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职业dnf男散打空中大脚在雷台上被打脚杆断了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兰新铁路XX标段项目管理应用与研究.pdf 7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国际图书分类号:昌京蓦耄筹羹喜:RⅪ,‘
密级:公开
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
兰新铁路)()(标段项目管理应用研究
申请学位级别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
Classified
Index:P’h.6
Jiaotong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TheResearchon ect
projmanagementperformance
Lanzhou--XinjiangRailway
Grade:2008
Candidate:Lihe
for:Masters
DegreeApplied
management
Speciality:Project
Supervisor:Chen
March28,2013
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曰,使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鸯溺
指导老师签名:f)多夕厂
日期:砷f弓.石t
日勘:‘胪,;.舌.1'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工作(贡献)声明
本人在学位论文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或贡献如下:
1、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独立完成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独立
完成文章的撰写工作,独立完成文章当中的图表绘制工作,独立完成英文摘要的翻译工
2、对收集到的项目管理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兰新铁路XX标段
项目经理部在管段内如何实施项目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该标段在实施项目管理过程
中所存在的纰漏;
3、针对兰新铁路XX标段项目经理部在管段内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纰
漏,创造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谢邀。&br&&br&火枪出现初期,其效率是不及弓箭的。&br&但是:&br&&br&1&br&最重要的一点:易用性。&br&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b&需要长年累月&/b&,尤其是英国长弓。&br&而后膛枪,在线形列队里齐射时,只需要&b&学会快速可靠地安装子弹&/b&就可以了。更不用提后来的自动步枪。&br&动员人数越多,使枪的越占便宜。中世纪会弓箭的都是俊才,可到了16世纪之后,是个人都会用火绳枪。一两万人对打弓箭还好,拿破仑那时代动辄几十万人纵队行军,全国动员打仗,使弓箭?&br&&br&2&br&17世纪,古斯塔夫纵横欧洲的时代,虽然弓箭还是比火枪好使,但马上骑兵单手使用手枪,比用弓箭要方便得多。&br&这是骑兵开始对手枪习惯的开始。&br&&br&3&br&一个很少人在意的事儿:&b&刺刀&/b&。&br&打仗并不都是双方摆开对射。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都是双方先进行投掷攻击,然后逼近肉搏。&br&火枪可以装刺刀,而弓箭不可以。&br&17世纪中叶之后,欧洲各国普遍采用燧发枪,并用刺刀代替了长矛。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缔了长矛。霍姆上校说:&br&“刺刀的出现代表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战争的开始。这把十二英寸长的短刀使战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r&&b&换言之,1703年之后,步兵手握带刺刀的火枪,就可以肉搏+远射,各种距离都应付得来了。&/b&&br&&b&弓弩就没有这么方便。&/b&
谢邀。 火枪出现初期,其效率是不及弓箭的。 但是: 1 最重要的一点:易用性。 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需要长年累月,尤其是英国长弓。 而后膛枪,在线形列队里齐射时,只需要学会快速可靠地安装子弹就可以了。更不用提后来的自动步枪。 动员人数越多,使枪…
我不大同意刺刀的说法,也不同意是马克沁机枪,其实真正让肉搏战居于次要地位的是米尼厄弹和击发枪。&br&&br&先说刺刀:&br&有刺刀只是让冷热兵器合一,并非让冷兵器居于次席。其实就是排队枪毙时代,肉搏也是非常重要。除了个别情况(亚伯拉罕平原战役这种),完全靠齐射打垮对方的少之又少,最后还是要靠大规模肉搏战解决(苏沃洛夫的名言:子弹是孬种,刺刀是好汉),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使用前装燧发枪的英军和使用前装火绳枪的清军对射时清军往往还能坚持,一旦英军投入刺刀冲锋,清军往往以崩溃告终(英军肉搏战能力当时完胜清军,最能体现这点就是镇江攻城战,是役英军先蚁附攀城,又投入与镇江旗营和赶来增援的青州旗营的巷战,最后清军阵亡官兵239名,伤263名,失踪156名。是役英军死伤特多,为鸦片战争中所未有。陆军计军官阵亡者3人,伤14人,兵士阵亡31人,伤93名,此外尚有失踪者3人。海军方面,死军官1人,卫兵2人,伤官员4人,卫兵及水手17人,共计死37人,伤128人,失踪3人)。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滑膛燧发前装枪射程有限,有效射不过100米,对密集人群的有杀伤力的距离也不过300米,就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一分钟也只能装填4发子弹,而300米的距离,就是集群冲锋最多也就是一分多钟的事情。火炮威力虽然大,榴散弹对密集步兵队列的收割效果也强,但是太重,运用不便。所以一旦对方顶着炮火发动冲锋,最后都得靠肉搏战来一决胜负。&br&&br&&br&至于马克沁,马克沁出现太晚,在其出现前,已经是火力战占优了。这个就要说到米尼厄弹了。&br&&br&燧发枪时代,步兵主要装备的是滑膛枪,当时也有线膛枪,但是线膛枪也有很多问题,最大的一条就是装填速度慢。因为子弹要嵌入膛线,从前膛塞入费力费时,后膛装填要么枪击闭锁不好解决,要么费时费力(比如说螺纹闭锁结构的佛格森后装枪)。所以线膛枪射速都不高,加上手工拉制的线膛成本高昂,所以军队主要装备滑膛枪,只有少数猎兵才装备线膛枪。&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cf5cfbca645f27f0366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cf5cfbca645f27f03666_r.jpg&&&/figure&佛格森后装枪的螺纹闭锁机构。&br&&br&米尼厄弹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米尼厄弹由软铅制成,口径小于枪管口径,前膛装填很轻松,加上尾部有凹洞,射击时在火药燃气压力下膨胀嵌入膛线,这样彻底解决了线膛枪前膛装填费时费力的问题,有效射程又大大超过滑膛枪(300米有效射程,可以有效杀伤600米外的密集队形),其优势相当明显。米尼厄弹大规模发威是在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初期双方还是燧发滑膛枪、击发枪滑膛枪和线膛击发枪混装的时代,但很快就被使用米尼厄弹的前装击发枪一统天下,后来又出现了以斯潘塞连珠枪为代表定装弹药后膛连发枪,但是因为成本,一直到南北战争结束,都未完全取代前膛枪的地位。而且在米尼厄弹高达600米的有效杀伤距离下,还抱着拿破仑战争时代教条的北军被密集的弹雨打的死伤遍地,奔牛溪战役等战役中北军的高伤亡就是拜米尼厄弹所赐(当时还出现使用狙击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可以在800米的距离上狙杀北军军官)。反过来,轮到南军进攻的盖茨堡战役,北军一样用米尼厄弹打的南军妈都认不出来。所以真正让冷兵器居于次席的武器,应当是米尼厄弹,南北战争以后,肉搏就是次要的,火力射击才是主流的。除了米尼厄弹,与其同时使用的击发枪也很重要,燧发枪和火绳枪因为闭气效果不好,雨天往往因为进水而无法使用,使用雷汞击发的击发枪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使得步枪真正成为全天候的火器。此外在美墨战争中就已经装备的加特林机枪也有很大作用,但是受限于供弹方式、体积和重量,没有后来的马克沁影响那么巨大。&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fe355e76aecfe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米尼厄弹&br&&br&=====================================================================&br&客观来说,火器逐渐取代白刃战是个渐进的过程,其起源于火绳枪的发明与西班牙大方阵的出现,完成于机枪的普及。其实刺刀的发明对于火器的地位来说,还不如火炮来的明显。西班牙大方阵和莫里斯军事改革以后,火器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古斯塔夫对野战炮和骑炮兵的发明,以前的火炮移动缓慢,难以在野战中使用,所以野战还是肉搏居主要,火器只是用来削弱对方军阵的作用(和弓箭差不多),最后决胜负还是靠步兵肉搏。&br&&br&等到古斯塔夫发明了驮马牵引的野战炮和全骑乘的骑炮兵,火炮灵活性大大增加,可以参与野战,并由此演化出步骑炮协同作战的战术,瑞典能够在三十年战争中肆虐北德意志,就靠这种战术和武器的创新。后来腓特烈完善了步骑炮战术,使得火力战的地位大大提升,尤其是火炮,如果运用得当,往往是野战中收割密集队形下步兵的利器(比如说马尔波罗在布伦海姆战役中用榴散弹收割法军步兵),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的孔代和沃邦等人逐渐完善法军各种装备和战术(火炮制式化,驻垒及坑道进攻战术),后来的拿破仑作为集大成者,再加上全民义务兵制的动员体制和参谋部等创新,使得当时的法军可以横扫欧洲。&br&&br&但是野战火炮和骑炮依然过于沉重,局限性很大,在野战中运用需要非常好的协调能力和适合的地形才能发挥火力优势。比如说滑铁卢战役,法军主要输在步骑炮协同不好(拿破仑自己因为痔疮发作疼的去吸大烟,剩下来指挥的内伊等人能力不堪用),本来骑兵的白刃冲锋已经打破英军阵线,但是没有及时投入步兵去占领英军阵地,等到英军用方阵打破法军骑兵进攻,已经恢复战线以后又盲目投入老禁卫军,而且阵型太集中,队列宽度小,纵深大,结果在英军火炮榴散弹和猎兵的来复枪收割之下而告失败。富勒曾经评论说如果是腓特烈指挥滑铁卢战役中的法军,可以两个小时内收拾掉惠灵顿,而不给布吕希尔增援的机会,当然这也改变不了法军必然失败的结局(就是打赢滑铁卢,拿破仑还需要连续应战规模更大的普军和俄军)。就是因为火炮的局限性,大规模肉搏战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缪拉,内伊这种白刃战型军人的生存空间,而在火炮不能有效发挥的情况下,肉搏战就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法军就是步骑协同下通过多次白刃战打败俄军对普拉岑高地的反攻从而奠定胜利的基础。波兰枪骑兵也曾经借助雨天步枪不能发火大破英军的方阵。