,首先要自己发力,尽量少借对方的旋转,用自己拉球的力量去抵消对方来球的旋转。其次是在反拉时摩擦球一定要薄,摩擦球的上部甚至顶部,既要借对方来球的旋转的力,还要自己发力摩擦球。越是自己发力反拉,命中率越高。越是怕对方的旋转去碰球,越是容易吃对方的旋转。训练的方法:方发下旋球到你的反手位,你搓球到对方侧身位;对方拉高吊弧圈球到你反手位,你侧身反拉,这样反复练习,等基本掌握了反拉弧圈球的规律以后,再把反拉扩大到全台和不定点反拉。
4、近台正手快带弧圈球
这项技术是防守中很先进的技术,也是很难掌握的技术,是 90 年代后期才逐渐被采用的技术。在这之前,人们在正手位的防守都是平挡,借对方来球的旋转把球挡过去,因而在比赛关键的时刻就很容易因紧张而造成失误,即使不失误,防过去的球也没有威胁,很容易被对方连续进攻。到 90 年代后期,中国的运动员把反拉的技术运用在近台的防守上,特别是直板反胶打法的运动员运用更多,加快了攻防转换的节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马琳在这项技术的运用上是非常突出的。这项技术要求运动员的对来球的判断要非常快、准确,手上对球的感觉要求很高,因为有很多球是在失去身体重心或不到位的情况下,完全靠运动员手上的功夫去完成技术动作。我想虽然目前在业余运动员中能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的不多,但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运动员可以去尝试一下,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这项技术的技巧主要在于掌握好击球时间和手腕的用力,击球时间尽量在球的上升期,当步法实在到不了位的情况下,还可以在球刚一跳起时就击 球。击球时靠腰和手腕发力,接触球的顶部。接触球时既要借对方来球旋转的力,同时自己一定要发力去摩擦球,尽量摩擦薄一点,摩擦厚就容易下网,在摩擦球的瞬间一定要把球往前顶。训练方法可采用搓下旋球到对方正手位让对方拉弧圈球到自己的正手位,然后正手近台快带。这样反复练习就会逐渐掌握击球的基本方法,在快带对方从下旋球拉起来的弧圈球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进行推直线让对方拉弧圈球到自己的正手位快带上旋弧圈球的训练。这样,你就会慢慢掌握在防守中正手近台快带弧圈球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点是在击球时一定摩擦球要薄,而且自己一定要主动发力去带球。
三、正手拉球的注意事项
业余选手在练习正手拉球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
1、收前臂: 在正手拉球时一定要注意收前臂,大臂和小臂之间的角度一定不能固定,要根据来球来决定摆臂的大小。但要注意一点,收前臂一定要用腰来控制。
2、转腰: 由于乒乓球是圆周运动,击球时用腰来控制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击球时球拍的后引不是往后拉手,而是用转腰来完成,用腰固定大臂,转腰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拉手。就是说,在击球前的摆臂是先转腰而不是先拉手。而我们好多球迷们在打球时都是先拉手,不知道转腰,因而在击球时经常出现身体不协调导致发力不集中或发不出力。
3、击球点:击球点的最佳位置是在身体的右前方(以右手为例),要保持最佳的击球位置就必须学好步法,保持好身体的重心,重心的高低要根据来球来决定。马琳经常使用的侧身倒地爆冲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方搓过来的球又低又长,拉完以后不可能再还原,只有搏杀。马琳在拉这种球的时候重心低,但是击球点是球的最高点或下降前期。正手位大角度的球击球点要根据自己步法移动的情况来决定击球 点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是在球的下降中期和后期击球。
4、手腕的运用:在拉球时,手腕要相对固定,不能晃动太大,击球瞬间用中指顶住球板发力摩擦球。另外手腕还具有击球瞬间的调节功能,比如在拉球时突然感到球的旋转 比自己预想的要转时,就用手腕来调节击球的力量大小和摩擦球的部位。在不到位和顶住自己的情况下,就要用腰和手腕来调节击球点。特别是在比赛中,很多球都不是很规则,来球的落点也是你最难受的地方,这时候就要靠手腕来调节,手腕的调节主要靠大拇指和中指用力来完成。其次拉球时板型的控制也要靠手腕来完成,有很多的直板运动员正手拉球时吊腕很厉害,这影响发力,一般情况下,手腕和前臂几乎在一条直线上,球板把与手腕之间的角度在 45 度左右。
