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如何培养自我体育意识识

当前位置: >
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发布者:卢会枚&&&& 所属单位:安源区五陂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浏览数:0
科技信息《体育与健康》新大纲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宗旨,强调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向学生灌输“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服务。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1.终身体育意识的涵义和意义 1.1 终身体育意识的涵义终身体育是90 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指人从生命的开始至生命结束,在一生中的体育知识和参加的身体锻炼活动,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在人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来源:  11:31:00 【】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着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是人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他们是从事体育活动是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群体,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进行的,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且在实践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保障。从终身体育角度看,高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占有一定的地位。& 1&&&
文章责编:gaoxiaoliang&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 11:52:00)?&&( 11:51:00)?&&( 11:50:00)?&&( 11:48:00)?&&( 11:44:00)?&&( 11:2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版权声明:如果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大学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地培养--《科技信息》2013年36期
大学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地培养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和探索,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得到体育锻炼,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发展,终身体育才能有较大突破,全面健身计划才能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分类号】:G807.4【正文快照】:
一、大学体育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由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往往是在认识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学习体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今后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时晓玲,陈志伟;[J];中国学校体育;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新家;唐宝清;;[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曾伟;周谊;胡玖英;;[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纵艳芳;童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刘景裕;李平;刘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马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张忠新;王海泊;刘素静;;[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黄捷;[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钟静;刘付国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曹丽胜;;[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杨华南;陈良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耀林;薛花;;[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李利荣;沈月明;;[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陈三亮;;[A];2013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覃和核;;[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吕晓云;刘宏才;;[A];1989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下)[C];1989年
张文秋;;[A];2012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爱峰;[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马卫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林向阳;[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刘志红;[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骆秉全;[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柴娇;[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吴维铭;[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唐炎;[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刘旻航;[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杨小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荣合兴;[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房绍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孙伟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王淑玲;[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谭啸;[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卢秉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洪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赵立秋;[D];苏州大学;2010年
史峰;[D];苏州大学;2010年
高洪;[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新华,王晓成;[J];体育学刊;2001年02期
钱建龙;[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刘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武晓兰;李昌军;;[J];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钟进;[J];湖北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靳周祥;[J];焦作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邱荣海;[J];龙岩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詹兴永;[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祝娅;;[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王玲;孙金蓉;;[J];体育学刊;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汉云;陈传忠;;[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陶涛;黄军海;陈利荣;;[A];第十五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2005年
余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徐伟;姚蕾;;[A];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欧阳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谢小芳;[N];大连日报;2012年
王 晖;[N];河南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浅析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普遍增强,我国人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加强身体锻炼的欲望也普遍增强.然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锻炼中尚未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影响了学生日后的体育锻炼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该文将主要对现阶段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终身意识的培养提出建议,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