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国家里为什么只有阿根廷没黑人有黑人

68被浏览72,893分享邀请回答7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相互接壤,但为什么巴西人这么黑,阿根廷人这么白?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相互接壤,但为什么巴西人这么黑,阿根廷人这么白?亦贰亦百家号自2009年开始,美国博主 Collin Spears 制作了全球 40 多个国家的男女平均脸。在涉及的五个拉丁美洲国家中,墨西哥和秘鲁的平均脸更具有印第安人特点;巴西脸则明显混有黑人血统;阿根廷脸似乎更加接近南欧国家的脸谱,很难看出有色人种先祖的痕迹。Collin Spears 制作的的平均脸基本符合各国的种族状况。在阿根廷,白人,或者主要为白人血统的人占据了总人口的 97% 以上。比起其它拉美城市,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更像一座欧洲城市,漫步于其中的西班牙游客很容易找到家的感觉,忘记自己实际上身处地球的另一端而在巴西,这里有 7.61% 的黑人人口,还有43.1% 的棕色混血人种(Pardos),他们大多也具有黑人血统。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邻国,在这些拉丁美洲国家,主要的混血人种是原住民与欧洲白人的后裔,并没有黑人先祖。为什么同样是欧洲白人的殖民地,也在相近的时间独立并废除奴隶制,今天的阿根廷的白人比例如此之高,而它的邻居巴西却拥有很多黑人?殖民地时期的劳动力紧缺后来成为巴西和阿根廷的地方,在独立前分别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这两块殖民地与南边的墨西哥、西部的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都具有很大差异。后面这些地方原先主要是主要是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所在地,具有较为稠密的人口和复杂、集权的社会政治系统。16世纪到来的西班牙殖民者无需完全破坏当地的政治社会结构,只需取代原有社会上层,就可以利用当地顺从的原住民劳动力。而在巴西和阿根廷,欧洲征服者无法在本地获得经济、充足的土著劳动力。这些地区的土著以游牧渔猎的生产方式为主,人口稀疏,没有建立起复杂的定居农耕社会和集中的权力,征服者无法像在墨西哥那样得心应手地接管。除此之外,这些原住民本身的特点也使他们不适合被用来奴役。这片具有丰富鱼类、果实和兽类资源的土地上养活着相对稀少的原住民部落,这些印第安人不像农耕居民一样重视生产力,而是将精力放在战争、节日和宗教上,根本难以适应欧洲人要求的制度化持续劳动。作为当地原本的主人,这些印第安人比欧洲人更加熟悉当地环境,在面对强制劳役时容易逃跑或是发起抵抗。更糟糕的是,欧洲人带来的传染病造成了大批原住民的死亡,加剧了这些殖民地劳动力紧缺的状况。奴役印第安人的做法也遭到了耶稣会传教士的反对——他们更愿意开化野蛮的印第安人,把他们变成好的基督教徒而不是奴隶。总之,基于各种原因,如今的巴西、阿根廷在殖民时期面临着严重的劳动力紧缺问题,从 16 世纪后期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开始大批量进口非洲奴隶。巴西进口大量黑奴,阿根廷则不在非洲活动的葡萄牙殖民者发掘了黑奴市场,为美洲殖民者提供了在当时最物美价廉的选择,即使算上跨洋的运费和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这些劳动力也比周边的印第安人经济实惠。16 世纪中期,巴西的制糖业逐渐发展了起来;到 17 世纪中期,几乎所有欧洲的糖料都来自巴西。甘蔗种植业需要大量壮劳力,因此在适宜发展甘蔗种植业的区域,巴西殖民者进口了大量黑奴。即便在 17 世纪后期,巴西的制糖业受到了竞争和黑奴成本的冲击,但在在巴西内陆发现的金矿和钻矿依然为黑奴找到了新的经济角色。在整个美洲,巴西是最依赖黑奴的地区。自 16 世纪到 19 世纪后期,据估计有约 1000 万黑奴到达美洲,其中有 400 万被运往巴西。相比之下,阿根廷对黑奴的依赖则小得多。整个 17 和 18 世纪,大约只有 10 万的黑奴被运往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其中还有不少是被送往今天的智利、玻利维亚等国。阿根廷没有引人注目的矿产资源,除了北部的少数省份,也不适合种植甘蔗。尽管殖民时期的阿根廷也有一些黑奴集中的区域,不过因为这一地区的气候不适合劳动密集型农业的发展,总体上它对黑奴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也要小得多。在多数不能种甘蔗的农村,黑奴为庄园主照料牲畜、收割小麦,或者被用作监工以监督自由工人的工作。在城市里,有钱的白人家庭购买女黑奴承担家务活动,男黑奴则被用作家仆,照顾生意;商人和工匠也会购买一些男性黑奴来做工。大规模移民漂白了阿根廷人那时的阿根廷和巴西人比今天黑得多。据 1857 年的统计,阿根廷黑人占据全国人口的 15%;而在 1872 年的巴西,黑人占总人口的 20% 左右,黑白混血人种更是构成了人口的近 40%。19 世纪,巴西和阿根廷都各自通过或和平或血腥的方式取得了独立,并在独立后的 200 年里,都经历了“漂白”的过程,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面对英国和国内废奴主义者的压力,巴西于 1850 年废止了奴隶贸易,这引发了巴西国内黑人比例的锐减。本来在恶劣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下工作的黑奴就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而失衡的性别比例又使得多数男黑奴无法留下后裔,黑奴的数量只能通过源源不断地大批量进口得以维持。奴隶贸易被废止后,死亡的未婚黑人无法得到补充,这使得黑人在巴西人口中的比重大大降低了。当黑奴不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后,巴西开始鼓励欧洲人移民巴西,以补充紧缺的劳动力。从 年,有大约 10 万意大利人、11 万葡萄牙人移民巴西。而在
