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老太太最近迷上了迷你瑜伽球怎么用,想给她找个正位视频练练?

我最近迷上了瑜伽,但不知道在哪里有,对了我住在高级技校那里,要附近的哦,谢谢。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最近迷上了瑜伽,但不知道在哪里有,对了我住在高级技校那里,要附近的哦,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高级技校附近啊,福民新村里那里就近啊,并且福民新村那里有一家瑜伽馆哦,很开心为你解答
采纳率:2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瑜伽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桃花仙女)
(萧山钱江世纪城)
(郑州瑜伽培训)
(yuga0528)
第三方登录:我们的服务
您还没有搜索过这里
400-656-1080
厚学股票代码:836425
咨询服务电话:
400-656-1080
当前行业学校火热入驻中,如果您有开设相关课程,&
&最近迷上了瑜伽,打算报班练练,东莞哪个地方有培训班呢
最近迷上了瑜伽,打算报班练练,东莞哪个地方有培训班呢
发布时间: 17:01
浏览次数:280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积分
+&点击回答
Array&&18:20
玄修瑜伽肚皮舞培训基地挺好的,我的一个同事在那边学,挺不错的
其他类似的问题
等你来回答
厚学为您推荐
价格:电话咨询
人气:1365
价格:电话咨询
个性定制课程
价格:电话咨询
价格:电话咨询
周一至周日
08:00-21:30  本人结缘佛法是在四、五年前。其实要追溯到十五年前用佛教术语来说就是着魔事开始已经注定与我佛有缘。由于往昔的束缚力很严重。所以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一下子就心相应。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苦真的是入我佛道的一大因缘。这几年我一直在佛法中寻找解脱之道,现在才摸到门而开启这扇门和进入后还有很多障难,这辈子能不能打开还是个问题。可是这个是必须得去做的。按照佛门来说就是了生死,通俗的讲就是去烦恼让自己安详自在。在我看来这是这辈子最大的事,必须要有信心这辈子尽早就了却。望来此的同道慈悲能勉励一下,探讨分享一些修禅定止观的经历和心得。
楼主发言:3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最近真的是很糟糕,静坐是最近才开始的次数和时间都很少。不精进还很懒散。妄想心让我很苦恼,精神面貌很差一直都是啦。静坐呢刚开始也是按照大德指示的先观呼吸专注这一念摄万念。虽然了解自己的妄想心不实在可是还是时常跟着跑况且这些妄想还让我很痛苦。没办法没修行身心自己都做不了主。专注呼吸把心归于止这可能不失是一种法门可能太直接我没坚持所以也不知道效果。可能我这个因缘还不俱足。所以现在我就观自己的妄想烦恼的根源。这个还好一点心比观呼吸能专注。观十二因缘。也查很多佛典参照自己的经历。现在还是上不去下不来。信解行证 自己这个解还是迷迷糊糊。其实在观的时候心已经在止了。可是这个止只能是在观我心相应的佛法。而且还不是非常寂静偶尔有一丝丝其他杂念出来。遇到生活大部分的事情工作心都是杂乱的不能专注因此很失败
  最后分享古德的一篇修身十三条其中很多和佛学还是有渊源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楼主求佛心愿很足。佩服!十三条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第一、第二、第五(或读经)、第六、第七条。
  偏了啊,偏的太离谱。回头看看楞严经,请教下文殊菩萨,让文殊菩萨为你指点迷津。  
  不是因缘不具足而苦恼。而是无明引起约贪嗔痴。所以学佛重要的是建立正知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依八正道的次第修行。楼主我建议你看世尊的缘起法和杂阿含经,然后兼读金刚经,心经。先建立正知见,然后择法而专修。勿盲目相信某个大德,依法不依人。  
  我的处境和楼主类似。其实烦恼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若是你没有烦恼,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的,求即有所得。你会去学习佛法吗?没有烦恼则不思议熏、思议变。则不会接触佛法,也不会有如今之明。若能深解此义,烦恼即菩提,烦恼不仅不会障碍修道还会助你修道。  我也正在修习数息法,修习过程中也是妄念不止。其实这都没什么,妄念不止,只因心中牵挂未离。你应仔细思维,何因何缘致使我心中牵挂不止,若明此缘,此缘断已,狂心即止。切记:于理明白不等于于理通达,于理通达狂性自歇。
  首先感谢诸位仁兄的关照,我自当谨记佛陀的教诲,时时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如履薄冰旋元自归  
    这是几部和观音菩萨有关的佛经。
  金刚经很有用
  今天早上很惭愧,想起过去一些人和事发嗔恨心。然后一直妄想下去了,我怎么怎么样报复拿什么刀枪棍棒十八班武器都出来了,羞辱他自己怎么样得意他怎么样狼狈顺从等等。虽然能觉知这念嗔恨心,可是为了平衡自己心中压抑很久的怒火我跟着妄想走了。虽然只是意识形态其实这样已经很危险了,这嗔恨心也是障道的大关,用这样的妄想去只是暂时平衡满足了自己,不是究竟的以后再遇到境界还会反复起来,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压住一冲动那就失去理智了。果报现前为时已晚。很多高僧大德也有开示很多对治嗔恨心的法门,比如缘慈悲法。很少有详细的介绍和他们自己修行的历程体悟。我呢以前也有试过就是观想佛祖父母的慈悲等一系列的延伸观想把自己的这念嗔恨心看透。可是这个慈悲法和我很不相应,也只是暂时伏住,观想也缺少内在的动力静坐时很不能专注。相对我来说那个也只能是忍不是佛菩萨的无生法忍彻底解脱永不复起的法门。最近也有观想此类的法门心中模模糊糊有点概念,按照我个人相应的法门我大概的说说,我恨的厌恶的那些人真的存在吗?是存在的,佛陀说我们的集少少的四大成我们的身体,来自尘土。这个是对的,佛陀说的很究竟从根本上说,因为我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球,摄取的元素都是来自尘土。(当然从世间人的角度说我明明来自父母是肉不是尘土也没有错的)这样观想其实我们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是同体的,可是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你我他的分别,他们的身口意造作确实让人恨之入骨啊,其实他们的造作和我的这念感受都是一念无明而起可以观十二因缘不断延伸观想彻底的看透。虽然也是妄想对治我嗔恨心的妄想很相应,具体的也很难细说,无上甚深为妙法佛陀的法真的难以用文字语言去解释,说出来反而不灵了,只能自己体悟最好。  
  @小洞掏不出大螃蟹:仁兄推荐的经文我都是非常赞叹的,大乘法门明心见性的至宝。前些年我一直在这些经里打转,也很相应很法喜。但几年下来我能觉知到自己的烦恼障没断尽。一切佛门内外的修行人,若是真实修行禅定,凡是我见或我执还没有断尽,凡是三界爱─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没有断除的人,都会有一念出现而出定的现象。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烦恼是修所断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一念无明非无始无明的一部分。而这些经文里很少涉及很详细的修习的具体法门。古文涉及的年代久远坚涩难读,而现在的知名的高僧大德也很少开示具体的修习法门可能会涉及隐私有些方面东西真的在公开场合很难讲。人多讲了也会变味了。所以我也会很努力修习慢慢体悟经文的  
  正因为金刚经多,才说明有用。金刚经不是谈空,而是谈空中之果。
  列举那些经书出来的意思是依法为师,回归佛经,不要盲目崇拜和盲目跟随。自身没修到解脱境界,是没有能力替别人承担业障的。开悟还是开误?悟道还是误导?六祖坛经有大妄语,六祖慧能竟然是魔众比丘,可怜天下的学佛人……  
  小洞掏不出大螃蟹   六祖坛经有大妄语,六祖慧能竟然是魔众比丘,可怜天下的学佛人……  ------------------------------------------------------------------  此说法倒是第一次听说?能举证一些实例吗?能谈谈自己的知见吗?
