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电影 国外一个中国跳高运动员员一直成绩不佳,他女儿激励他 陪着一起练 最后赢得冠军

147、林姓起源及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三)
林姓家谱文献
&江西万载兴仁林氏支谱二卷:林道衍修,清光绪八年西河堂木活字本,现存江西图书馆
江西宜春袁郡学前林氏族谱十六卷首二卷:林杏宴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忠孝堂刊本,现存江西图书馆。
&&江西林氏(西河堂 济南堂)重修族谱二十二卷:济河清邑庠生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林禄,字世荫,世居山东液南,隋南渡卜居福建泉州,后有分支迁居广东,明末清初各房徙居江西兴国、泰和、庐陵、永丰、赣县、雩都、万载、万安等地。本谱为迁江西各支谱。
江西萍乡昭坪林氏( 崇本堂)续修支谱十卷末一卷:民国林敏熙主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 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林宗亮,字乐经,号羽六,原籍福建闽县。明后期任彰州府龙岩州牧谕,遂入籍焉,明季兵挠,徙居江西赣州府。清初瑞祯、奇峦、奇臣同携家属由赣郡来萍,入籍观崇二图六甲,是为始迁祖。
江西铅山林氏(九牧堂)宗谱不分卷:民国林汝舟纂修,民国八年(1919),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林藻,字纬乾,小名遂奴,位十二,唐贞元十七年进士。始迁祖联五、绘二,明季由福建永春州大田县迁居江西铅山。
江西万载林氏(西河堂)肇高公支谱三卷首一卷:纂修者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玉山林氏(九牧堂)续修宗谱四十卷,首两卷:民国林氏合族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林均实,名大九,初与信均顯同居福建永春,均实居大卿。始迁祖林长杼,字永章,号瑞陞,清康熙初迁居玉山紫湖。
江西龙南林氏(西河堂)族谱五卷:现代林家琪主编,199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此谱是龙南林氏统宗谱。
江西万载潭溪林氏(忠孝堂)族谱:作者不详,民国31年(1942),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潭溪林氏(邱宽凡堂)族谱十八卷,首三卷:民国林开先纂修,民国31年(1942),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潭溪林氏(忠孝堂)族谱十九卷,首二卷: (清)林焕庚等纂修,清光绪9年(1883),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新田林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林植纶纂修,清光绪24年(1898),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林禄,字世荫,东晋时自济南迁下邳,旋仕居福建晋安。始迁祖三十四世林友德,字依仁,号伦宣,南宋时游学而来万载,遂卜居邑之新田。
江西靖安林氏(忠孝堂)宗谱四卷,首一卷:(清)林振瑜等主修,清光绪28年(1902),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万载林氏(颖川堂)续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民国林万义等修,民国37年(1948),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周]林满,谥胡公。一世祖林肇基,南宋时仕居福建宁化。肇基十五世孙林远能,宋度宗年间复迁粤东嘉应州镇平县蓝坊乡。又越九世,有名林树柱、一作林俊伯者,清康熙二十五年始迁江西万载黄茅乡,是为始迁祖。
江西西河林氏合修族谱不分卷:(清)林胜任主修,清道光29年(1849),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西河林氏二次合修族谱不分卷:(清)林上华主修,清光绪30年(1904),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林禄,字世荫,晋朝自济南仕居福建莆田。是后子孙散处粤、赣之间。禄十六世孙林披生九子,长子苇,六子蕴,二公后裔分监薄、司户、贡元三大派,散居江西各邑,是谱即诸裔所合修。
江西龙南林氏族谱不分卷:(清)林之柳等修,清(), 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祖:林泰五郎,原籍福建兴化莆田县,元末明初大乱,生十子仅可考知第十子千十郎。千十郎曾孙林志通,明天顺间移居江西赣州府龙南县象塘堡罗盤石。
江西西河林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林玖光主修,清同治九年(1870),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广丰城东玉湖林氏宗谱:作者不详,民国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林端简,清初避乱由福建莆田迁浙江常山,寻再迁江西广丰城东玉湖。
江西永新林氏(问礼堂)三修族谱:作者不详,清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注:始迁祖林磐,北宋中叶由福建莆田迁江西永新。
&&三山侯官雲程琳氏家乘:民国林懋績编修,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暨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族譜:(清)陶思綬修纂,清光緒四年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河林氏族譜:(清)林光銓编修,清光緒三年新加坡古友軒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宗譜三卷:(清)陶恩綬修撰,清光緒四年(1878)手鈔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川林氏宗谱:作者不详,清光绪7年(1881), 木活字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新罗《长林世谱》:民国24年(1935年)春由适中林氏后裔编修,时任福建省省长萨镇冰题谱名,石印本,16开线装。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汀《闽汀牛岗林氏家族世系谱》:1995年林丰树、林有福主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汀《严婆田林氏族谱》:2002年长汀县严婆田林氏族谱编撰委员会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济南郡《汀州林氏族谱》:2006年闽赣六县(长汀、武平、连城、兴国、宁都、会昌)济南林氏联修族谱委员会编,主编林富保、副主编林亮、林庆贺、林庆忠。该谱吸收近20年省内外专家学者林氏研究的成果,收录长汀濯田开基祖林八郎位下源流、迁徙、派系繁衍、世系图表。16开本,1043页,龙岩东方彩印有限公司印。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闽粤赣)林氏重修族谱》:清道光年间编,为闽粤赣三省林氏代表重修,执事人中有林则徐。清同治九年(1870年)印,4开木刻本。现由长汀濯田林姓保存。
《闽汀杭武林氏族志》:1991年由汀武杭部分济南林氏宗亲代表合编,武平林富保为主编,林善珂作序。该志参考闽粤赣《林氏重修族谱》、《闽林开族千年谱》、《台湾林氏族志》及其他支谱编写。全志分概论、渊源沿革、史迹简录、历代名人史略、资料选录等8个部分。全志134页。15.6万字。激光照排印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闽杭林氏试馆谱》: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林寿山、林耀南等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济南郡上杭林氏族谱》:2002年林守明修,电脑打印。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杭武济南林氏家谱》:2000年林国标主编,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杭济南林氏族谱》:2002年上杭济南林氏族谱编委会编,林义椿主编。该谱收录宋代上杭开基祖万一郎位下源流、迁徙、派系繁衍、世系图表。16开本,上、中、下三册,2000千字,上杭县文化印刷厂印。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西河林氏福建上杭白沙八郎公世系族谱》:2003年上杭白砂八郎公世系第五次修谱委员会编,林松总编,林昭生、林庭华副总编。该谱收录上杭白砂花园里开基祖闽林三十九世八郎位下源流、迁徙、派系繁衍、世系图表。系上杭与江西万安县、赣县等地联修谱。16开本,497页,电脑打印。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杭林塘四十四郎公谱》:1995年丘孟儒等修,电脑打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继修濑溪林氏鹤公派谱》:1990年林凤年等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杭濑溪林氏族谱》:1995年文质公世系族谱编纂组修,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济南郡回龙林氏族谱》:1996年上杭官庄回龙林氏后裔编,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才溪林氏族谱(继修)》:1991年林家杨主编,打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济南郡集德堂上杭城关新编修家谱》:1996年林定祥主编,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眉山济南林氏族谱》:1998年佚名撰,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坚:生卒不详,大约在公元前1068年左右出生。殷商太师比干被商王朝纣王所害,夫人妫(陈)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今位于卫辉市城西北二十五公里的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座落在龙卧村东危岩绝壁上的“长林石室”山洞。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下是逶迤不息的沧水)而生男,因取名泉,字长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战败商军,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觅其后嗣,命闳夭给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内(今卫辉)封墓,夫人携泉归周。因泉生于长林石室,周武王赐姓林名坚。念林坚乃商汤之后先王之胄,且能远避纣乱而不绝其世,乃拜林坚为大夫,食邑清河。后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户,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是为林氏受姓始祖。