所以真正完全将白刃战下降到次要地位,还是南北战争期间击发枪米尼厄弹的大规模普及,米尼厄弹的射程与威力彻底改变了拿破仑以来的军事教条,使得密集队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散兵线成为主流),当然欧洲人对这点教训吸取的不好,虽然经过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但是直到一战才算彻底改了这个毛病。&br&&br&=======================================================================&br&&br&稍微扩展一点说点题外话,其实对于现代战争来说,南北战争才是起源,一战中大规模使用的一些武器和装备比如说连珠枪、机关枪、狙击步枪、铁丝网、铁甲舰、毒气、火车运输和电报系统等,最早都在南北战争中出现甚至被广泛使用,战争也因为这些装备和战术的使用而变得长期化和全面化(电报最为重要,电报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高于部队机动的速度,所以即使前线战败,后方也有机会再次组织起新的力量投入战争,从而使得战争变得长期化和全面化,从以前军人之间的较量演化成国力之间的比拼,国家间以弱胜强变的越来越难),只是当时欧洲人看美国还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加上拿破仑教条在欧洲军界深入骨髓(对于民兵化严重的美国来说,拿破仑病相对轻一些),对于这些发生在新大陆的新鲜玩意不屑一顾,结果到一战的时候所有的教训都要拿人命重新买一遍。&br&&br&=======================================================================&br&先引用一下网友的评论:&br&&a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zhou-lin-88-61& class=&internal&&周林&/a&&br&&b&个人觉得,层主还漏了一个重要的发明——定装弹药。那句逐步替代的观点我很赞同,具体说来,我觉得有两个阶段,第一个,定装子弹+燧发枪+排队枪毙+刺刀,这个过程中彻底把专门使用冷兵器的军队踢出了历史潮流。第二个,米尼弹+线膛枪+雷汞+连发武器(包括早期的杠杆步枪和手摇机枪),这个过程中冷兵器军队彻底成了被吊打的笑话。&/b&&br&&br&&br&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定装弹药,火药颗粒化,的确也很重要,而且出现甚早(我记得刺刀以前就有定装弹药出现),这些对提高射速和威力有很大作用,如果没有定装弹,前膛枪一分钟射速不会超过两发。另外这两阶段划分也比较清晰,基本上前一个阶段基本上成熟于西班牙王位战争,算是近代战争的起源;后一个阶段成熟于南北战争,算是现代战争的起源。&br&&br&=======================================================================&br&附上以前我自己写的一个网文的节选,谈不上完全原创,只是网文不严谨,没有仔细标明资料来源,大家参考一下就是,里面就解释了即使发明了刺刀以后,白刃战依然是重要的作战形式。&br&&br&&br&&br&1648年以来在战争艺术方面所发生的变化&br&在这一时期的欧洲军队里,骑兵仍然是军队的主力,步兵数量还不是很多,没有成为军队的中坚。另外,由于交通运输还处于原始阶段,因此粮秣和弹药的供应很难满足进攻战略的需要,处于补充良好、设防坚固的要塞中防守的军队往往占有巨大的优势。军事将领们普遍认为防御比进攻更为有利,因此围城战成为当时的主要战争形式。这种希望尽可能避免野外会战的心理导致里一种重视运动而非战斗的&闪避战略&在当时非常流行。&br&马尔波罗却拥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认识到他这个时代中的军事战略正处在变化之中,并能敏锐的捕捉到这种动向。自从1648年以来,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变化:一是各国军队普遍采用发火更加便利、可靠的燧发枪;二是刺刀代替了长矛成为火枪兵的必备武器(1)。刺刀在1647年首次被文献提及,这种刺刀是通过尾部的木棍插在枪口中的,这样使用刺刀的时候火枪就不能发射,因此非常不便利,但比起以前为了保护火枪兵而配备长矛兵的做法,刺刀的发明大大加强了步兵中火枪兵的数量,增强了部队的火力。1663年在丹吉尔之战中,英军就曾使用过这种刺刀。到了1687年,范邦建议路易十四采用&接合式&刺刀,这种刺刀可以稳定安装在枪管上而又不妨碍射击,两年以后,法国陆军全部采用了&接合式&刺刀,1697年以后,英德两国采用了&接合式&刺刀。到了1703年,法英两国已经完全取消了长矛。 某种程度上说,小小刺刀的诞生标志着近代步兵的诞生,一场军事革命正在悄然孕育着。&br& 除了火枪兵以外,在1667年又出现了新的兵种——掷弹兵,其编制为连,一般每一营有一个连。所以在年之间,欧洲军队中共有四种不同的步兵----即长矛兵、火枪兵、燧发枪兵和掷弹兵。到了1703年,又缩减成为一种主要形式,都使用燧发枪和接合式的刺刀的步兵,这其实就形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步兵。 &br&&b&兵种和兵器的简化使队形和战术都大为简化,火线一般分为四列,也常用三列,代替以往的了纵队和六列的横队。一个营通常为八百人,在组织上分为左右两翼,每一翼又分为连,排和组。英军一排为五十人,而法军则为一百人。过去是一列连续的放枪,现在是各连或排在接近射程三十步到五十步时始开始射击,然后在浓烟掩护之下开始用刺刀冲锋。 &/b&&br&&b&马尔波罗敏锐的认识到这些变化都是对进攻有利的,所以他的战略和战术都是以进攻为主。用持续的步兵攻击,先把敌军钉住,然后再用骑兵的冲力将其击破。他的骑兵中队分为三线,像克伦威尔的骑兵一样,手持刀剑用疾驰冲锋。在进攻中,他要求骑兵先缓缓前进,到了与敌人非常接近的时候,才拚命的向敌军冲击。另外,马尔波罗只准每一名骑兵在一个战役中携带三发弹药,这是专门用来在马匹吃草时供掩护用的,而不是为了进行正式战斗。总之,在骑兵的使用上,他非常强调冲击和肉搏。&/b&
我不大同意刺刀的说法,也不同意是马克沁机枪,其实真正让肉搏战居于次要地位的是米尼厄弹和击发枪。 先说刺刀: 有刺刀只是让冷热兵器合一,并非让冷兵器居于次席。其实就是排队枪毙时代,肉搏也是非常重要。除了个别情况(亚伯拉罕平原战役这种),完全靠…
&p&很多人以为骑士阶层是被老农民拿着火枪干掉的?可能吗?&/p&&p&骑士阶层,或者说封建领主阶层,是被国王撸掉的。&/p&&p&中世纪的封建军队是每个领主带着稀稀拉拉十几号家臣,骑着马挂着甲,后面跟着杂七杂八的农民,国王有诏,全国各地的贵族们就磨磨蹭蹭的召集自己的封臣,然后磨磨蹭蹭的赶到王都,稍微混编一下就上战场了。这就是乌合之众啊。&/p&&p&国王和自由贸易城邦达成了某种同盟,给予城市商业特权,然后捞的钱给国王分成。再找犹太银行家,通过大规模举债,拉起一支直属国王的常备军。只有玩命砸钱才能搞出一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军队。常备军有能力进行日常训练,战时能够快速反应。&/p&&p&火药只是绝对王权拼图上的一小块,毁灭骑士阶层的主要推动力,是跟国王要特许状的城邦同盟,发放巨额贷款的犹太人金融集团。在这背后是资本希望建立一个更广阔的共同市场,捞取更大的利益。&/p&&p&火药武器刚开始的时候射速低,装填慢,精度差,如果没有长矛或者刺刀,火枪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骑兵虐翻的。后来搞出了套管刺刀和空心方阵,骑兵才不敢正面冲火枪。这个时候距骑士阶层完蛋已经很久了。&/p&&p&封建领主到底垄断了什么,是垄断了盔甲和马匹吗?不对,是垄断了土地!每个小骑士搞一小块庄园,大封建主搞一块大庄园,庄园里有农田有牧场有森林,有各种小手工作坊,有的还有矿产,自己生产一切产品,不和外面交流,这是那一套盔甲和马匹的经济基础。权力的游戏里,二丫那把剑,别人一看就是城堡里造的,外面的铁匠打不出那么精致的武器来。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你个老农民难道就能徒手造出火枪来?这玩意技术含量更高吧,弩和火枪越先进,就越是贵族老爷们的专属玩具。&/p&&p&谁改变了经济格局呢,是城市。手工业行会在城市里垄断了技术,取得了权力,城市里手工工场才能量产盔甲和火枪,就像权游里大牛工作的打铁一条街。自由市场里,只要你有钱就能买到武器装备。&/p&&p&所以热派以为只有骑士才能穿盔甲,那是在城市出现之前,只有骑士才有庄园有铁匠作坊有铁匠给他干活,所以才能穿上盔甲,但在铁匠街这就行不通了,卖盔甲的 又不会找你要你领主册封你的文书,他只要钱。&/p&&p&那些精致的板甲,米兰的全身甲,只有在铁匠街这种专业的地方才造的出来。城堡里的一个小作坊一个铁匠三个学徒,给领主打造把好剑,都是大工程,平时主要就修补下农具钉个马掌啥的。小而全的乡镇企业可搞不出板甲火枪大炮来。&/p&&p&火枪也同理,城堡里的工匠想要自己撸火枪撸火药,供应链需要整合的东西太多了,光硝石你就没地方挖去。造出来也贵的要死,不合算。只有在城市里搞专业分工社会化大生产,靠自由贸易搞定原材料,才有列装火枪的可能。技术的进步不是凭空天上掉下来的,没有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你手把手教给他们技术,他们也没法用。&/p&&p&过去的国王只是个大一点的封建主,你也是一帮杂牌征兆兵,手下的大领主也是一帮征兆兵,打来打去几百年有输有赢。手下那帮公爵侯爵,兵器铠甲人家自己撸的,马人家自己养的,粮食自己地里种的,手下步兵就是自己土地上的佃户,手下骑士从小就在那一亩三分地生活,从小搞基搞大的,人家自给自足了,那凭啥就听你的。三天一小反,五天一大反,打的过你就逼你签大宪章,打不过你就往城堡里一猫不出来。你就算今天侥幸打赢了他,把他撸了,换一个人,过上几代人之后,又回到原点了。这国王实在不好当。&/p&&p&现在国王好当了,谁也别想闭门造车自给自足,要么直接从城市的市场里买武器,要么自己造,也要跟市场有各种交流。你无缘无故从市场上一次买几百套盔甲,你要干啥?全国都知道你要谋反。有了共同市场,庄园里种的粮食可以拿出去卖钱,装备全靠买,手下的佃户啊工匠啊,一个个慢慢全逃跑进城里打工了。骑士也不用完全依附于你册封的土地上,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谁给的好处多就投靠谁,大家靠本事背主求荣,给钱就是了,要你那块地干嘛。很快大封建领主就是光杆司令了,庄园也破败了,那就没实力造反,那就得听国王的。&/p&&p&然后国王搞点动作用点手腕,把你们稀里哗啦就全收拾了,政权一插到底,中央朝廷靠文官官僚直接对农民征税征兵。岂不美哉。以后大贵族就只有一个虚名了。&/p&&p&此时骑士制度才真就特么完球了。&/p&&p&火枪?那玩意哪有市场的力量大。板甲,火枪,骑士和庄园没落,都是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副产品。&/p&