的 20 年间,更有 100 多万的意大利人和 30 多万葡萄牙人移民巴西。这些来自西欧的白人移民稀释了黑奴的后裔,开始了巴西的漂白进程。阿根廷的漂白进程则更为迅速。阿根廷在 19 世纪早期的独立战争中废止了奴隶贸易,在 1853 年建国时彻底废止了奴隶制。阿根廷黑人比例本来就少于巴西,加上阿根廷的人口数量小于巴西,黑人的绝对数量就更是少得多了。20 世纪初,由于经济腾飞,阿根廷已经比巴西富裕得多。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人平均实际工资远超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比巴黎还要高出 25%。从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初,面积和人口都远远小于巴西的阿根廷吸引了比巴西更多的欧洲移民,其中最多的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这些移民急剧地改变了阿根廷的人口构成。1880 年到 1916 年间,大约有 290 万移民定居阿根廷。这一时段内,大约 30% 的阿根廷人是在国外出生的。到 30 年代,阿根廷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移民第二多的国家。数量本来就不多的黑人和原住民被进一步稀释,而阿根廷也由此成为了一个白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未来的平均脸:更黄或更黑?上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波及了拉丁美洲,基本结束了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二战后的西欧经济开始起飞,大大降低了巴西和阿根廷对欧洲移民的吸引力。根据阿根廷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2010 年的阿根廷有 4.5% 的居民出生在国外。根据 2009 年的数据,在巴西,这一比例只有 2.36%。近 20 年来,巴西和阿根廷吸纳的移民更加多元化。除了拥有历史渊源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人之外,来自周边国家的移民也越来越多。其中较为经济发展落后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向巴西和阿根廷输入了不少劳工和非法移民,而这两个国家都拥有较大比例的黄种原住民。少量的移民在短期内还无法对两国的族裔结构造成影响,不过若是这一现象成为持续的趋势,那么或许未来两国的平均脸可能会带有更多的原住民特点。在移民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对族裔比例的影响就凸显出来了。在巴西,从 2000 年到 2010 年,根据人口普查结果,白人从总人口的 53.74% 下降到了 47.73% ,棕色人种(混血人)从总人口的 38.45% 上升到了 43.13% ,而黑人从 6.21% 上升到了 7.61% 。有色人种较高的出生率能部分解释这一现象,不过政府的政策可能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在过去,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面临种族歧视,父母倾向于将自己的混血子女登记为白人;然而,近十几年来,巴西政府为了改善有色人种的社会经济状况,开始推行肯定性行动,在政府部门中为混血人和黑人保留一定比例的职位配额,于是更多人倾向于将自己登记为有色人种。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的话,虽然巴西人的平均脸不会变得很黑,但按照巴西官方的数据,混血人和黑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也许会越来越大。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亦贰亦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新的、最全的、最爆炸的送给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有没有觉得整个南美洲除了巴西,其他的都没什么存在感?【地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48,440贴子:
有没有觉得整个南美洲除了巴西,其他的都没什么存在感?收藏
一到考试各种地方出来了
别说阿根廷、乌拉圭和智利,绝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他们的足球,对国家的地理常识毫无所知,我身边的朋友70%都不知道这三个国家的首都叫什么,所以说他们除了足球可以是毫无存在感。
个人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当年要归功于西班牙和葡萄牙当年血腥的殖民运动,几乎是完全毁掉了南美土著独有的文化。
巴西存在感高一是因为面积大、人多,二是因为亚马逊热带雨林,三是因为其秀丽的海滩,四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难得的包容性很强的多民族多肤色国家,所以如同后来的美国一样很多年后孕育出来一种不同于前宗主国的文化。
至于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一票西语国家,就如同《晓说》里高晓松所说,无论是语言也好,建筑也好,生活习惯也好,和西班牙几乎一模一样,毫无特色,所以几乎很少有人选择这几个南美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去他们那里还不如直接去西班牙。
没有了哦!