&&林放:(生卒年不详),春秋鲁国人(今新泰放城镇)。春秋时著名学者。据史书记载,他是殷代忠臣比干的后裔。一生致力于礼的研究。他曾向孔子问"礼之本"。
孔子称赞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
宁可相互节俭;就丧礼说,与其仪式周到,宁可哀恸悲伤。"(《论语·八佾》)因其对“礼”颇有造诣,曾与孔子共同研讨过“礼”。《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杨伯峻译文说:“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林放对“礼”的研究在当时已负盛名。《论语·八佾》还记载了季氏旅(祭祀)泰山之事。季氏为当时鲁国的“三桓”之一,掌控着鲁国的大权。然而季氏仅为鲁国的大夫,没有资格去祭祀泰山,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因此孔子认为季氏祭祀泰山是“僭礼”。于是,孔子问季氏的家臣,也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说:“不能。”孔子道:“哎呀!竟可以说泰山之神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不合规矩的祭祀)吗?”这段记载一方面是对冉有的责备,另一方面是对林放知礼的赞扬。更显孔子面对社会风气败坏的局面敢于批评的精神。从现有史料分析,林放一生潜心研究礼学,不显于世,终老于曲阜,卒后葬曲阜城南。
& 林禄:(公元289年-356年),字世荫,黄门侍郎颖公次子,列长林世系82世,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正月初七日子时,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九月初九日未时,享年69岁,世居江苏下邳梓桐乡。晋惠帝时为安东琅琊参军,黄门侍郎。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随司马睿镇建邺,晋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立功授招远将军、散骑常侍,迁合浦太守。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遂家于温陵(今泉州),为林姓开闽始祖。先后辅佐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晋穆帝五位皇帝,忠心耿耿。谥封晋安郡王。
& 林士弘:(?-622),别号南越王、太平楚帝,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攻占豫章郡城(今江西南昌)。师乞战死,代统其众,大败隋军于鄱阳湖,击杀隋将刘子翊,众至十余万。次年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称帝,国号“太平”。辖境北至九江,南至广州。后为张善安袭击,退保余干(今属江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降唐。不久又退保安城(今江西安福)山洞,病死,部众离散。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九牧林家之祖,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今福建长汀)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后赠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不详,字纬乾,莆田人。唐贞元七年(791)应试《珠还合浦赋》,辞彩过人,受到主考官杜黄裳的赏识,认为他“有神助”,终得进士及第,官至岭南节度副使。林藻与其胞弟林蕴都以善书闻名,成为唐德宗贞元时期名书法家和文学家。林藻的书法学颜真卿,尤擅长于行书,极得智永遗法,笔意萧疏古淡,意韵深古,其书作杂于魏晋书法艺林之中;难辨真伪。著有《文献通考》、《深慰帖》等。
&&林迈:(公元755-?),字德起、小名讽奴、旧名萼。唐高平太守林万宠孙,唐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林披八子,九牧林家八房,莆田县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明经及笫,初调循州兴宁县主簿、授广东韶州府刺史、改除雷州府刺史、次除给事中。
&&林慎思:(844-880),字虔中,号伸蒙子,世居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今长乐市潭头镇大宏村)。林慎思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福建从蛮荒进入文明。林慎思曾祖父凝公,官左卫将军,秀州刺史。祖父萼公,官苏州长史,晋江县令。父升公,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慎思自幼勤奋好学,兄弟五人筑室读书于方安里筹峰山中,又筑新居于筹峰山下溪上,号“坑湖草堂”(今潭头镇溪新村坑湖里)。唐咸通间,兄弟五人先后俱中进士,为福建历史上第一家兄弟五进士,时称“五子登科”、“五桂联芳”。长乐读书之风因之而盛,长乐古有“海滨邹鲁”之誉,“文献名邦”之称,亦当溯自是时。唐懿宗赐“兰桂同芳”匾予以褒扬,并敕改其所居崇贤乡为“芳桂乡”。又因慎思复中宏词拔萃魁,故赐其里曰:“大宏里”。林慎思登第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兴平县尉。执法甚严,豪强都惧其威令。后升为尚书水部郎中。唐僖宗日与宦官嬉乐,不理朝政。慎思屡次上书切谏,均不被采纳,旋外放任长安万年县令。时各地官吏多敲诈百姓,严刑峻法,惟万年县吏治清明,百姓皆感其恩惠。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占长安,田令孜挟帝奔成都,当时名流自顾不暇,慎思却领官兵迎战,力尽被擒,委官不受而死。归葬于渡桥大墓山。唐天子旌其闾为“儒英忠义”,诏立忠贤祠祀典。其祠一在福州乌石山白水井边,一在长乐渡桥大墓山林慎思墓侧,一在长乐溪上筹峰山林慎思读书处。宋朱熹题其读书处为“德成岩”。封建时代长乐县衙两侧建有乡贤祠与忠义祠,以纪念长乐历代先贤与忠烈,而两祠所祀的第一位神主都是唐林慎思。
生卒不详,五代·吴越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居慈溪(今浙江慈溪)。仕吴越官至丞相,谥贞献。善属文,能书,得欧、虞法,所聚图书悉手钞。五代十国时吴越著名书法家,学书二王和欧阳询,尤以书写草隶知名。著有《吴江应用集》、《宁波志》等。
&&林仁肇:(?-972年),建阳(今福建南平)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将。林仁肇原是闽国将领,后归南唐,救援寿州,并在正阳桥一役中逆风举火焚桥,力阻周军进击,被任命为镇海节度使,又改镇武昌。北宋建立后,林仁肇力劝唐后主,请求收复淮南,未被采纳,改任南都留守。开宝五年(972年),唐后主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将林仁肇杀害。不久,南唐灭亡。
林默:(960年3月23日-987年)。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湄洲妈祖、妈祖婆、辅斗元君、娘妈,福建莆田县湄洲岛人。父讳愿,字惟懿,官都巡检,慈祥乐善,乡里称为善人。母王氏,生有一男六女,默娘最小。其生时红光绕室,异香氤氲。因生弥月不闻啼声,故曰默娘。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年十六,能通晓变化,妙用玄机。驱邪治病、济世活人,能呼风唤雨。常于大海狂澜,救护难船。又应县令之请,登坛祈雨,获降甘霖。屡显神异,以济世人,人以为神。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妈祖的专职海神地位在元朝封天妃后正式奠定,到清康熙平台湾后特封天后。历代皆从政治统治需要或从海上交通贸易的经济目的来进行册封。而随着福建海外交通的发展和海外移民传播,妈祖信仰遍及海内外。
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生不仕,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卒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淡远,内容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咏梅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现存《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近三百首,有《四部丛刊》本。
林石:(1004年—1101年),字介夫,居瑞安塘岙(今属塘下镇),世称塘岙先生。少从仙居管师常游,二人均专心研究《春秋》,而当时中原学术界大行《三经新义》(王安石为推行变法,对《书》、《诗》、《周礼》三经作出新的解释,并规定为科举考试的理论根据),轻视《春秋》。林石坚持用《春秋》教授生徒,自己也绝意仕进,对永嘉学者周行己、许景衡等人颇有影响。周行己说他与程颐、吕大临、袭原(括苍人)齐名,“都行古道,被尊为世宗师”。南宋陈傅良《新妇墓表》说:“熙宁、元丰年间,宋兴且百年,介夫以明经笃行著称于世。”被永嘉学者尊为“皇祐三先生”之一。他的孙子林松孙(1095—1168),通《诗》、《易》、《尚书》,见永嘉陈鹏飞因讲授《春秋》犯当今之忌,被流放岭南而死,亦绝意仕进,隐居授徒,有乃祖遗风。林石活了96岁,生徒甚众。与他同时的是丁昌期。
林仲虎:(生卒年月不详),字景瞻,号定窗,仲麟之弟,宁德二都梅溪人。宋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及廷试,举为第一。嘉泰元年(1201年),朝廷遣检讨林桷出使金国,贺其正旦节,命仲虎为副使。时宋金对峙虽渐趋稳定,但金人仍屡次南侵,战事时起。仲虎至金廷,金章宗完颜景私下会见他,仲虎坚决拒绝金章宗的无理要求,力争不屈。开禧元年(1205年),蒙古部落崛起,给金国后方以重大威胁。韩侂胄欲乘机对金结盟以提高自己声望,于是年六月遣礼部侍郎李壁充贺生辰使,仲虎为副使,以观其势。使团既渡淮河,行次扬州。时镇江都统戚拱遣义士朱裕,联络弓箭手火焚涟水县,随后淮东安抚使郑挺又潜师袭击该县。金人大怒,责宋背盟,欲举师报复。闻事故突发,随员皆惶惑不安。李壁奏请朝廷后,枭朱裕之首于边界上,仲虎则陈述应变之三策。冒着生命危险到金中都和谈。金人消除怀疑,热情款待,避免了战祸。使团返朝后,韩侂胄北伐之意益坚。仲虎权衡形势,“知兵未可动”,上疏奏曰:“乐因循者狃于私意,言进取者病于寡谋.为今之计,当重发而必成,不可轻出而苟且。”因其言不合侂胄之意,遂被外调,出守浮光。开禧二年三月,侂胄请宁宗正式下诏北伐,以江淮宣抚使丘侂负责两淮军事。交战后,丘侂一味退守,金兵大举南侵。宋军死者无数,城邑亦相继沦陷,形势十分危急。仲虎力请于朝,得强弩手千余人驰援,击退金兵,解了和州之围。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侂胄北伐失败,被史弥远等人密杀。金朝要以侂胄首级作为议和条件,又要求赔款白银三百万两,每年增岁币三十万两。宋廷完全接受,双方达成和议。议和后,仲虎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充通谢副使,赴金国和谈。行至中途,金人又启战端,乃归。仲虎卒后,葬于六都香林寺后山。林仲虎虽是武举出身,但他文笔极好,诗作尤佳,有《百将诗》、《杂诗》传世。