很多人以为骑士阶层是被老农民拿着火枪干掉的?可能吗?骑士阶层,或者说封建领主阶层,是被国王撸掉的。中世纪的封建军队是每个领主带着稀稀拉拉十几号家臣,骑着马挂着甲,后面跟着杂七杂八的农民,国王有诏,全国各地的贵族们就磨磨蹭蹭的召集自己的封臣…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377d116df7118037acda1d6_b.jpeg& data-rawwidth=&534& data-rawheight=&4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377d116df7118037acda1d6_r.jpeg&&&/figure&&p&&b&《旧·炊事兵的故事》&/b&&/p&&br&&p&1941年8月,在陶格夫匹尔斯(现拉脱维亚)战线上,工农红军第21机械化军下辖的第46坦克师第91坦克团的炊事兵,红军战士(这个“红军战士”是个军衔,和其他国家的列兵同级)Иван Павлович Середа(伊万 · 巴甫洛维奇 · 谢列达) 的炊事车被一辆德军坦克压毁,怒不可遏的他提起腰间别着的斧头就冲上这辆德军坦克,并用手中的斧头(劈柴烧饭用)破坏了坦克机枪的枪管,使其不能正常使用和射击;而后此人又用斧头和破布烂泥,破坏封堵了潜望镜和所有瞭望口。&/p&&p&最终德国坦克无法行动,伊万·谢列达用蹩脚的德语威胁到:“你们再不出来,俺们兄♂弟几个就要往里面扔手榴弹了!FUCK♂you!”——然而他手头上只有一把斧子,他嘴里的“一队红军士兵”更是不存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b2ca50f7a42c997c8c49bd1ad4c8691c_b.jpeg& data-rawwidth=&120& data-rawheight=&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20&&&/figure&&p&而当红军步兵们赶到时,他们看见了一个拎着斧头的炊事兵押着四个德国坦克手(乖♂乖♂站♂好!),“完好无损”的坦克被晾在了一旁。&/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a7a6dc0ea4a1da4653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a7a6dc0ea4a1da46531_r.jpg&&&/figure&&p&1941年夏季被俘获的一辆德军38t,据称就是伊万·谢列达所生擒的那一辆。&/p&&br&&p&日此人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英雄称号。&/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6cf02eb964b74e27bec9f1_b.jpg& data-rawwidth=&228&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8&&&/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ae19afcb4fb303cfce69d2cf99eaa74_b.jpg& data-rawwidth=&514& data-rawheight=&4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ae19afcb4fb303cfce69d2cf99eaa74_r.jpg&&&/figure&&br&&p&1941年10月份他在医院里躺着接受了这个荣誉——这已经是他短短4个月里第二次受伤。随后这个坦克师的炊事兵改行去了步兵,日到11月23日在第46步兵师第4步兵团序列下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11月27日至日。在第185步兵师第7步兵团担任指挥员,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随后第三次战伤住院,神奇的是这位坦克师的炊事员改行当步兵之后又转性子了,伤愈后去了指挥官速成学校,毕业后去了第2近卫骑兵师,后来晋升为上尉。&/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a63944bfa174aa6b7be621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a63944bfa174aa6b7be6214_r.jpg&&&/figure&&p&&i&说实话,这张图可能更实际的反应了当时情况——至少在1941年6月份,全德军可都找不到1942年才装备的4号F/G坦克,而当时和第21机械化军碰上的德军第8装甲师却恰恰装备着足足125辆捷克38(t)。这张彩图也在侧面进行了佐证——38(t)特色的四大负重轮,方块炮塔,硕大的车长指挥塔等。&/i&&/p&&br&&p&他的事迹在当时频频出现于报纸和画报中,由于此事确实太过离奇,当时可能也衍生出了好几个“民间传说”版本,给一些后来的史料研究者造成了一种误解——这个故事是虚构的,是坊间流传的,后来又被宣传用的假故事——他们可能也没想到,这个“无畏伊万”确有其人,他的“白刃斗坦克”也是确有其事呢?&/p&&p&最后补一张照片,是伊万当上了骑兵军官的肖像照。&/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cb0d82e21b3a7b6d3a8e10f76acfbe5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3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figure&&p&我想他去骑兵的原因可能是他在和坦克进行白刃搏斗的时候爱上了这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大雾。&/p&&p&他最终活过了战争,却不幸英年早逝——1950年这位勇敢的伊万永远停止了呼吸。&/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e34d7cd6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e34d7cd67_r.jpg&&&/figure&&br&&br&&p&所以说,不要瞧不起炊事兵,别看下面这一帮人畜无害的样,信不信人除了拿斧头抡你坦克,渗透送饭到枕边更是毫无压力。&/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4cc9e63693f_b.jpg& data-rawwidth=&1311& data-rawheight=&6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4cc9e63693f_r.jpg&&&/figure&&blockquote&“这两个炊事兵!前边的是集团军投弹第一,后边的是集团军五公里个人第三。”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7abfbd6ca568f7e4ba1bc_b.jp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4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7abfbd6ca568f7e4ba1bc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28738e1cbbef63f180e9_b.jpg&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4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28738e1cbbef63f180e9_r.jpg&&&/figure&&br&&p&谢谢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8fa573cba4f9cc44ee94cdb& data-hash=&8fa573cba4f9cc44ee94cdb& data-hovercard=&p$b$8fa573cba4f9cc44ee94cdb&&@萝卜饼&/a&提醒&/p&&blockquote&“班长,前面两个放哨的,我们把他们干掉吧”。
班长抽了一下他的钢盔“你傻呀,我们是送饭的,绕过去”……&/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0dce953c5f9e4fead4053c_b.jpg& data-rawwidth=&164& data-rawheight=&1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4&&&/figure&
《旧·炊事兵的故事》 1941年8月,在陶格夫匹尔斯(现拉脱维亚)战线上,工农红军第21机械化军下辖的第46坦克师第91坦克团的炊事兵,红军战士(这个“红军战士”是个军衔,和其他国家的列兵同级)Иван Павлович Середа(伊万 · 巴甫洛维…
“1982年的马岛战争留给世人最深印象的莫过于阿根廷空军以“飞鱼”导弹对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致命一击,但同样是在这场战争期间的一场战斗却鲜为人知,英军为夺取阿军在朗顿山上的据点,突然发起刺刀冲锋,以29人阵亡的代价,消灭对方50人,成功夺下阿军阵地。&br&&br&22年后的日,来自萨瑟兰高地部队的20名英军士兵乘坐“陆虎”在阿马拉城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上,遭到100余名伊拉克武装分子的伏击,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英军再次进行集体刺刀冲锋,结果一共消灭了35名武装分子,自己仅3人受轻伤。”
“1982年的马岛战争留给世人最深印象的莫过于阿根廷空军以“飞鱼”导弹对英国“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致命一击,但同样是在这场战争期间的一场战斗却鲜为人知,英军为夺取阿军在朗顿山上的据点,突然发起刺刀冲锋,以29人阵亡的代价,消灭对方50人,成功夺下…
看到这个话题,技痒答之。&br&&br&历史呈现的结果,其实往往是一个多维因素集合协调的过程,例如军事装备这种东西,其实是典型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战术结构的产物,再扩大就是地缘政治的结果。从小小的一把短剑上,其实可以引申出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来。&br&&br&PS:没有任何一把古代真正的剑会长成LZ图中的那样的!!!&br&&br&&b&说到短刀短剑,日本维新时期的志士坂本龙马曾对土佐勤王党成员桧桓直治说:“今后的打斗在室内的情况会变多。因此用小太刀比较好,小太刀比太刀实用(太刀就是标准的日本刀)。”&/b&为什么龙马会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室内空间狭小,阻挡和隔断较多,视线也不能充分延展,因此回转范围小、使用更加迅速的短小兵刃比长兵器更适合发挥。(然后他在室内被太刀暗杀了!要你乱说人家坏话!)&br&&br&那么,这跟罗马军团使用短剑有什么关系?&br&&br&&b&很简单,你拿块门板大的盾牌往那儿一站就明白了,右手的兵器要是太长,你的作战空间反而多了很多死角。&/b&&br&&br&&b&而在罗马方阵出战的场合里,前后左右都是盾牌屏障,作战空间非常狭小,可以说跟坂本龙马所说的室内状况相差无几,因此最适合的武器就是作战半径小、出击速度快的短剑。&/b&如图下这种场合,到这种情况下还坚持使用长兵器作为方阵常规作战装备的,你大刀一挥是砍怪还是砍队友啊?这种设计,往浅了说是傻帽,往深了说叫坑爹啊(LOL小学生即视感有木有!)。&br&&br&&b&PS:所以罗马短剑设计来主要的用途是刺击。因为除了比砍杀更加致命、消耗体力更少之外,刺击在狭小的空间内最不易误伤自己人。&/b&所以,在一个紧密协作的方阵中,什么嗜血开横扫,开饰品旋风斩之类的挥砍动作都是被坚决禁止的。你需要的是从一扇扇盾牌的缝隙中找到机会去捅人。&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e03ddc43c335da23466_b.jpg& data-rawwidth=&748&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e03ddc43c335da23466_r.jpg&&&/figure&&br&这一点想明白之后,楼主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罗马军团,乃至雅典、斯巴达、马其顿等泛希腊军队的战术核心是什么?&br&是方阵。&br&方阵的特点是什么?&br&&b&纪律性,攻防一体,同种、同源、同文化、同阶层的训练有素的士兵,从而产生极佳的配合。但和后期笨重缺乏运动性的希腊长矛方阵不同,罗马军团很快就走上了更加灵活机动的道路。&/b&&br&&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ae5b50f97a63b3a645b82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ae5b50f97a63b3a645b82_r.jpg&&&/figure&早期的罗马方阵还留有很深的希腊印记,那时候短剑的地位还没有中后期那么高。比如这张早期罗马军团方阵图中,罗马早期的长枪Hasta还是很重要的武器装备。当时罗马著名的三线战列中,第三列的成年老兵Triarii就是持Hasta的士兵。但是到了中后期,Hasta就被更具战术想象力的pilum取代了(pilum:罗马重标枪)。