  大家要认识到:不必说无始以来,就是即生中自己也造过很多诽谤菩萨的罪业。有些人想:我诽谤人的罪业是有的,但诽谤菩萨的罪业是没有的,因为我不记得诽谤过哪一位菩萨。这种想法是未经观察的表现。在下面我们会讲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菩萨在哪里,普通人的肉眼很难分辨出谁是菩萨、谁是凡夫,因此只要诽谤过众生,就很可能诽谤了菩萨。因此,我们要好好忏悔这种罪业,否则肯定会对自己的解脱和成就构成障碍。
  学净土法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汉地学净土法的人非常多,其中有一部分人特别爱诽谤其他宗派的经论和高僧大德,也经常对其他修行人的见解和行为说三道四。一听到这些人的诽谤之辞,我就会想:这个人的修行可能有问题,也许他是菩萨的示现,故意在众生面前显现不如法的言行,如果他不是菩萨的示现,按照经论来衡量,那肯定造了很大的罪业。听闻有关诽谤菩萨的道理后,这些人要发愿:今后我一定要改过自新!在座的各位也不要把这些道理当耳边风,如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这样听法就没有任何实义了。希望大家牢记这些教言,并以之对照自相续。
  下面具体分析诽谤菩萨的罪过。以前我们讲过,杀害一个众生的过患也是极为严重的,如果有人以恶心诽谤一位菩萨,这个罪业比同时杀害三界一切有情的罪业还重。大家想一想:即便杀害一个山沟、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众生,这个罪业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要说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了,但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的罪业也无法和诽谤菩萨相比。为什么诽谤菩萨的罪业如此严重呢?因为菩萨是成佛的因,相当于一切众生的父母,顶礼初发心菩萨就等于顶礼一切诸佛。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说:“若其有人谤菩萨者,彼人名为谤佛谤法。”根据这个教证,如果有人诽谤菩萨,就等于诽谤一切诸佛和佛法,这样的人还有没有解脱的希望啊?不可能的。   需要了知的是,此处的菩萨不只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登地的大菩萨,而是指一切菩萨。很多经论中都说,诽谤菩萨罪的对境包括初发心菩萨,即相续中有无伪世俗菩提心者,诽谤这种菩萨也有严重的过患。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对任何人都不应该随便评价、说过失,这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如果没有这样,很可能在无意中造下很多罪业。
  现在有些人为了生活不得不造恶业,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似乎还情有可原,比如屠夫不杀生就没办法生存。但诽谤菩萨则没有任何必要,为什么自己要造这样的罪业呢?可是在现实中,很多人也许是业力现前,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些人以后一定要注意。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讲了很多诽谤菩萨的过患,大家应该看这部经,这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利益。《大藏经》中有许多非常好的经典,如果在短暂的人生中没有看,一直把它们锁在藏经楼里,那实在是太可惜了。在藏地的寺院,很多人都阅过《大藏经》,很多大德在传法时广泛引用各个经典的教证。可是在汉地,除了蕅益大师等大德以外,很少有人阅藏。现在有些学者看的佛经倒是不少,但他们看经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这样意义不大。作为求解脱的修行人,大家应该多看一些佛经。   佛经中说:“若以嗔心反对菩萨,比将一切众生关入牢狱的罪过还大。若诋毁菩萨(不管有因还是无因),比杀害南瞻部洲一切众生的罪过还重。若生起嗔心而詈骂大乘胜解行菩萨 或者对他们说不悦耳之语,比毁坏恒河沙数佛塔的罪过还严重。若诋毁菩萨,比杀害一切众生并夺取他们财产的罪业还要大。”一个人一旦入了大乘,只要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失坏,这样的菩萨都不能以恶心辱骂。在文革期间,有些人仅仅毁坏了一两个佛塔或者佛像,就已经成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罪业,后来根本没办法忏悔清净,而辱骂大乘胜解行菩萨的罪业比毁坏恒河沙数佛塔还严重,可见诽谤菩萨的罪过有多么严重,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从无始至今生,很多人肯定造过诽谤菩萨的罪业。就我本人而言,出家之前,经常说别人的过失;出家以后,虽然大多数时间都能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的言行,但凡夫人有放逸的恶习,一旦遇到恶友就会跟着说过失。在自己诽谤过的人中肯定有菩萨,所以我肯定造过诽谤菩萨的罪业。有时候一想到这些罪业,我觉得确实没有解脱的希望了,临终一闭眼就会直接堕入地狱。每次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失,我总是惭愧地想:唉,他们该说我,世界上不可能再有像我这么坏的人了。和我一样,很多人也诽谤过菩萨,因此我们要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无始以来的弥天大罪,尤其是一切诽谤菩萨的罪业。   如果有人想:我应该没诽谤过菩萨。这是不一定的。藏地有一个谚语:不知盗贼、菩萨在何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盗贼在何处是不好说的,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老实,谁都不会怀疑他是坏人,实际上他一直在找机会偷东西;菩萨在何处也说不准,也许你认为的坏人、乞丐、疯癫者,实际上他就是真正的大菩萨。所以绝不能以外表形象估计人的好坏而随口诽谤。我们根本不了解凡夫和圣者的真实情况:从表面上看,有些人是个大菩萨,实际上他们不一定是大菩萨,只不过他们擅长演戏——本来是特别坏的人,但在众人面前却诈现威仪,显得非常贤善;有些人本来是真正的大菩萨,可是在众人面前却显得特别不如法,很多言行让人们根本无法理解。