林仲虎自幼喜读兵书,嗜好弓马、刀枪。成年后,他先以武举魁漕选,夺得赵扩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武举第二名。六年后,再应武举,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武状元。林仲虎擅长作文,尤长于诗,13
岁时即能吟诗作赋,他著有《百将诗》、《出疆唱酬集》传于世。《宋诗纪事补遗》收录有他的诗。
& 林椿:生卒年不详(大约公元12世纪初在世),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孝宗淳熙()间画院待诏,赐金带。绘画师法赵昌,设色轻淡,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工画花鸟、草虫、果品,设色轻淡,笔法精工,设色妍美,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传世作品有:《梅竹寒禽图》册页,藏于上海博物馆。《果熟来禽图》、《葡萄草虫》、《枇杷山鸟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林灵素:(),原名灵噩,字通叟,温州(今属浙江)人,北宋末道士。温州(今属浙江)人。徽宗(赵佶)信奉道教,他以方术获得徽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箓宫为居处,徒众美衣玉食者多达两万人。他设立道学、置郎等,欲尽度佛教,未几,又加号为“玄妙先生”、“金门羽客”。徽宗赵佶宣和元年(1119),京城大水,他登城作法,被役夫举梃袭击,仓皇逃走。徽宗始觉其虚妄,遂贬为“太虚大夫”。徽宗宣和末死于温州。
&林冲: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外号豹子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妻子是张氏贞娘,岳父也是禁军教头,操刀鬼曹正是他的徒弟。因其妻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被陷害,最后走投无路,只能在柴进的推荐下,上了梁山落草。但梁山寨主王伦不能容他,林冲心中郁闷。直至晁盖等人上梁山,在吴用的诱使下,林冲火并王伦,并尊晁盖为寨主。上山后,林冲惯使丈八蛇矛;梁山泊排座次时,为山寨马军五虎将中排名第二,镇守正西旱寨。林冲为梁山打了许多胜仗,立功很多;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征讨辽国、田虎、王庆;征方腊时,在杭州染了风瘫,留在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顾,半载后病故,追封忠武郎。
&&林管:生卒不详,藻溪镇林坳人。自幼博文精武,智能双全。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参加朝廷武科考试,得廷对第一,中武状元。被朝廷授枢密副使的官职。由于当时金国占领宋朝国土后,仍然要南下吞并南宋,为了国家安全,不受外敌侵略,收复失去河山。一心尽忠报国的林管,主动请求带领部队,北上抗击金兵。但是当时的朝廷当权者害怕战争,仍然屈膝求和,也不思驱逐金兵,收复失去的国土。这样林管的请求没有被答应,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并且还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不久,林管带着遗憾被迫离开朝廷,回归故里,在于林坳建了自己的状元府。林管虽然身在家乡,可是他心里仍然牵挂国家军事和朝廷政事。由于忧国忧民,最后积劳成疾,在老家病逝。死后,后人把他安葬在藻溪九堡村。
&&林宗臣:()字景何,宋泉州晋江安海前林人,出生于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幼开始习武,将来报效国家。南宋乾道八年(1172)武试时,骑射、策问皆第一,即武科状元。初授襄阳(今湖北)帅府机宜官,后擢阁门宣赞舍人。林宗臣为人忠勤正直,朝廷论对时,他言辞激烈,指出泉州、漳州、汀州的三州经界存在着不行的弊政,他愤激深切,敢于直指朝中奸臣,得到理学家朱熹的称赞。林宗臣出知广西钦州时,即对边防状况进行详细考察,几经论证,上奏朝廷,为宋廷加强边备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淳熙九年(1182)任军器副监,协助黄定监制兵器,以供军用。宋淳熙十四年(1172)高宗病死,林宗臣力陈抗金方略,并陪同陈亮视察江淮前线的要寨,深入研究分析金国现状,上奏孝宗,指出金国内部矛盾激烈,政局不稳,朝廷应积极备战,准备北伐。但他的主张却遭到主和派的反对,无法施展抱负,最后卒于任上,终年56岁。&
&&林汝浃:(1178~?年),字伯深,号则庵,南宋福建长溪县劝儒乡望海里九都(今福鼎磻溪)花门头村人。家贫,幼年资质聪慧,曾从大洞庵老僧学儒业,通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他擅长诗赋,出口成章。一日至匠铺购买剪刀,受到工匠雅谑,即以剪刀为题吟道:“一双蒲剑两边开,几向红炉炼出来;寄语嫦娥须展手,蓝袍急急为君裁。”工匠称奇,便以一快剪相赠。汝浃多才多艺。年二十五始入泮宫就读,课余随父习武。因日常刻苦磨炼,功技压群。又兼学医,善治骨伤。宁宗赵扩嘉定四年(1211年),林汝浃赴京应试,中右榜武状元,授职閤门舍人。中秋,宁宗赵扩设宴百花楼,令群臣咏新月诗以助兴。汝浃即呈一律:“高压群星出海涯,清光不许乱云遮;上悬碧落三千界,下烛红尘百万家。陶径柳疏金影现,榭庭帘卷玉钩斜;嫦娥特地通消息,报道君家有桂花。”宁宗大悦,即赏黄绢5匹、白绸10丈。林汝浃历任武功大夫、琼州安抚使、郴州安抚使、辰州明道等职。告老返乡后,修建双魁书院,延聘良师教育后人。
&&林石:生卒年不详,字显良,福州福清人。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丙戌科恩科(即特奏)文状元。据《三山志》记载:“文举特奏,林石,状元,字□□(脱字庆为“显良”),居福清……”《八闽通志》卷14“福清县坊市”记载:“状元坊,宋时为林良显特魁立”。
据考,林石有一个兄弟叫林万。林万有两子叫林洪源、林浚源。林洪源:字汝济,别院赋魁,宝庆二年丙戌科王令龙榜进士,官至漳州司令、潮州法曹等。据文史工作者刘福铸考证,“林石中状元时间应在嘉定十六年(1223年)至绍定二年(1229年)之间”。官职不详,由于目前史料不全,其事迹难以考证。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不再与闻世事,但当他听到谢枋得不与元朝合作,绝食而死,十分钦佩,他写道:“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他听到家铉翁放归,呈诗说:“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把他比作苏武,表示无限景仰。同时,他以犀利的笔锋,借秦吉了和孙供奉,对那些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予以痛斥。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林景熙到58岁后,大部分时间用来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草食瓢钦、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大德四年(1300年),林景熙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大德五年(1301年),林景熙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林景熙67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来往吴越日久,时感思念家乡,渐觉体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觉不宜久留异地而挥泪诀别友人,回到平阳家乡。两年后(1310年)饮恨辞世,享年69岁。晚年,他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霁山集》杂文十卷,诗六卷,诗集名《白石樵唱》。
&&林亨:(1290年-1343年),
初名林涤,字蒙亨,枫亭麟山人。才华横溢,屡试不第,作《螺江风物赋》。以执教为生。元至正三年(1343年)上京应试,殿试第一(状元),时年53岁,居官朝请郎,顺帝为其知天命之年,仍效忠朝廷,赐他返乡“跑马圈山,谷皮镇海”为辖权,收取地租作为晚年俸禄。六年后辞归故里,隐居龙华宝幢山下至寿终。明知县为其建状元坊,并建祠奉祀。
&&林济孙:生卒不详,字石友,号凤梧,仁德里(今莆田仙游龙华)人,莆田九牧林后裔,元至元(1340年)入京应试,登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升任侍讲。先后上《治安十策》和《治河十策》。顺帝称为“江南豪士”。诏与欧阳元、吕修议修宋、辽、金三史。后又诏与总治河防使贾鲁同治黄河水,以八月之功,塞北河,通南河,使河复故道,任河北六府通议官。因母病逝,回家守丧三年,守孝年满,值朱元璋义军反元,他见元廷祚终,无意为官,隐居于龙华寺左边的“意足园”小庵,直到寿终。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林环:()字崇璧,号絅斋,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四年(140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讲。预修《永乐大典》,为《书经》部分总裁官。他曾两次出任会试考官,所取多为真才。林环识略过人,通晓世务,深得成祖器重。成祖驾幸北京,命他为扈从官员,“常侍帝侧”。林环善诗文,著作颇丰。后人赞其诗“清思异质,藻而不浮,朴而不枯,极诗家音色之妙。”林环又工书法,擅长狂草。有《絅斋集》。
&&林震:(年),字敦声,祖籍是长泰县善化里(今枋洋镇),后移居县城。明清两朝,漳州府只出过一名状元。出身贫寒,自小志向高远,聪颖好学,明宣德五年(1430年)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他居官八载,担任文学侍臣。曾主持编修《明实录》。因素性淡泊明志,故无激流勇退。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称疾告归”。还乡后谦恭自持,品性高洁。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林震在家逝世,享年61岁,葬于长泰县钦化里(今属武安镇)康林山,坟墓未立碑石,可谓淡泊生后。
良:(约1416-约1480),明画家。字以善,广东南海人。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授工部营缮所丞,后任锦衣卫指挥、镇抚,值仁智殿。擅花鸟,早年画风工细精巧,多作设色花果翎毛。后转师南宋院体中的放纵简括一路,而专事水墨粗笔写意。题材也多为鹰、雁、鹤、鹭、孔雀、锦鸡以及苍松古木、寒塘芦荻等。其画笔法劲健豪爽,沉着稳健,讲求法度。用笔迅疾,有动势。作品充满大自然的野逸之趣,在当时以艳丽工巧为时尚的宫廷绘画中独具一格,并影响到明代中期的花鸟画创作。有《灌木集禽图》、《双鹰图》、《松鹤图》等传世。