5、吃球: 我们看一个运动员拉球的好坏,主要是看他拉球时是否吃球。吃球就是球在球板上的停留时间比较长,而不是球一碰球板就出去了。要做到拉球时吃球,就必须每一板球都主动发力去摩擦球,在平时的训练中尽量少打借力球。拉球吃球 的好坏,在平时训练中不是很明显,但在比赛中就有很大的区别。很多球都是在 你不到位的情况下要完成拉球的动作,就全靠你用手腕主动发力去摩擦球来调节,你习惯了主动发力拉球,就能在比赛中控制拉球时力量和击球部位的调节,拉过去很多高难度的球。
6、抢冲上旋球和下旋球的区别:动作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区别在于抢冲下旋球时击球点在球的中上部,发力的时候根据来球的旋转可带点撞击;抢冲上旋球时击球点在球的顶部,主动发 摩擦球,击球时身体重心也随之向前。特别是在反拉弧圈球时,摩擦薄反而容易过去,摩擦厚或带点撞击就容易失误。
7、微调:很多球迷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在比赛中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这首先取决于你个人本身的球感,就是你手上对球的感觉;其次是在训练中不断地培养你对球的旋转的理解,要清楚地知道你打过去的球是什么样的旋转,对方回过来的球又是什么样的旋转。只有这样,你才会根据来球的不同,在很困难正常击球,来球很不规则,球落在边边角角很难回击的情况下,通过手上的调节把球回击过去。因此,对于业余球迷朋友们来讲,最主要的是去琢磨球的旋转变化,把这个规律基本掌握住了,你就具备了微调的能力。正手弧圈球技术是乒乓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拉好弧圈球的三个要素就是腿、腰、手三者要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弧圈球的最大威力。从弧圈球的风格上来讲,目前主要分为欧洲派和亚洲派。欧洲选手拉弧圈球的时候,撞击的成分比较多,因此球在飞行的过程中速度快,力量大,弧线低;亚洲选手拉弧圈球的时候,摩擦的成分比较多,因此球在弹起后的过程中速度快,旋转强,弧线低。随着弧圈球技术的发展,目前各国选手都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此并没有十分明显的风格区别,而是根据不同的球运用不同的技术。弧圈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并不难,但是要想拉好弧圈球必须要勤学苦练,才能使自己的技术有大幅度的提高。
如何掌握基本的弧圈球技术呢?(以右手握拍选手为例) &&& 一、技术动作分解
1. 准备动作:拉球之前,站位一定要合理。一般来说,站位距球台边缘 1.5 米左右。左脚稍前,右脚稍后,右脚尖于左脚脚窝的位置平齐,两脚间距略比肩略宽,以两脚前脚掌内侧着地。两腿弯曲,含胸,重心放低,身体与球台边缘的夹角大概为 45 度左 右。
2. 拉球: 拉上旋球时,右肩略微下沉,同时横向转腰,右臂自然放松,横向转腰动作完成引拍的过程。此时,以右脚为轴,重心放到右腿上。然后,右脚蹬地,腰部横向回转,并带动右臂,注意此时右臂仍为放松状态。待腰转到基本与球台边缘平行的时候开始收缩前臂,击球。重心由右腿转移到两腿上,两肩持平。击球时,要找好击球时间。击球时间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上升期是指来球即将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下降前期是指来球从最高点刚刚下落的时候。一般来说,来球位于右腹部前方一尺多的距离时击球感觉最好,可以发出力。击球时,要注意摩擦球,主要向前发力。击球后要注意大臂、小臂立刻放松,还原。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关于击球部位,对于以拉打为主和摩擦为主是有区别的。以拉打为主的选手,击球的部位一般为 B 点或 B、C 点之间。以摩擦为主的选手,击球部位一般为 C点。拉下旋球的动作要领与拉上旋球基本一致。只是拉下旋球时,右肩沉的更低 一些,击球的部位一般为 B 点,且用力的方向向上多一些。
3. 步法: 拉球时,要根据来球的位置,时刻跑动来调节击球的最佳位置。跑动时要保证重心尽量平稳,身体不要乱晃。
二、高吊弧圈与前冲弧圈