我随便一打就是如此标准的十五字
真心为印加帝国扼腕叹息,一个在建筑、绘画等方面有极高造诣的民族,就硬生生地被西班牙鬼子灭了族,如果印加民族和文化保留传承了下来,现在的秘鲁和哥伦比亚会是世界上多少人心中的梦想目的地?
应该放大洋洲出来,除了澳大利亚,其他国家都没存在感
西班牙没有安第斯山,没有潘帕斯草原,没有复活节岛,没有安赫尔瀑布,没有海拔最高的首都,更没有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
我的绰号是羊驼,所以 秘鲁
阿根廷也不错啊
巴拿巴运河有存在感吧
你说印加帝国啊
他主要活动在秘鲁以及安第斯山脉狭长的地带
人家的灌溉技术比现在的一堆高科技的技术都厉害
布宜诺斯艾利斯
还有阿根廷来
不看足球是所以你感觉不到南美的存在。再说了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还行吧
初一地理学过巴西
南美利坚合众国
委内瑞拉呢,不过查韦斯挂了之后存在感直线降低
委内瑞拉盛产美女
玻利维亚的高原主场很牛。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31被浏览12,251分享邀请回答5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南美接近发达国家的几国出口些什么?  秘鲁:fish and fish products, copper, zinc, gold, molybdenum, iron, crude petroleum and byproducts, lead  阿根廷:Agricultural fodder, Soy and other oilseeds, Vegetable oils, Maize, wheat, and other cereals, Other crops, Gold, silver, gems, and geodes    欧美发达国家出口什么?  美国:    法国:    中国:    哪国产业层次低一目了然。  南美所有国家,至今为止本质上还是国际经济循环中负责提供初级产品的角色,在地缘政治上更是处于边缘的位置,文化上更不具备原生性,而是从属于宗主国的欧洲文明下自行发展一个旁支。  没有发生过工业革命,没有参与过20世纪前的野蛮殖民游戏(南美是被参与)并获得足够的筹码,没有在核心区经历冷战那种变态的和平竞赛。自然无法出现在经济、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上都走到一流水准的发达国家。  对于南美翘楚皮将军的智利绝对不能夸成一朵花的,本来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的样板范例,夸皮将军的同时还可以顺便黑一下之前的左翼政府失败政策以及后来阿根廷的抽风后果,当然更高级的可以在最后黑一下某国,不然对不起1992年以来“历史终结”以后自由派们全世界播种的努力,对不起从80s至今活跃在某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种种僵尸学霸们的栽培呀!  不过,就算是又怎样?休克疗法鼓吹者们变不出第二个智利,因为变不出第二片铜矿金矿到处都是,人口还少的土地,更变不出因为他们深恶痛绝的某国飞速工业化导致的国际金属矿石价格的30年大牛市。  别的不说,80s后期开始的铜牛市怎么来的?与此同期世界经济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化?  抛开所有无聊的意识形态争论,经济活动无非就是生产和消费两种基本元素外加投资这个活动在种种层面上的组合。一定时期内,消费是存量需求,生产是存量供给,投资创造增量的供给,也刺激增量的需求。地球上的初级产品价格连续上涨,只能说明发生了连续的需求增长。需求哪里来?还用说么?  我现在超级不怀好意地希望某国崩溃一次给他们看,反正要下地狱是一起下的,没有工业经济体的进口需求持续增长,资源国如南美如加澳新凭什么“风景这边独好”?  反正现在某国经济也开始去杠杆了,当年不顾后果大投资造成的泡沫迟早是要挤掉的,软着陆硬着陆只是手段问题,着陆却是必然结果;今年以来的情况就是:宏观“三期叠加”+货币偏冷+房地产预期持续收缩,对应的市场反应就是铁矿石和煤炭已经半年以上大熊市了,3月伦铜也给了大家08之后第二大的”金箍棒“下跌。七月开始连农产品(如两粕)都开始了剧烈下调(懒得截图大家自己去财经网站看K线)。  以上多种商品可都是南美加澳新等国的主要出口品。资源和初级农产品10年牛市的终结,就像一次大潮退去一般,海滩上的新自由主义小将们究竟谁没穿内裤,一目了然。
楼主发言:7次 发图: | 更多
  南美主要智商不行,黑人和印第安杂交,智商能到哪里去?还好吧,比非洲好些。
  其实环顾世界,除了西欧这一片沾了新大陆的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迅速崛起的发达国家,全世界其他地区的发达国家寥寥无几。  其实我们不妨这样想,如果没有拉美早期长久的被压迫史、没有可怕的贫富差距,左翼哪里有可能执掌权利呢?在美国,类似于贝隆主义的东西一直不可能泛起大的波澜,这是为什么?美国人聪明,拉美人蠢?  我们不妨把左拉美左翼上台的逻辑来梳理一下。  对于选民来说,他们总是要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如果受益的,总是那么几个执政精英、商业领袖,以及外国财团,那么经济发展再好,与底层民众又有何干?更进一步说,就算是民主也一样。  这就是拉美的现实。民众没有感受到任何维护自由市场经济的意义。外面大公司、大庄园蒸蒸日上,这和贫民窟里挣扎的无数民众有什么关系?左翼的上台,说到底,是对原来贫富差距过大的经济体系的反动。如果政府不能平抑贫富差距,到头来这个问题就会毁掉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个道理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理解。  