&&林大钦:(),明代状元。字敬夫,号东莆。潮州潮安县金石镇人。幼家贫失怙,聪颖嗜学。嘉靖壬辰(1532)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归,结讲堂于桑浦华岩山,与乡子弟讲贯六经,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1540)母逝,因哀伤过度,大病一场。嘉靖二十四年(1545)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归途中病卒,终年34岁。著有《东莆先生文集》。
林兆恩:(),明学者。福建莆田人,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为诸生,应试不第,转治儒家身心性命之学,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被称为三教先生。嘉靖末,倭寇大举侵扰,曾撰《防倭管见》。建议城乡举办团练御倭。后居东岩乌石山,弟子不下数千。博学能文,著述颇丰,有《林全子集》。
林凤:生卒不详,明代人,又名林阿凤,生于饶平县。19岁参加海上绿林泰老翁队伍,后继其业,以澎湖为基地,开拓海上贸易,最盛时辖舰300余艘,人员4万以上。隆庆元年(1567年)率部攻占惠来县的神泉港。万历元年(1573年)屯南澳岛的钱澳,十二月进攻澄海,大败官兵。二年二月攻打潮州、惠来,四月攻入清澜(今海南省文昌县),六月在广东兵败,退至福建沿海,十月遭福建总兵胡守仁官军袭击,转移到魍洪(台湾)的鸡笼(基隆)驻扎。十一月先后进攻潮阳踏头埠(今汕头市的达濠区)、饶平县柘林、惠来县靖海、陆丰县碣石等广东沿海港埠。明朝被迫集中水陆主力围剿林凤。林凤以南澳岛为根据地,相持不下,后曾修书议和求抚,广东总兵殷正茂不予接纳。为避官兵进剿,林凤率战舰62艘,5500余人,扬帆向吕宋进发。当月二十九日抵达马尼拉湾的马里斯。首次进攻马尼拉获胜,击毙西班牙驻菲律宾总指挥戈尹特(Maytln
Goiti)。后在邦阿西楠省(Panggsinan,Prov.of)的林加延湾(Lingayen
G.)建立都城,自称国王,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三年三月,西班牙派兵进攻林凤,明朝政府乘机联合围攻。林凤苦战4个月,因粮械不继,于八月四日,一夜之间,率40余艘战舰巧妙突围,直抵台湾,后返潮州,出没于柘林、靖海和碣石之间,船舰又增至150余艘,势力复振。后林凤离开潮州,不知所终。
&林润:(),明臣。字若雨,莆田(今属福建)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临川知县授南京御史。帝用邹应龙言,戍严世蕃雷州,其党罗龙文戍浔州,世蕃留家不赴戍所;龙文一到戍所,即逃回徽州,常往来江西,与世番计事。四十三年,润按视江防,查访得其情状,驰疏上报帝大怒,即逮世蕃、龙文至京师,诛杀。不久升南京通政司参议,历太常寺少卿。隆庆元年(1567)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诸府。持宽平,多惠政,吏民皆悦服。居三年,卒。
林道乾:生卒不详,明朝海盗,又名林悟梁,生于广东省澄海县(潮州人)苏湾都南湾村(今属湾头镇)。青年时曾为潮州小吏,善机变,有智谋。因走私贸易,为朝廷所不容,遂聚众抗衡官军,并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率战船50余艘自南澳岛攻诏安,陷山南和厩下等村,为都督俞大猷所败,退往台湾北港(今台湾北港溪下游一带),监造战船,旋复回潮州。隆庆元年十二月(1568年初)至翌年(1568年)三月,围攻澄海溪东寨,寨陷。后受招抚,安置于潮阳县招收都,但附者日众。万历元年(1573年)总兵张元勋等合兵围剿,他率众突围,到达柬埔寨,被柬埔寨王任命为把水使。明朝制置使刘尧海后闻林道乾所在,乃传令搜捕,但其时林道干已潜回潮州,发掘往时埋藏的金银财宝,又招募百余名潮人,带往暹罗,改名为林悟梁,与暹王歃血为盟后,定居北大年(今泰国南部),任掌管该港客长。北大年港因而被称为道乾港。其足迹遍及台湾、安南、吕宋、暹罗、柬埔寨等地区和国家。成为明代拓殖南洋的著名人物。一说他后来在试用自制的大炮时被炸死。
&&林熙春:(1552年-1631),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清理浮粮,豁免差役,很有一番作为,所以丁艰之后,起用为福建将乐县令。到任后,特为创建杨龟山祠,为杨龟山文集作序;同时整修学宫,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此后,林熙春升任户科给事中,又历任礼科、兵科、以至工科都给事。在各科给事中任上,“多所建白(建议)”,的确是“格心而致主也”,确是尽到责任了。后因言官缄默失职,规劝万历帝,皇帝恼怒,竟将林熙春也降调湖南茶陵州判官。从此林熙春称病家居,一住就是10年,“未尝只字入长安”。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林熙春接量移广西贺县的任命,他依然没有赴任,直至万历去世,前后24年闲住家中。光宗即位(1620年),年已68岁的林熙春重被起用。他以南京仪制郎中升任光禄少卿。此后历任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崇祯四年
(1631年),林熙春辞世,享年80(虚龄),朝延特赐“三世尚书”,谥“忠宣”。著有《赐闲草》、《赐还草》、《赐传草》、《城南书庄草》、《掖垣出山疏草》等等。
&&林欲楫:(年),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明末清初福建泉州晋江西滨人。生性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下笔衮衮不竭,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中解元,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中进士,廷试二甲第十二名。先选庶吉士,授编修,起充廷试掌卷官,升起居注。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典浙江试,泰昌(1620年)起左中允。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转右谕德,升右庶子,管理诰勅文,擢少詹事,晋礼部右侍郎。后触魏党忌,被迁南吏部。崇祯时,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忤阁臣,假归三载,复召修《实录》。崇祯七年(1634年),充殿试读卷官,教习馆员。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掌部职。因朝议诛毛文龙,力言不可;连上十三奏,触犯帝怒罢官。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键立,林欲楫应召入阁,任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兼礼部尚书。清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卒于家。墓在泉州紫帽山南麓。林欲楫从政尽心尽职,视事礼部时,凡各省郊庙之役及祈欲、劝农、耕藉、幸学诸大典,均奉璋以从。还考定宫帏,克验西历,妙选贡举。为政清廉,杜绝苞苴。乞休居乡,则兴利厘弊,怜贫赈饥,缮修津梁,倾赀不吝,故其逝后,族中追念,尚不禁唏嘘泣下。林欲楫忠孝天植,事亲至孝。早年随父宦粤西,亲疾,割股以疗,刀瘢二寸许;亲殁后,每近讳辰,辄持斋,终其身犹一日也。林欲楫言则丝纶得体,直国史则笔削靡拘,为学根极性命,博综经史,曾奉召修《实录》。著有《易经勺解》三卷、《学庸注补》一卷、《道德经注》二卷、《水云居诗草》、《友清堂文集》等。
&&林汝翥:(?~1647),字大葳,号心宏,福清灵得里(今上迳镇)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领乡荐授沛县知县,后曾以抵御徐鸿儒的战功,升四川道监察御史。林汝翥耿介敢言,疾恶如仇。他对魏忠贤及其阉党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明天启四年(1624年)汝翥巡视北城时,对为非作歹的太监曹进、傅国兴,惩以笞刑。魏忠贤的死党司礼监王体乾以汝翥为外官擅自处罚内监触犯朝规,上奏熹宗皇帝,要对汝翥处以廷杖之刑。当时工部主事万燝因弹劾忠贤被廷杖毙命,汝翥恐冤死杖下,偷偷逃出都门,投顺天巡抚邓渼,并恳求邓渼为他递《劾魏忠贤疏》给熹宗皇帝。疏中汝翥沉痛陈言,历数魏阉罪状,指出:“禁垣之间,惟惮忠贤之威福,不知有皇上之威灵。”劝熹宗帝吸取唐文宗纵容仇士良酿成甘露之变的教训。糊涂的熹宗帝反将汝翥廷杖后削籍为民。思宗朱由检即位后,阉党失宠,汝翥复原职,历升广东琼州道,后退归家乡。汝翥家居时,惩治了抢劫过往商民的族人,使地方清靖,道路通行,过往的福、兴、漳、泉四府商民感其功德,为他立颂德祠,春秋两季祭祀。清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王朝桂王召见,授汝翥兵部右侍郎职务。是年十月,汝翥率乡兵与吏部主事林至会合,攻福清县城,林垐阵亡,汝翥被捕,坚强不屈,最后吞金而死。
林丹汗:(1592年-1634年),孛儿只斤氏,名林丹巴图尔,汗号为呼图克图汗,是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一般认为是蒙古末代大汗(也有人认为额哲是末代大汗)。布延彻辰汗去世后,13岁的长孙的林丹继承汗位,统辖察哈尔部。即位后初信黄教,后改宗红教,并兴建了都城察汉浩特(今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林丹汗试图恢复蒙古的统一,重建成吉思汗的霸业,同时又面临着新兴的女真族的威胁。因此,他对外采取联明抗金的方针,对内则谋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内”为原则,优先进行对蒙古的统一,避免与后金正面交锋。1627年,林丹汗西迁,平定右翼诸部。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讨伐林丹汗,林丹汗远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终年四十三岁。其子额哲于翌年投降后金,蒙古帝国灭亡。
& &林凤:(1629年-1668年),又名凤明、凤鸣,字兴义,号怀诚,福建龙溪(今属福建漳州东山县康美村)诏安县五都康美社人。1657年,郑成功把铜山(今东山)作为主要军事基地,派部将甘辉在此驻军、操练水师、督造战船,发展抗清义军。并派部将万礼到康美建城堡。林凤家就在城堡内的祠堂后面,许多康美村人主动参加郑成功部队,时年28岁林凤便是其中之一。郑成功得知林凤乃出身军门世家,十分器重,便委以重任,将他选入充当左虎卫、镇左协将,协助操练水师,成为自己的部将。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月21日,林凤跟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任命林凤率水师为前锋。林凤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台湾收复后,林凤奉命率部队到台南县曾文溪北屯田,开荒种地,开辟营盘田。在他领导下,把一个荒芜的地区变成村社,荒地变成良田,成果显著。他为开发台湾披肝沥胆,作出了巨大贡献。林凤因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立过大功,于康熙元年(1662年)官授统领水师署总兵、都督佥事。康熙二年(1663年)林凤34岁,癸卯科中武举人,任大武镇总兵,功加左都督。清康熙三年(1664年),福建总督李率泰约荷兰人攻打台湾。荷兰侵略者军队重占台湾鸡笼(今基隆),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命勇卫黄安督水陆诸军,并以林凤为先锋,进攻鸡笼荷兰侵略军。在郑军强大的攻势下,荷兰侵略者被打败撤出鸡笼逃遁。林凤在这次战役中勇敢战斗,奋不顾身,最后壮烈牺牲,为保卫宝岛台湾献出自己的年轻宝贵生命。时年是康熙七年(1668年)农历十月初五未时,年39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朝廷为表祝他的卓著功勋,谥才德。赐封“元戎”、“忠义”牌匾,今仍悬挂在康美村祖祠“林氏家庙”大厅。受祀台南忠烈祠,林凤墓原葬“林凤营”,其弟林凤翀把林凤墓与夫人吴氏从台南迁回东山岛同葬于埔头村外埔山洋仔坑。其墓志铭仍珍藏于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
