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健身步道建设标准圈怎么建设

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第08版:体育新闻·西京评论
 社长:夏泽民 总编辑:屈胜文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58 邮发代号 51-10
体育新闻·西京评论
西安体育劲吹“惠民春风”
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古城的品牌赛事 (本组图片均由记者 李学东 摄)
&&■记者 张勇&&“在城市运动公园、广场绿地新建笼式足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新建、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00个,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少于200个;对环城公园全民健身长廊器材全部进行更新改造”。昨天,记者从2015年全市体育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市将大力深化体育改革,强化公共服务,“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力争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体育惠民服务。&&体育惠民&&健身器材“覆盖”古城&&“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全市有条件的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器材全覆盖。今年,我们还将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努力提升全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把全民健身作为广大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举措” 。市体育局贺长生局长认真地说道。&&据贺长生局长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3216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725个,基本实现了全市有条件的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器材全覆盖。今年,我市还将新建、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00个,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少于200个;在大型广场、公园建设1至2个亮点健身工程。这其中,包括老百姓关注的环城公园的健身器材,都将进行新建和更新。同时,全市还将加快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启动市体育场改造项目,各区县的体育健身场地建设项目,从而为市民创建更加良好的健身环境。&&而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科学健身的需求,今年我市还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和整合基层资源,不断拓宽培训形式和内容。全年举办13期培训班,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名。大力倡导和支持全市各行业体协和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易于普及的体育健身活动。&&打造品牌&&提升赛事组织水平&&今年,我市将抓好“一区县一体育品牌”的组织工作,提升全市示范性体育赛事活动的组织水平,全年组织参加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0项次以上,人数要超过260万。&&贺长生局长告诉记者,今年我市将“突出自身,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活动”。以“山、水、路、城”为主题,办好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公开水域游泳比赛、自行车健身骑行活动和“世界行走日”等全民健身品牌体育赛事和活动。大力打造长安武林大会、网球大奖赛、羽毛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促进多元化办赛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积极落实中央提出的简政放权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下放管理权限。”&&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各开发区承办和举办各类各级体育赛事,引导和指导各区县、各开发区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传统赛事,抓好“一区县一体育品牌”的组织工作,不断提高品牌水平。全年组织参加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0项次以上,人数要超过260万。&&同时,全市各级体育部门还将配合市教育部门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动“三大球”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夯实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 业务联系 QQ:
版权所有 西安新闻网 2008  合作伙伴:
Copyright (C) 2010 XIAN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新网审字[号 陕ICP备号城乡实现“15分钟”健身圈
南方日报讯 (记者/彭博
通讯员/刘义清)11月8日,省政府正式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就“十三五”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幸福广东建设作出了部署。这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我省全民健身事业的首个顶层设计,是“十三五”时期我省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
《实施计划》指出,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动健康广东建设的机遇挑战,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全民健身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使其成为健康广东建设的有力支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名片。
《实施计划》强调,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提升全民健身现代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省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贡献力量。
到2020年,我省基本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健身过程的现代化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人民体质健康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市、县(区)均建有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和全民健身广场(公园),城乡普遍建成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92%以上,具备开放条件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比例达到65%以上。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每万人30名以上,获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2万人以上,上岗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每万人拥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0.5个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00万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200万人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水平以上的城乡居民比例达到93%以上。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