既然长久以来,与美国交好的民选右翼领袖或独裁者都毫无能力改变现实。最终民众抛弃这些人而拥抱左翼,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不说当年阿连德、贝隆,就看看比较近的查韦斯的崛起,就很清晰了。  左翼上台,就算不讲理想主义,只是讲维持执政,就要回馈民众。怎么回馈?钱从哪里来?首先当然是税收,而后是没收或强行收购外国在本国占有的种植园、矿场等等。长期在台下的拉美左翼当然并没有一种成熟的经济发展思路,对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也不熟悉,劫富济贫的把戏玩多了,自然对经济发展没有好处。像如今委内瑞拉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典型。  当时发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发展经济学的失误。当时国际上占据主导的发展经济学,是所谓结构主义理论。它从30年代逐步起步,在1960到70年代曾经非常盛行。在二战期间,由于欧美工业转向军用,输出工业品所有下降。一些拉美国家自己办工业,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有那么点家底的发展中国家,自然还是有点想法的,都想发展,都想达到发达。于是有不少拉美国家就遵从了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当时的发展经济学认为,是产业结构决定了经济状况。因此,要提高国家经济水平,就要从改变产业结构着手。这就是所谓“进口替代”的开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贸易保护和国家补贴来建立一套工业体系。然而,拉美的问题在于,没有建立工业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只是一个可选项而不是目标。进口替代搞了几十年,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并不多,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我们今天知道,没有能力直面国际竞争的产业,不能帮助国家走向富裕,而只会消耗政府的税金。相比之下,中国这些年也保护,但是中国的目标始终非常清楚,那就是总有一天保护要撤除,总有一天绝大部分产业都要和外国竞争,保护只是暂时的,进口替代只是阶段性目标,最终目标总是要在国际市场上直面对手,最终必须具备国际竞争力。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失败,使得拉美在80年代大规模右转,开始拥抱自由市场理念,拥抱华盛顿共识。  虽然比早年间的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更靠谱一点,但华盛顿共识也从来都不能解决问题。过了一代人的时间,拉美又重新左转。因为政变而早早从左跳右的智利,如今也没有和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拉开很大差距。排名前后都是一大堆东欧国家。有人号称智利证明了华盛顿共识果然比愚昧的左翼要更优越,那我就要问了,怎么智利和一大堆前共产主义国家排位差不多?
  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基本是欧洲和亚太,主要参加国家就是英法德俄美中日,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现在来看都不差,如果你看世界GDP总量排行,除了印度、巴西(当然也包括我)靠人口优势之外,排名前十的也就是这些了。  大战对国家经济的正面效应是土地革命,我是从Sen讲韩国的经济的文章看到后得到的启发,文章里说朴正熙的汉江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战争造成的地主阶级瓦解,一些地主为了躲避战争逃难了,一些地主被当成同情日本或者北朝鲜的叛徒杀了,大战之后虽然韩国人口减少了,但是贫民有机会获得土地,能够解决温饱,才有了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  中国的土地革命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消灭了一些地主阶级以及内战时期解放军消灭的地主、富农阶级开始的。这对于日后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要说到对发达国家,德国的容克阶级、日本的封建地主、英国的贵族都在两次大战之间受到了打击,德国、俄罗斯的帝制在一战期间瓦解。虽然说这些国家的地主阶级和帝制的瓦解不一定都会带来土地再分配,但是他们也是政治保守力量,他们的瓦解对于资本主义经济重建也是很有帮助的。  要说美国,直接从一战前的最大债务国变成最大债权国,利用罗斯福新政和二战直接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两次大战对美国经济的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  所以两次大战打破了旧有的政治经济体系,建立了新的体系,对于国家重建的好处也是很大的。你看非洲也没怎么参加两次大战,现在不还是穷?  所以拉美的政权也是,战前战后基本都是一个形态,旧有的体系没被打破,新的更利于经济发展的体系怎么能建立?南美军事独裁的背后支持者就是大地主、大资本家,民选政府成立以后这些人又不配合,主动搞破坏,南美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就一直在反复。