高吊弧圈一般是针对拉下旋球而言的。高吊弧圈以旋转见长,但是弧线略高,速度较慢。高吊弧圈的击球部位一般为 5点,甚至是5点与4点之间,这要根据来球的旋转而定。拉高吊弧圈,右肩下沉的较低,用力方向向上的比较多,先要制造一个高过球网的弧线,然后用力方向向前,再制造一个向前的弧线。如果一味的向上硬拉,则球很容易出界。前冲弧圈速度快,力量大,但旋转稍逊。拉前冲弧圈,击球部位一般为12点或1点与12点之间。右肩略微下沉,用力方向向前比较多。若来球的下旋旋转很强,则必须增加转腰的幅度和前臂收缩的速度,以增大对球的摩擦力。
三、台内弧圈球技术
台内弧圈球的技术难度比较大。首先要判断来球的位置和高度,根据来球的高度来决定引拍的高度。拉台内弧圈球,一般引拍的高度较高,往往与台面高度持平,甚至高于台面。击球部位一般为5点。由于摩擦球的部位很薄,因为对于下旋非常强的台内球,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而对于不太转的下旋球来说,台内弧圈球给对方造成的威胁还是很大的。拉台内弧圈球,要注意用力方向向上多一,继而向前,要把弧线拉短。
四、套胶与弧圈球
进口套胶与国产套胶的性能不同,对于拉弧圈球的风格有一定的影响。欧洲人拉球多为拉打,因为欧洲的套胶胶皮黏性差,海绵偏软,但弹性好。使用进口套胶,球在接触到拍子之后,海绵被挤压的程度较深,海绵被压缩的行程长,这样就削减了来球的大部分旋转和力量,因此采用拉打的手法可以很好的控制来球,加之欧洲人身高马大,爆发力非常好。这样的拉球威力不小。亚洲 人拉球多摩擦,因为国产的套胶,如狂飙系列套胶,胶皮黏性强,海绵弹性非常 实在,非常大。在球接触拍子的时候,胶皮给了来球很大的阻力,而海绵被压缩 的程度也不大,这样就造成的脱板速度很快。因此只有多摩擦,以旋转克旋转才 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所以使用国产套胶对拉球的技术要求较高。 随着乒乓 器材的发展,国内已经生产出很多新产品,兼具了国产与进口的很多优点,对于 众多的乒乓球爱好者来说,又多了很多的选择。
五、拉球的常见问题
1. 重心后坐:重心后坐,自然使腿部力量不能发挥出来,使手臂的走向多为向上,削减了 拉球的速度、力量和旋转。
2. 手臂僵硬:引手的过程中,肌肉僵硬,大大降低了控制球的能力,并锁住了力量。击球 后肌肉僵硬,使力量不能全部发挥出来,并降低了还原速度。
3. 转腰不够: 只用手臂拉球,速度、力量、旋转都有很大的损失。
4. 抬肘、抬肩:使腿、腰、手不能协调一致,当力量从腿、腰传到手的时候,能量中断。
5. 步法迟钝:等球,使击球点太低,使全身的力量用不到球上。
周末挺没事儿干的,发现吴爸爸又更新胖球团史了。奋而坐起补个吴爸爸第一堂胖胖球课。给大家分享哈~ B站资源:av6695962(但是效果实在不太好很多杂音和重复导致听不清)
基本握拍方法
1.&分为直板和横板。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因此熟悉直板,西方人习惯用刀叉因此熟悉横板。但现在直板发展受局限,在王皓以后大家都很担心直板发展。
2.&握板方法。直板时后三指别蜷缩。正手推时拇指用力食指放松,反手挡时拇指放松食指用力。虎口调节靠自觉。横板时反手拇指放松。&虽然建议初学者学习直板横打方法,因为既符合中国人习惯又简洁,只有一套系统。但大家还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3.&左右手。要用自然手,别故意学假左手。很多出学者为了占线路优势故意用左手,或者不清楚哪个是自然手,学着学着发现不对劲,想再改也难了。
4.&站姿及挥拍。重心放低,前倾,重心在前脚掌。腕部,肘关节,大臂要一起跟着腰部作圆周运动,越圆越好。新手建议从正手练起。多练就好了,毕竟乒乓球是熟练工种。
5.&搓球。板子去搓球的底部,主动去迎球。直板横板都一样。
观看比赛方法及礼仪
1.&看发球。是正手反手还是短球长球都有讲究。主要看落点变化。如果落点总在一个地方且总用正手或反手,说明要抓住对方漏洞。如果落点和发球方式总变说明要调动对方,比如马龙一会长一会短一会正手一会反手,说明变化多技术全面。发球旋转是否强,质量是否高直接说明球员技术好坏。
2.&看接发球。球员技术到位哪儿都能接,不到位可能有的落点接的好有的接的不好。
3.&看正手反手的进攻防守能力。球员都强调主动进攻,进攻时马龙正手使用率特别大,许昕全台大幅度接发球特别舒展。张继科、樊振东反手强势,总比别人多一板,旋转强,总能用反手把对方打死。
4.&看中远台对拉。世锦赛奥运会这种大比赛时,看张继科马龙樊振东许昕对拉回合多,心理素质好。技术不行队员拉两板就开始慌球就飞了。还要斗智斗勇,每回合都在猜对方怎么攻击。还要看战术变化多不多,比如樊振东和马龙比赛时总是被马龙牵着鼻子走,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变化不多。