《实施计划》要求,各地要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推进和考核。各级政府要依照本实施计划制定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做好执行职责的部门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并在2020年对《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
[责任编辑: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2020年,杭州要实现“15分钟健身圈”
  昨天,杭州市政府印发了《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通知文件。实施计划提出,到2020年杭州要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三上三边”体育健身圈 强调因地制宜,就近便利  实施计划里面有个概念挺有意思,提出“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三上三边’体育健身圈。”究竟什么是“三上三边”?这四个字乍一看有些拗口,但看了释义就秒懂了。“三上”是指:山上、水上、广场上,“三边”是指:河边、湖边和江边。  是不是立马有种山水气息扑面而来?很符合杭州的江南韵味,也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那么它跟全民健身有什么关系呢?  “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三上三边’体育健身圈,支持各区、县(市)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便利’的原则,结合实际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体育健身圈。”实施计划中提到。  不难发现,“三上三边”体育健身圈,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近便利。很可能,你的家门口会出现越来越多“小而美”的特色健身模式。  这自然是非常好的,要想群众健身设施不变成鸡肋的摆设,追求生活化、贴近化和常态化就成为必然。何况,杭州的山水资源何其丰富,常常人在画中游,以后人在画中锻炼啦。  不倡导大兴土木新建场馆 &更多地利用现有资源  全民健身,也要追求便民。杭州的目标也很明确:到2020年,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这里头,建设思路值得关注。实施计划中并没有过多地强调未来3年要“新建”多少体育设施,相反提得更多的是要利用好现有资源。  首先,刚才提到的“三上三边”就是利用现有的山河江湖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来让体育设施便民化,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  再有,强调了对现有体育设施的改造升级,大的体育场馆要提升,“全民健身路径”器材要更新。  以及,“鼓励对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存量设施进行改造,并充分利用绿道、绿地等场地,增加居民体育锻炼、健身场所。”  换言之,将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和参与者,共同投入到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中来。  杭州市体育局副局长丁炯表示: “体育场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体育系统的场馆和社会兴办的健身场馆,如果能把很多现有资源利用和分享起来,那老百姓身边的健身场地不就更多了吗?当然新建的体育场馆设施也会有,但不鼓励盲目地大兴土木。要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努力。”  扩大体育健身消费 城乡服务均等化  现在,全民健身早已不再是城市专属,触角延伸到了农村,而农村也需要服务均等化。实施计划中提到:“结合美丽乡村、风情小镇、文化礼堂、体育小镇、健康村镇等建设,统筹推进乡镇、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项目建设。”  体育健身要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重点在于意识增强。虽然意识是无法衡量的,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变化是显性的。  实施计划提到工作目标,开篇就规定了对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具体要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5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即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2%以上。”  当然,对体育产业感兴趣的人,有了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实施计划中提出要扩大体育健身消费,“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全民健身服务业,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全民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不断强加体育市场供给。培育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优化体育消费结构。”  都知道杭州要承办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和2022年亚运会,同时你也要知道,杭州提出了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与赛事同行”。
体育健身;体育;因地制宜;便利
责任编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当前位置:
走15分钟找到健身场所? 社区居民各有各的“健身圈”
&&来源:云南网
莲花池公园一群舞蹈健身的爱好者在舞蹈老师带领下“百花齐放” 记者 江洋 摄
只要15分钟左右,就可以从家抵达健身场所,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勾画了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的美好蓝图。
“15分钟体育健身圈”指的是城市社区居民以正常速度从居住地步行15分钟左右(约1000米距离内)就可享受公共健身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10月21日,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副局长徐艳波在春城热线节目时透露,昆明将从社区开始想办法,即使没有广场,社区也要尽可能建设室内健身房或在活动室安装乒乓球桌等。记者做了个小调查,采访了部分小区居民,看看他们家门口有没有健身场所,走15分钟能不能开始锻炼。
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
0.84平方米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根据全国第5次体育场所统计结果显示,昆明人均占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07平方米,在全省只排第4,而重庆是1.4平方米、青岛1.68平方米。并且,除了新亚洲体育城、海埂体育基地和驻昆高校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外,昆明市人均占有体育设施面积只有0.84平方米。照此计算,这一数字仅为重庆的60%。而且,这人均0.84平方米的70%都是在学校里。微博上有人建议,新建小区应规划体育场地,或者让高校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而昆明的“15分钟健身圈”如何打造呢?徐艳波说,昆明市将从各方面来想办法,各社区公园、广场、绿化带或现在城市规划中拆临拆违空出的地块可予以考虑。还有的街道社区没有广场、绿地等场地设施,今后可通过建设室内健身房或者在活动室安装乒乓球桌、搭起羽毛球网等形式进行提升。目前昆明市很多社区已经开始推进,到明年可以见到一定的成效。
责任编辑: 李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工健身房建设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