  并不是所有白人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只有日耳曼人国家才是发达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中南美国家,不是日耳曼国家,它们的潜力甚至不如东亚人国家。
  为什么南美如巴西和阿根廷都发了战争财,也躲过了战争,但是就是不能在战争期间超车。  那个时候整个南美就没有像样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基础。这个钱要是在美国,会进入工业体系,制造成各种工业产品,卖钱——生产——卖钱。进入金融体系,就变成巨大的流动性,对社会生产产生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不断的利滚利,自我生长,自我复制。但到了南美这片土地上,对不起,没有工业也没有金融。怎么办?不是进了统治者的腰包,就是大家分了拿去花了吧!  好在近些年来,南美几个大国渐渐在经济基础的改造上有了成果,政治也随之好转。例如大家都称道的智利,按新的发达国家标准算的话,智利已经入围了。还有巴西,从军人独裁和平的向议会政治转变。都是好现象。总之,越来越多的南美国家有可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巴西铁定比印度先进入就是了。毕竟上帝真的对南美不错,资源那么丰富。  跟美国做了邻居,是拉美倒了八辈子血霉!美国视拉美为自家后院,不许他人染指。但美国又不想自家后院掘起个能跟自己叫板的小弟。于是对拉美使出了浑身解数:暗杀、战争、经济控制、煽动政治运动等等!  拉美没有在美国掘起前掘起,就注定了她的悲剧!  这点看就可以看出!西有世界屋脊、茫茫大漠阻挡,东面、南面又临海,中间又地肥水美,得天独厚地缘优势能阻挡强敌又有利于发展,加上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勤奋、吃苦耐劳;我们率先强大,并在长久的时间里独霸东亚。  想一想,要是历史上老毛子率先强大起来了,咱今天会过什么日子。  所以周边南海小国以及老毛子对中国的掘起这么不善!谁也不愿意跟一个需要仰望的大国做邻居。  而拉美就这样跟美国做了这么久的邻居,被压制的不成样子!
  好文,支持下。你的意思是印度不革命就没希望。
  在现在,只有智利成为拉美唯一一个最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智利经济发展不能全归功于皮诺切特的,否则真是贪天(铜价)之功。皮诺切特和芝加哥男孩把智利经济搞得一团糟,在其当政期间,智利经济得益于两轮铜价牛市,才得以蹒跚而行。一旦铜价走弱,智利经济也随之下挫。随着八十年代美国强力控制通胀,铜价一蹶不振,智利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皮诺切特为了挽救经济,最终采取了阿连德一样的国有化手段。最终智利经济的腾飞,那已经是皮诺切特下台以后的事情了。  图1:智利(蓝色)和南美(橙色)人均GDP走势图:    图2:铜价历史走势图    从图1中可见,在芝加哥男孩最为得势的70年代,智利经济先是一头栽了下来,到了1975年才缓慢回升,对应的在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七十年代中期的铜价暴跌和七十年代末期铜价的暴涨,到了80年代,美国采取里根经济学,保罗沃尔克铁腕控通胀,铜价从80年代初期的高位连续下跌,走出7年熊市,智利经济再度回落,到了1985年再度跌入谷底。随着1987年铜价的上涨,智利经济才又慢慢走出低谷。  智利经济真正起飞(蓝线超越橙线),那已经是1990年以后的事情了,而皮诺切特正好在这一年被赶下了台。智利经济与GDP之间关联程度方不再明显。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铜价78年到2001年整体上处于整理阶段,但是人均GDP还是增加了很多。  50年代以来,全球铜需求量和产量一路攀升,而90年代产能曲线明显陡峭,这也就是GDP在铜价相对稳定情况下依旧能不断新高的原因吧,当然智利经济支柱还有农林水产品,但是和铜相比,只能算是个次要因素了。  2000年,中国因素成为大宗商品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铜价走出了十年大牛市,智利人均GDP也打破了1万美元大关。  关于皮诺切特是如何搞垮智利经济的,请看:《休克主义》试读:休克状态  在头一年半,皮诺切特忠实地遵循芝加哥法则:他把部分(不是全部)国营公司私有化,包括数家银行;他容许新形式的投机金融;他对外国进口打开边界大门,撤除长期保护智利制造商的障碍;他削减政府支出10%,但军队支出反而大幅增加。他也取消价格管制--对一个数十年来管制面包和烹饪油等民生必需品的国家,这是相当激进的措施。 芝加哥男孩曾自信满满地向皮诺切特保证,如果他一次完全取消政府对这些领域的参与,经济学的“自然”律会重新发现平衡,而被视为经济热病、表示市场出现不健康症状的通货膨胀,将神奇地下降。他们错了。在1974年,智利的通货膨胀高达375%,高居世界之冠,而且是阿连德在位期间最高水平的近两倍。面包等民生必需品的价格直上云霄。在此同时,皮诺切特的“自由贸易”实验使国内充斥廉价进口产品,许多智利人因而失业。本地企业因为无法竞争而关门,失业率创新记录,饥馑四处蔓延。芝加哥学派的第一个实验彻底失败。  皮诺切特仍然一意孤行。在施行弗里德曼休克疗法的第一年,智利的经济萎缩15%,失业率--在阿连德时代不到3%--攀升到20%,是当时智利闻所未闻的高水平。这个国家确实因为“治疗”而震撼不已,但与弗里德曼乐观的预测相反,失业危机持续了好几年,而非几个月。军政府已着迷于弗里德曼的疾病譬喻,仍然理直气壮解释说:“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这是直指病根的唯一方法。”弗里德曼完全赞同。当记者问到“政策的社会成本是否太高”,他的响应是:“可笑的问题。”他对另一位记者说:“我只关心他们能不能推行得够久、够努力。”  