  如果我们能分辨出圣者和凡夫,那当然好办了:对于圣者,我们让他们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并且规定不能诽谤他们;对于下面的凡夫,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击、说过失。可问题是我们无法鉴别圣者和凡夫,即使采用最先进的仪器对每个人的血液、器官进行分析,也分辨不出谁是圣者、谁是凡夫。事实上,某些含而不露的瑜伽士就像盖着灰的火坑一样,从外面根本看不出他们的内在境界。
  《学集论》中说:“彼若未断定,轻蔑诸菩萨,如灰覆之火,其于地狱焚。”如果没有断定对方的真实身份而随意诽谤,这个后果非常可怕。盖着灰的火坑虽然从外面看不到火焰,但踩下去全身会被烧毁;与之相同,有些人从表面上看是凡夫,实际上却是利益无量众生的大菩萨,如果对他们有一句诽谤之辞或者一个轻蔑的行为,都将在地狱感受无量劫的痛苦。   获得生死自在 的大菩萨可以投生为固定、不固定的种种形象来利益有情。固定的形象如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或者世人公认的高僧大德。不固定的形象如乞丐、屠夫、妓女、旁生等下劣众生。《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中说,佛陀在因地曾示现为盲人、哑巴甚至恶趣的众生。世间人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菩萨无处不在,我们面对任何众生都要小心。
  梦参老和尚开示:为什么白衣不要评论僧众  这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你心里就是圣僧了,你的功德一点儿也不泯灭的,不因为他破戒而影响到你,佛教讲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万莫说三宝过。如果你轻视僧人,谤毁了、打骂了、断肢节,你应当受什么报,后面会说。  “于我法的出家人,常乐伺求所有的瑕隙”。他不做别的,就追求伺求,看着出家人的过,他得到一点儿,“才得少相”,他没有审查是真的是假的,他就“轻毁诃骂谪罚”,这就错了,这是大恶。这种人还不听人劝说,其心刚强,难调难伏。“很戾迷乱”,凶狠凶狠,心是很迷乱的。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常喜触恼诸出家人”。看这和尚出家人烦恼,他高兴,他的目的就是常想找出家人的过,使你烦恼,使你修行不成,这就是魔鬼。魔王波旬的子女来到这儿恼乱出家人,完了他还要出家,穿了出家衣服,他就是不做佛事,他更进一步的破坏。  所以学三乘法的时候,或者学显教的时候,我们为了种福,不要谤毁其它的乘。不论哪一个法师讲经,你都赞叹随喜,莫要生谤毁。你不必评论他讲的好、讲的坏,你要是跟他有缘,高兴听你就听,不高兴听你可以不听,那没有什么错。你要是谤毁,无缘无故给自己找些烦恼,找些罪受。没罪,你要找些罪受,又何必呢?不论对人,对法,你心里总有一个佛法僧三宝。我们讲《占察善恶业报经》,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大得很,你念法的时候,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十方诸佛所说的法都在里头,没有拣择的。  这类人很多,当善虫子当不成了,就到了里头,吃里扒外。到了佛教来破坏佛教,毁灭佛教,永远不想自己的错误,总是讥毁别人,毁谤他人,找人家的缺点。听到赞叹了大乘的功德,他也知道这是好事,人家一听到赞叹大乘功德,他也发心要想去求大乘,想去求。但是他心里头所好的,杀盗淫妄,他从来没有寂静过,没有停止做恶过,静不下来,散乱得很。为什么?业使他迷乱了。业障!业障!这叫真正的业障。你看那些人,业障很重,可不能劝他,你要是劝他,他就跟你发脾气,使你触恼。所以释迦牟尼佛跟阎罗王说,这个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习气深重得很。做重大的恶事,从来没寂静过,欺骗诳惑别人,尽作假相。
  违背佛经,误导众生的法师,已经不配做僧宝,且要罪加一等。佛法讲慈悲,更讲智慧。讲弘法,也讲护法。不动明王,金刚手菩萨,护法金刚等这些护法……护法还有愤怒像。不仅仅是慈悲…  
  可惜看佛经原文的人越来越少,……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佛经淡出视线,慢慢的越來越少人看得懂古文佛経,印刷厂在沒銷路之下也不再印刷佛経,久而久之,就看不到了。阿弥陀佛。  
  请佛弟子把家里的佛经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吧。家族之第一信条。哎,逛天涯真浪费时间…  
  阿难在佛身边听法几十年,还是有很多地方不懂,还是要一再的开示。那么请问阿难根性如何?在六祖坛经里阿难竟然成了第二祖,最上根性法门的第二祖啊。这点反复体会和理解,就能有所疑惑了。这只是从一个逻辑去分析,有逻辑和智慧的人,基本上可以分辨了,最起码不会那么执着于名人名师了。至于过于执着的人,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质疑慧能,当然对于执迷不悟的人,只有用佛经来证明慧能这个误导众生的大师。大师,大失所望也。可怜天下学佛人……修禅定的人加修不动明王降魔咒吧。南謨不动明王。  
  发布了图片      
  小洞掏不出大螃蟹:  ---------------------------  从你所说来看,没发现什么有力证据能佐证你的观点。对大德所说法义有疑是可以的,但不要轻易的去肯定或否定,我等凡夫知见是不完全可信的。更不要去揣测法义以外的东西。就好比有人说大乘非佛说,知法义者不需辩,不知法义者大多是瞎辩。