&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bca4bec11e01dcf464cbf25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bca4bec11e01dcf464cbf25_r.jpg&&&/figure&&br&&br&pilum和spear的大小相仿,但基本着重于投掷的功能,只在极少情况下用来肉搏(因为在罗马军团成熟的中后期,正面对抗中能冲破罗马军团阵线的敌人已经寥寥无几),而且枪头经过特制:&br&1,枪头和枪身连接处投掷之后容易折断,敌人无法完整拔下再投掷回来;&br&2,配重重新设计,枪头轻枪身重,配合标枪易折断的功能,插在敌人身上容易造成更深的创伤。如果插在盾牌上,上前踩踏,也很容易使敌人的盾牌失重无法使用。&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cd5cc2a5de2ee6bc271fd_b.jpg& data-rawwidth=&519& data-rawheight=&2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cd5cc2a5de2ee6bc271fd_r.jpg&&&/figure&&br&注:pilum的构造有着不断的改进,马略将重标枪枪头的一个铆钉换成木制,使标枪在受到撞击后即刻断裂,使敌人无法再用。凯撒在软金属杆上加了一个坚硬的铁枪尖,这样标枪穿透力更大,但枪头顶点非整段淬火,撞击后会弯曲而难以拔出。后来又出现在木铁连接处加上铅坨的轻型标枪,这种标枪飞行射程更远。&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a8b6d256fa921fbbff1ff3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a8b6d256fa921fbbff1ff3_r.jpg&&&/figure&&br&所以罗马军团和敌人见面一般都是“少年不先来一发吗!”——一顿标枪齐射,对对方前排的tank兵种造成强力伤害之后再一拥而上,这显然比隔着三步远拿长矛乱捅更能打乱敌人阵型,从而为埋身战发挥短剑+盾牌的优势创造有利战机。标枪从近战到投掷的演变,事实上使得罗马短剑在接近战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4dbc21c56bde95b2ff4acce0a95d35f5_b.jpg& data-rawwidth=&302& data-rawheight=&1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2&&&/figure&&br&这是美剧《罗马》中的一幕,方阵前方的士兵抗住了敌人第一次冲锋,在敌人再次攻击的间歇中通过方阵间隙撤回后方休整(红圈所示士兵)。后排的士兵紧抓前排士兵的肩带,成为其在承受冲击时的支撑,使方阵更难撼动;另一方面,在前排受伤的情况下可以迅速补位掩护或者将队友拖至安全位置。这种罗马共和中后期发展出来的战术,在《全球通史》中也有陈述。它有效减少了部队减员,使得部队的续战能力大幅提升。这估计就是凯撒所说的“野蛮人强壮甚于罗马人,但罗马人耐力长于野蛮人”的缘故。&br&&br&PS:下图来自于我大爱的《全面战争:罗马 2》,大家可以带着欣赏史诗的眼光去赏析铁与血交织的战场之美,看看这些在刀剑和阳光下挥洒的青春!请自动忽略左下方的某些状况。&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0ecaf0c7ebd3f2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0ecaf0c7ebd3f2_r.jpg&&&/figure&&br&方阵前后替换固然是效率大增,但这样一来,势必要求前后排的士兵都使用适合一线作战的兵器,短剑自然比长枪更加合适埋身战。事实上,在罗马和早期宿敌——以长矛方阵闻名天下的马其顿反复对战的漫长过程中,罗马人以更加机动灵活的短剑军团在运动战中撕裂了马其顿的钢铁方阵,突入贴身战最终击败了马其顿的无敌军队(BC 171年,彼得那会战)。自此,罗马军团诞生于希腊的方阵战术终于青出于蓝,但纪律性、集体荣誉感等方阵军事传统被继承了下来。(下面有位说面对马其顿长枪短剑是浮云的同学……少玩点游戏多看看历史书吧,彼得那战役中马其顿人看到被短剑肢解的同伴都吓傻了)&br&&br&有一个说法是罗马时代的铁质兵器不够好,所以无法锻造更长的兵器。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3世纪时罗马骑兵就配备了类凯尔特长剑的spatha(下图)。而且同时期的著名长兵器很多,曾让罗马人大吃苦头的色雷斯大砍刀(拉丁语Rumpia)和达西亚弯刀(Flax)就是出名的例子。后期的罗马军团逐渐放弃了大盾,短剑的优势就不存在了,自然需要使用更长的制式武器,这是因为追求更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因为后期中亚的敌人大都是机动性强的游牧民族)。&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baa13bb919aef156c1c7538_b.jpg& data-rawwidth=&404& data-rawheight=&44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4&&&/figure&&br&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罗马短剑和罗马盾牌(Scutum)是攻防一体的绝配,盾牌除了防御攻击,还可以在进攻时抵住敌人身体,使其无法有效施展攻击,从而暴露弱点以便进行刺杀;此外盾牌的边缘也是具有杀伤力的兵器。这个体系里,盾牌是tank,短剑是dps。所以它们一起出现,也一起消失,中间的几百年冶金技术不断进步,但它们连基础样式都没怎么改变过。&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6f9adb887a1e16efed1b939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6f9adb887a1e16efed1b939a_r.jpg&&&/figure&&br&那么,欧洲中世纪为什么流行长兵器而不是短剑了呢?&br&&br&&b&首先要说明的是,跟这个问题下几个答案所默认的“历史总是在进步的”“后世总比古代强”不一样,除了冶金这类技术性质上的进步,中世纪的军事制度、作战水平和军队素养,是全面落后于罗马时代的&/b&&b&。而罗马军团可能是人类冷兵器史上最强的军队,至少是西方最强&/b&(对此有疑义的同学请查《全球通史》)&b&。&/b&&br&&br&&b&单看一组人口数据就知道了:罗马在公元2世纪的时候人口就约为120~160万,而作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到1800年人口才达到95万。而罗马人的生活水平,欧洲恐怕还要更晚才能达到。&/b&&br&&br&因此不是欧洲诸国不想学罗马军团,而是臣妾做不到啊!!!&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bff114dfe4_b.jp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bff114dfe4_r.jpg&&&/figure&&br&为什么做不到呢?这就要从万恶的体制说起了。&br&&br&马略改革之前,罗马士兵的来源是拥有土地的罗马公民,役龄在二十七岁至六十五岁,应执政之征召而入伍。这种征召称classis,最后演变为英文中“阶级”一词的来源(class)。征召士兵要求有能力购置全套金属盔甲,或者可以买两匹马成为重骑兵,其他非核心兵种征召令则给予较贫穷的人。这种要求在中世纪只有贵族或者富裕的平民阶层才能达到。&br&&br&而在马略改革之前,罗马大量的奴隶和土地兼并已经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大量平民失去了劳动力优势和生产资料,因此罗马兵源匮乏。马略将传统征召制改成了职业募兵制,使得军队的服役时间和训练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相应的,装备也由国家统一发给,短剑、盔甲、盾牌、标枪作为制式装备被普及。&br&&br&军火,是昂贵的玩意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1304年,一件链甲衫成本为10英镑(佛兰德斯),另外在更晚一些的时候,需要花两倍的价钱才能买到。因此购买一个链甲需要花费一个工匠60~120天的工资。欧洲的大多数中小领主,也不过能供养几个到十几个骑士,几十个侍从和几十个弓手(14世纪中期,领主理查德.塔尔伯特的随从包括14名骑士,60名侍从和82名弓手;而牛津伯爵约翰.德.维热的随从则由23名骑士、44名侍从和63名弓手组成)。&br&&br&&b&无论是马略之前还是马略之后,社会的制度和经济水平决定了罗马军团的兵员质量和作战水准。罗马时代的罗马军团多则上万人,少则数千,罗马的军团数量时多时少,但最少也有十几个,这么庞大的军队以及后勤,不是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的欧洲诸国能够负担得起的。&/b&&br&&br&一张中世纪盔甲价格和平均工资对比:&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bcf72dca653_b.jpg& data-rawwidth=&728& data-rawheight=&9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bcf72dca653_r.jpg&&&/figure&表头从左至右分别为“时间”、“地点”、“步兵甲费用”、“骑兵甲费用”、“相当于工资天数”&br&&br&?F = Flemish pound(佛兰芒英镑) &br&rg = rhenish guilders(莱茵旧版荷兰盾) &br&fl = florins(佛罗林) &br&s = scudi (斯库多)&br&ABC = Armourers' Company of London&br&&br&&b&这是什么概念呢?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2000元,那么等于一件步兵甲从500~7500不等,一件骑兵甲从万不等。穿上盔甲,这哪里是打仗?分明是炫富嘛。&/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bfad7b1c27b750f30afccde4605d75f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bfad7b1c27b750f30afccde4605d75f_r.jpg&&&/figure&&br&&br&&b&阿娜塔,人家这件全身甲好几十万呢!雅蠛蝶你要温柔一点哦!&/b&&br&&br&罗马军团的士兵往往来自于同一阶层甚至同一社区,彼此不仅是战友,也是朋友或者亲戚,大家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和土地而战。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感、归属感和荣誉感贯穿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辉煌年代。到了后期,罗马的土地兼并、阶层分化日益严重,原本作为帝国中坚的市民阶层逐步被侵蚀腐化,帝国不得不依赖于大量的雇佣兵和辅助部队,甚至连禁卫军都不得不用日耳曼人(因为皇帝怕他们和政敌勾结),罗马军团的荣耀才终成往昔。&br&&br&理论上,封建国家的国王也可以动员起数量不菲的军队,但这些军队成分是很复杂的,国王的军队,贵族的军队,雇佣的军队,军事修会,城市军队,乱七八糟的各自为政不说,这些士兵里还有大量四十天服役期的地方民团(posse comitatus),这些人必须自己购置装备担任中型或者轻型步兵,士气低落容易想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故土,让他们留在战场上特别困难,更遑论让这些人一起经历长时间的训练呢?相对比下,罗马公民需要在军队里服役16年,随后作为老兵再延期服役4年。到罗马帝国后期,这个期限分别延长至20年和5年。这个长度的训练和军旅生活,可以保证足够的军团作战水平。