5.&观看礼仪。乒乓球还是很绅士的运动,所以观看球员发球时最好保持安静,结束怎么加油都行。观看时别用闪光灯,因为球员对光线特别敏感,有一个光点都可能影响视觉。最好为双方队员加油。在懂球的同时欣赏乒乓球艺术,比如看刘国梁马琳(大神们)打球时怎么控制球。
基本就这些了。这次直播感觉吴爸爸好认真,还自备教案有木有!下定决心以后退休生活就像吴爸爸学习,山楂酱地瓜干猫狗事业都搞起来~
沉迷乒乓球的第N天,终于盼到吴爸爸直播,激动之余错过两分钟,但是查了百度补漏…还是老规矩,先上干货为敬。
1.&乒乓球三要素:速度、力量、旋转(速度、力量没听全,特百度补充。此处有点难)
速度:指当球弹起后你把球回击到对方台子上的时间长短。是击球时期、距离长短、球速的综合表现。受反应速度、来球球速、击球时期、站台远近、挥拍速度、底板胶皮持球时间长短的影响。球速快,速度不一定快。
力量:球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主要是旋转势能)。受来球动能势能、球员的发力程度(在拍子持球时间内挥拍速度最大值,包括击打和摩擦)、底板胶皮的力量反馈、球拍持球时间(有些拍子持球时间短,造成发力不充分的情况)和球拍底劲的影响。
&&&&&&此处力量包括手腕力量、前臂力量、大臂力量、腰部力量等,必须结合起来发力。
旋转:1)旋转是球的定轴转动。这是乒乓球区别于其他球类的最大不同点,也是其魅力之处。
2)绕Y轴转动的是上、下旋。绕Z轴转动的是左侧旋、右侧旋。绕X轴转动的是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3)其他旋转比如侧上、侧下之类的,都是以上几种旋转的结合。右侧上,左侧下等。
4)弧圈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特点是既有强大的攻击力又有很强的稳定性。由于它的旋转非常强,因此它虽然是上旋球,却从传统上旋球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
5)钩子球其实也是侧旋球,其实是反手发球加侧身,比如王皓发的就是左侧旋转球。
6)为什么一接球就飞?可能因为旋转球太转,也有可能是判断旋转方向失误,还有可能是不想对方抢攻机会造成弄巧成拙。
&另,&@宿桑下胖友的补充也加进来:&吴指导之前还讲了练乒乓球要先练颠球,还有发正手反手站位的方法。还在说速度的时候讲了击球的位置问题,就是在球上升期击球和下降期击球,在上升期击球速度就比较快。
另+1,&感谢@&同学的指正,特把直播中误听的部分改正过来:
博主有的地方写的有误,我来说一下啊。首先是一碰球就飞了,这是对来球的旋转类型没有判断正确,以为对方发的是下旋实际是上旋或者不转。一般看专业选手吃发球是摆短没过网的吃发球。这个才是对对方的旋转程度没有判断好,来球比想象中更转。
有的时候对方的发完球后的抢攻特别厉害,为了不让对方抢攻就要摆短的质量更高,这样就会容易造成接发球失误。&还有一个吴指导说的发球要靠近腰,这个并不属于发球规则,而是这样可以发出来更高质量的球。
2.发球规则
1)球必须抛离手掌16cm,并且角度小于45度。很多球员抛的虽然高但是角度并不大。
2)发球时球要离腰身近。
2)发球分为长球、短球。长球:击球点离球台端近。短球:击球点离球网近,但也不是无限接近而是找到合理的发球点。
3.&双打规则
1)最好是一左一右,但如果找不到左手就是两个右手搭配,根据球员特性搭配。比如王皓跟王励勤,王皓和陈玘都配过。
2)发球时的手势。发球一方会发手势告诉队友是发什么球。比如大拇指是上旋球,小拇指是下旋球,食指是长球。接球一方会发手势告诉队友想怎么接球。比如是想摆短球还是劈长球,或者是挑球。发手势时会怕对方教练看到用球拍挡住,或者有自己的独特手势暗号。
4.赛场礼仪(重复说一遍,可以看我的概要)
1)保持赛场安静。 2)不要开闪光灯 3)尊重双方 4)尊重裁判。
1)吴爸爸太太太可爱了好吗!分为三个板块。讲完正课还有小咪和snow猫狗大战时间,之后还有迷妹答疑时间。(不过下次吴爸爸可以听完我们说晚安再下线不2333)
2)由于小咪同学不满snow老板,将其炒鱿鱼,于是操碎心的吴爸爸分别给小咪和snow诚聘老板和秘书,好带俩孩子去看乒超还有追科科~(我愿意当铲屎官!)还有之前吴爸爸微博上写的猫狗脑洞小剧场也是自己最近潜心钻研流行语集大成的结果,本想励志写动漫但是实在是水平有限2333(在此表示不用啦吴爸爸,你把迷妹们的活儿都抢了我们干啥)
2)由于旋转那块比较艰深,吴爸爸特意画了力学结构图。可无奈对着光源一片白光啥也没看清。吴爸爸表示下次改进,或者买小黑板画图,或者把图片发微博上。(为啥我的物理老师不这么教我!!!)