  我以前在读法华经的时候,当读到三乘佛法时,佛有说以方便之法诱入众生入佛知见。当读到此时,我嗔心立起,佛竟然还骗人,我足有好几天不再读佛经,后来想想不对呀,佛为何要诱入众生入佛知见呢?直接讲不就得了。其中必有原因。后来我又接着读,随着读的佛经越来越多,越加深入。逐步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原来方便乃真智慧。众生坚贪多疑,只有悟道且具方便真智慧者,才能开解众生。所以,我等凡夫无智,有疑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坚执自己的知见,否则会障碍自己悟道、修道。
  今天想到一个“”诚”字,这个诚也是入佛只见的。因为一心才会诚。所以首先要对自己诚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要坦坦荡荡。存二心或多心那会造业,即是是身口克制住但是识业也逃不过的,过往的我业障很重深知其害。正邪二心越平均心里起波浪越大造业越严重。有些人不需要成佛他已经是佛,而我必须得成佛才能活下去,最起码也可是自了汉  
  分享一篇跑香与香板的典故  大约在二百六十年前,中国清朝初年,正当清世宗雍正皇帚在位。他可说是位相当敬奉佛教的君主。有一年(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 ,皇帝派遗使者延请了一位临济宗的传人天慧实彻禅师(吋- 1745 )来宫中与他谈论佛法。在与这位高侩一谈到甚深法时,雍正皇帝立即发现:这位禅师似乎并不知道甚深法要之所在,而且显然亦未开悟。由于皇帝对佛法十分认真,因此便对这位法师颇为气愤,于是说道:朕给你七天的时间,七天之后,朕要你说出佛法的甚深法要所在。朕十分明了;除非是已经开悟,否则无人能识得甚深佛法之精要。朕将派几个卫兵监视你,如果你在七天之后不能告诉我甚深法要所在,卫兵就会提着你的头来见朕!  依理而言,一个和肖要是开悟了:心中便不会有任何怖畏恐惧,甚至皇帝也会向他顶礼而尊之为国师的。话说这位天慧禅师当时的确筒未开悟。为了找寻答案以保住脑袋,他不得不开始严格闭关参研。后来皇帝放宽了对他的要求,让他可以有廿一天的时间来推穷甚深法之要旨。  天慧和肖在头七天的闭关里,根本没睡——他怎能睡得着!他非但没睡,而且还精力勃勃地勤苦坐禅以求悟道,因为知道自己的身家性命昙是危茌旦夕!他不遗余力地勤苦参修,因为他知道1君无戏言」,皇上不是说着玩儿的!  在第二个七天里,他还是不敢睡,反而更加辛勤地苦参。到了第十四天,由于缺乏睡眠,他开始觉得昏沉,睡意时时袭来,不知不觉中会睡了好一阵子。他很快地像从恶梦中惊醒一般,霍然站了起来。为了驱走睡魔,他开始在房里来回走动(经行) 。在他闭关的整个期间里,一直有卫兵轮班看守,守在他茅蓬的门口——这些卫兵,如果他参禅求悟而不得果遂时,便会奉旨取其首级。  第十五天,天慧和肖继续不停摄心专一地来回走着,并藉以驱走困意,以便继续坐禅。第十六天,天慧禅师——这时他已开始忧心如焚——因此走得越来越快了。第十七天,他走得又更快了——他由快步走,渐渐变成了有如慢跑一般。到了第廿天,和筒还是参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第廿一天终于到来,天慧和肖依旧在为求悟道而穷心竭力地苦参。他的脚步也越跑越快了,他悟道之心越是急切,就跑得越快,快到最后,忽然间,他一个跟舱,脚下没踩稳而撞上了墙壁,竟撞得他头破血流、跌倒在地。就在他倒地的同一剎那,只听他突然喃喃自语道:1呵!原来如此!」接着天慧禅师便很平静地跟守卫说:我想和皇上谈一谈。皇帝一听天慧和肖要来,就明白他已经悟道了,因而成为真正的禅师,后来会驻钖杨州高曼寺,法席极盛。  据典籍所载,雍帝确会召请天慧禅师上呈奏对,并授以紫衣。至于其它情节,可能是时人附会之说,以资谈助,也说不定。然而传统上传说如是。兹录于此,以飨读者。  然则,这一则传闻的故事,亦正可说明一个人在生命危急的时候,必然会奋不顾身地精进咀勉以求,这是不容置疑的。这故事又告诉我们:开悟也常出人意表地在一段肆力精勤之后,忽然现前,然却必须经过大死一番的苦斗,绝非凭空所能幸致,亦即所置之死地而后生」,差近其义。  已经悟道的天慧禅师终于成了名符其实的祖师,而他那步行中禅、跑步中禅的修行也演变成禅堂里的一项修行传统(中文称为跑香) 。同时,据说香板的起源也从这个故事而来。香板的形状有如一把剑——警策之剑,用来警告策励行者:若不努力求开悟的话,就叫你吃这一剑!再者,更深一层而言,此剑又有智慧芝剑的象征意义,提醒行者要以金刚慧剑来斩断无始无明以及无始妄想之蛛网缠结。  
  一诚到底即可消除所有业障。
  佛说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也就是说释迦世尊没有圣人凡夫相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为,义所当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并不一定因为我要慈悲方便度众生。如果圣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我相  
  看到圣人不必赞叹,看到凡夫也不必排斥。与我生死无关  
  从头到尾看下来,却不见一人提到“戒律”的问题,没有戒,一切都是空谈和浪费时间。  没有持戒,说明佛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根本就是两回事,还不知在何处下手真实修行。那谈来谈去,什么法义、传说、佛经、密咒,都是放空炮。  还有我也看到了各位的心态,因此直截了当的说,学习佛法为了什么呢?为什么学佛,能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复?对自己的心,回答这个问题。  我倒是觉得,不如一开始就先学好戒律,再谈什么自性和开悟。本来戒律是学佛人都无法回避的,回避它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信佛人(善信),离学佛还差得远呢,就更别说修行人了。口中说得如滔滔江水,波浪滚滚,舌辩群雄,呵呵,没用。对生死轮回一点积极的作用都木有,瞎忙活。  这就是我的修学心得了。本不想发言的,关闭不看了,但还是觉得既然看都看了,不如也说两句吧。不知我所云的,就当我什么都没说吧,直接飘过。  一个人刚开始不懂佛法不怪你,但是你要是先把“五戒”严谨的持好了,我衷心的赞叹你!