&&林贤:(日-日),字克希,号尊一,祖籍晋江马平霞殿,祖父得所迁居于南安兜率乡,林贤即出生在南安。少时读书学剑,身体魁伟,英俊潇洒。年轻时和许多闽南人一样出海以贸易为生,“诚信著名,人咸重之”。早年投身于靖南王耿精忠军中。耿精忠迷信谶纬“天子分身火耳”之谣,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叛于福州。当时,耿精忠计划通过海路到达舟山以负隅顽抗。林贤认为,耿氏的情况无法和盘踞台湾的郑氏集团相比,与清朝对抗的结局无疑意味着自取灭亡。因此,建议耿精忠不如听从众人的意见归顺清朝。在川湖未定,台湾未平的时势下,如果能驱平海岛,反可以将功赎罪。后因耿精忠不听劝阻,林贤遂归清。到福州面见福建巡抚吴兴祚,力陈设立水师的重要性。吴兴祚以林贤通晓水务,且谙兵事,足以担当大任,上书康亲王请设水师,委任林贤为福建援剿水师总兵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派兵进攻泉州,林贤统帅三营官兵,驱楼船救泉围,出上竿塘擒郑军首领章元勋,全歼其军。解泉州之围后,林贤升任福建援剿左镇总兵官。康熙十九年(1680年),林贤率舰队为提督万正色前驱,收复金、厦两岛。论功迁海坛总兵官加署参将。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林贤忠于职守,建立功勋,加左都督,正一品记余功三次。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领水师东征攻澎平台,林贤更立下不朽的功勋。平台回师后,施琅将军上疏康熙帝报记首功,林贤获三次封赠殊荣。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康熙帝下诏书云:“尔左都督林贤,夙娴兵事,克抱尽诚”,“戎行效力,积有勤劳,爰加爵以酬……特授荣禄大夫,带世职余功”。康熙十三年(1684年),林贤奉旨入京,康熙帝招入正殿询问战况,赐宴位列抚臣之上。越日观射,林贤连中三矢,康熙帝赐貂套朝服、御马鞍辔。旋随驾东巡,侍从围猎,并赐所获鹿兔等,格外恩遇。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朝廷再论平台功勋,赐林贤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记余功三次。旋赠一拖沙喇哈番,林贤之季子梦松袭世职。诰赠林贤曾祖父直斋、祖父得所、父茂田为荣禄大夫,正一品,诰赠其曾祖母杨氏、祖母吕氏、母魏氏、妻章氏为一品夫人,时称“四世一品”。林贤的长子林达,官黄岩总兵官,开府署事,时人赞之为“父子开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十八日卒,享年五十有六。林贤逝世后,康熙帝特遣福建布政使司参政江皋谕祭,赐赠太子少保。祭文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林贤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翼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林爽文:(1756年-1788年),原籍福建漳州平和。1773年随父渡台,定居彰化县大里杙庄(今台中市大里区)。1784年加入天地会,之后成为彰化天地会首领。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1月16日因台湾府知府孙景燧取缔天地会,逮捕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之叔伯,林爽文率军劫狱反抗,号称50万众响应,1月18日(阴历11月29日)攻下彰化,杀台湾知府孙景燧,进驻彰化县衙门,自称“盟主大元帅”。1月20日(阴历12月1日)北路的王作、李同也率众响应,杀淡水同知。又向北攻下新竹竹堑城。林爽文建号“顺天”,往南攻打诸罗等地,福建陆路提督署台湾兵备道柴大纪力守。凤山天地会领袖庄大田亦集众起兵响应,至2月全台除南部台湾府、诸罗,中部海港鹿港外均陷落。闽浙总督常青闻变急派福州将军恒瑞、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和福建陆路提督任承恩率清军4000人征台,先后收回诸罗县城、凤山县城,不久即于4月23日(阴历3月6日)再被庄大田攻占,双方形成拉锯战。后来清廷又派陕甘总督大学士福康安、参赞大臣海兰察共率绿营八千人于12月10日(阴历11月2日)自鹿港登台,上岸后再招团练六千,总兵力一万四千,与林爽文三万兵力对峙,双方战于八卦山。福康安先后收彰化、诸罗。爽文败走集集、水沙连(今南投县鱼池乡)等地。日福康安令人说服当地居民于老衢崎(今苗栗县竹南镇崎顶里一带)生擒林爽文。遭清政府于北京审讯判决凌迟处死。
林鸿:(1764年-
1849年),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溥(咸丰二年进士)弟,隐居不仕。工刻印,与陈鸿寿埒。善山水,尝为其表叔阮元(~)画礼祀洲图卷。先其兄卒。《扬州画苑录》
&&林甲寅:()台湾清治时期彰化县阿罩雾庄(今台中县雾峰乡)人,雾峰林家第三代,生于乾隆四十七年,同年其父林逊逝世,享年22岁。雾峰林家真正的发迹始于第三世的林甲寅,后因“林爽文之乱”,家业大受影响,林家从大里乡迁居雾峰,在祖父林石的主持下,开辟土地,重建家园。林甲寅识时务,开垦种田,伐木烧炭,置产兴业,家业渐兴,岁入稻谷4000石,成为一方巨富。这时林家已有2600公顷的土地,可谓超级大地主。后人为纪念林甲寅,在雾峰立有“甲寅村”。道光十八年十二月,林甲寅去世,享年57岁,其子林定邦与林奠国继承祖业,发扬光大。
&&林则徐:(日-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廷为进剿太平军作乱,故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可是林则徐根本未康复,疝气不时发作,结果他要躺在特制的卧轿,由福建、广东山区,一路直达广东,到潮州时,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暂住普宁行馆。最后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辰时,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且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林召棠:(年)
字爱封,号市南,溢隘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清
嘉庆八年(1803年),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光八年返京供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张芾(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名,后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从此,居家不出,在村边“金莲庵”旁作“寄庐”,题曰,“四十树桃花禅室,”结茅布石,种花植树,每当春和景明,潮生月上携杖徜样林霭问,或邀朋约友,载酒莲塘,吟诗梅下。暇则焚香静坐,观书临贴,意趣超然,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农历十二月,林召棠逝世于家,终年87岁。著有《心亭亭居诗存》、《文存》、《笔记》等书传世。
林昌彝:(1803-约1854),清学者。字蕙常,又字芗溪,别号茶叟、子。侯官(今福州)人。何绍基门生。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后累试不第。咸丰元年(1851)因进呈所著《三礼通释》,受赐教授,先后在建宁、邵武执教。所作诗文多记鸦片战争史实,颂扬抗英爱国志士的事迹,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著有《射鹰楼诗话》、《小石渠阁文集》、《衣讔山房诗集》、《海天琴思录》、《敦旧集》、《诗人存知诗录》、《破逆志》、《平夷十六策》等。
&&林定邦:(),台湾彰化县阿罩雾庄(今台中县雾峰乡)人,雾峰林家第四代,林文察、林文明的父亲,林朝栋祖父。道光十八年十二月,林定邦的父亲林甲寅去世,享年57岁,他与弟弟林奠国继承祖业,发扬光大。分产时,林定邦以长子分得1700公顷,林奠国分得800公顷。当时台湾处在开垦时代,抢劫、械斗时有发生。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和尚侄儿林婴与林定邦族人林连招发生纠纷,互相争殴,林定邦路过劝解起冲突,定邦追赶林婴,被林和尚工人林概开铳击毙。二儿子林文明被虏。据《林氏族谱》说法,林定邦死讯传到家中,长子林文察对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决定展开激烈的报复行动。杀死凶手林和尚,救出弟弟林文明,然后向官府自首,却被清朝看重,用来对付内乱,让他率众大破基隆匪贼,后又平定闽中大盗受到重用,被封水师提督,督办台湾军务。后来,林文察在与太平军李世贤的战斗中身亡,受到左宗棠称赞。林文察死后,清廷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刚愍,诰授振威将军,并赏骑都尉世袭,并准建专祠。
林凤祥:(),太平天国将领。一名凤翔。广西桂平人,一说武缘(今武鸣人)。早年务农,后来加入拜上帝会。从金田起义开始,林凤祥在太平军中经常充当先锋,多立战功,1853年1月带头攻入武昌,获升为天官副丞相,3月攻入南京,随后又攻取扬州。1853年5月,太平天国当局命林凤祥、李开芳率兵2万多人北伐,当时目标是占领天津,然后等待援军,再取北京。后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
林文察:(),字密卿,台湾清治时期彰化县阿罩雾庄(今台中县雾峰乡)人,雾峰林家第五代。十二岁时已能写诗文,十四岁时于当地孝廉杨廷鳌门下受学。然而,他对读书考试兴趣不大,反而喜好关羽、岳飞忠义报国的故事,并好读兵书,勤练枪法、刀剑等武术,尤其擅长射击火枪。1850年,林妈盛因绑架林定邦族人林连招,而与林定邦发生冲突,结果冲突之中林定邦中弹被杀。这时,时年二十二岁的林文察乃独自一人偷袭林妈盛,押到父亲墓前,将其剖心以为父报仇,之后担心连累家人,又独自到台南府城自首,但似乎未被正式判决处刑。1854年后协助清军平定“小刀会”屡立战功,于1859年一月正式被闽浙总督王懿德委以游击一职。真正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同年10月21日因连战皆捷,被升为参将,换赏花翎,并赏“固勇巴图鲁”称号。不久,又因捐票钱五万串,被加封副将。1860年年底,太平军以江西常山为根据地,掠夺江山。林文察奉命率部支援,并先后收复江山、常山、庆州、松阳等地,1862年七月,朝廷升林文察为四川建昌镇总兵,但因战事未能赴行。之后,林文察出兵处州,相继收复苏埠、兰埠,并于7月19日收复处州府城,7月22日收复缙云县城,并以此功擢升为福建陆路提督。日,左宗棠收复汤溪、龙游,武义势力孤危,林文察令林朝安发动夜袭,一举破城,得以顺利收复武义。4