3)下次还可以尝试直播比赛,或者发比赛解说视频给我们看。(每次都考虑迷妹们想法好暖)
大致就这些啦。我想吴爸爸真的是一个特别认真细致和善良的人,虽然语速有点快可是听着听着就听懂了呢~看着吴爸爸为了三创还在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个直播概要看完!喝完一大碗鸡汤碎觉!
为啥迟到?当然是不得已的私人原因,在此不赘述了,直接上干货。
1.&怎样粘球板?
无机胶水粘球板很难(伴随着小咪的叫声开始了直播,小咪一直一直在叫,后面才知道原因),因为有机胶水里有汽油等易挥发物质,十几分钟就能将球板粘好。无机胶水一般都得五个小时以上。
大家买胶水要买里面带小刷子的,不要粘那么复杂。
我现在的球板已经十几年了,是马琳跟亚萨卡签完球板之后给我的(如图)。
之前伴随马琳王皓,现在又伴随许昕小胖,一直舍不得换,当做一种留念了。这个胶皮原来是无机胶水,是小胖帮我粘的,因为我不太会粘(给大家看的胶皮还是没退休的时候小胖给粘的胶皮555)。现在已经变形了缩回去了。
大家注意将胶皮拿下来之后要先搓一搓球板,把残余胶水搓掉。原来球员换的太频繁,把胶水都能搓成一个球(有点恶心又有点感动怎么回事2333)。
第一步先刷一遍胶水,刷一面涂均匀,涂厚一点。先刷正手海绵再刷反手,先把海绵杂物清理干净。等胶水干了之后再粘。
粘时先拿一张纸蒙在球板上,露点粘海绵的地方,把海绵粘上按紧,再把纸缓缓往外抽,抽一点按一点。(有点像粘墙纸)粘完之后再压紧。之后再剪。运动员都拿的是专业剪刀,小而锋利。正常剪刀就是从下面贴着球板转着剪,第一刀从球板里面剪进去,小步慢跑就会平整。打球时再把海绵上的膜拿掉。长胶的粘法也是一样的。
等胶干的时候答疑:1)胶水是网上买的,15块钱 2)胶水有毒,所以都在茶室直播,一定要在有窗的地方。原来运动员一天比赛都要换四五块海绵,对身体特别不好,房间里全是味儿 3)一次粘完可以撕下来重新粘好多次的。粘完弹性好 4)业余选手可以用下有机胶水,方便 5)以前孔令辉他们舍不得换海绵都是正着粘完倒着粘,还有拼着粘的 6)正反手在哪面粘无所谓,只要两个手颜色一定要不一样,一黑一红 7)海绵度数跟自己打的感觉有关 8)现在裁判检查球板都是检查胶水是否有毒,海绵平整度,海绵厚度超没超过4毫米 9)无机胶水是专卖的,水溶性的,一般地方买不到 10)&封边不是必须的,看大家习惯
2.&粘完球板之后答疑时间
1)小胖马龙比赛小结
昨天小胖和马龙的比赛打得非常精彩。大家也特别关注。
小胖第一局打的不错,马龙第一局慢了一点,算计有点问题。第二局有点胶着,6比6,7比7,8比8,9比9,然后小胖发球出现问题。接发球一拧擦网,被马龙侧身拉直线。还有一个长球搓丢了。第二局马龙还没完全打开,特点没打出来。小胖有些无谓失误。
第三局马龙就打开了,一直一两分压着小胖打。其实小胖如果第二局能把握节奏,掌握主动就会不一样了。第四局马龙完全打开了,对小胖算的也很准。一上来就5比0领先。这时候小胖没有犹豫,更多调动马龙正手,相持球也比较狠。6比6的时候整场形势对小胖比较有利,小胖第四局拿下。
最后一局比较关键,马龙上来就非常主动,3比0领先。小胖3比1落后情况有两个球处理非常好,主要从马龙正手突破发抢得分。3比3,这时候马龙也没有放弃,几个球算的比较准,6比3领先。&打到6比6的时候感觉马龙有点紧了,反而小胖比较放松。4比6的时候主要是小胖连续摆短两个,打到6比6。之后小胖主要是靠发球,相持球,主动侧身变线,比较硬,一会拉中间一会拉直线把比分领先。但是第一个赛点他没把握住。马龙高抛发出台了,被小胖抓到失误,小胖拿到第二个赛点。小胖接发球领先的时候又是一板拧丢了。最后小胖没受影响,马龙一拧起来,小胖侧身反手一加力直线得分。最后马龙又发高抛球,拉出台了,小胖抓住机会拉一板得分。最后9比7赢了这场比赛。(吴爸爸完全不用思考眼睛都不眨就快速分析的样子也太专业了吧!)