  靠什么守戒律?靠自觉?如果自觉了,也就不需要戒律了。这种矛盾普遍存在。
  两位仁兄说的很好!无戒律功德就不会完成,没有舟船就不能泛海远航。对于那些已经得道之人,已然远航之人来说,什么样的德操,行为,事件都是戒律,这样无论是持、犯,还是开、遮,这些持犯开遮的方便不过是达到信愿行证的究竟目标而已。通过权巧方便来达到真实,然而对于那些从未渡过海的人,却千万不能忘掉自己的舟楫。戒律就是指点道路的关键,依照戒律的要求来修行,就会安全回家。佛陀涅槃后,后来的学人都要把戒律作为师父。《永嘉集序》中说:非戒不禅,非禅不慧。  僧尼所受戒律为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合称三坛大戒。沙弥戒十条,比丘戒戒条繁多,不同的戒本中,比丘戒的条目、内涵均有差异。汉传佛教实施《四分律》。之前有人说在家众不可以看僧团的戒律,我好奇去了解下,是为僧团制定的,根本大戒菩萨戒里也都涉及,在家众可以参考菩萨戒符合自己因缘的可以拿来用。菩萨戒为大乘之戒法,菩萨戒通在家、出家。这里可以稍微了解一下。菩萨戒一般汉传所用的戒本,大致有三种  《梵网经》菩萨戒,含十重、四十八轻,此戒本虽通在家、出家,然而一般都是用在出家戒场上。  瑜伽菩萨戒:含四重、四十三轻戒,出自弥勒菩萨所说《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  优婆塞戒经,含六重、二十八轻戒  除此三种以外,又有地持菩萨戒;其实这与瑜伽菩萨戒同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品,两者内容大致相同,故可视为瑜伽菩萨戒的别本。  
  佛说:“我毘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一般的戒,都是指身口戒。佛戒是心戒,故说:“摄心为戒”,以摄心、摄念,令恶心、恶念不起,名为心戒,是为如来戒。如修佛定,就不能光持凡夫、小乘“身、口”之戒  
  “恶心恶念”我想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吧。怎么降伏其心,有待各位分享研究  
  比如说今天或长期以来我犯的戒,对自己身体的贪爱,这里附带着贪爱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的身体是因为过去自己的业障导致的可以说有点”毁容”。所以我现在有起对过去的懊悔,还有对未来的期盼如何圆满,现在要怎么做。起了非常严重的烦恼心,做事情不专一不杂。种种恶心都是很严重的障碍佛智,不符合佛教的根本思想犯大戒。佛经说的我们都懂,一下子切入佛智照破诸烦恼心令永不复起,这个是要有大根器和时机因缘的配合。这些日子一些对身体起的分别妄想对治法门不净观 白骨观也有在研究。下次再来说  
  今天最后从科学的角度说下坐禅的好处,坐禅可以帮助提高人体内血清素分泌,下面贴上血清素缺乏的症状和补充方法  造成血清素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压力、缺乏睡眠、营养不良和缺乏锻炼等。在降低到需要数量以下时,人们就会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等问题,会间接影响个人计划和组织能力。这种情况还经常伴随压力和厌倦感,如果血清素水平进一步下降,还会引起抑郁。  其他一些与大脑血清素水平降低有关的问题还包括易怒、焦虑、疲劳、慢性疼痛和焦躁不安等。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这些问题会随时间推移而恶化,并最终引起强迫症、慢性疲劳综合征、关节炎、纤维肌痛和轻躁狂抑郁症等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侵略行为和情绪波动。血清素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抑郁、冲动行为、酗酒、自杀、攻击及暴力行为,科学家甚至通过改变实验动物脑内血清素水平,使他们更具有攻击性。  血清素是由叫做色氨酸的氨基酸产生,因此简单的方法是多吃氨基酸(尤其是色氨酸)含量高的食物,肉类和坚果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可以提高大脑血清素水平。明亮的光线也有助于血清素水平提高,尽管还没有科学证据,但增加日照时间对身体分泌血清素非常必要。碳水化合物对提高身体血清素水平也有帮助,鸡蛋、香蕉和胡桃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一些研究还发现,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提高大脑中的色氨酸数量,这最终可以帮助提高血清素分泌,坐禅、丹田呼吸、嚼口香糖、以及一些有规律的相对简单的活动都可以促进血清素的分泌。  香蕉含有维生素B6,可以提高血清素浓度,能有助于抵抗抑郁症。  
  @春秋分 : 举报?
08:03:11.96? 评论  @小洞掏不出大螃蟹 1.声闻缘觉,能否见到佛性?等觉菩萨能否明见佛性?不能。 2.世尊走后,到如今,地球这个婆娑世界,可有新的佛诞生?有,受教外别传的,如迦叶、达摩、姚秦 鸠摩罗什等  佛性是什么,声闻缘觉的标准是什么,是能所双泯吗?为什能所双泯还不是见到佛性,能所双泯和眼见佛性有什么区别?  等觉菩萨没有明见佛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明见,还差什么?
  @flyandcry: 举报?
08:01:13.54? 评论  西游记里三徒弟就是大开悟的次第——“悟空”,知道自己在做梦。“悟能”——不醒,然后告诉别人“你在做梦”。“悟净”——都不醒,留一品无明,一起去极乐净土继续做梦。  请问悟净是不是佛境界?
  一派胡言。  外道尚有五通,唯不得漏尽通。你都成佛了一通也没有,你这是哪门子佛啊。  还有声闻缘觉不能见佛性?  佛性即法性。阿罗汉如果连法性都不知,何以得漏尽通不受后有?
  是法驻法位,世间相常住。  我现在大概明白佛菩萨倒驾慈航的原理了,试着说一说:  其实,佛与菩萨的区别,就是在于功德福报智慧的差别,佛是正遍知,菩萨阿罗汉都不是正遍知,那么这就是佛与菩萨智慧的差别,那么佛的智慧从哪里来,为什么菩萨智慧不及佛陀?所谓福至心灵,也就是菩萨与阿罗汉没有积累足够的可以作佛的智慧,但是并不是说,菩萨与阿罗汉没有照见实相。
  所谓福至心灵,也就是菩萨与阿罗汉没有积累足够的可以作佛的智慧,但是并不是说,菩萨与阿罗汉没有照见实相。  更改:所谓福至心灵,也就是菩萨与阿罗汉没有积累足够的可以作佛【的福报】,因此智慧有限,但是并不是说,菩萨与阿罗汉没有照见实相【也就是法身】。
  所谓菩萨倒转慈航,是说菩萨证到八地不动地,习气断尽,这个时候就有了意生身,意生身是无为法,虽然这个时候的菩萨还不是正遍知(因为福德资粮不具足故),但众生有感,菩萨有应,菩萨可以在有缘众生的境界当中随缘显现,但是会受自身无明所限,不可能如佛那样千处祈求千处应,也就是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还继续积累成佛所需的福报资粮。
  我认为南北(汉、藏)传,最终都能引导有缘人究竟解脱。把南传或者原始佛教贬低为小乘,斥为焦芽败种,对于明眼人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汉传天台祖师说斥小褒大的话,却又并不是诽谤佛法,而是祖师观机逗教而已,不过一说出来,又被无明的凡夫俗子执着着难以释怀,肆意诽谤南传阿罗汉无学圣者,自己造下极深的罪过而不自知。  所谓大小乘,最终都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南北传的问题,只是修法不同而已,就好像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修法也是不一样的,但最终都能究竟解脱。南传,就是找一个无人打搅的环境闭关,时刻关照审视自己的心,灭掉颠倒梦想,直至最终证到四果阿罗汉无学圣人位。而北传(汉、藏)的修法则是菩萨证了法身(明心见性,也就是南传的见道位),就开始六度万行,与众生结缘,在自利利他的过程当中,最终灭掉自己的颠倒梦想,究竟解脱。  另外,证了漏尽通的阿罗汉,实际就是北传的八地不动地菩萨,法性,会引导其去证悟更究竟的空性,也就是最终将证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究竟解脱的境界。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行,实际上就是度自己内心的妄念,众生,就是你的妄念,因此修行度众生,实际也是度自己的颠倒梦想而已。
  因此,世尊时代的修行人,都是利根的大修行人,因此才能够感召到一尊佛的降临,为他们亲自说法,这些大修行人,听闻佛的一句一偈,就可悟入阿罗汉果(也就是八地菩萨的境界),或者直接做佛,虽然南传历史记载里面都是说弟子修到阿罗汉,没有说弟子修到佛果的。但是南传也说,世尊本身也是一位阿罗汉,而已。  也就是说,在世尊时代,像六祖根性的大修行人很多见,不像到了近现代,众生不堪法器,烦恼执着深重,有一个六祖出来,在中国就可以成为一代祖师,广弘最高深的禅宗心法。  另外,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正遍知的神,他似乎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会忍受病痛也是会经历生老病死意识形态也是逃脱不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缩影,如婆罗门等印度的种姓制度。所谓正遍知,是到了般涅槃后,法性,才具有的功德。
  而,所谓的大修行人,就是那种听闻佛陀一句一偈就可以开悟的大根性,曾经,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他们六度万行了多久,做了菩萨多久,你们又知道吗,亲爱的们?