&b&因此,方阵战术这种强调纪律性、协调性、组织性的作战方式,在封建时代的欧洲很难复制,少数精锐骑士或者职业雇佣军人,或可小规模组织方阵对抗,但近千人的职业方阵实在是太超出中世纪的想象了(晚期有了西班牙大方阵和瑞士方阵)。&/b&&br&&br&PS:话说,军队中的战友有共同的阶层和价值观真的很重要,要是平民跟李天一、李刚什么的编在一队,不捅他们两刀双江都不相信。&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7827c24eadb414a8adfd_b.jpg&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7827c24eadb414a8adfd_r.jpg&&&/figure&(我大爱的Paradox的大作《王国风云2》真实地反应了中世纪这种蛋疼的军事制度,看看左边那一排五花八门的征兵法。不过这种对立制衡也促成了西方文明分权的政治基础,那是后话了)&br&&br&因此,欧洲时代的骑士制度催生出了重骑兵战术,并使用更长的武器作战,但本质上还是沿袭了古代的方阵战术,只是围绕盾牌防护+短剑搏击的军团核心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加上冶金技术的发展,已经能使用更长更结实的金属兵器,也就顺理成章了。&br&&br&另外,其他几个答案里可能有点误导。第一,古罗马的短剑搏击绝对不是简单的训练能掌握的;第二,罗马除了最最早期的Xiphos短剑为青铜制,其他时期的罗马短剑都是铁制的。不是罗马人无法做出凯尔特长剑那种武器,而是挥砍武器本身就不适合方阵战术。&br&&br&至于楼主说的实用性,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军事斗争、技术发展和文化传统都是有其合理性的。罗马军团的重步兵方阵适合于地中海沿岸的作战,但到了非洲就累赘了;披挂整齐的中世纪骑士对缺乏训练的步兵是如神一般的存在,但遇到蒙古人就捉急不已。不过,中世纪的欧洲由于骑士阶层的存在,大量的繁复礼仪和装饰花费,而罗马却是以学习敌人而见长的。因此,基本可以认为中世纪的很多作战技术和装备实用性低于罗马时代。&br&&br&此外,我也不认同&a data-hash=&ed9f5c7c49abb6d7c0a7a2& href=&//www.zhihu.com/people/ed9f5c7c49abb6d7c0a7a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志恒& data-hovercard=&p$b$ed9f5c7c49abb6d7c0a7a2&&@李志恒&/a& 所说短剑是为了对付锁子甲而生的推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br&1,罗马短剑以刺杀为主,但也有砍劈功能。锁子甲恰恰最不怕的就是砍,因为无论箭簇还是刀刃,被铁环绞住就威力大减,如果真要对付锁甲,更容易制作的锤就够了,犯不着用短剑。锁甲最怕的是工农阶级的无敌大锤啊!&br&2,罗马人最早的敌人不是蛮族,而是泛希腊文明,先是推翻伊特拉斯坎的暴君统治(这就是罗马共和时代不设王的由来),再是打败了马其顿称霸希腊,最后消灭了迦太基,这里面没有任何一个敌人的军队是使用锁甲的。&br&3,说一种敌人就可以影响到罗马的军事基础,明显是违反历史现实的——罗马的敌人从深山到海洋,从沙漠到草原,亲,你改得过来吗!!(当然细节调整是随时都在进行的,比如这把凶残的大刀Rumpia曾经迫使罗马军团改进了头盔的横隔和腿部的防护。玩全战2的朋友可以在色雷斯势力中看到拿着这种武器、攻击超高、造型好似春游老农的割草兵种)&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7c09f90ab9a90e5398811b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7c09f90ab9a90e5398811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83c295ecce8afe9e62b8b_b.jp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83c295ecce8afe9e62b8b_r.jpg&&&/figure&下面不少答案都把冶炼技术的落后作为罗马人使用短剑的主要理由,这是个谬误,事实上这个原因肯定是次要的。如果没有把罗马军团的整体性,盾牌和短剑的协同性考虑进去,得出一个罗马人几百年间都不知道制作长兵器的结论,未免太轻率了。就上面这种大铁片子需要多高的冶炼技术吗?罗马人之所以不用,就是因为这些个长兵器本来就不适合罗马方阵,抛弃团队协作和高度纪律性的优势,要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拿着大砍刀哇哇冲锋?要是你,上面这两套装备你选哪个?&br&&br&&b&文明人首先是最怕死的!又不是虫族可以爆兵海!&/b&&br&&br&另外,方阵战术真的非常经典,在我接触古代战争的军事资料以来,这一部分的史料给予我很多思考和阅读上的延伸。它作为唯一被保留到现代社会的古代战阵,是有其深刻卓越之处的。(你看解放军叔叔也没有拿长棍子吧)&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21f997d1a5eebc3a42ed4d894ee33a5c_b.jpg& data-rawwidth=&604&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21f997d1a5eebc3a42ed4d894ee33a5c_r.jpg&&&/figure&&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br&&b&最后,谨以此答案纪念我和兄弟们倾注无数心血却最终未能面世的《AD 400》。&/b&&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cd6b935b7c1622b2eafc42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6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cd6b935b7c1622b2eafc42_r.jpg&&&/figure&
看到这个话题,技痒答之。 历史呈现的结果,其实往往是一个多维因素集合协调的过程,例如军事装备这种东西,其实是典型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战术结构的产物,再扩大就是地缘政治的结果。从小小的一把短剑上,其实可以引申出很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来。 PS:…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49c552d41ff09af4d302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49c552d41ff09af4d302_r.jpg&&&/figure&首图:罗马VS帕提亚铁甲骑兵&br&&br&&b&题目:《抗骑大全》&/b&&br&&b&(本文未写完,先挖个坑慢慢补全.......)&/b&&br&&br&&b&首先:&/b&历史上&b&完全没有骑兵&/b&的国家比较少(即使是苏格兰人和瑞士人这种“步兵民族”也是有骑兵的,完全没骑兵的国家估计只有新大陆发现前的美洲了)为系统回答这个问题,要把定义扩大为——&br&&b&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如何在平原上对抗对方的优势骑兵。&/b&&br&&br&同时寻找典型战例我将早期&b&“冷热兵器混合时代”&/b&归入&b&“冷兵器时代”&/b&进行讨论&br&&br&要讨论步兵如何对付骑兵,首先要了解的是:&br&&b&——骑兵对步兵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 威胁最大的是什么时代?&/b&&br&&br&让我们先来了解一项发明:&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b47fe4b2e5cc153e2fd5767_b.jpg& data-rawwidth=&806& data-rawheight=&9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47fe4b2e5cc153e2fd5767_r.jpg&&&/figure&&br&东汉晚期雷台汉墓铜骑兵俑&br&&br&&b&注意他们两侧上翘的马鞍&/b&&br&&br&对比一下400年前的秦兵马俑骑兵俑,他们的马鞍有极大不同&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932a223dd19ff3e5981e66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32a223dd19ff3e5981e66_r.jpg&&&/figure&&br&这种被后世称为&b& “高桥马鞍” &/b&的发明,虽然让战马更为疲劳,但与马镫一起让骑兵和战马结成了更紧密的一体。稳固的充足借力点让骑兵&b&全力冲锋&/b&变得十分容易实现,且&b&冲锋威力大大增强&/b&&br&&br&再看雷台汉墓骑兵俑手中锈蚀的骑枪,仿佛再次寒光闪闪。&br&&b&此后骑兵的大举冲锋成为了无数步兵生命中最后看到的场景,&/b&&b&一次成功的冲锋是中古战场上左右战局的关键,之后的西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在北方战场上居于主导力量。&/b&&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70c0d173ecd_b.jpg& data-rawwidth=&880& data-rawheight=&11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70c0d173ec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eef48f76bc2ba0bd0f7c_b.jpg& data-rawwidth=&309& data-rawheight=&35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9&&&/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c995cdbe1a4388c5bad8ad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c995cdbe1a4388c5bad8ad0_r.jpg&&&/figure&&br&&b&在西方,罗马时代即开始了加高鞍桥的努力&/b&&br&较早出现的四角鞍,与晚期开始使用的高鞍&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e05c06ebbd454c48cf8b8e1fc3358e2_b.jpg& data-rawwidth=&956& data-rawheight=&1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2e05c06ebbd454c48cf8b8e1fc3358e2_r.jpg&&&/figure&&br&&br&4世纪的哥特战士,注意他的高鞍桥和马镫&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d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6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d_r.jpg&&&/figure&&br&&br&&b&&br&有证据表明中世纪骑士高桥马鞍源流源自11世纪左右的诺曼骑士&/b&&br&笔者未发现有证据显示西方高桥马鞍与中国马鞍有继承性的联系,应是独立发明&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0ed5efc90df8dcc557d4b3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8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0ed5efc90df8dcc557d4b3_r.jpg&&&/figure&&br&着锁子甲,鳞甲,札甲挺枪前进的诺曼骑士&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bb05e094e3a6463dddb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bb05e094e3a6463dddb5_r.jpg&&&/figure&&br&&br&该发明被之后所有的骑士所采用,图为14-15世纪英格兰骑士的马具与马铠&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e86c89fa01cd9c9cb981e4e63b0eef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7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e86c89fa01cd9c9cb981e4e63b0eef8_r.jpg&&&/figure&&br&&br&&br&&b&综上,结合技术史与战争史&/b&&br&笔者认为骑兵对步兵威胁最大的时代&br&&br&&b&开始于&/b&3-4世纪&br&这一时期是&b&马具的完善期&/b&,&b&高桥鞍&/b&与&b&马镫&/b&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并推广。