总体来说小胖第一局进入状态比较快,但第二局没把握住机会把战果继续扩大.第三局马龙有经验等各方面优势拿下,第四局的时候小胖开始搏杀,几个球都被他搏着了,打得比较强势.如果小胖手软的话就没有了.马龙还是很正常,但是小胖发挥的更好,把比分追回来了.最后进入决胜局也看出马龙打得非常好,3比0领先,6比3领先,最后仅两分之差输了.
这场比赛小胖虽然说赢了,但并没有把技战术全部发挥出来(严师出高徒啊!)如果是在世锦赛或者奥运会他碰见马龙还是这种情况的话,他肯定就捞不回来了.因为世界大赛球员对自己的心理压力啊,要求不一样,而且对球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可能马龙会对技战术有所保留.可是不管怎么样也是对小胖的一种锻炼.从落后扳回来,从小胜到大胜,慢慢积累.如果从心理上不怕的话以后出手就会更加坚决,如果交手次数多了的话就会不断吸取经验.
小结就到这里,大家对小胖的期望还是很高的,希望他能成为下一个大满贯,站到乒乓球世界的顶峰.他的年龄和打法都是非常好的.只要把握大赛的能力再提高一下,相信会到达更高的高度.
2)小咪时间
为了小咪时间把小咪关房间里了,所以它一直在叫唤.(为了吴家酱辛苦了2333)
于是把小咪捞过来了.明天带它去做绝育手术,它得受三天苦了.SNOW已经做过了.
看大家都想摸一下小咪,于是把小咪的爪子放到镜头上摸摸大家(萌萌哒吴爸爸!)
明天就去做手术了,跟大家拜拜~大家说给小咪吃好一点~
基本就是这样了,其实才两个星期而已感觉已经好久没看到吴爸爸了.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吴家酱,吴爸爸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小咪SNOW地瓜干,泡茶旅游评评球.我希望我的生活也能这样,不止依然爱着胖胖球和他的徒弟们,还有自己踏实的小日子和追逐的小梦想.所以以后不一定及时更直播,可只要有时间,便不会错过~
看的一直播的回放,然而也是很卡,凑活看看吧。吴爸语速是真快啊。
&。。。。。。。。。。。。。。我是分割线。。。。。。。。。。。。。。
1、握拍方法分为直板和横板。中国人因为从小习惯用筷子所以对直板握法比较熟悉,西方人因为习惯用刀叉所以熟悉横板。现在直板的发展受到一些局限,所以更多的人(运动员)选择横板。直板是我国的传统打法,王皓的出现是改变了直板左推右攻的体系,基层初学者还是推荐直板。
直板的握拍方法:正手位虎口(贴住拍柄),拇指和食指以外的三根手指顶在板后,无名指和小指略放松,但不要蜷缩起来,也不要撑直了,这样会对手腕有影响,拇指和食指压住拍肩。传统打法中,推挡时食指用力拇指放松,打正手位时拇指用力食指放松,握板时的手指要有轻微的调节。直拍横打时,也是拇指压在班上,食指要用力。
横板的握拍方法: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拍柄。食指撘在板后,拇指在板前。反手位拇指放松。
直板横板的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就好。
左右手的选择:选自然手,不要为了占线路便宜去练假左手。也不要左撇子硬练右手。
。。。。。。。。。。。。。。我是分割线。。。。。。。。。。。。。。
基本的动作结构:(这段真的太卡了!吴爸换个直播软件吧)
乒乓球是一种圆周运动,以(卡了)为圆心做圆周运动。
站姿:站低重心往前往低,重心在前脚掌上。正手基本动作发力转腰手臂画圆,肘关节要有收肘的动作,肘关节不能僵硬,腰腿带动臂手,挥拍半径缩小提高挥拍加速度,画一个柔和的圆。反手动作拉球也是腰带动手画圆。每天挥个几十板、几百板,慢慢建立起神经联系(肌肉记忆),自然就练出来了。
后面讲了一下直板横打和推挡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如果说你同时练直板横打和推挡,容易造成回球的犹豫,就会质量不高,给对方机会球。
乒乓球是个熟练工种,需要你天天找时间去练一练,量变产生质变。
搓球:板形向下铲,手腕用力往前搓。不是撞击是摩擦,正反手都是先向后引板,主动迎球,搓球的中下部。