皮诺切特掌权17年,在那段期间,他数度改变政策方向。被视为成功奇迹证明的那段稳定成长期,要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也就是芝加哥男孩执行休克疗法之后足足十年,而且是在皮诺切特被迫大幅度调整方向后很久。在1982年,虽然智利严格遵守芝加哥教条,经济仍无法幸免于崩溃:债务激增,恶性通货膨胀复发,失业率飙高到30%--是阿连德时代的十倍。主要原因是食人鱼--芝加哥男孩解除所有管制所释放出来的安然(Enron)式金融机构--以借贷的钱买光智利的资产,累积高达140亿美元的庞大债务。 情势动荡到皮诺切特被迫采取完全与阿连德一样的措施:他把许多家这种公司收归国有。面对市场崩溃,几乎所有芝加哥男孩都丧失掌控大权的政府职务,包括卡斯特罗。几个在食人鱼金融公司位居高位的芝加哥毕业生遭到诈欺调查,他们以科学中立掩饰的真面目被揭穿,而科学中立曾是如此重要的芝加哥男孩表征。  唯一保护智利经济在80年代初免于完全崩溃的是,皮诺切特从未把被阿连德收归国有的铜矿公司私有化。这家公司创造85%的智利出口收入,这表示当金融泡沫破灭时,国家仍有稳定收入来源。 很清楚的是,智利从来不是歌颂它的人宣称的“纯”自由市场实验室。相反的,这个国家有一小群精英在极短时间从有钱跃升为超级富有,凭借的是一套以举债和用公帑大量补贴(和纾困)赚取暴利的公式。当奇迹背后的狂热与推销术被揭穿后,大家看到皮诺切特和芝加哥男孩统治下的智利,并不是一个以自由市场为特质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政商财团主义(corporatism)国家。Corporatism(统合主义)这个字眼原本指的是墨索里尼的警察国家模式,由社会上的三种主要势力--政府、企业和工会--结盟而成,它们互相合作以确保以国家民族为名的秩序。智利在皮诺切特统治下,实验的是一种新形态的统合主义:一个警察国家和大企业互相支持的结盟,连手对第三个势力--劳工--发动全面战争,借以大幅增加联盟占有国家财富的比率。  这场战争--许多智利人理所当然视为富人对穷人和中产阶级的战争--才是智利经济“奇迹”的真相。到1988年,当经济已稳定且快速成长时,45%的人口落在贫穷线下。不过,最富裕的10%智利人,所得却增加83%。即使在2007年,智利仍然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社会--联合国调查不平等的123个国家中,智利排名第116,也就是排名第八不平等的国家。
  可悲的是大多数南美国家在大多数时间里从没有过不受外界限制自主发展,完善自身产业结构,进行工业化,实现政治稳定的机会,始终受人摆布。所谓国民性、拉丁裔不勤奋、倒行逆施的左翼与之相比完全不是主要因素。在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后,就先后受到英美压制。  下面从经济和政治上来考察拉丁美洲失败的原因。  经济方面:  1. 同北美英国殖民地自力更生,发展农业、工业的态度不同,西班牙王室一开始就将南美视作供自己挥霍掠夺的金银仓库,没有进行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体系的建设。工业革命为这里带来的改变更是远小于美国。  2.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不仅没能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反而成了英国的势力范围、商品的倾销地。英国(以及之前的西班牙总督们)打造了这些“香蕉共和国”,只能生产某几种种植园或矿山里的产品,无条件地购买英国的货物,其中包括英国纺织厂生产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没用完的土耳其军装,它们现在成了拉普拉塔牧民的民族服饰。  3. 同时还有克里米亚战争中用剩的枪。英国武装了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来对付不肯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巴拉圭,本来是拉美一流强国的巴拉圭被彻底瓜分和击垮,人口只余战前的五分之二。三个战胜国则欠下了英国银行更多的债务(这就是19世纪在拉美想要经济独立的下场)。  4. 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衰退,美国自然地接过了它的权柄,联合果品公司成了拉美小国政权之上的主宰。危地马拉的民选总统古斯曼发起了一场全面的土地改革运动,威胁到了联合果品公司的特权,于是中情局推翻了他,代之以右翼独裁者阿马斯,取缔了土地改革、果品公司需要支付的赋税和不记名投票制度,直接导致了1960年内战的爆发(这就是20世纪在拉美想要经济独立的下场)。  5. 同时,拉美成了20世纪各种经济制度的试验场,左翼和右翼,新自由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在这里都能找到实践者,结果当然有皮诺切特将军那样的“成功楷模”,但更多的只带来了失败、混乱和债务。  政治方面:  在拉美不仅有内部互相战争,还有无休止的内战和政变,有兴趣的人请自行维基千日战争和拉丁美洲政变,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美国操纵的——“世界上唯一没有军事政变的地方是美国,因为那里没有美国大使馆。”  试问有了如此多的内忧外患,南美洲如何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  至于皮诺切特将军,他只不过是又一个交了好运的右翼独裁者而已,他治下的智利和独裁统治下危地马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阿根廷一样不过是个随意杀人的小国,他跟苏哈托、波尔布特是一丘之貉,在这点上没什么左右之分。
  !  