月8日,林文察正式赴福建福甯镇总兵一职。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命林文察返台平定已起事两年的戴潮春事件,12月18日,成功大败敌军,收复斗六城。12月22日,林文察率军攻打四块厝庄,经过一番激战后,最后搭建炮台,以大炮连夜炮轰,才得以于日斩杀林日成,收复该地。1864年四月,左宗棠奏请林文察再度前往福建协防,然而因台湾战事、兵粮不足等因素,林文察6月22日上奏定期内渡(迁移至大陆),至7月24日才抵达泉州,9月7日抵达福州,与福建巡抚徐宗干商谈军情,并清求增补兵力。11月3日清晨,太平军即发兵数千人攻打林文察军驻营,诱使林文察出兵,然后发兵数万由好景山等地四路包抄,将其团团围住。林文察虽奋勇杀敌,但援军始终未来接应,终于全军覆没,而本人也战死沙场,得年三十六岁,尸身则不见踪影。林文察死后,清廷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刚愍,诰授振威将军,并赏骑都尉世袭,并准建专祠。
&&林维源:( -
),字时甫,号冏卿,台北板桥人。幼时与兄维让同在厦门受教于陈南金门下,1862年返台,并与维让组林本源记。1863年因平戴潮春事件有功,被授与三品衔。1876年代表林家捐献50万元,响应福建巡抚丁日昌设立海防,得内阁中书官衔。1878因维让过世,正式总管林家产业。次年,奉命督造台北城小南门兴建,获授四品卿衔。1884年因清法战争爆发,避居厦门。次年因台湾巡抚刘铭传力劝而返台,并捐助清法战争善后经费50万两,被授与内阁侍读,后升为太常寺少卿,并授命为团练大臣。1886年出任帮办垦务大臣,及台湾铁路协办大臣,并协助刘铭传清丈土地,于1890年因功升至太仆寺少卿。1887年创立建昌公司,与大稻埕殷商李春生于建昌、千秋两街(今台北市贵德街)合建洋楼,出租给洋商。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爆发,任全台团房大臣督办。翌年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5日台湾自组台湾民主国抗日,被举为民主国议会议长,不久,5月13日率家族避走厦门。日本统治台湾後,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平曾亲赴厦门力劝回台,不果。1905年清廷授与侍郎头衔。同年6月16日在厦门去世。享年65岁。
林启容:(?-1858年)
太平天国将领。一作启荣。广西人,祖籍湖南。1853年5月授士官正将军,随赖汉英西征,6月升殿右八指挥。攻克九江,次年擢殿右十二检点,镇守南京上游门户九江的名将,隶属杨秀清部;1855年1月击败湘军,斩清将童添云,后与石达开在湖口大败曾国藩。封忠贞侯。在九江屡败湘军塔齐布,迫使清军撤围。升春官正丞相(《涤浮道人金陵杂记》作冬官副丞相)。次年武昌、汉阳失守后,再次击破清军对九江的水陆包围,改封贞天侯。1857年清军掘壕三十里,三面合围,攻陷江北小池口与湖口,用水师封锁江面。他坚守九江,孤军奋战。次年5月19日清军爆破城墙,他率守城一万七千余名将士浴血战斗,全部壮烈牺牲。1863年追封勤王。
林启:(公元1839年-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人;是清同治甲子(公元1864年)举人,于清光绪丙子二年(公元1876年)中进士,担任过编修,陕西学政,1894年,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可慈禧太后却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林启听后十分气愤,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他在衢州任职虽不到两年,却做了许多好事,这些好事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后来又调到杭州任知府。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提出过“简文法以核实政、汰冗员以清仕途、崇风尚以挽士风、开利源以培民命”的政主张。史书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他于1897年农历正月创办“求是书院”,5月21日正式开学,为浙江大学的前身。同年办蚕学馆,为浙江丝绸工学院(2004年改名为浙江理工大学)前身。1899年办养正书塾,即今杭州高级中学、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三校为浙江省开创省立大学、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先河。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日,林启在杭州去世,享年62岁。杭州人士为纪念他,在西湖孤山放鹤亭旁建立林社。
林黑儿:(?-1900),天津南人。
清末天津义和团首领之一,“红灯照”的组织者。自称“黄莲圣母”。生于天津南运河上船户人家,幼时学过拳棒,曾随父亲在上海等地卖艺。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日益横行之时,她的丈夫李有因触犯洋教被捕遭毒打,后病发而死。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至天津地区,号称“天下第一团”的义和团首领之一张德成,由静海北上天津设总坛,她起而响应,在天津侯家后南运河船上设坛。领导青年妇女约二三千人组织“红灯照”,自做“大师姐”,打击在华洋人。六七月间,八国联军进逼天津,她率众与张德成等联合作战,在老龙头车站及紫竹林等地攻击侵略者。后因清政府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乘机夹击义和团,使义军伤亡惨重,张德成负伤。天津沦陷后,她亦负伤被俘后杀害。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贾宝玉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姑苏人氏,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
倾城,兼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5岁上学,6.7岁母亲早亡。贾母疼爱,10岁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后来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春年少,由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为宝黛爱情注入了奇幻浪漫色彩,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思想上的忠叛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林纾(),近代文学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作甚丰,译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歇洛克奇案开场》、《现身说法》、《巴黎茶花女遗事》、《玉楼花劫》、《贼史》、《凯撒遗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拊掌录》、《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等40余种世界名著。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林鼎鼎:(1853年-1919年),闽侯上街人,福州盐运使刘步溪的厨师,福州“鼎日有”肉松创始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十几岁就只身到福州谋生,在光禄坊一家菜馆学艺,后又到光禄坊刘步溪刘府当家厨。相传肉松是他补错救急而发明的。有一次刘府请客,由林鼎鼎掌勺。当鼎鼎在煮一道方块猪肉时,不留神煮过了头,好好的猪肉被煮得又烂又糊,实在端不上桌。林鼎鼎着急得不得了,心想这可怎么办,主人这时正催着上菜呢。林鼎鼎没有办法,就试着将错就错,将煮得又烂又糊的猪肉剔除油、筋、膜等之后又重新下到锅里,加上酱油等调料,焙成条状的肉绒,林鼎鼎做好这道菜之后自己先尝了一下,觉得味道还算可以,就硬着头皮端了出去,心里七上八下,生怕主人怪罪。没想到大家尝过这道新奇的肉绒之后大加赞赏,觉得不仅味道可口,而且看上去样子别致,以前都不曾见过,就问林鼎鼎这道菜的名称叫什么,林鼎鼎见盘中的猪肉一团团像绒一样,就随口答道:“这是我试做的肉绒。”从此以后,林鼎鼎继续尝试着制作肉绒,不断改进配料和加工方法,不久后制成“油酥肉绒”,一下子风靡福州城里的三坊七巷。“肉绒”就是肉松,百多年来,肉松成为福州又一道色、香、味十分独特的风味美食,老少皆宜,还曾经作为福建的贡品送进皇宫。光绪十六年(1890年),林鼎鼎正式在光禄坊开了一家店铺,专门制作肉松,刘步溪为店铺题匾“鼎日有肉绒栈在此”。“鼎日有”三字,既取林鼎鼎的名字,又寓意鼎内日日皆有肉松。从此,福州肉松有了第一个名牌——“鼎日有”。林鼎鼎白手起家,生产肉松,生意越做越红火,四十岁时娶妻邱氏,生有其昌、金宝、其盛、其镕四子。1919年,六十六岁的林鼎鼎病故,其妻邱氏接管家业。长子其昌在光禄坊早题巷口开设“长房鼎日有益记肉松店”,以“古鼎”为注册商标,次子金宝在南门兜附近开设“宝记鼎日有肉松店”,三子其盛在光禄坊口开设“慎记鼎日有肉松店”,四子其镕在光禄坊尾开设“德记鼎日有肉松店”。其中长房鼎日有益记肉松店生意做得最好。益记肉松曾经参加1919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被评为金奖,闻名海内外,海军名将萨镇冰为之题联:“酥制肉松福建第一,宝鼎老牌名震全球”。
&&林永升:()字钟卿,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海军将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毕业,参加了中国近代海军学校的第一次远航实习,周历南北洋。后以千总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在英国海军装甲战列舰“马那多”号实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舰管带,1887年赴英国接收“经远”舰,升任游击管带“经远”舰。北洋成军后升任左翼左营副将,后迁至总兵。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林永升立即“督励士卒,朝夕操练,讲求职守之术;以大义晓谕部下员弁、士兵,闻者咸为感动”。清政府对日宣战后,八月十七日(9月16日),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赴朝援军至大东沟。翌日上午11时,当舰队准备返航时,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突然出现在西南海面,丁汝昌立命各舰升火,以“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居中,为“人”字雁行列阵迎战。林永升率“经远”舰居右翼中间。临战之时,林永升命“尽去船舱木梯,以防兵士之退缩避匿;将龙旗悬于桅顶,以示誓死奋勇督战。”中、日黄海海军大战,从中午12时55分开始。战火一开,日舰快速横越“定远”、“镇远”两舰,进攻北洋舰队的左、右翼。右翼的“超勇”、“扬威”舰旋即中炮起火沉没。午后3时半,左翼的“致远”舰被四艘日舰炮火猛烈围攻,引起大火,舰体严重倾斜,危在旦夕,最终其鱼雷发射管中弹,内置一枚鱼雷发生爆炸,终致“致远大爆炸”,遂沉。“济远”、“广甲”2舰离阵,“经远”舰失去掩护。日本的“吉野”、“高千穗”、“秋津州”、“浪速”4舰乘机专力进攻“经远”舰。“经远”舰被逼出阵外,在号称“帝国精锐”的“吉野”舰等围攻下,中弹甚多,“船群甫离,火势陡发”。在紧要关头,林永升沉着指挥,“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激战中,林永升发现有艘日舰受伤,便下令“鼓轮追之,欲击使沉”。但“猝为日舰所环攻,船身碎裂”,林永升亦“中弹破脑而亡”。林永升阵亡后,清政府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