。。。。。。。。。。。。。。我是分割线。。。。。。。。。。。。。。
怎么去看乒乓球比赛:(这一段也是卡得飞起,我尽量撸清逻辑)
1、看发球:看落点变化,正手/反手和长球/短球/中间球排列组合。落点盯着一个地方打,说明在抓对方的漏洞。落点变化丰富说明在调动对方,也说明技战术变化非常快。发球质量高。旋转强,对方接发球就吃力。
2、看接发球:被动接发球,接发球接得好,就减少了对方第三板接接发球之后抢攻的机会。训练的功夫到位了,落点在哪都能接,功夫不到位在有些落点的接发球就会出现漏洞。接发球接的好,对方不好接,只能回搓或者过渡一板,自己就有机会了。
3、看正反手的进攻防守能力:强调进攻,运动员水平高不高主要看正手进攻能力强不强。马龙的正手使用率特别高,全台保护的能力强。许昕全台接球看着特别舒展。张继科、樊振东的反手能力很强势,总是比别人多一板,旋转强,用反手把别人打死。
4、看中远台对拉:大赛中,正手中远台对拉能力强的话,像国胖F4的话正手位对拉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基本功不扎实的话,对拉两板心里就开始慌,好不容易有机会球还拉失误。
5、比赛里是两个人打斗智斗勇。猜测对方的进攻路数,思考自己怎么样回过去,是拧是接是拉长球呢。还要看战术变化多不多,小胖和马龙就经常被马龙牵着走,马龙战术变化很灵活,小胖战术变化不多不快。他们比赛总觉得小胖差了一点,差得不是技术,差的是变化上。
6、观赛礼仪:现在现场看的迷妹们儿都懂了!我就偷个懒不整理了,重点就是不使用闪光灯;比赛进程中保持安静不影响球员比赛;尊重双方,为双方运动员加油;欣赏乒乓球艺术。
看了另一个Lo主的直播简述去补的吴爸爸的直播,自己最近也在学打乒乓球,有点烧板倾向,正好哥哥弟弟们都上交给国家了我自己也在冬休期间比较闲,整理一下吴爸爸直播里有关乒乓球技术和乒乓球器材的要点。春节前尽量整理完吧,就当做笔记了。比较八卦和跟乒乓球本身无关的部分我就不整理了,正经脸。括号内都是我的个人补充和认识以及碎碎念,请多指教。
。。。。。。。。。。。。。。我是分割线。。。。。。。。。。。。。。
器材部分:
套胶(胶皮):反胶,举例了国产红双喜天极套胶和日本蝴蝶T05套胶。国产套胶胶面粘性较强,海绵硬度大,适合打进攻球,弧线好,常用于正手。日本蝴蝶套胶,海绵软弹,球速快,防守能力好,常用于反手。国内运动员一般正手国套反手外套。
&&&&&&&&&&正胶,颗粒胶的一种,套胶的海绵比较薄,稀缺打法,对手感各方面要求很高。刘国梁正胶打得好。
&&&&&&&&&&生胶,也是颗粒胶的一种,可以抵消来球的旋转,速度快,反手上运用较多,女队里用的多,但是男队因为进攻能力强,很难抵消对手的旋转。王涛是目前历史上打得最好的。
&&&&&&&&&&长胶,颗粒胶的一种,常见于削球打法,海绵薄,有的人使用时要加海绵,有的人干脆不用海绵。特点是可以赋予球与来球时方向相反的旋转,来球越转削回去越转。
爱好者建议不要使用长胶、生胶、正胶,还是采用双面反胶的入门比较好,比较容易上手。
胶皮的保养:打完以后清水冲洗胶皮,洗一洗灰尘,然后贴上买胶皮时附带的薄膜,这样可以减少胶皮和空气的接触,减慢胶皮的氧化和老化,保持胶皮的粘性。
稍微忆苦思甜讲了下胶皮海绵的发展历史,这一部分我就略过了。
球拍底板:根据球拍的材质分为纯木底板和碳素(纤维)底板。根据球拍的结构分为五层板(五夹板)、七层板(七夹板)、方(?)板(日式直板,由一整块完整的桧木制成)。五层板对拉弧圈球,手感好的人比较合适。七层板底劲足,适合力量大,对弹性要求高的人。
挑板的方法:用中指指关节叩击球拍听声音。刘国梁、王皓、马琳比较会挑。(直板都比较会挑哈哈哈哈)(手指关节还会痛哈哈哈哈哈吴爸爸好搞笑)
&&&&&举例用了三块板子,stiga的许昕极强纯木、碳素AC(看柄的不负责猜测)、玫瑰系列的某一块。
&&&&极强纯木:声音比较扎实、低沉一些,说明吃球会比较好。
&&&&碳素AC:声音清脆,说明球拍比较硬、弹,底劲足。