  一  艹,殖民地,没战争?你想美化谁?想让谁忘却?  
  战争其实是历史进程中很奇妙的过程。也许很多人不赞成以下结论,但是只有你熟读历史,就有一个战争可以解决问题并且引领时代发展的念头。  战争所产生的破坏力的确是时代的疤痕,可是你将它放在历史的长河来看,有时它就像劈山开石引导江河流入大海的浩大工程。  已经后半夜了,上述观点是本人困到一定程度,大脑缺氧后的思考。  
  @nixluwei03 8楼
00:12  可悲的是大多数南美国家在大多数时间里从没有过不受外界限制自主发展,完善自身产业结构,进行工业化,实现政治稳定的机会,始终受人摆布。所谓国民性、拉丁裔不勤奋、倒行逆施的左翼与之相比完全不是主要因素。在摆脱西班牙和葡萄牙后,就先后受到英美压制。  下面从经济和政治上来考察拉丁美洲失败的原因。  经济方面:  1. 同北美英国殖民地自力更生,发展农业、工业的态度不同,西班牙王室一开始就将南美视作供自己挥霍掠夺的金银仓库,没有进行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体系的建设。工业革命为这里带来的改变更是远小……  -----------------------------  
  看了这么多文章,说的都很有道理。细细分析一下,又经不起推敲,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拿钱说事,三句话离不开经济,可见唯物论之于我们的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制作一个标准模式,以此来衡量先进落后,这样合不合适呢?请诸位看官三思!  
  世界大战,欧洲资本和人才转移到美国。为什么要到美国,因为美国是白人国家。
  貌似知乎吴天微去年这个时候的一个帖子,写得不错的,视角比较犀利。  若以爬梳上世纪的世界历史沿革切入而论及当前国际格局,其实从马克思主义之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为基点出发的思维至今仍十分可取,即便是粗略的中学历史课本内容,如抛去意识形态成见来看,其对一战以来资本力量的扩张及博弈、二战后殖民主义退潮后国际分工的操控演化,表述得已很清晰。
  @nixluwei03
23:35:49  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基本是欧洲和亚太,主要参加国家就是英法德俄美中日,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现在来看都不差,如果你看世界GDP总量排行,除了印度、巴西(当然也包括我)靠人口优势之外,排名前十的也就是这些了。  大战对国家经济的正面效应是土地革命,我是从Sen讲韩国的经济的文章看到后得到的启发,文章里说朴正熙的汉江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战争造成的地主阶级瓦解,一些地主为了躲避战争逃难了,一些地主被当成同......  -----------------------------  关于国家形态演进与土地分配制度变革的关系,巴林顿·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论述得非常精到。
  在美洲,美国已经做大了,它不会允许别的美洲国家再做大  
  。  
  离的某国太近,你觉得在大树下就一定能长成大树了?大树后花园是用来供给养料的
  @nixluwei03
23:24:00  南美接近发达国家的几国出口些什么?  秘鲁:fish and fish products, copper, zinc, gold, molybdenum, iron, crude petroleum and byproducts, lead  阿根廷:Agricultural fodder, Soy and other oilseeds, Vegetable oils, Maize, whea...  —————————————————  还是那句话,美国人剪了羊毛,兔子拿走了长毛的权力  
  楼主搞错了,以哭泣国为代表的南美在80年左右还真是发达国家。之所以搞不起来,那真的是给冥猪制油了。说到底是智商问题。  
  人種問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血与火竞争的国家,必然越来越落后。  一个民族如果被别的民族当做猪养起来,很快就会堕落。
  那些国家没有掠夺资源  
  那些国家没有掠夺资源  
  天涯现在这种帖子不及千分之一了,喜欢这种帖子的人也不多了,一群成天发水帖,发摸黑帖,发宣泄帖的傻逼,把天涯占领了。哎,看这帖的人气,悲哀啊  
  土地革命不彻底
  @热忱的眼神
00:24:00  战争其实是历史进程中很奇妙的过程。也许很多人不赞成以下结论,但是只有你熟读历史,就有一个战争可以解决问题并且引领时代发展的念头。   战争所产生的破坏力的确是时代的疤痕,可是你将它放在历史的长河来看,有时它就像劈山开石引导江河流入大海的浩大工程。   已经后半夜了,上述观点是本人困到一定程度,大脑缺氧后的思考。  —————————————————  你说的没错,不过受益者是胜利者  
  就像电脑系统一样,染上了病毒,与其防毒,杀毒,很费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格式化,很快  
  军人政府一般都是短视的。  从而不能长久。
  拉美过得好不好 关尼玛B事啊