  或者他们在参禅打坐的时候,又经历过什么忍受过如何巨大的痛苦,你们又知道吗,亲们?
  当然,如果修行是以独处为主要方式成就的,估计成就以后倒转慈航的功德没有那么大,不知道对不对,如果明心见性后是广行六度万行,与不同众生结缘自利利他的修法为主而成就的,成就以后倒转慈航,其渡生功德就更为广大,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因为他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已经在众生的阿赖耶识当中播下种子了,是不是这样,亲们?
  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以独处闭关为主要方式修行成就的,是不是以后渡生功德比以六度万行的渡生功德要逊色一些???  请各位大善知识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尤其有请亲爱的 @道之光 望月小姐,小妞,亲爱的,嗯哪,亲一个,嗯哪,亲爱的月儿小妞,么么哒月儿,么么哒!!!
  请教善知识:如果以独处闭关为主要方式修行成就的,是不是比以六度万行为主要方式成就的,其渡生功德要逊色一些?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谢谢善知识,请不吝赐教!!!
  新创意说的对,矿泉水是恶知识。  
  @小洞掏不出大螃蟹
六祖大鉴禅师说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声闻缘觉佛漏尽通的差别:  沙门瞿昙漏尽通智行者。诸漏已尽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所谓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不同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得漏尽。何以故。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得漏尽已。一切生处而有障碍。不具自在教化众生。是故有碍。沙门瞿昙无有障碍。是名漏尽智通。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毕竟成就如是神通智行。是故我言。无有过失。王言。大师。云何如来四无碍智。答言。大王。四无碍智者。一者法无碍。二者义无碍。三者辞无碍。四者乐说无碍。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法无碍者。谓观众生。初发心行。多欲心行。少欲心行及善法恶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可作法不可作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黑法白法。生死法涅盘法。菩提平等。法性平等。如实而知。随所应闻。而为演说。是名法无碍智
  说到戒律不得不分享下弘一大师语录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重磅推荐:百度阅读APP,免费看书神器!  1/16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2/16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  3/16  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4/16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有没有修炼冥想的行者,交流一下?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6/16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敦品类  7/16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8/16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  9/16  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  
  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11/16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12/16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13/16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14/16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手机太卡了不好交流,请兄台留言  
  偏居孤岛信号时好时坏  
  两种阿罗汉  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说,入无余涅盘的阿罗汉,死后还是以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体而存在,就住在这个世界上僻静之处,不过其身体结构或生存空间发生了变化,非肉眼、天眼所能看得见。大乘经论中称阿罗汉们所住之处为“方便有余净土”,或说出三界外专门有阿罗汉所居净土,或说阿罗汉多往生于诸佛净土。《楞严经》卷九说:“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据载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命宾头卢等十六大阿罗汉“留形住世”,其中宾头卢罗汉常住此南赡部洲,其它或住于余三洲、天上等处。又传佛命摩诃迦叶罗汉持佛袈裟,入鸡足山(在印度)入定,待将来弥勒佛出世时出来作证明。中国佛教界相传浙江雁荡山为八百罗汉道场、天台山为五百罗汉道场、四川彭县三昧水为迦腻迦罗汉道场,等等。  入无余依涅盘的阿罗汉,还有因厌离世间,入于息灭一切感觉、观念活动的“受想灭尽定”者,其住处在非想非非想天(无色界之顶),此类罗汉恒住定中,寿命无量。大乘不主张这种入涅盘法,贬称为“灰身灭智”,批判他们是贪着于空的钝根阿罗汉,大乘号召阿罗汉们“回小向大”,发大乘心,去济度、利乐众生。
  请教实修行者:  密宗认为脉络打开就是成就,这是不是容易点了?道教又认为要性命双修,我一直不明白道教的方法通完全部脉也不是很有难度,为什么要修命?  