&&&&玫瑰:声音发闷,说明球拍材质比较软(那可能不是玫瑰系列,玫瑰还是蛮硬的),同时也说明比前两块板质量差一些。(个体差异请不要上升到球拍系列,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解释了一下吃球感(这个真心是玄学,自己体会吧),吃球感约等于持球感,吃球好的话控制上会好一些。
粘拍子:之前是用粘自行车轮胎内胎的胶水来粘拍子,但是因为是含有苯类物质,对身体有害,被国际乒联禁了。建议新手可以到店里粘或者找会打球的人帮你粘,也可以在网上买自行车内胎的胶水来粘,便宜,3~6块钱。有机胶水粘起来比较麻烦,时间久,量和时间掌握不好的话容易起泡粘不平。
球:因为生产安全的原因材料从赛璐璐改成了塑料球。挑球的方法主要是转球和捏球。转球时商标在上,根据商标的晃动情况判断轴心是否周正稳定,从而判断球是否正圆。捏球时先避开球的拼接缝,再捏球的拼接缝。捏球一是看球的软硬度是否均匀,二是看整个球的软硬度高低。软的球方便加旋转,硬的球更容易加速度力量。
&&&&&&比赛里球打破的话,一般那一分就会重新打,所以比赛里多坚持一下,要是这一分下风把球打破了就可以重打了(笑哭)。比赛前挑三个球,互相确认后使用。比赛用球、第一备用球、第二备用球。
&&&&&&平时多球训练用两星球,比赛用三星球。
。。。。。。。。。。。。。。我是分割线。。。。。。。。。。。。。。
技术环节:
发球的旋转:发球时注意球和球拍接触瞬间动作和用力,发球向下摩擦的发出的是下旋球,向上勾一下的发出的是上旋球。
拉球一般是上旋球,但是当球的位置很低低于球台的时候,可以侧边拉一板拉出下旋球。
搓球瞬间加力向下搓就比较转,碰球(撞击)就不转。
总之就是看加力摩擦的方向,向哪个方向摩擦就往哪个方向旋转。
丁宁的下蹲发球:万变不离其宗,透过现象看本质,都是根据摩擦方向判断摩擦方向。
摆短的要点:1、击球时机:要在球刚刚弹起的时候就击球;2、球拍板型要立;3、胶皮截击向下用力,吃住球的旋转。
第一板:发球
第二板:接发球
第三板:接/接发球的那一板
强调的是接发球的抢攻和接接发球的抢攻
长球的接发球:反手能进攻能侧身就可以了,难度不是很大。
拧拉的技巧:预警:拧拉是比较高级的技术,不是很建议初学者学习,有一定基础的可以学习下拧拉。横板和直板的要点是一样的,首先是肩部都是前顶的,身体也要迎前,重心往前靠,肘关节一定要在前面,小臂和手腕往回引,球板和球的距离要大,光靠手腕力量和旋转都不够,距离大了才能发上力。用腰带动手发力,横板手腕向后撇进去的角度比直板要大。要加强手腕的力量的训练,不然手腕韧带容易受伤。拧拉的击球时机是要等球跳起来以后开始下落的前期或中期击球。
。。。。。。。。。。。。。。我是分割线。。。。。。。。。。。。。。
答疑环节:太多了,非技术环节,伤病、队员和队伍啊我就不具体整理了。
蝴蝶胶皮专业打一两个月吧,业余一年也打不坏。
用嘴挑球??主要是吹一下气,擦干净球上生产时沾上的粉末,防止打滑。
小胖底板:用的是stiga(官方说法是stiga的VPS,但是也有说是用的VPS的柄和VIS的板)
许昕和小胖的教练:等年底国家队教练竞聘。这一部分说得挺多的跟技术没啥关系我就不详细整理了。总之就是国家队对他们也很重视,不用太担心。
直板横打技术的发展传承
2020东京:日本队的打法上比较落后。这一部分另一位Lo主整理的很详细了我就不说了。
方博:很聪明,相持能力比较强,反手比正手差点,战术组合上有点问题,发球变化比较单调,但是也还有机会,包括周雨,大家都是在竞争中,队里公平竞争,自己打出来的都有机会。
林高远:两年了进步很大,反手形成了进攻体系,但是正手动作有问题,在高水平比赛里正手能力上力量和杀伤力不够,今后要攻克的是正手,要是正手有小胖的水平一定是超一流选手。
郑荣植:还是比较有威胁,在奥运会上给马龙继科都带来了很大压力。球比较单一,相持能力好,前三板和衔接转换上差了一些
王皓:当教练很不错。当运动员的时候对自己比较舒适,当教练的时候对运动员要求很严格,能成为一个好教练。现在国家队很需要他这样大赛经验很丰富的教练。
陈玘和邱贻可:当教练都很好。特别表扬了邱叔叔带朱雨玲的成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横拍反手拉球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