  南美洲搞不好,因为南美洲以前基本不搞民主,两个关键词:考迪罗,军政府  考迪罗们笑而不语:  阿根廷的罗萨斯  智利的波塔莱斯  巴拉圭的洛佩兹  秘鲁的卡斯蒂利亚  智利的托雷斯  委内瑞拉的布兰科  ......  军政府独裁将军们笑而不语  巴西:瓦加斯  阿根廷:魏地拉  玻利维亚:苏亚雷斯  ......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南美洲各国军政府陆续倒台  所以南美洲虽然不咋的,但在发展中国家里还算不错了
  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  
  避开了大战,没有避开灯塔。
  离吸血国太近。  
  @nixluwei03
23:35:49  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基本是欧洲和亚太,主要参加国家就是英法德俄美中日,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现在来看都不差,如果你看世界GDP总量排行,除了印度、巴西(当然也包括我)靠人口优势之外,排名前十的也就是这些了。  大战对国家经济的正面效应是土地革命,我是从Sen讲韩国的经济的文章看到后得到的启发,文章里说朴正熙的汉江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战争造成的地主阶级瓦解,一些地主为了躲避战争逃难了,一些地主被当成同......  -----------------------------  @错综
01:26:52  关于国家形态演进与土地分配制度变革的关系,巴林顿·摩尔的《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论述得非常精到。  -----------------------------  我认为要成为发达国家必须在文化、人种(智商)、气候、运气(国际环境国际分工)都占优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发达国家的共性:1、基督教新教为基础的文化,但有2个半是例外,日本、意大利和法国。  2、人种为智商100以上的人种。智商中日韩最高为105.欧洲白人100,东南亚次之,非洲垫底最低为70.  3、气候多为高纬度,非热带、亚热带地区。也有例外,澳洲。  南美文化以天主教文化为基础,加上热带气候,阿根廷白人占比例与中国汉人比例相当,原来是经济20强国,其衰落及南美国家的落后,在文化和气候不占优的结果,未能跨国民主阵痛期也和文化、气候有关。  还有个例子,就是韩台,50年代其条件远不如菲律宾(天主教)和泰国(佛教),而韩国起步最晚,但韩国气候寒冷、及新教徒比例亚洲最高,因此韩国用30年完成工业化,后来居上超过台湾(用40年工业化)。而韩国跨越民主阵痛期时间也短过台湾。  由于文化原因伊斯兰世界没有发达国家(有富裕国家),由于智商加气候原因,非洲没有发达国家。  中国很容易站在非洲和伊斯兰之上,但很能竞争中战胜韩国,我国完成一五计划形成初步工业体系时,韩国还是战争废墟工业还是空白,但韩国只用了30年,而我国无论是前30年,还是后30年,都无法和韩国比。
  @gxqcou
19:45:00  @nixluwei03
23:35:49   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基本是欧洲和亚太,主要参加国家就是英法德俄美中日,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现在来看都不差,如果你看世界GDP总量排行,除了印度、巴西(当然也包括我)靠人口优势之外,排名前十的也就是这些了。   大战对国家经济的正面效应是土地革命,我是从Sen讲韩国的经济的文章看到后得到的启发,文章里说朴正熙的汉江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  —————————————————  韩国有美国扶持  
  @了还没有好
20:19:41  @gxqcou
19:45:00  @nixluwei03
23:35:49  两次大战的主战场基本是欧洲和亚太,主要参加国家就是英法德俄美中日,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现在来看都不差,如果你看世界GDP总量排行,除了印度、巴西(当然也包括我)靠人口优势之外,排名前十的也就是这些了。  大战对国家经济的正面效应是土地革命,我是从Sen讲韩国的经济的文章看到后得到的启发,文章里说朴正熙的汉江奇迹很大程......  -----------------------------  美国同样也扶持了菲律宾和台湾,战后菲律宾情况最好,菲律宾华侨回台湾都很富有,就像80年代香港人回大陆一样。但菲律宾男人不努力工作,也就一直发展不起来。  而台湾的土改及农业现代化成功早于韩国,台湾经济起飞早于韩国10年左右,后来韩国很快就赶上了台湾。  我并不看好越南和印度的制造业,由于文化和气候的原因,其工业产品的质量不可能复制韩台。
  @踢屁屁
23:42:24  并不是所有白人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只有日耳曼人国家才是发达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中南美国家,不是日耳曼国家,它们的潜力甚至不如东亚人国家。  -----------------------------  不知道爱尔兰算什么人的国家,这鸟国家也特穷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美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