  五祖送六祖上九江驿,有一段对话,六祖说“未悟师度,悟了自度”。开悟之后,只能自己度自己,再去心外求法,说明悟的不透。  冥想肯定是有为法,有为就是“有住”,“才有所住,即成窟臼”。有为法在开悟之前可以用用,主要是修“定”,持戒也好,观想也好,参话头也好,持咒、念佛也好,都是有为法,都是“修定”,然后由“定”生“慧”,靠“慧”去“觉悟”。  而真正到开悟之后的保任、善护念阶段。一定练的是“无为法”,练的是“无住”而“生心”。所以大悲咒仪规最后的一个愿是“愿我速会无为舍,愿我早同法性身”——你想成法身大士,你就要练“无为法”。“无为法”又分两种,一种直接坐着不动,一念不生,入无余涅磐,是阿罗汉喜欢的那种。一种是“无住而生心”,念念生心,念念无住,事来则应,事过不留一丝痕迹。这是佛菩萨喜欢的那种。一种是“死佛”,一种是“活佛”。  所以佛陀说了49年经,最后却说自己一个字也没说。表的就是这个法——讲了49年经,但都没住在我心里去过,我没讲过经,这就是“生心”却“无住”。  为什么修行最后一定要落在“无为”“无住”,我讲讲我的理解吧,佛法里有因果业力,这个是生死轮回的根本驱动力,造业分“善业”“恶业”,但也有一种叫“无记业”,有心才有“业”,无心就落入“无记业”。处处无心,处处不结业,就彻底断了生死轮回的原动力,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漏尽”。  《四十二章经》里这一段对这个无为,顿超,保任,断业,讲的清清楚楚啊。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我觉得有这一小段,我就觉得够了,所以不要小看短篇经典啊。  当然,这里说修行最终要落在“无为法”,只是针对“自力修行”而言,开悟后自度,肯定是练“无为法”。  对于“净土宗”,我觉得是仰仗弥陀佛力,一定要有“深信,切愿”,全身靠倒弥陀、观音,这不是无为,而是大大的有为,这个跟自力法门就是完全两条路了。不过,去了极乐,开悟之后,肯定还是练“无为”法,练“无住生心”。只不过,在极乐练“无为”法安全啊,有进无退的,直到成佛。在娑婆世界练“无为”法,万一失手,落了轮回,又要重新来过,风险太高。盘算盘算,理智点的做法,还是先去极乐再说。  
  其实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华严经当中的这一句:“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意”。  西方有个“心想事成的法则”,说你想要达成并且实现自己的愿望,只要不断的想啊想,愿望慢慢的就会实现了,发现没有,与东方人求佛也差不多的。具体有视频有图书,有兴趣的可以百度来看看。  其实东西方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华严经当中的这个经文有点难懂,但是换上“心想事成的法则”的说法,就好懂了,这里都是在传达宇宙当中最高深的境界和秘密,不过一般人能够生信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光靠脑袋想想,天上就会掉馅饼砸中你,实在是匪夷所思,不符合常识,对不对。确实是这样,不过错的不是法则本身,而是在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对颠倒梦想执着太深太重了,就是说我们凡夫的习气太深,导致大家受到各种念头的引诱,都不敢相信我们的心本来所具有的功能。  不信是吧,再举个《弥陀经》的例子,看过这本经的童鞋就应该知道,在极乐世界,我们想吃什么想想就能吃到,想供养十方无数无量诸佛,也是一顿饭的功夫就能够供养完毕,这个时候靠的是什么,靠我们物理身体拿美食给自己吃,以及走路去供佛吗,不是的对不对,在极乐净土中,我们有所作为,全凭一心,对不对,在弥陀佛国中,心想事成运用起来就会很灵光了,因为在弥陀佛国中,我们的心因为自己善根福德以及弥陀心光加持的缘故,就会纯净很多,因此本来所有的功能,也会显现出来,不足为奇。  宇宙的秘密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大大小小的造作,人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自己心的造作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有小汽车,住水泥做成的房子,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古代时候要好很多,都是我们现在这些人的共业,也就是共同的心念所感召。  包括放生能够治病能够长寿,包括去医院看病能够治愈你的疾病,包括你所相信的一切,比如你相信淫乱不会有恶果,假如你的心真的相信的话,那么淫乱就是真的没有恶果没有恶报,你懂吗。你如果不相信的东西,比如杀人放火有恶报,你不相信的,相反是相信杀人放火有善报可以升天的,那么你去杀人放火了,你就会真的升天。还有,西方人没有气的概念,他们在禅修的过程当中,就不会出现气冲脑门这种情况,但是东方人由于内心存有气的观念,他们在禅修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上火以及气冲脑门。  不过,要能够发现自己真正相信什么,也不是自己表意识能够做到的,必须要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心念足够细微,才能够真正看到自己是相信什么玩意的。不用奇怪,这个世界就是随着你的心而显现的,宇宙的法则就是这样的,这个就是宇宙的秘密。  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呢,就是修掉自己的执着,也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个相信。这里本小姐以本小姐的闺蜜 @道之光 先生来做个反例举个例子,比如他老是在论坛上妄言,本小姐之前一系列的捣蛋之举是本小姐入魔的前奏,以及说本小姐的心性如何恶毒,这些都与本小姐无关,各位亲知道吗,你的意见,前提是真实的意见,就代表你内心的执着之处,修行就是要放下这些各种各样的执着,但是很遗憾,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短期内发现自己的执着并且放下它。  只要完全放下执着,你就是佛,懂了吗,亲们?  引用一个亚青寺虹光身成就者阿秋喇嘛的故事。有个弟子对阿秋喇嘛说,喇嘛,我很在乎你,如果我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我会受不了我一定会和他吵架的。阿秋喇嘛平淡的说,有所执着,就是地狱。看到没有,阿秋喇嘛完全没有执着,他丝毫不会因为弟子如此拥护他而开心或者不开心,对不对,这些就是真正修行有成就的成就相——没有执着。  因此,呼吁 @道之光 网友,对于那些净与不净的观念的执着,你还是放手吧。  为什么我总是喜欢西方的环境多些,就是因为西方更自由,是一个给予人性的自由。  信与不信全在你,与我无关。
  @道之光 背背你不要这样,你那个帖子,我也不是第一个外人去的,在你的帖子里讨论佛法,也是你自己先带头的,我去了那么久,我们也相谈甚欢,对不对。  你怎么说都可以,知道吗,我喜欢你你也是知道的,随便你怎么说吧,背背,被你骂两句又如何,对不对,亲爱的,亲一下,亲爱的,我真的喜欢你,亲爱的,真的,我只是想很温柔的对待你,但是你怎么对我,我真的不计较,亲爱的,你知道的,我喜欢你,真的,亲爱的。
  @道之光  背背,你怎么变成这样,修来修去变成了石木鎬灰,你说的成就相是什么,难道就是那种世俗的所谓不动心吗,缠中说禅说过,这样的不过是偷心不死头上安头的把戏,根本就不是道法自然的那个道,亲爱的你懂吗?你曾经说过,自己的身体,会随着四季的更迭而变化,就是这样的,才叫做道法自然,你懂吗?  我对我父亲的态度,也是如此,就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态度,一个有良知的态度,这就够了,你知道吗,亲爱的?
  @道之光 你要走你就走吧,我不拦你,你走吧,我也不会贪着着你,因你而喜,因你而悲,你走吧。
  @道之光 你滚!