&br&&br&随着步兵训练与战术的进化&br&&b&结束于&/b&15-16世纪步兵重新崛起。(欧洲)&br&&br&在马具完善&b&之前的骑兵与骑兵战已并不是新鲜事物&/b&,古典时代的骑兵已经被广泛用于突破,包抄等一系列任务,也不乏高加米拉战役(BC331)与伊普莱斯战役(BC301)中上万人规模的骑兵会战,也出现了人马披甲的超重装具装骑兵,骑兵能否击破对方骑兵与侧翼掩护成功包抄敌军步兵方阵经常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b&马具完善之后&/b&人马链接更紧密,骑乘所需的体力与难度系数大幅降低,在军事上所带来的影响是骑兵训练难度的下降与综合战斗力的提升,&b&步兵面对骑兵机动打击尤其是冲锋的压力大大增加了。&/b&&br&&br&&br&步兵的这一灾难在经历了&b&罗马衰退和黑暗时代&/b&的欧洲可谓&b&雪上加霜&/b&。&br&&b&不要怀疑&/b&,这就是最后的罗马军团步兵的简陋装备与形象,图1和3人物来自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著名的精锐日耳曼军团Auxilia Palatina;图2人物则是日耳曼皇帝卫队(Germani Corpris Custodes)中的一名卫兵。&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6b04ec08feea5aaa92fe_b.jpg& data-rawwidth=&549& data-rawheight=&6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6b04ec08feea5aaa92fe_r.jpg&&&/figure&&br&戎装的Auxilia Palatina军团士兵&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666f2211ad8_b.png&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666f2211ad8_r.png&&&/figure&&br&罗马衰落带来的步兵退步不只是装备上的,无力支付经典的环片甲方盾重标枪的同时,糟糕的经济状况与频繁的内战使维持军团的严格训练更不可能,同时使军队对蛮族战士的依赖越来越大。大部分训练不佳的部队沦为“戍卫军团”,与戍卫军团相对的则是战斗力较强机动作战的救火员“野战军团”。此时正是马具完善的早期,山寨自宿敌波斯人的铁甲骑兵成为了罗马人所仰赖的新精锐部队。下图描绘的是戴克里先死后罗马内战中的米尔维安桥战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马克森提乌斯方的铁甲骑兵与君士坦丁方的步兵鏖战&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ed0ea59a4b3605eaa96ba37f1b2aef4e_b.jpg& data-rawwidth=&971&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ed0ea59a4b3605eaa96ba37f1b2aef4e_r.jpg&&&/figure&&br&西部帝国灭亡后,残存的东罗马尚能维持一定程度上系统的步兵训练,然而黑暗时代缺乏训练的蛮族&b&步兵素质&/b&相比古典时代的军团更是大幅倒退,欧洲古典时代步兵的战场核心&b&被重装骑兵所取代。&/b&但是步兵们并&b&没有放弃治疗&/b&而是不断进化最终量变产生质变,15世纪晚期欧洲军事改革后步兵再度复兴,古典时代那种战术严密高度纪律性的步兵方阵再次在欧洲出现,英格兰长弓手和瑞士长枪兵是他们的开路先锋,西班牙大方阵(Tercio )是其杰出代表。&br&&br&&b&于是,&/b&在16-17世纪我们能又看到古典时代的熟悉场景:战场中央双方步兵以命相博,焦急等待骑兵战中的胜利者返回战场中央。&b&欧洲重骑兵从一度包打天下的万金油回到了应有的地位——只是整个军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b&&br&&br&&br&骑兵在鼎盛时代惯用的两排冲锋队形,使冲锋动能与刺向敌阵的骑枪数量最大化&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5d2ec0fca345afbdabd8_b.jpg& data-rawwidth=&958& data-rawheight=&7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5d2ec0fca345afbdabd8_r.jpg&&&/figure&&b&骑兵高调崛起后,人马合一带来巨大的稳定动能&/b&&br&对&b&孤立的步兵最大的威胁是其惊人的冲击力,其次才是高度的机动性。&/b&&br&&br&&b&直面恐怖的全力冲锋&/b&,缺乏训练的步兵甚至会吓得魂飞魄散丢盔弃甲,铁骑骤至步兵被撞死撞倒阵型全无,随后就是惊慌中的溃不成军和一边倒的屠杀。&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1fbdbc90af8c42a203988_b.jpg& data-rawwidth=&412&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2&&&/figure&上图 东罗马甲胄骑兵扫荡法蒂玛王朝的军阵&br&&br&&b&所以,&/b&在这段步兵最难熬的日子里&br&所有平原抗骑战术的&b&基本方法都是&/b&——&b&限制对方的冲锋和机动性&/b&&br&考略战争史,抵消对方冲锋动能的方法大体有四种:&br&&b&1 &/b&战车结阵,&br&&b&2 &/b&密集结阵,&br&&b&3 &/b&长兵结阵,&br&&b&4 &/b&构筑障碍&br&&br&保证限制对方冲锋动能之后&br&&b&还需遵守三项原则:&/b&&br&&br&&b&原则1:&/b&保证一定纪律与士气以&b&维持阵型&/b&,不可越阵而出,不可轻易溃散。&br&&b&原则2:&/b&多面防御,保证侧翼,&b&不留鱼腩&/b&,不留死角。&br&&b&原则3:保证优势远程火力的输出!一定要有输出!一定要有输出!&/b&&br&&br&解释:&br&&b&原则1 &/b&很好理解,越阵而出或轻易溃散都代表赖以限制冲锋结构的瓦解,极易发展为一边倒的屠杀。&br&&b&原则2 &/b&阵型表面所有无法限制冲锋的外部都是脆弱的鱼腩,被侧翼包抄或后面爆菊的部队一般都没好下场。&br&&b&原则3 &/b&完成限制对方冲锋时,我方约等于一个&b&带刺的靶子,&/b&敌若不主动撞上刺来而我主动攻击手段弱,在面对对方优势远程杀伤弓箭火器甚至更恐怖的优势炮兵时就变成了一个&b&真正的靶子&/b&。&br&&br&&b&下面结合具体战例详细解释 “一个基本法,三项原则” 在抗骑事业中的指导作用。&/b&&br&并逐步揭示步兵战术不断革新,量变产生质变重新崛起的过程&br&&br&&br&&b&基本方法1 战车结阵&/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df29f5fd344d2a5bde539_b.jpg& data-rawwidth=&967& data-rawheight=&6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0df29f5fd344d2a5bde539_r.jpg&&&/figure&&b&例图:&/b&晚期使用的战车结阵,胡斯战车()&br&&br&作为一种古老武器战车曾被公元前的先民用来冲锋陷阵,&b&“退出一线”&/b&后的战车被广泛运用为结阵的&b&移动障碍和堡垒,&/b&实践证明战车明显更适合成为一堵墙而不是一道洪水。&br&&br&&b&我国是使用战车结阵的大国&/b&&br&我国运用结阵的历史可早至秦汉甚至战国,《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载:“于是大将军&b&令武刚车自环为营&/b&,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br&&br&对于“武刚车”《后汉书·舆服志上》言:“ 吴 孙 《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者,为先驱。又为属车轻车,为后殿焉。”&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949e34c88bac70dffff94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949e34c88bac70dffff9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82f4fc019bf911cfcdabacbd2cd0da4_b.jpg& data-rawwidth=&3576& data-rawheight=&26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7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82f4fc019bf911cfcdabacbd2cd0da4_r.jpg&&&/figure&雷台汉墓格式铜车马&br&&br&&b&汉车结阵抗骑例子较著名的便是武帝时李陵力战军没而降的故事了&/b&&br&《汉书 李广苏建传》曰:&br&“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b&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b&,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b&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b&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b&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b&。”&br&&br&“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b&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b&”&br&&br&“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br&&br&“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b&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b&士尚三千余人,&b&徒斩车辐而持之&/b&,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br&&br&从《史记》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剖析汉军战车的运用:汉车是&b&“自环为营”&/b&,体现了&b&(原则2)&/b&的多面防御不留死角,自《李广苏建传》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汉军的车阵配备了&b&大量的远程武器,&/b&体现了(&b&原则3)&/b&的强力主动输出,给匈奴以大量杀伤。