&&林少猫:(1863年(?)-
1902年),台湾抗日民族英雄,原名苗生,号义成,乳名及浑号为少猫、小猫。台湾阿猴(今屏东县屏东市中心)人。其详细家世已不可考。绿林出身。1896年因愤恨日本侵略军蹂躏台湾的暴行,在台南凤山(今高雄)城南凤岭聚众数百人起兵抗击日寇,队伍迅速发展至数千人。常袭击凤山县城、阿猴街等处日军。1898年冬,会同另一支义军林天福部出击,台南日军纷纷惊逃。1902年大张宴席为母祝寿,被日军乘机攻入山岭,与部众同遭杀害。
&&林森:(日-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省平潭县(原是海坛岛林森县;今闽侯县尚干镇)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林森幼居福州,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1912年1月被举为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后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在此期间策划谋杀民国三大名记者之一的黄远生(后证明是误杀)。1916年6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日任国民政府主席,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6月蒋介石复任国民政府主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
“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日以国家元首名义,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于重庆市歌乐山南麓“林园”内。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林文庆:(1869年
-1957年),字梦琴,福建海澄县今龙海市人(一说为今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鳌冠村人),清同治八年(1869年)生于新加坡一华侨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祖父抚养成人。先在福建会馆附设的学堂读《四书》《五经》,又学英语,后升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1887年因成绩优异,获英女皇奖学金,是获得该项奖学金的第一个中国人。毕业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获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受聘剑桥大学研究病理学。他是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一生多姿多彩。他是一代名医,又是勇于开拓的企业家;是雄辩滔滔的立法议员,也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家和教育家;是忠实的新加坡国民,不知疲倦地为侨居地华人请命,又是赤诚的民族主义者,始终心系故国,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并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辛亥革命史上和新加坡华人史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57年元月1日,林文庆在新加坡逝世,终年88岁。临终遗嘱将他五分之三的遗产和鼓浪屿的别墅故居捐献给厦门大学。主要著作有英译《离骚》、《从内部发生的中国危机》、《儒教观点看世界大战》,编辑英文周刊《民族周刊》等。
林白水:(日-日),初名林獬,又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青圃村人。1898年,应林启之邀,赴杭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教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全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翌年,赴日本留学,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拒俄排满活动,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返沪,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十二月,以“白话道人”为笔名自办《中国白话报》,公开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慈禧70大寿,将一幅联登在&警钟日报&上,讥讽慈禧,全国报纸争相转载:'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50失琉球,60失台海,70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慈禧并未查封报馆,没有追究其他报纸,也没有砍林记者的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7月入东京早稻田大学主修法政,兼修新闻,有人说他是“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第一人”。他先后与宋教仁、孙中山结识,开始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孙中山曾书“博爱”二字相赠。后入光复会。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万里回国,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民国2年(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1916年8月,他辞去议员职位。9月,他在北京与梁鸿志、黄秋岳创办《公言报》,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悲壮旅程。1918年完全采用通俗的白话在《公言报》上发表了名为《青山漫漫七闽路》的时评,将财政总长陈锦涛、交通总长许世英贪赃舞弊案公之于天下,引起北京舆论一片哗然。时隔不久,又有政客在津浦租车案中舞弊,又被林白水在《新内阁的纪纲原来这样》的时评中独家揭露出来,又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结果,这些政客有的被革职入狱,有的畏罪辞职,使内阁总理段祺瑞狼狈不堪。日,林白水和胡政之合作,又创办了《新社会报》,对开四版,他任社长,胡政之为总编辑。1924年2月,孙中山抱病来京,林白水连续发表《吾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意》、《时局与孙中山》、《欢迎孙中山》等文章。1925年,北京政府为了掌控舆论,给全国一百多家报馆和通讯社发放了补助性的津贴,作为“宣传费”,并将其分为“超等者”、“最要者”、“次要者”、“普通者”四等。林白水的《社会日报》和邵飘萍的《京报》同属于六家“超等者”之列,每月有津贴三百大洋。1926年4月,直奉联军进京,北京城一时大有乌云压城之势。林白水仍挺身而出,迎刃而上,在时评中斥军阀为“洪水猛兽”。8月5日,他在《社会日报》发表时评《官僚之运气》一文,讥讽抨击那些在强势者的卵翼下胡作非为的宵小之徒。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遭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被杀害于天桥。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资助扶柩回乡安葬。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革命烈士。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
&&林圭:(.22),字述唐,号悟庵。长沙府湘阴人。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幼聪颖,涉猎经史,旁及诸子百家。1898年入湖南时务学堂,提倡民族主义。戊戌政变后,与毕永年留学日本。不久潜赴上海,受日本人平山周器重,二人同返湘鄂,结交会党首领,图谋举事。后又东渡日本,肄业于横滨大同学校。1899年冬与唐才常回国,在汉皋创办政治学校,招纳贤豪。1900年在上海参与发起正气会,不久改为自立会,任会党中的“总堂”。旋赴汉口,在汉口英租界李慎德堂设立秘密机关,运动长江沿岸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会党和防军,组织自立军七军,任中军统领,督办南部各省军务,定期起兵。同年8月初,电促唐才常由沪赴汉主持大计。后事泄,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逮捕,22日与唐才常等被害于武昌紫阳湖畔。
&&林旭:(1875年
-1898年),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维新派人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自幼入私塾学律赋,博学强记,聪慧好学。年长曾随岳父沈瑜庆游武昌,结识赞同维新变法人士陈宝箴、陈三立父子。1893年回乡参加福建恩科乡试,中第一名举人。1894年到北京参加恩科会试,不中。次年再次赴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又不中,乃入贽于内阁中书。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基于国家与民族的严重危机,开始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维新变法运动。5月2日,与同试举人“发愤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辽东和台湾。1897年入张元济等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学习,增长了西学才干。日,发起并动员寓京的福建籍维新人士,成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等学会互通声息,传播西学。不久,康有为在京组织保国会,他为该会“始倡董事,提倡最力”。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各官荐举人才。翰林学士王锡藩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将他推荐给光绪帝。9月5日,与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在9月5日到14日10天里,上书言事最多,不少变法上谕出自他的手笔。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再次“训政”,他与谭嗣同等皆被捕入狱。9月28日,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23岁。遗著有《晚翠轩集》。