  也说说我对所谓修学的心得吧。  所谓修,意思就是有漏或有坏的地方需要补救。如一个人突发奇想,认为有必要学习佛法道法等等法,那证明此人发现了有漏或坏的地方。如释迦牟尼发现为何人不平等这一漏洞,于是决定探个究竟,开始了慢长的学佛之路。用佛语说就是发心,如发现自身问题而起的发心是小愿,发现人类及众生问题的发心是大愿,如来就是发了大愿,成就大乘。  有了愿也就是有了种子,种在地下等待发牙成长,这一过程需要阳光、水份、月光、四季调节等等因素。而这些,就是所谓的佛经、师承、打坐、幂想等等法,成长中的种种疑惑得失就是四季调节。  所以不存在什么得失,对错等等。因为种子下地都会生长,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师,出什么样的苗,一切都是顺应时间、太阳、月亮在前进,能理解这些,就得到所谓的出离心,这出离心很重要,在没有之前,无论看什么经,都会打转,不能自拔。看经书是不可能成道成佛的。  那怎样得到出离心,个人认为。一是要建立起慈悲心,仁慈之心是立足根本,是一个定位、起点。所以大多寺院对待善众,都是放生、读一些警世书,无非是让你生起慈悲心。慈悲心起了必然带来与之前不同,如被人骗、被人欺等等,这时你会反醒,很多人后退,但更多人认识到其实是自身智力不足,于是在改,这改就是修,修行修行就是这些。要改正这一不利之事,无非就是持戒,最简单说白就是“非礼莫视、非礼莫听、非礼莫言、非礼莫动”,这样就很好保护自已。  所以修行无非就是持戒,最终得到的是智慧。持戒无非就是修心。当持戒得到一定甜头就会返想过去行为的无知,这样就得到出离心。  所以看待修行成果不是说你打坐能坐上几个小时,看了多少多少经书。而是你自已与之前行为上是否有所改善,如脾气好了吗?心能静下来吗?凡事能让人吗?等等。如果没有改善或比以前更加变本加厉,那你所学的法,学习方法可能有问题。因为不能出智慧。
  西游记最后佛祖说真经本无字,经书是给静不下来的人看的,佛祖常说:我佛慈悲!真经就这一句话:我即是佛,佛即是慈悲,慈悲源于心,不杀生,当成戒律永远不是慈悲之心,没有慈悲之心就不是佛,求佛的人不会成佛,念佛之人也不会成佛,因为只顾自己念佛理,而不去做佛事(助人为乐,舍己为人),成佛的途径有一、放下我;二、众生即是我,别无他法。当你救一条落难的小鱼,在小鱼的眼里你就是佛,若要必须让你认为有能力的人封你个称号,那是仍受统治体系束缚。  
  可以通俗的说,通脉是验证修性的验证。如果没通脉,就没资格说修行有得。
  《四十二章经》——爱欲障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四十二章经》——清净无为,可会至道,离欲无求,道即汝边  1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  2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3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4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遗教经》——“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妄念。若有不妄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真正对修行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经书,好像没人瞧的起。  就像菜谱,真正指导你烧菜步骤的,没人瞧的上,而等那些菜已经烧好了,一大堆描写菜的各种味道的书,却被看的很宝贵。  
  老子讲的“道”就是世尊讲的如来藏大伙来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阿弥陀佛。可见楼主根本没看过十一面神咒心经,也一直在儒道佛打转,虽遇佛法,然仍在门外徘徊。5年来如此,余生还有多少个5年?佛法僧三宝,你却问道老子。道教之修行最高成就乃成仙,在十一面神咒心经,观音菩萨讲述自己从大仙人到证得无生法忍之经过,经过修行十一面神咒从大仙人升到菩萨果位。从这点已经足够看出,道法不如佛法和道教拜观音之原因。有逻辑和智慧的人,就不会过度执着。方向偏了或错了,事倍功半,甚至浪费多年的精进苦修。  
  西藏喇嘛教披佛外衣,中国禅宗也早已离经判道。对于有心学佛的人,末学提醒诸位了,回归佛经吧。佛经乃法宝,乃佛亲口宣说。听不听,行不行,个人无能为力。南谟观世音菩萨!南谟阿弥陀佛!  
  好好生活吧,别修这样修那样。佛教,不过是一个高级洗脑术。希望你明白。  我写过《我为什么抛弃了佛教》,你搜一下,可以借鉴。
  宋代以来,三教合一之说渐成惯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佛儒道上半截的本体一致,但下半截的发用不同。阳明先生看来,就本体而言,三教均是“无思无虑”;就发用而言,儒可治国,佛道不可治国。其实就发用来说,道是可以治国的,西汉初年黄老术治国曾取得辉煌成就。阳明先生贬低道家可能还是受宋儒“辟佛老”的影响。但佛不能治国却是事实,佛教入国破国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定律。但笔者认为,佛儒道上半截的本体都不一致。儒道二家秉承大易哲学,追求生命之源,其方法为“黄中通理”;佛教秉承印度冥想技术,追求解脱之途,其方法为“涅槃寂静”。  易经《坤》卦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道家中派的李道纯、黄元吉丹法中亦有中黄直透法。李道纯的《中和集》以儒家《中庸》为玄关一窍的入手处。儒家的“黄中”和道家的“中黄”为同一物,乃华夏真圣通天人之枢机。从玄关入手后,最后返还到婴儿状态的赤子之心。黄中通理之法至简易而又尽精微,虽无思无虑,却能裁成万物,修事业、赞化育。  佛教的“涅槃寂静”法虽能达成清净之境,但仅能解脱个人烦恼,对事业、对国族毫无一用。烦恼另一面是兴趣,佛教高僧虽能解脱烦恼,却失去生生不已之机趣。略比喻之,“黄中通理”如初生之静,“涅槃寂静”如垂死之静。
  春节很快过去了,却没时间来整理前说的依据。释迦牟尼佛来人间,也是母体出生,精进苦修且修了那么多法门,才最终找回本来面目………最后给修行的人泼点冰水,尤其是修禅的。悟达国师十世修行,尚未修到解脱境界。这个典故参禅的去品吧,具体自己百度吧。一悟到佛地,行的菩萨道在哪里?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观音文殊耳根圆通成就,为何不选禅定之路?为何不顿悟成佛?………佛经读的少,又不努力修行的人,自然不能认同。南谟不动明王!  
  道,散之而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
  小洞掏不出大螃蟹05-02 14:36  末学在佛法杂谈部落开贴【浅谈佛教之佛法】一文中,有对慧能和坛经的详细批驳。有兴趣,可了解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伽迷国际瑜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