而且汉军的车营保持了一定机动性,可以由士卒推行移动,以车为依托,边走边打。&br&&br&值得注意的是,李陵&b&“引士出营外为陈,&/b&&b&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b&&b&” &/b&将兵士布置于车营之外,可能此时&b&(马具尚未完全进化)&/b&对手骑兵的冲击力并非太强,战车围成的大营似乎并不需要直接接敌。而十六国南北朝的车阵则不同,需要&b&直接承受铁骑的冲击&/b&,&b&以刘裕北伐中的战车作战为例:&/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6c34e8b870f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7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br&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为对抗北军铁骑这一问题做了充分准备。燕军以9万军抵御,其中&b&“铁骑万余”&/b&。刘裕以“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车悉张幔,&b&御者执槊&/b&,又以轻骑为游军。军令严肃,行伍齐整。” &br&&br&417年四月,北伐后秦,北魏出铁骑沿黄河牵制晋军,南军渡黄河,背水列阵,摆下著名的&b&“却月阵”:&/b&&br&&br&“裕遣白直队主丁旿帅&b&仗士七百人、车百乘,渡北岸,去水百馀步,为却月阵&/b&,&b&两端抱河,车置七仗士&/b&,事毕,使竖一白毦;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br&&br&裕先命宁朔将军朱超石戒严,白毦既举,超石帅二千人驰往赴之,&b&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b&,设彭排(一种大盾)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br&&br&&b&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营,弩不能制。时超石别赍大锤槊千馀张,乃断槊长三四尺,以锤锤之,一槊辄洞贯三四人。&/b&魏兵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临陈斩阿薄干,魏人退还畔城。超石帅宁朔将军胡籓、宁远将军刘荣祖追击,又破之,杀获千计”&br&(《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br&&br&从资料可知,南军渡河后用摆出一个半月形的车阵,背靠黄河,不留死角&b&(原则2)&/b&,并张大弩百张保证输出&b&(原则3)&/b&北军铁骑从车阵各方发起冲击,大弩的火力无法压制&b&(“弩不能制”)&/b&,南军战车直接接敌,丧失冲击力北军骑兵在肉搏战中被南军击败。(多谢 &a data-hash=&eecb480bdacfebc09d1e05e& href=&//www.zhihu.com/people/eecb480bdacfebc09d1e05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eecb480bdacfebc09d1e05e&&@经略幽燕我童贯&/a& 纠正)&br&&br&&b&之后唐,宋,元,明的中国车阵原理与此大体相似&/b&&br&路子都是捆绑长矛的车阵为掩体,掩护弓弩火器优势远程火力持续输出&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294becaa4d7c88c0a284fcb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294becaa4d7c88c0a284fcb_r.jpg&&&/figure&某地水浒城复原的宋四轮大车,载人作战的元军“狮子车”可能是类似形制(感谢原摄影作者)&br&&br&&br&&b&以下着重介绍下明代战车的发展与运用&/b&&br&战车在明中后期军事力量中享有的极高地位是空前的,甚至称得上晚明步兵战术的&b&核心&/b&之一。&br&&br&朱元璋军早&b&在而至正十八年(1358)&/b&十二月的婺州之役中就曾与配备&b&“狮子车”的元朝义军&/b&(元末各地将领地主豪族乡绅自行招募组织力量勤王讨逆,与农民军战斗,元末元军中有战力者多是义军。)作战过,并利用地形取胜:&br&&br&上谓诸将领曰:“......闻彼以车载兵来援,此岂知变者。&b&松溪山多路狭,车不可行,今以精兵扼之,其势必破&/b&。”翌日,命佥院胡大海养子德济诱其兵于梅花门外,纵击,大败之。擒其前锋元帅季祢章,并获其所制惊马器仗,深等遁去。(《太祖实录》 卷6)&br&&br&明建国之初却并&b&未成建制使用战车作战&/b&,而是仰赖素质较高的步骑兵,其步兵中&b&长枪兵高达四成&/b&(《大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四年定:“每一百铳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手三十名、枪手四十名”)&br&&br&&b&在这时,车辆虽偶尔防御结阵,但主要功能是承担运输:&/b&&br&上曰:“工部所造武刚车足可输运......宣府以北则用武刚车三万辆,约运粮二十万石......”&br&(《太宗实录》卷79)&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adedbc5067_b.jpg& data-rawwidth=&414& data-rawheight=&53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4&&&/figure&&br&《军器图卷》绘:明“武刚车”&br&&br&&b&然而明军素质退化可谓神速!&/b&&br&距永乐朝不过三代,正统朝面对崛起的蒙古卫拉特部(瓦剌)即已经节节败退,此时开始有人开始想起来&b&抱战车的大腿:&/b&&br&&br& 大同总兵官朱冕及户部侍郎沈固于正统十二年奏:“.......车战,用车古法也,&b&行则载衣粮食,止则结营阵&/b&。臣等通计,所有步阵合用车八百五十辆,先已造完小火车三百八十六辆......”(《英宗实录》卷158) 走的依旧是兵粮两用的路子。&br&&br&提议造车这位伯爵朱冕在正统十四(1449)年瓦剌入寇中&b&全军覆没,阵亡。&/b&&br&接下来发生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土木之变,受鼓动御驾亲征的英宗皇帝&b&全军覆没,被俘。&/b&&br&&br&&b&迫于蒙古的强势威胁,随后的景泰朝正式开始了抱战车大腿的大运动,&/b&&b&直至明朝结束。&/b&&br&&br&&br&(未完待续)&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bd6a769e0c2b09899edd91778fa35f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bd6a769e0c2b09899edd91778fa35f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89c20bb8a949b7ea3f3f9e9f1ab3216_b.png&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44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ed20b8a9c96e5c69dfedf_b.jpg& data-rawwidth=&1046& data-rawheight=&8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ed20b8a9c96e5c69dfedf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c14eeba8e3e63ea8dd4f3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8c14eeba8e3e63ea8dd4f3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94c818613bcc3026bcfb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94c818613bcc3026bcfbc_r.jpg&&&/figure&&br&&br&&b&他山之石:胡斯战车&/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7f5d318aa0_b.jpg& data-rawwidth=&410& data-rawheight=&5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0&&&/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88e54e782c77fcf35a7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8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188e54e782c77fcf35a73_r.jpg&&&/figure&&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c6a485db84e39d66c45d3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c6a485db84e39d66c45d3_r.jpg&&&/figure&胡斯战车的现代复制品&br&&br&&br&&b&基本方法2:密集结阵&/b&&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37fcc4c241dd11e6b06ec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37fcc4c241dd11e6b06ecf_r.jpg&&&/figure&密集人墙,是人类自身对抗动能最简单的办法。&br&&br&&b&其实盾墙并非一种专业抗骑阵型&/b&,罗马帝国秩序崩坏后,各路蛮族中盛行的&b&简单粗暴&/b&的盾墙密集结阵取代组织系统严密的军团成为了欧洲步兵战术的主流,&b&无论对抗当时步兵还是骑兵都有良好的效果&/b&,并延续到中世纪中前期&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3cf14f48a8d1212be19_b.jpg& data-rawwidth=&494& data-rawheight=&6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3cf14f48a8d1212be19_r.jpg&&&/figure&训练盾墙的维京人&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eafeb6cc29e9_b.pn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7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eafeb6cc29e9_r.png&&&/figure&937年 布鲁南博尔战役(Battle of Brunanburh)