&&林冠慈:(),原名林冠戎,广东省归善(今惠阳)县上梅湖(今惠州市惠城区江南办事处上梅湖)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早年务农,后到广州学习轮船驾驶,结识一些革命志士,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在香港参加由刘思复、高剑父等组织的支那暗杀团,谋刺清吏。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等报仇心切,意图实行个人暗杀。遂派遣支那暗杀团团员、同盟会会员林冠慈、陈敬岳剌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8月13日中午,林冠慈率陈敬岳在广州双门底掷弹重伤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林冠慈遭清兵乱枪扫射,当场牺牲。陈敬岳在撤退途中被捕,于11月7日从容就义,时年28岁。后移葬于广州黄花岗(原红花岗,后改今名),为红花岗四烈士之一。
&&林献堂:(日-日),名大椿,号澧园,字献堂,台湾政治家、诗人,民族运动先驱,被称为“台湾议会之父”。原籍福建龙溪,出身望族雾峰林家,人称阿罩雾三少爷。父亲林文钦是清末举人,与清朝台湾抗法名将林朝栋是同辈。林献堂倡导台湾民族运动,以汉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说日语、不穿木屐,坚持汉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事对于日本人的抗争,是位有道德勇气与使命感的民族运动先驱。
&&林脩明:(),字德昭,广东省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人,近人民主革命烈士。出生于南洋吻哩洞一个经营锡矿的小户人家里。7岁带他回国,随乡人林岳东先生就读7年,他勤奋好学,19岁肆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在上海期间,眼见祖国受人欺负,被人讥为“东亚病夫”,便立志强身富国。20岁那年,赴日本体育学校攻体育。留日期间,他与革命党人经常交往,从而萌发了革命之心,同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受同盟会指派回国,从事反清活动。先在镇平县立镇平中学堂教体育,与同盟会会员丘汉,抗日志士丘逢甲一起教学,向学生灌注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员。1907年,又与革命党人姚雨平、梁鸣九、谢良牧、谢逸桥等创办松口体育会,以温仲和的学堂为会所,作为革命党人进行军事训练的学校。林修明担任教练,教习体育和一般军事技术,同时暗中从事发展同盟会。随后,他又在丙镇三堡学校、松口中学任体育教练。一面教学一面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广交革命党人,壮大反清队伍。在三堡学堂任教时,叶剑英元帅在校学习,受教育颇深,叶帅曾坦言:影响他一生最大的是林修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1910年,林修明奉命赴广州运动新军起义工作。第二年春节后,刚回到家乡不久的林修明,因革命需要,又要前往广州开展活动。不久,他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年)4月27日“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3月29日下午5时,他跟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在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西惠:(1885——1911),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性憨直剽悍。喜耍拳弄棍。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他精湛拳术被称为国术教师。行伍时,对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极为愤慨,已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退伍后,与“独眼龙枪”魏金龙一起游猎,并结成莫逆之交,同魏互相交流拳术枪法。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与金龙一同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后拥吴适为“大哥”,改称“光复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一个革命团体。常与陈清畴、黄忠炳等一起谈论政治时势,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并以超群拳技教练同志,共图革命大业。1911年(宣统三年)春,得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的消息后,积极报名参加。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与连江一行26名爱国志士一起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敢死队)。在总攻督署中奋勇争先,后在巷战中战死,时年2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盛初:(不详—1911年),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统二年)夏,林盛初与罗城人李德山、岑溪人韦五洲到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1911年(宣统三年)4月下旬,林盛初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们随黄兴攻入两广总督署,搜总督张鸣歧不获,随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甚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作战。后清兵纵火焚烧米店,因弹尽援绝,林盛初与“都兴四雄”(韦树模、韦统铃、韦统淮、韦荣初,均为都兴村人)壮烈殉难。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 & 林伯渠:(日—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湖南省常德安福(今临澧县)人。自小受到戊戌变法影响,思想开明,1902年考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3年考取公费生,赴日本留学,1904年入横滨弘文学院,1905年8月经黄兴、宋教仁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年底罢学回国。1906年,奉命前往长沙办理振楚学堂,1907年,又以新任吉林省巡抚朱家宝随员身份前往东北,预谋联络当地马匪反清,失败后仍留东北管理学政,直至1911年秋返回上海,随即前往湖南西部争取当地驻防官兵的支持。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后,林伯渠在湖南参加二次革命,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失败后逃往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受到孙中山的赏识。1916年护国战争爆发,林伯渠的堂兄林修梅出任湖南护国军参谋长,林伯渠任湖南总司令部参议。袁世凯退位后,林留任湖南政务厅长。日,林伯渠参与发动湖南南部衡阳、零陵驻军参加护法战争的行动,10月17日,林被委任为劳军使,赴前线激励士气。11月20日,护法军攻占长沙,林伯渠出任湖南财政厅长。1918年3月,长沙复为北洋政府攻占,林伯渠等被迫撤回广州。1919年底,南北议和,谭延闿出任湖南都督,林修梅等湘军将领被迫离开湖南,护法战争在湖南结束。此时,林伯渠参与了协助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的工作。1921年1月,林伯渠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党小组,成为中共创始人之一。此后林伯渠奉命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军政府参议,10月15日,林修梅病逝于广州。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林伯渠再度流亡上海。日,林伯渠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大力吸收共产党人士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林伯渠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农民部长,后前往汉口负责当地的国民党支部活动,6月失败返广州。同年底,林伯渠随孙中山北上,次年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林伯渠又随同扶柩至北京西山碧云寺。1925年5月,林伯渠回到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7月1日,林伯渠出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8月,廖仲恺遇刺后,林伯渠出任代理中执委常委,兼理秘书处,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1926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林伯渠再次当选为中央执委,并担任财务审查委员会主席,兼农民部长。他在任内聘请毛泽东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林伯渠被迫辞去农民部长一职,转而全力投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的政治工作,7月20日,参加北伐。9月20日,蒋介石邀请林前往北伐军总部工作,林伯渠遂随军先后至南昌、九江。1927年2月,林伯渠返回汉口,其后出任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委员、军委秘书长。3月26日,林伯渠前往南京,密谋发动政变,逮捕蒋介石,不料被南京卫戍司令程潜拒绝。不久,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宣布反共,林伯渠被迫退出国民党,前往庐山。日,林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跳高运动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