英格兰王国击败维京—凯尔特联军&br&&br&战争史上最有名的盾墙与骑兵的正面对抗可能就是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Ⅰ the Conqueror)击败哈罗德二世的&b&黑斯廷斯战役&/b&(Battle of Hastings)了。此战役是完全典型&b&有人数优势,没有马匹军地&/b&的抗骑战例。&br&&br&1066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Edward the Confessor)死后无嗣,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贵族推举国王的内弟哈罗德(Harold Godwinson)为王,同时两位宣称王位者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三世(Harald Hardrada 无情者)与老国王的表弟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皆率军渡海前来争夺王位。哈罗德在斯坦福桥战役中击败挪威人后南下迎战威廉,在濒临多佛儿海峡的黑斯廷斯堵截了诺曼大军。&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1a8aaec4ca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a8aaec4cad_r.jpg&&&/figure&&br&虽然一般认为哈罗德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红色)比诺曼人(蓝色)有一定人数优势,但法国诺曼人拥有更全面的军事体系:骑士,步兵,弓箭手齐全,而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几乎只有披甲军士和武装农民组成的步兵。&b&哈罗德抢占高处布阵,两翼以森林为遮蔽,阵列横向超过诺曼人(遵循了原则2:不留鱼腩),步兵组成盾墙以对抗诺曼人的冲击和箭雨&/b&&b&,使诺曼人初战受挫。&/b&&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e80c1be0bc7e0b655b56e_b.jpg& data-rawwidth=&1526& data-rawheight=&8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2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e80c1be0bc7e0b655b56e_r.jpg&&&/figure&美国插画家Tom Lovell绘 《黑斯廷斯战役》&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ab64f185dadcff_b.jpg& data-rawwidth=&574&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ab64f185dadcff_r.jpg&&&/figure&纪念威廉征服英格兰武功的贝叶挂毯(现存法国诺曼底Rue Saint-jean):人仰马翻的骑士&br&&br&这时盎格鲁撒克逊人&b&违反了&/b&&b&抗骑原则1 :保持阵型 &/b&在诺曼人撤退时,杀红了眼的步兵往往越阵而出追击,这一弱点马上被军事素质良好而敏锐的诺曼骑士捕捉到,&b&于是在反复的撤退引诱与&/b&&b&反冲击下,英军阵型逐渐崩溃。&/b&&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af2a668a3d873bede29d5ea868db6c9d_b.jpg& data-rawwidth=&522& data-rawheight=&6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f2a668a3d873bede29d5ea868db6c9d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75fa147bd6_b.jpg& data-rawwidth=&520&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75fa147bd6_r.jpg&&&/figure&盎格鲁撒克逊步兵追击退却的诺曼人,描绘的是威廉公爵(1)和.奥多主教(2)撩开面甲高呼主将未死稳定军心的著名历史场景&br&&br&&b&他们同样没有遵守原则3:有输出&/b&,几乎没有弓箭手的撒克逊阵列对于诺曼弓箭手来说就是&b&一个标准的固定靶&/b&,正是一支无名射手射出的箭结束了哈罗德国王的生命,这场战役的结果与英格兰的命运随之决定,威廉踩着表哥内弟哈罗德的尸体走进威斯敏斯特登上了英格兰王位。&br&&br&&br&&b&然而:&/b&中世纪中前期盾墙尚能阻挡骑兵很大原因在于骑兵尚未以进行&b&夹枪集团冲锋&/b&,不能将重骑兵的冲击动能完全发挥。贝叶挂毯描绘的黑斯廷斯战役中的诺曼骑士大多依旧是以单臂反手持枪自上而下穿刺或投掷,这是黑暗时代骑兵的标准战术:&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8898e88cca9d7d11f598f974b1b8b282_b.jpg& data-rawwidth=&712& data-rawheight=&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8898e88cca9d7d11f598f974b1b8b282_r.jpg&&&/figure&&br&&br&&b&然而胜败从来未以某种战术的运用为唯一决定因素&/b&&br&面对200年后防具远比黑斯廷斯战役中诺曼骑兵优越并夹枪集团冲锋的重装骑士,古老的盾墙在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 即“涅瓦河的”)合理运用下依旧能够克敌制胜。&br&&br&&b&楚德湖战役 1242
&/b&即冰湖会战&br&Battle on the Ic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46d80b1a59d416adf4b76c7c304c84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946d80b1a59d416adf4b76c7c304c841_r.jpg&&&/figure&&br&蒙古入侵之后德意志人的僧侣军事组织加紧了对东方的扩张蚕食,这场会战于日发生在冰封的楚德湖(Peipsi-Pihkva)上,东正教的诺夫哥罗德((Новгород)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5000余名罗斯步骑兵对抗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与利沃尼亚宝剑骑士团的4000多“北方十字军“。&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08f43c9d3a28c4fe96e7dfa7bffe7ee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8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08f43c9d3a28c4fe96e7dfa7bffe7eed_r.jpg&&&/figure&&br&如图示:罗斯(下)与骑士团军队(上)的构成类似,兵种齐全,都由轻重骑兵,步兵与弓弩手组成。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将组成&b&盾墙的步兵与弓箭手列为中军,两翼则是罗斯的重装骑兵&/b&,&b&试图包抄骑士团侧翼&/b&。 骑士团统帅赫尔曼 冯 布克斯赫夫登 (Hermann von Buxhovden)针锋相对进行布阵,&b&将最精锐的重装骑士布置在中央,试图完成对罗斯军队的中央突破。&/b&&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907f1410ade9134fb68cb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907f1410ade9134fb68cb_r.jpg&&&/figure&&br&战斗开始条顿骑士按计划&b&以楔形阵向诺夫哥罗德人中央的盾墙冲锋&/b&,&b&但被罗斯重装步兵的拼死抵抗迟滞&/b&,洁白的冰湖之上瞬间成为折断的骑枪,狼牙棒,月刃斧,钉锤,脑浆血肉飞舞的人肉磨坊。战况胶着之际两翼的罗斯轻重骑兵从骑士团裸露的侧翼冲入战团将骑士们包了饺子,而骑士团的波罗的海步兵早已魂飞魄散,拼死突围的骑士不得不接受武断冲锋带来的战败苦果。&br&&br&这场胜利遏止了德意志人为征服罗斯领土并殖民的侵犯,在许多年内保障了罗斯领土西部边境的安全。1243年,立窝尼亚骑士团求和。双方以交换战俘和骑士团不再继续东侵为条件缔结了和约。&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f142678f_b.jpg& data-rawwidth=&771&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ff142678f_r.jpg&&&/figure&俄罗斯楚德湖战役胜利750周年纪念邮票&br&&br&胜利的荣誉不只属于古老的盾墙,大公布置在两翼的重骑兵和伏兵虽然是成功的决定因素,但成功合围的前提建立在盾墙成功承受了重装骑士的第一轮冲击,挫败了对方中央突破的企图。当然,一个重要原因是参加冲击的重装骑士似乎数量不多,据说只有20名骑士阵亡 6人被俘。不得不承认&b&古老的盾墙已经难以抵挡装备越来越重越来越精良的骑兵,步兵战术走上了进化的道路。&/b&&br&&br&&br&&b&基本方法3:长兵器结阵&/b&(长枪 戟等)&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310ff40565adf477cb546109fcaa42ec_b.jpg& data-rawwidth=&545&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310ff40565adf477cb546109fcaa42ec_r.jpg&&&/figure&&b&例图:&/b&罗克鲁瓦战役(1643) 法国骑兵与西班牙长枪兵 (电影《佣兵传奇》剧照)&br&&br&&br&&b&战例:&/b&&br&&b&斯特林桥战役(1297)&/b&&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fa79efabc4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fa79efabc4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ceea466e72ac90dc86814f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ceea466e72ac90dc86814f_r.jpg&&&/figure&(电影《勇敢的心》剧照)&br&&br&&b&班诺克本战役(1314)&/b&&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8f624adeebd29e5c7a60d30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8f624adeebd29e5c7a60d305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8d9f9e9e629_b.jpg& data-rawwidth=&809&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f8d9f9e9e629_r.jpg&&&/figure&&br&&br&&br&&b&基本方法4,构筑障碍&/b&(栅栏,拒马,胸墙,壕沟等)&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d27cdd1cf1cbb9c2cb59d_b.jpg& data-rawwidth=&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散打一脚踢死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